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红楼梦源氏物语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红楼梦源氏物语论文的参考文献

日本红楼梦 源氏物语 红楼梦----------《源氏物语》,很类似,这是大家公认的。 《源氏物语》是由日本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物语”是日本的文学体裁。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 《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全书共五十四回,近百万字。包含四代天皇,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中下层贵族、宫女、侍女及平民百姓。反映了平安时代的文化生活和社会背景,在贯彻写实的“真实”美学思想的同时,也创造了日本式浪漫的“物哀(もののあわれ)”思想。 《源氏物语》后面像一点,前面实在太日本化,源氏物语的翻译本,是没有那种味道的,很多词翻译前很精妙,翻译后无法领会。日语一级的老师也很难看懂, 《红楼梦》囫囵吞枣了一遍,感觉两部作品虽然相似,但源是一种表面的浮华,红有很多深层东西。自然,因为不是读原著,很多地方应该有所不解吧。 我只是觉得风格相似,源虽然所写家族背景也很宏大,但感觉没有红楼梦深刻...细节的雕琢也不及...所以更爱红楼梦...

不同处:红多用诗句,源多用俳句;红似百科全书、涉及医药 饮食 中国文化 生活习俗 人物心理、动作刻画,源侧重景物描写和人物陈述,艺术手法上相对单调;红重超越人生况味的思考 源重现世生活中的禅意;红不仅描写一个大家庭在黑暗社会中的衰落腐败过程,里面各大家族互相交织 杯觞交错 爱恨情仇 几代人的命运和家族兴衰,描绘真实而残酷 表现手法复杂多样;源则只是侧重光源氏一个家庭一个人物的浓墨重彩,其他人物描绘单薄,不够丰满。红有很强的反抗精神,为女性代言。红里通过宝玉之口透露了这方面非常深刻的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思考。有一系列具有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的人物,比如晴雯 妙玉 尤三姐等,其他人物也各有特点,给人印象深刻;源有印象的就是葵之上,葵姬。她很高傲,优雅,很淡漠。不像其他女人对源氏投怀送抱。在追求自由与个人幸福上,源氏物语显然不具备更多女性的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

