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就是你所写的论文中引用的其他资料中的内容,如数据、概念及别人的研究成果等。不能随便写,是要写出准确出处的。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要求。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三、举例 1、期刊论文 〔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 〔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 〔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2、专著 〔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 〔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3、论文集 〔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 〔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 4、学位论文 〔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 5、专利文献 〔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 〔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 〔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 〔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7、报纸 〔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8、报告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9、电子文献 〔1〕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有机硅材料之文献综述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对有机硅材料的需求量猛增,近年来有机硅行业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有机硅单体产能将出现阶段性过剩,一直以来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出现逆转,缺乏竞争力的单体生产企业将面临生存困难;而有机硅下游高端产品尚需进口,市场缺口较大,消化单体的出路在于开发下游精细有机硅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有机硅深加工、高性能、多样化将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远景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未来我国有机硅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投资机会较多。其具有卓越的耐高温、低温性,优良的绝缘性和耐老化性,突出的表面活性、憎水性和生理惰性等特点必将成为发展主流。本文主要阐述硅树脂。关键字:有机硅、硅树脂有机硅材料的发展历程:现状与未来发展前景与方向:一是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尤其在有机硅单体生产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国外有机硅单体生产装置的流化床反应器直径已达3米,单台设备最大能力超过7万吨/年,全部流程采用计算机控制,原料消耗定额接近理论值。2.应用方面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因而加大投资开发进度,使之实现多样性、技术性。3.功能材料方面的拓展,有机硅产品不再局限于仅能耐高温、低温还具有优良的电绝缘性、耐候性、耐臭氧性、表面活性等特殊性能,而且无毒、无味属于环境友好型材料。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写作时,在最后部分参考文献中,总会有部分同学出现自己手打参考文献或者自己复制文献的情况,这样做不仅效率低,而且会出现参考文献不规范的情况,下面我就说说如何快速,准确的引用参考文献。工具:中国知网步骤:
1、找到自己需要引用的论文
2、选中,点击导出/参考文献
3、直接复制,或者导出
按照这种方法,就是标准的论文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直接复制到论文就行。
链接:
30天论文写作发表进阶训练营。完结版,里面包含辅导课、直播课、音频课、视频课、PDF文档。
课程目录:
尔雅老师对四篇论文的解构修改辅导答疑
尔雅老师快速批量修改不同学科论文的教学示范
尔雅老师团队如何在30分钟找到论文选题并写出论文
对一篇弹幕英语教学论文的修改建议
对一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修改建议
解构描摹一篇好论文的实用技巧
如何通过知网迅速找到200篇优质文献
如何利用知网的可视化计量分析做文献综述
如何批量下载200篇文献
......
