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看那两本杂志有什么不同的咯,那种封面比较吸引人的,那种就比较好发了。。图文并茂很重要!!!
张奇文,主任医师,教授。上口镇北半截河村人,历任潍坊市中医院院长、潍坊市卫生局局长、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主任、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他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学会创始人之一,先后作为学科带头人主持全国儿科学会工作达 18年之久,为中国中医儿科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悬壶济世的“李老爷”,他一生崇拜。张奇文一生受寿光历史上的名中医“李老爷”影响很深,看病行医一切以生命为重。在张奇文诊所的门外,贴着这样的警示句:大人物、小人物,性命不分大小;有钱的、没钱的,治病不以钱量。张奇文说,他以这种要求来约束自己和员工,他的这种思想的产生和当年“李老爷”的治病精神有相通之处。在和记者的聊天中,张奇文首先讲到的就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名中医“李老爷”——— 李莪华。“李老爷”是李家官庄村人,对于他的事迹,张奇文从小就十分了解。“‘李老爷’看病十里以内不劳车马,看过一次后便主动上门复诊,且自带干粮烧饼,自带烧酒,御寒防饥,决不食病人家酒饭。”张奇文说:“此举曾被人耻笑,但他认为‘此吾性之所嗜也’。”“李老爷”死后,乡亲们为他建庙立碑,并在他的忌日农历四月十三开始举行三天庙会。张奇文小时候总爱到庙会上去,瞻仰那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李老爷”,并立志要做他那样的医生。“在行医后,才真正体会到‘李老爷’的伟大。”张奇文说,医疗机构以利益为重,医生很少考虑患者的感受,有的人甚至吃喝拿要。他认为,这违背了从医之道,与他的做人原则也是不符的。他一生以“李老爷”为榜样,济世救人,首重医德。两次获得“全国劳模”“急病家之所急,痛患儿之所痛。他人子女犹如亲生娇儿。”这是张奇文作为儿科医生的治病准则。1957年,张奇文从昌潍医校(潍坊医学院前身)毕业后,来到昌潍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为了提高医术,张奇文拜晚清秀才儒医郄秋浦、名医曹同文为师。“那时,我真正把中医的命运和前途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鞭策自己做一个无愧于祖宗的中国人,对得起病人的称职医生。”不是豪言壮语,这是张奇文发自内心的独白。看病时,他视救死扶伤为天职,不遗余力为病人医治。病号出院后,仍主动上门为其复诊。碰到困难的家庭,拿出工资为其垫付医药费。那时,张奇文因医德医术兼具而受到老百姓的爱戴。1960年6月,经过层层推选,张奇文被选为“全国劳模”,出席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此后,张奇文对自己要求更高,刻苦钻研中医知识。到1978年已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再次因为突出贡献而被评为“全国劳模”,作为全国医药科技大会代表团成员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劳模”的精神发挥至今。“看到家庭困难的病号,诊费、药费全免,有时一楼的药店一天能接到十几张免费药单。”张奇文的徒弟王家俊描述。“我每月有七八千元的退休金,儿女们也都十分出息,我不缺钱,诊所够支付员工们的工资就行。”张奇文说。毕生精力传播中医之道“作为一名老中医,我感觉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那便是将国粹精华继续传授下去。”张奇文说。1981年—1985年,张奇文牵头与周凤梧等人主编了《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共三辑,刊载了近现代97位名老中医的治学与成才之路。出版后,该书印刷万余册,很快被抢购一空,不得不再版。20多年过去了,张奇文认为又涌现出新一轮全国名老中医,于是,张奇文决定再编辑《名老中医之路续编》,拟于2010年出版完成。作出这个决定看似简单,而张奇文却要为此付出太多,“责任心使然”,这是老先生的解释。很多业内人士感叹于他的奉献精神。著名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93岁的邓铁涛教授称该书“是一部20世纪当代名医的‘成才史’,是历史的新分支;是一部世界独有的中医教育史;也是一本20世纪中医传奇文学,十分有价值。“ 开创中医高等教育改革办学之先河 “培养中医人才,要从少年抓起。”张奇文大胆提出这样的言论。他说,他在整理名老中医的成才之路时,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中医学习要从少年抓起。“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扭转中医后继乏人和从业人员素质下降的局面。”张奇文说,他决定办一个中医专业少年班。要办一个中医少年班?这个党委书记(那时他任山东中医学院党委书记)是不是在胡搞?当时所有人的心中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山东省委、教育厅、卫生厅经过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办!第一届少年班于1985年开始招生。学员从14岁—16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学制8年,预科三年,本科五年;预科阶段中,趁年轻背诵中医启蒙著作和四大经典选读,外加中医文化课;本科阶段,系统学习高等中医教育教材,临床带教,早定向跟师。据了解,张奇文创办的中医少年班在全国尚属首例。3届学生毕业后,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成了硕士生、博士生,成为可靠的中医事业接班人。他的试验成功了。有专家认为,学员从少年时期就确定牢固的专业思想,培养其对中国医药学浓厚的兴趣,使其尽早树立从医的志向,这对振兴中医是十分有效的。目前,这一培养模式在国内医药院校仍被采用。已有五届“洋中医”毕业 “中医治病确有很好的疗效,中国人代代相传,有着丰富的与疾病抗争的经验和医学文献传世,理应发扬光大。”张奇文说。在此之前,中医在国外的地位是尴尬的。在很多西方人的眼里,中医与封建政府腐败无能等量齐观,不屑一顾,把早已传到国外的中医中药看成是江湖卖艺者。