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合作探究的问题及策略论文论文
第1篇:探究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高中语文课堂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创新性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一、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合作意识的缺乏
当前,我国高考制度过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不考察,因此许多学生欠缺课堂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往往无法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教师过于重视自身的主观价值,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想法。在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自己埋头苦干的学习和阅读,教师就任由自己发挥的讲课,根本无法思想对接和交流,产生很多不同意见,教师无法解决与学生之间的矛盾。
2.合作方式单一,任务枯燥
有的语文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把握不是很到位,常见的就是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有小组讨论法,还有共学式、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调查法等。有的教师认为小组讨论简单容易操作,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各个学生的兴趣以及研究合适的合作学习法。这样的小组讨论模式过于单一,无法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另外,教师安排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学习任务,多数都是书面和肤浅的理论,根本无法与现实生活互相结合,让学生从学习基础课程中掌握真正的知识,作业和任务的内容不够深入,学生大多数快速完成,但是根本没有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考虑一些问题,无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小组讨论也没有相应的课下准备,学生们并没有共同话题可以交谈。
3.教师调控不充分,评价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开展只是做到了学习模式的转变,但是在学习质量和效率上并没有充分提高,教师的考虑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并不到位,无法全面发挥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自我对合作学习的掌握能力并不强,控制学习的阶段存在问题,课堂合作学习的后期,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分并不公平,评价机制也存在问题。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分组训练,小组成员合作学习过程中无法开展有效沟通和互动,教师对待互动无法把握一个适当的程度和标准,容易让学生由学习互动变为自由交流,许多学生随意聊天也对学习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期的评价机制打分过程和评价内容细分不到位,难以正确衡量学生真实水平。
二、解决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在家娇生惯养,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传统的语文课堂极少提供给学生锻炼自我的舞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难以得到锻炼,使得很多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语文。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合作为主导的社会,要想很好地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样的潜意识教育和引导需要语文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加以强化。
2.教师要精选内容,灵活组织合作学习
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设计要不断提高,教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确保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流,要注重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不能只是追求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学习的内容要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让学生通过分组学习,自主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分组提问和研究,与老师互动解决疑问,而且这些疑问和解决思路要与其他分组的同学进行互动,让其他学生也了解这个分组学生群体的一种思维模式。教师要灵活组织合作学习小组的配对,不能固有化一个小组一直分组,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小组分配,将不同成绩、不同爱好的`学生打乱分在一个组里,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和配合,也要均衡男女比例,让学生互相团结,掌握合作学习的价值。
3.提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健全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担任着重要角色,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人、指挥人、引导人,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将整体过程进行把握和控制。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是保障学生快速提高自我社会实践能力,改善自我素质的重要方式,帮助学生加强自身学习素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我实践能力,在合作中寻找适当的机会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例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可能产生意见分歧或者对某一问题普遍存在疑难,教师可以适时介入,及时发表建议。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体制必须要得到完善和健全,从学习小组的每一个人担任不同角色和做出贡献的角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要有进一步的细分,例如从选择题和主观题上判断学生的自我贡献,避免个别学生因为悲观、自卑、害羞等因素,无法得到正确的评分而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全面和正确的评价学生,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合作学习分数,让学生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在未来也能够快速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
三、结束语
合作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新课程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需要认真分析影响课堂合作学习的因素,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和反思,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合作能力落到实处。
第2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课堂小组合作的教学价值极大,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使学生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只有积极贯彻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
一、培养学生学习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经常采用“填鸭式”、“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并且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传授基础的语文知识,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学生习惯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让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当教师突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时,学生反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技巧为重,改变学生无从适应的状态。首先,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什么是小组合作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流程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在什么时候应当做什么。高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教师给出教学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将针对学生合作得出的成果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亲自带着学生走一遍小组合作教学的流程,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技能,例如如何查找学习信息、如何更高效地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等。在传授学习技能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逐渐放下对教师的依赖进行学习,更能加强师生情感的交流,营造出和谐、活跃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
二、抓住合作学习时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所有的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小组合作教学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师应当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首先,当面对开放式的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的问题要求学生集思广益,小组合作相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灵感。例如在讲材料作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思考:“针对这一材料作文,可以写出什么样的主旨?这篇材料又给出了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当面对较复杂的语文问题时,教师除了可以运用直观教学外,也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师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因为文言文涵盖的语文知识面太广,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分工,一些找古今异义词、一些找文章的主旨、一些找特殊句式等,像这样子分工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有效性,使教学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方法的,教师应当明确把握教学时机的重要性。
三、丰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提高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是竞赛式学习形式。学生在高中阶段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团体荣誉感,教师应当积极把握高中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加以利用。竞赛式学习形式可以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组间的竞赛模式有很多种,例如知识竞赛、辩论赛、优生辅导、实验活动等。下面以知识竞赛为例,在进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为五人一个小组,并将事前准备好的竞赛题发放给学生,让各小组成员按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师可以以古今异义词、文言文句子翻译、文章主旨等作为竞赛题的内容。竞赛的结果以小组成员所得分数之和作比较,教师应当适当给予赢的小组一定的奖励。在知识竞赛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强化竞争意识,更可以有效地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基本功。
其次是游戏学习形式。例如在进行《拿来主义》的讲解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学习模式,教师先划分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人抽签,并让抽签的学生比划,签上写有各种东西方的传统节日和文化,然后让同一个小组内的另一个猜,在规定的时间内,猜出最多的一组获胜。对于这种游戏互动教学,学生通常都对其抱有极大的好感和兴趣,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程度,更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是展示成果式。是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完成,然后以口头或是书面的形式展示出来,最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评价。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文言文这种较为复杂且需要学生合作的教学任务。在成果展示式教学中,学生大多会经其他小组的启发,获得新的灵感,进而打开学习思路。
