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摘要

发布时间: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摘要

《论小学体育教育》

【摘 要】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学生在小学时期,身体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他们的身体素质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课上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要求体育教师优化课堂环境,完善教学手段,以最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优化

小学体育教育是新时期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作具体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优点可归纳如下:①小学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小学体育教育可以缓解身体疲劳;③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促进体育开展;④小学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丰富教育教学体系。小学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有着极大地影响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小学体育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集体化

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谓“独生子女不可独处”,独生子女本来与同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就较少,加之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感与冷落感。他们在内心向往能够融入集体中,有着强烈的交际渴望。而体育教学恰好能为集体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适当的提高集体教学与集体训练的比重,并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实践证明,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效果明显,小组练习的方式能以最大程度的使课堂活动集体化,并增进了同学们相互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要共同进步,就一定要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小组之间为获得领先或优胜,就一定要相互比较,激烈竞争。同学们在相互协作与比较竞争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并培养了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教师在小组分配的时候,要注意小组实力分配均匀,也要注意控制课堂的气氛与节奏,保证竞争积极向上。人的本性是渴望被表扬的,因此,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可以让他们为同学们做示范,而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要进行鼓励与辅导,做到细心与耐心,提高他们的信心和斗志。体育课本身形式就很丰富,采用集体化的方式,使得课程更为生动有趣,同学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对培养学生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注重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教学的应用,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玩的阶段,采用游戏教学更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规则的原则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游戏的竞技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同时,体育游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游戏教学,合理的应用体育游戏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仅仅以跑步、做广播体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教学中,而游戏的趣味性与竞技性正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师在体育游戏的设置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自由放纵,要做到逐步提高学生机体的运动技能与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切忌过分激烈。如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球场的球赛,由于小学生身体较小,运动能力也比较弱,不适合在成人的大场地进行比赛,所以尽量避免由于场地不适合而产生的过度疲劳。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等。游戏教学要注意儿童化,要符合儿童们的兴趣爱好。另如在小学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们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教同学们的武术动作可以想象成各种武侠片中的“绝技”,如“凌波微步”、“如来神掌”等等。比起没有任何情境的单纯学习,这种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中,自己担当着武林大侠的学习方式会令同学们乐在其中,更感兴趣,更有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社会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德”则是排在第一位。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其德育教育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身体活动表现上。比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难以避免的会有些同学故意使小性子,不和自己讨厌的同学接触,或表现出不礼貌的态度,这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集体游戏教学的方法,比如丢手绢等,特地让这两个闹别扭的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心灵纯净心思简单,通过游戏的方式,小学生便学习到了逐渐解决矛盾的方法。教师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了小学生的情感问题,教会他们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同时,教师的言行与仪表,热情与态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体育教师除了要有一般教师具有的端庄的态度之外,还应该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健康和阳光。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端庄并富有朝气的仪表,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养成良好形象、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处事态度,语言要不失幽默风趣,切忌低级庸俗,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对形成一个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生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喜欢体育教师,自然就会学习模仿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可以体现在体育竞技项目中,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述奥运健儿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等等,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中的伟大精神力量。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身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有着充分的重视,并努力事先教育方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卫国.浅议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20

[2]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作为体育学科,也必定是要加入改革的大潮中来的。体育课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高级游戏,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的好坏更是对国民体育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如何快乐的进行体育教学,是对当代体育教师的严格考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的前提,因此,体育课在学校的学习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小学体育 兴趣 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根据他们好奇心强、贪玩的心理特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制定好教学计划,积极调动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教学工作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我认为快乐体育应该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对学生的受益是终身的。教师一般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中的早期影响者,尤其是小学的体育教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处于学习兴致的兴奋期,对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非常大,而且有很好的可塑性。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受其专业的影响,形成了体育教师的特有的气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很多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体育教师健硕的体格,谈吐的幽默和优秀的组织才能,这一切不仅让体育教师的形象深深的树立在学生心中,而且使学生真实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并且对其产生了学习锻炼的愿望,从而引发对体育课的热爱和兴趣。体育教师一定要时刻保持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性动作都是全体学生模仿的对象,动作协调、优美、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就会非常期待,这样就会带上体育课的时候认真的训练,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锻炼,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现出最佳的精神风貌,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魄的训练。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呢?这个是困扰很多体育教师的难题,现在的小学生“调皮”,但是要善于抓住其弱性。以下我介绍下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小学生自尊心也很强,只有不伤及其自尊,才能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否则,这些“调皮”的孩子们可是不会积极配合你工作的。此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能用过激的言语挖苦学生,尤其是对现在心灵还很脆弱的小学生,只有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给学生情感上“减负”,让学生们感觉到面前这个高大魁梧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的体育教练,更是他们心灵交流的老师,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只有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教学效果才会是有效的,令人满意的。

二、用巧妙的语言导入课堂,创设情景教学。 如何导入新课也是一直以来教师较为头疼的事,课前几分钟的教学计划很关键,往往一些学生一听上课前几分钟老师枯燥的的讲解,就已经没了什么上课的兴趣了,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开课前一定要用精妙的言语来把学生的好奇心的“胃口”调起来。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利用一些动作模仿创设教学情景,把各派的动作通过模仿表现出来,如象形,兔子跳等,学习立定跳远,采用“袋鼠跳”的形式来进行,突出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这样的形式不仅学生们喜欢做,还会传出阵阵的笑声来,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情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取多媒体影片播放的形式,图文并茂,分析技术要领,随后进行实际训练,亲自感受技术要点,增强学习效果。

三、实现角色转变,废除一言堂,体验运动乐趣。新课改要求下,一言堂已经不在适合当今的教育教学,“群言堂”才是提倡的教学模式。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是一门体验式学科,必须是要求学生亲自来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迸发出对体育的热情,也体现出了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也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爱学,建立起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体育应该倡导体验式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享受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训练,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比赛,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技中感受成功与失败,另一方面也在激烈的比赛中锻炼了身体,学到了教学计划中的体育技能,一举两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也会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升华。

四、学习交流,自我评价。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要把每次的学习心得拿出来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发现自己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学习他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学后的交流过程是很有效的,很多隐藏的问题都会被发现,以便进行及时的改正。学生的学后自我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让他们自己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适应当今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只有真正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DB/OL]. 2005-8-19.

[2] 《中国学校体育》2006 年第1 期.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使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于掌握。这样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加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可以把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校园特色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上自主活动时间少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一些小组协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三、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学生怎样去做,而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强调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人,这样不仅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师生共同融入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高效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我认为体育教学是双向双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只有师生融入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才会带动课堂气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五、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善于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思,大胆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陈海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一些探索[J].考试周刊,2009(29).

