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计算机学报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计算机学报论文格式

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 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 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前言 前言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结论(结果与分析)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设计)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应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致谢 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 2.书写及打印要求 论文书写 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下边距25㎜、左边距25㎜、右边距25㎜、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单倍行距。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 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字体。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 论文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 目录 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农、理、工科类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即□.□.□。文、法、经、管科类可视论文需要进行,编写到2~3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 目录题头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节题序及标题用五号宋体。目录打印示例见附录。 摘要与关键词 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后,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具体内容,内容文字用五号宋体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 论文正文 章节及各章标题 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 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各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和表2-2。 表2-1 农理工科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章 1□××××× 顶格,四号黑体 节 □××××× 顶格,小四号黑体 条 □××××× 顶格,五号黑体 款 □××××× 顶格,五号黑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 项 (1)×××× 顶格,五号宋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 表2-2 文法经管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章 一、××××× 顶格,四号黑体 节 (一)×××× 顶格,小四号黑体 条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款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项 □□①□××××× 空两格,五号宋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 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应忠于原意,表达完整,准确切题。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文处标注被引用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献发表的年份。若所引用文献只有1-2名作者时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献只列姓氏),当所引用文献作者有3名及3名以上时,只列第一作者,后加“等”字以示省略。如“(梅明华,2002)”,“(梅明华和李泽炳,2001)”,“(梅明华等,2002)”,外文文献引用作同样处理,如(Smith,1990),(Smith and Jones,1992),(Smith et al.,1993)等。 书写格式 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与文中引用文献一一对应。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公式 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 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后第一个字对齐,格式见下例: 式中 Mf——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N•m); θf——试样断裂时的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插表 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 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黑体小五号字。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 文法经管类论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补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体小五号字,外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五号字。 插图 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 图题及图中说明 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与图题之间。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图题用黑体小五号字。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采用揩体小五号字。 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照片图 论文中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对显微组织类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附录 附录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用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排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 附录1 目录示例 (空一行) 目□录(4号黑体居中,不加粗) (空一行) □□摘要(5号宋体)……………………………………………………………………………1 □□关键词(5号宋体)……………………………………………………………………………1 □□Abstract(5号宋体)……………………………………………………………………………1 □□Key words(5号宋体)……………………………………………………………………………1 □□前言(5号宋体)……………………………………………………………………………1 1. 材料与方法……………………………………………………………………………………………3 □材料………………………………………………………………………………………………3 □方法………………………………………………………………………………………………3 □育性的观察………………………………………………………………………………3 □有丝分裂计数……………………………………………………………………………3 □减数分裂观察……………………………………………………………………………3 □统计方法…………………………………………………………………………………3 2. 结果与分析……………………………………………………………………………………………3 □花色和育性………………………………………………………………………………………3 □有丝分裂计数………………………………………………………………………………… 4 □染色体数分布及两代间变化 …………………………………………………………4 □植株类型及两代间变化……………………………………………………………5 □F5代不育群体与可育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比较…………………………………5 □减数分裂的初步观察……………………………………………………………………………6 3. 讨论……………………………………………………………………………………………………6 □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雄性不育的思考……………………………………………………6 □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稳定方向的思考……………………………………………………7 □向偶数染色体方向稳定…………………………………………………………………7 □向异源双二倍体方向稳定………………………………………………………………7 □关于杂种育性水平逐代提高的可能原因……………………………………………………7 参考文献……………………………………………………………………………………………………8 致谢…………………………………………………………………………………………………………8 附录……………………………………………………………………………………………10

本科论文一般答辩结束后,很少会有修改的。学校复查的几率不是很大。很多人用于查重的论文和答辩的论文都不一样呢。(但是一经发现,学校会严肃处理)但如果是硕士研究生论文,建议还是根据导师意见再重新修改装订。我们实验室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你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可以去找一下看看ོ࿐

1. 调整纸张大小为B5。2. 将具体的文字内容准备好(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序(学校给出的顺序)。3. 调整字体格式。· 封面套用学校给的格式即可,然后将其他的字体全选,统一调整为正文所需字体字号(一般为宋体小四,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固定值20磅,大纲级别正文文本)· 接下来是各级标题格式了。一般情况下,摘要、章节标题,结论、附录、参考文献之类的都是一级标题,其余的是二级三级标题,以此类推。这里仅以一级标题举例。方案一: 选中摘要二字,按照要求调整格式。然后对后面的内容,统一用格式刷刷过去便是了。需要注意,格式刷有时候会忽略一些段落特征,比如首行缩进或者行距,所以用完需要检查。方案二:有一个东西叫做样式与格式(格式——样式与格式)选中标题1(一级标题)右侧的小标,修改格式为模板要求格式(左下角格式,字体段落之类的都可以修改,不再赘述)。然后后面的一级标题就可以直接选中,然后点标题1,就直接改好了,不会出错。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等以此类推。4.图表格式。· 先是图表标题,表标题在表格上方,图标题在图片下方,左下角需标明数据来源。· 修改字体字号,一般为宋体五号或者小于五号。单元格对齐方式为居中对齐,行距固定值18磅。表4-1指的是第四章第一个图表,其余图表需要按照顺序排序。

注:纸型:16K上、下、左、右页边距:2厘米页眉:厘米页脚:厘米装订线:厘米××××大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中 国 矿 业 大 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姓名:(三号楷体加粗,下同) 学号: 01000076学院: 管 理 学 院专业:论文题目:指导教师: 职 称:20××年 ×× 月 ××××××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年级学生姓名任务下达日期:年月日毕业论文日期: 年月日至 年月日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院长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大学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阅书指导教师评语(①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④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⑤工作态度及工作量;⑥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⑦存在问题;⑧是否同意答辩等):成 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大学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语(①选题的意义;②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工作量的大小;④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⑤写作的规范程度;⑥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⑦存在问题;⑧是否同意答辩等):成 绩: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大学毕业论文评阅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语(①选题的意义;②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工作量的大小;④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⑤写作的规范程度;⑥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⑦存在问题;⑧是否同意答辩等):成 绩: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大学毕业论文答辩及综合成绩答 辩 情 况提出问题回 答 问题正 确基本正确有一般性错误有原则性错误没有回答答辩委员会评语及建议成绩: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年月日学院领导小组综合评定成绩:学院领导小组负责人:年月日摘要(“摘要”之间空两格,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与内容空一行)(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小四号、黑体、顶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ABSTRACT(采用三号字、Times New Roman字体、加黑、居中、与内容空一行)(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Keywords:(小四号、Times New Roman、黑体、顶格)(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接排、各关键词之间有1个空格及分号)目录(三号、黑体、居中、目录两字空四格、与正文空一行,举例如下)1 GPS控制网的建立……………………………………………………………………概述………………………………………………………………………………… GPS控制网的技术设计………………………………………………………… 概述……………………………………………………………………………作业依据………………………………………………………………………… GPS控制网设计的一般原则…………………………………………………… GPS控制网的图形设计………………………………………………………… GPS测量的外业工作…………………………………………………………… GPS相对定位的作业模式…………………………………………………… GPS卫星预报和观测调度计划……………………………………………… GPS外观观测…………………………………………………………………利用SOLUDTION软件进行基线向量解算和平差…………………………… GPS控制网的技术总结和成果汇总……………………………………………技术总结………………………………………………………………………成果汇总:见附表……………………………………………………………… RTK测量原理及应用……………………………………………………………172 数字化地形图测绘设计…………………………………………………………… 概述………………………………………………………………………………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技术设计…………………………………………………193 GeoStar 软件实际应用……………………………………………………………… GeoStar 软件特点和功能简介………………………………………………… GeoStar 软上面举例说明,论文给事末模板,各行各业各个专业学校都有其自身的格式要求,具体要求具体对待

