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首页 论文发表知识库 问题

如何培养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培养课题组成员研究能力论文

《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为了探索习作教学的新方法,切实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能力,并以文载道,在习作教学中求创新,求发展,使兴趣与能力在习作教学中优化互补。《提高中年级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组通过实践、观察、调查、对比等方法,取得了具有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一、课题简介1、课题背景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习作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来表达,不想说的却非得说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如此,习作成了蒙蔽老师和自己的帷幕,而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生对习作自然兴味索然了。随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这些问题有所缓和。但许多学生仍然存在着习作畏难情绪,依然视习作为“苦事”。这些问题令人忧虑,也激发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探索和研究。2 、课题的界定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了。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题研究的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二)理论依据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四、研究的内容(一)、转变观念,倡导自改 一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论集》,其中一段关于改作文的论述,“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任何能力的锻炼总是越频繁越好,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而中小学的作文每学期不过五六次,有些学校有大作文和小作文,加起来也不过十次光景。就学生能力的锻炼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说,实在太重了。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于是来了‘徒劳无功’的共同感慨。”因此,叶老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近一半的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作者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老师要做的事是转变习作评改观念,切忌大包大缆,不应以教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的写作实践,应该是激发学生自改习作的兴趣,教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自改作文的习惯。因此,提倡让学生自改作文,自主参与作文的全程训练,既可减轻老师沉重的改作负担,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二)、激发兴趣,乐于自改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导师,也是通往成功之路的一种潜在力量。但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心理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他们有的懒于修改,有的想改,但无从下手;有的缺乏耐心,虎头蛇尾,敷衍了事;有的是“奉命修改”,“师命难违”。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对作文的修改缺乏正确的认识,兴趣不大,甚至认为“多此一举”,这自然收效甚微。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修改兴趣,调动他们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常常背诵修改文章的名句“文成于改”“千修百改成华章”“文章不厌反复改”,了解名人名家修改作文的故事,如《欧阳修追字》《推敲的由来》,鲁迅创作的严谨风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经过反复酝酿才确定,使得该句成为千古名句,从而激发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此外,还可以找一些原稿以及修改稿印发给每一位同学,组织他们读原稿和修改稿,并且组织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谈谈读后的感想,体会修改后的好处,让习作修改“要我改”变成“我要改”!。(三)、教给方法,学会自改1、以学定教,重视讲评。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先学后教”“作后讲评”。 有一个比喻,说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前面小跑,教师在后面跟着,当学生遇到坑坑洼洼的时候,要摔跤、要跌倒的时候,上前去扶一把,告诉他应该注意的事项。而不是,教师在前面按照自己的想法跑啊跑,让学生在后面跟啊跟。以“指导”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在前面跑啊跑、学生在后面按着老师的步伐,跟啊跟的教学;以“讲评”为核心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在前面,自由自在地以自己的方式跑啊跑,教师在后面关注、倾听、关照、扶持、帮助的教学。在批改时,第一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摘录学生作文中表达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由个别至全体子;第二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作文,边读边琢磨、摘录学生作文中有突出语病的句子;第三步,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学生的 作文,边读边看学生作文中有没有普遍的问题,或者有没有创意的表达,值得大家学习,找到了这一个点,课上进行训练,由缺点而练成优点。这种训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欢迎。2、示范引路,由扶到放下水示范。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1).欣赏。讲评课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的作文,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抓“好句子”。将学生作文中的“好句子”展示出来,大家一起朗读,朗读句子和作者的名字。学生不仅知道怎样的句子好,也感受到了写作带给自己的荣耀。诸如学生作文中“神说:世界要有光。于是光芒普照大地。比尔·盖茨说:我要有钱。于是微软垄断全球。老妈说:我要更漂亮。于是她就把大冬瓜做成了面膜”之类的话,不仅本身精彩,还能使课堂上产生欢快的笑声,笑声里大家知道了什么叫有魅力的语言、有情趣的语言。(2).挑刺。讲评课不能光说好话,要能指出真切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写作中普遍出现的。挑刺,我主要着力于句病,有时也抓段病。句病如“我”病、“我想”病、“在”病、“今天”病等。如:“我跑到了一个墙角,眼泪不争气地掉下来,一滴,两滴……我想:我也想为班级增光……”句中的“我想”完全不需要,有了,反而阻碍语言的流畅。(3)训练。讲评课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写好对话,写好场面,写好心理活动,写好人物外貌等。不管哪个内容,都要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①从学生作文的“亮点”出发。如,某个学生的外貌描写特别好,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练一练。②从学生作文的“败笔”出发。如,好几个同学的场面写得很简单,不细致,大家一起来学一学、写一写场面描写。这样的“练’.就是“以学定教”“以写定教”,就是走“无序之序”的训练路——从学生的写作实际所指引出的“序”,就是最好的“序”。另外也要教给学生自改习作的一般步骤:如中年级的“三读三改法”:(1)、一读,通读,改正错别字和用得不当的词语及不正确的标点。(2)、二读,逐段逐句轻声细读,改正不通顺的句子。(3)、三读,默读习作,对照习作要求,发现成功精彩之处,补充不具体的内容,删去多余的内容。进行自主修改。这样,学生清楚整个评改过程,使得他们在今后自己修改和互相评改时可以效仿。3、集体合作,共同提高因自改后,习作明显完美多了,但难免还有许多自己发现不到的问题。因此,就进一步发挥集体力量,提倡互助精神,即进行互改。互改是建立在自改的基础上的。互改时,首先把每四个学生分为一组,互换作文后,自己轻声读习作,了解重要内容,接着一人读三人听,在评价别人的文章时多看别人的闪光之处,哪怕有一个好词、有一个好句都要给予肯定,多看他有进步的地方,每个人都要善意地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逐一轮换读,讨论修改之处,找出修改作文的方法,在集体探讨中摸索修改作文的门路。其次,是在上述训练一段时间后,改四人一组为二人一组进行互改,就是在集体修改中掌握修改方法后,可设同桌互改,前后桌互改,前后交叉互改。改后换回自己作文,再次进行自改。此时,自改不仅可对照同学的改文学习到好的修改方法,得到好的修改结果,而且也再次锻炼了自己修改的能力。4、面批面改,呵护心灵。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在面批学生的作文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做一次认真的阅读,就学生的作文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能够了如指掌,也就是面批做好“备课”。例如,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作文有困难的学生,蹲下身子看孩子的作文,和学生一起寻找习作中的亮点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改完以后让他读一读,并适当加以鼓励。这既是对孩子的呵护,也是对孩子所写的习作的高度关注。采用面批这一形式,老师与学生之间边读边谈,有时还会心灵上的近距离接触,让你更加了解学生的思维,冲出火花。在谈话的过程中完成作文的批改,老师有讲有析,学生有听有问,随时解决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师生之间共同合作,学生的充分参与,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激情。(四)、展示成果,善于自改通过“佳作欣赏”、“经验推广”、“得到启示”等多个角度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习作,体验自改习作的喜悦。“佳作欣赏”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从优秀作文中得到启发;“经验推广”优秀习作作者从自己写作体会或构思方面把经验介绍给大家;“得到启示”谈谈自己通过在作文修改上得到的启示和收获, “你认为本次习作中,你最满意的修改在哪里?”可以是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句话或一段话等展示自己的修改“成果”,“你学会了哪些修改方法?”如怎样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怎样把细节写具体等。老师评定等级时,习作等级可设为“习作等级+修改得分”,习作等级在学生第一次完成习作后就评定,修改得分在学生自改后评定,老师针对学生的修改,采用加分的方法,而且不封顶,可超过百分,让学生看到到自改习作的成绩。哪怕他们只改出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也应该得到肯定,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在修改后的进步,尝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还可把学生修改后的原稿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大家学习、把自改后的习作发布到“班刊”“博客”“班级网站”、推荐到报刊发表等,体验到自改习作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意自改习作。“文从改中出”,诚然,要使学生自觉养成勤于改文的好习惯,教师所付出的艰辛,远要比自己亲自动手批改多三倍、五倍。我们必须给学生充裕的修改作文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学生才会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写作的窍门,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相信孩子的语言会在一次次修改中亮起来的。五、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一)研究的对象以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一个班(4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我们首先对学校的老师、学生进行问卷,然后进行归类统计和细致分析,撰写了调查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将我们了解到的学生写作水平、评改能力等情况,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学生自我写作与评改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出新的写作与评改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充分发挥潜能的课题奠定了基础。(二)研究的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学生和一线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平时在学生语文写作方面所作的尝试和取得的成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供现实依据。(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组成员和其他一线教师的亲身实践和尝试,探索并挖掘出适合学生需求的、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活动内容。(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师撰写案例的研究和比较,分析各种写作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提炼出教学途径。(4)经验总结法:根据各阶段的实践经验,总结出能够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指导和借鉴。(三)研究的步骤⑴启动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撰写计划,初步确定实验框架,召开课题开题会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⑵实施阶段(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研究初期,积累和筛选与课题有关的经验材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认识。为研究做好准备。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和听课。了解当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学生的学情调查。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每学年规定课题组成员至少每人上一节研究课;每学年举行一次征文比赛;每班每学期至少有2篇习作在网站上交流。调查、了解、分析习作有效教学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发展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不断总结经验,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及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教学反思或叙事或论文在网站上交流⑶总结阶段(2014年11月-12月)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编辑成果专辑,教师、学生成果汇编成册。撰写结题报告,申请课题研究结题鉴定。七 具体措施本课题从2012年9月申报开始到现在已历时一年半,虽然研究时间比较短暂,但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课题实践力度较大,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主要开展了如下的工作。1夯实管理,健全研究机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课题组为了确保研究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研究的方法、对象、内容、步骤,为课题实施做好充分准备。制定了课题研究制度,如:每学期要制定具体的短期研究计划,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一般每四周一次),交流研究现状、研究成果及研究困惑与困难,及时调整研究方向或内容;建立了理论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及时写下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每个研究阶段至少撰写研究心得或论文两篇;每次专题活动或研究课有记录等等。这些制度的制定,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2理论引领,创设研究氛围自课题被批准立项以来,多次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著作和经验文章,统一思想,提高理论和研究水平,确定研究方向,并将课题分解落实,让每一个课题组人员都明确各自承担的职责。每学期始,我们先召开课题组会议,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计划,探讨在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等等。课题组先后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上的相关专题,鼓励大家撰写学习心得与反思,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课题沙龙活动,这一个个举措逐渐转变了课题组成员的习作教学观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也使课题研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课题组老师参加各种教学观摩、学习、参观等活动,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积极开展公开教学,定期安排一位老师上一节公开课,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共营互惠。这些学习有效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3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举办活动最能得到显性的表现、锻炼和检验,活动不仅激发作文教学者和受教育者的热情,而且能留给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课题组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在校内校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比赛。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练习作文,让作文成为学生内心抒发情怀的需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标。为此,我们根据中年级段孩子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参观消防演练、学雷锋活动、庆六一征文、读书笔记评比、小组流动日记竞赛等,学生在多彩的活动中自由、自主、快乐地写作,在玩与写的过程中发展了习作能力。八 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经过一个学年的实验与研究,课题 “提高中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生作文兴趣有明显提高,作文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理念与素养的提升,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1、学生的转变(1)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2)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一个多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3)提升了学生习作水平。学生在习作兴趣提高以后,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让此成为最佳的动力。许多学生以作文为乐事,并且致力于习作锻炼,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虞快同学的作文《小章鱼脱险记》发表在《新作文》周刊上。《请为我送上祝福的掌声》发表在《常州晚报小记者》等。蒋妍、蒋依辰同学在溧阳市作文选拔赛中,获二等奖。(4)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写作和评改能力的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2、教师的转变实验研究的历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经过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习作水平得到提高,老师在探索中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全新的习作教学观。通过今昔教学策略的对比,教师的作文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崇尚填鸭式的技能技巧教学法,而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写出佳作。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而习作教学过程轻松愉悦,张驰有度,充满人文情怀,彰显个性色彩,形成了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作文教学观。(2)生成了习作教学的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世界。教给学生写作与评改的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习作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找回写作教学中久别的童心、童趣,从而更深、更广地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师生互动中丰富了情感,加深了体验,生成了智慧,提升了素养,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陈丽娟老师的《让每个学生都“能说会道”》,陈学秀老师的《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有效指导小练笔》,戴惠仙老师的《想象作文设计举要》《探究作文教学之“三源”》,黄爱红老师的《培养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等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或获奖。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九 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努力方向 课题研究已进行了一年半,从各方面来看,学生的作文也的确得到了提高,但仍有许多困惑,特别有几点思考需在这里提出:1.大班化教学,班级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虽在提高学生整体习作水平,缩短学生个体之间差异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更好地、真正地让每个学生的习作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呢?2.课题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出成效,需要研究人员倾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教师平时教育教学工作繁忙,如何调节是急需解决的问题。3.由于科研能力有限,在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走很多弯路。希望教研教科室的专家加强指导和引领。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论文

