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 教育 事业,对特殊 儿童 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也更加坚定的实施。然而,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特教思想 文化 落后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这四个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让特殊儿童在大爱中成长。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革国家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特殊教育作为八大教育发展任务之一,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纲要》中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些要求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数量庞大、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因素,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儿童教育在发展时需要注意其本身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党的 报告 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目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特殊教育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事业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教育诊断评估是特殊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系统地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地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行的过程。统一、完善的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 方法 是了解特殊儿童、保障他们享受受教育权利的前提。我国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程序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诊断评估程序过于单一。查找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已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我国最早研究关于残疾儿童诊断的文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于医学刊物上,而最早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 文章 则是发表于1997年。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主要是随班就读,而在随班就读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的质量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逐步增加,比如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专任教师43697人,在校学生378751人。这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1:4的师生比上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教师学历中专以下达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多数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即使有受过相应的培训,也多数是学校自己组织座谈、研讨等。伴随特殊教育硬件的投入,教师素质问题、敬业精神也同样需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相辅相成。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解决特殊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特殊教育上要多 渠道 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这类教育机构往往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声誉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应给予肯定,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支持。同时这也会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参与者,比如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等。 (二)规范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应以家庭为中心,将家庭作为整个教育干预系统的核心。全面、系统地从其父母、亲戚、教师、邻居等处收集信息,有利于诊断人员对诊断测验工具进行调整,让测验工具更加适合特殊儿童,以此更准确地评估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同时,诊断工具应做到本土化并结合动态评估的模式来进行。在制评估量表时,应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差异来进行编制,使用外国制定的测验量表也需要专业人员对该量表进行评估、修改、试验,以适合我国本地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特点。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中,需要的是动态的过程。在第一次进行评估后,并不意味着对该儿童诊断评估的结束。美国教育部规定,至少每三年要对儿童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除非家长或学校觉得没必要重新评估。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在逐渐增加,特殊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学校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特殊教育本身任务繁重,但是如果使岗位变得更有吸引力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也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吸纳社会人员(比如残疾儿童的家人、邻居等)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进入特殊学校任教。这不仅拓宽了特殊教育师资,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过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但在特殊儿童的投入经费、诊断评估、师资、人们认知程度上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的思考。特殊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幸福的新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4〕29号 [2]谢敬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残疾儿童生涯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04):1 常建文.困扰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141-145. [3]王爱桃. 关于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3,30(07):225-226+230. [4]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7(9):3-8.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二:《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特殊儿童数量的增加。那么如何让这些特殊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就对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 措施 进行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 现状 措施 特殊儿童在我国人口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特殊儿童的在心理与生理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对待特殊儿童我们就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殊教育。要想让特殊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惠及到每个特殊儿童,这就需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干力量,民政、卫生、残联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并且还要积极的发展社会的力量来形成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渠道。 1 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情绪、肢体、行为语言等方面与一般的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特殊儿童主要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着各种缺陷的儿童。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能适用,但特殊教育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它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该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开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的学校内设置特殊教育班和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中进行随班就读。目前第三种的特殊教育方式在我国较为普遍。 2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隶属于现行的教育体系,一般情况下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立法体系中仍然缺乏单独的残疾人教育立法而且法律的执行力还不够,这就导致了现存的立法层次还难以发挥相应的效力,特殊儿童的教育权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教育实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远远的低于普通儿童教育,这就存在着不教育经费不公平的现象。另外, 家庭教育 也在特殊儿童教育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家庭作为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对掌握孩子的心理与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应当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承担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3 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特殊儿童教育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范围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导致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不能实现公平教育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进行随班就读,这样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用于随班就读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从侧面造成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 3.2 在特殊教育中政府责任的缺失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其中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得到的回报远远的低于从普通教育中等到的回报,这就造成了政府在特殊教育中不愿意履行相应的职责。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我国对特殊教育的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法律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低;特殊教育立法程序中的法律用语不规范;缺乏实际操作性以及特殊教育司法制度的薄弱。 3.3 特殊教育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主要是指国家、集体或社会渠道供给的用于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公共物品。在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供给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公共品的供给失衡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品的供给水平远远的低于特殊儿童的需求水平;公共品的供给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等。 3.4 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 特殊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其特点各不相同,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等很多方面,因此对待不同的特殊儿童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造成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固定,基本上一所学校只能固定一种残疾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对于多种残疾的特殊儿童依然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不仅是在机构类型上还是在全面性上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实现特殊儿童的公平教育和发展。 3.5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问题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着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残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仍然缺少相关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而且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也不是很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对特殊教育培训和专业人员资格方面的政策和标准,对特殊教育的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不能进行相应的保障和约束。 4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改进措施 为了使特殊儿童得到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正视在现行特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教育才能得到全面与长远的发展。 4.1 加强政府责任、完善立法 对于特殊教育,政府应当承担起它的责任,不能只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漠视甚至放弃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政府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家,一个政府如何对待特殊儿童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水平,只有我国的特殊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证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对于现行的教育法规,立法机构还应进行相应的补充,使其在原则性上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每一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4.2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 为了确保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政府就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特殊儿童的特点,其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都不同于普通教育,而且这些设施的投入成本也远远的高于普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就势在必行。 4.3 全面发展特殊教育机构 从而发展特殊教育机构能最大限度的让特殊儿童都受到相应的教育,并且能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机构进行培训与教育。要想全面发展特殊教育的机构,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其次这些机构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与培训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最后还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参与,让它能够和普通的学校一起生存与发展。 4.4 加强教育水平和培训体制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参加特殊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只限于其教学能力,还应包括其道德的好坏。为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我国就应该加强与完善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只有加强培训,才能让特殊儿童享受到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教学服务与质量。 结束语:以上我们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应该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监管责任,能过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特殊教育的公平化,让每一个特殊的儿童都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何侃 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 残疾人研究 2012(02) [2] 陈云凡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评估 学海 2007(04) [3] 刘春玲 江琴娣 特殊教育概论 华东大学师范出版社 2008 [4] 华国栋 加强教育研究 促进随班就读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 2003(05)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三:《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了解当前教育现状,却发现存在如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此外,特殊儿童自控力不强,智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所以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这些儿童学习如何生存并且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们愿意不断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特殊教育存在问题法律政策学习兴趣中国近代意义上特殊教育的真正发展始于1874年,如今中国的特殊教育已有了13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百多年,从最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逐渐成熟,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但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在特殊学生的教育上方式也存在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针对身心上有缺陷,包括智力较低、身体残疾、心理疾病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学科。特殊人群中广大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更是为世人所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学因为面临的是特殊儿童群体,所以采用的方法必然要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所区别,它采用“育”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育”,从字面上看有养育的意思,特殊儿童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就要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教会他们穿衣,说话,学习。“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特殊儿童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时候就需要的是用耐心用爱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成长。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名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办设立盲人聋哑人特殊学校,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1979年,北京市为智障儿童创办了特殊教育班级,聘请专业特殊教育老师针对儿童们的需求授课。1982年,我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关爱残疾人的生活和关心他们的受教育情况。198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文件指出:特殊教育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尤其重视其在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开展特殊人群的中高等教育,逐步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政府社会相配合,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积极拓展实施特殊教育的地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2.当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加显著,从而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目前,全国学龄残疾儿童近650万,但接受特殊教育的只有40万,而这40万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又急需提高。所以为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我们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数量短缺,专业程度较低 教师是教育事业不断传承的重要保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拥有优秀的品质品德。特殊儿童在身心上的缺陷,容易造成他们心灵感情上敏感脆弱,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耐心爱心的同时,更要求他们要掌握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去引导特殊儿童。但是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开设率很低,只有少数师范类高校设有本科专业。除此之外,社会环境造成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偏见,就业选择有限,发展前景较差,使得从业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学校教育资金匮乏 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由国家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由于教育资金有限,许多学校的教育环境并不适合儿童发展。尽管当今社会中热心人士积极捐款帮助学校的发展,但是投资大,几乎零回报的运作模式使得很多学校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规模小,硬件设施水平低,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环境条件较差,教师薪资较低,也吸引不到专业的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国人的观念与认识,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受教育机遇,工作机遇中,不应有先后之别,使全社会参与到特殊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 三、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特殊儿童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欲望。在许多特殊儿童中,也许因身体残疾或者精神异常使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其他方面(如心算,演唱,指挥等)具有很高的天赋。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渴求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1.用关爱的方式教育,用竞争的方法激发 特殊儿童的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事物,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限,因此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在教育特殊儿童时,我们应该秉承着耐心关爱的态度,慢慢地重复地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特殊儿童也有孩子般天真可爱的性格,小小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奖品可以带给他们喜悦。 2.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特点的学生。 特殊儿童在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熟悉不同学生的特点后,充分认识到学生间的不同,正确地加以引导教育,使每个特殊儿童的天赋得以展现。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使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在教育方式方面,应更加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才能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双管齐下共同努力,使特殊教育的发展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孟万全,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3]张莉.怎样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4]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02). 猜你喜欢: 1.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 2. 探讨特殊儿童教育的论文 3. 分析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论文 4. 关于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 5. 关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论文
现如今,智障生的特殊 教育 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智障学生因为其本身的缺陷,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取明显的效果,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我们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有利于建立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我们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需要透过生活化的教学,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智障学生 生活化教学
长久以来,智障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较低,使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些重度智障学生对生活无法自理。可是,有的学校却一直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智障学生的标准,只注重灌输文本知识,令教学效率下降。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指明:生活适应和潜能开发应当相结合,并应当注重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如何可以令智障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有用的知识,而且将知识运用在生活当中,进而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势在必行的课程探索。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教学生活化过程里,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作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给予了条件,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其 社会实践 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实践,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他们热爱集体,关爱他人,诚实淳朴,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综合具体状况,通过学生的年龄、残障课程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 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1)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让学生进行品尝,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2)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并不规矩摆放,随意拿出其中一只,让学生找出能够 配对 的一只,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3)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看谁穿的既快又好,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3-5节劳动技能课程,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如: 布艺 、编制、串珠等,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自食其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1)将生活转移到课堂,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益。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完成教学目标。
(2)模拟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 五线谱 进行装饰,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3)形式丰富,展现多样教学 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因此在教学过程里,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 经验 。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教育,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要更为真实[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身为老师,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做好一个引导人,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并被老师感染,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49-50.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1-5.