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论文

《论小学体育教育》

【摘 要】体育教育是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学生在小学时期,身体发展正处于黄金阶段,他们的身体素质将会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因此,体育课上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就要求体育教师优化课堂环境,完善教学手段,以最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优化

小学体育教育是新时期下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若作具体分析,小学体育教学优点可归纳如下:①小学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②小学体育教育可以缓解身体疲劳;③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促进体育开展;④小学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⑤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丰富教育教学体系。小学体育教育不仅对学生有着极大地影响作用,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对小学体育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全面优化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集体化

如今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谓“独生子女不可独处”,独生子女本来与同龄人接触交流的机会就较少,加之小学生年龄尚小,心理尚未成熟,很容易就会产生孤独感与冷落感。他们在内心向往能够融入集体中,有着强烈的交际渴望。而体育教学恰好能为集体活动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应适当的提高集体教学与集体训练的比重,并注意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会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实践证明,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效果明显,小组练习的方式能以最大程度的使课堂活动集体化,并增进了同学们相互的交流。小组成员之间要共同进步,就一定要和睦相处,相互协作,小组之间为获得领先或优胜,就一定要相互比较,激烈竞争。同学们在相互协作与比较竞争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体质并培养了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教师在小组分配的时候,要注意小组实力分配均匀,也要注意控制课堂的气氛与节奏,保证竞争积极向上。人的本性是渴望被表扬的,因此,教师对表现好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可以让他们为同学们做示范,而对于表现欠佳的同学,要进行鼓励与辅导,做到细心与耐心,提高他们的信心和斗志。体育课本身形式就很丰富,采用集体化的方式,使得课程更为生动有趣,同学的主体作用更为明显。对培养学生顽强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注重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游戏教学的应用,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玩的阶段,采用游戏教学更符合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体育游戏的条件和环境经常变换,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身体发育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体育游戏规则的原则性,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体育游戏的竞技性,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同时,体育游戏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游戏教学,合理的应用体育游戏达到教学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仅仅以跑步、做广播体操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无法完全融入教学中,而游戏的趣味性与竞技性正符合学生的胃口。教师在体育游戏的设置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的自由放纵,要做到逐步提高学生机体的运动技能与器官的功能,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切忌过分激烈。如可以组织同学们进行小球场的球赛,由于小学生身体较小,运动能力也比较弱,不适合在成人的大场地进行比赛,所以尽量避免由于场地不适合而产生的过度疲劳。老师也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体育游戏,比如跳绳等。游戏教学要注意儿童化,要符合儿童们的兴趣爱好。另如在小学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们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力,教同学们的武术动作可以想象成各种武侠片中的“绝技”,如“凌波微步”、“如来神掌”等等。比起没有任何情境的单纯学习,这种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中,自己担当着武林大侠的学习方式会令同学们乐在其中,更感兴趣,更有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德育教育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无可厚非的,社会的需求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德”则是排在第一位。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其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实现的,因此,其德育教育也主要体现在各种身体活动表现上。比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难以避免的会有些同学故意使小性子,不和自己讨厌的同学接触,或表现出不礼貌的态度,这时候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集体游戏教学的方法,比如丢手绢等,特地让这两个闹别扭的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而实际上,小学生的心灵纯净心思简单,通过游戏的方式,小学生便学习到了逐渐解决矛盾的方法。教师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了小学生的情感问题,教会他们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同时,教师的言行与仪表,热情与态度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念,体育教师除了要有一般教师具有的端庄的态度之外,还应该具有其特有的特征——健康和阳光。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端庄并富有朝气的仪表,感染到学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活动对养成良好形象、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体育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处事态度,语言要不失幽默风趣,切忌低级庸俗,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运动对形成一个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生具有模仿的天性,他们喜欢体育教师,自然就会学习模仿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而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教育的渗透还可以体现在体育竞技项目中,教师可以为同学们讲述奥运健儿的故事,分享他们的奥林匹克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为国奉献的无私精神等等,让同学们体会到体育中的伟大精神力量。

总之,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提高,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身为小学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育有着充分的重视,并努力事先教育方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卫国.浅议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中国校外教育,2010.20

[2]王嫦敏.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5

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整理的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新课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面对当前的教育形式,作为体育学科,也必定是要加入改革的大潮中来的。体育课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高级游戏,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的好坏更是对国民体育的基础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如何快乐的进行体育教学,是对当代体育教师的严格考验。学校在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的前提,因此,体育课在学校的学习生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小学体育 兴趣 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学生,根据他们好奇心强、贪玩的心理特点,我们体育教师要制定好教学计划,积极调动参与体育课的兴趣,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教学工作就已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我认为快乐体育应该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对学生的受益是终身的。教师一般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中的早期影响者,尤其是小学的体育教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是处于学习兴致的兴奋期,对于接触新鲜事物的兴趣非常大,而且有很好的可塑性。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受其专业的影响,形成了体育教师的特有的气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很多学生如何看待体育课。体育教师健硕的体格,谈吐的幽默和优秀的组织才能,这一切不仅让体育教师的形象深深的树立在学生心中,而且使学生真实看到了体育锻炼的效果,并且对其产生了学习锻炼的愿望,从而引发对体育课的热爱和兴趣。体育教师一定要时刻保持提高自己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习热情,教师的每一个示范性动作都是全体学生模仿的对象,动作协调、优美、流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就会非常期待,这样就会带上体育课的时候认真的训练,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不断锻炼,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展现出最佳的精神风貌,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魄的训练。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呢?这个是困扰很多体育教师的难题,现在的小学生“调皮”,但是要善于抓住其弱性。以下我介绍下自己在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融洽的师生感情,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首先,作为一名教师,尊重学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小学生自尊心也很强,只有不伤及其自尊,才能逐步开展教学工作,否则,这些“调皮”的孩子们可是不会积极配合你工作的。此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绝不能用过激的言语挖苦学生,尤其是对现在心灵还很脆弱的小学生,只有架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梁,给学生情感上“减负”,让学生们感觉到面前这个高大魁梧的人不仅仅是他们的体育教练,更是他们心灵交流的老师,是他们心灵的港湾,只有师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教学效果才会是有效的,令人满意的。

二、用巧妙的语言导入课堂,创设情景教学。 如何导入新课也是一直以来教师较为头疼的事,课前几分钟的教学计划很关键,往往一些学生一听上课前几分钟老师枯燥的的讲解,就已经没了什么上课的兴趣了,心思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了,所以开课前一定要用精妙的言语来把学生的好奇心的“胃口”调起来。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利用一些动作模仿创设教学情景,把各派的动作通过模仿表现出来,如象形,兔子跳等,学习立定跳远,采用“袋鼠跳”的形式来进行,突出双脚起跳,双脚落地,协调用力的动作特点,这样的形式不仅学生们喜欢做,还会传出阵阵的笑声来,营造了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创设情景,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我们可以采取多媒体影片播放的形式,图文并茂,分析技术要领,随后进行实际训练,亲自感受技术要点,增强学习效果。

三、实现角色转变,废除一言堂,体验运动乐趣。新课改要求下,一言堂已经不在适合当今的教育教学,“群言堂”才是提倡的教学模式。变主讲为主导,体育是一门体验式学科,必须是要求学生亲自来实际操作的,让学生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迸发出对体育的热情,也体现出了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也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爱学,建立起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体育应该倡导体验式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享受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我们可以进行分组训练,小组内进行讨论学习,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比赛,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竞技中感受成功与失败,另一方面也在激烈的比赛中锻炼了身体,学到了教学计划中的体育技能,一举两得,师生之间的情感也会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升华。

四、学习交流,自我评价。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要把每次的学习心得拿出来与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发现自己实践过程中的不足,学习他人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其实学后的交流过程是很有效的,很多隐藏的问题都会被发现,以便进行及时的改正。学生的学后自我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让他们自己时刻高标准要求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还可以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初步形成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小学体育教学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我们要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探索适应当今学生健康发展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只有真正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才能把教学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DB/OL]. 2005-8-19.