高等学校有三个基本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其中科研工作是高校不断提升内涵、培养创新人才和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高校科研工作的一个主要体现就是每年承担大量的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而承担科研课题的常见组织形式是非固定的课题组。课题组往往是随着课题立项而组建,随着课题的结项而解散,是一种机动灵活的动态组织。一个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整个课题团队的齐心合力,课题完成的质量也取决于每个团队成员的工作质量。但是,一个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团队运营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探寻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中存在的障碍,寻找解决障碍的对策,对于高校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科研课题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是依托于某个课题而形成的,由课题负责人申请课题时,根据需要临时寻找成员组建,一般成员为6人以内。这样的团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动态性和稳定性。动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上动态。课题团队的组建在时间上不确定,是在课题申报时构成,什么时候课题结项,团队也就随之解散;二是团队成员动态。每次课题团队的成员构成都不确定,主要由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确保立项的需要以及个人关系来召集人员。在下次课题申请时,又会形成一个新的团队;三是负责人动态。课题负责人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个课题团队工作的风格和氛围。稳定性是指一旦课题团队形成,人员构成上轻易不会变动,不会有人加入或有人退出,一直保持到课题结束。

(二)自发性。课题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任务,不需要由行政手段来监管和控制,成员是由各自研究兴趣和个人需要而自愿聚集在一起的。

(三)领导者影响力的非权力性。课题团队的领导就是课题负责人,他对整个团队成员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于他具有的权力,不是因为他具有的某种行政职务,更多的是一种非权力性影响,即其具有的渊博的知识、优秀的品格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课题成员愿意与其一起完成一项科研任务。

(四)课题负责人与成员之间具有心理契约。课题团队成员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书面规定,但是存在心理契约,即课题负责人期望成员能服从任务分工,具有研究热情与合作精神,积极投入,自始至终按时保质地完成课题。成员也期望课题负责人能履行好课题指导工作,在课题结束后在成果排名以及经费使用上能公平公正。

(五)成员之间已经熟悉或有过合作经历。课题负责人一般愿意与合作良好的人再次合作,而且召集的课题成员大多是相同研究领域,同属于一个院系。甚至更多时候课题团队是“导师+学生”的模式,因此成员之间已经很熟悉,这样便于沟通联系,缩短磨合期,利于加快成果的产出。