[3]王淑琴.充分利用一切资源 帮助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04):65.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为使智障儿童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补偿缺陷,信息技术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智障孩子的身心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特殊教育智障教学 应用
我国智力落后教育目标中提出:“从智障儿童身体和智力特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速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应用已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普通中小学都在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运用于特殊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智障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接受先进科学技术教育的权利,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和训练,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缩短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距,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以适应社会生活。计算机教育将以其特有趣味性、形象性和交互性在智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教育在智障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面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智力发育迟缓、接受能力低下、注意力难以转移、 抽象思维 难以形成,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件做为资源,以辅助课堂教学为主体,全面启动信息化教学工程,积极开展教育创新,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极高的情趣。智残学生由于大脑受损,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兴趣狭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生动的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勤劳善良,用自己的双手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教师适时点击课件,出示了由“长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等多种图形组合而成的“小房子”时,问学生:这座“小房子”漂亮吗?它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学生们立刻被鲜艳的画面吸引住了,对认识图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参与着教学活动。生动的 故事 ,鲜艳的画面,使智残学生从被吸引到产生迫切学习新知识的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生动形象,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是否突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智障学生的思维特征是直观具体不连贯的,他们认识的事物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实物组成的,概括能力低下。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复杂的现象,抽象的道理,难以表达的语言用模拟仿真的手段逼真地表现出来,为智障儿童建立完整全面的直观表象,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智障儿童拓宽视野,提高能力。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当智障儿童看到画面中小蝌蚪闪烁的“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逐渐演变成“四条腿、宽嘴巴、大眼睛、碧绿的衣裳、雪白的肚皮”的小青蛙时,他们很快就理解描述蝌蚪和青蛙外形的语言,很容易地在头脑中再现出这种动物成长的过程,成功的化解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有效的培养了智障儿童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模拟仿真,补偿缺陷。
智障儿童观察力差、表象浅、再现不稳定、 想象力 不足,这些先天条件的限制,使他们的 智力开发 受到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声、形、色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抽象的思维为形象化演示,让智障儿童从直观感知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例如:教学“5的组成",在活泼有趣的音乐伴奏中,把智障儿童引入美丽的大自然,屏幕上开出4朵鲜花,再闪烁着开出1朵鲜花,这时引导智障儿童理解“4和1组成5”,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了3只蝴蝶停在鲜花上,然后又飞舞着出现2只蝴蝶,再次引导智障儿童理解“3和2组成5",就这样,智障儿童在直观具体、模拟仿真的实物演示下,学习了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了概括能力,有效地补偿了缺陷。多媒体的介入,给我校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活动促进智障学生的身心发展
由于各方面的缺陷,智障(包括自闭症与学习障碍)学生,不论在学习或日常生活表现,跟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比较皆有显着的差异。通过系统、完善的训练提高他们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技之长,为其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活动组的学生由教师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辅导。我们使用的软件为金山打字通和金山画王,该软件互动性极强,内置多种游戏,还具有统计字数、时间、分析输入正确率、统计打字速度等功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逐步增强学习计算机操作的信心,调动起把学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积极性,我们通过不同方式的教育训练,在手脑配合的计算机训练中,发现能有效补偿智障儿童的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计算机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存在着无限的发展潜力。
训练中我们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练习开机、关机,认识键盘,熟悉键盘输入 方法 ,对照输入汉字,直至独立输入汉字,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精美的图画,还教给学生上网游览的初步知识,计算机操作训练既要用手,又要用脑,是手脑结合训练的一种好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和镜子”。又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
学生通过强化训练,手、眼、脑密切配合,促使视觉与动作的协调。通过训练观察,也体现出“心灵出手巧,手巧也出心灵”的效应。原来动作迟钝、精神呆滞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有灵气。计算机训练的确有效的补偿了这些智障儿童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学习计算机的好奇和渴望,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能排除和摒弃他们。
事实证明,计算机教育能够给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带来生机,目前我们的信息化教育工程开展的如火如荼,我们将利用计算机教育,继续开展我校的信息化教育工程,让计算机教育在特教学校的信息化工程中释放它独有的魅力,让特教学校的信息化之花绽放得更加多姿多彩。
摘 要:智障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课时,语言匮乏,注意力不集中等诸多不利因素,要想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着手,从而达到提高 语文学习 效果。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学习语文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 相学 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 课前预习 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 语文知识 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 记忆力 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莉华,游戏教学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09).
[2] 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03).
[3]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J],科技致富向导,2008,(10).
[4] 李 静,智障儿童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反思 [J],现代特殊教育,2007(21).
1. 特殊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论文
2. 特殊教育学校开学典礼演讲稿
3. 智障孩子青春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分析论文
4. 2017年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计划
5. 浅谈山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 教育 事业,对特殊 儿童 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也更加坚定的实施。然而,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特教思想 文化 落后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这四个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让特殊儿童在大爱中成长。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革国家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特殊教育作为八大教育发展任务之一,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纲要》中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些要求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数量庞大、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因素,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儿童教育在发展时需要注意其本身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党的 报告 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目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特殊教育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事业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教育诊断评估是特殊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系统地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地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行的过程。统一、完善的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 方法 是了解特殊儿童、保障他们享受受教育权利的前提。我国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程序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诊断评估程序过于单一。查找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已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我国最早研究关于残疾儿童诊断的文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于医学刊物上,而最早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 文章 则是发表于1997年。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主要是随班就读,而在随班就读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的质量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逐步增加,比如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专任教师43697人,在校学生378751人。这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1:4的师生比上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教师学历中专以下达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多数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即使有受过相应的培训,也多数是学校自己组织座谈、研讨等。伴随特殊教育硬件的投入,教师素质问题、敬业精神也同样需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相辅相成。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解决特殊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特殊教育上要多 渠道 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这类教育机构往往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声誉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应给予肯定,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支持。同时这也会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参与者,比如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等。 (二)规范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应以家庭为中心,将家庭作为整个教育干预系统的核心。全面、系统地从其父母、亲戚、教师、邻居等处收集信息,有利于诊断人员对诊断测验工具进行调整,让测验工具更加适合特殊儿童,以此更准确地评估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同时,诊断工具应做到本土化并结合动态评估的模式来进行。在制评估量表时,应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差异来进行编制,使用外国制定的测验量表也需要专业人员对该量表进行评估、修改、试验,以适合我国本地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特点。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中,需要的是动态的过程。在第一次进行评估后,并不意味着对该儿童诊断评估的结束。美国教育部规定,至少每三年要对儿童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除非家长或学校觉得没必要重新评估。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在逐渐增加,特殊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学校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特殊教育本身任务繁重,但是如果使岗位变得更有吸引力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也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吸纳社会人员(比如残疾儿童的家人、邻居等)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进入特殊学校任教。这不仅拓宽了特殊教育师资,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过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但在特殊儿童的投入经费、诊断评估、师资、人们认知程度上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的思考。特殊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幸福的新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4〕29号 [2]谢敬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残疾儿童生涯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04):1 常建文.困扰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141-145. [3]王爱桃. 关于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3,30(07):225-226+230. [4]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7(9):3-8.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二:《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特殊儿童数量的增加。