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作文集锦10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细观察
观察时,要巧妙。五感官,都用到。先用眼,仔细瞧,形色态,分辨好。触形态,善比较,观颜色,浓淡晓;看姿态,静动找。听声音,动脑筋。嗅气味,多闻闻;有顺序,抓重点;时间变,地点换,观察时,多体验;巧联想,抓特点;观察好,得用脑;多感官,结合好。
二、勤集材
材料多,文章好;多读书,佳句找;勤观察,笔记好;多用心,善思考,勤摘录,多剪报。分条记,整理好;使用时,方便找。
三、慎审题
要作文,先审题。明范围,知题义;扣题眼,重点记;知数量,不离题;明人称,好下笔;附加语,须重视。写真情,出新意。
四、精选材
选材料,须扣题。熟材料,反复比;选新颖,是第一;选真实,要牢记;选典型,有情趣。材料多,细琢磨;多比较,用心计。
五、构思清
先构思,后动笔;定中心,宜扣题。一文章,一中心;无须多,不偏离。想开头,思顺序;明重点,具体叙;线索明,思路清;巧过渡,会照应;时间变,按顺序;地点变,合事理;首和尾,要一致;立好意,才下笔。
六、列题纲
构思好,列题纲;搭架子,行文畅。定顺序,理思路;明详略,细琢磨。首和尾,要贴妥。
七、开头新
开好头,是关键。直入题,时地点;设悬念,趣味见;描绘景,抒发情。借故事,吸引人;好诗句,引入文;借哲理,巧议论;先概述,再具体;要成功,须新颖;方法多,灵活用。
八、结尾妙
结尾好,味无穷。自然收,渠自成;巧总结,中心明;善启发,留余声;要赞美,巧抒情;发议论,要点睛;象征景,味无穷;呼开头,暗照应;成一体,结构整。
九、巧过渡
巧过渡,文无缝;衔接段,思路清。句过渡,用词语;巧铺路,很有趣。段过渡,句子好;架设桥,连接巧。篇过渡,用段落;妙连接,好处多。过渡处,要自然,忌生硬,忌死板;忌跳跃,忌突然。
十、写具体
写文章,要具体。叙事文,重过程,细节处,须注意。写人物,动语神;细刻画,须用心;人物活,要逼真。状物文,抓特点,多形容,多修饰;善分解,巧对比。写景文,形色态,细心描,大胆想;静动态,重点忆。写活动,要注意:从整体,到部分;先场面,后聚焦。写联想,多比喻;可夸张,可排比;情趣浓,文具体。
十一、绘景色
描景物,怎下笔?写形状,须具体;绘颜色,浓淡宜;描形态,写情趣;多联想,多比喻;并列写,可排比;引诗句,妙无比;抓特点,按顺序,融入情,精描绘。
十二、状物文
状物文,要牢记:选好物,先熟悉。写植物,形色味,枝叶花,果实美,拟人化,用比喻;写成长,分四季,抓特点,重点记。写动物,描外形,分类描,要具体;写习性,抓特点,联生活,细节全,述感情,要自然。写物品,明来历,描外形,按顺序。形与色,要看清。写结构,知用途。抓重点,细描绘。人与物,用事例;生活趣,要典型。建筑物,远近看,抓特点,有重点;分层写,视点变;多联想,古今全;人物情,融其间。
十三、叙事文
叙事文,有人称;六要素,要记清;时地事,交代明;环境清,有人物;起因前,脉络连;写结果,别含糊。有重点,有详略;有细节,变化多;生活趣,人物情,事三折,文入胜。
十四、记人物
写人物,抓特点;描肖像,有重点;记衣着,不一般;言与行,要逼真,有细节,点神态;察心理,见精神。具体事,表特点。
十五、多修改
好文章,改百遍。读中改,细增删;多推敲,严把关。标点号,用恰当。调并换,文意畅;热加工,冷处理,互批改,互借鉴。改中写,技能练。
十六、改写文
改写文,有借鉴;改人称,语气变;改体裁,结构变。通读文,明要求;细比较,差异找。增删换,细推敲;多联想,要巧妙;多修改,达目标。
十七、扩写文
扩写文,有重点;明中心,抓要点;善想象,多描写,添细节,事不变;抒真情,巧议论;首尾新,故事全。
十八、缩写文
缩写文,意不变。理思路,明要点,抓中心,留主干。去枝叶,注意删。有首尾,有重点。
十九、续写文
续写文,要联想;人不变,事要变;新时间,新地点,新人物、新事件。变原因,变环境,变故事,变人称。新发展,结果变。合情理,出意料;故事妙,主题好。
二十、看图文
看图文,是创新。对照图,看仔细;一看人,二看景,三看事,分主次。推前因,想结果;多联想,想合理。看中想,求创新;写文章,要具体。
二十一、应用文
写日记,有格式,见闻感,都可记。自由写,随意记;天天写,要坚持。写书信,按格式,言得体,分层次;有中心,述真意。板报稿,要快捷;选材新,标题切;言简明,扬新风。应用文,格式明,多实践,活运用。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地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地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地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地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地,从小时候就要亲近好地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现在,我们南河小学的师生们每天早晨都在诵读“经典启蒙”小册子。一年级的同学们诵读《弟子规》,二年级的学生诵读《三字经》,三年级的我们就诵读《大学》和《论语》了。
一年级时,我最喜欢《三字经》里的:“幼不学,老何为”。因为它可以教育我们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是从小不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老了就学不到知识,就不会给儿女讲道理。如果没有知识,就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件事情。我还喜欢“融四岁,能让梨”,因为孔融四岁就能谦让别人,把大的梨先让别人挑,把小的梨留给自己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我们现在都是8、9岁的'大孩子了,早就应该学会礼让他人了。体育课上,老师发给组长足球,让他安排大家玩。可是组长他自己单独玩,这样很不好。
“惜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要选一个好人当邻居,让孟子受益无穷。学习不好的同学要和学习好的的同学多交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进步。
我们要按照从《三字经》中学到的道理去做,才会变成好人。
星期五,学校为了庆祝20xx年金秋读书节,举行了朗诵比赛!
我们班表演的是三字经朗诵,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二(2)班,我看到,他们个个都化了妆,我心想:他们会表现得怎样呢?
过了一会儿,轮到我们二(1)班上场了,首先,由朱耘贤带我们进场,同学们很快的排好了各自的位置,我和其中七位同学坐在前面领读。我看到,台下有我们班的陈老师,和学校十几位评委老师,还有许多的同学。
多功能厅里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同学们在认真地表演。刚开始表演的时候,我非常紧张,轮到我们领读了,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终于到我了,我站了起来大声的读了出来,我心里想:我要好好表演,为我们班争光,不能让老师失望......
后来,我把老师教给我们的动作都完整地表演了出来!最后,我们得到了台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父亲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亲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亲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亲减轻负担,知道父亲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
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六年级了,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
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修文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了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过去,我是个学习不太用功的学生,成绩一般,兴趣平平。后来,在诵读三字经过程中,我受到了启迪,逐渐爱上了诵读,喜欢上了学习。
记得上小学低年级时,我性格很内向,上课不爱发言,经常迷迷糊糊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游,加上自己不爱和同学交流,也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沉默,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总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失去了自信心,也开始厌学了。爸爸妈妈看到我没精打采的样子,只是干着急,也束手无策。
学校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我们班同学都开始背诵三字经了。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打开三字经背了起来,当背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一句的时候,看着下面的注释,我的心突然被触动了:再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不会成为出众的玉器;天资再聪慧的人不勤奋学习,也不会成为国家栋梁。
是啊,如果我年少时不用功学习,在学习上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断鞭策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怎样面对人生的考验,拿什么本领去建设祖国呢?到时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想到这,我突然发现以往自己的学习态度太不端正了,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树立学习目标,努力提高成绩,长大考一所好大学。
现在,我已将三字经熟背于心了,其中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被我写在了纸上,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桌旁的墙上,我要让它时刻提醒我:勤奋好学,一定要从现在开始。
暑假期间,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妈妈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和精髓,阅读它可以学习古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从中汲取智慧。
我不知道什么是《三字经》,大体看了看,就非常喜欢这本书了。里面内容都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记忆。如果不懂,还有看解释和译文呢!书中还有好多典故,如《孟母三迁》、《锥刺股》等等。
今天,我提议要和妈妈来个背《三字经》比赛,看谁背的又快又熟。妈妈说:“行,一言为定。”
从“香九龄,能温席”这个地方开始背。我们先剪子、包袱、锤,妈妈赢了,她先背。只见妈妈打开书看了几眼,然后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巫婆在施法术。过了一会,妈妈说可以了。我不相信,才四五分钟的时间,怎么能被那么多的句子?只听“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哇!”妈妈竟然一字不漏地全被完了。我很佩服,“妈妈,你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巫术?”。妈妈说:“哪里有什么巫术,只要用心就能做到!”
