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抗震方法1000字论文

发布时间:

抗震方法1000字论文

一、当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选择建筑结构体系

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选择结构体系,该体系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因此,要想合理的选择结构体系,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结构体系需要具有明确计算的简单图纸。在对结构体系进行设计时,应该将建筑物房间的主要受力点放在主梁上,以便垂直的重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从长度最短的路径传到主要的受力部位。合理布置屋内的内部结构,可以采用竖向构建的内部结构布置方案,该方案需要保证竖向构件压应力的均匀性。第二,结构体系的强度应该具有较高的合理性。一个建筑物结构体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其强度决定的,所以,设计人员应该在建筑物的薄弱部位进行合理的强度抗震设计,提高其抗震性。同时,在对结构的框架进行设计时,要保证节点构造不被破坏,尽可能的分散房梁和房柱顶端的塑性,并提高其薄弱部位的抗震能力。

(二)选择抗震的场地

建筑地点的抗震性对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应该选择抗震性较强或者是有利于抗震设计的场地来建造建筑物,尽可能的避开那些不利于抗震设计的地段。由于地震会引发地裂、地表错动等,对地面的危害较大,所以,在选择抗震场地时,一定不可以选择一些土地液化、软弱、地质元素分布明显不均衡的地点,如果确实无法避开这些地点,则应该在施工初期在地面进行一定的抗震设计,加强地面的强度,稳定地基建造。同时,对于一些随时可以会发生地裂或者是滑坡的场地,施工人员一定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对地表进行全面的稳定。另外,对于一些需要将地基建设在土层分布不均或者是粘性土质较多的地区的建筑物,需要采用地基加固、桩基等方式来加强建筑的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抗争性,做好抗震措施的处理。

(三)建筑的平面布置要有规则

在对建筑进行平面布置设计时,应该尽量的`遵循采用抗震设计的原则,使用规则性高的建筑设计方案。设计结构的规则性主要分为三方面:第一,建筑物的主体的抗压性必须要够强,其侧面受力结构不能够出现变形的情况,要尽可能的均匀受力。第二,建筑物主体在抗侧力结构方面的平面布置情况,在布置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时,要保证同一侧的建筑物主体其抗侧力的强度是相同的,要保证同一侧各部分都能够均匀受力。第三,保证建筑物主体的抗侧力结构在布置上是与其周围结构体系的刚度是相同的,并且,都具备很强的抗扭刚度。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注意事项

目前,当今社会已有的有关建筑抗震设计方面的理论,是对建筑行业逐年的实例验证进行研究分析,对结果不断的总结归纳得到的。并且,随着当前人们对于住房质量要求的提高,在建筑物结构中融入抗震设计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当前人们之所以高度重视抗震设计的原因。因此,为了能够设计出抗震性较强的建筑物,在实际设计时应该注意:第一,建筑物的布局要保证科学合理性,保证建筑物中每个主要的受力物体都处在同一水平面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地震来临时承受住来自地面的压力,减少地震的破坏程度。第二,按照地震等级的不同,对房梁、房柱以及墙体的各个节点部分进行对应的抗震等级设计,保证内部的混凝土钢筋结构能够在受到地震作用后不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在建筑物中设计多个抗震防线。建立一个良好的抗震体系,对于缓解和消除地震带来的压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应该根据地震等级的不同在建筑物中设计多个抗震防线,当地震来临时,可以依靠这些防线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多重的保护。

三、结论

虽然,目前我国相关行业在建筑物抗震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整个建筑体系的抗震设计也日趋完善,但是,还是有许多的问题还没有被及时全面的解决,这也是相关行业在日后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因此,相关行业部门应该将日后的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地震破坏的原因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取得质的飞跃。

