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专利的保护知识对生产、制造、销售和使用方面的保护,对于学术方面的引用评论,当然是不属于前述的保护范畴 专利申请文件一般需要在“背景技术”部分描述现有技术的状况,指出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发明的目的所在,所以引用文献一般是在撰写该部分内容时有需要,当然也不排除在其他部分引用。在专利文件中引用文献直接将被引用文献写在正文中即可。
引用别人专利的话,一定要有引用标注,就是说明一下,引用了谁谁的专利。公开后,并不是说大家就都能用了,公开了就是告诉大家,我已经申请专利了,你们要用的话需要我同意!
可以啊,只要是在论文中应用到的,文献符合论文参考要求,那么可以作为参考文献,在转知汇后一些专利相关的文献备案。
论文定稿之后要检测相似度的,最好不要复制粘贴。有可以用到的网上的内容可以换成自己的话来描述
毕业论文复制粘贴行吗不行,一般来说都会检索查一下重复的,还是老老实实写吧。
毕业论文包括导读、摘要、引言、文章结构、文献综述、数据引用论证、结果,写毕业论文是不可以复制别人的,如果你的查重率太高就不会让你顺利毕业。
毕业论文包含了论文题目,她是论文的主心骨,又称为标题;目录,内容摘要,前言,正文,研究成果,致谢,参考文献,附件等。论文不可以复制别人的。
不可以复制别人的,复制别人会有很高的查重率,根据自己的想法进写,毕业论文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多的,和自己的专业是有关系的。
不能
不能抄,但是不代表不能借鉴,一般是要求查重率在30%以内,也就是你可以部分用下,大部分还是要自己组织语言写的,也就是5000字,你最多不能复制超过1000字,其他4000字要自己花时间来做,这个确实很多人不会写,毕竟大家平时都忙工作去了,既然这样那只能找别人帮忙。
拓展资料:函授教育的基本含义。函授教育是指相对于面授教育的教育。函授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人员和离校学生。围绕自学能力,教学并重。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报名。学校将向学生邮寄教材和其他教育指导材料。老师也会通过网络与学生沟通,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耽误学业。
在毕业的时候,函授本科生会要求他们写毕业论文,这一步也包含在毕业论文的评价过程中。学生要参加毕业论文的函授答辩,首先要经过毕业论文的考试,函授本科毕业论文的查重一般不严格。
每个学院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查重率有不同的标准,但通常不要求查重率超过30%。当然,对于详细的查重规则,需要参考各学院学生的个人查重规则。为了顺利检查函授学习的本科毕业论文,应避免大量重复抄袭,努力提高论文的原创性。
一般来说,本科函授毕业论文的查重不会太严厉。因为不同的高校对查重标准有不同的规定,这里就不一一解释了。最好通过官网或导师查询,具体要求以高校通知为准。
大专的毕业论文可以抄,但不能全抄。一般来说,学生和指导老师是双向选择的,学生论文通不过,指导老师不仅丢面子,还影响下届学生的选择。于是,当答辩组认定一篇论文抄袭时,为了照顾同事情绪,常以修改论文或延缓答辩论处。
也有指导老师觉得某学生论文不像话,提前打招呼,大家在一个单位,犯不着为一篇论文撕破脸皮,答辩老师一般也就“和谐”处理了。
论文的规定
对论文的一些规定也在“逼良为娼”。许多学校都对选题大小、篇幅、格式有明确规定,形式要求比较严,内容上反而放松要求。大而无当的论文很多,解决专业问题的文章不足。
有时,作者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可能3000字就足够了,但为了符合规定,就要扩张到5000字,不东拼西凑怎么达到要求呢!为了凑够字数与方便引用,学生只好选择大的论题,有的选题几乎可以做成硕士甚至博士论文。
论文评比也在比拼字数,以文科为例,校级优秀论文不达到1.5万字,省级优秀论文没有2万字以上,根本就没有资格参与评比。学生只好稀释论文,四处借鉴观点材料,结果加剧了抄袭之风。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为什么本科论文抄袭难以避免
论文定稿之后要检测相似度的,最好不要复制粘贴。有可以用到的网上的内容可以换成自己的话来描述
学校要求不严的,百度改改就行了,就看你们学校什么样了
大学毕业论文是指在大学毕业之前需要完成的具有研究性的文章。从整个大学生涯上来看,学生大都是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毕业论文则能检验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很多学生顺利毕业的最后一个关卡。毕业论文不能复制别人的!