一位哲人说:“人会感到孤独,是因为没有信仰。” 可是信仰是什么。 卡夫卡的《城堡》带给我们了彷徨无助。K的信仰就是要进城堡见领导人一面,然而他在城堡外的村子一直进不去,他的生活充满荒谬和不可思议,他一直在诉求和上进,但是一切毫无用处。最终他是得到进入城堡的许可了,但他即将因为心力衰竭而死。 其实我完全看不懂网上对卡夫卡作品的赏析。我能理解的只有他在荒诞中揭示了一种世界就是荒谬的论断。在看完《城堡》的当天夜里我做了一个迷幻的梦,我来到一个熟悉的地方,但一点熟悉的感觉都没有,周围有着许多人,他们笑着说着走着宛如常人,但我只觉得他们都不是真人。在梦里我来到了一个虚无的境地,然后我强烈的感受到了恐惧,这也许就是这时间空间扭曲所带来的晕眩感和无力感。我梦见了卡夫卡?笑话。因为我读不懂他。 以前看了一篇罗萨的短篇小说《第三条河流》。一条现实中的河流,一条生命之河,最后还有一条理想之河。但理想之河是要通过死亡才能达成,因为现实总是如逃不开的梦魇。 我看的书不多,因而像《第三条河流》这样的“现代派”和卡夫卡“表现主义”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也分不清。在我印象中我总把他们归在一类:同样的“象征”手法,同样的“荒谬”,同样的很“意识流”,和同样的难懂。但很奇怪这样的类似的小说我会相当喜欢读,然后查资料试着理解,然后再读。 再谈信仰。
不管卡夫卡(1883-1924)作品文本中的空位有多么多,不确定性有多么强;不管他的作品有多么难解,它的寓意有多么深邃,它的包罗面有多么广,读者首先看到的是作品与自己切身经历有关的那一部分的意义。每个人都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以及个人的特殊性;个人的特殊经历其实也寓于身处的时代和社会之中。只要看看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现状,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什么人们那么容易将自己的处境投射到卡夫卡的作品上,并据此去解释和理解作品。从严格的文学科学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以现实认同文学作品的理解方式即使不算错误也可称之为片面,正是这种片面的理解使得 Kafkaesque 这个词得以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即使承认联系实际是对作品的肤浅理解或误解,真正的艺术品本身却并不会因为被误解而失去它的艺术价值。卡夫卡的作品已被各种理论解释得快要失去本来面目,而至今仍保持着它们特有的光彩。或许,恰恰是种种“误解”使作品本身发出如许光彩,它像钻石一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都在闪光。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然而他的作品在接受过程并不总是顺利和正面的。肯定或否定以及接受过程中采取的观点方法受制于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特定时代的政治状况、社会发展、文化取向、思想潮流。接受过程反过来又反映出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接受能力、意识形态、思维方式。 卡夫卡生前只发表了少量作品,只在少数行家当中享有声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知名度有所提高。而开始研究卡夫卡的气候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精神物质两匮乏,特别是前者更为明显。神的死亡带给人的后果是精神的空虚和混乱,在这种背景下,卡夫卡的同时代人在他的作品中便自然地读出了寻求精神家园的寓意,宗教意义上的阐释应而生,认为他作品中的人物追求的是最终的家园、神的恩赐。1933 年纳粹当权之后,欧洲卡夫卡研究逐渐停顿,当奥地利也纳粹化之后,卡夫卡的作品便在所有纳粹统治地区被禁止了。这时,随着德国知识分子,特别是犹太知识分子大批流亡海外,卡夫卡的作品也被介绍到海外了。英美法的读者开始认识到这位作家的重要性,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因着纳粹的镇压和战争的残酷,被迫颠簸逃亡,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在卡夫卡的小说中读出了恐惧感、危机感,读出了自己的命运,因而自然而然地赋予卡夫卡的作品以现实意义。 欧美起初的卡夫卡热的共同历史背景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世界各国的接受过程除了受共同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之外,又具有各自的恃性。 英国的接受开始得比较早,1930 年便己 有《城堡》的译本,翻译工作者对最初的接受 过程起了很大的作用,评论界也很积极。他们以传统的阅读方式接受一位不知名的作者,并且深受震憾,读者注意情节和人物的命运。作品虽然谜一样地莫测高深,反倒更加有吸引力,它使读者感受到时代和社会危机,这种接受模式相当有代表性。三、四十年代各地的接受颇受这神模式的影响。 1937 年《审判》被英国统计年鉴评为当年最佳小说。 Kafkaesque 这个词最初是在英国用起来的。 它在 1938 年便第一次有意识地被用在评论 文章之中。 1945 年在英国便已有讨论会论卡夫卡与另一位作家的作品比较,讨论他对英国作家的影响。随着卡夫卡的广为人知,Kafkaesque 这个词也就逐渐被普遍使用来评论一些形式或内容上显得陌生而又能与现实相联系的作品,进而转用到形容恼人的日常 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战后,美国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法国的存在主义研究观点以及社会学研究观点在英国也都使用了。