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碳酸钙(含量在75%以上,甚至可达95%),且其中一般也含有数量不等的有机质。由于碳酸钙和有机质的抗热、压力和酸(深部流体中)等能力均很差。所以,岩浆(及深部流体)对碳酸盐岩储集性的改造作用非常显著,且比较复杂。其作用类型包括破碎作用、气化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并以前三种为主,形成的次生储集空间包括裂缝、气孔、晶间孔等各种次生空隙。
首先,岩浆的挤压作用使碳酸盐岩发生脆性破裂,产生大量的拉张裂缝;其次,岩浆的高温作用使其中的碳酸钙和有机质热分解或气化,生成二氧化碳和烃,并产生大量孔洞;再者,岩浆流体中的酸性组分能够对碳酸钙起显著的溶蚀作用,产生大量溶孔。
野外和岩心观察发现,侵入岩周围碳酸盐岩发育大量的裂缝、溶孔、气孔等多种次生孔隙,储集性非常优越,而且油气(包括无机二氧化碳气)往往非常发育。如沾化凹陷孤西断裂带的渤深6-5井的奥陶系储层。该层段有三个储集空间发育段:解释储层80.5m/13层,其中侵入岩储层26m/5层(占总储层32%)。该井侵入岩厚度占总地层的23%,侵入岩储地比33%,总储地比23.2%(图5-9)。从渤深6-5井储层分布上看,储层主要发育与侵入岩及其附近,其根源是侵入岩及其流体使碳酸盐岩机械破碎、高温气化以及化学溶蚀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岩浆及深部流体使围岩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显著提高了围岩的储集性。由于围岩在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以至于岩浆及深部流体对其改造作用差别很大,其中对碳酸盐岩、富含有机质泥岩和煤岩的改造作用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1]蒋福兴,姜金华,赵宝良 . 阜新王营井田浅层气的成藏与岩浆活动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 ( 21) 4,501 ~ 503.
[2]高玉巧,刘立 . 岩浆侵入活动对砂岩的改造作用研究简介 . 地质科技情报,2003,22 ( 3) : 13 ~16.
[3]金之均,张刘平,杨雷,等 .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活动及其生烃效应初探 . 地球科学,2002,27 ( 6) : 659 ~665.
[4]吕修祥,金之均,皮学军,等 .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聚集与分布 . 中国科学 ( D) 辑,1999,2( 4) : 358 ~361.
[5]杨宁,吕修祥,郑多明 . 塔里木盆地火成岩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5,20 ( 4) : 1 ~ 4.
[6]刘为付,朱筱敏 .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储集空间演化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5 ( 27) 1: 44 ~49.
[7]高福红,徐学纯,邹海峰等,松辽盆地升平地区 J3-K1火山岩储集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 . 世界地质,2006. 25( 3) : 291 ~295.
[8]Summer N S,Ayalon A. Dike intrusion into unconsolidated sandsto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quartzite contact zones[J].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1995,17 ( 7) : 997 ~ 1 010.
[9]李明诚 .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10]宋健勇,吴时国,蒲玉国,等 . 东营凹陷纯西地区辉绿岩岩体相带识别,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 ( 4) :40 ~ 43.
[11]杨起,汤达祯 . 华北煤变质作用对煤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响,地球科学,2000,25 ( 3) : 273 ~276.
[12]张慧,郑玉柱,席先武 . 铁法盆地煤变质作用及煤层气生成特征,煤田地质与勘探,1999,27 ( 4) : 30 ~33.
[13]范士彦,魏怀席,范庆武 . 黄河北、章丘、淄博煤田煤层气开发前景,中国煤田地质,2001,13 ( 4) : 27 ~28.
1、石油勘探与开发2、石油学报 3、天然气工业 4、石油与天然气地质5、石油化工 6、石油实验地质 7、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石油钻采工艺 9、油田化学 10、新疆石油地质11、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2、石油机械 13、钻采工艺14、石油炼制与化工 15、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6、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7、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8、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19、油气储运 20、石油天然气学报 21、中国海上油气 22、石油钻探技术 23、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24、石油物探 25、油气田地面工程 26、天然气地球科学 27、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8、测井技术 29、断块油气田
给您推荐一个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上面的刊物非常全,包括各类的刊物,电子邮箱基本都有,并且大多还能连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此投稿网用着很方便,过去看看吧! 此投稿网的特点:自助投稿、非中介、高校教师创办、免费、直接投稿编辑部、可以收藏期刊、保存投稿记录、期刊点评、连接期刊官网等,功能齐全。每个刊物的电子邮箱都来自官网或者知网、万方等权威网站。 请收藏并且介绍给同学们吧,让他们投稿时也省一份心!祝投稿顺利!心情愉快! 您谷歌键入“万维书刊”,首页便是!
