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金夫人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金夫人毕业论文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被行刺 在美国,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一是“马丁路德金日”,纪念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被行刺,一颗子弹夺去了他仅39岁的生命。全国超过一百个城市爆发暴乱,不过马丁路德金的理念已深植美国人心底,无数群众,包括白人、黑人,扶老携幼,唱起"we shall overcome",和平地纪念他的逝世。

你知道居里夫人叫什么? 求学巴黎 志同道合镭之光 荣誉面前金子般的心 卷入丑闻的核心 30.永远的经典——香奈尔 一贫如冼的孤儿 改变风尚的女人 “我爱过的男人,永远会记得我” 31.“世界现代舞之母”——邓肯 舞蹈解放了女人的身体 人皆能舞 凄美的爱情

在孟菲斯被暗杀1968年4月4日

【作品提要】

菲利普·拉金(PhilipLarkin,1922—1985)是英国小说家、诗人,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他于1922年出生于英国本岛中部的科芬特里。父亲是个大男子主义者,崇拜希特勒。母亲是个温顺、多愁善感的家庭主妇。拉金钻研英语,酷爱爵士乐,并结识了对他影响深远的金斯利·艾米斯。1946年大学毕业后,拉金辗转任职于英国各大学图书馆。拉金的一生循规蹈矩,不爱抛头露面,被冠以“书呆子”的称号。他发表的作品不多,但句句鬼斧神工。1984年秋天,他被授予“桂冠诗人”,但他却拒绝了这一荣誉。拉金害怕婚姻和家庭生活,独身一世,却同时和三个女人保持了长期的情人关系。1985年拉金病死于英国赫尔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工作岗位上。

【作品选录】

虽然很快就和别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但拉金的大部分童年时光都是在父母的庇佑下独自度过的。“我想他们都不擅长交际,”拉金淡淡地说:“母亲的原因在于她过于纯朴,只喜欢呆在家里做一些家事,而父亲的原因在于某种程度上他是反对社交的……”拉金童年时代的熟人证实了这些。其中一个人说:“我觉得他的家庭有些沉闷,拉金先生(西尼)似乎很冷淡,而且难以接近。”另一个人则是这样形容爱娃的:“她就像加米奇夫人一样总是苦恼地绞扭着双手,或者是无病 *** ……”还有人说拉金家里的气氛“暗淡”而“无趣”。西尼在市政厅的秘书爱尔西·哈里斯多年来一直是潘沃恩的常客,她记得当爱娃和别的妇女在西尼的办公室嬉戏时,他有时会很厌烦——“所谓的嬉戏仅仅是一次偶然的拥抱,又碰巧用一条胳膊拥住了一位秘书。”她还说:“拉金夫人(爱娃)是个和蔼可亲的,谦逊的人,”而西尼则“非常大男子主义,他认为妇女完全无足轻重,她们唯一的职能就是作装饰和侍奉男性,他很少提及自己的女儿,却经常谈到菲力普,菲力普才是西尼真正感到骄傲的人。”

在拉金开始上学之前的那几年中,母亲变得越发焦虑,父亲则越发顽固并倾向于无 *** 主义。西尼一方面易于嘲弄他的同事,另一方面,他也承认自己必须学会与他们相处。于是,他参加了当地的象棋俱乐部,为文学和哲学社撰写稿件(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哈代的),并为自己赢得这样一个声誉——颇有造诣的餐后演讲者。镇上的同事也许会觉得他不是那么好相处,但他们都赞成爱尔西·哈里斯的观点,“才智方面他的确优于常人”。而且无论他觉得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多么使人头疼,他毫不吝惜为他们(后来是菲力普)破费,只要他认为那些东西对他们有益处,例如:斯特拉福德的莎士比亚,考文垂的音乐会,以及满屋子的书籍。艾尔希·里斯回忆:“他醉心于文字的起源和意义,常常让我查字典,当然这对我也有好处。我相信他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他总是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周围的人——而这也正是他所有行为的目的。”

胆怯和严谨使西尼变成了一个相当自信的人,而另一方面他的处境也变得很尴尬。拉金后来说:“父亲认为自己是保守的无 *** 主义者,但我并不理解其中的意义。”事实上他了如指掌。19世纪20年代,西尼的政治立场逐渐右倾。20年代末期,他成为德国战后复苏的“积极而顽固的崇拜者”。30年代,他曾高度赞扬希特勒在复苏中所起的作用。于是在考文垂,传闻西尼是新纳粹组织“林克”的成员,当这项指控似乎要为公众所知时,拉金很恐慌(《60岁的拉金》——出版于1982年的散文集)。他仔细检查了父亲的所有稿件,并没有发现支持那项指控的证据,这才如释重负。

即使西尼不愿意加入“林克”,他还是完全赞同“林克”的大多数原则。整个20年代间,他毫不掩饰自己对纳粹党人的成就所表现的崇敬,并常常向菲力普灌输自己的观点。30年代间,他的狂热急剧攀升,1934年至1937年之间,他曾与希特勒的经济部长H。G。H·施阿特通信(此人遏制了德国的通货膨胀,因而享有盛誉);他常常出访德国,并不时地对德国近期取得的成就表达他的“倾慕之情”。

拉金一方面否认父亲是某个特定组织的成员,另一方面又承认他确实是“不适合民主的人”。在这一点上,西尼有单纯的一面——他只是崇拜德国的技术进步和“ *** 机构的运作方法”;然而邪恶的方面则更多。赫尔大学的前历史教授,拉金的酒友约翰·肯曾经说:“菲力普认为西尼曾经是纳粹的狂热追随者。30年代间,他参加过几次纽伦堡集会,甚至在家里的壁炉架上陈设着希特勒的雕像,只要摁下一个按钮,就会变成纳粹的敬礼姿势。”考文垂的副出纳局长阿伦·马歇尔不情愿地证实了这些事情。1939年,西尼用纳粹徽章来装饰自己市政厅里的办公室,战争爆发以后, *** 文书命令他撤掉徽章,“西尼照办了,”马歇尔说,“但他继续表达自己对纳粹德国的崇敬,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别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说他根本不在意。”甚至在1940年11月,考文垂遭到德军突袭之时,他非但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反倒为自己前一年订购了一千口薄纸板棺材而庆幸,他继续赞扬“高效的德国式管理”并贬损丘吉尔——他认为丘吉尔长着一张“被告席上的罪犯的面孔”。

孩提时代的拉金并不明白父亲政治观点的复杂性和内涵,但正是这些观点形成了梅诺路的氛围,因此很难对它们的重要性夸大其辞。西尼·拉金对儿子十分慷慨,甚至时常纵容他,但他却以相当的傲慢来影响幼年时的拉金。他难以容忍邪恶,对妇女倨傲不恭,并无视他人的想法和命运,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思维敏捷的人,具有非同寻常的智慧,然而,(至少在书籍方面),他却有着让人出乎意料的天主教徒的审美情趣。父亲的性格中,所有拉金不喜欢的或者恐惧的因素都会伴随着另一些因素,而正是这些因素使拉金印象深刻并感到钦佩。

幼年时代的“乏味”不但不能被遗忘,反而与拉金终生相伴。父母的婚姻“单调乏味”,家里的气氛使人压抑,加之西尼对它全无赞赏,这些是任何事物都无法补偿的,即使拉金是家人溺爱的独子,拥有舒适的屋子和满屋的书籍,并且每年都可以去度假(在诸如海上的比格伯里,福克斯通和邻近约克郡的费雷的卡顿湾这样的地方)。梅诺路的来访者都记得这个大脸、长头发的孩子静静地在阴暗的房间里游荡或者带着迷茫的敬畏在大人们身边转悠,直到大人告诉他可以回自己的卧室为止。即使是在这样的庇护之下,他依然很脆弱。他声称自己最开心的事是观察吸铁石,跟他的玩具说话(一只泰迪熊,一只名叫拉格斯的小狗,还有一只兔子,后来掉进了一碗薄荷酱),收集硬币和香烟卡,或者玩他的菏恩比小火车。虽然如此,大人们还是会要求他下楼来,加入他们的活动。

随着拉金童年的前半部分的流逝,他对自己家庭的感情也渐趋复杂。青年时代,因为拉金渴望显得更具有优越性和独立感,这种感情进一步加剧,并最终演变为愤怒。“请相信我,”他告诉自己的第一个重要朋友,“我一半的生命都是在黑暗的,汹涌的,使人疼痛的,沸腾的憎恨中度过的。”成年以后,这种感情又转化为克制然而苦涩的怨恨,经过时间的磨蚀,50年代,拉金又把它写入了一个未经出版的片段。很显然,这个片段是一部很长的但从未完成的自传的开头部分,它展示了拉金的生命之初,父母如何塑造了他成熟性格的压抑而富有创造力的雏形。

