基本上日本网站上不太可能刊登论文全文,所以要么去图书馆查资料,要么在中国网站上碰运气……
现成的论文肯定找不到,大学一般都发了很多没用的书,里面都有关于经济的书籍,随便一本书里面的一篇文章都可以写篇论文你可以在里面找,还可以用自己学校图书馆的系统或者其他学校的电子图书库里文件检索,很多关于日语的资料,我就是 这么写的,我同学也些日本经济,题目比你的难多了,他从江户时代开始写,都是在图书馆里找的
写日本动漫为经济创造的财富
我有一些日语专业论文 虽不免费 价格绝对比你在论文网站上下载的便宜很多 Q:1418745337
刚刚答辩完,总结了点经验,其实好不好写是一方面,你还要注意写答辩的时候能轻松过关的论文。。。答辩的时候最容易被问倒的其实是关于经济、文化方面的论文,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和文化,因为那些老师比你了解的多,尤其是外教,如果你没有做深入调查,只是一些肤浅的了解的话,很容易被他们的问题噎死。。。除非你研究很偏的方面,他们也不知道的,那也问不出什么问题其次,文学的话,不要写大家都知道的作品,我一个同学,进去十分钟就出来了,没被问多少,原因是老师们都没看过那本书。。。。第三,个人觉得,语言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讨巧的,就像我们自己是中国人,但是不会对中文做很深很系统的研究,对于日本老师也一样,当然啦,要是刚好碰上个国语专业毕业的,那就是你命不好了。。。上面有人说历史啥的,也行,不过你准备要充分,全面,正确,别被野史混淆视线环境什么的也不错,不过应该有很多人写的,最好了解一下有没有前辈写过,差不多的论题一般三年内不让写的暂时想到这些,仅作参考。。。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去了解一些你们那些的专攻和性情也比较重要。。。。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中走过,突然意识到自己都快大三了,隐隐地感到一种压力。于是出于好奇,出于尝试的心态,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招聘会。招聘上人很多,大家都各执一份简历,虽然没网上看到的大型招聘会那么恐怖,但也让我着实“吓”了一回。亲身感受到的毕竟是有点不一样。一些感觉稍好点的公司地盘上,没一个队伍不长的。去之前我已详细地查过我感兴趣的公司资料,最后考虑到自己时间地点问题,只看中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欧华贸易有限公司。中国人寿那天排得队伍实在太长,竞争肯定激烈,想着还是放弃好了。欧华贸易的人也很旺。负责人汪先生给我们看了该公司的一些产品介绍和公司简介,那个册子做得很不错,而且对英语要求蛮高的,感觉上肯定是个很大的公司,且肯定是很不错的。(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汪先生说一开始都会先对我们进行培训,然后再在培训中挑选能力强点的作为最后的兼职业务员。听上去很有挑战性,而且会有培训,即便当不了兼职业务员,至少还能在培训中学点什么,这么想着,我就投了简历。那简历还是我准备了好多天的。因为是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去应聘,紧张时还是抱着很大的期待的,于是参加招聘会的前些天,在简历上花了不少时间,从网上学习怎么写简历,然后自己尝试着写,然后不断地修改,修改后又考虑着欧华是个搞国际贸易的,应该准备个英文版的。还记得自己准备简历时的那些天那专注的样子。现在想想都觉得有点“可爱”,可是那天招聘会上大家投得简历都很简单,当我把我的中英合份的简历递交给汪先生时,我还记得他当时有点“傻眼”的样子。那时候我有点不明白那表情,还以为自己留给了他深刻的印象了,觉得那些天没白费。现在才知道是我把一切都想得太正规了。就说招聘会吧,本来我以为是很严肃的那种面试的场景,而事实上,很多的公司就这么看下最多稍微问下接下你的简历,就完事了,根本没我想象得那样正规的面试。看来我真的是太“天真”了点。暑假到了,大家都等着欧华贸易的培训消息,可是久久等不到。群里的人很骚动了。当大家都等不住要回家时,突然收到消息,要培训了。于是大家似乎一下子又有点兴奋了,都想着会接受到什么样的培训。一开始,我想着是不是会先让我们参观下公司,了解个大致情况,然后向我们介绍我们该做些什么。然后现实似乎永远都与梦想保持着那么远的距离,即便是在这么个小事情上,现实也要对梦想表现地如此冷淡。只是开了个很简单的不像会议的会议,简单地介绍了下我们该做些什么,于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完成任务了。根本没有之前说得所谓培训。我们要做的只是为公司发邮件,其实也是,这样的任务也根本不需要什么培训,会玩电脑的,谁不会发邮件?如果招聘会那天他就这么说清楚的话,估计那天应该不会有那么多人投简历了。其中一些都是大四的,他们告诉我工作真的是太难找了,只是想找个实习的地方,要嘛远点的地方提供工资但不提供住宿吃饭的,而事实上他们提的工资都还不够他们住宿吃饭的。要嘛就是没工资地实习,这对大四的学生来说确实不怎么理想的。他们开始对这个欧华也是抱着蛮大的期待的,可惜当知道自己是具体做什么时,他们很多也都后悔了,可是现在找其他的也不好找了,因为要实习的都早已经实习了一段时间了。大家突然都有种被欺的感觉。不过既然都这样了,就试着做做看了。不做不知道,做了还真吓一跳。简直是让我们大海捞针嘛!那么大的网络,让我们找买家。而且很多有买家的信息的都是需要钱的。不需要钱的信息一般都是无效的。刚开始还以为做起来应该还容易的。事实上却不是,单是找买家,就找得人好辛苦,可能你花个一小时的时间都找不到一条你要的买家信息。有些时候你找到了买家,却看不到联系信息,这是更令人郁闷的事。大家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是蛮兴奋的,在群里都交流着怎么找,怎么注册什么的,没过几天,群里一点响动都没了,似乎全隐居去了似的。做这工作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而且运气成分又占了很大的成分,你发了很多条不一定你就有工作成绩,比如你发了100条可能还没一条回复,而别人发个10条就可能已经收到回复了。不过怎么说通过做这个我还是了解了一些我从前不知道的知识。比如说B2B,所谓的B2B就是business to business,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目前基于互联网的B2B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据最新的统计,在本年初互联网上B2B的交易额已经远远超过B2C的交易额,在今后的5年内,B2B将达到41%的年平均增长率,到2004年,全球范围内的B2B交易预计将达到万亿美元。 传统的企业间的交易往往要耗费企业的大量资源和时间,无论是销售和分销还是采购都要占用产品成本。通过B2B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建立最初印象,到货比三家,再到讨价还价、签单和交货,最后到客户服务。B2B使企业之间的交易减少许多事务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网络的便利及延申性使企业扩大了活动范围,企业发展跨地区跨国界更方便,成本更低廉。B2B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网上的买卖者群体,它也为企业的之间的战略合作提供了基础。任何一家企业,不论它具有多强的技术实力或多好的经营战略,要想单独实现B2B是完全不可能的。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企业间建立合作联盟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网络使得信息通行无阻,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在市场、产品或经营等方面建立互补互惠的合作,形成水平或垂直形式的业务整合,以更大的规模、更强的实力、更经济的运作真正达到全球运筹管理的模式。 目前企业采用的B2B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模式:1. 面向制造业或面向商业的垂直B2B。垂直B2B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上游和下游。生产商或商业零售商可以与上游的供应商之间的形成供货关系,比如Dell电脑公司与上游的芯片和主板制造商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合作。生产商与下游的经销商可以形成销货关系,比如Cisco与其分销商之间进行的交易。2. 面向中间交易市场的B2B。这种交易模式是水平B2B,它是将各个行业中相近的交易过程集中到一个场所,为企业的采购方和供应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机会,象AliBaBa、环球资源网等。B2B只是企业实现电子商务的一个开始,它的应用将会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适应所有行业的企业的需要。网络果然是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革。电子商务的发展看来是势不可挡。在寻找买家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多优秀的网站,多多少少的了解了社会的一些动态。虽然走马观花似地浏览,但还是看到了很多信息。比如说其中有一个我印象挺深的。一个大学生,他当初只是想为他自己和女朋友买了情侣QQ号,后来他就发现了QQ号上的商机,什么朋友QQ号,生日QQ号等,都被他给创造出来了,而且销路很好。看来真的不是缺少商机而是缺少发现商机的眼睛。
有关日本税收的
市面上分析日本泡沫经济的书很多..把那个和中国经济联系一下..挑好写的分一个名目下=.=..话说..前辈...这个..么一定经济学基础很难写合格的样子OTL........
这个你要有明确的题目才次行
日本的环境以及他们对能源所持的节省态度。 值得我们学习...