毕业论文怎么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不同专业的论文写作要求,写作思路,具体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写毕业论文是可根据自己导师的安排进行。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课题(多数大学的毕业论文都要由导师给出研究方向),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研究方向。写论文的大体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确定论点。即论文要阐述的观点,也就是所学论文的题目。
二,寻找论据。结合自身所学,积极寻找相关的素材,以支撑自己的论点。
三,科学论证。在论述自己论点时应做到实事求是,论据真实明确,数据准确,条理清晰等。
四,先将自己论文大的框架设定好(也就是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之后就可以根据一级标题或二级标题的内容再次输入到知网中,进行相关搜索,从而确定三、四级标题,将论文内容细化。
以上这些都做好后,那你的论文基本上就相当于完成了三分之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补充各级标题的具体内容了。对于内容的补充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那就是你可以通过一些公众号、论坛、新闻或相关报告中查找相关内容。最好找近一年发布的内容,因为知网文章上线的时间基本上是一年,如果你找的新闻之类、论坛上的文章是近一年的,那么恭喜你,你基本本上可以将那些内容全部复制到你的论文当中,因为这些内容基本上不会被检测到重复。
当你将第五步做好了,那么你的论文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根据自己写的多篇论文经验来看,如果第五步用心点做的话,那么你之后的论文修改工作将会很少,尤其是不需要降重。
毕业论文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流程,小结和参考文献,你可以以参考一下别人写的,但是不能复制别人的。
毕业论文复现别人的会被认定为抄袭。毕业论文查重时被判定为抄袭的4种情况:一、直接全文复制别人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的改动,在提交论文检测和查重的时候也没有按照要求打上引用标签,看不出任何的引用痕迹,完全当做自己正文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没有标注引用和借鉴的来源尾注,这种情况在论文查重的时候会被直接识别出来。二、东拼西凑,将别人的研究结论拿过来后,根据自己的论点和论证要求稍作修改,简单润色下后直接为己所用,没有引用标签、没有引用借鉴来源、没有标明参考尾注。三、简单说明一个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的论点,并且没有进行论证和说明缺乏理论依据,尽管这种情况在机器检测的时候论文查重的重复率较低,但是导师在审核时会一眼看出端倪,如果你的学术水平还没有达到提出创新论点的水平,那么导师就极有可能将这认定为抄袭和造假。四、在没有标明引用来源和尾注的基础上直接引用自己已经发表的论文。很多同学会疑惑,难道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也是抄袭吗?答案是否定的,引用自己的文章无可厚非,但是一定要注明来源和基本信息,因为机器检测的算法包含所有已发表的文献资料,在数据库对比时就会出现论文查重率过高的现象。究竟有没有抄袭,可能只有自己最清楚,即使你通过了机器检测和导师的人工检测,你也过不了心里的那道坎,毕竟这是对大学四年的一个交代,对于这4种情况在毕业论文查重检测时会被判定为抄袭。
如果只是摘抄了别人的一点点的话,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你付现别人的很多的话,就会被认定为抄袭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
您好,我这有篇范文,你可以借鉴一下这个格式和题目;浅析会计电算化【摘要】:会计电算化是审计变革的催化剂,它将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审计环境要求进行审计变革的进程。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要求,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产生重大影响,需要我们根据这些影响研究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切实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审计 中图分类号:F2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2-6809(2007)0710061-02 一、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实并广泛应用。在我国,目前虽然没有完成普及会计电算化,但是,由于计算机可以大量存储信息并容易调用,不仅可以提高会计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从广度上还大大扩展了会计数据的领域。所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必然对以会计为基础的审计在审计线索的获取、审计的内容、审计程序和方法及审计风险等多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开展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必要性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推行,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的审计风险不断增大。因而,不论对手工系统还是对电算化系统进行审计,进行风险的重新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使计算机作弊不留痕迹,更具有隐蔽性。