“这一点让我们这些老中医觉得心痛。”张奇文说。心痛之余,他要采取一些行动。从1989年,张奇文担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始,至今他已先后六次应邀去澳大利亚讲学访问。“此行,让澳大利亚人开始对中医疗效有所了解,增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张奇文说,之后澳大利亚教育部经过反复论证,批准在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ET)和墨尔本大学分别设立中医系和生物医学院,这成为西方国家第一个将中医药纳入正规教育的国家。张奇文还担任主编编写了《汉英中医辞典》,并写论文分析澳大利亚中医现状,提出八条建议,均被采纳。据了解,目前已有五届“洋中医”毕业。2000年,维多利亚正式通过立法,成立了维州政府中医医管局,与西医医管局有着平等的地位。此消息一公布,轰动了整个澳大利亚乃至全世界,数以万计的海外侨民无不欢欣鼓舞。《中国中医药报》报道,张奇文是“澳洲中医立法的有功之人”。他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张奇文被选为澳洲中医学院特聘资深教授及澳洲全国中医药针灸学会联合会名誉会长、学术顾问,几次被挽留定居澳洲,但均被婉拒。张奇文说:“我的理想在国内。” “厅级郎中”乐为百姓消病灭灾11月28日,记者一行到达张奇文的诊所时刚过8时30分,门口的病人已排起了长队。看病热情、实惠、医术高超,这位“厅级郎中”、“平民大夫”早已名声在外。胡女士6岁的女儿得了一种顽疾,她每周带着女儿从济南远道而来看病。“每次过来张教授都给予照顾,不用挂号,先给我们看,这样不会耽误返回的客车。”胡女士说。“我们是从德州来,在这看病好得快,张教授人又好,上次带的钱不够他也照样给我们拿药。”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男子说。王家俊告诉记者,随着张教授知名度的提高,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而来,他一律照顾。对于特殊病号,张教授上门就诊,从不收取费用。张奇文退休后先办本草阁、慈幼堂,后办百寿堂,沉潜社区,问病乡里。他目前已年过七旬,但对待每一个病人都耐心、认真。“我的前半生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当官、做学问,现在有时间了,我要把精力放在自己终生所热爱的事业上来。”张奇文说。日前,张奇文教授又获得两项新荣誉。在第 26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上,被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发展突出贡献奖”;当选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儿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张奇文退休后,回到潍坊,为人民群众诊治疾病。11月28日,在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赵守祥的陪同下,记者来到潍坊,对其进行采访。老人家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努力:“我这一生做过的三件事最让人欣慰:‘一老’、‘一少’、‘一世界’。‘一老’便是编辑了《名老中医之路》丛书;‘一少’就是创办的‘中医专业少年班’;‘一世界’便是将中医知识推向国外,在澳大利亚培养5届‘洋中医’。这些在全国来说都是开创性的。” 虽有那么多成就,但张奇文认为自己就是一名大夫,他的努力和终生奋斗的目标便是济世救人,他所有的努力也都和这个目标有关。 ·他刚刚当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一届儿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两次被评为“全国劳模”;·他在全国首创“中医专业少年培训班”·他六次到澳大利亚传播中医学,使其成为第一个将中医纳入正规教育的西方国家;·他退休后为老百姓诊治疾病,被誉为“厅级郎中”、“平民大夫”。
退休人员配中草药享受的待遇包括:(1) 全国退休人员可免费领取2剂每月的中草药; (2) 重症患者,可在住院和门诊使用中草药,支付部分医保费用; (3) 残疾人收入不足的可以获得贫困救助,以改善他们的生活;(4)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草药健康教育活动,帮助老年人正确使用中草药。
茵陈原名因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中医常用的清湿热、利胆退黄要药。《伤寒论》茵陈蒿汤以茵陈配栀子、大黄,用治湿热黄疸,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壮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苔黄干、脉弦数之阳黄证;《张氏医通》取茵陈配附子、干姜、甘草,用治肤色暗晦、寒盛阳虚、纳少脘闷,或腹胀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腻,脉濡滑或沉迟之阴黄证;皆以茵陈为君药,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
现代药理实验,茵陈胆道汤(茵陈、栀子、柴胡、黄芩、木香、枳壳、大黄、金钱草)用于经麻醉的实验犬,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不仅使胆汁流量增加,还使胆汁内固形物含量明显降低。 可见,茵陈确实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利胆药,可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或尿少色黄等证。
滨蒿、茵陈蒿
陶弘景谓:“今处处有之,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古人很早以前就观察到,严冬来临时,茵陈的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的根依然存活。翌年开春,前一年枯萎了的地上部分会重新萌发新芽。陈藏器《本草拾遗》因此释名道:“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后加蒿字耳。”