推荐《石油化工》,中文核心期刊,简介如下:
《石油化工》为学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期刊,1970年创刊,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和中国化工学会石油化工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主管单位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国内外公开发行,月刊。报道我国石油化学工业领域的科技成果,介绍石油化工的新技术、新进展及国内外科技、生产动态。本刊主要栏目有:特约述评、研究与开发、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新材料、环境与化工、工业技术、分析测试、进展与述评。文章发表时滞4~5个月。 由于本刊刊登的文章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被选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核心期刊。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报道,2008年《石油化工》期刊评价指标为:总被引频次 1524,影响因子0.827,总被引频次在能源类期刊中名列第5位,影响因子名列第10位;总分在能源类期刊中排第4名,在统计源期刊中的总排名为220名。
《石油钻探技术》,可推荐发表。
刊 名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钻采工艺油田化学新疆石油地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石油机械钻采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1分为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2,于山东省东营市出版。主要反映中国石油大学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近三年来主要学术论文1. 2008,Zhang Jinliang,Qin Lijuan, ZhangZhongjie,Depositional Facies, diagenesi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from Tazhong area in central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Vol. 33, No.2 (SCI收录)2. 2008,张金亮, 杨子成. 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在油气成藏中的应用-以惠民凹陷为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32(5)(EI收录)3. 2008,hang Xiaohua, Zhang Jinliang, 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tion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a Terminal Fan System, the 2 to 3 Layer of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ormation, West Area of Pucheng Oilfield, Journal of Stratigraphy,32(4)4. 2008,Zhang Jinliang,Ma Xueping, Zhang Zhongjie, Zhang Xin. The Importance of User Interaction In 3D G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Exploitation.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pp290-2935. 2008,Wang Jinkai ,Zhang Jinliang,Xie Jun, Zhang Xin. Application of the eological Modeling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 in the Middle-Upper Sesies of Strata of the Third Member of Hetaoyuan Formation in Xiaermen Oilfield. 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BN978-1-84626-046-9). pp.267-270.6. 2008,Zhang Zhongjie,Zhang Jinliang,Jiang Yimin, Zhang Xin. Sedimentology and reservoir modelling of the Xiaermen Oilfield,Miyang Sag.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pp294-297.7. 2008,Xu Shujuan, Zhang Xin,Zhang Jinliang,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odeling on eological Structures in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of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area f the Pucheng Oil field.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6-9). pp282-285.8. 2008,Yang Ailing, Tang Mingming, Zhang Jinliang. Interpolation calculation of an optical path surface based on Delaunay triangulation and sector boundary algorithm.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pp86-909. 2008,Tang Mingming, Yang Ailing, Zhang Jinliang. An optimal loss curve of a step index mono-mode fiber. 2008 International Pre-Olympic Workshop 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Proceeding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ISBN978-1-84626-043-8). pp236-239.10.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王金凯. 濮城油田末端扇储层隔夹层成因及分布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4):653-65611. 2008,张鑫,张金亮.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浊积砂砾岩体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石油学报,29(4):533-538(EI收录)12.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Xin.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sandstones and siltstones in the Eocene of the Huimin depressio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9, No.3 ,pp252-270(SCI收录)13. 2008,Zhang Jinliang,Zhang Zhongjie,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ilurian tide-dominated paleo-estuary of Tazhong in Tarim Basin,Petroleum Science ,Vol. 5, No.2 ,pp95-10414. 2008,Zhang Wei ,Zhang Jinliang,Xie Jun, Research on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Interlay and Insulating layer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n the 2+3 layer of the upper Second Member in th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West of the Pucheng Oilfield. Petroleum Science ,Vol. 5, No.2,pp135-14415. 2008,张金亮,张鑫.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沉积学报,26(3):361-36816. 2008,赵乐强,张金亮,宋国齐等. 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沉积学报,26(3):435-44317. 2008,杨子成, 张金亮.东营凹陷南斜坡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源对比,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8(3):453-46018. 2008,谢俊,张金亮,梁会珍.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沉积相与沉积模式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3(2):1-5(EI收录)19. 2008,Jiang Yiming,Zhang Jinliang, Braid-delta deposits from a broad marine setting:the middle member of Kepingtag Formation in central Tarim Basin,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Vol. 7, No.2 , pp145-15320. 2008,司学强,张金亮,谢俊. 成岩圈闭对气藏的影响,天然气工业,28(6):27-3021. 2008,司学强,张金亮,杨子成.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岩成岩作用及其与储层质量的关系,中国石油大学学报,32(2):6-11(EI收录)22. 