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定量研究论文大纲

发布时间:

定量研究论文大纲

论文提纲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要写的是: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所以提纲只是开题报告其中一个部分。

第一、要写什么

这个重点要进行已有文献综述把有关的题目方面的已经有的国内外研究认真介绍一下先客观介绍情况要如实陈述别人的观点然后进行评述后主观议论加以评估说已有研究有什么不足说有了这些研究但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中要包括选题将要探讨的问题。由于研究不足所以你要研究。你的论文要写什么是根据文献综述得出来的,而不是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不做综述很可能你的选题早被别人做得很深了。

第二、为什么要写这个

这个主要是说明你这个选题的意义。可以说在理论上你发现别人有什么不足和研究空白,所以你去做就有理论价值了。那么你要说清楚你从文献综述中选出来的这个题目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占什么地位。这就是理论价值。 然后你还可以从实际价值去谈。就是这个题目可能对现实有什么意义可能在实际中派什么用场等等。

第三、怎么写

在开题报告里你还应当说清楚你选了这个题目之后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有了问题你准备怎么去找答案。要说一下你大致的思路、同时重点阐述你要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理论分析、模型检验等等。

在上述三个方面中间文献综述是重点。没有文献综述你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题目也不知道这个题目别人已经做得怎么样了所以你要认真进行综述。当然综述的目的还是引出你自己的话题所以不能忘记评述。

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4、研究方案及进度安排?预期达到的目标?

5、为完成课题已具备和所需的条件?

6、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及解决的`措施?

7、主要参考文献

相关实例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主要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4.大的项目安排妥当之后,再逐个考虑每个项目的下位论点,直到段一级,写出段的论点句(即段旨);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6.全面检查,作必要的增删。

写作要求

关键词: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写作标准

·页码:封面不编页。

·从目录开始编页,目录使用阿拉伯数字编码,页码编号要求居中。;

·用A4纸单面打印。上、下各为2.5cm,左右边距为2cm;装订线为1cm。

·对页眉没有固定要求。

四、字体设置说明

·一级标题使用“宋体、三号、加粗”

·二级标题使用“宋体、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加粗”

·四级标题使用“宋体、小四号”

·建议标题最好不要超过三级,否则适得其反,格式太乱。

·正文一律使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1.5倍。

留学生需要面对的作业1、Essay完成一篇Essay的基本步骤:定好Topic,查阅资料,选择Thesis Statement,给Essay设计结构打好框架,写Body,写Title, Introduction和Conclusion,最后仔细的修改。2、ReportReport对专业性的要求极高,需要阅读和引用很多文献。人文社科类的可能期末没有考试,那么Report就更加重要。而工程类的学生在阅读各种资料的同时,还需要实验数据作为自己报告的支撑。3、PresentationPresentation是以公开的陈述演讲的形式,用10-30分钟的时间来展示学习研究成果,通常是课后充分准备后,放映幻灯片或别的材料完成一场演讲。要求逻辑清晰、具有表达力。4、Exercise/Handout/PaperExercise/Handout/Paper也就是我们说的做题。老师也会上传题目在学校内部的学习系统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上传自己的答案来完成作业。5、ReadingReading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眼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且这类教科书以阅读为主,以潜移默化为主,但这却是国外高校极为重视的一种作业类型。6、Group Assignment/ProjectGroup Assignment不仅让学生很好地巩固了课堂内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协作和团队合作能力。通常老师经常给大家发一些案例,需要大家通过Discussion 最后完成一场 Group Presentation。