综合“似蓬蒿而叶紧细”“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等特征,结合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所附的茵陈图,可以确证,古代本草中的茵陈就是今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近世,本草学家经考证,认为《名医别录》所称“生太山及丘陵坂(坡)岸上”、韩保升所称“叶似青蒿而背白”(指幼苗)的茵陈,即今之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而陶弘景所称“经冬不死,至春又生”者,虽未指明出产地区,但显然为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所以,现时全国各地通作药用的滨蒿和茵陈蒿都属于传统药用茵陈的正品。据此可谓,茵陈自古至今的药用品种是一致的。
滨蒿又称猪毛蒿,为一二年生至多年生草本;茵陈蒿又称猴子毛、羊毛茵陈、牛尾茵陈,为半灌木状多年生草本。
它们的植物性状稍有不同。滨蒿的根纺锤形或圆锥形,多垂直;茵陈蒿根分枝,常斜生。滨蒿的茎常单一;茵陈蒿茎常数个丛生。滨蒿瘦果小;茵陈蒿瘦果较滨蒿的稍大。滨蒿花期8~9月,果期9~10月;茵陈蒿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滨蒿生于沟边、山坡、砂砾地或盐碱地,广布于全国各地,主产于陕西、河北、山西等省;茵陈蒿生于海滩和沿海河边沙土或壤土上,少数出现于近海地区的山坡上,分布于我国东部与南部沿海省区,主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
滨蒿和茵陈蒿经加工整理后的药材,商品统称绵茵陈。 它们的生药性状极为相似,肉眼难以区分。利用显微鉴别能将两者分别。
滨蒿和茵陈蒿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如把它们统统列出来,篇幅一定很大,成分的名称很专业,读者也很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那就简单一点说吧。在滨蒿和茵陈蒿的化学成分中,具有利胆作用的成分竟不下七八种。它们中有的存在于植物生长的全过程,有的存在于植物生长的幼苗阶段,有的存在于植物的花果期,有的开始时含量较低,随着植物的生长,其含量越来越高,有的则方向相反,所有的这些有效成分都是茵陈利胆作用重要的物质基础。
现代药理实验的结果表明,茵陈除了利胆、促进胆汁分泌和退黄外,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还能抑制皮肤病原性真菌的生长,对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茵陈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及利尿的功能。
怎样采收茵陈才最好
茵陈的采收季节直接影响到药用茵陈的质量。据我国古代早期本草记载,茵陈的采收季节为农历五月之后的夏季。如《名医别录》曰:五月及立秋采阴干。宋《本草图经》云:“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至明代,逐渐有所变化。从李中立的《本草原始》开始,已经有“三月采收于日中暴干”的记载,并说“亦有用花实者”。花实须在秋季采收。这就是说,在春季采收的幼苗或秋季采收的花果也都可作茵陈入药了。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跨度大,故在茵陈的采收问题上各地说法不一。 有谓“正月茵陈二月蒿,过罢二月当柴烧”者,亦有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者,而《植物名实图考》则谓,“四月茵陈五月蒿”。
综合以上文献及农谚所述,古今采收茵陈,春、夏、秋三个季节都有;就茵陈的药用部分而言,则幼苗、茎叶、花实均有之。
那么,究竟何时采收为好?茵陈的药用部分,是幼苗好,还是带花实的茎叶好?它们都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曾对不同采收季节茵陈的利胆作用进行过实验比较。结果认为,有明显利胆作用的是茵陈蒿的花穗,而不是幼苗。但我国学者以茵陈的幼苗作动物实验,确证其有利胆作用;自古以来医家大量的临床病例也说明了这一点。
两家的结论看似矛盾,其实也很好解释。茵陈无论药用幼苗还是花穗,都具有利胆作用,这一点无须置疑。实验的结果之所以不同,可能各自的利胆成分不尽相同,实验时所用的剂量也可能有差异。
重要的利胆成分茵陈色原酮在头状花序中的含量以9月份时为最高,在叶中的含量以8月份时最高,4~5月的叶中含量极少,1~3月的叶中则不含。另一个利胆的有效成分蒿属香豆素则仅存在于头状花序中,且也是以9月份时含量最高。这就是日本学者认为唯茵陈的花穗和果穗具有利胆作用的依据。
我国学者从滨蒿幼苗中分得利胆作用的重要成分对羟基苯乙酮,而对羟基苯乙酮在茵陈幼苗抽茎期至花前期含量较高。茵陈幼苗中已知的利胆成分,除了对羟基苯乙酮外,还有绿原酸,而绿原酸的含量以幼苗中最高。因此,完全用蒿属香豆素和茵陈色原酮的含量多少来评价茵陈的质量并以此作为确定其采收期的依据,这是不全面,也是不恰当的。《中国药典》现在规定,茵陈可以在春季幼苗高 6~10厘米时采收或在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春季采收者称“绵茵陈”,秋季采割者称“茵陈蒿”。
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茵陈的幼苗或花穗、果穗都有利胆作用,但究竟哪个药用部分更好,今后应继续通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多指标的对照比较和长期的临床观察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考虑到茵陈的花穗或果穗在我国古代早有应用的记载,如果二者临床效果一致的话,那么采用花穗、果穗入药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一株花果期茵陈的总重量相当于一二十株幼苗的重量。从保护药源、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这一点是应该也是值得考虑的。
用作食疗方法多
茵陈除了药用外,自古就有食用的习惯。李时珍曰:“茵陈昔人多莳为蔬。”又云:“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说明茵陈确实可以作菜蔬食用或用于食疗。杜甫有诗云:“棘树寒云色,茵陈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阴益食单凉”(《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洪舜俞《老圃赋》则云∶“酣糟紫姜之掌,沐醯青陈之丝。”酒糟紫姜,醋拌茵陈青苗……怎么样,勾起您食欲了吧?由此想见,古人春采茵陈幼苗入药也许就同茵陈食蔬的习俗有关。
