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国家地理杂志扎西岗牧场

发布时间:

国家地理杂志扎西岗牧场

若尔盖草原,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中国最美地方”之一。这么多荣称堆砌这若尔盖草原,一定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

这里有四川省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人烟稀少。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多次通过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革命遗址,使草地声名远播海内外。

有时,一个不经意的选择或决定随之而来的会是一生中不可多得的、铭刻心骨的历炼,甚至成为改变生活的节点。        比较之前的湘西和川西穿行,此次的川藏青大穿行算是一次壮举!         平日不见的无常自然景象、浓烈人文色彩以及未知险恶路状,造成的不仅是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强烈刺激和重力冲击,那反射出来的感知更加让人长时间不得平静和久久难以忘怀。或许,将唤起从未激活过、一直处于休眠中的某种东西。         狂热初夏,万物并秀,即将的神奇旅程令人心驰神往。雨后天晴,说走就走,似乎有种东西激发着向远方前行。            两年前入川西行到稻城,走的是川藏南线318国道,除了在理塘、亚丁和折返的海螺沟有点高反不适外,给人的感觉都是秋高气爽风光好,没有丝毫的胁迫感。本次穿行将由北线国道317挺进。北线相对南线而言海拔更高,人口更稀少,景色更原始壮丽,今人期待!         一旦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真正意识到一直有资格主宰自己的人生,试着开始挑战自己,更深地挖掘自己。            又向西行,山高水远风光在心上。上沪蓉高速经重庆进入成都,真正意义上的川藏青大穿行由此开始。         选择映秀歇脚,因为它是去“四姑娘山”必经之路,更重要的是汶川地震十年祭不能错过。必须对十年前的悲痛事件表示哀悼,必须把十年后的重建景象全面记录。         回想十五年前季秋,第一次进川,在“看山还是看水”的决择下,选定了“四姑娘山”。翻越5040米海拔的巴朗山的经历,尤其无风涌动之云海依然记忆犹新。         据说,成都晴空万里时,西望天边,可见四姑娘山倩影。巴朗山离成都一百多公里,一年前国内最长高原隧道——全长公里的巴朗山隧道正式贯通,但穿越川藏线上第一座山,还是能感受“一山观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象变迁。进隧道时大雾漫天,犹如秋冬;出隧道后则是暖阳高照,春夏回归。湛湛蓝天,绮丽风光尽收眼底,更加深好运伴出行的感觉。         四姑娘山雄峻奇异的山峰,鬼斧神工的地貌,丰富独特的景观,被誉为东方圣山,使她成为观光者的胜地、登山者的天堂、徒步人的迷宫、摄影家的乐园。         从四姑娘山镇出发,沿岷江峡谷前行,过小金县到丹巴县,翻几道山梁,爬上弯路尽头,山谷里传来藏经的吟唱,路边的五彩经幡随风起舞。站立山坡高处,眺望背倚日巴龙山的油画般的中路藏寨,置身这“人和神向往的地方”,自然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超然物外的愉悦。         距中路藏寨几十公里外,大金河畔的另一边,享有“嘉绒风情名片”、“藏区童话世界”、“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镇”的甲居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是一个深藏于横断山脉中鲜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驶出丹巴,脑海里竟还是一幅童话般伊甸园油彩画,耳边响起MercyMe主唱Bart Millard的歌声:“牧场上笼罩着亮金色的薄雾,……噢,多么美好的早晨!噢,多么美好的一天!心存美好的感觉...走我的路....一切如我所愿。”                即将“消失”的色达,此生不能错过的风景。所以,行摄色达,是走川藏北线的主要目的。由211省道经金川县踏上川藏北线317国道,进入川西北高原腹地,夜宿通往甘孜州色达交通要道口观音桥。         色达,藏语意为「金马」,传说因在这片富饶而美丽的草原上曾发现过「马头」形金子而得名。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被美国《世界报》称为“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         走进喇荣沟口开始下雨,接着飘起雪花。虽然气温低了下来,又听说多数人在这里会有高反,但还是在佛学院大经堂对面山坡拾级而上直至山顶。举目远望,顿时被眼前的景观震撼,这才感叹“色达之后,再无色达。”         因为选择自由,所以放弃拥有。不知是远离了生活,还是离生活更近?         离开色达,经翁达,过老折山,抵达甘孜县。          