二、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的障碍

科研课题团队的构建就是课题负责人寻找几个具有研究兴趣和研究意愿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完成某项课题任务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会遇到一些障碍,使得课题团队迟迟确定不了。这些障碍体现在:

(一)团队负责人的召集能力有限。作为召集人的课题负责人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组织管理能力,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具有较为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召集到人员组建课题团队。如果缺乏这些条件,课题团队的构建将很困难。

(二)课题级别不高,吸引力不够。现在各级各类课题很多,有国家级、部级、省市级等纵向课题,还有横向课题。如果是参与市一级的课题或横向课题,很多高校在评职称时不算,或者是级别低的课题,经费也相应的少,这就使得这样的课题吸引力不够,很难吸引团队成员。

(三)优质人力资源匮乏。一项科研课题的完成需要聚集多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员参与,作为课题负责人也希望召集精干力量一起完成课题任务,但是有时这样的可心得力的优质人才很难觅得。

(四)成员间认同度不够。课题团队组建后,成员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精诚合作,在知识共享、和谐友好的氛围内工作,这就需要成员间具有很好的认同度。如果认同度不够,某一成员不愿意与另一名成员共事的话,就不会加入到团队中来。

(五)成员个人意愿不强。课题团队的组建是自愿的,没有任何的强迫,完全听从成员个人的意愿。但是也许因为时间、个人精力和兴趣等多方面原因,成员加入团队的意愿不强。

三、高校科研课题团队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在课题团队组建时遇到一些障碍,整个课题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存在各种问题,影响到课题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一)负责人组织不得当,团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团队效应。团队效应就是要体现出1+1>2的效应,这也是团队建设的主要信念,这需要团队每个成员都能调动起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了共同的愿景和目标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优势。然而很多课题团队的负责人缺少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不是组织工作缺失,要不就是凭个人喜好和感觉来决定某些事情,不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得整个团队活力不足。

(二)团队没有实现真正的.学术合作,仅是简单的拼凑。很多的课题团队是为了保证立项随意的把几个人拼凑在一起而组建的,组建之后,成员之间没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各干各的,最后也是把各自的研究成果拼凑在一起。更有些人仅是挂个名,并不真正参与课题的运作。这样,团队成员很难形成知识共享,在科研能力方面自身的成长有限,也阻碍了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团队成员结构不尽合理。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与学院结构。课题团队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偏年轻,职称结构编低,主要以讲师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年轻的讲师在科研道路上还只是起步阶段,成果积累也不丰厚,以负责人的身份来申请课题很难,只能参与到其他人的课题中来学习和积累。而副教授或者教授职称的人员往往希望以负责人身份组建自己的课题团队,而不愿参与别人课题。

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知识结构上。课题团队需要具有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人,大家可以在知识和技能上互补。然而由于院系划分和学科分类,以负责人个人能力来组建跨学科的团队难度很大,这就造成团队缺少多元化的知识背景和科研经验。

(四)成员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一个团队要想有能力有活力,需要每个成员明确团队目标,而且团队目标和成员个人目标尽可能一致,这样可以保证每个人都真正融入团队,向着团队目标前进。但现实中很多课题团队的成员并不清楚整个团队的目标,个人努力找不到方向。而且有时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不一致,个人的需求很难在团队中得到满足,削弱了个人的积极性。

(五)缺乏清晰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课题团队往往缺乏比较明确公正的评价和激励,活干得多少、质量如何没能得到相应对等的评价,即使有评价,但是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配套的话,这种评价也毫无意义。比如课题组在组建时一般成员的顺序就已经确定,即使排在后面的成员承担的任务较多,产出的成果较多,但是一般情况下这个顺序不会轻易改变。因此,激励不足,团队的投入度不够,绩效不高。

四、高校科研课题团队构建和运作对策

(一)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科学研究应该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关注现实问题,而且现如今的重大科学突破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传统的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更完整地看清现实的全貌,因此要想寻找到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问题,从而成功地获得科研资助,就必须要建立跨学科的研究队伍。科研团队成员的多样化有利于知识的融合和互补,能够拓宽研究领域,提升科研实力。

(二)团队成员的选择标准要灵活。课题团队在确定成员时往往关注的是成员与课题任务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积累,或者看中的是成员的学历层次,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拘泥于这些。还应该关注成员的两点特征:一是成员的实践经验。学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成员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在很多问题上视野会更开阔,观点会更敏锐,对整个课题的完成能提供很多实用有价值的意见。二是成员的个人学习兴趣、热情和合作态度。有时兴趣和热情比能力重要,能激发出一个人的内在潜力,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除了学历和知识积累,还要看一个人是否有学习兴趣,有科研的热情,是不是有很好的合作态度。

(三)课题负责人自身的管理能力要提高。团队的运作与管理,负责人要发挥较大的作用,这需要负责人有很好地管理和协调能力,要思考如何规范、有效地组织组内成员,落实课题的分工,推进课题的发展,提高课题的效率。要注意几点:一是要清楚地认识自己与成员之间的关系。课题负责人只是牵头,引领大家共同来完成一项科研项目,大家是平等的,不是成员给负责人打工的,成员也不要认为是给负责人帮忙的;二是要学会发动成员共同管理团队。团队管理不是负责人一个人的事情,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参与。因此,负责人要给成员充分的自主权,要听取并尊重成员的意见,凡事共同商量,争取达成共识;三是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在课题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课题负责人要学会充分利用学校、院系的资源,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四)建设良好的团队科研氛围,密切学术交流。很多课题团队已经偏离科学研究的宗旨,只是为了立项目完成科研任务、得经费、评职称。团队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人心浮躁,踏踏实实做科研的越来越少。而这样的团队不会有较好的创新性成果,成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学习。因此课题团队应该不断宣扬专注严谨坚持的科研精神,让成员目光长远,不去关注暂时的利益得失,更多去关注科研过程中自己的积累和学习,使得团队有很好的一种讲究科研的氛围。同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汇报各自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这样大家互相促进,互相学习,思想碰撞会有更多的科研灵感,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

(五)建立多形式的激励机制。课题团队的活力来源于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需要对每个成员进行有效而足够的激励。而每个成员的能力、需求、动机是多样的,激励的方式也可以多样。物质方面的激励包括对课题有较大贡献的人员给予现金奖励,对成员发表的论文和着作给予资金支持。精神奖励包括赞誉和高评价,在结项时根据每个人贡献重新排名。激励时要注意:一是根据人员不同能力进行差别奖励;二是奖励的依据不仅是根据产出即发表的论文,同时也要考虑成员的沟通协作精神、奉献精神;三是要认识到团队成员的自身学习与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课题组(kè tí zǔ),目的是为解决该领域出现的问题,找出应对的办法并转化研究成果,确保研究课题发挥应用价值。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题组成员的 个人 总结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1

根据县教研中心和学校的要求,本学期语文课题组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教学实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具体分析,共同探究,大胆取舍,积极开展校内公开课、听说课和评课活动。9月20日,对刚调进我校的胡学刚老师的汇报课进行了听评研讨。10月22日至24日,组织全体教师奔赴沙镇溪中学参加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题研讨会活动,并认真听取了宜昌市语文教研员李祖贵老师的 报告 。