那么如何让这些特殊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就对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 措施 进行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 现状 措施 特殊儿童在我国人口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特殊儿童的在心理与生理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对待特殊儿童我们就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殊教育。要想让特殊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惠及到每个特殊儿童,这就需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干力量,民政、卫生、残联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并且还要积极的发展社会的力量来形成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渠道。 1 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情绪、肢体、行为语言等方面与一般的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特殊儿童主要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着各种缺陷的儿童。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能适用,但特殊教育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它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该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开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的学校内设置特殊教育班和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中进行随班就读。目前第三种的特殊教育方式在我国较为普遍。 2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隶属于现行的教育体系,一般情况下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立法体系中仍然缺乏单独的残疾人教育立法而且法律的执行力还不够,这就导致了现存的立法层次还难以发挥相应的效力,特殊儿童的教育权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教育实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远远的低于普通儿童教育,这就存在着不教育经费不公平的现象。另外, 家庭教育 也在特殊儿童教育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家庭作为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对掌握孩子的心理与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应当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承担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3 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特殊儿童教育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范围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导致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不能实现公平教育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进行随班就读,这样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用于随班就读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从侧面造成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 3.2 在特殊教育中政府责任的缺失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其中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得到的回报远远的低于从普通教育中等到的回报,这就造成了政府在特殊教育中不愿意履行相应的职责。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我国对特殊教育的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法律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低;特殊教育立法程序中的法律用语不规范;缺乏实际操作性以及特殊教育司法制度的薄弱。 3.3 特殊教育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主要是指国家、集体或社会渠道供给的用于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公共物品。在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供给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公共品的供给失衡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品的供给水平远远的低于特殊儿童的需求水平;公共品的供给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等。 3.4 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 特殊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其特点各不相同,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等很多方面,因此对待不同的特殊儿童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造成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固定,基本上一所学校只能固定一种残疾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对于多种残疾的特殊儿童依然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不仅是在机构类型上还是在全面性上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实现特殊儿童的公平教育和发展。 3.5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问题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着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残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仍然缺少相关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而且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也不是很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对特殊教育培训和专业人员资格方面的政策和标准,对特殊教育的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不能进行相应的保障和约束。 4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改进措施 为了使特殊儿童得到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正视在现行特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教育才能得到全面与长远的发展。 4.1 加强政府责任、完善立法 对于特殊教育,政府应当承担起它的责任,不能只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漠视甚至放弃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政府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家,一个政府如何对待特殊儿童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水平,只有我国的特殊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证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对于现行的教育法规,立法机构还应进行相应的补充,使其在原则性上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每一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4.2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 为了确保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政府就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特殊儿童的特点,其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都不同于普通教育,而且这些设施的投入成本也远远的高于普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就势在必行。 4.3 全面发展特殊教育机构 从而发展特殊教育机构能最大限度的让特殊儿童都受到相应的教育,并且能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机构进行培训与教育。要想全面发展特殊教育的机构,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其次这些机构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与培训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最后还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参与,让它能够和普通的学校一起生存与发展。 4.4 加强教育水平和培训体制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参加特殊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只限于其教学能力,还应包括其道德的好坏。为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我国就应该加强与完善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只有加强培训,才能让特殊儿童享受到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教学服务与质量。 结束语:以上我们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应该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监管责任,能过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特殊教育的公平化,让每一个特殊的儿童都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何侃 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 残疾人研究 2012(02) [2] 陈云凡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评估 学海 2007(04) [3] 刘春玲 江琴娣 特殊教育概论 华东大学师范出版社 2008 [4] 华国栋 加强教育研究 促进随班就读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 2003(05)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三:《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了解当前教育现状,却发现存在如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此外,特殊儿童自控力不强,智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所以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这些儿童学习如何生存并且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们愿意不断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特殊教育存在问题法律政策学习兴趣中国近代意义上特殊教育的真正发展始于1874年,如今中国的特殊教育已有了13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百多年,从最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逐渐成熟,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但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在特殊学生的教育上方式也存在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针对身心上有缺陷,包括智力较低、身体残疾、心理疾病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学科。特殊人群中广大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更是为世人所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学因为面临的是特殊儿童群体,所以采用的方法必然要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所区别,它采用“育”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育”,从字面上看有养育的意思,特殊儿童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就要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教会他们穿衣,说话,学习。“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特殊儿童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时候就需要的是用耐心用爱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成长。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名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办设立盲人聋哑人特殊学校,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1979年,北京市为智障儿童创办了特殊教育班级,聘请专业特殊教育老师针对儿童们的需求授课。1982年,我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关爱残疾人的生活和关心他们的受教育情况。198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文件指出:特殊教育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尤其重视其在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开展特殊人群的中高等教育,逐步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政府社会相配合,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积极拓展实施特殊教育的地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2.当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加显著,从而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目前,全国学龄残疾儿童近650万,但接受特殊教育的只有40万,而这40万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又急需提高。所以为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我们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数量短缺,专业程度较低 教师是教育事业不断传承的重要保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拥有优秀的品质品德。特殊儿童在身心上的缺陷,容易造成他们心灵感情上敏感脆弱,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耐心爱心的同时,更要求他们要掌握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去引导特殊儿童。但是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开设率很低,只有少数师范类高校设有本科专业。除此之外,社会环境造成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偏见,就业选择有限,发展前景较差,使得从业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学校教育资金匮乏 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由国家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由于教育资金有限,许多学校的教育环境并不适合儿童发展。尽管当今社会中热心人士积极捐款帮助学校的发展,但是投资大,几乎零回报的运作模式使得很多学校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规模小,硬件设施水平低,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环境条件较差,教师薪资较低,也吸引不到专业的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国人的观念与认识,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受教育机遇,工作机遇中,不应有先后之别,使全社会参与到特殊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 三、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特殊儿童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欲望。在许多特殊儿童中,也许因身体残疾或者精神异常使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其他方面(如心算,演唱,指挥等)具有很高的天赋。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渴求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1.用关爱的方式教育,用竞争的方法激发 特殊儿童的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事物,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限,因此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在教育特殊儿童时,我们应该秉承着耐心关爱的态度,慢慢地重复地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特殊儿童也有孩子般天真可爱的性格,小小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奖品可以带给他们喜悦。 2.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特点的学生。 特殊儿童在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熟悉不同学生的特点后,充分认识到学生间的不同,正确地加以引导教育,使每个特殊儿童的天赋得以展现。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使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在教育方式方面,应更加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才能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双管齐下共同努力,使特殊教育的发展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孟万全,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3]张莉.怎样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4]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02). 猜你喜欢: 1.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 2. 探讨特殊儿童教育的论文 3. 分析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论文 4. 关于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 5. 关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论文
