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如何用哲学指导人生论文

发布时间:

如何用哲学指导人生论文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对当代大学生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如何分析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

对待中国古代哲学的态度,有人认为应当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有人把中国的落后完全归咎为传统的哲学思想,主张全然抛弃中国古代哲学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正如古人所云:“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哲学思想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在一定阶段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我们必须肯定它们的存在,以平等的眼光来审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对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应当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纵览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不断地斗争、融合,其他如墨家、法家等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主流的哲学思想。对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而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亦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中有用的部分,使之成为对今天有所助益的思想要素。

纵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我们基本可以理清中国古代哲学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人生。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往往从生活的实践出发,来研究各种哲学问题,所以特别注重对人生的研究。儒家哲学重所讲的心、性、情、意、良知等都表示出对人生、人性,以及对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所关注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逍遥与解脱,向往着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佛家追求成“佛”,将达到涅槃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两千多年来,对人生的审视,对人的自我追求的关注,始终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孜孜以求的核心问题。

(二)注重践履。

知与行的关系向来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国古代的哲学成就不仅仅表现在理论方面,更体现在这些理论的践行上。诚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谓的“乐之”,就是依其所知以实践,从而获得一种乐趣。道家的退隐,墨者的身体力行……无不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不仅关注理论的构建,而且能做到言行一致。

(三)注重道德。

中国古代哲学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儒家的“五伦”、道家的修身、佛教的向善都是以道德为第一要义的,封建社会的秩序也是通过道德来维系的。道德实践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从而达到社会整体关系的良性互动。

(四)注重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不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道家创始人老子在追寻万物产生的本源时,体会到“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的就是要以和谐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各种关系,以达到“人和”的境界。中国古代哲学极力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和合的境界。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形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许多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世界的文明与进步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诚然,中国传统哲学作为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的产物,其中自然存在着一些糟粕,至今仍会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因此,有人曾质疑:21世纪,我们还需要接受这些传统哲学思想并使之作用于我们的行动吗?这些传统的哲学思想是不是已经过时,应该被扔入故纸堆中了呢?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很多思想,我们应当客观、理性地来看待,其中有很多精华部分与当今的时代并不相悖,只要我们能够赋予它们新的涵义,给予它们新的理解,那么它们仍然会给人们以启迪,对现实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中国古代的哲学典籍,细细品味,仍然会获得很多感悟,而这恰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魅力所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受到外来的冲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一再地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但一些西方消极的、错误的思想也随之而来。

生活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1世纪,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任重而道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期望,但很多社会现象却不得不让人警醒,很多大学生的现状不能不让人担忧:人本精神的缺失、精神文明的真空、公民意识的淡薄、生命尊严的淡漠、责任感的缺乏、社会道德的沦丧……这一切已为高等教育敲响了警钟。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一)中国古代哲学重视个人的修养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当代大学生塑造具有高尚品格的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很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放松了自己,对未来

感到很渺茫,于是把精力放在上网、恋爱上,白白地虚度了宝贵的光阴;有些大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取得荣誉,甚至不择手段……殊不知,大学时代正是一个人加强自身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的时期。未来的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将自己定位于何处,这些都离不开个人修养,以及思想认识的提高。

中国古代哲学的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个人自我修养的充实。在儒家看来,人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才有完善的理想人格,因此就要努力充实个人的学识和涵养。孔子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孟子认为,人无论在何时,都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保持自身的操守,不因名利损毁个人的品格。道家哲学认为,虚假的名誉会给人带来伤害,庄子认为:“名止于实,义设于适,是之谓条达而福持。”只要名誉与实际相符合,善行与能力相适应,就可以了。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应当注意自身修养的提高,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脚踏实地地学习,老老实实地做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正是古人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今天被时代赋予的深意。

(二)中国古代哲学主张正确地对待义利之间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面临义、利的矛盾时作出正确的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和利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争论的焦点,在义利问题上,各家各派都有各自的观点。在义利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又当如何去抉择呢?当前,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误入传销组织,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害人害己;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取蝇头小利,向自己的同学兜售一些“三无”产品;有的大学生违反学校的相关规定,为了获取利益铤而走险……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在义利问题上曾做出许多不同的选择。儒家承认谋取物质利益和祈求幸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孟子也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但儒家哲人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在他们看来,物质利益只是人们为了生存的一种基本的、低层次的需要,还有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道义的追求。在道家哲人的面前,名利富贵皆烟云,“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认为应当去掉过分的追求、过分的欲望和过分的企盼。庄子反对争利,特别反对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今天,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都应当正确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首先要肯定每一个人的正当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免会产生矛盾。当发生这样的矛盾冲突时,应当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个人应以大局为重,必要时,还应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当代大学生如通过合法的手段去赚取生活所需,这无可厚非,高校往往也鼓励学生勤工俭学,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择手段谋取利益,其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中国古代哲学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当代大学生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长辈关爱呵护的对象,这也就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但是进入大学以后,远离父母,大学生开始了集体生活。如果还继续保持“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凡事只考虑自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将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中国传统哲学崇尚“仁爱”的原则,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认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荀子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的古人主张“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始终坚持与人为善。

今天的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同样应奉行这样一种“仁爱”精神,努力搞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凡事多做换位思考,平等待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中国古代哲学注重道德的实践,倡导言行一致,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现象,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某些大学生身上也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如在考试时违反考试纪律,与人交往时不讲诚信,面对父母长辈颐指气使……这不禁使人们在心中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难道今天的大学生就是如此不讲道德吗?”

