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中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插花艺术课程是目前许多农、林院校及高中职学校开设了一门重要课程。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教学实践,从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测评等方面进行探索。 论文关键词:插花课程;高职院校;教学实践 插花艺术是一门用植物材料进行装饰的造型艺术,也是一项融生活、艺术文化和技能为一体的创作活动。市场对插花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越来越多农、林院校及高中职学校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教学实践,从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测评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教学定位 (一)传授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插花艺术课程在各大院校主要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种形式。笔者在此探讨的是作为园林、园艺、环境艺术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专业课程设置角度,本课程教学内容应让学生系统了解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插花艺术基础理论知识(色彩、造型等);掌握东方式插花基本造型(如倾斜式、直立式等)、西方式插花(如半球型、弯月型、S型、扇型、三角型等)基本造型的操作技巧。多途径了解与掌握婚庆插花、礼仪插花等实用性插花造型的操作手法。 (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动手实操中才能感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在反复操作中才能掌握插花技术的基本要领。同时,当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插花作为一门艺术,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设计思维,才能创造新的作品。如通过绘制插花造型草图、基本插花造型变化引导、自由创作等方法。 (三)插花作为一门技术,将为高职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目前跟插花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插花员、花艺师等。其中插花员有初、中、高三个级别。作为一门能锻炼动手能力与提高技能的课程,插花课程将为部门学生就业扩宽渠道。一方面学生可在毕业后根据兴趣选择专门插花培训学校进修后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成为专业插花员或花艺师,从事花艺设计工作;更多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花艺水平,经营管理花店。 二、插花艺术课程内容设置 插花艺术课程内容共设置48个学时,根据难易程度,内容可分为三大块:插花基础理论、插花艺术应用(核心内容)、插花与职业的关系。 第一部分插花基础理论通过对插花艺术基本概念、插花艺术发展历史进行系统阐述,使学生掌握插花基本概念与分类,并对常见插花材料与花器及其他插花工具等进行全面了解。课时量占12个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插花的基本技能,如各类花材(特别是鲜花花材)的处理技巧、插花创作步骤以及插花作品鉴赏等。 第二部分插花艺术应用是插花课程的核心,课时量占28个学时。本部分通过教师讲述、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实操练习等方法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包括宾馆、酒店绿化装饰中的插花、家居环境中的插花、商业场所的插花以及在办公场所中的插花;同时还包括婚庆和生活插花等。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相结合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东方式插花的基本造型;西方式插花中的半球型、水平型、对称三角型、不对称三角型、弯月型、L型等基本造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现代自由式插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讲述插花与职业的关系,插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实用技术。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花店经营与管理技巧;了解插花员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课时量占8个学时。 除了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外,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根据课程特点开设一周的实训课程。主要进行东西方基本插花造型的操作技能训练、现代自由式插花的引导训练与自由创造操作。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内容摘要】 陶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认识的不断提高,陶艺课程在我国各大高职高专院校也都有相应的设置,本文主要针对高职院校非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进行研究,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以及实践研究,以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进行陶艺教学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 装饰艺术设计;陶艺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国陶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非专业陶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器并存”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更多融入到环境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成为了专业必修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保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笔者经过多年的陶艺教学,不断实践与研究,进行陶艺课程的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为载体,以陶艺创作为手段,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整体装饰空间的氛围营造以及风格把控能力。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同时还要具备精神意味的满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间,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环境,如购物空间环境、休闲空间环境、娱乐休闲环境等,人们对这些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就担负着去创造美好空间环境的重任。
(一)教学对象。
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绘画,电脑设计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师资与设备。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陶艺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很多陶艺教师甚至都是由雕塑专业的教师担任,或者是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兼职,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陶艺教学设备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非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设备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应教学成果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球磨机、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还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装饰艺术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以培养陶艺设计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且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环境空间风格的陶艺作品,以陶瓷为材料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空间装饰效果为最根本目的。
二、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多数学生仍然保留着初高中时期的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这种“单向化”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赏析,不但不能用来借鉴与激发创作灵感,反倒是成了学生们直接拿来进行抄袭的样本。这种抄袭性、模仿性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较短,一般都只有60学时到80学时左右。陶瓷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一是要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艺,二是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然而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不可能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时间短,任务重,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烧窑等,在安排的教学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去进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形中对下面的课程造成了影响。依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传授技能与改变思维模式并重。
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设计模仿,改良,转向创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创性设计理念的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如同社会上电脑速成班里的学生,只是单单掌握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时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等问题。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设置,要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要有别于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内的陶艺课程。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环境空间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环境空间而展开,以空间环境为主体,进行相应的陶艺作品。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明确陶艺作品的创作目标,同时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一个东南亚风格的休闲会所设计中,需要设计一件陶瓷香薰器皿。这时,我们所设计的陶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一定是要与东南亚风格会所相融合的,无论是它的造型、装饰都要与大的环境空间相统一。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陶艺创作,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构思的时间。同时,制作的陶艺作品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整个项目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同时让装饰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改革,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陶瓷这种特殊的材料,结合自己设计的空间风格去创作相应的陈设元素与摆件,在提高了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原创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淞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J].现代陶艺,1995
[2]余婕.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与“工艺实践”实验室的建设[J].学术天地,2015
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着时代的更迭,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全媒体时代表现得极度灵活。既定的国家课程只能满足学生的基础性知识需求,高等教育的创新需要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在实践中发挥自身所长开设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将汉文化融入徐州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课程从理论构思到实践,可以弘扬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学习热情,使高校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特色。
近年来,高考参考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招生计划不降反升,使得高考录取率升高。也就是常言说的考大学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得以提升的前提,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标志。同时,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高校的生存与建设特色也在融合地方文化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而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教育,多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存在的。
一方面,国家课程内容作为基础性教育是每个高校学子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各地文化存在差异,这样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只能在当地施行。学生通过对特色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国家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能更牢固地掌握国家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也可以丰富学校教学形式,实现课程的创新创优,体现出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但是,在诸多利好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现在高校中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教师有变少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究其原因,当下高校教师各级职称的评定多是以教师在特定时间段内所产出的科研成果等级、数量作为评价杠杆,这使得本应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师转变为科研达人,轻视甚至是忽视教育教学。不仅如此,高校教学中学生优劣等级由执教教师主导评定,即这一门课的教学、考试、阅卷、给分等都是本课教师掌握。这也使得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由此,我们能不能想象大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会出自何方?学生缺乏有教育热情的教师,缺乏引导他们学习的一种兴趣。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全依赖于教师,但是教师有引导的职责。所以,基于特定地域文化圈内的高校,可以发掘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将之融进学校教育之中。
考虑到新教材编订需要耗费教师的人力、学校的物力财力,学生购置新书有一定的经济负担。还有校本课程的灵活多变性,即新教材使用的年限不定。所以,与校本课程对应的教材并非完全要重新编订。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两种形式:一者,将教学内容穿插在国家教程之中,以国家课程、教材作为基石,地方文化的引入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穿透力;二者,设计新课程,限于课程形式的创新,通过新形式,把握地方文化,提升学生对特定文化的感悟力,使其泛化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去。
本文以徐州的汉文化为例。徐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城市的建设选用汉文化作为主题,还有专门的汉文化景区,聚焦于两汉文化,展现“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此外,在徐州博物馆中还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展示。徐州沛县文化馆保存着著名的“大风歌碑”。徐州高校的艺术教育可以与徐州的汉文化紧密结合。
一、立足教材,更新教法
在讲解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需要立足于书本,因为这是教学之本。但是我们可以更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特定艺术课程中的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由彭吉象主编的《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上编的第二章“秦汉气魄”中,讲到汉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汉代的建筑特色、汉代的雕像特点、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汉赋等。在第四节“汉画像——一体古今”中提到汉画像的典型意义:“汉代画像基本都是这种从上到下的神话、历史、现实的画面结构,都是由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的事件构成三大系统
①中编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论”中的第三节“中国传统雕塑”中提到:“明器的种类在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武士俑、文臣俑、舞俑、乐俑、侍从俑、庖厨俑、说唱俑、杂耍俑等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人物几乎都能在汉墓中找到。动物俑同样包罗万象,家畜家禽中的猪、羊、鸡、狗、马、牛、鸭、鹅等造型无所不有。此外还有许多的建筑模型、器具模型。”
②这本《中国艺术学》是很多高校考研用的参考书目,书本上的知识是比较单一化的,完全用文字符号叙述。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艺术品,很难通过抽象思维构建大脑中的汉画形象框架。
徐州有着这样的文化景区,教师可以在教法上实现创新。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放映纪录片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视听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得教学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汉文化知识。其次,“写生”作为艺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打破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禁锢,发挥自身的特长、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进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写生活动。
二、创新创优,开发新课程
俄国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中,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艺术从生活中来,其本身又是高于生活的。他的观点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基于生活的筛选与再创造。唯美主义经典的艺术理论大师,奥斯卡·王尔德讲艺术与生活之间则理解为相反的关系,他主张生活史模仿艺术而进行的。王尔德认为艺术作品是杰出的艺术家创作的典型,大多数人只是通过模仿艺术来生活。这样看来,虽然对于究竟艺术与生活何者为第一性这一问题我们给不出标准答案,毕竟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生活与艺术是紧密相关联的。教材对于知识的整合性决定了读者需要通过“神思想象”的过程领悟其中意蕴。
