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氯碱论文格式要求

发布时间:

中国氯碱论文格式要求

一般论文标准格式要求(通用)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般论文标准格式要求(通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扉页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其他填写内容在横线上居中(指导教师不需填写职称),使用宋体三号字。

第二部分:中、英(外)文内容摘要

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在第二页书写,如在一页之内不能书写完毕,连续书写在次页。

“内容摘要”四个字居中书写(宋体三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空一个中文字符。

书写“内容摘要”四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中文内容摘要(宋体小四号)。

书写中文内容摘要之后,在下一行书写中文关键词。书写“关键词”三字时,左缩两格添加冒号;“关键词”三个字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关键词具体内容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在前后两个中文关键词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

书写中文关键词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ABSTRACT)和关键词(KEY WORDS)。书写英(外)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格式等要求,与中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对应,但是,字体为Time New Roman ,小四号,关键词的内容全部用小写。

第三部分:目录

在书写第二部分即“中、英(外)文内容摘要”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目录。

“目录”两字之间空两个中文字符,居中书写,使用宋体三号字加粗。

书写“目录”二字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及对应正文的起始页码。

目录的具体内容(即标题)要求标注到二级标题,即:(一)、(二)、(三)…。书写目录的具体内容时,一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字。行距为“固定行间距22pt”。

第四部分:正文及参考文献

在书写第三部分即“目录”完毕的.下一页,开始书写正文及参考文献。

一、书写格式

1.论文的结构

论文题目

论文的引言部分(书写论文题目之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不需写“引言”字样)

一、(正文)

二、(正文)

三、(正文)

…………

论文的结语部分(接上文另起段落,不需空行,不需写“结语”字样)

参考文献

2.字体字号

大标题(论文题目),宋体小三号加粗;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加粗;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加粗;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正文及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注释内容,宋体五号。

3.标点符号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

4.科学技术名词术语 采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词或国家标准、部标准中规定的名称,尚未统一规定或叫法有争议的名词术语,可采用惯用的名称。

5.量和单位采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6.文中的数字 ,除部分结构层次序数、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论文中数字表示方法应前后一致。

二、标题

1.标题的层次要清楚,大标题(论文题目)和第一级标题应居中书写,第二、三级标题左缩两格书写且单独占行,第四级标题后连续书写内容,不再另起一行;大标题(论文题目)与其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宋体小四号),第一级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其他级别标题与其上下面的内容之间均不空行。

2.正文中第一、二、三级标题末尾不书写任何标点符号

3.标题的层次

一、……

(一)……

1.……

(1)……

①……

三、篇眉和页码

1.篇眉从正文开始,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内容为论文的题目)。

2.页码。封面不加页码;中英文摘要合在一起排页码,从“1”开始;目录单独排页码,从“1”开始;正文需要单独编排页码,从“1”开始。页码在页面底端(页脚)居中书写,页码与正文之间只空一行字的距离。页码使用宋体五号字。

四、图、表和公式

1.图、表与正文之间要(上、下各)有一行(宋体小四号)的距离。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字体均为宋体五号。图序和表序分别在全文中进行统一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等。图、表中的内容采用宋体五号字。

2.下文需要引用的公式,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并在同一行右端用圆括弧即“()”中间加阿拉伯数字来统一编号,公式与下面的内容间空一行;不需在下文引用的公式,不用另起一行单独书写。

五、注释

1.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必要补充说明,注释一律采用脚注,不用尾注;当论文正文某处需要予以注释时,采用圆圈内加阿拉伯数字并书写在相应文字的右上角,以示需要予以注释,如:…列维纳斯甚至相信第一哲学只能是伦理学①…。

2.注释内容书写在标明有对应注释的正文的同一页下端(正文与页码之间);在有注释的每一页,须在当页的正文与注释内容之间加划一条横线(自左往右),其长度约为页面宽度1/4。注释要每页重新编号。注释为宋体五号字。

3.注释格式

引用著作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专著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李松庆.第三方物流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0-30,40.

引用杂志文章时,注文的样式为:作者.题(篇)名[J].刊名,出版年 (期号):起止页码。

例如:祁之杰.我国物流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4(1):20-25.

碱式氯化锌论文参考文献

10%。碱式氯化锌对家禽德生物利用率为10%家禽是指人工豢养的鸟类动物,主要为了获取其肉、卵和羽毛,也有作为其用处。

碱式氯化锌有以下几种化合物:1. 碱式氯化锌(ZnCl2);2. 二碱式氯化锌(Zn(ClO2)2);3. 三碱式氯化锌(Zn(ClO3)2);4. 碱式氯化氢锌(Zn(ClH)2);5. 碱式氯化硫酸锌(Zn(ClSO3)2)。

氯碱化工英文论文

很多人都说化工是属于夕阳产业。但其实这种概括并不全面,因为化工行业可以细分为精细化工,基础化工,医药化工,生物化工等等。我们一般说化工是夕阳行业指的是基础化工里石油化工,氯碱化工,化肥等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对于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行业,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精细化工涉及到各种高性能材料合成工艺。目前中国这方面的工艺包并不完善。

氯碱工业杂志订阅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具有相应的升降变化的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理解成由两个半反应构成,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此类反应都遵守电荷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里,氧化与还原必然以等量同时进行。两者可以比喻为阴阳之间相互依靠、转化、消长且互相对立的关系。有机化学中也存在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大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例外,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还包括其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换。) 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大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外如次氟酸分解:2HFO==2HF+O2,化合价没有变化) 归中反应,岐化反应可以看作是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 —(失氧)→被还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eˉ或共同电子对偏向→还原产物(还原性) 还原性←还原剂—(得氧)→被氧化→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eˉ或共同电子对偏离→氧化产物(氧化性)反应的本质是电子有转移(或电子偏移),其特征为化合价的升降。化合价升高,即失电子的半反应是氧化反应;氧化数降低,得电子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的物质还原对方,自身被氧化,因此叫还原剂,其产物叫氧化产物;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氧化对方,自身被还原,因此叫氧化剂,其产物叫还原产物。即: 还原剂 + 氧化剂 ---> 氧化产物 + 还原产物 一般来说,同一反应中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比还原剂弱,氧化产物的氧化性比氧化剂弱,这就是所谓“强还原剂制弱还原剂,强氧化剂制弱氧化剂”。 总结: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有氧化性,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有还原性,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 记法:氧化还原不可分,得失电子是根本。失电子者被氧化,得电子者被还原。 失电子者还原剂,得电子者氧化剂。氧化剂 还原剂,相依相存永不离。 记法2:升失氧,降得还 解释:1.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氧化反应。 2.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还原反应。 记法3:升失被氧还 降得被还氧 解释:1.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做还原剂。 2.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做氧化剂。每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做成一个原电池。其中发生氧化反应的一极为阳极,即外电路的负极;还原反应的一极为阴极,即外电路的正极。两个电极之间有电势差(电化学上通常叫电动势),因此反应可以进行,同时可以用来做功。一个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1、还原剂2、还原产物 一个反应中,具有氧化性的物质:1、氧化剂2、氧化产物 金属性在本质上就是还原性,而还原性不仅仅表现为金属的性质。 非金属性在本质上就是氧化性,而氧化性不仅仅表现为非金属单质的性质。 一个粒子的还原性越强,表明它的氧化性越弱;粒子的氧化性越强,表明它的还原性越弱。 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还原性强,排在后面的金属离子氧化性强 如: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非金属元素氟,它的氧化性最强,因此氟元素无正价。反之,金属性越强的元素,它的还原性也就越强。 一切氧化还原反应之中,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一切氧化还原反应之中,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性的强弱只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快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重要步骤,它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也一直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试题,一般其难度都不低,因此,掌握较好的解题方法,快速、准确地进行配平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单、通用、快速、准确的配平方法。 一、电子守恒法 1、配平原理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因为整个过程的本质好比是还原剂把电子给了氧化剂,在这一失一得之间,电子守恒。故根据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和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相等,结合二者化合价的改变情况,可以分别把氧化剂、还原剂的计量数计算出来,这样整个氧化还原反应就顺利配平了。 2、方法和步骤 ①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并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向。 在配平时,需要确定先写方程式那边物质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左边反应物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右边生成物的计量数。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既可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也可先配平反应物的计量数。 ②列出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情况。当升高或降低的元素不止一种时,需要根据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将化合价变化的数值进行叠加。 ③根据电子守恒配平化合价变化的物质的计量数。 ④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物质的计量数。最终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 二、待定系数法 1、配平原理 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体系的各个物质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在反应前后个数相等。通过设出未知数(如x、y、z等均大于零)把所有物质的计量数配平,再根据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列出方程式,解方程式(组)。计量数有相同的未知数,可以通过约分约掉。 2、方法和步骤 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先把元素化合价变化较多的物质的计量数用未知数表示出来,再利用质量守恒吧其他物质的计量数也配平出来,最终每一个物质的计量数都配平出来后,根据某些元素的守恒,列方程解答。