中国历史上的儒、道、墨、法、佛等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道德的实践。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如廉洁自律、宽厚待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师敬业,以及刚健有为、舍生取义、见义勇为、发愤图强、恪守诚信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深入人心。

而今,当代大学生仍应践行这些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形成的道德传统,并要身体力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相信在当代大学生的表率下,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当代大学生应注意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积极思想,并根据现实,赋予它们以新的内容,使这些思想能真正为我们所用,为我们自身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概念范畴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来梳理中医学的古代哲学基础,进一步从哲学角度对中医理论的窘况提出几点反思意见。

哲学是人类对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因此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而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因此哲学包括科学。在主观哲学中,一种是站在特定角度,可验证的主观真理(如果论述所处角度,就成为科学);另一种是从未验证,却认为是对的,包括宗教和迷信。中医是一种哲学,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中医学作为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建构医学体系,其形式必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原理,即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主旨,其核心是阴阳和五行,其中尤以阴阳为所有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一种古代哲学关于宇宙生成及发展变化的认知体系,其自身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精气,以精气为介导的宇宙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类,其构成亦离不开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又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形式是推动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原动力。《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认知体系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髓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现代唯物主义哲学中物质是世界的根本观点与精气学说的物质观颇为相似。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范畴是气,其普遍的范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两汉时期兴起的“元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奠基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因此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是中医学精气生命论和整体观的雏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阐释人体内精与气的本质、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脏腑经络关系的系统理论。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精或气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认识,影响到中医学中便形成精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皆由精化成形,人体的各种机能皆由气机推动和调控产生运动变化的理论。中医学的精气学说融入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将其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构建其中,与其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洽,兴起了中医学独特的精气生命认知理论。但是古代哲学精气学说认为,精气的概念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类的各个层面,自然、社会、人类及其道德精神获得统一的物质基础是精气;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精气,精气充塞宇宙中各个万物形体之间,具有信息交融的媒介作用,使天、地、人之间产生感应。这些深邃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拔升了中医学的同源性思维和相互联系的认知观,形成了阐述人体自身完整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阐释阴阳的定义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此阐述宇宙形体物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体系,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亦是古人探索宇宙本源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辨证观念,属于中国土生土长的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范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的整体是物质性的,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世界本身形体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通过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的发展研宄及思维模式和方法论的初探,以此来解释宇宙自然和生命本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对中医理论的指导,促使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维范式,普遍用来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及病态生命的原因和变化过程,从而更好地诊断和防治疾病,使之成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在疾病防治的认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法于阴阳”,根据四时阴阳的变化情况养生防病;根据病症的阴阳偏盛、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者,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者,补其不足。然后再根据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立法方药,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使之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驱除病邪、恢复正气的目的。

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注重于事物的矛盾作用和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形式,从事物的结构元素关系及其运动变化形式,探索和阐释宇宙物质形体间的运动及动态平衡。五行一词,首见于《尚书》。《尚书·周书·洪范》曰:“稣埂洪水。泪陈其五行。”文辞对五行的特质从哲学角度作了高度的抽象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墙。”其中的五行,不单单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元素,而是从中抽象上升为哲学的理性范畴。五行学说是探究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定义、特质、生克制化乘侮规律,以此来阐释宇宙界万物形体间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国古代所特有的唯物论和辨证法范畴。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自然界万物形体现象的发展变化。

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和精神情志等诸多功能活动,形成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达成与自然环境相联系,营造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凭借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来分析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运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来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最终达到诊断和防治疾病的指导作用。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范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中医学继承和创新的运用医学理论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解释了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从多方面措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生产劳动能力等,形成了中医学独树一帜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都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整体研究、擅长思维哲学、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总之,中医学是兴起于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医学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中国古代较为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有机地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拔升至哲学形态。中医学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运用综合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学密切交融的特点。

4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几点反思

中医哲学基础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从《内经》时代以来没有大的变化。古代较为深邃的哲学思想指导使中医理论大放异彩,也使中医滞涩不前。如何在新时代里与时俱进,勤奋、严谨地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完善中医理论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医学时代命题。