11月14日,我们又都到郭家坝中学参加了协作区综合性学习课题开题仪式教研活动,听了三节综合性学习研讨课。11月18日至11月23日,熊华赴武汉观摩了第三届湖北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回校后在八(1)班上了示范课《沁园春雪》。12月5日,邀请县教研员向元茂老师莅临我校指导课题结题阶段的工作,胡学刚和王必海各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12月21日至12月23日,向方杰到孝感参加了省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研讨会,返回后上了一节综合性学习示范课《岁月如歌—难忘的初中生活》。

二、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提高全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每位教师经过虚心学习,勤奋钻研,每个人都建立了博客,建成了 文化 中学语文教师网博客圈。大家或把各自的教研文稿发表在博客圈上,或把综合性学习相关的课题资源转载过来,便于相互学习交流。

三、抓好常规教学检查。

为了把常规检查落实到实处,本学期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 措施 ,以七、八和九年级三个备课组为单位,每月由教务处检查并反馈教师常规工作。对于常规工作中部分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本人沟通,要求其纠正并改进。这样的检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课题实验,健全课题档案资料

七年级组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索月球奥秘”等综合性学习, 八年级 开展了 辩论 赛,九年级开展了“走进名著”、“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岁月如歌—难忘的初中生活”等综合性学习。

向方杰老师的论文《一节课外阅读课的教学 反思 》和《开发利用综合性学习资源》分别发表在中华语文网和人教网上。向方杰、王芳、王凤兰、郑艳琼的论文课件荣获县级四优论文一、二、三等奖。向方杰老师辅导的学生屈江华、王莲芳的作品《我找回了自我》、《话说关羽》、《渔家傲秋思》发表在宜昌教研网上。这些课题实验资料全部整理成册并归档。

对于课题组工作中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们将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努力提高课题组全体实验教师的积极性,自觉性,努力做好课题实验工作,为下学期“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的顺利结题作好充分准备。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2

《初中思品课渗透时事 教育 的策略研究》课题组就是一个交流、学习、成长的平台,我们期望打造成一个学习研究型团队,在课题组研究活动,每位成员在学习中得到进步,在研究中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得到成长。

在即将过去的20---20--学年第二学期里,课题组围绕学期目标与研究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初步达成了以下目标:

1.在观察体验、学习思考、参与研究、实践总结的反复过程中,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

2.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自觉践行学校提出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各项要求,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驾驭课堂能力有明显提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校、区、市的基本功竞赛、评优课活动中能取得了较好名次。

3.课题组成员的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提高,能以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和困惑为课题进行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团队中有几篇论文在区以上论文比赛中获奖,在政治学科核心期刊发表。

本学期,课题组的研究方式与内容依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学习与应用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围绕自思品课有效渗透时事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开展活动。

(一)活动形式:

课题组活动的主要方式有:理论学习、课堂观摩、主题研讨、外出学习、总结反思等多种形式,活动务实高效。根据学校要求,课题组制定了三年行动规划。每学期制定课题组活动计划,每学期进行课题组情况总结,既总结成绩与 经验 ,也反思问题与不足。建立课题组网站,内容包括成员简介、成员的个人成长档案、计划和总结、活动报道等,通过网站完整呈现课题组运行过程和工作成果。

(二)主要方式及重点活动:

1、理论学习。

课题组定期为成员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如:等。至少订阅一份教育教学类杂志,并要做好 读书笔记 ,撰写 读书心得 ,课题组鼓励成员及时撰写教学案例、教育反思和研究 文章 等,并积极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优秀论文评比活动或向正规杂志社投稿。

2、课堂观摩。

课堂观摩是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研修方式,学期初,课题组统一安排了“每周一课”专题研究课,围绕某个主题由成员开设研究课。每次活动都认真组织课堂观摩和深度研讨,收集活动资料并归档。例如:20--年4月7~8日,课题组成员李春林、吴海娟、倪健老师分别在录播室开设研究课,课题是《承担责任与学会亲近社会》,这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全体课题组成员都参与了课堂观摩和课后评议,对三位老师的精心设计和风格各异但效果颇佳的学习效果表示肯定,一致认为他们能恰当利用多媒体,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充分围绕时政 热点 话题展开合作探究,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学习兴趣高涨,是3节成功而精彩的课!

20--年5月16日上午,课题组联合陈建伟工作室成员在行政楼四楼会议室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此次研讨活动是针对上周观摩了3节研究课,在观摩之前已对成员提出了评课要求,要求教师认真观摩,关注课堂教学与时事教育契合度和对照课程标准评价课堂教学的达成度。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逐一进行了评课。工作室领衔人陈建伟主任最后发言,他指出:《慧眼看世界》环节很好,应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对教材进行梳理,理出体系,现出重难点,避免照本宣读;一些鲜活的时政材料要适时地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生动性;要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增强活动的教育意义,提高活动的有效性。

3、主题研讨。

教学案的编写、慧眼看世界的组织、自主学习思考题的编制、教学情景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教材解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内容的呈现与教学内容的呈现、在晓声学堂环境里的上课模式、论文撰写定为课题组的研讨重点。例如:3月22日,课题组张李老师借班上课,课题为《多彩的情绪》。这次上课是为3月23日上研究课做准备的。上完课后,工作室成员会同初一年级政治学科组对该课进行评议,提出了改进建议,张老师连夜修改调整。修改调整的效果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月23日,张李老师在录播室上研究课,全体政治老师都参加了听课和评课活动。

大家普遍认为张李的课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第一,对教材文本钻研得比较深。各项教学活动都能紧扣教材,对教材的解读比较精准,整个一堂课突出了“情绪是多彩的”“要努力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两大重点。

第二,教学设计很精致。经过试上,张老师发现原先的教学安排不是很合理,她及时作了调整,教学流程变得更加清晰合理,每个教学板块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清清楚楚,教师教得明白,学生学得明白。

第三,带领学生进行了深度思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分类是教学难点,张老师故意让学生对“喜怒哀惧”这四种基本情绪进行分类,有意让学生无所适从,很自然地就引到了积极和消极的界定标准。在评课过程中,大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课题组还要求成员再听一遍该课的课堂实录,并撰写评课稿。

5月13日,课题组李春林、吴海娟老师对外开设了一节针对性极强的中考复习训练课,课题组和来自江阴和常熟学校的老师们现场观摩这堂公开课。课堂上,两位老师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线”的思想,结合时政热点设置学习情景和探究问题,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激发,课堂得到了非常理想的学习效果。

4、总结反思:

课题组要求成员每个教案实施后都要写教学后记、一个月写一篇教学 随笔 (取名:《课堂——生命成长的地方》)、每个学期要写一篇 教学 工作总结 (提倡写成论文,争取获奖或发表)。

20--年底,课题组将在汇总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完成课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分析,对该课题进行全面、科学地总结与反思,及时撰写好结题报告和进行研究成果的汇报总结。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3

繁忙而充实的一学期已经结束,在这里将我们组“引导自学”型课题研究简要总结如下:

一、抓理论学习

组员认真学习《从教育原点出发》、《何炳章文选》,在每次的课题组活动进行交流,不断深入理解何老自育自学理念的精髓。

二、深入课题研究,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音乐课题组成员坚持平时用“引导自学”课型上课,同时课题组内实验“老兵”上示范课,实验“新兵”上过关课。大家认真备课,共同研讨教案,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课堂上,看课老师认真记录学生的自学情况、小组讨论情况和教师的点拨。在课题组活动中上课老师认真分析教材,阐述自己的构思,听课老师讨论看课的客观看法,建议在日常实验班级中,小组自学的方式、小组长的训练应以老师带学生模拟的方式言传身教,便于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效率,加强自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点滴渗透自育自学的理念并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提高小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很大。我组檀莉老师要求组长准备记录本,对本组同学进行全方面评价和帮助,收效甚好。