因而,在美国有58%的内部审计部门参与了系统检测,而35%则被要求在系统运行前,对新系统签字批准,19%有权参与修改程序的审批,64%检查了程序编码,73%参与了系统研制阶段的审核,虽然采取了各种措施防止使用计算机作弊,但是,全世界每年通过计算机被盗走的资金高到数百亿美元。这无疑给审计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和风险,正如国际会计联合会会长曾指出的:“会计师将不得不对实际上通过计算机报告的财务信息承担责任。” 在电算化系统下,数据由计算机集中处理,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比较小。目前,不少软件都有取消审计、反计账、反结账的功能,可以对会计记录进行不留痕迹的修改,特别是当有关人员故意篡改程序时,在电算化系统下就更不易被察觉,而程序一旦被篡改,就会导致连锁性、重复性错误。内存资料可以毫不留痕迹地被消除篡改,若没有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其对于会计报表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从总体上看,在电算化系统下,固有风险更大一些,多数情况下,审计人员可以把它设定为100%。 电算化系统下,数据处理的环节减少,并且数据处理过程都是不可见的,手工系统下一些原有的控制便不复存在。一般来说电算化系统下的控制风险和手工系统下的相比更高一些。因而对电算化系统应采取更广泛的符合性测试。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有上升的趋势,若要把审计风险维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就必须把检查风险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相应扩大实质性测试的内容及范围。 三、会计电算化的转变 电算化软件开发要从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为准型,向以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计算机核算特点相结合型转变 1.会计平衡验证方面的转变。在手工会计下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规定在登帐时,对总帐和明细帐,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科目汇总表等进行平衡登记,目的是对于发生的错误可以利用这种平衡登记方式检查差错。但会计电算化后,由于总帐和明细帐的数据均来源于原始凭证或记帐凭证,计算机按照登录总帐和明细帐的程序命令将数据从凭证数据库中转移到总帐数据库和明细帐数据库,只要记帐凭证审核无误,计算机的内部运算不可能发生数据运算错误。所以,总帐金额一定衡等于各所属明细帐金额之和。那种在会计实务检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用来检验实务工作是否正确的最基本“平衡验证”,仍出现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中,就成为画蛇添足。 2.日记帐和明细帐功用的转变。手工会计通过对现金、银行存款设置日记帐,主要是现金、银行存款的流动性强,业务频度较大,比较容易出现差错和舞弊。通过日记帐达到日清月结,从而增强了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设置明细帐主要是为了归类信息,便于查询。当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利用计算机较强的运算速度和可靠运算能力,对各种记帐凭证进行统计和求和,并对记帐凭证提供多种查询方式。如日期、凭证号、摘要、科目代码、单位名称、金额、凭证类型等,若要了解货币资金的收支结余以及各明细帐的情况,只需敲入几个指令,其结果便跃入屏上。针对货币资金管理的独特性,我认为改每日登记为每隔5天(或10天)登记一次,而对于明细帐除了年终存档外,平时就没有再设一个模块每月都去登记日记帐的必要了。 3.会计信息传输形式的转变。在手工条件下,信息载体是纸张,不仅成本高,而且使大容量的信息处理和大范围的信息交流极受限制;同时运算速度慢。因此,对外提供信息时不得不将信息予以综合,并且主要采用定期(每月或每年)发布通用财务报告的方式输出会计信息,然后输入到使用者那里,使用者再将其进行解集。 现行的不少会计电算化软件为了紧扣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个轴心,使手工会计在计算机上再现,导致软件开发思维停留在现行传输模式下。这种模式的主要局限是现行传输的时空固定化、格式化和高度集中化。在经济内容纷繁复杂、经济业务与市场瞬息万变的时代,已满足不了管理者的需要了。因此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资源,除了定时、按规定格式提供信息外,更多的精力应花在设计出适时提供各种现行使用者所需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系统使得各信息使用者能及时、有效地选取,分析其所需的信息,作出各种决策,不必再等到分期报告出来之后,获取那些经综合的历史信息。这种会计信息传输模式如下: 四、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方法的影响 五、改造会计方法 会计电算化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的会计方法来处理会计事务,会计软件除了作些小的改造,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一)会计科目级别的命名。 传统会计教科书把统驭性质的科目称为总帐科目,总帐科目下属科目称为二级科目或子目,子目下属科目称为明细科目。如果明细科目下属还有科目,怎么命名呢?会计电算化根据实践,把总帐科目称为一级科目,一级科目下属科目称为二级科目,依次类推。这样,科目的上下级关系明确,表达也很方便,使用也很灵活。 (二)会计科目代码的统一。 1.一级科目代码长度的统一。根据目前出台的16种行业会计制度分析,只有外商投资企业的会计制度一级科目用了4位数。但只要舍去它们第一位,并对某些科目的编码稍作调整,那么16种行业的会计科目便可统一为3位数了。 2.一级科目代码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比如,施工企业中511的科目名称为“其他业务支出”,而旅游企业511的科目名称为管理费用,还不统一,有待改进。 会计科目代码长度的统一与对应的科目名称的统一,将为上级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数据采集与共享带来极大方便。 (三)记帐凭证种类的统一。根据现行的会计制度,记帐凭证的种类有三大类九种。传统的记帐凭证分类有其原因,一是查找方便,二是工作习惯。实现会计电算化之后,查找凭证的方法增加了许多,如可以按凭证号查、按会计科目查、按摘要中的文字查、按金额查等。因此,传统记帐凭证的分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只用一种统一的记帐凭证(即不分业务种类),不但仍能做到查找方便、迅速,而且省去了操作上的麻烦,提高了计算机处理的速度。(四)三大会计报表的统一。三大会计报表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16种行业的三大会计报表,内容上、格式上均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如果把这些小“异”加以改造,更便于上级企业与政府部门对基层企业数据的汇总或比较,更便于计算机处理。根据当今集团企业越来越多的现状和集团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发展趋势,三大报表统一的要求将更强烈。 (五)帐簿形式的改造。 1.帐簿载体的改造。传统帐簿载体是纸张,会计电算化之后,除了传统的帐簿必须打印之外,还有磁性介质(硬盘、软盘、光盘)作帐簿,但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当时是财政部门考虑到相当一部分人不习惯使用电子帐簿,因此采用高成本的措施——打印所有帐簿。现在20年过去了,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迫使一部分人改掉旧习惯,确立电子帐簿在会计电算化中的主导地位。 2.帐簿格式的改造。传统帐簿格式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再加上外币格式等。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只习惯用传统的帐簿格式来查帐。其实电脑可以对任何数据进行分类、组合,远远超过现行帐簿的格式。比如,有一客户的往来涉及到四个帐户:应收帐款、应付帐款、预收帐款、预付帐款。用现行帐簿格式,只能逐一打开这四本帐。用电脑帐簿,只要把这一客户名找到,然后将与该客户名的有关帐目进行组合,就能分析到底是我欠人,还是人欠我。 因此,只要会计人员从传统的帐簿格式的观念中解放出来,灵活地使用会计软件,而会计软件再融入“会计业务重组”思想,那么传统的帐簿格式将被无格式但能进行任意分类、组合、汇总的形式替代。 (六)取消中间过程表式的输出。所谓中间过程,指“科目汇总表”、“汇总记帐凭证”、“总帐科目试算平衡表”等在手工操作中的一些方法、格式。 其实,编制这些中间过程表式无非是为了登总帐方便与做报表方便;分析电算化中登帐与做报表的思路,完全可以依照对凭证的分类登记总帐,再形成报表,根本不必考虑平衡与否的问题,因为在凭证输入时,借贷不平的凭证是无法存盘的。取消中间过程的输出,不仅可以减轻操作人员的负担,而且可以使会计软件更简洁明了。 (七)强化内部控制制度。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调帐证相符、帐帐相符、帐表相符、帐实相符,即四相符。会计电算化之后,前三者相符已不用担心。但是由于电脑中的数据很容易被修改、被窃取,而且不留痕迹,因此,预防电脑犯罪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内部控制制度,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减少差错的有力保障。我们应当建立“职权控制”、“运行控制”、“修改控制”、“保密控制”、“硬件控制”等新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对传统的会计工作组织制度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资料: 〔1〕 邓钠. 商业银行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及防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 2004,(05) . 〔2〕 张文祥. 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风险的特征与控制对策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 , 2005,(11) . 〔3〕 陈辉军.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 2006,(21) . 〔4〕 韩光强,张永. 现代审计发展的新阶段--网络审计〔J〕企业经济 , 2004,(11) . 〔5〕 郑娟. 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J〕科技资讯 , 2005,(27) .这是我大学时同学的论文,您看一下吧,祝你论文写作成功!
会计规范也可称会计行为规范。目前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大致由会计法规(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条例、规定、办法等)、会计技术规范(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理想、会计工作态度、会计职业技能、会计职业责任、会计职业纪律、会计职业作风等)三部分构成。无论任何一种规范都是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关系的行为规范,其目的都是通过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维护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秩序以及微观经济利益和宏观经济利益及其统一,并最终与会计法治的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一种稳定有序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状态。这是各种规范在调整会计关系的过程中相互作用和演进的结果。当社会文明进步至一定阶段时,对会计行为的约束将由一种强制性规范调整上升为由道德规范予以调整,会计实践的规范形式也将由他律转向自律。从目前的会计法规的建设来看,会计法规体系已经初具形态,基本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各种相关法律协调配套的会计法规体系。