4.1中医五行学说要实事求是,不应吹毛求疵 为了反击废除五行论,近代学者对五行哲学思想进行了新的研究,如从数理思想、非线性动力学、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等方面论证五行思想的合理性。但是必须看到,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更多的是起到方法论的意义,它在构建五脏关系的研究上功不可没,对指导临床用药亦有积极作用,但其毕竟只是一种研究五脏关系的方法模式,实际上五脏关系远比五行生克论复杂得多。按数学规律,五脏可发生的两两关系有10种,二脏相关关系有10种,四脏相关关系有5种,因此拘泥于五行生克理论不利于拓展脏腑病机学的理论发展。近人有提出“五脏系统相关”说者,值得参考。

4.2系统论之下亟待完善中医五行学说 系统论是当代最时髦的哲学话题,五行学说有系统论的雏形,但还不是完整的系统论,只能说是整体论。中医具有系统整体性思维特点,这一点对比西方还原论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局限。中医有彻底的整体论,但在局部和细节问题上常陷入僵局,这是“司外揣内”思维的结果,也是过于偏重整体论的结果。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郎非认为:为了理解一个整体或系统,不仅需要了解其各个部分,而且同样要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生命是稳态的开放系统。不了解局部,就无法构建完整意义上的系统联系,因此中医理论还需在人体内部细节上多作完善,发现新的联系方式。

4.3中医学理论要在古代哲学基础上进行继承为前提、创新为契机的思想突破 首先,说到中医理论的突破,必须正视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误区。中医具有注重整体联系、模糊思维的特点,摒弃烦琐的求证过程,直接抓住主要矛盾,但是习医者感悟具体病机、治疗原理的解释造成了本真化的缺失。中医重功能不重实体,在认识人体内部细节上要借鉴解剖学的成果。在认识人体方面中医有必要进一步格物致知,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其次,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亟待完善的象数思维体系。因此应适当借鉴实证研宄、实验研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核心,建立以藏象为基础的象数医学模式,充分运用中医的意象思维来构建数理之上的直觉品质,使中医学在古代哲学高屋建瓴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日日为新。再次,拓宽五行思想的延展性,拓展更广泛的认识论、方法论,加以系统论为借鉴指导,适当借鉴西方还原论的某些方法。但是中医在以分析思维为模式的五脏整体论方向走的道路与西医以结构思维模式的还原论是南辕北辙,完全等价势必水火难容,最终也会殆尽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总之,中医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的,其中儒、释、道三教的哲学理论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深远,并伴随着三家哲学思想内涵的不断发展而齐头并进。中医思维哲学和为医之道的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如浩瀚星河,可能与人类认知的绝大部分不可割裂,它们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研究挖掘。运用现有的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显性化,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初步尝试表现医家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相信随着后续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更新成熟,在中医学古代哲学基础的研宄领域会得到更丰硕的成果。

中医的创新和现代化势在必行,但是切莫削足适履。广大的中医学者需要在深入理解中医古代哲学经典的基础上,吸收新的哲学思想,衷中参西,使得橘泉井香,中医学满园春色!