"中国图书分类法"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图书的特性所编制的分类法。 它将学科分五大类,22个大类,基本序列是:马列毛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A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 11 选集、文集 12 单行著作 121 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 -1847年) 122 革命风暴的高涨与低落时期(1848-1863年) 12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时期(1864-1872年) 124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和各国建立社会主义政党时期(1873-1889年6月) 125 第二国际时期(1889年7月-1895年) 1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14 诗词 15 手迹 16 专题汇编 18 语录 2 列宁著作 21 选集、文集 22 单行著作 2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25 手迹 26 专题汇编 28 语录 3 斯大林著作 31 选集、文集 32 单行著作 3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35 手迹 36 专题汇编 38 语录 4 毛泽东著作 41 选集、文集 42 单行著作 421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 -1924年) 422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年7月) 423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6月) 424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425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45年9-1949年9月) 426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43 书信集、日记、函电、谈话 44 诗词 45 手迹 46 专题汇编 48 语录 5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汇编 56 专题汇编 58 语录 7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生平和传记 71 马克思 72 恩格斯 73 列宁 74 斯大林 75 毛泽东 8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 81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2 列宁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3 斯大林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4 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85 著作汇编的学习和研究哲学B哲学 0 哲学理论 0-0 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论) 1 哲学基本问题 2 辩证唯物主义 21 物质论 22 意识论 23 认识论、反映论 24 唯物辩证法 25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26 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27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 3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8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 81 唯心主义 82 实证论、经验批判主义(马赫主义) 83 唯意志论、生命哲学 84 新康德注意、新黑格尔主义 85 新实在论、逻辑实证论(新实证论、逻辑经验主义) 86 存在主义(生存主义) 87 实用主义 88 新托马斯主义(新经院哲学) 89 其他哲学流派 1 世界哲学12 古代哲学13 中世纪哲学14 近代哲学15 现代哲学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发展 2 中国哲学 20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总论) 22 先秦哲学221 诸子前222 儒家223 道家 224 墨家225 名家226 法家227 阴阳家228 纵横家 229 杂家 232 秦汉哲学(总论)(公元前221-公元220年)233 秦代哲学(公元前221-207年) 234 汉代哲学(公元前206-公元220年)235 三国、晋、南北朝哲学(220-589年)241 隋、唐、五代哲学(581-960年) 244 宋、元哲学(960-1368年)248 明代哲学(1368-1644年)249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25 近代哲学(1840-1918年)26 现代哲学(1919- 年)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 亚洲哲学 302 古代哲学(亚洲)303 中世纪哲学(亚洲)304 近代哲学(亚洲) 305 现代哲学(亚洲)3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亚洲的传播与发展 31 东亚哲学33 东南亚哲学(一) 34 东南亚哲学(二)35 南亚哲学 36 中亚哲37 西亚哲学(一)38 西亚哲学(二) 4 非洲哲学 402 古代哲学(非洲)403 中世纪哲学(非洲)404 近代哲学(非洲) 405 现代哲学(非洲)4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非洲的传播与发展 41 北非哲学42 东非哲学43 西非哲学(一)44 西非哲学(二) 45 西非哲学(三)46 中非哲学47 南非哲学(一)48 南非哲学(二) 5 欧洲哲学 502 古代哲学(欧洲)503 中世纪哲学(欧洲)504 近代哲学(欧洲) 505 现代哲学(欧洲)5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 51 东欧、中欧哲学(一)52 东欧、中欧哲学(二) 53 北欧哲学54 南欧哲学(一)55 南欧哲学(二)56 西欧哲学 6 大洋州哲学 7 美洲哲学 80 思维科学(总论) 81 逻辑学(论理学) 0 总论811 辩证逻辑812 形式逻辑(名学、辩学) [813] 数理逻辑(符号逻辑)(宜入O141)[814] 概率逻辑 815 哲理逻辑(非经典逻辑)819 应用逻辑 82 伦理学(道德哲学) 0 总论821 人生观、人生哲学822 国家道德823 家庭、婚姻道德 824 社会公德825 个人修养 83 美学 0 总论 832 美学与社会生产832 美学与现实社会生活[835] 艺术美学(宜入J01) 84 心理学 0 总论 841 心理学研究方法842 心理过程与心理实践843 发生心理学 844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845 生理心理学 846 变态心理学、病态心理学、超意识心理学848 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849 应用心理学 9 无神论、宗教 91 无神论92 宗教93 神话与原始宗教94 佛教95 道教 96 伊斯兰教(回教)97 基督教98 其他宗教99 迷信术数社会科学C 社会科学总论 0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社会科学现状、概况 2 机关、团体、会议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4 社会科学教育与普5 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51 丛书(汇刻书)52 全集、选集53 文集、会议录54 年鉴、年刊 55 连续出版物、期刊 6 社会科学参考工具书 [7]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书(请查G257.33,Z88/89)" 8 统计学 81 统计方法 [82] 专类统计学(宜入有关学科) 83 世界各国统计资料 91 社会92 人口学93 管理学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请查N94) 96 人才学D 政治、法律 0 政治理论 1/3 共产主义运动、共产党 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 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团3 各国共产党 4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5 世界政治 6 中国政治 7 各国政治 73 亚洲政治74 非洲政治75 欧洲政治76 大洋州政治 77 美洲政治 8 外交、国际关系 9 法律E 军事 0 军事理论1 世界军事2 中国军事 3/7 各国军事 3 亚洲军事4 非洲军事5 欧洲军事6 大洋州军事7 美洲军事 8 战略、战术、战役 9 军事技术99 军事地形学、军事地理学F 经济 0 政治经济学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2 经济计划与管理 3 农业经济4 工业经济5 交通运输经济6 有点经济 7 贸易经济8 财政、金融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0 文化理论 1 世界各国文化事业概况11 世界军事12 中国军事13 亚洲军事 14 非洲军事15 欧洲军事16 大洋州军事17 美洲军事 2 信息与知识传播 3 科学、科学研究 4 教育 4 教育5 世界各国教育事业6 各级教育7 各类教育 8 体育H 语言、文字 0 语言学 1 汉语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3 常用外国语31 英语32 法语33 德语34 西班牙语35 俄语 36 日语37 阿拉伯语 4/84 各语系语言 4 汉藏语系5 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通古斯语系) 61 南亚语系62 南印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德拉维达语系) 63 南岛语系(马来亚-玻里尼西亚语系)64 东北亚诸语系 65 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66 芬兰-乌戈尔语系67 闪-含语系 7 印欧语系81 非洲诸语系83 美洲诸语系84 大洋州诸语系 9 国际辅助语I 文学 0 文学理论 1 世界文学 2 中国文学 3/7 各国文学3 亚洲文学4 非洲文学 5 欧洲文学 6 大洋州文学 7 美洲文学 J 艺术 0 艺术理论 1 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2 绘画 29 书法、篆刻 3 雕塑 4 摄影艺术 5 工艺美术 [59] 建筑艺术(请查TU-8) 6 音乐 7 舞蹈 8 戏剧艺术 9 电影、电视艺术 K 历史、地理 0 史学理论 1 世界史 2 中国史 3/7 各国史 3 亚洲史 4 非洲史 5 欧洲史 6 大洋州史 7 美洲史 81/83 传记 81 世界人物传记及传记研究与编写 82 中国人物传记 83 各国人物传记 85/88 文物考古 85 考古学 86 世界文物考古 87 中国文物考古 88 各国文物考古 89 风俗习惯 9 地理 自然科学 N 自然科学总论 0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1 自然科学现状、概况 2 自然科学机关、团体、会议 3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4 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 5 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6 自然科学参考工具书 [7] "自然科学文献检索工具书(请查G257.36,Z88/89)" 8 自然科学调查、考察 91 自然研究、自然历史 94 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 [99] 情报学、情报工作(请查G35) O 数理科学和化学 1 数学 11 古典数学 12 初等数学 13 高等数学 14 数理逻辑、数学基础 15 代数、数论、组合理论 17 数学分析 18 几何、拓扑 19 整体分析、流形上分析 21 概率论、数理统计 22 运筹学 23 控制论、信息论(数学理论) 24 计算数学 29 应用数学 3 力学 31 理论力学(一般力学32 振动理论 33 连续介质力学(变形体力学) 34 固体力学 35 流体力学 369 物理力学 37 流变学38 爆炸力学39 