2008,司学强,张金亮. 广利油田沙四上亚段成藏地质特征与方向勘探,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3(1):6-11(EI收录)23. 2007,张金亮,张鑫. 塔中地区志留系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判别意义,岩石学报23(11):2990-3002(SCI收录)24. 2007,张鑫,张金亮,覃丽娟.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分析,矿物岩石,27(3):106-115(EI收录)25. 2007, Zhang Jinliang ,Yang Zi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Inclusions Oils to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Huimin Depression, 地质流体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2007,广州。26. 2007,张金亮,司学强,断陷湖盆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和沉积,地质论评, 53(4):448-45327. 2007,覃利娟,张金亮,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上2+3油藏储层评价,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2(4):40-46(EI收录)28. 2007,Zhang Jinliang,Jia Ying and Du Guilin. Diagenesis and its effect on reservoir quality of Silurian sandstones, Tabei area, Tarim basin. Petroleum Science, Vol. 4, No.3 ,pp1-1329. 2007,Zhang Jinliang,Yang Zicheng. The application of fluid inclusions to reservoir analysis in the south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7-319(SCI收录)30.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Zhongjie. Sedimentology of upper Ordovician shoreline deposits in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1-313(SCI收录)31. 2007,Zhang Jinliang,Zhang Xin. Fan-delta and related turbiditic deposits on the steep slope of Dongying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Vol. 18,Special Issue,pp314-316(SCI收录)32. 2007, 谢俊、张金亮、梁会珍.适于高温高盐油藏的聚合物性能指标评价.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7(2):335-33933. 2007,张金亮,戴朝强,张晓华,末端扇-在中国被忽略的一种沉积作用类型,地质论评, 53(2):170-17934. 2007,张鑫,张金亮,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四段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地质科学, 42(2):303-31835.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Jinliang Zhang. Source rock maturity study by capillary tube interferometer. Proc. Of SPIE. 6279,62794w-1-8. (EI收录)36. 2007, Ailing Yang, Wendong Li, Junyu Dong, Decang Bi, Gui Mei, Jinliang Zhang. Experimental inveatigation of the fringe pattern of capillary tube filled with liquid by using focused laser sheet of light. Proc. Of SPIE. 6279,627978-1-7. (EI收录)37. 2007,赵乐强,隋风贵,张金亮,陈钢花,王学军,向立宏.基于测井资料主成份分析建立风化壳结构判识图版,测井技术,31(6):583-58738.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同步荧光光谱多点函数拟合确定原油样品浓度技术, 石油勘探与开发,33 (2):205-207(EI收录)39.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基于不同光谱技术的原油样品的荧光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4): 728-732(SCI收录)40. 2006,王春艳, 邓美寅, 杨晓明, 张金亮, 郑荣儿, 基于三维同步荧光光谱确定原油样品浓度的新方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6): 1080-1083(SCI收录)41. 2006,Yang Ailing, Li Wendong, Yuan Guang, Dun Junyu and Zhang Jinliang. Measuring the Liquids Refractive Indices with a Capillary Tube Interferometer. Applied Optics. 45(31):7993-7998. (EI收录)42. 2006,戴朝强,张金亮. 鲁北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沙河街组第四段上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地质通报, 25(9-10):1168-117443. 2006, 司学强、张金亮.高青油田北区沙四段沉积特征与油气富集条件.特种油气藏,13(6):22-2444. 2006, 张金亮、梁杰、司学强、林辉. 苏北盐城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1):135-14045. 2006,张金亮、杜桂林,塔中地区志留系沥青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矿物岩石,26(3).85-93(EI收录)46. 2006,张金亮、司学强、林辉,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4). 535-53947. 2006,张金亮、张鑫,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古海洋沉积环境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6(2).200-208主要教材和著作1、 张金亮、谢俊,《储层沉积相》(教材),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 张金亮、谢俊,《油田开发地质学》(教材),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主要获奖项目1.《中国中部深盆气成藏机制及潜力评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油藏静动态分析与提高采收率》,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3.《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技术与预测方法》,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4.《东营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与精细勘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5.《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6.《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7.《盆地中央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青岛市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专利申请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1. 一种测量生油岩成熟度的装置(申请人:杨爱玲,郑荣儿,张金亮; 2. 一种直接测量原油折射率的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郑荣儿; )3. 一种生油岩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郑荣儿,张金亮;,已收到授权通知)已进入实质性审查的国家发明专利1. 微区原位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李世荣;)2. 单个油气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邓美寅,刘宗林;)3. 包裹体显微荧光光谱测量装置(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邓美寅,刘宗林;)4. 一种烃原岩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5. 一种低透明度液体折射率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6. 烃源岩有机成熟度的测量装置与方法(申请人:杨爱玲,张金亮等;7. 石油录井中岩屑岩心含油量的测量方法(申请人:郑荣儿,王春艳,张金亮,王新顺;)主要技术方向张金亮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承担完成了大量油气地质和勘探开发方面的科学研究,形了独具特色的、在国内外石油科技界具有一定影响的油气地质和勘探开发理论及技术体系,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课题组拥有先进而适用的解释、处理、油藏描述软件等;拥有偏光显微镜、紫外荧光显微镜、荧光光谱仪和显微油气分析系统等地质分析设备,并拥有地质建模软件、图像分析软件、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和盆地模拟软件等;引进和发展了Petrel-Eclips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①储层沉积相及微相分析技术从储层沉积学的角度对油气储层的形态,内部结构,物性与非均质性,储集空间的结构及成因进行描述评价和预测,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和地质模型。