自 1962 年起,英国因拥有卡夫卡的著作手稿,在版本学上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校勘本的出版是英国学者与其他国家的日尔曼学者合作的成果,为卡夫卡研究提供了可信赖的版本。 法国人在二三十年代一接触到卡夫卡的小说便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他们奉他为超 现实主义的先驱,译者多为诗人和作家而非专门的学者。他们以极大的热情用超现实主义的审美观来看待这位原本并不知名的德语作家,作品特殊的表述方式对他们丝毫不成为问题。对他们而言, 越陌生越荒诞越合乎口味。此后法国的存在主义哲学盛行,法国人完全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去接受卡夫卡的作品。将他的名字同克尔皑郭尔、海德格尔联系在 一起,在他的作品中读出了生存的恐惧、存在、荒诞、虚无。人们把他当做一位值得尊敬的思想家 , 忽略了他作为文学家的特性。文本的思想性被大大地突出 , 而艺术性也就沉没在思想性之下了。没有另一位现代作家在法国产生的影响可以与卡夫卡相比拟 , 在法国人看来,似乎现代派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与卡夫卡沾上他系,评论者常以萨特、贝克特、尤内斯库、阿塔莫夫与卡夫卡相比较。纪德将《审判》改编为剧本。l947 年搬上舞台。他早在 1940 年便在 日记中写道 :“我们大家都是卡夫卡的兄弟。” 以表达个人与超 强大力量之间的矛盾,个人的失落和孤独。这种接受状况持续的时间很长,接着逐渐有科学性的研究。法国人并不像日本人或美国人,他们很少将其他文字的研究论著译成本国文字,但他们并不闭塞,评论者到了五、六十年代之后也更多了解了世界其他地区的研究情况。而起源于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来的解构主义也在卡夫卡研究上发生了作用。认为卡夫卡的作品能将那些被掩盖的或被遗忘的心理和社会真实表露出来,从而有普遍意义。德勒兹和伽塔里合写的《卡夫卡 为弱势文学辩》对传统的心理分析观点的研究方法大肆攻击,提出家庭里奥狄普斯三角关系其实是社会奥狄普斯三角关系的延伸,也也是由社会引起的。他们在文中谈到欲望和需要、权力、少数人等等问题,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 意大利的接受也值得一提。在意大利虽未产生过英、美、法、德那样的研究热,却在 1927 年就有评论文章介绍卡夫卡。在法西斯开始得势的时候,他们还居然出版了《审判》 (l933) 和《变形记》的译本,这本身就是个极为大胆的做法,这应该归功于意大利文化人的勇气。意大利的评论在 1949 年便己指出,作品的性质决定了卡夫卡的读者的不断探寻的阅读行为,对此作者在写作时便已有预见。这么早提出这么中肯的见解,确实难能可贵。这种见解现在已成共识。 北欧的接受比较冷静,不那么轰轰烈烈,但在挪威很早就出版了《审判》的译本。在北欧人看来,《城堡》是卡夫卡最重要的著作,《城堡》所表达的希望与失望很符合现代人所处的境地。宗教观的解释在北欧直到今日仍被认可。 西班牙和西班牙语世界的接受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他们在二、三十年代便已介绍了卡 夫卡的小说。最初有奥尔特加依·加塞特组织编发的出自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手笔的翻译,他对卡夫卡有深刻的理解,文字功力厚实,将原文翔实地译成极佳的西班牙文。 博尔赫斯是世界文坛巨匠,他的创作颇受卡夫卡的影响,他的卡夫卡翻译在三十年代结集出版,为西班牙语世界对卡夫卡的认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西班牙本国,卡夫卡要到六十年代才发生了真正的影响,这与佛朗哥的专制统治有一定的关系。而在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地区,卡夫卡作品的接受和影响却是广泛而深远的。阿根廷1944 年便己出版了研究卡夫卡的专著,以宗教观为主要的评论观点 , 形而上学的研究也颇有成果。阿根廷的卡夫卡热扩展到整个拉丁美洲,五十年代,卡夫卡的作品流传和研究的盛况在拉美达到了高峰。拉美世界的卡夫卡接受多彩多姿,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接受他,似乎己将他同化为拉美文化的一个部分。他们认为卡夫卡是现代小说的创始人,他们自豪地认为,阿根廷比法国更早地认识到卡夫卡的价值。除了博尔赫斯,奥克塔维奥·帕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也是深受卡夫卡影响的世界闻名作家。马尔克斯在谈到他的苏联旅行观感时,认为卡夫卡己超前在小说中表现了斯大林的政治体制。拉美的政治现实和拉美文化人的优秀素 质使 Kafkaesque这个词在拉美十分流行。小说家恩涅斯托·沙巴托认为,正是拉丁美洲的野蛮状态,使得拉美人更清晰地了解某些欧洲的价值,在研究方面他们也做到越来越深入细致。 美国在卡夫卡的普及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当初,德国流亡知识分子有不少人到了美国。原先在柏林出版了卡夫卡六卷本文集的绍肯出版社也迁到了美国,在美国出版了五卷本文集,使美国在三、四十年代成为阅读和研究卡夫卡的集中地。此时宗教观点的解释和心理分析法的解释占主导地位。也有一批流亡到美国的学者开始了社会学和文化批判的分析。