茵陈食用的方法很多。从实用、简便两者求之,今采撷两则,以飨读者。
新鲜茵陈蒿嫩茎叶250克,白糖、麻油各适量。将茵陈去杂后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洗净,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此菜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两目昏花、夜盲等病证。
鲜茵陈蒿10克(如无鲜品,可用干茵陈蒿5克代之),蜂蜜适量。将茵陈去杂洗净后,用冷开水适量浸泡片刻,而后去掉冷开水,再加入蜂蜜及开水,浸泡饮服。此法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有一定的作用。
程超寰 1944 年5 月生。1966 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复旦大学药学院)。1981 年调入上海市中药研究所药材研究室,从事药材研究和本草文献研究。2004 年退休后致力于本草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 《苦杏仁的炮制研究》(国家“七五” 科技 重点攻关项目科研论文,内部存档)、《本草药名集成》《本草释名考订》。2005—2011 年,应邀加盟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编写组,合作编撰出版了《中国常用药品集》《国家基本药物用药手册》《社区用药手册》《上海市增补基本药物用药手册》等,在编撰的全程中,均任常务编委,是中药章节的主要撰稿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中医药知识 健康 养生 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摘录。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 程超寰
投稿邮箱: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退修后录用的几率为30%。2022年11月9日根据查询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官网得知退修后录用的几率为30%。
序号 篇名 作者 页码1医学生实习医院选择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江凯; 4861-48622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吴容; 48623食管气管瘘患者使用支架置入治疗的护理 李剑鸿; 4863-48644血清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成年重症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尹华; 4864-48655浅谈献血车医务人员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位置与素质 谌建群; 48656高校学生体检服务升级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陈明云; 48667 46例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分析 张庆梅; 4867-48688国产奥氮平治疗男性首发精神分裂症1年随访 魏晓玲;杨红英; 48689心理护理在无痛人流麻醉护理中应用的效果 郑凤琼; 486910六西格玛方法在婴幼儿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解慧; 48701135例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措施 庞桂建;丘伟峰;钱冲; 4871-487212大学二年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周兵; 487213浅谈基层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与卫生监督的联动机制 李红辉; 4873-487414黄浦区游泳场所卫生问题探讨与对策研究朱倩; 487415糖皮质激素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剂量分析 晏佳丽; 487516老年骨转移癌早期诊断和内科治疗现状及进展 彭恩强; 4876-487717食品索证监督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刘丽群; 4877说明:杂志目录每期都会更新有一定的时效性,仅供参考。
杂志,能是报纸吗?这个问题有点
你好。这个是期刊。是医学类的北大核心刊物
中成药杂志没有两次外审。中成药杂志于1978年创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成药信息站主办,是一本月刊,杂志的质量很不错,学术影响力极高。期刊在中国医学类期刊中被引频率排行第1位,药学类期刊被引频率排行第2位,中国医学类各学科论文引用期刊分布排行第1位。据了解,中成药杂志外审时间一般需要2-3个月左右,具体时间要看文稿的质量、创新性。
一个月未收稿转投其他期刊,结果发现前者开始受理稿件怎么一个月未收稿转投其他期刊,结果发现前者开始受理稿件怎么办,本人菜鸟一枚,求助各位同仁这种情况怎么办?一个月前我投了某期刊A,一直在“最新投稿”状态,编辑部一直没有收稿。我明确在期刊官网上看到“自投稿之日起,每个环节(最新投稿→初审→外审或复审→发采用通知)最长不多于
从1951-2022,我国退休年龄调整过数次,但基本退休年龄的变化并不大,现行制度基本是沿用1978年的制度,也就是男60岁,女55岁。但这其中又经由数次对于职业、伤残职工、个体户、自由职业、高危职业的退休年龄认定。2016年,人社部提出了渐进式退休的退休年龄方案,但截止到2022年,此方案尚未正式实施。