总而言之,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积极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合理使用,不断解决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的要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行为,将小组合作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让四年级的学生写数学的小论文,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四年级数学 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要:新课改出台后,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也作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采取有效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为对象,深入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转换身份角色、注重学生数学 逻辑思维 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角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义务 教育 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也呈现出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逐渐对“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推崇,切实践行了新课程改革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小学四年级起着连接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作用,是学生能否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顺利向小学高年级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要敢于并善于做出教师角色转换
长期以来,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作为小学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敢于做出自身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上要进行创新,重视学生能力、 学习态度 以及 创新思维 的培养。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探讨,实际动手操作,相互帮助,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核心的观念。
具体而言,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化,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切实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变。二是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素养,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数学教师不能针对数学教学而只讲数学教学,实际上,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当包括专业知识素养、 文化 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要求。为此,数学教师要以继续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拓宽自身获取文化知识资源载体的 渠道 ,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综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快速成长。三是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作知识平等的交流者和朋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合作学习。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导者向引导者身份的转变,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四是要由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服务者。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去。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善于倾听与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建立起批判性思维。
通过笔者的试验,教师经过上述角色转化后,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性更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四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是切实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改革理念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和重要任务,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阶段都担负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四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更显重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进行,例如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可以从认识物体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则可以从学习十以内数的加、减着手等等。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二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数学思维能力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不管是在开始的复习中,还是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学生练习习题中,都要结合具体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这是比单纯得出答案更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三是要在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从数学教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授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要注重通过实例或者实物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又显得极为重要。思维能力一旦较好的建立起来,对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践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和创造,有力地摆脱了数学的枯燥乏味,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始,马玲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姚艳琼.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4)
[3]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2010(8)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 学习方法 之一,合作学习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形式化、泛化的倾向,因此,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及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给合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仅流于形式,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本文结合现状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相关文献表明,合作学习按照主要取向归结为四类: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上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动等方式,共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从结果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从过程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长远影响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充分肯定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 相学 习、互相帮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生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及和谐的学生氛围等,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都是根据座位进行分组的,教师在座位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性格差异等,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基础,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综合考虑课程类型、所涉及知识领域及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通过互相讨论实现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看成是小组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准定位,要么是过多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要么是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导致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此外,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有效的开展,要保障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合作学习所取得的认可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要为合作学习投入一些教学设备,保障物质需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合作学习的预习及复习任务。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具备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分组策略等因素。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进行 课前预习 ,搜集相关资料,提前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才能融入讨论,参与合作探究,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学生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
合作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就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背景等差异,努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相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操控能力,小组讨论气氛不热烈时,及时予以指导,发现有“搭车”的成员,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小组讨论气氛过于热烈时,及时予以提醒,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
[3]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07(6):68.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年级 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
1 引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点,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楔合点。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却一直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内容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起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2.1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相对于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材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注重算法的多样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丰富、系统、逻辑严密的数学知道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与 抽象思维 能力,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通过迁移类推来探索新的知识,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借助于实际活动和生活情境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灵活活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八册教材,则将小数的相关知识作为了重点,逐步引起入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计算理解能力,整体来看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
2.2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四年级学生是个性差别最大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中学生指标,一部分学生则还稍显迟缓同一二年级学生相当。在生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心理发育较快开始变得老成,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而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明显落后。这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呈现整体增强趋势,开始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做出自主的选择,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但其爱好还不够稳定,并不如成人一样具有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四年级数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3.1 环境改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理与心理日渐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注意多从平等、民主、和谐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师教育观,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设计数学活动,包括如制作班级学习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等,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其次,要从整个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注意思想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只有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才会真正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