《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无可奈何花落去——《源氏物语》、《红楼梦》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创作于十一世纪初,是日本古典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作品。《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是中国文学史上“从古至今第一部好小说”。它们虽然相隔几个世纪,但都同处于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作为现实主义的小说,《源氏物语》、《红楼梦》的主人公光源氏和贾宝玉都是男性。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以为男子中心的历史特点。然而与其它一些这类作品不同的是,两位作者都把着眼点集中在男主人公周围的女性上,将大量的笔墨倾注在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上。女性在作品中所占的分量和地位尤为突出。不可否认,作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出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女性的态度。因此,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领悟这两部文学巨著的真谛,透视出作家对女性的基本态度。 一、女性观 两位作者都通过各自的作品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女性观。而且,其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作品中男性之口道出的,这反映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以及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封建社会里男性对女性的评价就是社会对女性的评价的客观现实,当然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某种倾向。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第二卷“帚木”中通过头中将、左马头两位男性之口,道出了如下女性观。首先,头中将把贵族女性的出身地位分为三等,“不管这女子的出身高低,但作为一个人们称道的好女子必须具备稳重和平、忠实勤勉、才艺超群的条件”①。左马头则说:“如此看来,还不如不讲门第,更不谈容貌美丑,但求其人性情不甚乖僻,为人忠厚温和,便可信赖为终身伴侣。此外,倘再添些精彩的才艺、高尚的趣致,更是可喜的额外收入”②。在其它卷中,源氏也认为:“女儿家最可贵的是心地柔顺”,“凡为女子者,特别专精一种学问是不相宜的,但尚对一切文艺一概不懂也是不好的。总之,只要心地稳重,思虑周密,对付万事自有主意便是好女子”③。在此,作品所体现的女性观是,好女子不仅要具备好的品性,而且还要具有多方面的才艺。因此,作品中的女子多是性格和平、温存、多才多艺者,如葵姬、藤壶皇后、紫姬、夕颜、空蝉、明石上等等。 无独有偶,曹雪芹亦在《红楼梦》第二回,通过冷子兴、贾雨村两个男子“演说荣国府”,讲述了这样的女性观:“‘女儿’二字是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瑞兽珍禽、奇花异草更觉稀罕尊贵呢”④,在宝玉眼里,“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见了女子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⑤。他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灵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⑥。这里所说的“极尊贵,极清净”,“山川日月之灵秀”,“水做的骨肉”都是在宣染女性的纯真,女性的青春美,女性的花容月貌。女性的美较之男子,往往是更为鲜明突出。这在首回中也有所交待:“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⑦。在此我们不难看出作品的女性观是竭力赞扬女性的韶华之美与才华出众。因此,作品中多是才貌双全的女子,如黛玉才思敏捷、宝钗博学通典,李纨和史湘云都是女诗人,探春和惜春工诗善画等等。 比较两部作品的女性观,各有其特点。作为女性作家紫式部认为女性形象要出身高贵,有娇好的容颜,有才气,有良好的内在品格。即评判女性的四个标准为门第、相貌、才华、气度。这如果对照作家的经历,可以说是她自己形象的流露。这种观点既反映了作者本人潜意识的标准,亦是代表了当时具有时代性的标准,即日本上层贵族社会对女性的评判标准。可以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贯彻了这一女性观,形象的丰满与缺陷来源于此,优劣的依据也在于此。 紫姬是作者笔下最有代表性,而且是最理想的人物。她的形象是源氏按照贵族阶级的“理想”教育出来的。她出身高贵、品貌端丽、富有才华,而且更主要的是她还具备男性贵族所要求的忍从的美德。以至后来她成为源氏的正妻以后,对源氏贪恋新欢表面上也未流露过一句怨言。源氏作为一个身分高贵的大贵族,结识了许多不同阶层的贵族妇女,作者描写紫姬对此是尽量不把内心的痛苦流露于外。尽管如此,源氏还认为她的为人虽近于完美无缺,但“只是一个缺点,嫉妒”。 夕颜是作者笔下一下等贵族女性的典型代表。她虽然出身并不十分高贵,但她却又着实令男性贵族喜爱。她的可爱之处不仅在于“体态轻盈婀娜、妩媚动人”,而且还在于“气度宽大,即使有痛苦之事、悲衰之事、旁人认为可耻之事,她也不十分介怀”⑧,她的态度高超而天真。难怪源氏得知夕颜薄命而亡异常悲恸。作者在第六卷“末摘花”的开头,便把出身低微的夕颜同出身高贵的葵姬、六条妃子进行了比较,表达了她对自己笔下女性形象的褒与贬:“别的女人象葵姬或六条妃子,都骄矜成性,城府甚深,丝毫不肯让人。只有这夕颜温良驯善,和蔼可亲,与他人迥不相同,实在很可恋慕”⑨。 作为女官出身的紫式部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主要从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人物,态度客观、含蓄。不同于《红楼梦》的作者以抒发情感,描摩刻画用功以求。 但是,作为男性作家,曹雪芹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没有严格的标准。他没有表示出什么样的女子为人们所称道,他只是在着意刻画笔下那些“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的“异样女子”,她们“各具一心,各具一面”,栩栩如生。如宝钗的温顺敦厚、八面玲珑,黛玉的纯真率直聪颖,探春的敏捷果断,迎春的柔弱,史湘云的爽朗豁达憨厚,妙玉的高洁孤傲,秦可卿的慈爱孝顺,王熙凤的泼辣、笑里藏刀,尤三姐的刚烈,尤二姐的屈辱寡断等等。 作者是从一个主观者的立场上来塑造女性形象的,着意刻画,态度主观,理想主义色彩浓重,有时近于夸张,但方法明快,显露,场景和对话交互使用,人物特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例如,对王熙凤的塑造就体现了作者的这一写作特点。王熙凤是贾家的媳妇,但由于娘家的地位,受到贾家的特殊礼遇。作者写她出场时不是见其人而是闻其声。“我来迟了,不迎接远客”,在封建社会里,若大的贾府规矩严肃,她之恃宠无礼,一时俱见。这说明了什么呢?再者,在封建时代末期,若大的荣宁二府,几代主子、男的只知养尊处优,醉生梦死,而只有她不仅治理荣国府而且还协理宁国府,支撑着这一封建社会的豪门大厦。一个贵族少妇人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无论有多大的才干本领也只是一个不受人重视的角色,又怎能去充当大管家的角色呢?这说明这个人物形象来源于作者的主观需要,她是一个概念化的产物。目的在于衬托他笔下女性的“奇”和“异”。 值得注意的是,《源氏物语》着重描写的是当时日本贵族女性(即上、中、下三等)的形象,因此,就日本社会的整体而言,其女性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红楼梦》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则涉及面较广,较充分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女性观,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二、道德观 在女性观中具有决定性的大概要数道德观。在中国道德似乎从来就专为女性而言的,其中在婚姻道德方面最为明显。 中国自秦汉以后,道德往往以儒家道德为核心,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对日本有较大影响,但是在反映平安贵族社会的《源氏物语》里我们还看不到源于中国北宋景德年间的情道德,唯一相同的是男尊女卑。 当时日本社会婚姻形态还比较落后,除了男尊女卑以外,还盛行一夫多妻制,婚姻中的男女关系亦极为松散,男女结合后,女方仍留在娘家,并无家庭这种形式来维系男女双方的关系。在一夫多妻制下,男女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女性往往成了男人的玩物。《源氏物语》主人公正是利用这一制度,频繁娶妻,从女性形象来说,一方面是受侮辱,另一方面又构成她们的幻想依据。在《源氏物语》中最为突出的是“乱伦”事件的发生。一是源氏同继母藤壶皇后之间的乱伦。藤壶原为先帝的女儿,入宫前就有“容貌姣好”的名声。因她长得酷似桐壶更衣(源氏的生母),被桐壶帝迎入宫中做了皇妃,她仅比源氏年长5岁,在天皇面前根本得不到真正的爱情,于是她同源氏乱伦生下冷泉,桐壶帝还以为是自己的骨肉,老来得子犹为喜悦。倒是藤壶皇后深感内疚。一方面不断自我悔恨,另一方面又止不住对源氏的思念。二是源氏的妻子三公主(即女三宫)和柏木(内大臣之子)的通奸事件。三公主原是朱雀帝(桐壶帝的长子)的三女儿,当她嫁给源氏时,年仅13、4岁,源氏已过四旬,年龄相差悬殊。辈份也不对(源氏和朱雀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况且,源氏家中收养了许多妻子,朱雀帝让位给冷泉,为了拉拢源氏而一手造成的这个可悲的政治婚姻。当三公主与柏木之间生下熏君被源氏发觉后,柏木忧郁交加,郁郁而死。女三宫则出家为尼。 此外,作者在这方面对空蝉和浮舟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刻画也较为成功。空蝉是个中层贵族出身的女子,嫁给了一个比她年长几十岁的地方官做后妻,源氏看中了她的姿色玷污了她,她也曾在年轻貌美的源氏的追求下,一度动摇,但她意识到自己是有夫之妇,便毅然拒绝源氏的再次非礼行为。特别是在她丈夫死后,虽然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源氏又未忘情于她,继子又纠缠她,但她仍没有妥协,最终削发为尼,维护了一个贵族社会中一个妇女的情操和尊严,展现出她那“温柔中含有刚强,好似一枝细竹,看似欲折,却终于不断”⑩的人物形象。浮舟的父亲是天皇兄弟宇治亲王,他奸污了一个侍女,生下浮舟,遂又将母女一同抛弃。母亲带着浮舟改嫁地方官。浮舟长大许配人家后,因身世卑贱被退婚。后来她又遭到董君、匂宫亲王两贵族公子的逼迫,走头无路,跳进了宇治川,以求速死。 