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李夏霖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李夏霖大学毕业论文

2006年鲁迅美术学院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 我院面向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旨在培养从事美术研究、创作、设计、教学并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一、 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2)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3、非艺术类考生报考,须到我院加试一门专业课;4、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硕士生,但只能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5、报考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自筹和委培的考生年龄不限;6、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二、报名:(一)网上报名:2006年硕士研究生考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1、网上报名日期:2005年10月10日—10月31日每天8:00—23: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应届本科毕业生可提前报名,时间为2005年9月18日至23日每天8:00—23:00。2、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招办、报考点以及我院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公告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校正网报信息。(二)所有考生均须到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网报信息,并缴费和照相。1、报考点现场确认时间:2005年11月10日—11月14日。2、现场确认地点: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公告指定的报考点确认。3、确认程序:(1)考生持本人身份证(应届毕业生加持学生证)、现役军人及军队文职干部证件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查验;考生确认本人网报信息;(2)考生按规定交纳报考费;(3)报考点按规定采集考生本人图像信息。三、考生资格审查我院审查考生网上报考信息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放准考证。在复试时对考生学历证书等报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资格进行再次审查,对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不予复试。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资格、录取资格或学籍。四、考试(一)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二)统考时间:2006年1月14日。考试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上午8:30—11:30,下午14:00—17:00。(三)统考科目:1月14日上午 政治理论(满分为100分):1月14日下午 外国语(英语或日语)(满分为100分)。(四)专业考试报名及考试时间:1月18日到我院报名,1月20日—22日考试。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表。(五) 考试地点:参加全国统考的考生到本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招生办公室指定的考场应试;专业考试一律到我院参加考试。(六) 复试1、 复试时间、地点、科目及考试方式另行通知。2、 对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我院将在复试时加试专业主干课程二门。3、少数民族地区及少数民族考生的复试:少数民族地区仅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中所列的民族自治区域。考生的少数民族身份以网报填写的为准,复试时更改无效。五、体格检查考生复试时由我院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六、 费用:考生报名费、体检费、往返路费及食宿费均由考生自理。七、 录取我院将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含初试和复试)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及身体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八、 学习费用和学习年限:国家计划内录取的学生学费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定向、委培和自筹经费录取的学生学费每生每年18000.00元,史论及美学专业每生每年15000.00元。学制三年。九、 待遇国家计划内录取的学生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研究生普通助学金及国家规定的各种补贴。十、毕业生就业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时回定向单位或原委托单位。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硕士生毕业时根据社会需要和学以致用的原则采取毕业研究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去向。十一、其他(一)考生报名时不再出具所在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材料。考生与所在单位因报考研究生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上述问题使招生单位无法调取考生挡案,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被录取的后果,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二)现役军人报考我院硕士研究生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其他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五年九月二十日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19号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电话: 邮编:110004 参考书目:中国美术史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教程》 薄松年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著 中央美术学院编《中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美术史教程》 李 春 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概论》 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艺用人体解剖与人体造型研究方向:《人体艺术解剖学》 张宝才 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向大师学绘画 — 如何默写人体》 (美)道格.贾米森 著 余忠 夏霖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艺用人体解剖学》 (匈)耶诺.布尔乔伊 著 毛保诠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艺术美学研究方向:《华夏美学》 李泽厚 著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西方美学史教程》 李醒尘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学原理》 王德胜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复试科目:美术学学科: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美术概论摄影研究方向复试科目与美术学学科相同。艺术美学研究方向复试科目:艺术美学、美术概论。复试参考书目:《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概论》 王宏建 袁宝林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艺术设计史》 夏燕靖 著 南京艺术学院教材编写组 辽宁美术出版社《外国工艺美术史》 张夫也 著 中央编译出版社研究方向、导师及考试科目见鲁美网上《2006 年专业目录》