哲学与人生的思考论文篇二 摘要: 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哲学讲述马克思主义,使人用正确的观点分析与解决问题,对人生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在学校接受 教育 期间,学校有义务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引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向未来,哲学对一个人的人生起着基础性作用。 Abstract: Philosoph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disciplines. It is about Marxism, making people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with the right perspective, so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 school education, schools have a duty to train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a positive attitude for the future. Philosophy has basic influence on a person's life.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课程; 教学方法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life;course;teaching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4)14-0238-02 0 引言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生的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特别是素质教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本文主要讲述了哲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探索研究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方法及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方法。 1 探索研究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1 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无论是学习或者做任何工作,主观能动性对结果具有重大影响,人从事某项活动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追求,是个人的目标前进方向,他定会为之努力,才能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而好的教学法就可以促使实现潜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应该以学生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发展为方向,意识学习的重要性,使自己自主地投身学习,树立学生自我理念,时学生主动与教师的指引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对教学工作具有基础作用。 1.2 正确的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推崇的,实践是基础,只有通过不断实际实践,才能慢慢增长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而探索研究正确的教学方式正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原有的认识,再进行探索研究,达到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本质的认识。以学生为中心,在加强对学生教导知识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现实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引和启发,发现新的问题,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其实际工作能力,不断开拓学生思维。 1.3 研究教学方法可以增强老师的观念,使老师向专业方向发展。学习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学生应该主动吸取新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去理解和研究新的事物,知识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知识的丰富与否要看他与外界的沟通程度,理解程度和吸取程度。世界具有多样性,不同事物的知识结构层次不尽相同,学生在学生接受教育需要一个适于学校的良好环境,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学校,老师需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学生是主体,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逐渐消除老师教课累,学生又被动痛苦的现象。 2 探索研究进行正确教学的方法 2.1 有效利用教材,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哲学思维。在《哲学与人生》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拥有正确的 思维方式 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需要掌握用哲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必须深深掌握教材,把教材研究透彻,不仅要参照大纲的教学要求,同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可以在备课时翻阅各种文献和资料,老师与老师之间进行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制定一套适于自己的教课方案和方法,有自己独立的教学特点,不盲目追从。比如:在培养学生哲学时,引导他们从浅入深的分析现象,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因素,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引学生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寻找自身的缺点,摒弃错误的思想,寻找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老师需要注意培养多沟通的好习惯,多与老师就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及早改正,树立正确思维模式。 2.2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将哲学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哲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是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而哲学指引着人生的大方向,拥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也才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老师在哲学课堂讲课时,引导学生用自身来感受哲学,将哲学与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贴近自身的现实生活,将学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哲学基础知识,分析哲学与人的紧密关系,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人生选择。分析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用哲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们分清善恶,区分真假,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3 教师加强对专业方向的把握,结合课堂内外,改善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借助媒体播放、故事典例、心理上的疏导以及积极向上 寓言故事 等方式进行探究,使课堂内容新颖并具有实践意义。以此来增加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第一,媒体播放式教学方法。将课程的内容制作成课件,使之生动形象,大部分学生对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产生厌倦感,反之采用了这种将声音、影像或者动态图案的方式恰当的结合到一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的接受课程内容,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进而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第二,故事典例式教学方法。筛选一些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习人所周知的典例,有效的将典例引出的问题或人生的哲理进行融合,使学生对照自身情况,经常 总结 成长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去糟取精,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和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创新,逐渐的引导学生对哲学知识以及人生准确认识。第三,心理上的疏导式教学方法。该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绪的波动,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定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心理测试,课间同学生聊聊天,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摒弃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的心理,彻底走出心理误区。 2.4 形成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和重心。步入了大学后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的不同,其性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根据专业的特性,老师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特征,引导他们培养自我意识,教育他们自身的思想是主体,是指挥一切活动的中心。对遇到困难不能勇敢面对的,要鼓励他们采取积极的思想去面对,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我们要正确分析这种自信的来源,对自己进行 反思 ,通过不断地发现,从中感悟,逐步取得进步。 2.5 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不断完善自己。许许多多的哲学老师不仅负责哲学的教学也分担其他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所以,老师在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目标前提下,也应该自身拥有环境资源与周期的同时多进行沟通,交流教学的经验,相互交换意见,督促对方哲学素养提高,在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安排老师参加哲学教育方面的培训活动,通过交流和培训,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教育方法,促进哲学教育工作的改进。 3 结束语 哲学是对人的思想精神进行正确指导,是对心灵的净化,哲学培养人拥有正确的人格,培养人形成良好的素养,做好哲学教学工作对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各学校应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视哲学。老师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教学过程不断探索和挖掘好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提高积极性。当今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教育部门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生活,结合现实社会的各类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养成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是什么?人生是什么?也许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在我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更确切的说,是一种让我们感觉快乐而有意义的生活态度。

我喜欢把一个人的生命比作一条线段,生和死是端点。线段有长有短,生命也是,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则英年早逝。我们永远不知道自己会在哪一刻死去,不得不承认这是人生的无奈,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好地对待生活,以免有朝一日会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人世。

怎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而有意义呢?

当下的社会,绝大多数人已不再为生存忧愁,但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逐渐发现,想要的幸福快乐并没有伴随着物质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著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人们似乎更加焦虑,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传染病,交叉感染。似乎除了幸福,我们什么都有,这也许就是国家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又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知道,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然而时代的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有多少人懂得该适时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早已经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看看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蒙上厚厚的尘垢?

我是一个喜欢睁大眼睛在黑夜里凝望的人,很多时候什么也不想,只是贪婪的享受夜的静谧;有时思绪飞快的转换,审视自己过去一路上的得与失,有时瞻望未来,想想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问问自己究竟在追寻什么,又想要什么。

生活需要不断地反思,而且是理性的反思。傅佩荣教授曾说:“当

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我知道现在的我思考问题还不能达到哲学的高度和深度,但是我始终认为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同阶段会有不同体验。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一些事,看不透一些人,那是因为离得太远了。就比如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刚念书那会儿对老师我怀着崇拜和敬畏之情,随着年岁增长,渐渐失去了崇拜的感觉,掺杂进了一些复杂的心情,到如今,当我也选择了走上未来极有可能做老师的这条路后,我的感受就大不一样了,隐隐感觉到这个职业所肩负的责任很重,要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呀。

人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所以,人,总是会变的。避免不了的,经年行路,风雨浸染。初中时的我总是做事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操碎了妈妈的心。后来到了高中,学习依旧不上心,高考成绩也就预料中的一塌糊涂。再后来走上覆读之路,我仿佛突然间长大了,开始有意识的关心父母和其他人了,开始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了,自信慢慢被拾起,快乐也是。现在的我,不再无病 *** ,不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再一味任性。很多时候我依旧会被一些人或事感动,但是不会每次感动都会泪流满面。不会像以前总是沉浸在那些哀伤的文字里,渐渐偏好看贴近生活、富含哲理和人间真情的文章。不会再把现实和理想割离成两块儿,已懂得人生既不是一片光明,也不是一片惨淡。我的内心终于在历练中逐渐强大成熟起来。我明白还应该学会让一切离愁别绪,聚散依依都生于眼底,藏于心,不动声色的只做风景观,虽然现的我还不能身体力行。