浅析孤独症的表现及治疗摘要: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身体的各项技能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却囿于自己的世界中。本论文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和治疗,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干预,以期助力孤独症儿童的成长。关键词:孤独症;表现;治疗;孤独症儿童被称为“星星宝宝”,他们听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听到其他人的呼声;他们的视力正常,但是却无法和其他人对视;在孤独症儿童的世界中,他们只拥有自己。因此关注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及治疗对于其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分析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一种广泛性的发育上的障碍,这是一种社会交往以及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为主要特点。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如下的表现:(一)不看或少看很多孤独症儿童存在着与其他人接触上的异常现象,不少儿童对其他人眼部的注视程度明显减少,甚至很多孤独症儿童对他人的注视“视而不见”,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很多家长反应,一部分孤独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好像其他人的事和他们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其他的事情都是不感兴趣的。(二)不应或少应孤独症儿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反应不灵的现象,对其他人的呼唤不回应是一般孤独症儿童的常规表现之一。共同注意是指个体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与他人共同关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体或者事件。当家长发现孩子对自己的呼声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较少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三)不指或少指孤独症儿童和其他人存在情感上的交流障碍。他们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也没有恰当的肢体语言,无法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表达。他们在表达肯定的时候,不会点头,在表示需要的时候,也无法用手指出,无法用手比划出自己的意愿出来。很多孤独症儿童将父母当成是自己生活正常进行的工具人,有吃饭需求的时候才会拉大人的手,因为存在情感障碍,因此无法搭理父母。(四)不语或少语很多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上会出现延迟的现象,其表现较为复杂,主要包括说话迟缓、咬字不清楚、说话过于快或者过于慢,无法完整的说出一句话等等,很多孤独症的儿童在说话的时候往往都是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五)不当或少当孤独症患儿从12月龄起会出现对于物品的不恰当使用,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言语不当表现为鹦鹉学舌现象明显、背诵广告词或重复他人的问题;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 一、滔滔不绝地以自我为中心的语言;自言自语地说听不懂的语言。行为的不当如看见陌生人不害怕,也不认生,没有距离感,甚至喜欢去碰一下、摸一下、推一下别人。一些孤独症的孩子还伴有感觉异常,比如听觉异常,总是喜欢通过敲敲打打的方式表达开心,另外一些孤独症儿童会出现视觉异常的现象或者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等现象,这导致其看起来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二、孤独症儿童干预路径分析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要集综合评估及干预指导为一身,提出了诸多提高社会性和沟通能力的新观点,涵盖了对孤独症的看法以及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才能让孤独症儿童的成长更为丰满充实。(一)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科学干预面对孤独症儿童,我们要报以科学的态度,不能存在任何歧视的现象。孤独症儿童的成长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为了促进其像其他孩子一样成长,我们要制定具体的干预方案,争取做到科学干预,有效治疗。制定提高孤独症儿童社交互动的方案,促使孤独症儿童通过模仿、独自游戏、团队能力及社会性沟通的干预活动提升其社会性。而通过使用目标活动表,我们还能为谱系孩子制订个性化的社会性和沟通能力课程表,既可以在家进行,也可以在学校进行。(二)巧妙使用音乐活动,正确干预在孤独症儿童的成长中,其正确的社交能力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他们不能针对性的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较大的障碍。在可以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行转化,可以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活动进行。例如唱歌,节奏和与运动的结合,可以为他们提供环境刺激,以学习社交行为。对一个班级的孤独症儿童进行音乐疗法可以最大程度上的保障其性格的养成,增强孤独症儿童的合作,分享,服从秩序,纠正礼貌行为等方面的经验。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很多旋律都是非常的简单的,歌词也是朗朗上口的,孤独症儿童非常容易在简单的旋律中记住歌词中的内容,形成最起码的行为习惯。例如,《找朋友》简单的歌谣使孩子们学习结交朋友的礼貌,正确的礼貌行为以及服从音乐秩序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这是对孩子参与度的有力增强作用和合作,通常可以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孤独症儿童的错误的行为,例如不遵守秩序,攻击性语言和随意的活动等等,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参加音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在治疗中,治疗师可以熟练地将各种快乐的音乐活动,例如乐器演奏,唱歌,听音乐,音乐创作和在音乐伴奏下的移动,转变成一种刺激刺激,以增强正确的社交行为,让学生敞开心扉,交到朋友,养成优良的性格。(三)提高沟通,增强其交流技巧孤独症儿童成长中的最大阻碍就是沟通能力不够,交流技巧更是欠缺,通过有效干预治疗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走进社交世界之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美好,体会到生活的乐趣的同时增强沟通技巧。干预治疗对孤独症儿童来说,作用突出,意义巨大。音乐因为舒缓人心情的特性对于轻度和中度儿童基本语言能力的提升价值突出,对重度和非常重度的儿童非语言交流方法的养成也是很有必要的。认识孤独症的干预大有裨益,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有效的社会性治疗和沟通能力提升是其恢复的最好方式。家长是孩子重要的沟通对象,也是孩子通向社会的重要介质,一方面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要教孩子学会沟通。具体策略有:学会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其需求和功能,同时要了解孩子最感兴趣的事物,并正确运用;学习行为干预策略,不强迫孩子沟通;学习某些专业的沟通技能。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与互动,了解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断的和孤独症儿童进行沟通的方式提升对孩子的认识。只有真正的尊重和爱护孩子,孩子才会更加信任家长,喜欢与家长交流。孤独症的幼儿教师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以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情况的预设,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另外幼儿教师应该就幼儿在幼儿园出现的情况和家长如实进行沟通,这是有利于孤独症儿童成长的。(四)带孤独症儿童走出去,强化社会性孤独症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之一就是促使其走出去,不能让孩子跟外面的世界分离。很多家长在面对生病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害怕其他的人歧视孩子,担心孩子心里更加脆弱,因此将孩子禁锢在家里,想要真正的治疗孤独症儿童,不要把自己和孩子封闭起来,要让更多的人去知道和了解孤独症。要学会去应付让自己束手无策的事情,挺起胸膛,带着家人和孩子走入社会。成年人在面对这样的孩子的时候,要端正心态,不能过分在意其他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接受孩子的不同,才能带动身边的人正确的面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要多带孩子走出去,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例如一些亲子活动,绘本活动、积木搭建活动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更多的朋友,强化其社会性。(六)成人正确控制脾气,耐心对待孤独症儿童在面对孤独症儿童治疗问题的时候,成年人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孤独症儿童存在着天生的特殊性。很多成年人在跟孤独症儿童沟通的时候,过于急躁,想要真正的实现孤独症儿童治疗。首先是要学会如何控制住自己糟糕的脾气,给孩子的行为找到恰当的表达途径,要懂得在公众场合如何使孩子从发脾气快速变得安静。其次是保持自己的心境开朗,懂得幽默,并且坚持锻炼身体,只有当家长的心态和身体情况良好的时候,才能够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最后是保持长久“作战”的心态。想要更好的陪伴孤独症儿童,成年人就要做好长久战的准备。(七)强化基础能力教育,提升其生活技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中,包括着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基础能力教育。为了让孤独症儿童更好的适应社会,就要不短提升其基础能力知识教育。孩子对于视觉方面的观察和手眼协调能力;语言的理解、表达和沟通能力;游戏技巧、社交技巧、小组活动的配合程度以及生活常规的执行能力。成年人要教育孤独症儿童学习能力孩子认字、写字和数学能力。当然,这一项的干预方法一般针对实际发育年龄在四岁或以上的孩子。自理能力从孩子一开始接受训练就要贯穿在整个训练计划里,包括穿衣、进食、梳洗和如厕等。成年人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会孤独症儿童正确的上厕所,穿衣吃饭等等,提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七)积极开展运动,提升康复可能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是以生命为游戏的,幼儿喜欢玩这是天性;他们可以安静地玩游戏,例玩拼图、积木、捏橡皮 也可以玩情景游戏益智游戏等等,游戏不单是游戏,对于幼儿而言,游戏是一种学习可以强身健体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收获快乐。想要实现孤独症儿童的科学干预就要做好运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在康复训练中确保孩子的粗大运动,例如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跑、跳、扔球等等方面的锻炼;另外,可以在家中带领孤独症儿童开展一系列的精细运动(,例如串珠、搭积木、扣扣子等等,通过这样的精细运动,促使孤独症孩子的手脚都得到充分的练习。(八)加强自然实践,让教学更具落地性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更好的成长,应该推进孤独症儿童走向自然。因此要广泛利用游戏的方式,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我们要从自然中发现教育的机会,让教育走进自然,让孤独症儿童从学习中获得愉悦感和审美力。当下孤独症儿童的生存环境相对闭塞,大自然对其体格与感官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在大自然中,孤独症儿童是处处充满好奇的,而要想使其天性得到应有的发挥,其前提是要促使其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引导孤独症儿童与家长一起参与种植物的活动,同时锻炼其肌肉动作,并使孤独症儿童自己感受其中的快乐。其次,在自然中激发孤独症儿童的想象力、理解力、观察力。大自然可使其自由、轻松,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孤独症儿童有意愿去观察事物,对事物产生好奇,丰富想象力等。让每一个孤独症儿童到大自然中去,与自然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界中的关系,萌发无尽遐想。只有让孩子们亲身去体验,并在大人的帮助下理解并发挥想象的教育才能做到启发性。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次,爸爸同儿子走在浓密繁茂的山间小路上,路旁的草丛中不时会露出不知名的野花。这个时候爸爸主动引导孩子说:“你看看这小花有多少花瓣呢?”听到爸爸这样说,孩子的兴致一下子就来了,他马上蹲下身子开始观察这朵野花,爸爸也主动蹲下来跟孩子一起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询问爸爸花朵里面的构成,爸爸也都一一做了回答,这样孩子们的科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审美趣味也得到了锻造。其实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这样的,引导孩子们走进科学,观察自然,这对于其干预治疗也是具备积极作用和价值的。科学设计游戏活动,强化幼儿参与(九)引导孤独症儿童关注生活,提升兴趣为了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治疗效果,可以通过自然艺术游戏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要着重关注游戏活动的科学化发展。自然艺术游戏活动应该是环环紧扣的,环节的相关性让孤独症儿童灵活地参与其中,感受游戏过程,提升参与意识,引导孤独症儿童乐于参与游戏,主动参与游戏,要不断的实现游戏过程创新化发展,通过教师参与、家长参与等等新奇的方式让孤独症儿童眼前一亮,提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是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让游戏走进自然。生活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土壤,自然是幼儿成长的必然沃土。通过生活化的游戏,孤独症儿童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活,更好的理解生活。在游戏和自然的结合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直接经验提升了,这是其自主学习的开始。例如,游戏中可以加入自然或社会的元素,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强化游戏和自然的联系,以扩展儿童的知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教师还应考虑游戏教学的问题,注重游戏和生活的结合,使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不断提高自己在游戏中的水平。教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科学化的游戏环境,让孤独症儿童在自己熟悉的场所中开展游戏活动,让他们安心的玩耍,自然的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结束语: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治疗是一场长久战,家长和教师都要树立正确的认识,正确面对孤独症儿童成长,并且制定相应的干预方针,通过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提升其社会性,促使其更好的走向社会,助力其成长。参考文献:[1] 李昕王欣安占周蔡二娟康健楠. 基于脑功能网络分析的孤独症儿童辅助干预效果研究[J]. 自动化学报, 2021, 047(011):2654-2663.[2] 赵楠, 潘威. 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中家长介入的优势,困境及应对策略[J]. 中国特殊教育, 2020(10):6.[3] 王碧涵胡冲葛耘. 基于回合操作教学法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效果的个案研究[J]. 毕节学院学报, 2021, 039(005):138-145.[4] 陆翠薇, 李德阳, 夏禧凤,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传统康复治疗对孤独症儿童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 福建医药杂志, 2021, 43(2):4.[5] 陈宇. 啦啦操运动对低龄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效果分析[J]. 体育风尚, 2021(9):26-27.[6] 刘戴煜, 王佳丽, 孟艳芳. 基于美术治疗和行为治疗的新型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课程研究[J]. 2020.[7] 刘杰, 董萍, 王怡,等. 孤独症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相关干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0.[8] 连福鑫, 王雁. 融合环境下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会交往同伴介入干预研究元分析[J]. 2021(2017-3):79-91.[9] 汤新晶. 心理行为干预在自闭症儿童中的应用经验分析[J]. 2021.[10] 王晨.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J]. 健康必读 2021年5期, 295页, 2021.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发展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前教育中的特殊教育》