在《红楼梦》中,女性的道德观的总依据虽然已发展到“失命事小,失节事大”的程度,但是在婚姻形态上追求婚姻自主已成为人物追求的重要目标,象宝玉和黛玉固然这样,紫娟、金钏等奴婢也是如此。尽管在封建条件下成功的希望是十分渺茫的。 尤三姐以前虽是一个“淫奔女”,但自“改行”觉醒以后,对爱情忠贞不渝。她对贾琏把她说与贾珍一事表现得极为愤慨,笑骂贾琏:“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儿俩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她尖刻、泼辣地回敬了贾琏的无耻行经,拒嫁贾珍,思嫁柳湘莲,是一个性格刚烈、果敢冷静、憎恶淫奢、思慕英雄、追求美好婚姻的女性形象。 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与日本的婚姻制度不同。中国表现的是媒妁之言,前身注定,门当户对,一妇不嫁二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死后,必终守贞节。如《红楼梦》中的李纨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她“青春丧偶”,“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惟知侍亲养子”,守节到头。 三、审美意识 在文学作品中女性美与女性道德一样居于重要地位。《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女性观本身就体现着作品的审美意识。对《红楼梦》而言,由于作品常以“群体”场面出现,因此,其更突出女性个性美的塑造,使其复杂的群体形象更加丰富、更加完美。在表现形式上也显得热烈,风格照人。如: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个性强,自尊,具有“病态美”的特点;宝钗端庄冷峻,罕言寡语,素有“冰美人”之称;史湘云豪爽豁达,直言快语;妙玉气质如兰;凤姐毒恶酸辣,“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集中体现一个“辣”字;袭人“奸、贤”;金钏“烈”;香菱“痴”;晴雯“勇”;紫娟“慧”;平儿“俏”等等。 作者对史湘云的描写较为典型。她胸无城府、言谈爽快、行事果断,凤姐见了演小旦的戏子说“这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见”。宝钗心内也知道,只点点头不说;宝玉也点了点头,亦不敢说。独史湘云便接口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宝玉听了,忙把史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她为此很不悦,于当晚便命丫头翠缕把衣服收拾了,说:“明早就走,还在这里做什么?——看人家的嘴脸!”?,以她的快言快行淋漓地表现出其爽快豁达的性格。她爱“大说大笑”,笑起来特别纵情放怀。如笑的“一口茶都喷了出来”,笑的“连人带椅子都歪倒了”,“笑弯了腰”,“伏着,已笑软了”,“伏在宝钗怀里,笑个不住”,从她的笑姿笑态亦再现了她的爽朗、豁达的性格。 而《源氏物语》的女性则以“散居”场面出现为主,她们缺少集居往来。因此,女性间的语言对话不多,作者对她们的语言、行为、性格的描写也较为平和淡雅,缺乏活力。但直面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较多,而且很细腻,使读者一目了然。 明石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贵族女性。她最初对源氏好的色行为便怀有戒心,当她看到源氏的第一封情书时“羞耻得手也伸不出来,她拿对方的身份和自己的身份比较一下,觉得相去太远,不敢高攀”?,但她再次看到源氏的来信时,“心念自己是个少女,看了这优美的情书若不动心,未免太畏缩了,源氏公子的俊俏是可爱,但身份相差太远,即使动心也是枉然。如今竟蒙青眼,特地寄情书,念之不禁泪盈于睫”。表现出少女情窦初开的羞涩、持重、多情。 紫式部还善于渲染笔下人物的肖像,对人物的姿容神情描写用笔较多,就藤壶皇后而言,作者就冠以“容貌姣好”,“倾国倾城之貌”,“盖世无双的美人”,“妩媚窈窕”,“昭阳妃子”,“娇艳可爱”等美称。而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虽也个个有神有貌,却用笔不多。作者主要再现的是人物的魂。故“摹一人,一人必然到纸上活现”。 另外,两部作品都以强烈的悲剧美形式而告终。《红楼梦》和《源氏物语》的悲剧美,“美”在何处呢?如果说《红楼梦》的悲剧只是“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悲剧,或是具体为“荣宁二府由兴而亡”的悲剧,那么又怎能唤起人们对“美”的无限喜爱与怜惜,对“花”的赞叹与感慨呢?同样,如果《源氏物语》的悲剧只是“豪门望族由隆盛绝顶至衰败崩溃”的悲剧,那么不可能使人们对“美”寄于无限同情。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在于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只有让人看到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才能唤起人们同悲同泣的共鸣,给人们以深刻反省。为此,作者用心勾画出的一个个“女性美的形象”,一群群“花一般的、多才多艺”的女子,在人们心中留下美好的记忆。但这些美好的东西却随着“荣宁两府、豪门贵族的衰亡”而走向毁灭。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再美丽的女性,再有才能的女性,也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只是豪门大院里供男性所观赏的玩物,并不具有真正的社会性,她们只能随着以男性为支撑点的荣宁二府和豪门贵族的衰败而毁灭。这就是作者着意勾画出的“女性的悲剧美”,正是这“女性的悲剧美”将整个作品的主题加以衬托,使整个作品具有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感。 《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及副、又副十二钗等女性,在太虚幻境里都属于“薄命司”。那些美丽而富有才华的女性更是与那“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封建社会无法相容。最美的黛玉固将毁灭;笃信封建礼教的宝钗虽然实现了“金玉姻缘”,但她并未得到真正的爱情,真正的幸福,反而成为殉教式的牺牲品;妙玉身世不凡,是一个少小出家,带发修行的女尼,她心境圣洁,才气逼人,却落个“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探春则是“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她的悲剧在于“才高清明志自高”,她才大,具有男子般的风范,在品性上对于家庭的忠诚胜过于凤姐,理起家来更是尽心尽力,有条不紊,但由于她是庶出,始终不得发挥自己的才干,更无法靠自己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贵妃元春“富贵又何为?”却落个“湘江水逝楚云飞”的结局;那守节到头、教子成名的李纨,也只留下“枉为他人作笑谈”的虚名。甚至权倾一时、邪恶的凤姐,最后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以“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剧而告终。此外,还有秦氏、金钏、晴雯、尤氏姐妹、鸳鸯等等,一切美的,或稍美的女性也无一幸免一死。 《源氏物语》中的女性同样是受侮辱、受损害、受蹂躏的形象。她们自身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尽管紫姬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但仍摆脱不了悲剧的结局:源氏一生放纵男女关系,使她身心交瘁,体衰多病,英年早逝;藤壶皇后自与源氏发生“乱伦”关系以后,常常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于自责之中,无奈削发为尼。出了家以后,她心灵的创伤并未得到愈合,最终抑郁而死;六条妃子原为皇太子的妃子,其“品貌端庄秀丽,更非一般女子可比”。她20岁时太子故去,24岁时与源氏结识,并把全部的爱情倾注于他身上,但源氏生性好色,不久另有新欢,对她逐渐冷淡,由此她十分妒恨。由于不堪忍受这种屈辱,终于36岁时便落发为尼;末摘花虽是亲王的女儿,门弟高贵,但她成人时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她相貌形体丑陋:“鼻子又高又长。尖端略略下垂,并带红色,特别教人扫兴。脸色比雪还白,白得发青。额骨宽得可怕,再加上下半边是个长脸,整个面孔就长得稀奇了,身体很瘦,筋骨棱棱,形甚可哀,肩部的骨胳尤为显露”?,又无技艺,常常遭受到源氏的嘲弄和讥讽;明石上是一个得到所谓美满结局的女性。她与源氏结合以后,源氏对她时亲时疏,有时长久不来访她,待她产下一女后,源氏欲把此女培养成皇后,才让她离开乡下,迁居六条院。六条院的物质生活虽然优越丰厚,但她精神生活却十分孤寂,不仅屈居人下,难得见到源氏,而且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要认高贵之人为正式母亲,一别多年无缘相见。直到女儿做了皇后,她还要处处谨小慎微,卑躬屈节,强作欢颜。所以,她那所谓的美满结局完全是充满辛酸和眼泪的。此外象空蝉、夕颜、葵姬、花散里、浮舟、胧月夜、玉鬘、落叶公主等众女性无论是出身上层、中层还是下层,不论是美的还是丑的无一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两部巨著所产生的巨大的悲剧美效应,是两位作者都把自己的同情倾注了对笔下女性的塑造,表达了他们对“美的失落”“花的凋谢”无可奈何的衰愁。但是,《源氏物语》的悲剧结局在于作者抒发感伤的情怀,对现实只是逃避。当那些女性痛苦达于极点,或无法解脱悲惨的处境时,她们的唯一出路就是遁入空门,削发为尼,以求在佛教中得到永生。整部作品也体现了“物之哀”*的情趣。 而《红楼梦》的悲剧结局似乎更着眼于反思,即对封建社会反思,对封建社会的以男子为中心的家长专制制度下,女性悲惨命运的反思。在后四十回中以探春为首的众人,包括王熙凤都在寻求出路,这难道不是希望所在吗?就作品而言,其社会性、思想性较强。作者一方面控诉了封建礼教对中国女性的摧残,一方面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对理想人世的向往。女性形象较好地配合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更趋于完美。 总体而言,两部巨著结局一样,但作者创作目的则有所差异:《源氏物语》是为文学的;《红楼梦》则是把文学作为手段,更着重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思,社会性、思想性较强。女性形象配合作品主题,但结果都没有出路,悲剧式的结果不能看作绝望。 值得指出的是两部作品的时间差异,对作者的女性观、道德观、审美意识的影响至关。它使两部巨著中的女性形象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更多的是以表面式形为主,而她们的差异则具有本质性。