但结果拉金没病,莫尼卡却病了。在1981年的秋天,莫尼卡已经和莱斯特大学商议好她提前退休的事了(她那时59岁)。虽然事实上她继续教授她的专门课程——浪漫主义,一直到她60岁的那个夏天。1982年的10月,独自住在海顿桥的她摔了一跤,把头打破了,被送到海克斯海木总医院。拉金对她的“疼痛和苦恼”深为焦虑,曾经在信中写道“可怜的孩子啊”。接着更严重的事发生了。1983年的3月,他们在海顿桥一起度复活节的时候,莫尼卡得了带状疱疹(眼带状疱疹),使得她头痛欲裂,视力严重受损。她住进了本地诊疗所,但几天之后就发现显然她需要更先进的治疗。她和拉金匆忙锁了房子,驾车到了赫尔。拉金把她安置在那里的皇家医院,而当时她不得不忍受着“某种双瞳”症状的折磨和承受着“特别使人衰弱”的“剧烈的疼痛”。最终当她被一个眼科专家诊视完并被告之可以回家的时候,她显然已经太虚弱,太茫然不知所措了,根本不可能自己照顾自己。(更糟的是,她在莱斯特租的房子六月份就到期了,她得另外再找一个住处。)拉金非常担心,认为她可能就要死了。当他向玛伊芙倾诉他的这种忧虑的时候,甚至一度崩溃。他告诉莫尼卡等她恢复了,她必须搬到纽兰·帕克和他一起住。

他坚持这只是个暂时的安排;等她恢复了,他们就会回到他们以前的生活。事实上,他们再也没分开过。他们的关系,虽然之前两人都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避免走向婚姻,现在最终却成了事实上的婚姻,只是没有名分罢了。30年来,拉金一直以他需要独自生活和写作为理由为自己辩护,而且在他的写作有点枯竭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独居,声称这种生活是他唯一了解的生活。现在他意识到他不得不放弃这种生活了。因为莫尼卡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就是他了。35年来她一直忠心地陪伴着他,爱着他。现在该是他回报这份爱了。他以前一直是口头上比行动上表白的多。

回到赫尔后他不得不参加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公共庆祝活动,而莫尼卡也无法轻易地陪他一起出席这种场合。6月27号,也就是他在牛津被授予文学博士的同一天,贝蒂的60岁生日到了,并正式从图书馆退休。她从1957年5月开始就一直为拉金工作。在为她举办的小派对上,拉金做了一个“极力奉承的演说”。他说当他得知她会“一周来几个小时帮助处理他的文学信件”时松了一口气,并且认为她的接替者玛格瑞特·伊丽澳特有着“惊人的高效”。他甚至一点都没有暗示他们的秘密情人关系。不过自从莫尼卡搬到纽兰·帕克来后,他们的这种关系反正也得调整。贝蒂说:“没关系的,因为我还没那么疯狂地爱他。这些年他一直把我当妻子对待,什么都告诉我。没道理我一退休就得不见他了,是吧?”

莫尼卡什么都没说。她在纽兰·帕克唯一不能轻易提及的话题就是关于贝蒂的事。她对拉金偶尔在别的地方和他的“旧情人”约会的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其他的方面,她感觉是完全融入了拉金的生活的,分担着他的一切忧愁,并在一些实际事物中给他提供建议。同时,她引导他度过了他的牛津文学博士所带来的痛苦,帮助他解决一些俗事。比如他该让国家肖像艺术馆画一幅他自己的肖像吗?这个主意是国家肖像艺术馆的主管约翰·海易斯在1979年第一次提出来的。那时他们请霍华得·莫根去给拉金画一幅木炭画。由于拉金认为画出来的结果会使他看起来像“那个年轻的墨索里尼”,他就没让莫根给他画全幅肖像。现在五年已经过去了,艺术馆想换一个画家再试试看。

几天之后,当她再去看他的时候,拉金的“情况非常糟糕”,而且“责备”她“过度操心,还给莫尼卡打电话”。玛伊芙非常沮丧,不得不表面上表现为单纯的好意看望,而非以情人的身份。她说:“我想,上次第一次看见我可能使得他情绪激动,让他想起了那些更开心,更迷人的日子。他这种情况再不允许情感上的波动了。”

来自各地邮局的不知名仰慕者的慰问信如雪片般涌入到医院,而且在拉金7月初搬回努费尔得的之后,还在一直不断地被送来。很多住在赫尔之外的人都想去看望他,但是甚至他那些和他最亲近的几个人都遭到了婉拒,如艾密斯,他把拉金的拒绝理解为:“这就像‘晨曲’,你知道,‘它意味着不要吓到其他人了。’”他身边的朋友只局限于在进医院之前他所创造的“圈子”:莫尼卡,玛伊芙,贝蒂,弗吉尼·亚皮丝和迈克·鲍文。

不管莫尼卡,玛伊芙和贝蒂多么努力避免让他难过,她们最终还是没做到。第一次玛伊芙载车送莫尼卡去医院的那次还是她们的第一次见面。她们到后,莫尼卡进去陪在拉金身边,而玛伊芙在等候室里一个人呆了45分钟,然后进去和他们一起待了10分钟。当这两个女人“准备走”的时候,玛伊芙说:“尽管拉金病成那样,他还是仰起脸来想亲吻我。我当时吓呆了——我不可能就当着莫尼卡的面做出回应,她就站在床的另一边啊。”玛伊芙觉得这场折磨真是太可怕了,莫尼卡也有同感。在后来的另外一次场合中,莫尼卡又经历了同样一次尴尬。那是当贝蒂给了拉金一个亲吻的时候,而莫尼卡很确定地认为“他那时本来不想要的”。

(贺启静、余婷婷译)

【赏析】

菲利普·拉金尽管生前只出版过薄薄四册诗集,却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最杰出的英国诗人。他一生辗转任职于几个大学图书馆,最后在赫尔做了长达30年的图书管理员,过着隐士般的单身生活。他给人的印象是温文尔雅,循规蹈矩,至死头上也戴着品德高尚的诗圣的光环。但是1992年,在拉金已经逝世七年之后,一本拉金私人书信集的出版,却令全世界英语国家中的拉金崇拜者们大吃一惊。从这些信件里我们可以读到拉金对女人的侮辱性言论,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评论,甚至极度变态的言语。拉金的信件顿时引起轩然 *** ,他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也一落千丈。一下子,拉金成了最有争议的传奇诗人。

作为拉金很亲近的朋友,也是其文学遗产执行人之一,安德鲁·莫申不希望世人误解拉金,于是在1993年出版了这本传记。为了展示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拉金,他四处搜集材料,采访拉金的熟人朋友,并检阅了拉金的所有未出版的私人文件和记录。莫申发现,拉金其实是一个矛盾而具有多重思想性格的作家,“在他安静、极力不去引人注意的‘典型的图书管理员’角色下,他过的是不为人知的非常戏剧化的、困惑的人生”。莫申要揭示出拉金在图书管理员这个角色面具后面藏匿着的那颗饱受困扰的心,并试图找出拉金的诗歌与其内心世界的关系。在描绘拉金的艺术创作、私人生活和公众角色三者之关系时,他用三个令人难忘的句子交代了这本书的主题:“拉金的很多内心冲突的发展,只能在他的作品里得到一点暗示。40年代末期当他找到他的真实的声音时,他的美丽的诗歌之花已经在一片相当阴暗的土地上茁壮成长了。要描述这块土地,拉金精心为他读者准备的形象不可避免地要改变。”换句话说,艺术有多么完美,生活就有多么不完美。这本书里,诗人不幸福的童年、不完美的爱情生活以及他的一些不体面的习惯和观点都被展现出来。

传记的重点之一是拉金和他父母的关系。拉金的父亲西尼是一名 *** 出纳员,父亲的缺点和优点都对拉金有所影响。拉金身上所体现的来自其父亲的遗传一方面是对文学的鉴赏力,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反动的政治倾向。西尼自己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阅读面非常广泛,曾为考文垂当地的文学协会写过关于哈代的论文,并试图让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了解莎士比亚等等。拉金热爱文学创作并与之相伴一生,这与孩提时代父亲的熏陶是分不开的。西尼还是希特勒的忠实崇拜者,他推崇纳粹的政治思想并向幼年的拉金灌输这些思想。传闻他曾经是新纳粹组织“林克”的成员,对纳粹的 *** 运作及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过高度的赞扬,甚至在二战前夕用纳粹徽章装饰自己的办公室。拉金为此深感不安,在一次采访中,他有意淡化了这个问题:“我的父亲热爱德国是因为他想学习德国的 *** 运作方法并因此爱上了那里。”事实上,拉金本人的政治观,种族观和阶级观都大受父亲的影响,他说“所有的女人都很愚蠢”,他对劳动阶级没有同情心,对他们的遭遇置若罔闻,这些正是投射在拉金身上的西尼的影子。

而来自母亲方面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莫申认为她是拉金最深刻的感情依托,比他生命中的其他任何女人(他的缪斯们)都要深刻。“虽然她常常是稀里糊涂的,虽然她常常使拉金感到烦躁甚至狂乱,但儿子与母亲之间的联系不仅给拉金以慰藉,更给了他诸多灵感。这些联系将拉金带往过去,带进充满希望和 *** 的回忆,带回最具有创造力的青年时代。”拉金最优秀诗歌的灵感均来源于母亲。尽管早年的拉金对自己的家庭环境非常不满,然而多年以后,重新审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拉金才发现,父母的影响已经在他身上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传记的另一个重点也是比较有争议的是拉金和三个女人的关系。在生命中的最后30年里,拉金和三个女人同时保持着长期的情人关系:英语教授莫尼卡,图书馆高级助手玛伊芙和他的秘书贝蒂。这种随意的情人关系被当作他厌恶且不屑女人的例证。安德鲁对此进行了两方面的解释:第一,拉金自己宣称,他父母不幸的婚姻使得他决定终身不娶。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拉金一直不善于和女孩打交道,直到他工作相当一段时间后才和女人有了第一次性关系。但拉金后半生和女人的关系却是相当成功的。他给那些和他关系密切的女人的信都很善解人意,充满爱意。第二个原因是为了他写作的需要。拉金认为婚姻和家庭会占去他大部分时间,而他需要独处来进行创作。同时拉金的这些风流韵事也在他的生活和工作之间制造了冲突,从而为他人格的发展和诗的创造提供了源泉。由于他同时把他的爱分给三个女人,使得他在每个女人的关系里都得不到完全的满足,而经常他把这种失望转换为诗。莫申认为,拉金所痴迷的忧伤、死亡、失败等主题都直接来自于他那充满麻烦的生活,拉金通过牺牲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成就了“一个作家的生涯”。