摘要: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目前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在全面分析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以及关注民主、关注平等、关注合作的三大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全纳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全纳教育;和谐社会;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是一种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目前,全纳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
1.目前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权的重要保障体系,发展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虽然迟于欧洲,但对残疾人的认识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色彩和人道主义倾向,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殊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物件也由原来的聋、盲教育扩大到各类残障儿童以及学习障碍儿童和超常儿童。然而,受社会主流文化和经济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学校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如办学条件很差、办学水平很低;数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投入严重不足;办学经费严重短缺、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投入机制;不少地方特教学校的管理滞后。同时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现行的特殊教育教学忽视了学校与环境作用的机制,忽视了学生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及人才观念比较陈旧,考虑学生接受的多,实际需要的少;考虑教师怎样教的多,学生怎样学的少;考虑学生先天不足的多,康复潜因的少;考虑知识传授的多,考虑能力培养的少。这种状况表明特殊教育学校现行教育模式很难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特殊教育的使命是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能够和正常人平等竞争的合格公民。这就意味着特殊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应该更深入、更扎实、更科学,因为特殊教学物件更具有特殊性。然而,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不仅导致了其心理、认知、思维等方面的缺陷,而且判断、概括、理解、自控、评价等能力也略低于正常儿童。同时,由于特殊儿童缺乏与人的语言交流,沟通交往甚少,他们接受的资讯,了解的事理就少,因而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认识偏激,理解片面,自卑、猜疑心重,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观察能力敏锐而不深刻,注意力难以持久,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缓慢,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等问题。另外,盲聋哑学校学生年龄差异较大,刚入学的年龄大多为岁,而九年级学生年龄在十九岁左右,这些特殊学生群体各方面的差异就更大。因此,如何对特殊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现行教育模式的弊端,使特殊学生具有能独立生活、工作、学习、交往的正常人素质,正日益显示出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早期干预
2.1早期干预的必要性。弱智儿童问题在世界上很常见,在我国发病率也很高。弱智主要表现为智力发育迟滞。患儿表现为在语言、运动发育、学习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均落后于正常儿童,其智商比正常儿童落后两个标准差以上。对弱智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即进行特殊教育,可帮助他们发展、提高智商,获得生活能力。
2.2早期干预的具体内容。
2.2.1早期干预的内涵。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提供 *** 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略偏离或落后于或可能偏离或落后于政策智力水平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三岁以前的儿童。通过实施这种教育,可使这部分儿童提高智力,更好地接受特殊教育或政策儿童的教育;这些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
2.2.2早期干预的具体内容。早期干预具体包括康复训练领域、个别训练计划、康复训练过程以及对婴幼儿进行康复效果评估等内容。
2.2.3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早起教育理论及其生物学理论鉴定了早期干预的理论基础。弱智儿童犹豫某些生理缺陷导致他们生产文化发展与生物学发展的脱节,他们高阶心理机能的发展,会遭受到他们生理缺陷核心特征的局限,对弱智儿童进行早期培养教育,从早期教育林论及其生物学理论上都有依据。
2.3全纳教育。
2.3.1全纳教育的内涵。尽管"全纳教育"一词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但对于什么是全纳教育,人们的认识往往很不同。迄今为止对全纳教育还很难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即使是首次提出全纳教育的《萨曼卡宣言》中也只提出了全纳教育的基本原则,即"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各自的特性、能力、兴趣和学习要求;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其中并没有对全纳教育做出明确的界定。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认为全纳教育是:"为学生提供均等的有效的受教育机会,为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开展的一种给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帮助和支援的教育。"英国全纳教育中心将全纳教育定义为:"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里的共同学习。"另外,英国教育专家托尼布思教授对全纳教育的阐释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的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和社群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可能。根据以上对全纳教育的不同界定,我们可以把全纳教育普遍地理解为:"一种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是因为:第一,全纳教育的本义是学校要接纳所有的人,是针对其反义"排斥"的,所以第一层意思就要表达出"接纳所有的人,不排斥任何人"。第二,全纳教育要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主要是通过集体的合作和相互的帮助。第三,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不用需求,而不是不同的儿童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因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当作是全纳教育的主要目的。2.3.2全纳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全纳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社会不仅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只有每个人不断地自我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而全纳教育主要就是培养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其目标是形成一个全纳的、和谐的社会,实现教育民主化。这与和谐社会的教育追求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蕴含着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的知识、道德、能力、情感、心态的统一,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全纳教育尤其对于特殊群体来说,使他们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享受到和健全人同样的权利和乐趣,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今天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已被世界公认为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之一。任何人都会承认,某个个体尽管身有残疾但他仍是一个人,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能否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他能否有质量地生存并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全纳教育已经认识到,给残疾人积极地创造教育与发展的机会,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最大的发挥,能最大体现他们的自身价值,这才是最科学、最人道的态度和措施。"在残疾人群中,人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孤僻、固执、甚至暴力的心理倾向",全纳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已证明,让残疾人接受平等的教育,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心理,优化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3.3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增进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展。全纳教育对实现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全纳教育是立足于全民的教育,他满足了全体学生各自特殊的需要,让包括特殊需要学生在内的所有学生在教育权利、教育机会、课程、教学评价等各方面都有所满足。可以说它的核心就是教育公平,而教育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从长远来看,全纳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在人们经济、社会地位、自身情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的今天,全纳教育能够给人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尤其是能够帮助特殊人群摆脱自身被排斥、被隔离的境地,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的不公平。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发生著深刻的变化,经济上的贫富差距日益显著。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往往把扭转这一局面的希望寄托在培养自己或下一代的教育上,如果他们的希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觉得社会在排斥他们,从而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特殊人群,如果不让这一部分人接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他们的心理也会受挫,对社会的和谐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全纳教育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把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技术功利主义学派也认为,教育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变迁和个人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能够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的熟练劳动力。全纳教育所引起的教育公平保证所有人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有利于培养更多数量、更好质量的人才,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
[2]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
[4]张世慧、蓝玮琛著,特殊学生鉴定与评量,心理出版社,2003
[5]LindaA.Hodgdon著,陈质采、李碧姿译,促进沟通的视觉策略,心理出版社,2006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刘振寰,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儿医院副院长,脑瘫康复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和世界神经康复治疗学会会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发育与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特殊儿童健康促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多年来收治中国、美国等16个国家智力低下和脑瘫患儿1万多例,康复效果居国际先进水平。“智力低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综合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应用研究”等研究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138篇论文。著有《小儿脑瘫家庭康复》、《儿童脑发育与保健》、《脑瘫家庭康复训练》等著作,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随着广东省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开展的时间和筛查数量的增长,如何加强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婴幼儿的追踪随防、诊断干预和康复管理,成为实施听力筛查医院和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面临的问题,手工录入资料、文档管理给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带来大量繁锁的工作量,而且越来越不适应其管理模式。为了提高中山市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和加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自2011年8月至今,中山市中医院及十一所县医院推广应用了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现将应用此系统前后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以探讨该系统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2010年7月以来中山市中医院产科和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等十一所镇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7月?2011年7月应用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前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29657例(59314耳),2011年8月?2012年8月应用该系统后在上述医院出生新生儿31169例(62338耳)。
1.2听力筛查及诊断程序所有新生儿出生后3天至出院前(NICU高危儿出院前)进行新生儿听力初筛,初筛未通过者42天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月龄时进行第一次诊断,6月龄时行第二次诊断,诊断为听力障碍婴儿6月龄时实施干预康复。应用该系统前所有资料进行手工登记和文档管理,基础资料和登记输入资料包括:母亲或新生儿姓名、新生儿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初筛、复筛结果、高危因素、诊断、干预时间和手段、详细地址及有效的联系电话等。应用该系统后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录入上述资料。
