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论文南京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

论文南京大学学报

我觉得迪西欧论文工作室还行的,,你看看撒

1.参考文献著录项目(1)著作:[序号]主要责任者.著作名[m].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2)连续出版物:[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j].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j].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4)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5)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路径.2.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志(1)以单字母方式标志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会议论文报纸文章期刊文章学位论文报告标准专利汇编档案古籍参考工具文献类型标志mcnjdrspgbok(2)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3)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bulletin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志: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计算机程序电子公告电子文献类型标志dbcpeb(4)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志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志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磁盘光盘联机网络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mtdkcdol载体类型标志含义magnetictapediskcd-romonline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志:[文献类型标志/载体类型标志]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online);[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onmagnetictape);[m/cd]光盘图书(monographoncd-rom);[cp/dk]磁盘软件(computerprogramondisk);[j/ol]网上期刊(serialonline);[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bulletinboardonline)。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如: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南理工学报是EI检索的。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属于北大核心。

不是,只是 核心期刊《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创办于1977年,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我校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电子和电气工程、光电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力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环境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高层次学术论文,同时也有选择地发表校外作者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优秀论文。本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列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1994年起被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核心库列为收录源刊,2013年暂停收录。 目前,本刊被下列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物理学、电技术、计算机及控制信息社数据库》(INSPEC) ,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扩展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南京审计学院本部浦口校区在浦口区,莫愁校区在鼓楼区。详细地址为:

浦口校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雨山西路86号;

莫愁校区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北圩路77号。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

学校建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

《审计与经济研究》为CSSCI来源期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3项。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获批16项,首次跻身全国高校百强并在全国财经类高校中并列第5;省部级科研项目171项;

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Journal of Econometr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3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8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0余项。

1年能发。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录用后1年能发。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基本靠质量取胜,而且本科生不能发,高职院校的老师非常难发。南京审计大学学报在南京算核心期刊,一般审核1周到3个月,出刊时间要1年。

