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学术回归田野论文写在地上

发布时间:

学术回归田野论文写在地上

民族学毕业论文田野点概况写作技巧如下:

当然,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如何选择田野点;如何撰写调查提纲;进入田野点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如何确定访谈对象;如何进行深入访谈;在访谈过程中,如何化解尴尬局面,缓和紧张气氛。

还有如何做田野笔记;如何分析田野调查资料等方面的内容。在选点时,大学生可以选择熟悉的基层社区作为田野调查地,这主要有三方面的优势:首先,对调查地的人地环境熟悉,便于调查的顺利进行,比如利于确定与选题相关的重要访谈对象,也利于访谈的深入进行。

深耕田野调查

在云南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田野调查”被视为“从学生到学者”必不可少的一场“成年礼”。

每年由青年讲师或教授带领深入各民族村寨进行田野工作,本科生每年1个月,硕士研究生每年20天,博士研究生则1年,调查期间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一起干活,白天深入调查,夜晚总结写报告,尽管有些累,但学生们依然乐在其中。

他,是中国的工程院院士;他,是直播间里卖力卖土豆的农民;他曾解决世界性的稻瘟难题;他也曾为农民的生计问题而四处奔波。他将自己的一生书写在了土地上,压弯了自己的脊梁,却让无数家庭得以摆脱贫困;

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挥洒在了贫瘠的乡村,却让无数百姓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就是被誉为“农民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先生。

土地的孩子

从小生活在云南农村的朱有勇先生也和那代人一样,幼年光着脚无忧地在田垄上奔跑,少年一边读书一边为家里分担家务。在云南,土壤肥力不足,粮食产量不够。倘若不进行科学地,有计划地施肥,反而会让粮食的产量大幅度下滑。而这很有可能一家在这一年当中都得要挨饿了。

作为1977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朱有勇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云南农业大学。正式开启了他与徒弟相伴的一生。在悉尼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学习让他受益良多。但作为云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又怎么会忍心抛弃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1982年,朱有勇先生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除了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悉尼大学学习的时间以外,他一直在云南,从事科研或者扶贫工作。在时代楷模的颁奖典礼上,有这么一句话来描述朱有勇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么朱有勇先生究竟在祖国大地上写了什么论文呢?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布上百篇论文,出版了数本著作,主持了973项目当中的一项,省部级数十项。列举这些朱有勇院士的成就并不会让大家有印象。可以这么说,没有朱有勇院士的成果,就不会有现在的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全国人民就不会品尝到来自云南的葡萄酒,马铃薯,柠檬等。

朱有勇院士的论文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论文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侧重点——实用性非常的强。当别人在研究如何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时候,朱有勇院士立足云南现状,针对云南土壤肥力低下,海拔高等特点,因地制宜研究作物的培育方法。而这为推动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院士扶贫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多溶蚀地貌。土层薄,肥力低一直是脱贫工作当中的巨大困难。尤其是澜沧县,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但是百姓却过着贫苦的生活。当地的百姓主要是拉祜族,对于直播,电商,物流等一无所知。而这,就是朱有勇院士来到澜沧县时,当地的真实写照。

农民出身的朱有勇院士明白农民脱贫还得靠农业,但是在形式上必须要发生变化。为此,一个小小的扶贫站就这么建立起来的,站长正是朱有勇院士。脱贫并不只是让这一代人脱贫,而是要让子子孙孙永远脱贫,永不返贫。这可给朱有勇院士下了一个难题。

身为农业专家的朱有勇院士很快发现了当地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地处高原,纬度较低,作物上市的时间可以恰好和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作物错开上市。这让当地作物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另外,纬度低,海拔高,使得当地作物生长较慢。因此,和东北大米一样,营养物质丰富,口感好。

朱有勇院士在考察完当地的情况之后,决定将自己的林下种植三七的专利技术无偿赠送给当地的农民。在保护林木,保持水土的同时。另外,他还教授村民在冬季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土豆。最大程度帮助澜沧县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年,当地如愿迎来了大丰收。可是,怎么将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售卖出去,成为摆在朱有勇院士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直播“大腕”