1.3听力筛查方法及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的应用
1.3.1听力筛查和诊断仪器仪器中山市中医院使用美国algoSi快速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镇级医院使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常规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应用美国NicoletVikingQuest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仪、加拿大VivosonicVivoLinkintegrity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仪、丹麦MADSEN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仪、美国GSI61纯音测听仪、美国GSITympStar声导抗仪进行听力学诊断。
1.3.2广东省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①录入或自动导入新生儿基础资料;②听力筛查诊断干预结果管理;③自动随访短信管理;④筛查中心和各医院分级权限管理;⑤转诊和远程会诊管理;⑥数据资料统计分析和上报功能。
1.4统计学方法对使用该系统前后的听力筛查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x2检验。
2、结果
2.1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应用前后初筛和复筛情况,使用系统后初筛率、复筛率明显提高,初筛失访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新生儿听力筛查转诊、诊断和干预情况,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明显提高,诊断失访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系统使用前后统计报表、随访时间和随访费用情况使用系统前只能依赖手工统计月报、季报、年报,耗时且易出现手工计算的统计错误,也无法实时监控。使用系统后,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只需点击鼠标后就可以得出所需报表的真实数据,系统随访信息的实时发放减少了电话通知的时间和费用。应用该系统前手工登记输入基础资料4分钟/人,应用系统后直接对接医院HIS系统,可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省时3分钟/人,统计报表每份节省4小时,随访费用节省0.12元/人,随访时间节省2分钟/人。
3、讨论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建立运转良好的区域性网络系统,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数据保存与处理,在此基础上得到真实有效的客观数据。因此使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系统尤为重要。
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搭建了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听力筛查医院的沟通平台,可以快捷掌控新生儿听力筛查信息,并完整地记录新生儿、婴幼儿的基本资料,为省、市级卫生主管部门和临床科研提供完整的数据;该系统的动态数据报表可以随时准确上报,网络的实时监控和对数据的全面综合分析为听力筛查质量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
该系统升级后的导入功能可以直接导入产科的病历基础资料,减少了应用系统前的手工登记及管理的繁琐、耗时。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系统后节省了资料输入、登记和统计报表的时间,减少了随访的时间和费用。新生儿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统计功能较之前的手工统计方法显着降低了劳动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该系统后新生儿听力初筛率提高,因使用系统后,听力筛查诊断中心通过每月报表可监控初筛医院,除少数新生儿因经济困难未能接受筛查和病情严重转院外,绝大多数新生儿都能接受筛查,但仍低于上海市的初筛率97.98%,说明本市的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使用该系统后初筛失访率下降了18.58%,第一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12%,第二次诊断失访率下降了8.7%,失访率低于唐向荣等人的报道。失访的原因大多为电话变更、外地民工带小孩回老家,也有极少数家长拒绝随访。转诊率和随访率的提高以及失访率的降低有赖于听力筛查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通过该功能每天可搜索出三天内应复查者的名单并提前信息通知,让家长得到及时准确的复查信息。
参与本研究的部分基层医院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无专人负责跟踪随访导致转诊率低,使用该系统后转诊率从使用前的81.1%提高到93.1%。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医院通过双联转诊单和系统信息的双重保障,加上诊断结果通过网络系统实时回报听力筛查医院,使该院能及时跟踪、督促仍未到诊断中心诊断的婴幼儿,使诊断中心和听力筛查医院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转诊率和诊断率。
使用该系统前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只是“被动接诊”,定期为基层医院做技术指导,难以统筹管理。使用该系统后诊断中心每季度举办一期听力筛查技术网络培训,同时系统的专家会诊平台可通过网络会诊使疑难病例能及时得到诊断和干预康复指导,从而提升了诊断中心的诊断水平,从文中结果看,第一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12%,第二次诊断率比使用该系统前提升了8.7%。另外,因为该系统的户籍管理程序使本市的听障患儿资料能及时上报给残联,使其能享受残联的听力障碍抢救康复补助政策,从而使干预率从使用系统前的85.9%提升到使用后的94.1%。
听力筛查系统详细记录了筛查、诊断结果及通知随访信息的发放时间,同时家长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后会收到系统自动发放的筛查结果短信和对听力筛查诊断结果的分析解释,凭信息网址可登陆系统的听力筛查健康教育栏,增加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了解,增强了家长对听力筛查工作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管理系统提高了初筛率、复筛率、转诊率、诊断率和干预率,降低了失访率,系统清晰的流程管理提高了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水平。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其中相当一部分由于出生时没能及时诊断,错过了最佳干预期,造成了失聪。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为0.1%。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现有研究结果与此相仿,我国现有0~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正常的听力是进行语言学习的前提,儿童在出生后3年,尤其是第一年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由于听觉障碍使大脑得不到有效声刺激,则意味着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将严重影响患儿言语、认知和情感发育,不但影响个人和家庭,还将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严重听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缺乏语言刺激和环境的影响,不能在11个月前进入呀呀学语期,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重者将导致聋哑,轻者导致语言和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如果能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可通过声放大技术等方式重建其语言刺激环境,则可使语言发育不受或少受损害。因此,对我国所有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最终实现使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聋而不哑。耳声发射(otoacousticemission,OAE)是指外界声刺激通过外耳道和中耳传到耳蜗,外毛细胞受到刺激并主动释放能量,逆传到外耳,由探头接收并由计算机处理后显示结果。本文主要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两次筛查均未通过者及时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早期干预。另外,鉴于耳声发射有较高的假阳性率,本文主要探讨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以便在临床工作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寻求最佳时机和方案,以减少假阳性率及重复筛查工作,减少家长对假阳性结果的疑虑和不安,提高筛查效率。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6年05月01日~2008年0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第二次听力筛查的新生儿324名,男202名,女122名,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格雷森-斯塔德勒公司生产的GSI-70全自动便携式耳声发射仪对2236名新生儿进行初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初筛者于出生42d进行复筛。DPOAE采用两个不等强度L1=65dBspl,L2=55dBspl纯音的£1、£2为刺激声,f1:£2=1:1.2。耳蜗内部外毛细胞对测试信号做出的反应,称为畸变产物,即DP;耳道内的平均噪声级,称为噪声平台,即NF。各频率上畸变产物(DP)点与噪声平台(NF)点间的差值为信噪比。共有2000Hz,3000Hz,4000Hz3个频率。测试模式:(1)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上或其上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通过),且信噪比大于10dB,则测试结果记分为PASS(通过)。(2)3个反应中至少2个在Pass/Re£er(通过/转介)线的下方,且这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转介),则测试结果记分为REFER(转介)。(3)3个反应中至少2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噪声),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4)如果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PASS,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REFER,一个反应单独记分为NOISE,则测试结果记分为NOISE。(5)测试结果显示ABORT(失败),不能表明此测试的结果是PASS还是REFER,应再做一次新的测试。测试结果在筛查仪上显示PASS,即为通过;如结果显示REFER、NOISE,均为不通过,不通过者均需经两次以上重复测试,单耳不通过即为不通过。在筛查的同时,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新生儿的筛查时间,出生史,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33个因素进行调查,以了解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
1.2.2测试方法(1)测试时间:一般在3d或3d以后,最好在喂奶和换尿布后。(2)测试体位:检查左耳时采用右侧卧位,检查右耳时采用左侧卧位。(3)测试环境:温度适宜,基本安静,但不要求隔音,本底噪声<40dBspl。对不安静的婴儿可给予安抚奶嘴使其保持安静的同时进行测试。(4)选择大小合适的耳塞:一般用3或4号耳塞。(5)耳塞插入耳道的方向、位置要正确,避免耳塞堵塞,因新生儿耳道壁较柔软,如方向、位置不正确易影响测试正常进行。(6)测试前测试者要洗手,注意清洁耳塞和探管,防止堵塞。注意清理外耳道以防分泌物影响测试结果。
1.2.3统计方法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检验(chi-squaredtest)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
2006年5月1日~2008年4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并接受了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力筛查的新生儿2236名,男1174名,女1062名,第1次筛查通过1874名(83.8%)。362名需要第2次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324名进行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男202名,女122名,第2次筛查通过310名(95.7%)。两次筛查未通过14名,男8名,女6名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
2.2影响听力筛查通过率的因素分析
324名第2次筛查的新生儿中,通过310名(95.7%)。筛查通过率足月儿、过期产儿高于早产儿,体重超过2500g者高于不足2500g者,健康新生儿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检查时间、母亲的分娩方式、家族史、疾病史、母亲妊娠史、父母亲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其余30个因素,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在,国内外对新生儿听力复筛时间的选择尚无统一的规定,一般要求在生后3月内检查,我们对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发放“复筛”通知单给家长,要求初筛不通过者于生后42d左右进行复查,复查时间与儿童保健门诊时间定为同一时间,以尽可能减少漏筛率。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筛查通过率与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有关,早产儿和低体重儿的未通过率要高于足月儿和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可能是由于其外周听觉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外界声音刺激反应差所导致的。有人用OAE对新生儿进行临床听力学研究后发现,早产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对声音的'反应比正常足月新生儿差,OAE的反应振幅相对较小。另外,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软骨部和骨部外耳道发育更不成熟,咽鼓管咽口与鼓口几乎呈水平位,亦直接影响DPOAE的引出[2]。因此复筛结果显示多胎、胎龄<37周、出生体重<2500g者通过率低。
在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新生儿复筛通过率明显高于有新生儿疾病史者,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疾病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有报道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2.6%,其中重度以上者为1%。回顾性研究也发现,有约50%的听力障碍儿童出生后在NICU中进行过抢救治疗。
听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婴幼儿早期的听力损失,即使是轻度的也可导致其在生理和行为交往上明显和永久的功能障碍。
应用耳声发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做到早期干预,促进语言发育,达到聋而不哑。筛查只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对筛查有问题的儿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减少漏诊,所以家长的依从性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耐心解释听力损失的危害性,增加家长对听力障碍的认知程度,提高家长对听力筛查的支持信任度。对初筛结果正确评价,既不夸大事实,以防家长的心理压力过大;又要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保证按时复查。对首次测试结果不合格,要合理向家长解释,避免造成恐慌。如复查仍未通过者应转诊耳鼻喉科进一步诊治。我院42d第2次筛查时,362名需要筛查者,实际筛查324名,尽管已告诉家长我们的复筛免费,仍有38名未来筛查,占需要复查者的10.5%。这说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够,家长的重视程度不足。如何提高复筛率,有报道介绍使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筛查项目管理》及《高危新生儿管理》软件,对每一例受试婴儿的筛查结果建档,追踪观察并通知婴儿所属居住地段的社区诊所,离开城市回到乡村的婴儿则由其管辖区域的县级市保健院专人通知,保健科应设专人负责电话追踪随访,以保证复筛率。
Yoshinaga-Itano等随访了150例不同程度、不同年龄被发现的听力障碍儿童。研究对象的年龄在12~36个月,其中约有50%的听力障碍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在随访期间,以适当的发育和语言量表对所有对象的发育和语言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不论听力损害的程度是轻度或极重度,只要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且患儿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干预后,患儿的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早期发现的轻度听力损害患儿和早期发现的极重度听力损害患儿相比,语言发育水平没有显着差别。另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类似前瞻性研,也证明了早期发现听力障碍是预防听力损害儿童语言发育障碍的唯一重要因素。影响最终语言能力的唯一相关因素是听力障碍发现的早晚,而不是听力损害的程度。故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新生儿的低胎龄、低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疾病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通过率有显着影响。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能早期发现听力障碍,对降低我国聋哑儿的发病率,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听见声音意味着什么?