计算机学报格式要求

据说不要审稿费,别的就不知道了有听说是1100

应该对你有帮助哦 1,“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芯,版面费1800元 2,“GT”没有版面费,但也付出对他们来说,很不错的 > 3,“材料保护”无版面费,以及特许权使用费 4,“施工技术”无版面费 5,成都的“电子信息对抗技术”无版面费,无审稿费 BR /> 6,成都的“电子战”,无版面费,不读书的费用常见的电脑杂志投稿 1。 “软件学报”(月刊)EI,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软件研究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盒“软件学报的8718编委会“邮编100080 邮发代号:82-367 邮箱: 的 2。 “计算机学报”(月刊)EI,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Academy of科学计算机学会地址:PO Box 2704计算技术,中国的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报”编辑部代码100080 邮发代号:2-833 邮箱: CJC / “目标=”_blank“> 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地址:PO Box 2704计算技术,中国研究院“研究与发展”编辑部北京理工大学委员会邮编100080 邮发代号:2-654 邮箱: 包含http:// 4。计算机工程(半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东部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计算机学会地址:418号桂林路,上海漕河泾“计算机工程”编辑部200233 >邮发代号:4-310 邮箱: 的http: / / 5。 “AAS”(双月刊)EI,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地址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协: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AAS”编辑部科学研究所100080 邮发代号:2-180 邮箱: 的 zdhxb“目标=”_blank“> 6。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季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智能计算地址中国科协: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中国中国科学院合肥1130信箱“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辑部代码230031 邮发代号:26-69 邮箱: 7。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平区,沉阳市,100号,中国科学院,沉阳:计算技术地址中科院沉阳研究所“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编辑部邮编110004 邮发代号:8-108 邮箱: 的 的 8”计算机科学“(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国家科技信息中心西南地址:胜利路132号,渝中区杂志“计算机科学”的社会邮编400013 邮发代码:78-68 邮箱: 。BR /> 9“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月刊)主办单位:计算技术计算机软件上海上海研究所科技发展中心地址:上海愚园路546“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编辑部邮政编码:200040 邮发代号:4-379 10”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季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计算数学研究所和科学工程计算地址:Box 2719,北京“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邮编:100080 邮发代号:2-413 邮箱: 的 HTTP :/ / WWW。的 /定期 11。“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旬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北方学院计算技术地址:北京211北四环路,北京619箱26分箱“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杂志社编号100083 邮发代号:82 -605 投稿信箱: 的http 。:/ / WWW 的 /期刊/ 12“计算机应用研究”(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应用研究中心,四川计算机地址:第11条第4款,人民南路,成都,附着在首届“计算机应用研究”杂志社邮编:610041 邮发代号:62-68 邮箱: 。 13“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双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学校的国防科技地址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南长沙仁街47瓦特池“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编辑部邮编:410073 邮发代号:42-153 邮箱: 14”中国信息化“(双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软件信息处理学会研究所地址:北京市8718信箱“杂志中国信息化”编辑部代码100080 邮箱: 15“计算机应用”(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地址:成都市,成都市人民南路二段九城237信箱“计算机应用”编辑部代码610041 邮发代号:62-110 邮箱: 的 的 16”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月刊)ISTIC包括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 >地址:PO Box 2704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北京邮编100080 邮发代号:82 -456 邮箱: 的/“目标=”_blank“> 。 17。”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双月刊) EI(自然科学版英文); ISTIC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地址:武汉市武昌珞珈山邮编430072 发码:38-8 邮箱:WUJ @ 的 1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双月刊)SCIE,EI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PO Box 2704北京邮编100080 邮发代号:2 -578 电子邮件: . ,CN 19“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月刊)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706 地址:Box 406 142北京分箱“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编辑部邮编:100854 邮发代号:82-425 邮箱:,CN 20”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月刊)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地址:西安市81号信箱“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部邮编:710054 邮发代号:52-16 电脑杂志(可在网上提交):电脑及周边设备(电脑及周边)的E-mail:确定 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的E-mail:。 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的E-mail: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的E-mail :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的E-mail: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BR />电子邮件: 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的E-mail: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邮箱: 期刊(中国计算机学报电子邮件: 计算机研究与开发(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邮箱: 计算机应用(计算机Appliocations)的E-mail: >计算机与现代化(计算机与现代化)的E-mail:,每月:计算机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的E-mail: 2 ,半月刊: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师)的E-mail: 3,旬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的E-mail:,请 的 /计算机应用(计算机Appliocations)的 的 /主要内容:围绕”应用程序“主要涉及到计算机网络集成和通信,软件应用,信息系统,数据库,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 ,计算机控制,先进制造技术,CAD / CAM / CIMS,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开发经验,市场信息和发展趋势空心柱:应用技术专题,研究与设计,软件技术,研究生论坛,开发与应用,典型应用技术在线投稿邮箱:汇款:开户银行:通过邮件信箱成都237“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银行汇款填写汇款单:账户的银行分行磨分公司:计算机应用编辑部帐号:5116090114注:本文作者通过电子方式提交,在三到四个工作日,如果能收到,已收到稿件我的答复发表的手稿!号,否则未收到稿件请不要手稿为了缩短周期稿件审稿,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PS:看权利要求1至3的手稿,以及格式要求。

应该对你有帮助哦1、《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文核心,版面费1800元2、《燃气轮机》不收版面费,而且还有稿费,很不错的3、《材料保护》不收版面费,还有稿费4、《施工技术》无版面费5、成都的《电子信息对抗技术》无版面费,无审稿费6、成都的《电子对抗》,无版面费,无审稿费常见计算机类杂志投稿方式 1. 《软件学报》 (月刊) EI、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地址:北京8718信箱 北京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学报》编辑委员会邮编100080 邮发代号:82-367E-mail: 2. 《计算机学报》 (月刊) EI、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2704信箱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学报》编辑部 邮编 100080邮发代号:2-833E-mail: ://.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计算机学会地址:北京2704信箱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委员会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654E-mail::// .计算机工程 (半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地址:上海市漕河泾桂林路418号 《计算机工程》编辑部 邮编 200233邮发代号:4-310E-mail:hdsce@.《自动化学报》 (双月刊) EI、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地址: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自动化学报》编辑部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180E-mail:://.《模试识别与人工智能》 (季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自动化学会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地址:合肥1130信箱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辑部 邮编230031邮发代号:26-69E-mail:.《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00号中科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编辑部 邮编 110004邮发代号:8-108E-mail:://www. .《计算机科学》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国家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地址:重庆市渝中区胜利路132号 《计算机科学》杂志社 邮编400013邮发代号:78-68E-mail:.《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月刊)主办单位: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 地址:上海市愚园路546号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编辑部 邮编:200040邮发代号:4-379 10.《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季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2719信箱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编辑部 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413E-mail:://.《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旬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市北四环中路211号 北京619信箱26分箱《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杂志社邮编100083 邮发代号:82-605投稿信箱:@ .《计算机应用研究》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四川省电子计算机应用研究中心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附1号 《计算机应用研究》杂志社 邮编:610041邮发代号:62-68 E-mail:.《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双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 地址:湖南长沙砚瓦池正街47号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编辑部 邮编:410073邮发代号:42-153E-mail: 14.《中文信息学报》 (双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地址:北京8718信箱 《中文信息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080E-mail:.《计算机应用》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四川省计算机学会 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九号 成都237信箱《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邮编610041邮发代号:62-110E-mail:://www.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月刊) ISTIC收录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 地址:北京2704信箱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邮编100080邮发代号:82-456E-mail:://.《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双月刊) EI(自科版英文版);ISTIC主办单位:武汉大学 地址:湖北武汉武昌珞珈山 邮编430072邮发代号:38-8E-mail:://.《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双月刊) SCIE、EI收录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地址:北京2704信箱 邮编100080邮发代号:2-578E-mail:://.《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月刊)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706所地址:北京142信箱406分箱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编辑部 邮编:100854邮发代号:82-425 E-mail: ,cn20.《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月刊)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地址:西安市81号信箱 《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编辑部 邮编:710054邮发代号:52-16 计算机类杂志(可网上投稿):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Computer & Peripherals) E-mail: OK 计算机仿真(Computer Simulation) E-mail: 计算机辅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 E-mail: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 ComputerGraphics)E-mail: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E-mail: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E-mail: 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 E-mail: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E-mail: 计算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E-mail: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E-mail: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ocations) E-mail: 计算机与现代化(Computer and Modernization) E-mail: 、月 刊:计算机应用研究(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omputers)E-mail:、半月刊: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 E-mail:、旬 刊:计算机工程与应用(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E-mail: 、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ocations)主要内容:紧紧围绕“应用”。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软件应用技术、信息系统集成、数据库、多媒体、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控制、先进制造技术、CAD/CAM/CIMS、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新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经验、市场信息与发展趋势等。开设栏目:应用技术专题、研究与设计、软件技术、研究生论坛、开发与应用、典型应用技术等。网上投稿E-mail:邮局汇款:填写汇款单邮寄成都237信箱《计算机应用》编辑部银行信汇:开户行:交行磨支科分处 户 名: 计算机应用编辑部 帐 号: 5116090114 注:作者通过电子投稿后,在三至四个工作日内,如能收到我刊带有稿件编号的回复即稿件已接收,否则稿件未被接收。请不要一稿多投!为了缩短稿件审稿周期,请仔细阅读投稿须知。附:研究一下1~3的稿件要求和格式要求。