论关于教育定量研究的三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是通过结构观察、、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数据,并结合已有的量化资料对事物进行客观研究,以揭示事物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1]起初,定量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范式之一,主要被运用在自然科学和科学领域。后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西方一大批自然科学家和教育研究者如高尔顿、桑代克等,开始把定量研究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我国的定量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有了很大进展,但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其中,教育领域中定量研究的运用更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下面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改进教育定量研究有所帮助。 一、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关于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倾向。最初,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遭到许多质疑和批评,后来随着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显著成效的取得,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研究完全定量化,不论什么教育问题,都要用定量方法来研究。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教育研究的。我们知道,任何方法都不会是万能的,教育定量研究也不例外,它不可能适合一切教育研究。因此,在教育研究中选择研究方法时,一定要遵循“方法与问题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所研究的教育问题的具体特性来慎重选择。如果不适合用定量方法,一定不能苛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定量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适用范围。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简要说明教育定量研究的适用范围。 1.教育定量研究适合于对教育中的物质现象进行研究 教育定量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方面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量化。一般而言,教育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方面,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材与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量化是比较外显的,可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而那些属于精神现象方面的,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师德状况等则很难量化或难以量化到让人满意的程度,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效果可能不会很好。[2] 2.教育定量研究适合于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教育对象进行研究 定量研究注重的是研究的条件和结果,而不是研究的中间过程。它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而且,它往往是通过大量的抽样来进行研究,进而从样本推断总体的情况,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因此适合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教育对象(如某区义务教育普及状况、某地流动子女就学状况、某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进行研究。像学生个案研究、学生袋评价等则不适宜用定量研究。[3] 二、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处理问题 由于教育定量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处理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育研究中,在对搜集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有时,有些研究可能要对许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此时一定不要因为怕麻烦而简化数据或者故意丢掉一些数据。此外,对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有时可能会跟自己的研究假设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这时研究者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而人为地篡改数据。比如研究某大学的就业率,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是50%,而研究者就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把这一数据改为80%。这种做法是对客观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教育研究的不负责任。 2.要保障数据的有效性① 在教育研究中,除了要实事求是地处理搜集来的数据,还要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数据才能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才能说明所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有时有些数据虽然是客观的,但对研究不一定是有效的。比如研究某大学的A、B两个专业的就业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A专业就业率为60%,B专业为100%。但A专业有100名学生,而B专业只有1名学生。虽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B专业的就业率远高于A专业,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B专业比A专业好就业。很显然,这个例子中B专业这个100%的就业率就是无效的,是不能说明所研究问题的。 三、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整合问题 近些年来,关于研究方法的整合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我们知道,每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研究问题,因此多元方法整合进行研究就成为了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将定量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整合。定性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4]在教育研究中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整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整合中也要注意做到优势互补。 1.二者整合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定量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决定了定量方法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教育问题。定量方法只有与定性方法整合使用,才能促进教育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1)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研究中不可能追求完全定量化,有些研究只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整合才能完成研究。教育研究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由于时间的一维性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不仅不可重复、不可控制,而且都有一个个独立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参与,完全定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在教育研究中我们人为控制的教育现象,也无法做到与当时情景完全相同,充其量只是帮助控制某种教育实验中的某些无关变量。[5]另外,从辩证唯物主义方面来说,任何教育现象都是量与质的统一体,不存在只有量没有质或只有质没有量的教育现象。因此,我们要想清晰透彻地研究、理解一种教育现象,就必须同时对它的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进行研究。 (2)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本身的局限。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着很多局限。首先,由于适用范围的限制,它对那些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无能为力;其次,定量研究的结果具有概括性,虽然能由样本推测教育现象总体的特征,但只能代表总体的一个平均数值,而不能体现出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再次,定量研究要求严密性,但实施起来却很复杂、困难,如问卷和测量量表的编制有许多要求,样本的抽取要求随机,要对调查资料进行数理等;[6]最后,由于技术与测量工具的发展尚不完善,许多教育问题难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或者即使采用定量方法,结论也可能出现偏差,难以有效地说明问题。