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 人际交往 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作者简介】 张建英(1970-)女,德州学院外语系辅导员,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 4. 浅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人体健康是人类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那么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呢?有哪些相关的论文介绍?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篇1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 :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 。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 环境污染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1、 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空气里面主要含有氮气、氧气,其中氧气是人和动植物最需要的,大约占空气的21%;如果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到16%时,正在点燃着的蜡烛就会熄灭;如果降到7%时,人和动物很快就会被憋死。空气中还含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气体和物质。如果空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灰尘等有害气体和灰尘含量过高,这种空气就是被污染了,空气中掺杂的这些有害气体和脏东西越多,空气被污染的也就越厉害,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也就越大。空气污染首先是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其次是影响动植物的生长,还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的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超过50人/10万,比相对清洁区高4.7倍。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94 .36人/10万。 2、 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对人体的危害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所消耗能源急剧增加,以及森林遭到破坏,致使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全世界的气候变暖。这就会使人们的呼吸道疾病、癌症、头疼等发病率增高,并助长疟疾等热带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 3、 酸雨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能使土壤酸化,湖酸化,从而使森林衰退和枯萎,许多水生生物无法生存。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且,酸雨还对文物古迹和建筑物有侵蚀作用。 4、 水污染的影响。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而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5、 噪声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据29个环保部门统计,在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噪声问题的占30%以上。一些工厂工人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高达30%~60%。据上海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耳病患者中,约有1/3是因噪声引起的。有的地区,噪声已威胁到青少年智力发育。有关部门预测,如不采取 措施 ,到本世纪末,我国85%的城市居民将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关于水污染的问题根源在于环境的污染,今年来提倡环保都到了大声疾呼的程度,可保护只是存在人的内心,外界环境却没有改变多少。 科技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又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只有生产更高科技的滤水设备才能减小水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众所周知,水同阳光、空气一样,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人类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许你无法想象,被视为生命源泉的水,在受到严重污染后,正在悄悄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污染,让水成为生命中沉重的话题。80%人类疾病与水有关饮水安全主要包括水量和水质等。目前我国一些农村饮水中水质问题十分突出。造成水质问题的原因,一种是人为的,即水污染,还有一种是自然的,即地质本身形成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在南方还有血吸虫疫水问题。 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桶圈腿”、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着适龄人员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0.8~1.4米,出现了“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近几年内蒙古、山西、新疆、宁夏和吉林等地新发现饮用高砷水致病的问题。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可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苦咸水主要是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广东省翁源县的上坝村,严重超标的毒水污染给村民健康带来严重损害,皮肤病、肝病、癌症等是该村高发病症。据不完全统计,1986~2001年上坝村共死亡人数250人,其中50岁以下的有160人,占死亡人数的64%;因癌症死亡的有210人,占死亡人数的84%,最小的患癌症死者仅7岁。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有关,据统计,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 儿童 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24%的人饮用不良水质的水,约1000万人饮用高氟水,约3000万人饮用高硬质水,5000万人饮用高氟化污水,而这些数据每年均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500万人死于因水污染而导致的疾病。这冷冰冰的数据足以证明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水正在遭受着日趋严重的污染,而成为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据有关人士介绍说,国内外由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已有2000余种,其中114种具有或怀疑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我国各地的水源中一般都能检出百余种有机污染物。 据调查,广东韶关、河源等市有些农民由于长期饮用含放射性、有害矿物质污染水,新生儿出现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痴呆、畸形等病例。茂名、汕头等市的部分农村,饮用受污染的浅层地下水后,自1989年以来每年征兵体检没有一个青年身体合格,体检结论都是肝功能不正常。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篇2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较为重要的有生活方式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因素四大类,其中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一、人体健康与化学元素的关系 人体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在这些元素中,除碳、氢、氧、氮能形成各种体内的有机物质以外,其他元素都各以一定的化学形态和结构形成各种生物配合体、功能蛋白质、酶等存在于人体组织中,或作为组成人体结构的材料。或作为血氧运输的载体、或作为酶的激活剂、或作为体液中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剂,或作为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的通讯员,这些元素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但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对现代社会环境中,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的巨大变化的元素的生态适应机制,环境中有些元素对于人体是必需的,有些是非必需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而人体中任何一种化学元素超过一定的标准都会成为对人体的有害元素。例如,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具有造血、组成血红蛋白、传递氧,维持器官功能的作用,但人体摄人过量的铁,就会损伤胰腺和性腺,甚至引起心衰、糖尿病和肝硬化。氟也是人体的必需元素,氟对防龋齿、促进牙的生长有积极作用,氟还参与人体内各种氧化还原反应和钙、磷代谢。但是,过量的氟会引起氟斑牙、氟骨症和骨质增生。 现代人体内大多数元素的含量高于古代人,而其中许多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构成危害。它们在人体中有隐藏毒性,当高于某一阈值时,人体便发生中毒,甚至死亡。例如,铜的过量摄人曾导致了轰动世界的日本富山痛痛病,患者长期食用含铜量很高的米,全身自然骨折达72处之多,呼天叫地,痛不欲生。铅也是一个潜在的危害,目前它的主要来源是汽油中的防爆剂——四乙基铅。在汽油时代开始以前,古代罗马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铅了。古罗马人用铅制成贮存糖浆和果酒的容器。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铅中毒引起的死胎、自然流产和不孕症是罗马帝国上层阶级出生率低,从而导致古罗马最终衰亡的原因。随着铅的开采和汽油的使用,环境中的铅越来越多。铅中毒引起人体寿命缩短,情绪低沉、疲倦、贫血,甚至影响儿童的智力。 二、人体对污染物的富集 人类利用自己的智能得到的物质越多,“潘多拉魔盒”效应也越明显。据统计,已有96000种化学品进入了人类环境。这些化学品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100年前,“滴滴涕”的发明者(瑞士人缀勒)由于发明了“滴滴涕”而获得诺贝尔奖,而现在许多国家因其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已将“滴滴涕”列为禁用品。 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对有毒物质的富集放大是惊人的。研究表明,工业厂矿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镉污染,从而使当地居民 种植 的水稻等农作物含镉量超标,居民长期食用被镉污染的粮食、蔬菜等,导致体内镉负荷逐渐增高,镉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达10-30年,为已知的最易在体内蓄积的有毒物质。镉的不断累积,可使接触者产生各种病变。急性或长期吸入含镉烟尘可引起肺部炎症、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纤维化乃至肺癌。长期、低剂量接触镉污染主要产生的肾脏病变,表现为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尿中低分子蛋白含量增高。镉中毒时,肾脏对钙、磷的吸收率下降,对维生素D的代谢异常,长此以往,可导致镉接触者的骨质疏松或骨质软化。镉还可引起肺、前列腺和睾丸的肿瘤。都是由于食物链和生物富集放大的结果。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1692年由于患严重的失眠、消化不良、健忘、忧虑及妄想等症状而与世长辞。