据科技日报讯(记者刘侃)日前,《中国针灸》杂志接到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文献选刊技术委员会的通知,在最近完成的一次期刊评估中,决定将《中国针灸》杂志收入包括MEDLINE在内的MEDLARS数据库系统。MED鄄LINE是“医学文献分析和联机检索系统”的英文缩写,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于上个世纪60年代建立,是国际著名的医学文献数据库之一,收录了近4000种医学期刊,约占全世界生物医学和卫生保健期刊的30%,为全球公认的评价医学文献和期刊的权威机构。据了解,由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严格的评审制度,在其每年评审的数百种期刊中,只有15%%—20%%的期刊可被选用。在我国千余种医学期刊中,目前只有75种被纳入MEDLINE,《中国针灸》杂志是中医药界第4个获此殊荣的期刊。 《中国针灸》被纳入MEDLINE,针灸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原始论著将得到国际间的更多关注。
1962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丙行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兼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成都市锦江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主任,天津市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天津市政协常委。1962年10月~1968年6月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师。1964年9月~1965年9月卫生部针灸研究班学员。1968年9月~1971年4月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主治医师。1971年4月至今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1971年被任命为针灸科主任。1979年晋升副主任医师。1981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1983年晋升副教授,同年被任命为第一附属医院院长。1987年晋升主任医师。1991年晋升教授,同年被任命为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他先后在国内及国外多个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兼任职务,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第一副院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美国东方医药基金会顾问,美洲中医学院及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西医结合衫临床急救》杂志编委,《中国医院管理杂志》副主编等。2014年10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在京举办第二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授予石学敏等29人“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自 20 世纪70年代初开始潜心研究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提高了中风病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现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已达分子基因水平。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于法量学”的学术概念,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多年来,巳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 30 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20 余名。 先后出版《中医纲目》《石学敏针灸学》等著作 20 余部。“醒脑开窍” 针刺法及“手法量学“己多次入选高等教育教材中。近年来,在“醒脑开窍” 针刺法的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中风单元”疗法,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针药并用,为治疗脑血管病开创了新的思路。石学敏院士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针灸学和老年医学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愈40余年,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石学敏院士始终如一地坚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医学,坚持“中西结合、融西贯中”、针药并用、形神兼备。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创造了世界医学史上的神话。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中医现代化进程。依据四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独特的学术思想,开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类新药“丹芪偏瘫胶囊”,本品临床疗效显著,充分体现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精髓,已顺利取得新药证书,并投入市场。 1、创立醒脑开窍针法,开辟中风治疗新途径:70年代末,石学敏提出中风病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瘀血上蒙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创新性认识,创立醒脑开窍法则及针刺方法,治疗中风病取得显著疗效,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确立了从脑论治中风、以取阴经穴为主的治疗体系,并在针刺手法上制定了明确的量学规范,一改以往以取经穴为主、针刺缺乏明确量学规范的传统选穴原则及针刺方法。