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论文

人只有在不断的 总结 中才能成长进步,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出的成绩,未完成的工作,得到的成长,自己的不足。计划未来目标,有奖惩 措施 ,可量化可供审核和监督。下面是我精心给大家整理2022幼儿园幼小衔接总结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幼儿园幼小衔接总结大全1

幼儿园时代是人生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随着四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孩子们将步入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现把我们在幼小衔的 工作总结 如下:

一、 培养更为独立的生活自理能力。

首先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非常重要。小学生课间和课余时间由自己支配,生活需要自理,这就要求他们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所以,在大大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增强幼儿的独立意识。虽然孩子经过三年多的集体生活,在自理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普遍存在着做事拖拉、不爱整洁等毛病。于是我们就时时提醒幼儿准时入园,不迟到和无故缺席,抓紧课间10分钟休息时间解大小便,能较快地吃完午点,不影响安排好的活动,用给小学生的要求来要求自己。特别针对平时做事拖拉,不拘小节的孩子,要求他们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其次让幼儿学习模仿小学生的自我服务劳动。在走近小学的活动中,幼儿逐步学会了背书包,卷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每周我们都定期检查,持之以恒,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孩子在学习兴趣和能力上的差距很大,有些孩子思维敏捷,反应快,学习兴趣浓厚,可也有些孩子多学习根本没有兴趣,不爱动脑思考。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地走进小学,应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首先从倾听习惯入手,通过听 故事 、儿歌、古诗等,让孩子从最自然的方式开始接受并模仿。在教学时教师注意语言的精炼,提醒幼儿听清问题,根据问题回答。帮助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幼儿组织语言,让他们 消除紧张 心理,逐步学说、会说、大胆说。做练习题时采用先统一倾听老师读题后再动笔的要求,并逐步减少重复读题的次数,帮助幼儿养成专注倾听的习惯。同时增加幼儿的阅读机会,在图书角提供书籍,鼓励孩子大胆表达。中午开展故事会活动,在倾听完故事后让孩子来复述故事,鼓励孩子把家里听过的故事与大家分享。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活动中多设疑、设困,鼓励幼儿大胆地思考,培养发散型思维。面对象班级中的小问号们,在回答他们问题时先卖一下关子,让他自己去想,这样会比大人搜刮肚肠满足其好奇来得更有效。在一学期的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围绕爱听、会读、勤思考、善表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孩子学习的 方法 。

三、 储备必要的知识 经验

从幼儿园到小学,正规的课业学习取代游戏成为孩子主要的活动方式。数学和语文将成为孩子主要学习的科目。所以在入学前,认识汉字是很必要的。因此可以每周安排一次生动有趣的识字教学,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儿歌中学习汉字。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逐步积累常用的汉字如:利用评比栏、请幼儿分发课本,让幼儿认识同伴的名字。再如利用活动区,让幼儿认识标题字;利用晨间和中午的时间指导幼儿书写自己的名字,和少量学过的汉字。这样的学习方式使汉字不但没成为幼儿的负担,而且激发孩子学字的兴趣,很好地与小学 一年级语文 衔接了起来。

小学的数学是从最简单的计数和运算开始的,许多在幼儿园学习过的10以内的组成和加减运算在小学还要学,如今小学的数学教学十分注重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开学初就把计算教学的要求认真定位。如:在幼儿园数学的基础上略有提高,重点训练幼儿 逻辑思维 能力,面向小学,突出衔接。对计算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地安排,增加一些相应的内容。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采用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地数学运算过度,重视让幼儿把单纯的运算,排序运用在游戏和生活中。利用午间让幼儿练习口头叙述的应用题。为了更好地与小学数学衔接,还可以选择一些课外补充练习,如:《学前准备100题》,作业单等,让父母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指导完成,通过多方面提高了幼儿的计算能力,照顾到个别差异。

四、 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加强了值日生的运用范围,使每位幼儿一周内都有事情做,在值日生栏目中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我们还尝试着培养一些组织能力强的幼儿担任组长、检查员。在临近期末时为了激发幼儿的上进心,每天选出一位幼儿进步最大担任小班长,告诉他们小学里的好孩子能当班干部,激发幼儿的荣誉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