-,-《源氏物语》这本书的开头叙,不就写了些,与红楼梦有关的比较么,嘿 不好意思,晃一下…… 其实我也想知道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论文

双峰并峙 两水分流——浅析《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内容提要:《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就像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矗立于中日古典文学史册上.本文对两书的主题、结构、人物等做了一些浅层次的比较,最后得出两书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所,这是由于中日文学渊源、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本身的遭遇造成的.关键词:曹雪芹 紫式部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比较Subject: “YuanShi WuYu" a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hey are the very outstanding works in the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world.Pass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eme, structure, personage,I think that they have similar places。There are different places too .This causes the author's life and the era reason, national reason. The keyword: CaoXueqin zishibu <> <> Compare 《源氏物语》是日本著名女作家紫式部的大作,而《红楼梦》则是曹雪芹留给中国人民的一部奇书,它们就像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矗立于中日古典文学的史册上。《源氏物语》之后,日本物语文学依然层出不穷,仿《源氏物语》之作更是屡见不鲜,然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红楼梦》更是曹雪芹穷十年之功,才完成的一部残书,被公认为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最高峰。这二本书就像是同一源头的两股清流,既有惊人相似之处,又有截然不同的地方。(一)春梦随云散《源氏物语》大约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日本正值外戚藤原道长执政期间,表面上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而《红楼梦》则大约产生于所谓的清“康、雍、乾”的盛世,比起明末清初的那段岁月,这时的生活是安定的,社会也比较繁荣。可就是在那样的盛世,两位作家却敏感地察觉到了掩盖在表面繁华之下的阴影:当时的贵族已经腐化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拿起了手中如橼巨笔,表达了相似的内容——这两部著作都是反映了它们所处社会由胜转衰的没落。《源》据说是反映了当时封建伦理制度以及封建贵族阶层的堕落;而《红》则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以及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而巧合的是,两书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宣称,他们的书与政治无关,紫式部一再宣称:“笔者是女流之辈,不敢奢谈天下大事”①;曹雪芹也说:“此书不敢干涉朝廷”,“不敢以写儿女墨唐突朝廷之上”。但实际上,这两部现实主义的巨作正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两位作家写社会的悲剧,并不是从天灾人祸,哀鸿遍地的惨景入手,而是不约而同地选择从一个家族、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着手,描写的都是贵族之家的日常生活,他们的婚丧嫁娶等。《红》选择的是“诗书缨礼之家”的贾府,荣国府的大小姐元春是皇上的贵妃娘娘,这就使贾府与封建皇朝的最高统治者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源》的笔触更是直达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的家族,《源》的主人公光源氏本就是桐壶天皇的的亲生儿子,他的母亲便是天皇最宠爱的妃子——桐壶更衣,只是由于他的母亲出身卑微,没有外家的势力支持,他的父亲为了保护他,才不得不将他降为臣籍,赐姓“源”。《红》的主线是宝黛爱情悲剧,围绕着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叛逆者为了信守“木石前盟”,最后一个吐血而亡,一个出家为僧,展开了故事,并深刻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的没落。而《源》则是围绕着源氏公子的一生展开的,包括他的爱情生活(姑且称他对那些贵族夫人、小姐的感情为“爱情”吧),他的政治生涯等等,当然侧重点我个人认为是在他的感情生活方面,此书的后十回,虽然写的是源氏名义上的儿子熏大将和 皇子,但我觉得实际上可以把两人看作是源氏精神的延续,所以作者紫式部是从源氏的一生,特别是感情生活写出了“一夫多妻”制度下女性的痛苦,以及贵族的堕落,从而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二)天尽头,何处是香丘在《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中,两位作家都为他们笔下的人物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王国:一个是《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一个是《源氏物语》中的六条院。大观园是贾府为迎接为贾府带来“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繁盛局面的贵妃元春所建,元春临幸之后,为了不使“名园失色,花柳无容”,特下了一道恩旨,让几位能诗善赋的姐妹搬入园中,当然也包括了老祖宗的心肝宝玉。而六条院是源氏处于政治上的鼎盛时期,为与他有过感情纠葛的贵族女子所建的一处名园,供养她们,以使她们衣食无缺,安享荣华。可以说,大观园和六条院都是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有了它们,使这两部书增色不少,但应当注意的是,两位作者构造了这两所名园,他们的目的是不同的:曹雪芹建造的大观园是贾宝玉得以逃脱严父斥责,躲开世俗的官场应酬的理想场所,只有在这里,他——这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才可以开开心心、自自在在,才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可以与自己最亲近、最喜爱的姐妹们游玩嬉戏,而不必担心所谓的“仕途经济”,可以说,大观园是曹雪芹为贾宝玉所建的世外桃源;而六条院则不是紫式部为光源氏所造的乐园,而应该说是紫式部为她笔下那些可怜的妇女们所安排的一条出路,她把让女人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笔下的一个“容貌绝美,出身高贵”的源氏公子身上,六条院是她为妇女们安排的一个理想王国,她想象着出身不同阶级的女性在“忍让”这个大前提下,和睦共处,亲如姐妹。所以紫姬要忍,因为她是源氏的正夫人,封建的礼教要求她必须忍受丈夫的“三妻四妾”,甚至在源氏四十岁那年迎娶三公主为正妻,给了她致命一击时,她依然得忍,得和这些情敌们和睦相处,亲如姐妹,以保全“源氏一门的家声”。同样,明石姬也要忍,只因为她出身卑微,所以即使她被迫与女儿分开,被剥夺了做母亲的权利,她也依然得毫无怨言,喜怒不行于色。末摘花(二条院可以看成是六条院的延伸)更要忍,因为她没有如花的容颜,她只能忍受源氏公子一次次对她外貌的嘲弄,以换取源氏的物质帮助,来换取锦衣玉食的富贵生活。当然,这两所作家心目中的理想王国,最后都是归于幻灭:大观园中,众姐妹风飘云散。懦弱的迎春所适非人,新婚不久就受尽折磨而亡,所谓“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摆脱不了被远嫁的命运;惜春在目睹姐姐们的不幸遭遇后,只得向西方极乐世界去寻求安乐,出家为尼;黛玉吐血而亡;晴雯含冤而死;芳官、藕官、蕊官等更是以妙龄之姿,被迫独伴青灯古佛。在这一系列的变故后,宝玉终于看到了理想的破灭,走上了为僧的道路。而六条院中,“忍让”不能掩盖妇女心中的悲痛,作为女人,她们希望源氏能一心一意对待她们,而实际上,源氏却不能做到这一点,他的花心让所有与他有关的女子心寒,而且她们根本不能对他有所约束,他的专情只有在梦中找寻,而被称为“众善兼备”的紫姬的死,更是标志着六条院的破灭,紫姬临死前曾说“也许以我这样的卑微之身,得到您这样的爱戴,是令人羡慕的,可是又有谁知道我心中的痛苦” ②,这句话实在是点出了六条院的真正的内涵:六条院带给众多女性的不是幸福,而是心灵上的折磨,它对于广大的贵族妇女来说,不是理想的王国,反而是一个金色的牢笼。