到了实证主义盛行的五十年代,生平细节、环境、心理状态都一一被用于印证因果关系。在危机意识严重的年代,存在主义观点的解释也盛行于美国。美国接受的特点就是它的多元性和它的普及性。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这里面有历史原因,有文化原因,也有体制上的原因。譬如,美国学术界人士必须不断出文章才能在专业上得到承认,数量似乎胜于一切,这就促使许多说明性介绍性文章的出版,促使加上一篇前言的小说集的编撰,也促使人们出版许多普及本、袖珍本。不但德语系的学生读卡夫卡,许多非德语系的学生也觉得这些世界文学名著应该拿来读。卡夫卡的作品因此广为人知。而大众对卡夫卡作品的理解也多定位在 Kafkaesque 这个字上面,与其他 地区相比,Kafkaesque 在美国用得最多最广。 在德国,Kafkaesk 这个字也随着卡夫卡作品的回流与研究的开展而开始流传。战后,纳粹计划周到组织严密的屠杀罪行公诸于世,人们震惊了,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这样一种罪行。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他们读出了这种 恐惧。认为卡夫卡简直就是预言的天才,认为 他的作品是如此地接近现实。事实上,现实中 的恐怖与荒谬比他的描写有过之而无不及。 卡夫卡当然不是预言家,他所描写的也不是暴力统治的细节,不过在他的作品中的确存在着统治着个人的绝对化力量,而这种绝对化的力量正是极权统治的特征。这种吻合就给卡夫卡的作品带来现实色彩。 研究方面,德国在战后的年代里首先要做的是与战前本国文化挂上钩, 还要吸收纳粹统治十二年间未曾接触的外界的文化与思潮,卡夫卡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得以发展。报刊杂志 关于卡夫卡的讨论此起彼落。费歇尔出版社 于 1946 年出版了卡夫卡文集、信件和日记,这样,许多的德语读者便有机会读到了德语文学中独一无二的作品 , 阅读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度都有所得益。战后最初的年代里,西德的卡夫卡研究几乎全盘接受了欧美已有的方法和观点,宗教观、哲学观、心理分析、实证主义方法都用。唯有唯物主义的社会批判方法当时并不受欢迎。西德在五十年代初之所以拒绝将意识形态纳入文学研究之中,主要是 因为人们对政治性强的意识形态有一种排斥心理 , 对教条有反感。纳粹十二年的极权统治 给德国人带来的深切反思之一便是:一切都是美丽的谎言,不能再轻信了。就文学而言,应将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艺术对待,理解文学作品应该排除非文学因素,读者应直接面对作品,以直接的感受作为解释作品的基础,注重审美因 素和文风文体分析,由此理出作品的含义。这种作品内涵阐释法将作品当作单纯的语言结构 , 它不受制于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这种方法以客观的面貌出现,正符合战后德国的思想倾向,它在西德的卡夫卡研究中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末多多少少起着主导作用。 六十年代末兴起了文学社会学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重社会批判,赋予卡夫卡的作品社会批判的意义。七十年代兴起接受美学理论,给读者以相当大的自由度,读者在作品的科学阐释上的角色变得重要了。他可以以自己的想象力解释文本,他可以根 据文本创造文本。这种理论用于卡夫卡研究 适得其所。卡夫卡的作品中有极多的空白位置等待读者去填充。根据这种理论,多种解释不必互相排斥,多义正是文学作品诗意浓厚的证明。就西方世界的卡夫卡研究而言。西德是起步较晚的,但这不妨碍德国学者研究的深入。世界上知名的几部研究专著都出自德语学者之手笔,单视角问题首先由德国学者提出,影响着此后的作品结构研究。德国学者对卡夫卡作品中的犹太教影响和犹太人处境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受后结构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受福柯和拉康理论的影响,当今的德国学者以话语理论为支撑、从法和权力着手研究卡夫卡已经蔚然成风,希伯尔的书《法的符号》、基特勒和诺尔曼编《文字交往》为其中佼佼者,波格达尔编的《新文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当代文学理论,从各个不同的理论切入(后结构主义理论、历史话语理论、符号话语理论、社会学理论、建构理论、性别理论、评论读法)解读卡夫卡的《法之门前》,一文多解,各有理论支撑,颇能予人以启发。平行于结合新文学理论研究的,至今为止仅以文本内涵为主的研究仍然不断推陈出新。平行于专业研究的,有业余人士的研究,他们的读法不受行规的约束,天马行空,却能令人耳目一新,例如数学教师布伦斯所写《最后的博笑》一书(2003)认为卡夫卡出于对读者、对人类的爱,尽自己的所能,写出能够博人一笑、让人欢畅的书,意欲推翻卡夫卡在世人心目中的忧郁形象。 德国的中学语文教程已将卡夫卡某些短篇小说列为读物,大学里日耳曼学系大多开设卡夫卡课,各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新的适合中学生用的版本,附有注解。他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的忠诚态度, 在德国有口皆碑,他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德国读者的反应整个说来比较冷静,没有法国人当初那种深获我心的兴奋,也没有拉美人表现得那么热情洋溢,而是实事求是扎实地做好研究工作。 