听了妈妈的话,我也用心去背,虽然还是磕磕绊绊,但我还是把规定的内容全背诵下来了。尽管这次的比赛我输了,但我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天天背诵,现在这本书基本全会背了呢!可妈妈没有坚持,远远落在我后面了。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我在《三字经》里阅读到的晋朝的一首诗。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故事:“晋朝有个人叫车胤少年时家里贫苦。夜晚读书常常没有油点灯。有一次,车胤和好朋友在捉萤火虫,发现纱囊包着萤火虫会发光。就对朋友说让自己来保管,说完就拿着纱囊回家,用它来照明,让自己晚上可以读书。”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觉非常感动。是呀,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已经是21世纪的 “e时代” 没有油点灯的那种滋味我们已经很难去体会。但是我们身边却还有很多不懂珍惜的人。整天埋头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就是追求名牌。没有心思读书,在家要父母伤心,在学校使老师生气。我虽然年纪只有9岁,但是我知道:青春无价。短短的几年时光置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微不足道的,转瞬即逝。我们也许还未懂得青春的珍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也许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珍惜时间,没有几个人真正去做。殊不知“江无回头浪,人无再少年”,“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不知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事迹。要知道世界上可是没有卖后悔药!与其晚年悲叹,不如青春努力。睁开惺忪的睡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你会发现那份遗失已久的美好!年轻就是资本,就是财富。为何不趁早拿起你的笔竿,努力发奋呢?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容不得半点浪费。莫要为年华叹息。当你为虚掷年华而叹息的时候,年华又在叹息中虚掷。珍惜时间,珍惜青春,从眼前开始。
书可以让我们找到心灵的港湾,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特别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对于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要适应自己的角色,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追求上进的人。要勤奋好学,时刻准备着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父母误会我们了:被误解,不冲动,敬父母,多沟通。
父母生气骂我们:不还口,心气平,劝父母,讲文明。
父母动手打我们:打不该,莫效仿,思父母,好心肠。
父母说起来没完:听唠叨,莫心烦,细思量,藏箴言。
父母想打听情况:对父母,无隐瞒,说见闻,听意见。
父母对我们批评:对批评,不反感,有则改,无则勉。
父母夸奖好儿女:受表扬,莫骄傲,常思过,胜良药。
自己有事要外出:要外出,打招呼,让父母,免担忧。
所提要求遭拒绝:提要求,莫过高,没满足,不计较。
自己出行在外地:念父母,思绪牵,在外时,报平安。
我们不慎犯了错:有错误,敢承认,听批评,得教训。
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这本书分成上、下两本。
《三字经》这本书我想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吧,它是古代儿童必须要学的、要读的一本书,可见它的重要性了吧!
《三字经》被钱文忠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讲,第一个部分讲的是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的是史,即历史,《三字经》从三皇五帝一直讲到了清朝。第三个
《三字经》开头的六个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人之初,部分讲的是学,即勤奋好学的重要性。性本善。”就是这六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也就有了“性恶论”与“性善论”。
在《三字经》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学说,那就是五行学说,“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本乎数。”五行分别是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
《三字经》第二部分讲的是史,《三字经》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因为它可以用两句话讲完了三、四个朝代,几百年,比如“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这一句话里讲了三国、两晋、宋、齐、梁、陈这么多的朝代,牛吧1
《三字经》第三个部分,讲了许多古代人勤奋读书的例子,也是激励我们要好好读书,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映雪、负薪、挂角等等、、、、、、
接着又讲了一名才女,名叫蔡文姬,她非常会弹琴,她也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
《三字经》虽人只有几千字,但它所讲的内容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书。
我喜欢《三字经》。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 读后感 悟如何做人的道理。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三字经 读书心得 ,欢迎大家参阅。
三字经读书心得1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 教育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三字经读书心得2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书心得3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 传统文化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了《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三字经读书心得4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 故事 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今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不过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不过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学习“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经读书心得5
星期六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话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书中的一些含义,特别是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中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勤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六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七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入此勤奋的学习;宋朝赵普读了一辈子的《论语》,做了宰相之后,扔勤奋学习;
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私削竹片来抄书,他没钱买书,却如此勤奋;孙普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没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捉萤火虫当作灯光看书,
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穷,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就停止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读懂了这几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优越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老师教导我们,书本都是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读书心得相关 文章 :
★ 三字经读书心得5篇
★ 《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
★ 《三字经》读书心得小学生作文10篇
★ 国学经典《三字经》心得体会
★ 三字经读书心得500字
★ 读三字经的读后感4篇
★ 三字经读书心得800字精选
★ 三字经读书心得300字
★ 三字经读书心得和启迪作文十篇
★ 三字经读书心得500字范文
关键词:蒙学 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数千年的社会进程中, 创造了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 它把历史装扮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一、蒙学与《三字经》《辞海》对于蒙学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①目前, 学术界所称的蒙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上讲, 泛指古代启蒙教育, 包括其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材等内容; 狭义上讲, 专指启蒙教材, 即童蒙读本。像“三、百、千、千”之类,在古代家喻户晓。可以说是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面。“蒙学”或“蒙养之学”的称谓均取之于《易经》。《周易·蒙卦·彖传》曰:“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说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大多处于蒙昧状态,如果能在蒙昧无知之时,认真学习,修养正道,就能够成就至圣之功。②可见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三字经》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和小百科,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三字经》具有识字、广见闻和灌输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即传授知识与封建政治思想教育双重功能。书中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此书中有段仅用三百多字便概括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变迁,历来备受赞誉。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而《三字经》后来居上。这里的“居上”殆源于数字顺序,未必便是根据三书之内容与作用的有意排列。但事实上,综其覆盖读者之广、 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传时间之久观而言,《三字经》 在中国古代蒙书教材中,不能不说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书。 巍哉,《三字经》堪称“蒙学之冠”。二、《三字经》中所表达出来的现代教育价值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 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 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 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 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 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 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一)有助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价值中华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更应该学习。“自羲农, 至黄帝。号三皇, 居上世,„„举总统, 共和成。复汉土, 民国兴。”《三字经》用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勾勒出了一幅中华文明发展,帝王兴废的历史画卷。使儿童从小就开始了解绚丽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确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身份认同,进而帮助他们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学者, 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论语者, 二十篇,„„文中子, 及老庄。”《三字经》又以近1/ 5 的篇幅介绍了《小学》、四书五经、《荀子》、《孟子》、《庄子》等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著述, 以及作者和内容, 饱含丰富的历史文献知识。使儿童从小就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典。(二)有助于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价值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美德,并代代相传至今。民族精神的凝聚与培养需要从儿童抓起,《三字经》正符合这一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三字经》包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起到了重要作用。勤奋好学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三字经》借鉴历史上勤勉好学的范例,通过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儿童们 立志追求, 刻苦勤学。如以学识渊博乃好学不止而著称于世的孔子不耻下问,曾拜七岁的项襄为师的典故;又如宋代的赵普,虽官至中书令仍不忘苦读,手不释卷;西汉的路温舒虽家精贫寒仍自勉自强,无钱买书就以蒲叶代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公孙弘、车胤、孙康、朱买臣、李密等。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仁爱孝悌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孝悌”乃重中之重,乃之根本。父慈子孝,尊老爱幼,兄弟和睦,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应该从小培养。“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三字经》明确提出“首孝悌, 次见闻”, 并列举了许多典故,强调仁爱孝悌的重要性。如东汉的黄香年仅九岁但他冬天为父亲暖被褥,驱寒冷。虽然此举用在现代似乎没有必要了,但其精神可嘉,他孝敬父母的没得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又如孔融让梨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尊重兄长,关爱兄弟。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养成了自我的习惯,这对孩子传统美德的教育必不可少。(三)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三字经》里说: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字经》重视教育, 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1. “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 德为先”。《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视道德教育,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子曰: “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强调教育以“德” 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 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 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 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 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的教育方式的正确性。2.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3. 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 读书求学, 必须打好基础。只有在学好了关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及事亲敬长之义的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 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只有通晓《孝经》, 熟知《四书》之后, 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4. 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礼乐射, 御书数。古六艺, 今不具。”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在今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 对于学生来说, 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简言之, 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 提高素质教育, 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具有一定得时代性和局限性。但我们应该看到它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1]《辞海》对“蒙学”的解释。[2]王晓霞,齐玉萍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32)[3]汪洋.《三字经》的文化教育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喻岳衡. 三字经[ M ] . 长沙: 岳麓书社, 1986[5]陈汉才.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史[ M ] .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郑霖.《三字经》中儒学教育思想的哲学意蕴[J].兰州学刊,2007,(6).[7]刘宏起.《三字经》简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 读后感 悟如何做人的道理。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三字经 读书心得 ,欢迎大家参阅。