[2] 《中国学校体育》2006 年第1 期.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这样的教学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要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要求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向我们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加大课程内容选择与教学灵活性,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让每一名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受益。如何将体育课程标准落实到实处,使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及本质内涵真正贯彻到体育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以下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性别特征;运动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科学性;对增强体能、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简单易于掌握。这样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有了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校场地器材情况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加工,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同时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也可以把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形成校园特色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可以高效完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

多年来流行着“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体育课内容陈旧而枯燥”“体育课上自主活动时间少缺乏激情”,还有缺少个性发展、统一僵化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等,与学生在社会上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充满激情色彩的体育形成极大的反差。()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给学生留出自主练习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练习项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变化练习方式,使学生的练习不再枯燥无味,组织一些小组协作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自己的技术技能、智慧和毅力去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品尝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

三、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第斯多德曾经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要一味地命令学生怎样去做,而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民主。新课程把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初中学生由于身心发育、年龄、家庭遗传等的差异,学生个体身体素质差异很大,而传统体育强调统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标准,统一的上课,造成对一部分学生身心的较大损害,而新课程则强调在教材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完全成为体育课的主人,这样不仅仅能调动他们去创新、去实践,还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体育课的甘甜,使其终身受益,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师生共同融入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教学高效性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置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我认为体育教学是双向双边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复杂活动。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的方向、进度和内容。在体育课中学生们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只有师生融入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游戏,才会带动课堂气氛,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五、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课堂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很多教师始终认为学生只是“学”的主体,而自己则是“教”的主体,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订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要主动接近学生,设身处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内心感受,善于转变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反思,大胆创新,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心、社会适应和素质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利锋,阮利民.对体育创新教育课程方案的几点建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05).

[2]陈海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的一些探索[J].考试周刊,2009(29).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第四讲李铁安(中央教育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等都把论文的发表作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因此,教育论文的写作问题是现代中小学教师在学会教育反思、学会写案例后也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一节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这主要是: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与叙事研究报告。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国内的各类主流学术刊物,在多年办刊过程中,也根据自身专业领域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编排格式。它们遵循“国标”的宽严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信息传递的便利、观点交流的顺畅,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教育教学论文和其他专业领域的论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教师写的论文与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格式可以互相套用。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子,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从总体上看,论文写作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论文格式的混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缺乏经常的专业学术训练,至少是对写作不够重视。注意论文规范和遵守交通规则是一样的,司机不懂交规没法上路,作者不懂得用规范的文字写作,观点再好别人也无法看到。一、研讨型论文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文,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⑥方法科学化。二、经验型论文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的理论总结。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三、述评型论文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全面含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全面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 80 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 90 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四、报告型论文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 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2 导言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代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的价值。3 主体这是调查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或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4 讨论或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5 结论归纳结论,即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6 列出参考资料即在写调查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负责,并给读者提供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下:1 开头开头部分可以对所总结的经验活动作一简单回顾,使读者对情况的前前后后有个清晰的线索;也可以谈谈与该经验所针对的问题有关的理论背景或现实背景,从而增强该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引起读者注意。2 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在教育实践中可能做过的具体工作很多,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许许多多的情况,这些都是总结的素材。但总结进文章的应经过精心选择,所精心选择的事实、现象应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规律性的,易于为人接受的东西。内容的组织要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按照教育过程历时的先后和环节、步骤间的递进关系安排写作顺序,这是纵向思路;也可按照教育过程中诸因素的并列关系来安排写作顺序,这是横向思路。纵横可以交错。3 对于做法与效果的理论分析先进经验之所以行之有效,其重要原因是它符合心理和教育规律。尽管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有时不一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律,但总结时则有必要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思考,分析这些事实现象的原因、意义和作用,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才能增强经验的科学性和价值。理论上的分析可以以体会的形式列出几点,也可以穿插在上一部分关于做法、效果的介绍中。4 对于今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完善经验的设想或建议这部分无需多费笔墨,稍为谈谈即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或者从整个文章的思路发展来看,无需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必勉强加上这个尾巴。(三)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严格的实验研究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尽管一些打着“教育实验”旗号的这种研究引起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实验”的争论,但他们确确实实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前进。从许多发表的报告或论文看,它们表现出如下特点:( 1 )对研究背景、对象、变量、假设的交代。( 2 )说明实验效果的数据资料。如果缺乏充分具体的数据,可以以许多事实来说明效果。( 3 )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在实验报告中,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交代。也可以以较主要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程、方法。( 4 )研究结论与理论的思考。五、学位论文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我们可以从下列附件中了解其基本特点。附: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论文规范 (试行稿)西交研[ 2004 ] 56 号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取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学术性研究论文,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为规范学位论文撰写,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本校实际,特制定本规范。1 规格及字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使用标准简化汉字,排版采取紧凑格式,不允许留有大量空白。正文采用小 4 号宋体(参考文献为 5 号宋体),纸张为 A4 ( 21 × 29 7cm )标准格式,双面复印。2 论文顺序论文顺序依次为: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含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含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从正文到最后,每一页的最上方有页眉。页眉用 5 号宋体,居中排列。页眉以各章节名称(起始章节起)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或“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字样标示,奇数页页眉为章节名,偶数页页眉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或“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页脚),对齐方式为“外侧”。3 论文规范( 1 )封面。论文封面采用全校统一格式,博士学位论文的封面为绿色,硕士学位论文封面为蓝色,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封面为黄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含两课教师、中职教师)学位论文封面为灰色。论文封面必须填写分类号,分类号可在图书馆查阅获得。研究生学位论文如属保密论文,须在封面上方规定栏内注明相应的密级(可分为秘密、机密和绝密三类),并向研究生院提交经本人、导师及学院(系、部、中心)主管院长签字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申请保密备案表”。“备案表”可由研究生院主页上直接下载。申请保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由学院负责保管,解密后交至研究生院再行转呈校钱学森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等有关单位存档。论文题目应是既能概括整个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目。论文题目不能超过 35 个汉字。学科专业的填写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为准,一般为二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培养的则填一级学科。( 2 )中文摘要。论文摘要由题头、摘要正文、关键词、论文类型等部分组成。题头在首页的左上方,包括论文题目、学科专业、学位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摘要正文 1000 字左右,一般包括: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完成了哪些工作(作者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结果的概括性叙述);获得的主要结论(这是本摘要的中心内容);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论文关键词的选取要简明扼要,切忌罗列过多。论文类型包括: a 理论研究 b 应用基础 c 应用研究 d 研究报告 e 软件开发 f 设计报告 g 案例分析 h 调研报告 i 其他。( 3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和格式必须一致。中文“摘要”的英文译名统一为“ Abstract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处不要求学位申请者及指导教师签字。( 4 )目录。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可以帮助读者查阅所希望了解的内容。目录中应有页号,页号从正文开始直至全文结束。( 5 )主要符号表。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将全文中常用的这些符号及意义列出。如果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主要符号表,而在论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论文中主要符号应全部采用法定单位,特别要严格执行 GB3100-3102 : 93 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6 )正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工科一般可包括:前言、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测试方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及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须详细阐述创新点或新见解)、结论。文科一般可包括:前言、论证部分(包括理论推理和实证分析)、讨论与结论。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 3 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不少于 5 万字。语句要精练通顺,条理清楚,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前言部分主要论述论文的立项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等。结论部分着重总结出论文的创新点或新见解及研究展望。论文中的插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要清楚,但坐标比例不要过分放大,同一图上不同曲线的点要分别用不同形状标出;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正文表述所用一致;图序与图名应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论文中的表格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表序及表题应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应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图、表中的字体以 5 号字为准。如排列过密,用 5 号字有困难时,可小于 5 号字,但不得小于 7 号字。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 6 磅的行间距。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 2-5 ,表 3-2 ,公式( 5-1 )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正文层次要清楚,标题要简明扼要。第一章××××(居中书写)1 1 ×××× 1 1 1 ××××1 2 ×××× 1 2 1 ××××( 7 )致谢。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和帮助的人士和单位。致谢言语应谦虚诚恳,实事求是。( 8 )参考文献。学位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7714-1987 ,列出的参考文献务必实事求是,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必须列出,未引用的文献不得出现。参考文献序号按所引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引用文献应在论文中的引用处加注文献序号,并加注方括号。参考文献按如下格式列出:学术著作:[序号]著者 书名[ M ] 版本(初版不写) 翻译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学术期刊:[序号]著者 篇名 刊名[ J ](外文刊名可按标准缩写并省略缩写点) 出版年,卷号 (期号):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著者 篇名 主编 论文集名[ C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科技报告:[序号]著者 题名[ R ] 报告题名,编号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题名[ D ]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授予年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 题名[ P ] 国别 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 出版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起草责任者 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 - 发布年标准名称[ S ]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报纸文献:[序号]著者 文献题名[ N ]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面次序) 电子文献:[序号]著者 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类型标示 / 载体类型标示 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 ( 9 )附录。以下内容可置于附录之内:①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②以方便他人阅读所需要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或表格;③重复性数据和图表;④程序说明和程序全文;⑤调查问卷等。( 10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主要学术论文及专著,列出格式与本规范中( 8 )参考文献部分格式相同。②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主要科研获奖,列出格式为:获奖项目名称,获奖名称及等级,发奖机构,获奖时间,获奖人(排名情况)。③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利,列出格式为:专利名称,专利号,专利国别,授权时间,持专利人(排名情况)。④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其他成果。( 1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学位论文制作完毕后,学位申请人及其导师均须签署“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标准文本如下: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1 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2 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3 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道歉。4 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交通大学。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本声明的版权归西安交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4 本规范自 2004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原《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论文规范》停止执行。研究生院2004 年 7 月 23 日六、叙事研究报告(一)叙事研究与叙事研究报告的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论学者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他们积极倡导下,叙事研究开始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缘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很快引起了教师培训系统等多方面的关注。所谓“叙事”( narrative ),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 narratology )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过去,一谈到写论文,我们就想到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好像只有学术论文才是研究的唯一文体,实际并非如此。学术论文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一种文体。在学术论文中,我们需要有鲜明的观点,需要层层论证,需要有步步为营的推理,需要有逻辑鲜明的秩序,需要引用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这是学术论文的一般性要求,但这种文体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恰恰是不适用的。比如一个教师占有资料的空间与视野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作综述与梳理,他所提出的相关论证,是在自己的经验当中对事物的逻辑判断,也并不像专业研究者那样层次分明,学术论文这种文体与中小学教师有关,但不是主要的文体形态。其他的一些文体形态,也可以归诸“论文”范畴,只不过它不是以“学术”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也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而这些样式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鲜明的有情节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教师的心路历程,提升的是教师的相关经验。这种非常鲜活、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属于教师,正像学术论文这种文体属于专业研究者一样。专业研究者长于用专业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教育测量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这套系统包括:明确的观察对象、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它的长处是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观察资料,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系统地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它的短处是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1.调查工具标准化;2.调查过程标准化;3.调查结果标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是:1.以文字记录的资料,报纸、期刊、教材等内容往往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2.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的录音,与某个年段的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3.以影像记录的资料,包括:教学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图片。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基本特点。1.明显的内容;2.客观的事实;3.系统的记录;4.量化的结果。 (二)质性方法 作为与实证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假设,为定性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有着它的定义。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1.调查过程灵活深入。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访谈调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较低。2.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访谈调查不能体现匿名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这往往会影响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定性观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3.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4.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来研究者征得研究对象的配合相当耗时。2.不易了解到局内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研究目的。4.叙事研究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5.叙事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方法论及系统思维的特点:1.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具有清晰性和开放性。2.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分析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3.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系统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原则、模式、路线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范例。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1.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2.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1.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2.强调参与、合做与交流。3.强调实践反思。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