听见,意味着我们获得了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能力、聆听世界最本质的脉动。同时,听见声音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在变化,神经突触正在无时无刻的发生变化。
声音的出现,让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官。那些外界复杂的、多样的、丰富的音源被我们获取,经过耳朵来到大脑,经过一系列的转译和编译变成了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的信息。
这一点,在孩子的身上体现更为明显。拥有良好语言环境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声音信息,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清晰且清楚的声音或许是孩子智力发展的一大助益。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声音带来的一切的美好,听力受损的他们只能用依稀听到的声音艰难的和整个世界对话。可是,他们本该也能拥有这样美好的一切。
听力障碍,这就是他们共同的名字。
1.智力发展受限
有些人认为听力障碍仅仅是听不见声音的问题,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我要告诉大家,听力障碍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越长,受损程度越大,对儿童智力的影响也就越明显。
不信?《中国妇幼 健康 研究》期刊在《听力障碍儿童智力发展研究》这篇学术论文中明确指出,听力障碍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思维逻辑的变化。
听力障碍存在的时间越久,儿童越得不到信息的补充,那他们的智力发展就会变得相当有限。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关系就能表明彼此之间的关系:听力障碍-语言发展受限-智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2.孩子的情绪可能会变得易怒、暴躁、消极
易怒、暴躁、消极以及自卑、懦弱等等负面的情绪都可以在不同听力障碍儿童身上找到。比如之前我们在长沙的中心就来过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他就显得既消极又暴躁,没几句就开始砸门闹腾。
听力障碍儿童很多时候处于一个舒适区,他们想要试探的走出去,却又害怕走出去。于是,一旦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环境或者见到陌生的人接触自己,他脆弱敏感的内心就会瞬间爆发。
再加上听障儿童最开始无法正常交流,因此每一个需要进行听障语训的孩子都要耗费矫正师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慢慢接触。
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世界有听力障碍人群3.6亿,儿童占3200万,而我国目前听力残疾患者已达到2780万。其中重度及极重度耳聋患者占740万,每年新增7岁以下聋儿高达6万。
不仅如此,据统计,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位患有先天性听障,其中60%以上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内耳畸形是造成先天性聋的重要原因,约占51.5%。
从影响数量上来说,听力障碍确实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全世界儿童的老大难,而在我国,听力障碍出现的概率也不容小觑。大家这下还能认为不值得重视吗?
当然了,既然有先天性的,自然就会有后天的。其实这二者很好区分,前者是因为孩子在母体孕育过程中出现缺陷导致的,后者则是受到外伤、药物或化学制剂感染等因素导致的。
因此,听力障碍也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叫做语前聋,指的就是先天性听障,另一种是语后聋,指的就是后天原因导致的听力障碍。
但是,这并不代表语后聋就没有任何问题,要知道听力逐渐丧失的痛苦几乎是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惩罚”,很多听障群体要忍受着一天天听力衰退的现实去面对生活。
于是,有人变得愈发坚强,有人变得脆弱。
近些年,大众开始注意听力障碍对孩子的影响,中间出过很多关于助听器的新闻。但很多人并不清楚,佩戴助听器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听障语训可以让助听器的作用变得更大。
如果只佩戴助听器却不去做专业的听障语训,孩子的语言就会面临这样的现实:分不清字音、混淆相似字音、音调过高等等。
转眼,已经吃药一个月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一个月,那便是“尽管在初期有比较明显的副作用感受,但服药的体验比想象中要快乐多了。” 上周六去复诊,医生问及我的感受。 我说,“好多了,感觉应该早些吃药”,她即刻应答: “对啊!戴安娜不也是这个问题吗?一辈子和它作斗争。 何必因为害怕吃药,而让自己一直处在痛苦之中呢?” 一句话随即让我感受到,身在其位,日常接触病患,她似乎已经对进食障碍的痛苦感同身受。这份率性也让我想起学生时代喜欢的那些有趣、直爽的老师,顿感亲切。 我谈到状态大幅度好转,是否需要减药,她说:“绝对不能减,其实按你的情况需要一天两片(即40mg氟西汀),你一天一片,还需要维持。” 虽说减药未成功,但我仍因这样的回复感到一丝欣喜。似乎自己在这一团糟之后仍不小心做对了什么,以至于药量“少于平常”,康复之路,也因此多了一点信心做加速。因为肠道本身的脆弱,和5-HTP导致的肠道产气增加——反酸气,仍是影响我睡眠的主要因素。这种情况在刚开始的2周尤为明显,第二周的反酸几乎影响了我当周一整周的睡眠,一度让我感到曾经在18年夜间,那种熟悉的痛苦。 我知道吃蔬菜会导致肠道产气的增加,便在第二周执行了将近一周的纯肉饮食,在第三周,才慢慢增加蔬菜的进食,这多少起到一些帮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服药的第四周应该是我经前综合症(PMS)的一周。按过去一两年的经验,如果没有服药,第四周的我,应该会深陷于”几乎为零的工作效率“、”非常沮丧的心情“、”轻而易举就可以伤心痛哭“、“比平时水肿3-5斤体重”,“反酸加重”,这几个看上去特别drama而又真实困扰我的问题里。 而在服药后首个经历的经前综合症周(PMS week)里,我的情绪比起之前有了太大的好转,我完全不会感到有能痛哭的可能——最多只是低沉几个小时,补个觉或看会儿书就能恢复。此外,水肿的问题也不及之前明显,我猜与体重减轻也有关系,但”不再每时每刻感到自己是一个行走的水球”,也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工作效率有一点降低,但不至于像之前,完全低于我的自我预设,而导致我的痛苦。 不过,这周反酸的情况确实比第三周要严重,比第二周最严重阶段要轻。我每天晚上大概会醒来3-4次,大口喝水,等待“气”嗝出来,再开始下一段睡眠。我猜这也与这周的蔬菜食用量上升有关,所以接下来几天,计划再次减少蔬菜的摄入。服药后首个经历的经前综合症周(PMS week)里,我体验到了更强、更快速的心跳,这种心跳不是一种“正常加强“,而多少带有些“恐慌感”。我分析了原因,想着是与工作有一些关系(创业团队,工作内容不确定性大)。但在一篇名为 Women with Premenstrual Dysphoria Lack the Seemingly Normal Premenstrual Right-Sided Relative Dominance of 5-HTP-Derived Serotonergic Activity in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ices - A Possible Cause of Disabling Mood Symptoms 的论文看来: 经前焦虑和情绪障碍,可能与前额叶皮质的血清素缺乏(5-HTP衍生物)有关。 由于现在我体内的5-HTP量显著高于之前,所以理论来看,我的经前焦虑应当在此时有所减轻——即心跳加速可能是5-HTP增高的结果?这方面我也还在看相关的文献,也计划观察这种症状的持续时间,之后一起问诊医生。服药三星期,体重大概减少了五六斤,体温和代谢都有加强。 饮食方面,我延续了服药之前试图保持的习惯,即一日一到两餐,保持较长的空腹,间歇性断食既帮助降低炎症,也减少消化负担,增加胃肠道排空。 只不过,像这样的饮食方式,在服药前着实很难长期坚持,常在坚持2-3天后,破功于一次贪食催吐;而服药后,我那种异常的、生理性的进食欲望,被稳定地遏制,除去刚开始服药三五天时,食欲的过多降低(表现为很饿的情况下仍没有胃口,对进食有一定生理性抗拒),往后的时间,进食频率都维持在了每天上午和晚间两个时段,分量也是“感到饱腹/即将饱腹”的状况。食欲从异常到正常的变化,也令我感受比较强烈。如前所说,之前的食欲,总是不受控制的、生理性的、怀有很强渴望的。一边痛恨自己拥有这样的渴望,一边无法抑制地产生对食物无穷的渴望……痛苦由此产生。 而现在,“吃饱了”“吃够了”的信号则更能被感知,进食不再意味着负担,停止进食也不再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因为我知道,自己吃到某个额度时就会感到“够”而停止。这种重新获得的对进食的掌控感,对我非常重要。所有转变之中,最令我关注且欣喜的,是“可以在该笑的时候轻松笑出来”的细节。 我害怕自己再次陷入那种“为了迎合期待,逼迫自己好起来”的速成康复陷阱里去,所以当我被小猫逗笑,被好玩的东西逗笑,且不自觉的笑出来的时候,我由衷的欣喜。笑这个行为,不再需要我逼迫自己完成,不再需要任何强制性力量,而可以不时自然流露,这真的很消解我无时不在的负罪感,以及”责备自己为什么一切都好,却如此不开心“的自我讨伐。工作效率的提升,导致情绪的好转,于我而言简直是一个默认的循环(笑哭脸)。从小的自我教育中,我努力使自己养成太多工作上(学习上)的动力,建立了太多反馈通道,以至于当我察觉自己“最近脑子不太好”、“这个活儿干的有点慢”的时候,都会引发我的恐慌,对自己的怀疑,多少年,屡试不爽。 商业的大部分目的,其实是通过服务对人进行取悦。随着情绪的提升,我放下自我的困惑,”取悦他人”的努力,也更加顺畅,工作效率和沟通效率都因此提升,很欣慰。之前买了《对抗进食障碍的DBT方法》和《帮助孩子对抗进食障碍》两本书——是的,进食障碍的成因有多种,但许多的进食障碍病例,都最终会被归结为“家庭病”,或是通过家庭进行治疗。 《DBT方法》我目前正在看,粗看包括三个部分:正念、情绪调节和痛苦忍耐。争取这周看完,和有相同困惑的同学一起分享。总的来说,我仍然是那句话,“哎,早知道应该早点吃药”。但是,当然,任何的“早知道”,往往发生在“当时不知道”之后,才能体现其价值。尽管我绕了弯路,冒了巨大的风险,但幸好行至此处,还可以说出这句“早知道”,也足够欣慰。 而如果你是因为进食障碍而搜索到这篇文章,那我想说:“我知道那种痛苦,但真的希望你早点去看医生!”