南京大学学报编委

论著目录(*号者为著作,其余为论文)1.《关于华文教学当地化的若干问题》,《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2期。2.*《华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3.《以“国、中、汉、华、唐”为上字的词与社会认同建构》,《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4.*《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2006),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7年。6.《现代华人社会称说汉语方式多样性再考察》,《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第1期。7.《汉语的国际地位与国际传播》,《渤海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8.《海外华语传播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9.《海外华人的母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10.*《当代语言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1.*《普通话语言学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字母词规范设想》,《词汇学理论与应用》,商务印书馆,2006年。13.《语境研究与社会语言学——读王建华等著<现代汉语语境研究>》,《汉语学习》2006年第5期。14.《以辅助专业课教学为目的的汉语教学:实践和思考》,《对外汉语研究》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15.*《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上编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年。1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总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2006年5月由国家语委正式发布,商务印书馆2006年9月出版。17.《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语传播概况》,发布和出版同上。18.《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海外华人华侨分布》,发布和出版同上。19.《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20.《对汉语中父亲称谓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国语文》2006年第2期。21.《论华语视角下的中国语言规划》,《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22.《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23.《说N三题》,《修辞学习》2006年第1期。24.*《语言与语言应用论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25.《马来西亚:官方语言的推行与华语的拼争》,《暨南学报》,2005年3期。2004年12月澳门语言学会年会主题报告。2005年1月、6月曾分别在第四届双语国际会议、语言与认同研讨会演讲。26.《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第3期。27.《河南境内中原官话的“哩”》,《语言研究》,2005年第3期。28.《近20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29.《对字母词规范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年第4期。30.《广州市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2期。(署名:郭熙、曾炜、刘正文)31.*《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32.《对“操”+过+处所词语讨论的思考》,《语文建设通讯》79期,香港,2004年。33.《“操”的讨论的意义》,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年9月7日。34.《“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2004年第3期。35.《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收入莫砺锋主编《薪火九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又《南京大学校友通讯》,2004秋季号(总26期)。36.《要重视语言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37.《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语言文字周报》第1082-、84、85连载,又收入莫砺锋主编《南京大学中文系90周年系庆论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8.《论全球华语辞典的编纂》,第二届国际中国社会语言学学术会议(澳门)论文,2003年11月。39.《海外华人社会汉语教学的若干问题》,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论文(新加坡),2003年11月。《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3期。又载《国际汉学集刊》第一辑,陈学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商,2004年。40.*《应用语言学概论》(副主编),商务印书馆,2003。41.《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中国社会语言学》创刊号,2003年。42.《普通话词汇与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论域内外汉语协调的原则和方法》,《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2期。43.《配合环境的双语教学》,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年2月5日。44.《语言教育若干问题之管见》,《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45.《华语的规范与协调》(与汪惠迪合作),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12月7日。46.《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现状与前瞻》,《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47.《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衔接——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首届亚太地区中文工作坊(香港,2001)论文,后载《汉语学习》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12期转载。48.《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又收入周胜鸿等主编《汉字书同文研究》,鹭达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49.《华语与普通话:由来、特点及其他》,马来西亚《光明日报》2001年4月11日—12日。50.