徐州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汉文化资源突出,汉文化通过汉代古迹实物展示出来。徐州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完全有条件将这些资源渗入其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走进汉文化,“神与物游”,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汉文化,感受汉文化。在新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开设摄影课、艺术品设计课、拓片制作课等,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弘扬汉文化。在新课程的设计环节须得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校本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学生个体爱好不同,可以创新多种形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学生带着对课的热忱学习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但是为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控制好受课学生数量。其次,课程进行过程中,涉及户外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预设工作,安排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活动。再次,对于学生课后成绩的评定,教师可以基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划分等级的方式。
(一)基于汉文化主题的摄影课
21世纪是视觉图像的时代,文字表述繁冗且不能突破各国语言障碍。在一些公共空间中,例如:机场、会展、旅游热门地等,都出现用图像符号指示会意的现象。徐冰的《地书》超越了地域语言障碍,凸显了视觉图像的优越性。摄影课在高校艺术类的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有一定的历史。但是,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摄影课是一个创新。在基础性摄影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创设同艺术写生类似的实地采风课。我们可以将课程的设计侧重于光线把握、近远景对照、虚实对照等具体训练。在摄影教学过程中,传播汉文化。
(二)汉文化主题艺术品制作教学
材料的积累是创作艺术品的'第一起点,选择这门创新课的学生是具备一定艺术学识和理想的,他们缺乏的是游历和创作的灵感,即材料的积累和灵感的触发。
在徐州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汉文化主题景区。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主题,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渗透进汉文化元素,例如:汉兵马俑、汉画像中的诸多谱系图等。学生有了想法才有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
艺术生的毕业设计展展示的是他们在所学所知基础上的创新实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种类丰富的艺术形式,学生依据爱好进行创作,展示它们的作品。例如:包装、手工艺品、装饰品、书法艺术等。
(三)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教学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程后期,可以加入拓片教学环节。第一,具体讲解拓片的作用:临摹汉画像石,使得图像显示更加清晰可认,有利于研究者阅读图像;汉画像石是宝贵的文物,石块巨大不易搬运,制作拓片有利于图像的传播。第二,讲解拓片制作的准备材料和拓片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材料有:拓纸、棕毛刷、拓版、拓包等。拓片制作的这个过程十分漫长,教师可以做好准备工作,直接讲解拓的主要步骤。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制作拓片。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感受汉画像石的美,体会汉文化。
三、重视与学生就业环节的衔接
高校教育在当下不应当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生产出标准规格的大学毕业生。社会竞争压力直接作用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所以,在日常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在既定的教材中,而要在教法上有所突破。高校还有必要也有条件开设一批对学生的就业有促进作用的课程。以上列举的三种创新教育是一些实例,学生在有趣味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更多知识,在今后的就业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所以说高校的艺术教育需要更多的创新。
拓展: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论文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1、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它们能够加深受教育者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受教育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从而生动、深刻、有效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进步的音乐最能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艺术教育是对大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乐可以调节心理"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例如听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找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欣赏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更能起到催人奋进"升华情感的作用。
2、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实践证明"艺术可以使人的心态产生变化可以升华思维和理智产生激情,这种超越语言和文学层次的理性认识不仅可以开阔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左脑和右脑的互补作用。
这也体现了艺术对智能的渗透作用和特殊功能。
3、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力
艺术的美可使学生很快建立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志趣"这样逐渐深入思想生活等等"也就有了相应的情感表现!久而久之"使心理上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热情积极从容不迫的优良气质。
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这里所说的高等艺术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泛指对所有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当前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存在的如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面:自以为本人在某专业上很优越而不愿从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职单位;到了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原来在高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艺术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目前,音乐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接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包括科学文化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音乐艺术人”。
3、教材选用繁杂
高等院校音乐艺术教材的选用没有一定的标准"基本上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相应的教材"另外在教材的建设上"与基础教育中音乐教材建设相比"数量极其匮乏"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相去甚远并且质量也令人担忧。
4、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艺,缺少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艺术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学科。艺术的学习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目前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缺乏能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对策
1、深化艺术教育体系改革
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在艺术教育课程和课外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不同的选修课程。广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改革高校首先应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设置和完善,使艺术课程与时代发展以及学生的兴趣接轨。其次,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地区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再次学校应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艺术学习氛围"。
2、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专业课程与专业音乐艺术学院的课程是不同的,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音乐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音乐艺术专业教学体制,加强学生的音乐艺术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音乐艺术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素养,提高教师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3、学习教材应和谐统一
在课堂中要选择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教材在教材的建设上应注重与其他学科教材在知识内容"逻辑体系上的衔接。同时还要体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全方位技能教育为目的,教材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类大学生的特点,多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学会鉴赏音乐艺术体验音乐艺术。涉及的内容尽可能的全面丰富尽可能的满足各类高职大学生的需求。
4、拓宽专业渠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音乐艺术学专业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型、应用性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赖以生存。综上所述,我国对于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还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亟须大量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上的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完善音乐艺术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
美国的护理教育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护理教育经历了深远的技术和社会变化,已从中等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及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目前美国护理教育的起点为大专教育,主体部分为本科教育,辅以部分硕士、博士教育,其发展速度和质量较其他国家快而高。1 美国护理教育的发展美国的护理教育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18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南北战争。由于战地护士护理水平低下,造成大量伤员救治的延误。这使美国人开始反思护理在疾病治疗和恢复中的地位,并审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1778年在纽约医院开始了护理职业训练。受1860年南丁格尔创建的正规护士学校的影响,美国的许多医院先后开设护士学校。1909年明尼苏达大学设置了非学位的大学护理教育,学制3年。1916年,纽约教育学院和辛辛那提大学开设了4年制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由于二战的爆发导致护士极度短缺,加之美国护理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促使美国的高等护理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同时也导致大专护理教育的出现。到20世纪60年代,本科教育渐渐成为美国护理教育的主流。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7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美国的博士学位护理教育起步也比较早,最先于1963年由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20世纪70年代只有4所,以后迅速发展。美国现有本科护理教育院校661所,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367所,博士研究生教育院校323所。据2002年4月美国卫生社会福利和健康保健资源部公布的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数据:全美共有注册护士2696540人,其中,大专护士占;本科护士占;硕士学位护士占;博士学位护士占;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2 美国护理教育体系美国目前的正规护理教育主要分6个等级,即:注册职业护理教育、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本科护理教育、硕士学位护理教育、博士学位护理教育。 注册职业护理教育(licensing vocational nursing program) 注册职业护理教育开设在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或已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助手。课程主要是有关急、慢性疾病的护理。学习基本注射(肌肉注射)法、预防及康复的基本知识。学制1年~年。学习结束后参加所在州的考试,通过者成为助理护士(LVN),从事基本的护理服务,但没有资格作静脉注射。 注册护理教育(diploma nursing program) 传统的注册护理教育以医院开设为主,但目前一般开设在学院。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在医院工作的LVN。课程主要是职业教育课程学制一般2年。毕业后参加州的注册护士考试,通过者成为注册护士(registered nurse,RN)。具有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目前单纯的注册护理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近30年来注册护理教育锐减。特别是那些只开设注册护理教育的院办护士学校已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大专及本科护理教育。 大专护理教育(AssociateDegreePrograms)大专护理教育一般由社区大学开设,学制为2~3年,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注册职业护士,类似于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的课程也分为普通课程及专业课程两种。但根据其招收对象的不同,其课程的侧重有所不同。对于高中毕业生,普通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比例为1:1,学制为三年;对于那些注册职业护士,由于他们的护理工作经历及以前所学过的护理课程,可以免修部分专业课程。普通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比例为2:1,学制为两年。毕业后,可参加全美国注册护士考试。通过者以注册护士的身份可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他们具有向各个年龄段的个人、家庭及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但主要工作在临床。大专护理教育在过去的30年里,特别是60、70年代发展迅速。进入80年代之后,大专护理教育虽仍在增加,但增长的速度明显减慢。 本科护理教育(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 本科护理教育是为培养专业护理人才而开设的。一般由四年公立或私立大学开设,招收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或RN。高中毕业生学制4年,RN学生学制2年。毕业生需修满128学分~132学分。目前,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保持健康、护理管理与领导、家庭护理、老年护理、计算机应用、康复护理、重症护理、伦理学、经济学等内容。教授的知识包括:沟通与交流、团体合作、跨国文化、护理实践标准、病人的权利等。护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判断力,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危机干预、批判性思维、领导与管理能力,病人教育和组织能力。护生的专业行为技能包括:解决冲突、消费限制、维护病人权利、继续教育,以及既往史、现病史的评估,给药、吸痰、灌肠、皮肤护理等。他们尤其强调加强对学生经济学、伦理学、计算机和判断力、管理技能、人类灵性的培养。强调院系应参加地区组织机构发起的工作研讨会,探求最佳的课程设置模式,以致于能最有效地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护生们。自60年代起,本科护理教育在美国发展很快,已成为美国护理教育中的主力军。 硕士学位护理教育(master’s degree program) 硕士学位的护理教育旨在培养护理教学和管理人员及高级专科护理师,一般设在具有本科护理专业的大学或学院里。招收对象有三种:具有护理专业学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具有其他专业学士学位的学生;具有护理大专学历的注册护士。学制一般为2年。不同起点的学生所设置的课程不同,课程设置以加强训练行政管理技巧及专业临床实践技能为重点,内容包括:护理理论、护理研究、临床应用与其他专业课程。例如成人保健、儿童保健、社区保健、老年护理学、麻醉护理学、护理管理、产科护理学、精神卫生保健、康复护理学、护理信息学、肿瘤学、早期干预、婴儿护理。毕业生需修满36学分~46学分,并通过综合口试和笔试,或一篇研究论文,同时尚需从事进一步的临床实践。有两种基本类型的学位:理科硕士学位和护理学硕士学位。获得护理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大部分将以专科护理师的身份工作在临床,授于部分或全部处方权。另一些毕业生则将以护理骨干的身份从事护理教学及科研工作。这些毕业生负有发展护理领域、提高护理水平的责任,并参与开发先进护理技术的研究,同时也具备将护理理论及先进护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博士学位护理教育(doctoral program) 博士学位护理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护理教学、护理科研、护理管理人才及独立开业的专科护理师、健康咨询顾问,一般设在具有博士学位教学能力的大学或学院里。招收对象主要为具有护理硕士学位、或与护理学有关的硕士学位且在护理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学生。护理科学专业主要教授高级专科及综合护理知识和技术,其研究主要是如何将新的护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加以推广;哲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如何发展及测试新的护理理论;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开展护理教学的能力;护理学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综合护理操作和运用护理理论的能力。完成护理博士学位教育需要修满90学分,完成许多统计学和护理研究方面的课程;毕业时,必须完成严格的口试和笔试及专业研究论文。学制一般2年,有的需3~4年完成。美国的护理教育已经具备了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完整体系。