3.2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显得较为枯燥泛味,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促进成功壮大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竞争心理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能极好的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多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投入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 结束语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影响不仅是在校期间,还影响着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的把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并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09)
[2] 张飞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06)
[3] 秦福秀.对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J].学苑教育,2011(05)
1. 数学小论文范文
2. 数学小论文的范文
3. 小学生数学日记优秀范文 四年级
4. 小学生数学教学小论文范文
5.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满怀激情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眺望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放眼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进到信息经济时代。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直接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中给予了明确回答:学会认知。报告认为: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它给人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面对这样的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作为一名海淀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课题研究。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特别致力于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不会合作的人就不会生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双赢。与其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如说是在合作中求发展。基于这种观点,笔者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二、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1.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2.合作学习的要素。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学习素材应具有生活基础,被学生所关注,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为目的,因而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3.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认知情感基础。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诸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激趣→质疑→自学→合作→交流。(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6岁~12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刺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三、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万泉小学的张然老师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尊重学生的情感——乐问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好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趋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地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激发学生的兴趣——乐问的动力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们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上下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3.创设质疑的情境——乐问的关键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造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引导学生领悟“天堂”动景前,先放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录像,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注意听,想想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当学生认真欣赏完录像后,教师趁机引导:多么热闹的画面啊,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话匣子就打开了,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上会有那么多的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走了画眉鸟,而它又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鸟要把歌唱给谁听?唱的是什么内容?等等。4.教给方法,拓开学生质疑的路子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1)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预习前,老师布置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照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2)用课文中存在的内容跟假设它不存在作比较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三个方面描述了泸定桥的险要和夺桥的困难。这部分内容表面看,似和飞夺泸定桥没有联系,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设想:如果把“为什么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删去,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行不行?在学生围绕“行与不行”开展议论,各自发表看法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写“泸定桥是天险”,有什么不好?(3)用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和那部分内容比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别了,我爱中国》一文中有三处写到了“别了,我爱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根据这个写作特色,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用在三处,它的含义各是什么?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开拓学生质疑的路子,方法种种,可以从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问上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可以从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展开联系,形成问题。(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如何使自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以下几点要注意。1.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什么”的问题是有学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在中高年级,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3.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4.要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6.教师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过长,学生将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时间过短,每个人不能充分发表见解,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这种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又通过学生互动的合作探索,用集体的智慧,燃起创新的火花,正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2.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中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1)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2)强调小组合作,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3)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读一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通过议一议来深化理解。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五)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这一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全班同学学习成果的一个交流。应注意几个问题。1.应该以小组形式汇报。既增强团体意识,又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2.要又比较明确的分工。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又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3.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同学。他组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试验校指导调研时,感受到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探究。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五、结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是力求以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力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终极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身的发展。课题研究要取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努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各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之间精诚团结,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绩。
谈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有效地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是一项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长期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课前充分准备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1、教师在课前应充分了解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把握住实验成功的关键环节,预见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并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预案。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上;才能在实验中与学生充分交流,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才不至于在课上手忙脚乱,只顾回忆实验的步骤、注意点,而忽视学生的反映,影响到教学效果。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水量的多少、铁圈的高低、加盖对实验的影响,在电学实验中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及故障的排除等等,都要在走进课堂前准备好。
2、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可能无法完成,这时不应怨天尤人,也不能就此回到过去在黑板上讲实验的状态,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完成必要的实验。有些实验完全可以稍加变换,选择身边常见的器材,照样可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八年级引言课“观察长、短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学校没有合适的大钟罩,于是将实验室的大小容器拿来逐一实验,却始终无法演示出短蜡烛先灭的效果。但发现有一次在用水槽做实验时,出现两支蜡烛熄灭的时间间隔较短,经过思考认为可能是二氧化碳冷却的速度还不够快。那么,怎样才能加快二氧化碳冷却的速度呢?于是我想到了用水洒在水槽上来加快冷却的速度,然后经过多次实验掌握了演示出短蜡烛先灭的诀窍。