100多年后,人们分析了这位大物理学家的头发样品, 发现牛顿死于铅、砷、镉中毒,这些元素都是牛顿用金属做炼丹实验时泄露出来的。牛顿当年万万不会想到,自己的身体吸收了他的炼丹元素,并因此而丧生。 三、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般来说,重金属往往分布在人体的骨骼内,而有机农药则往往分布在脂肪组织内。毒物长期隐藏在组织内,并能在组织内富集,造成机体的潜在危险。人体的肝、肾、胃肠等器官对污染物都有一定的生物转化作用。其中,以肝脏最为重要。污染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可分为两步,第一步是氧化还原和水解,这一代谢过程主要与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有关;第二步是结合反应,一般经过一步或两步反应,原属活性的有毒物质就可能转化为惰性物质而起解毒作用。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不同的污染物对身体危害的临界浓度和临界时间都是不同的,只有当环境污染物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发生危害。 近年来连续不断的新型疾病,让我们不得不担心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还能让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在扎伊尔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到2003年中国出现的SARS,世界各地已经爆发了十多次疾病大流行,加上最近肆虐欧亚的禽流感,让人们忍不住要问:问何现在传染病爆发的频率如此之高呢?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改变。拥有大片热带雨林的南美洲和亚洲如今已难见到往昔的景象,而人类活动的破坏,被喻为“地球之肾”的湿的也受到了大量破坏。亚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而由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不平衡,需要想土地索取大量的自然资源;而南美洲大量贫民窟也逐渐融入城市,这不可避免的导致各种疾病和瘟疫的发生。对1998年在马来西亚爆发的由尼帕病毒引起的疾病研究表明,这场疾病的爆发与砍伐森林密切相关。由于森林面积大量减少,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世代栖息的森林迁移到农舍果园觅食,而马来西亚的很多养猪场和果园相邻,猪吃了被狐蝠污染的的果实,从而把致命的病毒带到人类社会。其次,人口流动使疾病传播速度加快。疾病很可能会随着人们的四处活动而传播。世界流感大流行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瘟疫。其首发地是美国,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远征军带入法国而在法国大流行,次年1~5月传遍全球;还有2002年在我国广东首发的SARS,在短时间内大量传播,人的活动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篇3 摘要:众所周知,环境污染不仅对会大自然造成难以弥补的破坏,同时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各种伤害。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大气环境现状对人体健康影响,包括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急性和慢性作用、气象要素的变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 关键词:空气环境;空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 气象因素;人体健康 1.空气污染物 空气污染物即大气污染物,通常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如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氧化物以及飘尘、悬浮颗粒等,有时还包括甲醛、氡以及各种有机溶剂,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不良效应。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2.空气中的污染物分别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2.1二氧化硫SO2 主要危害:形成工业烟雾, 高浓度时使人呼吸困难, 是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的元凶;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对建筑、森林、湖泊、土壤危害大;形成悬浮颗粒物,又称气溶胶, 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肺部, 对肺有直接损伤作用。 2.2悬浮颗粒物TSP(如:粉尘、烟雾、PM10)主要危害:随呼吸进入肺, 可沉积于肺,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 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 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厚重的颗粒物浓度会影响动物的呼吸系统;杀伤微生物, 引起食物链改变,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遮挡阳光而可能改变气候,这也会影响生态系统。 2.3氮氧化物 Nox(如:NO、NO2、NO3)主要危害:刺激人的眼, 鼻, 喉和肺, 增加病毒感染的发病率, 例如引起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流行性感冒, 诱发肺细胞癌变;形成城市的烟雾, 影响可见度;破坏树叶的组织, 抑制植物生长;在空中形成硝酸小滴, 产生酸雨。 2.4一氧化碳CO 主要危害:极易与血液中运载氧的血红蛋白结合, 结合速度比氧气快250倍,因此,在极低浓度时就能使人或动物遭到缺氧性伤害。轻者眩晕, 头疼, 重者脑细胞受到永久性损伤, 甚至窒息死亡;对心脏病、贫血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伤害性大;引起胎儿生长受损和智力低下。 2.5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如:苯、碳氢化合物)主要危害:容易在太阳光作用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植物和动物有直接毒性;对人体有致癌、引发白血病的危险。 2.6光化学氧化物(如:臭氧O3) 主要危害:低空臭氧是一种最强的氧化剂, 能够与几乎所有的生物物质产生反应,浓度很低时就能损坏橡胶、油漆、织物等材料;臭氧对植物的影响很大。浓度很低时就能减缓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杀死叶片组织, 致使整个叶片枯死, 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比如高速公路沿线的树木死亡就被分析与臭氧有关;臭氧对于动物和人类有多种伤害作用, 特别是伤害眼睛和呼吸系统,加重哮喘类过敏症。 2.7有毒微量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甲醛)主要危害:有致癌作用;有环境激素(也叫环境荷尔蒙)的作用。 2.8重金属(如:铅、镉)主要危害: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 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 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 也可在降落到土壤之后, 被植物吸收, 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降落到河流中的重金属微粒随水流移动, 或沉积于池塘、湖泊, 或流入海洋, 被水中生物吸收, 并在体内聚积, 最终随着水产品进入人体。 2.9有毒化学品(如:氯气、氨气、氟化物)主要危害: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体有直接危害。 2.10难闻气味主要危害:直接引起人体不适或伤害;对植物和动物有毒性;破坏微生物生存环境,进而改变整个生态状况。 2.11放射性物质 主要危害:致癌,可诱发白血病。 2.12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主要危害: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 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气候变暖, 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增加夏季的炎热, 提高心血管病在夏季的发病和死亡率;气候变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 致使海平面上升, 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 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3.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侵入人体造成危害的三个主要途径: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4.其他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浓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甚至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均会产生不同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一)、急性中毒 性中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低时,通常不会造成人体急性中毒,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特殊事故,大量有害气体泄露外排,外界气象条件突变等,便会引起起人群的急性中毒。如印度帕博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酯泄露,直接危害人体,发生了2500人丧生,十多万人受害。 (二)、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近年来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三)、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 5.解决或缓解空气污染的对策及措施 5.1 人民群众方面 少用塑料袋, 购物用布袋,买菜用菜篮,提垃圾采用垃圾桶。不用一次性电池,改用可充电电池,用过的电池交到电池回收站。少用化学洗涤用品、化妆、护理用品,譬如染发剂,减轻对水的污染,对自身健康的危害。不捕捉、销售、或宰杀野生动物,不吃野生动物,遇到此类事情,举报。 关爱野生动物,不打搅它,不侵犯和侵占和破坏他们的领地。 守护家园,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 垃圾分类,厨余果皮放在一起,高温发酵作肥料,玻璃塑料放在一起,拿去回收和再生,提高垃圾回收率,减少污染。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纸。不乱砍乱伐。10.出行时尽量以步代车、骑单车、坐大巴车、火车。尽量不要一个人开一部车。 5.2 政府及企业方面 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制固定污染源和汽车污染源的排放量,加强排放控制地的管理。 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 积极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进燃煤技术,改进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 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 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量。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新时代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他们的心理特点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影响,当前我国不少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变异产生的压力、 人际交往 的压力、情感问题、学习和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方面。