他们始终认为,发展护理教育是护士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及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教育是打开权利及尊严的钥匙,教育是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教育的水准和层次高低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护理学科的进步,当受到良好教育的护士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全部潜能时,社会、家庭、社区和个人都将获取最大的利益。美国护理教育的成就表现在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专业水平和能力,他们始终认为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他们21世纪的目标之一。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 论文关键词:理论课程 实践课程 课程配置 论文摘要:教学中课程是基础,在当今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配置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角度结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曾出现的问题和经验来分析如何才能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达到最优的配置,使高等教育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事实上,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把每一种课程定义归入某一特定的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课程理论流派有: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指的是“学校指导下提供给学生的一切经验”。在我国教育学中,一般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课程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狭义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 语文 课程、数学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还将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式课程,也称“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显性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正式引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二是潜隐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形课程”、“非正式课程”,它的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它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它对学生的知识、情感、行为等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个研究领域,基本上都涉及理论的和实践的知识。就理论而言,我们指的是最高深和正确的知识,能加以概括并运用于许多情境。所谓实践,我们指的是将程序、方法和技能运用于工作领域。”在课程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同样是辩证统一的。 美国被看作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第一大强国。在教育方面,也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中心。近百年来世界课程改革的各次浪潮中,美国从来没有做观潮派,而是积极地参与者甚至是主宰者。谈论到美国的高等教育课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的.高校开设了一千多种课程,有正式学位课程,也有各种进修课程和推广教育课程。“就本科课程而言,一般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同必修课程,即实施基础教育,通才教育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学分数约占总学分20%~25%;第二部分是主修课程,即实施专业方向的培训课程,约占总学分数的20%~30%;第三部分是副修课程,即与主修课程关系密切的课程, 约占总学分数的15%;第四部分是选修课程,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修的课程。”可见,美国高等教育课程种类繁多,可是在这繁多的种类之中,必然会有关于如何配置的矛盾存在。如本科教育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以普通教育为中心还是以文理为中心,还是以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为中心。落实到课程上,最多讨论的是如何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有这些,历来都是美国高等教育激烈争辩的问题。在创办之初,大学以培养通才为己任,后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从培养通才过渡到培养专才是一场革命,适应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美国教育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展现出来的各自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从二者之间的配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及规律。一段时期,如果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涣散,没有一个中心的精神,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时候,大家就会提高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此来统一学生涣散的思想。一段时期,大学的发展没有新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读书工具,不能胜任社会中任何的具体工作,而且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此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就是要强调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如此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作用,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新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是社会的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它们三者的发展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配置情况。同时,人们也在不停地调整其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使得它们能够达到最优配置,最大效率的服务于社会。 关于理论和实践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曾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是事物发展的基础,实践是事物发展的必要环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只有理论发展成熟了,才能将理论作用于实践,才能产生新的更高的价值,否则建立在没有理论之上的实践根本就是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的;反过来,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发现理论的真实性和重要性,才能不断地产生新的理论,以此来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实践课程是建立在理论课程之上的,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基础,只有在学好了一定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才能更好的进入实践课程的学习;同时,一定的实践课程又会检验理论课程的学习效果,又会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换到现实生活之中。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就会通过其主观能动性来发现更多的理论知识,由此达到学习的最优效果。 了解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后,摆在我们面前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有效的配置二者,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这一点上,美国的高等教育界已经逐渐开始重视起来了。“上世纪二战之后,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一个时期强调普通教育,一个时期又强调专业教育,就像钟摆,来回摆动,争论不休。有的认为专业教育局限性太强,让学生太早地在尚未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就划分专业。而有人则批评让学生用四年时间学一些与现实无多大关系的理论知识,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1957年以后,美国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但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又严重虚弱了基础知识教育。随后,美国高等教育一度更加重视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有强烈的职业性。80年代初,美国数百所高等学校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这次课程改革相当于中小学的“回到基础”运动。但同时,他们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美国大学课程已不再是专业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越来越多的人和学校发现了普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价值。于是,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基础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培养并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已成为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 学习美国高等学校课程史,我们应该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走出一条真正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存在许多缺点和弊端,尤其是在经济转轨和步入新世纪的时候,已有许多不合时宜亟待改革之处。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总之,高等教育是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容被忽视的。在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之中,课程又是其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大的时代背景的衬托下,摆在我们面前的关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如何配置的问题是亟待我们探讨和解决的。我们应该从美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寻求解决我们自身问题的关键,以此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注释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3~24.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7. 贺国庆,华筑信.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24.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 Ivor F. Goodson. Studying Curriculu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94). [4] Allan C. Ornstein. Analyzing Curriculum. NASSP Bulletin (1993). [5] William , William , Patrick Slattery, and Peter .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New York: Peter Lang, 1995).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美国教育的演变 一、独立前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阶段 从17世纪至独立前是殖民地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而且是从民办教育开始的。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是: (1)移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办学、在不同的移民区有不同的教育模式。 (2)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日的,各教派办学校,为本教派服务。 (3)上学与不上学的人的区别就是阶级的区别。上等阶级的子女可接受尽可能得到的教育,直至读完学院;贫穷的和下等阶级家庭出身的子女受不到正规教育,很早就得学艺谋生。 二、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教育的改造和初创阶段 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是教育的改造时期或教育制度的初创时期。 公立学校运动的开展为了有效地培养新型劳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为了把千百万各不相同的移民熔炼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之中,巩固新生资产阶级政权,迫切需要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于是19世纪20年代开始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北部和中西部的公立学校运动。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奠定了教育制度的基础,改变了教派控制中小学的局面,加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州立大学的兴起在联邦政府的鼓励下,各州大力兴建州立大学,到南北战争前,全国27个州已有25个州建立了州立大学,改变了教会垄断高等学校的局面。 三、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制度的创新与确立阶段 从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美国教育的创新时期。 教育地方分权制的确立 1868年联邦政府设立中央教育机构。它只负责搜集印发统计材料与情报,管理联邦教育经费,对各州教育系统提供咨询和帮助。州教育委员会依照州教育法实施教育,州下面设学区作为地方教育当局,从此,形成了地方分权制。 公立中学运动的发展 1821年,在波士顿建立了美国第一所公立中学,经费由地方居民纳税维持。1827年马萨诸塞州制定教育法令,规定每一城镇满500户居民设中学一所,后来各州纷纷仿效,于是形成了公立中学运动。公立中学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普及义务教育,到1919年各州都普及了8~12年不等的义务教育。 中小学学制改革 中小学学制改革是这个时期的重大成就。四年制公立中学发展起来以后,与八年制初等学校构成八四制。20世纪40年代,六三二制已成为美国中小学的主要学制,并对别国产生很大影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了第二次技术革命,需要劳动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为此,国会于1917年通过了《史密斯-休士法》,规定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各州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把传统的专为升学作准备的普通中学,大量改成兼施升学和就业双重职能的综合中学。该法标志着美国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新阶段。 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在南北战争后有两种发展趋向。一是继续讲求实用原则,努力兴办切合工农业发展需要的学院。1862年,国会通过了《毛雷尔法》,规定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这种学院通称为赠地学院。这是美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所独创的,它对美国工农业的发展贡献很大。二是在欧洲大学重视学术的影响下,努力发展专注学术研究的大学。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首先创办研究院,学习德国办大学的经验,强调教学和科研统一。学术性大学的发展,提高了美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形象。公立大学的发展改变了私立高等学校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此外,初级学院和社区学院的兴起,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创举。构成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并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开创了新局面。 四、二战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时期 第二次大战后至现在,是美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 《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1944年通过此项法律,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该法规定由联邦政府供给退役军人入学者以学费和生活费。 《国防教育法》 1958年9月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生计教育计划 这个计划是1971年由英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的,也称为“马兰计划”。该计划要求以职业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了解职业生活。1974年国会正式通过了《生计教育法》,提供五年的拨款,推进这项计划。 “恢复基础运动”由于60年代的改革不成功,到了70年代中期,美因学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已低于“卫星冲击”之前。公众对学校的信任降到最低水平,各界强烈呼吁,要求“恢复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到1978年,有40个州制定了“最低限度能力标准”,规定了学生升级和毕业时至少应达到的水准。各州大都采取有选择接受的态度,全面接受的很少。 《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1983年4月由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重要报告,报告认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报告提出的改革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奏响了面向21世纪改革的序曲。 跨入90年代,两届总统相继提出教改方案,正在广泛开展改革。 美国教育的历史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育建设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 (2)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别国教育经验。 (3)地方自主办学,联邦协调发展。美国现行教育制 一、教育行政体制 美国实施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以州为主体负有主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 1.联邦教育行政 美国联邦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内阁级的联邦教育部,由原教育总署升格而成。联邦教育部下设14个职能机构。教育部还设有若干顾问委员会,各顾问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向教育部提供制定、实施、检评、修改有关教育计划决策的建议,并且每年要向部长和国会提交年度报告、总结和建议汇编。 2.州教育行政 州政府的教育责权来自于州宪法,也来自于州立法机关和法院。它与联邦教育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它的职责是:对全州公立学校系统进行监督;依据有关法令确定州教育政策;在某些州还指派州教育专员,根据专员的推荐确定人员任免;批准由专员制定的预算;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和教育资料;就本州的教育问题向州长和立法机关提出建议等。 州教育厅是州教育委员会的执行机构。州教育厅设厅长一人,副厅长若干人。 3.地方教育行政 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学区包括基层学区和中间学区两种。 