大地还在痉挛,灾难还在延续,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牺牲。生命在危机中,祖国在危机中。 但是,我们已经走出恐惧,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希望。救人高于一切,救灾高于一切,已经成为整个国家的最强音。必须以举国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经成为全民族的共识。于是,十万救灾大军雷霆出击;于是,国家领导人冒着余震不断的风险,相继奔赴救灾第一线;于是,公共娱乐暂停,奥运火炬暂停,一切为救灾让路,一切为救人让路。 这其实是对生命的礼遇。这种对生命的礼遇,在国家哀悼日达到了最高峰。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时向逝者的亡灵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时向生命的尊严低头。那一声声警报,是呜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唤,呼唤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呼唤我们重新体认生命的价值。 从雪灾到胶济惨案,从胶济惨案到四川大地震,灾难不但突如其来,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惨烈。我们原本以为物质上的金汤之城,足以让我们长治久安。但大自然的灾害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山川可以瞬间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间扭断,既然城镇可以瞬间毁灭,在大自然无边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质的力量都现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们过去对于物质力量的迷信,就不免显得幼稚可笑。 这是新的抗战,这是全民族抗战。它要保卫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无数无辜的生命。面对大自然强加的这场战争,我们注定不可能是胜利者。已经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来,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们的夭折,应该让我们每念及此,都有锥心之痛。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将来都没有资格去庆功。但我们的确可以从灾难中学习。生灵涂炭,满目疮痍。悲壮的牺牲应该让我们清醒,单纯的物质上的强大并不足恃。如果连生命都无法保障,一切就都没有意义,物质上的强大就不过是沙滩上的建筑而已。 在泪眼之间,良知复苏;在废墟之上,人性挺立。大地震震掉了我们心灵的尘垢,震碎了我们日常的面具。不能等到埋到瓦砾下才去爱,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每个人都值得爱。大地震让我们重新发现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骄矜,所有的轻狂,这时都不再时尚。我们彼此珍惜,我们携手同心。原来中国人并不丑陋,原来中国人可以这么友善,原来社会可以这么脉脉温情。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是执政党和政府身体力行并积极倡导的结果。以国民的生命危机为国家的最高危机,以国民的生命尊严为国家的最高尊严,以整个国家的力量去拯救一个一个具体的生命,一个一个普通国民的生命。国家正以这样切实的行动,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兑现自己对于普世价值的承诺。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拐点,执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点,中国全面融入现代文明的拐点。多难兴邦,拐点出现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网友所说,这次灾难中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争相进入,国际援助争相进入,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正在拔地而起。但它并没有给政府添乱,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这个崭新的救灾体制,或将是未来中国公民社会的模本。 固然,从技术着眼,此次救灾亦非尽善尽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无损此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地位。它是以人为本这一现代执政理念发展的顶点,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一个崭新起点。 尤为难得的是,这次新的抗战正铸就我们新的民族气质,仁爱、包容、坚忍的民族气质。以这种新的民族气质做支撑,属于每个中国人,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国,将不难从灾难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阳。这种软力量的崛起是体面的崛起,有尊严的崛起。只要国家以苍生为念,以国民的生命权利为本,只要有这样的底线共识,就会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国与全世界和解的伦理基础。整个世界就都会向我们伸出援手,整个人类就都会跟我们休戚与共。我们就会与世界一起走向人权、法治、民主的康庄大道。 这是多好的转型契机。中国现代化这锅百年老汤,是到煮开的时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华的时候了。人们原本以为,以北京奥运会为标志,中国正在抵达历史三峡的出口;谁知,大自然提前给中国出了一道难题,而正如境外媒体评论的,中国人以高分通过了考试。汶川大地震与北京奥运会,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国能不能闯过去,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能不能凤凰涅盘,否极泰来,关键就取决于我们当下的选择。而在这点上,此次抗震救灾无疑是成功的操练,应该可以奠定我们的信心和决 心坚强,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 在一片废墟之中,有一个感人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被救援人员解救出来的那一瞬间,举起了他那稚嫩的右手,向救出他的人们敬礼!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军礼,这代表着一份怎样的敬意?! 坚强,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时间永远凝固在 2008年5月12日 14时 28分 。那一刻,孩子朗朗的书声戛然而止;那一刻,繁华的街市突然变得死寂;那一刻,归家的路变得遥遥无期。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取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呀! 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 在一片废墟之中,有一个感人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被救援人员解救出来的那一瞬间,举起了他那稚嫩的右手,向救出他的人们敬礼!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军礼,这代表着一份怎样的敬意?! 坚强,是精神的支柱;是跨越坎坷的信念;是成功胜利的根本。一个人,如果不坚强,那他的心灵就永远是一片黑暗沉寂的世界。 时间永远凝固在 2008年5月12日 14时 28分 。那一刻,孩子朗朗的书声戛然而止;那一刻,繁华的街市突然变得死寂;那一刻,归家的路变得遥遥无期。这次5.12汶川特大地震,夺取了多少鲜活的生命呀! 这次大地震,许多孩子都失去了父母亲人,成了孤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多么严重的打击啊!可他们脸上露出的仍是天真无邪的微笑。因为他们选择了坚强,在困难面前抬起了头,擦干了他们泪水。 在一片废墟之中,有一个感人事迹,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有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被救援人员解救出来的那一瞬间,举起了他那稚嫩的右手,向救出他的人们敬礼!这是一个不规则的军礼,这代表着一份怎样的敬意?! 不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坎坷,多少荆棘。但我们应该保持这样一个信念:不经历风雨的洗礼,怎能见绚丽的彩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有许许多多困难在等待着我们。这时,我们应化悲痛为力量,选择坚强。 人生之路可不是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但我们只要越过障碍,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蓝 13亿血脉相连的红心,就是永远震不倒的钢铁长城!!!人生之路可不是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但我们只要越过障碍,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蓝人生之路可不是阳光明媚的康庄大道,但我们只要越过障碍,就会发现另一片美丽的蓝 。