三、积极参加区内课题活动

20--年3月28日下午,澳海市阳光中学“引导自学一样乐器,提高每位学生艺术素养”子课题现场观摩会在阳光中学多功能厅举行,包河区教体局高俊局长、教研室李琼主任、何炳章先生、我校三个校区的音乐实验课题组的董湘平、王梅、焦华老师和各实验学校的老师参加。

阳光中学的学生现场展示了小提琴、古筝、竹笛、 架子鼓 ,吉他等自 学乐器 的成果,3:40——4:30全体老师现场观摩了阳光中学各乐器社团“自学乐器”活动,4:30——5:30专家和各课题组成员就“自学乐器”进行课题研讨,各实验学校教师积极发言就工作中出现的困惑提出疑问进行研讨,其中阳光中学胡青春老师提出:已经学会的问题是否还要学?没有学习兴趣怎么办?小班教学是否更能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等问题,教研室李琼主任就胡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多观看、欣赏,激发学习兴趣,利用相邻的教学,分开练习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集中点评指导,建立评价机制。

最后何老从他所撰写的《从教育原点出发》一书中第143页当中的一篇文章谈了他的看法,希望老师们可以培养孩子们每天都演奏的习惯,增加民乐的学习,以及 学习 方法 的引导,不求人人成“家”,但求生生提高音乐素养,要寻找适合的方法,从而提高每位学生的艺术素养。

四、问题与反思。

1、如何让年轻老师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原点》中的理论。

2、目前“引导自学”型课堂中的新歌教学已经比较成熟,如何尝试在 音乐欣赏 课中使用“引导自学”课型,充分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4

一、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课题组组织的一切活动都是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有关的,课题组定期举行各种公开课,有老教师上的示范课,给年轻老师学习,也有让年轻老师上公开课,然后进行集体评课,找到闪光点和不足。在这样的坏境下,青年教师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努力改进,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课题组的帮助下,我参加了多项比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拿到了--区机器人优秀教练员的称号,和--区教师基本功竞赛的一等奖,然后让我觉得有更大的提升的是这两点。首先我觉得我渐渐的有了自己的上课的风格,不再会有意的去模仿某些老师的课堂,在课堂教学当中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付诸实施。第二个是我已经渐渐的会更多的思考课堂之后的东西,每次考试下来我都会主动及时的.找学生谈心,在一个个的谈心过程中,我发现我自己在和学生的交流当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能够及时给迷茫的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二、反思自身问题及改进措施

今年我教授的班级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能反映出我是存在很大的问题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优秀生人数比较少,差生人数比较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还有待提高。

所以接下来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如何进行提优补差工作和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我思考了以下的对策,首先是努力提升自己课堂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更有吸引力,让差生能够主动认真听课。其次要更加注重情感教育,多去关心关心学生的生活,只要有微小的进步,立刻进行表扬,最后要对这些差生开小灶,课后多辅导,多指点,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布置太多太难的作业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布置适当的可以及时完成的作业,让差生更有成就感。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物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

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我也非常感谢课题组这个平台让我有了更多可以学习的机会,我也会珍惜这些机会,努力学习,使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5

本学期,我们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思想,围绕“积极创设育人环境,让学生快乐成长”的教育主题,以新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扎实推进新课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学习,加强培训。

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学习品位,做“科研”的先行者,我们努力做到了:

1自我研读。每位教师在一学期中均自学了多本课改方面的理论书籍。

2经常开展三五一群的学术沙龙,利用教科研组或每周课改固定学习时间围绕专题进行交流与研讨。

3带着问题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不断解决新问题。交流中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们继续深入研究,或是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解决,或是利用理论知识个别突破。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倡教师网上学习和积极交流。我们制定了课程网浏览制度,要求实验教师每周至少浏览一次网站,看两篇,每学期至少撰写一篇稿件;

5认真落实“青蓝工程”,抓好青蓝工作室的建设,发挥青蓝工作室的作用。

6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学校主管领导参加,时间每周不少于两节课。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培训,使实验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了,研究能力增强了。我校的课改进程也进一步加快。

二、扎实管理,深化研究。

为了进一步完善课改实验的研究,我校组织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活动。如:

开展低年级动态识字教学探讨、中年级的“影片为 作文 教学提供了新天地”的教学专研等,我们还重点抓好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1、定期进行课题研究交流例会,注重课题研究的计划性、实效性。课题研究例会分两个层次:即课题负责人例会和各课题组成员例会。

2、课题组与教研组相结合积极开展实验工作,定期举行课题研究专题培训,加强课题操作过程的指导(每月一次具体活动);组织教师按计划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进行有机地结合。

3、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注意落实研究计划,搜集、整理课题实验有关原始资料;加强课题实验工作的阶段总结。

4、人人参与研究,以课改促科研。期初根据学校课题拟订子课题,积极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以网络资源为平台,以课题实验为途径,以课堂为实验基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开展活动,注重交流。

本学期我们在延续上一学期研究的重点问题的基础上增强教科研组活动的实效性。注重了课题研究与教科研活动相结合,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科研活动与培养年轻教师相结合,努力做到了教科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系列化,促使教科研组建设上一个台阶。

四、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全体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克服困难,认真撰写出一篇成功的教学论文。在积累与实践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了,课改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课题组成员的个人总结相关文章:

★ 科研人员的个人工作总结

★ 科研课题的个人工作总结

★ 科研工作人员个人总结

★ 科研的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 关于科研课题的个人工作总结

★ 2019科研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 2020实验室实验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 科研的个人总结报告