一说起大米,那一定是东北的好,一说起苹果,那一定是山东的红富士好。但是说起土豆,澜沧土豆虽然好,但是却没多少人知道。这是品牌建立上的是一个巨大疏漏。为此,朱有勇院士在向外推销澜沧县的土豆的时候,没少做品牌建设。怎么做品牌建设呢?带货直播。

依靠传统的经销商来进行批量收购势必会损害农民的一部分利益。为此,朱有勇院士四处奔走,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澜沧县的土豆售卖出去。于是在2018年的全国人大上,身为云南省人大代表的朱有勇院士,拿着来自澜沧县的土豆,对着镜头在全国人民面前推销起了澜沧土豆。

在全国人大的时间趁机推销售卖澜沧县的土豆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朱有勇院士意识到,通过网络带货直播和电商将是带领全县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既可以绕过经销商,让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又可以提高知名度,扩大销路。

2019年底爆发的疫情让朱有勇院士意识到,疫情很可能会摧毁数年的扶贫成果。于是,在拼多多和央视的联合直播间里,已经年过六十,被大家认为是高不可攀,难以亲近的工程院院士竟然会为村民的生计而卖力直播。

在直播期间,一身农民打扮的朱有勇院士还亲自下厨,为大家现场展示了一道简单的土豆丝是如何制作的。而在直播间另一端的网友们都纷纷留言“看饿了”。最终的直播成果是相当喜人的,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为直播预备的25吨土豆都被抢购一空。那些购买了澜沧土豆的网友一拿到土豆就开始尝试“院士版土豆丝”,大量的好评随之涌入拼多多。

在朱有勇院士的支持之下,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大学生纷纷回到了这片土地,加入到了电商物流,直播脱贫的道路上来。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拥有十六万农民的澜沧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现在,在澜沧县有许许多多的网店。这些都是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成果。

当地的村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拿着和脸一样大的土豆,在全国人大的镜头前,直播介绍澜沧土豆的“农民院士”。

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为社会做贡献,为人民造福,是时代的楷模。

民俗学田野调查论文格式怎么写

调研报告是指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核心是实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观事实。调研报告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调查,二是研究。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占有材料。

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至于对策,调研报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

因为,对策的制定是一个深入的、复杂的、综合的研究过程,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否被采纳,能否上升到政策,应该经过政策预评估。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sjh4

标准论文格式 一:包含内容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3、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4、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5、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6、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7、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8、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9、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调研报告格式1、 文章题名文章题名应简明、贴切,能概括文章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个字。2、 作者署名作者署名应使用真名,如为团体作者的执笔人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处。3、 摘要摘要应客观地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篇幅不超过200个字。4、 关键词关键词为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具有检索价值。一般为3~6个。5、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为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所在院(系、所)和专业,置于篇首页地脚处。6、 正文正文为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少于4000字(不含调研基本情况部分)。根据所在村的调研基本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研报告内容分为调研基本情况介绍、调研分析、思考建议和农户家庭案例(不少于一个)四部分。7、 注释篇名和作者注释置于首页地脚处。文内对特定内容的注释置于当页下(脚注),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1,2,3„„每页单独排序。8、 参考文献 置于正文末,主要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9、字体与字号题目:黑体 四号 居中作者名字:宋体 四号 居中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宋体 小四号 加粗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内容:宋体 小四号作者简介、注释:宋体 小五号 加粗作者简介、注释内容:宋体 小五号正文:宋体 小四号

写论文在学术道德上

学术道德[1] 建设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理顺学术行为主体的各种社会关系,建设合理的学术体制;二是道德体系本身的构建,包括能被整个社会和学术共同体所认可的道德理念的重塑和道德原则的构建,以及切实可行的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三是培养可执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学术行为主体。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与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互为前提和条件,其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强烈的道德自觉性、充分了解相关学术规范并具有道德行为能力的学术新生力量,并带动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改革,从而为推动一个良性循环、可持性发展的学术生态圈的建立提供充足的道德氧气。