“5·12”大地震,重庆市梁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垮塌,原本跑到操场的王彬跑回去找老师和同学,不幸被垮落的水泥板“切”掉了右臂。 那天下午第一节自习课,王彬的班主任唐小松正在辅导学生做作业,突然被课桌摇了起来,掉头一看,黑板、墙壁都在晃。“赶快跑,到操场上去!”唐小松心知是地震,赶紧嚷了一句,“书包不管了!” 同学们一涌而出,王彬个子小,坐在第一排,很快就冲了出去。当时,唐小松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另一个学生身上。11岁的孙进有智力障碍,行动不便,全班就他一个人坐在那里没动,目瞪口呆地看着老师。唐小松拉着孙进就往外跑,刚跑出来,边上的综合楼轰然倒塌。 操场上,唐小松赶紧拉着惊魂未定的学生清点人数。一数,人少了几个,唐小松赶紧回去找。 “王彬呢,你看见王彬了吗?”王彬的父亲王与军很快赶到了学校。一年级数学老师卢先文告诉王与军,他把王彬抱出来了,已经送往医院。 王与军赶到梁平县医院,发现女儿的右胳膊已经不见了。直到王彬清醒过来,他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我跑出来了,看见老师和同学没跑完,就回去叫他们。” “当时,你不怕吗?”记者后来问她。 “我很紧张,我不知道房子为什么在摇。老师和同学还没出来完,我就跑回去叫他们。” 失去右臂,王彬一度情绪很低落,几天不愿意吃饭。王彬一直跟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常年抱病,都是小王彬推着三轮车送到医院打针、输液。“奶奶有病,现在我又‘病’了。”小王彬说,她不愿意给爸爸妈妈添负担。 王彬平时喜欢唱歌、画画,现在右手没了,她担心自己将来再也画不了。幸好,王彬被转到重庆市儿童医院后,遇到了几个志愿者。其中一个志愿者叫刘岱松,是重庆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擅长用左手写字、画画。王彬拉着他说:“叔叔,教我画画吧,我最喜欢画大象,可我画不好。” 虽然她左手上还打着石膏,但小王彬一有空就用左手练习写字、画画。很快,王彬就能用左手写自己的名字,整个人都活泼了起来。 刚能下床走动,王彬就开始帮着医院的护士阿姨安慰受伤的小朋友,陪他们唱歌解闷,聊天鼓劲,成了儿童医院的一名“儿童志愿者”。 六一儿童节那天,王彬和爸爸一起去医院小礼堂看演出,看见一位姐姐正在流泪,她就走进去陪她说话。这位比她还大几岁的姐姐叫何亚(公文有约提供gw9080.com)军,从北川转过来。她妈妈在地震中也受了伤,不能跟她在一起,何亚军担心妈妈的伤势,整天吃不下饭。小王彬对她说:“姐姐,别哭,一定要吃饭,否则妈妈会伤心的。”同病房的8岁小病友包晓龙来自四川绵阳,左脚严重骨折,情绪一直不太稳定。王彬就主动凑上去,“弟弟,我给你唱一首《小红帽》吧。”小王彬的歌声成了一剂疗伤药。 小王彬的坚强、乐观,感染了医院里的很多小朋友,大家都说她是勇敢的“小红帽”。 ~~~~~~~~~~~~~~~~~~~~~~~~~~~~~ 四川汶川大地震沉着娃雷楚年:弯腰一抱小英雄冷静救同学 人物:雷楚年,男,15岁。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学生。 入选理由:磁峰中学“第一批救援队员”。在7名同学脱险之后,他迅速“隐身”志愿者的队列,并四处奔波找到班上所有老师和同学…这个15岁的少年以罕有的冷静和机敏,展现了危难之中的人性之美。 愿望:和班主任陈冬老师一起,当奥运火炬手! 事发当日 5月12日,14点28分,刚上完化学课的雷楚年在二楼的走廊上,一脸轻松。 伴随着突然的剧烈摇晃,雷楚年听到班主任陈冬在喊:“地震了,快跑。”雷楚年是班上的体育健将,身手十分敏捷。他飞快地冲了下去,成为整个教学楼里第一批冲出来的学生。 在恐惧和慌乱之中,雷楚年看到陈老师在往楼上冲。他也立即折身冲回了二楼。回到自己的教室,里面竟然还有7名同学蹲在墙角。在雷楚年(来自公文有约)的催促下,6个同学跑了出来,但雷楚年的好朋友欧静已经被吓坏了,蹲在门口瑟瑟发抖。“我想拉她跑,可她像傻了一样,根本不动。”雷楚年急了,弯腰把欧静抱起来就跑。 15岁的雷楚年,并没有太大的力气。加上地动山摇的恐慌,雷楚年抱着欧静跑得很吃力,走廊也变得十分漫长。好在欧静终于清醒过来,下地来自己走。在不断掉落的预制板水泥块的“雨林”中,雷楚年护着欧静一路狂奔。刚跑出几步,一块预制板垮塌在了她和雷楚年之间。 欧静顺利冲下楼,雷楚年的逃生之路却被阻断。 他想起了那棵树,就在走廊外一米多远的地方。雷楚年第三次返回二楼,攀上摇晃的走廊栏杆。纵身一跃,他抱住了那棵救命树。就在那一瞬间,教学楼在他身后轰然垮塌。 故事延展 当天晚上,雷楚年的妈妈曾找来,哭着希望他立即回家。但他拒绝了:“我要和同学们呆在一起。他们还没找到家人。” 第二天中午,雷楚年才离开学校回到家里。雷楚年的父母在地震中都没有受伤,在彭州市区的家也没受损。在家里睡了几个小时之后,雷楚年去了彭州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成了一名最小的救灾志愿者。 成都的各大医院、天回镇、新都。。他辗转于各个医院和安置点,寻找老师和同学。每找到一个,他就松一口气。并把他们的情况记录下来,以转告他们的家人。“我们班53个人,7个受伤,1个死亡…”雷楚年情绪低落,因为那个死亡的同学,是他最要好的朋友。 5月14日,班主任陈冬的腿伤恶化。陈老师的腿,就是在12日救学生时受的伤,这让雷楚年很难过。当天上午,他陪陈老师转院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却又被告知必须转去外省。 “等陈老师转院后,我就该回学校去问问什么时候复课了。以后,就好好读书吧。”在地震后的茫然中,雷楚年找到了未来的方向。 记者手记 5月26日上午,我们去彭州市抗震救灾指挥中心找雷楚年。因为大家说:“到了那里,谁都认识他。”但他不在。 打通电话,雷楚年正在彭州市中医院:“我马上要陪陈老师去成都。他要马上动手术…要不然,就要截肢…”他带着哭腔。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暂时放弃了采访他。 当天下午,我在成都见到了他。除了见面握手时露出了一丝笑容,雷楚年脸上一直是难过的表情。他很疲倦,不时地打呵欠。说起12日那两分钟,雷楚年语气急促,但几乎不用修饰语,不加注解和说明。只有说到死去的那个同学,他才无力地补充了一句:“那是我最要好的同学之一…” 结束采访后,他匆忙打车离开:“我要去照顾陈老师…”12日那天,命运让这个15岁的孩子肩上,猛然承担了太多…

