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档案杂志人员名单

发布时间:

中国档案杂志人员名单

2008年11月22日是裴桐同志90寿辰。他虽然躺在病床上,但他为新中国档案事业所建立的业绩,他的档案学术思想,他那待人处世的高尚情操,却在人们的心目中流淌着。1938年,20岁的裴桐满怀激情奔赴延安,想上前线打日本,没想到组织上把他留在延安,先在马列学院图书馆管理图书,1940年2月调到材料科,负责管理中央文件档案,一干就是40年。离休后,仍关心档案事业,研究一些大家关注的问题,直到身体不让他工作了。实际上他在档案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而且一直当副手,安于几十年一贯制的副局级。档案不会忘记他现存中央档案馆的历史档案,一部分是随中央机关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再到北京的,一部分是从莫斯科共产国际总部移交过来的。这两部分档案的转移、接收,都是裴桐等按照中央的指示,冒着危险承办的。延安,1937年~1947年的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及其领导人在那里指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进行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形成了大量的档案材料。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调动胡宗南、阎锡山、马鸿逵等25万兵力向陕甘宁边区进攻,企图毁我中央机关。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诱敌深入,撤离延安。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当时的中央秘书处处长曾三负责中央文件档案的转移工作。作为材料科(即后来的档案科)科长的裴桐责无旁贷。按照毛泽东主席“片纸只字都不能落入敌人之手”的指示,采取“确保重点,兼顾一般,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的方针,或坚壁或埋藏或运走,确保中央档案的安全。1947年4月初,曾三率领临时材料保管委员会和材料科的40多人,用毛驴驮着92箱档案材料,在武装部队的护送下,离开延安杨家岭,向山西兴县转移。曾三、裴桐身上都背着党的核心机密文件。为了保管这些档案材料,曾三、裴桐等在兴县住了一年。1948年5月8日转移到达西柏坡,1949年运抵北京。1959年中央档案馆开馆后,这批档案进入中央档案馆,成为馆藏的重要基础。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并派有代表常驻,这期间,形成了大批的文件档案。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档案就留在了苏联。1956年苏共中央主动向中共中央提出,把保存在苏联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移交给中国。我党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派以裴桐为首的三人工作组(另田风起、乐尔耕)前往交接。这批档案共2万多件,裴桐他们在没有卷内目录的情况下,耐心地逐件检查、清点,仔细地进行每个环节的接收工作。历时一个月,才完成交接任务。档案安全运抵北京。这批档案,包括党中央和一些地方机关、中共一大至六大党代会文件;“五卅”惨案和马日事变等重大事件的文件材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文件材料,以及其他一些政治情报材料,如孙中山的声明、讲稿等。这些档案材料反映了我党早期历史和革命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极为珍贵。文稿为他诉说1995年,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的《裴桐档案工作文集》(以下简《文集》),收集了裴桐1941年到1993年所写的文稿86篇。这是他半个多世纪走过的档案人生路;是他调查研究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档案事务过程中凝结的理论和学术观点;是他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知识。当然,也有他的期待和愿望。打开《文集》第一篇就是他1941年起草的《党务材料管理方法》和附《党务材料分类表》。这是继我党最早由瞿秋白起草的《文件处置办法》之后又一文件档案管理文件,提出了分类原则和方法。这之后,他起草了《地方文件工作细则》、《中秘材料科发借文件办法》和《材料分类编目解说》等。新中国成立后,裴桐参与起草《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在1954年12月1日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他还就这个文件作了说明。他还参与起草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这些文件对于指导、规范文件档案的整理和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国务院的决定。《文集》的大部分是学术性指导性文章。有关于档案的收集、保管、提供利用;关于档案室、档案馆建设和档案工作改革;关于档案科研、档案学术理论研究;关于少数民族档案,档案人才培养等论述。他反复强调:——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熟悉档案、熟悉历史。裴桐说:“档案馆的各项工作要做好,都离不开对档案的了解和熟悉。”“首先要了解档案形成机关(或人物)的历史,还要了解全国或某个地区、某项工作的历史,因为档案是产生它的机关在某一时代、某一地区从事某项活动中形成的。”“你管理某个档案全宗,首先要熟悉这一全宗构成者的历史的一切特点,它的社会地位与职能以至领导人的笔迹,它有过什么重要活动,解决过什么问题,产生过什么文件,这些活动在当时起过什么作用,这些文件在今天还能起什么作用,等等。”——文书必须立卷。他说:“组成案卷,一便于保存,二便于查找使用,三作为文件可靠性的证明。”“档案是人们活动的历史记录和反映,也要表现在案卷的组成上,一次会议,一项工程,一个科研课题所产生的文件应当按照它们的联系组成一卷或数卷,对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一事一卷,一案一卷或数卷。这种文件立卷方法,古已有之……”——必须开展档案科学研究。他说:“档案工作不只是技术工作,而且是科学工作。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等具体工作,都要在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我们要研究档案形成的历史,研究档案的史料价值,研究管理档案的科学知识,否则只能在技术方法上打圈子,或者守着大量档案如坠入烟海,茫无头绪。”《文集》中一些是史料性知识性编纂著述。裴桐主持、参与编纂了《中共中央文件汇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大量档案史料,主编了大型《当代中国丛书》的《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裴桐参与《毛泽东选集》注释工作和编著《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讲课提纲(新民主主义时期)》。数字让人起敬裴桐40年干档案,40年当副手,数十年副局级。这些简单的不起眼的数字,是他人生修炼、成熟、奉献,发光的年轮。杨尚昆多次表扬裴桐说:“毛主席要什么文件,找他一问,有没有,他马上可以回答……我常说他是个专家”,“是个无名英雄”。王明哲在为《裴桐档案工作文集》作序时说,裴老取得的工作成就和理论造诣,“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不为名不为利,谦虚谨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踏踏实实,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并且几十年如一日,至今不变,至今无悔的榜样。”裴桐在立志、成就事业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单纯组织服从到思想自觉的过程,也是他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的过程。他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应该服从党的纪律、党的需要。“在打日本,解放全中国的革命大前提下,大家都能尽自己所能来工作。”在工作中,裴桐顾此顾彼,由此及彼。开始管档案的时候,他只知道按文件作者、地区、问题进行分类、编目,提供利用。后来他细心观察、感悟才掌握了文件的特点、性质和形成的历史。他在平时整理、接触文件的过程中,注意熟悉领导的笔迹,当时文件的规格、用纸、印刷等。遇到一些文件未署名或没有年月时间,或其他问题时,都可以鉴别出来。裴桐不断改进工作,注意提高服务质量。他往往能把中央领导同志需要的材料主动送上去,使他们感到得心应手。在这样一些工作过程中,裴桐逐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从而树立起做一辈子档案工作的志向。裴桐做档案工作40年,基本上都是当副手,协助曾三工作。在延安时期是这样,新中国成立后也是这样。“文革”中,他们一同被打成“三家村”黑干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起平反。40年一正一副,荣辱与共,是工作的需要,组织的决定,更是他们志同道合、互相信任和尊重结下的情缘。裴桐是1953年提任的副局长,他安于“数十年一贯制”。当一些人跑官要官、卖官鬻爵时,当一些人伸手要名誉要地位时,裴桐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仍然在思考档案事业如何后继有人,如何持续发展。