应用力学 4 物理学 41 理论物理学42 声学43 光44 电磁学、电动力学 45 无线电物理学46 真空电子学(电子物理学) 47 半导体物理48 固体物理学51 低温物理学 52 高压与高温物理学53 等离子体物理学55 热学与物质分子运动论 56 分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59 应用物理学 6 化学 61 无机化学62 有机化学63 高分子化学(高聚物) 64 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65 分析化学69 应用化学 7 晶体学P 天文学、地球科学 1 天文学2 测绘学3 地球物理学4 气象学5 地质学 6 地质学(二)7 海洋学9 自然地理学Q 生物科学 1 普通生物学2 细胞学3 遗传学4 生物学5 生物化学 6 生物物理学7 分子生物学81 生物工程学[89] 环境生物学(请查X17) 91 古生物学93 微生物学94 植物学95 动物学96 昆虫学8 人类学R 医药、卫生 1 预防医学、卫生学2 中国医学3 基础医学4 临床医学 5 内科学6 外科71 妇产科学72 儿科学 73 肿瘤学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76 耳鼻咽喉科学 77 眼科学78 口腔科学 79 外国民族医学 8 特种医学 9 药学S 农业科学 1 农业基础科学2 农业工程3 农学(农艺学)4 植物保护 5 农作物6 园艺7 林8 畜牧、兽医、狩猎、蚕、蜂9 水产、渔业T 工业科学 TB 一般工业技术 1 工程基础科学 2 工程设计与测绘 3 工程材料学 [31] 金属材料(请查TG4) 32 非金属材料 33 复合材料 35 耐低温材料、耐高温材料 37 耐腐蚀材料 39 其他特种性能材料 4 工业通用技术与设备 41 爆破技术 42 密封技术 43 薄膜技术 44 粉末技术 48 包装工程 49 工厂、车间 5 声学工程 6 制冷工程 7 真空技术 8 摄影技术 9 计量学 TD 矿业工程 1 矿山地质与测量 2 矿山设计与建设 3 矿山压力与支护 4 矿山机械 5 矿山运输与设备 6 矿山电工 7 矿山安全与劳动保护 8 矿山开采 9 选矿 TE 石油、天然气工业 1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 2 钻井工程 3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5 海上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6 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 8 石油、天然气存储与运输 9 石油机械设备与自动化 [99] 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宜入X74) TF 金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冶金技术 3 冶金机械、冶金生产自动化 4 钢铁冶炼(黑色金属冶炼)(总论) 5 炼铁 6 铁合金冶炼 7 炼钢 79 其他黑色金属冶炼 8 有色金属冶炼 TG 金属学、金属工艺 1 金属学、热处理 2 铸造 3 金属压力加工 4 焊接、金属切割及粘接 5 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 7 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手工具 8 公差与技术测量及机械量仪 9 钳工工艺、装配工艺 TH 机械、仪表工艺 11 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 12 机械设计、计算与制图 13 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 14 机械制造用材料 16 机械制造工艺 17 运行与维修 18 机械工厂(车间) 2 起重运输机械 3 泵 4 气体压缩及输送机械 6 专用机械 7 仪器、仪表 TJ 武器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2 枪械 3 火炮 4 弹药、引信、火工品 5 爆破器材、烟火器材、火炸药 6 水中兵器 7 火箭、导弹 8 战车、战舰、战机、航天武器 9 核武器及其他特种武器与防护设备 TK 动力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热力工程、热机 2 蒸汽动力工程 3 热工测量和热工自动控制 4 内燃机工程 5 特殊热能及其利用 6 生物能及其利用 7 水能、水利机械 8 风能、风力机械 91 氢能及其利用 TL 原子能技术 1 基础理论 2 核燃料及其生产 3 核反应堆工程 4 各种核反应堆、核电厂 5 加速器 6 受控热核反应(聚变反应理论及实验装置) 7 辐射防护 8 粒子探测技术、辐射探测技术与核仪器仪表 91 核爆炸 92 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与制备 929 辐射源 93 放射性物质的包装、运输与贮存 94 放射性废物的管理与综合利用 99 原子能技术的应用 TM 电工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电工基础理论 2 电工材料 3 电机 4 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 5 电器 6 发电、发电厂 7 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 8 高电压技术 91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92 电气化、电能应用 93 电器测量技术及仪器 TN 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0 一般性问题 1 真空电子技术 2 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 3 半导体技术 4 微电子学、集成电路(IC) 6 电子元件、组件 7 基本电子电路 8 无线电、电信设备 91 通信 92 无线通信 93 广播 94 电视 95 雷达 96 无线电导航 97 电子对抗(干扰及抗干扰) [98] 无线电、电信测量技术及仪器(请查TM93) 99 无线电电子学的应用 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 1 自动化基础理论 11 自动化系统理论 13 自动化控制理论 14 自动信息理论 15 自动模拟理论(自动仿真理论) 17 开关电路理论 18 人工智能理论 2 自动化技术及设备 20 一般性问题 21 自动化元件、部件 23 自动化装置与设备 24 机器人技术 27 自动化系统理论 29 自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3 计算技术、计算机 30 一般性问题 31 计算机软件 32 一般计算器和计算机 33 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4 电子模拟计算机(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 35 混合电子计算机 36 微型计算机 38 其他计算机 39 计算机的应用 6 射流技术(流控技术) 60 一般性问题 61 射流元件 62 射流附件 63 检测发信装置 64 执行机构 65 动力源 66 射流控制线路 67 射流自动控制系统 69 射流技术的应用 7 遥感技术 70 一般性问题 72 遥感方式 73 探测仪器及系统 75 遥感图象的解译、识别与处理 79 遥感技术的应用 8 远动技术 80 一般性问题 [81] 元件、部件(宜入TP21) 83 远动化装置 84 信道 87 远动化系统 89 远动化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 TQ 化学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基础理论 2 化工过程(物理过程及物理化学过程) 3 化学反应过程 4 化工原料、辅助物料 5 化工机械与设备 6 化工生产过程、最后处理及包装 7 化工产品与副产品 8 化工厂 [09] 化学工业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宜入X78) 11 基本无机化学工业 110 一般性问题 111 无机酸类生产 113 氨和铵盐工业 114 氯碱工业 115 无机盐工业 116 工业气体 117 特种气体 118 无机过酸及过酸盐 12 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13 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 15 电化学工业16 电热工业、高温制品工业 17 硅酸盐工业2 基本有机化学工业 31 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 32 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33 橡胶工业 34 化学纤维工业 35 纤维素质的化学加工工业41 溶剂与增塑剂的生产 42 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43 胶粘剂工业 44 化学肥料工业 45 农药工业46 制药化学工业51 燃料化学工业 52 炼焦化学工业 53 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 54 煤炭汽化工业 55 燃料照明工业 56 爆炸物工业、火柴工业 57 感光材料工业 58 磁性记录材料工业 61 染料及中间体工业 62 颜料工业 63 涂料工业 64 油脂和蜡的化学加工工业、肥皂工业 65 香料及化妆品工业 9 其他化学工业 TS 轻工业、手工业 0 一般性问题 1 纺织工业、染整工业 2 食品工业 3 制盐工业 4 烟草工业 5 皮革工业 6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工业 7 造纸工业 8 印刷工业 91 五金制品工业 93 工艺美术制造工业 94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95 其他轻工业、手工业 97 生活供应技术 TU 建筑科学 1 建筑基础科学 19 建筑勘测 2 建筑设计 3 建筑结构 4 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 5 建筑材料 6 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 7 建筑施工 8 房屋建筑设备 9 地下建筑 7 高层建筑 98 区域规划、城镇规划 99 市政工程 TV 水利工程 1 水利工程基础课学 21 水资料调查与水利规划 22 水工勘测、设计 3 水工结构 4 水工材料 5 水利工程施工 6 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 7 水能力用、水电站工程 8 治河工程与防洪工程 [91] 运渠(运河、渠道)工程(宜入U61) [02] 港湾工程(宜入U65) [93] 农田水利工程(宜入S27)U 交通运输 1 综合运输 2 铁路运输 4 公路运输 41 道路工程 44 桥涵工程 45 隧道工程 46 汽车工程 461 汽车理论 462 整车设计与计算 463 汽车结构部件 464 汽车发动机 465 汽车材料 466 汽车制造工艺 467 汽车实验 468 汽车制造厂 469 各种用途汽车 471 汽车驾驶与使用 472 汽车保养与修理 473 汽车用燃料、润滑料 48 其他道路运输工具 49 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 6 水路运输 [8] 航空运输V 航空、航天 1 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11 航空、航天的发展与空间探索 19 航空、航天的应用 2 航空 21 基础理论及实验 22 飞机构造与设计 23 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 24 航空仪表、设备、控制与导航 25 航空用材料 26 航空制造工艺 27 各类型航天器 31 航空用燃料及润滑剂 32 航空飞行术 35 航空港(站)、机场及技术管理 37 航空系统工程 4 航天(宇宙航行) 41 基础理论及实验 42 火箭、航天器构造(总体) 43 推进系统(发动机、推进器) 44 仪表、设备、制导与控制 [45] 航天用材料(请查V25) 46 制造工艺 47 航天器及其运载工具 51 航天用燃料(推进剂)及润滑剂 52 航天术 55 地面设备、试验场、发射场、航天基地 57 航天系统工程 [7] 航空、航天医学(宜入R85)X 环境科学 1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2 环境综合研究 3 环境保护管理 4 灾害及其防治 5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7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8 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9 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综合性图书Z 综合性图书 1 丛书 2 百科全书、类书 3 辞典 4 论文集、全集、选集、杂著 5 年鉴、年刊 6 期刊、连续性出版物 8 图书目录、文摘、索引