本研究组成员多次组织或参与野外考察,采集了数以万计标本,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兽类馆藏标本。近年本组研究人员已发表论文或专著100多篇。 杨奇森,岩昆主编. 中国兽类彩色图谱. 2007. 科学出版社,北京.岩昆,孟宪林,杨奇森主编. 中国兽类识别手册. 2006. 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8)铁道部科学技术一等奖(2007)中国铁道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 Zhang, Q., Xia, L., Kimura, Y., Shenbrot, G., Zhang, Z. Q., Ge, D. Y., Yang, Q. S. 2012. Trace the Origi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Dipodoidea (Order: Rodentia): Evidence from both Fossil Records and Molecular Phylogeny. Evolutionary Biology, (In press)Ge, D. Y., Zhang, Z. Q., Xia, L., Zhang, Q., Ma, Y., Yang, Q. S. 2012. Did the expansion of C4 plants drive extinction and massive range contraction of micromammals? A case inferred from food preference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pika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10.1016/j.palaeo.2012.02.016. (In press).Wu, Y. J., Yang, Q. S., Wen, Z. X., Xia, L., Zhang, Q., Zhou, H. M. 2012. What drive the species richness patterns of non-volant small mammals along a subtropical elevational gradient? Ecography, 34: DOI: 10.1111/j.1600-0587.2011.07132.x. (In press).Ge, D. Y., Lissovsky, A. A., Xia, L., Cheng, C., Smith, A., Yang, Q. S. 2012. Reevaluation of several taxa of Chinese lagomorphs (Mammalia: Lagomorpha) described on the basis of pelage phenotype variation. Mammalian Biology, 77(2): 113-123.Wu, Y. H., Xia, L., Zhang, Q., Yang, Q. S., Meng, X. X. 2011. Bidirectional introgressive hybridization between Lepus capensis and Lepus yarkandensi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9: 545-555.Wu, Y. H., Xia, L., Zhang, Q., Lei, F. M., Yang, Q. S. 2010. Genetic diversity in the male-specific SRY gene of Lepus yarkandensi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5(9): 834-840.Zhang, Q., Xia, L., He, J. B., Wu, Y. H., Fu, J. Z., Yang, Q. S. 2010. Comparison of phylogeographic structure and population history of Phrynocephalus specie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adjacent area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57(3): 1091-1104.Wu, Y. H., Xia, L., Zhang, Q., Yang, Q. S. 2010. Habitat fragment affect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Yarkand Hare. Conservation Genetics, 11(1): 183-194.Zhang, Q., Xia, L., Ma, J., Wu, P. W., Yang, Q. S. 2009. Effects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rodentsin Qaidam desert region. Acta Ecologica Sinica, 29(5): 267-271.Meng, X. X., Perkins, G., Yang, Q. S., Feng, Z. J., Feng, J. 200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havioral mode of endangered female musk deer and reproduction potential next year. Sibirskii Ekologicheskii Zhurnal, 16: 489-493.Yang, Q. S., Xia, L. 2008. Tibetan wildlife is getting used to the railway. Nature, 452:810-811.Feng, Z., Fan, B., Li, K., Zhang, Q. D., Yang, Q. S., Liu, B. 2008.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i) mitochondrial DNA control region and phylogenetic inferences with related species. Small Ruminant Research,75:236-242.Lissovsky, A. A., Yang, Q. S., Pilnikov, A. E. 2008. Taxonom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ikas (Ochotona, Lagomorpha) of alpina-hyperborea group in North-East China and adjacent territories. Russian Journal of Theriology ,7: 5-16.Meng, X. X., Perkins, G., Yang, Q. S., Feng, Z. J., Xu, H. F., Feng, J. C., Zhao, C. J., Hui, C. Y.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behavioral frequency and reproductive potential of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7: 1497-1502.Meng, X. X., Feng, J., Yang, Q. S., Feng, Z. J., Xu, H. 2008. The impact of seasons on behavioral pattern of endangered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PakistanJournal of Zoology, 40: 389-395.Meng, X. X., Perkins, G. C., Yang, Q. S., Feng, Z. J., Meng, Z. B., Xu, H. F. 2008. Relationship between estrus cycles and behavioral durations of captive female alpine musk deer. Integrative Zoology, 3: 143-148.Meng, X. X., Yang, Q. S., Feng, Z. J., Feng, J. C., Perkins, G., Xu, H. F. 2008. Using behavioral data to predict reproductive success in captive female musk deer.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Zoology, 4: 263-269.Meng, X. X, Yang, Q. S, Feng, Z. J., Xu, H. F., Perkins, G. C., Feng, J. C., Zhang, D. J. 2008. Seasonal behavioral patterns of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rut and pre-rut comparisons. Biologia, 63, 594-598.Meng, X. X, Yang, Q. S., Feng, Z.J., Xu, H. F., Perkins, G.C., Zhao, C. J., Hui, C. Y., Feng, J. C., Zhou, Y. J. 2008. Gender specific behavioural patterns of captive alpine musk deer (Moschus sifanicus). Belgian Journal of Zoology,138: 101-105.Xia, L., Yang, Q. S., Li, Z. C., Wu, Y. H. 2007. The effect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on the migration of Tibetan Antelopes in Hoh-xil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Oryx, 41(3): 352-357.Li, Z. C., Xia, L., Li, Y. M., Yang, Q. S., Liang, M. Y. 2006.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yarkand hare Lepus yarkandensis. Acta Theriologica, 51(3): 243-253.Peng, Y., Jiang, G. M., Liu, M. Z., Niu, S. L., Yu, S.L., Biswas, D. K., Zhang, Q., Shi, X., Yang, Q. S. 2005. Potentials for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Hunshandak Sandland Through Nature Reserv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5(4):453-460.Li, Y. M., Guo, Z. W., Yang, Q. S., Wang, Y. S., Niemela, J. 2003. The implications of poaching for giant panda conservatio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1:125-126.Zhou, Y. J., Meng, X. X., Feng, J. C., Yang, Q. S., Feng, Z. J., Xia, L., Bartos, L. 2004. Re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and conservation of musk deer in China. Folia zoologica, 53(2):129-140Meng, X. X., Yang, Q. S., Feng, Z. J., Xia, L. 2003.Timing and synchrony of parturition in Apline musk deer. Folia Zoologica, 52(1):39-50.Meng, X. X., Yang, Q. S., Xia, L., Feng, Z. J. 2003 The temporal estrous patterns of femal Alpine musk deer in captivity.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82(1):75-85.Yang, Q. S., Meng, X. X., Xia, L. 2003. Conservation status and causes of decline of musk deer in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109(3):333~342.Braun, A., Groves, C. P., Grubb, P., Yang, Q. S., Xia, L. 2001. Catalogue of the Museum Heude collection of mammals skulls.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26(4): 608-660.Tao, Y., Yang, Q. S., Jiang Z. G., Wang, Z. W. 1997. 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Periodic cycle and chaos in a simple discrete time two-phenotype mode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188: 21-27.Yang, Q. S. 1994. Further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now Leopard in Qinghai, China. Proceedingsof theseventh international snow leopard symposium, 72-77.马俊, 吴永杰, 夏霖, 张乾, 马勇, 杨奇森. 2010. 螺髻山自然保护区非飞行类小型哺乳动物垂直多样性调查. 兽类学报,30(4):400-410.张知贵, 夏霖, 杨奇森. 2009. 牦牛的分布与保护. 动物学研究, 44(1):148-150.孟秀祥, 张东晶, 王功, 祈军, 杨奇森. 冯祚建.2009. 甘肃兴隆山圈养雌性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次数、间情期及影响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 42(5):1783-1788.武永华, 杨奇森. 2009. 兽类骨骼标本制作新方法:碱性蛋白酶消化法. 兽类学报,29(2):227-230.马勇, 杨奇森, 周立志. 2008. 啮齿动物分类学与地理分布. 见郑智明, 姜志宽, 陈安国著《啮齿动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p34-139.杨奇森, 夏霖. 2007. 野生动物通道设计原理与实例,见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与实践》,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p65-72.杨奇森, 岩昆主编. 2007. 中国兽类彩色图谱.科学出版社, 北京.夏霖, 杨奇森, 全国强, 冯祚建, 马勇. 2007.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V:树鼩目、灵长目. 动物学杂志,42(1):79-83.杨奇森, 夏霖, 冯祚建, 马勇, 全国强, 吴毅. 2007.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V:食虫目、翼手目. 动物学杂志,42(2):56-62.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2007.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雄性马麝繁殖性能的行为判别. .动物学研究, 28(2):149-154.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徐宏发,冯金朝, 周宜君. 2007. 圈养马麝的刻板行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5(1):47-48.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徐宏发. 2007. 甘肃兴隆山保护区圈养马麝行为模式的性间差异. 西南大学学报, 29 (4): 101-105.黄薇, 夏霖, 冯祚建, 杨奇森. 2007. 新疆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区划探讨. 兽类学报, 27(4):325-337.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冯金朝, 周宜君, 蒋应文, 张学炎. 2007. 圈养马麝非繁殖季节行为特征及行为节律的性别间差异.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3(3):349-352 .李增超, 杨奇森, 张会斌, 刘志虎, 袁刚. 2006. 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大型兽类数量和分布. 四川动物, 25(1):92-95.夏霖, 杨奇森, 马勇, 冯祚建, 周立志. 2006.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II:啮齿目、兔形目. 动物学杂志, 41(5):68-71.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蒋应文, 施哲梅. 2006. 圈养马麝(Moschus sifanicus)发情交配节律的比较研究. 四川动物,25(1):45-50.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施哲梅, 蒋应文. 2005. 马麝的分娩时间格局. 四川动物,24(1):30-35.李增超, 夏霖, 杨奇森, 梁孟元. 2005. 塔里木兔种群遗传结构的初步探讨. 兽类学报,25(3):224-228.杨奇森, 夏霖, 马勇, 冯祚建. 2005. 全国强.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基本量度. 动物学杂志, 40(3):50-56.夏霖,杨奇森,李增超,武永华,梁孟元. 2005. 交通设施对可可西里藏羚季节性迁移的影响. 四川动物,24(2):147-151.杨奇森, 冯祚建,全国强,马勇. 2005. 兽类头骨测量标准II: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 动物学杂志,40(6):74-80.杨奇森, 全国强. 2004. 中国的猿猴. 动物学杂志,(1):63, 75, 79.吴毅, 杨奇森, 夏霖, 彭洪元, 周昭敏. 2004. 中国蝙蝠新记录-马氏菊头蝠.动物学杂志,39(5):109-110.相雨, 杨奇森, 夏霖. 2004. 中国兔属动物的分类现状和分布. 四川动物,23(4):391-396.夏霖, 李明, 杨奇森, 魏辅文. 2004.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兽类学报,24(1):1-5.杨奇森, 夏霖等. 2003. 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科学年会专刊),p.69-77.夏霖, 杨奇森, 相雨,冯祚建. 2003.青海祁连山地区兽类分布格局及动物地理学分析, 兽类学报, 23(4):295-303.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2002. 圈养马麝发情交配后期的日活动格局,动物学杂志, 37(6):35-42.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2002.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兽类学报, 22(2):87-97.夏霖, 杨奇森, 黄乘明,李友帮. 2002.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兽类区系及动物地理学初报. 动物学杂志, 37(1):39-43.夏霖, 杨奇森, 黄乘明, 李友帮. 2002. 广西陆栖兽类动物分布格局及区划探讨. 动物分类学报, 27(2):393-401.

