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关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论文题目

新媒体论文题目可以从多方面确定,例如:分析新媒体技术发展史,研究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探讨新媒体技术如何加强文化交流,研究新媒体技术对政府服务质量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可以作为论文题目灵感来源的方向。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2、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3、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4、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5、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6、"媒介审判"现象研究7、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8、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9、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媒体公信力的流失、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新媒体论文题目可以来源于新媒体的研究领域,如社交媒体、网络传播、网络文化、网络社会学、网络政治学等,也可以来源于其他相关领域,如新闻传播、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关于网络的内容bang写

关于网络与新媒体的论文题目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这个市网络传播的论文吧 博克现象分析 这个有很多学习新闻的人写过 你要想写好这里面的 其中一个就要好好审题 把意思弄明白 然后要写的新颖还要题目不要太大 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参考网络上的资料和书籍的在加上你自己的思考

45.网络游戏的道德批判 这里附上我的论文作为参考 网络游戏调查的研究报告 xxx班 xxx 指导老师 xxx 一、课题提出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增强了青少年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难免也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精神伤害。有一部分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网络等不良内容,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等。而网络游戏,更是让不少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近期:我们能时常听闻一些学生因玩网络游戏而变得疏远家人,性情暴躁,更有学生因沉迷于玩网络游戏,几天不吃不喝而猝死在电脑前。因此,我们要控制好上网时间,做到绿色上网,做一个合格的小网民!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过程 向周边的人调查一下,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潜在的吸引力呢?大家上网都玩些什么游戏呢?什么时候开始玩?以及,玩多长时间? 我尝试通过调查问卷,以及上网查资料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让大家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弊! 三、课题研究的调查过程 为了了解青少年为什么热衷于网络游戏,以及调查上述的问题,我于假期对附近的居民做了调查,内容如下: 关于网络游戏的问卷调查 ( )1.你现在多少岁了? 以上 ( )2.有没有玩网络游戏 A.有 B.无 ( )3.一般玩多长时间? 小时 小时 小时以上 4.什么时候开始玩网络游戏 5.玩什么网络游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网络游戏有什么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我做了统计,结果如下: 有没有玩网络游戏 玩多长时间/时 什么时候 玩什么 12~15岁 有 小学56年级 战争,射击,升级 16~17岁 有 小学 战争,射击,升级 17以上岁 有 初中 战争,射击,升级 网络游戏的吸引力是,能在里面找到征服感,满足感,包括金钱,势力,地位。能获得现实世界中没有的东西。 四、情况分析 1.从同学们填写的问卷来看,百分之百的人是玩网络游戏的,可见网络游戏的吸引力是这么大。但可幸的是大家玩的时间一般都不长,不过大家都是比较早就开始玩网络游戏了,这是不好的,小的时候大家的心智还没成熟,不能自觉地控制好玩游戏的时间,可能一觉得很好玩就会沉迷在里面,甚至不自拔。而且,我发现大家玩的都是那些魔兽、CS、红色警戒之类的,特别是CS,要用枪来杀人,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育来说或多或少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而且,玩网络游戏会让人变得性情暴躁,举个例子,如果你很想玩游戏,而父母又不让你玩的话,你就会变得暴躁,甚至与父母吵起来,慢慢地,你就会变得孤僻,疏远亲人,不听教导。到时候,学习成绩必然急速下滑。这时候,父母与老师的劝告你会完全听不入耳,一心只想着网络游戏,因为在里面能获得满足感。大家不要以为这很夸张,我就试过了,沉迷的时候只想呆在家中,任何户外活动都不喜欢,性情暴躁!幸好后来我觉悟了。(上面的统计表本人只是访问了身边的一小部分人,并不代表全部。) 2. 网上有调查报告称,高中生是网游主力军。调查显示,中国网络游戏用户的文化 度主要是高中/中专(35%),其次是大专(33%)和本科(23%),玩家当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分别占2%和1%。 从年龄上来看,网络游戏用户仍以低龄用户为主。数据显示,网络游戏用户中,35岁以下的占调查总数的95%,其中,19~22岁、23~25岁、26~30岁3个年龄段比例最高,分别占22%、21%、17%,也就是说,有近60%的玩家集中在20年龄段。 网游用户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在3~6小时(38%),其次是1~3小时(32%)。晚上玩网络游戏的用户比例明显高于白天,最集中的网游时间段是晚上8:00到夜里12:00。网游用户对单款游戏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年(23%),主要玩游戏的地点是家中(37%),其次是学校(29%)和单位(21%)。据调查,娱乐、交友、益智是网民主要目的。网游用户玩游戏的最主要目的是娱乐(30%),其次是交朋友(23%)和锻炼智力(16%)。在选择游戏方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分别是游戏操作难易度(23%)、游戏交际系统(12%)和游戏运营连接速度(12%)。 五、总结 所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能好好利用它,那必然事半功倍;如果沉迷在电脑游戏中,那你就走上迷途,迷失做人的方向。其实,百分之90的网络游戏都是对人的大脑有益的,可有的同学就是不能控制时间,一但玩上了,不吃不喝也可以,势必要等到父母亲自出马,才能关机,这又何必呢?再加上,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有误学习,到时候成绩下滑,又叫父母担心,自食其果,这又何苦呢?其实,你们用脑想一想,如果被你赢了这一盘,应了这场仗,把级数升得最高,最厉害,最有钱,那又能怎样呢?虚拟世界始终是虚拟的,现实世界才是你真真正正生存的世界。平时多做户外活动,多与家里人交谈,多出去走走,你会骤然发觉,原来花也可以这样香,草也可以这样绿……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网络里去,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网络里去,因为那里是地狱。

20国内电视媒体网站误区和出路 这个题目很好,相信前辈的话!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影评论的网络新媒体形态也必将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多元化,丰富了电影作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化的电影评论使得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角度也越来越深入和新颖,在迎接电影评论事业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化给电影评论带来的商业化性质的弊端。从长远来看,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 新媒体形态 电影评论