另外,进入大大班后,我们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逐渐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回家所要完成的课前准备和任务转达给家长听,这样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锻炼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以便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

2022幼儿园幼小衔接总结大全2

自开学以来,在我校一年级新生入学三个月的时间里,我校的幼小衔接工作一直在稳步扎实的推进,现从以下几点做一下阶段性总结:

(一)继续将 安全 教育 放在首位

从教育开始,由细处入手,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安全常规教育,加强课间监督,随时随地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二)注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本学期的重要工作。孩子们进入小学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无论是课程设置,环境及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如何尽快地适应是首要问题,为此在幼小衔接工作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前提,本学期重点培养孩子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如让孩子学着整理书包,及时提醒孩子上课时坐姿要端正,有事先举手,上课认真听教师讲述,积极思考,大声的回答教师提问,不做小动作,逐渐帮助孩子改正一些不良的习惯,朝着良好学习习惯的轨道发展。

2、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激励方法来规范幼儿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幼儿学会倾听,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生活中,要做到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见到老师主动问好,与小朋友友好相处等,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他人的好习惯等,对于良好的表现教师要给与表扬与奖励。

(三)加强孩子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每堂课的40分钟内,养成集中注意力听讲的好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是松散型的,而小学的学习模式为课堂教育,因此学习生活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让孩子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间不能做什么事,就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加强家校合作,共育未来花朵。教师与家长时刻保持联系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起努力。

(五)利用社团活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

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满足孩子的需求,结合各班实际情况,做到了班班有社团,人人都参与。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 爱好 报名校级社团,如轮滑、跳绳、绘画、戏曲、舞蹈等,也可以在班级内参加本班组织的社团活动。

同学们课上遵守班级纪律,入校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成长为了有理想、有纪律、有自控能力的合格三小学子。幼小衔接课程也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今后,我校将继续稳扎稳打,紧紧围绕县局部署,有条不紊的将幼小衔接工作推行下去。

2022幼儿园幼小衔接总结大全3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顺利过渡的一个教育过程,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科学引导幼儿渡过幼小衔接阶段,帮助大班幼儿更全面、直观地认识小学,为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学期,我园利用一日生活以及主题教育活动,拓展幼儿对小学的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科学开展工作

为了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教师的思想意识,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我园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幼小衔接讲座,发放幼小衔接方面的学习资料,让教师了解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科学、系统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身体和心理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我园加强与小学的联系,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的建筑、参与小学的课堂,共同举行升国旗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建立双向衔接通道。

二、养成良好常规,培养规则意识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学习与生活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前者主要表现为游戏化和能力发展,后者则是以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形式,为了让幼儿适应这样的转变,我建立了幼儿签到制度,每个幼儿在入园后在签到墙进行拍照留念,养成幼儿按时到园、不迟到的良好习惯。在一日生活活动中,利用故事、儿歌、歌曲等方法,培养幼儿值日常规,在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中逐步树立任务意识。在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我园更多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如利用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一定的材料,创造情景,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帮助孩子实现心理过渡。

三、加强家园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是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针对幼小衔接工作,期初我园召开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期中宣传幼小衔接知识,期末进行幼小衔接工作总结。通过与家长的紧密联系,让他们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引导父母在家庭做好幼儿入学前对生活、心理、学习材料的准备,引起家长的参与和重视幼小衔接,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与学习习惯,使幼儿能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节奏。从而,促进小学、幼儿园、家长三者之间的有机渗透和互相适应,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入学心理准备。

总之,本学期,我园顺利完成了幼小衔接的各项工作,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为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而共同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园将持续不断 反思 ,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增强幼小衔接工作质量,为幼儿步入小学、全面加快发展而不断努力。

2022幼儿园幼小衔接总结大全4

___区___学校作为一所集幼儿园和小学于一体的学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过渡工作,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不仅使学生和家长受益,也使___学校成为了潍坊市幼小衔接试点园(校)。

作为潍坊市幼小衔接试点园(校),合校更感到肩上责任之重大,从领导班子到基层教师深入探讨、积极研究,进一步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幼儿园——寓教于乐学本领