《对新时推普的一些思考:以江苏为例》,《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期摘载。51.《语言学概论》(编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52.《汉字误读误写现象札记》,于根元《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53.《苏南地区河南话的归属》,《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54.*《中国社会语言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5.《聋儿双语教育浅谈》,《现代特殊教育》1999年第6期。56.《新一轮“推普”:特点、问题和对策》,见《语文建设》(北京)1998年第11期。57.《苏南地区河南话变化的初步考察》,见《南京社会科学》(南京)1998年第8期。58.《当前我国语文生活的几个问题》,见《中国语文》(北京)1998年第3期。59.《磨盘话词汇选》,见《南京大学中文学报》(南京),1998年期。60.《当前社会称谓问题小议》,见《语文建设》(北京)1997年第9期。61.《磨盘话音系》,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62.《中国语文工作者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3期。63.《世纪交替中的中国语言学:危机与机遇并存》,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6年第4期。64.《磨盘话同音字汇》,见《镇江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65.《苏南地区的河南方言岛群》,见《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66.《谈谈古代的方言及其发展》,见郭维森、柳士镇主编《古代文化基础》,岳麓书社,1995。67.《索绪尔的语言观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发展》(署名郭伯康),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4年第3期。68.*《语文知识与公文写作》(参加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69.《论“‘一样’+形容词》。见《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4。70.*《汉语新语汇词典》(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3。71.*《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理论与方法》(与李绍珠、周兢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72.*《聋儿早期康复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与李绍珠、周兢、李凡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1993。73.*《汉语时兴词语词典》(中文撰稿人)。译林出版社,南京。1993。74.《要进一步放宽语言政策》。见《现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年第1期。75.*《应用汉语教程》(参加编写)。北京语言学出版社,北京。1992。76.《汉语、汉字和汉语现行书面记录系统的问题及其对策》。见《语言文字应用》(北京)1992年第3期。77.《试论海峡两岸汉语差异的起源》。见《双语双方言》(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又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93年1-2期。78.*《初等语文》(参加编写)。中国人事出版社,北京。1992。79.《试论新闻语言的基本特征》。见《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80.《丹阳埤城的河南方言岛》(与蔡国璐合作)。见《徐州师院学报》(徐州)1991年第2期。81.《“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十二种句式》。见《语言学和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北京。1991。82.《英语儿童语言量表在汉语中应用的探讨》(与周兢、李凡合写),见《国际心理测量学术会议论文集》,1991,南京。83.《礼貌语言要得体》。见《平顶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84.《汉语听力损伤儿童语言康复中语音教学的几个问题》(与李绍珠、周兢合写)。见《南京师大学报》(南京)1990年第4期。85.《语法·语义·语用》。见《盐城师专学报》(盐城)1990年第4期。86.《新闻表达中的逻辑结构》。见《学语文》(芜湖)1990年第6期。87.《论大陆与台港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见《双语双方言》,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1989。88.《新闻语言和新闻表达》。见《采与编》(南京)1989年第5期。89.《对比分析:应用语言学一个方兴未艾的分支》。见《社科信息》(南京)1990年第10期。90.《新闻语言和缩略语》。见《许昌师专学报》(许昌)1989年第1期。91.《“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三种类型》。见《平顶山师专学报》(平顶山)1989年第1期。92.《现代汉语教学问题刍议》。《语言学通讯》(武汉)1989年3-4期。93.《“动词+‘到’+时间词语”的两种句式》。见《汉语学习》(延吉)1988年第1期。94.《〈语言的语法分析和言语的语法分析〉质疑》。见《语言学通讯》(武汉)1988年第1期。95.《关于“动词+‘到’+处所词语”的句法分析》。见《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又见《语法求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1988年。96.《汉语同义成语词典》(与蒋荫楠合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南京。1987。97.《“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桌子上”》。见《中国语文》(北京)1986年第1期。98.“这个”和“那个”。《大众修辞》(上海)1986年第1期。99.《汉语介词研究述评》。见《徐州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又见人大复印资料1986年第8期。100.《国文法草创述评》。见《南京大学学报》1986年(语言文字专辑)。101.《虚词和虚词教学》。见《中学教学语法阐要》,语文出版社,北京。1985。102.《“个”的词性》。见《语文学习》(上海)1985年第2 期。103.《现代汉语中有比喻意义的词》。见《汉语论丛》,河南人民出版社,郑州。1985。104.《目前语言研究中术语使用的几个问题》。《南京大学学报》1985年(研究生论文专辑)。105.《〈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述评》(与张晓铃合写)。见《修辞学习》(上海)1984年第3期。106.《说“永远”》。见《教学通讯》(郑州)1984年第7期。107.《台湾的语文教学》。见《河南教育》(郑州)1984年第5期。108.《关于“是”的用法的几个问题》。见《河南教育》(郑州)1985年第7-8 期。109.《关于“东南部气候……”》。见《河南教育》第1985年第4期。110.《说“x笑”》(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延吉)1984年第1期。111.《新词语用法举例》(与张晓铃合写)。见《汉语学习》1985年第2期。112.《谈“东山再起”及其他》。见《中学语文教学》(北京)1980年第7期。