★ 科研个人总结范文

★ 科研课题的自我工作总结与评价

如何培养语文默读能力的研究论文

(一)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低年级小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例如在教学时先用投影打出一句话,并问同学们:“谁能不出声就能知道这句话写得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又一连气儿让学生练习几个句子,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随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开始学习默读时,可以领学生到图书馆去看看,观察人们是怎样默读的。注意观看人家默读时的姿势。如怎样持书?眼睛和书保持怎样的距离以及怎样的坐姿?大家一起议一议,做一做,以便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默读的感性认识。平时,还可以请高年级默读成绩较好的学生,到班上讲讲他们默读体会。还可以让他们进行现场默读表演,从而使每一位学生乐于接受默读训练。(二)训练默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1、训练“不出声、不动唇”默读能力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而发展的。但根据人的认知特点,默读又先于朗读。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基本上不会默读。开始训练默读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嘴唇动并发出轻声等现象。他们不能把看到的词句和词句的意思联系起来,而需要读出声来,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有时,学生升入中年级后,还有小声“默读”现象。所以,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小声“轻读”阶段;二是无声阶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辅助的多余动作。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默读速度要比借助“唇动”的默读速度快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逐步培养。2、培养视读的广度在开始学习默读时,有时会出现指读现象。有的同学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指着读。这样,就会在每个字上都停一下。这不仅影响了读的速度,也影响了对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视读的广度。从不能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过渡到迅速,准确地进行大单位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记忆效果。由一眼能看到一两个词,发展到能看到一个句子,一句一句地读,就容易理解意思了。然后发展到由句到行,进而由行到段,从而逐步地提高默读的速度。3、掌握不同的默读方式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精读等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这些方式的训练。略读,顾名思义就是粗略地默读,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地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学会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种默读方式一般都在初读课文或阅读了解读物时使用。浏览,主要是从阅读媒介(网络、报刊等)中捕捉自己需要的,或是一些重要的信息,搜寻主要事实,捕捉个别细节,讲究的是既快又对,以节省时间,确保阅读的高效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五六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精读,即: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仔细地默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即表现为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精读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有时要对字、词、句、段或篇章结构进行反复地斟酌和推敲,以达到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如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或难于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进行精读训练。4、教给多种默读的方法默读过程就是感知文本、理解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是作者对自己感知的事物,经过反复揣摩,反复推敲写出来的。因此,不采取一定的默读方法,就很难加深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只有掌握默读的种种方法,才能够加快阅读速度,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读写水平,现简要介绍几种默读的方法:间读参阅法:默读一篇文章,遇到生字新词或不懂的词句子时,需要停下来想一想;默读完一层或一段文章之后,需要想想这一层和这一段的主要意思;还有时需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参看有关书籍和资料,解决疑难问题,这就是间读参阅法。勾画批注法:一边默读文章,一边运用各种符号,对生字新词、妙语佳句或重点段落进行勾画,作出标记。有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随时写在书眉上或文章中间的空白处(如给课文列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理解重点词、句、段的含义或者自己的某些想法等)。运用勾画批注法,有利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跳跃品读法:在初步理解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有时为了深入研究某些句段的含义和写作方法,就将一般的段落丢掉,集中精力默读重点句段,认真品味,反复推敲,真正弄懂弄通,这就是跳跃品读法。设疑释疑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例如教师平时可培养学生看到课题就想问题的好习惯。如学习《特殊的礼物》一课时,看到课题马上就会设疑——特殊的礼物是什么?这特殊的礼物送给谁?……看到《无声的竞赛》课题时,马上设疑——为什么说是无声的竞赛?这无声的竞赛是什么竞赛?……有时也可在课文的字词句段上设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带着兴趣默读,注意力就会更集中,也就更有助于理解课文。联想构图法:例如,在学习《夏夜荷花》、《海底世界》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课文中的内容画下来。然后把自己画下来的画面,展示给大家看,说给大家听。这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默读质量。角色置换法:无论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文章,还是其他人称的文章,让学生身临其境,如在其中。使学生真正感觉到:课文中的“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课文中的一员。例如,《草地夜行》、《欧阳海舍身救列车》、《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课文,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默读的质量。生活联系法:在学习《壁虎》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联系学生自己生活实际中看到的壁虎,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它捉虫的联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阅读板块对于默读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开始学习默读,到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再到第三学段对于默读要求要有一定速度,最后到第四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依照学习的渐进规律,明确提出默读的合理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落实。 首先,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处理,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为口语,需要通过口、耳结合的中间媒介,才能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实际就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其次,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一般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要潜心专注,认真读懂,有思考默读,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第三,默读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对于某些在理解上稍微有难度的课文,在默读中,理解能力好点的学生可以反复咀嚼、品味,理解能力稍欠缺的,遇到课文的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阅读向老师、同学质疑或自行思考。 第四,默读的实用价值高。因为默读速度快,就能读更多的文章,了解并积累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为默读不出声,不相互影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在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使用默读这一教学手段,但是纵观阅读教学中的默读,有的把默读等同于朗读不加以纠正,有的在该朗读时要求学生默读,有的在该学生默读思考时要求朗读,还有的干脆在阅读教学中舍弃了默读。这就使默读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阅读形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各学段坚持训练默读能力 小学低段开始涉及学习默读,语文教师在低中两学段要从默读的姿势、用眼、用脑、用手等方面,开始指导训练学生学习默读,重点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第三、四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默读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最好还要经常带着问题动笔圈、勾、划、写,因为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课中用好默读,及时纠正学生中不正确的默读方式。 二、寻找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时机 1.根据课后思考题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为理解某个重点内容采用默读。如《童年的发现》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这种类型的思考题,答案在文中比较明显,采取默读形式解决问题既省时又省力。 其次是根据课文内容谈体会谈感悟时采用默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种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的问题采用默读能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并有效梳理出自己的见解。 再次是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时采用默读。如《草船借箭》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类较长篇幅的故事,在导入课文学习后就需要让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进行梳理、归纳,最后总结出课文所诉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主要内容。 2.利用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默读训练 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时一般不适宜朗读,而默读却能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不管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很多篇幅较长的课文在预习或是教学时更多地使用默读这种阅读形式。如《鲁滨孙漂流记》、《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较长篇幅的课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梳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 3.针对课文学习的难点进行默读训练 在学习某些课文时,遇到理解的难点或瓶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对课文的前后内容或相关的链接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如学习小说《孔乙己》时,要求根据贯穿孔乙己故事的众人的哄笑来体会小说的主旨,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默读寻找文中的几处“哄笑”,分别体会他们为什么而笑,再从默读中联系全文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可进行默读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先默读,在默读中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合作探究,可更好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三、通过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见识,语文教师都会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并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关阅读任务时都采用默读,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默读任务。通过长期的课内外安排的阅读任务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开展专门进行默读训练的活动课 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相关课文材料和适合的课外读物,开设测试学生默读能力的竞赛活动课。利用学生喜好活动和力争上游的心理适时开展有意义的默读比赛,通过比赛形成学生喜欢读书看报的氛围,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 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所说:“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语文教师在培养提高学生默读能力时,要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把握好时机,找准方法,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阅读效果。

一、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三、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

如何培养调查和研究技能论文

调查研究类论文怎么写?相关内容如下:

1、确定调查研究的目的。

目的可分为应用性、理论性和综合性3种,依据研究目标的不同可有5种不 同类型的调查研究:描述性、解释性、预测性、评价性和对策性研究。

2、研究前的准备。

包括理论和实际两方面。

理论准备主要为查阅文献资料。实际准备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

3、设计研究方案。

包括:提出研究假设、理论解释、拟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表(问卷)、决定 研究的方式方法、制定研究的组织计划、试验研究。

4、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包括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和检验假设等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

收集资料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观测法、文件法几种。 社会调查方法 根据被研究对象所包括的范围、特点的不同,社会调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案例调查等。

选题范围适当:题目范围小一些,容易收集资料,论据充分、重点突出,便于深入探讨,同时也降低了实施的难度。

如选择“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作为课题,题目就太大了,因为学习情况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要做好这个课 题就比较困难,不易把握重点,分析难以透彻,所得出的结论也难有指导意义。如能将题目改为“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学 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就要好一些。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相信很多人在自己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是自己的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有的问题还不知道解决方法或者说是为什么,那么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大家会写吗?

(1)文献研究法:根据所要研究内容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充足的资料,从而全面地了解所研究课题的背景、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2)研究项目分析法:在进行理论的搜集与分析之后,根据现有的研究项目整体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理论有理有据,设计更合理。

根据许多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

毕业论文写作是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撰写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规范好格式要求,还要掌握写作研究的常用方法。那么,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有哪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呢?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主动变革性。

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二、控制性。

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三,因果性。

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4、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

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5、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探究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方法研究

论文摘要:

探讨了职业院校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校在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尝试,探索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合理课程方案。

我国高职已在中占有半壁江山,每年的高职毕业生数量庞大,虽然高职生在专业上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强,但和现在的庞大的就业大军相比,高职学生在就业上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弱势。除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之外,在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对的适应能力,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欠缺,而承载这些素质的基础就是职业核心能力。

1、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职业关键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国人社部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应用等八大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如何让职业核心能力伴随一个人的终身,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支撑劳动者在职业或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高职生就业中表现出的弱势正是职业能力中需要的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现行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已经非常重视结合生产实际的需要,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上也着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而正是这种能力的缺乏,严重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

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与资源开发的主流趋势,是国家倡导的能力本位的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

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培训在我国刚刚起步。澳大利亚的培训包计划、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其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对现有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改革创新,探索出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提升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方法,完善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建设服务。

我们以本校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高职教育的领域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的不同途径和有效方法。