[7]教育定量研究的这些局限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有些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要借助其他方法尤其是定性方法的帮助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二者的整合要做到优势互补 在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从研究目的上说,定量研究的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规定性的研究,定性研究则是对教育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的研究;从适用范围上说,与上述定量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定性研究主要适用于对教育现象精神方面的或研究者比较熟悉的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个案进行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说,定量方法是一种演绎过程,注重统计分析和研究的结果,定性研究则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研究的过程;从研究结论上说,定量研究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可以推论到总体,定性研究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能推论到总体。[8]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定量研究不能代替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必须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在教育研究中,无论定量分析如何发展,其工具和技术有多么完善,所能解决的也只是教育现象中量的方面的关系,教育现象中本质方面的东西必须借助定性分析才能认识。而且,定量研究的结论如果没有通过定性研究进行清晰透彻的解释,就只能是一堆死的数据,是无法明确地揭示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9] 由上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是互补的。在教育研究中,将两者整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弥补各自单独使用时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育研究在量的方面科学、精确,在质的方面清晰、透彻,从而提高说服力。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避免“泛化”定量研究,而应重视两者的整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研究个性和特色,形成巨大张力,达到优势互补。[10]比如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就可以通过问卷等定量方法获得各个地区就业学生的数据,然后再通过定性分析产生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样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使用,既发挥了定量分析的精确性、客观性和简洁性,让学生就业分布状况一目了然,又发挥了定性分析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探索性,给出了清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两者优势互补,很有说服力。 四、结语 总之,定量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有优势也有局限。我们只有把握其适用范围,将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注释: ① 这部分内容参考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如有错误和疏漏,那是笔者理解有误,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41-47. [2][3][10]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4,(2):9-1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23. [5]栗玉香,冯国有.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1,(2):33-35. [6]吴争程.定量方法在我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湖北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2-13. [7]常 蕤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刍 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1):61-62. [8]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3):70-72. [9]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54-62.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论文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基于对所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或了解。通常情况下,当样本规模比较小,但是需要对所研究问题需要有全面、详细和丰富的描述时,会采用定性研究。比如,采用案例分析(case study)时,重点是用语言文字详细描述你的研究、访谈和选择案例的过程如何展开。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经常使用灵活的数据收集方法,需要表达出从参与者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并强调时间发生的背景和意义。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为:participant observation, focus group, qualitative interviews, discourse analysis,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visuamethods。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访谈(Qualitative Interviews)。定性访谈的重点就是研究者通过一系列诱导式的提问从被采访者中获得他们经验的深入理解。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通常在社科类英文论文中用到,因为社会科学中的硏究很多情况下只能靠客观观察,并且硏究的可重复性很低,所以我们常常使用归纳法来得出结论。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目的就是用定性的资料来说明、解释或者预测真实世界的现象。这种方法获得的资料比较丰富,另外一个优点是给研究者较大的诠释空间,来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也有它的缺点。首先就是人力成本比较高,因为要通过直接观察和访谈来收集数据。第二,因为被观察对象通常是一个特定的群体,而且数据的收集都是基于研究人员的个人观察,所以结论的客观性很难保证,同时也很难推广到更加广泛的场合。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与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归纳法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使用Deductive(演绎)法来得出结论。演绎法就是通过使用现有的文献和理论来形成假设或者命题,再通过收集适当的数据,分析数据来检验这些假设或命题。如果分析结果一致,那就说明假设成立。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通常采用科学的方法,其中包括变量的实验控制和操作、收集经验数据、数据建模与分析等等。在商科毕业论文中,通常采用的定量分析为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 survey)。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运用统一设计好的问卷,向选定的样本了解情况或者征询意见。问卷调查的好处是能够同时对大批目标用于进行测验,用时短,数据大。问卷通常由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组成。由此可见,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核心就是定量数据的收集以及分析。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往往具有可靠性和有效性的优势,并且可以建立研究问题与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相当快地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结果也更为可靠客观。如果调查样本是有效的随机样本,那么我们可以把研究结果推广到整个人群。而它的缺点是数据不如定性研究来的详细,大规模的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成本也会非常昂贵。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区别通过上面的详细介绍,大家可以了解到这两种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依据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的依据来源于现实资料数据,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的依据来源于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研究手段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主要运用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学科基础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以概率论、统计学为接触,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则以逻辑学为基础。结论的表述形式不同。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Analysis)主要以数据、模式、图形等来表达,而定性研究(Qualitative Analysis)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抽样样本、研究、使命、逻辑等不同。