我很赞同伊壁鸠鲁对幸福的定义,他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灵魂的无纷扰”,这又让我想起泰戈尔美丽的诗“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本是云和雾的人生”,还有电视上那在布达拉宫下,在大昭寺门前的许许多多虔诚的朝圣者,无论男女,都蓬头垢面,身着长围裙,手戴木拖板,面对佛殿,神情凝重,喃喃念诵,双手举在头顶,俯身下去,四体伸直,头和鼻都触地,额头磕著大地,站起来可以看到额头上的印记,而他们匍伏的大地可以清晰的看到经久磨擦留下的痕迹,没有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坚持,怎么能有这样的奇迹!据说他们一天匍匐而行,走不了十里路。但我在他们的

脸上却没有看到半点的疲乏和劳累,更没有一丝的焦虑怨恨,只有祥和安宁。他们的眼睛里闪烁著奇异的光芒,仿佛金色的希望和幸福就在前面召唤,他们满怀着感激的心情坚定地跪叩著前进。为朝圣,他们会磕得四肢溃烂,面额血肉模糊而不停止;为朝圣,他们沿途乞讨为生,即便冻饿死在山野也不后悔。于是再读仓央嘉措的诗句“那一世我转山转水,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就有了彻底的顿悟。

生活中,我们赞美崇高,却不愿去追求崇高;我们称赞信仰,却不愿去实践信仰。多么虔诚的信徒,用身体丈量心中纯粹明净的信仰。

其实,一颗心,就如一个杯子。有人喜欢费尽心机,不择手段的谋划,努力把杯子填满,水满则溢。然而过于多的负累和欲望,总是沉的坠弯了胸膛,令人窒息。一路走过,来不及欣赏沿途的山清水色,来不及轻嗅花香飘荡,来不及体会粉蝶缠绵的爱意柔情。总是低了头,身体前倾,做一种攀登的姿势。人啊,不如,适时抛弃一些东西。让杯子空出一部分,留给自己一角安静素雅,淡然美好的空间。可以于午后闲赏云卷云舒,也可听雨观潮,涉水卧波。

正如佛曰:一颗宕动的心,所看到的世界,浮躁,喧嚣,云起,尘暗,是水里摁不下的葫芦,是风中止不住的经幡。然而当下现实生活中都大多数的人内心都无法淡定,并且伴随物质文明发展,各种新疾病不断出现,虽然如此,我也不敢根据伊壁鸠鲁的“幸福定义”妄下断言当下大多数人是不幸福的。我只能确定我自己向往正在追求我所认同的伊壁鸠鲁式幸福。当然,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平凡到极致的女子,无法做到心如止水,这也许永远都只能是我的一种对幸福的追求。

我认为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引导人尽量让内心的欲望对灵魂的纷扰最小化,而生活需要用心经营,所以我们的心应该一直保持“向上、向善”的姿态,即保持人心最原始最纯粹的善良﹑朴素和纯净。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哲学指引人生论文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哲学与人生论文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 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旨归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 1.认识自我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的后继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道:“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 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探究人类自身,企图认识自己。就在人类的理性迈过了无数沟壑,走过了无数夜路中的迷途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人,并在高举起大写的“人”的理性旗帜时,“斯芬克斯之迷”仿佛被破译了。然而,人类理性马上便又发觉,“斯芬克斯之迷”并未真正破译,而是在跨过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后以另一种形式提出这个迷。于是,“人是什么”便又重新困惑着人类。实现自我 古希腊的一座圣庙,一进门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 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脑海荡不起一点涟漪。时代的变化太快,走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跟着感觉跑吧!“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正把社会推向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 看看你的周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北了。电视电影看多了,在生活里就像是在表演;够档次的人见多了,也会在圈子里装装优雅做做秀,把自己扮得很清高;语言技巧学多了,说了一箩筐话却没有一点真实的感觉。很多人现在说话做事是在模仿别人中生活,而不是在做自己。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个性、很叛逆,标榜自我,其实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追逐新潮,抄袭别人的生活。 现在就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不仅名人会做秀,商家会做秀,官员也会做秀,老师也会做秀,据报道,在今年儿童节,在广州的一个六一庆典活动,领导、老师、嘉宾一个一个接着在台上长篇大论做报告,学生在台下个个眉头紧皱、酷热难耐,如受酷刑,大人们把儿童节变成了显示领导“重视”、实现宣传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秀场,这哪是为儿童过节日!成人世界的“做秀文化”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不断熏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秀才”。现在一个五岁的儿童上台表演节目,也会打出大人们惯用的手势,煽动台下观众“给我点掌声啦!”,每当看到这类情景,我脑子里就自问:这真是孩子真实的心声,还是大人教好的?在这种迎合心理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他自己吗?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自杀、跳楼、卖淫、包养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自身根源只有一个:迷失自我。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步。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丰富。自我实现意味着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的、活跃的、全神贯注的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自我实现意味着知道自己人生的取舍。正如一首诗: “上帝在你我心扉轻语, 悄悄的却又可闻的, 他告诉我们: 什么应该把握,什么应该逃避。” 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最有力量的,还是尼采的那句话:“成为你自己!”。 “我们不模仿,因为我们是他人的榜样”,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那就说明做人做事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达不到如此境界,“成为我自己”,则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本体现。 如何成为 “我自己”呢?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要之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者才是完全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就是做真正的自己。 自我实现既不是我行我素、孤芳自赏,也不是刻意追求完美、所谓完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应该具备以下个人品质特点: 一、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自恋的人太看重自己,自狂的人不能正视自己,自满的人忽视潜在的自己,惟我独尊的人迷失了自己,自甘堕落的人抛弃了自己,自杀的人接受不了自己,这一切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首先要开展内心对话,自己向自己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倾向,我要向何处去,我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等等。把自己看清楚弄明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无条件的接受属于你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够找到你的人生价值,然后再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满意请采纳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论文