经过对4005例脑血管病临床各期住院患者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爱丁堡斯堪地那维亚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系统严格的对照观察,临床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分别为:急性期为48%及83%,恢复期为42%及62%,先兆期为67%及90%,显著优于传统针法及中西药物疗法。对于针刺作用的机制,他先后从脑血流、血液流变、脑神经递质代谢、脑血管功能、形态及脑代谢、细胞内钙离子超载以至基因水平开展了深入系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揭示了该针法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机制。研究结果证实,该针法对于脑梗塞所出现的上述方面的异常改变及有关危险因素具有多方面的良性调节作用,特别是针刺可调节血管功能,促进缺血区代偿血管开放,改善脑代谢,提高自由基清除酶活性,调节兴奋性氨基酸代谢亢进,抑制细胞内钙离子超负荷,改善脑细胞及超微结构损伤,并可促进热体会克蛋白合成及调节c-fos基因在不同脑区的表达,从而把针刺治疗中风的研究提高到现代科学水平。由他设计、实施和主持完成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于95年通过天津市科委成果鉴定,并获得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系目前中辚针灸研究所获得的最高科技奖励,现已作为9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应用。2、确立“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开辟针刺手法研究新领域:针刺手法的实施是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历代针刺手法在刺激量的计量方面概念模糊,缺乏规范量化操作,使得医生难以掌握,并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他在针刺治疗中风病的量化手法研究基础上总结了9种疾病的针刺手法量学规律,并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率先提出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传统的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此外,他对最常用的捻转补泻手法,根据捻转的频率、幅度、作用力方向提出了量化的补泻定义及规范操作,即捻转幅度小于90度角频率快(大于200转/分钟)为补法;相反捻转幅度大于180度角、频率慢(小于60转/分钟)为泻法,更新了“大拇指向前捻转为补,向后捻转为泻”的传统定义及操作。他主持完成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成果获86年度全国(部级)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3、对针灸学基本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他在针灸学基本理论—腧穴功效和经络病侯学方面的研究有较深造诣。在腧穴学方面,历代文献对于腧穴功效主治的认识只是罗列了一些病症,而缺乏用中医理论对穴位的功效进行高度地归纳和总结从而确立其主治证侯。石学敏教授根据历代文献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在经络学中,成书于2000年以前的《灵枢.经脉》篇是经络理论的基础,12条经脉搏的主治病侯是其中的重点内容,是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深奥难懂,历代对于病侯的诠释和阐发多“以字解字”,使学习者很能难领会其实质。石学敏院士结合现代临床实践,对每一条经脉搏的病侯群进行了剖析、划分,并与现代相关疾病进行了对照研究,科学地对12经脉搏的病侯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
你好,是核心期刊 老师你好,你说的这个是核心期刊 谢谢
护理类的期刊专业的只有20本。1、《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中华护理杂志》3、《中华护理教育》4、《中国实用护理杂志》5、《中国临床护理》6、《中国护理管理》7、《现代临床护理杂志》8、《天津护理杂志》9、《上海护理杂志》10、《全科护理》11、《齐鲁护理杂志》12、《临床护理杂志》13、《 解放军护理杂志》14、《护理与康复》15、《护理研究杂志》16、《护理学杂志》17、《护理学报》18、《护理实践与研究》19、《护理管理杂志》20、《国际护理学杂志》
国家级期刊:
1.中华护理杂志
2.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3.护士进修杂志
亲,开源类的期刊可以不?我只知道开源型的期刊,护理学,
精选了【100个】关于老年护理学论文集供您后续的写作参考,在写老年护理学论文之前,很多大学生总是被老年护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难倒怎么办?请阅读本文!一、老年护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文[1]对《老年护理学》教与学的再思考.白玉华,2011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2]学生小讲课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李芳.许瑞.王艳波.李丹琳,2011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会议[3]《老年护理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肖宏俊.孙琳,20082008年医学发展中护理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全国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与心理护理学术交流会[4]《老年护理学》多元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崔艳.