计算机学报综述格式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版式 软件排版 一般用微软Word软件排式(也可采用金山等其他排版软件,只要达到同样效果即可),一般用A4 纸(297×210)纵向排式,文字从左至右通栏横排、打印。 页面设置 在页面设置中,调整页边距上、 下、左、右的值。(不同院校要求不同,例如,四川大学要求:上,下,左,右2 cm;渭南师范学院要求:上,下2cm,左3cm,右3 cm;佳木斯大学要求:上,下2cm,左2cm,右2cm) 调整装订线、页眉边距、页脚边距的值。(有些院校对此有要求,有些院校则对此无要求。例如四川大学要求:装订线0,页眉边距为,页脚边距为;佳木斯大学要求:装订线侧(左侧)增加)。 行间距 行间距一般固定值。(不同院校要求不同,例如四川大学要求20磅。有些院校对于摘要部分与正文部分的行间距要求也是不同的,要格外注意。一般来说,摘要和参考文献部分的行距可能会比正文小些。)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字排式(包括中英文标题、正文文字、引文、注文、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 论文题目、专业、学生和指导教师、摘要、主题词等排式 论文题目排式 按照相关单位要求,用小2~3号字,字体选用标宋(或黑体),居中排。论文题目的文字字数较少或较多时,按“标题长度与转行”规定处理。 “专业”、“学生”和“指导教师”等排式 各单位要求不同。例如四川大学要求:“专业” 选用楷体4号字,排在论文(设计)题目的正下方,与论文(设计)题目之间空1行,居中排。“学生 □□□”与“指导教师 □□□”排为一行,选用楷体4号字,排在“专业”下方,与“专业”之间空1行,居中排。如有多位教师,可用“,”号间隔。 摘要排式 摘要以摘录或缩编的方式复述本论文主要内容。要求:概括地、不加注释地摘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或简洁的介绍本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进展。 编写摘要应注意:客观反映原文内容,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要着重反映论文的新内容和特别强调的观点。摘要宜采用第三人称过去式的写法(如“对……进行了研究”,“综述了……”等;不应写成“本文”、“我校……”等)。摘要一般不分段,字数要求不完全一致(例如:四川大学要求以400字左右为宜,渭南师范学院要求200-300字左右)。“摘要”两字一般加黑(或选用其他字体)。 主题词(关键词)排式 主题词是表达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是论文的重要检索点。主题词一般由3~5个词或词组组成。主题词一般可以直接从论文题目或论文正文中抽取。 主题词在摘要后另起一行排。主题词的字级、字体和排式与“摘要”的相同。 主题词与摘要之间一般不空行;主题词与正文之间一般空1行。 正文排式 一律横排,通栏,文字一般选用小4号宋体。 标题排式 标题可分为章(一级)、节(二级)、小节(三级)等。最小一级标题的字级一般应与正文文字的字级相同。 标题的字级、字体 各单位要求一般不同,例如:四川大学要求一级标题用小3号字,字体选用标宋黑体;二级标题用4号字,字体选用4号宋体加粗(或黑体);三级标题用小4号字,字体选用楷体;最末一级标题用小4号字,字体选用宋体加黑(或黑体)。渭南师范学院要求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选用黑体;二级标题用小四号字,字体选用黑体;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字体选用宋体。佳木斯大学要求: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四层次(款)题序和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字;第五层次(项)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四层次同。 标题占行 各单位要求一般不同,例如:四川大学要求一级标题文字上下各空一行;居中排;二级标题的上面空一行,居中排;三级标题及其以下标题上下不空行,居左排。 在两级标题连排的情况下,可省1~2行。 标题长度与转行 标题文字较多时,可按密排标题方式处理,即字与字之间不加间空。标题文字少时,可按疏排标题方式处理,即在字与字之间加间空。间空一般是两字间空两字,三字间空一字,四字间空半字,五字及五字以下不间空。 标题文字长度占两行或两行以上的,可按多行标题方式处理,即应转行。标题转行:在标题文字的行长超过主体文字4/5行长的情况下,必须转行,转行标题文字居中排。 标题转行不能割裂词义,如人名、地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不能断开,虚词、术语、符号等不能转为下一行的第一字。 在有副标题的情况下,应注意主题与副标题的关系与比例。 引文排式 短句引文排式:与主体文字相同。 大段引文排式:整段引文,另段起排,每行行头、行尾均缩进两格。引文上、下应各空一行。引文应变体。引文行头、行尾不加引号。诗歌等第一行的行头可后退四格或更多。 表格排式 表格用字的字级一般用5号字宋体;表头(即表格名称)用5号黑体(或其他规定字体)。每一表格应统一编号,该编号应在正文中相应处标明。 表格宽度不能超过版心。 续表(即一页未排完,下一页接着排的表)应在接排面的表上方加“续表”或“表×(续)”等字样,如续表不止一页,则需加上“续表一”等字样。 如表格较大,也可用B4纸制成横表,按A4规格折叠后,装订入册。 图片排式 手绘图、摄影照片、计算机制作图、印刷品等彩色、黑白图照均应清晰、清楚、准确,层次丰富。 图片裁切或遮幅后不能造成不良效果。 图片的长度和宽度不能超过版心尺寸。 目录排式 目录中的标题一般不能超过三级。例如,四川大学要求一级标题用小3~4号字;二级标题用4~小4号字;三级标题用小4号字。 标题字体按由重到轻的原则选择。如四川大学要求一级标题用4黑,二级用4号字,三级用小4号字。标题文字居左,页码居右,之间用连续三连点连接。标题需转行的,转行后的标题文字应缩进1字处理。 书眉排式 有些单位要求设置页眉,有些单位则不要求。例如四川大学要求“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或“四川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用5号字居左排,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用5号字居右排;书眉与正文之间用下划线分隔。 页码排式 一般用5号字排在页脚居中。 序言和后记排式 字级与正文相同。字体可选用仿宋体或楷体等(不同院校可能要求不同)。 版心宽度可略小于正文版心宽度。 附录排式 附录应标明序号,各附录依次编排。如“附录1”排在版心左上角。“附录”用四号黑体字。附录文字的字级一般用5号字。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各单位要求不一致,例如四川大学的文科类各学院对论文(设计)的引、注、参考文献的著录要求,由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自行制订统一、规范的具体要求,并报教务处备案。理工医各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著录要求:引用资料、文献,均应说明来源。著录引文的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顺序编码制:按文章正文部分(包括图、表及其说明)引用文献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编码置于方括号中,用上标的形式(置于右上角),直接放在引文之后(如〔1〕;〔15,18〕;〔25-26〕)。 一般大学都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进行编排。 专著著录要求、格式 不同院校要求不一致,例如: 四川大学要求: (1)专著著录格式 主要责任者者.书名.其他责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例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修订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6 例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沙群岛考察组.我国西沙群岛的土壤和乌粪矿.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 (2)专著中析出的文献著录格式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 析出其他责任者.见:原文献责任者.原文献题目.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例1:黄蕴慧.国际矿物学研究的动向.见:程裕淇等编.世界地质科技发展动向.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38-39 (3)连续出版物(期刊)著录要求、格式 析出责任(著)者. 析出题(篇)名. 析出其他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刊名),版本.在原文献中的位置 例1:李四光.地壳构造与地壳运动.中国科学,1973(4):400-429 例2:赵均宇.略论辛亥革命前后的章太炎.光明日报,1977-03-24(4) (4)会议录、论文集、论文汇编著录要求、格式 著者.题(篇)名.In(见):整篇文献的编者姓名ed.( 多编者用eds.),文集名,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5)学术报告著录要求、格式 著者.题(篇)名.报告题名,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次 (6)学位论文著录要求、格式 著者.题(篇)名.学位授予单位,编号或缩微制品序号,年 (7)专利文献著录要求、格式 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8)其他 私人通讯和未发表著作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如必须要引用时,应标明通讯人或著者的姓名、题(篇)名、地址和年、月、日。 鲁东大学要求: 连续出版物:作者. 文题〔J〕.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专 著: 作者. 书名〔M〕.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译 著: 作者. 书名〔M〕. 译者.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论文集: 作者. 文题〔A〕. 编者. 文集〔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 作者. 文题〔D〕. 所在城市:保存单位, 年份. 专 利: 申请者. 专利名〔P〕. 国名及专利号, 发布日期.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S〕. 技术报告: 作者. 文题〔R〕.报告代码及编号,地名: 责任单位,年份. 报纸文章: 作者. 文题〔N〕.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 . 电子公告/在线文献:作者. 文题〔EB/OL〕. http://…, 日期. 数据库/光盘文献:作者. 文题〔DB/CD〕. 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日期. 其他文献: 作者. 文题〔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 安徽工业大学要求: 列出的只限于那些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重要的且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或网上下载的资料。论文中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序号置于所引用部分的右上角如******。参考文献表上的著作按论文中引用顺序排列,著作按如下格式著录:序号 著者. 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出版年顺序列出(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论文按如下格式著录:序号 作者.论文题目.期刊. 发表年份.第几期.页码。 如:〔1〕 江北. 场论.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年2月 〔2〕王庆详,刘伟.改善烧结、提高烧结矿质量的措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20(4):202-204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装订说明完成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应当按照如下顺序装订成册(以四川大学为例): 1、封面(由教务处统一提供)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3、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4、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5、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记录卡 6、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审记录卡 7、彩色分隔页 8、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包含内容依次为:题目页、诚信保证、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内容、参考文献、附录(可选)、外文文献与翻译、致谢。(有些院校可能不必都填写) 9、封底(由教务处统一提供)