北京大学李明霖博士论文答辩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他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连。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8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邓稼先词是 踏遍戈壁共草原, 二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自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终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一、 生平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付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付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付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付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理论与技术的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院学部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二、科学成就 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由于保密原因,不能一一列举他亲自领导和参加的各个核装置或产品型号的名称,也不便列出全部科研成果目录,只能摘要列举几例。 他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既阐述了流体力学、爆轰物理、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有关基本理论,又详细描述了原子弹物理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图象,并对其中的物理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诸如球面爆轰波理论,冲击波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不稳定性,核材料压缩度的粗估方法,裂变系统深燃耗的解析表达式等等。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又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由于保密原因,国外不发表核材料的状态方程,国内还不具备实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指导科研人员从已经发表的其他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推出了低压区铀的状态方程,同时,他又对托马斯——费米(Thomas-Fermi)理论作了修正,求出极高压下的核材料状态方程,并且巧妙地与低压区状态方程连接,给出了相当大区域之内完整的状态方程,满足了理论设计的需要。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但终因工作任务过于繁忙,再加上癌症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只写了开头几章就辍笔,未能全部写成。 三、趣闻轶事 1.顶住重重压力,为核试验呕心沥血 1959年后,苏联毁约停援,我国又连续三年发生自然灾害,在既无图纸又无资料的艰苦条件下,我国开始了自己的核武器研究。邓稼先组织理论队伍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用的是几台电动计算机和手摇计算机,先后共进行了九次试验,就这样迈开了中国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正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集中力量对氢弹原理攻关之时,十年动乱开始,邓稼先以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把日益分裂、进行派别斗争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在“抢在法国人之前搞出氢弹”口号的激励下,争分夺秒地投入研制氢弹的最后战斗,这时他的家庭受到极大冲击,但他没有为家庭不幸遭遇所压倒,他忍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仍然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为早日研制成氢弹而四处奔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某些人利用连续三次冷试验没有得到预期结果的技术问题,组织不明真相的工人群众向理论部进行批判围攻。作为理论部主任的邓稼先,如果在技术上说一句违心的话,他本人也许会暂时得到解脱,但很多无辜同事就将被问罪,技术问题可能被歪曲,被掩盖,给核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他不管个人安危顶住了种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又保护了一大批科技骨干,避免了重大损失。终于在1966年底,进行了突破氢弹原理的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2.为了祖国强盛,甘当无名英雄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冲破阻力回国参加建设;他中止了已有相当成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隐姓埋名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事业。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3.深切的悼念,崇高的评价 他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给许鹿希(邓稼先的妻子)的慰问信中写道:“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说:“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国务委员、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邓稼先的追悼会上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而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生平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背景 ■杨振宁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回答:“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激动得流出泪水 邓稼先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 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核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故事 ■他从美国归来,带了几双尼龙袜子送父亲,还带回一脑袋原子核的知识 ■岳父支援的一点粮票,他都用来买饼干与同事们分享;他在基地度过10年单身汉生活 邓稼先于1950年夏天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完全可以留在那里并拥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他毅然回来建设仍一穷二白的祖国。同年国庆节,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邓稼先还强调试验的基本原则是亲临第一线。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检验,自己受到致命的辐射伤害 ■得知患癌症,他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