2、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职业核心能力”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的梅腾斯提出,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他把职业人需要的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后两者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我国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一项研究课题中首次将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三个层次。2007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又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但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中,如何培养、提升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各个学校都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开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研究势在必行。

如何把“与人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国内外有多种尝试,也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更多的国内外机构是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的,企业可以在生产车间建立“学习岛”,使教学直接融于生产之中。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生产实际,学会适应真实的职场环境,在向企业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不同的团队合作,达到优势互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节省了学校和企业的开支,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胜任,更强调个体的发展性、弹性、迁移能力,以使个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不仅重视职业技能的专业化,同时也强调所有学生应学习一些对未来职业生活有价值的、共同的、基本的内容。

我们学院的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探寻具有实际成效的方法、途径,对核心能力培养、训练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教学改革中广泛收集到的鲜活的案例、模块教学的资料、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资源,并利用集体研讨、公开课等形式进行教师之间的探讨和交流,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职业核心能力训练机构。我们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渗透核心能力培养到专业教学中,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讲座等活动,对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进行全面普及工作。

3、核心能力培养的方法

通过实践,我们在自我学习、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数字应用、解决问题能力等六个模块的基础上,探讨和研究了适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培训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方法;探索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的课程方案;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培训效果评价方法。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我们把核心能力课程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分别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相互综合,把核心能力的教学培养融会贯通,提出可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途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学校中,核心能力的培养将专门设置核心能力课程与在一般技能课程中贯穿核心能力培养理念相结合。

研究方法是以人社部的八大能力训练模块中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六个模块内容为主,通过研究、教学试验、素质课、社团活动、实践、行动研究、专题讲座、融入专业课教学、主题班会等途径开展课程教学,加强核心能力训练,整个过程体现和贯穿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

4、主要试验方法包括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途径手段研究学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和需求程度,为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后及时进行调查反馈,以改进和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效果。

(2)教学试验法:按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以公选课的形式选取6大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中的某几项在高职在校生中开展教学,并培训认证,重点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产生效应等诸方面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得出性报告。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落实学习任务、实施多元化评价考核检测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实施项目教学法等具体行动,切实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在行动中教学,在行动中育人。并通过参与国家课题的研究,研究设计比较典型的教学案例、完整的单元设计等教学文件,突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活动载体的任务驱动法的成效。

(3)行动研究法:学生通过承接和完成某个具体项目和任务,来掌握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技能。学生所承接的项目完全是依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基本上是独立思考(自我学习能力)、主动获取加工信息(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能力)、组成工作小组(与人合作能力)、设计工作步骤和方法,分析并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解决问题能力),并通过互帮互学(与人交流能力)来完成项目工作。完成项目期间实践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实的最优解决方案,学员独自或以小组方式在各自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工作结果要按照预定的目标来进行自我检查和相互检查,并评价达成的效果如何,以锻炼学员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及评估方法。

主要应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化教学等等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实施中,教师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能力、专业素材和教育来实施灵活多样的不同教学方法。我们在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经验基础上,还通过对国际级、省级及院级不同课题的研究,探索在职业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核心能力教学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尝试,进一步把核心能力教育融合到职业教育的理念中,并探索更多的教学模式。

通过实践,我们检测了运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对核心能力培养的效果。借鉴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法,注重行动导向教学法,尝试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整合到培训包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我们结合学院近四年来推行的课程改革,积极把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尝试,以开设公选课和渗透专业教学的形式进行研究,运用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六个模块,对学生进行了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10多位教师取得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资培训证书,部分骨干取得了测评师资格,200多位学生取得了核心能力认证证书。

5、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全国各地教育部门专项研究,拟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习借鉴职业核心能力开发项目的经验和技术,探索在高职教育领域建立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和测评体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利用社会资源部在这个项目上的资源和推广方式,组织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来有效推动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培养适应当地结构调整及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高职院校在有关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或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改革等课题研究方面的指导。通过开设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不仅要学生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做什么,重视学生心脑手的全面发展,在重视专门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拓展到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深化改革我们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构建就业导向下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开发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要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核心能力网[EB/OL].

学生能力培养研究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正处于重要的过渡阶段,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日渐增强,思维模式也在逐步完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稳固的根基。下文主要就如何培养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进行探讨,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以达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所谓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分成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力,掌握这三种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而言就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数学思维的逻辑性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不仅受先天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要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工作,就要选择正确的培养方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模式。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将数字形象化,加深理解,从而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推理思维。而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将数学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想象空间相结合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以达到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对一切问题进行归纳与推理的目的。

2.数学思维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良莠不齐。有的学生先天理解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接收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做到学以致用;而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就稍微逊色,理解问题较为困难,学习进度缓慢,因此很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烦恼,学生形成了数学思维模式后就能在自己的理解下掌握学习方法、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对问题的判断力的同时激发求知的上进心。

二、加强对小学数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心理,以此为基础,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小学时期,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为浓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注重讲解书面知识,学生若是在被动的机械记忆模式下学习,就不会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讲解,通过借助形的某些属性来阐明数的精确性。例如:在学习图形体积计算时,老师不能只在黑板上画出立体图形标注长、宽、高,黑板是一个典型的二维物体,画出的立体图形趋于抽象化,对于小学生还未成型的思维模式而言,看不到的另外三个面就变的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举例说明,我们上课的教室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的立体长方形,哪边是长宽高的位置就变得一目了然,这种把抽象化的概念转化成实物化的事物的教学方法,更易于学生对数学深入理解,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循序渐进的诱导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对于刚刚接触此科目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逻辑性的思维非常重要。数学问题与答案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要想解答问题就要先分析清楚问题中已知条件的因果关系,在此分析过程中,逻辑性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分清主次因果才能理解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是非常漫长的过程,教师无法直接教授逻辑能力,只能在教学中慢慢诱导。先为学生讲解最简单的知识,在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后再逐渐提高知识难度,不求快,要求稳;由此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加以梳理,循循善诱,故而,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提升。

3.制定明确的新课标

制定好每堂课的新课标是一种极为科学的教学方案,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预先备好课,确保要讲解的知识内容在新课标范围之内,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程度与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模式一致,严禁出现一味追求进度却不注重质量的教学现象发生。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防在讲解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发生掉队,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4.当堂设问锻炼思维

小学生是一个不可控的群体,由于其思维的不完善性,自控能力相对较差。有些学生在上课时间很容易被外界影响,也就发生了我们常说的“溜号”现象,等到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回课堂时却发现讲解的内容发生断点,内容理解不上去;为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当堂设问不失为是一个好方法。

小学生群体的自控性虽有欠缺,但其强烈的上进心却不容忽视。教师可在本堂新知识讲解完毕后,提出几个在新知识范围内的问题,当作课堂提问,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奖励,此方法不但能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

5.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课后知识的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部分学生出现学得快、忘得也快的问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会在学生接收新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深层次的分析数学问题与答案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做题方法;在巩固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思路,教师要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顺通学生的思路,加以正确的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短期工作,需要教育者们长时间的坚持耐心诱导。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注重表面知识,要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梳通思路,启发学习;并根据学生自身先天因素差别,从多角度尝试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培养。总而言之,帮助学生养成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也对日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终身受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忠.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4(26):44-44.

[2]李振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8):67-67.