Abstract: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question and the new times social development has the close relation,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has the intense time color. As a result of society, family, school and own and so on various influence, current our country many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certain psychological behavior problem, mainly displays the pressure which, human communication pressure, emotion question, study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ideal and reality aspects and so on contradiction produces in the environment variation.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行为问题
key word: Universit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Psychological behavior question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中国疾控中心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16%~25.4%的大学生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为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 工作,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寻找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渐突显出来。近几年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一年级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问题;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与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其面临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其他同龄群体,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在生活、交往、成长、情感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适应能力弱的依赖型与抑郁型
一些学生过去在中学出类拔萃,上大学后高手如云、竞争激烈, 学习 方法 、生活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大学的生活与学习。由此,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形成的依赖型学习方法在大学难以适应。其次,松散管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管理,学习方法不对头、时间不抓紧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可能。大学生们在适应环境、心理调适方面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加之不少学生常产生悲观、消极情绪,抑郁的心理问题便不可避免。
(二)人际交往中的孤独型与焦虑型
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能力,太多的不习惯和生活中的独立性给他们造成不小的压力。他们过分关注自我,注重自我在人际交往中的地位,对别人缺乏关心和谅解,导致了人际交往中的自命不凡和过于敏感挑剔,从而导致性格孤独和心理焦虑。
(三)家庭贫困引起的自卑型与孤僻型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学费标准逐年提高。对一个普通的家庭来讲,要负担高额的费用并非易事。不少自尊心较强的同学,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而形成自卑心理。其次,因贫困而自卑并进而孤僻的大学生。由于自卑,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大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竞争的压力。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亦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改革开放给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随之出现的一系列社会不良现象亦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这使得大学生人格弱点泛浮出来,形成心理疾患。
2.信息矛盾引起的认知问题。大学生正值长身体、长知识、学做人时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可塑性强。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方面信息纷繁复杂,良莠共存,而大学生由于思想不成熟,缺乏 经验 ,智力支持不足,导致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不强,使理论与现实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问题。
(二)学校因素
1.生活环境的压力。生活环境的变化是促使整个人心理发生变化的基础。从中学到大学,令人感触最深的莫过于换了一个环境,开始过独立的但又是集体式的生活。它要求大学生们既要做到生活自理,又要有奉献精神。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人往往会因第一次离开父母、家庭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过不惯集体生活、孤独寂寞而感到压抑和焦虑。
2.学习环境的压力。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 考研 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3.个人情感的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正值青年中期,对性的问题比较敏感。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甚至爱情。但由于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之间的矛盾往往导致需要爱与理解爱之间的偏差。这些来自情感的压力,一旦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缓解和调适,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严重的会导致精神类疾病。
(三)家庭因素
1.父母期望值的压力。当今社会,家长的望子成龙心态普遍存在。为了子女的升学,诸如考大学、考研究生或 出国 留学 等,许多家长都是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这样一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大学生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成为大学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2.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的压力。家庭成员间的语言及人际氛围直接影响着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心理,对于处在个性形成期的大学生的影响更具有特殊意义。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法和人格气质类型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潜移默化而非一味宠爱的,开明的而非专制的,民主平等而非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 家庭教育 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四)自身因素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大学生对未来充满了种种美好的向往,希望将来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现实社会与自己心中的期望反差很大,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及就业的压力等,使许多大学生不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从而陷入矛盾冲突之中。
2.独立与依赖的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他们渴望享受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因处于学习阶段,在经济上不可避免地仍要依赖父母。另外,由于在学校生活仍不可避免地依靠学校与老师,所以他们还是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还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独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恰当地处理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关系。这种情形不可避免地造成独立和依赖的矛盾。
总之,深入地探究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社会和高校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和根治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十分重要的。我们应通过营造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整体教育网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预警机制等途径,给学生提供宽松、健康、以人为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帮助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莉娅。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异常行为管理预防。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2]解军。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心理学探新,2001(1)
[3]郁正民,宋蓓。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健康状况调查。 艺术研究, 2008 (2)
[4]侯健。大学生问题行为分析与矫正。辽宁教育研究,2005(6)
[5]翁陶。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成因浅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1)
[6]程新平。论大学生问题行为及其预防与矫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1)
[7]刘周平。浅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产生原因,湖南社会科学,1999(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探析论文