这是一篇关于博士学位毕业论文答辩须知,由应届毕业生求职网我收集整理,欢迎浏览!

夏季毕业的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时间为5月6月,春季毕业的博士论文评审、答辩时间为11月-12月。具体时间按照研究生院要求确定。

一、匿名评审论文的提交:

博士学位论文在获得导师认可,并通过学院对论文的形式审查后,方可提交评审论文。审查工作需在匿名评审论文装订之前进行,并且填写“博士学位论文审查情况表”,其中学院意见将反馈给导师,学位论文通过审查后,导师方可组织进行相关工作。

1、 博士研究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匿名评审的论文,逾期将不予受理。

2、 评审论文要求提交7篇,匿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使用统一格式的封页;字体、字号与排版格式、幅面大小应与正式论文相同,评阅后的学位论文可重新装订,制作成正式格式论文。供评阅的论文中不可包含致谢、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随感、杂论等任何透露本文作者和导师姓名的信息。

3、 匿名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与封页统一格式的扉页;

②中文摘要(大约1000字,一页为宜)

③英文摘要(2200字符,一页为宜)

④目录

⑤正文

⑥参考文献

⑦与论文相关而不带有个人色彩的学术内容的附件。

二、论文评阅:

1、每篇博士论文需聘请有关学科的5名专家评审,其中校外专家至少2名。评审专家名单以及送审工作由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根据学校的要求完成。评审意见返回后,教务办公室通知各系主任、导师以及博士生本人。

2、按《北京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的几项要求》的规定:“ 5位评阅人中如果有1人不同意答辩,则需另聘1位论文评阅人进行评阅,论文评阅人有2人或2人以上不同意学位 论文答辩,则该论文不能答辩,本次申请无效。”(见《北京大学研究生培养工作文件选编》修订本)

3、评审通过的博士论文,将由工作小组为其组织论文答辩。评审意见否决的,将视情况作结业等处理,可在两年之内再次申请学位一次。

三、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通过者,将由教务管理部门向研究生院提交答辩申请。答辩申请工作由学生本人以及答辩秘书配合进行,博士生本人还应提交两篇发表于核心刊物的.文章(一式三份)。博士生应根据评审的专家意见,进一步修改论文,并且按照要求打印装订,向教务办公室提交4本。

答辩前一周,各系主任在征求导师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好答辩委员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五至九人组成,成员的半数以上(不含半数)应当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其中必须包括两至三位外单位的专家。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担任。

论文答辩工作的要点如下:

1、 答辩前的准备工作:

答辩前2-3天,答辩秘书应到教务室领取各种材料,包括:

A、 答辩材料袋。答辩审批相关材料;博士生培养计划;综合考试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位论文评议书;博士论文表决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袋内暂无,下载打印);授予博士学位人员信息表;毕业研究生登记表。

B、 填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研究生答辩费用支出单”,并到学院会计室预支。

C、 领取答辩桌签。

D、 安排答辩场所。因我院现无答辩专用场地,希望各导师尽量自己解决。

2、 答辩委员会职责:

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组织论文答辩,根据我国学位条例要求的标准。对学问水平、研究生答辩情况进行评议,就是否同意硕士学位做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得通过。讨论并通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但有补充修改的基础,答辩委员会可以做出在两年被修改论文,重新申请答辩一次的决定。

答辩委员会秘书负责将答辩委员会对博士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以及表决结果写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并请答辩委员会主席审核签名。

学位论文答辩必须有详细的记录,记录人员和答辩委员会主席审阅无误后签名。

3、 答辩程序:

A、 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主持答辩会各项议程;