进行 教育 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范式的指导。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研究范式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多是追随西方研究现状而进行的研究,缺少教育研究范式的本土化。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教育研究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体育道德教育及其教育重心

【摘要】体育道德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具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特征。由于体育道德本身的重要地位以及当前社会诸多体育道德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按照教育对象范围大小,可以将体育道德教育划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教育形式。其中,体育院校中的教育是体育道德教育的重心,可以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体育道德;道德教育;教育途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

一、体育道德内涵及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体育道德的内涵

所谓体育道德,是调整体育社会里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从构成上看,它有两部分,一是一定社会的共同生活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社会体育公德;二是社会对从事体育工作的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即体育职业道德。”二者同时分别属于社会公德范畴和职业道德范畴,体育职业道德只是在社会体育公共道德的基础上多了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体育道德本身地位重要。不管是从国际视野来看,还是从体育道德所约束的各种社会角色来看,体育作为现代社会主流 文化 的一部分,它的道德要求已经成为能够影响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而存在了。

其次,体育道德失范现象阻碍公平公正的发展。这里的体育道德失范是指体育活动参与者在道德范畴里的越轨行为,使道德不能正常发挥调节作用,导致体育社会的无序。

再次,新的体育道德问题亟待解决。除了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问题,在新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还面临着许多新的体育道德问题。这些问题是伴随着人们全新的生活特征和体育的新特点产生的,要应对这样的新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迅速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计划,但要解决问题的根本,还得靠全社会范围内的体育道德教育。

二、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社会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的社会教育 渠道 广泛,它可以是 政策法规 的约束教育,可以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影响,还可以是人文道德的环境熏陶。环境熏陶是众多教育渠道中进展速度最慢,但也是受影响最彻底的体育道德教育途径。只有不断地为全民健身创造条件,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体育道德教育的成果才能日渐突出。

虽然社会教育的受众范围大,但是教育的针对性较弱,因此,社会教育只能作为体育道德教育的扫盲班,使社会公众对体育道德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衡量和评判标准。

(二)学校教育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是开展体育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具有系统、直接的特点,因此是体育道德教育中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学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设置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对中小学生的的教育,要侧重奥林匹克人文知识、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道德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就应该进行正规体育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

(三) 家庭教育 中的体育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不断满足,精神追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里变得越来越重要。参加体育活动是一件既舆情又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况且身体健康也是精神愉悦的基础,因此,体育是与现代家庭密切相关的一项活动。人们经常参与的与体育相关的活动除了日常体育锻炼,还包括观看和评价体育赛事、关心体育动向、从事体育相关行业等,在这些活动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能传达个人的体育见解,体现个人的体育道德观,从而对其他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

(一)体育道德所面临的挑战要求体育院校带头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

历史证明,思想道德的培养有助于指导人的实践行动。因此,体育道德教育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指导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近些年体育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看出体育道德正面临着一些挑战,也可以发现要贯彻落实体育道德教育,当先从体育院校开始。

体育院校的科研成果累累,科研人员众多,如果这些人员和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投入市场和赛场之前能够在用途和意义上有个价值倾向,就会对竞赛公平产生相对积极的影响力。体育院校作为专门培养体育人才的高等院校,无论在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还是普通体育 爱好 者的体育道德培养方面,都可以借助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为社会供应高素质体育人才。

综上所述,体育院校是体育道德教育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战场,是体育精英、体育文化、体育真谛的所在,是体道德育教育的重心。所以,体育院校有责任带头贯彻落实好体育道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为体育社会的上层建筑把好关。

(二)在体育院校大学精神建设中贯彻体育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首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富含体育道德因素。爱国自强、拼搏奉献、追求进步、崇德守则,团结友谊的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每一项都富含体育道德因素,这在前文中已经有所体现。

其次,体育道德教育可以添补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大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存在多种不足,其中就包括道德方面教育价值利用的不足,体育院校可以通过体育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精神中道德方面的内容,完成它们彼此之间有益的补充和修复。

体育道德教育的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存在“管教式”和“说教式”的不足,即一个是硬性管理,教育内容难以内化;一个是机械灌输,在学生中易引起逆反心理。然而,体育院校的体育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其大学精神的形成条件的活用,轻易避免这些不足。比如,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学生们带着对历史和人物的兴趣了解到热爱国家、热爱集体、追求进步和拼搏奉献精神也是体育道德的要求;在团体比赛中,体育活动会教会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等一系列道德品质。

总之,体育道德教育为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架起了一座桥梁,桥的此岸是学生,桥的彼岸是教育成功的对象。体育道德教育不仅通过体育院校大学精神让它自己充满了生机,更给体育院校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道德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向剑文,辛静.新形势下加强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思考

[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2]潘霞.论公平竞赛[J].体育文化导刊,2010,(1).