4.高等教育行政 原则上各州拥有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职权。但由于各州高等学校的类型、性质和传统不同,决定了各州高等教育立法和州介入高等教育的程度也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州设立集中统一机构管理全州高等学校 按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分类管理 州教育局只负责协调和监督,充分发挥各校独立性 以上所述只是三个不同的类型,事实上美国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大学,同样,各州也没有完全相同的高校管理体制。首先,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决定了管理体制的多样化,从本州高校的实际出发,确立本州高校管理体制,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其次,从州立大学系统到各个私立大学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三,董事会的成员大部分是教育界以外的各界人士,如企业家、律师、医生、家庭妇女、退休人员、州政府官员和学生代表,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这些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共同特点。 至于联邦政府,虽然不负有领导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责任,但它通过多种途径,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施加重大影响。 二、学制结构 1.学制结构体系 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相互衔接,上下勾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论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课程或参加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 美国现行学制还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由于实行彻底的教育分权制,美国没有全国统一的学制。 美国现行学制基本上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12年,高等教育4年,加上研究生院,总计学程为20年左右。 2.义务教育制度 美国的义务教育,有29个州从7岁开始,16个州从6岁开始,3个州从5岁开始。义务教育的年限,长则12年,短则8年,一般为9年,通常到16岁结束。美国50个州都规定中学和小学为免费教育。 3.学位制度 美国的学位主要包括: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三、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不管公立还是私立,大致可分为保育学校(招收3~5岁的儿童)与幼儿园(招收4~6岁儿童)两类。 学前教育的宗旨在于:辅助家庭;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在饮食起居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儿童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身体,发展体育技能,了解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学会—些读写算的基本常识,具有一定的表达情意、观察、尝试、思考和概括的能力,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2.初等教育 美国初等教育的机构为公立和私立小学。美国全国教育协会的“视导和课程编制学会”曾把小学教育宗旨概括为六条,具有广泛影响。这六条是: (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 (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 (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 (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 (5)发展儿童的民主生活价值观。 (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文(阅读、说话、拼写、书法),算术,社会(把历史、地理、政治、社会学、心理学等科目综合在一起),科学(主要是自然常识),美术和应用艺术,音乐,体育,卫生和劳作等。 美国小学德育工作,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教育。 (3)公民教育。 (4)纪律教育。当儿童入学时,校方就将学校的纪律和校规向儿童和家长交代清楚,以便保证课堂纪律和校园秩序。 3.中等教育 按照美国学制,中学主要有四年制、六年一贯制和三三制三种。美国的中学以综合中学为主体,兼施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也有单独设立的普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特科中学和其他中学。 关于美国中学教育的宗旨,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的“七大原则”: (1)保持身心健康。 (2)掌握学习基本技能。 (3)成为家庭有效成员。 (4)养成就业知能。 (5)胜任公民职责。 (6)善于利用闲暇时间。 (7)具有道德品质。 美国中等教育的实施一般围绕中学的三项任务—教学、指导和服务来进行。 中学的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科目,如英语、社会学科、理科、数学、外语、人文学科;另一类为非学术性科目,如卫生、体育、家政、音乐、美术、工艺等。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分级制,也采用其他分组办法。 4.职业技术教育 美国职业教育的对象根据1963年《职业教育法》划为四大类: (1)中学在校生。 (2)想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毕业生或肄业生。 (3)早已进入劳务市场——就业、待业或失业,为了保持现有的工作,改善他们的工作和(或)寻找合适的、有意义的职位而需要继续培训者。 (4)因学术、社会、经济或其他方面的缺陷而难以在常规教育计划中获得成功者。 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在于把教学与科学原理、技巧和技术训练结合在一起,帮助青年人或成年人找到工作或搞好他们现有的工作;同时给予受教育者以普通教养,使之成为了解经济的、能社交的、热情的、体质好的和文明的公民;还应对受教育者从事相应工作的能力、态度、习惯和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 在课程设置上,文化课与职业课的比例,理论课与实验实习课的比例,视职业要求和学校类型而定。普遍重视实际训练,把培养实践技能放在首位。 5.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学校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 教育宗旨 为每个人以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帮助他们把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通过研究及学术成就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幸福;通过相应的和适应的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 教育实施 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进行的。 6.师范教育 教育机构美国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任务由文理学院、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承担。其数量约占高等院校总数的80%。承担培养师资任务的文理学院和综合大学,均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凡师资培养机构的创立和师范课程的开设,须经有关部门承认,否则其毕业生就不能取得本州教育行政机关颁发的教师许可证。 教育宗旨美国师范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中小学师资具有:广博扎实的文理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深刻的学科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水平;高尚的道德品质、理智的行为和坚定的专业信念;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实际教学能力;健全的体魄。有些院校还把了解和热爱儿童,善于和乐于与他人合作和交往、具有民主观念和献身精神、行为文明和举止端庄以及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包括在宗旨之中。 教育实施课程设置是实施师范教育的中心环节。师范教育四年制本科课程有:普通教育课程,包括英语、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保健和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全部课程中占40%左右;学科专业课程是按照师范生毕业后任教学科而设置的,在初等教育专业和中等教育专业中都占全部课程的40%左右;教育专业课程,包括基础教育理论课程(如教育基础、教育导论、教育史、初等或中等教育原理等),教育方法与技能课程(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价与测量、教材教法、普通教学法、视听教育等),以及教育实践活动(通常由临床实践、现场实践和教育实习几部分组成)。这类课程在全部课程中占20%左右。教育实习在教育专业课程中地位突出,其学分数占这类课程学分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在职进修在职进修是师范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同样的重视。由高等学校和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共同实施,承担教师进修任务的高校占高校总数80%。在职进修的组织和形式是很多的,主要有:暑期学校(假期学校)、大学进修部(大学研修部)、教师讲习所(教师研习会)、教师读书会等。美国教育改革动向 一、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原因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工业生产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渐转向以知识密集型为主。所有这些都要求工人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以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同时,在国际竞争中,美国面临着来自日本、联邦德国等盟国的挑战。美国朝野人士认为,竞争的实力来自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又依赖教育。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指出“我们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我国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发明上一度处于无与匹敌的领先地位,现在被全世界竞争者超越”,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经过训练的能力在全球范围的再分配”,而美国的教育明显地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持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生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过程本身所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如课程设置庞杂,中学毕业要求低,学习时间短,师资水平差、数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管理不善等,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 二、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改进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1)调整课程结构,提高毕业标准,各州纷纷增加必修课的比例。 (2)增加学习日,延长学习时间。 (3)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纪校风。1989年美国“课程发展与管理协会”提出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与学校教育整体课程有机地联系,成为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将父母、大众传媒、商业界、市民和宗教团体联结起来,创造一个道德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整顿学校生活,使道德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使道德教育超越认知领域,要让学生参与道德实践,对善恶作出自己的判断;道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为教师和管理者确立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使其担负起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把道德教育纳入师范教育计划,保证未来的教师善于进行道德教育。 (4)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开设思维技法课、创造技法课和创造活动课程。 2.师范教育改革 (1)建立全国性教师资格审查机构,以制定全国统一的、高质量的教师资格标准。 (2)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培训。 (3)培养一批优秀的、富有经验的教师,负责重新建设学校和指导教师的工作。 (4)建立教育成绩奖励制度,奖金的发放以学生的成绩为准。 (5)把教师工资提高到与律师、医生、工程师相同的水平。 (6)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教师。 (7)调整学校结构,以创造合适的环境。 (8)把取得文理学士作为任教的专业条件。1987年5月,美国正式成立全国教师资格评审委员会,以保证教师的质量。 3.高等教育的改革 (1)重新审定各级学位标准,这些标准应以社会和大学对课程学术水平的认定为基础。 (2)大力提高课程质量,提高对能力和技能的要求。 (3)加强管理,使学生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有效地用于学习,并致力于达到标准。 1986年11月,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发表《美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的报告,建议: (1)密切大学和中学的联系。 (2)新生入学后应进行考核,凡基础课程不合格的必须补课。 (3)明确办学思想,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不是科研。 (4)加强本科阶段的综合化核心课程的学习。 (5)所有大学应建立与“科研名教授”同等的“教学名教授”称号,给予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以特殊地位和待遇。 (6)评定学业成绩应有一定的标准。> 三、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效果 1988年公布的《改革中的美国教育》报告认为,自1983年公布《国家处于危机中》报告的5年来,美国教育取得了进步,开始恢复到合理的水平,学生们学习了更多的基础课,但是,各个层次的改革进展都相当缓慢。 四、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 1.《2061计划》 《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是一份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标的研究报告。这份长达200页的总体报告和其他5份专题报告,详细地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等教育体系的设想、步骤、目标和科学依据。 这份计划认为,改革的重点不是放在天才学生或哪门特定的科学科目上,而是为使所有青少年儿童都得到基本的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使他们生活得多姿多彩并富有成果;这种教育应该适应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急剧增长。其办法是一改传统的按照不同科目分别教学的做法,而是围绕不同的“课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个计划将每个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的13年教育中应获得的基本科学知识浓缩为12大类课题:科学、数学、技术的本质,属总论;后9类是自然界构成、生态环境、人体机能、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主题和思维习惯。 这个改革方案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拟订计划,列举学生到高中毕业时所应掌握的全部科学和自然知识,历时4年,已于1989年完成。第二阶段是试点,为在全国推广教育改革提供一系列的示范。主要是在美国高等科学协会指导下,组织5个州十几所学校的教师和行政负责人,组成6个组,分别编制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教材、教案,并将重点放在特殊地区的特殊需要上。这个阶段需要4年。1993年进入关键性的、也是最困难的第三阶段。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各科学团体、教育组织和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说服全体教师、各学校所在的各学区和各州的有关人员,将第二阶段的试验成果转化为全国性的教育实践,实现《2061计划》提出的最终目标。 2.《美国2000:教育战略》 1991年4月18日,布什总统签发了由教育部长亚历山大负责起草的全美教育改革文件——《美国2000:教育战略》。这份“雄心勃勃、影响深远的革命性纲要”受到了美国各界的赞同。其宗旨是:彻底改革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不拘一格地创办全球第一流的中小学,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使美国在21世纪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这份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为了在本世纪末极大地改善美国现有的11万所公立和私立的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必须在1996年办成至少535所“新型美国学校”。为帮助地方政府创办这些具有样板意义的学校,联邦政府将要求美国企业界捐款1.5亿至2亿美元,以建立一个“新型美国学校开发公司”,并要求国会向每一所样板学校拨款100万美元。到世纪末,所有中小学校都应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新型学校。 (2)确定全国性的教育大纲,建立全国统考制度,统考对象是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统考科目是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和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天文)。这种考试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但是联邦政府将要求大学和雇主在招生和雇工时考虑学生的统考成绩。 (3)建立“学校报告卡”制度,即由学校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落实全国教育目标的进度等。 (4)改变划地区就近上学的政策,允许家长自行选择学校,公立、私立、教会学校皆可,政府仍将按原来的做法对学生提供资助。 (5)对教育和学习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颁发总统奖金,对优秀教师和在条件恶劣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高薪政策,对先进学校实行奖励办法。 (6)为扩大优秀教师和校长来源,允许并且从物质上帮助非教育专业毕业但热心教育事业的各类人才转入学校工作。 3.《2000年目标》 1994年克林顿总统提请美国国会通过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四大部分: (1)国家教育目标。 (2)全国教育的领导、标准和评价。 (3)州和地方教育体系的改进。 (4)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及其成员、经费和职责。 《2000年目标》的主要内容是: (1)将“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 (2)面向全体学生,编订供各地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明确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里,什么是所有学生必须知道的和可能做的;还要建立更好的评估体系。这项任务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理事会”领导。 (3)编订“学习机会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使教与学所必需的条件一致,以保证所有的学生有机会去达到高标准。 (4)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以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编订和采纳;同时,推行证书制度,以
对国外影视制作教学模式研讨论文
一、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特点