B、 导师将要介绍研究生学习成绩以及科学研究的主要情况;

C、 研究生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约半小时)

D、 答辩委员会成员以及答辩会参加人员提问,研究生答辩;

E、 答辩会休会;

F、 答辩委员会举行会议,主要议程:

宣读导师以及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

评议论文的水平以及答辩情况;

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讨论并通过对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情况的评语;

签署《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G、 复会,答辩委员会主席宣读决议书以及投票表决结果

H、 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四、答辩完成以后的后续工作:

答辩秘书需在答辩后三天内完成答辩材料的整理工作,及时提交教务办公室,并且及时提交电子版答辩报告书等。学生需配合答辩秘书整理相关材料,并及时提交电子版论文、个人信息等。

1,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中共第12届中央委员。1986年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钱学森(1911~)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一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现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 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6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55年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高度的重视。一种盼望新中国早日强大起来的愿望,促使他上书周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1956年4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大楼里,召开了一次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由钱学森介绍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望着那么多共和国最高军事领导人的亲切目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宣告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从此,在周总理、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钱学森开始了作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技术领导人的生涯。这一天,秋日明丽,秋风怡人。精神抖擞的钱学森面对156名大学毕业生首次主讲《导弹概论》课。能够亲自培养我国搞导弹的专门技术人才,这是钱学森多年的梦想。今天,梦想成真,他怎么能不激动、不自豪呢?若干年后,这批受训的大学生,将成为我国火箭、导弹与航天技术队伍的骨干。1960年11月5日,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发射成功。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近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300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钱学森深入到控制系统第一钱,与同志们一起寻找失败原因,改进方案。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颗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进行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年10月27日,遵照周恩来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钱学森协助聂帅,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13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1965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在邀请钱学森等专家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规划设想。中央专门委员会原则批准了这个规划方案。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长征一号”试车无法进行。钱学森协助周总理,为领导人造卫星研制计划的正常进行,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长征一号”在1969年8月22日试车成功。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钱学森等一批专家在卫星发射基地组织实施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工作。1970年4月24日,重量为173千克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全球。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截至目前,已发表专着7部、论文300余篇。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79年钱学森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授予他“杰出校友”的称号。1986年6月南加州华人科学家工程师协会给他授奖。1989年国际技术与技术交流大会授予钱学森“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的称号。在国内,他更是受到中央嘉奖和人民敬重的杰出科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李小龙大学毕业论文

在李小龙传奇里是第26集因该是

浅谈武学与哲学之关系 武学是一个整体,其范围囊括了很多学科和领域,本文试在探讨时至今日武学对人类的意义,以及当今无论平民还是学术界对武学的种种忽略和误解。武学沟通了人自身和自然,囊括了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武学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不二法门,也具有最初缘起的格斗和自卫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武学的修炼对青少年有明显促进脑的发育的重要作用 接触武学,实自结交武者田嘉维始,随后在彼此交流中 一招一式,缘何以然?其仿生兮,因物象形,设譬假物。其道化兮,拳有百种,或直或弯,或刚或柔,体系之杂,门派之别,何以异乎?其攻其守,借力卸力,强弱相化。 武术与哲学的紧密关系,李小龙最先重视并运用到自己的武学理论中。其截拳道的精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即是其高度哲学化的武学思维,所以,在李小龙这里可以说,武术变成了一种武道哲学,用形体和招式来演绎并阐释哲学思维的思想艺术,是实在的具体的可见的可分析的思维存在。李小龙的武道哲学不是普通的把哲学引进武术,而是高度提炼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并加之自身的武学观念而形成的。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古代人民创造力的结晶,并且,一门武术的创造和兴起必然包含了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这门武术创造时可能不会有意的加之时代思想,更无所谓哲学,但是时代思想必然的影响到人的观念和创造),所以李小龙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使他掌握了中国古代的一般化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极少有武学的),比如阴阳转化的观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等,这些常识使李小龙更容易的能看出一招一式本身所包含的思想,也就是说,具有中国哲学思想可以更容易的分析中国武术,因为武术本身就是哲学化的表达。第二点,李小龙自身的武学观念对武道哲学的影响,李小龙 摒 弃门派之别,修习十多种中外搏击术,广泛的武术修炼加之自身的资质使他形成了自己的武术思想,包括李小龙对咏春拳的改进,以及广泛的吸取不同武术的精髓来完善自身。这就是我对李小龙武道哲学的理解。当然,在此首先借助李小龙阐释了武学和哲学的关系,并表明我对武道哲学的看法。接下来,我大致的探讨一下,中国武术里所包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上古典籍极少有记录武术的著作,但是却有与武术思想极为相似的兵家著作——《孙子兵法》。武术产生的早期必然是以格斗为目的的,个体格斗中攻防之术和谋略的运用和兵家的谋略思想极为相似。再者,道家崇尚的阴阳转化观念,以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都对武术的形成产生影响,太极拳的八卦双鱼图,以及很多武术都运用的以柔克刚,以动制精,都是这些思想的反映。再者,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仁义思想也必然是武者所看重的,人无信不立,只有遵循这些道德的武者才会为人敬重,以及,至明清,理学盛行,注重气节,纲常礼教,甚为严苛,这些思想观念也绝对渗入到当时的武学界,比如有的拳种掌必直,拳必紧,中规中矩。由上可见,贯穿中国古代这主流的哲学思想对武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道家的哲学观念主要影响到武术的武学思想和整体框架,使之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兵家的谋略思想影响到武术的攻防和计谋的运用;而儒家的伦理观念则对武者气节的养成,规矩的把握提出要求。 再者,我们从微观处看,一个武术动作,一个套路,一套拳法,具体的创造过程是怎么完成的。这个问题如果有史学发展的证据则明了的多,但是我们从某些象形拳已经看以得到一些信息,猴拳,螳螂拳等等,明显的是古代人模仿生灵所创造的,但后期的动作的加工和提炼则需要人民的创造力,并且,创造一套拳法的目的依然是在于实用,在于可以在格斗中取胜,所以,以格斗为目的是武术的创造出发点和落脚点,早期拳种以动物为灵感,但是后期的加工则是创作者自身经验和“设譬假物”的结果。设譬假物,即是通过经验和模拟格斗来增加或改进某些动作使之更有战斗力。早期出现的拳种我认为多是象形拳,而后期产生的武术所运用的创造方法则是“设譬假物”,比如咏春拳,已经很难看出和仿生有什么关系,而每一招都是为实战而设计。这是我对武术产生和创造的基本观点。 由上可见,武术与哲学关系紧密,而且,我认为,哲学在中国古代很大方面都是凭借文史来传承,上古时期文史哲不分家,也因此,中国的哲学史家目光也没有超出文献典籍,而且,习武者大多文化不高,古代武官大字不识,为文者鲜涉武术,直至近代,文与武一直被认为是分化的,那么这种现象也就很正常了。哲学不是文字的哲学,是万物的哲学,哲学存在于万物,从万物中提炼,而武术则是哲学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武术这一载体来研究哲学是前人所忽视的,也是我们所必须重视的。更为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文与武不是相互隔离的,武学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哲学,一个武者的抱拳相拜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李小龙大学没有毕业,因此没有毕业论文。但写过好多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文章,哲学与功夫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武学思想