二、课上精心组织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根据教育心理学,如果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就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实验中的趣味性,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引言中安排的水煮金鱼等实验、在升华和凝华中安排的人工造“雪”的实验等等。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但要注意的是: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忽视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不恰当的实验内容不但无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而会适得其反,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内容,从而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滋养和熏陶。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一些探究性实验中,给出物理情境后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大胆进行猜想。在设计实验时可将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出适当的点评,再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当出现多种实验方法时,可先由各小组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再结合各小组收集的证据和得出的结论进行交流,比较各种实验方法的优劣。例如:比较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等实验,在归纳结论时也应尽可能由学生自主完成。在探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以及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推理,自主得出实验结论。
3、加强教师的指导,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有的教师在实验中不加指导,完全由学生自行去完成,将“放手”变成了“放任”,严重影响了实验的教学效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果不加指导,许多学生由于不知道两个相同棋子的作用,会将两个棋子同时移动,甚至会出现同组的两个同学分别在玻璃板的两边一人拿一个棋子移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先收起一个棋子,只将其中一个棋子放在玻璃板前,同组的两个同学一起观察所成的像,这时提出问题:“如何才能确定像的位置?”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方法,教师加以适当引导,顺理成章得出另一个棋子的作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完成实验,避免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完成探究活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特别是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性活动中,教师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当然,在什么时候指点,在哪些关键的地方要指点,以及指点到什么程度,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同时要多和同事交流、探讨。
三、课后及时反思是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有力补充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反思,从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到实验中的指导是否及时、到位等等,对每一堂实验教学课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都要及时地进行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样一方面可以针对不足在下一节课上及时强化,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借鉴,不断提高自己对实验教学的把握能力,以此来促进今后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提高。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应不断地思考、实践、反思,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浅谈小组合作活动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论文
提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把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成优秀课堂教学的尝试。其研究价值是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新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和发展功能,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研究价值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不同的教学评价可反映出其教育观与教学理念。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是把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成优秀课堂教学的尝试。其研究价值就在于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探讨新的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力求探索一套评价指示简明、方法易行、可操作性强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改革评价的目的,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评价关注的核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吸收与掌握,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功能。通过评价发现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和了解教师达到的不同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专业发展,为改进英语教学及进行质量监控和导向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
教师的发展与其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相连,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直接影响教师的素质和发展。因此,教师应通过学习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重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调整教学行为来适应常规课堂教师的变化。教学观念的变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3.从教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指导、辅导学生为主;4.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的共同活动;5.从封闭的教学形式转向开放的组织形式。鉴于此,我们应把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使教师具有对教材的分析解读能力,使课堂教学呈现人文光彩,体现执教者的风格和特色;具有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能力,关注学情,不断积累教学机智;具有教学后的反思总结能力,提升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具有课程的开发能力,并能根据课程需要,有机地整合与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逐步培养开发出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的能力。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近年来,行动研究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勒温( K.Lewin )等认为,行动研究是实践者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得到指导、改正、评价他们的决定和行动的目的的过程。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①是系统的反思性探究活动;②是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的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③是需要一系列的步骤来完成;④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线的精讲(知识)多练(句型)式的学习,学生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而建构主义教育模式十分重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它引导学生在遵循现实生活经验的总框中依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择取教材中的有益营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较大的空间来进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决策,从而能够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掘自己的个人经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是规则的死板记忆,不再是惯用法的简单套用,而是各种基于情景中执行任务的有效行动,使学生切实做到“形而知之”,为实现培养学生成为“学识+能力”、“个性+特长”型的优质人才提供可操作性途径。
因此,新的教学评价理论对教师的评价是要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关等学习目标为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应包括对教学对象、使用教学资源以及完善教学行为的综合性评价,教师还要适应对教师的评价的变化。秉承现代教育理念,本课题组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变“以教论学”为 “以学论教”
“以教论学”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它通过教师的教来评价学生的学,这种评价的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评价目标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学科的知识体系;评价主体是以教师为主,侧重于鉴定教师的教,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评价方法关注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表现,评价教师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驾驭教材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学论教”体现了现代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它把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评价的基点是学生,强调教为学服务,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以学论教”用以下方式评价课堂教学效果——把观察重点从教师的课堂表现转到学生的表现上;联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加以评价。
综上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与现代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观念、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方法等方面均有不同。在目前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试验时应从上述各方面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束缚,应明确改革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而评价,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通过连续的评价与反思,找到改进教学的突破点。
(二)制订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
1.本课题组研究试用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所列的评价项目保留了传统的课堂评价项目的精华,新增了学生活动和教学风格等两项评价项目,体现了“以学论教”的指导思想。该评价表评价教学内容部分占30%,有别于其它评价部分的是:评课者需按听说课、 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或活动课课型进行评价。本表侧重研究和揭示英语常见课型的结构与特征,强调教师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规律,掌握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努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新的《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及《使用说明》附后)
(三)使用新评课表评课的个案
新评价表的评价项目、权重、项目评价要求经本课题组反复讨论修改并多次在普通中学、中职英语课堂上使用,设计者用它评价过不同的英语课型,具有可行性和易操作性。以下是评课案例:
个案1:听说课
教学内容:中职教材第一册第8单元 Hobbies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① Warming up 利用图、文、声同步的CAI课件引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
意力,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
② Practice 设计适当的“信息沟”,指导学生在具体的、有意义的情景中体会和领悟所学内容的功能和结构;
③ Listening 让学生听懂有关业余爱好的教学录音,语言信息输入量充足;
④ Speaking 设计采访与报告的形式来练习谈论爱好;
⑤ Discussion 以brainstorm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然后分小组讨论拓展性问题: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your study and your hobbies?