我为你提供题目吧。论文呢,还是自己写心里有底。而且呢,这是自己人生的一件大事,应该自己努力比较好。我给你几个题目,和需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和写它的意义。希望能帮到你。1.中日间流行词汇的比较。 最近关注新词语的人越来越多。新词语,流行词汇表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虽然有一些人在研究,并不是特别多。可以从杂志啊,新闻什么入手。2.日本人对书的热情和日本小说的倾向。读书本是国人的特色。但是日本人对于读书的热情是让我们敬佩的。日本人为什么热爱读书,他们读的都是什么,这些反映了什么日本什么样的文化特性?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不仅仅是文化方面,心理学,经济学,等等领域的知识都能涉及到。如果你想进一步读硕士的话,不读日语也可以往这些方面靠拢,论文也不用修了。一举数得。3.日本人的信仰及其变化。说些来,可能有些人写。但是却很少。都停留在表面。而且呢,这个题目内容很多很容易找资料。4.日本人休闲方式的变化。这个呢,很现实。日本人的休闲方式变化很大。这与他们的经济、人口数量、意识变化是息息相关的。5.日本的游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这个在国内比较新。虽然近来研究的人多起来了,但是大多是门外汉。所以呢,现在起步还来得及。虽然你不一定就要搞游戏研究。但是喜欢打游戏可能是现在多数大学生的共同兴趣。还有很多。仅供参考。希望你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得出你自己想写的题目。希望刚到你哦。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一部分日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进行参考:日本女性对历史的影响日本人の宗教信仰に対する多様性につ日本人の宗教信仰に対する多様性について日本人的时间意识日本语の拟音语と拟态语に関する研究试论日本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其原因战后日本的城市化和农村直面20世纪初日本社会黑暗面的革命战士——小林多喜二宗教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不结婚?还是结不了婚?关于中日剩女的出路的思考从“衣食住”看日本文化从《海螺女士》看战后日本家庭状况从KY式日语中看日本年轻人现状从亲属称呼看中日家族制度的异同从日本“黑猫宅急便”展望中国快递业——以服务为中心从日本人的服务意识看日本文化从资源的节约和防灾来看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关于近年苹果、三星的成功模式的探讨关于日本的恐怖电影—以其发展史及盛行理由为中心关于日本的企业文化—以丰田公司为中心
国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 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出口 2. 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 3. 我国外贸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战略思考 4. 贸易大国形象与非贸易强国之实质 ----浅析中国外贸的发展现状 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壁垒之异同 6. 论企业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7. 浅谈行业市场营销的现状与对策 8. 论市场营销中的非价格竞争策略 9. 个性化需求与定制市场需求 10. 企业目标市场选择问题探讨 11. 实施绿色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2. 营销队伍的建设现状与对策 13. 中国轿车消费市场的分析 14.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15. 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和建议 16.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7. 论出口结汇风险的防范 18. 人民币汇率保持持续稳定的必要性 19.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缺陷及改革方向 20.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及对策 21. 论述我国当前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22. 论述国际收支顺差对一国经济影响 23. 中国储备增长和人民币汇率压力 24. 对外开放度的计量与模型构造 25. 新形势下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研究 26. 建设中国跨国公司相关问题研究 27. 中外(美、日本、欧盟)贸易争端的产生原因与解决方式探讨 28. 中国对外反倾销机制的完善 29. 中国参与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30. 长三角经济合作模式探讨 31. 经济全球化中我国开放型服务业的发展 32. 内外贸一体化研究 33. 循环经济相关问题研究 34. 长三角地区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相关问题研究 35.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 36. 有关反倾销及其他贸易壁垒的问题 37. 涉及国际贸易纠纷的问题 38. 人民币汇率问题 39. 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问题 40. 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41. 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42.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启示 43. 金融开放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经验分析 44. 美元汇率波动的主要因素分析 45. 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和我国企业的对策 46.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战略及其影响和启示 47. 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48. SA8000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中国对策思考 49.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问题跟踪研究 50. 推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研究 51. 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重组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52. 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 53. 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问题研究 54. 参与区域贸易自由化问题研究 55. 规范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56. 完善我国汇率形成机制问题研究 57. 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 58. 外商在江苏投资“研发中心”的现状及政策建议 59. 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 60. 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国际传染性及对中国的政策含义研究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本土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经营 当前我国纺织品贸易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分析 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对策 广东企业反倾销对策研究 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引进外资问题研究 广东省零售业应对“入世”挑战的发展战略 广东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研究 广东省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广东省手机企业出口策略研究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广东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惠州港功能定位研究 惠州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惠州市电子行业发展的瓶颈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惠州市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惠州市区域外向型产业集群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惠州数码产业的集群化研究 绿色壁垒对广东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对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与我国的产品出口研究 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广东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以及对策 粤港物流竞争与合作问题研究 中国与东南亚农产品贸易前景分析 中泰柑橘产业比较研究 珠三角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自主知识产权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国际技术转移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技术学习机制研究 有些把地名改一下就OK别人写广东你可以写江苏什么的