1、抽样方式不同。

不管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都需要抽样。一般而言,定量研究常使用概率抽样,定性研究常使用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中的具体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非概率抽样包括偶遇抽样、立意抽样、配额抽样、滚雪球抽样。

2、 样本大小不同。

定量研究的核心是通过分析统计来衡量、判断具体的量和度,因此定量研究要求具有代表性的大样本,而具体样本量的设定要基于具体的分析单元来定。

而定性研究的样本选择相对随机灵活并且数量偏少,通常会选择小型便利可执行的样本数量,定性研究中,样本量>=8,就已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分析意义,也不排除执行过程中有样本量小于8个的情况。

3、研究使命不同。

定性研究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重在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定量研究是衡量“多少”、“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是关于数量的衡量和趋势的判断。同时,定量研究中的假设与具体设计在研究展开之前就已经确定,而定性研究中的设计则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更迭,也可加以修改和调整。

定量研究试图拓展宽广度,而定性研究则致力于发掘深度。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理论是否正确,最终得出结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某种假设;而定性研究的理论则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事先不作预设,也不会有针对性的回答任何问题,只关注现有的发现和结果。

论关于教育定量研究的三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论文摘要: 定量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在教育研究中应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应明确其适用范围;在处理、使用数据时,应实事求是,注意数据的有效性;应客观看待其局限,注意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的整合使用。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量的分析和研究,是通过结构观察、、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数据,并结合已有的量化资料对事物进行客观研究,以揭示事物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从理论上讲起源于实证主义。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纽拉特和卡尔纳普等的实证主义以及美国的实用实证主义的发展,使定量研究应运而生,并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成熟。[1]起初,定量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范式之一,主要被运用在自然科学和科学领域。后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西方一大批自然科学家和教育研究者如高尔顿、桑代克等,开始把定量研究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我国的定量研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左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有了很大进展,但仍然不够成熟和完善。其中,教育领域中定量研究的运用更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下面就其中的三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改进教育定量研究有所帮助。 一、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关于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倾向。最初,定量研究在教育中的应用遭到许多质疑和批评,后来随着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一些显著成效的取得,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研究完全定量化,不论什么教育问题,都要用定量方法来研究。显然,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教育研究的。我们知道,任何方法都不会是万能的,教育定量研究也不例外,它不可能适合一切教育研究。因此,在教育研究中选择研究方法时,一定要遵循“方法与问题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所研究的教育问题的具体特性来慎重选择。如果不适合用定量方法,一定不能苛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定量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适用范围。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简要说明教育定量研究的适用范围。 1.教育定量研究适合于对教育中的物质现象进行研究 教育定量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方面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现象都能量化。一般而言,教育现象中属于物质现象的方面,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材与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率等,量化是比较外显的,可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而那些属于精神现象方面的,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师德状况等则很难量化或难以量化到让人满意的程度,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效果可能不会很好。[2] 2.教育定量研究适合于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教育对象进行研究 定量研究注重的是研究的条件和结果,而不是研究的中间过程。它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而且,它往往是通过大量的抽样来进行研究,进而从样本推断总体的情况,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因此适合对研究者不熟悉的或较大样本的教育对象(如某区义务教育普及状况、某地流动子女就学状况、某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等)进行研究。像学生个案研究、学生袋评价等则不适宜用定量研究。[3] 二、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处理问题 由于教育定量研究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研究和分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难免会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教育研究中定量数据的处理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育研究中,在对搜集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时,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有时,有些研究可能要对许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者此时一定不要因为怕麻烦而简化数据或者故意丢掉一些数据。此外,对资料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有时可能会跟自己的研究假设有出入甚至大相径庭,这时研究者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为了证明自己的研究假设而人为地篡改数据。比如研究某大学的就业率,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是50%,而研究者就可能出于某种目的而把这一数据改为80%。这种做法是对客观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教育研究的不负责任。 2.要保障数据的有效性① 在教育研究中,除了要实事求是地处理搜集来的数据,还要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数据才能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才能说明所研究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注意,有时有些数据虽然是客观的,但对研究不一定是有效的。