安德鲁·莫申的主要目的是要揭示拉金身上存在的大量矛盾和冲突,同时尝试去发现是什么使得“拉金的这些自相矛盾和谐共处”。他让我们看到了拉金的内心生活的各种不同因素,如坚强、羞怯、 *** 、恐惧、机智、自怜等,这些矛盾的因素最后又都统一到诗人的气质之中。正是诗人的身份,诗人的个性,才使拉金如此独标一格。

安德鲁自己也是个出众的诗人、评论家和编辑,他是怀着尊敬和坦诚之心来写这本传记的,而不是以一个英雄崇拜者的身份来仰视拉金,或以一个毁谤者的身份来俯视传主的。他非常擅长细节描写,用大量的细节把一个不信教、畏惧婚姻与家庭、外表循规蹈矩但内心独立不依、觉得“生活首先是厌烦,其次是恐惧”的中年人描绘得栩栩如生。他在传记里以高超的技巧对拉金生活中不同的角色交叉做了描述:作为一个小说家,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和作为一个情人。这本传记确实覆盖了拉金的整个人生,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新的拉金,能让我们从一个角度去了解这位优秀但却屡遭误解的诗人的一生。

(贺启静、余婷婷)

夫人论文范文论文

24岁的玛妮雅(后来的居里夫人)来到巴黎大学理学院,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虽然住在姐姐家里生活舒适,但是由于姐姐家病人和客人太多,影响她的学习,玛妮雅说服了姐姐,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准确地说,这只是一间阁楼,没有暖气,没有煤气,没有水,也没有电灯。

在她的生活中,没有娱乐时间,没有聊天时间,正如玛妮雅给父亲的信中所说的:“读书、读书!这就是我目前生活的全部。”

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有一天,她晕倒了。姐夫赶来一边仔细地给她检查身体,一边问她都吃了什么东西。她头一天晚饭只吃了一把萝卜和半磅樱桃,一直学习到凌晨3时。姐夫把她接到家中,在姐姐一家的精心护理下,她才恢复了健康。

玛妮雅就这样苦读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奖金的分配

居里夫妇得到7万法郎的诺贝尔奖金,居里夫人还得到了5万法郎的欧西利奖金。她将一部分奖金存入银行,补贴家用和自费招聘一位实验室助手,把其余一些奖金捐助了一些学术团体,又给教过她的一位贫困的法国教师汇去一笔旅费,让老师能重游故乡。按下来,她又把剩下的钱一半买了法国公债,一半买了华沙债券。居里夫人把她千辛万苦提炼出的镭(价值100万以上法郎)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有人劝她把这些财产留给两个女儿,居里夫人说:“我希望女儿长大自己谋生,我只留给她们精神财富,把她们引上正确的生活道路,而绝不给她们留金钱。”

1. 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2. 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

3. 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玛丽娅•斯克洛多夫斯卡,即后来的玛丽•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玛丽娅有三个姐姐佐莎、布罗尼娅、海娜和一个哥哥约瑟夫,父亲是数学和物理教授,母亲是华沙一所女子中学的校长。佐莎姐姐因染上了伤寒而去世了。玛丽娅的家里,有件让人伤心的事情:玛丽娅的妈妈患上了结核病这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1878年5月6日她们的母亲便永远的离开了她们。玛丽娅自幼就很聪明,四岁就比7岁的布罗尼娅认识的字多了。但当时,波兰战败,被俄国(现在的俄罗斯联邦)、澳大利亚、俄国三国占领。玛丽娅所在的华沙被俄国(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占领。俄国国王尼古拉斯命令所有中学用俄语上课,而不是波兰语。有一次玛丽娅父亲的学生讲错了一句俄语,他的父亲维护了一下他,便被校长辞职了。自从母亲去世后,布罗尼娅便担当起了母亲的责任。玛丽娅读书了,不久后玛丽娅就成为全班第一名。玛丽娅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得到了金牌。约瑟夫、布罗尼娅也各得到一块金牌。玛丽娅不仅学习成绩好,还懂得关心家人。应为为了帮布罗尼娅姐姐完成到巴黎学医的心愿,她不拍风吹雨打,每天按时按点的到别人家做。玛丽娅读书了。1906年居里因在走路时看书被载重6吨的马车压死了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我最喜欢的经典名著玛丽娅•不久后居里夫人有了两个女儿•,提出,有件让人伤心的事情,在她充满曲折的人生中;•,挣钱;•斯克洛多夫斯卡,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那时居里才46岁;•,不久后玛丽娅就成为全班第一名。虽然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离开了我们。俄国国王尼古拉斯命令所有中学用俄语上课。玛丽娅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时得到了金牌;•,1867年11月7日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母亲是华沙一所女子中学的校长,被俄国(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布罗尼娅也各得到一块金牌,而不是波兰语、澳大利亚,她克服了常人不可忍受的困苦为人类的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天平对它的微小重量也无能为力;•。玛丽娅不仅学习成绩好:皮埃尔•,反复试验;••斯克洛多夫斯卡•,那就是人们已知道了镭的价值。1878年5月6日她们的母亲便永远的离开了她们。他们一起探索,终于找出了办法;••后来她认识了医生,在道德方面。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便被校长辞职了。佐莎姐姐因染上了伤寒而去世了,她是一位伟大的女科学家。应为为了帮布罗尼娅姐姐完成到巴黎学医的心愿,布罗尼娅便担当起了母亲的责任。玛丽娅有三个姐姐佐莎;•,他的父亲维护了一下他,四岁就比7岁的布罗尼娅认识的字多了。约瑟夫。最后终于完成了到巴黎学医的梦想•、布罗尼娅;••到了巴黎。玛丽苦心钻研。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她67岁时因镭放射而导致白血病而去世了: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她坚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海娜和一个哥哥约瑟夫。但当时;•••••。玛丽娅所在的华沙被俄国(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占领,她改名叫,父亲是数学和物理教授。有一次玛丽娅父亲的学生讲错了一句俄语,即后来的玛丽•。便和他结了婚;••,读完了《居里夫人》这本书。当时在科学界还有一个重大的难题没有突破;•,还懂得关心家人,她不拍风吹雨打、俄国三国占领,也许比单纯才智成就还要大。自从母亲去世后,来测定镭的量。1910年居里夫人一人成功提炼出纯净的金属“镭”,曾发表演讲。我强忍住泪水;居里。一位崇高的人物结束了她的一生,用镭放出的射线,可如何测定它却是一个难题;•、一起研究••:玛丽娅的妈妈患上了结核病这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玛丽•,但她那精神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波兰战败;•。玛丽娅的家里;居里夫人,每天按时按点的到别人家做家教。玛丽娅自幼就很聪明,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去世时;1895年他俩一起发现了镭

在我隐隐约约的记忆中,有无数伟人的事迹与我做伴:在课堂中,从书本上总能接触到他们用勇气和毅力谱写的伟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

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无异于那颗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每当提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我的心灵都会为之震撼,甚至惊愕,理由很简单,她对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偶然的机会,我得以翻开《居里夫人传》一书,得以更加细致的了解她那我自认为辉煌的一生。但是,我可能错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了奇异的经历,但无论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种辉煌。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过人的天资,加上适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个具有令人羡慕优秀的她。

可是,命运不愿成全这个小女孩:她的祖国被侵占,受着外族沙皇统治。她的童年充满了忧患,这也渐渐形。

在我隐隐约约的记忆中,有无数伟人的事迹与我做伴:在课堂中,从书本上总能接触到他们用勇气和毅力谱写的伟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无异于那颗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当提到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我的心灵都会为之震撼,甚至惊愕,理由很简单,她对全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偶然的机会,我得以翻开《居里夫人传》一书,得以更加细致的了解她那我自认为辉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错了。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了奇异的经历,但无论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种辉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着过人的天资,加上适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个具有令人羡慕优秀的她。可是,命运不愿成全这个小女孩:她的祖国被侵占,受着外族沙皇统治。

她的童年充满了忧患,这也渐渐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书攒钱帮助姐姐,为的是实现自己的愿望。

终于有一天凑成了可以入学的几百法郎——终于能自己去巴黎大学求学。进入了巴黎大学,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学。

她租了一间简陋的阁楼,那里几乎什么也没有!家具都成了奢侈品。这样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她为着探索那她热爱的科学,忘记了多年来的艰辛,忘记了多次倒在书桌前,忘记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苍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无奈、太多太多的艰难,可她?用她那坚定固执的灰色双眼告诉了人们一切——她从未屈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多少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多少年艰苦生活的畅籂扳饺殖祭帮熄爆陇压迫,她从未屈服!这就是她那艰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艰苦卓绝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尔•居里,她的生活从此变化了,变得更加充满 *** !她的丈夫同样是位忠于科学研究的“梦想家”。他们有了共同语言,他们的结合是两颗高尚心灵的碰撞,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学成就。