陈骏 教授,南京大学校长。1954年11月生,江苏扬州人,1973年参加工作, 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南京大学获矿床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地质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聘为南京大学教授,先后担任地球科学系主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06年5月起担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地质学报》等多家科技期刊编委。陈骏教授长期从事地球化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讲多门地球化学专业课程,主持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基金委重点基金,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二级课题等多项科研任务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3部,获得4项教育部科技成果奖。个人简历1986—1990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讲师1988-1989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1992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92—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1993—1997年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系主任,1996年—至今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生导师1997—至今 南京大学副校长,主管科研与外事主要教学情况研究方向1.钨、锡、金矿床地球化学2.环境地球化学3.第四纪地质主要科研成果代表性文章、论著正式发表的论文1. 陈骏.碳存在条件下锡石的溶解度实验.地质论评,1986年,第32卷第3期2. 陈骏,周开朗.赣北震旦系南沱砂岩中古砂锡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科学通报,1987年,第9期3. 陈骏.表生作用条件下锡的吸附实验.地质与勘探,1987年,第5期4. 陈骏,吴厚泽.柿竹园矽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成矿实验研究.矿床地质,1988年,第1期�5. 陈骏.论华南层控锡矿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地质论评,1988年,第6期6. 陈骏,周怀阳.华南含锡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7. 陈骏,周怀阳,吴厚泽,曾骥良.广西大厂沉积——热液迭加型锡矿床的成矿模拟实验.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报,1989年,第4期8.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湖南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中锡石的产状与成因.地质论评,1992年,第2期9. 陈骏.湖南省柿竹园钨钼铋锡矿床成矿过程的微量元素示踪.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0. 陈骏.云南省个旧打磨山含锡矽卡岩成矿条件的矿物学判据.国家开放实验室年报,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 陈骏,王鹤年.广东省河台含金剪切带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矿床地质,1993年,第3期�12. 陈骏.夕卡岩中主要含锡矿物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1期13. 陈骏.湖南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锡钼铋矿床中成矿流体的不连续演化现象——流体包裹体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第3期�14. 陈骏,Halls C,Stanley C J.柿竹园夕卡岩型钨钼铋锡矿床主要造岩矿物中REE的分布特征及成岩意义.地球化学,1994年,增刊15. 陈骏,王洪涛,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沉积物中REE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淋滤研究.地质学报,1996年,第70卷第1期16. 陈骏,安芷生,王洪涛,高燕.黄土高原中部S1古土壤次生碳酸盐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成因初探.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14期17. 陈骏,仇纲,鹿化煜,季峻峰.最近130ka黄土高原夏季风变迁的Rb和Sr地球化学证据.科学通报,1996年,第41卷第21期18. 陈骏,王鹤年.成矿流体作用过程的REE示踪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地质流体专辑,1997年,第33卷�19. 陈骏,季峻峰,眭云霞,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中Mn2+的电子顺磁共振特征与古季风变迁.科学通报,1997年,第42卷第22期20. 陈骏,仇纲,杨杰东.黄土碳酸盐Sr同位素组成与原生和次生碳酸盐识别.自然科学进展,1997年,第7卷第6期21. 陈骏,季峻峰,仇纲,鹿化煜,朱洪兵.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D辑),1997年,第27卷第6期�22. 陈骏,安芷生,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最近800ka洛川黄土剖面中Rb/Sr分布和古季风变迁.中国科学(D辑),1998年,第28卷第6期23.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旸,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参数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第四纪研究,1999年,第4期24. 陈骏,安芷生,刘连文,季峻峰,杨杰东,陈旸.最近2.5Ma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变化与亚洲内陆化学风化.中国科学(D辑),2001年,第31卷第2期25. 陈骏,汪永进,陈旸,刘连文,季峻峰,鹿化煜.中国黄土地层Rb和Sr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季风气候意义.地质学报,2001年,第75卷第2期26. 陈骏,杨杰东,李春雷.大陆风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第16卷第3期27. Chen Jun, and Zhou Kailang. Discovery of paleoplacer tin from Nantuo Formation of Middle Sinian in Northern Jiangxi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f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 33, No.14, 198828.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 J. Mineral associ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riteria for a B-F-Sn-Bi skarn in Damoshan, Gejiu, S.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Vol.11, No.2, 1992�29.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REE contents and pattern in major skarn minereals from Shizhuyuan deposit. S. China. Geochemical Journal, V. 26, No.3, 199230. Chen Jun. A new type of tin mineralization in S China: The Jiumao tin deposit. Exploration of Geosciences, No.6, 1992�31. Chen J., Halls C., and Stanley C.J. Tin-bearing skarns of S. China: Geological setting and mineralogy. Ore Geology Reviews, Vol.7, 1992�32. Chen Jun, and Wang Henian. Distribution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in the Hetai gold deposit of S. China: implication for evolution of an auriferous shear zon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No.3, 1994�33. Chen Jun. Tin mineralization in metavolcanoclastic and metaultramafic rocks: An example from the Jiumao mine, Northern Guangxi, S. China.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No.1, 199534. Chen Jun, Wang Hongtao, and Lu Huayu. Behaviors of REE and other trace elements during pedological weathering——Evidence from chemical leaching of loess and paleosol from the Luochuan section in central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9, No.3, 199635. Chen Jun, Qiu Gang, Lu Huayu, and Ji Junfeng.Vari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tensity o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a: Evidence from Rb and Sr distributi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2, No.6, 199636. Chen Ju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hanges during weathering.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Beijing, 199637.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Hongtao, and Gao Yan. A isotopic study of the S1 paleosol carbonates from the central Loess Plateau of North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1, No.18, 199638. Chen Jun, Qiu Gang, and Yang Jidong. S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oess carbonate and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bonat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Vol.7, No.5, 199739. Chen Jun, Ji Junfeng, Qiu Gang, and Lu Huayu. Geochemical studies on the intensity o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Luochuan loess sequence, Chin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ol.41, No.3, 199840. Chen Jun, Ji Junfeng, Su Yuanxia, and Lu Huayu. EPR studies of Mn2+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entral China: Implication for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 summer monsoo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Vol.43, No.1, 199841. Chen Jun, An Zhisheng, and Head J. Variation of Rb/Sr ratios in the loess-paleosol sequences of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last 130,000 yea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onsoon paleoclimatology. Quaternary Research, 51:215-219. 199942. Chen Jun, An Zhisheng, Wang Yongji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d Lu Huayu. Distribu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hina during the last 800 ka: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variation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Vol.42, No.2, 199943. Chen Jun, Ji Junfeng, Chen Yang, An Zhisheng, Dearing J A, and Wang Yongjin. Use of rubidium to date loess and paleosol of Luochuan sequence, central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Vol.54, 200044. Chen Jun, An zhisheng, Ji Junfeng, and Chen Yang. Change of Rb/Sr ratios in the Luochuan loess-paleosol sequence of central China and their climate-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Abstract) 31st International Geology Congress, 200045. Chen Jun, Wang Yongjin, Chen Yang, Liu Lianwen, Ji Junfeng, and Lu Huayu.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Rb and Sr in the Chinese loess stratigraph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aleomonsoon climate. Acta Geologica Sinica, Vol.74, No.2, 2000