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评审结果揭晓中国新闻网 2003年10月11日 12:15中新社北京十月十日电 (赵银平 刘建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国家咨询委员会评审会十月十日在北京召开。在初选通过的五十件组档案文献中,专家评定出三十五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的档案文献中,精品众多。有迄今为止世人所能见到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中国传统绘图方式绘制的世界疆域图《大明混一图》,见证十八世纪中西方文明交往历史的《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表文》,还有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类书《永乐大典》以及民间音乐家阿炳亲自演奏的六首乐曲原始录音等。评审委员会还将在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中选取精品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二00三年九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审,中国云南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三件(组)档案文献入选该名录。中国文化部所属的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及各级各类档案馆都参加了申报。申报工作对扩大“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社会影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据悉,中国国家档案局正在以入选的中国档案文献为基础,积极筹备“中国档案文献珍品展”。珍品展将2004上半年在北京开展,并将赴国外展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第二册也将于今年年底出版。附: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入选项目(35项)1. 利簋2. 焉耆——龟兹文文献3. 唐代“谨封”铜印档案文献4. 明代洪武皇帝颁给搠思公失监的圣旨5. 大明混一图6. 《永乐大典》7.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阄书8. 戚继光签批的申文9. 史家祖宗画像及传记、题跋10. 彝族文献档案11. 清初世袭罔替诰命12. 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文献13. 四川自贡盐业契约档案文献14. 清代样式雷图档15. 长芦盐务档案16.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17. 林则徐、邓廷桢、怡良合奏虎门销烟完竣折18. “日升昌”票号、银号档案文献19. 图琳固英族谱20. 江汉关档案文献21. 清代末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九龙关管辖地区图22. 昆明教案与云南七府矿权的丧失及其收回档案文献23. 吐鲁番维吾尔郡王额敏和卓及其后裔家谱24. 上海总商会档案25. 清代内蒙古垦务档案26. 大清国致荷兰国国书27. 清代呼兰府《婚姻办法》档案文献28. 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档案史料29. 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30. 韩国钧《朋僚函札》档案文献31.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32. 百色起义档案史料33. 长征史料34.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35. 民间音乐家阿炳6首乐曲原始录音