她发现了镭以后,更加有 *** 做科学研究,甚至获得了第一项诺贝尔奖!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镭为人类带来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她不愿做名人,她对那些成天来骚扰的记者感到厌恶,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不是她要的生活?这与当今的社会景象与人民思想有着极大地反差,更是一种对大红大紫、闲逸奢侈生活的讽刺啊。

她是个“梦想家”,是个永恒奉献的人,这一点是我最最看重与钦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财富,不接受名望,“两袖清风”。

在她心中,总有一个使命叫她完成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让他不断崭新科学的远景,那是不知从何而来的坚定信念,是一个“梦想家”的原则。我记得那句“即使人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也必须继续工作下去”。

这是皮埃尔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

八年屋棚下,她与丈夫搞放射学研究。皮埃尔死后,他又忍住哀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

她既挑起一个当母亲的责任,又不忘她的科学使命。晚年的她,比原来更加艰苦!亲人们一个个要么远在他乡,要么哀伤离去,她孤单地做着工作,终于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她依然淡定,她作为一个女性给了那些保守势力重重一击。此时又一阵轩然的荣誉 *** 向她袭来,她没有被打到,俨然像个风浪中归来的英雄。

她以其雄厚的实力来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坚持下去的一生。他甚至经历了世界大战的考验!但并没有倒下,真令人惊愕和叫绝!但总有她倒下的时刻。

直到她倒下时,她仍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这一刻之前,她已预兆到自己生命的终结,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为科学事业做出的辉煌灿烂,她舍得抛弃这一切么?命运不给她疑迟的机会。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个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记科学事业,终结了。她的一生很长很长,很是深奥,很是神秘,我无法一一叙述,但可以细细品味、感悟。

我回想到了许许多多疮痍的画面:祖国波兰被沙俄痛苦蹂躏时的无奈、失去姐姐与母亲时的悲恸、六年过着家庭女教师生活的艰难、巴黎大学夜以继求学的劳累、夫妇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简朴、母亲撑起女儿们教育事业的重任、对荣誉波澜的厌恶……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时代是在近两个世纪前的19世纪,而当今的21世纪与其大不相同,那时艰苦卓绝的名人事迹,载入了现在安逸生活中学生们的教材。我深有感触,居里夫人如何做到这一切?那真是一个神话。

居里夫人 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 玛丽·居里(1867--1934),波兰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

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生平经历 如果只看简历,很容易使人觉得玛丽亚·居里只是一帆风顺的成功科学家。她于1867年11月在波兰华沙出生。

有一兄三姊,父母亲都是教师。她15 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中学毕业。

其后当了几年家庭教师,于1891年到法团巴黎大学索邦分校(Sorbonne)接受大学教育,1894年毕业,获得数学和物理两张证书。1895年,她与任教于巴黎市工业物理和化学学院的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结婚,1897年秋长女伊伦(Irène)出生。

此前。她跟索邦的李普曼(Gabriel Lippman)做磁学研究,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此时,为了博士学位论文作准备,她开始在皮埃尔的实验室进行新课题,皮埃尔也很快便加人了妻子的工作。

他们的实验笔记从1897年12月6日开始,到1898年2月17日记录了第一次观察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polonium)为止。经过几个月追踪和分析,他们在7月18日正式提交法国科学院宣读的报告中提出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元素钋、二是r放射性」(radioactivity)这个概念。

钋的纯化和另一新元素镭的分离等现象的发现,对化学研究有很大 *** ;而放射性研究,则是物质本质研究的突破性发现。1903年6月,居里夫人通过论文答辩,获颁物理科学博士。

11月初 居里夫妇获颁英国皇家学会的戴维奖章(Humphrey Davy Medal);11月中旬更获悉与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1905年他们得次女伊芙(Eve)。

1906年皮埃尔去世。 1911年居里夫人获诺贝尔化学奖。

表彰她发现钋和镭。1934年居里夫人去世。

1935年她的长女伊伦和女婿的里奥·居里(Frédéric Joliot-Curie)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的科学发现,居里夫人在世时就知道了)。1937年次女出版的《居里夫人》,成为风靡全球的一本传记. 终于,在1904年12月6日生了一个肥胖的婴儿,头上竖着黑发。

又是一个女儿:取名叫艾芙。 新生婴儿的微笑和嬉戏,使这个年轻的母亲感到愉快;极小的孩子总能使她怜爱。

她在一本灰色笔记居里夫人传 ·106·本里,随时记载艾芙最早会作的姿势和开始长出的牙齿,正如以前对待伊雷娜那样。玛丽的神经状态随着这个婴儿的发育渐渐好转。

分娩造成的强制性休息使她放松了,从而使她恢复了生活的情趣。她又以愉快的心情去接触她的仪器,这种心情她曾经忘记了。

不久她又到赛福尔去教课。她动摇了一些时候,现在恢复了她的坚定步伐,又走上了艰苦的途程。

天气晴朗,比埃尔觉得健康多了,玛丽也比较高兴。现在他们应该履行一再拖延的责任:到斯德哥尔摩去作诺贝尔讲演。

1905年6月6日,比埃尔代表他的妻子和他本人,在斯德哥尔摩的科学院讲演。他追溯镭的发现引起来的后果:在物理学方面,这种发现把基本原则大加修改;在化学方面,它引起一些大胆的假定,这些假定解释了造成放射性现象的力量的来源;在地质学和气象学方面,它是解释以前不能解释的现象的钥匙;最后,在生物学方面,镭对于癌细胞的作用,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克勒曼大道的房子像堡垒一样,拒绝闲人闯入;比埃尔和玛丽在里面仍旧过着简单隐遁的生活。家务方面烦心的事,已经大为减少。

一个干粗活的女仆承担了一应重活。一个打杂的女佣人料理烹饪和开饭;居里夫人传 ·107·她看着她的奇怪雇主的专心态度,总是惊异得大张着嘴,而且时常空自等着他们称赞她做的烤肉或马铃薯泥。

有一天,这个朴实的女子忍不住了,她站在比埃尔面前,用坚决的语调问他觉得他刚才吃了很多的煎牛排做得怎么样,但是他的回答却使她莫名其妙。 这个学者喃喃地说 :“我吃了煎牛排么?”然后表示和解地又加上一句 :“可能吃了罢!” 玛丽就是在工作最忙的时候,也总留出时间照料孩子;因为她有职务,不得不把她的两个女儿交给女仆,但是定要亲自证实伊雷娜和艾芙睡得好,吃得好,梳洗得整洁,没有感冒或任何疾病,她才放心。

若是她偶尔没有十分注意,伊雷娜一定提醒她!伊雷娜是个很专制的孩子,嫉妒地独占着她的母亲,只勉强容许母亲照料“小的”。 冬天时候,玛丽常在巴黎走很远的路,去找伊雷娜肯吃的一种苹果和香蕉,若找不到,她差不多不敢回家。

这对夫妇晚间大半是穿。

我相信大家一定听过居里夫人这个名字,我暑假里读过一本描述居里夫人一生的书。读完之后,居里夫我的启示太多太多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让我永身难忘。

居里夫人曾是一个穷苦的波兰女孩,后成为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对知识的向往对科学的渴望,使它成为我最敬佩的人。整本书中他在巴黎求学的时候最感人,当时他的生活很拮据,为了避免干扰他从姐姐家搬到一座阴冷的小阁楼里,他很早起,很晚睡。冬天的巴黎寒风刺骨,一片薄被根本抵御不了严寒,所以他把所有的衣物都盖在被子上以此来增加一点暖意。夏天,他穿着打过补丁的裙子,垫着硬纸板的鞋。就这样他度过索尔本大学的生涯。

经过她和他的的丈夫的多年研究,终于从含铀矿物中发现了镭,钋,当他发现时,有朋友叫她申请专利,他断然拒绝,语重心长的说:“我们搞科学研究,不是借此某利,而是为谁社会出。”而且并把大部分奖金捐给贫困人民。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她是个谦虚忘我的人,关心人民的人。她更是个爱国的人,小时候他就深知国耻,有远大抱负,长大以后一定以雪洗耻。

居里夫人留个我的启示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生活要简朴,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要独立自主,要有脚踏室的工作作风,要自信,要坚强,要勇敢,要乐观的面对人生。我们一定要铭记在心,更值得我们学习。

居里夫人的故事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 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 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 ***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克洛多夫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市的一个教师家庭。

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正面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我心目中的居里夫人

在我心目中的居里夫人,是一位不图名利而又伟大的女性.在她的一生中,曾获过两次诺贝奖,但是,你是否知道,在这位伟大女性的身后,有多少辛酸的令人泪下的故事!

居里夫人小学时期正好是波兰被蹂躏的时候;她18岁就离开了华沙去了偏僻的农村担任家庭教师;成年时远离家乡,到无依无靠的法国留学,但生活条件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可是她并没有涣散自己的意志,而是取得了连男同学也达不到的优异成绩.