目前,随着电影资源的丰富,各大网站先后开设了不少电影论坛、电影版块,以满足网民参与电影话语权的需要。随着电影评论在社会上重视度的提高,电影评论的形态纷纷涌现。

一、网络电影评论的基本概况

网络电影评论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对一部电影的剧情、线索、电影的色彩、背景以及电影演员、导演、编剧以及美术、音乐、动作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目前,传统的纸质评论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网络电影评论出现了很多新的形态,如专栏影评、论坛影评以及博客影评等。

影视评论,作为文艺评论的重

要组成部分,着重于对各个电影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揭示和挖掘电影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其思想意义,探索和总结电影的创作规律,并深入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电影评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在通过评论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提高影片的质量,另一方面帮助观众从多个角度来正确看待一部电影作品,培养观众的艺术鉴赏能力,陶冶生活情操和艺术情操。电影评论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审美评论。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有感而发,率性而为。因为它属于议论的范畴,这就需要你去冷眼旁观的分析,要感性欣赏和理性欣赏相结合。

二、网络电影评论新形态

1、综合性站专栏影评

综合性的站主要是为新闻、娱乐咨询等提供搜索服务和目录等业务,其包含新闻、产品、展会、供求、招聘以及行业导航等一条龙式的服务。目前我国比较典型的综合性站主要有腾讯、新浪、搜狐等。

综合性站专栏影评有三个显著特征:第一,稿件来源途径多元。网络电影专栏评论的稿件途径一般有三种:

一、将传统的纸质的电影评论电子化后上传至网上;

二、有一些网站的专业的影评家所撰写的影评稿件;

三、广大网民的评论,这类评论由于其开放性,因此具有最广泛的市场。

第二,影片评论具有史学性。

所谓史学性,是指对专栏影评中对影片的评论具有从新到旧排列的时间性,更新速度快;还具有空间性,涵盖范围从电影的筹划到演员的选拔再到电影的拍摄一直到最后电影开播后的反响等均有评论。由于网站具有极大的储存空间和强大的保存能力,因此电影评论伴随着影片的成型而成为一部时间跨度极大的“史学史”。

第三,电影评论的商业化。电影评论具有宣传、评价和推广的功能网络作为最大的最有影响力的媒介,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影评也出现商业化的趋势,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不惜制造一些虚假的炒作,丧失评价标准。

站的专栏影评一般由比较专业的影评写手来担任,因此专业性质比较强。专业写手在写影评时继承了传统的'纸质影评的传统,因此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这主要表现为专栏影评主要将目光集中于热点电影,对热点电影的进度进行密切跟踪。同时通过互联网传播,大大缩短了影评与观众的见面时间,具有与新闻相似的功效。其次,专栏影评具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挑选影片中的一个方面深入切入。此外,专栏影评的标题十分的新颖,最常见的是采用三段结构,即评论来源、影片名称以及文章的看点。

2、论坛影评

网络论坛又称电子公告板或者公告板服务,论坛影评主要是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来对影评进行评价。

论坛影评的基本格局是在影视这个大门户下再根据网民的兴趣爱好,分模块分影片进行评价。如电影原创区、连续剧原创区、综艺转帖区、游戏和动漫转帖区等。论坛影评通过超链接来连接。

论坛影评具有网络虚拟的特征。

从论坛的组织形式上来看,网民必须首先注册成为会员,注册包括登录名、密码以及昵称,前两者是隐蔽的,不可见,只有昵称作为会员的虚拟身份进入论坛。各网民根据自己的爱好参与同一个论坛。这一组织形态对电影评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①会员采用昵称的形式进入论坛,不用受真实身份的限制,因此评论更加开放;②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每个人都可以交流,没有任何门槛的限制,不受国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条件的制约,世界各地的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作者,只要通过注册,便有权利发表自己的看法。③专业性要求不强,以往的专栏、纸质影评都需要专业的写手,这就限制了大部分网名的参与;④论坛影评渠道多元,角度新颖,吸引力高。

3、博客影评

博客影评基本上是发表在个人博客上以网络日志和部落格形式的电影评论。博客影评也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更新速度快,根据张贴的时间,由新到旧采用倒序的方式排列。博客影评有很多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文字、图像、相关网站、博客和主体媒体的链接等。

博客影评的主要特征:第一,真实朴实。博客影评更多的是电影爱好者对于所观电影的一些内心感想,纯属内心独白,远离了商业利润等的考虑,在自己的私人领域内可以更自由的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类评论往往彰显着作者的个人修养和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独有的个性。第二,风格化突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身份背景的不同,每篇博客影评的侧重点也不同,所写的风格也迥然不同,这主要取决于博客主体自身的因素。

博客影评突出的体现了作者个人的喜恶所在。第三,文本形式的多元。

博客本身的主页设置等取决于作者的个人设计,在博客影评中会出现大量的作者自创的符号、表情等。在博客的文字评论中也常常伴随着影片的截图、音乐等,更好的将问者引入具体情境,引起共鸣。

三、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电影评论的网络新媒体形态也必将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多元化,丰富了电影作品,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网络化的电影评论使得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电影评论的角度也越来越深入和新颖,在迎接电影评论事业发展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化给电影评论带来的商业化性质的弊端。从长远来看,网络新媒体电影评论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欢迎大家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网络资源、广泛使用网络内容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应对网络挑战,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表现出了不应有的焦虑和浮躁,这不仅体现为过度使用网络信息,缺少专业价值标准的衡量与辨别,还表现在对网络价值取向不应有的盲从等方面,丧失了传统新闻媒体应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于公众的社会舆论引导力日渐式微。

关键词:信息依赖价值盲从网络崇拜取向迷失

互联网的诞生,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构成了极大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潮,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共识。传统新闻媒体大量整合网络资源为己所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的贴近性。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却出现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现象,导致在整合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放弃自身优势,成为网络的附庸。

一、过度依赖网络信息

互联网极大释放了网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欲望与能力,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仅过度采用网络信源,而且大量转载、使用网络内容,记者从传统的“跑新闻”变成了在网上找新闻和摘新闻。