实践活动是 儿童 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 教育 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 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 方法 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这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探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大致这样分类:

首先、理解型实践活动。理解型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融进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200米5圈,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200×5=1000米,接着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这样“1千米”的路程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次、发现型实践活动。发现型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中“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活动。另外、应用型实践活动。应用型实际活动即联系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实际中引入知识把生活问题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问题生活化,以实现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三、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 文化 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摘要: 体育教育是一种过程化的表现,是将体育技能、体育理论知识以及体育技巧传输给学生的过程展现。其核心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升学生运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和自我锻炼能力等等。尤其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教育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运动项目当中。并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理念,能够让学生们“学有所成”。

关键词 :体育教育;运动能力;培养

1前言

随着现代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对于健康的要求也呈现着严苛的趋势。[1]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说,很多因时代而改变的作息方式与生活习惯,却在困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情况,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要选择适合的方法,维持自身的健康状态。尤其是要重视体育运动,来强健自己的体魄。或许一些成年人在进入社会之后,被繁琐的工作所困扰,并没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运动健身当中。然而对于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却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来为自己的健康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学体育教学是传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2]1.1概念解析1.1.1体育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较,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现代化的体育教育呈现着学科中心化以及课程科学化的倾向,并且技能传授和增强体质的目的性也越来越清晰。体育教育更多的开始注重实践性,对于缺少劳动生活的学生们来说,意义非凡。我国目前正在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而其中便包括对体育教育的重点阐述,表明了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1.1.2体育能力与运动能力所谓能力,主要就是指人们在完成一件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协调性和身心统一的才能。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是对能力的'性质划分,而体育能力则属于特殊能力的范畴。简单来说,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们所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知识,就是体育能力的表现。运动能力就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2体育教育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作用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事业不断朝着更加社会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3]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体育能力的定义范畴比较宽泛,其分支还包括体育技术、体育智慧、体育知识以及体育技能等等,是一种综合身心个性品质的表现。体育运动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体育教育的过程。教学过程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一方面是身体运动,另一方面则是精神能力。2.1培养身体运动能力在拥有相当体育技能、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所能够获得的运动的本领,就是运动能力的概念。[4]运动能力是增强体质和锻炼身体的重要手段,更是反映一个人体育能力的直接指标。通过体育教育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专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技术的传输,并将重点的内容牢记在心中,方便以后学习更多的运动项目。2.2培养精神能力2.2.1自我控制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可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能力缺陷。在没有接受过系统体育教育的情况下,其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都会呈现出较低的水准,那么其组织和管理能力就会表现的很弱。可能会有一些人认为体育教育与组织教育能力不挨边儿,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体育教育能够带给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而且还能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客观来说,体育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竞赛和团队合作,那么在这些行为中,无疑都会辅助学生提升管理和组织能力。2.2.2提升反应力和创新力作为一项趣味性的教学科目,体育教学应该是趣味性最强的存在。然而从实际的情况来说,体育项目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系数。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运动员受伤的例子。其实这些运动员已经做好热身以及相关安全方面的准备,可运动的魅力有时候就体现于其不可预见性,意外事件频频发生。而情况一旦出现,就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比如在足球比赛当中,运动员身体上的接触与碰撞,一些动作行为的发生,都可能是危险情况的诱因。

3结语

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身教育因素。[10]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运动成为了一件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事情。但从实际的体育教育环节来说,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作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不仅可以强壮学生的身体,强化身体素质———身体运动能力;而且还能够通过身体上的运动训练,来升华学生的精神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我控制和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查显屹.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7-15.P103

[2]张旭生.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15.P137

[3]陆敏.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与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20.P151

[4]高庆春.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探讨[J]理论观察.2011-04-20.P124

[5]施宏伟.高师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12-30.P66

[6]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

[8]王艺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尝试[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2,1(16):44-47.

[9]任卫红,朱一鸣.析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5(26):178-179.

[10]钟振新,陈中林.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6(9):80-82.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毕业论文

首弓小学黄家民 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喜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海底真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这句话展开学习,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篇课文也就读懂了。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尊重学生的选择,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太阳》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太阳、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 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快乐阅读。 我要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阅读。 每个学生的兴趣、个性特点不尽相同,因此他们所习惯的呈现阅读体验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表演,有的喜欢表述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阅读了《草原》以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和着音乐翩翩起舞,有的高歌一曲,有的写起了小诗,有的和同桌交流 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对阅读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内容感悟。这样,学生便会对课文中自己感悟的内容作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同学说,愚公就是很愚蠢,理由有二:一、这是一座山,不是轻易就能移动的,再说,即使要移,也不是少数人能做到的事,要宣传,让所有的人都来帮你。二、人类不能征服自然,要利用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学生这种独特的思考我们不应扼杀,应该允许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性地研读课文。 总之,在提高阅读能力时我们要处处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一、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是很多学生没有阅读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介绍给学生一些好的适合的文章。从文章内容看,如果句子中有很多生僻的在生活中不常见的词汇,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句子的含义,那么很多学生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因此所选文章内容要简洁易懂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看得明白并且喜欢看。从材料看,名人逸事、历史故事、新闻、文化习俗等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课下和同学聊天时介绍一些相关书籍,或者讲一些书中相关故事的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课下就会主动找相关书籍阅读。同时,还可以给学生看根据小说或者名人故事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并且将故事原型或者原著介绍给同学们。音频也许比平淡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可以设置悬念,在读课外的读物时,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我想很多学生都会在课下迫切寻找原文,通过阅读找到故事的结局。二、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阅读一篇文章,首先映入眼睛的就是文章的题目,题目也是在简单地介绍文章的内容,能透彻了解题目的意思,对文章有了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学生平时做阅读题时可以先大概了解文章,然后看一遍下面的题目,再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章节并勾画出来,这样方便做完题目后的检查,当然,这次需要精细阅读。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有其固有的答题模式。对于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都要熟记,并且要会灵活地转变和应用。小说,要先总结出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人物、背景、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弄懂这些,就对文章有了一部分的理解了。学生要学会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文章中的环境描写都是有特殊作用的,学生在阅读时要仔细揣摩环境中所要表达的思想。还要会总结小说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对于这类题型解题需要多积累,积累一些人物性格特点的四字短语。对于人物的分析,可以从文章相关段落找出关键词或者关键句子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就能分析出人物性格。记叙文的阅读,首先要看题目,有很多文章的题目直接就点出了文章的中心。其次要着重看开头和结尾,因为很多文章开篇即点题或者很多思想感情都在开头或者结尾写出来,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结尾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对于开头和结尾要精读。记叙文常考的题型包括文章的记叙方式,只要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描写方式熟记于心并且将这些方式的作用记住,这种题目就很容易解决。还有理解句子的含义题,这种类型题的解决方法就是从修辞、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角度分析这个句子,大多数要分析的句子都和文章主旨或者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有关。还有一类题型就是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类题目的解答也有固定模式,大体上是“本文通过描写,记叙了……赞美、表现、歌颂、抒发了……批评、批判、抨击了……”对于这些,都要熟记。议论文的阅读,首先要找到文章论点,论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开头或者结尾,在论点的前面有时会有提示词,例如:由此可见、总之等。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常考的是论证的方法,论证的方法包括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及对比法。相关的题目只要写出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本段的主题或者本文的主题,就会使论据更具说服力。论证的内容一般在这段的开头就能找到,或者在这段话的结尾会有小结。还有一类题型是问这两个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位置或者某个词能否删去。答案一般是先答不能,然后分析这个词用在此处的好处或者联系句子,删去或者被换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体现了以论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列图表、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说明等。相关题型就是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解题技巧是本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对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或者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或者是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形象。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要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和次序。因为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能在阅读上耗费太多时间。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可以采用列提纲的方法,将文章的主题内容以小标题形式写出来,标记法,就是将主要的内容勾画出来。还要合理运用时间,精读和略读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单位时间的最大价值。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很重要,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多阅读,在阅读后反思总结,归纳常见的题型及解题技巧,这些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都很重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