东欧诸国对卡夫卡的接受与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系更为密切。卢卡契对西方现代主 义的否定性评论长期统治着东欧对现代主义的评价,也决定了东欧诸国对卡夫卡的评价:卡夫卡是颓废主义的作家。虽然卢卡契在他 i955 年的演讲稿《批判现实主义的当前意 义》 (1958) 中,认为从形式的特点这一角度看,卡夫卡似乎可以列入重要的现实主义作 家的家族 , 主观地看 , 他还在更高的程度上属 于这个家族“, 然而 在他看来 , 卡夫卡实质上仍只是个”艺术上有 趣的颓废主义者。其否定的态度是一贯的。所以,虽然有作家学者为卡夫卡在东欧地区的承认做过努力 ( 譬如 作家斯蒂芬·赫尔姆林在四十年代末便特别强调卡夫卡对弱者的同情心;汉斯·迈耶教授五十年代初曾在莱比锡大学开课讲授卡夫卡,他们两人都是从西德移居东德的 ), 然而终未能形成气候。 东欧的文学研究工作者讨论卡夫卡作品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做了研究是在 1956 年苏共第二十次党代会之后,当时整个 东欧处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政治气氛和文艺气氛之中。捷克和波兰最为活跃。捷克出了《审 判》、《美国》、《致父亲的信》的译本,捷克研究者认为卡夫卡认识到他所处社会的异化,却不能认识其原因,不能和无产阶级站在一起。 这种看法深深影响着东欧阵营对卡夫卡的评价。波兰也出了《审判》、《城堡》、《判决》、《给 米莲娜的书信》、《短篇小说集》、《日记》的译 本。波兰学者认为卡夫卡的主人公努力不懈。卡夫卡努力在混乱中建立秩序。捷克、波兰在 1956 年后的五、六年间兴起了卡夫卡热,也就是在这段时间 Kafkaesque 在这些国家成 为新词而流行起来了。前东德 1958 年有两篇博士论文,分别在 1961 和 1962 年成书出版,东德的官方立场一直持否定态度,而学者研究论点则有褒有贬。前苏联自 l958 年起也发 电一些研究论文。立场多半是否定的。 东德和苏联都等到里布里斯会议 (1963) 之后才陆续出版卡夫卡的作品 , 一般读者在此之前并不知 道卡夫卡是准 , 然而能读到他的作品的人都感受到作品的吸引力。1961 年在莫斯科的知识分子之间流传着一本打字稿的《审判》译 本,一个人读完传给另一人,大家秘密地读这本未署作者姓名的书,小说的时代和地点让人捉摸不透。大多数的读者却都认为这是一 位不愿透露真实姓名的苏联作者的小说,他们觉得,作者如果不是苏联人,那他怎么能对苏联的现 状以及一切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如此清楚呢 ? 约瑟夫 K。 的经历不就是许多读者自己的经 历或是亲朋们的经历吗 ? 读者暗中称赞他表述现实生活的勇气。大家猜测这可能是谁的手笔 , 却不得其解。直到 1965 年《审判》的译本出版之后。人们才知道了作者原来名为弗 兰兹·卡夫卡,是一位出生于布拉格的犹太德语作家。他生活的时代是奥匈帝国及一次大战后几年。他们惊叹不己。这件事很可以表明读者是如何以自身的经历去接受卡夫卡的作品,而卡夫卡的作品又提供了多少让人 以这种方式去接受的可能性。 1963 年在布拉格附近召开的里布里斯会议上,东欧学者第一次坐到一起讨论卡夫卡的作品,法国和奥地利的马克思主义者加洛蒂和费歇尔也参加了讨论。这次会议旨在使卡夫卡在东欧得到承认,特别是捷克学者,他们希望卡夫卡能回归家乡。会议就现实主义概 念作了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扩大这个概念,他们还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读者也 能在《审判》或者《城堡》中见到自己社会的问题。捷克学者认为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典型情境表述了当今异化了的现实。会议上也有不少论点认为卡 夫卡的小说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理想。东德代 表的否定倾向比较强烈,会议之后东德还就会议言论与西方代表展开辩论,不过,这次会议整体气氛比较开放,并且促使东德在此后数年里出版了卡夫卡的大半作品 , 只不过东 德的卡夫卡专家应出版社之邀写就的关于 《审判》的文章要等到 1983 年卡夫卡百岁诞 辰之际 , 也就是里布里斯会议后二十年才得以公开发表,这是文章作者赫尔姆斯多夫在 他 1992 年的文章中透露的 。这次会议苏联虽未派正式代表参加,然而在此后的数年内,苏联出版了不少卡夫卡作品译本,结束了人们将《审判》作 为地下读物的年代。苏联并在 1966 年的《简 明文学百科辞典》中收入卡夫卡条目,并予 以相当高的评价 。不过以卡夫卡的文体写作仍然可以成为一种罪名 。会议上南斯 拉夫代表表明,卡夫卡的作品己与南斯拉夫的文化和文学生活融为一体。事实上南斯拉夫是东欧国家中对西方文学最为开放的国 家。他们发表的论文以及翻译的有关卡夫卡 的论文也最多。里布里斯会议的气氛是洁跃的,只是这种活跃的气氛不能长期维持下去。1968 年苏军进入布拉格之后 , 捷克文化部便 对人们对卡夫卡的热情提出批判,认为布拉格之春和卡夫卡的名字有密切联系。这种揣测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可以猜测到的是,当苏军的坦克开入布拉格之后,当许多知识分子,包括许多有名望的学者教授,一夜之间失去工作或失去人身自由之时,他们与卡夫卡的认同肯定是加深了。 东欧的卡夫卡接受过程可说曲折,总的趋势则是越来越开放。随着苏联解体,东西德 统一,以及其他各国的政权更换,二十一世纪之始的今天,东欧各国的研究者有机会进行纯美学或形式的研究,也可以用各种其他的观点进行研究,然而人们仍然倾向于联系现实解释作品,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吧 ! 