三字经读书心得1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通过学习这些诗句,给我们讲了怎样做人的道理, 教育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养成优良的品质,努力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长大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
三字经读书心得2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老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己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书心得3
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
《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 传统文化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
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了《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三字经读书心得4
今天我读了《三字经》最后的一些——“莹八岁,能咏诗”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讲的是古圣先贤的 故事 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几句话十分影响我“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讲我们要小时候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这样,长大为国。、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还能使父母长辈感到骄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总以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还很长,不必这么累这么认真地学习,可以留着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可现在我才知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学习的机会只有那几次,错过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识也像一个黑洞一样,越来越大。今天你会了这个,明天又有新的知识等着你,可谁又能保证你前一天学的知识忘不了呢?知识像一只被人吹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就算你有三个脑子每天不停地记也记不完。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近在手边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错过就再也记不住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性的快乐,并且这种快乐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样,一吃还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快乐,不过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学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从而无心学习,长大后悔莫及。学习的快乐是永久性的快乐。它像一杯咖啡,刚开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们要学会做长久的快乐,虽然刚开始没有香,不过会越来越有甜头。从而让你爱上这种长久的快乐。
我要学会做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学习“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经读书心得5
星期六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话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书中的一些含义,特别是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中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勤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六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七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入此勤奋的学习;宋朝赵普读了一辈子的《论语》,做了宰相之后,扔勤奋学习;
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私削竹片来抄书,他没钱买书,却如此勤奋;孙普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没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捉萤火虫当作灯光看书,
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穷,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就停止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读懂了这几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优越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老师教导我们,书本都是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读书心得相关 文章 :
★ 三字经读书心得5篇
★ 《三字经》读书心得体会
★ 《三字经》读书心得小学生作文10篇
★ 国学经典《三字经》心得体会
★ 三字经读书心得500字
★ 读三字经的读后感4篇
★ 三字经读书心得800字精选
★ 三字经读书心得300字
★ 三字经读书心得和启迪作文十篇
★ 三字经读书心得500字范文
【推荐】三字经的作文十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三字经的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本《三字经》从古代开始就一直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是我国的儿童启蒙读物。但不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就一定简单了。《三字经》非常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此说书中有很多由三个字组成的,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我们也从小听诵《三字经》,对它耳濡却不一定目染,从中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很多中华民间故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看这第一条,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虽然相近,但由于日后习惯不同而相差很远。这一条就告诉我们: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恶善,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短短十二字,就涉及到教育、做人、志向等方面,这里又有关人性的探究,十分的深刻,可以说《三字经》就是在教我们如何做人。
根据《三字经》来说,它提供的知识一些供人记忆、联想和阐释的“关键词”,经由这些不同风格朗朗上口的儿歌一样的词句,我们才得知了解并切入其中,我们古老的信念才能传承。这些“关键词”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教育的必要性,和应该学习的内容;第二部分讲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第三部分以众多勤学的例子,强调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意义。
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上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当中,这些精神决不能浪费,要勤奋,只有勤奋才会有收获,努力总会有所得;我们在这种努力、勤劳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一种戒醒之星。
《三字经》给予我们的这种深刻影响,它溶解在血液里,隐匿于日常生活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一定发掘自己的奥秘,并从中看到未来的财富。
五岁时,我就开始读《三字经》了,但是闹了不少的笑话。
有一天,我和妈妈正在家里读“鸡犬豕”那一篇的时候,我忽然叫道:“妈妈,妈妈,鸡怎么全都死了!”妈妈说:“咦,我们家没有鸡啊,怎么全都死了呢?”我说:“你看这里嘛,‘鸡犬豕(shǐ)’不就是鸡全都死了吗!”妈妈哈哈大笑起来,说:“哈哈哈,傻孩子,这句话的意思是‘鸡、狗、猪’。”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但却有点儿不好意思。
又有一次,我正在背“日春夏,日秋冬……”妈妈在旁边奇怪地问:“你背的什么啊?”我又背了一遍“日(rì)春夏,日(rì)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妈妈说:“错了,错了!应该是‘曰春夏,曰秋冬’。那个字读yuē。”我说:“妈妈,妈妈,怎么这么像‘日’呢?”妈妈说:“你仔细观察一下吧,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我仔细地看了一会,说:“我知道了,‘曰’要扁一些,胖一些,‘日’要高一些,瘦一些。”妈妈微笑着说:“对呀!”
现在,我已经认识很多字了,我自己都能读《小鹿斑比》这样厚厚的书了。我想,以后我再也不会闹这样的笑话了吧。
《三字经》不但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字,更让我的生活充满了欢笑。我爱读经典!
从我有朦胧的记忆起,就记得妈妈常常给我诵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随着我渐渐长大,经文中句意我也渐渐理解了,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我记得有一段经文是这样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子的母亲看到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小孟子的言行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了使小孟子成为正人君子,孟子的母亲三次搬家,最后把家搬到学宫傍,小孟子学到礼仪和待人接物的细节,孟母才定居下来。但是小孟子并未体会到母亲的苦心,他在外求学时,一天因疲倦逃学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举刀砍断了布匹,并严厉责斥儿子说,读书就像织布一样,织丝成寸,积寸成尺,于是成丈匹。半途而废,最终将一事无成。这就是被历代传为美谈的“孟母三迁”和“孟母断织”的故事。孟子领悟了母亲的教诲,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
其实,我们的妈妈对孩子的爱也像孟母一样,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说上学送放学接,一日三餐嘘寒问暖,甚至陪读陪学,给孩子请家教报辅导班,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满满当当、丰富多彩,对孩子的关心是无微不至,为了让孩子成才,几乎是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但我们作为孩子,似乎没有像孟子一样及时领会母亲对我们的爱。我就不止一次地让妈妈感到失望。我能够体会到妈妈对我的期望和付出,但我在学习上总是出现因为马虎而发生的错误,而且屡屡发生并且反反复复。妈妈每次发现我的'错误后总是很有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却是总是很不耐烦地告诉她我本来就会作,只是看错题了。之后便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久而久之,马虎似乎成了我的影子,总是与我形影不离,我的学习成绩也日渐下降。妈妈虽依然像原来一样对我关心,但却多了一些思考,在妈妈的脸上我看出了这些思考,一定是在想办法让我更细心一些,更耐心一些,更坚强一些,更自信一些……这些都是我一直无法克服的毛病,妈妈没有嫌弃我,一直在鼓励我,教导我,这就是母爱,最无私、最伟大、最纯朴,永不停止的爱。我希望自己尽快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让妈妈为我感到骄傲。我要继续努力!加油!
书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它像我的启蒙老师,让我了解了许多知识,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记得上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字经》,刚开始我很不喜欢看这本书,因为我觉得它不像《格林童话》、《伊索寓言》那些书,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吸引我,而且我也看不懂。妈妈把《三字经》逐字逐句地解释给我听,她的讲解使我明白《三字经》里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但是它更耐人寻味。
渐渐地我爱上了《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经典。这本书里,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它主要讲述了人的善、恶、学、孝、礼、仪,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三字经》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等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我真的很感动,小黄香九岁时,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他不仅以孝心闻名,还勤奋刻苦,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知道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赶时髦,比吃穿。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恩情。所以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
“融四岁,能让梨”讲得是:孔融四岁的时候,邻居家送来一筐梨,他走过去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大人问他:“你为什么挑小的呢?”他回答说:“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呀。”我觉得孔融是一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从小知道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长。我也要向孔融学习谦让之礼。
有一次我和妈妈坐公交车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奶奶在我身旁站着,随着车子的颠簸,摇摇晃晃的,很危险,我立马站起来扶着她,让她坐在我的位子上。老奶奶笑着问:“小姑娘,你为什么要把座位让给我呀?我对奶奶说:“奶奶,我学习的《三字经》里讲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所以我把座位让给您坐”。奶奶说:“你真是一个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听完奶奶的夸奖,我心里美滋滋的,这都是《三字经》的功劳呀!
通过对《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古代文化之所以能流传到现代,是有它的道理的,例如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互帮互助、爱护公物等等,我们应该把这些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加美丽富强,这是我的梦想。
俗语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同学们,与书为友,其乐无穷,让我们点燃读书的激情,在书海中扬帆远航吧!