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因素1.环境因素学前儿童正处于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学前儿童营养中各种营养素摄入过量或不足,都可能引起病症,或者他们的生活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皆可导致其急性或慢性中毒。这是目前面临的化学因素。还有一些物理因素,如气候的酷暑严寒,空气湿度、气压或气流的突变,电离辐射,噪声等变化都会影响学前儿童的健康。另外,学前儿童经由饮食、饮水、呼吸、皮肤接触、医疗事故等途径,可感染各种致病性细菌。特别是饮食卫生。俗话说:病从口入。此言非虚,我们人每天都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儿童会比我们少很多,但仍要注意他们的饮食安全。在家中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等等。在学校要做好食品的采购、运输、贮存等过程的卫生工作,防止食品源污染及食品中毒事故发生。学校食堂必须保持环境整洁,消除苍蝇、老鼠等有害昆虫及其蘖生条件。学校食堂工作人员、炊事管理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体检。2.卫生保健设施儿童保健的社会服务包括保健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状况。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儿童保健的网络系统。这对托幼机构进行了十分严格的规定,保健服务不仅应体现在供给符合营养要求的食品、供给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开展预防接种和预防常见疾病等方面。为了有益幼儿的身体健康,平时也应让孩子多锻炼,学会“跌倒”,增强自我保护本能、少用学步车,尽量让孩子动手脚,增强平衡能力,以减少摔倒的机会、同时父母也要加强对孩子的保护。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孩子运动量过大、运动强度过高。适度的运动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3.机体自身因素首先是遗传因素。关于这点,就完全在于家长了。受家长的遗传因素影响,孩子有可能会得一些先天性的遗传疾病或缺陷。其次是生理因素。比如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以及在不同环境下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整体的反应。特别是由于病变、外伤、中毒等原因而引起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损伤,会随之发生个体生理活动失常,还可引起各内脏器官质性或功能性的继发改变。4.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不仅有合理平衡的膳食、饮食习惯及生活规律等。还应有对待生活方式的行动过程。特别是儿童,对于什么都好奇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因此,特别容易做出一些危险的事情。如果其监护人安全意识缺失的话,就极易导致幼儿的身体健康出现问题。如在家中,父母粗心大意导致孩子被开水烫到、爬到窗台等高处摔下来;在幼儿园,由于幼师的照顾不周,导致小朋友们之间相互打闹,误吞学习用品等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产生导向作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探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摘 要:心理健康是目前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稳定的表现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引发社会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情感、道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学前教育阶段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小学的准备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下一代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条件来面对种种挑战。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出发,谈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及目前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都没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测量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经过长期研究,可以从一些具体的表现来判断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1)智力发育正常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指儿童的智力发育与年龄相配。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往往有较强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兴奋的探究行为,而且记忆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情绪来反映和表现的,虽然他们有时也会存在一些消极情绪,但是在他们表达出来后能够很快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他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乐观、开朗、愉悦的情绪特点。(3)能够合群,不孤僻。在同龄人面前,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交往兴趣,有同情心,待人友善。(4)诚实且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在做错事时,能够承认错误,在面对批评时会感到羞愧,渴望别人的认可和赞扬等。这些表现都可以作为判断儿童心理健康的依据,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的。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尊重学前儿童的心理权益,在日常行为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亲切和蔼,努力驱散孩子的自卑、胆怯心理,在言语上多多鼓励,在眼神上要绝对柔和,因为孩子的心理是最为敏感的,他们往往能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上,甚至一个眼神中判断出老师对自己的喜爱与否,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
2.在校园环境中渗透教育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产生导向作用。在校园环境中,主要是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活动空间,从而营造一种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色彩艳丽的教室、花样繁多的课外活动设施、和蔼可亲的老师等。创设出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3.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的生活始终是以游戏来贯穿始终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游戏的选择和角色扮演等情节活动,学会如何与其他同龄人相处,这对于幼儿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无疑是极有帮助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对幼儿心理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幼儿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游戏,同时这些游戏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利用教学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决反对说教的办法对幼儿进行一味的灌输,或者把各类教学板块割裂开来。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因素
人类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心理,是在遗传和生活环境中共同作用并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很多心理行为都是受到遗传的影响,如,情绪的波动大小、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等。不得不说,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对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作用在研究中得以被人肯定。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比较高,研究证实了,在离异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在完整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要孤僻和冷漠得多,而且特征明显。这样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和政府对这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并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缺陷。一般情况下的实际情形是:在主观认识方面得到了重视,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忽视了结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切实的结合。造成这种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儿童家长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及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行动力的不足。其实,心理健康是多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并不是单单指儿童的个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把其混为一谈,追求过于片面,没有从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另外,没有认识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鉴的是中小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教育上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2.学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问题无法通过正确的手段来解决,也无法对儿童的不良心理进行矫正,更不用说对有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见和干预。所以,学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使幼儿心理问题能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素质
作为一个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灵活、合理运用。另外,作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自身心理健康。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对周围教学环境造成影响,对于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来讲,当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或存在心理缺陷,那么就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孩子们接收,把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传染给幼儿,从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认识层次的统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多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批评或表扬,只有在学校与家长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双方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高度,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是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
参考文献:
[1]徐萍.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0.