体育运动 强体魄

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吹雨打,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适量的的户外体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幼儿的兴趣,巧妙的将跑、钻、爬、攀、滑、翻、滚、荡等功能性动作融于游戏之中,赛龙舟、毛毛虫、钻套圈……为幼儿量身定做的各种户外体育活动不仅强健了他们的体魄,更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为后期适应小学生活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黏土塑型炼思维

粘土作为三维空间艺术,最能激发 儿童 的形象思维。从小班动手搓一些简单的形状到中班、大班复杂的捏、揉、按、压等,黏土在孩子们的手中变化出各种形状,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过程,孩子的手指进行了大量的运动,提升了手指的力量、灵活性和协调度,不知不觉中让大脑得到充分锻炼,越玩越聪明。

传统 文化 润心田

泱泱华夏五千年,经典文化万万千。传统文化的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却不是单纯的说教,也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而是根据现阶段幼儿的特点,通过时令节气、地方习俗等潜移默化、润浸于心。 清明 节碰蛋、画蛋; 端午节 放艾草、包粽子; 中秋节 做月儿; 重阳节 身体力行的敬老、爱老活动……

小学——科学过渡促提升

巧手叠衣会自理

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收纳、整理技巧,进入小学阶段,就得将他们之前所学的技能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做到真正的自理了。

提高学生自理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满教室乱放的衣服归于整齐,基于此,叠衣服比赛开始了,老师先示范如何正确叠放衣服,然后请学生自己练习,再分小组比赛,几轮比试过后,学生学会了叠衣服,也知道了要保持教室整洁,将叠放好的衣服放到指定位置。

集中注意玩迷宫

刚步入一年级,孩子并不能完全适应课堂教学,注意力特别容易分散,针对这一特点,数学老师将迷宫游戏引入课堂,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和学生一起了解迷宫,让弯弯曲曲的通道、富有挑战的情景性任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满足他们好玩好探究的心理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又巧妙地将数学学习融入迷宫游戏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锻炼专注力。

勇敢表达我最棒

从幼儿园到小学,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敢于表达、学会表达、非常重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简单的 自我介绍 开始。介绍自己的 兴趣爱好 、解说自己的绘画作品、展示自己的唱跳才艺……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简单的作品、夸张的动作展示了最棒的自己。简单的自我介绍,让学生敢于开口表达,也增进了他们之间的了解。

悄悄话儿认真听

活泼好动的孩童阶段,坐不住,闲不着;家中说一不二的小太阳,别人的话语听不见。可是,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了。怎么办呢?将全班分组,各组从头开始,依次传话,传到最后变成了什么?简简单单的传话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觉地意识到和别人说话要说清楚,听别人讲话要认真听。不需要说教、更没有指责,有趣的传话游戏帮助学生学会倾听。

教学之路,任重道远,幼小衔接,责任重大,___区___学校全体教师将继续以专业知识为指引,以细致耐心为态度,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为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2022幼儿园幼小衔接总结大全5

为了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2021年莒南县实验幼儿园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结合市县幼小衔接工作精神与本园实际,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幼小衔接系列活动,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

养成良好习惯

助力科学衔接

推动“自主游戏”纵深发展,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充分保证幼儿每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时间。根据大班幼儿运动能力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力量和提高耐力。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鼓励幼儿学会正确、熟练地扣扣子、系鞋带。大班鼓励幼儿正确使用筷子;提供画笔、剪刀、小型积塑等工具和材料,支持幼儿进行画、剪、折、撕、粘、拼等各种活动。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树立时间观念。将大班下学期作息时间向小学靠拢,对大班幼儿进行心理辅导教育,让幼儿从意识中知道自己身份的转变。通过游戏、一日生活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感受时间,学会按时作息,养成守时、不拖沓的好习惯。引导幼儿承担适当的劳动任务,和幼儿一起制定班级劳动计划,鼓励幼儿自主确定任务分工并有计划地完成。能主动承担并完成分餐、清洁、整理等班级劳动,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参观小学活动

定期组织大班幼儿前往小学部进行参观,让幼儿提前熟悉了解小学的生活与环境,近距离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

通过升国旗、唱国歌,参观体育场、迷宫、教学楼、活动室亲眼观察、亲耳倾听、亲身体验,近距离了解与感受小学校园的无限魅力,干净整洁的教室,充满书香的走廊,一声声爽朗的读书声,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发了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向往与期待。