在沉积体系时间和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和各种地球物理 (如测井相、地震相)方法来研究沉积相和沉积微相,以便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果。在国内率先建立了湖泊风暴岩沉积模式、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和末端扇沉积模式。②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技术以地质统计学理论和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录井、试油、分析化验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研究区域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等三维模型,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预测,从而达到客观定量地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储层空间连续性的目的。研究成果在中原、南阳和江苏等多个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③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针对常规油气藏、天然裂缝油气藏、凝析气田、重质油藏、化学驱油藏等不同类型油气藏开采的特点,利用相应的可视化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工作站或微机上直观地看到地下油气水流动,并根据屏幕上的剩余油分布情况确定开发调整井的井位和油水井的工作制度。研究成果在胜利、辽河、中原和南阳等多个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制定了多个水驱开发方案和聚合物驱调整方案,油田现场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决策依据。④沉积—成岩—成藏分析技术在岩心描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短期旋回的地层对比关系,对砂体微相进行判别和精细划分,并综合各种相标志,结合地震、测井资料及古气候的研究,对研究区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进行较全面的认识,提出相应的控砂模式和地层勘探模式,研究油气运聚主控因素,建立沉积相、成岩相与油气成藏系统之间的定量模式,为勘探和滚动开发提供依据。⑤早期油藏描述技术在勘探阶段,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利用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对油藏进行了综合表征。通过可靠的地震地质标定,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解释,做出储层顶、底精细构造图。通过对目标区三维地震资料的特殊处理,如复数道分析、小波变换、测井约束反演、道积分、沿层地震属性提取、分形分维处理及神经网络含油气预测等,提取了多种地震信息。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等信息,对储集体的外部几何形态及内部结构进行描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精细勘探方法并建立相应的勘探模式。⑥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经过20余年的油田科研实践,引进并发展了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并在陆相储集砂岩油田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技术核心是以挖潜难度大的开发单元为研究对象,以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为基础,以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重点,以确定挖潜、提高采收率措施为最终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是集地质、测井、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系统工程。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现已得到我国东部多个油田的广泛应用,并在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整装、断块、低渗透等油藏进行调整挖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⑦包裹体分析技术该项技术在实验室建立一套脉冲光激发下的单一包裹体的显微荧光光谱系统,利用显微镜本身的光学结构,将显微定位技术、脉冲光激发技术、弱荧光收集技术及光谱窄化技术集中为一体,拟通过单一包裹体三维荧光和同步荧光,结合包裹体均一温度、 显微拉曼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及气相色普质谱等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通过油源对比, 实现对单个石油包裹体主要芳烃的确定; 结合其他地质参数,确定有机成熟度、判别油源,确定不同沉积环境和母质类型以及查明油气运移方向,探索油气成藏规律。
1990年前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工作,任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8年晋升),1990年至1996年6月在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作,任系主任,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兼职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编委。《计算机教育》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1996年–现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计算机及应用教学指导组成员(1996-2000)。教育部it&Amp;At 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在《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撰写并出版计算机教材、专著及译著86种。参加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通信学报》、《Journal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OfInformationAndComputing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四十余篇论文收入三大检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创刊于1984年12月,1分为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2,于山东省东营市出版。主要反映中国石油大学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
两个都不好中,投稿、审稿周期一般2-3个月,录用见刊一年左右
自然版是核心期刊
不是EI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1000-2634]本刊收录在: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年版) 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 排序:石油、天然气工业 - 第11位主题分类: Chemistry: PetroleumEngineering: Fuel TechnologyEngineering: Mining EngineeringEngineer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中文核心期刊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前身为《西南石油学院学报》,创刊于1960年,是经国家教育部、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西南石油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以报道石油科技为主的学术性期刊。2008年1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正式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5086,国内统一刊号CN 51-1718/C。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文核心期刊,2004年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8年获“中国高校优秀期刊”称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已被国外著名数据库Elsevier、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社数据库,以及国内大型数据库CPA、《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石油文摘》等收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石油专业领域中具有创造性或创新性的学术与技术论文、基础理论研究论文、前沿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突出反映石油天然气工业中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设有地质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化学工程与化工、石油机械工程、博导论评、探讨与争鸣等板块,是大、专院校师生,研究院、所科研人员和石油科技工作者发表研究成果、进行信息交流、汲取学术精华的理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