老折山是炉霍县与色达县的分界山,也是国道317线必须翻越的大山。炉霍被称为四川最美的县,正是这个季节享受高原美景的好去处。卡萨湖被人们尊为母亲湖,当地有名的圣湖。由于赶路没能多停留,她好像静候那里多时,目送回眸游人。         从甘孜县出发,沿雅砻江317国道前行,途经马尼干戈。马尼干戈是甘孜和德格之间的小镇,走川藏北线的必经之地。骤雨初歇,在路边的加油站旁缓步摄影,为即将翻越雀儿山稍事休息。         在藏语中,雀儿山也叫绒麦峨扎,意为雄鹰飞不过的山峰。雀儿山路段因其地势陡峭、道路狭窄、缺氧、极寒,被称为“川藏第一险”,但也是景色最秀美之处。         接近雀儿山便开始下雪了,越往上走雪片越大,原本清晰的山谷消隐在大雪中,目光所及皆是白茫茫的世界,似乎有意让人感受“雀儿山,鞭子打着天”。         雀儿山脚下有个雪山下的“海”,叫“新路海”。这个名字据说是当年川藏公路的筑路大军所命名,藏语名为玉龙拉措。新路海及周围生态原始、完整,有着“西天瑶池”,它点燃了甘孜到德格这段路美景的高潮。         生活好像是起初打乱的原本完整的七彩图案,只是你没有花时间和气力用心去拼凑。         矮拉山是经岗托大桥进入西藏的第一个垭口,对于向往西藏的人来说,它是一个象征。然而,翻越矮拉山算是北线317国道上最为险峻的,盘山尽是黄泥路,让人完全失去走在国道上的感觉,每次错车都心惊肉跳,遇到大货车尤其是油罐车从对面慢慢地挪过来更让人心跳加速。倒是司机们用特有的语言你一声我一响按喇叭默契地交流,相互谦让着实令人感动。         317国道川藏线过岗托金沙江大桥后沿路风景奇险壮美。         从江达到昌都,翻雪集拉山和宗拉夷山,两座山不再有雀儿山那样的险峻,覆盖绿色草皮的山连山,视野更开阔,灰云浮在白云上,青天在后。         昌都是西藏的东大门,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藏语意为“水汇合口处”,素有“藏东明珠”的美称。夜晚的昌都满城灯火,完全是座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山城了。         当代作家毕飞宇在《我读『时间简史』》文章的开头写到: 《时间简史》这本书我读过许多遍,没有一次有收获。每一次读《时间简史》我都觉得自己是在旅游,在西藏,或者在新疆。         这么说,现在开始读《时间简史》了。          浪拉山,韩红家乡昌都附近最高的山峰。合着韩红《浪拉山情》歌声,沿着澜沧江前行,通过浪拉山垭口,眺望远方的德玛雪山。         德玛雪山,藏语为“扎岭德玛觉尼”,意为世界上的12座神山在此集中。         在邦达草原快速行驶,瞥见世界海拔最高的的邦达机场,又走中国最长的318国道,翻过业拉山垭口,便是著名的“怒江72拐”,又称“川藏99道弯”。U型的盘山路又急又陡,在峰回路转中体验中国公路上的奇迹!         终于冲出怒江大峡谷,过怒江桥沿江行驶,经神奇八宿,翻越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安久拉垭口,到达然乌湖。         总有一些地方挤进了眼睛,可走不进心里;而有一些地方不常提起,却又沉浸在心底。溪水长流恍然如梦,如果有时间要把这万水千山走遍。         从然乌镇出发,走201省道沿帕隆藏布江前行。         “然乌”在藏语中是“铜做的水槽”的意思。然乌湖位于昌都地区八宿县境内西南角,紧邻川藏公路,她是藏东第一大湖,也是雅鲁藏布江的支流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         然乌湖被誉为是“318川藏南线上最美的湖泊”。在群山绿影环抱之中的然乌湖显得格外静谧而妩媚,明镜般的湖面倒映着四围的雪峰、翠林和那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既有青藏高原独特的壮丽风貌、又有藏区田园牧歌般风韵的风情画卷。         来古冰川一名来源于紧邻冰川的一个藏族小村落一一来古村,来古在藏语的意思就是隐藏着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来古冰川紧邻然乌湖,是西藏已知的面积最大和最宽的冰川,为世界三大冰川之一。围绕着来古村的多条冰川,在村子前形成了多个冰湖,冰湖上还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看上去真有点到了南极的感觉,是地球上除南北两极外,唯一一处可以看到蓝冰的地方。         雨雪中离开来古村,返回318国道前往米堆冰川,一路再次欣赏然乌湖的美景。         米堆冰川由两条世界级冰瀑布汇流而成,两条瀑布之间还分布着一片原始森林,好似一幅巨大的泼墨山水画,不愧称为“雪域精灵”的赞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六大最美冰川之一。         早早地赶到波密博窝度假村,当作走进西藏的即时休整。那喜出望外的斑斓彩虹和已近黄昏的日照金山让人兴奋无比,漂亮的自然景象褪去了一路上留存的疲惫。         爬山涉水去同一个地方两次以上,要么是有牵挂的人,要么便是天堂之地。        时隔六年再次走进林芝,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备感西藏江南风景依旧。         