开题报告是在写论文之前必须经历的步骤,一般包括国外外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论文大纲等。开题报告整出来了差不多文章就有了大概的方向了,以后在论文创作的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开题报告的要求来写,不能再改变了。 所以说开题报告很重要。

教师队伍情况 经过近10年的课程建设,围绕本课程,形成了由广西首批教学团队负责人、学校示范教授、教学名师董荣胜具体负责,由全国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古天龙教授指导,拥有学校“十佳师德”标兵称号的,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有关教学奖,发表多篇(部)在国内较有影响教学论著、结构合理、年轻而又有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 一、课程负责人董荣胜,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二、教学指导及专题讲座古天龙,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三、主讲教师钟艳如,女,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光喜,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岭忠,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常 亮,男,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凤英,女,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讲师。课程负责人董荣胜教授 董荣胜,男,广西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思维及应用研究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现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计算机学会理事、广西首批区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示范教授、教学名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协议、形式化技术、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总装备部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广西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是计算学科认知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构建者和倡导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型教材2部,以第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和著作分别被他人引用160多次,主要成果被美国计算学科教程(CC2001)和《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采用,撰写的教材《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被北京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计算概论”列为推荐教材的首位、撰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与《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分别被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数十所高校选为教材,主持和参与的教改项目分别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次、三等奖2次,撰写的教材分别获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1次、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次。主讲教师古天龙教授 古天龙(教授/博导/博士)生于山西、芮城,分别于、、在太原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至在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MURDOCH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至今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至今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现为IEEE高级会员、ACM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分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Petri网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工程与工艺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知识工程与分布式智能专委会委员、广西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计算机科学》编委。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知识工程与符号计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与协议工程;离散事件/混杂系统等。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重点项目、国防预研基金、中澳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软件开发的形式化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网络协议的形式化分析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软件工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离散数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等5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EI、SCI收录51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2000)、“广西高校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6),并荣获全国模范教师(199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4)、广西优秀专家(2007)、广西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6)、广西教学名师(2008)、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1996)、电子工业系统优秀教师(1997)、广西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2006)、广西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等。主讲教师钟艳如教授 钟艳如(教授/硕导) 生于江西、宜春,分别于、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晋升教授。现任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计算机网络教育分会理事,广西计算机学会会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副院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学科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工程与符号计算、计算机辅助精度设计、新一代GPS标准体系的理论等。共承担和完成科研项目12项,其中包括,主持区自然科学基金(2007年)、区教育厅项目(2004年)、横向课题(2005年)和校科研课题(2003年)各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第二(2006年和2009年)2项和排名第四(2003年) 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6年)区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加(排名第二,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参加区教育厅科研项目(排名第二,2002年)和(排名第三,2006年)各1项。共承担和完成教改项目6项:主持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1项,参加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排名2项(排均为名第三),校级教改项目3项(其中两项排名第一,一项排名第二)。共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国际四大索引(SCI、EI、ISR、ISTP)收录期刊15篇。荣获广西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建立及其教学实践”,2004,第四)、、《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获得广西教育厅多媒体课件优秀奖(2004,负责人)、曾出席中国共产党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获得十佳师德标兵(2008)等。主讲教师陈光喜副教授 陈光喜(副教授/博士),男,汉族,1971年生。1997年7月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专业硕士毕业;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毕业。1997年7月至2003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自动推理实验室助理研究员;2003年8月至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2005年6月起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从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广西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近3年来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广西教育厅科研和教改项目6项,其它科研项目8项;发表科研论文24篇,其中EI检索4篇;发表教学论文12篇;主编教材1部。获桂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1项, 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1项,广西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项。主讲教师赵岭忠副教授 赵岭忠(副教授/博士),生于河南、南阳。分别于、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 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涉及领域包括:复杂生产过程的符号调度、面向对象分布式实时系统的建模与任务调度、安全协议分析及模型检验等. 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研究,并于2005年获广西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Software Quality Journal》、《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通信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核心期刊及“APLAS’07”、“TASE’07”、“PRICAI’06”、“AI’06”、“SEKE’06”等重要的软件工程和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录用论文近40篇. 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逻辑程序在人工智能和软件验证领域的应用,抽象解释理论及其在逻辑程序的分析和验证、软件安全领域的应用,符号计算等。主讲教师常亮副教授 常亮(副教授/博士),1980年6月生,2008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行动理论、描述逻辑、语义Web服务、智能主体、以及形式化方法。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参与或完成了1项973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Service Orien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等国内外期刊以及“DL’07”、“KSEM’07”、“PRICAI’08”、“ICWS’08”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被EI收录11篇。 