中国人对卡夫卡的接受,合湾比大陆早二十年。五十年代末,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学生主办了《现代文学》杂志 ( 他们之中的白先勇、陈若曦、李欧梵、欧阳子现在都是知名作家或文学研究者), 当时就介绍了卡夫卡。那时卡 夫卡是随着萨特、加缪和存在主义一起进入 台湾的 , 在青年人中间热过几年 , 以后也就逐渐趋于平淡。 大陆把卡夫卡介绍给普通读者比台湾整整晚 了二十年 , 不过大陆后来居上 , 多年来做 了不少工作 , 从最初的单行本的出版到现在的各种卡夫卡文集的陆续出版,卡夫卡的作品在出版界盛行不衰。研究工作也发展迅速。八十年代开始叶廷芳先生着手编的《论卡夫卡》一书得于 1988 年出版,“它汇集了七十年来国外学者各个时期写的有关卡夫卡的代表性论文”。大学里德语系的学生有时能读到一些卡夫卡原著。关于卡夫卡在中国的研究情况,他处有专文介绍和评论,这儿无须多说。 不少读者对卡夫卡有兴趣,或许这与中国人梦魔般的经历有关,也有可能还因为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一切原先不知道不认识的事物 ( 包括卡夫卡的作品在内 ) 都感到兴趣。近年来报刊杂 志的文章中越来越常见到卡夫卡的名字,多半是在提及西方现代文学名家时提到他的。 还有作家写了读后感和所受的影响, 例如宗璞便提到卡夫卡在她面前打开的令她大吃一惊的另一个世界,使她知道“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她得到了“一种抽象的或者是原则性 的影响” ( 见《外国文学评论》1990.I) 。余华也谈到卡夫卡的小说使他的“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 使他得以从原先的写作法则中解脱出来 ( 见《外国文学评论》1990.2) 。可能也有有意识模仿卡夫卡的作家,譬如蒋子丹想试写的一种荒诞小说是“所有细节都真实可信” ( 至少貌似真实可信 ), 没有一句话让人费解,但在骨子里横着一个荒诞的内核,这个内核里又包裹着某种险恶的“真实”( 《作家》1994/ 8) 。由此可见卡夫卡己开始在中国作家中产生影响了。至少有作家想写近乎卡夫卡作品 那样的小说。不过这些都不足以说明卡夫卡在中国已有许多读者和研究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研究的环境比较宽松,不过,社会在转型,功利主义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人们被所谓经济效益冲昏了头。以十分狭隘的眼光去了解经济效益 , 认为马上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才叫效益。这样,从事研究的条件便比以前有所不及,一般的读者也少有时间和心情兴趣去阅读纯文学,更何况卡夫卡。或许等到中国经济更加发达,社会结构趋于定型,文化气氛比较浓厚的时候,会有较多的人对卡夫卡产生兴趣。 卡夫卡在中国要广为流传并且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除了要有整个社会浓厚的文化气息为基础外,恐怕还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 : 第一,作品本身的困难会使读者最初不是被吸引就是感到不知其所以然而束之高阁,读者必须要有耐心,才会越看越有兴趣。第二,作品对读者的要求比较严格,它要求读者不能有成见,不能先入为主地以一种理论或意识形态为框架去套用到作品中去 ( 由于作品的特性,人们常常易于被诱导去这么做 ) 。读 者群该是能自由思考,有能力自由思考,不被某种教条,例如拜神主义或者拜金主义束缚住思想和行为。第三,它又要求读者必须是勇敢的,他们应该有勇气面对真实、面对真理。 这个真实包括历史真实、社会真实以及个人 内心的真实,而这种种真实不常是振奋人心,反而是充满问题 , 甚至带着 Kafkaesque 色彩 的。
建议你读这两本资料,中文资料有限,还是直接读英文的好:1)Franz Kafka's The MetamorphosisBook by Harold Bloom; Chelsea House, 1988.2)REHEARSALS OF DISCOMPOSUREAlienation and Reconciliation in Modern Literature: Franz Kafka Ignazio Silone, D. H. Lawrence T. S. Eliot,by Nathan A. Scott Jr. ,KING'S CROWN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1952
----------- 大学 毕业实习指导记录 2011年 2 月 21 日至 2011年 4月 27 日实习 单位名称及地点 南京科技…公司学 生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 导 教 师(校外) 职 称 联系方式 指 导 教 师(校内) 职 称 联系方式 指 导 记 录 该学生应在实习单位认真实践,努力学习,并将每天实习观察的结果收集整理,认真记入实习日记。对实习中涉及到的保密内容,应遵守保密制度,严守机密,防止泄漏。该生在实习过程中,虚心向实习单位职工学习。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在完成实习任务情况下,还主动协助实习单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而且与实习单位和住宿单位及兄弟院校师生的关系很融洽。校外指导教师评价意见: 必须加强实践方面的培训,多跟前辈们学习学习教师签名(校外): 单位盖章:校内指导教师评价意见: 教师签名(校内):