张宏晨.高丽.杨瑞.徐莎莎,2014第九届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5]中国"老年护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刘祚燕.张雪梅.陈龑.陈茜.胡秀英,2013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6]"老年护理学"本科课程教学管理改革研究.刘祚燕.陈茜.胡秀英,2013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7]中老年眼疾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张旭虹,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8]军队院校老年护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张宏晨.徐莎莎,2014第九届全国高等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9]老年社区护理与保健.贾凌云,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10]120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蒙文静,2003全国第六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会议二、老年护理学论文期刊参考资料[1].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护理管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期.刘宇.孙静.郭桂芳.[2].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8期.周颂华.范宇.刘英.[3].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9期.张宏晨.高丽.崔艳.段永珂.[4].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开设《老年护理学》双语教学专业选修课的评价.《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8期.蒋新军.陈燕.马改红.晋溶辰.[6].护生参加?老年护理学?课程服务性学习的体验及反思.《解放军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5年7期.刘娜.杨云衣.董志刚.张媛媛.徐燕.[7].6步任务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护理研究》.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4年10期.崔艳.高丽.张宏晨.徐莎莎.[8].角色扮演法在《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西南国防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3期.杨翔宇.高静.吴晨曦.张婷.柏丁兮.[10].护生作为社工志愿者参与老年护理学实践教学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6期.徐晶.罗晓云.石冰雪.史崇清.张迎红.路兰.郑一瑾.李金萍.鲁琼芳.唐杰.三、老年护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目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PBL模式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3作者:赵文婷.护理学南方医科大学2011(学位年度)[2].“中西医结合养老护理模式”在老年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张洪.护理学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3].《老年护理学》课程服务性学习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刘娜.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15(学位年度)[4].目录.护理干预对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症状及自我效能影响的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孙自红.护理学山西医科大学2011(学位年度)[5].目录.有声思维法在护理本科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周亚东.临床医学;护理第四军医大学2013(学位年度)[6].麻醉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作者:陈文真.护理学泰山医学院2014(学位年度)[7].目录.福州市脑卒中患者家庭护理质量评价的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黄丽钗.老年护理学福建医科大学2007(学位年度)[8].目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两位一体”社区护理模式及效果的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王欣国.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13(学位年度)[9].目录.上海老年家庭照顾者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要的研究.被引次数:14作者:刘腊梅.护理学第二军医大学2008(学位年度)[10].社区T2DM患者抗炎饮食干预后的效果评价.作者:牛惠.老年护理学湖州师范学院2015(学位年度)下面是老年护理学论文集,希望能解决毕业生们的老年护理学参考文献怎么写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