《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代码:总 学 时: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 学分:3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数字媒体、教育技术学等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构建在计算学科认知模型的基础上,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从学科思想与方法层面对计算学科进行导引。本课程来源于ACM教育委员会对“整个计算学科综述性导引”(计算机导论)课程构建的要求,即用严密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计算学科各个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之中。本课程为学生正确认知计算学科提供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计算机课程作铺垫。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计算学科专业名称的演变,学科的描述、培养侧重点,学科各专业方向的知识体与核心课程,“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了解计算学科的历史,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计算学科中的抽象、理论和设计三个过程及其内在联系;了解计算学科各主领域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应的课程设置、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社会和职业问题、学科若干问题、学科教育发展与展望等内容。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1.绪论(2学时)计算学科的定义;计算学科的根本问题;计算学科专业名称的演变;分支学科及其培养侧重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等4个主要分支学科的知识体和核心课程;最后,“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构建问题;计算学科认知模型——计算学科二维定义矩阵;计算学科若干问题的介绍。2.计算学科的基本问题(6学时)计算的历史;对问题进行抽象的典型实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梵天塔”问题;“停机问题”;算法复杂性中的难解性问题、P类问题和NP类问题;证比求易算法;P=NP是否成立的问题;旅行商问题与组合爆炸问题;找零问题、背包问题与贪婪算法;“GOTO语句”与程序设计中的结构问题;“哲学家共餐”问题与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资源的管理;“两军问题”与计算机网络;“图灵测试”;“中文屋子”;计算机中的博弈问题。3.计算学科中的3个学科形态(6学时)一个关于“学生选课”的例子;抽象形态;理论形态;设计形态;3个学科形态的内在联系;计算机语言的发展及其3个学科形态的内在联系。4.计算学科中的核心概念(5学时)算法;数据结构;程序;软件;硬件;计算机中的数据(含进位制数及其相互转换,原码、反码和补码及其转换,字符、字符串和汉字,图像数据的表示,声音数据的表示等);CC1991报告提取的核心概念。5.计算学科中的数学方法(5学时,含1个学时的讲座)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方法的作用;集合,函数和关系,代数系统(含群、环、格、布尔代数,布尔代数与数字逻辑电路);定义、定理和证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证明方法;递归和迭代;公理化方法;形式化方法。6.计算学科中的系统科学方法(3学时)系统科学的基本思想;软件开发中为什么要引入系统科学方法;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方法。7.社会和职业的问题(3学时)计算的社会背景;道德分析的方法;职业和道德责任;基于计算机系统的风险和责任;团队工作;知识产权;隐私和公民自由;计算机犯罪。8.探讨与展望(2学时)学科中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计算教育的发展与展望等内容。四、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1.存储程序式虚拟机(4学时)掌握机器指令的格式,理解机器指令系统的组成;理解“程序与数据”的同等看待;理解算法与机器的关系,了解程序在机器上的执行过程。2.结构化程序设计(3学时)熟悉顺序、选择、循环3种程序结构;掌握C语言编写选择、循环语句的方法。3.递归与迭代(3学时)加深理解递归及迭代的概念;掌握用C语言编写递归及迭代程序的方法;了解递归和迭代之间的差别。4.算法综合练习(4学时)熟悉结构化程序设计在算法中的应用;理解二分查找法的思想。5.实验考试(2学时)五、教学方法的原则建议建议由各学校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本课程的主讲,并使用投影仪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一些计算机界著名学者的生平事迹以及我国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六、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试(开卷)成绩占70%,实验考试成绩占20%。七、教材与参考书目推荐教材:董荣胜.计算机科学导论——思想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参考书目:1.董荣胜,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Brookshear著,刘艺等译.计算机科学概论(第9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3.许卓群,李文新,罗英伟.计算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赵致琢.计算科学导论(第三版).科学出版社.2004 5.王玉龙.计算机导论(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黄国兴,陶树平,丁岳伟.计算机导论(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八、说明本大纲根据美国计算机协会(ACM)教育委员会对“整个计算学科综述性导引课程”课程的要求,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和IEEE/ACM制定的CC2001-CC2005有关教程编写。主讲教师李凤英讲师 李凤英(讲师) 生于辽宁、朝阳,分别于、在桂林电子工业学院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至今一直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任教,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符号模型检验、Petri网、符号调度技术等的研究。近年来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澳国际合作等项目。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显而易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专业必修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篇一

《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

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硬件专业基础课,本书突出介绍计算机组成的一般原理,不结合任何具体机型,在体系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自底向上的编写习惯,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即采用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详述了计算机组成原理,使读者更容易形成计算机的整体概念。此外,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本书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考虑到不好学校不设外部设备课程,故本书适当地增加了外存和外部设备的内容。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计算机的原理有个整体的概念,能有个大概的了解,对待不同的机型以后也会好掌握的。

关键字: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作用

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计算机的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这就使得我们这些学计算机的面临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关于计算机的知识,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其实在大学四年里,我们并不能学到很多的知识,我们学习的只不过是如何学习的能力,大学就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地方。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多是你以后走上社会用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从中学习到学习的能力。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硬件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对其它课程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先修课程为“汇编语言”、“数字逻辑”,它又与“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接口技术”等课程密切相关。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能系统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逻辑组成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它既有自身的完整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具有知识面、内容多、抽象枯燥、难理解、更新快等特点。

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该课程主要讲解简单、单台计算机的完整组成原理和内部运行机制,包括运算器部件、控制器部件、存储器子系统、输入/输出子系统(总线与接口等)与输入/输出系统设备,围绕各自的功能、组成、设计、实现、使用等知识进行介绍。

(二)本课程的特点

这本书摆脱了传统,死板的编写方法,采用从整体框架入手,自顶向下,由表及里,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系统概述,总线系统等的深入剖析和详细讲解,使我们能形象的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而且为了适应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除了叙述基本原理外,书中还增加了新的内容,书中举例力求与当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而且该课程的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还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开创与创新意识、实验技能,这些要求更多的是通过作业、教学实验等环节完成,要求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加强这些方面的练习与锻炼。

(三)本课程的作用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对于许多必须学习这门课的学生来说都会感到困难和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本人在这里可以打个比喻。在过去每个人都会造人,但是都不清楚他的详细过程,现在由于科学家的工作,使得我们都清楚了他的过程,就使得我们能够创造出来比较优良的人来了。用计算机的过程和这个差不多,当我们明白了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使用好计算机,让它为我们服务。

1、实际应用

首先我认为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这本书中学到的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以后了解计算机以及和计算机打交道,甚至在以后应用计算机时,都可能会有很大的益处,计算机原理的基本知识是不会变的,变也只是会在此基础上,且不会偏离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尤其是这本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的计算机原理是一种一般的计算机原理,不是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机型而介绍的,下面我们来谈谈系统总线的发展和应用。