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指太阳升起的地方。第一次进藏是乘坐飞机直达林芝机场,第一次感受西藏的神奇也是从林芝开始。林芝便是天堂之地。         西藏林芝的鲁朗镇是一个仙境般的地方,素有“林芝东大门”之称。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         扎西岗村平措大叔家的石锅鸡,让平素不吃鸡的人的桌边也留有一堆细骨头。平措大叔家庭旅馆周边的田园美景更是叫人流连忘返。         色季拉山口藏语意为“供酒神山”,是尼洋河流域与帕龙藏布江的分水岭,是林芝海拔最高的地方。色季拉山最出名的便是满山的杜鹃花了,在五六月份开得灿烂,极为壮观。         亲近林芝最大的愿望就是了却六年前的遗憾。那次为一见南迦巴瓦真容,在直白村等候几十分钟后,总算在半空云雾中发现宛如一柄剑尖的银色山峰,若不是导游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才不舍离去。         因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邃,所以南迦巴瓦如此高大;也因为南迦巴瓦的高大,所以雅鲁藏布大峡谷才如此深邃。                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会处,是林芝地区最高的山,它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南迦巴瓦峰还有另一个名字“木卓巴尔山”,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即便是当地人一年之中可以见他真容的时分也寥寥无几。         索松村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北岸,是观看南迦巴瓦峰全景的最佳地点。下午四点来到索松村,直望着天上的云彩,期盼着远处的奇迹。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真心诚意终于令南迦巴瓦感动,慢慢地笼罩整个山体的厚厚云雾和上空的浓浓彩云开始了美妙绝伦的变幻,那宛如一柄剑尖的银色山峰顶部显露了出来,“就是她!”现场的所有人齐声呼喊,万分激动了起来,又不约而同地祈祷云开雾散更快一些,希望历史时刻转动缓慢一些。震撼心灵的南迦巴瓦神山直到日落时分展露其整体芳容,梦境般的景色让人心花怒放,控制不住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所谓幸福,无外乎就是从无限期盼到如愿以偿再到十分满足的一个完美过程。         有没有觉得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会不断积聚,积聚成为现在这个伟大时刻?那就是这个傍晚的感受!         “卡定”藏语是“天上人间 的意思”,卡定神山由来至此。林芝卡定沟瀑布属花岗岩峡谷风貌,由于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峡谷两侧山高崖陡,叠嶂起伏,苍松巨柏遍布山崖。卡定沟瀑布称天佛瀑布,瀑布水中天然形成的一尊大佛时隐时现。再次游玩,仿佛就在昨天。         巴松措又名措高湖,藏语中是“绿色的水”的意思,位于距工布江达县巴河镇约36千米的巴河上游的高峡深谷里,是红教的一处著名神湖和圣地。巍峨的雪山、圣洁的湖泊、茂密的森林,使巴松措景区享有“小瑞士”的美誉。         米拉山口位于川藏线318国道上,是川藏线进藏路上最后的垭口,同时也是最高的一个,一年四季都在飘雪。米拉山因其高大雄奇而成为此地藏民心目中的神山,当翻过这个垭口之后,离拉萨已经不再遥远。         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上最高的广场,环顾四周,任意一个角度都是一幅幅油画般的美丽景色。白天尤其是清晨,静谧安和的感觉让人震撼,夜色便会看见她略显柔情的一面。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首府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一座宫堡式建筑群。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雄伟的宫殿是拉萨乃至西藏最重要的象征。         大昭寺,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西藏最早的木构建筑,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拉萨,藏族人也喜欢将以大昭寺为主的八角街一带称为“拉萨”。独自伫立一旁,瞧着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或是在大昭寺门口磕长头的朝拜者身影,不由得心血涌动。         “你的爱时刻与我相伴,生命活水滋润我心田,我的生命因你而灿烂,虔诚的心永远不改变……”离开心灵家园——拉萨的那一刻,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平日里偶尔哼唱的歌。         大雪冰雹艳阳照,沿线风光无线好。