在美国的高等影视院校中,以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最为着名。而这两所影视院校,也有着不同的特点。纽约大学电影学院因为与百老汇临近,表演、导演、剧作专业教学实力很强;南加州大学电学影院则素有“好莱坞的后备人才基地”之称。美国的影视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细化、专业含量高的特点,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例如纽约大学影视系剧作方向要求学生选修3门课程,有11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基础课程要求选修4门课程,有23门课程可供选择;制作技术更是有47门之多的课程供选择,仅动画方向课程就有包括数字动画技术、初级、高级3D动画、故事板等14门动画技术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某一专业方向,也可以在本专业搭建的主修专业平台上辅修其他学科的课程。因此,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各方面潜能可以被充分地挖掘。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以下简称“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教育具备很多美国本土的特色。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介绍南加大电影学院的部分课程与教学方式,以点带面,了解一下美国的影视教育。南加大电影学院数年在全美国电影电视制作方面排名中名列第一。学院下设五个专业:影视制作、动画、互动媒体、剧作、评论。在这五个专业中,影视制作是该校最具影响力的招牌专业。南加大电影学院的核心教学思想就是培养影视制作人员,而不是大艺术家或大导演,因而定位不是精英培养。影视制作是综合导演、制片、摄影、录音和剪辑等课程于一体的专业,学生只需选修其中一部分课程。该专业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践课比较多,几乎没有纯理论课程。该校影视制作专业设有本科和硕士两种学位。影视制作专业的教授都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实践技能。南加大电影学院的影视制作的课程体系由综合制作、专业方向和联合作业三类课程组成。
1.综合制作类课程
综合制作类课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这是两门必修课。507是影视制作基础课。要求学生使用一件数字DV设备和一套学生用的灯具拍摄5分钟左右的故事短片,不需要同期录音。制作周期平均每周一个,共需完成5至6个。完成后在课上演示,教授进行点评。因为整个制作过程中包括编写剧本、挑选演员、确定拍摄地点、找帮手、搬送器材、拍摄和剪辑等所有的工作,这都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以没有影视制作经验的学生大多数被累得晕头转向。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通过边做、边学、边问的方式解决的,所以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们往往很狼狈。在完成507课程后,学生就会对影视制作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508与507不同,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两部电影短片。两部短片中,两个人分别作编导和摄影剪辑,然后在另一部短片中调换职位。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美国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理念。“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后面的很多专业方向类课都是要求修完这两门课程之后才能修。
2.专业方向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导演、制片、摄影、剪辑、录音的'课程。修完“507”和“508”之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主修,也可以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在“507”和“508”完成后才能选修,比如电影市场运作、视觉表现、电视制作、电影美术、视觉特技等课程。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几门专业必修课,例如在摄影方向的课程共有五门:(1)彩色摄影。这门课程主要学习镜头、光圈、景深、色彩等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教授会安排一些手动功能的相机拍摄人像、静物等专题练习。最后是一个题材自定的创作作业,时间比较充裕,最后在课堂上做演示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2)电影摄影机。这门课程相当于“初级电影摄影”,比较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基础知识,包括摄影机、灯光、镜头、色彩控制、焦点、影调控制、感光度等各个方面。该课程只在第一节课全部讲述专业知识,其余课程主要是课堂作业,每次上课时间为3小时,分配1小时讲授知识点、分析作品、点评学生作业,另外2小时在学院影棚完成课堂作业,作业内容是模仿电影中一段精彩镜头的影调和照明效果。学生要分2至3个小组,每个组7到8人,轮流做摄影指导、掌机、摄影助理、灯光组长、灯光助理、电工和演员。(3)电影摄影实践。这门课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合训练,目的是掌握构图、影调、灯光、色彩的综合运用。这个阶段主要是课外作业,方式是教授设定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学生们自行发挥,使用照相机拍摄,交5~10幅一组照片来表现这个情节,上课是学生演示作业和教授点评。第二阶段是学习使用高清摄影机和各种外围设备,由专业摄影技师讲解,然后是分组作业,方式与“电影摄影机”课程相似。第三阶段是学习使用阿莱电影摄影机完成几组课堂作业和一组课外作业。(4)中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更加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光学、摄影机构造、镜头原理与构造、影调、运动摄影、灯光照明、色彩控制、滤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比“电影摄影机”深入很多。二是实践作业,方式和“电影摄影机”课程的相似。(5)高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内容和“中级电影摄影”基本相同,区别是作业使用35毫米胶片电影摄影机。
3.联合制作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这类课程是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剧组中导演、制片人、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录音师、剪辑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于每个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学习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4.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的时候。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拍摄一部毕业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拍摄,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当导演,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中担任过导演、制片、摄影、美术、剪辑等主创职位,就可以毕业了。
二、器材的管理
南加大电影学院有大量的影视器材需要管理。南加大的器材由器材中心统一管理,实行“制作号”管理制度,器材中心对每门课使用器材的时间、数量和规格都有规划,并给每门课的每个学生都编制了工作号。学生借器材要提前24小时预约,中心会提前准备好器材,放在中心外面的小推车上,每个小推车贴一个有工作号的表格,学生来取器材时,就可以将有自己工作号的小推车上的器材全部取走。还器材时不需要和工作人员当面交接,只要把借的器材放在一辆小推车上,然后贴上有工作号的表格,就可以离开了,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三、综上所述
美国大学的影视制作专业拥有一套目标明确、自由度高、实用性强的教学模式,并拥有一套科学、严谨、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至于如何取其精髓,为我所用,还需要结合我们自身的学生特点、文化特色、教学资源等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并进行深入的课程改革与教学实验,最终才能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特色的影视制作教学体系。
谈如何优化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论文摘要】 当前,职业中专学校特别重视各专业的课程改革,幼儿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改变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广泛利用蕴藏于学校内外例如学生生活、和自然之中的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开发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根据职业中专的幼儿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和广泛的科学知识以及幼儿等,幼儿教育专业主要是设置钢琴、、声乐、手工、、幼儿教育学、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卫生、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基础、职业、心理健康、等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中专的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培养任务,只有加大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索优化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专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 科学规范化的是幼儿教育专业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础 幼儿教育专业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那就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注重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其次是班主任具体负责班级的建设,学校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班导师的工作,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班导师负责对班级若干个学生的针对性和帮助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包括平时的作业辅导,实践中的教案指导,还注重对她们的心理健康辅导。从而为师生交流和教学相长提供了一个直接的平台。再来是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主要是通过毕业资格审查以及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只有完专业要求的课程,获得相应的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同时,还要求学生取得以下至少一个职业技能证书,如:普通话二级、舞蹈等级证书、钢琴等级证书、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保育员职业资格证书、英语口语等级证书等,从而使专业适应幼儿园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 严格有序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的保障 幼儿教育专业的教研组的设置分为理论组和技能组,教师每周应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研活动,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同时,还可以建立了教师听课制度,成立督导组,主要成员可以是专业科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开学初就应该完整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并适时地编写好教案。专业的教学评价可以采取三种途径,首先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个学生可以不记名的对各位教师进行评价,这占了评价总分的70%;其次是教师之间的评价,教师互相听课,写好听课记录,并对任课教师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项评价占评价总分的20%;最后才是教师的自评,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这项指标只占了评价总分的10%。这种管理手段可以显而易见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教育理念。 此外,幼儿教育专业还可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理论组的教师必须对所担任的学科编制四套的试题以成题库,考试时由教务处随即抽取其中一份试卷进行。专业技能的考试如钢琴、舞蹈则由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标准,也可以建成试题库,考试时是学生一个一个鱼贯进行,必须通过教师所定下的标准。 专业还可以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的成员有企业单位、幼儿园园长、学生家长、幼儿教育专家以及本校教师和学生代表,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多渠道信息的交流对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由此而来,可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各阶段的教学行为。 三、 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专业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地、能动地探索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分析职业中专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结构为核心,经历获取知识(信息内化)→储存加工信息(认知结构)→运用知识(经验或观念外化)这三个基本的阶段。传统的教学中,信息的内化是一向被教育者所重视的,但外化过程却往往被忽略。故此,对于职业中专的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我们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幼儿教育专业实际操作活动可以占课程设置中总课时的70%,在二年级上下学期都可以安排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兴趣可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即军训结束后马上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要基于对职业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感性经验的积累。而二年级下学期的可以安排为整整两个月,较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每一学年的寒暑假中,学生都可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一年级是扮演的是教师助理的角色,到了三年级,也就可以带薪顶岗工作了。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各科任教师还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安排到幼儿园或其他相关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由此一来,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与客体、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四、 科学合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生活是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 幼儿专业的学生是被赋予多才多艺、集专业型、技艺型、教育型为一身的角色。这种角色的成熟来源于平时多方位的锻炼。为此,专业科长、班主任还有科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组织文娱活动,例如声乐、、钢琴等技能的比赛、手工作品展览会(建议设置一个合理可行的场所,可以收集并展览每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挑战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并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每周二或周三下午可以由学生干部带头组织小型的班级活动,例如,角、综合游戏、健身操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于今后的幼儿园工作也是受益非浅的。 五、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 当前,改革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大刀阔斧地进行,而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有待改善,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优化业务结构,在这里,几点体会求教于同行,以得抛砖引玉之效。 1、重智轻德,重课轻娱的`主智教学模式应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的教学。幼儿园的任务之一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教育专业的教师眼里不仅要有书,更要有人,而且是完整的人,以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态度去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提(下转第48页)(上接第47页)高,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 2、注入式静态的教学转变为探索式动态教学。通过探索式教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自主探究,不仅掌握知识的结论,而且懂得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中,经常设置提问,提高互动性。教师要精心设计,让学生从做中学,手脑并用,学用结合,使学生的才能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得到发展。这种模式适应了当代幼儿园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主题的趋势。 3、从封闭式单一化的教学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教学尽可能地开放学生的心灵,积极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创设幼儿园教育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尽早地投入幼儿园教师角色扮演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幼儿园。以往的教学目标总是同一设定的,教学内容也是“一纲一本”,建议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发现目前的一些教材不太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由几个同学科的教师集思广益,或向幼儿园教育专家请教自编校本教材,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经验,再进一步地修订教材。这种做法与当今幼儿园多元智能整合课程的理念是有不谋而合之处的。 总之,课堂教学也好专业设置也好,都可以如熊十力提出来的:缕析与综会,踏实与凌空。教育学生或课程设置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作,如名相纷繁,必分析求之,而不惮烦琐。又必于千条万绪中,综会而寻其统系,得其通理。然分析必由踏实。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境界,即凌空,放下教材、观念等的束缚,抛开所有的一切,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2]幼儿园课程/冯晓霞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幼儿教育手册/李燕贻主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8 [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5]中美英日中小学课程研究/陈扬光著.—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主编.—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6]当代外国教育—教育改革的浪潮与趋势/ 王桂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001重印) [7]中外学前教育史/王莉娅,麦少美主编.—北京:出版社, [8]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张琳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9]课程使用/王月媛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为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职教育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当前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提出加强中职教育中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育人氛围。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对策