比如研究某大学的A、B两个专业的就业率,数据统计结果显示A专业就业率为60%,B专业为100%。但A专业有100名学生,而B专业只有1名学生。虽然数据统计结果显示B专业的就业率远高于A专业,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B专业比A专业好就业。很显然,这个例子中B专业这个100%的就业率就是无效的,是不能说明所研究问题的。 三、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整合问题 近些年来,关于研究方法的整合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在研究。我们知道,每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研究问题,因此多元方法整合进行研究就成为了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将定量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尤其是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整合。定性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4]在教育研究中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整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整合中也要注意做到优势互补。 1.二者整合的必要性 在研究中,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定量研究方法本身的局限,决定了定量方法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教育问题。定量方法只有与定性方法整合使用,才能促进教育研究进一步向前发展。 (1)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教育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研究中不可能追求完全定量化,有些研究只有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整合才能完成研究。教育研究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由于时间的一维性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不仅不可重复、不可控制,而且都有一个个独立的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参与,完全定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在教育研究中我们人为控制的教育现象,也无法做到与当时情景完全相同,充其量只是帮助控制某种教育实验中的某些无关变量。[5]另外,从辩证唯物主义方面来说,任何教育现象都是量与质的统一体,不存在只有量没有质或只有质没有量的教育现象。因此,我们要想清晰透彻地研究、理解一种教育现象,就必须同时对它的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进行研究。 (2)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本身的局限。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着很多局限。首先,由于适用范围的限制,它对那些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无能为力;其次,定量研究的结果具有概括性,虽然能由样本推测教育现象总体的特征,但只能代表总体的一个平均数值,而不能体现出每个个体的特殊性;再次,定量研究要求严密性,但实施起来却很复杂、困难,如问卷和测量量表的编制有许多要求,样本的抽取要求随机,要对调查资料进行数理等;[6]最后,由于技术与测量工具的发展尚不完善,许多教育问题难以采用定量方法进行研究,或者即使采用定量方法,结论也可能出现偏差,难以有效地说明问题。[7]教育定量研究的这些局限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单独解决所有教育问题,有些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要借助其他方法尤其是定性方法的帮助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二者的整合要做到优势互补 在教育研究中,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区别,从研究目的上说,定量研究的目的是对教育现象的量的规定性的研究,定性研究则是对教育现象的质的规定性的研究;从适用范围上说,与上述定量方法的适用范围不同,定性研究主要适用于对教育现象精神方面的或研究者比较熟悉的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个案进行研究;从研究方法上说,定量方法是一种演绎过程,注重统计分析和研究的结果,定性研究则基于描述性分析,注重研究的过程;从研究结论上说,定量研究的结论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精确性,可以推论到总体,定性研究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能推论到总体。[8] 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定量研究不能代替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必须以定性研究为基础。在教育研究中,无论定量分析如何发展,其工具和技术有多么完善,所能解决的也只是教育现象中量的方面的关系,教育现象中本质方面的东西必须借助定性分析才能认识。而且,定量研究的结论如果没有通过定性研究进行清晰透彻的解释,就只能是一堆死的数据,是无法明确地揭示所研究的教育现象的。[9] 由上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可以看出,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是互补的。在教育研究中,将两者整合使用,一方面可以弥补各自单独使用时的缺陷,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教育研究在量的方面科学、精确,在质的方面清晰、透彻,从而提高说服力。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我们应避免“泛化”定量研究,而应重视两者的整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研究个性和特色,形成巨大张力,达到优势互补。[10]比如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就可以通过问卷等定量方法获得各个地区就业学生的数据,然后再通过定性分析产生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样将定量与定性结合使用,既发挥了定量分析的精确性、客观性和简洁性,让学生就业分布状况一目了然,又发挥了定性分析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探索性,给出了清晰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两者优势互补,很有说服力。 四、结语 总之,定量研究作为教育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有优势也有局限。我们只有把握其适用范围,将其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优势互补,才能提高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注释: ① 这部分内容参考老师课堂讲授内容,如有错误和疏漏,那是笔者理解有误,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41-47. [2][3][10]付瑛,周谊.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4,(2):9-1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23. [5]栗玉香,冯国有.教育科学研究不宜苛求定量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1991,(2):33-35. [6]吴争程.定量方法在我国社会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湖北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12-13. [7]常 蕤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研究 刍 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9,(1):61-62. [8]伍红梅.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及结合[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9(3):70-72. [9]嘎日达.论科学研究中质与量的两种取向和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54-62.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定性和定量研究论文