中国食品杂志社人员名单

从1972年发行第一本食品刊物以来,在主管单位中国商业联合会(原国家内贸部)、主办单位北京市食品研究所的领导下,在广大读者朋友和企业的热情支持下,中国食品杂志社不断发展壮 大,曾编辑、翻译、出版过多种食品类书刊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如著名的《吃》一书不断再版,至今仍得到读者的青睐。

协会下设:秘书处、杂志编辑部、行业部、外联部、展览部协会的办事机构有:秘书处、《中外食品》杂志编辑部、技术咨询服务部、对外联络部、展览部、行业信息中心。秘书处的工作职责及业务范围:1.负责社团登记、换证和审报年检工作;2.负责公文、函件的登记、传递及批办情况的督促检查及协会公章使用、合同、文书档案的整理等管理工作;3.负责协会办公用房的管理和设备管理、更换、维修工作;4.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审核,承担办公和生活用品的采购、发放和管理工作;5.承办信件、报纸的收发,文件、资料的打印工作;6.负责协会的安全、保卫工作;7.负责协会工作人员的劳保福利工作;8.按照会计制度搞好财务工作;9.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按时上报财务报表,整理好帐目,及时结帐;10.及时上报协会领导财务的收支情况,并提出建议;11.及时报告遵守财务制度的情况;12.实行财务会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保证财产不受损失;13.配合分支机构办理有关工作。《中外食品》杂志编辑部工作宗旨:《中外食品》编辑部以促进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新世纪的持续、快速发展,竭诚为食品、包装和印刷机械行业与用户服务为宗旨,立足行业、面向企业、服务读者。围绕行业最新形势和行业热点进行深度报道,对于本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进行介绍和推广,及时介绍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鼓舞和引导全行业共同奋斗。