建筑抗震新方法的论文1000字

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要点由于地震的不可预知性,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很难准确地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地震特性和基本参数,只靠计算很难使高层建筑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这就要求每个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因此,高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是影响结构抗震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建筑平面布置对建筑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大量地震灾害表明,平面布置简单、对称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并且具有明确传力途径的建筑结构在地震时不容易发生破坏。规则结构能较为准确地预估结构的作用效应和地震时的反应,较容易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及相应的结构措施来加强其抗震性能。相反,平面布置复杂、不对称且不规则的结构,其地震作用效应很难估计的。因此,高层建筑结构中规范规定,宜采用规则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2)建筑结构的体系选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就优先采用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这三种结构可以作为地震区高层建筑的首选体系。当建筑物高度不高且层数不多时,可采用框架结构。但当建筑物位于地震区,且高度均较高时,应避免采用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因为,地震具有强破性且持续时间很长,往复次数较多,能够对建筑物造成累积破坏。单一的结构体系在遭遇地震时,一旦发生破坏,很容易造成房屋倒塌,危及人们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当结构体系具有多道防线时,当遭遇地震时,第一道防线遭破坏后,后续的防线仍然能抵抗地震的冲击力,可以最低限度的防止建筑物的倒塌,给人们以充分的时间进行逃生,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多道防线是进行抗震设计时所必须设置的。3)结构薄弱层。当建筑结构的侧向刚度分布不均匀、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时,容易产生薄弱层。薄弱层在地震中是最先遭受破坏的部位。因此,对有明显薄弱层的结构,应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结构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是判断薄弱层部位的基础,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让它有足够的变形能力,而且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1)高层建筑结构的地基问题。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阶段,应有完善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结构工程提供基本的设计依据。建筑结构场地应选择在有较稳定的基岩、开阔、平坦、土层坚硬或较密实的有利地段,不应建造在容易发生滑坡、地陷、崩塌和泥石流等不利地段及抗震的危险地段,有利地段的建造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十分有利的。有时由于建设单位工期要求,在确定方案后设计人员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阶段,从而忽略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场地的选择,从而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高层建筑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的美观而设计成平面不规则、不对称且有较大凹进或较大开洞的结构,这种结构对抗震十分不利。因此,在建筑方案正式确定前,结构工程师就应对建筑平面布置、体型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和建筑师进行沟通,尽量选用平面、竖向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承载力均匀的平面布置,这对抗震十分有利。3)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问题。如今的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很多超高层的高层建筑,这就对结构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高度对应不同的结构体系,规范上有明确规定。一旦结构超过了规范规定的限制高度,就应通过专门的审查、论证进行更严格的计算分析和研究。4)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等级的选取问题。抗震等级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抗震等级选取不当将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许多隐患,对工程造价也会带来不必要的浪费。抗震等级根据房屋的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结构类型等因素综合评定。每个结构工程师应当熟练掌握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和规范知识,做到该提高的应当提高其抗震等级,该降低则应适当降低。5)计算软件的合理应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该应用正规的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软件中的各个参数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建筑物的特征。结构工程师能正确分析结构软件所计算的结果,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有时计算机设计会给结构工程师带来一种错觉,有的结构工程师往往过分依赖计算结果,而减少了结构的概念学习。一旦选择了错误的计算参数,就会导致结构设计出现问题,对结构的安全和经济方面造成影响。因此,结构工程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解,做到熟练掌握相关的结构概念设计,并且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配合计算结果选择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在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高层建筑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建筑造型独特新颖的建筑,规模和高度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满足高层建筑的材料、形式、整体力学模型都将趋于复杂和多元化,这就要求每个结构工程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清晰的概念分析和熟练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抗震设计与高层建筑论文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应用的探究工学论文

摘要: 笔者经过实践并进行理论总结后,在本文中就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原理和施工技术要点做了详细和系统的介绍,并且通过比较将房屋基础隔震技术抗震性能好和节约成本等优越性展现出来。最后笔者还就目前该技术的应用情况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 房屋基础隔震原理技术要点优势现状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在给我们带来伤痛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界对房屋建设的关注,对于每一名房屋设计和建设者来说如何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成了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在其周围房屋基本倒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房屋上部结构的基本完整性这一特殊的现象为我们有效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能。经过调查发现该楼房在修建过程中应用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这就提示我们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能有效提供房屋抗震性能,而这一点在国家现行的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得到证明。下面就介绍一下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越性,并且探讨一下其应用的方法。