⑥ Summing up 引导学生小结出好的嗜好与不良嗜好,通过对比教育学生懂得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ideas about hobbies. But anyway,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get and keep our good hobbies and get rid of the bad hobbies to keep us healthy and make our lives more and more colorful! 的含义,从而达到学科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的目的。
评价结果:A级,得分:86分。评语:执教老师能根据教学材料,设计恰当的引入方法激发学生听说兴趣,语言信息输入量充足。设计了适当的“信息沟”,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堂组织形式练习,促使学生能在充满竞争、体现个体努力和团体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教学风格新颖,教学效果好。
个案2:写作课
教学内容:中职教材商务英语写作第二册6单元 Questionnaires,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① Revision 通过提问复习有关调查问卷的定义;
② Presentation 观看录象,判断是什么类型的调查问卷,激发学习兴趣;
③ Listening 听录音,然后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答案;
④ Discussion 学生第二次听录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如何进行采访,全班一起分析个人采访的写作结构;
⑤ Dictation 以游戏Passing the Buck形式,进行听写,小组评价听写的结果后,学习课本的调查问卷范例;
⑥ Activity 根据新的情景,设计调查问卷后,小组代表将成果向全班报告;
⑦ Homework 要求学生完成以下网址的作业:http:eclass.com.cn
评价结果:A级,得分:87分。评语: 能设计恰当的引入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根据写作任务的要求,准确选择写作文体,剖析重点与要点。指导写作技巧,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写作任务。通过视、听、说、游戏、讨论、互相评价等多种活动与手段,使学生能在充满竞争、体现个体努力和团体合作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善于从教材中抽取有利于引发学生思维的切入点,注重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个案3:活动课
教学内容: Should Cars Be Limited in Guangzhou?
本课是辩论比赛,以学生已学课本内容相关的有关环境保护知识与词汇为基础,用表演型的口语技能练习的形式来进行,属于拓展性学习。
教学过程:
1. Leading in 教师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小汽车广告片引入后,邀请辩论赛主持人及辩论双方(各5人)上台就座,主持人由学生担任。
2. Debating 正、反双方代表均有机会有一次或多次发表意见的机会。他们的发言有理有据。教师根据辩论的情况适时给予启发和帮助。现场气氛活跃,台上的辨论有序热烈地进行,台下听众也积极参与。
3. Summing up 经过多个回合的辩论后,学生主持人邀请教师上台小结本次辩论活动情况。
评价结果:A级,得分:85分。评语:教师用自制的CAI播放的汽车广告引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兴趣,以参与辩论的方式,使英语实践活动基于情景中执行任务的有效活动,所设计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及创造性思维。该辩论赛由学生来主持,改变了老师全程控制课堂的做法。本节略有不足的是参与辩论发言的人数只占学生总人数的30%。
个案4: 阅读课
教学内容:NSEFC Unit Four Wildlife Protection( Disappearing and Return)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① Warming up 利用CIA课件,展示不同种类的恐龙及其化石的图片,导出主题,并让学生接触生词species。
② Reading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三个提干式问题。
③ Dot Dictation 以点听写的形式让学生捕抓文章细节。
④ Structure 通过分析段落大意和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⑤ Presentation 通过CIA课件展示麋鹿的图片和它的传奇故事,导出第二篇阅读文章及进行文化背景的介绍。
⑥ Reading 学生阅读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 完成课本设计的练习。
⑦ Comparison 在Race, Reality, Return和 Reason方面对比两篇文章谈到的动物,让学生了解两种动物生存方面的异同。
⑧Discussion 通过讨论两种动物生存的结局(一种已经绝种,另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回归中国),从而得出只要人类爱护大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结论。
⑨ Games 利用CIA课件设计十个问题,每个问题链接一个答案,要求学生在十个问题中找出一个或数个问题,从答案中猜测所谈的是哪种动物。训练学生从众多的信息中捕抓最有效消息的能力。
⑩ Homework 教师布置上网查询资料的任务及写短文“The disappearing of Dodo”。
评价结果:A级,88分。教师能根据阅读材料的主题,通过设计图文并茂的引入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两篇文章所谈论的动物的对比帮助学生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在最后阶段教师运用游戏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检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利用材料不断输入文化背景知识和强调人类在爱护大自然、帮助自身可持续应做的努力,体现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略有不足的是教师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推进较急促,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收取、整理信息。
以上是本课题小组使用所设计的评价表进行课堂评价的实录,在使用过程中大家觉得该评价表指示简明、方法易行、可操作性强,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改革评价的目的,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与探索,使之更完善、更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1] 龚亚夫、罗少茜,《英语教学评估—— 行为表现评估和学生学习档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 张明祥,“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评价”《课程.教材.教法》, 2003年第8期
[3] 李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之我见”《教育与实践》2003年第9期
[4] 陈永娟,“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四个小组活动个案点评”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教学研究》编辑部,2004年第6期
[5] 谢凯灵,“行动研究在初中高中衔接教学的应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1期
[6] 郑爱华,“改革教师评价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教学研究》编辑部,2005年第10期
[7] 陈海源,“改革评价 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广州市教学研究》编辑部,2005年第10期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初探 --------------------------------------------------------------------------------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15日 出处:嘉善四中 作者:王耀妹 【编辑录入:jssz】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与含义,分析了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提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操作模式,并论述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关键词:特征与含义,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自主学习,合作精神。一、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二、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兴趣、态度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合作学习在关注情感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外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是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进行表达时产生恐惧或不安心理。虽然焦虑与学习者的个别特征有关,但不同的学习活动形式或教学方法导致的焦虑程度不同。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相比,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焦虑感大大降低了。这是因为:(1)合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是小组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因此,即使个人单独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他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他还代表他所在的整个小组。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2)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错误的机率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加大,焦虑感也随之降低。2、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因为:(1)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个人的贡献都是小组成功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组成绩中得以体现,从而每个人的自尊都受到保护。(2)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使学习者愿意为学习付出更大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外语课堂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交流的社会环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对外语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正如Earl stevick(1980)所说:“与学习材料、教学技巧、语言分析相比,课堂上学习者的内心情感和人际关系对语言学习成功作用更大。”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必须进行交流,交流无疑能促进相互了解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从而使学习者之间更愿意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三、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因素。解决情感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外语学习中的所有问题。关注情感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否认学习中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其实,关注情感问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认知的发展。语言学习最终是通过认知过程实现的。(1)、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也是合作学习最明显优越于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地方。练习用目标语进行交流对外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者是通过说而学会说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说的机会是传统外语课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教师的绝大部分讲话时间让给了学生,小组活动时,有多少个小组就有多少个学生同时在讲话。另外,合作学习中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确立增强了所有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运用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促进了语言的习得。这是因为:①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因为Krashen(1982)认为,要促进语言习得的进程,语言输入必须是能够被理解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尽量调整自己的语言,使之为听者所理解。②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是适合个人发展的,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经他人协助后可达到的层次。