你好,一年级

定期邀请小学部一年级老师进园为大班孩子们开展“你好,一年级”的幼小衔接主题活动课。

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对于即将步入小学后的身份转变有了自我认知,从环境变化、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对幼儿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如小学生的时间观念要强、上课的作息时间要规范,坐姿坐态要端正,整理物品要整洁有序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感受到了小学生活的精彩与快乐。

幼小衔接联合研讨系列活动

莒南县实验幼儿园作为改革的试点单位及小学部的对接单位,定期举行幼小衔接专题联合研讨系列活动,从孩子们的学习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身心准备等方面,共研共商共成长,双向交流齐思考,促进小学与幼儿园建立学习共同体,加深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同时,及时了解幼儿入学一年级后的动态,深入了解幼儿入学适应中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会诊把脉,分层跟进指导,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家园携手

同心同行

“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他能快速适应吗?”“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需不需要提前学拼音、算术?”“要不我先让孩子上个幼小衔接班适应适应?”这些问题萦绕在大班幼儿家长的脑海中。

为切实缓解大班幼儿家长的幼小衔接焦虑,解决在过渡期间所面临的问题,实验幼儿园定期开展家委会、“开学第一课”活动。加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双向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参与、合作、助力作用,更好地参与幼小衔接活动中,形成教育合力。同时,教师们利用暑假期间,针对特定家庭登门入户深入了解幼儿的入学准备情况,通过与家长的积极互动、讨论,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衔接的理念,保障幼儿在园校之间的无缝衔接。

莒南县实验幼儿园秉承“共建和谐乐园、享受成长快乐”的办园理念,建立了家、园、校共育长效机制,通过开展“联合教研”、“幼小衔接活动课”等一系列活动,不仅缓解了家、园、校的焦虑,更帮助孩子们解决了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过程中的问题。园所将在深入总结幼小衔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幼小衔接的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幼儿园、小学、家长协同衔接策略,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科学过渡保驾护航。

2022幼儿园幼小衔接总结大全5篇相关 文章 :

★ 2022幼儿园班级工作总结精选【10篇】

★ 2022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与安排

★ 2022年幼儿园学前班个人班务工作总结范文5篇

★ 幼儿园2022年度园务工作总结8篇

★ 幼儿园教师2022年工作总结范文5篇

★ 2022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 教师幼小衔接工作心得8篇

★ 2022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总结范文

★ 2022幼儿园教研活动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22年秋季幼儿园园务工作总结范文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论文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行为特点、策略目录摘要

引言

幼儿和小学的衔接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并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持续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界定,身心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幼小衔接减少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儿童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消除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主体与环境失衡的现象,减轻压力与心里焦虑,在新的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第1章正确把握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活动形式的不适应学前儿童的主题活动是游戏,入学后为以上学为主,要系统的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课堂知识教学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志愿而改动。入学后的学习对儿童的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要求儿童做出个人意志的努力。

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师生关系的不适应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鉴于上述种种不适应的问题,幼小衔接就是要帮助学前儿童做好适应小学生活变化的准备。衔接的实质是保持儿童在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连续性不被突然中断和打乱。

第2章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幼小衔接变成"小学化"。

所谓幼小衔接的"小学化"是指为了减缓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授小学知识,按照小学的作息制度、教学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是超前教育,其本质是反衔接的。

(1)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简单的移植小学的教育形式,违背了幼儿园的《纲要》精神。把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衔接,特别是有关小学科目的教学,忽视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套用小学教育的形式,增加了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仅会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反感乃至厌恶,加剧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对发展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极为不利。

(2)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为了让学前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儿园以小学生的标准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一些幼儿园将对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学前儿童身上生搬硬套。

(3)以评价小学生的方式评价学前儿童,幼儿园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而有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忽视了评价的个体性和纵向化。缺少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关注。评价的对象单一,以学前儿童是否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为重点,不注重对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评价。

幼小衔接中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方案对于幼小衔接,大部分教师树立了一种正确的观念,即从单纯知识的准备到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综合准备。但是,认识方面的提高并不等于教育行为上的转变,因为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仍然以形式上的衔接--知识学习,纪律强调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加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相割裂。

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彼此独立的,幼儿师范院校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小学教师主要由普通师范院校培养,两类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无共同性。因此,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学前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教师基本不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特点。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

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的不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第3章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有着自己的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要使幼儿身心健康,达到如此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要真真切切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其次,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3)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4)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小学主动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

(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的策略

(1)家长给幼儿合理的期望,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

(2)家长要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家长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大班时期,家长可以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4)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九章.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十三章.