1.大量采用网络信源。寻找丰富的新闻源,是记者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点,能否发现和掌握权威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源也是衡量记者专业素养的重要尺度。正如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消息来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来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工作。”互联网为记者迅速发现和掌握信源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极大丰富了记者的信息资源。但是,目前很多新闻记者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以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取代了到社会生活中发现信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5年前,70﹪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上网浏览信息,仅有15﹪的人从BBS、USENET中搜寻新闻线索,如今有65﹪的人每天以参与者的身份,频繁进出论坛和博客,并且从中获得新闻线索。

国内亦是如此,美通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记者曾经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2009年《现代快报》改版后,大量新闻线索从网络社区获得,其中区域新闻版的重点稿件,有50﹪的线索来自于网络社区。”2010年年底,上海《新闻晨报》成立微博小组,由一线采编记者从微博采集新闻线索。在网络中寻找线索已成为许多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常态活动。

2.过多转载网络内容。传统新闻媒体对于网络的依赖不仅表现在大量使用网络线索,还表现在大量直接引用、摘录甚至全文转载网络内容,这种情况在一些市场化的晚报、都市报以及民生类新闻节目当中尤为突出。200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严厉批评了不经核实就将网帖内容当做新闻报道出来的做法。[6]但是时至今日,新闻媒体直接使用、摘录、转载网帖内容的做法却越来越普遍。河北电视台《非常道》是一档午间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时,往往大量直接使用网帖内容。

如2010年2月6日对张家界“擎天一柱”改名事件的评论,无论是评论角度还是基本话语,大多来自同年1月2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评论文章。2010年国庆期间“小月月”事件在网络热炒,《京华时报》《潇湘晨报》《天府早报》《东南快报》等诸多纸质媒体跟进报道,其中大部分的报道都是直接摘录网络内容,如《东南快报》的报道只在结尾有一句“记者联系该社区客服,客服表示无法帮助联系发帖人,而记者通过站内短消息联系发帖人,但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发帖人的回帖”,其余报道内容皆为网上摘录。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职业惰性,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盲目跟风网络热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因为过度依赖而滋生出对网络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表现为放弃自身把关职责,盲目跟风,将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新闻选择的依据,既不认真核实信息真伪,也无视新闻选择的基本价值规律。

1.不辨信息真伪。网络的.确有着广泛的信息源,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又容易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流传,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纳网络信源的时候严格把关,否则就容易导致虚假新闻泛滥。近年《新闻记者》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都是记者盲从网络热点,不加把关而导致的。

2.无视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整体过程中,新闻记者通过判断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决定其能否成为报道对象,而新闻编辑同样根据价值规律决定记者的报道在版面的位置或电视时段的排序。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新闻工作者却把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传统媒体缺少足够的新闻理性,有时将网络推手请到访谈现场,媒体对网络的依赖与盲从可见一斑。

3.缺少理论自信。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是在长期新闻实践过程中对新闻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炼,体现的是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智慧和哲学高度,是一代一代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指导性,新闻工作者的各种新闻实践活动正是建立在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却表现出不应有的理论焦虑和自卑,这往往表现为轻易放弃传统新闻理论的权威性,生硬炒作一些新概念、新理论。如《华西都市报》提出的“微新闻”概念:“‘微新闻’是《华西都市报》为应对网络时代快速阅读而创新的新闻品种,稿件最长不超过三四百字,最短为一句话,但又不同于过去的‘边栏小稿’或者‘一句话新闻’。简而言之,‘微新闻’就是借鉴微博的优势为我传统媒体所用。

它在形式上类似微博,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却要求字字说事,客观报道新闻,具备新闻的五要素,不议论不评价不感慨,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读者新闻价值何在。”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微新闻”概念特征与传统新闻学中动态消息的内涵要求并无丝毫差别。

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发表文章认为:《环球在线》在“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内容”方面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而分析其文中所谓的“微内容”,无论是视频、漫画、文字、照片还是地图,都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使用手段并无二致。不难看出,“微新闻”“微内容”“微时代”“微革命”等系列概念无不充满对微博这一网络传播形式的技术与理论膜拜,这种用新概念包装传统规则的做法,一方面表现出新闻媒体炒作概念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彰显出媒体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挑战职业自信的丧失。

三、被动追随网络声音

与虚假无序、信息泛滥的网络相比,传统新闻媒体在提供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网络的渗透与互动过程中,很多新闻媒体未能主动引导舆论方向,反而被动依从网络议程设置,放弃应有的媒体立场,成为网络议程的附庸,甚至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伤害无辜公众的帮凶。

1.盲从网络议程。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主动设置议程,媒体不仅决定着受众能够接受的新闻内容,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受众解读新闻的角度和立场,因此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但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的议程受网络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媒体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的过程成了不断追随网络议程的过程,分析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几乎都曾经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内容。

但实际上,很多热点事件只是无聊的网络炒作,如“贾君鹏”事件、“小月月”事件等;有些热点事件是别有用心的人为策划,如“闫德利”事件、“兽兽”事件等。但是大量新闻媒体对这些所谓网络热点争先恐后地报道,助长了无聊的网络宣泄之风,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对无辜公众,有时对当事人也造成了伤害。

2.放弃权威立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一些观点在网络上迅速积聚,形成网络舆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也为大量非理性情绪的发泄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很多网络事件中偏激情绪的宣泄往往遮蔽了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本应以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或纠正舆论走向,但往往被网络的强势声音主导,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附庸。

2010年“小月月”事件的热炒过程中,有很多网民质疑:对“小月月”形象的展示是否涉及侵权、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还是网站的人为策划、网民的大量谩骂是否违背社会伦理等等。如果传统媒体就这些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答案,作出独到解读,就会起到改错纠偏的重要舆论引导作用。遗憾的是众多传统媒体只是摘录网络内容,始终没有表现出丝毫舆论引导的意识和立场。

轻易放弃对新闻专业主义规律与价值立场的执守,使得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无序信息、非理性信息、虚假信息、恶意信息等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对于网络依赖现象,新闻媒体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警惕,才能保证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守住阵营,实现共赢。

拓展资料:

简介

网络依赖症不可不防的流行病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甚至成了全部。网络突然断了,你会心烦意躁吗?如果一二天不上网,你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吗?会觉得空虚吗?