jìn shí zhàng ài
食欲是一种在进食前或进食时对某些食物有一种愉快的感觉,它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躯体的和精神的任何疾病均可引起食欲的改变,包括食欲减退、食欲亢进及拒食。
1.胃肠道的生理功能:摄食是胃肠功能的基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借饥饿、食欲及饱食感来调节和保证食物的摄取。食物在口腔内嚼碎并和唾液搅和,通过食管入胃,在胃骨与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堿性肠液中,在胰酶、胆汁和多种激素的充分作用下,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将食物残渣浓缩成粪便经直肠 *** 排出。
2.摄食中枢:食物是高级活动现象之一。饮食后饥饿感即消失。但对美味佳肴仍能引起食欲。已知下丘脑和摄食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当毁损下丘脑的腹侧区,会引起动物过分摄食导致肥胖,毁损其外侧区则引起拒食和拒饮,面对食物无动于衷直至饥饿而死。反之,对下丘脑腹侧区和外侧区分别予以 *** 则出现与毁损相反的结果。
3.摄食的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对摄食功能的影响,将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到鼠的下丘脑的外侧区,5~10分钟后开始进食,持续20~40分钟,也可使饱食的猴子进一步饮食。外周注射5羟色胺可减少鼠的摄食量,而将5羟色胺直接注射到脑室或下丘脑房室核,可抑制鼠摄食,具体机理尚不清楚。乙酰胆堿可通过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促进动物进食。血糖高时,对摄食亦有抑制作用。
4.胃肠道对食欲的调节作用:胃的充盈与否入收缩程度对食欲是重要的信息反馈,胃空虚时收缩增强, 人就有饥饿感,食欲增加;胃内食物充盈时,收缩减弱,人就有饱感,食欲减退。
5.心理因素对食欲的影响:胃肠道受植物神经支配,心理与生理之间通过植物神经、激素及神经介质等中介物质沟通和调节,精神愉快时,食欲增加,悲伤抑郁时食欲减退。
一、进食障碍概述与背景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可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进食障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瘦为美的风潮就在西方贵族小姐们之间流行起来,原因是维多利亚风格的欧式宫廷裙会显得腰粗,所以束腰、节食等减肥方法应运而生,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进食障碍属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本人认为进食障碍的流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将进食障碍的普及列入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之内。 二、中国进食障碍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有福相、忠厚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近二十年来“进食障碍”这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2013年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对女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的进食障碍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该调查被认为是对中国进食障碍发生率进行的最准确评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988 年 12 月至 2000 年 12 月的 13 年间收治进食障碍患者 51 例,平均收治 3.9 例/年;2001 年后进食障碍住院患者迅速攀升,由每年几十例增加到百例左右,到 2014 年住院患者达 150 例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 10 年(2004-2013 年)收住院的进食障碍患者为 134 例,前 10 年(1994-2003 年)仅为 49 例,前者为 2.7 倍。 神经性厌食症在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Steinhausen 等(2002)报告成人神经性厌食症的平均死亡率为 5%,Treasure(2005)报告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约为 5.9%。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 5%。三、进食障碍易患病人群 从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发表的论文可得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维度划分,进食障碍高发病人群聚焦于青少年、女性、白人和亚裔、模特与舞蹈生这类对体重要求严格的工作中。 四、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此部分将结合“进食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一文中的进食障碍调查现状,根据具有不同特点的患病人群及部分临床病例来分析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1.个人 (1)遗传因素 在ed的基因学研究中,遗传因素可能达28%~83%,影响ED的基因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情绪基因、代谢基因和性别。在ED表观遗传机制中,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的ED症状与母亲孕期和分娩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以及硬件条件(以营养摄入为主)有关。具体表现为环境恶劣、情绪低落和营养缺乏对胎儿的表观遗传产生负面影响。 (2)性格特点与个人经历 通过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病友的采访归纳出进食障碍患者的相似的性格特点与经历: 一、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为优秀 二、有特定的诱因导致患者对体型极度不满意 三、都通过极度节食的方法来减少体重 2.社会因素 (1)经济:经济发展与进食障碍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类型从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一对应并逐级向上推进,我们可发现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往上的需求层次与这个时代“以瘦为美的观点均有联系,且随着需求等级的上升,体型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加。在情感和归属需要这层,你还不需要“瘦”来维持友情和爱情,交友与恋爱更注重的是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外貌与之相比显的就不太重要了。但是在尊重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外貌的姣好就比较有优势了。古语有言:相由心生。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貌条件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是很重要的。除去被他人羡慕的满足感和优越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也会让人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带给人高度的精神满足感,而精神满足往往是钱所无法带来的。 (2)文化:文化可以说是造成进食障碍流行的罪魁祸首了。以瘦为美的观点始于西方,主要归结于宗教,物质和政治三个因素。首先说宗教。宗教在欧洲有着极高的地位。基督教中,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少吃少喝,忍受饥饿的煎熬。教皇甚至把把"暴食"列为七宗罪之一。其次是物质,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大量财富流入了欧洲,穷人的温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胖”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人们也就不再羡慕那些身材肥胖的人了。最后一点就是政治对审美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肥胖的代表,革命群众把胖和腐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不会以胖为美了。 除了美,健康也是促使瘦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诚然,超重和肥胖是不健康的表现,然而健康要求的“瘦”并不是真正的“瘦”,而是BMI在18.5到24之间的适中体重。在个体完美主义和“害怕反弹”的想法与社会传媒、营销的大肆宣传下双重作用下,部分的减肥者走了极端,演变成了“进食障碍”。 随着“以瘦为美”观点的普及,体重管理的产业应运而生:减肥药、薄荷健康app、keep……除去减肥药不说,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的app既然能合法进入手机的应用市场就说明合理使用它对人是无害的。但是根据进食障碍的年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14岁到19岁是进食障碍的高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一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三观未定型,情绪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而由于国内对进食障碍了解相对较少,此类app也没有相对的使用指南和年龄限制,部分孩子可能会突破最低体重的红线从此掉进进食障碍的深渊。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患病的几率更大。根据我国大学生活现状,第一,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空闲时间多,花在“抖音”“快手”和各类综艺节目的时间更长,会在网红和各类偶像团体的视频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种“瘦即是美”的观念。第二,不管是通过兼职还是家庭支持,大部分大学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就为神经性贪食提供了基础,即大量进食然后通过泻药、催吐的方式来防止发胖。第三,除了个别走读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采取住校模式的,家长的管控难以触碰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ED提供了可乘之机。 传媒对进食障碍的传播起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传媒内容。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男孩对体型的管理没有女性那么苛刻。但是近些年来男孩患进食障碍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考虑到男性在此问题上更倾向于隐瞒,进食障碍女性与男性之比可能高于2:1,此现象与近年韩流文化的入侵导致男性“娘化”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关联。 虽然进食障碍的男性比例在提升,但在整体上女性的患病率仍然高于男性。 其次是传媒手段。当今的传媒手段愈发丰富,报纸、广播的功能性在逐渐减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这几种信息传递媒介在当下极为火热。传媒手段的丰富开阔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的通道,大众在媒体的宣传下潜移默化地被“瘦就是美、就是好、就是优秀”的观念影响。但由于“减肥”在社会大观念下只是女孩子追求美丽的一种方式,且健康的瘦是对人有利的,所以薄荷app、keep在合法的范围内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除了减肥产业的发展,小视频领域的网红也市场通过秀身材而吸引流量——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这些“热点”只是网红哗众取宠的噱头,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处于觉得好玩和跟风的心理去模仿,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被洗脑,观念发生扭曲,觉得这样才是“好”,是“优秀”,是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影响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五、预防措施 由于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些年进食障碍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央视发文整治吃播不良现象、广电开展“扫娘”行动,由此估计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速度会小幅减缓,除此之外,作者对进食障碍的预防提出以下建议: 1.坚决执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 2.规范身材管理行业的标准,设置体重下限,对于app要求企业发布科学的使用指南,限制适用年龄。 拿薄荷app来说,里面不少用户反映有个别营养师和教练也是进食障碍患者,所以要严格限制从业人员标准,不能让有害之风传播。 3.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监测,将心理健康包括进食情况纳入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要专业人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4.国家对进食障碍的危害进行宣传,发布政策让学校、公司组织进行有关进食障碍疾病的学习,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危害与严重后果。 六、结语 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由于国内对此方面缺少关注导致患病率逐年增高,很多没有意识到饮食异常行为是一种病的患者最后会被活活饿死。但现在不少专家已经认识到此问题严重性,国家也开始采取相对措施,相信通过国家辅助人们改变对于体型和饮食的认知和相关政策的加持,进食障碍致死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进食障碍导致的悲剧有一天将不再重演。
精神压力大和工作压力大,还有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自他们对食物没有兴趣,或者是熬夜造成的消化不良使他们没有饥饿感,不想进食,最后成了进食障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