[2]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探析论文
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教育的重点在群众及行动。”可见,健康教育就是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广泛的教育活动,促进健康行为的产生。研究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必然要探讨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一、 对健康行为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对健康行为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目前主要有以下集中观点:1、 健康行为研究有观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一般规律。健康行为强调从心里和社会文化两个角度去理解人们健康和疾病的行为表现,有益和激励公众的健康行为,去除或降低非健康行为和疾病行为。换句话说,健康行为就是强化人地有益于健康行为的科学。这一解释建立在广义的行为科学的基础之上。2、 健康行为就是指自己认为,健康的人为了预防疾病或维护自身的健康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例如,接收有关的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行为就是健康行为。这一解释建立在狭义的行为科学的基础之上。3、 健康行为是让健康转向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行为取向。这一解释与第二种解释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笔者认为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研究理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既要研究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学前儿童为促进身心健康所应采取的各种行为的类别和表现形式。二、 研究健康行为的意义1, 健康行为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连接健康信息与健康行为的桥梁,健康行为时健康教育的核心,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模式来说明:模式一表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和形成学前的健康行为,模式二,更清晰的表明健康行为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2.只有把健康行为的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学儿童的健康。虽然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我们所期待的健康行为是否能在儿童身上得以体现,总是与儿童的认识水平、态度和相应技能等因素有关,健康行为的研究旨在揭示健康行为活动的一半规律,只有把握了健康行为的规律性,才能有效的促进健康。由于上述原因,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健康行为的研究。三、 健康行为的分类及其特征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把健康行为分成团体健康行为。团体健康行为时指社会群体作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公众健康的活动。个体健康行为是指每一个个体作为行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自身健康的活动。根据行为性质的不同,把健康行为分为以下三类:1, 预防行为:指在自己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即没有自觉症状)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健康,早期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如自觉的接受健康教育,身体不超重,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接受预防接种等等,均可以称作健康行为。2, 病感行为:指已经有了某些不正常的感受,为了弄清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的必要诊断的行动。3, 患者行为:指已经得了病的人,为了治好病而采取的行动。4, 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行为技能及其行动自觉性的限制,他们能否采取各种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与成人的教育、督促和帮助分不开的。学前儿童健康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 儿童个体行为表现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比如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方面已建立行为的动力定型。2, 儿童外显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动机的协调一致,儿童能够自觉自愿地表现出某种健康行为。3, 儿童个体行为能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较强的适应性。4, 儿童个体或儿童团体的行为能有益于他人的自身的健康。四、 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建立(一) 行为改变的理论学说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学说非常多,但都不能圆满的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发生问题。每一种理论都只能代表对行为解释的不同思想,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将诸多理论加以取长补短,帮助个体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下面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1、态度改变理论: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习得的、影响对特定对象作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的构成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态度改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促使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有:1,条件反应法:包括条件反应——适当地操纵健康行为同强化的合一。2提供榜样法:榜样的行为达到了要求,并得到了奖励,其他人也常会效法他们的行为,榜样的力量与榜样的自身是否和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如性别、年龄),或是否是学习者家长、老师与同伴等有很大关系。3,说服性的语言沟通法:用言语启发说服儿童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2, 行为改变理论:心理学家班图拉以儿童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童大量的社会性行为和学习活动作了观察和后明确指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往往还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学习。他认为,观察榜样的行为表象并进而加以模仿的过程,受以下因素影响:榜样的刺激特征及其后果、观察者的动机、观察者的认知水平。根据上诉理论,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儿童群体中树立起正面的榜样,注意到教师和家长的形象对儿童的重要影响,积极鼓励和肯定儿童的健康行为。二、影响行为改变的主要原因1,行为信念:即人类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有关知识、信仰、态度和价值的总和。行为信念帮助人们进行行为决策与选择。成人的行为信念往往对儿童的健康行为构成间接影响。2,特殊阶层的个体或团体的行为导向作用。对学前儿童来书,教师、家长、同伴的行为对其影响很大。3, 健康行为资源。健康行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行为资源之上的。例如,当一名儿童出项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时,是去医院看病还是在家凭经验服药,很可能受医院病儿是否较多,是否容易交叉感染等卫生环境条件以及家长是否与时间等因素,卫生条件、卫生服务及时间等均属于健康行为资源,它决定了一定的行为表现。4, 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的影响。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能对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上原因有的直接构成影响学前儿童行为改变的因素(如行为导向作用、文化传统背景),有的由于儿童抚养人或教师对儿童行为改变起着中介作用,则间接地成为影响学前儿童行为改变的因素(如成人的行为信念、客观的健康行为资源)。弄清行为改变的种种原因,有利于准确把握健康行为的规律。三、实施有计划的行为改变通过制定计划来建立和形成儿童的健康行为,是健康教育所强调的。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形成独立的体系之前,分散在其它学科中进行的健康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便是随意性太强,实施效果差。在健康教育实践中,诸如有关健康与疾病的信息传播、健康行为技能的传授及逐步转变儿童对待健康的态度等都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为了进一步充实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完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研究尚需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前言:上篇文章讲述了学前儿童的 健康 的主要方面(身体 健康 、心理 健康 )和表现;现在我们来谈谈 影响学前儿童 健康 的因素 ,以及 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 健康 。 一、影响学前儿童 健康 的因素 人们通常将影响学前儿童 健康 的因素分为四类,即 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发育、衰老等。与生物学因素相对应的是非生物因素,包括心理、 社会 、环境和文化因素及个体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 遗传对儿童身体发育的某些形态指标、生理及生化指标有明显的影响,如身高、体重、体型、血压、新陈代谢等,其中身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 病原微生物是危害学前儿童 健康 的大敌。学前儿童因抵抗力弱,容易患各种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诸如肺炎、肠炎、痢疾、肠蛔虫、肺结核、手足口病、乙型脑炎、艾滋病等。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 环境。 良好的自然环境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安全的食物、舒适而安全的设施等都是保障和促进学前儿童 健康 的重要条件。 社会 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口、职业、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等诸多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托幼环境对学前儿童身心有重要影响,如父母采取非干涉性的、合理的、民主宽容的教育方式,儿童具有独立、积极、态度友好、情绪安定的特征;反之,如采取拒绝、干涉、溺爱、支配、独裁、压迫的教育方式,儿童会出现适应性差、神经质、依赖、反抗、攻击等行为。 