面试穿什么衣服?上网查!相机买什么型号?上网查!当生活面对选择题时,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上了“网络选择恐惧症”,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网络了吗?

网络时代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成为年轻一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最近心里很乱,我想跳槽,但是又怕跳砸了;按兵不动,又心有不甘。以下附上我的具体信息,大家帮我看看,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多表现为失眠焦躁,容易发脾气,不愿上学等症状,目前患“网络依赖症”的学生比较多,其中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学生患上“网络依赖症”主要是因为假期里整日上网,打游戏、聊天。

网络依赖症的特点总体有二个特点:有依赖性、社会功能障碍。精神空虚、情感受挫、无所事事的人最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

心理症状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有些人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溜达”。

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

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还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心理医生称之为“网络依赖症”。要想治愈网络依赖症,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瘾;其次是将上网后便不再去做的事列出清单;第三是认清无节制地上网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或严重后果: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变差、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没有热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从而认清其危害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临床也可应用抗抑郁药物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尤其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依赖症,当家长的要及早采取措施,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因高压而产生逆反心理。网络给人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坏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健康上网,不要对网络成迷,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助长网络暴力

北大法学院教授近日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称:中国当下的公众参与存在一种网络依赖症,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

贺先生的观察很敏感,“网络依赖”确实是当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鲜明特征,这表现在许多方面: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网络曝光并产生影响的,公众也是通过网络留言和跟帖的方式参与和推动事件的,上网看新闻、到论坛灌水和发帖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公众的许多权利是通过网络动员来激活、实现和凝聚的;许多官员都把网络当成听民意的重要通道,领导开博客、上网听政成为政治时尚,等等。

网络民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然是一种进步。但网络成为公众参与的主流渠道,公众参与对网络形成过分的依赖,就绝不是什么好事了。

确实,网络民意有着开放性、民主性、草根性等许多优点,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比如: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缺乏理智和建设性,攻击性很强,容易发展成多数人的暴力;网络表达缺乏约束力,代表性也非常弱,等等。这些缺点使得这种参与的民主质量非常差,并容易滋生社会紊乱因素。基于这一点,当代世界政治发达的国家根本不会让网络成为主流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其间必须设置中介,民意必须通过代议制等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才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并最终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样才是健康的、制度化的过程。

在我国,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期待越来越高,公众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寻求表达空间,但这种表达方式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其一,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公催生出民间的许多非理性情绪,如仇富、仇官、反权力、反市场之类,这些情绪借助网络表达出来,在多数人的受迫害幻觉和暴力性语言的强化中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极端化,并扩展成为与精英、政府和主流对抗的民粹主义,攻击性和破坏性非常强。其二,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正常的制度参与渠道的建设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当下的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真正起到过正面建设作用的事例很罕见,即使有也只是偶然的,更多是杂乱无章的,众声喧哗一阵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其三,网络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又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这种无责任约束的表达很容易变成极富伤害性和以暴易暴的网络暴力,对公民的私权利形成威胁。典型如去年的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中杀气腾腾的网络追杀,今年烧狗事件和辱师视频事件中的网络围剿。其四,由于缺乏理性的参与渠道,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正在网民中激起一种原教旨式的民主情绪,网络已经成为“失控的陪审团”。

因此,仅靠网络,显然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网络单通道只会滋长网络民粹暴力,必须有更制度性的参与渠道。

治疗方法

网络依赖症“网络依赖症”是新近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起源于网络空间的无限与学生儿童自身辨别能力的有限之间所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因而,致使许多学生上网后便极易坠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学生们往往有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无意识地将网络看成是自己最好的家,把上网当成人生的最大的快乐。早有网络专家指出,一个原本无邪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因为链接了一个不合适的网站而闯入完全陌生甚至有害的领域,终致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的学生和孩子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学电脑、用电脑、上网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体验。可正是这个“不可或缺”,却使不少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孩子为了能够上网,有的人对家长说谎,有的人偷钱上网,有的人为网友离家出走,有的人终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有的人甚至走向色情,走向暴力对于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光靠几句说教是不够的,而一些惩罚措施也只能起到短时间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治疗其病症,还必须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治疗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种:

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

对学生应以想象厌恶疗法为主。具体做法是:

1、在班上开展“我和网吧”的演讲比赛。要求写出网吧的好处和害处,写出上网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好处呢?是为了辨证的思考问题,也是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通过演讲比赛,同学们认识到了网络的魅力,也认识到了网络对青少年有害的一面。

2、把学生演讲中关于网吧环境的乌烟瘴气、关于网吧中不良少年的语言污秽与行为放荡、关于上网后的头昏脑涨视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等描述集中起来,每天放学时在班上反复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刺激中对网吧产生厌恶心理。

3、对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以橡皮筋代替电击。只要心中一有上网的念头不能消除就拉手腕上的橡皮筋,直到消除上网的念头为止。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减轻学生对网吧的依赖。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什么就业前景,具体如下:

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实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网络营销策划与创意、网站策划创意与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就业前景相对来说还是很广泛的。渗透在互联网的各个部门里。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简介:

网络与新媒体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文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该专业要求学生既能从事信息传播时代内容方面的深度、综合、跨学科的信息传播工作。

同时也能有新闻传播技术、设计、制作、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传播技术类工作的能力。该专业培养适应传统媒体机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等团体组织急需的宽口径、复合型信息传播人才。

根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点,课程体系应当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作品)。理论课程主要包含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这四大类课程总体上应能充分反映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的最新经验,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情况。