《三字经》内容繁多,讲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有讲尊师敬长、宽厚待人的;有讲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讲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一个星期天,我在读《三字经》的时候,读到了“弟于长,宜先知。”我反复朗诵,发现好像有问题,怎么是“弟于长”呢?我就去问爸爸,爸爸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答案,而是叫我去查字典。我迫不及待地把字典找来,“找到了!找到了!”我忍不住叫了起来,发现原来古代“弟”又同“悌”,意思是:弟弟敬爱哥哥。我就把“弟”字改成了“悌”的读音,又朗诵了一遍。这样就没有问题了,后来,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敬兄长,这个道理要早知道。
有一次,下课了,一名同学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我面前,他拿着一本《三字经》问我:“你能背诵它吗?”我信心十足地说:“能。”我就一字不漏地背了起来,背着背着,老师看见了,就和我一起背,同学们都围过来看,这让我很有成就感。
《三字经》为我的人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不仅教我怎样做人,还让我了解到中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三字经》这本经典国学,使我受益匪浅。
自从我学了《三字经》受到了许多启发,也影响了我的品行。记得一次我妈妈生病的时候,我倒水、拿药给妈妈吃,还煮面条给妈妈吃,妈妈说:“你真是个好孩子!”我说:“妈妈,《三字经》里面不是说了‘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实礼仪。’还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吗?孝敬您是应该的!”
有一次,我叔叔带来了一个小弟弟,到我家坐客,妈妈抬来了几个苹果!我拿了一个最大的苹果,给了小弟弟,我自己拿了一个最小的苹果。叔叔说:“你真乖!你怎么不拿最大的苹果呢?”我说:“叔叔,《三字经》里面说:“‘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吗?孔融四岁就知道把大梨给哥哥们吃,自己吃小的梨。我也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的好孩子!”叔叔说:“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经典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真是不可估量的啊。”
《三字经》是我成长的好朋友,它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伴随着我成长!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的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要亲近好的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这本书分成上、下两本。
《三字经》这本书我想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吧,它是古代儿童必须要学的、要读的一本书,可见它的重要性了吧!
《三字经》被钱文忠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讲,第一个部分讲的是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的是史,即历史,《三字经》从三皇五帝一直讲到了清朝。第三个
《三字经》开头的六个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人之初,部分讲的是学,即勤奋好学的重要性。性本善。”就是这六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也就有了“性恶论”与“性善论”。
在《三字经》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学说,那就是五行学说,“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本乎数。”五行分别是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
《三字经》第二部分讲的是史,《三字经》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因为它可以用两句话讲完了三、四个朝代,几百年,比如“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这一句话里讲了三国、两晋、宋、齐、梁、陈这么多的朝代,牛吧1
《三字经》第三个部分,讲了许多古代人勤奋读书的例子,也是激励我们要好好读书,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映雪、负薪、挂角等等、、、、、、
接着又讲了一名才女,名叫蔡文姬,她非常会弹琴,她也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
《三字经》虽人只有几千字,但它所讲的内容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书。
我喜欢《三字经》。
我是从三岁多时开始认识《三字经》的,那时,妈妈常常给我听《三字经》的录音,慢慢的我记住了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但却对每一句的意思不明了。
上小学以后,老师又带领我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在学习和诵读的过程中,我渐渐了知道了许多的故事明白了许多道理。
从“香九龄,能温席”这句中,我知道了尊敬、关爱自己的父母,是孩子应该做的。从“玉不琢,不成器”这句中,我知道了一块好玉,不经过雕刻成不了玉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不会懂得各种知识和道理。从“幼不学,老何为”这句中,我明白了我们必须从小要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从“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中,我明白了做晚辈的要尊敬长辈。从“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句话中,我明白了连动物都知道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取劳动果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是“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一句。
“囊荧”的典故说的是晋朝的车胤(yin),“映雪”讲的是晋朝人孙康的故事。
车胤因家中贫寒,晚上看书没钱点灯,他就捉些萤火虫放在纱布缝制的袋子里面,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灯光苦读。在他父亲的指导下,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
孙康幼时酷爱读书,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地攻读,可此时家道中落,没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了。到了冬天,映着雪光读书。整个冬天,孙康都夜以继日地苦读,从没有中断过,学有大成,终成晋时很有名望的学者,南朝宋景平年间官至尚书左丞相,封德阳县侯。车胤、孙康他们虽然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却能立志苦读,没有因为读书的条件差就停止学习。他们的故事一直激励我在学习的路上不畏困难,一路前行。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诵读《三字经》,教会我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如何去做事,以后我仍要继续学习、诵读《三字经》。
这段时间,我们学校正在学习《三字经》观后感大全,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我学习《三字经》的前面部分时,由于内容通俗易懂,所以我学习得非常轻松。正在我有些沾沾自喜的时候,后面的学习却把我难倒了。由于后面内容讲述的都是中国的历史,意思非常难懂,再加上许多字我都不认识,因此我开始厌倦学习《三字经》了。在家里,妈妈鼓励我说:“你不要泄气,用心学,一定能把《三字经》学好的。”在学校里,王老师教给我们一个学好《三字经》的方法:先把《三字经》全文的翻译找来看一看,理解意思,再来学习,这样就可以轻松学好《三字经》了。于是,我按照王老师教的方法去学,果然学习得很轻松。现在我已经知道《三字经》的全文意思了,也喜欢上了《三字经》。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也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可贵的学习精神。我要运用这些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使自己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
三字经作文集锦10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细观察
观察时,要巧妙。五感官,都用到。先用眼,仔细瞧,形色态,分辨好。触形态,善比较,观颜色,浓淡晓;看姿态,静动找。听声音,动脑筋。嗅气味,多闻闻;有顺序,抓重点;时间变,地点换,观察时,多体验;巧联想,抓特点;观察好,得用脑;多感官,结合好。
二、勤集材
材料多,文章好;多读书,佳句找;勤观察,笔记好;多用心,善思考,勤摘录,多剪报。分条记,整理好;使用时,方便找。
三、慎审题
要作文,先审题。明范围,知题义;扣题眼,重点记;知数量,不离题;明人称,好下笔;附加语,须重视。写真情,出新意。
四、精选材
选材料,须扣题。熟材料,反复比;选新颖,是第一;选真实,要牢记;选典型,有情趣。材料多,细琢磨;多比较,用心计。
五、构思清
先构思,后动笔;定中心,宜扣题。一文章,一中心;无须多,不偏离。想开头,思顺序;明重点,具体叙;线索明,思路清;巧过渡,会照应;时间变,按顺序;地点变,合事理;首和尾,要一致;立好意,才下笔。
六、列题纲
构思好,列题纲;搭架子,行文畅。定顺序,理思路;明详略,细琢磨。首和尾,要贴妥。
七、开头新
开好头,是关键。直入题,时地点;设悬念,趣味见;描绘景,抒发情。借故事,吸引人;好诗句,引入文;借哲理,巧议论;先概述,再具体;要成功,须新颖;方法多,灵活用。
八、结尾妙
结尾好,味无穷。自然收,渠自成;巧总结,中心明;善启发,留余声;要赞美,巧抒情;发议论,要点睛;象征景,味无穷;呼开头,暗照应;成一体,结构整。
九、巧过渡
巧过渡,文无缝;衔接段,思路清。句过渡,用词语;巧铺路,很有趣。段过渡,句子好;架设桥,连接巧。篇过渡,用段落;妙连接,好处多。过渡处,要自然,忌生硬,忌死板;忌跳跃,忌突然。
十、写具体
写文章,要具体。叙事文,重过程,细节处,须注意。写人物,动语神;细刻画,须用心;人物活,要逼真。状物文,抓特点,多形容,多修饰;善分解,巧对比。写景文,形色态,细心描,大胆想;静动态,重点忆。写活动,要注意:从整体,到部分;先场面,后聚焦。写联想,多比喻;可夸张,可排比;情趣浓,文具体。
十一、绘景色
描景物,怎下笔?写形状,须具体;绘颜色,浓淡宜;描形态,写情趣;多联想,多比喻;并列写,可排比;引诗句,妙无比;抓特点,按顺序,融入情,精描绘。
十二、状物文
状物文,要牢记:选好物,先熟悉。写植物,形色味,枝叶花,果实美,拟人化,用比喻;写成长,分四季,抓特点,重点记。写动物,描外形,分类描,要具体;写习性,抓特点,联生活,细节全,述感情,要自然。写物品,明来历,描外形,按顺序。形与色,要看清。写结构,知用途。抓重点,细描绘。人与物,用事例;生活趣,要典型。建筑物,远近看,抓特点,有重点;分层写,视点变;多联想,古今全;人物情,融其间。
十三、叙事文
叙事文,有人称;六要素,要记清;时地事,交代明;环境清,有人物;起因前,脉络连;写结果,别含糊。有重点,有详略;有细节,变化多;生活趣,人物情,事三折,文入胜。
十四、记人物
写人物,抓特点;描肖像,有重点;记衣着,不一般;言与行,要逼真,有细节,点神态;察心理,见精神。具体事,表特点。
十五、多修改
好文章,改百遍。读中改,细增删;多推敲,严把关。标点号,用恰当。调并换,文意畅;热加工,冷处理,互批改,互借鉴。改中写,技能练。
十六、改写文
改写文,有借鉴;改人称,语气变;改体裁,结构变。通读文,明要求;细比较,差异找。增删换,细推敲;多联想,要巧妙;多修改,达目标。
十七、扩写文
扩写文,有重点;明中心,抓要点;善想象,多描写,添细节,事不变;抒真情,巧议论;首尾新,故事全。
十八、缩写文
缩写文,意不变。理思路,明要点,抓中心,留主干。去枝叶,注意删。有首尾,有重点。
十九、续写文
续写文,要联想;人不变,事要变;新时间,新地点,新人物、新事件。变原因,变环境,变故事,变人称。新发展,结果变。合情理,出意料;故事妙,主题好。
二十、看图文
看图文,是创新。对照图,看仔细;一看人,二看景,三看事,分主次。推前因,想结果;多联想,想合理。看中想,求创新;写文章,要具体。
二十一、应用文
写日记,有格式,见闻感,都可记。自由写,随意记;天天写,要坚持。写书信,按格式,言得体,分层次;有中心,述真意。板报稿,要快捷;选材新,标题切;言简明,扬新风。应用文,格式明,多实践,活运用。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地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地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地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地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地,从小时候就要亲近好地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现在,我们南河小学的师生们每天早晨都在诵读“经典启蒙”小册子。一年级的同学们诵读《弟子规》,二年级的学生诵读《三字经》,三年级的我们就诵读《大学》和《论语》了。
一年级时,我最喜欢《三字经》里的:“幼不学,老何为”。因为它可以教育我们从小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是从小不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老了就学不到知识,就不会给儿女讲道理。如果没有知识,就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件事情。我还喜欢“融四岁,能让梨”,因为孔融四岁就能谦让别人,把大的梨先让别人挑,把小的梨留给自己吃,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我们现在都是8、9岁的'大孩子了,早就应该学会礼让他人了。体育课上,老师发给组长足球,让他安排大家玩。可是组长他自己单独玩,这样很不好。
“惜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要选一个好人当邻居,让孟子受益无穷。学习不好的同学要和学习好的的同学多交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进步。
我们要按照从《三字经》中学到的道理去做,才会变成好人。
星期五,学校为了庆祝20xx年金秋读书节,举行了朗诵比赛!