一、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薄弱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为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基础。然而在现实中,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又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方面,也一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什么当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非常薄弱?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
1.学校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深。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学校特别重视抓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有的领导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和中心工作,只是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由政治课教师上上课就行了,等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在实践中再去学习怎样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不迟。在这种认识思想的指导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自然就不会落到实处,效果自然也就不会好。
2.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消极影响波及校园。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市场自身的缺陷和不平等不断暴露。比如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导致了人们交往行为的工具化,个人私利与社会功利的冲突与矛盾、道德裂变在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极大地腐蚀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社会,这些消极影响不可避免地传入校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
3.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手段单一,缺乏实效性。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德育课内容。像其他的德育课一样,学校通常采用课堂教学的手段,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而且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现象有很大的出入,他们总是能举出很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的反面事例,这样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就很难被学生接受。
二、加强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加强中职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除了要提高重视程度以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改进课堂教学,不断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渗透到德育的第一课堂。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渠道,要合理设置德育课程,改革政治课教学,切实有效地发挥这一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应该针对职业中专学生的不同层次和特点,以及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打破以学期为期限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还应该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职业特色,将就业教育贯穿于系统学习的全过程。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关注就业前景,从形成职业概念,具有职业意识,到培养职业理想、职业态度,掌握职业技能,从而规划职业生涯。就业指导课除课堂讲授外,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剖析就业方而的热点、疑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努力成才的意识,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通过举办模拟招聘、简历制作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还可以采取德育系列讲座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总之,要把德育作为学生的一种能力来培养,并在实践中锻炼巩固。
此外,其他学科教学也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等等。
2.结合具体实际,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在开展诚信教育时,我们必须针对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一要注意多种教育方式的结合。学校可以借鉴某些高校的做法,开展学生诚信宣誓,签署主题为“倡导诚信风气,塑造信用形象”的学生信用档案联名书,为学生建立“信用档案”等教育活动,搭建一条校园与社会之间信息通道。还可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讲座、征文活动、辩论赛,成立道德法庭,组织对现实生活诚信状况的调查活动等进行诚信教育。二要把诚信教育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针对中职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所遇到问题,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诚信教育措施,帮助学生在点滴小事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坚持以诚实守信为学习、生活、交友的准绳。这就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做耐心细微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减轻各种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三要开展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诚信教育的社会实践即是在社会活动中去锻炼、陶冶学生的诚信品质,养成诚信行为习惯。中职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丰富多彩性: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如商业诚信、法律诚信、政治诚信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诚信、体验诚信、养成诚信的习惯。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观“信得过”商店、“讲信誉”种子店,以及讲诚信促发展的企业,访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中学习讲诚信的好思想、好作风;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不守信用害人不利己的案例,从中借鉴不守信用给他人、企业、社会与个人带来的危害,等等。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务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纸上谈兵;要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诚信行为习惯的锤炼,通过社会实践使他们都认识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只有践履诚信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营造育人氛围。德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者应该首先起到让德育工作说话的作用,确定“德育为先”的指导原则,要实施德育全员化的战略。确保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是德育资源,处处都是德育阵地。德育工作不但要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而且要细致深化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倡导主体德育,实施德育内容职业化。要将理想前途教育摆在德育工作之首来抓,同时要将理想前途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指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可以重塑学生信心,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充满憧憬;要积极倡导主体德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落实“德育内容由学生设计,德育过程由学生参与,德育评价由学生检验”,积极开展能提供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平台的活动,制定发展性的鼓励性的“学生综合测评体系”,鼓励学生进步;同时要将养成教育和制度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学习各名企业的《员工手册》,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对员工道德要求、行为规范要求,树立起职业意识。德育工作者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各种媒体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感染性。德育工作部门应积极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创建正面社会舆论环境,旗帜鲜明地倡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通过积极宣传和渲染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中的积极因素,开展“优秀毕业生报告会”、“优秀毕业生成才之路展播”,编印《本校优秀毕业生成才先进事迹册》等一系列活动,以使广大师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并引导中职学生自觉地抵制庸俗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将自我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实现建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上,真正达到个人和社会双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职教育论文范文
舞蹈论文选题选择:
下面提供一些舞蹈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云南音乐舞蹈图像视觉化的民族音乐形态和结构特征;
2、体育舞蹈审美教育功能探;
3、舞蹈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以新世纪我国高校舞蹈创作为例;
4、试论呼吸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
5、浅谈高校民间舞蹈教学的创新;
6、关于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7、广场舞蹈对女性文化的影响研究;
8、中国唐代舞蹈的发展对当代中国舞蹈的影响;
9、普通高校舞蹈表演专业教学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10、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11、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2、游旅景区土家族摆手舞蹈表演项目的开发与体验;
1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4、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形体舞蹈教学;
15、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路径初探;
16、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17、新媒体视域下舞蹈艺术创新发展的有效对策;
18、浅谈理工院校大学生舞蹈艺术团现状及发展对策;
19、谈谈民族舞蹈教学中地域文化特色的融入;
20、民族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教学;
21、浅析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22、中国舞蹈考级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23、论本土舞蹈的文化特征与传承发展;
24、浅析民族舞蹈文化对民族舞蹈教学的影响;
25、回族舞蹈动态如何融入数字媒体艺术。
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导语: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下面是我分享的戏剧表演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间的异同,是常挂于影视圈口头的一个话题,但如何从理论层面予以剖析,既看到相互的"近亲性",又看到彼此的"殊异性";既要继承和借鉴戏剧表演诸多原理,又不至于混同对方和迷失自我;特别是在不少艺术院校设置"影视表演专业"的今天,其普遍意义是深远的。
影视的产生对戏剧表演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摄影技术的产生,灯光、道具的发展都对传统的表演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表演的范畴扩大,类型更加复杂化。媒体从单项向多项化的视听发展,戏剧表演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舞台上,剧场里,而是在向外扩大。传统的剧场表演,演员和观众的都有一种相对固定的空间距离,因此剧场里有座位,而影视观赏基本没这个问题,近镜头、特写镜头甚至已经排除了化妆、脸谱的必要性。事实上,影视表演是脱胎于戏剧表演的一种表演样式,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影视表演一经确立,就逐渐培育、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艺术特性及由此形成的美学原则又对影视表演自身的创作方式、记录方式及展现方式产生了许多制约与整合。作为影视演员,自觉认识和主动把握这些特征,会使自己的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戏剧与影视艺术在本质上讲,都是演员利用自身作为创作材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一门艺术。戏剧与影视艺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血脉关系。从表演艺术本身来看,戏剧与影视的表演方式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区别,这也是由各自的艺术特性决定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同属表演艺术,在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性。这决定了戏剧演员与影视演员可以相互流通人才。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优秀“两栖演员”或说“三栖演员”。然而,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又从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它们受到电影、电视剧、戏剧各自不同的艺术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制约。表演艺术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派)、布莱希特(布派)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梅派)三大体系,这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然而,从表演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三大演剧体系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斯氏体系。斯氏体系第一次使戏剧表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到舞台的实践都有了完整的科学体系,其影响遍及全世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表演形态,在艺术表现的手段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艺术本质上是同一的。正如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和导演马丁•艾思林在谈到戏剧与电影电视时所言,“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等这类机械录制的戏剧,不论在技术方面可能有多么不同,但基本上仍是戏剧,遵守的原则也就是戏剧的全部表达技巧所由产生的感受和领悟的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必须认识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具言之,即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自我与角色的统一性问题上是相同的,都需要演员在表演创作中完成从自我走向角色的过程。其次,在表现手段和方式上,影视表演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表演的非连贯性、无法与观众实时沟通、语言、情绪、形体表现的分寸感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戏剧表演的方式有所不同。
三、主要内容与待解决的问题
全面分析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异同,帮助自己更好的把握两者的特征,使表演进入一种更为宽广和自由的创作境地,并努力探寻出实现“全方位解放”(“有机天性”、“自然个性”和“创作个性”)的有效途径。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在创作原理、角色塑造、方式方法、分寸拿捏和时空关系中体现出的亲近性与殊异性,区别戏剧表演的“变形”与影视表演的“自然”、戏剧表演的“连贯性”与影视表演的'“问断性”、戏剧表演的“有反馈”与影视表演的“无反馈”,以及如何更好的展开演员的二度创作。
本论文课题以研究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中的角色创作艺术为目的,达到演员对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帮助演员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表演技巧,从而进一步细化产生的。
四、设计方法与实施方案
(1)运用文献法,查阅和搜集国内外戏剧与影视表演艺术的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信息。通过文摘、专业教程、讲座、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以及采用互联网搜索等方法,系统的了解本课题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2)采用经验总结法。通过调查本学院学生日常在专业上的实践经验,以及研究演员在创作角色时的理论成果与实践创作,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适时进行对演员角色创作艺术研究的思考和综合评述。
本论文准备从以下提纲中来进行具体研究和实施撰写:
绪论
1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简介
影视表演的基本概念
戏剧表演的基本概念
2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共性
两种形式的表演在自我准备方面的一致性
两种表演形式创作原理与技巧的亲密性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假定与行动的相同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创造角色性格过程中体验的相似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体验中的下意识与控制的同等性
3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之差异
无序的影视表演与连贯的戏剧表演
摄像机的运用对两种表演的影响
导演和演员在两种表演中存在的方式和地位不同
两种表演形式对于时空关系的差异 结论
五、参考文献
[1]《演员自我修养》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
[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9月版)
[3]《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
[4]《表演心理学》作者:李锦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5]《斯氏体系精华》作者:(苏)玛 阿 费烈齐阿诺娃 中国电影出版社