这个要根据学校下发的计划安排来写,就是列个表格,写上大概时间段和工作内容,下发的通知一般有模板。
指 导 记 录指导教师姓名 戈雪梅 职称 副教授 部门 贸经系初稿指导记录 1.提纲请做如下调整:一、引言原提纲标题一部分作为引言。二、金融危机对连云港对外贸易的影响(一)连云港港口及外贸经济形势分析(二)金融危机对连云港对外贸易的影响1.企业进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2.外贸行业产值下降主要原因三、对策与措施(一)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 (二)外贸企业积极应对 连云港企业乐观迎战金融危机2.题目应对决策改为应对策略 指导时间 2009.8.17 指导教师签名 二稿指导记录 1. 请按格式要求调整目录字体,对策与措施部分的三级标题后面不用标点符号;2. 删除“连云港港口历史与现状”3. “金融危机的特征”改为“本次金融危机的特征”;4.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只列出了标题,论证不够;5. “外贸行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改为“外贸行业产值下降”;6. “连云港企业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迎战金融危机”删除连云港企业;7. 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案例过长,要简洁凝练,提炼出与论点相关的部分保留,其余删去;8. 请按论文格式要求调整字体、字号,根据删减情况重新修改标题序号。 指导时间 2009.8.24 指导教师签名 定稿意见记录 1. 请参看“论文撰写规范”,字体字号还需要调整;2. “2. 企业进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删去,改为企业订单减少;3. 删除了部分内容;4. 调整参考文献的格式。 成绩(百分制) 95 定稿时间 2009.8.25 指导教师签名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内容的写法如下:
针对学生的兴趣所在,确定选题,并对所选题目进行深度阐释,推荐参考文献并对需要阅读文献资料等提出相关提议,完成开题报告。
与学生探讨论文研究资料并拟定论文题目,强调写作重难点。 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
检查论文初稿写作的进展情景,对初稿的基本框架给予指导,对相关资料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美 北欧等国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这个流派的杰出 [ 摘 ] 表现主义兴起于 20 世纪初 , 盛行于 20 , 年代的德 , , 要代表 , 其小说的表现主义技巧达到了运用自如 , 登峰造极的境界 .卡夫卡的小说寓荒诞于真实 , 融幻想与怪诞于一体 .他所 创造的艺术世界 , 人称 "卡夫卡式"如同 , "莎士比亚化" 一样 , 也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 , 并已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美 学概念 .现代主义属于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卡夫卡作为时代的代表,他的成功和不平凡,不在于他在某一艺术方法和审美特征的追求上达到了极致,而在于他对急速变革和逐步形成中的属于整个大时代的美学风貌作了全景式的呈现,创造了卡夫卡式的"神话"。这是一些关于卡夫卡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采纳
卡夫卡是现代表现主义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身处现代主义初期的作家,他无疑有着极其敏锐的艺术、哲学嗅觉和细腻而宏大的悲悯之心。他的长篇作品有《城堡》、《美国》(亦译作《失踪的人》)、《审判》。而短篇作品则为数较多,为世熟知的有《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判决》(和长篇小说《审判》是两回事)、《骑桶者》、《乡村婚事筹备》等。 卡夫卡的作品往往被评价为“孤独”、“焦虑”、“陌生”。这样的评价也许中肯,但就我个人而言,卡夫卡给我留下最深的情感体验只是“焦虑”,就是那种处在风口浪尖的窘境上又不得不承受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的窘境。 废话说多了,楼主,关于你所说的“神话主义”我不知道是什么概念,我不是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只能从自己多年来看过的有关书籍上为你找些线索。据我所知,在克劳斯.瓦根巴赫所著《卡夫卡传》上,曾经提到过卡夫卡的藏书,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个地方的民间神话传说和童话。同时,卡夫卡本人也曾提到过,受霍桑和托马斯曼的影响较深,而后者的《魔山》,正如我们所知,是以神话为背景的一部讽喻小说(尽管我不确定卡夫卡在世时这部小说是否已经出版)。