走上109国道核心路段“青藏路段”,心灵之旅进入新的路途。可就在接近念青唐古拉山时,睛好的天气蓦然变脸,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刺眼的阳光中豆大的冰雹打在身上,不久便飘起雪花。         行进在一条直达天边的公路,待到羊八井时已是漫天飞雪。旅行是疯狂的生活,这话有一定道理;极致的美,往往与死亡比肩,似乎也不为错。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西藏著名的三大圣湖之一,自从罗布泊干涸后成为我国第二大咸水湖。世界上最高的大湖,像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         雨雪霏霏和泥泞不堪颠簸起伏的山路,更感到景区入口处距离纳木错是那么远,心里不停地祈祷云开雾散,好再次观赏神湖那绝美景致。         站在纳木错湖边,这世界上最高最美的神湖让人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一辈子不会做了。        有人说青藏线是“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是一条神奇的雪域天路。“…我想要去找那条路,你牵着我那段路,有甜有苦呀有泥有雾,我说有你所以喜欢旅途…”,行走在风光旖旎的路上,再大的颠簸也无妨,蓝蓝的天空如此晴朗,况且有“诗与远方”。一心想望西藏的门户,只是分别在海拔4500米的那曲和4600米的沱沱河停留一晚上。         唐古拉山,藏语“高山上的山”,又称“当拉山”,在蒙语中意为“雄鹰飞不过去的高山”。 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唐古拉山脉是长江的发源地。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青色的山梁”,可可西里,又称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中国最大、海拔最高、最神秘的“死亡地带”,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从可可西里边缘贯穿而过。         环顾“野生动物的乐园”,兴奋之情油然而生。意想不到的是在索南达杰自然保护区地带,可爱的藏羚羊三三两两地出现在公路两旁,远处更多数量的藏羚羊在铁路桥下面嬉戏。         三江源头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分布区,被誉为“中华水塔”、“高原湿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         昆仑山口是青藏公路上的一大关隘,因山谷隘口而得名,亦称“昆仑山垭口”。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古人尊为“万山之宗”、“龙脉之祖”,因而有“国山之母”的美称,藏语称“阿玛尼木占木松”,即祖山之意。         肃立山巅,回首眺望,心中有无限感概;想那无常自然景象和多彩人文风情,深切体会大美于行。         “青海青黄河黄,更有那滔滔的金沙江,雪浩浩山苍苍,祈连山下好牧场……”合着张明敏的一首民族民谣走过格尔木到达大柴旦。         大柴旦湖又名大柴达木湖,蒙语称依克柴达木湖,就像隐藏在大柴旦深处的一颗璀璨的翡翠,美的让人心动。         随意走进一处奇形怪状风蚀性地貌山谷里, 即刻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闭上眼转身任一角度再睁开,面前都是绝美的明信片,似乎欣赏古代画家董源的画作。这美得成画的地方就是大柴旦银河谷。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海的盐,是“青海四大景”之一。茶卡盐湖面积空旷、地势平坦,湖面极具有强烈的反射能力,如同一面为天空梳洗打扮而准备的镜子, 为中国“天空之镜”,被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        沿着神奇“西海”湖边漫行,饱赏川藏青大穿行最后的景色,思绪万千又心潮澎湃。挂在天与水间的彩虹,从头顶掠过的候鸟和迎面扑来激情的蓝色浪花,奏响帷幕落下时的最强音!         川入青出大穿行,每处都是一个童话故事,每天都是一首叙情诗,每段行程都是一篇交响乐章。        说走就走,不定义起点,因为永远在路上!         还是用当代作家毕飞宇《我读『时间简史』》的一段内容来结束全文:         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阅读《时间简史》的,我读得极其慢,有时候,为了一页,我会耗费几十分钟。我知道,这样的阅读不可能有所收获,但是,它依然是必需的。难度会带来特殊的快感,这快感首先是一种调动,你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也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没有经历过难度阅读的人,很难得到“别的”快乐。                          (图片均由本人沿途手机拍摄)