③合作学习中的语言交际活动近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协商涉及传统课堂很多时候只有教师才有的言语行为,如指导、建议、提醒、说明、核实、鼓励、赞扬等,练习用目标语做事无疑有助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四、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1、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笔者将全班分成8组(每组7人),将学生的座位按异质小组适当调动,然后按座次就近组合,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且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共同为本组取名(如:golden group,sunshine group,moonlight group等)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2、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1)课前小组学习活动一般可设计三种:A、预习课文(包括查阅词典,找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找出重点、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补充,再指定代表小组发言的成员(答题的小组成员不能固定),记录小组的集体成绩。例如,在学习English names 这一课时,教师布置如下课前学习任务:a.How many English words have you learned? b.Are they the girls’ names or the boys’ names? c.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names and Chinese names?d、搜集其他有关English names的材料。B、课前表演。课前表演就是在每堂课开始的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让学生围绕学过的,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英语表演的形式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迅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表演形式一般有对话表演、讲故事、看图说话、游戏、提问等。教师可以把表演的任务落实给某一小组,每一小组在学期中都有表演的机会。C、课前活动还可围绕当日天气、学生出勤、班级记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课前几分钟报告”活动。(2)、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如在教学At the Sports Meet 时,可要求学习小组结合本校举行的运动会,以the long jump.the high jump,the relay race 和the 100-metre race 等为内容,共同编出一段有意义的对话。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言语活动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小组会话比赛、听力竞赛、单词接龙竞赛、段落记忆竞赛、快速阅读理解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3)、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3、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1)协调意识。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2)激发意识。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能起到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的作用。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言语审美需、言语交往需要、言语求知需要等。(3)参与和监控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1)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2)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与合作学习评价结合起来。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平时的优秀作品、表扬卡、过失卡等。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测验,期中、期末成绩,通过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五、结语。就中学英语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转变,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快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合作式学习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学科教育》2000年第6期2、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5期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2003年第8期4、《中小学外语教学》“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2003年第12期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满怀激情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眺望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放眼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进到信息经济时代。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直接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中给予了明确回答:学会认知。报告认为: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它给人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面对这样的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作为一名海淀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课题研究。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特别致力于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不会合作的人就不会生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双赢。与其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如说是在合作中求发展。基于这种观点,笔者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二、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1.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2.合作学习的要素。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学习素材应具有生活基础,被学生所关注,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为目的,因而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3.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认知情感基础。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诸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激趣→质疑→自学→合作→交流。(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6岁~12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刺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三、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万泉小学的张然老师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尊重学生的情感——乐问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好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趋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地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激发学生的兴趣——乐问的动力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们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上下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3.创设质疑的情境——乐问的关键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造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引导学生领悟“天堂”动景前,先放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录像,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注意听,想想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当学生认真欣赏完录像后,教师趁机引导:多么热闹的画面啊,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话匣子就打开了,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上会有那么多的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走了画眉鸟,而它又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鸟要把歌唱给谁听?唱的是什么内容?等等。4.教给方法,拓开学生质疑的路子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1)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预习前,老师布置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照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2)用课文中存在的内容跟假设它不存在作比较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三个方面描述了泸定桥的险要和夺桥的困难。这部分内容表面看,似和飞夺泸定桥没有联系,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设想:如果把“为什么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删去,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行不行?在学生围绕“行与不行”开展议论,各自发表看法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写“泸定桥是天险”,有什么不好?(3)用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和那部分内容比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别了,我爱中国》一文中有三处写到了“别了,我爱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根据这个写作特色,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用在三处,它的含义各是什么?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开拓学生质疑的路子,方法种种,可以从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问上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可以从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展开联系,形成问题。(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如何使自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以下几点要注意。1.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什么”的问题是有学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在中高年级,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3.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4.要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6.教师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过长,学生将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时间过短,每个人不能充分发表见解,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这种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又通过学生互动的合作探索,用集体的智慧,燃起创新的火花,正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2.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中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1)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2)强调小组合作,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3)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读一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通过议一议来深化理解。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五)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这一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全班同学学习成果的一个交流。应注意几个问题。1.应该以小组形式汇报。既增强团体意识,又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2.要又比较明确的分工。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又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3.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同学。他组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试验校指导调研时,感受到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探究。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五、结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是力求以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力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终极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身的发展。课题研究要取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努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各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之间精诚团结,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绩。