强碱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腐蚀玻璃,不能腐蚀塑料,所以要用塑料瓶来装固体的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临时放在玻璃瓶中,但是盖子要用橡胶在空气中很容易吸潮人体沾上氢氧化钠时要立刻用稀硼酸以及大量的水来清洗

你说的是NaClO吧?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臭氧的比较目前,从水体消毒的种类来说,有氯气,次氯酸钠,漂白粉,三氯异氰尿酸(二氯异氰尿酸钠),二氧化氯,双氧水,臭氧等药剂和方式,此外还有紫外线消毒等一些手段.由于氯气在运输,存储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在定量投加方面,因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氯气容易散失,使得水中留存余量难以达到标准;同时,氯气瓶气压不断变化,存在投加计量不够准确的问题;氯气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对环境存在毒害作用;游离氯的高活性容易形成许多象四氯化碳一类的致癌物质,故而,在常规消毒领域,取消液氯的主张越来越多,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拿氯气的安全性来说,就始终是一个让人时时警觉的问题.在我国,几乎每年都有氯气罐泄漏的安全事故发生.氯气作为危险品受到各国安全机关的严格管制.前些年,发生在福建三明火车站氯气瓶运输中的跑氯事件,造成几千人的紧急疏散;在北京有些游泳场由于操作人员不谨慎,三分钟的跑氯,就有37名孩子住进医院.2005年3月29日18时50分,江苏省淮安市境内,一辆山东鲁H-00099装有液氯危险品的运输车,行至京沪高速公路上行线103KM+300M处,与一辆鲁QA0938货车相撞,导致鲁H-00099侧翻液氯泄漏.截止3月31日8时,此事故已造成28人中毒死亡,285人被送往医院救治.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立即组织疏散村民群众近1万人,造成京沪高速公路宿迁至宝应段关闭20个小时.我国的天津地区就明确规定公共娱乐场所禁用氯气进行消毒.在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对氯气的使用有严格的限制,氯气主要用于污水处理.而公用场所和中小型自来水厂一般不再使用液氯,而多使用次氯酸钠液体进行消毒.当然,也可根据用水量的情况,采用其它消毒方法.如小量饮用水的消毒就可以采用诸如紫外线,臭氧,双氧水等手段进行灭菌杀毒.氯气,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臭氧[1]都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见到的几种强氧化剂,除臭氧以外,它们均为非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一般都可以用作水体杀生剂.它们不仅具有灭杀细菌和病毒的功能,还能够漂白纸张,纤维以及用作化学合成等.广泛用于自来水消毒,游泳池水消毒,污水处理,循环水除藻,造纸工业,化学合成业,以及医药卫生和防疫等各个领域.但是,不同的药剂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点,就如同不同厂家的产品具有并不相同的质量一样.氯气,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臭氧在物理化学性能上,以及实际使用中都有很大的区别.就这几种消毒剂的应用来讲,次氯酸钠最为安全有效,易于储存,使用最为方便.有关氯气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我们已很熟悉了.液氯的杀菌效果很好,且容易获得,经济廉价,而且投加方便,占用地方很小,但其安全性比较低,管理上容易疏忽.在这里,不再对液氯的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和比较一下次氯酸钠,二氧化氯和臭氧三种消毒剂的性能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特点.次氯酸钠次氯酸钠的分子式是NaOCl,属于强碱弱酸盐,它清澈透明,是一种能完全溶解于水的液体.但由于次氯酸钠液不易久存,次氯酸钠多以电解低浓度食盐水现场制备.次氯酸钠液体可通过电解食盐水制备,这种设备称为次氯酸钠发生器.次氯酸钠的生成过程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表达如下:其总反应表达如下:NaCl + H2O → NaOCl + H2↑ 电极反应:阳极: 2Cl- - 2e → Cl2 阴极: 2H+ + 2e → H2 溶液反应: 2NaOH + Cl2 → NaCl + NaOCl + H2O 当然,次氯酸钠消毒液体以次氯酸钠发生器生产为最佳.因为,它生产出的次氯酸钠液体比较稳定,单一,也容易保存,不含制氯厂出品的那些复杂甚至有害的成分.关于次氯酸钠发生器,我国已于1990年1月12日发布了GB 12176-90 国家标准.它是一种已经认可,可以信赖,十分稳定,并有权威资料可查询的产品.次氯酸钠发生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已经证明是一种运行成本很低,药物投加准确,消毒效果极佳的设备.就消毒而言,次氯酸钠液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作为一种真正高效,广谱,安全的强力灭菌,杀病毒药剂,它同水的亲和性很好,能与水任意比互溶,它不存在液氯,二氧化氯等药剂的安全隐患,且其消毒效果被公认为和氯气相当加之其投加准确,操作安全,使用方便,易于储存,对环境无毒害,不存在跑气泄漏,故可以在任意环境工作状况下投加.事实上,次氯酸钠广泛用于包括自来水,中水,工业循环水,游泳池水,医院污水等等各种水体的消毒.次氯酸钠还能够破坏氰根离子,用作处理含氰废水.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液体还可以用于剥离设备及管道上附着的沾泥[2].次氯酸钠的杀菌原理主要是通过它的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O],新生态氧的极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使病源微生物致死.(氯气消毒的原理亦同).根据化学测定,次氯酸钠的水解受PH值的影响,当PH超过9.5就会不利于次氯酸的生成.但是,绝大多数水质的PH值都在6—8.5,而对于PPM级浓度的次氯酸钠在水里几乎是完全水解成次氯酸,其效率高于99.99%.其过程可用化学方程式简单表示如下:NaOCl + H2O → HOCl + NaOH HClO → HCl + [O] 次氯酸在杀菌,杀病毒过程中,不仅可作用于细胞壁,病毒外壳,而且因次氯酸分子小,不带电荷,可渗透入菌(病毒)体内与菌(病毒)体蛋白,核酸,和酶等发生氧化反应,从而杀死病原微生物. R-NH-R + HOCl → R2NCl + H2O同时,氯离子还能显著改变细菌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其丧失活性而死亡.在消毒方面,值得肯定的是,由于次氯酸钠发生器所生产的消毒液中不象氯气,二氧化氯等消毒剂在水中产生游离分子氯,所以,一般难以形成因存在分子氯而发生氯代化合反应,生成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并且,次氯酸钠也不会象氯气同水反应会最后形成盐酸那样,对金属管道构成严重腐蚀.