方法一:碎片化阅读时,及时收藏素材收藏是积累素材最容易的一种方式,毫不费力,一秒就能搞定。我很喜欢利用碎片化阅读来积累素材,平时在阅读公众号、翻朋友圈的时候,如果看到好内容都会立马点收藏,然后转发到我的印象笔记素材库里面。这样我在写文章要用素材的时候,就可以在我的印象笔记的素材库里面去找有没有相应的素材可用。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一个非常好用的收藏素材的地方,就是微信的收藏功能。我们在网上看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直接收藏在微信里;方法二:阅读书籍时,做好金句摘抄我们平时在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的时候,经常会被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击中,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把这些触动到我们的句子摘抄下来。方法三:随时记录灵感,坚持写读书笔记前面2种方法都是来自其他人提供的素材,其实我们还可以有意识的去积累自己的素材。我们平时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时,也在一刻不停地思考,脑子里会闪现很多写作灵感、有意思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或者会突然想到标题可以怎样写、选题可以怎样做、策划活动的时候可以怎样,等等。

西街小学 侯桂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的最大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水平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是学会用观察手段积累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首先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目的。另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时捕捉新鲜的有意义的目标。 二是通过提高阅读能力积累素材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比较少。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用。 三是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教师要紧扣教材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活动,如小饲养、小采拣、小制作、扯青、放风筝、野炊、跳绳、拔河、田径赛、球赛、故事会,有教育意义的专题会及各种有趣的活动等等。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进行必要的现场指导,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形成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其次是多动,课堂上教师如能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多练习口语交际等让他们学会说恰当的话,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途径。 四是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而且学生能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而且从日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家庭情况一一得到反映。对学生而言,日记成了他们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 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现在的小学生普遍不喜欢作文,害怕作文。写出的作文不是假话、空话太多,就是立意陈旧,构思呆板,语言苍白,缺乏个性。究其原因,是学生心中缺乏鲜活的个性材料。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素材,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一、 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文章原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课标》也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语文课本也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可见丰富的语言积累多么重要。1、加强背诵,进行语言积累对学生来说,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每天早读时间,我安排学生背诵儿歌,童谣、古诗词;对课文中词句优美的段落都提倡学生背诵,时间久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头脑中积累的词汇就多了,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进了语言材料的更多积累。学生形成的语言积累习惯,也可终身受益。2、阅读摘抄,有利于语言积累 学生的作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因为它是创作的源泉。阅读可以使学生跨越时空,穿越古今,博采众长。因此我提倡学生有选择地“博览群书”。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学生家庭存书等,凡是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散文等均可作为阅读材料。为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效能,鼓励学生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警句等摘抄下来,还可分类整理,以便熟记。并进行随时抽查和定期展示自己的语言积累笔记。这样一来,学生有了一定素材数量的积累,作文再不是令人生厌的东西,而成为学生们倾吐心声,表达真情实感的形式。二、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积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作文。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生活中去体验,去思考。一个教育专家说过:“能够教育一个人的最好老师就是伟大的生活。”因此,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储蓄富有独特感受的个性化材料。1、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花草树木,鸟虫鱼兽都是学生写作的很好素材。而学生在写作文时没什么可写,真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是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常常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有引导学生到五彩缤纷的生活中去,做生活的主人,才能更好的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和了解生活。有了活生生的感性经验,才可能用文字真实而富有感情的八生活表达出来。我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锻炼学生捕捉生活素材能力,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否则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学生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比千斤重。如城市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信息,现代化的游乐场,琳琅满目的商品;农村有广阔的田野,秀丽的山川,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等。在家里,爸爸、妈妈讲了什么新闻;客人来了,谈了什么有意义的话题;上学路上,看见了那些新鲜事物;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做了哪些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等,都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体验,并学习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懂得作文并不神秘,而是使用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寻找语言,语言才有根基和生命力。2、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活动,丰富自己的见闻 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各种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参观、访问、做客、故事会、文娱体育活动以及丰富多彩的小制作、家务劳动比赛、各种智力竞赛等,都是很有意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投身于活动全过程。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春天,带他们去春游,去郊外放风筝,尽情享受可爱的春光;夏天,带学生到大海边玩耍,尽情享受夏天的热烈;秋天,带学生去郊区,享受丰收的喜悦;冬天,带学生观赏大雪飘飘的仙境,对雪人、打雪仗。这些生动又趣的活动,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他们的观察也是积极的、真实的、生动的。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活动,不但为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起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使作文与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3、 勤于记录,丰富自己的感性材料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并不会自然而然的留在学生心里,成为写作素材。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平日自己做的有意义的事,以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那些感兴趣的内容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实践证明,写观察日记是积累个性性作文素材的好形式。 由于平时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有四、五篇学生的作文在校园红领巾广播发表;曲文博的《妈妈的脸》发表在《个性化作文》上;孙文倩的《参观水利厂》、王选的《丝瓜瓤的妙用》发表在《芝罘教育》上;林琛的地《旁观家长会》发表在《现代家教》上,等等。实践证明,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个性化材料,必定能写出富有个性的作文。这也顺应了《课标》提出的“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的要求。