她于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随后留校任教;1998年2月-1999年2月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国家水研究中心学习;2002年2月-8月赴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2004年12月赴日本环境科学领域著名环境化学与分析专家S. Tanabe教授实验室接受二恶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培训。现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应用生态学报》、《南京大学学报》和《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编委。 于红霞教授于八十年代末以分配系数为研究切入点,对环境优先控制污染物单组分和多组分的正辛醇-水分配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同时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对发光菌、大型蚤和绿藻的急性毒性,建立了多个能够预测个体水平毒性的QSAR模型。九十年代末提出是否能采用仿生体研究有机污染物的分配行为,进而建立多组分混合体的毒性预测模型。此设想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统的单组分毒性效应评价研究向复合污染方向延伸。为了将个体水平毒性预测模型研究推向细胞或基因水平的毒性预测领域,她于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采用3D-QSAR技术,模拟计算分子印迹聚合物功能单体与被识别污染物分子的结合能,筛选最佳结合功能单体,合成能够识别有机污染物的印迹聚合物;探索污染物不同构象的叠合与相同分子作用方式,以及柔性分子叠合规则。此外,在细胞毒性研究基础上尝试开展细胞毒性效应预测的QSAR模型研究。同时,又相继与医学领域的学者合作,开展有机污染物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和类二恶英毒性研究,尤其以受体介导理论为基础,探讨雌激素受体与有机污染物作用的雌激素受体报告基因表达,为污染物配体和雌激素受体作用而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的预测模型建立,以及配体-受体分子作用机理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目前,课题组已利用三维构效关系与分子对接分析技术,从理论模型研究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拟雌激素化合物与相应受体结合并产生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可能机制。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还可以吧,老师比较认真负责。我当时是改了一次之后第二次被录用的。一般有创新点,语句通顺就可以被录取

世界旅游杂志:以打造“中国唯一出境旅行品质读本”为目标的。除此之外,《世界》旅游杂志也是时尚类境外旅游指导刊物,每月一刊也会请不同的明星做客,分享旅游心得具体的情况,你可以百度一下:品 优 刊。看详细的情况

还可以。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至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如果时间不允许的,可以选择其他的报刊投稿。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属于双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邮电大学主办的以通信、电子和信息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60年,是全国创办最早的电子通信类期刊之一。南邮学报主要刊登电子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学术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