若尔盖有着广阔的大草原,再加上很多生机盎然的花和草,堪称人间仙境。 “四川高原的绿洲”就是指若尔盖。 若尔盖还有成片的沼泽湿地,这里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还被誉为世界之最。 在湿地中更是成群的小动物在玩耍,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淳朴而虔诚的藏族文化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洗涤了人们的灵魂。这里还有很多庙宇,很多人来若尔盖就是为了探寻那纯净的佛教文化,以洗涤自己浮躁的心灵。

花湖,又名“梅多湖”,以色彩缤纷的湖泊命名。 这是一个发达的高山沼泽泥炭区。 距国道213国道7公里。交通便利,通讯畅通。 花湖风景秀丽,进入“花湖”风景区。 天空高,云朵轻。天空是一种颜色,浮动的光是金色的,天空充满了水。 难怪有人为了一睹这绝美的风光而不远万里地来到若尔盖。

2005年,国家地理杂志经过实地考察,严格筛选,“中国最美丽的湿地”最终评给了花海,这也算实至名归了。 黄河九曲第一湾位于若尔盖县唐克镇,距离唐克镇8公里。 黄河向东流经四川,在绍康藏寺前面与白河相遇,突然转向西北,如“S”,形成黄河第一湾。

由于地形,水流温和,水质纯净,仿佛有一个美丽的水仙境,天堂一般。 若尔盖县红星乡的郎木寺和郎木格迪寺,鼓声与蜗牛声相互补充,使这个神秘的地区始终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不仅色彩丰富,而且地形陡峭,自然风光独特。 它被中外游客称为“东方小瑞士”和“香巴拉小江南”。

国家地理和国家地理杂志

jioayuwang

《中国国家地理》更注重深入的探究并且有一定的观点,大多是一本杂志包含几个专题美国〈国家地理〉已经向多元化发展,综合实力更强。但是个人认为还是自己人办的杂志更贴合自己的人,而且价格相对低、更容易买到。

一、创建时间不同

1、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南京,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2、国家地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10月,它由美国的一家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GeographicSociety)创办。

二、内容不同

1、中国国家地理: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

2、国家地理:涉及到环境,森林砍伐,化学污染,全球变暖和濒危物种,一系列的主题远远超过了地理探索的好奇心。杂志发表的一些文章还重点涉及到历史和新产品,新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比如说一种金属,基因技术,食物和农产品或者是新的考古发现。

三、发行状况不同

1、中国国家地理:各种版本累计销售300万册。发行量及读者分析由世界权威BPA认证机构诚证国际传媒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官方唯一认可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提供第三方监测。

2、国家地理:杂志总体品牌多种版本的审计数据(包含印刷发行量和电子发行量)为3090万,总体包括主要版本如印刷版发行量、电子版本、应用程序、社交媒体、网站和NewsLetter,以及国际、全球和旅行者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地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国家地理

我个人还是觉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比较好一些,中国国家地理里面好多东西对户外运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如果你是一个户外爱好者不乏选择。不过里面的广告挺多的。

杂志国家地理

21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是科学传媒,是一本提供科学话题和谈资的杂志,截至2022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21版,用精准、精彩、精炼的图文语言讲述社会热点、难点、疑点话题背后的地理科学。