我们班表演的是三字经朗诵,第一个上台表演的是二(2)班,我看到,他们个个都化了妆,我心想:他们会表现得怎样呢?
过了一会儿,轮到我们二(1)班上场了,首先,由朱耘贤带我们进场,同学们很快的排好了各自的位置,我和其中七位同学坐在前面领读。我看到,台下有我们班的陈老师,和学校十几位评委老师,还有许多的同学。
多功能厅里响起了欢快的音乐,同学们在认真地表演。刚开始表演的时候,我非常紧张,轮到我们领读了,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终于到我了,我站了起来大声的读了出来,我心里想:我要好好表演,为我们班争光,不能让老师失望......
后来,我把老师教给我们的动作都完整地表演了出来!最后,我们得到了台下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你可别小瞧它,这里面含意无穷呢!其中书中有一个故事让我最受感动。这个故事讲的是东汉时,有个小女孩叫黄香。才九岁就开始帮父亲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让父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亲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亲睡……黄香她小小年纪就这么懂事,懂得为父亲减轻负担,知道父亲在外工作十分劳累,主动承担家里所有家务,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
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现在虽然读六年级了,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在家不但什么事都不干,吃饭还特别挑食……我和一个小小年纪的黄香相比真是自愧不如呀。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三字经》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战国的苏秦,读书时为防止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困倦时用利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他没有老师教诲,而是靠自己勤奋刻苦。晋朝人车胤夏天抓萤火虫装入纱袋,当作现在的电灯泡照明,用来晚上读书;孙康冬天夜晚借院子中雪反射出来的光看书。他们家里都非常非常的贫穷,但从来没有放弃和停顿过学习。我觉得古人的做法虽说有些不合科学道理,但这种自觉学习的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的后人。
从历代文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的经历来看,没有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是不爱学习的。想一想自己,感觉十分惭愧:家庭有能力支持我读书,学校是修文规模最大的学校,老师教学水平也很高,可以说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可以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知识。可是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学习不刻苦,有时还做了违反纪律的事,回想起来真是后悔。今后我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它浓缩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一篇又一篇的寓意吸引着大家。快和我一起去读这本好书吧!
过去,我是个学习不太用功的学生,成绩一般,兴趣平平。后来,在诵读三字经过程中,我受到了启迪,逐渐爱上了诵读,喜欢上了学习。
记得上小学低年级时,我性格很内向,上课不爱发言,经常迷迷糊糊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成绩在班里处于中下游,加上自己不爱和同学交流,也没有几个知心朋友,有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沉默,一天到晚打不起精神,总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失去了自信心,也开始厌学了。爸爸妈妈看到我没精打采的样子,只是干着急,也束手无策。
学校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活动,我们班同学都开始背诵三字经了。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打开三字经背了起来,当背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一句的时候,看着下面的注释,我的心突然被触动了:再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不会成为出众的玉器;天资再聪慧的人不勤奋学习,也不会成为国家栋梁。
是啊,如果我年少时不用功学习,在学习上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断鞭策自己克服困难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怎样面对人生的考验,拿什么本领去建设祖国呢?到时只能“老大徒伤悲”了!想到这,我突然发现以往自己的学习态度太不端正了,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学习,制定学习计划,树立学习目标,努力提高成绩,长大考一所好大学。
现在,我已将三字经熟背于心了,其中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被我写在了纸上,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桌旁的墙上,我要让它时刻提醒我:勤奋好学,一定要从现在开始。
暑假期间,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妈妈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和精髓,阅读它可以学习古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从中汲取智慧。
我不知道什么是《三字经》,大体看了看,就非常喜欢这本书了。里面内容都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容易记忆。如果不懂,还有看解释和译文呢!书中还有好多典故,如《孟母三迁》、《锥刺股》等等。
今天,我提议要和妈妈来个背《三字经》比赛,看谁背的又快又熟。妈妈说:“行,一言为定。”
从“香九龄,能温席”这个地方开始背。我们先剪子、包袱、锤,妈妈赢了,她先背。只见妈妈打开书看了几眼,然后闭上眼睛,嘴里念念有词,像是巫婆在施法术。过了一会,妈妈说可以了。我不相信,才四五分钟的时间,怎么能被那么多的句子?只听“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哇!”妈妈竟然一字不漏地全被完了。我很佩服,“妈妈,你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巫术?”。妈妈说:“哪里有什么巫术,只要用心就能做到!”
听了妈妈的话,我也用心去背,虽然还是磕磕绊绊,但我还是把规定的内容全背诵下来了。尽管这次的比赛我输了,但我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天天背诵,现在这本书基本全会背了呢!可妈妈没有坚持,远远落在我后面了。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我在《三字经》里阅读到的晋朝的一首诗。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故事:“晋朝有个人叫车胤少年时家里贫苦。夜晚读书常常没有油点灯。有一次,车胤和好朋友在捉萤火虫,发现纱囊包着萤火虫会发光。就对朋友说让自己来保管,说完就拿着纱囊回家,用它来照明,让自己晚上可以读书。”读完这个故事,我感觉非常感动。是呀,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已经是21世纪的 “e时代” 没有油点灯的那种滋味我们已经很难去体会。但是我们身边却还有很多不懂珍惜的人。整天埋头不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就是追求名牌。没有心思读书,在家要父母伤心,在学校使老师生气。我虽然年纪只有9岁,但是我知道:青春无价。短短的几年时光置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微不足道的,转瞬即逝。我们也许还未懂得青春的珍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也许只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珍惜时间,没有几个人真正去做。殊不知“江无回头浪,人无再少年”,“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不知埋没了多少英雄豪杰的事迹。要知道世界上可是没有卖后悔药!与其晚年悲叹,不如青春努力。睁开惺忪的睡眼,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许你会发现那份遗失已久的美好!年轻就是资本,就是财富。为何不趁早拿起你的笔竿,努力发奋呢?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容不得半点浪费。莫要为年华叹息。当你为虚掷年华而叹息的时候,年华又在叹息中虚掷。珍惜时间,珍惜青春,从眼前开始。
书可以让我们找到心灵的港湾,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特别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对于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我们要适应自己的角色,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但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努力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追求上进的人。要勤奋好学,时刻准备着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父母误会我们了:被误解,不冲动,敬父母,多沟通。
父母生气骂我们:不还口,心气平,劝父母,讲文明。
父母动手打我们:打不该,莫效仿,思父母,好心肠。
父母说起来没完:听唠叨,莫心烦,细思量,藏箴言。
父母想打听情况:对父母,无隐瞒,说见闻,听意见。
父母对我们批评:对批评,不反感,有则改,无则勉。
父母夸奖好儿女:受表扬,莫骄傲,常思过,胜良药。
自己有事要外出:要外出,打招呼,让父母,免担忧。
所提要求遭拒绝:提要求,莫过高,没满足,不计较。
自己出行在外地:念父母,思绪牵,在外时,报平安。
我们不慎犯了错:有错误,敢承认,听批评,得教训。
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这本书分成上、下两本。
《三字经》这本书我想大家都应该很熟悉了吧,它是古代儿童必须要学的、要读的一本书,可见它的重要性了吧!