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 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 《红楼梦》是一封 建社会末期的清朝为背景讲述当时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府的兴衰史, 小说的以贾府 的贾宝玉为男主人公和贾府上上下下的女性的故事, 其中让人最为深刻的是贾宝 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人物篇: 其中最为特别的是林黛玉,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 也是贾宝玉最为喜欢的,还有贾府最高统治着贾母,也是个典型人物,也具有封 建特性的人物之一,还有薛宝钗、王夫人、王熙凤等等女性都各具特点。

前者更为奢靡,主要借一个人的爱情来展现那个时代的一切;后者的悲伤气氛更浓,文采更胜,集聚了我国多年的文化之精华,主要通过对四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兴衰胜败来展现社会悲剧与黑暗。

-,-《源氏物语》这本书的开头叙,不就写了些,与红楼梦有关的比较么,嘿 不好意思,晃一下…… 其实我也想知道

红楼梦女性人物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浅析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她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迫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可惜红颜薄命,情路坎坷,她的自尊叛逆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终以悲剧收场。本文将从林黛玉的气质个性、性格成因以及她的悲剧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简析。

关键词 :林黛玉;人物形象;悲剧意义

引言

在《红楼梦》中,薛、史、林三位是描写较多的角色,其中林黛玉的个性使她从大观园的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潇湘妃子”表现了曹雪芹想要描绘的不食尘世烟火、跳出人世间的仙子形象,又把竹子安排在潇湘馆以衬黛玉之品格。如此精心安排,黛玉的一生却以悲剧收场,这不得不让我们有所思考:林黛玉的魅力从何而来?她的悲剧又有什么意义?

1.气质个性

1.1 容颜娇美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便是曹雪芹呈现的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娇俏柔弱,惹人怜爱。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婉转风流,娇美动人,即使是自小混在胭脂粉里的宝玉也动了情。作者借凤姐的赞扬和宝玉动情的痴态,侧面描绘了她天仙似的美貌,使得多少后人对林妹妹心驰神往。

1.2 才华出众

黛玉的诗才不只是《红楼梦》众人知道,所有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为之倾倒。

《红楼梦》动用大量笔墨、创造了大量诗词来显示黛玉才华横溢、颇具“咏絮才”的诗人气度。在贵妃省亲时,借元春对黛玉替宝玉所作的诗的另眼相看,侧面体现黛玉的才华在园中姐妹的超然地位。她触景生情所作的《葬花吟》、《桃花行》、《秋窗风雨夕》等佳作,一一体现了她的多愁善感和高超的诗才。而且黛玉写诗往往是“一挥而就”。写诗时她信手拈来之作总能引来喝彩,这衬托出了她的才思敏捷,且高于大观园中众才女,也可见她积淀之深。黛玉的诗并不局限于伤春悲秋, 还会写出像“毫端蕴秀临霜写, 口齿噙香对月吟”这样潇洒的,像“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种富于哲学意味的诗;也有“铁甲长戈死未忘”“驰城逐堑势狰狞”的铮铮之意, 也有“盛世无饥馁, 何需耕织忙”这样颂圣的。这些诗反映了她性格的多面性,使形象更立体,也表现了她能够驾驭多种题材的强大能力更可以从诗中看出她所具备的不屈服于世俗的傲骨。因为这些,红学家赞她“才、情、性三者具备”,是一个作品既有质量又有数量更有性情的诗人。

1.3 清高孤傲

林黛玉被许多人认为尖酸刻薄,实际上这只是她率真、不做作的表现。她不像赵姨娘一样,为了寻求在贾府中的一席之地,违背自己的本性,最后连自己的女儿也瞧不起她了。她也瞧不起刘姥姥,将其称为“母蝗虫”,并不是因为对方身份低微,而是因为刘姥姥为了巴结贾府作践自己以逗趣取乐。她自尊自重,也尊重别人,所以对于香菱的请教,她能热枕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她给香菱耐心地讲解诗的做法以及要求,她还将自己珍藏的诗集借给香菱,为她挑选出阅读篇目,乃至帮她批改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对香菱尚可如此,可见她的孤傲并不绝对。在元妃省亲时,她奉旨作了一首五言律诗应景,显示了她的洁身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反映了她对地主阶级的大胆叛逆思想。

1.4 多愁善感

初入贾府,林黛玉就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她明白虽然自己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可以得到她的“呵护”,但毕竟不是其“孙女”,自己不可能享受到作为贾府人员的各种待遇,自己的生活是寄人篱下的。在生活琐事中,林黛玉能够用敏感的心去洞察人情世故,但面对各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也只能自哀自叹。在爱情中,宝钗和宝玉的“金玉之说”使敏感的她更感威胁,一次次耍小性子也是为了试探对方的真心。后来贾府的一系列变故、封建家长们的一系列手段对她身心造成的伤害因敏感而多愁的性格放大得更大,本来就体弱多病的她最终加重病情,吐血而亡。