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消费条件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还要有文化。消费层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浓,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费外延越广。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休闲消费方式,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旅游的方式把假日经济的各种消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综合体现。光阴似箭,一年一度的“十一”旅游黄金周又到了眼前,据权威部门发布的消息,各地相关部门已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个“盆满钵盈”的黄金时段。但是,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因为在经历了去年“五一”的狂热,“十一”的冷静以及今年“五一”的成熟心态后,广大消费者将会以一个更加平静的心态去度过这个“黄金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相关部门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的时候,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制定相应适用的政策,切实使假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 1999年 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 3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第一个“黄金周”就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度过了。到了“十一”,各管理部门接受教训,早早做好了一切准备,然而广大消费者也接受教训,“十一”前两天人们出奇地冷静,直到第三天人们才开始大批的出游。今年“五一”,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的“狂热”、第二个黄金周的“冷静”以及第三个黄金周的“成熟”之后,即将到来的第四个黄金周将是平静祥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长假。人们将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时间支配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拉动假日经济只靠两个黄金周吗?“黄金周”假日旅游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铁道、交通、民航、城市出租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这是国办( 2000) 46号文件对“黄金周”功能与作用的定位。沿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已成为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已成为“假日经济”的代名词,一提假日经济,必然是“五一”、“十一”、“黄金周”这些字眼以及这些日子所带来的收入统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假日经济”。假日经济是因为人们节假工余时间集中的、多样的、综合性消费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假日经济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变型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假日经济的特征表现在 6个方面:一是发生的时间特征明显,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二是来到的突发性与阶段性,现象是井喷式洪流;三是消费群体的广泛性,几乎凡是有闲暇的人们都有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四是指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就是说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五是消费档次的多层次性,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标准;六是消费目的的多样性,即以不同精神或物质取向为目的的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消费形式。以上的概念告诉我们,假日经济是一个、适当的消费;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假日之中,并不仅仅存在于几个长假、几个“黄金周”中,只不过在这些时段中表现得比较集中、比较明显罢了。去年“五一”,全国居民外出旅游达 4600万人次,旅游花费 181亿人民币,仅从铁路出行的旅客就达到 2600多万人;而“十一”外出人数就比预计的减少了许多,铁路运量下降了 %;到了今年“五一”,出游者大增,达到 万人次,旅游收入 288亿元。这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全部出游者当中,过夜旅游者为 2368万人,一日游旅客则为 5008万人,后者超出前者一倍多。由此可见,在 7天的长假中,人们并不是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玩上,更多的人们选择的是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所以仅靠两个“黄金周”就想赚个“盆满钵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而做好所有假日,特别是做好每周一个双休日的假日旅游的大文章,继而做大假日经济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大假日经济的前提是做好每个假日的旅游经济在我国,一年 365天中节假日有 110天,除去“五一”、“十一”、春节 3个长假,还有 80多天的假期,占到假日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广大消费者由于年龄、文化、地域、价值观念的不同,因而对休闲时间的支配也不尽相同,分为若干个层次。离退休的老人,闲暇时间多,只要天气不错,身体允许,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基础上,出游时间是非常灵活的;中年人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日主要用来处理家事、调节身心,偶尔心情好也可以出游;青年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热情活泼,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旅游的生力军。在这几个层次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两个层次的人群是可以在占总数三分之二的日常假期中出游的群体。假日旅游的消费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消费和商品物质消费。这两种消费在个人的实际消费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所占比重同消费者实际需求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而精神文化消费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就表现在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上。就目前假日经济在我国的表现来看,以外出旅游为主的精神文化消费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做好每个假日中精神文化消费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做好假日经济的核心。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体,它包括假日旅游资源开发,假日旅游产品开发两个主要方面,假日旅游资源开发有长途旅游和短途出游两个方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假日旅游心理的成熟,利用普通假日进行短途旅游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因而开发日常假日的短途旅游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假日旅游产品必须有它的突出主题,它是旅游产品的灵魂,要以旅游者最大的满意度为服务的最高质量目标,因而必须采用多种活动组合来丰富旅游的内容,并从多个不同的活动中调动、调节,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使旅游者得到最大的享受。旅游产品组合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项目组合是多个旅游方式的有机结合,它能不断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满足旅游者观赏风光、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增进友谊、锻炼身体等综合需求;时间组合是根据旅游者年龄、身体、情绪的不同而采取的方式,它像演奏一首乐曲,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各种活动衔接紧凑而不紧张,刺激性与休闲性相得益彰;空间组合是适合主题突出的旅游方式,如“五岳名山”游、“古代民居游”等各景点距离较远但主题突出的游览项目;游客组合针对的是不同消费者群体,适合单位团、家庭团、同学团、朋友团、散客团等群体的旅游;功能组合是针对一个景区在吃、 住、行、游、购、娱几个方面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而言的,它直接体现一个或若干个景点的综合能力。这几个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关键是要求我们的管理、服务部门多下工夫,多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不断增添、变换、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让我们的假日旅游经济,特别是日常假日的旅游经济发展起来,继而推动我国假日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立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研究假日经济必须研究假日旅游。