《三字经》被钱文忠分成了三个部分来讲,第一个部分讲的是教,即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理由、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第二部分讲的是史,即历史,《三字经》从三皇五帝一直讲到了清朝。第三个
《三字经》开头的六个字,我想大家都知道,“人之初,部分讲的是学,即勤奋好学的重要性。性本善。”就是这六个字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它讲的是一个关于人性本质的哲学问题。也就是说,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也就有了“性恶论”与“性善论”。
在《三字经》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学说,那就是五行学说,“曰水火,土木金,此五行,本乎数。”五行分别是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相克。
《三字经》第二部分讲的是史,《三字经》有一个很独特的地方,因为它可以用两句话讲完了三、四个朝代,几百年,比如“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这一句话里讲了三国、两晋、宋、齐、梁、陈这么多的朝代,牛吧1
《三字经》第三个部分,讲了许多古代人勤奋读书的例子,也是激励我们要好好读书,比如:头悬梁、锥刺股、映雪、负薪、挂角等等、、、、、、
接着又讲了一名才女,名叫蔡文姬,她非常会弹琴,她也写下了著名的《悲愤诗》。
《三字经》虽人只有几千字,但它所讲的内容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是一本值得我们看的书。
我喜欢《三字经》。
[1]蒋正冶: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述评2007(1)[2]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3]陈 辽:智谋精粹古为今用--读《“三国”智谋精粹》1993(4)[4]边 勋: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5]郭百秋:《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篇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曹操煮酒论英雄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深。 张翼德大闹长坂坡 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三国演义》篇尾诗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 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郭汜兴刀 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 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 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楼桑玄德本皇 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 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 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 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 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 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三国演义》之张飞 《三国演义》之张飞 在我们的眼中张飞就是一个比较厉害的莽夫,但是张飞其实是十分的厉害的不止是功夫,智商也绝不会在刘备之下,在刚刚初出茅庐的时候,为什么他选择了刘备,那是因为,刘备是皇室后宅,有权利复兴汉朝,而且他见刘备有着过人的才华,有十分的有仁慈,同情天下 的百姓,所以认为这个人一定会出人头地。才与刘备结为金兰。所以说张飞其实不是一个莽夫,不然的话,他是做不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在后面的张飞一人在板桥上把曹操几十万大军只是一喝就把曹操吓的心惊胆颤,下令大军后退10余里。这也说明了张飞的聪明之处,更精彩的是在后面,张飞于张颌大战,张飞久围不下,于是就像了一个两全十美的办法,他成天不停的在帐前喝酒,张颌见了,心生出一计在晚上劫张飞的营寨,但是就是在晚上劫营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上当了,于是张飞借此机会大举反攻,把张颌军将打的丢盔卸甲,死伤无数张颌自己也身中数箭但是总算是逃出来了。这不也充分的表明的张飞的聪明之处吗? 张飞的勇猛可是人人晓得的,关羽在评价张飞的时候说:“我的弟弟张飞十分的厉害,去上将的首级就像取囊中的东西一样简单,可见张飞是多么的厉害把,但是就是这个评价,才使得,曹操免遭此难不然他一定会派将军在板桥上与张飞决战,但是这一次的战斗曹操的要想胜利是十分的难得,所以说张飞还是十分厉害的,不然的话曹操怎么回在这一方面让张飞这么多那?在前期张飞战吕布,一直打了整整200与回合。在后期,张飞的英勇更是多的数不尽西凉的马超十分的厉害,张飞在与马超大战的时候,从白天打到夜里,一直打下去,直到刘备赶来才就此罢手我估计有几千个回合,要是我们正常人的话,早就拜拜了!可见张飞是多么的厉害呀! 要说张飞重情意那可是一点也不假要是张飞不重情意的话,恐怕也就没有刘备的后期生活了,在刘备的几大将军中就是算张飞最为厉害最为忠心了。51论`文网 现在你算是直到张飞的真正面目了吧。
曹操:阴险,多疑,奸诈,不过有大志大略,军事政治上都十分出色,靠自己打拼创出自己的事业,是实干家,在《三国演义》中是奸雄,在历史上是英雄! 司马炎:虽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不过貌似他没什么能耐,在三国中纯属龙套角色……(如果这是作业,那你们的老师太没水准了,居然还要分析这个龙套……) 刘备:《三国演义》推崇的人物,仁义善良,礼贤下士,有君子之风,不过妇人之仁,感情用事,在三个霸主中算能打,曹操称他为天下英雄,不过事实上没有什么特别本领,军事上十分窝囊,早期浑浑噩噩没有闯出什么名堂,最后也是败亡于军事上。 关羽:忠勇义的化身,武力不是最高但是却号称“武圣”,砍无名小将是他的专长,自视甚高,他的结局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张飞:勇猛却莽撞、粗暴,但是偶尔细心就会让人刮目相看,对义兄向来一条心,未能出战彝陵实在是遗憾……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鲁迅的评价是“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诸葛亮却是拥有非人的智慧,几乎到了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地步……后期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肃然起敬。 庞统:虽与诸葛齐名,境遇却十分凄凉,不是得不到刘备重视,而是得不到作者重视……在诸葛亮的光辉下,庞统悲惨地沦为华丽的龙套…… 赵云:三国中一流的武将,长坂坡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老了仍然力斩五将,武力勿庸置疑。至于品德,自追随刘备后一直肝脑涂地,出生入死,而且为人刚正耿直,刘备有这种人追随真是三生有幸…… 孙权: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周瑜:《三国演义》中他心胸狭窄,嫉恨贤能,其实历史上的周瑜雄姿英发,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人才……也许周瑜最恨的不是诸葛亮,是罗贯中才对……
《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地再现汉末三国时期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演义巨著,一部古代的“全景军事文学”。关于它的总体美学风格,一些学者以“阳刚”二字加以概括,这是正确的。不过,对这种阳刚之美的具体表现和美学渊源的研究...
国学经典是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国学经典是一双巧手,打开心窗。灿烂的中华文化之精华——《三字经》就是国学经典之一。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国学经典的文章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是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国学经典是一双巧手,打开心窗。灿烂的中华文化之精华——《三字经》就是国学经典之一。
《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它是国学经典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本书。它虽然每一句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一段历史,一些知识,或一个道理。三字经简单明了,直点中心。这样高的水平实在令人佩服。三字经可真是国学经典中的精华。
三字经告诉我许多东西,让我受益匪浅。那里有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让人发现古人的伟大:他们没有优越的条件,一切的一切都是靠他们自己的智慧与双手所得到。那里有简单明了的明智道理,让人明白人生的真谛,给人确定前进的目标,指引人面向理想不断前行。那里有包罗万象的天文地理,让人真正感受大自然的奇妙,领略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变化。小小一本三字经,包含了那么多国学知识,真不愧是国学经典啊!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是三字经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一句话。它向我们讲述的是孟母三迁和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并告诉我们学习时一定要有好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时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迁居三次,从墓地旁搬到肉摊边,再迁至学校附近,孟子终于喜爱读书,举止优雅了。孟子出门求学,拜大思想家子思为师。谁知过了一段时间,孟子变得懒散起来,竟逃学回家。这时孟母正在织布,看到儿子逃学,便毫不犹豫地剪断快织好的布,教育孟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前功尽弃。这才造就了一代伟人——孟子。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和孟母一样的父母。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想尽办法为我们这些孩子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指导最佳的学习方法。而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任性、贪玩,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读了三字经,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真正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内涵。我们要不任性、不贪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发愤图强,努力读书,就像孟子一样。
三字经令我受益无穷,国学经典更是让我发愤图强。同学们,最美不过少年时。我们不能浪费这大好时光,让我们行动起来,在这美好时光中细细品读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伴我成长。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这个字是中国文化提倡的一个字。古代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例如:花木兰代父从军,王祥卧冰求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关于“孝”的故事,这些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今天就发生了一件类似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大家应该知道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吧:古时候,有一个叫王祥的小孩子,他的生母去世了,父亲再娶了一个妻子,就是王祥的后母。后母不喜欢王祥,可是,王祥很听后母的话,后母叫他做的事,他都尽力做好。 一个寒冷的冬日,后母生了病,想吃活鱼,要王祥到河捉鱼。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吹着,河水早已结冰,哪有鱼呢? 王祥想:我可以用体温使冰块溶化啊!他脱掉衣服,卧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关打颤,全身颤抖,但他仍然强忍着、忍着……突然间,他身体下的冰块裂开了,两条鲤鱼跳了上来。王祥大喜,抱着鲤鱼飞奔回家,煮鱼汤给后母吃。
其实,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就算是“孝”了。记得上一次,妈妈上班回到了家,感到非常疲惫。我就为妈妈倒一杯茶,妈妈就说了声:“谢谢!”我心里感到好温馨呀!其实,为父母做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我们不能生在福中不知福。
然而,我们身边有许多算是孝事了。同学们,我们有好多事情想象成小事,懒的去做。只要肯付出,就有所收获!