一、 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课标》也强调:“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0万字。”语文课本也将原来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可见丰富的语言积累多么重要。1、加强背诵,进行语言积累对学生来说,积累语言材料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每天早读时间,我安排学生背诵儿歌,童谣、古诗词;对课文中词句优美的段落都提倡学生背诵,时间久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头脑中积累的词汇就多了,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促进了语言材料的更多积累。学生形成的语言积累习惯,也可终身受益。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如何指导成人学员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一般要提前半年准备,论文选题怎么选至关重要。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跟论文指导老师请教一下有哪些好的选题。 但切记的是,选题一定要有现实指导意义,其次要有大量文献资料可供参考,否则缺乏严谨性。 一般情况下,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字数要求一般在5000-8000字之间,查重率30%。写论文不难,只要格式正确,选题和专业切题,不涉嫌抄袭,一般情况下都比较容易通过。 想要完成一篇看起来还不错的论文,切记:字字推敲,咬文嚼字。此外,学生需随时关注论文成绩是否通过,如果论文未通过,修改好以后必须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如错过时间未提交的,由考生自己负责。经反复多次修改的论文,应再次送达指导老师审阅认可后,以指导老师签署同意定稿字样为止,该篇论文才算是完成了。 自考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员必须在论文答辩会举行之前半个月,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主答辩老师一般提三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员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员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员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员,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员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员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自考/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领导者应如何用人论文