[6]《影视表演学基础——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作者:苏彭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7]《表演技巧》[中译文]作者:胡博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8]《布莱希特论戏剧》 中国戏剧出版社
[9]《电影表演探索》作者:白杨 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
[10]《戏剧表演学》作者:胡导 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版)
[11]《影视戏剧表演技巧与训练》作者:胡敏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表演创作论》作者:郭薄澜 李佛华 李永军 中国戏剧出版社
[13]《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作者: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14]《表演学》作者:(美)贝拉·伊特金 华夏出版社
[15]《黄会林影视戏剧艺术论集》作者: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艺术鉴赏影视戏剧》作者:朱典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7]《戏剧表演基础作》作者:梁伯龙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
[18]《表演艺术教程》作者:林洪桐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19]《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家表演解读》作者:崔新琴 霍璇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戏剧表演基础》作者:梁伯龙 李月 文化艺术出版社
我一般碰到这个问题~就是找(设计)这本期刊~看下别人的论文选题是怎样的 ~看别人的论题来找自己的思路~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论现代居室设计风格与陈设的关系论绿化对室内环境及人的反应力的作用与影响高校学生宿舍区建筑色彩研究论室内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论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在室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浅析中国传统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新中式家具的款式特点探究论曲线在室内空间的运用论室内装修施工工序与效果论卫生间的设计与新技术应用论智能化家居对现代家居生活的影响论小户型的空间使用率论家装设计的新中式风格客厅的墙面装饰设计论视觉空间的最大化论软装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性论色彩在室内的应用与心理功能论室内设计中空间的分割议门在室内设计中的使用论壁纸在家居设计中的艺术体现与运用论玻璃在家装中的使用论样板间的家具设计与陈设艺术
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摘要:中小学教师所要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教师不是电脑公司的软件一程师,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多媒体辅助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关键字: 课件;教学随着集图文声像多信息的采集、加工、交互、输出于一体的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九十年代的迅猛发展,整个世界也随之进入一个崭新多媒体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一系列的新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和信息的传播的及时叙事,引发了教育技术史上空前的一场新的革命。电教媒体参与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我国教育界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邓小平同志指出:“教学思想民和手段现代化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没有教学现代化,就不可培养出具有现代素质的教学。”而支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主力军——课件也一样伴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走入了各个教学课堂中。教改在深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如何把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如何制作多媒体课件,作为一名教师又该怎样做呢?一、 明确课件定义教师要把握好现代教育,首先得明确什么是课件?①所谓课件就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另外,②根据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而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的界定,课件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从上可以看出课件教学内容与教学处理策略两大类信息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公能有声、有色的把授课内容形象直观地表述出来,而且能达到最佳学效果。二、 教师应该自己做课件中小学教师所要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是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设计制作的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这些课件的播放往往是安排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辅助教师对概念进一步解释、说明,或是帮助学生来认识一些现象,揭示一些规律等等。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并不是要代替教师的教学,而一般专业软件开发公司制作的教学或学习软件基本上是由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向学习者传授新知识或新技能。主些课件和电影差不多,语言、音乐、图片、动画都相当精美,作为一种很好的教学参考片或学生自学工具,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就差得多了。这些课件很难掌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不用说互动性了。而教师自制的课件,什么时候该插入一段图片,什么时候该当返回重讲,什么时候该当学生讨论……,应用自如,随心所欲。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增加。例如:在实习期间,我与另一实习生上相同的汇报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苏教版第八册)。溧城中心小学电教组曾经做过一份《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的课件用来参加课件评比的。但是我俩都没有拿他们做的课件。同样的教学内容,而由于我俩教学思路的不同,制作的课件也显示了我们各自不同的特色,如我在补充习题中就增添渗透组合力形的教学内容,而她则渗透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内容,各自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自主性,而且利于在课堂上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另外,尤其对于新教师,教学经验较缺乏,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可以在课堂上灵活控制,课后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同而修改,以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三、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教师自己制作课件,又当遵循哪些原则呢?多媒体辅助化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多媒体。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③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地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主动施教的知识灌输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材中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媒体是创讷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多媒体辅助 化教学不能以多媒体的简单的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教师要处理好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我认为都是首先得明确你制作的课件的目的。例如: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还是解决某一重点、难点问题;是为了帮助理解,加深印象,促进记忆,还是为了使学生正确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启发想象力,还是培养某方面的技能技巧等等。确定了课件制作的目的,然后根据新课标,以教材为基本,从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但不为教材所束缚,充分增加课件的含金量,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如果违背了教学原则而在随意化的制作课件,就好比离开了课程标准谈教学设计,终归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四、 设计创作脚本多媒体教学摆脱了一些呆板的教学形成,依赖大量的多媒体素材把以入受时间和课堂空间限制的内容搬进课堂,体现出其特有的优势。素材的选取应依教材内容而决定,如讲授中国画欣赏时,可以先取中国传统的古代乐曲,一些作者的代表作,作者的简介与照片。这样就组成一堂有声有色的欣赏课,其优美的意境与和谐的旋律远远不是靠几个文字右者加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所能代替的,使美术课里枯燥的欣赏课活起来,使学生轻松地、愉快地、学到了知识。又如:我在实习期间,曾为一名教师作了一个小课件,题目为《忆江南》,在网络上采集一些江南水乡图,再加上一些运用课件处理图片的特殊效果,配上一段音乐,5分钟不到的图片欣赏,在课堂上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目标的确定及脚本的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类似于影视创作,我觉得需要事先确定其结构与布局,界面的表现形式,素材的先取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对于初试尝试课件制作的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相应的文字稿本,在渗透文字稿本的基础上,反复构思,进行创作。五、 解决课件制作的困难教师不是电脑公司的软件一程师,而是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开发课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许多中小学教师刚接触电脑或者还不怎么熟悉,我认为可以先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可以因地制宜的制作课件的软件,现在中学提倡集体备课,教师可以各抒己见现在比较流行的Flash,Autherware,Director,方正奥思,Powerpoint,Word,几何画板等软件,每一位教师没有必要精通所有的软件,只要略懂,发挥集体力量,便可以制作出较好的课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课件用于教学的实用率与利用率。2、可以给课件“减肥”。设计课件时,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上的重点、难点上。做到每堂课突破一、二个难点,不要面面具到,只要真正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例如:我特别感受的是中学时候学习物理,教师教学正弦波,余弦波时采用水波纹做实验。这个实验一方面难以成功,另一方面学生很难看清楚。这时便函体现了课件的优越性,用Flash也可以做出这一类的演示型课件。对于一位普通的物理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这方面的课件,用于教学实验,效果必将更好。3、多收集索材。可以通过种种途径广泛收集各类课件,包括买必要的软件,到网上下载。使他人之物为己所用。教师可利用软件截取素材中所需要的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亲自制作或者与同事合作制作一些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六、 课件制作的注意点多媒体课件制作可以采取名种软件,样式又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我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和教学的实际的经验中,归纳了以下三点的就意点:1、 华而不实,花里胡哨多媒体课件需要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但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仅仅停留于作表面文章,只有充实的内容与完美的外在形式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的达到传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改善教学环境的目的。例如:我在实习期间,用Flash制作一个课件,我将每个场景的切换都采用了动画,背景也采用了透明度,结果课件制作出的效果是:作为一个MTV片段欣赏不错,作为一个教学软件教学,只会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可见课件的制作的基础是教学,制作者必须以达到教学目标来采用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任务。2、 呆板单调,胡拼乱凑多媒体课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就是以文字为基础,配合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个形式呆板的多媒体课件与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所获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不会显著。课件的制作讲求取材合适,用材得当。比如:在讲授中国画时,如果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国外的歌曲,就会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甚至破坏了整个课件的意味。课件形式“流水课”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常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或结构,上课时只要按next键,课件便按顺序play下去。这样的也的课是“流水课”,当学生按课件设计者预定的某些模式和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他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深入思考问题吗?在这里,教师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这样就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而已,与新课程标准相违背。不良的教学课件只会对学生思维起到削减作用。总之,一个多媒体课件应该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一定活动方式的构成体。教师应该不断积累经验,掌握好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努力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手机app、网页、栏目包装
我国现行学科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的产物,既缺乏科学依据又层次混乱。1998年将装潢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等7种专业合并为"艺术设计"一个专业,是对设计教育发展的倒行逆施,如不抓紧纠正,必将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应当着力培养日益细分的职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是紧随时代发展的,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多种细分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也称二级类)。视觉传达设计的特殊性,该学科类各专业的相互关联性和学科归属性,决定了这种学科类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关键词:视觉传达;学科;专业;艺术学;设计学 随着中国的开放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更加凸显出我国高校的设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滞后于现代设计的实践活动。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能够得到根本解决,并且矛盾愈加突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教育则表现得尤其明显。承认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地位,尽快建立起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形成有利于生产力高效益发展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是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前提:艺术学和设计学都有作为一级学科门类的必要条件和充分理由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此前一年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学科分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十二个学科门类。学科门类下设二级学科"类",再下是"专业"若干种。这种分类是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思想还没有得到解放的产物。既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层次也是混乱的。居然把艺术学划在文学门类,把体育学划在教育学门类,显然是对这两个学科的独特性缺乏了解。著名设计教育家尹定邦1999年初对此就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设计学则是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就这一点而言,传统的学科划分规范就显得过于拘谨和迂腐。"①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重要任务。中央还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观,学科的再分类不能继续沿用计划模式的老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科分类,不应当是"指令性"的,而应该是"指导性"的。每个学校应当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市场情况,确定专业和院系的设置,不应受到学科分类的束缚。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学科分类在我国现阶段仍然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科分类往往是计划的依据,对于院校、专业、学位的设置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触动学科分类这一敏感问题。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博士提出的学科分类改革思路,既具有科学性,也符合中国国情:"我建议学科分类做如下改变,仍保留12个门类,但做重新划分。在基础学科层次分为3类:(1)自然科学(即目前分类中的理学);(2)社会科学(包括目前分类中的经济学、法学中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教育学中的心理学等);(3)人文(包括目前分类中的文学、历史和哲学)。在实用学科层次分为8类:(4)工学;(5)农学;(6)医学;(7)法学;(8)教育学;(9)管理学;(10)军事学;(11)艺术学;(12)体育学。"② 将艺术学确定为实用学科层次的一级学科门类,是科学地正视了艺术学学科的独特性,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国际交流。 1998年的专业目录在十二个学科门类下设二级类71个,把专业种数由504种减少至249种,调减幅度为,艺术类中其他学科的专业种数也只是减少了一半。但是,却把随着改革开放而方兴未艾的我国产业发展急需的,"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招生总量占艺术类60%以上的装潢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部分)、装饰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部分)等7种专业,一股脑合并为"艺术设计"一个专业。 且不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这些年这些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就算与其他学科门类同步"调减",也没有必要非把7个专业变为一个专业。