初中英语合作学习初探 -------------------------------------------------------------------------------- 发表日期:2004年12月15日 出处:嘉善四中 作者:王耀妹 【编辑录入:jssz】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与含义,分析了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提出了一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操作模式,并论述了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关键词:特征与含义,情感因素,认知因素,自主学习,合作精神。一、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含义与特征。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与“个体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组织形式,是一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完成共同任务的互助性学习。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主张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每个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合作学习真正使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受到尊重。二、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在外语教学中,情感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兴趣、态度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积极的情感能创造有利学习的心理状态,而消极的情感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研究表明,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自动停止,即使不停止,认知活动也不会有实际的效果。合作学习在关注情感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外语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是指学习者需要用外语进行表达时产生恐惧或不安心理。虽然焦虑与学习者的个别特征有关,但不同的学习活动形式或教学方法导致的焦虑程度不同。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相比,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焦虑感大大降低了。这是因为:(1)合作学习中,每个学习者都是小组的一员,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因此,即使个人单独在全班同学面前回答问题,他代表的也不仅仅是他个人,他还代表他所在的整个小组。因而被评价的焦虑感降低。(2)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在向全班同学表达看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并且有机会和小组成员互相交流看法,获得及时的反馈,并进行必要的更正,因此犯错误的机率降低,成功的可能性加大,焦虑感也随之降低。2、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因为:(1)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个人的贡献都是小组成功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都在小组成绩中得以体现,从而每个人的自尊都受到保护。(2)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使学习者愿意为学习付出更大的努力,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3、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外语课堂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交流的社会环境。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对外语学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正如Earl stevick(1980)所说:“与学习材料、教学技巧、语言分析相比,课堂上学习者的内心情感和人际关系对语言学习成功作用更大。”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必须进行交流,交流无疑能促进相互了解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从而使学习者之间更愿意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三、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因素。解决情感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外语学习中的所有问题。关注情感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否认学习中认知活动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其实,关注情感问题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进认知的发展。语言学习最终是通过认知过程实现的。(1)、合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充足的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这也是合作学习最明显优越于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地方。练习用目标语进行交流对外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习者是通过说而学会说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说的机会是传统外语课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教师的绝大部分讲话时间让给了学生,小组活动时,有多少个小组就有多少个学生同时在讲话。另外,合作学习中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的确立增强了所有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2)、合作学习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运用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促进了语言的习得。这是因为:①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因为Krashen(1982)认为,要促进语言习得的进程,语言输入必须是能够被理解的。合作学习中,学习者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尽量调整自己的语言,使之为听者所理解。②合作学习中学习者获得的语言输入是适合个人发展的,即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经他人协助后可达到的层次。③合作学习中的语言交际活动近似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学习者之间的意义协商涉及传统课堂很多时候只有教师才有的言语行为,如指导、建议、提醒、说明、核实、鼓励、赞扬等,练习用目标语做事无疑有助于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四、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1、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小组的组成应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决定,要考虑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交际能力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要关心那些交际能力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要求组内每一个成员做到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每学期调整一次。笔者将全班分成8组(每组7人),将学生的座位按异质小组适当调动,然后按座次就近组合,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且小组成员相对固定。小组成员共同为本组取名(如:golden group,sunshine group,moonlight group等)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长可以由组员轮流担任。)2、有效地开展活动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可根据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1)课前小组学习活动一般可设计三种:A、预习课文(包括查阅词典,找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找出重点、难点,提出质疑以及预做课后练习等),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再相互讨论、补充,再指定代表小组发言的成员(答题的小组成员不能固定),记录小组的集体成绩。例如,在学习English names 这一课时,教师布置如下课前学习任务:a.How many English words have you learned? b.Are they the girls’ names or the boys’ names? c.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names and Chinese names?d、搜集其他有关English names的材料。B、课前表演。课前表演就是在每堂课开始的前5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让学生围绕学过的,将要学的或课外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创造性,采用英语表演的形式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以便学生迅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课前表演形式一般有对话表演、讲故事、看图说话、游戏、提问等。教师可以把表演的任务落实给某一小组,每一小组在学期中都有表演的机会。C、课前活动还可围绕当日天气、学生出勤、班级记事、新闻报道和名人故事等安排“课前几分钟报告”活动。(2)、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初中英语教材题材多样,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如在教学At the Sports Meet 时,可要求学习小组结合本校举行的运动会,以the long jump.the high jump,the relay race 和the 100-metre race 等为内容,共同编出一段有意义的对话。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观察各小组的进展情况,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并适时地为学生间的言语活动提供语言、句式等方面的帮助。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如小组会话比赛、听力竞赛、单词接龙竞赛、段落记忆竞赛、快速阅读理解竞赛等,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3)、教师还应指导课后的小组合作活动,如:布置小组成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检查书面作业、进行会话、写作练习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且纵观全班各组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缺点,进行及时表扬、鼓励、指导与建议。3、教师的角色意识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能力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意识应体现在:(1)协调意识。合作学习涉及多个要素,涉及多名学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时,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气氛,维持学习秩序等作用。(2)激发意识。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要能起到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的作用。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言语审美需、言语交往需要、言语求知需要等。(3)参与和监控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并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为学生及时提供有效的指导。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1)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学生个人计分改为学习小组计分,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在小组评价时也要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这样可在小组内部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的竞争,以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依赖别人完成学习任务的思想。(2)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之间的关系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与合作学习评价结合起来。