[3]黄彬,王爱萍.“人文奥运”与现代体育伦理[J].江苏社会科学,2008.

[4]熊文.竞技体育伦理之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

试论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若能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那必定能达至更佳教育效果。 文章 针对家校合作中遇到的各种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尊重家长的重要性,列举了若干有效的沟通方式、家教 方法 指导以及能促进家校持续合作的激励手段,以利于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家庭教育;尊重;沟通;指导

“知子莫若父,怜子莫若母”,家长总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是一种很值得去开发利用的广阔的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努力使自己的工作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尊重家长是家校合作的前提

人与人只有在平等的交往中才更容易接受对方,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有的教师在指责学生错误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家长的身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甚至说出一些诸如“孩子是跟你一辈子的,你现在还不教好他,以后后悔的还是你自己”的话;有的教师把家长当成助教,随意给家长提要求、布置各种任务,处处要家长签字,弄得家长筋疲力尽。这样会让家长觉得老师在推卸自己的主要职责。也有的教师总爱把学生的过错完全归咎于学生或学生家长,这必定会使家长心里不舒服而导致彼此关系僵化。在与家长进行联系时,首先要以诚相待,使交谈气氛和谐一致,提高双方的心理相容度。如家长访校时,教师可起身相迎并让家长坐下,让这些无声的语言拉近家长与老师的距离,使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学生,进而使家长乐于接受老师的意见,以赢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实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其次,要尊重、理解家长,在交谈中要善于倾听,当与家长的看法有分歧时,也应平心静气地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既要以礼待人,更要以理服人。

二、沟通,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

沟通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与心理现象,与家长沟通,是教师和家长的双边活动,是语言、情感的双向交流。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沟通前的准备。事前要对该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了解,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学生做了哪些工作等。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孩子特别关心、重视,以及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其次,要创设合适的沟通方式。教师应当发挥更多的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沟通机会,开拓沟通渠道。如针对学生在家“不参与家务、做作业拖拉、爱看电视”等现象,特地开设“每周家长意见反馈本”,让家长每周给孩子的表现来个小结,并于周一带回,教师适时回应家长的某些疑难或简单描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的沟通很受家长的欢迎,家庭与学校对孩子都有更深入的了解,既促使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孩子,也能收到很明显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家长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沟通技巧。针对放任型家长,要强调父母的教育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作用,使家长明白自身的责任。针对粗暴型家长,应该有策略地向家长多报喜少报忧,减少家长粗暴现象的发生,促使家长与子女交流,消除教育过程中的障碍,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环节中的作用。针对理智型家长,则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其介绍子女的全面情况,一分为二地分析,并帮助其确定更合理的教育方法。针对呵护型家长,应该突出问题的不良“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家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总之,沟通是一门艺术,只要在充分尊重家长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与家长交流、沟通,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指导,增强家校合作效果

要想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必须多提指导性建议、少说空话,不要把沟通当成是汇报情况或告状,要让家长觉得老师是在真心真意地帮助他的孩子进步。

1. 专家型指导

现在的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尤为迫切。有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己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铺天盖地的练习题,假期排着满满的兴趣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结果适得其反。有的家长却认为工作很忙,于是把家庭教育交给家教、长辈,或只单纯地关心孩子的成绩、作业等问题。有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评价,觉得自己的孩子总不如人,孩子有一点儿毛病就感到无可救药。也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健康,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诸如此类,都是部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此,学校可每年或每学期开展一些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咨询活动等,以更新家长的家教观念,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2. 教师的专业指导

孩子能够成才是每个家长殷切的期望,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都懂得运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走向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不定期给家长印发家庭教育资料或推荐相关网站、报刊。教师可以派发给家长《中、美孩子吃饭异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等资料,推荐“中国家庭教育指导师网”“中国教育网”“中华教育网”等网站,并鼓励他们到邮局订阅《现代家长报》。这样,就使家长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他们学会了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抽时间去阅读教育资料。所以,教师要随时随地去发现并纠正家长在教育中的偏差。如班级同学小L的家长在“家长意见反馈本”中常提女儿的缺点(其实小L是个很乖的孩子),每周都能找出女儿的一些不足之处。小L刚开始一两周还是很愿意改正妈妈提出的要求,但慢慢地就没有动力去改了。这时,教师从中发现了原因,及时指导家长对孩子要有客观的评价,语言最好要有激励性,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看待孩子做事要重过程,不能光盯着结果,不然可能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小L家长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在以后常能看到她对女儿的赞美。小L也越学越带劲,上学期还取得了总分第一名。

3. 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互相指导

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 经验 介绍,因为他们的经验也许比老师的指导更有吸引力。有些在家庭教育中处处碰钉子的家长也可向其他家长或老师请教。这样,大家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共吐心声,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和体会,可能比看书得到的收获还要大。

4. 开展相关活动,在实践中进行指导

教师可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以增强教育效果。如每周要有一次以上与孩子共同读书、谈书,结合生活实例教育孩子,给孩子的读书表现写个评价,有条件的可拍下相片或录像等。亲子活动有很多,但无论搞什么样形式的活动,都必须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好处,让家长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激励,让家教动力更为持久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指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取决于他本身的能力,也与教师及同伴对他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道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能发挥的力量也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还与家长自身、学校与社会对孩子的期望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教合力,教师与家长交流时要多提学生的优点,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也要多赞扬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让家教的动力更为持久。如班级上学期进行了“优秀家长”的评选活动,并给部分优秀家长发了奖状,使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中下生的家长)受宠若惊,连连感谢老师的认同,并表示会继续配合学校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一活动引起了其他没获奖的家长的注意以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教育工程,家长一定要有爱心、耐心、信心,用亲情和关爱温暖孩子因犯错而受伤的心灵。当家成为孩子激烈拼搏后的坚实基地、温暖的心灵港湾时,每一个父母都会为自己成功的家庭教育而感到无比的欣慰。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在全国广泛开展,高职院校进展相对缓慢。本文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进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设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些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也没有列入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这些都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可以减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不足的压力,又可以作为发展性辅导的渠道之一,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全,为今后适应社会、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模式探索

课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一)教学内容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实际,结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当前存在的问题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分配学时,设计教学环节,突出重点和实践指导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培养大学生的 理性思维 和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必须减少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与实际操作。通过教学,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识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认识并识别异常心理,优化个性中的良好品质,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教师通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其个人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构建和谐的气氛,要时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案例教学法。此教学法强调通过教师对案例进行具体描述,再现当事人经历的事件与情境,引导大学生对当事人所处的情境进行充分地讨论,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促进大学生的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现实性,要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大学生的兴趣;案例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注意做好案例中当事人的保密,也要避免与学生有关的案例,以免对号入座。