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专利法》、中国科协颁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及学术道德规范,要坚持科学真理、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应当遵守下述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一)在学术活动中,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引用他人成果时如实注明出处;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实质部分;从他人作品转引第三人成果时,如实注明转引出处。(二)合作研究成果在发表前要经过所有署名人审阅,并签署确认书。所有署名人对研究成果负责,合作研究的主持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三)在对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在充分掌握国内外材料、数据基础上,做出全面分析、评价和论证。(四)尊重研究对象(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研究对象)。在涉及人体的研究中,必须保护受试人合法权益和个人隐私并保障知情同意权。(五)在课题申报、项目设计、数据资料的采集与分析、公布科研成果、确认科研工作参与人员的贡献等方面,遵守诚实客观原则。搜集、发表数据要确保有效性和准确性,保证实验记录和数据的完整、真实和安全,以备考查。公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等,必须实事求是、完整准确。对已发表研究成果中出现的错误和失误,应以适当的方式予以公开和承认。(六) 诚实严谨地与他人合作。耐心诚恳地对待学术批评和质疑。(七) 对研究成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有关人员拥有著作权。仅对研究项目进行过一般性管理或辅助工作者,不享有著作权。合作完成成果,应按照对研究成果的贡献大小的顺序署名(有署名惯例或约定的除外)。署名人应对本人做出贡献的部分负责,发表前应由本人审阅并署名。(八) 不得利用科研活动谋取不正当利益。正确对待科研活动中存在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关系。

敏超哥。。。。

直接找尤博士嘛。。。

田野研究论文范文

家乡是花园,有着鲜花的芬芳;家乡是森林,有着绿树的清凉;家乡是田野,有着收获的希望;家乡是雪景,有着冰晶的闪亮.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家乡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嘟”的一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瞬间,活力弥漫了我的家乡——汤浦心.家乡也在沉睡中苏醒过来.清晨,人们迎着艳阳,骑着车子,嘴里哼着小歌,自由自在地去工作,买卖.瞧,有一条“龙”在健身,原来是人们在跑步,有的是身强体壮的青年,有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还有可爱的学生们,路旁的树也为他们招手.中午,正是每家每户的烟囱冒出许多烟,成了一道风景线.午餐过后,农民真是忙的不可开交.他们又扛起锄头,走向田野,开始工作了.从高处一看,就像个稻草人.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山也不再寂寞.人们纷纷地爬上山,上山的人已经是摩肩接踵了.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龙”在山上巡逻,保护着每座山.天渐渐暗了,“那龙”也渐渐下山.瞧,那边有位脸布满皱纹的老人家,旁边有位步伐矫健的青年搀扶着……“那龙”也随着时间地流逝冲淡了!家乡的风景就是不经人意的,不过,有了人们的参与,家乡每到风景都会镶上“亮丽”的色彩

秋天的田野,可以赛过其它所有季节的每一道风景。

田野里的稻子成熟了,金灿灿的稻子上结满了饱满的谷粒,稻子幸福的弯下了腰。

田野里的高粱也成熟了。火红的高粱就像一把火炬,又像一个个坚定的哨兵,挺立在大地上。

田野里的果子成熟了。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大鸭梨像一个个小葫芦,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它们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田野里的小菊花也开了,它们有的像绽放的烟花,有的像天边的彩霞,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喜感。

看到自己的田野就像金色的海洋,农民伯伯笑了。他们劳累了大半年了,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田野里,稻子在弯腰,高粱抬头挺胸立正,果子在争宠,菊花在跳舞,农民伯伯在欢笑你们说,秋天的田野,是不是最美的一道风景呢?

写景作文秋天的田野范文二

秋天到了,秋天的田野真美啊!

看,金黄金黄的稻谷,红彤彤的高粱,金灿灿的玉米,绿油油的大白菜,看的人想要大吃一顿.

风姑娘来到了稻田,金黄金黄的稻谷随风舞动,像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

红彤彤的高粱,为秋天的到来笑红了脸庞,酿造出甜甜的高粱酒;金灿灿的玉米像一位长着白胡子的老爷爷,好像在说:小孩小孩赶快上学校,别考个鸭蛋抱回来,别考个鸭蛋抱回来。

还有绿油油的大白菜,在阳光下,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小士兵守卫着田野,害羞的棉花低下了头,小声地唱起了秋天的歌,走在田野间的羊肠小路上,到处弥漫着野菊花的芳香。在夕阳的映衬下,羊肠小路像是铺满了金子,向日葵在路两旁跳起快乐的舞蹈,也是喜悦的舞蹈。

夜晚即将来临,欢乐的一刻又开始了,风姑娘带着它们唱起了催眠曲。只有玉米爷爷还依依不舍,远远望去,秋天的田野,闪着金光,秋天的田野真美啊!