1 幼小衔接的目的与意义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2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幼小衔接的习惯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幼儿园幼小衔接论文小班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论文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行为特点、策略目录摘要

引言

幼儿和小学的衔接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并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持续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界定,身心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幼小衔接减少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儿童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消除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主体与环境失衡的现象,减轻压力与心里焦虑,在新的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第1章正确把握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活动形式的不适应学前儿童的主题活动是游戏,入学后为以上学为主,要系统的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课堂知识教学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志愿而改动。入学后的学习对儿童的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要求儿童做出个人意志的努力。

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师生关系的不适应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鉴于上述种种不适应的问题,幼小衔接就是要帮助学前儿童做好适应小学生活变化的准备。衔接的实质是保持儿童在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连续性不被突然中断和打乱。

第2章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幼小衔接变成"小学化"。

所谓幼小衔接的"小学化"是指为了减缓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授小学知识,按照小学的作息制度、教学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是超前教育,其本质是反衔接的。

(1)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简单的移植小学的教育形式,违背了幼儿园的《纲要》精神。把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衔接,特别是有关小学科目的教学,忽视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套用小学教育的形式,增加了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仅会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反感乃至厌恶,加剧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对发展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极为不利。

(2)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为了让学前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儿园以小学生的标准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一些幼儿园将对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学前儿童身上生搬硬套。

(3)以评价小学生的方式评价学前儿童,幼儿园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而有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忽视了评价的个体性和纵向化。缺少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关注。评价的对象单一,以学前儿童是否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为重点,不注重对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评价。

幼小衔接中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方案对于幼小衔接,大部分教师树立了一种正确的观念,即从单纯知识的准备到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综合准备。但是,认识方面的提高并不等于教育行为上的转变,因为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仍然以形式上的衔接--知识学习,纪律强调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加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相割裂。

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彼此独立的,幼儿师范院校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小学教师主要由普通师范院校培养,两类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无共同性。因此,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学前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教师基本不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特点。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

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的不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第3章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有着自己的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要使幼儿身心健康,达到如此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要真真切切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其次,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3)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4)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小学主动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

(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的策略

(1)家长给幼儿合理的期望,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

(2)家长要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家长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大班时期,家长可以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4)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九章.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十三章.

1 幼小衔接的目的与意义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2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幼小衔接的习惯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幼儿园幼小衔接毕业论文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论文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行为特点、策略目录摘要

引言

幼儿和小学的衔接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并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持续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界定,身心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幼小衔接减少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儿童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消除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主体与环境失衡的现象,减轻压力与心里焦虑,在新的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第1章正确把握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活动形式的不适应学前儿童的主题活动是游戏,入学后为以上学为主,要系统的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课堂知识教学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志愿而改动。入学后的学习对儿童的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要求儿童做出个人意志的努力。

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师生关系的不适应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鉴于上述种种不适应的问题,幼小衔接就是要帮助学前儿童做好适应小学生活变化的准备。衔接的实质是保持儿童在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连续性不被突然中断和打乱。

第2章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幼小衔接变成"小学化"。

所谓幼小衔接的"小学化"是指为了减缓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授小学知识,按照小学的作息制度、教学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是超前教育,其本质是反衔接的。

(1)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简单的移植小学的教育形式,违背了幼儿园的《纲要》精神。把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衔接,特别是有关小学科目的教学,忽视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套用小学教育的形式,增加了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仅会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反感乃至厌恶,加剧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对发展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极为不利。

(2)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为了让学前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儿园以小学生的标准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一些幼儿园将对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学前儿童身上生搬硬套。

(3)以评价小学生的方式评价学前儿童,幼儿园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而有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忽视了评价的个体性和纵向化。缺少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关注。评价的对象单一,以学前儿童是否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为重点,不注重对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评价。