不过,它同氨可以发生反应,在水中生成微量的带有气味的氯氨化合物,但这种物质也是一种安全的杀生药剂,只是远不及次氯酸钠的杀生能力.NH3 + HOCl → NH2Cl + H2O NH2Cl + HOCl → NHCl2 + H2ONHCl2 + HOCl → NCl3 + H2O 就运行成本而言,采用次氯酸钠消毒的运行成本费用是很低的,稍比氯气高一些.根据英国所统计的一组数据表明,次氯酸钠同氯气成本相比大约为1.05 :1[3].使用次氯酸钠消毒以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为最优.以前,次氯酸钠发生器未能在我国大范围推广的原因,主要是过去在阳极防腐材料方面不过关,其次是我国经济发展滞后和对水处理技术不够重视,再次是次氯酸钠发生器比氯气的一次性投入要略高等因素造成的.实际中,还有一些单位对水体消毒使用的是从氯碱工厂出产的次氯酸钠液.事实上,氯碱工厂生产的次氯酸钠液同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备的次氯酸钠液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次氯酸钠是氯碱工厂生产过程中必然留下的一种副产品,它是通过碱液吸收多余的氯气生成的.这是为了保障安全必须设置的一道工艺.对于大多数制氯碱的工厂来说,次氯酸钠作为一种副产物,成分较复杂,还很容易分解.据一些报道分析,有些厂从经济效益上考虑,使用石墨做电极还产生出相当多的二恶因成分.2OH- + Cl2 → Cl- + ClO- + H2O 一般来讲,该反应通常在低温下进行,因为低温下一分子氯气还可以同八分子水结合成暂时性的水合氯,它在水中呈游离氯状态.这样,当温度略高时,它就会很自然地从水中释放出来,不能长时间保存,很容易挥发失效,投加中也散逸出一些氯气.另外,它需要大型塑料桶装储,占用一定空间,在运输,储存和管理上也还是比较麻烦的.所以,这种含有一定游离分子氯的次氯酸钠溶液用于水体消毒,当然不及现场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好.但它还是比使用液氯消毒更为安全可靠.此外,还必须说明的是,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不可避免地使水中存在一定盐分.不过,由于投加是按每一吨水几克的标准进行的,象自来水等流动水体根本就不存在累积的问题,更不可能产生咸盐的感觉.对于游泳池水来说,某一个较短时期可能有一些累积的,但由于游泳池本身会定期对净化设备进行反冲洗,因而需要补充一部分新鲜水,加之投加的量很小,约为百万分之几的量,从长期来看,池中也不会有盐分累积,池水更不可能变得咸盐的.通过我们的调查和走访,我们也没有发现哪一家用户有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而造成池水变咸了的事例出现.二氧化氯二氧化氯的分子式是ClO2,在高于11oC时,二氧化氯沸腾,成为一种黄绿色气体.它是一种极活泼的化合物,稍经受热,就会迅速而爆炸性分解为氯气和氧气.二氧化氯具有比氯气更大的刺激性和毒性.由于它是气体,易于扩散,受热又容易分解,在纤维表面停留时间较短,并且与水反应还能生成具有较强漂白能力的HClO2, 能够不降解和损伤纤维,所以在造纸,印染等行业得到很好应用.二氧化氯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同样具有和氯相似的杀生能力.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不能象次氯酸钠那样可以运输,运输中很容易发生爆炸事故,所以只有依靠现场制备.一般都是通过氯酸钠同酸的反应制备得到.但是,氯酸钠与硫酸的反应十分剧烈,所产生二氧化氯几乎是爆炸性分解为氯气和氧气,这当然与硫酸在反应中大量放出热量有关.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如下:3NaClO3 + 3H2SO4 → 3NaHSO4 + 3HClO3 3HClO3 → 2ClO2↑ + HClO4 + H2O 2ClO2 → Cl2↑ + 2O2↑ 最为温和的方法是草酸与氯酸钠的反应生成二氧化氯气体:2NaClO3 + 2H2C2O4 → Na2C2O4 + 2H2O + 2CO2↑ +2ClO2↑ 国内一些厂家采用盐酸进行定量控制滴加氯酸钠的方法生成二氧化氯,这种设备有的可以获得最高不超过50%的二氧化氯和大于50%的氯气.一般来说,氯酸钠与盐酸发生反应过程比较复杂一些.如果使用稀盐酸反应,生成物可以获得二氧化氯和氯气的混合物气体[4],但规模制备还必须设防爆装置,操作也必须十分小心,因为二氧化氯受热很容易爆炸性分解:NaClO3 + HCl(稀) → NaCl + Cl2↑ + 2ClO2↑ + 2H2O 实际上,这个反应也是分为两步完成的,氯酸钠先同盐酸反应生成氯酸和氯化钠,氯酸随后分解成二氧化氯,氯气和水.当使用浓盐酸与氯酸钠反应时,生成物中只有氯气放出,而没有二氧化氯气体[4]:NaClO3 + 6HCl(浓) → NaCl + 3Cl2↑ + 3H2O 很显然,在某一中间范围的盐酸浓度中,上述两种反应均有发生,可将上两反应方程式相加表述为[4]:ClO3- + 7Cl- + H+ → 4Cl2↑ + 2ClO2↑ + 5H2O 从上面方程表达式是来看,盐酸同氯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含量是很不稳定的,所生成气体主要部分还是氯气,少量为二氧化氯.由于制取二氧化氯需要使用氯酸钠或者氯酸钾,所以运行成本很高,大约为次氯酸钠运行成本的5倍以上[2].此外,由于盐酸容易挥发,并具有强烈腐蚀性,因此,在管理上相对比较麻烦,需要较多的安全容器来储存保管.在工业上,有一种制备二氧化氯水溶液的工艺[1],工艺比较复杂,具体方法是:让二氧化氮由底部向上通过一个填充塔,而氯酸钠溶液由上往下流动,反应方程式表达如下:ClO3- + NO2 → NO3- + ClO2 这种水溶液浓度不高,处理起来比较安全(水溶液中二氧化氯含量超高30%时处理不当也会引起爆炸),溶解实际上是一个物理过程.置于日光下时,溶液会缓慢地分解成酸的混合物.但是,这种方式的运行成本更高,一般也不用于生活饮用水中消毒.据有关资料记载,纯二氧化氯用于水的消毒也与氯气近似,但稍有所不同.它具有两个氯气不具备的特点:一是它使用的PH范围广,在PH6—10内能有效地杀灭绝大多数的微生物;二是它不会与氨发生反应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味道.但是,它在水中分解时会产生亚氯酸盐这种副产品,如用于游泳池消毒,亚氯酸盐长时间的积累起来会使水变黄,还会出现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一般采用投加一定量氯的办法来消除[3].有些资料上有关于二氧化氯可以杀灭芽孢的说法,但具体机理和实际效果并不详.目前,国内使用二氧化氯用于自来水,中水等消毒非常成功的实例较少.由于所有气体消毒剂溶解于水的能力较低,都存在非常不稳定,不安全,易挥发的因素,很难使水体中达到应有的余氯检测量,故而,对自来水,游泳池等需要维持一定消毒药量来说,二氧化氯消毒比较困难达标,其水体中余氯检测值也较难得到保证.更何况,二氧化氯尚没有氯气那么高的气压可通过加氯机同水体形成暂时水合物的能力,所以,从技术上来讲,大规模使用二氧化氯投加也还非常不现实.通常认为,二氧化氯的消毒原理也是和氯气一样,少量二氧化氯先同水发生反应产生亚氯酸HClO2,亚氯酸是一种相当弱的弱酸,具有氧化漂白作用.2ClO2 + H2O → HClO2 + HClO3 工业上一般并不直接使用二氧化氯,而是应用亚氯酸钠溶液进行漂白.