写景作文秋天的田野范文三

秋姑娘悄悄地、悄悄地,趁你没留神,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大地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高粱举起火把像在迎接下一届奥运会的到来,远远看去也像火把,又像一位位英勇的士兵。

走进秋的田野,那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金色的海洋,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闪闪发光,既像铺了一条金色的毯子,又像撒了一地的金子。一阵风吹来,它们就向农民爷爷开心地点点头,好像在说: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

果园里,红红的苹果像小朋友可爱的小脸蛋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一串串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引的小朋友直流口水;树上的柿子像一盏盏红色的灯笼,又像一团燃烧的火焰。香蕉像一个个月亮看着都想吃。

一阵风吹来它们不停地对农民伯伯致敬、点头,好像在说:谢谢农民伯伯!

秋天是个五谷丰登的季节,秋天是个瓜果飘香的季节。我爱秋天!

突然想起家乡夜晚的天空,夏日清澈的河流,田野间随风摇动的野花,傍晚檐下的归燕,奶奶回家的呼唤。

乡村,美在田野里。秋天,在田边的小道上,田野的景色一览无余,那一个个金黄的小精灵紧紧聚在一起,一阵风吹过,田野便掀起了波浪。无论什么时间,田野里都会响着孩子们的欢笑。

下面以《我眼中的田野》为题,给出三篇范文,供您参考。

【篇一】《我眼中的田野》

走在家乡的麦田里,总会给人一种说不完的惬意。

尤其是初夏,总会看到一两个农民在田里忽隐忽现的身影,有时低下头,小孩子就会以为大人不在,不顾一屑地脱掉袜子和凉鞋,在田里蹦蹦跳跳,有时大人一抬起头,孩子们看见了,就像一只被猫追着的老鼠,“哇哇”叫着,还“咯咯”地笑,大人们听见了,就叫道:“这死孩子,回家再收拾你!”这时,孩子们就会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笑得乐不可支。

田野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有时,一两个孩子就会钻进麦田里,玩捉迷藏。如果两个人碰见了,就“嗷嗷”地叫了起来,转身就往田里跑;有的呢,被发现了,还装作不动,抓的就一屁股趴在那个人身上,还若无其事的说:“坐下来歇会儿。”于是,田野里又会传来一阵阵令人也忍不住笑的笑声。

小时候,就喜欢走在秋天的田野里,大片大片的麦田一直延伸到后庄。远远望去,那些后庄的人就在自家有一股清香之气和雅致的橡木门前乘凉,或者看着孩子们在一旁打打闹闹。就这么看着,所有人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清爽凉快的感觉涌上心头,就会长吸一口气:“啊——”。常常打破这种境界的,则是一阵凉爽的秋风。

家乡的田野,“笑”和“爽”就是它的象征……

【篇二】《我眼中的田野》

我们家乡的田野一年四季非常美丽动人。虽然比不上那婀娜多姿的花簇,但是却比大城市工厂里发出的黑烟好多了。

春天,树枝上长出了小小的嫩芽,地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也长出了粉色的、黄色的、蓝色的、还有红色的小花。哗啦啦——场大雨过后,泥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令人赞叹。

夏天,迈着姗姗的脚步来了。火红的太阳照耀着大地,小草对太阳不理不睬。可是,向日葵却在左转右转的跟着太阳,就像太阳是它的宝宝一样。阳光把人们晒得出汗了,这时人们都跑到树下乘凉,还有的去到小河里戏水。

秋天,田野里一片欢歌笑语。是谁?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他们收稻子、割麦穗儿。累了,坐在草地上歇会儿,无聊了,讲一些小笑话儿。一阵秋风吹来,稻子左右摇摆,像是给他们加油。

冬天,田野里白雪一片。孩子们穿着小棉袄出来玩耍。有的打雪仗、有的滑雪、还有的堆雪人儿,可高兴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天又悄悄地来了……