经济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经济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论文,以供参考。

摘要: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是对经济事物本质及其属性的分析;后者是对经济事物进行量的考察。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阐述学术研究界关于他们的争论,并分析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关键词: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

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

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

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

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

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6]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

定性方法是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以普遍承认的公理、一套演绎逻辑和大量的历史事实为分析基础,从事物的矛盾性出发,描述、阐释所研究的事物。进行定性研究,要依据一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方面,将同质性在数量上的差异暂时略去。定量分析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在企业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数据来源,按照某种数理方式进行加工整理,得出企业信用结果。定量分析是投资分析师使用数学模块对公司可量化数据进行的分析,通过分析对公司经营给予评价并做出投资判断。定量分析的对象主要为财务报表,如资金平衡表、损益表、留存收益表等。其功能在于揭示和描述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发展趋势。

cssci定量研究论文

1.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创办人为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 September 16,1925~)。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简称 SSCI),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收录报道并标引了2684种(截止到2009年6月9日)社会科学期刊,同时也收录SCIE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亲,希望有帮到你!满意望【采纳】!! 紫竹南雨by我爱电子书

cssci是什么级别刊物

CSSCI是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里认定的期刊,是国内最权威的期刊,其次是北京大学核心期刊。CSSCI是最难发的核心了,一般来说,一个教授能发一两篇南核,就是很厉害的了。但是即便是教授,如果发表这里的期刊也是不容易。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

SCI和CSSCI的区别一 SCI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根据SCI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水平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每年一次的SCI论文排名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印刷版(SCI) 双月刊 3,500种联机版(SciSearch) 周更新 5,600种光盘版(带文摘)(SCICDE) 月更新 3,500种(同印刷版)网络版(SCIExpanded) 周更新 5,600种(同联机版) 部分科研工作者将SCI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然而SCI原本只是一种强大的文献检索工具。它不同于按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是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即将一篇文献作为检索词,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越查越旧,越查越新,越查越深”这是科学引文索引建立的宗旨。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SCI总线 ----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sciSpinal Cord Injury(脊髓损伤)的英文缩写。二 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CSSCI的来源期刊或来源文献,不仅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而且将包括欧美等各国出版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来源期刊按引文量、影响因素、专家意见等标准评定。在国内,只要具有CN(中国连续出版物编号)的正式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又是学术性的期刊,都可参加评选。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CSSCI今后也将关注和收录学术集刊(具有正式书号的连续出版物)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成果。CSSCI建有一个全国性的“CSSCI咨询委员会”(2005年改名为“CSSCI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17家委员单位和技术专家组成,其中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温州师范学院、南京大学等。指导委员会是学术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修改指导委员会章程;审议中心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指导中心CSSCI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审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审核CSSCI重大新闻发布内容;协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领域的全国性重大学术活动。目前,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100多个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关论文