通过将立时产生的二氧化氯水溶液和过氧化钠混合即可得到单一的亚氯酸钠.2ClO2 + Na2O2 → 2NaClO2 + O2 亚氯酸钠是一种软性漂白剂,通过水解逐步释放出亚氯酸,可以漂白许多天然和合成纤维而不会使它们降解,也可以漂白油,油漆和蜂蜡等[1].这一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在时间上并不长.诚然,使用该技术,从设备投资到运行成本都是很高的,小规模的企业都难以承受.国内生产二氧化氯发生器的企业很少有掌握生产二氧化氯水溶液这种较高安全性技术的,多数都是采用氯酸钠同盐酸定量滴定,控制反应生成量的办法来实现.这样的设备成本很低,但安全性是非常差的,稍不谨慎就会酿成事故,管理上需要特别细心.国家正在通过技术部门对于此类设备的安全性提出质询和鉴定,有关方面的专家要求对其进行技术规范或者取缔和淘汰.比如,在北京大学游泳馆,北京的天坛医院,二龙路医院等单位使用二氧化氯用作水体消毒,都因相继发生过安全事故而被迫停用.因为,受热的二氧化氯很容易发生爆炸性分解,直接造成毒气泄漏而污染环境:2ClO2 → 2O2 + Cl2 此外,现在市面上还有一种采用与工业上使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生产氯气完全相同的办法,生产一种称为可以制备出二氧化氯的设备.其实,通过隔膜隔离阴阳两极,这之中98%以上还是产生的氯气.从原理上讲,电解饱和食盐水首先是氯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氯气,一部分氯气同水反应最后生成次氯酸根离子,次氯酸根在电解中还可以进一步氧化生成亚氯酸根,氯酸根离子,它们受热分解可以产生一氧化二氯,二氧化氯等气体.但是,在这种电解方法中,生成亚氯酸根,氯酸根离子的效率是很低的.也就是说通过电解转换成二氧化氯的效率不仅很低,而且这种方式没有必要,既浪费电力,又很不经济.并且,作为氯气,二氧化氯这些比空气重的气体也是很容易泄漏的,并会沿地面进行扩散.一旦污染形成,这些有毒气体就不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消除.由于氯气剧毒,腐蚀性也很强烈,二战时期希特勒就曾用来毒杀犹太人,所以氯气一般由专门的氯碱工业生产厂家生产,采用特制且干燥的氯气瓶进行封装和运输.国家对氯气还有专门安全机关监管审查.事实上,这种设备在实际使用中也不是很成功的,出现了很多问题.跑泄氯气严重,隔膜一般半年左右就损坏了,维修频繁,药物投加也达不到水质设定的要求.象东单游泳馆,北京体育大学游泳馆,国家体委训练中心跳水馆和一些医院自安装以后就无法正常使用,都不得不陆续改装成使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二氧化氯极强的化学腐蚀性几乎同氯气一样,而且它的毒性还是氯气的四十倍.拿氯气来讲,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由于氯气能同水中许多有机物发生氯化反应,生成很多氯代有机物,而氯代有机物大多是极其有害健康的,比如生成的三氯甲烷,四氯甲烷,二恶因等氯代物.专家们也经常在使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中检测到致癌的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等氯代物.据美国医学学会统计,长期饮用使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人群中,膀胱癌,直肠癌,结肠癌的发病率高对照组几十倍,甚至上几百倍[5].1979年,美国环保署就制定了第一个有关氯化处理的饮用水中副产物含量的法规,限制供1万人以上饮水的供水源中所有三卤甲烷(其中三氯甲烷是最普遍的)不得超过每升100微克.1998年11月,美国环保署又通过了一个更加严格的水源标准,将三卤甲烷的极限标准降低到每升80微克,同时还规定了其他有潜在危险的副产物,如溴酸盐和卤乙酸的极限,并规定水公司在用氯消毒之前,必须从水中清除活性有机化合物[5].最近,有关专业杂志还专门刊登了有关澳大利亚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研究文章[6],值得感兴趣的同仁参考.臭 氧臭氧的分子表达式为O3,通常状态下是浅蓝色气体,并具有剧毒性.由于有一种鱼腥臭味便得了这个不雅的称谓.在-112OC凝聚为深蓝色液体,在-192OC凝结为黑紫色固体.臭氧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很小,但比氧易溶于水.液态臭氧与液氧不能互溶.与氧气相反,臭氧是非常不稳定的,在常温下缓慢分解,200OC以上分解较快,且分解时释放大量热量.纯的臭氧还容易爆炸[1,7].2O3 → 3O2 就化学性质来说,无论在酸性,中性,碱性介质中,臭氧的氧化性比氧更强.正因为这一点,臭氧可用作杀生剂,能应用来对各种水体进行消毒和处理.也可以用于漂白棉,麻,纸张,以及对皮毛进行脱臭.臭氧通常存在于高层大气中,主要是通过太阳光中紫外线对氧分子的激活而生成的.高层大气中的臭氧对地球生物包括人类都具有保护作用,它能吸收紫外线,从而使生命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氧气和空气在放电的情况下可产生少量臭氧,因此在工作着的电机,高压电器等附近也会发现它.比如处于长期工作状态的复印机就有一些臭氧发出.夏季雷雨季节,雷电击穿空气同样会产生一些臭氧.臭氧的产生,先是氧气O2被激发离解,形成高活化能力的原子氧,大部分原子氧很快再结合成氧O2,但少数氧原子则同氧O2反应生成臭氧O3 :O2 + O → O3 另外,一些装有高压器件的家用电器以及汽车也能产生微量的臭氧.由于臭氧会分解,所以一般空气中的含量是很微的.但是,由于人需要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某些环境空气中臭氧含量超过1μg/m3时,则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浓度越高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有些国家制定环保标准时对于环境空气中臭氧含量也进行了强力限制.臭氧可以在高电流强度下电解硫酸获得,低温时,在阳极放出的氧气中可含有达30%的臭氧[1].但是,这种办法只能是在实验室小量制备.因为硫酸是很强的酸,电极在强酸中不仅腐蚀消耗得迅速,而且材料也很不容易购买到.在近20000V的电压下,通过氧气放电方式,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通过纯氧所能产生的臭氧化氧气可含10%的臭氧.现在可以用来小规模处理水消毒的臭氧发生器,大多是通过对压缩空气进行放电获得臭氧的.这种设备所产生的臭氧浓度不会很高的,一般为1%-2%[8].由于臭氧的氧化能力很强,加之放电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故而放电电极容易损耗,所以必须定期更换放电电极.放电电极多由极为特殊材料构成,一般为高抗氧化的贵重金属(象铂金)或者合金复合材料组成.进行无声放电激发空气成臭氧化空气的设备的电极表面还有一层电介质.因此,一套高质量的臭氧设备其价格是不菲的,产量稍大一点的设备就超过百万元以上.臭氧的氧化电位很高,就氧化消毒能力来讲比氯更加优良,仅次于氟.因此在食品工业以及极个别的游泳场馆也有采用臭氧发生器设备消毒的.近来,还有些专家主张可以小规模用来进行污水治理,但经过试用,治理效果并不好.我们知道,臭氧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特别是在水中的分解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臭氧在水中分解时直接放出单原子氧[O],因而具有强大的氧化消毒功效.