我国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发展现有旅游资源,开发更多的新型旅游资源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密切相关,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至今我国政府还没有一个旅游管理的权利部门,国家旅游局及各下属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只局限在旅游组织的范围内,而与之相关联的交通、景点、风景名胜全都分属于交通、铁道、民航、园林局、文物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很难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步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市场得不到有效调节,严重阻碍了我国假日旅游市场的形成,制约了假日经济的良好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去年下半年,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国家计委、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等 14个部委局组成了“全国假日旅游协调部级会议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 200个重点旅游城市也分别组建了假日旅游专门机构,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从组织上保障了假日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今年 1月初,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朱�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参会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是 10几年来中国第一次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大范围的旅游工作会议;今年 4月 11日,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 9号文件),提出了在 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并要求全国各行各业立即行动起来,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各省市也纷纷行动起来,出台各种政策,优化区域环境,许多地方还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旅游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 5026� 24万人次,同比增长 5� 85%;旅游外汇收入高达 100亿美元,同比增长 9� 99%。2001年 9月 4日,在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上,全国假日办、国家旅游局又全面部署了今年“十一”黄金周的工作,提出了全力以赴,争取实现“安全、秩序、效益”三丰收的目标,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十一”旅游黄金周各项工作的通知》,并对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工作做了具体规划和安排。同以往相比,这次的安排部署更加适应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适合了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等发展经济的专项活动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各地区、各部门也因地制宜,详细安排部署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十一”黄金周的工作安排,确保广大消费者度过一个平静、祥和、舒适的节日。假日经济是在国家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假日旅游对假日经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假日经济是由各种需求、供给和资源配置所引起的经济行为,其消费条件是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还要有文化。消费层次越高,其文化特征越浓,文化含量越大,其消费外延越广。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休闲消费方式,是假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旅游的方式把假日经济的各种消费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综合体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假日经济将会使内需进一步扩大,更大程度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认识假日经济,研究假日经济,较好地解决假日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建设一个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是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只有合理调整假期,调节市场,充分发挥现有旅游设施和交通运输的作用,使旅游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配置更加合理,才能使假日经济这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摘 要] 以我国目前假日经济为研究背景,阐述了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揭示了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丰富我国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并为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思路。[关键词] 冰雪旅游产业 假日经济 体育产业假日体育经济主要是指由人民群众在节假日中的体育消费行为而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量。假日体育经济是体育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好转和改善,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用于健身娱乐、休闲旅游消费的比重日益上升, 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冰雪体育活动中来,带动了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它的迅速发展势必成为部分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冰雪体育是风行世界的广大群众都喜欢的活动,是一项集休闲、健身、娱乐和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运动项目。体育冰雪旅游的开展,有助于增进国民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增进国际间的交流,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在假日经济中的地位在假日经济发展潮流中,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经济活动中文化含量日益扩大,文化的作用渗透到商品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动力。冰雪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其产业化,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因此,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必将推动假日经济的加速发展,而假日经济的发展又必然促进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复兴。如今,从东北三省省会城市到西北的新疆,全国已有27个城市打出了“冰雪牌”,体育冰雪旅游在国内正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发展体育冰雪旅游,既能丰富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国民体质,培养冰雪体育运动人才,又能带动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促使体育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体育需求,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二、假日经济中的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前景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节假日的增多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契机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收入增加,为假日体育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为拉动经济发展,政府提出鼓励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自1999年国务院根据居民的需求,增加法定假日之后,2007年11月再次调整法定节假日,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从而奠定了假日经济坚实的基础。同时,人们利用假日闲暇时间开展诸如体育旅游、娱乐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调节身心。人们渴望在轻松欢乐的文化氛围中,使平时为了谋生而忙碌的人们疲劳倦困的身体得到逐步恢复,紧张压抑精神得到解脱,身心得到自我调适,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也为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条件。2.假日经济的发展为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而精神文化消费将会越来越大,消费者追求生活质量,渴望满足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化,并日益趋向理性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和体育价值的新取向.