2.性格成因

黛玉的美貌是她的先天优势,她的气质是后天培养的。首先,她的才华来自于父母对她的教养。林家因为“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且“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命中无子”,对唯一的后代黛玉“爱之如掌上明珠”,“使她识几个字”,“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充男孩养的办法让黛玉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也是她才华出众的原因。且年幼丧母,先生可以教他读书,却无法传播封建礼教,这样让她的思想与一般传统女性有所不同,她不顺从于封建思想,她要叛逆,要争取自由。

黛玉的清高是从父亲林如海那耳濡目染来的。林如海的身份是前科的探花,生前又是巡盐御史,林家更是书香世家,他的嫡妻是贾家人,但林如海与贾家的接触并不亲密。可见他对贾府的腐败奢靡是不屑的,他是清高的。黛玉作为他的女儿,对金银之物需要却并不上心。孤傲则来源于从小被捧在掌心上的她对逢源别人的不屑。另外,她对宝玉一心一意,宝玉虽对她也有情有义,但宝玉对众女儿是博爱的,黛玉的孤傲不失为小女儿吃醋的表现。

黛玉也是自卑的。从掌上明珠到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是“外孙女”不是“正主儿”,背后缺少家族的支持,这些都是她自卑的根源。她将自己寄托在与宝玉的“木石情缘”上,这一寄托又被更让大家看好的“金玉良缘”打破。她的自卑使她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她的敏感又让她多愁,注定了最后的'悲剧。

3.悲剧意义

林黛玉的悲剧是注定的,这一点从全文开篇的“还泪之说”便可以看出。作为封建体制下的贵族小姐,她的思想中却很少有封建的色彩。她的思想行为与她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自然逃不了被环境吞没的悲剧。黛玉象征了封建社会女性的独立意识,她的死是用最决绝的方法来证明她与封建制度抗争的意志。她是封建家族文化的叛逆者和牺牲者,也代表了女性摆脱封建束缚的自我意识的开始。贾府的衰败意味着封建体制的没落,也意味着新时代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曹雪芹著

[2] 王瑜. 林黛玉形象摭谈

[3] 黄锦群.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现代解读

[4] 田爱兴.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5] 龙朔. 浅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陈诺楠(1997.09― )女,浙江杭州,本科,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潘文彬(1988.08― )男,浙江杭州,硕士,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教师,职称: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

试论林黛玉的爱情世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要遇见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在这奇缘的牵引下,与贾宝玉相识、相知、相恋,任由情感的浪潮将自己淹没。综观她的前世今生皆为一个情字:从前世的绛珠仙子还泪报恩,下凡于世,到今世在自家私塾也“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再至后来与宝玉相爱的她,更是一往情深且至死不渝,她对于情的痴可谓世间难得。可以说没有爱情就没有林黛玉的存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

因情而生的黛玉,亦为情而活。可以说黛玉在贾府生活下去的勇气就是对爱情的憧憬与追求。回顾两人情感之路,其实宝玉和黛玉的关系是在儿童伴侣的日常生活中深植起来的。年幼的他们同枕而憩、抓痒说笑、坦然闲谈、天真无邪、两小无猜,无任何做作之处。正当两个孩子昼则同行同止、夜则同止同息,如胶似漆时,不想忽然来了个薛宝钗,而且她还有一个金锁,而宝玉有一块玉,正应了“金玉良缘”的征兆。也就有了黛玉看见宝玉在宝钗房中鉴赏金锁时,说的一句“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其潜台词是说“既有了我,为什么又来一个宝钗呢?”黛玉的“小性儿”便从这里萌芽了:别人劝宝玉不吃冷酒,黛玉感到你为什么先前不听我的劝告呢?别人分宫花给各位姑娘,她感到大家挑剩的才轮到我。宝玉身上悬挂的荷包被小厮们尽行解去,她误以为连自己送的也随意给了别人,又开始变恼。后见宝玉戴在里面,可知是怕人拿去之意时,她又愧又低头不语。愧的是用小心眼揣度误会了你;气的是你为什么不早说明,让自己失态。而宝玉此时也是委屈得恼了“你也不用剪,我知道你是懒得给我东西……”黛玉也是越发声噎气堵,矜持转而为羞愧,转而为恼怒,种种纠结转为泪下潸然。这就是黛玉典型式的恋爱,于无礼之中含着些许恋爱时女子的娇气和对宝玉的深深眷恋。虽是冤案,但冲突却是孩子气的,无伤大碍。随后不久又有了十九回的静日玉生香:黛玉在床上歇午,宝玉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些鬼话,像这么纯美的场景在宝黛恋爱史上也是少有的。

自幼惯于孤独的黛玉,除宝玉之外不觉得需要别人之存在,而宝玉却不太孤独,身边永远围绕着许多女子,他们二人相处很少没有第三者闯入,尤其尴尬的是“一语未了,人说宝姑娘来了”。宝钗不但长得美艳妩媚,常使宝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守时,赢得贾府上下一致好评,更使黛玉多了一层担忧。所以纵然在明朗的童年之恋中,黛玉也常感到被扰害和需要防范的痛苦。很快黛玉便跨入了迂回痛苦的恋爱第二期。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两个小伴侣不觉已成了少年,他们的年龄、身体、智慧都在发育,对于感情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童年式的相处,而是要求心灵上的沟通。于是《西厢记》这类的传奇故事启发了黛玉,她会把一部《西厢记》一气读完,“只管出神,心里还默默记诵。”只觉得“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不过越当情欲诱力加强,越意识到礼教束缚的严紧。黛玉表现出的更是爱悦的极端:在人多的场合暗敲宝玉;人少的场合闹猜忌矛盾;独处时见落花流泪,听艳曲惊心。

此时的黛玉感到面前似有两个情敌:一个是美貌端庄的宝姐姐,一个是形神爽朗的云妹妹,而宝玉也在这艳彩缤纷中眩惑,黛玉在形势威胁下战栗。她惯于以自己的尖刻语言穿过宝玉去“射击”情敌,凡黛玉和宝钗湘云的抵触,在形式上总会变成宝黛冲突。宝钗生日贾母请戏子唱戏祝贺,黛玉因此事向宝玉发牢骚;元春赏赐众姐妹礼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黛玉也向宝玉发牢骚。因此宝钗、湘云存在他们身边一天,他和宝玉的关系就一天得不到平静和谐。

在婚配命定的时代,“金玉之论”当然是公认的权威,黛玉哪能不畏惧?她常常旁敲侧击对宝玉说“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其实这更是黛玉心底的凄恻之声。偏巧史湘云又有个金麒麟,与宝玉在清虚观收藏打算送给湘云的那只相似。恋爱中的女子心思本就细密,何况黛玉生着七巧玲珑心,她怕宝玉和那些外传野史里的才子一样,皆因小玩物与他人结合,所以她来到窗外窥视,听到的却是宝玉推自己为唯一的知己,金玉良缘的宿命论在宝玉心中不值得一提。