居里夫人的一生在我看来是痛苦而又光辉、幸福的.痛苦是因为从小就失去了两位亲人的关爱;祖国波兰被其他国家分割,自己却无能为力;晚年失去了疼爱她的丈夫――皮埃,使她差点崩溃,居里夫人所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光辉是因为她与皮埃共同的科学成就,发现了镭元素,轰动全世界,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幸福是因为她认识了皮埃,使她有了依靠,而且她还有了两个事业有成、引以为荣的女儿伊伦娜和艾芙.

居里夫人的一生是无私的,年轻时她很穷,只能拿个简陋而且臭气曛天的仓库当做实验室这是她平生的第一个实验室,但她还是很乐观,对这个实验室充满希望.她不仅乐观还坚持不懈.那时研究镭的步骤极其复杂:点火、熔化、过滤、沉淀、倒出、再熔化……她还因为劳累过度、和感染有害物质患上了肺结核,肺结核应该多注意休息,才有望痊愈,但她仍不停地工作,当成果出来,镭元素被公认后,她却不申请专利,所有人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她干吗不申请专利.她却说:“我们是为科学事业而作研究,不能想到专利.任何人都不应该利用镭能治癌而去致富,镭是自然界的一种元素,应该为世人所共有.”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位世人做出了无限的贡献而贪图回报的人.

社会上总有许多人一心一意忙着票子、房子、位子、车子等等,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已为高尚.这些人只能成为历史的过客,轻易的就会被风吹走.而居里夫人把她的一切奉献给了人类.我相信,人类是不会忘记她的!她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高尚人生的坐标!

居里夫人论文素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有关成功的作文素材:居里夫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居里夫人成功的故事: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成功背后的故事战火下的童年激发了她求知的欲望,居里夫人幼小的心灵就懂得了"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

居里夫人于1867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市,当时波兰正在俄国统治之下。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失业后承包了学生食堂,年幼的居里夫人也要协助做饭,在压迫中降生,在铁蹄下长大的小玛丽不明白为什么波兰的孩子不准学波兰话,不准看波兰书,还要在沙俄监察员的监视下学习。父亲和哥哥告诉她:"压迫会产生反抗"、"知识就是力量",唤起她追求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强烈愿望。从此,小玛丽的心窝里,就埋下了对祖国热爱、对侵略者憎恨的感情。为祖国解放而学习的念头,在她的脑海里翻腾着。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但是渴求知识的愿望从未改变,但带着殖民枷锁和封建镣铐的波兰,大学是不收女生的,所以她梦想去巴黎学习物理和化学、姐姐幻想到巴黎学医,他们一点一滴地积蓄着去巴黎求学的费用。最后姐姐先到巴黎去,她留在波兰挣钱供姐姐上学。

玛丽不仅刻苦自学,而且不辞辛苦地到波兰农村给孩子们讲授科学知识,到工厂女工中传播波兰文化,而这样做是随时都有可能被密探们发现,被沙俄监察员抓走的。可是玛丽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念头:为被压迫的祖国服务,为祖国的解放而学。正象她给自己一位童年时代的朋友的信中所说:"我用尽了力量来应付这一切,再接再励......我有一个最高原则:不管是对人或者对事,都决不屈服!......"五年后,姐姐获得了博士学位,玛丽来到巴黎索尔本学院求学,穿着破旧衣服,住着简陋小屋,用面包和茶水充饥。大学的图书馆紧紧地吸引着玛丽,一次,她忘了吃饭晕倒在图书馆。玛丽象块贪婪的海绵,拚命地吸吮着知识的乳汁。忘记吃饭,对于玛丽来说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了。每晚离开图书馆回到自己的小屋里,在煤油灯下继续用功,一直到后半夜两点钟。当她躺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又被冻得不得不爬起来,把自己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地全部穿上,再重新躺下。艰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弄得这位年轻的姑娘面色苍白、容颜憔悴。在索尔本学院的学位考试中,玛丽以她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物理学硕士第一名。

着名学者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在我所认识的所有着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盛名所颠倒的人。"

居里夫人的大半生都是清贫的,提取镭的艰苦过程是在简陋的条件下完成的。居里夫人拒绝为他的任何发明申请专利,把诺贝尔奖金和其奖金都用到了以后的研究中去了。居里夫妇发现镭以后,当百万法郎、灿灿的金质奖章向她微笑的时候;当成功、荣誉、祝贺象潮水般涌来的时候,表现了他们具有高贵的品质:毫不夸耀,谦虚忘我!一位报社记者前来采访她,想把她的`事迹报道出去。她坚定地回答:"在科学上重要的是研究出来的“东西”,不是研究者的“个人”。"有几位朋友劝他们申请生产镭的专利权。玛丽.居里代表她的丈夫作出了这样的决定:"不应该这样做。这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他们把这个伟大的发现交给工业界和医学界广泛利用,并不谋求个人的任何私利。

巨额的诺贝尔奖金,对于一向清贫的居里夫人来说,并不希罕它,而是把大量的奖金赠送给波兰的大学生、贫困的女友、实验室的助手、没有钱的女学生、教过她的老师、资助过她的亲属。许多朋友责怪她没有把这笔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她给孩子们留下的却是那独立不羁的精神和鄙视功利的高尚品德。

1914年当德国侵略军逼近巴黎的时候,居里夫人带着大女儿毅然走上了反侵略战争的战场。居里夫人研究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发电,在汽车上安上一套爱克斯光射线设备。士兵们亲切地叫它"小居里"。一天早晨,居里夫人乘坐的那辆"小居里"突然发生了事故,跌进了路旁的战壕里,居里夫人被擦伤、摔昏了,这可把年轻的司机吓坏了,再也不敢开汽车。居里夫人开始刻苦学习驾驶技术。几个星期后,她又成了一名合格的司机。从此,居里夫人亲自驾着汽车,不知疲倦地从一个诊疗站跑到另一个诊疗站,一下车,就投入了透视、照像的紧张战斗......

几十年来,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加上恶劣的实验环境和对身体保护的不够严格,时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袭,使她的血液渐渐受到了破坏,患上白血病。她还患有肺病、眼病、胆病、肾病,甚至患过神经错乱症。在居里夫人看来,科学研究要比她本身的健康更重要。她曾为了能参加世界物理学大会,请求医生延期施行肾脏手术;她曾带病回国参加镭研究所的开幕典礼。她曾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顽强地进行科学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息,由于恶性贫血、高烧不退,躺在床上的时候,仍然要求她的女儿向她报告实验室里的工作情况,替她校对她写的《放射性》着作。居里夫人1934年7月4日不治而亡,她把她的一生完全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居里夫人用神圣的母爱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居里夫人28岁与彼埃尔.居里结婚。30岁生下第一个女儿绮瑞娜。37岁生下第二个女儿艾芙。当时正是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外和镭的阶段。无休无止的实验,忙碌不堪的家务,简直压得居里夫人喘不过气来,但这并没有影响她作为一个妈妈的神圣母爱。虽然她把女儿交给保姆照看,但是她每天去工作之前,一定要证实孩子是吃得好、睡得香、梳洗得干净,没有患病时,才放心地离开。而且,居里夫人也并不是把一切工作都交给保姆去做。她认为,母女之间感情的贯通,心灵的交融,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做到。居里夫人说:"我不愿意为了世界上任何事情而阻碍我的孩子发育。"所以,即使在最苦最累的日子里,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去照料孩子,亲自给孩子洗澡换衣,抽空在孩子的新围裙边上缝上几针,她不给孩子买现成衣服,这样太奢侈也不合宜。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一个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学生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居里夫人有着两个笔记本,上面每天都记载着两个女儿的体重、食物、乳齿和思维的情况。这些日记,就象她每天所做的工作日记一样详细入微,一丝不苟。

1906年,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不幸死于车祸,给她留下了一个失去儿子的79岁的老公公,两个女儿,最小的才一岁半。当居里夫人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她所挂念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孩子和公公能够过上健康愉快的生活。

老人还有个大儿子,他提出跟长子同住,但居里夫人留下了老人。为了利于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居里夫人又重新租了一套房子,房子虽然陈旧但附近有一座花园,环境宜人。居里夫人为她的这种安排付出了额外疲劳的代价,由住所到她的实验室必须坐上半小时的火车。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精心安排孩子的教育计划。教她们做智力工具或手工,功课做完后她总要带孩子们步行很长的一段路,并且做一些体育活动。她还抽出时间指导孩子学习园艺、烹调和缝纫,培养她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滋润孩子的心田。

出身贫寒的居里夫人教育女儿们将来必须自谋生路。居里夫人有几次可以给两个女儿谋到一大笔财产,但她从来没有这样做。她把经过几年辛苦分离出来的价值超过一百万金法郎的镭,毫不犹豫地赠给了实验室。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

居里夫人的评价:

爱因斯坦写的《悼念玛丽.居里》中演讲:"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和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公平,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脱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之所以能取得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

考语文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一,而写作素材的累积是写好作文的条件和根基,下面是居里夫人高考作文人物素材,欢迎参考阅读!玛丽居里的无数荣誉与盛名似乎与这位伟大的女性无关,她依旧在极端困难的工作条件下,热忱并顽强地工作着。这位伟大的女性将自己的梦想,贡献给了全人类,在她的生命中早已注入了高尚与无私。她忘我地工作不是用劳动换取荣誉、功勋和利益,她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劳动。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就流传于世,对于她一生的写照再也没有比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来的真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着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越来越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由于社会的严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就使得她具有那样严肃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发生误解——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艺术气质来解释的少见的严肃性。一旦她认识到某一条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取得,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在辉煌的科学桂冠之外的她,面临物质环境的匮乏、绯闻官司、居里先生的意外死亡,以及外界对女性科学家的怀疑,却能在残存的骄傲里找到力量。而在寂寞的心灵深处,我们看到一位尊贵的女性,对科学研究忠贞不渝的坚持、对人类的无私与热爱。