由于人们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体育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也逐步增加。健康加快乐等于幸福的理念正在被国人所认同,花钱买健康己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也为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开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相关的政策扶持和宏观调控对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远远不够,缺少扶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在用地、税收和投资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宏观调控方面,由于体育冰雪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的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由此造成的产业项目重复投资现象严重,尤其在滑雪场建设上,众多企业蜂拥而上,造成整个行业利润下降,也引出了诸如无序竞争等间题。2.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本体产业滞后、中介产业缺位。由于我国经济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尚不到位,俱乐部制并没有在冰雪体育项目中推开,致使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的市场主体不明确,竞赛电视转播权收入和广告收入都十分低,使得冰雪体育的巨大投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影响社会资本向冰雪体育本体产业的流动。相对于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和冰雪健身娱乐业的发展,竞赛表演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迟缓,并与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脱节。此外,由于中介产业的缺位,一方面使冰雪体育本体产业的发展活力不够,效益不高;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外围产业规模的拓展和效能的升级。四、假日经济环境下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化发展对策1.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体育冰雪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是假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整时期社会资金寻求新投资领域的必然选择,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体育冰雪旅游走产业化道路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途径。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体育冰雪旅游与假日经济的互融、互动和互促。充分利用各地区资源,有重点的突出挖掘、培育具有地域、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冰雪旅游产业。2.形成完整的冰雪产业体系首先要有一个高水平的规划。在规划中应对最优的冰雪资源结合配套设施,结合可借助条件,组合成若干个在时间、空间上布局比较合理的冰雪旅游区。政府扶植,多元化投人,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对冰雪产业实行联合开发,尽快形成以冰雪旅游为龙头的冰雪产业完整体系,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开发系列冰雪旅游及配套产品,推动冰雪产业市场化、规模化,使冰雪旅游真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3.培养一支合格的体育冰雪旅游文化产业队伍体育冰雪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冰雪旅游地区要致力于本地区冰雪体育资源的存量盘活,就要真正认识到体育冰雪旅游经济超常规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把知识与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必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的体育冰雪旅游产业经营人才。应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文化修养高,即懂体育冰雪旅游知识,又有经济头脑的专业管理队伍,加强对冰雪体育旅游市场的预测分析及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设和完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创新体系,为假日经济环境下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基础。4.发挥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优势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双重性,构成了体育冰雪旅游的厚重性与区域性,要开发北方地区冰雪旅游资源优势,要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自身的积累与投资能力,不能盲目攀比和模仿照搬。凸现体育冰雪旅游产业在假日经济发展中的潜在力量。形成规模效应,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加速要素的集中和重新配置,形成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和产业群。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核心,产品为中心,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组成联合舰队,不断提高市场竟争力,形成具有民特色和地域特色优势突出的冰雪体育旅游产业新格局。5.实施体育冰雪旅游升级战略,做大做强冰雪旅游通过开发体育冰雪旅游、冰雕雪塑、地域文化、北方民俗、特色餐饮组合性产品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大型冰雪乐园。要指导具备建设条件的滑雪场、滑冰场,做好大型儿童滑雪、滑冰场项目建设。要积极与宣传、广电部门协调,力争在卫星电视开通滑雪旅游频道,加大人们对冰雪旅游的了解。要延伸冰雪旅游产业链条,通过引资合作,发展雪具、滑雪服装、索道、缆车、造雪机、压雪机、雪地摩托等滑雪用品和装备,逐步发展壮大体育冰雪旅游配套产业。因此,有关部门要提高体育冰雪旅游对假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冰雪旅游潜藏的巨大商机和社会效益,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政策性的优惠和支持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大体育雪旅旅游的宣传力度。把体育冰雪旅游作为无形产品可以拓宽居民的消费领域,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健康、审美等发展需求。参考文献:[1]杨萍等:我国假日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2]连桂红:假日经济与体育产业发展的互动[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 1999年 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 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前几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接下来几个黄金周,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的“狂热”、黄金周的“冷静”以及黄金周的“成熟”之后,即将到来的黄金周将是平静祥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长假。人们将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时间支配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面对如此问题,让我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什么是假日经济,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让假日经济更持续、稳定、长足发展呢? 一、“假日经济”的经济学含义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面对这一已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我们不妨将假日经济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到,“假日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更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活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通过消费生活资料面维持自身生存,生产出活动于其他三个环节的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消费也越来越从单纯的物质层面发展到精神层面。劳动者通过消费可以减缓压力,愉悦精神,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不仅是对人之为人的价值的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动过程。从这一点出发,发展“假日经济”就不能只重商业和旅游业,也应发挥其文化内涵。