课程总体框架设计应当强化专业实践能力,扩大通识类课程覆盖面,增加新媒体知识和技术相关课程,涵盖创新创业教育。

新好高媒体技术专业学策划学概论、专业通识、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技术与运用、数字图像采集与制作、视频合成与剪辑、数字时代著作导读、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内容。新媒体技术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媒体具有先天的技术优势与作为媒体的信息服务功能,是网络经济与传媒产业实现对接的最佳选择。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从PC单终端向PC、手机、IP电视、车载电视升袜消多终端转变;从探索性经营向大规模正规经营转变。从覆盖国内为主向覆盖全球转变。中央电视台新媒体正在成为中央电视台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有力臂膀。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媒体为研究样本,从网络资源整合吵知、多终端传播联盟和经营战略空间拓展三个层面对其新媒体发展创新模式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和研究。新媒体技术专业就业方向1、技术类:包括文案专员(没错,文案也算是一门技术)、设计师、程序员等。2、运营类:包括公众号运营、微博运营、网站运营等。3、媒体类:包括网络推广、店铺推广、网络广告投放等。4、管理类:包括新媒体主管、新媒体经理、网络营销主管等。5、策划类:包括互联网产品策划、活动策划、事件策划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论文范文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欢迎大家分享。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整合网络资源、广泛使用网络内容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应对网络挑战,谋求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新闻媒体表现出了不应有的焦虑和浮躁,这不仅体现为过度使用网络信息,缺少专业价值标准的衡量与辨别,还表现在对网络价值取向不应有的盲从等方面,丧失了传统新闻媒体应有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对于公众的社会舆论引导力日渐式微。

关键词:信息依赖价值盲从网络崇拜取向迷失

互联网的诞生,对于传统新闻媒体构成了极大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互联网大潮,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媒介融合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共识。传统新闻媒体大量整合网络资源为己所用,不仅丰富了新闻素材,提高了新闻采编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的贴近性。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借力网络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却出现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现象,导致在整合网络资源的过程中放弃自身优势,成为网络的附庸。

一、过度依赖网络信息

互联网极大释放了网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欲望与能力,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不仅过度采用网络信源,而且大量转载、使用网络内容,记者从传统的“跑新闻”变成了在网上找新闻和摘新闻。

1.大量采用网络信源。寻找丰富的新闻源,是记者新闻报道工作的起点,能否发现和掌握权威的、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源也是衡量记者专业素养的重要尺度。正如梅尔文·门彻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所说:“消息来源是维持记者生命的血液。不能通过消息来源接触信息的记者无法开展工作。”互联网为记者迅速发现和掌握信源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极大丰富了记者的信息资源。但是,目前很多新闻记者过度依赖网络信息,以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取代了到社会生活中发现信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5年前,70﹪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消费者的身份上网浏览信息,仅有15﹪的人从BBS、USENET中搜寻新闻线索,如今有65﹪的人每天以参与者的身份,频繁进出论坛和博客,并且从中获得新闻线索。

国内亦是如此,美通社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中国记者曾经通过社交媒体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2009年《现代快报》改版后,大量新闻线索从网络社区获得,其中区域新闻版的重点稿件,有50﹪的线索来自于网络社区。”2010年年底,上海《新闻晨报》成立微博小组,由一线采编记者从微博采集新闻线索。在网络中寻找线索已成为许多新闻媒体新闻报道的常态活动。

2.过多转载网络内容。传统新闻媒体对于网络的依赖不仅表现在大量使用网络线索,还表现在大量直接引用、摘录甚至全文转载网络内容,这种情况在一些市场化的晚报、都市报以及民生类新闻节目当中尤为突出。200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网友曝”是一种很恶劣的新闻文风》,严厉批评了不经核实就将网帖内容当做新闻报道出来的做法。[6]但是时至今日,新闻媒体直接使用、摘录、转载网帖内容的做法却越来越普遍。河北电视台《非常道》是一档午间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解读时,往往大量直接使用网帖内容。

如2010年2月6日对张家界“擎天一柱”改名事件的评论,无论是评论角度还是基本话语,大多来自同年1月26日中国新闻网的一篇评论文章。2010年国庆期间“小月月”事件在网络热炒,《京华时报》《潇湘晨报》《天府早报》《东南快报》等诸多纸质媒体跟进报道,其中大部分的报道都是直接摘录网络内容,如《东南快报》的报道只在结尾有一句“记者联系该社区客服,客服表示无法帮助联系发帖人,而记者通过站内短消息联系发帖人,但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发帖人的回帖”,其余报道内容皆为网上摘录。这种做法不仅助长了职业惰性,更重要的是损害了新闻媒体应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盲目跟风网络热点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新闻媒体因为过度依赖而滋生出对网络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表现为放弃自身把关职责,盲目跟风,将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新闻选择的依据,既不认真核实信息真伪,也无视新闻选择的基本价值规律。

1.不辨信息真伪。网络的.确有着广泛的信息源,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又容易导致大量虚假信息的流传,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纳网络信源的时候严格把关,否则就容易导致虚假新闻泛滥。近年《新闻记者》每年评选的十大假新闻,都是记者盲从网络热点,不加把关而导致的。

2.无视新闻价值规律。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整体过程中,新闻记者通过判断社会生活中各类现象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决定其能否成为报道对象,而新闻编辑同样根据价值规律决定记者的报道在版面的位置或电视时段的排序。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很多新闻工作者却把是否为网络热点作为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传统媒体缺少足够的新闻理性,有时将网络推手请到访谈现场,媒体对网络的依赖与盲从可见一斑。

3.缺少理论自信。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是在长期新闻实践过程中对新闻活动的理论总结和提炼,体现的是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智慧和哲学高度,是一代一代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成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普遍的指导性,新闻工作者的各种新闻实践活动正是建立在新闻概念和新闻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却表现出不应有的理论焦虑和自卑,这往往表现为轻易放弃传统新闻理论的权威性,生硬炒作一些新概念、新理论。如《华西都市报》提出的“微新闻”概念:“‘微新闻’是《华西都市报》为应对网络时代快速阅读而创新的新闻品种,稿件最长不超过三四百字,最短为一句话,但又不同于过去的‘边栏小稿’或者‘一句话新闻’。简而言之,‘微新闻’就是借鉴微博的优势为我传统媒体所用。

它在形式上类似微博,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却要求字字说事,客观报道新闻,具备新闻的五要素,不议论不评价不感慨,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读者新闻价值何在。”但是只要稍微有点新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微新闻”概念特征与传统新闻学中动态消息的内涵要求并无丝毫差别。