可以打印。1、《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2、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3、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社长1997年至今,总编辑2000年10月至今,杂志社地址北京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4、《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可以打印。1、《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2、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3、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社长1997年至今,总编辑2000年10月至今,杂志社地址北京朝阳区安外大屯路甲11号。4、《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中国国家地理》招人。编辑部 文字编辑(本岗位为长期招聘职位)3人。中国国家地理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1950年创刊的地理期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中国国家地理》,1950年创刊于江苏省南京市,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本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

1、《中国国家地理》版权页上注明每月七号发行。

2、但不同地区间实际会有一定差异。

北京无疑是最早的,一般6号就能买到。其他地区相对较晚(7到10号),边远地区和川贵等交通不太方便的,还要再迟一点。

3、每年的十月都会比较迟(到十月中旬)发行,原因:

(1)国庆放假,出版商员工停工休假。

(2)《中国国家地理》每逢十月都会出加厚版,发行量大,印刷任务比平时重。

扩展资料:

1、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出版的发展:

(1)网站

中国国家地理网以专业地理百科知识为基础、以深度旅游服务为核心,主要经营门户网站、电子杂志、无线增值业务、广告传媒、线下活动、旅游房地产等项目。

(2)手机媒体:

①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

由《中国国家地理》与中国移动联手打造的《中国国家地理》手机电视,为广大手机电视用户提供各类人文地理、自然历史类的视频内容,并秉承杂志“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的精神理念,融合高品质的现代影视传播手段,用镜头穿越历史,用艺术表达文明,继续给热爱生活、喜欢科学、爱好户外运动与探险的读者讲述人文地理故事。

②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

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 旅游户外的权威报道。

2、《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的特点:

(1)解读重大地理、人文、自然、科学新闻故事,揭秘身边地理事件及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

(2)多主题全景纵深型报道,读一报得以知美食、民俗,悉军事、奇观,掌户外、出游精品路线。

(3)当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华解读,下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精华预告。

(4)融知识于趣味,予阅读以快感。聚焦、新闻、专题、图片故事、地理美文、图片周历。

参考资料来源:官网 - 中国国家地理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 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地位