“五一”节期间,南京各剧场组织了包括戏曲、交响乐、配乐散文朗诵会在内的文艺演出百余场,平均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接待观众十余万人,既实现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二、“假日经济”在我国出现的原因任何一种经济现象的产生都必然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假日经济”现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年收入过到500至800美元,是旅游消费急剧扩张的时期。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5854元,已达500美元左右,有的城市已达1000美元,可以说我国已迈入了旅游扩张期的门槛。第二,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日时间,全年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假日消费情况的好坏,决定了一年消费市场的阴晴。第三,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道德的影响以及多年来“短缺经济”下的艰难生活使大多数中国人重积累,轻消费,尤其无暇顾及精神消费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实际上,这是与较低的收入水平相适应的。恩格尔定律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低档品、基本生活消费品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将下降,用于高档品各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将大幅增加。伴随着我国迈入“相对过剩经济”时期,在政府和媒体相关措施的影响下,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没有这一点,“假日经济”是无从谈起的。第四,我国大多数市场进入买方主导态势,商品和服务种类越来越多。今年“五一”期间,苏宁普惠制”必将再次搅动市场,重掀家电抢购狂潮。苏宁颠覆假日经济游戏规则五一黄金周市场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苏宁重仓蓄势,凭借全国连锁的优势和三店联动出击的契机,从国内外各大家电企业一次性采购上万套市场主流机型“五一”期间苏宁电器将奉行其一贯倡导的“普惠制”原则,三家店携手出击,倾力打造滨城家电新坐标,让大多数消费者感受到苏宁的低价震撼。我了解到,苏宁电器为五一销售准备了数量充足的特价机型,另外还有近万套超低价电器组成重型火力,将以罕见的低价投放市场。在高端产品线上,由于苏宁采用的是全国统购的方式形成规模优势,届时液晶电视将疯狂降价、国产42寸等离子大面积降破10000元,数字电视只卖纯平电视价格。冰洗方面,苏宁、海尔强强联合,五一期间在苏宁率先销售超薄液晶滚筒两款,预约销售返现500元。此外,本次冰洗联合厂家推出返现加赠、以旧换新等活动。苏宁所推崇的健康、时尚、节能、静音“四优空调”也将在五一期间力掀巨浪,主流品牌1P机跌破1000元。4月30日,苏宁掀起“欢乐手机淘宝夜”,18时开始,摩托罗拉、诺基亚、夏新、波导等国内外一线品牌手机联袂上演低价销售大戏……苏宁之所以拿出如此大的力度,意欲让更多的滨城消费者体验到高端平价带来的震撼体验。综合看来,这里包含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消费函数决定的问题。凯恩斯理论认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C=C0+C*Y。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即C0基本稳定以后,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Y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消费观念的变化使边际消费倾向趋于变化,这使得消费需求C提高,成为“假日经济”出现的前提条件,加以人们拥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和越来越多的消费选择作为现实的基础,“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遂成为必然。三、“假日经济”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带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 1.旅游业供需协调要符合经济规律。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00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长假中,许多著名景点人满为患,一部分游客怨声载道,实际上体现了旅游资源的供不应求,但不能从中得出尽快扩大旅游资源供给的结论,而应从供需两方面着手解决。从供给来看,应注意到旅游业的显著特点,即季节弹性大。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市场在90%的时间里能力过剩,在10%的时间内供给严重不足,如果盲目扩大规模,势必造成旅游淡季的资源闲置和从业人员的季节性失业,产生新的浪费。当前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适应旅游业由休闲式向度假式转变的一般规律,扩大区域景点的综合接待能力和辐射度。从需求来看,须加以引导和调控。首先,可以拓展居民的假日消费领域,使其在当地即可满足消费需求;其次,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可以采取“节假分离”和“弹性工作时间”的办法化解矛盾,以均衡利用旅游资源;再次,旅游景点可以实行淡、旺季差别价格,启用价格杠杆实现市场调控。看看相关报道就明白:各地景点票价上涨,酒店行情一扫低迷,商家小贩磨刀霍霍,更甭说车船飞机……原来,假日给这些行业带来了“经济”,送去了“黄金”,当然,各地财政也同时有了可观的收入。 全国统一放长假,大批游客出行,由此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倒也不无道理。然而,选择假日出游者毕竟是休假者中的少数,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在家休息。不出门,或是因为消费不起,或是承受不了人山人海的拥挤。多数人没有介入消费,这样的“假日经济”就值得商榷了。 如果不是全国统一放假,人们集中出游,各地吃、住、行、游、购还会乘势飞涨吗?如果不是承受不起,不是人满为患,会不会有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如果没有人流如此集中地涌入,旅游地景区的保护是否能减轻压力?商业经营是否能均衡一些?我们何苦再人为地扩大旅游淡旺季?如果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有可供选择的更灵活的休假方式,可能没有了“黄金周”,却可以持续拉动消费,促进经济,而且可以减少集中休假出游带来的额外成本,何乐而不为呢?我做了个小范围的民意测验显示,有60%的市民选择在家,30%的人坚持出游,剩下的10%想串亲戚。而假期加班的人也无怨言,长假的前三天为法定假日开3倍工资,后四天为法定休息日加2倍。而富省广东竟放豪言,要加4倍工资。看来不能出游的小小遗憾也可以弥补了。 2.注重需求对经济“量”的拉动的同时,更注重其对经济的“质”的促进。“五一”节假期中出现的情况给有关行业以很大的启示。商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文化服务业纷纷提出要加强对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搞好市场调查,改善经济管理,完善服务,以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它不仅表明有关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可望以此为契机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需求对经济质量的促进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其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是由包括生产因素、需求因素、支持性产业及其辅助因素决定的。就需求因素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求量,二是需求的层次,三是需求的超前性。具有强烈市场意识的、高水平的、挑剔的消费者是本国该产业发展的可贵财富。它们的消费需求作为一种鞭策,能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提供无穷的动力。在我国的经济实践中,需求量的作用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对其质的作用则重视不够。“假日经济”提醒我们,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培训和教育,提高我国的消费层次,使需求发挥促进经济“质”的跃迁的作用。而且,应该认识到,这种作用与需求量的作用不同,无论在过热时期还是紧缩时期,它都能为经济的良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力量。 3.以更科学、合理、成熟的方式启动消费。上文中已经提到,“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出现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即消费受居民当期收入的影响,然而,仅仅认识到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消费函数决定的重要理论还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这一理论认为,消费的变动不直接受暂时收入的影响,而是持久收入的稳定函数,即只有暂时收入影响了持久收入,才影响至消费。由于居民消费心理的复杂性,这两种理论虽互相对立,却在一定程度上互补。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假日经济”,就使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使假日消费的“脉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五一”节的消费热潮不可否认地含有居民的从众好奇心理的因素,但随着人们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这样的“假日经济”能否持续下去却是未知的。