2.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特定团体中开展的、以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借助游戏活动这一载体,促进团队成员的交流与思考,最终帮助个体获得成长与适应的辅导课程。团体心理辅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分享讨论、自我察觉与 反思 ,帮助其了解自己的行为将如何影响这个团队的动力,让参与者沉浸在获得知识的体验情景中,通过概念化及类比过程,将此经验转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同时也帮助个人培养参与团队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体验式教学。即通过亲身体验、现场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强调主动性、过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体验式教学以体验为中心,引导学生互动,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达到教学目标。此种教学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掌握 心理 健康知识 ,提高心理素质,培育心理品质;也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领悟,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为此,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探索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三)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形式新颖,功能强大,形象、直观、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再现真实情境,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讨论、反思,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第四讲李铁安(中央教育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科研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思维活动,并且又需要把其科研成果描述出来让别人了解。我们进行教育科研、思考问题,只凭脑子想是不可能的,需要用文字把思考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进行加工、整理、提炼、记录下来,使创造性的思考一层层展开、一步步深入,并在纸面上视觉化,这就是教育论文。教育论文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中小学教师的职称评定等都把论文的发表作为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因此,教育论文的写作问题是现代中小学教师在学会教育反思、学会写案例后也必须掌握的知识。第一节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复杂化、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论文的写作的表述方式也丰富多彩,但是,为了实现论文的认识价值与实用价值,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过程中,对某些文体文章的写作逐步形成了一些特定规范——即结构的基本型。这种“型”开始是某个人的创造,但是由于它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所以一直被沿用下来,并在人们的反复运用中逐步完美、定型化。这主要是:研讨型论文、经验型论文、述评型论文、报告型论文、学位论文与叙事研究报告。这种“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人们共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利用这些“型”来写作,不但能比较省力,便于组织材料表达观点,而且这种“型”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而便于人们阅读。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国内的各类主流学术刊物,在多年办刊过程中,也根据自身专业领域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编排格式。它们遵循“国标”的宽严不同,但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信息传递的便利、观点交流的顺畅,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教育教学论文和其他专业领域的论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教师写的论文与在校学生的论文也是一样的道理,格式可以互相套用。当然,“型”不是个死板的套子,不考虑内容如何,一律削足适履地塞到里边去也是不行的。从总体上看,论文写作水平与理论研究水平是联系在一起的。论文格式的混乱,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局限,缺乏经常的专业学术训练,至少是对写作不够重视。注意论文规范和遵守交通规则是一样的,司机不懂交规没法上路,作者不懂得用规范的文字写作,观点再好别人也无法看到。一、研讨型论文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如《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小学作文指导现状分析》,就是一篇遵循以“发现(小学作文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的一篇研讨型教育论文,作者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小学作文“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了“作文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倾向应该克服”的观点。文中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了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认为“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方法的影响根深蒂固”;“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满足于指导方法上的‘移植’……”;“教师习惯于‘一言堂’的权威性发言”。因而“采取简单的‘大呼隆’的程式,不懂得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经历作文的全过程”。同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再如《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审视与对策》,作者首先指出并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作文“缺乏‘农’味,个性不强”;“起步较晚,数量不足”;“训练无序,方法不当”;“恶性循环,质量不高”。接着在对策中提出了“从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整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变’”,其具体对策是:①训练序列化;②内容扩大化;③形式多样化;④习作量次化;⑤指导全程化;⑥方法科学化。二、经验型论文经验型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这是中小学教师最常见的论文类型。撰写这类论文,要把自己在经过认真实践、探索、试验中得出的成绩、效果、体会、感受和认识,在总结经验、选择经验、分析经验、论证经验的基础上,把收获最大的一点,体会认识最深的一点,做法最有成效的一点,抓住其本质,进行思考和发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论点;并在经过论证之后,使原有“经验”转化为具有总结性、独创性、理论性的论文。如《要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其题材就来源于作者亲身实践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力以适应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要求,小语教学应把学生引进客观生活中去。如何“引进”呢?作者提出了四个观点:一是增强客观生活对育人力度的认识,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格局;二是灵活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与客观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是把握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组织教学活动;四是激发个体创造动机,协调教材与客观生活的联系。这四点实际上是作者教学的理论总结。再如《教导工作的五个实》,作者是从“中学教导处作为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行政机构,怎样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提出问题的。作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思想要现实”、“计划要落实”、“目标要落实”、“检查要扎实”、“总结要真实”。这“五实”就是五个分论点。三、述评型论文述评型论文包括综述性论文与评析性论文。它是在归纳总结别人在某一学术问题或某一研究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分析、评析,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一种论文。包括读后感、对新理论新观点的阐述。撰写这类论文,在选择评述对象时,要考虑它的影响作用以及作者的兴趣和能力;要加深对评述对象的理解,提高对评述对象的认识,并以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以及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为准绳。在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先综述情况(或观点、或做法),在一一评析之后,再从整体、主流、本质上作总评价,或述评结合、一述一评。总之,都应具体提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新构想。如《对教学规律反映的升华——评“有指导的尝试原则”》,就是一篇以评述邱学华《试探“有指导的尝试原则”》一文为评述对象的评述型论文。论文认为“‘有指导的尝试原则’是对教学规律反映的一次升华,是对教学论的发展”。作者紧扣邱学华的文章,提出了“‘尝试性原则’揭示了‘教’与‘学’概念的全面含义”、“‘尝试性原则’强化了‘学’的动力,使‘教’更有针对性”、“‘尝试教学’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等新见解,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和有力的论证。这实际上是对邱学华“有指导的尝试原则”进行的真实、具体、中肯、全面的评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再如《素质教育研究综述》是一篇以评述素质教育研究为对象的评述型论文。作者综观“ 80 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到 90 年代伊始,这一研究逐渐形成了热潮”的现状,从“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素质教育研究的现状和热点”、“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等方面在讲自己新发现、新见解的同时进行了评述。四、报告型论文报告型论文是指描述或阐述教育实践研究中某一固定程序的论文。主要有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实验研究报告。(一)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科研现象的调查情况,经过整理分析后的记录。调查报告不是情况的罗列、材料的拼凑,而是揭示教育现象的主要矛盾和最本质的东西,是对材料的再加工、再创造。其形式有描述性报告、解释性报告和建议性报告或描述与对象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报告的表述设有固定格式,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 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2 导言亦即引言、总提、序言、前言。简短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任务、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等。要注意将调查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必要性交代清楚,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主旨,引起关注。调查方法要详细说明,要写明是普遍调查或是非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随机取样、机械取样、还是分层取样,调查方式是开调查会还是访问或问卷……以使人相信调查的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调查的价值。3 主体这是调查的正文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来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分条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尽可能用数据或图表形式表示,可以增强说服力,一目了然。写作安排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如下几种写法:按调查顺序逐点来写;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这种安排较为常见。最后,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4 讨论或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5 结论归纳结论,即交代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6 列出参考资料即在写调查过程中,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将篇目名称、作者、出版单位、日期),目的在于对所写负责,并给读者提供信息,也是表示尊重资料作者的劳动。(二)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经验总结是一种古老的教育研究方法。今天,经验总结仍然是教育科研,特别是学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形式。例如学校行政领导总结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学校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经验。他们通过对自己从事的经验活动进行回顾、反省、分析、思考,认识和发现教育措施、教育现象与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从而为日后或他人类似的工作提供借鉴。教育经验总结是通过人的理性思考,把所“经历”过的、所“体验”到的东西加工成反映一定原则、规律的精神产品。经过这一番加工,使经验产生质的飞跃。教育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下:1 开头开头部分可以对所总结的经验活动作一简单回顾,使读者对情况的前前后后有个清晰的线索;也可以谈谈与该经验所针对的问题有关的理论背景或现实背景,从而增强该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引起读者注意。2 教育工作的主要措施、实施过程和主要效果在教育实践中可能做过的具体工作很多,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许许多多的情况,这些都是总结的素材。但总结进文章的应经过精心选择,所精心选择的事实、现象应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规律性的,易于为人接受的东西。内容的组织要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可以按照教育过程历时的先后和环节、步骤间的递进关系安排写作顺序,这是纵向思路;也可按照教育过程中诸因素的并列关系来安排写作顺序,这是横向思路。纵横可以交错。3 对于做法与效果的理论分析先进经验之所以行之有效,其重要原因是它符合心理和教育规律。尽管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有时不一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规律,但总结时则有必要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思考,分析这些事实现象的原因、意义和作用,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才能增强经验的科学性和价值。理论上的分析可以以体会的形式列出几点,也可以穿插在上一部分关于做法、效果的介绍中。4 对于今后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完善经验的设想或建议这部分无需多费笔墨,稍为谈谈即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考虑,或者从整个文章的思路发展来看,无需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必勉强加上这个尾巴。(三)教育实验研究报告严格的实验研究要设置干预变量,即自变量,以影响因变量。