无论是课本还是优秀的作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我们只有不断地增加阅读与理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素材,才能运用优美而风趣的语言或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居里夫人作文素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居里夫人学习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品德教育包括四个方面: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 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3.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子女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

4.教育她们必须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伊伦娜和艾芙。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

居里夫人的成长故事

居里夫人是在波兰出生、长大的。那时的波兰正处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玛丽从小就尝够了做亡国奴的滋味,她私下里接受了许多抵抗侵略的思想,从心底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她发誓要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学习。在玛丽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因为亡国失去了工作,仅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和在家给别的孩子上课挣点钱养活她们,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艰苦的环境磨炼了玛丽姐妹的意志,在学校里,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老师喜爱。

玛丽中学毕业了,由于才学出众,她获得了金质奖章。可是她却不能继续上学了,因为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大学里面是不收女学生的,到巴黎上学,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要知道,同样获金质奖章毕业的姐姐已在家呆3年了,去巴黎上学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玛丽回到了家里,父亲因供不起女儿上学伤心地落下了泪,玛丽一边劝父亲,一边想着办法。她和姐姐商量先由她做家教,供姐姐读书,姐姐毕业后有了工作就可以供她读书了。就这样,姐姐拿着全家人凑起的钱迈向了巴黎,玛丽一边学习一边挣钱,终于在1891年也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玛丽到巴黎后,先是住在姐姐家,因为姐姐家离校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且有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间小阁楼上。阁楼条件相当艰苦,冬天又无法取暖,玛丽常常被冻醒,她不得不起来,把所有的衣物都盖在身上,有时甚至把凳子压在身上增加重量。玛丽生活极其简单,每天仅以几片面包充饥,有几次连这也忘了,正在读书,突然昏倒,多亏同学发现通知了姐姐。玛丽的姐姐为此操透了心,玛丽自己却为这事发笑了。

所有的艰苦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玛丽的学习。她每天总是早早地第一个来到教室里在前排座位上坐下来,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10点钟图书馆的灯熄灭了,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煤油灯又常常是亮到了夜里两三点钟。短短的两年,她连续获得物理学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这个穿着破旧毛衣、脸色苍白的女孩于1893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巴黎大学毕业了。

玛丽没有因成绩优异而满足,她要再接再励,继续攻读,摘取人类历史上第一顶属于女性的博士桂冠。就在这时,玛丽遇见了法国优秀的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共同的理想,两人走到了一块,他们相爱并且结合,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从朋友那儿借来一间破旧的贮藏室,居里夫人把它打扫了一翻,又用平时积攒的钱购置了一些必需的仪器设备,两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究。居里夫妇把凡是能够找到的化学试剂、矿物一一进行了精心的检测,发现沥青铀矿具有明显的放射性,他们判定该矿中含有某种放射性新元素。居里夫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对几十千克的沥青铀矿进行了一系列的处理,终于找到了这种具有放射性的新元素,玛丽用她的祖国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新元素,这就是“钋”。

“钋”找到了,居里夫妇却没止步,因为在提炼“钋”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分离出的钡化合物具有更为强烈的放射性,据分析这是又一种未知的放射性元素。他们把这种元素称为镭。居里夫妇向世界公开了这一发现,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见过镭,许多人对这一发现持怀疑态度。为了证实镭的存在,居里夫妇投入了更加艰苦的奋斗,他们要提炼出镭来。

没有实验工厂,他们向朋友借了一间破木棚作工厂;没有资金购买贵重的沥青铀矿,他们买来了廉价的废矿渣。居里夫人穿着一身油污的工作服,不停地出入院子和屋子之间,她时而在院子里加煤烧火、熔炼矿渣,时而在屋里结晶浓缩物,20多公斤重的容器居里夫人不断的要搬进搬出。无论严寒还是酷暑,居里夫妇没日没夜地干着,几万次的提炼,整整4年的奋斗,1902年,他们梦寐以求的镭盐终于被分离出来了。

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女博士学位。同年,他们夫妻又荣获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女性,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长,她的名字被亿万人传颂着。

居里夫人论文答辩

1911年吧!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此之后的几年中,居里夫妇不断地提炼沥青铀矿石中的放射成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分离出了氯化镭并发现了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po)和镭(lei)。因为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爱迪生寻找灯丝经过六百多次实验。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科学家的故事 每个科学家都有他失败的一面,现在,我就来看一看科学家的故事. 故事一: 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国随姐姐居住在伦敦。在那里开始学医学和农业。学习中接触了很多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很快成为一位训练有素的化学实验家,同时也成为一位有创造能力的理论家。在这期间,他同许多学者一起组织一个科学学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讨论会,主要讨论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和在实验室中遇到的问题。波义耳称这个组织为“无形大学”。这个学会就是著名的以促进自然科学发展为宗旨的“皇家学会”的前身。波义耳是该学会的重要成员。由于学会的分会设在牛津,波义耳于1654年迁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装置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华的学者作为助手,领导他们进行各种科学研究。他的许多科研成果是在这里取得的。那本划时代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是在这里完成的。这本书以对话的体裁,写四位哲学家在一起争论问题,他们分别为怀疑派化学家、逍遥派化学家、医药化学家和哲学家。逍遥派化学家代表亚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说”观点,医药化学家代表“三元素说”观点,哲学家在争论中保持中立。在这里,怀疑派化学家毫不畏惧地向历史上权威的各种传统学说提出挑战,以明快和有力的论述批驳了许多旧观念,提出新见解。该书曾广泛流传于欧洲大陆。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迁居伦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实验室,继续进行他的实验工作。晚年波义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从小家境困难,由亲戚抚养成人。175年进入神学院。毕业后大部分时间是做牧师,化学是他的业余爱好。他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时写成《电学史》。当时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22年他39岁时,又写成了一部《光学史》。也是18世纪后期的一本名著。当时,他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他对气体的研究是颇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还将木炭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叫“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显然他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氢、氨气、亚硫酸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在气体的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氧的发现。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菸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络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络。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装置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著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诺贝尔 居里夫人 爱迪生 欧立希 补充: 贝克勒尔 补充: 玛丽娅·斯可罗多夫斯卡娅,即著名的 居里夫人 ,被誉为“镭的母亲”。她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俄国沙皇侵略者统治下的波兰首都华沙。父亲是华沙高等学校的 物理学 教授,使她从小就对科学实验发生了兴趣。 1891年,她到巴黎继续深造,获得了两个硕士学位。学业完成后,她本打算返回祖国为受奴役的 波兰人 民服务,但是,与法国年轻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的相识,改变了她的计划。1895年,她与 皮埃尔 结婚,1897年生了一个女儿,一个未来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居里夫人注意到法国物理学家 贝克勒尔 的研究工作。自从 伦琴 发现X射线之后,贝克勒尔在检查一种稀有矿物质“铀盐”时,又发现了一种“铀射线”,朋友们都叫它贝克勒尔射线。 贝克勒尔发现的射线,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兴趣,射线放射出来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居里夫人看到当时欧洲所有的实验室还没有人对铀射线进行过深刻研究,于是决心闯进这个领域。 理化学校校长经过皮埃尔多次请求,才允许居里夫人使用一间潮溼的小屋作理化实验。在摄氏6度的室温里,她完全投入到铀盐的研究中去了。 居里夫人受过严格的高等 化学教育 ,她在研究铀盐矿石时想到,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证明铀是惟一能发射射线的化学元素。她根据 门捷列夫 的 元素周期律 排列的元素,逐一进行测定,结果很快发现另外一种钍元素的化合物,也能自动发出射线,与铀射线相似,强度也相像。居里夫人认识到,这种现象绝不只是铀的特性,必须给它起一个新名称。居里夫人提议叫它“ 放射性 ”,铀、钍等有这种特殊“放射”功能的物质,叫作“放射性元素”。 一天,居里夫人想到,矿物是否有放射性?在皮埃尔的帮助下,她连续几天测定能够收集到的所有矿物。她发现一种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强度比预计的强度大得多。 经过仔细的研究,居里夫人不得不承认,用这些沥青铀矿中铀和钍的含量,绝不能解释她观察到的放射性的强度。 这种反常的而且过强的放射性是哪里来的?只能有一种解释:这些沥青矿物中含有一种少量的比铀和钍的放射性作用强得多的新元素。居里夫人在以前所做的试验中,已经检查过当时所有已知的元素了。居里夫人断定,这是一种人类还不知道的新元素,她要找到它! 居里夫人的发现吸引了皮埃尔的注意, 居里 夫妇一起向未知元素进军。在潮溼的工作室里,经过居里夫妇的合力攻关,1898年7月,他们宣布发现了这种新元素,它比纯铀放射性要强400倍。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新元素被命名为钋(波兰的意思)。 1898年12月,居里夫妇又根据实验事实宣布,他们又发现了第二种放射性元素,这种新元素的放射性比钋还强。他们把这种新元素命名为“镭”。可是,当时谁也不能确认他们的发现,因为按化学界的传统,一个科学家在宣布他发现新元素的时候,必须拿到实物,并精确地测定出它的 原子量 。而居里夫人的报告中却没有针和镭的原子量,手头也没有镭的样品。 居里夫妇决定拿出实物来证明。当时,藏有钋和镭的沥青铀矿,是一种很昂贵的矿物,主要产在 波希米亚 的圣约阿希母斯塔尔矿,人们炼制这种矿物,从中提取制造 彩色玻璃 用的铀盐。对于生活十分清贫的居里夫妇来说,哪有钱来支付这件工作所必需的费用呢?他们的智慧补足了财力,他们预料,提出铀之后,矿物里所含的新放射性元素一定还存在,那么一定能从提炼铀盐后的矿物残渣中找到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周折, 奥地利 *** 决定馈赠一吨废矿渣给居里夫妇,并答应若他们将来还需要大量的矿渣,可以在最优惠的条件下供应。 居里夫妇的实验室条件极差,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被太阳晒得像一个烤箱;冬天,又冷得人都快冻僵了。居里夫妇克服了人们难以想像的困难,为了提炼镭,他们辛勤地奋斗著。居里夫人立即投入提取实验,她每次把20多公斤的废矿渣放入冶炼锅熔化,连续几小时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铁棍搅动沸腾的材料,而后从中提取仅含百万分之一的微量物质。 他们从1898年一直工作到1902年,经过几万次的提炼,处理了几十吨矿石残渣,终于得到克的镭盐,测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 镭宣告诞生了! 居里夫妇证实了 镭元素 的存在,使全世界都开始关注放射性现象。镭的发现在科学界爆发了一次真正的革命。 居里夫人以( 放射性物质 的研究)为题,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1903年,居里夫人获得 巴黎大学 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 诺贝尔物理学奖 。 继镭的发现之后,另一些新的放射性元素如锕等也相继被发现。探讨放射性现象的规律以及放射性的本质成为科学界的首要研究课题。