因此,启动消费的“治本”之法并不仅在于放几个长假,而是在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的同时,通过税收、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真正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从而启动消费。四、增加公共假日和加大公共投资政策是假日经济繁荣的持续动力 1、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 .增加公共节假日天数的积极意义第一、延长假期,有利于经济发展。根据我国劳动制度规定,我国公民每年拥有 114天的公休假日。假期的延长,有利于人们利用假期进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与闲暇时间的长短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互影响有关。当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函数的改进增加社会财富,财富效应促使较少的工作和较多的消费成为可能;同时替代效应促使人们更多地工作来提高消费。经济发展时,财富的积累促进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消费。当经济进一步发展,由于劳动生产率额的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相抵消,因此休闲时间变化不大,但消费继续增加。当前我国GDP以每年8%的速度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也逐年递增,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为我国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提供契机(见表一)。 年 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表一: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自1999年设立“黄金周”假期制度以来,十七个长假期期间全国城乡居民出游人数逐年排浪式上升,带动相关的旅游收入也同步上涨。以2000年到2002年为例,全年全国总的外出旅游人数分别为亿、亿、亿人次,而这三年中“黄金周”出游人次分别为亿、亿和亿人次,分别占全年出游人次的、和25%;相关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占全年收入的、 和。 根据宏观经济学真实商业周期理论表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生产率的改善产生的正效应,生产函数的改善是持续性的。财富积累对消费者需求产生的正效应,促进消费的发生。同时消费具有顺周期性,而消费的发展又能促使消费者对商品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促进生产函数的有效改善。因此产出上升,实际利率变化不大。居民假日休闲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铁路、民航、公路客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广告业、通讯产业、银行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消费理论,一种行业消费能够带动相关的12个行业同时消费。以2004年“五一”“十一”长假为例,假日旅游产业促使民航收入分别为16亿元和亿元人民币;铁路客运收入也同期达到亿和亿元人民币。国内贸易部统计资料表明1999年“十一”长假,全国百家重点大型企业实现零售额82亿元,同比增长%;2005年春节期间短信发送量7天突破100亿条;春节期间北京市年夜饭约有110万以上的市民外出聚餐,当天营业额约达8000万元。一系列相关的消费活动产生的“滚雪球”效应使得整个假日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 、增加节假日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学家指出像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post-industrial society)。其最重要的结构性变化是从商品经济过渡到服务经济为主,导致制造业地位的下降。在过去的20 年中,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这种转变。以七大工业国中的加拿大为例,70%的加拿大人从事交通、教育、保健、银行、咨询、旅游相关的服务性行业。休闲和娱乐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增长是向后工业经济过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在整个GDP的贡献方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繁荣同时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我国增加公共假期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消费,繁荣经济,第三产业的发展好坏成为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潜在的工作岗位尚未被开发。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对缓解我国下岗工人就业难问题,保持社会安定起很大的帮助作用。 2、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每年的公休假日已达114天,几乎占全年总天数的三分之一,假日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年的经济善。同时作为扩大内需措施,发展假日经济应该充分考虑加大财政力度的现实可能性,使假日经济在可靠的物质基础上得至进一步的繁荣。加大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在发展假日经济方面的潜力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认同感较强,基本上已达成共识,在执行才实施过程中的费用较低,效果较好。公共投资政策主要是以政府财政的公共支出形式来举办公共工程,如兴建一些非盈利性或微利性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如城市的公共住宅、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公园,以及江湖的治理、以及水利工程等,具有外溢性垄断性等特点。在我国连续运用各种货币政策手段刺激经济,而远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应的现实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上,尤其是加强以扩大公共工程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投资政策的力度将是适宜的政策工具。通过大规模增加政策投资来刺激经济回升,将宏观经济政策重心放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上,可以直接形成社会需求,而无需企业和个人需求的相应回应,从而产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政策效应。从政策的时滞方面看,财政政策对于扩大需求也更优越性。而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量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公共投资政策的动作和时间都留有余地,可以持续地发挥扩大投资需求和改善供给的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良好的配套设施和外部环境。第一,公共投资政策的实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比如,在公共投资中设备采购强调使用国内产品;在中央政府预算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采取扩大发行建设债券、转让股份制企业中的国家股、投资税收抵扣等办法扩大资金来源等。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民间投资,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拓宽直接投资的渠道,刺激投资需求。在目前大规模增发国债的背景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投资。这些措施切实解决了政府投资中的产资金不足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提供了资金保障,为消除交通等“瓶颈”部门对假日经济的“梗阻”和限制准备了现实条件。第二,公共投资政策在财政政策工具中相对代价小,机会成本较低,可塑性强。所谓政策机会成本,是指在实施经济政策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效益。这可以用付出的代价的大小来衡量,可以是物质代价,如人力、物力、财力等;也可以是精神代价,如由于政策实施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等。与财政补贴相比,公共投资政策在谋求供求方面更为灵活,因为政府支出有明显的刚性,即“棘轮效应”。由于基础设施等投资是财政的非经常性支出,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其年度投资规模能依据当年经济的宏观景气状态而灵活地扩张和压缩,不仅可以产生有力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经济相应压缩债务发行规模,减少债务负担。此外,由于投资性支出将形成相应的国有资产,这就使国家债务与国有资产形成对称状态,因而此时的国债具有“虚”国债性质。目前,我国国债余额较低,同时债务储存度偏高,而且储蓄率较高,国债规模的扩大仍然存在一定的窨和回旋余地。利用增发国债以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不但可以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机构无法扩大高质量资产问题。此外,假日经济的兴起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压力加大,在当前通货紧缩状态下进行大规模建设可以降低工程先进集体和融资成本,公共投资政策实施国度的加强恰逢其时。可见,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在促进假日经济长远发展的同时所承担的成本代价较小,是当前形势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想工具。 