1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房屋的上部结构同地基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一般是在上下结构的中间增加水平刚度低且具有适当的隔震和增加结构系统的柔性,使上部结构得以同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面运动分离,以达到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且提高房屋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基础隔震技术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使得房屋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当地震破坏程度较小时,“隔震装置的初始刚度足以使房屋屹立不动”[1],在遇到破坏性大的地震时这种设计就可以保持房屋的基本结构让房屋不至完全倒塌,就像5·12地震中的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

房屋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措施后,其周期是没有应用基础隔震结构的2~3倍,依据反应谱理论可知较长的隔震建筑的周期可以使地震对房屋的影响大幅度减小。但就传统对原理的解释来看,这种隔震设计一般多用于层数较少的楼房,而目前我国在高层建筑中也开始了基础隔震技术的使用。虽然,这用传统的理论很难解释其合理性,但是从实际运用中来看,我们仍旧可以发现其合理因素所在,即就隔震能力本身而言基础隔震技术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

2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优越性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基础抗震设计较传统抗震设计在抗震能力和节约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2.1抗震能力更好明显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对房屋结构的影响。基础隔震技术使得房屋结构的加速度降低60%左右,也就是相当于没有运用基础抗震技术结构的1/10~1/4。如此一来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也刚体平动十分类似,从而能让房屋的整体结构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因结构的震动得以保持在较为轻微的水品内而让房屋的内部设施。同时在地震时,应用了基础抗震设计的房屋能够保持上部结构的弹性工作状态的正常运作,这可以给某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可靠的保护。

2.2节约成本从目前国内的房屋建设实例来看,采用了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在初始造价上往往较非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高,但是我们在计算隔震设计的经济性时不能只考虑初始的工程费用,而应该从其抗震性能、抗震安全性、震后维护等方面来进行评估。首先,房屋基础隔震可以有效的保护房屋内部的浮放设备,防止内部物品的破损,减少了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其次,抗震措施简单明了,隔震设计仅考虑隔震装置,“这样就可以把设计、试验、制造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构件上”[2],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得以简化。最后,地震后无需对隔震建筑进行过多的维修。

3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应用方法

3.1隔震装置的选择现阶段常用的隔震装置有:加铅芯的多层橡胶支座、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滑动层隔震装置、阻尼器。这些隔震装置都各有其优缺点,具体什么选择还得按照房屋的总体设计需要来,但总的来讲要想隔震装置在地震中发挥作用,保证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就必须就有适当的阻尼及消能能力基础隔震装置必须具有一定的阻尼、消能能力和竖向承载能力。下面我们就以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为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一般用天然橡胶或者人工合成橡胶制作,呈圆柱形,直径在300mm以上1000mm以下,单个可以承重500KN到700KN。其有点是有很好的自复能力。其缺点是“由于上部结构的粱是由叠层橡胶支座为其竖向支座的,为了减小梁的跨度,就需要放置比较多的`叠层橡胶支座,那么就提高了整个隔震体系的成本。”[3] 3.2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水平向减震系数取值必须大于等于0.25,而且隔震作用发挥后,地震作用的总水平应该是隔震结构相对的减震系数的百分之七十。为了更加合理化水平向减震系数,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配合相应的防烈度,具体来说可看下表:

水平向减震系数防裂度

0.256-7

0.386-8

0.56-8

0.757-9

3.3基础设计要点当我们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设计时可以不考虑隔震产生的减震效果,只需按原设防烈度着手设计即可。

3.4隔震层设计要点隔震层能在地震中起到应有作用是设计的根本,因而就必须确保整体隔震结构得以协调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在将具有合适刚度的梁板体系安排在隔震结构的项部的同时要做到让该层隔震装置的两种负荷——永久、可变负荷的“竖向平均压应力限值不超过相关规范规定,且在罕遇地震下不出现拉应力。”[4]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就是虽然在前面已经列出了防烈度的相应系数,但是考虑到在遇到竖向地震是隔震层的相对无力,在上部结构设计是我们有必要把水平向换算烈度提高。基础隔震设计不是单靠哪一个部分就能够完成的,要想使得隔震设计的性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就必须保证设计的每个部分都不能脱节,要重视连接点的重要性,从全局出发着手设计。

3.5隔震层设计注意事项隔震层的抗震性能还收其以下结构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下的设计要点:①对于支柱、支墩等地相连且有相当大的承重任务的结构,在设计时要以高标注也就是罕见破坏性地震作为隔震底部相关力如竖向力和水平力的计算依据。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地区对于隔震建筑地基有这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我们在作出精确计算和设计时不能忽略相应地区抗震防烈度。

4房屋基础隔震设计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和前景展望

基础隔震的概念早在1881年就已提出,但其真正开始在工程上运用是到上世纪20年代才开始。而我国却是到了60年代才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技术,所以该技术的应用在我国起步较晚,不过经过不断的推广,目前国内已经有包括北京、天津、汕头、西安、南京、深圳等在内的地方进行了基础隔震技术工程的试点建设和推广。但是我们发现在西部,这一技术的应用并不充分,而我国西部一些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处地震带,汶川、玉树的地震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应该重视推广该技术的应用辐射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

参考文献:

[1]张文福.房屋基础隔震的概念与设计方法.石油规划设计.1998年第3期

[2]岑巍.浅述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应用.山西建筑.2010年第20期

[3]张立涛.橡胶隔震支座与滑移隔震支座并联的基础隔震体系研究.硕士论文.2005年3月

[4]倪文军.房屋建筑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初探.管理观察.2010年第12期

超强抗震建筑论文1000字

帮助作者考虑文章全篇逻辑构成的写作设计图。其优点在于,使作者易于掌握论文结构的全局,层次清楚,重点明确,简明扼要,一目了然。[2]第二,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有一个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在检验每一个部分所占的地位、所起的作用,相互间是否有逻辑联系,每部分所占的篇幅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否相称,各个部分之间的比例是否恰当和谐,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部分是否都为全局所需要,是否都丝丝入扣、相互配合,成为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能为展开论题服务。经过这样的考虑和编写,论文的结构才能统一而完整,很好地为表达论文的内容服务。第三,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在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是非常活跃的,一些不起眼的材料,从表面看来不相关的材料,经过熟悉和深思,常常会产生新的联想或新的观点,如果不认真编写提纲,动起笔来就会被这种现象所干扰,不得不停下笔来重新思考,甚至推翻已写的从头来过;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会极大地影响写作情绪。毕业论文提纲犹如工程的蓝图,只要动笔前把提纲考虑得周到严谨,多花点时间和力气,搞得扎实一些,就能形成一个层次清楚、逻辑严密的论文框架,从而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返工。另外,初写论文的学生,如果把自己的思路先写成提纲,再去请教他人,人家一看能懂,较易提出一些修改补充的意见,便于自己得到有效的指导。

1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要点由于地震的不可预知性,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过程中很难准确地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地震特性和基本参数,只靠计算很难使高层建筑结构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这就要求每个结构工程师必须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因此,高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是影响结构抗震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建筑平面布置对建筑结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大量地震灾害表明,平面布置简单、对称规则、质量和刚度分布比较均匀并且具有明确传力途径的建筑结构在地震时不容易发生破坏。规则结构能较为准确地预估结构的作用效应和地震时的反应,较容易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及相应的结构措施来加强其抗震性能。相反,平面布置复杂、不对称且不规则的结构,其地震作用效应很难估计的。因此,高层建筑结构中规范规定,宜采用规则结构,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2)建筑结构的体系选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就优先采用具有多道防线的结构体系。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这三种结构可以作为地震区高层建筑的首选体系。当建筑物高度不高且层数不多时,可采用框架结构。但当建筑物位于地震区,且高度均较高时,应避免采用框架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因为,地震具有强破性且持续时间很长,往复次数较多,能够对建筑物造成累积破坏。单一的结构体系在遭遇地震时,一旦发生破坏,很容易造成房屋倒塌,危及人们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当结构体系具有多道防线时,当遭遇地震时,第一道防线遭破坏后,后续的防线仍然能抵抗地震的冲击力,可以最低限度的防止建筑物的倒塌,给人们以充分的时间进行逃生,保证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多道防线是进行抗震设计时所必须设置的。3)结构薄弱层。当建筑结构的侧向刚度分布不均匀、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和楼层承载力突变时,容易产生薄弱层。薄弱层在地震中是最先遭受破坏的部位。因此,对有明显薄弱层的结构,应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来提高其抗震能力。结构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是判断薄弱层部位的基础,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让它有足够的变形能力,而且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2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问题1)高层建筑结构的地基问题。高层建筑结构在设计阶段,应有完善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结构工程提供基本的设计依据。建筑结构场地应选择在有较稳定的基岩、开阔、平坦、土层坚硬或较密实的有利地段,不应建造在容易发生滑坡、地陷、崩塌和泥石流等不利地段及抗震的危险地段,有利地段的建造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十分有利的。有时由于建设单位工期要求,在确定方案后设计人员就直接进入了施工图设计阶段,从而忽略了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场地的选择,从而给后续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2)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问题。高层建筑为了追求外立面效果的美观而设计成平面不规则、不对称且有较大凹进或较大开洞的结构,这种结构对抗震十分不利。因此,在建筑方案正式确定前,结构工程师就应对建筑平面布置、体型方面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及时和建筑师进行沟通,尽量选用平面、竖向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承载力均匀的平面布置,这对抗震十分有利。3)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问题。如今的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了很多超高层的高层建筑,这就对结构工程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高度对应不同的结构体系,规范上有明确规定。一旦结构超过了规范规定的限制高度,就应通过专门的审查、论证进行更严格的计算分析和研究。4)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等级的选取问题。抗震等级是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抗震等级选取不当将给建筑物的安全带来许多隐患,对工程造价也会带来不必要的浪费。抗震等级根据房屋的场地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结构类型等因素综合评定。每个结构工程师应当熟练掌握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和规范知识,做到该提高的应当提高其抗震等级,该降低则应适当降低。5)计算软件的合理应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应该应用正规的结构设计软件进行设计,软件中的各个参数指标能够正确反映建筑物的特征。结构工程师能正确分析结构软件所计算的结果,并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有时计算机设计会给结构工程师带来一种错觉,有的结构工程师往往过分依赖计算结果,而减少了结构的概念学习。一旦选择了错误的计算参数,就会导致结构设计出现问题,对结构的安全和经济方面造成影响。因此,结构工程师应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和抗震概念设计的理解,做到熟练掌握相关的结构概念设计,并且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配合计算结果选择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在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高层建筑的发展也突飞猛进。建筑造型独特新颖的建筑,规模和高度也在不断增加。随着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满足高层建筑的材料、形式、整体力学模型都将趋于复杂和多元化,这就要求每个结构工程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清晰的概念分析和熟练掌握处理问题的能力,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抗震设计与高层建筑论文由中达咨询搜集整理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江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研究》,博士论文,2004; 2.《地域环境与传统民居特征的形成——兼论赣中吉泰地区“天门式”民居》, 潘莹、张敏龙,载南昌大学学报,2004/3,64—67页; 3.《江西传统聚落建筑文化的研究方法》,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211—212页; 4.《简析明清时期江西传统民居形成的原因》,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 2006/3 :179—181页; 5.《论江西传统聚落布局的模式特征》,潘莹、施瑛,载《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3 :94—98页; 6.《江西传统聚落中的文化类建筑》,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2007/6 : 225—226页; 7.《江西传统聚落中的祭祀类建筑》,潘莹、施瑛,载《农业考古》,2007/3 : 201—203页; 8.《探析赣中吉泰地区“天门式”传统民居》,潘莹、施瑛,载《福建工程学院 学报》,2004/1:94—98页; 9.《建筑历史研究的哲学反思》,载《江西社会科学》,2003/2,57—60页; 10.《“重商”思想与“岭南派”建筑》,潘莹、施瑛,载《中国民族建筑论文 集》,2004,121—125页 11.《试从迁徙与融合的动态模式解析客家民居》,发表于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中国客家民居与文化》,2001年3月。