臭氧由于分子小,能迅速扩散和渗透到水中的细菌,芽孢,病毒中,强力有效地氧化分解细菌,病毒,藻类物质的各种组织物质.此外,它不生成任何带有特殊气味的物质,在味觉,气味,颜色方面可以很好地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3].它的这一特点决定其在食品工业方面应用是很有前途的.比如,规模较大的纯净水,矿泉水生产厂都是使用的臭氧发生器消毒.但对于游泳池水的处理来讲,由于臭氧不易溶于水,在水中的任何情况下都是不稳定的,只有水体同臭氧充分混合接触才可能消毒有效,因此,臭氧消毒游泳池水必须安装大型洗涤器才可行,而且池水量越大洗涤器就应该相应增大.一般来讲,专用储存洗涤器的水量至少应该是池水的三分之一以上,占用地方比较大.国外发达国家游泳池都是自建的较多,泳池较小,洗涤器也就不大.同时,由于臭氧的毒性,游泳池水中的臭氧最大允许浓度不能超过0.01ml/L,空气中的臭氧最大允许浓度不能超过0.001mg/m3(1μg/m3).所以,经过臭氧消毒过的水在进入游泳池之前,必须利用活性炭来吸收多余的臭氧.所以,这种消毒方式的泳池水体便不存在剩余的有效消毒作用,还需要设置一套采用诸如次氯酸盐等辅助加药消毒系统,使池水能够保持0.5-1.0mg/L的余氯量[3].在这之中,次氯酸钠还能够消耗一部分投入水中的过量臭氧:O3 + HOCl → HClO2 + O2 我们认为,对于游泳池消毒采用臭氧发生器设备,这些相关辅助配套的措施和设备是不能缺少的.因为,臭氧消毒达不到一定浓度同样会影响消毒效果,但超过规定使用浓度就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甚至呕吐的中毒症状.据有关医学资料介绍,长期接触臭氧引发癌症的几率成百倍地增高.这一点对于本来就是为着锻炼身体之目的的游泳场所来讲,对于臭氧消毒的管理复杂性是可以想象的.可见,虽然臭氧的消毒效果较好,但也仅仅是水体接触臭氧的区域.而且,由于用作游泳池消毒装置比较复杂,包括有空气干燥器,臭氧发生器,臭氧洗涤器,活性炭吸附器等主附件设备,所以投资昂贵,管理水平要求很高,能够承受的单位并不多.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地域广大,水资源缺乏,同时还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发展中国家.这也决定了我国游泳池的建设主要倾向于公用,只能多修建一些较大型游泳池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泳池相对较大,池水量较多,可以解决游泳人流量比较集中,消费层次较低的问题,这样,既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又能够为居民提供锻炼身体的便利场所.但是,这种现实情况下的大型游泳池的消毒,采用臭氧发生器往往是得不偿失的.据我们调查,许多大型游泳场馆使用臭氧消毒效果都不好,夏季还发生严重的浑水现象,多半不到一年就停用了.此外,臭氧对水体PH值范围的要求也和氯气近似,不能适应碱性水质,碱性化水质只会加速臭氧的分解.还有,臭氧消毒游泳池水对铁管道的锈蚀也是比较大的,高活性氧原子很容易同铁生成氧化铁.再者,从实际使用来看,臭氧发生器的耗电量是很大的,而且使用寿命比较短,也就是正常使用一年左右,维修更换比较频繁,每一次更换费用也很大.这方面,我们发现有些使用过臭氧发生器的单位(包括曾经为亚运会修建的北京英东游泳馆)在后来不得不进行消毒设备改门换面.也许正是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臭氧消毒设备的推广和运用.就臭氧的产率提高上来讲,目前的臭氧发生器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结 语综上所述,从消毒设备的发展趋势上看,选择一种更好的无毒,无污染,价格低廉,使用安全的消毒方式当然是一种理想.但每一种消毒剂不可能没有利弊的.从消毒能力上讲,臭氧和次氯酸钠都很好,但臭氧稍比次氯酸钠灭菌更快速一些,水质方面也没有太多的异味物质生成,不过作为液体的次氯酸钠又比臭氧更好管理一些,水质也能够充分保障达标.就设备所占空间大小来说两者都相差无几,只是次氯酸钠发生器比臭氧发生器多需要一两三平方米储存食盐的地方.从投资到设备使用来考虑,次氯酸钠发生器消毒就比臭氧更具有优势,投资较臭氧少得多,仅是臭氧的五分之一,设备运行更加稳定,使用寿命可达20年以上.运行成本方面,次氯酸钠发生器耗电少,维修也方便,也更具有优势.不管是氯气,臭氧还是二氧化氯气体,不仅存在扩散和跑泄漏问题,而且它们的溶解性能都是比较差的,在药物投加方面要做到像次氯酸钠等液体消毒剂那样方便准确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讲,它们通过发生器所形成的气体气压大抵为常压,不会高出大气压力多少,更不可能有近似液氯的压力,也没有真空加氯机这样的投加设备,这是它投加困难达不到所要求水质标准的主要因素.二氧化氯用作水消毒通过近些年的推广使用,确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实际运用效果和实验室结果差别很大,药物投加不能使水质达到规定指标,安全性也很差.这些缺陷是与二氧化氯的性质和运用技术有密切关系的,也与需求单位现有设备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关.目前,国家也没有针对二氧化氯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统一的产品国家标准,也不能确定一套最为成熟可行的有效解决方案.尽管在全国召开了几次有关二氧化氯的会议,但是,二氧化氯所表现出的不够稳定之特性,表明对于二氧化氯参与漂白和消毒的机理还有待深入研究,二氧化氯在消毒领域和臭氧一样仍然处于探索和产品改进阶段.次氯酸钠仍然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杀生剂.次氯酸钠发生器经过许多年的发展和改进,建立了严密的国家标准,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完善的实用性设备,值得大范围推广.参考资料[1] [英]C.Chambers A.K.Holliday 《无机化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9, 第一版[2] 周本省 著 《工业冷却水系统中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3,10,第一版[3] 张汝良 编 《游泳池的消毒问题》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1989,10 [4] 刘预知 编 《无机物质理化性质及重要反应方程式手册》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年4月 第一版 p252 [5]《长期饮用加氯消毒自来水可能增加患癌危险》 《百科知识》1999年 期刊[6] 浣晓丹 罗岳平 澳大利亚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研究 《净水技术》Vol.17 N.4 1999 p39[7] 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编 《无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4月 第二版[8] 唐受印 戴友芝 等编 《水处理工程师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年4月 第一版