小时候是童星,在香港已是很出名,直到18岁在全美空手道大赛获冠军 25岁左右演出电视剧《青峰侠》后名声大大提高回香港签约嘉禾,拍了4部电影,至此誉满全球,跟好莱坞合作拍《猛龙过江》,更是可窥见他的大师风范凭几部电影享誉全球,李小龙真的很厉害 ,建议你去看《李小龙传》

宁夏大学毕业论文答辩

银川市、吴忠市教育考试中心,各助学机构: 根据《关于202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考课程考试安排有关事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20〕71号)要求,宁夏自治区2021年下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定于10月16日至17日举行,为做好本次考试报名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及缴费时间 首次报考考生注册时间:8月30日9:00-9月6日17:00 报考课程时间: 8月30日9:00-9月6日17:00 审核确认时间:8月30日9:00-9月7日12:00 缴费时间:8月30日9:00-9月7日17:00 点击进入:2021年10月宁夏自考报名入口: 二、报名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报名参加考试,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除外。被给予暂停参加自学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考生,不得报名报考。 (二)社会考生可报考面向社会开考专业和委托助学机构开考专业。报考委托助学机构开考专业的考生须提前跟相关助学机构联系咨询报名详情,专业目录及联系方式见《2021年10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附件1)。 (三)宁夏自治区高职高专(中职中专)院校在校生可报考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在校生衔接自学考试专业,申请自学考试专升本(独立本科段)专业毕业的考生,须持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或以上)学历证书。 三、报名办法 (一)登录入口。考生本人登录宁夏教育考试院网站(),点击考生登录板块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菜单,进入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上报名系统。 (二)首次报考考生报名。首次报考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网上注册,填写个人信息,按要求上传免冠证件照(不能美颜,不能过度修饰)和身份证有照片面,提交报考课程,等待相关考试中心或助学机构审核。报考流程详细说明参照登录界面中“首次报考考生报名流程”。 (三)在籍考生报考。在籍考生无需注册,直接登录报名系统,提交报考课程,等待相关考试中心或助学机构审核。报考流程详细说明参照登录界面中“在籍考生报考流程”。 (四)确认缴费。考生完成课程报考后,考试中心或助学机构对考生报名报考信息进行审核。经审核确认后,考生再次登录报名系统进行网上缴费。缴费完成后,报名成功,报考信息不可修改。报名期间考生应妥善安排时间,因错过时间报考失败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五)收费标准。按照《自治区物价局自治区财政厅关于调整我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收费标准的复函》(宁价费发〔2018〕22号)的规定,报名费每人每科次10元;委托专业考务费和面向社会开考的专业考务费每人每科次40元。 四、其他事项 (一)准考证打印。自学考试实行网上统一打印准考证。考前两周,考生在报名系统里打印本次考试准考证,在宁夏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栏目中,仔细阅读《致全区自学考试考生的公开信》,并下载《宁夏2021年自学考试期间考生体温测试记录卡》(附件),按要求进行自我健康监测。考生必须携带身份证、当次考试的准考证和《宁夏2021年自学考试期间考生体温测试记录卡》参加考试。 (二)专业调整。自2019年9月起,汉语言文学(本科)和行政管理学(本科)2个专业已面向社会开考,主考学校为宁夏大学。报名和考籍管理等工作由银川市教育考试中心和吴忠市教育考试中心负责,毕业论文答辩由宁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 (三)网络助学。报名10月考期网络助学课程的考生,10月23日至24日须参加线下集中统一综合测验。具体时间、地点登录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平台查阅。如因疫情防控要求,调整考试安排,则另行通知。 五、报名咨询电话 宁夏教育考试院:(业务咨询电话) (技术咨询电话) 银川市教育考试中心: 吴忠市教育考试中心: 考生在报名期间(工作日)如有问题,可拨打相关咨询电话,各助学机构咨询电话见《2021年10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附件1)。 六、工作要求 (一)明确岗位职责。银川市、吴忠市教育考试中心,各助学机构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合理规划工作流程,做好自学考试报名工作。审核过程中,要仔细核对考生身份证件和网上填报信息,严格审核考生头像照片,确保信息采集真实准确。 (二)加强宣传服务。银川市、吴忠市教育考试中心,各助学机构在报名期间,要坚守岗位,做好政策和专业计划解读工作,严禁虚假宣传、夸大宣传、不实宣传。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审核考生信息。 (三)强化疫情防控。报名过程中,有考生现场咨询的,要严格按照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做好接待工作。各单位须提前做好防疫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发生突发事件,要妥善处置,并严格执行报告制度,不得瞒报、漏报或缓报。 附件:1.2021年10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 2.2021年10月宁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课程时间表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获取个人学历提升方案:

很多同学在问宁夏大学自考难不难?首先我们来看下什么是自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学考试、自考,1981年经国家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而宁夏大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主管部门和教育考试院指定的官方自考主考院校,宁夏大学是正规公办大学。宁夏大学自考难不难?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答案的。与普通高考和成人高考在招生对象、考试时间及学制不同,自考是“宽进严出”。考生参加国家考试机构统一组织的单科考试,合格一门,发一门的合格证书,所有科目合格后,方可申请毕业。宁夏大学自考包过可靠吗?首先先问问自己,所有的科目都能坚定能考过吗?自考是一种过程,一种经历,只有亲身体验过,尤其是只有其中一少部分善于自主学习的考生才是自考的最终胜出者。所以宁夏大学自考难不难?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这个是比较难的。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学位,宁夏大学考核达到规定成绩,符合学位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并可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大自考全国平均通过率一般在10%--30%左右,宁夏大学自考通过率也可以参考。大自考即是完全通过自己自学,不借助任何辅导班的长线自考。问宁夏大学自考难不难的朋友们,看下这个通过率,虽然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些。自考独立办班俗称小自考。小自考就是人们一般说的短线自考。这种自考主要是参加一些办学单位组织的助学班,同时也就国家的政策即办学单位自己能够组织一些科目的考试,另一部分科目是参加国家组织的国家统一考试。宁夏大学自考包过的说法是没有什么依据的,大家都要统一参加考试,只要是考试就会有不过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你的考试科目一部分来自宁夏大学自学考试,一部分来自你在的办学单位,这种自考要相对简单些,基本上通过率在80%以上,这类小自考通过率相对高很多。自考很难通过率低是针对社会自学考试的考生,这部分考生大多数是有家有业的在职人员或待业人员,这一类人的学习时间少、精力有限,而且缺乏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因而通过率很低,但是对于各大高校为自考生组织的自学考试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只能通过自学来考试,如果有人跟你说宁夏大学自考包过,那么你就要打个问号了。另外,2023年宁夏大学自考预报名已经开启,有意向的朋友们也可以来点击底部官网报名咨询。我们招生老师坐标银川市,是多所学校助学合作办学点,关于银川市成人学历提升有想了解的欢迎提问,我们在线做出专业的解答,为你保驾护航,让你在提升学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宁夏大学自考自考报名入口:

2022年12月批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定于2022年11月09日进行,为保证答辩工作的顺利进行,请参加本次答辩的学生务必将以下材料交到本组答辩秘书老师处。需要提交表格如下:1、毕业论文电子版。2、写好评阅意见并签字的《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表》(2份)3、《南开大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答辩及毕业资格审核表》(1份,导师对论文的学术评语填好并签字,其余信息需要先填好,委员签字空着)4、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学位)论文答辩评分表》(5份)需要自己填写姓名、学号等信息)5、表决票(5张,需要自己填写姓名、学号等信息)答辩时间2022年11月09日星期三上午9:30开始答辩地点南开大学中心实验室小会议室答辩委员会成员主席于奡教授委员于奡教授,彭久合高工(校外专家)乔园园副研究员,丁国生研究员(天津大学),张明涛副教授秘书(兼)张明涛副教授答辩人姓名学号导师刘国江2120190881乔园园副研究员