但至少要在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对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使用者在信息使用过程中,因会计信息的质量因素发生纠纷、索赔等,会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产生民事责任。换句话说,作为会计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如果对其他民事主体形成侵害,其应当如何负担民事责任,在会计法当中应当有所规定,以适应市场经济尤其是证券经济的发展需要。二是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会计及财务工作在互联网领域不断拓展,为适应网络经济和财会网络化的要求,会计法要对网上数据传输、信息披露、数据安全和控制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作出规定。在会计技术规范的改革和建设上,一方面承袭了分部门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又积极借鉴、引进和移植国际会计准则,形成准则和制度并存的格局。这种错综复杂的体系,造成会计人员观念上的混乱冲突和使用上的无所适从。同时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以及落实均借助于行政手段,使得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这些与会计准则作为一种技术规范不相协调,与国际惯例和会计发达国家的做法相去甚远。因此推进会计改革,强化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指导作用,由政府导向型转向政府指导型,最后向社会导向型过渡,将会计准则的制定、修改和推广向民间过渡,交给民间机构去完成,逐渐消除其行政色彩,使会计准则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得到广泛普遍的认可,真正体现会计准则的公允性和社会性。在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上,应当注意建立两种机制。一是社会评价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社会评价,增强其荣辱感,形成外在的他律机制。这是会计职业道德起作用的一种方式。进行社会评价的基本形式是社会舆论。它具有特殊的内在的威慑性,其源于全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背离这种价值取向即会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加以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导向,可以起到抑恶扬善,弘扬正气的作用,并最终促成会计人员从他律走向自律,进而形成两者的完美结合。二是要建立社会利益导向机制。职业道德强调精神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物质形式的鼓励与鞭策。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利益导向和激励。在社会分配格局中提高财会人员的经济报酬,使其能在社会中得到充分重视和承认,实际上也是对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职业道德三种规范从不同角度对会计行为进行定位。会计法规要求会计行为必须合法,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会计准则由于渊源于会计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因其具有社会的普遍认可而具有公信力,要求会计准则的自觉服从和遵循,否则,会计信息将失去其应当具备的公允性;会计职业道德则通 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会计行为较高层次的调整,最终由他律转向自律,否则将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性评价和内心的谴责。可见,这三种规范起作用的方式,从依赖国家机器的强制,到社会舆论的评价机制和人的内心深处,再回归到会计人员自身。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以至融合。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体现出会计规范发展的一般历史规律。主要参考文献1I.Fisher,ElementaryprinciplesofEconomics,NewYork:Macmillan,19232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斯韦托扎尔.平桥维齐.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美)科沃克瑞克.项俊波等译.现代经营审计.见:文硕主编,世界会计审计名著译丛,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2—65(美)AA阿伦斯詹姆士.洛贝克.张杰明、文善思等译.当代审计学.见:文硕主编,世界会计审计名著译丛,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26***.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