可以去搜搜红楼丫鬟 从这一方面着手

以下内容回复方可浏览

《红楼梦: 历史与美学的沉思》 丁维忠,黑龙江敎育出版社, 2002本书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和论述了“时代镜子”说,“近代补天”说,“早期人文”说,“主题·主线三维结构说”,宝玉“时代精神”说;本书论述了《红楼梦》的划时代意义和美学成就。《红楼梦: 一个诗性的文本》薛海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本书旨在考察《红楼梦》的“创新”与诗文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探究“真”、“俗”、“女儿”、“情”等范畴在明清小说论中的基本意义及其与传统“诗六艺”说和文章学之间的联系,并将其置于长篇章回小说史中考察,提出话本以后文人的小说创作一直受到经史、诗文等高级文类的影响,以“言俗意雅”的方式为小说进行“变俗为雅”的改装,而《红楼梦》在此方面有集大成之意义. 《红楼梦: 爱的寓言》 裔锦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本书内容包括:系列梦作为小说的框架结构、梦与现实共存、爱的寓言:西方中世纪寓言与《红楼梦》及结束语等。《红楼梦: 悲剧人生》陈文新, 余来明,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本书内容包括:《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悲剧诗人贾宝玉、从西门庆到贾宝玉、悲剧诗人林黛玉等.《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北京出版社, 2004 本书是作者作为红学前辈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的文集,通过结合著者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等对书中代表性人物的分析,也展现了对《红楼梦》的总体认识。《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萨孟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以研究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引领读者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庭,剖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伦理格局,演绎社会风气的流转。

红楼梦女性观论文参考文献

综 述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特别强调阳性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研究成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且还应在评述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因此,综述的书写格式比较多样化,除了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这四部分与一般科技论文相同)以外,一般还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系综述的正文,后一部分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1。前言:与一般科技论文一样,前言又称引言,是将读者导人论文主题的部分,主要叙述综述的目的和作用,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部分约200~300字。 2.主体部分:综述主体部分的篇幅范围特别大,短者5000字左右,长者可达几万字,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同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根据主体部分的内容多寡分成几个大部分,每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标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论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包括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前景预测三方面的内容。 (1)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简述该主题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及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2)现状评述:重点是论述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并作出理论解释,亮明作者的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指出可能的发展趋势。 (3)发展前景预测:通过纵横对比,肯定该主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示研究的捷径。 3.总结部分:总结部分又称为结论、小结或结语。书写总结时,可以根据主体部分的论述,提出几条语言简明、含义确切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作出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于篇幅较小的综述,可以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主体各部分内容论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因此,拥有并列出足够的参考文献显得格外重要。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作者的劳动及表明引用的资料有其科学依据以外,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深入探讨该主题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 三、综述的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综述的写作步骤。 (1)选题:综述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选择的专题或领域:应是近年来进展甚快、内容新颖、知识尚未普及而研究报告积累甚多的主题;或研究结论不一致有争论的主题或是新发现和新技术在我国有应用价值的主题。 ②选题与作者的关系:应选择与作者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交叉的边缘学科的主题;或是作者即将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关系不大,但乐于探索的主题;或是科学情报工作者作为研究成果的主题。 ③题目要具体、明确,范围不宜过大.切忌无的放矢,泛泛而谈。 ④选题必须有所创新,具有实用价值。 (2)搜集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 (3)阅读和整理文献:阅读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的卡片和笔记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4)撰写成文: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大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 2.撰写综述的注意事项。 (1)综述内容应是前人未曾写过的。如已有人发表过类似综述,一般不宜重复,更不能以他人综述之内容作为自己综述的素材。 (2)对于某些新知识领域、新技术,写作时可以追溯该主题的发展过程,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以便读者理解。对于人所共知或知之甚多的主题,应只写其新进展、新动向、新发展,不重复别人已综述过的前一阶段的研究状况。 (3)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研究报告,必须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阉割或歪曲前人的观点。 (4)综述的撰写者必须对所写主题的基础知识、历史与发展过程、最新进展全面了解,或者作者本身也从事该主题的研究工作,是该主题的“专家”,否则容易出大错、闹笑话。 (5)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6)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出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为参考文献。

可以去搜搜红楼丫鬟 从这一方面着手

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一、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贾母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 而逝。 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会会做官的,谈讲谈讲仕途经济,被宝玉背地里斥之为“混帐话”。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她挂有一把錾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薛姨妈早就放风说∶“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 娶薛宝钗为妻。由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婚后不久即出家当和尚去了。薛宝钗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金陵十二钗之————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并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虽然贾瑞这种纨子弟死有余辜,但“毒设相思局”也可见其报复的残酷。“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她极度贪婪,除了索取贿赂外,还靠著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王熙凤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加速贾家的败落,最后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金陵十二钗之————贾巧姐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与王熙凤的女儿。因生在七月初七,刘姥姥给她取名为“巧姐”。巧姐从小生活优裕,是豪门千金。但在贾府败落、王熙凤死后,舅舅王仁和贾环要把她卖与藩王作使女,在紧急关头,幸亏刘姥姥帮忙,把她乔装打扮带出大观园。后嫁给一个 姓周的地主。 金陵十二钗之————贾探春 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 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 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金陵十二钗之————贾元春 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金陵十二钗之————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金陵十二钗之————贾迎春 贾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她不但作诗猜谜不如姐妹们,在处世为人上,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 金陵十二钗之————李纨 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生有儿子贾兰。她出身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她从小就受父亲“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育,以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几个贤女便了,每日以纺织女红为要。贾珠不到二十岁就病死了。李纨就一直守寡,虽处于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闻不问,只知道抚养亲子,闲时陪侍小姑等女红、诵读而已。她是个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的典型。 金陵十二钗之————妙玉 苏州人氏。她祖上是读书仕宦人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旧时迷信认为命中有灾难的人应该舍身出家做僧、道,有钱人家买穷人家子女代替出家,叫替身〉,皆不中用。只得入了空门,身体才好,故一直带发修行。父母已亡,身边带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服侍。她极通文墨,极熟经典,模样又极好。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栊翠庵带发修行,但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不要了,而给宝玉喝的茶杯却是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宝玉生日,她特地派人送去“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字帖。后贾府败落,她被强人用迷魂香闷倒奸污,劫持而去。 金陵十二钗之————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是营缮司郎中秦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女儿,小名可儿,大名兼美。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金陵十二钗之————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贾母的侄孙女。虽为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且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她的身世与林黛玉有些相似,但她没有林黛玉的叛逆精神,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薛宝钗的影响。她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敢于喝醉酒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大觉。她和宝玉也算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恼火,但她襟怀坦荡,从未把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后嫁与卫若兰,婚后不久,丈夫即得暴病,后成痨症而亡,史湘云立志守寡终身