◎陈又贝善于选才用人,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毛泽东曾经把领导者的职责归结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能否合理地选拔干部,做到人尽其才,是提高领导工作职能,实现领导目标的关键。那么,领导干部如何选才用才呢? 首先,要克服识人偏见。领导在选拔干部,识别人才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偏见”。偏见是一种先入为主缺乏事实根据的态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域偏见。有的领导地域观念、乡土观念严重,选才用人往往偏重本地干部,轻视、排挤外来干部。 ——定型偏见。即根据头脑中的认识和档案材料来识别干部。如果头脑和档案对一个干部是肯定的,就一好百好,对其缺点和错误也就视而不见。这样去选拔干部,往往容易导致偏见。 ——年龄偏见。把年龄绝对化:或者认为青年人具有开拓性,思维敏捷,忽视老干部的作用和长处;或者认为老同志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排斥青年干部的作用。 ——求全偏见。有的领导在选拔干部时,总希望得到一个完人,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人无完人,着眼于人的长处,就能用好一个人,着眼于人的短处,就会感到无人可用。其二,要消除心理障碍。领导在选才识才方面除存在偏见以外,还有一些消极心理。这些消极心理也是影响正确选才识才的心理障碍。 1.派性意识。以“派”画线,唯“派”是举,拉山头,搞宗派,网罗关系的现象仍然存在。以“派”画线的实质,是任人唯亲。而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亲,则是两条对立的用人路线。我们必须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领导干部绝不能以个人好恶、亲疏为标准,更不能搞宗派主义。 2.妒能心理。嫉贤妒能是选才识才中最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直接影响着领导者的求才标准和情感,使之不仅丧失了求才的主动性,而且即使人才摆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见而不用,甚至以人才为患,加以打击和扼杀。这种嫉贤妒能心理,是识才用人的大敌,必须坚决予以消除。其三,要培养识才品质。领导干部应该培养积极的识才品质,其主要包括: ——强烈的求才欲望。各级领导干部应努力培养积极的求才欲望,主动自觉地去发现人才,积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深厚的爱才情感。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强烈的求才欲望和动机,而且应当有爱护人才的深厚情感。只有爱护干部,保护人才,才能激发其为党和人民事业努力奋斗的情怀。 ——敏锐的识才能力。选才用人仅凭良好的动机和情感还不够,还需要有这方面的专长和能力。领导干部应注意培养自己发现潜在人才、鉴别干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人才辈出,各展所长,各尽其能。 ——豁达的容才度量。凡属于人才者,都是既有长处又有短处,而且有的是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对于这种现象,领导干部应有所认识,而且要宽容体谅,能够容忍他人的短处和缺点,不求全责备,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与人才合作共事。其四,要掌握用人的要领。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干部,而且要掌握用人的基本要领: 1.充分信任。信任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当人们受到信任的时候,自尊心就得到了满足。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就会萌生出自信心和自豪感,充分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信任体现在领导干部用人方面,就是用人不疑,放手发挥其作用。有的领导对自己所管的干部总是不放心,事事要亲自过问,亲自指挥。甚至有的对属下积极工作心存疑虑,认为是“越权”,或者是“有野心”,想“架空”自己。这样往往会使人才由满腔热情变为心灰意冷,从而影响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扬长避短。在一个组织或班子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优点,也有短处和缺点。做领导的应善于利用每个人的长处,弥补每个人的短处,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古人云:“人才各有所宜,用得其宜,则才著,用非其宜,则才晦。”这里所说的就是用人所长,扬长避短。怎样做到扬长避短呢?首先,领导干部应善于发挥下级的长处。这方面的有效办法就是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注意观察。可以利用工作的方便,观察每个干部的专长。在观察中分析这个干部究竟有什么长处,最适宜做什么工作,然后创造条件,用其所长,并经常给予帮助和鼓励。对下级的缺点和短处,只要不影响工作,就不需苛求;对于影响到工作的缺点和短处,则不应“护短”,该批评的要批评,该帮助的要帮助,促其克服缺点,更好地发挥长处。 3.注意保护。领导在用人过程中,对人才进行心理保护,也是调动下属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措施。为什么在用人过程中要注意心理保护呢?这是因为,下属在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出现失误往往在所难免,而失误常会引起流言飞语,造成人才的心理挫折。对此,领导者应旗帜鲜明地支持、保护那些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同志;对一些有长处但又有缺点的干部,要力排众议,着眼于实绩,形成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人才的正气。对于一些同志工作中的失误,应采取积极保护的态度,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在广大群众中进行解释,以求得人们的谅解。- 稿源: 编辑: 李紫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新时期组织经营的全球化、公开化、透明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组织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组织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抢占先机、超越对手,越来越取决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组织竞争力是所有组织所共同关注的问题,而核心能力正是组织核心竞争力中最具有长远性和决定性的内在影响因素,因此,组织核心能力的研究和培养对于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1]。事实证明,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越来越取决于领导者所拥有的核心能力。如何实施科学有效的领导者核心能力的考评是促进和提升领导者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关于领导者核心能力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上,基本停留在对传统考评体系的零敲碎打和修修补补上,未能从整体上提出系统性破解方案。本文拟在建立领导者核心能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探索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体系,建立能够反应组织实际情况、符合领导者核心能力特点的考评体系,进而形成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领导者核心能力考评新机制。二、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维度领导者是组织的指挥中心,对组织绩效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组织竞争力提升的源动力,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是组织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拓展力,更是组织愿景实现的牵引力。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在领导者核心能力内涵的问题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1.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内涵关于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核心能力就是领导者对下属的影响力,另一种观点认为领导者核心能力是领导者本人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在领导者核心能力构成维度方面的研究更显得乏力,很少有学者涉入该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现存的研究也仅仅是零敲碎打,对领导者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领导者核心能力的研究中,主要基于领导者核心能力对于组织的重要性而开展,因此,结合理论推导以及领导者能力在工作中的作用,本文将领导者核心能力定义为在整个领导体系中处于最本质层面的具有主导性、拓展性和不可复制性的能力。2.领导者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领导者核心能力形成需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伴随着领导者个人成长而不断成熟起来,通过学习、培训、实习以及不断增长的社会阅历才逐渐积累起来的综合素质。因此,在研究领导者核心能力之前,需要先弄清领导者的哪些能力是核心能力。既然领导者核心能力在领导者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那么领导者核心能力理应是领导者在工作中使用最多的个人品质并且对领导者有效地完成任务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在理论推导及基础上,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法收集组织或企业的相关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领导者在工作中使用最频繁的能力,将其作为领导者核心能力的构成维度。把关键事件访谈法中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类似的领导能力特征进行归纳,最终得出了领导者核心能力的六大维度,即驾驭全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战略领导能力。

要用人须先会识人,因为知彼知已才能将不同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上。用人难,识人更难!

用人就要观察人,不同性格的人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公正对待每一个人,可以咋i用人之前指出该人的优缺点,进行勉励,让其发挥自己所长,改正自己的缺点,再对其以后工作考察适当指出工作上得成绩和还需要在哪方面努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