2、定义

总线,英文叫作“BUS”,即我们中文的“公共车”,这是非常形象的比如,公共车走的路线是一定的,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坐公共车去该条公共车路线的任意一个站点。如果把我们人比作是电子信号,这就是为什么英文叫它为“BUS”而不是“CAR”的真正用意。当然,从专业上来说,总线是一种描述电子信号传输线路的结构形式,是一类信号线的集合,是子系统间传输信息的公共通道[1]。通过总线能使整个系统内各部件之间的信息进行传输、交换、共享和逻辑控制等功能。如在计算机系统中,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主机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于总线相连接。

3、工作原理

系统总线在微型计算机中的地位,如同人的神经中枢系统,CPU通过系统总线对存储器的内容进行读写,同样通过总线,实现将CPU内数据写入外设,或由外设读入CPU。微型计算机都采用总线结构。总线就是用来信息的一组通信线。微型计算机通过系统总线将各部件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微型计算机内部各部件间的信息交换。一般情况下,CPU提供的信号需经过总线形成电路形成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按照传递信息的功能来分,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这些总线提供了微处理器(CPU)与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部件的连接线。可以认为,一台微型计算机就是以CPU为核心,其它部件全“挂接”在与CPU相连接的系统总线上。这种总线结构形式,为组成微型计算机提供了方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规模不一的内存和接口接到系统总线上,很容易形成各种规模的微型计算机。

4、分类:

总线分类的方式有很多,如被分为外部和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非系统总线等等,下面是几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1)按功能分

最常见的是从功能上来对数据总线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在有的系统中,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可以在地址锁存器控制下被共享,也即复用。

地址总线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在设计过程中,见得最多的应该是从CPU地址总线来选用外部存储器的存储地址。地址总线的位数往往决定了存储器存储空间的大小,比如地址总线为16位,则其最大可存储空间为216(64KB)。

数据总线是用于传送数据信息,它又有单向传输和双向传输数据总线之分,双向传输数据总线通常采用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数据总线的位数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例如Intel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是完全意义上的数据。

控制总线是用于传送控制信号和时序信号。如有时微处理器对外部存储器进行操作时要先通过控制总线发出读/写信号、片选信号和读入中断响应信号等。控制总线一般是双向的,其传送方向由具体控制信号而定,其位数也要根据系统的实际控制需要而定。

(2)按传输方式分

按照数据传输的方式划分,总线可以被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从原理来看,并行传输方式其实优于串行传输方式,但其成本上会有所增加。通俗地讲,并行传输的通路犹如一条多车道公路,而串行传输则是只允许一辆汽车通过单线公路。目前常见的串行总线有SPI、I2C、USB、IEEE1394、RS232、CAN等;而并行总线相对来说种类要少,常见的如IEEE1284、ISA、PCI等。

(3)按时钟信号方式分

按照时钟信号是否独立,可以分为同步总线和异步总线。同步总线的时钟信号独立于数据,也就是说要用一根单独的线来作为时钟信号线;而异步总线的时钟信号是从数据中提取出来的,通常利用数据信号的边沿来作为时钟同步信号。

5、发展简史

计算机系统总线的详细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PC总线和ISA总线、PCI/AGP总线、PCI-X总线以及主流的PCIExpress、HyperTransport高速串行总线。从PC总线到ISA、PCI总线,再由PCI进入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体系,计算机在这三次大转折中也完成三次飞跃式的提升。

与这个过程相对应,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实现的功能和软件平台都在进行同样的进化,显然,没有总线技术的进步作为基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业界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开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总线架构。而业界对高速总线的渴求也是无休无止,和都将提上日程,它们将会再次带来效能提升。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功能部件都是通过系统总线交换数据,总线的速度对系统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也正因为如此,总线被誉为是计算机系统的神经中枢。但相比CPU、显卡、内存、硬盘等功能部件,总线技术的提升步伐要缓慢得多。在PC发展的二十余年历史中,总线只进行三次更新换代,但它的每次变革都令计算机的面貌焕然一新。

6、心得体会

自从上了大学后,进入这个专业后才能这么经常的接触到电脑,才能学到有关电脑方面的知识。正因为接触这类知识比较的晚,所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感觉到吃力。学习了这门课后觉得,计算机组成原理确实很难,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内部结构日趋复杂和庞大而且高度集成化。这使的我们普遍感到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新理论从提出到实际应用的周期大大缩短。我们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在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很难增强我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更谈不上能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当进入第四章,存储器的学习时,各种问题就不断的出现,尤其在进行存储器容量扩展时,很多的问题都是似懂非懂的,在做题目时,也是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第五章的学习中,对于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的控制方式中的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和DMA方式有了点了解。最难的就要数中央处理器和控制单元了。对于计算机运算方法,这个没太搞懂,像定点运算中的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又是用的什么原码一位乘、原码两位乘、补码一位乘、补码两位乘。总之,我是被绕晕了。还有就是控制单元的设计方法微程序设计,这个知识点也是不太懂,总的来说这门课程,学得不是很好。可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计算机都有些什么硬件,都有哪几类总线,总线在计算机中又扮演着什么角色。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有哪些等等。让我对计算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至少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计算机什么也都不懂。

结语: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从中得到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但是更多的是这门课程可以培养我们以下能力:

1、系统级的认识能力。建立整机概念,掌握自项向下的问题分析能力,既能理解系统各层次的细节,又能站在系统总体的角度从宏观上认识系统,然后将系统很好的分解为功能模块。这种理解必须超越各组成部分的实现细节,而认识到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结构以及它们建立和分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应该以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基础的。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计算机实践教学是计算机课程的重要环节,学好计算机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课堂讲授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计算机设计与实践就是从理论、抽象、设计三个方面将计算机系统内部处理器、存储器、控制器、运算器、外设等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达到互相支撑、互相促进进。

参考文献

[1]唐硕飞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陈金儿,王让定,林雪明,等.基于CC2005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结构”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06(11):33-37.

[3]郑玉彤.《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现的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12(1):79-82.

[4]刘旭东,熊桂喜.“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7):74-76.

[5]赵秋云,何嘉,魏乐.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3):693-694.

[6]姚爱红,张国印,武俊鹏.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12):29-31.

计算机组成原理相关论文篇二

《计算机组成及其控制单元》

摘要:本论文主要论述了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其控制单元的构建方法,一台计算机的核心是cpu,cpu的核心就是他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好比人的大脑,不同的大脑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控制单元也有不同的控制思路。所以,控制单元直接影响着指令系统,它的格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机器的适用范围。而冯诺依曼型计算机是计算机构建的经典结构,正是现代计算机的代表。

关键字:冯诺依曼型计算机,计算机的组成,指令系统,微指令

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综述:

本课程采用从外部大框架入手,层层细化的叙述方法,先是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发展和展望。后详述了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通信总线,cpu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指令系统和中断系统,并专门介绍了控制单元的功能和设计思路和实现措施。

二.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

A.计算机的组成: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主要有五大部件组成: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输入输出设备。

1.总线:

总线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总线是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三大类型:

(1)片总线(ChipBus,C-Bus)

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把各种不同的芯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特定功能模块(如CPU模块)的信息传输通路。

(2)内总线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插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例如CPU模块和存储器模块或I/O接口模块之间的传输通路。(3)外总线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系统之间或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等)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如EIARS-232C、IEEE-488等。其中的系统总线,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总线,一般又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地址总线AB和控制总线CB。

2.存储器: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中的记忆设备,用来存放程序和数据。计算机中全部信息,包括输入的原始数据、计算机程序、中间运行结果和最终运行结果都保存在存储器中。它根据控制器指定的位置存入和取出信息。有了存储器,计算机才有记忆功能,才能保证正常工作。按用途存储器可分为主存储器(内存)和辅助存储器(外存),也有分为外部存储器和内部存储器的分类方法。外存通常是磁性介质或光盘等,能长期保存信息。内存指主板上的存储部件,用来存放当前正在执行的数据和程序,但仅用于暂时存放程序和数据,关闭电源或断电,数据会丢失。