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平时的优秀作品、表扬卡、过失卡等。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不仅参照学习情况表中的得分高低,还要参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效率、合作态度和合作技能等。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学生平时的测验,期中、期末成绩,通过几方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五、结语。就中学英语教学而言,新课程标准提高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课堂要努力实现从“传授和讲解语言知识”向“培养语言能力”转变,每位教师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利用积极因素,采用更适合于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方法,较快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合作式学习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将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能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同时通过合作式的交流,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鼓励、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协作能力的提高。参考文献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学科教育》2000年第6期2、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5期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组合作学习”2003年第8期4、《中小学外语教学》“初中英语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2003年第12期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满怀激情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眺望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放眼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进到信息经济时代。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直接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中给予了明确回答:学会认知。报告认为: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它给人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面对这样的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作为一名海淀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课题研究。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特别致力于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不会合作的人就不会生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双赢。与其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如说是在合作中求发展。基于这种观点,笔者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二、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1.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2.合作学习的要素。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学习素材应具有生活基础,被学生所关注,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为目的,因而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3.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认知情感基础。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诸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激趣→质疑→自学→合作→交流。(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6岁~12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刺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三、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万泉小学的张然老师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尊重学生的情感——乐问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好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趋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地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激发学生的兴趣——乐问的动力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们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上下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3.创设质疑的情境——乐问的关键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造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引导学生领悟“天堂”动景前,先放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录像,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注意听,想想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当学生认真欣赏完录像后,教师趁机引导:多么热闹的画面啊,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话匣子就打开了,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上会有那么多的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走了画眉鸟,而它又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鸟要把歌唱给谁听?唱的是什么内容?等等。4.教给方法,拓开学生质疑的路子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1)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预习前,老师布置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照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2)用课文中存在的内容跟假设它不存在作比较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三个方面描述了泸定桥的险要和夺桥的困难。这部分内容表面看,似和飞夺泸定桥没有联系,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设想:如果把“为什么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删去,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行不行?在学生围绕“行与不行”开展议论,各自发表看法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写“泸定桥是天险”,有什么不好?(3)用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和那部分内容比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别了,我爱中国》一文中有三处写到了“别了,我爱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根据这个写作特色,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用在三处,它的含义各是什么?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开拓学生质疑的路子,方法种种,可以从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问上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可以从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展开联系,形成问题。(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如何使自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以下几点要注意。1.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什么”的问题是有学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在中高年级,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3.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4.要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6.教师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过长,学生将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时间过短,每个人不能充分发表见解,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这种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又通过学生互动的合作探索,用集体的智慧,燃起创新的火花,正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2.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中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1)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2)强调小组合作,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3)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读一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通过议一议来深化理解。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五)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这一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全班同学学习成果的一个交流。应注意几个问题。1.应该以小组形式汇报。既增强团体意识,又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2.要又比较明确的分工。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又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3.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同学。他组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试验校指导调研时,感受到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探究。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五、结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是力求以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力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终极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身的发展。课题研究要取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努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各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之间精诚团结,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绩。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可行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关于行动研究?1、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2、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科研专家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实际行为的目的。3、行动研究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目的——为改进行动而研究,研究对象——对行动进行研究,研究环境——在行动中研究,研究人员——行动者进行研究,研究范围——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进程——边行动边调整,研究结果——行动的改进、发展。4、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反思性研究,是一种普及型的适宜大众化推广的研究方式。行动研究的开始是对问题的界定和分析;行动研究中要有对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情况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行动加以改进。行动研究的重心应当在日常课堂教学。5、从事行动研究一般遵循下列程序:(1)明确问题;(2)确立解决这个问题的行动目标与计划;(3)按计划行动,对行动做记录和收集资料,以确认目标已实现的程度; (4)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概括出关于行动与目标之间的一般原则、策略、方法;(5)在下一个实践情景中进一步检验这些原则、策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