中央电视台某主持人发表文章认为:《环球在线》在“适应新时代的传播特点,借鉴微创作的理念和手段,充分利用微内容”方面作出了有益和有效的尝试,而分析其文中所谓的“微内容”,无论是视频、漫画、文字、照片还是地图,都与传统电视新闻评论的使用手段并无二致。不难看出,“微新闻”“微内容”“微时代”“微革命”等系列概念无不充满对微博这一网络传播形式的技术与理论膜拜,这种用新概念包装传统规则的做法,一方面表现出新闻媒体炒作概念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彰显出媒体人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挑战职业自信的丧失。

三、被动追随网络声音

与虚假无序、信息泛滥的网络相比,传统新闻媒体在提供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与网络的渗透与互动过程中,很多新闻媒体未能主动引导舆论方向,反而被动依从网络议程设置,放弃应有的媒体立场,成为网络议程的附庸,甚至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伤害无辜公众的帮凶。

1.盲从网络议程。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的重要功能,主动设置议程,媒体不仅决定着受众能够接受的新闻内容,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受众解读新闻的角度和立场,因此议程设置是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但在网络环境下,新闻媒体的议程受网络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媒体在网上寻找新闻线索的过程成了不断追随网络议程的过程,分析近几年的网络热点事件,几乎都曾经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重要内容。

但实际上,很多热点事件只是无聊的网络炒作,如“贾君鹏”事件、“小月月”事件等;有些热点事件是别有用心的人为策划,如“闫德利”事件、“兽兽”事件等。但是大量新闻媒体对这些所谓网络热点争先恐后地报道,助长了无聊的网络宣泄之风,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对无辜公众,有时对当事人也造成了伤害。

2.放弃权威立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舆论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网络上发表意见,一些观点在网络上迅速积聚,形成网络舆论,并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但是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也为大量非理性情绪的发泄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很多网络事件中偏激情绪的宣泄往往遮蔽了关注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新闻媒体本应以权威性和公信力引导或纠正舆论走向,但往往被网络的强势声音主导,成为网络意见领袖的附庸。

2010年“小月月”事件的热炒过程中,有很多网民质疑:对“小月月”形象的展示是否涉及侵权、这是一个真实事件还是网站的人为策划、网民的大量谩骂是否违背社会伦理等等。如果传统媒体就这些问题深入进行调查,给出权威答案,作出独到解读,就会起到改错纠偏的重要舆论引导作用。遗憾的是众多传统媒体只是摘录网络内容,始终没有表现出丝毫舆论引导的意识和立场。

轻易放弃对新闻专业主义规律与价值立场的执守,使得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网络无序信息、非理性信息、虚假信息、恶意信息等的传声筒和放大器,对于网络依赖现象,新闻媒体应予以足够的重视与警惕,才能保证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守住阵营,实现共赢。

拓展资料:

简介

网络依赖症不可不防的流行病

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甚至成了全部。网络突然断了,你会心烦意躁吗?如果一二天不上网,你会觉得少了什么东西吗?会觉得空虚吗?

面试穿什么衣服?上网查!相机买什么型号?上网查!当生活面对选择题时,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上了“网络选择恐惧症”,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网络了吗?

网络时代应该如何正确运用网络成为年轻一代必须面对的问题。“最近心里很乱,我想跳槽,但是又怕跳砸了;按兵不动,又心有不甘。以下附上我的具体信息,大家帮我看看,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

患有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多表现为失眠焦躁,容易发脾气,不愿上学等症状,目前患“网络依赖症”的学生比较多,其中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学生患上“网络依赖症”主要是因为假期里整日上网,打游戏、聊天。

网络依赖症的特点总体有二个特点:有依赖性、社会功能障碍。精神空虚、情感受挫、无所事事的人最容易患上网络依赖症。

心理症状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是感到上网其乐无穷,随之不断延长上网时间,有些人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上“溜达溜达”。

他们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而后可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会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

外表憔悴,一旦停止上网还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生命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患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5%左右,女性约占1.5%,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心理医生称之为“网络依赖症”。要想治愈网络依赖症,首先就是要承认自己对网络上瘾;其次是将上网后便不再去做的事列出清单;第三是认清无节制地上网给自己带来了多少麻烦或严重后果:比如视力下降、身体变差、头昏脑涨、食欲不振、学习成绩下降、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没有热情、家庭失和甚至破裂等,从而认清其危害性。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临床也可应用抗抑郁药物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尤其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依赖症,当家长的要及早采取措施,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避免因高压而产生逆反心理。网络给人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给人带来了坏处。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健康上网,不要对网络成迷,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助长网络暴力

北大法学院教授近日在接受《南都周刊》采访时称:中国当下的公众参与存在一种网络依赖症,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

贺先生的观察很敏感,“网络依赖”确实是当下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鲜明特征,这表现在许多方面:许多重大事件都是通过网络曝光并产生影响的,公众也是通过网络留言和跟帖的方式参与和推动事件的,上网看新闻、到论坛灌水和发帖已成为公众参与政治的主要方式;公众的许多权利是通过网络动员来激活、实现和凝聚的;许多官员都把网络当成听民意的重要通道,领导开博客、上网听政成为政治时尚,等等。

网络民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当然是一种进步。但网络成为公众参与的主流渠道,公众参与对网络形成过分的依赖,就绝不是什么好事了。

确实,网络民意有着开放性、民主性、草根性等许多优点,但其缺陷也不容忽视,比如: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缺乏理智和建设性,攻击性很强,容易发展成多数人的暴力;网络表达缺乏约束力,代表性也非常弱,等等。这些缺点使得这种参与的民主质量非常差,并容易滋生社会紊乱因素。基于这一点,当代世界政治发达的国家根本不会让网络成为主流的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其间必须设置中介,民意必须通过代议制等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才能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意见,并最终影响政府的决策。这样才是健康的、制度化的过程。

在我国,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期待越来越高,公众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寻求表达空间,但这种表达方式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