国土面积 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 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米,是世界最高峰。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 中国陆地边界长约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 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万公里。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 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万平方公里。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 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一、《中国国家地理》简介《中国国家地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期刊,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现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为李栓科(1997年至今),执行总编为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于2003年荣获第七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的称号。[编辑本段]二、《中国国家地理》发展史《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创刊于1950年,当时整本杂志祗有8页,一年后增至16页。当时的内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及地理调查法、地理教学、地理资料等。 1954年,《地理知识》因发表披露中国国内的工业地理文章,被中国官方认为是“泄密”而遭受重创。但不久后影响消失,该杂志的内容继续扩充,至1957年时增至48页,发行量达到了2万册。 中国大陆的一些科学杂志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击,《地理知识》也不例外,在此期间,《地理知识》发行很不稳定,时断时续,该情况在文革结束后才有所改善。 1998年,该杂志全面改版,页数增至84页,翌年增至100页。 2000年10月,《地理知识》杂志更名为《中国国家地理》,随后亦在台湾、香港等地推出繁体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增至148页,并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创刊55周年之际,推出550页的“选美中国”特刊,出版量达到55万册的历史新高。该特刊深受消费者的好评,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乃至出现了部分地区的书报亭出现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情况。 2008年3月,《中华遗产》正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品牌下的一员。 2009年1月,杂志价格提升至20元,页码加到176页[编辑本段]三、《中国国家地理》发展思路192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梅纳德·威廉斯在给主编的信中说:“最痛快的事情莫过于能够通过照片和文字,带领125万国家地理学会的会员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这段话,成了《国家地理》杂志所有记者为之骄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国,《中国国家地理》的记者们也带着类似的激情跋涉于祖国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号杂志以“318国道——中国人的景观大道”为主打,其主办者称发行量突破100万册。 在杂志社社长李栓科看来,这是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夹缝中,杂志发展再一次强力突围。内容为王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办公室内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其办公室靠着经营部门,编辑部则在另一栋楼办公。“编辑部和经营部门是完全独立的,还是那句老话,内容为王。我们很少就一个内容去进行营销,而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销售。”李栓科说。 “景观大道”专辑带来的成功,印证了李栓科的话。而用编辑们的话来说,为了这个计划中的发行量,整个9月,他们就跟上了发条一样。 说及“景观大道”的策划,李栓科介绍:“我们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国辽阔国土、壮丽山河的象征物,而寻找的结果是,发现大致沿着北纬30度线延伸的长达5000多公里的318国道是最佳选择。”而为了这个发现,杂志社不但派出了专门的考察队,还邀请了众多著名的作家、学者,分头探访。 “对于一本杂志来讲,最重要的是编辑部,包括背后的专家支持。如果没有打不烂、揉不碎的编辑部,市场运营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随着内容的提升,是发行量和广告价格的增长。 这一路走来,不能不提及去年杂志创刊55周年之际,持续一年之久的“中国最美的地方”的评选与报道。“其影响力远超我们的预想。”回顾那段经历,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据介绍,杂志社首先组织了一个专家协会组、一个媒体组。专家协会组负责制定详尽的评选标准,跟媒体的合作则是希望在每一个省市都进行评选,“比如广东的一些媒体,组织当地的专家合作,并调动读者参与评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科学的真实杂志在近几年获得高速成长,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时地利人和有关”,“改革开放使国力增强,中国人对未知世界有发现的欲望,同时对已知世界也有再发现的愿望。《中国国家地理》就定位于此——讲述社会难点、热点、疑点地理故事,并对科学上的新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报道。” 据了解,《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从1950年创刊开始,一直是以传播基本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这一定位在当时来说是合理的,也曾有过鼎盛时期。但从1982年开始,在读者市场分化以后,《地理知识》与其他老牌纸媒一样,面临相同的命运转变。 1998年,《地理知识》变身为《中国国家地理》。在改版后的几年时间里,杂志发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创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说:“我们的选题,就是要向读者传递真正的科学知识。比如沙尘暴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其实很多媒体是在妖魔化沙尘暴。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还能减轻酸雨的危害。这是因为沙尘暴里面的气溶胶物质颗粒,中和了酸雨当中的绝大部分东西。” “另外像全球变暖,正是因为有了沙尘暴的作用,从而大大减缓了全球变暖的步伐。对于沙尘暴来讲,靠植树造林来解决更是一个谎话。因为沙尘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气层输送,带到很远的地方。” “而这些也就是我们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学的态度去解读热点问题。把这些内容做好了,发行和广告自然就很轻松了。”李栓科告诉记者,“最关键还是内容,独家视角的内容才是王。我们80%的精力、物力和财力,都是用在编辑部。”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能否被公众认可和接受是决定传媒存亡兴衰的关键,而这又要以获得关注为前提。 《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是创刊于1950年的《地理知识》,1997年月发行量约为1万册。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现名,2006年以来期平均发行量稳定在100万册以上。根据该刊总编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释,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践行了“内容为王”的原则,是内容自身的价值决定了销售。 这一思路还大有进一步具体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内容都要经过被关注、认知和解读,其内在价值才能被受众所认识和接受。而受众会注意什么又受到他们既有认识的影响。媒体传递的内容如果既可以归属到他们所熟悉的领域,同时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 受众的既有认识是诸多观念的有机结合,各种各样的常识是他们构建自己观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实常识原本就是既为公众普遍知晓,又被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所谓重构常识也就是用新的观念来替代既有观念的常识地位。由于常识在公众知识的体系架构中具有这样的独特地位,使得对它的重构尝试必然会同时遇到双重境遇:在引来关注的同时也会遭来质疑。重构必然意味着要有所颠覆,而公开地试图对既有常识加以颠覆,本身就足以引来公众的关注。 对于《中国国家地理》而言,以颠覆常识来吸引公众目光是它的常规战术。例如在它隆重举荐的“中国十大最美名山”中,不仅五岳有四座落选,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头并不是特别响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专号明确表示峨嵋青城并非是典型的蜀山;它们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当期销量明显上升。

我看了这书5年多了,既然是简介,不用多说废话,这是一本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发现美、感受美和保护美的杂志。

是,这本杂志是我的最爱,可以交流交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