1200字抗震论文

四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中国四川下午发生芮氏规模七点八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忙。台湾国立中正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陈朝辉表示,根据推测,这起地震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推挤所造成,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百五十二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 陈朝辉表示,根据美国地震观测的数据,中国四川下午二时三十八分发生的大地震,震央在四川成都西北方九十二公里处,芮氏规模高达七点八,震源深度二十九公里,比台湾在1999年发生的九二一大地震(芮氏规模七点三)还大。 他说,学理上,地震强度每增加芮氏一级的规模,所释放出的能量就增加三十二倍,虽然今天下午在四川发生的规模七点八地震,规模与台湾九二一地震只差零点五,但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九二一大地震的二十倍以上。 陈朝辉指出,规模七点八的大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大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投掷在日本长崎、广岛的那种原子弹,二百五十二颗爆炸的总和,威力相当惊人。 他表示,四川因邻近喜马拉雅山,而喜马拉雅山南麓就是印度,因此推测这起地震是中国所处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推挤所造成;像这种规模的地震,全球每年大约会发生十起,今年日本、印尼就各发生一起,四川则是第三起。 虽然世界各国对于灾害性地震没有统一标准,但因规模七点八地震,已经足以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因此今天下午四川发生的地震,已达灾害性地震的程度。 陈朝辉表示,在台湾,只要地震高于芮氏规模六或六点五以上,就足以造成灾害,因此被称为灾害性地震。 至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到底有多大呢?陈朝辉表示,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960年五月二十二日,地点在智利,芮氏规模九点五;其次是1964年三月二十八日阿拉斯加地震,规模九点二;史上第三大地震,发生于1957年三月九日的阿拉斯加,规模九点一。 至于史上第四大地震,高达芮氏规模九,总共有二次,分别是1952年十一月四日堪察加半岛,以及2004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苏门答腊。其中,苏门答腊引发的南亚海啸,造成近二十三万人死亡、超过五十一万人受伤。 陈朝辉指出,发生于1976年七月二十八日的唐山大地震,规模也是芮氏七点八,整个唐山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年造成二十四万余人死亡。 根据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资料显示,四川地震规模七点八,相当于两百五十一颗原子弹能量释放,是台湾九二一地震的五倍,它发生的原因相当罕见,并不是板块之间相互推挤,它是欧亚板块内部释放百年累积的能量所导致。 大陆四川成都地震相当剧烈,由于它是浅层地震,震波相当长,传递范围相当广,包括北京、上海、泰国、台湾都感受到地震,几乎半个亚洲都在摇晃,在台湾的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也监测到讯号。 过去一般的地震发生都是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挤压所造成,不过四川这个强震很罕见,是欧亚板块内部的能量释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个欧亚板块长年在边缘的能量不断向内集中,在四川成都附近聚集,板块内这个区域经过百年以上的能量累积,之后大量释放,才会造成这个板块内的地震。也因为这是属于板块内地震,测报中心判断,之后的馀震会持续比较久,几个礼拜甚至长达一年以上的可能性不小。现在我们应该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作预先的估计。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将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科学的地震预测是将来实现地震预报的基础。 地震预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尚处于探索阶段,远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一些学者对实现地震预报抱有怀疑,对于用行政手段组织地震预测持保留态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是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的变动过程,不同于实验室中单纯的可控条件下进行的样品试验,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这种观测通常是不完全的和不完善的。在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深层介质的物理状态 ,因为测量过程本身就将打破原有的状态。而所能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还不能确知 。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所以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地震预测研究有3种不同的思路:①地震地质。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地质构造往往不甚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认为与地震有关。②地震统计。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外推常常不准确。③地震前兆。地震是地球介质的破裂,故认定地震应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以及地下水等异常变化,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 。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也是经验性的。尚未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的前兆。 以上 3种思路都有片面性,都不能独立地解决地震预测问题 。实际采取的是综合的办法,把3种不同思路所得放在一起对比参照,力求对未来的地震活动作出估计。 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第二,地震孕律的复杂性。通过专家多年的研究,现在逐渐认识到地震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在不同的地理构造环境、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震级的地震都显示出相当复杂的孕律过程;第三,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大家可能都感觉到,全球每年都有地震发生,有些还是比较大的地震。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地震发生的重复性时间是很长的,几十年、几百年、上千年,而进行科学研究的话,都有统计样本。而这个样本的获取,在有生之年都非常困难。 由于地震预测作为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地震预测的有效途径,但就现在来说,不管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一次真正的有社会显示度的预报意见必须给出未来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即时空强三要素,一种实用的预报方法必须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题目:防震减灾万物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花残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大地震。据四川省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最新进展情况通报,截止5月13日下午16点,四川省内灾情为:死亡已超过12000人,受伤26206人,被埋9404人,损害房屋346万间……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相应知识,从容地面对。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总有一天我们会战胜灾害。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叶殇我坐在电脑前,回首往事,记忆的长河奔涌不息。河北唐山,不久前的汶川,都是经历着特大地震灾害,但为什么有人无恙地活着从废墟中走出,但也有人不幸地离我们而去……。所以请记住,抗震知识——保一方平安。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空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加强自我防范,增强自我意识,防震减灾,从我做起。情葬抗震救灾,我们在一起;防震减灾,从我做起。虽然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上的至亲至爱,但请让走的人走好,活着的要活得更好,让走了的人放心的去吧!学会救灾知识,保护生命安全。我相信经过这次撼天动地的汶川地震,中华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所有人都会为中国喝彩,让欢呼声彻响华夏的天空,让自豪感激荡在你我的心中。让我们以“汶川挺住,四川挺住,中国挺住”的名义,给予他们世界上最美好的祝福,中国,加油!