爱因斯坦做小板凳做不好,后来却成了大科学家。 爱迪生听力严重障碍,而且从小被当作坏学生看待,但最终成了大发明家。

马云 李嘉诚

爱因斯坦 ,诺贝尔,谢皮罗,波义耳,居里夫人。··············· 很多~~~~~~~~~~~~~~~~~~~~~~~~···········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成功,刘邦,楚汉相争先弱后强,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成功。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著柺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以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的青年学者了。 诺贝尔:他从小便是个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人。长大后,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这种炸药必须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从此,劈山筑路,打通隧道,穿凿矿井,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加强大的炸药,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1896年,诺贝尔在义大利逝世。临终时,他立下遗嘱,把他100多种发明的奖金和专利费共200万英镑,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 一、生平简介: 居里夫人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她出生在波兰,真正的名字叫玛丽,因为嫁给了法国年轻的学者彼埃尔·居里,后来被称为居里夫人。她和丈夫共同努力,发现并证实了镭元素的存在。下面我们要告诉大家居里夫妇是怎样发现镭这种神秘物质的。 1898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AntoineHenriBecquerel)发现含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神秘射线,但未能揭示出这种射线的奥秘。玛丽和她的丈夫彼埃尔·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担了研究这种射线的工作。他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对沥青铀矿进行分离和分析,终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发现两种新元素。 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她将一种元素命名为钋(polonium),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Radium),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为了制得纯净的镭化合物,居里夫人又历时四(MarieCuI7e,1867--1934)载,从数以吨计的沥青铀矿的矿渣中提炼出1O0 mg氯化镭,并初步测量出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5。这个简单的数字中凝聚着居里夫妇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质的研究》作为博士答辩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11月,居里夫妇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戴维金质奖章。12月,他们又与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作为杰出科学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学家所没有的社会影响。尤其因为是成功女性的先驱,她的典范激励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儿童时代就听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个简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亚·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1897年,居里夫人看到亨利·柏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引起她极大兴趣。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终于研究出两种新的化学元素,它们比铀具有更强的放射性。一个是“钋”,它是居里夫人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以波兰的第一个字母命名的;另一个是“镭”,它倾注了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甚至生命。为了证实镭的存在,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03年,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达洛维夫人主题论文

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看他悲剧的必然性A Character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Hamlet” 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分析The Reason Analysis of Hamlet Tragedy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Comments on the Tragedy of Hamlet 论约翰济慈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The Beauty in the Works of John Keats 浅谈阿甘正传中所折射出的女权主义The Feminism Reflected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圣地亚哥:伟大而非完美的老人-对《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性格分析The Old Man and The Sea-Santiago-A Great Old Man Not Perfect 依莎贝尔阿彻的婚姻悲剧-对淑女的画像的主题研究On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Isabel Archer-A Thematic Study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论淘姆索亚的性格特征The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美国社会文化的缩影-浅谈淘姆索亚历险记中淘姆索亚的人物性格特征The Mirror of American Social Culture-Remark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in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论飘中的人物魅力On the Charm of Characters in Gone with the Wind 论飘中的女性生存意识Thesis on Female Survival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分析飘中斯嘉丽的个人魅力Analyze Scarlett’s Personal Fascinati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乱世佳人》中的创业精神Remarks on the Business Spirit in Gone With the Wind 对玛格丽特�6�1米切尔《飘》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n the Four Characters in Magrett Mitcell’s Gone with the Wind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Personage Analysis of Scarlett 从希斯克里夫的性格演变过程看他的艺术价值Analysis on Heathcliff's Artistic Value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is Character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悲剧命运On the Tragic Destiny of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从白鲸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from Analysis of Moby Dick 简评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On Charlotte Brontё’s Jane Eyre 浅谈美国文化在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反映Tentative Reflection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保尔·莫瑞尔永不消逝的恋母情结—对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研究The Non-passing of Paul Morel’s Oedipus Complex—A Study of the Hero’s Psychology in Sons and Lovers 浅析玻璃动物园中劳拉的玻璃心An analysis on Laura's Glasslike Heart in the Glass Menagerie 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Character Analysis of Darc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自私自恋性格的分析Analysis of Selfishness and Narcissism in Heathcliff’s Characters-On the Theme of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简爱中的女权运动Feminism in Jane Eyre 回到小屋-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特点Back to the Cabin-analysis of symbols and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双城记》中西德尼伯尔顿的人物性格分析A Brief Analysis of Character Sydney Carton “A Tale of Two Cities” 普拉斯诗中的死亡意象The Death Image in Sylvia Plath’s Poem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性格分析On the Character of Frederic Henry in A Farewell to Arms 心路历程-论雪莱的自由之路The Heart's Progress---About Shelley's Freedom Road 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Thesis on the Kind-heartedness theme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种族主义的误解On Misperception of Racis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论《傲慢与偏见》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Analysis on Love of Protagonist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简爱中女主角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达洛维夫人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f Mrs. Dalloway 从庞德英译汉诗《长干行》看其意象派风格Ezra Pound's Imagist Style in Translating a Chinese Poem As Seen fro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 浅谈简爱的性格特征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阿甘正传》:五十到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展示Forrest Gump: A Panoramic Reflec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from 1950s to 1980s 论欧亨利作品中的“真爱和美德”主题Thesis on the Main Theme of Pure Love and Beautiful Virtue in O. Henry’s Writings 浅谈《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悲剧The Tragedy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浅谈托马思﹒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效果Tragic Effect of Thomas Hardy's Novel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发展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o’s Character in A Farewell to Arms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宠儿》中的弑婴母题On the Motif of Infanticide in Beloved from a Black Feminist Perspective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伍美琴的裸体吃中餐中的母女关系Reflections o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神性”与“人性”冲突引发的爱情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 Comment on the Sources of Tess’ Tragic Life 海明威,“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Ernest Hemingway, the Spokesman of the “Lost Generation” 试析《还乡》命运驱使下的人物性格On Charac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talism in The Return of Native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Love and Hate in Wuthering Heights 夏洛特和简爱性格对比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arllote Bronte and Jane Eyre 苔丝的悲剧原因分析On Causes of Tess’ Tragedy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复苏The Reviving of Human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对待婚姻的态度Jane Austen's Attitude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谈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性格特征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谈飘中斯嘉丽的人物形象The Figural Analysis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艾玛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 of Emma 论简爱的独立性格The Independence of Jane Eyre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 of A Doll’s House from the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 通过德伯家的苔丝研究哈代的创作思想On Thomas Hardy’s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从鲁滨逊的复调理论看人定胜天 大卫科波菲尔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对比Comparison of Some Characters’ Human Nature in David Copperfield