我的家乡一年四季都那么迷人,那么惹人喜爱。我爱那生机勃勃的春天……炎热的夏天……还有那金色的秋天……更爱那白雪皑皑的冬天。

【篇三】《我眼中的田野》

今天傍晚没有炎热,我便到田野去逛逛。

一到田野,无边无际的小麦、油菜。绿油油的小麦在微风中向我点头,凋落了花的油菜也变的青绿绿的,欢快的向我招手。走在田间小路上,身边的小麦把我包围。我似乎听到小麦与小麦之间的呢喃细语,油菜花凋落了,结了许多果实。桃花、梨花、李花都凋谢了,青绿的叶子很茂盛。一棵棵果树上都孕育着果实,毛绒绒的,小小的,嫩嫩的,不久将会硕大、红润、成熟。

置身在田野,我闻到清淡的泥土香味,小麦、油菜成熟气味,野花绽放的扑鼻香味,新鲜蔬菜的浓浓香味……田野就是一个花香扑鼻,空气新鲜的风景区。在这儿,我们虽不能听到瀑布的拍浪声,但可以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在这儿,我们虽不能欣赏到牡丹的高贵典雅,但可以观赏到灿烂的野花;在这儿,我们虽不能在亭子里乘凉,但可以看到夕阳滑落的优美景象……这里,难道比不上那些人工的风景区吗?

田野同样可以使人放松心情的好地方,看着无边无际的绿色,聆听着鸟儿悦耳的鸣叫声,回味着野花绽放的清香,难道这不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好地方吗?

论文写在大地上素材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解如下:

要把冷冰冰的文章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引导科研工作,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和国家遇到的难题。比如袁老解决的人民吃饭的问题,土壤学家解决贫瘠土壤耕种的问题,如何增产的问题,环境修复领域专家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这些科研工作者们也发论文,很多都是高质量的外文期刊,同时我们从这些论文里获得的益处,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是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另外,那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论文就不算写在大地上了吗?那些涉及宇宙的好像于普通人寿命而言并无意义。不,这些以纯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或许于个体的寿命而言无关紧要,但是于整个国家甚至人类发展而言却至关重要。

我们能找到规律,并能很好的运用规律,但我们很少去问为什么,这使得过去在科学领域内我们比别人差。但现在不是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去问为什么的重要性,我们在科学上的也在站的越来越高。

而那些为了弄明白这些为什么而写论文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免费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全国两会时甚至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拼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6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在云南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院士扶贫”不是口号、噱头,更不是走马观花,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而且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一干就是整整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朋友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免费开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跟大家一同劳作在地里行间,为大家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土豆种植产量,并且在全国两会时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这位院士还搞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1小时卖出了25吨土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不仅帮贫困群众提高产量,同时还帮助群众销售。这位扶贫院士曾说“来地里写论文才是真本事”,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澜沧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院士直播带货,让知识借助网络平台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了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这也让那些有志于学的学子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号召更多的农学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我被感动了。因为这样的论文非常亲民。内容也非常接地气。并且具有时代性。

他,是中国的工程院院士;他,是直播间里卖力卖土豆的农民;他曾解决世界性的稻瘟难题;他也曾为农民的生计问题而四处奔波。他将自己的一生书写在了土地上,压弯了自己的脊梁,却让无数家庭得以摆脱贫困;

他将自己毕生所学全部挥洒在了贫瘠的乡村,却让无数百姓的脸上挂满了笑容。他就是被誉为“农民院士”,时代楷模朱有勇先生。

土地的孩子

从小生活在云南农村的朱有勇先生也和那代人一样,幼年光着脚无忧地在田垄上奔跑,少年一边读书一边为家里分担家务。在云南,土壤肥力不足,粮食产量不够。倘若不进行科学地,有计划地施肥,反而会让粮食的产量大幅度下滑。而这很有可能一家在这一年当中都得要挨饿了。

作为1977年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朱有勇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了云南农业大学。正式开启了他与徒弟相伴的一生。在悉尼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学习让他受益良多。但作为云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又怎么会忍心抛弃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1982年,朱有勇先生云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除了在中国农业大学和悉尼大学学习的时间以外,他一直在云南,从事科研或者扶贫工作。在时代楷模的颁奖典礼上,有这么一句话来描述朱有勇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那么朱有勇先生究竟在祖国大地上写了什么论文呢?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布上百篇论文,出版了数本著作,主持了973项目当中的一项,省部级数十项。列举这些朱有勇院士的成就并不会让大家有印象。可以这么说,没有朱有勇院士的成果,就不会有现在的云南的高原特色农业。全国人民就不会品尝到来自云南的葡萄酒,马铃薯,柠檬等。