其一,改革成果的分配不公催生出民间的许多非理性情绪,如仇富、仇官、反权力、反市场之类,这些情绪借助网络表达出来,在多数人的受迫害幻觉和暴力性语言的强化中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极端化,并扩展成为与精英、政府和主流对抗的民粹主义,攻击性和破坏性非常强。其二,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正常的制度参与渠道的建设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中国当下的网络参与,对政府决策真正起到过正面建设作用的事例很罕见,即使有也只是偶然的,更多是杂乱无章的,众声喧哗一阵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其三,网络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又容易滋生小道消息和谣言,这种无责任约束的表达很容易变成极富伤害性和以暴易暴的网络暴力,对公民的私权利形成威胁。典型如去年的虐猫事件和铜须事件中杀气腾腾的网络追杀,今年烧狗事件和辱师视频事件中的网络围剿。其四,由于缺乏理性的参与渠道,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正在网民中激起一种原教旨式的民主情绪,网络已经成为“失控的陪审团”。

因此,仅靠网络,显然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网络单通道只会滋长网络民粹暴力,必须有更制度性的参与渠道。

治疗方法

网络依赖症“网络依赖症”是新近出现在学生群体中的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起源于网络空间的无限与学生儿童自身辨别能力的有限之间所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再加上学生的自控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因而,致使许多学生上网后便极易坠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上,学生们往往有如一只迷途的羔羊,无意识地将网络看成是自己最好的家,把上网当成人生的最大的快乐。早有网络专家指出,一个原本无邪的学生完全有可能因为链接了一个不合适的网站而闯入完全陌生甚至有害的领域,终致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的学生和孩子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学电脑、用电脑、上网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体验。可正是这个“不可或缺”,却使不少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孩子为了能够上网,有的人对家长说谎,有的人偷钱上网,有的人为网友离家出走,有的人终日恍恍惚惚萎靡不振,有的人甚至走向色情,走向暴力对于患上了网络依赖症的学生,光靠几句说教是不够的,而一些惩罚措施也只能起到短时间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治疗其病症,还必须运用现代心理学的“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厌恶治疗的形式以有下列三种:

电击厌恶疗法、药物厌恶疗法、想象厌恶疗法。

对学生应以想象厌恶疗法为主。具体做法是:

1、在班上开展“我和网吧”的演讲比赛。要求写出网吧的好处和害处,写出上网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好处呢?是为了辨证的思考问题,也是为了避免学生的抵触心理。通过演讲比赛,同学们认识到了网络的魅力,也认识到了网络对青少年有害的一面。

2、把学生演讲中关于网吧环境的乌烟瘴气、关于网吧中不良少年的语言污秽与行为放荡、关于上网后的头昏脑涨视力下降精神萎靡等等描述集中起来,每天放学时在班上反复宣讲,让学生在反复的刺激中对网吧产生厌恶心理。

3、对个别症状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以橡皮筋代替电击。只要心中一有上网的念头不能消除就拉手腕上的橡皮筋,直到消除上网的念头为止。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减轻学生对网吧的依赖。

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教育有了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将其作为推动教育改革,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网络教育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一) 1. 网络研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及实施框架 3. 财经类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4. 远程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5. 探究移动平台教学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6. 基于微博的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索 7. 硕士生精品网络课程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分析 8. 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对我国高校线上教育的影响与研究 9. 高等院校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0. 应用于网络教育的大数据技术探析 11. 浅谈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 12. 语料库构建实用性与商务英语网络化的发展 13. 混合式教学在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4. 网络游戏在网络教育中的角色探讨 15. 省级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6.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融合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17. 病例驱动的“医院虚拟实习”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18. 面向区域医疗协同的可扩展远程医学教育系统设计与实现 19.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 20. 开放教育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满意度影响因素 21. 运用网络技术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2. 网络视频课件在药理学实验教学的应用 23. 基于CiteSpace的网络教育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4. 网络课程开发中教学设计人文化的实践 25. 网络机房与校园网接入的设计方案研究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二) 1. 我校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2. “互联网+”背景下远程教育教师的心理反应与调试策略 3. 网络教育背景下多媒体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管理探析 4. 浅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运行 5. 网络环境下知识建构模型对比研究 6. 成人网络教育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7. 借鉴微课教育功能创新网络德育工作 8. 远程教育高校以党建工作促进师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9.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系统构建 10.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下中小学教育网站安全防护研究 11. 美术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12. 成人网络教育的学习监控策略初探 13. 校园网络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15. Java课程群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 16. 网络环境下“90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 18. 网络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19. 现代远程教育融入传统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农村老年教育网络构建的实践与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创新思考 22. 生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探索 23. 基于云平台的口腔内科学微课程开发应用 网络教育论文题目(三) 1、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 3、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于新媒体的管理机制在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5、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6、基于网络技术条件探讨中职政治教学策略 7、网络游戏对教学活动的可借鉴性研究 8、网络学习空间中交互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 9、泛在学习视角下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应用模式 10、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1、远程开放学习者网络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2、“微课”教学模式下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13、网络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在机械学科的应用 14、基于Moodle平台《建筑测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5、网络模式下的大学英语写作多单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16、动漫、游戏等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审美取向的影响 17、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中西文化对比课程建设与实践 1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19、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欢: 1.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2. 网络教育有关发展的论文 3. 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范文 4. 网络教育浅析论文 5. 网络教育方面相关论文

一、现阶段新媒体及技术的发展状况

新媒体产生于现代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成熟,催生了新媒体网络的形成,从而在信息渠道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在新媒体视域之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理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放,观念的转变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新媒体视域下行政管理创新及困境

当前,在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已经逐渐使用新媒体技术,并将计算机智能技术运用到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当中。

三、新媒体视域下行政管理创新工作的途径

首先,改进现有的新媒体行政管理方式。当前,大部分政务单位和行政部门已经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日常工作的开展,这不仅增添了政务机构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途径,也进一步提升的政务工作的效率。

其次,改变政务工作人员对新媒体行政管理创新的理念。行政管理的创新,就是要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有效服务,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充分贯彻执行这一理念,才能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

最后,提升政务工作人员的自身水平。政务人员的工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媒体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和创新,当前正因为缺少相应的专业人才而导致新媒体行政管理及其创新遇到了新的问题,才导致其发展遇到了瓶颈。

以上就是新媒体视域下行政管理的创新研究的一个优秀的范文,小伙伴们可以仔细研究其中的内容,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灵感,更多论文相关内容,请关注本平台,小编会做及时的整理与发布。