定性论文和定量论文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它们的区别如下:

1. 研究对象不同:定性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文字、图片、录音、视频等非数字化的数据,而定量研究的对象通常是数字化的数据,例如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等。

2. 研究方法不同:定性研究通常采用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而定量研究通常采用统计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强调对数据的客观测量和分析。

3. 研究结果呈现方式不同:定性研究的结果通常是通过描述、解释、归纳等方式进行呈现,强调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和解释;而定量研究的结果通常是通过统计分析、图表等方式进行呈现,强调对数据的客观测量和分析。

总之,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选择何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定。

经济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经济学研究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究论文,以供参考。

摘要: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前者是对经济事物本质及其属性的分析;后者是对经济事物进行量的考察。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阐述学术研究界关于他们的争论,并分析经济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关键词: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经济学研究

研究是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对事实或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以获取新的可靠知识的思维活动。研究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对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不断引进别的学科研究方法或开创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为之服务。这些研究方法的引进和创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理论及相关科学理论的发展,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然而我们也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研究方法,把握正确的尺度和方向才能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事半功倍。但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关于经济研究中的两种分析方法即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哪一种方法更科学、更合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在经济学界,主张定量分析的观点认为,采用数学语言,遵循数学所固有的逻辑程序,有助于清晰地表达思想,使概念精确,论证富有逻辑性,避免曲解和混乱,混乱,如经济学家施蒂格勒认为这种转换不仅值得搞,而且非搞不可。其转换有助于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与其对立的观点认为,虽然严格地遵循数学逻辑程序,能使混乱的思想呈清,但数学只是经济认识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质的分析,滥用数学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谬误。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认为,这种转换不仅无益,而且涉及到一种陈腐的智力几何学。结合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对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争论,本文试图就定性、定量分析的定义其各自的特点入手,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的相互关系。

一、定性分析的定义及特点

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找事物的本质联系,是对事物或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的分析。所谓质,即指事物成为其自身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规定性。世间万物之所以能呈现出多样性,是其自身与他物相区别,具有自身的特定的质。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事物的质,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

而只有清楚地认识事物本身并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在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而定性分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现象、性质来确定概念,判断其未来的发展程度,对事物进行非数量化的分析。如对方针、政策的反映,某些商品的价格调整引起的生产和市场形势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对市场形势的影响,国际化贸易带动下购买力投向的变化等,这些都难以准确地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做出估计和判断。定性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的,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材料来进行分析,从而确定未来事件和趋势的发展性质、发展程度。它对长期远规划、重大问题的发展前景、市场形势的估计和判断,以及制定工作计划和企业经营活动,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主要通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抽象方法,将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经济现象的本质上,归纳影响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对主要因素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回答各主要因素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各主要因素间的抽象关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比较适合个案在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的和多侧面的分析研究。如专家调查法、主观概率法、意见集合法、相互关系分析法、历史经验分析法等等,都是属于定性分析的一些具体方法。

定性分析的特点是简便易行,在缺乏资料的情况下也可以加以引用。它的不足之处是,缺乏量的分析,是粗放性的,不够具体,有一定的主观成份因此容易受分析、判断者的情绪和形势气氛的影响。

二、定量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量是指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速度,以及其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数量表示的规定性。它是用数量指标来分析研究事物的实践结果和发展趋势及其程度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统计学、计量学、概率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和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方程、摸型、图表和计算机等进行分析研究的。

主要分析方法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两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经营动态分析、商品调运分析、库存分析、成本核算、费用效益、经济效果、劳动效率、市场动态分析等各个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学研究中数理与计量分析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因素量、时间量和比例量的分析都属于定量分析的范畴。定量分析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精确性和客观性。