幼小衔接中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方案对于幼小衔接,大部分教师树立了一种正确的观念,即从单纯知识的准备到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综合准备。但是,认识方面的提高并不等于教育行为上的转变,因为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仍然以形式上的衔接--知识学习,纪律强调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加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相割裂。

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彼此独立的,幼儿师范院校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小学教师主要由普通师范院校培养,两类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无共同性。因此,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学前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教师基本不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特点。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

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的不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第3章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有着自己的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要使幼儿身心健康,达到如此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要真真切切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其次,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3)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4)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小学主动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

(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的策略

(1)家长给幼儿合理的期望,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

(2)家长要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家长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大班时期,家长可以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4)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九章.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十三章.

1 幼小衔接的目的与意义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2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幼小衔接的习惯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论文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儿童情趣,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固定的座位对幼儿缺乏吸引力,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低年级享用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以上几方面说明,幼儿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变化将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二、从各方面切实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 (一)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帮助幼儿掌握执行规则的能力,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规则,及没有规则带来的后果(破坏图书等)。 第二、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老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意识到老师或成人信任你,才给你布置任务,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 第三,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特别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劳动观念。请家长配合幼儿园的目标要求,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拣菜等。 第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第五、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园是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好场所。我们应该主动从幼儿学习生活的细节上入手——如自己遇到难题时怎么办?如何收拾玩具及学习用品?如何分碗筷、倒垃圾?同时,让孩子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够妥善地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在活动中,特别是自由活动,尝试着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

幼儿园幼小衔接论文3000字

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幼儿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能否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则是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让幼儿非常自然、顺利的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二是通过衔接工作对幼儿加深了解做出更为正确的评价。本学期,我们大班组成立了"幼小衔接"研究小组,开展研讨会,制定幼小衔接具体计划,做到提前介入,定人定时定班,幼小联手,家校联手,实现幼小衔接顺利过渡。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 我们的具体措施是:一、培养幼儿自学遵守常规,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人们常说,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进了规则的海洋",在小学有许多规则要孩子们熟悉和遵守,如《小学生行为规范》等。大班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为此,进入大班后,我就向幼儿介绍小学的情况,介绍哥哥姐姐认真学习的事,激发幼儿向往小学的迫切心情。为了培养孩子们的有意注意,我特别制作了丰富的、新颖有趣的教具,活动中彩洗染生动的教学形式吸引孩子们,使幼儿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参加学习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自控能力。为培养幼儿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握笔和坐势正确,一开始我就提出要求,正确示范,让孩子有正确的模仿,然后我又通过练习书定自己名字等活动巩固幼儿养成的习惯,平时,认真观察孩子们发现个别幼儿的不良姿势,及时纠正。另外,我与家长一起鼓励幼儿早起、不迟到,积极坚持参加幼儿园晨运活动,在生活处理方面,时时提醒幼儿抓紧课间休息时间解大小便,教他们学习自己削铅笔,整理书包,学会管理自己的衣物和文具用品,我知道持之以恒是常规培养的关键,因此,我经常对幼儿的常规进行检查,并通过各种游戏巩固幼儿已有常规,我还激发幼儿乐意担任值日生的热情,让值日的幼儿提醒同伴遵守常规。二、 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1、时间上的互相靠拢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心里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2、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我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组织幼儿参观看有关录象,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活中,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3、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使用权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4、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重要衔接工作,从小中班开始,我就非常重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在语言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对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听、看、讲述、讲座,引导幼儿学习新的语言、词汇、了解作品,再通过看图说话、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表演出来,使幼儿得了更多锻练语言的机会。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我变过去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先提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去开展活动,并鼓励幼儿大胆地对沿未理解的内容进行讲座,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参与语言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使幼儿获得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最佳机会。 5、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升入大班我们坚持开展了阅读活动,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阅读方法、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有力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班里有这样的情形,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能看通知,喜欢识字活动,能顺利地阅读报纸,能正确理解题意。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强,学习的起点高。值得说明的是,我们从来不专门设计活动教识字,幼儿识字活动都安排在分区活动里,孩子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可操作的材料(识字角),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迁、选择。要知道,在幼儿阶段识字不是任务,而"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则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样,我们把这条经验介绍给家长。三、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幼儿参与活动往往从兴趣出发,进入小学后,仅从兴趣出发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时难以奏效,因此,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入手,使其对任务的责任心为活动的动力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要勤观察,多引导,布置了任务要坚持要求,坚持检查,例如:我班的自然角每天由值日生负责浇水,时间长了幼儿失去了新鲜感,有些孩子会粗心大意,忘记照料自然角,对此,我利用我班的"小老师",让他们去提醒值日生完成事情的情况,激励幼儿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整理玩具、图书角、学习用品等事情,我们也是很重视,不仅任务交代明确,而且随时了解幼儿的任务完成情况,对认真完成任务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现在,我班幼儿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完成任务由老师提醒变成幼儿间相互提醒或自己自觉完成。另外,进入大班后,我会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我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如用废旧材料做玩具,听说新闻等,这样的作业既加强了幼儿的任务意识,又能够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四、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培养幼儿乐群、恋群,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具有良好的个性,对幼儿愉快、成功地开展新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 ,我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良好的品性是成功与同伴交往的基础,我发现那些乐于将自己的玩具、图书、食品与人分享,对人热情有礼的孩子常常成为许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常通过一些有趣的故事、榜样、游戏等培养孩子真诚、善良、热情、守信的良好品质。另外,我还经常通过一些活动,如:多次参观小学、 "大带小"活动、"与小学生联谊"等活动,使孩子们在了解哥哥姐姐们的小学生活的基础上,又大胆与各类伙伴交往,如在"大带小"活动中,我们让班上幼儿与小学三年级伙伴交往,这样的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另外,我还常常要求家长们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使孩子们得到愉快的同时,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五、争取家庭教育的配合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因此,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采取普遍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教师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幼儿素质的培养,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在抓好智力开发的同时,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基础,搞好衔接,绝不能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幼小衔接对幼儿发展的意义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摘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论文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行为特点、策略目录摘要