中国中药杂志格式要求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须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的进展,开展学术讨论和争鸣,为提高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水平,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为保障人民健康服务。本刊为月刊,1981年7月创刊。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已被美国MEDLINE、美国《化学文摘》及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还被国内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居同类期刊前列。1992年及1996年两次荣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布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1995年及1999年两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药优秀期刊奖一等奖”;2001年被新闻出版署评为“双效期刊”,列入中国期刊方阵;2001—2005年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1998,1999及2000年3次获中国科协择优支持基础性和高科技学术期刊专项资助;并连续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期刊专项资金资助(2003—2008年);2006年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投 稿� 1 请作者投稿前仔细阅读本《投稿须知》。一旦投稿,即被自动认为全部作者已阅读本《投稿须知》,并已理解和接受本《投稿须知》的内容和要求。 2 来稿请用A4纸电脑打印(Word文件格式),也可访问本刊网站进行在线投稿,在线投稿者,请在网上收到稿件编号回复后,将稿件编号填写于稿件首页左上角,同作者单位介绍信及基金项目任务书复印件一同通过邮局寄来。不采用稿件不寄还,请自留底稿。�3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69788090)”,作为脚注第1项,并附基金证明复印件。如有获奖,请付获奖证书复印件。4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稿件千万请勿寄给个人(包括主编)。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的回执后满3个月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本刊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5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稿件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为自动撤稿。6 来稿须付稿件处理费,每篇稿件30元,第一作者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者减半(需附会员证复印件)。稿件确认刊载后需按通知数额付版面费。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费。版面费和彩图印制费可由作者单位从课题基金、科研费或其他费用中支付。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光盘版和网络版稿酬),并赠当期杂志。7 稿件将请同行专家评审,并由本刊编委会决定取舍。作者亦可提供2~3名同行专家名单(提供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及传真或E-mail地址),也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名单,以备参考。8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作者亲笔签署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所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出版接受刊登的论文,未经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9 来稿请寄:北京西苑操场1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邮编:100091)。电话:,;传真:;E-mail:cjim@cjim.cn;网址:http:‖; http:‖撰 稿1 本刊设有述评、专论、专题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博士之窗、经验交流、基层园地、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临床试验方法学、综述、病例报告、中医英译及会议纪要等栏目。述评、专论及专题笔谈主要为约稿,但也欢迎来稿。本刊对所有来稿均采用同行审稿的方式进行公正、公平地审定以确定录用与否。2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统计学处理正确。报告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应说明是否获得有关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及综述等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内(按所占版面计)一般不超过6000字,短篇报道和病例报告一般不超过1500字。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 3 医学名词 以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为准。文稿内使用的术语应前后统一,新术语尚无统一译名时,首次出现应在术语后面圆括号内注明原文。药物名称应使用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4 缩略语 在摘要及正文中,如原词过长且文内又多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时一律先写出中文名词全称,后在圆括号内标注英文全称及缩写词,英文全称及缩写词之间用逗号分隔。以后再出现时则用简称。文中引用中国人姓名时,应写全名。� 5 文题 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代号;一般不用副标题。6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修稿过程中不应再做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和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下方,并注明通讯作者的姓名、通信地址、电话、传真及E-mail地址。作者单位须写全称(包括具体科室、部门)并注明省份、城市和邮政编码。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论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如需注明协作组成员或致谢者,则于文末参考文献前列出。7 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文稿须附有中、英文摘要及2—5个关键词。临床论著、实验研究文稿摘要按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段格式撰写,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个实词左右)。学术探讨、思路与方法及综述等其他文稿中、英文摘要不采用4段格式撰写。8 关键词 应尽量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的Medical Subject Headings (MeSH) 词表中选用规范词,中文译名可参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译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词汇可参考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研究所编著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词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不能2—8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各类文稿均须列出中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词首字母均小写。 9 正文格式和层次结构 实验论著一般分为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临床论著和经验交流一般分为引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4部分。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 10 图和表 凡能用文字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图表均应有简要的图题和表题。图、表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在正文中标示。即使只有1张图或表,也须标示“图1”或“表1”。每幅图表冠有图题或表题,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线条图高宽比例为5∶7,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11 统计学 应写明所用统计学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统计学符号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358-19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 12 计量单位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的规定,正确使用和书写量和单位的名称与符号。 13 数字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年份用4位数表示,如1994年不能写成94年。避免用时间代词,如“今年”、“去年”等。小时用“h”表示,分钟用“min”表示,秒用“s”表示。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位数字时,每三位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空,如“23 465.378 97。但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能写5~95%。� 14 参考文献 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以角码标出,不可引用内部资料。参考文献的作者1—3位者全部列出,3位以上者只列前3位,后加“,等”,每条期刊参考文献均须卷期完整,每条文献均需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须与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于文末。格式如下:[期刊] 作者.文题.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us格式)年;卷(期)∶起页—迄页.举例:1 项 阳,钱学林,王宝恩,等.百草柔肝胶囊逆转肝纤维化和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2)∶709—711.�2 Buxton AE, Lee KL, Fisher JD, et al. 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9;341(25)∶1882—1890.〔书籍〕作者.书名.卷.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页—迄页.举例:�1 季钟朴主编.现代中医生理学基础.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282—284.�2 Hazzard WR, Blass JP, Ettinger WH, et al. Principles of geriatrics medicine and gerontology. 4th ed.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 1999∶867—880.

Magazine of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名《中国医药学报》,1986年创刊,2005年更名)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高级中医药学术期刊,是中国科协所属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医药学术进展的中医药学科杂志。基本信息中文名 中华中医药杂志国内刊号 11-5334/R语言 中文主办单位 中华中医药学会总部地址 北京市创刊时间 1986年出版周期 月刊类别 医学期刊国际刊号 1673-1727邮发代号 18-90定价 30.00元/期;360.00元/年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辑单位 《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外文名称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收起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