自从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机智过人的诸葛亮和威猛过人的赵子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讲的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黄巾军蜂起,皇权落入董卓手中,司徒王允使用反间计,借吕布之手杀死了董卓。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曹操经过多次战伐,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并不罢休,他趁刘备、孙权还比较弱小时,挥军向南方出发,准备趁机统一全国。随后就有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一战中曹操被孙权和刘备打得丢盔弃甲、一败涂地。刘备趁机占领四川,建立了西蜀,这就三国鼎立。但没过多久,孙权就杀死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大败而归。之后刘备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助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最后司马氏建立了西晋,打败西蜀和东吴,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的人就是诸葛亮和赵子龙了。说起三顾茅庐大家一定知道是在说诸葛亮了吧!他机智过人,为别人出谋划策,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想出天衣无缝的计划来对付敌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事都瞒不了他,像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是指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还有著名的空城计~~~~这些计策都是谁想出来的,当然是孔明先生呀!据说他没有打过败,真是太厉害了!说到单骑救主那肯定是我们的赵子龙来了吧!他文武双全,勇冠三军,他的银枪上下翻飞,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真是太威武了!我真想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啊!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梁惠王上》出自《孟子·梁惠王》。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重要。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以上是三十六计!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wu),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5)道: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凡事抓住根本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3)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4)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语)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国学经典优秀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因为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所以它不仅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更能让我们深刻的读懂文章的内涵,这不正是我们所喜欢的愉快阅读吗?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自信不疑”这一单元,它用许多的古代寓言和成语故事,以及古诗来教育我们:人要树立起自信心,失败了不能气馁,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读了之后,我受启发很大,我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处处都爱面子,竞选班干部时,我很想当,但又怕落选,结果看到别人当选之后那开心的样子,我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哎,都怪我自信心不足,怕失败啊,从今以后,我一定要胆大起来,自己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因为只有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才能敢去尝试,才能做得更好!
阅读时,我还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如“天生我才必有用”,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胸有成竹”、“果于自信”、“舍我其谁”、“集思广益”等,这些对我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同学们以后可要多多积累哟!
茫茫书海,好书难求,愿《国学经典诵读》这样的好书多起来,也愿读这样好书的读者多起来,拓宽知识,丰富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好处多多,同学们,快快行动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国学经典。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一本书就是一个小小的阶梯,拾级而上,总有到达梦想的那一天;一本书就是一个大大的太阳,阳光照耀,总会收获温暖和成长。阅读是心灵的感悟,故事是浓缩的世界,他们用精神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的精神花园。它们是富含理想和追求的华美乐章,是滋润孩子心田的雨露和甘泉。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小时候,父亲总喜欢教我读《弟子规》,这句话也常常萦绕在我耳边。那时候我还小,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只知道学着父亲的口音,瞎读几个音节罢了。现在长大了,再翻开这本书,里面丰富的知识和许多激动人心的小故事深深吸引住了我,我也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古代圣贤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里面富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别看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却蕴含着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当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正准备强词夺理的我,想起了“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就只得乖乖地听父母教诲了;当我早上起床后准备出门时,想起了“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便跑去向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问候了一声,回家时,也向妈妈通报了一声……《弟子规》这本书,使我更容易与父母沟通,与父母的关系更进了一层。
国学使人进步,国学是人孝顺。每一个少年儿童的美好人生,都应该从国学开始。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让国学陪伴我们成长吧!他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随时提醒我们,让我们把那些不好的习惯改过来。
看到“品味国学经典”这个题目,肯定有人会问到:“国学经典是什么”?在这里的国学经典它可能是一本书,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但是,这些都是很平静的事物,可为什么说它们是国学经典呢?
一本书,一幅画,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是随处可见的东西,而这些随处的东西,都蕴含着国学,都是经典,那对我们而言,这样平常的一本书,一幅画,到处都彰显着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
我们所谓的国学经典,难道只仅仅局限于这些东西吗?不!它还有一种社会层次的意义,比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二十四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二十四个字,不仅仅代表了国家、社会,人民个人这三个层面的意义,这要我们传播这十二个词带给我们的正能量。
我举一个很简单,很普通的事例吧!这个事例要传播的正能量——诚信。
一个小女孩去商店里买东西,买完了经后到收银台买单时,找给她钱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这个小女孩接过钱,说了一声“谢谢”就走了。
可是小女孩走着走着,无意间看向了那位老奶奶找的零钱,心想:我带了十元钱,买了一瓶饮料花了五元钱,可是为什么?我的手里现在有二十元钱呢?小女孩人仔仔细细的想了又想,发现无论怎么算,手里面都不可能有二十元钱,于是,她得出了结论,肯定是那位老奶奶找错钱了。
小女孩赶紧跑回超市,对老奶奶说:“奶奶,您找错钱了,我买了一瓶五元钱的饮料,给了您十元钱,您应该找我五元钱,可是您找了我二十元,您找多了。
老奶奶听后,笑着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事情,就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
一杯茶,须要细细呷着每一口,才能体味它的浓郁馨香;一处景,要有懂得欣赏他的人,才能绽放他迷人的美;一种美食,只有当人称赞他美味的时候才算真正的美食。国学经典何尝不是如此呢?他要有人去读,要有人去读懂,更要有人去理解他。
而我很幸运,成了国学经典眷恋的人儿。
国学是先人用尽自己毕生所学而总结出的`人生伦理,他们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人生前行的路。那里有世人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浓郁的书香……国学将我们带进一个新的世界,从小时候牙牙学语到垂暮老年时候都在那儿度过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阅读和了解尽可能多的东西,而是在自由地挑选那些会令我们陶醉的经典学作,从而与全人类的生活和心跳建立起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记得小时候读的最多的便是关于爱过的唐诗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心”显现了文天祥的傲然争气!“事定犹须待阖棺,未卑敢忘忧国”颂扬了陆游的高尚情操!“苟利国家生死已,起因祸福趋避之”彰显了算中山的豪情壮志!可见真正读懂了故人的四次,就想它们谈话一样,特别轻松。
再大些,四大名著也让我有了特别的情感。看到落叶落下时,就会出现苍茫孤寂之感。甚至还能感觉到落下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当看到母亲额前被汗水浸湿的头发,我也会想起“霓裳片片晚妆前,束素婷婷玉殿村”,母亲是那样朴素之人。我很感谢国学经典,它触到了我内心最柔的地方,让生活不再是枯燥的两点一线。
现在,国学经典依旧陪伴着我,它相比外国书籍,名人作品我还是最喜欢它,喜欢它的从一而终,喜欢它的花开花落,依旧美丽。
前段时间,班主任李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让我们多看多记,让里面的经典名言做我们的生活导航。
刚听说“国学经典”时,我一脸茫然 ,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李老师告诉我们:“国学”是一种国粹,是中国儒家经典思想的汇集。国学经典是中文的基础, 它韵律性强,朗诵起来朗朗上口,它言简意赅却意义深远,其博大精深的内容更是对我们将来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后来妈妈帮我买了这本书,在老师和妈妈引导下,我读了这本书,知道了书的大概内容,了解了一些名言警句的意思。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勇于牺牲,有骨气的人,我们都要像文天祥那样的爱国。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 意思是:有志不在于年龄的高低,没有志气和志向的人,即使活到了一百岁,也等于白活了一百岁。所以,我们要求自己要有志气和志向,这样,长大了才能……这些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不仅让我滥记于心,还让我懂得了该怎样做个好孩子。
其实里面每一页名言上都有详细的注解,便于我们阅读。今后,我将坚持诵读国学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识字和阅读能力,让国学经典成为我做人做事的指南。
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经典的文章,欢迎阅读!!!!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当我把第一单元读完时,我想到了我在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一次,我在洗碗时,把水开得很大,妈妈看见了,提醒我说:“把水开小一点吧,一吨水可要好几块钱呢!”爸爸也在一旁也说:“节约钱是一个方面,重要的是要节约水资源。”我听了,惭愧不已,连忙关小了自来水。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4、把洗完脸的水用来冲马桶。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1、我把字写得很好。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4、我很守时,上学,集会从不迟到。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教过的学生不下三千,人们把他和学生上课时的交流记载了下来,这就是《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它让我们在学习后再温习一遍,好好温习了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我想起每到课间或回家后,我都会复习一下当天的内容,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可总觉得还是有一些没想到,所以以后我要常常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讨厌的东西给别人,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所讨厌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妈妈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红苕,我不想吃,就赶给了爸爸,读了这一句话后,我在也没有偷偷地把红苕赶给爸爸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严于利己,宽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界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通过学习《论语》,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理。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淳淳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一句。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老师上完一堂课,假如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习题巩固;如果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了,应该立刻去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给你以安慰;当自己排斥别人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你敲响警钟;当自己失信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你教训;当你想要抓住过去的事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给予你提醒……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想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论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学一条《论语》,同时每天复习一遍从前学的几条《论语》,真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无论新旧文化怎样激烈的碰撞,无论东西方文明怎样相互融合、渗透,棉队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我们都无法漠视和背叛,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30部国学经典,欢迎阅读。
阅读的方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 无论新旧文化怎样激烈地碰撞,无论东西方文明怎样相互融合、渗透,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我们都无法漠视和背叛,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标志。从春秋战国诸子并起,中国历史虽然朝代兴替,世事沧桑,但中华文化却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是使中华文明屹立于人类文明史的明证。
被公认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的孔子是影响中国文化,政治,制度等最深远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记录他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被中国称为"致圣"。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所著的《道德经》博大精深,两钱多年来,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中汲取智慧。
庄子是道家集大成者,在战国时代那个动荡喧嚣的环境中,他的思想映射出一片宁静的光辉。《庄子》一书堪称中华民族深邃而充满内蕴的思想,资源与哲学宝库,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个人的灵魂。
被誉为儒家"亚圣"的孟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百世之师,是因为其著作《孟子》中体现的深刻思想。孟子的一腔"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钱年之后依然可以想见其雄风.