朱有勇院士的论文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论文相比,有着非常明显的侧重点——实用性非常的强。当别人在研究如何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的时候,朱有勇院士立足云南现状,针对云南土壤肥力低下,海拔高等特点,因地制宜研究作物的培育方法。而这为推动云南省的脱贫攻坚事业注入了全新的力量。

院士扶贫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多溶蚀地貌。土层薄,肥力低一直是脱贫工作当中的巨大困难。尤其是澜沧县,风景秀丽,山清水秀,但是百姓却过着贫苦的生活。当地的百姓主要是拉祜族,对于直播,电商,物流等一无所知。而这,就是朱有勇院士来到澜沧县时,当地的真实写照。

农民出身的朱有勇院士明白农民脱贫还得靠农业,但是在形式上必须要发生变化。为此,一个小小的扶贫站就这么建立起来的,站长正是朱有勇院士。脱贫并不只是让这一代人脱贫,而是要让子子孙孙永远脱贫,永不返贫。这可给朱有勇院士下了一个难题。

身为农业专家的朱有勇院士很快发现了当地的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地处高原,纬度较低,作物上市的时间可以恰好和其他地方生产的同类作物错开上市。这让当地作物拥有了广大的市场。另外,纬度低,海拔高,使得当地作物生长较慢。因此,和东北大米一样,营养物质丰富,口感好。

朱有勇院士在考察完当地的情况之后,决定将自己的林下种植三七的专利技术无偿赠送给当地的农民。在保护林木,保持水土的同时。另外,他还教授村民在冬季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土豆。最大程度帮助澜沧县的农民获得经济效益。

第二年,当地如愿迎来了大丰收。可是,怎么将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售卖出去,成为摆在朱有勇院士面前的又一个问题。

直播“大腕”

一说起大米,那一定是东北的好,一说起苹果,那一定是山东的红富士好。但是说起土豆,澜沧土豆虽然好,但是却没多少人知道。这是品牌建立上的是一个巨大疏漏。为此,朱有勇院士在向外推销澜沧县的土豆的时候,没少做品牌建设。怎么做品牌建设呢?带货直播。

依靠传统的经销商来进行批量收购势必会损害农民的一部分利益。为此,朱有勇院士四处奔走,利用自己的身份,帮助澜沧县的土豆售卖出去。于是在2018年的全国人大上,身为云南省人大代表的朱有勇院士,拿着来自澜沧县的土豆,对着镜头在全国人民面前推销起了澜沧土豆。

在全国人大的时间趁机推销售卖澜沧县的土豆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朱有勇院士意识到,通过网络带货直播和电商将是带领全县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既可以绕过经销商,让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利益,又可以提高知名度,扩大销路。

2019年底爆发的疫情让朱有勇院士意识到,疫情很可能会摧毁数年的扶贫成果。于是,在拼多多和央视的联合直播间里,已经年过六十,被大家认为是高不可攀,难以亲近的工程院院士竟然会为村民的生计而卖力直播。

在直播期间,一身农民打扮的朱有勇院士还亲自下厨,为大家现场展示了一道简单的土豆丝是如何制作的。而在直播间另一端的网友们都纷纷留言“看饿了”。最终的直播成果是相当喜人的,而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为直播预备的25吨土豆都被抢购一空。那些购买了澜沧土豆的网友一拿到土豆就开始尝试“院士版土豆丝”,大量的好评随之涌入拼多多。

在朱有勇院士的支持之下,许多从这里走出去的农民大学生纷纷回到了这片土地,加入到了电商物流,直播脱贫的道路上来。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拥有十六万农民的澜沧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现在,在澜沧县有许许多多的网店。这些都是朱有勇院士的扶贫成果。

当地的村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拿着和脸一样大的土豆,在全国人大的镜头前,直播介绍澜沧土豆的“农民院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