使得各个学校都很无奈,不得不按"专业方向"招生和组织教学。这种"改革"完全是倒行逆施,是对世界现代设计100多年各专业形成发展状况的无知或漠视。因为混淆了专业特性,在业内外无论对刚刚从西方吸收引进本应快速发展的专业,还是对陶瓷、染织等富有中国悠久传统的专业,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极大地挫伤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面对这种局面,居然还有"专业人士"闭着眼睛大唱赞歌,以至教育部从2001年起逐年批准新增目录外专业和部分院校试点专业,到现在专业种数已经超出"调减"之前了,惟独这7种专业未能够得以正名。 也正因为"艺术设计"只被视为一个专业,教育部近期制订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申报指南》,对于艺术类"艺术设计"专业只有两门课程(艺术设计导论、现代艺术设计思潮)。而《展示设计》、《产品包装设计》都是历来被认为是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还有其他几门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方向课程,却规划在工学门类里面。学科分类的不科学和设计专业合并带来的弊端展现在许多方面。 把业内外都能分辨的不应合并的7个专业合并了,却又批准设立了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会展艺术与技术等专业。难道培养教师的专业面"窄"可以,培养职业设计师的专业面则必须"拓宽"?"会展艺术与技术",这种名称的专业为什么就没有人觉得"窄"了呢?多年来,装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的许多毕业生也在从事这项专门工作,为什么长期以来就不能在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开设这一专业或专业方向呢?设计类各个专业从一出现就是与相关的并且不断发展的工艺、技术密不可分的。西方从100年之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就是按专业所需知识结构(包括艺术与技术层面)对学生进行培养的。 诚然,刚刚过去的20世纪,除了自然科学还在向纵深发展,艺术设计及许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则更多的表现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交融上。但是,艺术设计各个专业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交融发展,并不应当限制在学科内,这些专业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是历史形成的。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发展,应当也必然体现与各自相关联的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交融,造就适应快速发展的各行各业对专门艺术设计所需要的人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包装工程与设计"等专业,就是符合当今和日后细分市场需要应运而生的。但是,目前这些专业依托在工学门类,是舍本逐末之举。中国本土产业进步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国设计",仅仅满足于"Made in China"是不够的。"设计"是有别于"制造"概念的,前者是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新的物象、形态、可能的创意发现,而后者只是对这些开拓和发现结果的批量加工复制。满足"中国设计"需要的设计师,对相关产业技术的了解和熟悉固然重要,但是对设计师的创造力培养仍然还是第一位的。 2.前景:日益细分的职场需要与产业技术进步结合的各种复合型专业人才 "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是近年来的时髦论调,也有可能成为误人子弟者的托词。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化分工愈来愈细,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每个专业都在与相关领域知识的交叉交融中向纵深发展。学校应当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有所预测。大学学制是固定的,学生即便再勤奋,精力也是有限的。针对每个专业,教育者应当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毕业前必须熟练掌握的,哪些知识是熟悉了解就可以的。不应该以所谓的"宽口径"来不变应万变。更不应当对学生听之任之,个人兴趣不能代替专业知识的学习。否则,就是对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对有限的教育资源的不负责任。"事实证明,拓宽后的新专业目录,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因为社会仍按行业(即所谓的窄专业)招聘和使用人才。所以近年来又有近200多个目录外专业诞生。这些目录外专业绝大多数是口径较窄的专业针对性较强的优势和特色专业。实践的结果,说明这样做是正确的。"③《新京报》2005年4月30日的一篇报道很是耐人寻味:那些为适应新产业迅猛发展而诞生的纯粹"新专业"更吸引人的眼球。信用管理专业、知识产权专业、网络游戏专业、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工种的日益细分和职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这些专业的人才也正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提出"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初衷,笔者不清楚,但认为关键在于是否正确理解和施行。搞好饮料的包装或广告设计,当然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有所了解,著名设计教育家高中羽早在1990年之前就曾指出: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表现离不开一定的商业需要,所以了解有关市场背景至为重要。"④ 但是这样做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于是很多学生就近"拓宽":从染织专业看到蜡染效果不错,就设计蜡染的包装、广告;从装饰专业看到壁挂好看,就给壁挂设计包装、广告;从陶瓷专业知道点景德镇、陶艺,就设计艺术陶瓷商品或展览的包装、广告。在作业中把"商品"描绘得可以乱真,你看专业面是不是"拓宽"了,专业之间是不是"渗透"了?这是"近亲结婚"。再则这几种产品对GDP的贡献并不多,而且因其商品的特点,包装广告起的作用并不大,至多也是美学方面的。只有市场竞争激烈的快速消费商品、同质化商品及企业,才更需要高水平的包装和广告等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对于我国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与众多学科交差交融中发展速度非常迅猛。不应当想当然地认为还与装饰、染织差不多。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横向比较一下,就可以得到立体的判断。但凡是个医生,对人的疾病都能大致诊断,但是医学学科门类分为二级学科就有7个,本科专业不完全统计就分了29个。人类健康固然是最重要的头等大事,怎样细化研究都是有必要的,看医生都愿意找专家,肯定不会有人愿意找个"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的医生看病。视觉传达设计的工作也是很专业化的,不仅仅是完成一张没有油画大、更没有壁画大的设计稿,而是至少涉及印制几万张几十万张之后的效果,更是直接影响到客户的产品销售,企业的兴衰。 我们再看看同样在我国属于新兴学科的管理学类是怎样划分专业的,应该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二级学科倒不多,只有4个,但是本科的专业种数至少有30个,包括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工程造价、商品学、审计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商务、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公共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信用管理等等。你看分得细不细,怎么就没有人敢说这些专业的许多课程都一样,不能称其为专业,只能是专业方向呢? 大学教育的主流到底应该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一直还在争论着。其实,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并不是绝然对立的。专业教育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都是为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出色。一些高校的视觉传达专业连"视觉传达设计史"这类课程都不开,却热衷"通识教育",岂不是本末倒置。将上手和后劲对立起来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企业招聘首先选快手,上手慢了肯定不行。企业招聘人才不仅要面试,而且还要有试用期。只图上手快,后劲跟不上,职业位置也坐不稳。反过来,上手慢的后劲也不会大,连位置都抢不上,也就没有机会发挥后劲了。"⑤ 不断学习是追求上进者毕生的事情,不可能在有限的几年掌握一生使用的知识。大学教育的主流应该是培养学生毕业时"抢位置"的能力和追求上进的素质,也就是应当着力于培养日益细分的职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3.前程:视觉传达设计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多种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⑥ 20年前,中国的现代设计与本土现当代艺术同时登场,设计与美术的不同之处,人们也是逐渐认识到的。其实,早在200年前,康德()就明确的指出:美有两种,即自由美和依存美,后者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合乎目的是一个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它与功能相近。⑦ "纯粹绘画的使用就是鉴赏,而实用品的使用则在于按要求发挥效用时。"⑧ 设计即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对平面广告设计而言,最为重要的一点莫过于信息的传达。" ⑨ 1960年开始在西方流行的术语视觉传达设计(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是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逐渐取代了表述极不准确的"装潢设计"。其实,从这时起视觉传达设计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多个专业的学科类型,当时肯定没有人意识到其后影象和计算机等技术发展的这样快,只是觉得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这个术语和其代表的设计内容已不能涵盖新出现的影象、电子读物、多媒体等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的设计。如今许多新专业的设立,就是基于这一体现出学科交叉与发展的原因。 虽然视觉传达设计各专业都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⑩ 由于解决问题的差异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要求具备有区别的知识结构,因而新的专业必然出现和发展。如同同是诊病,由于解决问题的差异性,就有了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专业的区分,又有口腔医学与口腔修复工艺学的专业细分;因方式不同,临床医学与中医学就各自都是二级学科类,也有了放射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专业不同。难道艺术类的学生就都是天才,同样的学制能样样精通?中国设计业和设计教育的整体水平一直徘徊,不能不说与艺术类相关专业特别是搞传统工艺美术的总是只看到各专业的共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一些人从表象上是理解不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早已不仅仅只是以造型基础、图案或视觉形式为学科基础了,与装饰艺术或各种绘画是有本质区别的,虽然都具有可视性,但是与传达功能相比,视觉传达设计的美化毕竟是第二位的、从属性的。由于旧有学科分类的桎梏,大多数设计学研究者还无法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沟壑,对设计学进行立体的研究。 艺术领域接近达成共识,却在其他领域又产生设计是纯科学、纯技术的认识偏差。由初期把"设计"归于"美术"范畴的僵化,到发现了"设计"的技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另一面,而抛弃了同根生长的"艺术"。如今,工业设计专业拿工学士学位;服装设计与纺织工程联姻,其实染织设计与纺织工程的关系算起来更近;环境艺术设计紧抱建筑学的大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衍生的包装设计专业方向投入到包装工程的怀抱,广告设计将由日益壮大的广告学科拉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国际通称Graphic Design(译为平面设计),因其一直与印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也完全有理由并入到印刷工程学科里面;书籍设计也同样有理由在出版编辑学里开设……艺术设计将要变成了一个既"新"又"老"的"横断学科"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多年了,我们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初期,设计教育还是应该在认真研究总结西方100多年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图"创新"为好。 视觉传达设计不能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部分,也不应作为广告学科的一部分,更不能等同于装饰艺术。尽管它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确立视觉传达设计的二级学科地位和相应的专业定位,是设计事业少走弯路健康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的具体行动。 欧美的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已经有100年的历史。视觉传达设计"在现代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现代物质文明的影响力可以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相提并论,是组成现代设计范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⑾ 视传设计师历来受人尊重,法国海报设计家切列特(Jules Cheret)对当时的海报设计有很大的影响,法国政府于1890年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the Legion of Honor)。不能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主要是基于机械化大批量印刷生产的这个手段上,而将视觉传达设计视为传统的保守的。目前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已经跨越了影视界限,在多媒体设计中产生非常积极和活跃的作用。与此同时,它的传统和范畴却依然存在,在电脑辅助设计的技术前提下,发展速度也非常惊人。当代印刷已经进入到数字化印刷技术时代,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平面设计只有紧密结合印刷技术的发展,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视觉传达设计"在研究视觉造型、美学、传播学的同时,还要研究语言、社会、市场、心理、生理、物理、哲学等诸多学科。" ⑿ 一旦设计因为电脑和其他的现代设备得到简化之后,设计师的大部分时间就不用化在完稿工作上,观念的形成、市场的调查、设计战略的组织等等就成为设计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人的精神因素、设计家本身的素质变成设计优劣的主要驱动因素。我们不得不重新注意设计家本身的素养,而不仅仅是他的手头工夫。这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和设计教育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和挑战。 正因为视觉传达设计自身关系的特点产生了可以利用的设计元素的多样化,从而导致了设计上的不确定性。任何一门学科的特点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即使在学科交叉发展的过程中,其他门类的学科的参与只是对其自身发展的强调和补充,这可以使其自身的特点更加突出与鲜明,而不是混淆与取代。"从长远看,视觉传达设计必定是更科学、严谨、合理的概念名称,蕴涵着未来设计的趋向。"⒀ 视觉传达已是一门多元素、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学科类。⒁ 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细分设置的前提,在于每个专业的毕业生达到每个岗位对专业设计师的基本要求,在固定的学制内完成能够而又必须掌握、了解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知识结构的完善。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专业细分设置还必须考虑到便于国际对接。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目前可以包含6个专业: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包装设计(Package Design)、书籍设计(Book Design)、广告设计、电子视传设计(电影电视片头、影视广告等影象,电子读物、多媒体等的视觉传达设计)、会展设计。 会展设计,目前有的学校开设在工业设计专业。其实会展设计是以信息传达为目的的空间设计形式,是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主兼有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因素并与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专业。 插图专业很有独立开办的必要。字体设计专业也越来越显现出开办的可能和必要性,工学门类里的焊接专业能从本科到博士后都研究不完,而中文字体作为特殊技术产品早已经供不应求,却遭到学习视觉传达设计者的藐视。 视觉传达设计类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可由学科平台课程和各个专业的方向设计(含史论与设计思潮等)课程组成,尤其应当注意适度加强各个专业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学习,加强传统认为是上下游专业工作的相关知识技能的了解和熟悉,使得学生毕业时在其专业领域内真正成为行家里手。职场是需要能够一进去就能创造业绩与效益的专业人才,也只有具备这样能力与素质的学生才具有继续深造培养的价值。 在现阶段,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门类经过一些讨论是容易得到确认的,"设计学"能否被确认为一级学科门类肯定有争议的过程。但是,无论结果如何,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紧随时代发展的"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多种细分专业所构成的学科类,因其特殊性和所含专业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学科归属性,这种二级学科类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而且只会随着社会经济和产业进步而发展,这种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制作多媒体交互动画的意义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金融中心,也是西太平洋地区重要国际港口城市,内外联系广泛,交通、通讯比较发达。另外,上海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130余处国家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的园林、博物馆、宗教寺院及有世界建筑博览会之称的城市建筑群,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豫园作为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典园林,也是上海十大景点之一,其秀丽的景色,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把上海的著名旅游景点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不再拘泥于书本、图片,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也充分体现了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二) 多媒体交互动画的概念计算机多媒体与电视、电影媒体不同,它具有交互性,可以对多媒体进行控制。交互(Interactivity),简单地说,就是作者与用户之间一来一往,相互对话,相互协作。这样的过程使双方都能有所了解,正如商业中的信息反馈一样,会使用户更多的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多媒体交互动画就是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融合所选主题的内容编制而成的交互软件。借助多媒体交互动画,用更直观生动的形式表现所选主题的内容,既能弥补书本、图片的单一和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又能使所选主题更为突出,与观赏者产生互动。真正达到“交互”的主题思想。(三) 多媒体交互动画的开发过程1. 确定主题正如在“制作多媒体交互动画的意义”中写到的:豫园作为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典园林,也是上海十大景点之一,其秀丽的景色,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选择豫园作为多媒体交互动画的主题,有其独特的历史性、代表性、教育意义
机app、网页、栏目包装这三大方面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