会计法治与市场经济 杨照华(新疆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830001)【摘要】宏观经济转型和治国方略的转变必将引发会计革命。以新修订《会计法》颁布为标志,会计将经由会计法制化向会计法治迈进。会计责任的嬗变与经济体制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产权改革、市场诸利益主体、企业制度、会计监督机制、会计国家化与会计国际化与会计法制化相互制约、作用和影响,促使经济生活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会计工作理想的社会状态———会计法治,其遵循的目标、原则、途径等本文将做出分析和探讨。【关键词】会计法制化市场经济制度会计法治目标原则条件途径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会计法》的修订和逐趋完善,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将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本文从经济体制的视角分析会计主体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变迁,讨论会计责任的体制根源和会计法制的体制基础;市场诸主体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会计法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将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文明和进步,由法律的调整最终上升为由道德规范予以调整。一、会计法制与市场的关系会计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鲜明的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即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的调整。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一)从经济体制分析会计主体及会计责任主体的变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首先是要确定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或单位,旨在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界定提供会计信息的边界,从而解决会计的服务对象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在宏观上制定企业财政财务政策及会计制度,控制企业资金审批、划拨、调配,审定企业财务报表、年度预决算和资产经营计划,核销企业呆坏账,核实批复报损金额等,形成高度集中统管的财会模式;另一方面,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未完全分离,国家以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和所得税的征收。在这种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为一体,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企业实际上是在国家直接领导下的一个部门,国家和企业共同分割和分解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和会计的独立核算权。会计核算的范围可视为国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以国家的各项要求和指标为尺度来归集会计信息,是对计划经济予以局部的反映。会计信息提供的目的主要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管理的需要,企业基于一定的管理目的,对会计信息也有所要求。因此,企业会计具有很强的宏观属性,国家在宏观上成为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观念趋于淡化和模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政企职责分开和两权分离及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企业成为产权清晰的独立经济实体,自身经济利益随之凸现,为适应独立核算和自主理财的需要,企业会计核算范围由着眼于宏观转向于微观,核算的目的、范围及规则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会计主体。从法律的角度看,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实质上并不具备完全的民事、刑事主体资格,其权利能力及行为能力囿于体制的框架形成很大局限。会计主体是有别于法律主体的,当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时考察, 两者具有统一性。由于两种体制下存在两种不同的会计主体,基于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产生的法律责任的归属,以及承担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也就有所区别。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会计主体,企业仅作为国家计划经济末梢的终端,其会计行为是国家的宏观行为,国家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理论上应由国家来承担,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法律责任模糊,难以具体落实,形成会计法律有法难依。可以说会计责任流于形式存在着体制的根由。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承担着资产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基于多方利益主体的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内外部的会计监督。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促使会计责任从国家体制中分化出来,会计责任从单一的理论形式演变为对全社会的多元责任,企业在成为会计主体的同时也真正成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从会计主体和会计责任主体嬗变过程中可以看到,会计法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难依,从制度约束到法律化,从长官意志到依法理财,会计工作也从无序到有序,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会计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