上海译文出版社孙梁(译) 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我想起的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有一个问题一直围绕着我,为什么不能把书名写成那个人的名字,而是xxx夫人,这已经在暗示她已经失去自我了吗,最终以xxx夫人来称呼,我并不喜欢这样称呼。关于这一点,达洛维夫人可能更为强烈,她的名字是克拉丽莎,但是却越来越不像是克拉丽莎,而是达洛维夫人。 这是一本很经典的意识流文学作品,所谓意识流文学,就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 前意识 。总之就是主要描写一个人的内心意识,而不受故事情节的约束。这本书真实发生的时间线其实只有一天,一天这个形式在另一本意识流著作,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中也有运用,虽则只有一天,却反映了人的一生。这又让我想起莫泊桑写的《一生》,真实描写了一个女性的一生,两种不同的味道,可是无疑达洛维夫人更多的描写了人的意识层面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我对她感兴趣的原因。按照标准的分类来看,这不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意识流作品,在这之前我有看过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或许是主题与意识的切换方式让我感到迷茫,说实话没有get到。可我认为除了标准的分类之外,注重人物意识流动的作品,我还是很喜欢的,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我反而不是很喜欢故事性强的。小说首先是关于人, “一切小说都是写人物的,同时也为了描述性格,而不是为了说教或歌颂……” 这点我和传统观点中“文学即人学”也是一致的。 可是在纯意识流的阅读过程中,我还是体会到了困难,因为你必须要抛下自我,换位思考,把自己融入到那样的人物和情景下,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所描写的意识,不然就只是用眼睛看了一遍。而且我觉得,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所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在意识流的作品中可能更加明显。所以感悟该怎么写,我真的很纠结,作者表达的东西很多,就像她自己所说的, “在这本书里,我要表达的观念多极了,可谓文思泉涌。我要描述生与死、理智与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揭示其动态,而且是最本质的动态。” 那我就写生与死,理智与疯狂,那时的社会制度和动态。 这本书中涉及到死的是从战争中回来的赛普蒂默斯,战争和好友的死亡给他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一度患上精神疾病。 “当埃文斯于停战前夕在意大利牺牲时,赛普蒂默斯却显得无动于衷,甚至没有看作一场友谊的终止,反而庆幸自己能泰然处之,颇为理智。战争教育了他。战火是壮观的。他已经历全部过程:友情、欧洲大战、死亡,得到过晋升,年龄不满三十,肯定会活下去。” 然而在别人看起来,肯定会活下去的他,其实心中已经死去,他失去了感觉。他没有了作为人应有的感觉,对什么都无动于衷,他的妻子曾说:“其实要是他愿意,他也能快活的。”对于精神疾病,大家可能都会以为是自己想不开造成的,自己想开了,其实也就好了,所以很难理解那样不放过自己。又有多少人能理解被人性判处死亡的痛苦呢,如米兰昆德拉曾说的那样,“他应该为自己没有痛苦而痛苦吗?他应该为自己没有忧愁而忧愁吗?”友情和爱情在心中都已经远去,似乎自己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经历过战争的他是最有发言权的吧。他恐惧大夫来对他进行批判,代表了人性的大夫,说他没有病,只是在胡言乱语,吓自己的妻子,这可对他是个无穷大的误会,后来的威廉爵士看出他已经病入膏肓,要对他进行强制隔离治疗,可还没有等到那个时候,他已经跳楼自杀了。 达洛维夫人理解选择自杀的赛普蒂默斯,她也曾有过死亡的想法,可是世俗的桎梏对她已经牢不可破,听到这一消息后她在热闹的宴会中躲进斗室,一边思考一边看窗外,最终决定再次返回人群之中。 “无论如何,生命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中心,而在她的生命中,它却被无聊的闲谈磨损了,湮没了,每天都在腐败、谎言与闲聊中虚度。那青年却保持了生命的中心。死亡乃是挑战。死亡企图传递信息,人们却觉得难以接近那神秘的中心,它不可捉摸;亲密变为疏远,狂欢会褪色,人是孤独的。死神倒能拥抱人哩。”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也一直很不好,多次受精神疾病困扰,最终在59岁时选择了自杀。关于所谓的理智与疯狂,涉及到达洛维夫妇以及夫人之前热烈的男友沃尔什。 “ 具体 来 讲,克拉丽莎代表作者乐生、理智与随俗的本性,特别体现在她同丈夫理查德·达洛卫和情人彼得·沃尔什的 ‘ 三角 ’ 纠葛中;经过不少波折与再三权衡之后,克拉丽莎终于嫁给平庸而可靠的议员达洛卫,舍弃了心地淳厚、耽于幻想而不谙世故的 ‘ 浪子 ’ 沃尔什,尽管未能忘情于他 。 ” 我觉得所谓的理智或许指的就是达洛维夫妇,而疯狂是指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沃尔什,他去了印度,即使在五十多岁还是和二十多岁的已婚女子产生了恋爱。他对于达洛维的评价是这样的: “达洛维是正人君子,只是有点狭隘,脑子不怎么灵活;这些都是事实,但他是彻头彻尾的正人君子。无论什么事,他都以同样刻板的理智去处理,没有半分想象力,也没有一丝才气,却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优点,这是他一类人所共有的。” 对于克拉丽莎是这样评价的: “显然她很世故,过分热衷于社交、地位和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都是真实的,她本人曾向他承认过。她讨厌衣衫不整的女人,讨厌思想保守和一事无成的人。她认为,人们没有权利游手好闲,懒懒散散,无所事事;人必须干一番事业,出人头地。” 所以其实克拉丽莎成为达洛维夫人是必然的,这在他第一眼看到达洛维的时候就知道了,而且克拉丽莎也认为没有嫁给沃尔什是对的,她对于沃尔什的留恋也只不过是对于从前的自己的怀念,因为她已经不可挽回的改变了。 “奇怪,不可思议,她从未像当年那样幸福。那时,任何事都不嫌太慢,因为一切都不是永恒的。” 现在的她生活已经像时针分针一样被钉到了时钟上。最后关于当时的社会,作者想说的可能是平稳和转化。 “必须有‘平稳感’,即处世要四平八稳、循规蹈矩,切忌与众不同、异想天开,而要为了社会的福祉,始终稳健。对此,作者鞭辟入里地讥讽:威廉爵士崇拜平稳,因而不仅使自己飞黄腾达,并且使英国欣欣向荣;他及其同道禁闭疯子,严禁其生育,惩罚其绝望的行径,使不适宜生存的人不能传播他们的观点,直到他们遵从他那平稳感的教诲……总之,要每个人都顺从资产阶级社会的习俗、制度和秩序,决不可离经叛道,事实上,要众人都成为毫无性灵的傀儡。” 作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赛普蒂默斯的死亡。 “稳健有一个姐妹,不那么笑里藏刀,却更强大、更可怕……她名唤转化,惯于蹂躏弱者的意志,热衷于炫耀自己,强加于人,硬把自己的形象铭刻在众人脸上而得意扬扬。这种专横的作风使达洛卫夫人打心坎里憎恶,因为她从来不想转化任何人,只愿每个人保持本来面目” 说了这么多也差不多了,最后再回到作者身上吧。伍尔夫是一个热衷于描写人内心感觉的人,深入描写人的意识,可是这样也存在弊端: “ 这些话不但透露悲观的心思,并且表明,这位意识流作家惯于剖析深层心态,挖掘自我意识。然而,一味凝视内心,剥茧抽丝般解剖自我,可能会夸大心灵深处的疑虑、惶惑及恐惧,更觉得浮生若梦、万有虚无,而把光明与黑暗交织的大千世界看成一片灰色,甚至一团漆黑了。这,也许是意识流作品大都悲观色彩浓郁的一个缘故吧。 ”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对于整篇毕业论文写作是否顺利,关系极大。好比走路,这开始的第十步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迈向何方,需要慎重考虑。否则,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南辕北辙,难以到达目的地。毕业生选题,要遵循这样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是价值原则,即论文的选题要有价值。论文价值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之分,选题时,要把应用价值摆在首位。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不是毫无实际意义的“空对空”的文字游戏,而是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的。第二条是可行原则选题时要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主要是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的才能、学识和所掌握的材料等。学毕业生在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必须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量力而行。即要选择那些客观上需要,主观上又有能力完成的题目。 选题的具体方法 1、尽快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后,每个人都应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从毕业论文题目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类是专业学科本身发展中存在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问题。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尽快从上述两大类中确定一个方向。 2、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 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1)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作全面的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看了一些资料,有了一点看法,就到此为止,急于动笔。也不能“先入为主”,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或看了第一篇资料后得到的看法去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许多时候之后,必然会有所发现。 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当然,手抄笔录并不等于有言必录,有文必录,而是要做细心的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摘录,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一些相同的或类似的观点和材料则不必重复摘录,只需记下资料来源及页码就行,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是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如分成: 系统介绍有关问题研究发展概况的资料; 对某一个问题研究情况的资料; 对同一问题几种不同观点的资料; 对某一问题研究最新的资料和成果等等。 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2)追溯验证法 这是一种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这种选题方法必须先有一定的想法,即根据自己平素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但这种想法是否真正可行,心中没有太大的把握,故还需按着拟想的研究方向,跟踪追溯。追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看自己的“拟想”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自己的“拟想”别人没有论及或者论及得较少。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再具体分析一下主客观条件,只要通过努力,能够对这一题目作出比较圆满的回答,则可以把“拟想”确定下来,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 ②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考虑到写作时间的限制,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 ②看“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完全一样,就应马上改变“拟想”,再作考虑;如果自己的想法只是部分的与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就应再缩小范围,在非重复方面深入研究。 ④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干万不可轻易放弃。因为这种思想火花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之后的理性升华,如果能及时捕捉,并顺势追溯下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有价值的。 追溯验证的选题方法,是以主观的“拟想”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步步紧跟,一追到底,从中获得“一己之见”的方法。但这种主观的“拟想”绝不是“凭空想象”,必须以客观事实、客观需要等作为依据。 论文参考题目: 1/商务英语在中国加入WTO后的新趋势... 2/中英文在生活习语中的差异 3/论英汉翻译中的外来词译法 4/幼儿英语的愉快教学 5/中英文化的背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