引言

幼儿和小学的衔接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并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持续的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TO)的界定,身心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满状态。幼小衔接减少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坡度,儿童能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身心调整,消除因环境变化所导致的主体与环境失衡的现象,减轻压力与心里焦虑,在新的环境中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情,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他们成长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做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呢?

第1章正确把握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区别

活动形式的不适应学前儿童的主题活动是游戏,入学后为以上学为主,要系统的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游戏饶有兴趣儿童乐于参加,课堂知识教学带有强制性,不随儿童的志愿而改动。入学后的学习对儿童的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都是一种挑战,要求儿童做出个人意志的努力。

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小学学习是社会义务,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

师生关系的不适应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加到幼儿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和谐、亲密的气氛。而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关心机会较少,师生个别接触时间少,新入学的幼儿可能感到压抑和生疏。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鉴于上述种种不适应的问题,幼小衔接就是要帮助学前儿童做好适应小学生活变化的准备。衔接的实质是保持儿童在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连续性不被突然中断和打乱。

第2章我国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

幼小衔接变成"小学化"。

所谓幼小衔接的"小学化"是指为了减缓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坡度,幼儿园增加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授小学知识,按照小学的作息制度、教学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小学化"的幼小衔接教育是超前教育,其本质是反衔接的。

(1)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简单的移植小学的教育形式,违背了幼儿园的《纲要》精神。把幼小衔接等同于小学知识的衔接,特别是有关小学科目的教学,忽视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套用小学教育的形式,增加了学前儿童的学习负担,不仅会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还会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反感乃至厌恶,加剧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对发展儿童的非智力因素极为不利。

(2)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为了让学前儿童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儿园以小学生的标准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一些幼儿园将对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学前儿童身上生搬硬套。

(3)以评价小学生的方式评价学前儿童,幼儿园的评价应注重过程性的评价,而有的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的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忽视了评价的个体性和纵向化。缺少对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各种表现的关注。评价的对象单一,以学前儿童是否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为重点,不注重对学前儿童综合素质的评价。

幼小衔接中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方案对于幼小衔接,大部分教师树立了一种正确的观念,即从单纯知识的准备到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全面综合准备。但是,认识方面的提高并不等于教育行为上的转变,因为缺乏切实可靠的幼小衔接教育方案,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仍然以形式上的衔接--知识学习,纪律强调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加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相割裂。