定量分析相对于定性分析的主观性而言的,定量分析基于经验事实,可以通过数学或计量模型所具有的抽象性和逻辑结构的严谨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状态趋势给予客观的分析,并立刻做出相应的判断。但由于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够以数量或数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必然造成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引入数学的方法是具有其必要性的。早在“边际革命”时期,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瓦尔拉斯、帕累托、埃奇沃斯等人就大量的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李嘉图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对等级地租、工资、资本周转和比较成本等问题的论述,就多次运用了数学图表分析。

20世纪初,计量经济学鼻祖费里希·丁伯根也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计量数学结合起来,运用数学模型研究经济周期,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数学的抽象性可以使复杂的经济关系变得清晰。数学的精确性可使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到精确的研究和描述,也有助于经济范畴得到精确的定义。数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可使经济学理论的推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使理论中的错误得到一定程度的匡正。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数学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数学方法毕竟只是一种工具,它的好坏全在于人对它的使用。同时作为进行量的分析手段,数学分析的运用必须以质的分析为前提。

再者,在现实的经济领域中,有不少经济现象很难简单的运用数学模型加以解释和说明。强性使用数学模型将一些因素量化反会导致与经济想象的偏离、失真或者脱离研究的现实意义的状况。凯恩斯在其《通史》中,也批判了“将经济分析体系形式化了的符号伪数学方法”,认为“在令人自命不凡但却无所助益的符号迷宫里,作者会丧失对于真实世界中的复杂性与相互依赖的洞察力。”

然而,当今的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对于量的认识和处理出现了不少的偏差。国内外许多学者由于在经济学研究上很难迅速出成果,就纷纷在数学形式上大做文章,而忽略了所研究经济现象或事物的本质,缺乏对经济现象的直观判断和价值的认识,只注重数学分析的花哨的表面和模型的复杂性。更有甚者,为了使论文和研究满足数学逻辑一致性,编造经济数据,并拼凑参数范围,从而得到“理想”的实证结果,最终不是使经济研究的内容脱离现实或失去研究的真正意义。

定量分析虽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它本身只是对大量样本的部分特征的精确研究,所以只能对经济现象的比较表层的、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无法对其深层的原因和具体的细节进行深刻剖析。经济研究的正确取向应建立在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和研究对象的本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与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是具有一定量的质,量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不同质的事物拥有不同的量和量的界限范围。一方面,质决定着一定的量,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另一方面,质必须以一定的量作为必要条件,它决定于数量的界限。量变超过了数量的界限,事物的质就会改变。所以,质和量是互相结合、互相规定的,并形成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即度”。同样的,在经济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质上是同一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是认识的起点。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性。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理解和解释,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整体意义和价值关系的,它揭示的是教育现象中的价值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提出、理论建构、假设验证、结果评价都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定量研究中的逻辑命题、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都自然应当建立在对基本问题或理论假设的理解和解释基础之上。定量方法研究的是事物的量变过程,并通过研究事物所具有的度,即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和范围,来把握事物相对稳定的本质特征。因此,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应把它们统一起来,通过对经济学现象本身的量变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来达到对于经济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

四、结论

总之,经济学实质上是一门研究在既定资源约束下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科学。人的行为往往具有盲目性、社会性和主观性等非理性特征,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理性逻辑来进行量化分析并加以解释的。同时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多变量、多因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的动态系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单一,而应该容多角度的不同侧面进行求证分析,经济研究需要更加精密的研究理论加以深化。因此,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兼容其他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作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想结合。

参考文献

[1][美]唐·埃思里奇.朱纲译.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ml.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廖士祥.经济学方法论[m].上海:上海社会利学院出版社,1991.

[3]朱成全.经济学方法论[ml.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1997(5).

[5]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j].学术研究,2005(4).

[6]董瑞华,傅尔基.经济学说方法论[ml.北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