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那种诡异的荒诞手法势必也受到他本人阅读的影响,拿我们认为最出名的《变形记》为例,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利一觉睡醒,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这样的开头,无疑作为一个童话故事的序章最为合适,但它偏偏出自卡夫卡的笔下,于是格里高利备受精神折磨,被家人孤立,囚禁,最终孤单地饿死。 这是我所了解的卡夫卡,由于一字一字的码太累,我就先不说太多,楼主你若觉得满意就回答下,有疑惑的我会再补充。如果你的时间不是太紧的话,可以去看一看以下这几部作品,都是和卡夫卡本人及其创作风格有关,想来也很贴近你论文的论点。埃里希弗洛姆:《被遗忘的语言》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瓦根巴赫:《卡夫卡传》残雪:《灵魂的城堡》余华的一篇评论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的文章,貌似收录在《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可看可不看,这家伙的风格与卡夫卡一脉相承)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要为了了解表现主义的内涵) 最后推荐你看看卡夫卡的《犹太教堂的宠物》,这是典型的神话题材短篇小说。 字字手码,望采纳,祝楼主成功
1 剧作家简介塞缪尔·贝克特一九零六年出生于英国爱尔兰一个犹太人家庭,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特读中学时即酷爱戏剧,他于一九二七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因其学业优异, 次年至一九三零年间应聘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此间,他结识了侨居巴黎的英国颓废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深受其影响。二战间,巴黎沦陷,他曾参加过地下抵抗组织。战争结束后,他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战争给世界带来灾难的同时,给他的心灵也带来了深深的创伤。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到战争结束时,他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四九年的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莫洛伊》、《马洛纳正在死去》、《无名的人》,这些小说都意在说明,人生是周而复始的艰辛而又虚无的浪游,是内心的狭小的,而又毫无意思的浪游。这些小说已经暴露出了他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他反现实主义的文学主张。这在他稍后的戏剧创作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他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2 这部剧的魅力在哪里?我想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荒诞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荒诞不经的社会现实。它演奏了一首时代的失望之曲,反映了一代人的内心焦虑。它使人们看到,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灾难,人格的丧失,个性的毁灭,以及自身的无聊绝望,已经使生存和生命黯然失色,使存在不具备任何意义了。3 荒诞派戏剧来源和历史荒诞派戏剧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了高峰。二战的恶梦刚刚过去,战争给整整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上帝不复存在了,旧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灭了。世界让人捉摸不透,社会令人心神不安。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着战争的伤疤,开始了痛苦的反思,对传统价值观念和现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态度。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这种精神上的空虚反映到文学艺术上,自然形成了一个“没有意义,荒诞,无用的主题”。荒诞派戏剧另一代表作家尤金.尤奈斯库在他论述卡夫卡的文章《在城市的武器》时指出:“荒诞是指缺乏意义,和宗教的,形而上学的,先验论的根源隔绝之后,人就不知所措,他的一切行为就变得没有意义,荒诞而无用。”就在尤奈斯库《秃头歌女》上演后的第十年,英国著名的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林斯发表了题为《荒诞的戏剧》的论著,从而在理论上给这一流派正式定名。4 这部戏剧的表现手法传统戏剧中的一切在这里都不见了。非理性的结构,非逻辑的语言,直喻的舞台形象和扭曲了个性的人物,使同样经历了战争灾难的观众从中窥视到了人生的痛苦与荒诞。----摘自百度百科希望对你有小小帮助,祝你答辩成功!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增值税基本改革都完了,还有什么好探讨的?我也是税务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