3、行为和生活方式 不良行为多伴随着某些疾病的发生,如儿童常见的挑食偏食、不讲卫生、不按时睡觉、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常伴有营养素摄入不平衡(某些营养素摄入过量或不足)、罹患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出现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等。反之,则表现为 健康 、积极向上。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长期的风俗习惯、规范和家庭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识和生活习惯的统称。学前儿童普遍存在喜欢吃肉,过量摄入饮料和零食,睡眠不足,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电脑 游戏 ,不喜欢户外活动和 体育 活动等不 健康 行为和生活方式则是导致学前儿童患肥胖症、感觉统合失调、学习障碍等疾病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些不 健康 行为也为成年后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4、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是指卫生机构和卫生专业人员为防治疾病、增进 健康 ,运用卫生资源和各种手段向个体、群体和 社会 提供的必要服务活动。对学前儿童而言,健全的医疗服务机构、完备的卫生保健网络、充足的疫苗供应、足够的医务人员等因素是促进 健康 的基本条件。 二、如何促进学前儿童 健康 对学前儿童而言,家庭和托幼机构是主要生活环境,为此,我们主要从家庭和托幼机构的角度来讨论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 健康 。 (1)有规律地生活:学前儿童一天的各种活动(吃喝拉撒睡玩耍)在时间安排上要相对固定、有序、并做到动静交替,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丰富的活动时间。 (2)合理安排膳食: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与机体需要一致。 (3)保证睡眠充足 (4)保证户外活动和 体育 锻炼 (5)提供适宜的 游戏 活动 (6)做好疾病预防:学前儿童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 (7)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爱、欢欣等。 (8)培养亲 社会 行为和交往能力:指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协商等行为 (9)养成 健康 行为 总的来说,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学前儿童身心 健康 的重要标志。
设计调查问卷:因变量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两三个,有几个因变量就决定了你后边要做几次回归分析。因变量最好设置两个值,例如是或否。这样就可以用二元回归分析,最简单。 发放问卷:问卷星或者其他问卷类app都可以,本科生问卷收集数目得100出头。用微信群、朋友圈等各种方式寻找被调查对象。 整理问卷:用电脑网页版导出你的问卷结果。打开excel,横排是你的问题,竖排是被调查者,把他们的选择都换成数字0-4,例如否是0,是是1。不了解是0,不太了解是1,了解是2、比较了解是3、非常了解是4,可以设置结果越好数字越大,比如否是是01,也可以设置结果越不好数字越大,比如是否是01。 回归结果分析: B为正值,则为正向相关关系。 B为负值,则为负向相关关系。 P≤0.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0% P≤0.05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5% P≤0.1 显著性影响水平为1% 论文第一章写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写文献综述,可以写写国内写写国外,或者只写国内,存在问题,影响因素,措施等。 第三章写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写模型建构,建立回归模型,变量定义,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写实证分析,回归结果分析 第六章写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学生毕业论文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毕业成绩和学术声誉,也对以后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影响。以下是可能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1.毕业论文选题:选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和质量。一个好的选题需要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又符合个人研究兴趣和能力范围,且具有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2.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毕业论文需要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和数据采集方式,而数据质量也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非常大。3.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需要具有广度和深度,且需要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前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4.时间管理和计划:毕业论文需要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和计划,且需要逐步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否则可能会出现时间不够、工作紧张等问题,从而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5.导师指导: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受到导师的指导和支持的影响,如果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支持不足,可能会影响论文的质量和完成情况。
幼师政治课应重视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论文
摘要: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根本信念和态度,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幼师生职业价值观良莠不齐。因此,幼师政治课要面对现实,扬长避短,积极引导,培养正确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政治课;职业价值观;幼师生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根本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对所需要的社会职业的评价,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社会性、个别差异性,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的选择和工作方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时代分工的越来越细化,职业价值观以其鲜明的实践性,成为当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与职业技术教育交叉领域中最具研究价值的课题。幼儿师范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比较独特的门类。既是师范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幼儿师范教育的特点也决定着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典型性,它甚至会完全不同于普通高师生、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现对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揭示当前幼师生职业价值观的典型特点,为今后幼儿师范政治教育及就业指导提供依据。
一、幼师生职业价值观良莠不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幼师学生家庭状况不同,个性差异不同,职业价值观大相径庭。我们对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余份,有效问卷1127份。在问卷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个别访谈进一步分析、归纳幼师生职业价值观有以下特点:
1、职业意愿和职业评价标准越来越现实
近年来国家对师范院校学生的分配政策有了新的变动。学生差异较明显,录取的新生中不少人缺乏起码的职业认同和职业志趣。许多学生选择幼师学校并非自愿,有的是因成绩不好考大学无望的;有的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有的是家长给强行选择的,有的是跟着同学报名的,等等。在1127份有效问卷中,有2.6%人认为自己以后不会或不愿从事教育工作;有65%的学生基本可以肯定教育职业方向;有32.4%(其中20.5%为二、三年级学生,11.9%为四年级学生)的学生难以确定。可以看出,学生的职业意愿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呈是逐步确立的,反映出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一定实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幼师生的职业价值判断标准也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义变为明显的'务实主义。其表现也由以往注重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贡献”转化为对工资收入、个人才能的发挥、在大城市工作、晋升、发展机会等要求。如:调查中“收入高,福利好”、“能有进一步晋升的机会”、“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退休后有劳保、医疗和退休金”、“在工作中有较大的自主性”、“交通便利快捷”、“能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等约占85﹪以上。这说明当前幼师生对职业的选取在个人利益上更为理性,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与以往相比,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等社会性因素在职业评价中的重要性明显不同。
2、职业理想与现实存在有差距