刊 名: 中国食品饮料网 主 办: 湖南省食品行业协会湖南省饮料工业协会新宏集团中国食品饮料网湖南新宏科技有限公司周 期:两个月出 版 地:湖南省长沙市语 种:中文;开 本:大16开中文网址:中国食品饮料网.中国 《中国食品饮料》(双月刊)是一家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食品饮料行业发行的专业信息刊物,结合中国食品饮料网立体宣传,全面反映食品饮料行业动态、市场信息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相关资讯;为企业与经销商、消费者搭建供需桥梁和信息交流平台;其信息均来自全国各地企业及经销商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全面丰富;是业内人士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并成为食品饮料企业市场推广的最佳途径。《中国食品饮料》是由湖南省食品行业协会和湖南省饮料工业协会发起,为促进全国食品饮料行业交流,经过2年市场调研而创立的一家立足湖南、面向全国食品饮料行业发行的信息刊物,主要负责食品饮料行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其办刊宗旨是“展食饮平台,传食饮信息,做食饮先锋”。《中国食品饮料》准确、快速传递国内外食品饮料市场行情;结合中国食品饮料网立体宣传、全面反映食品饮料行业动态、市场信息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相关资讯;为单位和企业与经销商、消费者搭建供需桥梁和信息交流平台;是业内人士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窗口,是食品饮料企业进行市场推广的最佳途径。本刊每两月出刊一期, 内容包括全国各地食品饮料行业的供求招商、展会信息,以及食品饮料产品行情走势的分析等。信息均来自各地企业或经销商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丰富全面。1、 编辑:面向全国食品饮料企业,经销商,消费者提供食品饮料行业供求招商信息及产品介绍;宣传公司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及时扫描行业市场动态,科学预测行业发展趋势;介绍食饮文化相关知识,引导食饮消费。2、 发行:《中国食品饮料》为双月刊,每期全国发行5万册。受众群体:食饮行业企业的管理者、技术人员;食饮行业企业的产品购买方、采购者、技术人员以及管理者;食饮行业周边产业的一些专家以及学者。发行渠道:(1)入刊会员企业和广告客户直接邮寄到手;(2)国内食品饮料企业,各地经销商,消费者订阅;(3)全国大中型食品饮料类交易市场,展览会赠阅、订阅。3、 推广:(1) 通过邮寄,使所有入网钻石金牌会员单位和广告客户及时收阅最新出版的《中国食品饮料》,这是对广告客户长期固定的宣传推广;(2)每年将参加众多国内各地举办的重要食品饮料、食品机械、糖酒等展览会,使《中国食品饮料》的广告客户有更理想的广告效果;(3)长期在中国食品饮料网站及其它综合类和行业内网点、报刊等媒体上刊登赠阅广告,大面积的广而告之为《中国食品饮料》的会员单位和广告客户发掘、培育众多的潜在客户。4、 网络:公司总部(长沙)及其全国各省会城市客服中心强大的服务网点能直接将客户的信息传遍全国各地,特别是能让行业人士及各地办事处所在地业内人士知晓最新行情。所有信息数据在中国食品饮料网全程发布和更新服务。5、 服务:《中国食品饮料》的入网、订阅和广告刊登、信息发布;全国最专业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中国食品饮料网上广告、会员信息发布浏览及企业建网服务。 行业动态——及时传递国内外食饮行业最新资讯动态本刊专题——本刊每期主题栏目,深度行业分析市场营销——经典营销案例,食品行业的市场方向和营销策略名企专栏——采访食品行业知名企业,展现名企风采,促民族品牌发展政策法规——宣传食品行业的相关政策,普及食品行业的相关法律知识饮食文化——商务餐饮礼仪百科全说——保健养生之道及产品推介美女美食——养颜瘦身食谱及产品推介企业黄页——中国食品饮料网会员企业信息归纳,展示企业特色,发布企业商机展会信息——提供最新最全的国内外食饮展会信息

中国档案杂志社

刊名: 中国档案 China Archives主办: 《中国档案》杂志社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16开ISSN: 1007-5054CN: 11-3357/G2邮发代号: 2-28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档案曾用刊名:档案工作;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创刊时间:195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是核心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中国档案杂志的稿费大概是270元每4500字。我国的报刊,杂志,书籍的稿费一般都比较低,个税起征点是三千五百元。《中国档案》(月刊)创刊于1953年,由国家档案局主办。档案专业刊物。

求是杂志所有人员名单

李捷,求是杂志社社长。1955年2月生,山东平阴人,汉族,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12月入伍。1979年2月至1983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一分校历史系学习。1983年3月至198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分校历史系教员。1983年9月至1986年8月,中央党校理论部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历史系教员。1987年4月起先后任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研究人员、毛泽东研究组生平小组副小组长、第一编研部毛泽东研究二处副处长、第一编研部主任助理、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兼第一编研部主任。2004年10月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2012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2014年4月,任求是杂志社社长。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求是杂志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内设办公室、总编室、求是理论网编辑部、政治编辑部、经济编辑部、文化编辑部、科教编辑部、国际编辑部、评论部、红旗文稿编辑部、发行出版部、人事部、机关党委、纪委;下设红旗出版社、红旗画刊社、小康杂志社、事业服务中心。

中国档案杂志官网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系国家档案局主办的业务指导类期刊,是档案界创刊最早的刊物。自1951年创刊至今,刊物已累计发行2060万册。《中国档案》杂志有五十年之久的办刊历史,有稳定的机构人员,有定位准确的编辑方针,有丰富多彩的栏目设置,有为读者服务的经营方式。1999年起,连续多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创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列为来源期刊。2000年在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475种文化、科学、体育类期刊中,转载量排名第14位。2001年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双效期刊。 《中国档案》杂志社是国家档案局直属事业单位,设总编一人副总编二人,下设第一编辑室、第二编辑室、办公室。在岗人员11名,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拥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9人,其中专职编辑6人,美编1人。 《中国档案》杂志(月刊),原名《材料工作通讯》、《档案工作》,1994年改名《中国档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该刊1951年创办,是国家档案局主管的面向全国档案(史志)工作者的专业指导与研究刊物,是我国档案界创办最早、影响面最广的专业杂志,至今已有六十余年的办刊历史。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