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程序和各种数据,并能在计算机运行过程中高速、自动地完成程序或数据的存取。

存储器是具有“记忆”功能的设备,它采用具有两种稳定状态的物理器件来存储信息。这些器件也称为记忆元件。在计算机中采用只有两个数码“0”和“1”的二进制来表示数据。记忆元件的两种稳定状态分别表示为“0”和“1”。日常使用的十进制数必须转换成等值的二进制数才能存入存储器中。计算机中处理的各种字符,例如英文字母、运算符号等,也要转换成二进制代码才能存储和操作。

按照与CPU的接近程度,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简称内存与外存。内存储器又常称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属于主机的组成部分;外存储器又常称为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属于外部设备。CPU不能像访问内存那样,直接访问外存,外存要与CPU或I/O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内存进行。在80386以上的高档微机中,还配置了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这时内存包括主存与高速缓存两部分。对于低档微机,主存即为内存。

系统:

I/O系统是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负责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外部设备。

计算机外部设备。在计算机系统中除CPU和内存储外所有的设备和装置称为计算机外部设备(外围设备、I/O设备)。I/O设备:用来向计算机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

I/O设备与主机交换信息有三种控制方式:程序查询方式,程序中断方式,DMA方式。程序查询方式是由cpu通过程序不断的查询I/O设备是否做好准备,从而控制其与主机交换信息。

程序中断方式不查询设备是否准备就绪,继续执行自身程序,只是当I/o设备准备就绪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后才给予响应,这大大提高了cpu的工作效率。

在DMA方式中,主存与I/O设备之间有一条数据通路,主存与其交换信息时,无需调用中断服务程序。

4.运算器:

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比较和传送等操作,亦称算术逻辑部件(ALU)。

运算器由:算术逻辑单元(ALU)、累加器、状态寄存器、通用寄存器组等组成。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基本功能为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操作,以及移位、求补等操作。计算机运行时,运算器的操作和操作种类由控制器决定。运算器处理的数据来自存储器;处理后的结果数据通常送回存储器,或暂时寄存在运算器中。与运算器共同组成了CPU的核心部分。

实现运算器的操作,特别是四则运算,必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它直接影响运算器的性能,也关系到运算器的结构和成本。另外,在进行数值计算时,结果的有效数位可能较长,必须截取一定的有效数位,由此而产生最低有效数位的舍入问题。选用的舍入规则也影响到计算结果的精确度。在选择计算机的数的表示方式时,应当全面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要表示的数的类型(小数、整数、实数和复数):决定表示方式,可能遇到的数值范围:确定存储、处理能力。数值精确度:处理能力相关;数据存储和处理所需要的硬件代价:造价高低。运算器包括寄存器、执行部件和控制电路3个部分。在典型的运算器中有3个寄存器:接收并保存一个操作数的接收寄存器;保存另一个操作数和运算结果的累加寄存器;在运算器进行乘、除运算时保存乘数或商数的乘商寄存器。执行部件包括一个加法器和各种类型的输入输出门电路。控制电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发出不同的控制信号,使数据经过相应的门电路进入寄存器或加法器,完成规定的操作。为了减少对存储器的访问,很多计算机的运算器设有较多的寄存器,存放中间计算结果,以便在后面的运算中直接用作操作数。

B.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负责程序的流程管理。正如工厂的物流分配部门,控制单元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和操作控制器0C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它根据用户预先编好的程序,依次从存储器中取出各条指令,放在指令寄存器IR中,通过指令译码(分析)确定应该进行什么操作,然后通过操作控制器OC,按确定的时序,向相应的部件发出微操作控制信号。操作控制器OC中主要包括节拍脉冲发生器、控制矩阵、时钟脉冲发生器、复位电路和启停电路等控制逻辑。

1.指令系统

指令系统是计算机硬件的语言系统,也叫机器语言,它是软件和硬件的主要界面,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看,它是系统程序员看到的计算机的主要属性。因此指令系统表征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决定了机器所要求的能力,也决定了指令的格式和机器的结构。对不同的计算机在设计指令系统时,应对指令格式、类型及操作功能给予应有的重视。

计算机所能执行的全部指令的集合,它描述了计算机内全部的控制信息和“逻辑判断”能力。不同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含的指令种类和数目也不同。一般均包含算术运算型、逻辑运算型、数据传送型、判定和控制型、输入和输出型等指令。指令系统是表征一台计算机性能的重要因素,它的格式与功能不仅直接影响到机器的硬件结构,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系统软件,影响到机器的适用范围。

根据指令内容确定操作数地址的过程称为寻址。一般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相对寻址等。

一条指令实际上包括两种信息即操作码和地址码。操作码用来表示该指令所要完成的操作(如加、减、乘、除、数据传送等),其长度取决于指令系统中的指令条数。地址码用来描述该指令的操作对象,它或者直接给出操作数,或者指出操作数的存储器地址或寄存器地址(即寄存器名)。

2.微指令

在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中,将由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所执行的一组微操作称为微指令。所以微指令就是把同时发出的控制信号的有关信息汇集起来形成的。将一条指令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按次序执行就可以实现指令的功能。若干条微指令可以构成一个微程序,而一个微程序就对应了一条机器指令。因此,一条机器指令的功能是若干条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实现的。简言之,一条机器指令所完成的操作分成若干条微指令来完成,由微指令进行解释和执行。微指令的编译方法是决定微指令格式的主要因素。微指令格式大体分成两类:水平型微指令和垂直型微指令。

从指令与微指令,程序与微程序,地址与微地址的一一对应关系上看,前者与内存储器有关,而后者与控制存储器(它是微程序控制器的一部分。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部分组成。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又分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部分)有关。同时从一般指令的微程序执行流程图可以看出。每个CPU周期基本上就对应于一条微指令。

三.心得体会;

在做完这次课程论文后,让我再次加深了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构建也有更深层次的体会。计算机的每一次发展,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辛勤劳动,每一次创新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计算机从早期的简单功能,到现在的复杂操作,都是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这种层次化的让我体会到了,凡事要从小做起,无数的‘小’便成就了‘大’。

现在计算机仍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期待未来的计算机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和进步。

四.结语:

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计算机界据此总结出了“摩尔法则”,该法则认为每18个月左右计算机性能就会提高一倍。

越来越多的专家认识到,在传统计算机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必将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从基本原理上寻找计算机发展的突破口才是正确的道路。很多专家探讨利用生物芯片、神经网络芯片等来实现计算机发展的突破,但也有很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最基本的物理原理上,因为过去几百年,物理学原理的应用导致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的革命,他们认为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

五.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成原理,唐朔飞

【2】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论文格式

你是学习C语言的的吗,我也是学习c语言的每次老师都要求写实验报告,写实验报告最好写在一个源文件上并用/*..........*/的标注写清楚关键步骤的意思。把程序分析清楚就ok了。计算机不像物理那样,没必要写什么目的啊器材啊。告诉老师你会做就ok了。第一次使用百度账号给你回答哦,别不给面子。你懂得。

实验几 某某某实验一、 实验目的二、 实验环境三、 实验内容四、 实验步骤五、 实验结果六、 实验体会

计算机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题目

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

二、实验目的

1、熟悉Windows7的文件系统。

2、掌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在Windows7资源管理器下,对文件(夹)的选择、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的操作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启动资源管理器并利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文件。