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强本节用,强国富民的经济理论,非攻反战,防御自卫的军事思想。别开生面,体系完整是逻辑学说。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看称集大成者。
《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 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 文学价值。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中国古籍在世界影响最大、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它所阐述的谋略思想和哲学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领域中。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 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的春秋末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比欧洲克劳塞维茨 (Clausewitz)写的《战争论》(On War)还早2300年。
《左传》散文艺术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善于写人。《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全书有姓名可稽者,几近三千之众。其中形象较为鲜明、具有一定个性者为数不少。作者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描述,刻画了许多各具性格特征的动人形象。《左传》散文艺术的又一突出成就是工于记言。春秋时列国外交空前频繁,行人聘问讲究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经《左传》采录后精心提炼,都已成为千古传诵的美文。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 秦国 丞相 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 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 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代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史通·六家》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刘知几的这个评价,今天看来还是很公允的。
《论衡》书不仅对汉儒思想进行了尖锐而猛烈的抨击(但它并不完全否定儒学),而且它还批判地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各派的思想,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天道"、"礼和法"、"鬼神与薄葬"、"命"、"性善和性恶"等等,都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因此,后人称《论衡》书是"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古代小百科全书。尽管《论衡》书不可能摆脱当时时代的局限,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世界,特别是在社会历史观上基本是唯心论的,但它产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强大、儒学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的时期,它敢于宣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敢于不承认鬼神的存在,敢于向孔孟的权威挑战,并确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唯物主义体系,这在历史上是起了划时代的作用的。它对今后的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诸如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南朝宋时的思想家何承天、南朝齐梁时的无神论者范缜、唐朝时期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9銍(今安微 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权之司马氏集团,遭钟会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与山世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为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有《幽愤诗》传世。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感情。善鼓琴,所弹《广陵散》尤著名,并作《琴赋》,对琴之奏法及表现力,均作细致描写。所著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所辑校《嵇康集》为最详备。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仆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一方面可以掩护他们与虚伪、丑恶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也可使他们得以休息和逃避。他们对陶渊明的强烈认同感,使陶渊明成为一个永不令人生厌的话题。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总论5篇,论"文之枢纽",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20篇,每篇分论一种或两三种文体,对主要文体都作到"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创作论19篇,分论创作过程、作家个性风格、文质关系、写作技巧、文辞声律等问题;批评论5篇,从不同角度对过去时代的文风、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评,并对批评方法作了专门探讨;最后一篇《序志》说明自己的创作目的和全书的部署意图。这部著作虽然分为四个方面,但其理论观点首尾一贯,各部分之间又互相照应。正如作者在《附会篇》中所说:"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其体大精思,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在《坛经》中所见的如来藏系统的经典,除以上所举的《大涅盘经》和《维摩经》之外,尚有《菩萨戒经》、《法华经》、《华严经》、《观无量寿佛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
《韩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丽诗文
《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与《史记》重合战国——汉武帝的部分。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苏东坡,即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和称"三苏",苏东坡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而又有改4革弊政的抱负,故在仕途上多经坎坷。他性格豪迈,诗词汪洋恣肆,清新豪健,开创豪放一派。他心胸坦荡,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同时,他善绘画,喜作枯木怪石。苏东坡自称平生有三不如人的事隋,即喝酒,下棋及唱曲子,但他的诗文、书、画却名垂后世。其文学精神更直得后人学习。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复科举,诏定以朱熹 《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术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响。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所以要看看哦!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
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他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刻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续焚书》,5卷。两书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顾炎武的学术成就和政治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但开有清一代学风,而且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也从他那里吸取了精神力量。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最近数十年以经木而影响于政体,亦远绍炎武之精神也。"
本书诞生于明清之际,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史学家王夫之晚年的历史评论性著作。
在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上,《读通鉴论》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卷二十四国家的治乱存亡与人的生死寿夭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并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掌握的。基于这种思想认识,作者认为秦始皇废除分封行郡县,是历史进步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秦代以下,郡县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卷一,被分封行郡县变革的成功是顺应了"势之所趋",符合"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结果。作者还进一步带证地指出"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而行其大公"卷一,秦始皇是出于"私天下"的动机而实行郡县制的,而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又恰恰是通过秦始皇主观动机这一偶然性体现出来的。
龚自珍概述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从小勤奋好学,15岁开始写诗,但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做了几任小京官。他对清朝的思想统治不满,不愿和统治者合作,终于在鸦片战争前一年辞官回家。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的是《己亥杂诗》共350首。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从雌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梁惠王上》出自《孟子·梁惠王》。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五十步笑百步”这句成语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注:梁惠王即魏惠王。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位的人和下位的人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他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不夺得国君的地位不会满足。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说利呢?”
孟子的观点:仁义比利益重要。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以上是三十六计!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读解】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注释】
(1)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
(3)大甲:即《太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禀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
【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原文】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大雅.文王》。周,周朝。旧邦,旧国。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诗经·商颂·玄鸟》。邦畿(ji),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栖息等多种含义,随上下文而有所区别。在这句里是居住的意思。
(2)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引自〈诗经·小雅·绵蛮〉。缗蛮,即绵蛮,鸟叫声。隅,角落。止,栖息。
(3)“穆穆”句:引自《诗经·大雅·文玉》。穆穆,仪表美好端庄的样子。於(wu),叹词。缉,继续。熙,光明。止,语助词,无意义。
(4)《诗》云:这几句诗引自《诗经·卫风·淇澳》。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澳(yu)水边。斐,文采。瑟兮(亻闲)(xian)兮,庄重而胸襟开阔的样子。赫兮喧兮,显耀盛大的样子。(讠宣),《诗经》原文作“(讠爰)”,遗忘。
(5)道:说、言的意思。
(6)恂栗,恐惧,戒惧。
(7)於戏!前王不忘:引自《诗经·周颂·烈文》。於戏(wuhu):叹词。前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8)此以:因此。没世:去世。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绵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冈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可以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的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说他“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仪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严;说“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读解】
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应该落脚的地方呢?所以,“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大都市及其郊区古来就是人们向往而聚居的地方。但这还只是身体的“知其所止”,不是经义的所在。经义的所在是精神的“知其所止”,也就是“在止于至善”。要达到这“至善”的境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分有不同的努力方向,而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就是通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修而达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成为流芳百世的具有完善人格的人。这当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教育:渴望不朽,崇尚伟大,追求完善。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当今读者来说,这种要求似乎过于理想化,过于远距离了。倒是回过头来说到“知其所止”,对于我们来说,仍具有较深的启发意义。“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比如说,在过去的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心态平衡,或许还“知其所止”,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可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所谓“下海”的机会与诱惑重重地叩击着人们的心扉,读书人被推到了生活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以至于出现了教授卖大饼之类的畸形社会现象。其实,《大学》本身说得好:“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身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最重要的。这样一来,教授当然也就不会去卖大饼了!凡事抓住根本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注释】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译文】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读解】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盖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又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于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注释】
(1)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两句。朱熹认为,”此谓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谓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所以,朱熹根据上下文关系补充了一段文字,这里所选的,就是朱熹补充的文字。
(2)即,接近,接触。穷:穷究,彻底研究。
(3)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4)益,更加。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读解】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省称)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绘图和体操。”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语)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