3、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对发展假日经济的效应分析显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将会对假日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下面效应。首先,增加公共投资属于“汲水”政策,可以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国度可以衽消费与投资的双向启动,刺激假日经济的繁荣。通过基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为假日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能够迅速增加投资规模,直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滞后状况,为发展假日经济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支撑。其次,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公共工程的举办有利于扩大财政政策带动民间投资方面的行政效应。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控股和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通过出让基建项目的经营权,充分调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投资,从而扩大投资需求,为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最终扩大消费支出提供条件。再次,通过加强公共投资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银行在促进旅游、婚庆、购物消费的同时,注重扶持与“假日经济”休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将为“假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不断提供金融支持,也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提供现实基础,有利于实现公共投资政策的扩散效应。当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也会给假日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公共投资的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支出,减少对假日经济的消费需求。
过了“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千禧年元旦”和“千禧年第一个春节”这三个长长的假期,发现“假日经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假日消费”在我国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对我国内需型经济的发展起了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大直辖市的商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而杭州市11家大商场销售总额达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达到。在我看来,节日市场之所以呈现出如此旺销的局面,主要有四大方面的原因。首先,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今年一月底,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6万亿元,居民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其次,双休日及延长假期政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礼拜之久的长假,这增加了人们的消费时间,也扩大了消费空间,人们有时间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选择出门旅游来放松心情、开阔眼界,或是去商场细心选购商品,在购物中寻得一份松弛,也愿意掏钱买一份舒心。再次,随着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长见识,出去旅游观光,人们用在娱乐休闲方面的花费有了显著的增加。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有亿人次外出旅游,出游率为,其中城镇居民的出游率则高达,外出旅游热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的增长,也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如饮食业、交通业、土特产品业)的发展,去年国庆期间,仅短短五天,旅游部门赚了141个亿,铁路部门也沾光多赚了20个亿,假日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最后,我认为“假日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传统的消费心理。中华民族有着节俭的传统,但逢年过节添衣置物、走亲访友提礼相送,也是一种传统,即使再困难的家庭,过年过节也总要买些新的东西来添几分喜庆。而商家在此时推出的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既迎合了消费者讲求物美价廉,贪图便宜的心理特征,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是锦上添花,十分的适时有效,因而,商家和消费者两方面行为的共同作用,在节日期间构成了一个消费高潮。 “假日经济”的火爆给长久以来低糜不振的消费市场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希望,以至人们纷纷预测今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会止跌回升。但这是否真的预示着人们开始愿意拿出更多的钱进行消费了呢?在我看来,消费者之所以会在短时间内“胃口”大开,只是上述四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从销售市场来看,大幅度的折扣吸引了人们短期的集中消费行为,但人是理性的,人们不会从事无为的消费行为,假日的这种火爆消费现象,只是消费时间、区域移动上的变化,并没有激发新的需求。且对商家而言,如此大幅度的折扣虽然增加了销售额,制造了暂时的一片繁荣景象,但对于利润,似乎是绝大多数商家都回避提到的。所以,“火爆”现象的出现未必是好事,它并不一定预示着消费的增长。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政策变化比较快,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人们并不愿意把钱都花出去,而要把它们储蓄起来,作为教育、养老及一切意外发生的保证金,放在银行里。所以,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增强人们对未来预期的确定性,是激发消费市场活力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不能仅满足于假日消费的火爆,因而要调整消费结构,引导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 “假日经济”的最大收益者为旅游观光业和娱乐休闲业,长假解决了人们“没时间消费”的问题,击活了这两大行业的市场潜力,假日旅游出现了“独木桥”效应,各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数量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的出游要求。但这种热闹场面到底能维持多久,这还是取决于旅游行业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的程度。随着旅游热的兴起,游客关于旅游服务的投诉逐渐增多,旅游信息的协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成为发展旅游市场的拦路虎。以西安为例,去年春节期间,到该市旅游的国内外游客剧增,各大饭店都被旅游团队占满,散客很难找到住处;而今年春节,西安市的各个大饭店为迎接散客,减少了对旅游团队的接待量,结果造成了散客由于担心住宿问题,数量反而有所减少,而各地旅行社又没办法组团去西安的尴尬局面。春节期间,各大饭店的入住率平均仅60%,这种资源浪费完全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这反映出旅游信息协调的重要性。旅游是“假日经济”的助推器,应努力把这块蛋糕做大、做好。 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消费市场将出现四个增长点,它们是:教育投资、电子商务、假日经济和服务行业。假日经济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商机,但很多商家却不懂得“以节造市”,对“假日经济”还是比较麻木的。例如大部分商场在最好赚钱的时候实行了最短的营业时间制度,春节到专业市场逛逛,却发现大都关门大吉,这些商家和消费者的供求心理严重不协调,因而出现了这种有钱不愿赚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商家虽然懂得利用商机,但对节日出现的庞大消费人群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似乎只能通过打折这种手段来吸引购买力,缺乏对消费需求结构和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很难开发出新的消费项目来引导消费,成了市场的被动者,消费创新不够,因而消费满意度低。市场对“假日经济”反映的不成熟还表现在为了谋求暴利,许多商家采取坑蒙、拐等手段,以次充优,欺消费者;在服务行业,为了多赚钱,原本只能容纳100人同时就餐的大厅里硬挤了200人,拥挤的环境极大伤害了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所以要提醒这些商家,赚钱应有个极限,市场也有报应,自律方能自救。 “假日经济”在我国出现端倪,市场潜力很大,如何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做活这块市场,值得大家思考。
我也是此专业的,写过此方面的论文。给你一点意见供参考,上网下载资料备用,去图书馆找资料备用;从里面摘取一点,再谈点自己的看法,就可以了。要我现在提供具体的,不是很有间。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