2、在D盘创建文件夹。

3、在所创建文件夹中创建Word文件。

4、对所创建文件或文件夹执行复制、移动、重命名、删除、恢复、创建快捷方式及设置共享等操作。

四、实验步骤

(一)文件与文件夹管理

1、展开与折叠文件夹。右击开始,打开资源管理器,在左窗格中点击“+”展开,点击“—”折叠。

2、改变文件显示方式。打开资源管理器/查看,选择缩略、列表,排列图标等XX班/XX(姓名)。

3、建立树状目录。在D盘空白处右击,选择新建/文件夹,输入经济贸易学院,依次在新建文件夹中建立自己学科为名字的文件夹。

4、创建Word并保存。打开开始/程序/word,输入内容。选择文件/另存为,查找D盘/经济贸易学院/XX班/XX(姓名),单击保存。

5、复制、移动文件夹。

6、重命名、删除、恢复。右击文件夹,选择重命名,输入新名字;选择删除,删除文件。

7、创建文件的快捷方式。右击带姓名文件夹,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

8、设置共享文件。右击姓名(文件夹),选择属性/共享/在网络上共享这个文件/确定。

9、显示扩展名。打开资源管理器/工具/文件夹选项/查看/高级设置,撤销隐藏已知文件的扩展名。

(二)控制面板的设置

1、设置显示属性。右击打开显示属性/桌面、屏幕保护程序。

2、设置鼠标。打开控制面板/鼠标/按钮(调整滑块,感受速度)、指针。

3、设置键盘。打开控制面板/键盘/速度(调整滑块,感受速度)、硬件。

4、设置日期和时间打开控制面板/日期和时间。

5、设置输入法。打开控制面板/区域与语言选项/详细信息/文字服务与输入语言。

(三)Windows附件的使用

1、计算器。打开开始/所有程序/附件/计算器/查看/科学型。

2、画图。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画图/椭圆/填充/选定。

3、清理磁盘。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清理,选择磁盘,确定。

4、整理磁盘碎片。打开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磁盘碎片整理。

五、实验结果。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和上机,我掌握了包括文件的管理、控制面板的设置、Windows附件的使用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让我对计算机有了初步认识。

六、实验心得

对文件的管理、控制面板的设置、Windows附件的使用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学习,让我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简单操作有了熟练地掌握,使我对计算机的运用充满好奇与热情,也为我以后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计算机技术。

更好的让计算机服务于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我相信,在老师辛勤教导下,在我的努力学习下,我一定能够让计算机及其运用技术创造我们更好的明天。

1、实验期望结果:将计算机中满足条件的文件。 2、实验环境准备:windows 7 操作系统的电脑,在相应位置新建文件夹(“我的实验”),还有就是模拟一些可以搜索到和搜不到的文件(俗称实验对象)。 3、实验步骤:按照题目要求进行操作,并将操作过程中所需要填的信息,填到相应位置。并将操作过程截图,并作标注或注释等。 4、实验结果:操作流程完成后,满足条件的实验对象将被复制至“我的实验”文件夹下。 5、与预期比较:预期是所有,实验操作结果是否达到预期呢比预期多了一个文件。基本满足要求。 6、得出结论:实验总结,比较实验出错地方,实验过程是否有改进,实验对象的选取等。 7、缺陷:注没有区分大小写。会将a*.txt也搜索出来。

计算机调查报告论文格式

调查报告格式和要求

一、调查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调查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调查报告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调查报告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摘要包括:

a)“摘要”字样;宋体 小四号

b)摘要正文;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c)关键词;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

d)中图分类号。

4.正文

正文为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是调查报告核心内容,是对调查过程的详细表述,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查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调查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查报告内容分为调查基本情况介绍、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分析、思考建议、结语四部分,包括介绍调查的目的、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以及对调查中得到的结论的详细叙述与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调查报告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6.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调查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调查报告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8.附录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调查报告的附录中。

二、撰写调查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调查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拟订调查方式

一般可选择:问卷式,访谈法,观察法,资料法等,若是问问卷式则要设计调查问卷

4.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调查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5.修改、定稿

报告初稿写之后,需要改正草稿中的缺点或错误,因此应反复推敲修改后,才能定稿。

三、调查报告的写作细则:

1.书写

调查报告要用学校规定的稿纸单面书写(必须用黑或兰黑墨水)或用计算机打印,正文中的任何部分不得写到稿纸边框线以外。稿纸不得左右加贴补写正文和图表的纸条,或随意接长截短。用计算机排版、打印一律用A4打印纸。版式要求如下:标题(“小二”“华文中宋”或“黑体”“加粗”居中),学院及作者名称(“四号”“仿宋体”居中,学院名称与作者

名称之间应空两格),目录(“二号”“黑体”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四号”“黑体”“加粗”):内容(“四号”“仿宋”),关键词(“四号”“黑体”“加粗”),正文内容(“四号”“宋体”)。调查报告中汉字必须使用国家正式公布过的规范字。

2.标点符号

调查报告中的标点符号应准确使用。

3.名词、名称

科学技术名词术语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全称。外国人名一般采用英文原名,按名前姓后的原则书写。一般很熟知的外国人名(如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马克思等)应按通常标准译法写译名。

4.量和单位

调查报告中的.量和单位必须符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它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非物理量的单位,如件、台、人、元等,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例如件/台、元/km。

5.数字

调查报告中的测量、统计数据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在叙述中,一般不宜用阿拉伯数字。

6.标题层次

调查报告的全部标题层次应统一、有条不紊,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表示体例,正文中各级标题下的内容应同各自的标题对应,不应有与标题无关的内容。

章节编号方法应采用分级阿拉伯数字编号方法,第一级为“1”、“2”、“3”等,第二级为“”、“”、“”等,第三级为“”、“”、“”等,但分级阿拉伯数字的编号一般不超过四级,两级之间用下角圆点隔开,每一级的末尾不加标点

7.注释

调查报告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可用页末注(将注文放在加注页的下端),而不可用行中插注(夹在正文中的注)。注释只限于写在注释符号出现的同页,不得隔页。

8.公式

公式应居中书写,公式的编号用圆括号括起放在公式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引用文献标注应在引用处正文右上角用〔〕和参考文献编号表明,字体用五号字。

9.表格

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序和表题应写在表格上方居中排放,表序后空一格书写表题。表格允许下页续写,续写时表题可省略,但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

10.插图

文中的插图必须精心制作,线条要匀称,图面要整洁美观;插图6幅以内,用计算机绘制;若为照片,应提供清晰的黑白照片,比例一般以1:1为宜。插图一律插入正文的相应位置,并著名图号、图题每幅插图应有图序和图题,图序和图题应放在图位下方居中处,图序和图题一般用五号字。

11.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置于正文末,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要按国家标准GB771487规定。参考文献按文中引用的先后,从小到大排序,一般序码宜用方括号括起,不用圆括号括起,且在文中引用处用右上角标注明,要求各项内容齐全。文献作者不超过3位时,全部列出;超过3位只列前三位,后面加“等”字或“etal”.中国人和外国人名一律采用姓名前后著录法。外国人的名字部分用缩写,并省略“.”。

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12.附件

附件内容包括一些过于复杂、专业性的内容,通常将调查问卷、抽样名单、地址表、地图、统计检验计算结果、表格、制图等作为附件内容,每一内容均需编号,以便查寻。

13.字体与字号

题目:黑体 三号 居中 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 小四号 加粗 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宋体 小四号 作者简介、注释:宋体 小五号 加粗 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 小五号

正文:宋体 小四号

第一级目录为“1”、“2”、“3”等:宋体 小三号 加粗 第二级目录为“”、“”、“”等:宋体 四号 加粗 第三级目录为“”、“”、“”等:宋体 小四号 加粗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1.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3.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