我国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的培养途径是彼此独立的,幼儿师范院校是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小学教师主要由普通师范院校培养,两类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无共同性。因此,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学前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教师基本不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特点。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

家长的幼小衔接观念的不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

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由于传统的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加大,"储备知识"用尽了,又缺乏认真的学习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这些家长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无形的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有的甚至形成了阻力。

第3章幼小衔接的策略

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它有着自己的基本标准: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要使幼儿身心健康,达到如此标准,使幼小衔接工作能顺利进行,需要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共同努力。

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幼儿园要明确自己的办园宗旨,要真真切切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2)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学习和研究幼小衔接的意义和标准,切实做好衔接工作。把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长期目标。首先,建立和健全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幼儿园教师应定期参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主动参与一年级教师的教研活动,并向小学一年级教师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方法,展示幼儿的学习水平,在教育工作上做到衔接;其次,幼儿园教师还应带领幼儿参观小学,使幼儿了解小学生一般情况,让幼儿参加小学生的某些活动,同小学生联欢,举办作品交流展览,以引起幼儿入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求学和效法小学生的愿望。

(3)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引导幼儿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并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玩"、"这样玩会有怎样的后果",让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为幼儿进入小学能够有安全意识,能进行自我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4)做好家长工作,引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幼儿园通过家长学校、幼儿园园报、家园联系栏、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宣传途径使家长与幼儿园统一认识、统一方法,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作用,聘请心理学教授、幼教办教研员以及对幼小衔接颇有研究的教师、有较多经验的教师或家长给家长们做专题讲座,引导家长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调整好家教计划,全面认识幼儿的发展。与家长共同探讨高效率的解决的方法。

小学主动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

(1)合理调整低年级幼儿的作息时间。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小学应专门为小学低年级幼儿设计作息时间表,科学合理安排幼儿的一天学习,注重动静结合。

(2)小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学习与借鉴学前教育。首先,要重视环境创设。在幼儿刚就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置一个充满童趣又能体现小学生学习环境的小天地,减少幼儿离开幼儿园的心里反差。学校应尽量配合幼儿长期在幼儿园生活而形成的习惯。

(3)与幼儿园取得联系,掌握幼儿的适应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指导家长一起帮助适应不佳的幼儿,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家长参加幼小衔接的策略

(1)家长给幼儿合理的期望,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正在学本领,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

(2)家长要激发幼儿上小学的兴趣。例如:早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让小学老师好好修理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3)家长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大班时期,家长可以让幼儿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同时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而不要代替他们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要不断给予鼓舞,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以至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此外,还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少走弯路。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4)家长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热爱学习。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平常多做"倾听"游戏,看谁听得最准确。让幼儿明白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同时,家长精心地为幼儿选购一些适合幼儿阅读的书,培养幼儿热爱阅读,对看图说话家长督促大班幼儿大胆大声地用普通话进行表达,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这样不仅能激发幼儿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而且让幼儿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还可以提高孩子对语言感受的敏锐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2]李季湄.《幼儿教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九章.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第十三章.

1 幼小衔接的目的与意义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与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关系很大。因此,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愿意上学,对小学的生活怀着兴趣和向往,为做一个小学生感到自豪的积极态度,并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

2、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幼儿入学后,是否适应小学的新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对其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有一种认识是,幼儿只要提前认一些字,学一点拼音、算术等就没有问题了,这是十分片面的。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主动性、独立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不仅关系着幼儿入学后的生活质量,也关系着他们在小学的学习质量,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

3、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着眼幼儿终身学习的需要,发展他们基本的学习素质,并在此过程中,帮助他们打下今后学习的基础。

2 家长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1、鼓励孩子上小学,激发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新的衣服,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这时候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3、培养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

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生活更加独立,自主和多变,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他顺利、成功地展开新的校园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幼小衔接的习惯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的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上学前,家长可在家进行模拟表演。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防止三种读书现象。一是“念经书”,就是眼睛看着别处,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二是“看时书”,就是读书时老是看时间,你让我读半小时,我就读半小时,看看时间到了没有;三是“数量书”,就是读书的遍数为标准,你让我读三遍,我就读三遍,读一遍数一遍。这三种读书都是没有质量的读书。

4、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