红楼梦器物研究论文

《红楼梦》研究论文“开篇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开口不谈《红楼梦》,此公缺典定糊涂。”,《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涉及面广,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意义深刻,其在民间的流传之广、影响力之大也是其它古典小说难以比拟的。从思想内容看,《红楼梦》是非常成功的。它以贾府的盛衰变迁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对封建社会中种种矛盾的揭示,反应出那个时代社会的罪恶及其不可避免的分崩离析的命运。作品以栩栩如生的对人物的细致刻画及其尖锐的矛盾冲突鲜明的表现了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腐朽害人的封建制度必将衰亡的事实,如贾府的最终衰落;赞颂了勇于反抗的新生力量,如晴雯、鸳鸯的的斗争,宝玉终不愿做克绍箕裘的孝子,终离家出走;揭发了封建主义的罪恶,如司棋、晴雯的牺牲,四儿、芳官被赶出贾府,宝黛的爱情悲剧,十二女统归薄命司;褒扬了自由、平等的新生思想,如宝玉民主主义思想的发展简直是对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男尊女卑”的颠覆,宝黛爱情早以不是停留在《西厢记》中张生、崔莺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之类的陈词滥调之上,更多的是思想上的认同——对四书五经的排斥等。表明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残害以成为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说明曹公的创作早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红楼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算是对人物之间性格矛盾的细致刻画,曹公将这些冲突巧妙的连接起来,情节感人,扣人心弦,从而彻底的暴露出封建礼教制造的种种恶果,有力的鞭挞了旧社会的罪恶,将一个又一个悲剧赤裸裸地揭穿出来,进而完成《红楼梦》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为《红楼梦》这一伟大不朽作品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贾宝玉心中,女儿是世界上最可爱、最可敬、最纯洁的人。无论在那个方面都远在男人之上,所以是“人上之人”,这一点尽人皆知不必废话。同时,宝玉更进一步的认为女儿是不能出嫁的,否则便变了质。由纯洁无暇的自由身、被压迫者转变为压迫者,固然可恨,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可悲,大观园自然而然的成为保护女儿们的庇护所,希望女儿们永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以免染上男子龌龊的气味(电视剧中女主角常说的“天底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由此一定程度上符合事实),男人自然是不能进入的(除宝玉和稚嫩的贾兰外,其他男性最多也只进入怡红院,而高鹗的伪作中,贾琏、王大夫竟大摇大摆迈进潇湘馆,荒唐!),园中的逍遥日子近乎完美,继而为查抄大观园的悲剧发生起到了对比和铺垫的作用,让人感伤极深,不禁潸然泪下。而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后,宝黛爱情的成熟则标志着僵持局面的基本形成:家长方面坚持薛宝钗,而贾宝玉不愿放弃林黛玉,贾府的决策者——贾母也陷入了犹豫当中。随后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各种矛盾爆发,贾家渐渐以无法维持,贾宝玉走什么路子转而成为挽救贾家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只有稳重大体、家境富裕的薛宝钗才能扶持宝玉走上封建主义所谓的正路就顺理成章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如平等待人的宝玉、成熟端庄的宝钗、多愁善感的黛玉、满腹心机的凤姐、逆来顺受的迎春、憨厚可爱的史湘云、情傲孤高的妙玉、善良朴实的刘姥姥等等,每个人物的性格、每桩人事和人情,都描绘的十分细腻、十分真实。宝玉是一个敢于反抗的典型。宝玉的性格是及其难得的,受周围出身低下的丫鬟们影响,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公子哥儿,却讨厌士大夫。统治者与被压迫者,本是对立的阶级,而贾宝玉却站在被压迫者一边,几乎有些恋母情结的他,很少有主子架子,以伺候丫鬟为乐。摆在封建地主阶级少爷贾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去研究四书五经做官,否则便同丫鬟、“戏子”门在一起,走下坡路,他选择了其二,十分尊重和体贴女性。另一特点便是不遵守封建制度的一般规矩,不愿与官宦往来,只要将怡红院门一关,那便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反对四书五经与科举这样原则性的问题,即使是宝钗、湘云劝他注意仕途经济他也立刻回斥,虽然他的恋爱婚姻问题依然等待家长为他做主,但毕竟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一个人不可能抓着自己的头发里看地面”,作者也给予一定的肯定。林黛玉则是另一个精神反叛的典型。她幼时丧母、弃父进京,从不像薛宝钗那样以扼杀自己的个性为代价来讨好众人做一个所谓的封建淑女,也不像贾探春那样抛弃亲情以保证封建主子的威仪,更不像王熙凤那样灭绝人性来满足自己的权利欲。她至纯至善、崇尚真情却要独自面对这个充满虚伪、邪恶、贪婪、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的社会;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而命运却没有给予她丝毫同情;她坦读《西厢记》,酒后任意挥洒自己的才华。面对这样的环境,她怎能不多愁善感?不是小气、心胸狭窄,只是为唯一的知己---宝玉献出了全部,怎能不患得患失?只是百年后,孰知葬花悲?而与以上两者不同的是,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思想下的一个正面悲剧。她十分推崇那些封建思想,把其当作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完全沉浸在为自己编织的网中她遵守作为一个封建淑女所有规则,刻意求工的要求自己成为典范,甚至到了不惜一切的地步,不做一件封建礼教所不允许的事。她把自己全部的爱藏于心中,一切去等待家长的抉择乃至支持黛玉和宝玉的结合。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的少女,最终却并没有的属于自己的爱情,反倒给予她的是一个悲惨的宿命。进一步的证实封建礼教的虚伪性。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迷恋金钱和权力、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其实她是一个对平等和幸福的追求者,面对无耻的贾瑞,她选择了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她有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贾琏在自己生日时出去偷情这件事上所做的是错误的。封建男权蹂躏了无数女子,要求女性遵守所谓的三纲五常,把原本的夫妻的转化成妻妾矛盾,逼得凤姐去迫害尤二姐等原本无辜的人,但在那个时期,这不是可悲、可怜反倒是可恶、可恨、该千刀万剐的。男权的衰落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带来空间与理解,贾府衰亡的一切责任竟都归咎于她,是“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凄凉。《红楼梦》无论是在题材、体裁、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都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曹公以优秀的文笔,将种种背景、各色人物、各种事件巧妙地贯穿起来,结构严谨,层层递进,紧凑而完整几乎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愧为一部既可读、又耐读的经典名著。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大家好,我叫XXX,我的兴趣爱好很广泛,有XX、XX、XX、XX、XX,我在小学曾担任XX、XX、XX、XX,我希望可以和同学成为好朋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