金岳霖学术论文选

金岳霖(1895-1984) 哲学家、逻辑学家。浙江人,生于湖南人。字龙荪。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现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著有:《论道》和《知识论》1995年8月中国科学院举行金岳霖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点题:中国哲学和逻辑学界有金岳霖这位当代的大智者,实在是一大幸事。金岳霖的一生,是复杂的也是单纯的,是传奇的也是寂寞的。今年7月是金老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我们怀着景仰的心情作这篇文章,不敢辜负“大师”这个字眼,希望能够籍此表达对金岳霖先生的怀念与纪念。●孤往精神和杰出成就金岳霖早年是学商业和政治学的,可能这些学问对他的智力不构成任何挑战,所以他对这些“玩意”一点兴趣都没有。有一次他和张奚若、秦丽莲在巴黎圣米歇大街散步,遇到几个人不知为了什么事吵了起来,这三个人居然也跟进去和他们争论。从此,金岳霖开始对逻辑产生兴趣。当阅读到新黑格尔主义的哲学家T.H.格林著作时,他说他才头一次感到情感上的欣赏和认同,从此之后他对哲学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张申府这番话严格地说来也是并不虚妄的。大概可以说,20年代金先生归国后,哲学界人物中像金先生那样对西方哲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作出世界水平的研究成绩,是前所未有的。华东师大哲学系杨国荣教授是系统研究金岳霖哲学体系的专家,他将金岳霖放到整个中国近代“新实在论”的发展史中来考察,他指出:“中国近代新实在论的另一重镇是金岳霖。但与冯友兰以人生哲学为目标构建新理学不同,金岳霖的注重点更多地指向认识论与方法论,其理论与新实在论有亲近的一面,也有与之相出入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金岳霖的理论建树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实证主义思潮的逻辑终结。”金岳霖最终还是没法摆脱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西方逻辑实证主义只能作为他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中国的那些近乎不可言说的形而上学则总是让他不能忘怀,他野心勃勃地要进入“无极而太极中的宇宙洪流上去”,要学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在对道家哲学的新开拓方面,还没有一个近现代思想家比他走得更远。●老顽童的赤子之心青年批评家王晓渔眼中的金岳霖是个孩子气很重的人,他说:“金岳霖先生是一个‘顽童哲学家’,不管在别人的回忆文章还是他自己的回忆录里,他都是一个‘天真汉’的形象。”金岳霖生前经常做一些有趣的事,他有时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佣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金博士。”阿弥陀佛,原来姓“金”!金岳霖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他最“好玩”。在西南联大,有一回学生请他讲小说与哲学的关系,他就去讲,讲完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小说与哲学没有关系。金岳霖的身上有一股赤子之心,如果没有对哲学和逻辑学心无旁骛的研究激情,他不可能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道路上走得如此之远,如此之深;要是没有对真理的认同感,对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他也不可能在解放后如此坚决地彻底批判自己的哲学体系,将自己三四十年代的思想信仰推翻重来。和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相比,金岳霖是最特殊的一个。他的哲学体系几乎不涉及历史和人,他总是热衷于哲学命题的逻辑分析,有时不免给人极其枯燥晦涩的印象。在这个他所构建起来的庞大哲学体系中,金岳霖广泛讨论了时空、因果等“天道”问题,试图为自己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不得不提的林徽因真正懂得爱情的是金先生,他对林徽因的痴恋才叫“三洲人士共惊闻”。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汪曾祺在他《金岳霖先生》一文中讲道: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他终生未娶,爱了林徽因一生。●一些片段的回忆金岳霖学生、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他随便得很,教授没有像他那么随便的,他有时候在讲坛上走来走去,这个不说了,有时候就坐在教桌上面对着大家,在那里讲课。他还有个特点,他不写字,很少在黑板上写字,也带支粉笔,不过没什么用。”书法家欧阳中石:“他是我崇拜的偶像。他语言很少,很木讷,但给人印像不见得不深刻。像给你介绍个人,‘他’,‘他’,好像是经过了一番思索,称他先生呢,还是称他同志呢,想了半天,‘先生吧’,这才说出来,可见他是经过了好几个思索才落定个先生上,其实这个没有动作,没有内容,可是就是他这么一迟钝,反而觉得大有文章。”作家汪曾祺:“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金岳霖(1895—1984),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字龙荪,湖南长沙人。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4年考取官费留学生。192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到英国学习。1925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55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副所长、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金岳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只凭三本著作,林岳霖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其中《知识论》更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构建了完整的知识论体系。】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字龙荪,祖籍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出生于湖南长沙。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

金岳霖是第一个运用西方哲学的方法,融会中国哲学的精神,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中国哲学家。他创建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本体论和知识论。

《论道》一书是他的本体论;《知识论》一书是他的知识论,即通常所说的认识论。他的知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

这个哲学体系,不仅是近代的,而且也是民族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金岳霖走过的哲学之路及其创建的哲学体系,为研究中国哲学,推进和发展中国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扩展资料

金岳霖一生是跟朋友们度过的。他16岁(1911年)那年离开长沙到北平清华学堂读书。开始时他的六哥也在北平读书,对他常有关照。

他差不多不回到长沙老家去,到上海去也只有一两次住在二哥家里。金岳霖又是一位终身未娶的哲学家。

他的朋友很多,有“好几套”。当然学界的朋友居多,如张奚若、胡适、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钱端升、陈岱孙、周培源、邓叔存、陶孟和……美国的费正清、英国的瑞洽慈……也有兴趣相投者,如梨园名角,斗蛐蛐的高手……

抗战前,每到星期六下午,他的客厅里就满座高朋,高谈阔论,成为当时北平一处有名的沙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岳霖

西方学者在表达自由概念时,freedom and liberty 经常是混合使用的,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国家的等等,都是可以混合使用的。比如,新黑格尔主义者托马斯·希尔·格林与自由主义主义者Isaiah Berlin都是这样的。如果一定要说出区别来,是这样的:freedom在伦理意义上比liberty更恰当。这一点的更好说明,如果你有兴趣,可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金岳霖学术论文选》一书的第88页上看到。

金岳霖是一位乐观幽默、风流儒雅、用情至深的学者。

金岳霖(1895年7月14日-1984年10月19日),男,字龙荪,祖籍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出生于湖南长沙。他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著有《论道》、《逻辑》和《知识论,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张申府先生曾经提出:“在中国哲学界,以金岳霖先生为第一人”。费正清在《自传》中称赞过金岳霖的英语“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在音调、含义、表情等各方面分辨出英语中最细微的差别”。

在所有关于金岳霖的传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事,是他终生未娶。阐释的版本相当一致: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

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金岳霖一生天真浪漫,率性而行,他总是按自己的志趣去生活,去做事,从不为名利所累。他不愿做行政工作,怕与人打交道。金岳霖又是一个乐观、幽默的人。冰心女士说,有幽默感的人,尤其是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幽默资料的人,总是开朗、乐观而豁达的人,使人愿意接近。

参考资料

国学网-国学大师-金岳霖.国学网[引用时间2018-4-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