网络与新媒体论文答辩题目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的安全这几年备受人们的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巨大的信息含量和交互功能,提高了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但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即影响网络稳定运行又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可以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因此网络的安全性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学术堂整理的关于网络安全的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查看。1、探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防火墙技术2、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在大数据时代的探讨3、网络型病毒与计算机网络安全4、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分析5、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设计6、网络安全信息关联分析技术的运用与问题阐述7、美国网络安全专业教育体系建设及其启示8、基于威胁传播的多节点网络安全态势量化评估方法9、基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10、信息化网络安全的建设与防护技术分析11、空间信息网络安全协议综述12、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技术研究13、基于并行约简的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提取方法14、欧盟NIS指令研究对我国网络安全保障实施的启示15、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16、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17、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探讨18、基于攻防行为树的网络安全态势分析19、美国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20、以色列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其治理(论文范文可到学术堂内自行查看)

论文答辩稿示范如下: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XXX,是XX级XX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网络时代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调查分析》。

论文是在XX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在计算机网路日益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今天,人们自身的数据隐私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已然成为了各方越来越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个人数据隐私的有效保护也是现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主要结合当今社会在网络平台个人数据信息以及隐私保护的实际现状,剖析个人数据信息和隐私泄露的原因和途径,从个人数据信息及隐私保护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当中进行交流学习、娱乐和购物,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

但是,互联网的这种便利使人们处于一个自由开放和透明的空间当中,使人们的个人隐私遭到了一定的威胁,甚至对人们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对个人数据隐私的有效保护也是现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本文的研究当中,不仅能够梳理国内外在个人数据与隐私方面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成果,还能够结合本文的相关研究健全和完善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体系,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支持。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主要内容。

通过明确在网络时代下对于个人数据及隐私的定义,研究当前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数据及隐私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和研究在当前网络时代中,如何提高人们保护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意识,合理解决网络中个人数据及隐私的泄露问题,以及如何保护个人数据及隐私的方法。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存在的不足

由于本人在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方面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对全文的把握和掌控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个人数据与隐私的保护分析也缺乏全面性,不能很好的实现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的完善分析。

另一方面,本文地从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和分析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实际的问卷分析可能会存在一些漏洞。而且,本文在对网络是到新的发展环境方面的把握也略显不足。

谢谢!

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分析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策论文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和防范措施。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普遍应用到日常工作、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比如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社区及家庭等。但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也受到全所未有的威胁,计算机病毒无处不在,黑客的猖獗,都防不胜防。本文将着重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1、技术层面对策在技术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主要有实时扫描技术、实时监测技术、防火墙、完整性检验保护技术、病毒情况分析报告技术和系统安全管理技术。综合起来,技术层面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包括系统管理员和用户在内的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对重要部门和信息,严格做好开机查毒,及时备份数据,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2) 网络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它是保证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核心策略之一。访问控制涉及的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目录级控制以及属性控制等多种手段。3)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是数据库管理员维护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操作。备份是恢复数据库最容易和最能防止意外的保证方法。恢复是在意外发生后利用备份来恢复数据的操作。有三种主要备份策略:只备份数据库、备份数据库和事务日志、增量备份。4) 应用密码技术。应用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密码手段为信息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基于密码的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是当前保证信息完整性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密码技术主要包括古典密码体制、单钥密码体制、公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以及密钥管理。5) 切断传播途径。对被感染的硬盘和计算机进行彻底杀毒处理,不使用来历不明的U盘和程序,不随意下载网络可疑信息。6) 提高网络反病毒技术能力。通过安装病毒防火墙,进行实时过滤。对网络服务器中的文件进行频繁扫描和监测,在工作站上采用防病毒卡,加强网络目录和文件访问权限的设置。在网络中,限制只能由服务器才允许执行的文件。7) 研发并完善高安全的操作系统。研发具有高安全的操作系统,不给病毒得以滋生的温床才能更安全。2、管理层面对策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不仅要看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和防范措施,而且要看它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执行计算机安全保护法律、法规的力度。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才能使计算机网络安全确实有效。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包括对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和加强计算机的管理功能、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的立法和执法力度等方面。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加强用户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提高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对防止计算机犯罪、抵制黑客攻击和防止计算机病毒干扰,是十分重要的措施。这就要对计算机用户不断进行法制教育,包括计算机安全法、计算机犯罪法、保密法、数据保护法等,明确计算机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应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自觉遵守合法信息系统原则、合法用户原则、信息公开原则、信息利用原则和资源限制原则,自觉地和一切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维护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除此之外,还应教育计算机用户和全体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为维护系统安全而建立的一切规章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制度、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计算机处理的控制和管理制度、各种资料管理制度、机房保卫管理制度、专机专用和严格分工等管理制度。3、物理安全层面对策要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可靠,必须保证系统实体有个安全的物理环境条件。这个安全的环境是指机房及其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计算机系统的环境条件。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腐蚀度、虫害、振动和冲击、电气干扰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2) 机房场地环境的选择。计算机系统选择一个合适的安装场所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选择计算机房场地,要注意其外部环境安全性、地质可靠性、场地抗电磁干扰性,避开强振动源和强噪声源,并避免设在建筑物高层和用水设备的下层或隔壁。还要注意出入口的管理。3) 机房的安全防护。机房的安全防护是针对环境的物理灾害和防止未授权的个人或团体破坏、篡改或盗窃网络设施、重要数据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和对策。为做到区域安全,首先,应考虑物理访问控制来识别访问用户的身份,并对其合法性进行验证;其次,对来访者必须限定其活动范围;第三,要在计算机系统中心设备外设多层安全防护圈,以防止非法暴力入侵;第四设备所在的建筑物应具有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设施。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设备、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安全解决方案的制定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网络安全解决方案是综合各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将安全操作系统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护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安全扫描技术等综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协调一致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我们必须做到管理和技术并重,安全技术必须结合安全措施,并加强计算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建立备份和恢复机制,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此外,由于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技术是不分国界的,因此必须进行充分的国际合作,来共同对付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病毒等问题。参考文献:[1] 张千里.网络安全新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 龙冬阳.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3] 常建平,靳慧云,娄梅枝,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