但由于学校研究者缺乏有关真实实验研究的常识与技术;学校教育改革研究一般又是在非常自然化的环境下进行,各种变量的控制十分困难;再加上学校教育改革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革本校的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办学效益,而不是寻求普遍性的理论原则。尽管一些打着“教育实验”旗号的这种研究引起学者们对“什么是教育实验”的争论,但他们确确实实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推动着教育改革的前进。从许多发表的报告或论文看,它们表现出如下特点:( 1 )对研究背景、对象、变量、假设的交代。( 2 )说明实验效果的数据资料。如果缺乏充分具体的数据,可以以许多事实来说明效果。( 3 )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在实验报告中,对教育措施、步骤、方法的交代往往是以非常简洁的语言把它们作为自变量进行交代。也可以以较主要的篇幅详细地介绍过程、方法。( 4 )研究结论与理论的思考。五、学位论文目前在职攻读学位的老师越来越多,也开始关注学位论文这一文体。撰写这类论文,选题要求比较严格,一般篇幅较长、分量较重,论题必须与之相适应;它所提出的论点,就是对论题的创新见解;选用的材料要达到必要、确实、新颖、充分、协调的选材标准;它特别强调新事实、新理论、新数字、新动态,整个内容要富于很强的理论性、创造性、论证性,以体现浓郁的理论色彩;在结构上,可参照一般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安排整体结构。我们可以从下列附件中了解其基本特点。附: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论文规范 (试行稿)西交研[ 2004 ] 56 号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人为取得博士或硕士学位,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的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学术性研究论文,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为规范学位论文撰写,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本校实际,特制定本规范。1 规格及字体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使用标准简化汉字,排版采取紧凑格式,不允许留有大量空白。正文采用小 4 号宋体(参考文献为 5 号宋体),纸张为 A4 ( 21 × 29 7cm )标准格式,双面复印。2 论文顺序论文顺序依次为: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主要符号表、正文(含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含发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从正文到最后,每一页的最上方有页眉。页眉用 5 号宋体,居中排列。页眉以各章节名称(起始章节起)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或“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字样标示,奇数页页眉为章节名,偶数页页眉为“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或“西安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页码从正文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页脚),对齐方式为“外侧”。3 论文规范( 1 )封面。论文封面采用全校统一格式,博士学位论文的封面为绿色,硕士学位论文封面为蓝色,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封面为黄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含两课教师、中职教师)学位论文封面为灰色。论文封面必须填写分类号,分类号可在图书馆查阅获得。研究生学位论文如属保密论文,须在封面上方规定栏内注明相应的密级(可分为秘密、机密和绝密三类),并向研究生院提交经本人、导师及学院(系、部、中心)主管院长签字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申请保密备案表”。“备案表”可由研究生院主页上直接下载。申请保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由学院负责保管,解密后交至研究生院再行转呈校钱学森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等有关单位存档。论文题目应是既能概括整个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目。论文题目不能超过 35 个汉字。学科专业的填写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专业目录中的专业为准,一般为二级学科,按一级学科培养的则填一级学科。( 2 )中文摘要。论文摘要由题头、摘要正文、关键词、论文类型等部分组成。题头在首页的左上方,包括论文题目、学科专业、学位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摘要正文 1000 字左右,一般包括: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完成了哪些工作(作者独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结果的概括性叙述);获得的主要结论(这是本摘要的中心内容);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论文的新见解,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论文的创新点。论文关键词的选取要简明扼要,切忌罗列过多。论文类型包括: a 理论研究 b 应用基础 c 应用研究 d 研究报告 e 软件开发 f 设计报告 g 案例分析 h 调研报告 i 其他。( 3 )英文摘要。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的内容和格式必须一致。中文“摘要”的英文译名统一为“ Abstract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处不要求学位申请者及指导教师签字。( 4 )目录。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可以帮助读者查阅所希望了解的内容。目录中应有页号,页号从正文开始直至全文结束。( 5 )主要符号表。如果论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物理量符号、标志、缩略词、专门计量单位、自定义名词和术语等,应将全文中常用的这些符号及意义列出。如果上述符号和缩略词使用数量不多,可以不设专门的主要符号表,而在论文中出现时加以说明。论文中主要符号应全部采用法定单位,特别要严格执行 GB3100-3102 : 93 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6 )正文。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工科一般可包括:前言、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测试方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及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须详细阐述创新点或新见解)、结论。文科一般可包括:前言、论证部分(包括理论推理和实证分析)、讨论与结论。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 3 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不少于 5 万字。语句要精练通顺,条理清楚,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前言部分主要论述论文的立项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等。结论部分着重总结出论文的创新点或新见解及研究展望。论文中的插图要精选,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要清楚,但坐标比例不要过分放大,同一图上不同曲线的点要分别用不同形状标出;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正文表述所用一致;图序与图名应居中置于图的下方。论文中的表格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的符号;表序及表题应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应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图、表中的字体以 5 号字为准。如排列过密,用 5 号字有困难时,可小于 5 号字,但不得小于 7 号字。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 6 磅的行间距。文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或连续)编号。如:图 2-5 ,表 3-2 ,公式( 5-1 )等。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正文层次要清楚,标题要简明扼要。第一章××××(居中书写)1 1 ×××× 1 1 1 ××××1 2 ×××× 1 2 1 ××××( 7 )致谢。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和帮助的人士和单位。致谢言语应谦虚诚恳,实事求是。( 8 )参考文献。学位论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格式应符合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7714-1987 ,列出的参考文献务必实事求是,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必须列出,未引用的文献不得出现。参考文献序号按所引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列,引用文献应在论文中的引用处加注文献序号,并加注方括号。参考文献按如下格式列出:学术著作:[序号]著者 书名[ M ] 版本(初版不写) 翻译者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学术期刊:[序号]著者 篇名 刊名[ J ](外文刊名可按标准缩写并省略缩写点) 出版年,卷号 (期号):起止页码 论文集:[序号]著者 篇名 主编 论文集名[ C ]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科技报告:[序号]著者 题名[ R ] 报告题名,编号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题名[ D ]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授予年 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 题名[ P ] 国别 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 出版日期 技术标准:[序号]起草责任者 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 - 发布年标准名称[ S ] 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 报纸文献:[序号]著者 文献题名[ N ] 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面次序) 电子文献:[序号]著者 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类型标示 / 载体类型标示 文献网址或出处,更新引用日期 ( 9 )附录。以下内容可置于附录之内:①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②以方便他人阅读所需要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或表格;③重复性数据和图表;④程序说明和程序全文;⑤调查问卷等。( 10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①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主要学术论文及专著,列出格式与本规范中( 8 )参考文献部分格式相同。②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主要科研获奖,列出格式为:获奖项目名称,获奖名称及等级,发奖机构,获奖时间,获奖人(排名情况)。③与学位论文相关的专利,列出格式为:专利名称,专利号,专利国别,授权时间,持专利人(排名情况)。④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其他成果。( 1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学位论文制作完毕后,学位申请人及其导师均须签署“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标准文本如下: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系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本人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1 交回学校授予的学位证书;2 学校可在相关媒体上对作者本人的行为进行通报;3 本人按照学校规定的方式,对因不当取得学位给学校造成的名誉损害,进行公开道歉。4 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学校。学校享有以任何方式发表、复制、公开阅览、借阅以及申请专利等权利。本人离校后发表或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交通大学。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本声明的版权归西安交通大学所有,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及任何个人不得擅自使用)4 本规范自 2004 年 9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原《西安交通大学学位论文规范》停止执行。研究生院2004 年 7 月 23 日六、叙事研究报告(一)叙事研究与叙事研究报告的出现20 世纪 80 年代,加拿大的几位课程论学者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他们积极倡导下,叙事研究开始作为教师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缘于这一研究方法的实用价值,很快引起了教师培训系统等多方面的关注。所谓“叙事”( narrative ),就是叙述故事。在西方的叙事学( narratology )定义中,是指对“述说”的研究,一般是指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叙事用来描述教育教学活动的事实、经验、资料数据、过程等,反映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人类的日常生活领域,“叙事”反映的是人们对自己生活事件相关的认知结构,使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叙事研究,也就是由研究者本人叙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教育事件:包括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是如何想方设法去解释问题的;设计好解决问题的方案后我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障碍,问题真的被解决了吗?如果问题没有被解决或没有很好地被解决,我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新的策略,或者我又遭遇了什么新的问题?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 1 )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2 )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传统的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 3 )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 4 )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过去,一谈到写论文,我们就想到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好像只有学术论文才是研究的唯一文体,实际并非如此。学术论文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一种文体。在学术论文中,我们需要有鲜明的观点,需要层层论证,需要有步步为营的推理,需要有逻辑鲜明的秩序,需要引用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这是学术论文的一般性要求,但这种文体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恰恰是不适用的。比如一个教师占有资料的空间与视野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文献作综述与梳理,他所提出的相关论证,是在自己的经验当中对事物的逻辑判断,也并不像专业研究者那样层次分明,学术论文这种文体与中小学教师有关,但不是主要的文体形态。其他的一些文体形态,也可以归诸“论文”范畴,只不过它不是以“学术”为主要取向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同样也是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而这些样式是与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反映的是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是和具体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的,是和一系列鲜明的有情节的事件结合在一起的,体现教学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教师的心路历程,提升的是教师的相关经验。这种非常鲜活、丰富、多样的文体形式,属于教师,正像学术论文这种文体属于专业研究者一样。专业研究者长于用专业