我校从2003年起步入正常轨道,毕业生就业一直呈现良好态势,就业率几乎达100﹪,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徐州、无锡、苏州、上海、南京、镇江、张家港、深圳、北京等城市找到就业单位,因此许多应届毕业生普遍择业期望值过高,对工作的地域、职位、待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她们并没有意识到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也已转变为培养幼儿园老师,没有看到幼教的就业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些现象在非毕业班学生身上同样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作出设想时选择“收入高、福利好”(74.9%)、“幼儿园能在大城市”(40.2%)、“工作稳定清闲”(16.8%)等等。可以看出,幼师的学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看不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更需要人才,不能接受在私立幼儿园就职,认为非国有单位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更谈不上自主创业。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和自身的竞争能力缺乏理性的思考,盲目乐观,这将是我们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职业动机重视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幼师生的职业动机从高到低依次为:收入高、福利好(74.9%)、专业对口,学以致用(70.2%)、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61.5%)、幼儿园能在大城市(40.2%)、人际关系协调(22.7%)、能提供继续受教育的机会(20.4%)、工作稳定清闲(16.8%)。这表明幼师生既希望能获得有较高收入的职业,以满足自己独立的需要,又希望自己的职业能够专业对口、学以致用,有更多的机会促进自身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价值所倡导的集体主义思想和无私奉献精神已明显靠后,这应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面对现实扬长避短,积极引导
1、坚持正面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由于幼师生职业理想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的态势,造成不少毕业生自我评价时对自己的实力不能准确估计,更不能兼顾国家的经济情况、就业的形势等客观现实,最终导致有些学生高攀不成,低就不愿,白白错失了好多机会。因此,政治课要积极开展职业理想教育,一方面鼓励学生树立较高的奋斗目标,使其具有为国家昌盛和民族兴旺奉献一生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明确当前市场的就业竞争形势,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用做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平常心态去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待遇、地位与乐于奉献的关系,正确认识和看待工资、晋升机会、发展前景、工作条件等因素。
2、积极引导,培养正确职业价值观
政治课要对学生进行正确职业价值观教育。在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坚持正确的职业待遇观、职业苦乐观和职业地位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开展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针对幼师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的现实和具体化特征,作为政治教师应认识到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职业价值观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教育中必须注意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即倡导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的同时也应肯定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及对策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基于对江苏地区10所高校1150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现大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职业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有效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进一步强化长期的职业理想,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树立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论文关键词]“90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
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2008年,高校已经迎来“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真务实、追求时尚、目标明确、推崇、渴望平等。如何针对“90后”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表现出来的新特征、新变化,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辞海》对“价值观”的解释是:“人们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根本态度。人生观的组成部分。具有行为取向的功能。”本调查不是光看“90后”大学生如何理解“职业价值”的本质,而且着重探讨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活中,在众多的价值取向里,优先考虑哪种价值。通过调查,了解“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从而为其选择理想的职业提供建议。高校也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让“90后”大学生懂得,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工作性质如何、只要努力工作都会在对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针对部分突出问题,对具有不同偏好和独到见解的“90后”大学生还进行了个别访谈。研究对象为江苏省10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专业兼顾文科、理科、工科、,男生656人、女生494人,性别比例相当。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5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调查数据采用SPSS11.0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理想、信念、世界观对于职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职业价值观上。江苏高校的“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无不体现着大学生对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关系的理解。此外,他们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对自身的要求也有更为清醒的认识,因此,职业目标比较务实。但是,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有待加强。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凭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是大学生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
调查中发现,与“8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不适、迷茫相比,如今的“90后”大学生已摆脱以往理想主义的狂热,价值目标有着强烈的实用化特点。在对待西部计划和去基层工作的问题上,55.2%的“90后”大学生选择“西部条件太艰苦不会去”和“找不到工作可能考虑去”,60.9%的学生不愿意或者说最好不去基层工作,理由主要是“生活太艰苦”“生活不丰富”“怕被埋没”。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也追求收入丰厚、社会威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优越地区,只想去大企业、大单位,不愿意到中小城市、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在就业压力很大的今天,过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好、生活环境舒适的工作机会可能会丧失另一些更现实的机会。当问到“你认为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最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时,仅有11.4%的学生选择“奉献精神”,9.7%的学生选择“社会责任感”。由此看来,“90后”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有待加强。此外,在回答“你认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大的压力来自什么”时,选择“实际水平与理想差距大”的占39.2%,选择“发展方向和理想有偏差”的占23.2%,选择“社会压力”的`占20.6%,选择“没有方向感”的占17%。可见,“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实际发展方向的偏差较大,需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
2.“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有待加强。职业中的道德层面,主要体现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包括诚信意识、意识等。在对就业诚信问题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就业中的伪造、伪造等不诚信现象如何看待?”时,49.4%的学生表示“很不赞同”,35.8%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只有14.8%的学生表示“赞同”。在回答“你是如何看待违约、毁约行为?”时,“认为不应该”的占49.3%,“学校要引导”的占30.3%,“认为学校应该理解”的占10.3%,“只要有好工作毁约没关系”的占10.1%。在项目“你会为了提高自身成功机会故意贬低他人”上,竟有30%的学生选择“不确定”或者“会”。可见,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不能放松。对“就业中不诚信现象”课题组还从专业、性别、党团员、是否担任班干和家庭所在地这几个方面做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从专业、家庭所在地这两方面做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2.253和1.275,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专业和家庭所在地差异。对党团员在这一题做两独立样本t,结果显示t值为1.768,P>0.05,差异不显著,说明不存在党团员差异。对这一题分别做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的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t值为2.080和2.235,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性别和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不诚信现象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更加不赞同不诚信现象。随着社会的转型,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矛盾的现象在所难免。高校加强对“90后”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就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90后”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待加强。职业心理素质主要评价的是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的自信心水平、抗挫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就业压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
在中,在回答“你对将来就业的想法”时,60%的学生“有信心,但有顾虑”,18.1%的学生“有信心”、13.3%的学生“没有信心,顾虑重重”、4.9%的学生“茫然不知所措”,2.8%的学生“不知道,还没开始想”。调查显示,真正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较少,大部分会有顾虑,有的甚至茫然。面对“将来就业困难时是否感到沮丧、焦虑、烦躁不安?”的问题时,1.6%的学生反映“状况可能会比这更严重”,21.9%的学生反映“可能经常会”,66.3%的学生反映“可能偶尔会”,只有10.3%的学生选择“应该不会”。可见,绝大部分学生都会因为就业困难出现不良情绪,因此,就业心理引导很重要。课题组对“遇到就业困难时情绪状态”做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存在专业、家庭所在地、性别、党团员的差异。对这一题做是否担任班干的两个独立样本t,结果发现t值为2.121,P<0.05,差异显著,说明存在是否担任班干差异。分析发现,与未担任班干的学生相比,班干在这一题上得分低,说明班干比未担任班干的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不容易出现糟糕的情绪状态。此外,在调查“遇到就业困难时,你会选择什么人倾诉?”中,“90后”大学生选择“朋友”的占59.9%,选择“家人”的占26.4%,选择“辅导员老师”的占7.1%,选择“平时敬重的专业教师”的占6.6%。从这一题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倾向于和家人、朋友倾诉。由于我国目前就业“供大于求”,“90后”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职业标准又比较单一,使其就业心理压力很大,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待加强。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高校对责任感的失败会导致“90后”大学生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会造成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因此,必须把就业工作与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养“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质。
1.职业理想教育长期化。在当前大学生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过程中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把他们的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社会的政治理想之中,从而自觉地把职业选择与政治选择高度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在深刻了解社会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准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个人职业与共同事业的良性互动。“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带有较强的实用性、务实性,功利性比较强,社会价值观淡化。这种短期行为不利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有效应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的需求。
高校对于“90后”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一定要将“知”与“行”有效结合。第一,高校应从认知上坚持理想教育的长期性。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引导“90后”大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分析各种职业价值观,由此增强对消极因素的抵御能力,构筑强大的价值和道德防线。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每一个大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能力、职业适应性做科学测量,以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地评价自身的优劣,确立准确的标准。第二,要在实践中成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求职过程中的地域从众、单位从众、职业从众盲目等从众现象,“90后”大学生要多进行职业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加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从而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充分考虑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情况,找到个人与职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职业化。
2.职业道德教育高尚化。支撑“90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理应有很强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吸引力,只有高尚的道德价值观才能成为持久而永恒的精神追求,才能促进“90后”大学生道德建设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针对新形势下“90后”大学生就业的特点和新的就业,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以保证“90后”大学生能够顺利、及时、充分就业。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道德观念的灌输。要教育“90后”大学生正确把握多元环境中的人生价值目标,自觉抵制各种不正确价值观的冲击,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道德规范,使健康、合理、高尚的价值观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二是加强贴近社会现实的。可采取积极有效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通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基础培养,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体验、职场训练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从而促使他们成为职场中的道德主体,承担起维护道德规范的使命。
3.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就业指导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进一步完善“90后”大学生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调节情绪、抗挫折能力等人格特征具有积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从认知上看,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要大力宣传就业心理知识,通过网络、海报、宣传册、展板、专家讲座等形式提供人际交往策略、面试技巧、就业不良心理调节方面的信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避免因自负或自卑而造成的挫折感和焦虑感。还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客观分析自我职业倾向,做好就业心理准备,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水平。
从情绪上看,要加强情绪调节、压力应对、人际互动方面的教育。大力推广“减压训练营”,教会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增强情绪调节意识和压力管理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教给学生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让他们在团体心理互动中习得合理的行为模式,进而迁移到就业中。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择业期望值,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
从意志上看,要创造各种条件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磨炼和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进取、乐观、独立、顽强的毅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愤图强,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就业弱势群体,如女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残疾学生等。对面临就业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问题,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护理学杂志》在全国近30种同类期刊(含医学期刊中的护理版和尚无刊号的期刊)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卫生部、教育部主管领导的好评。根据2006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年度报告》,《护理学杂志》论文总被引频次居第三位,影响因子居第五位,论文基金比在同类期刊中排第一位。2006年经湖北省科技期刊专家委员会质量研究组统计报告:《护理学杂志》在湖北省170种期刊中引用频次排第2名,载文量排第3名,全省医学期刊中引用频次及影响因子综合排第5名。
【国际护理学杂志影响因子】:截止2012年统计出来的最新影响因子是:0.397;临床医学类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819影响力偏下。以下给三张图表具体说明:国际护理学
护理论文投稿可以投哪些杂志?目前护理类的杂志数量较少,需求量远大于发文量,因此对于护理工作者而言,发表论文难度相对较大。下面小编将结合我们网站统计的数据,为大家推荐几本护理类杂志,供大家参考。1.核心类护理期刊(1)《中华护理杂志》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5.36,审稿时间:1-3个月,月刊主要报道护理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护理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护理理论研究。(2)《中国护理管理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2.54,审稿时间:1-3个月,月刊杂志栏目设置: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社区护理 管理漫谈 护理安全 人力资源 整体护理。(3)《护理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2.06,审稿时间:1-3个月,半月刊杂志栏目设置:护理研究 专科护理 中医护理 基础护理 整体护理 精神卫生 护理管理 护理教育。2.国家级护理类期刊(1)《循证护理杂志》影响因子:0.47,审稿时间:1个月内,月刊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循证护理知识介绍、海外见闻等。现面向国内外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及个人征集稿件。(2)《山西护理杂志》影响因子:0.00,审稿时间:1-3个月,旬刊杂志栏目设置:专题笔谈 论著 综述 调查研究 经济交流 护理管理 护理教育 个案护理。(3)《中国临床护理杂志》影响因子:0.84,审稿时间:1-3个月,双月刊主要栏目:护理学基础、护理一般技术、康复医学护理、中医科护理、卫生保健护理、社区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