小学教育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在人才强国的战略之下,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更好的打造我们教育水平,小学数学教育的不断创新是必然的发展方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学教育中数学的教学》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之路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在人才强国的战略之下,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更好的打造我们教育水平,小学数学教育的不断创新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本文将从小学数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其创新的方向上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创新

对一个正常人而言,小学教育是继学前教育后又一个重要的社会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是高一层学习的基础教育,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中是极为重要的。在我国,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以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数学对人各方面能力的开发拥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而小学教育中的数学教育的不断引起无数人的注意,出现了不断创新的小学数学教育,为孩子成长学习产生效用,帮助国家进行人才队伍建设,保证国家人力资源的供给,确保我们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小学数学教育对培养学生兴趣有着重要意义。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数学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老师来引导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其次,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方法。进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掌握其规律、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再次,数学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实施素质教育,要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小学数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的。

最后,数学教育能够起到适时调控效果。适时调控学生的认知心理,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达到这样的要求,关键要抓好教学资讯的反馈。

二、传统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从教材的角度看,对比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与以往的旧教材,我们发现新教材以“解决问题”、“用数学”代替了传统的“应用题”,各种实验教材都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这个单元。由于以往教材中选择的应用题不仅数量关系比较清楚,而且已知条件不多不少,答案唯一,缺乏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及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训练,很少给学生揭示有关数学概念及原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很少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络、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络。长期下去,对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数学就是套公式、套题型,慢慢地对学习数学失去兴和信心。

2.从小学数学过程的组织形式上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主要是老师教授,学生聆听的方式,灌输式的教学过程,现在的教学形式多样化了,形式大致分为:小组活动。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组织形式很是灵活,小组合作。小组合作作为实践活动最常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体现协作;小组协作。小组协作可以启用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和当前资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络;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从小学数学实践方面看,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被称之为应试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比较差。毕业后的学生适应性差,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出现读书无用论,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比较缺少的,数学的应用意识低。

三、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方向

1984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也提出:解决问题要成为今后国际数学教育的核心。标准就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分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为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如下方面的创新和进步:

首先,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孩子有模仿的天性,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他们想知道事物的本来面目,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天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提倡活动式、启发式、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将来更进一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小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做到无师胜有师,所学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学会去学习、去思考去应用数学知识。

再次,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的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最后,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改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小学数学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衡量教育质量的优劣仅看分数的高低,统考、升学还严重束缚著广大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手脚,制约著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要真正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树立全面质量观。因此,要建立全面的合理的小学数学整体素质的综合评价体系。

四、结语

小学教学是学习阶段起到基础性作用的阶段,其中数学教育在促进学生把握知识和学习技能上有着重要的功效,学会数学思考对其社会化过程中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情感情感和生活态度上都功不可没,坚定不移的做好小学数学创新工作,保证我国素质教育有效实施。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小学 六年级数学 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 教育 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一: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的计算以及逻辑关系的复杂而学不好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提出几点意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目前,对于许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中的计算难度、枯燥的题目以及应用题中的逻辑复杂程度都是导致他们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教师们应该对于这种现象有警觉性,不能放任孩子们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绪,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 经验 以及对班里学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开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争取在学习成绩上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 一、题目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的题目常常以一些假设的场景为基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些题不符合常理,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容易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对题目进行一个趣味性的改动,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潜意识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时,书上有一道例题:根据A,B两个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你能得出什么结果?这类的题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没有熟悉的感觉,做起题来也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如直接换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目:统计本班学生中喜欢打 羽毛球 、打 乒乓球 、踢 足球 、打 篮球 以及喜欢其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画出扇形图. 首先,这样的题目与学生们有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题目内容;其次,这道题要求“统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统计和整理资料;另外,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感,消除做题做错的恐惧感.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全班同学通过举手和画“正”字的方式,对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的人数进行统计,接着算出百分比,通过所算百分比画出扇形图,进而通过扇形图的呈现作出一个结果的分析.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增强了每个人的参与感,除了原题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增加了调查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课堂上的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常是“遇题――讲解――列式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趣味化,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课堂趣味化的 方法 有很多种,比如开展活动、布置特殊任务,等等,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在课前,笔者事先做好了几个带有分数和运算符号的标牌供学生们系在头上,课堂上,随机挑选五名学生站上讲台,由老师出题,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标牌中自行寻找合适的标牌系在头上,组成一个等式,让台下的学生判断正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验台上五名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报以乐观愉悦的心态,缓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自信的心理,也为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计算速度引起重视,这一点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再者,对于活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与同学的合作找出正确的等式构成并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是以分数的乘法为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忽略对以前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复习,出题时要包含全面,不仅包括分数的乘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训练,也要包括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另外,可以在标牌中写一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1■,■,… 三、总 结 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以“快乐教学”为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却十分头疼数学的学习,计算的难度以及 逻辑思维 的复杂度让学生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学习数学,这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驰.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龚卫民.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4). [3]高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略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 故事 ,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 爱好 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 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 去认识、去提高。 三、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 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四、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 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 和方法。 五、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 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一年级第二学期 北京市实验教材) 二、课型:训练(系统整理、发散型) 三、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和”的概念,掌握有关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以“和”的概念为核心,从整体高 度寻求解题的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