我们与汶川地震受灾的同胞们手连手,心连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天崩地裂一瞬间,灾难无情地题推倒了一个又一个书声琅琅的学校;摧毁了一个又一个温馨甜美的家。老师含泪抚摸着孩子最后一次的家庭作业;学生们哭着仰天期盼,生命的奇迹可以出现在那最后撤离的老师身上;父母们撕心裂肺地呼喊已沉沉睡去的孩子;小伙伴们还在努力回想着家人的味道… …血液顿时染红了天空,泪水也渐渐模糊了我们的视线。这8级大地震,让神州大地在震动中悲恸哭泣!32年前,唐山大地震我们感同深受,令我们刻骨铭心。32年后,汶川大地震,再次让我们感受肝肠寸断,骨肉分离。“汶川,汶川,我们的汶川啊!”全国人民痛心疾首地呼喊着。心痛啊!难道,汶川震后是一片阴影吗?难道灾难造成的痛苦与困难就挥之不去吗?不!英雄的中华人民不会倒下!坚强的汶川人民会在灾难中屹立!6月1日看!帐篷学校撘起来了!读书声又重新响彻云霄。汶川的小伙伴们的笑脸依旧灿烂、纯真、可爱。这笑脸中不仅仅有这些,还透出了几分坚强。他们就如同春天的第一场春雨后的小春笋,顽强不屈,破土而出。温爷爷曾在帐篷学校的黑板上写下了“多难兴邦”这4个字。温爷爷不正是要鼓励他们:要学会抬起头,挺起胸,不哭!5月14日瞧!爱心志愿者的队伍出发了。他们一路乘风破浪,来到灾区。为的就是能够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从心理阴影中走出来。爱心志愿者们唱的那一支支帮助之歌不就是神奇的生命赞歌吗?5月13日、哇!献血车前的队伍好长啊!当献血者的血奔涌出来的时候,我相信,他们一定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坚信: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和汶川人民血脉相连,这一定会温暖汶川人民受伤的心灵!坚强的热血在汶川人民和所有华夏子孙的胸堂奔涌沸腾!5月12日我站在募捐箱前,投入了我攒了一年的零花钱——200元。募捐箱里的一张张人民币,都是一封封无属名的慰问信,充满了我们的爱!受难的同胞数以万计,但帮助他们的人数以亿计。全国人民都向汶川人民伸出了博爱之手,我坚信:任何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很小很小的一点爱心乘以13亿,都会汇聚成爱的海洋!听!书声琅琅。听!溪流叮咚。听!鸟儿欢唱。听!我们美好祈祷:“汶川挺住,中国加油!”5月19日至21日5月19日至21日,全国各地降半旗志哀,当此国殇,举国悲痛。5月19日14时28分,警笛拉响,每个人忙碌的身影都停了下来,自觉地面向四川方向,面色沉重地低下头,默默地听着时钟的脚步,内心都在悲伤地悼念、虔诚地祈祷、真诚地祝福……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夺走了千千万万同胞的生命,令我们痛心疾首。但,它却让我们中华人民更加团结。让每一个人的小爱汇聚成大爱,温暖这一片属于中国的大地!

一场突袭巴蜀的7.8级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这些天,我们无不为抗灾一线奋不顾身的干部群众子弟兵所感动,我们无不为来自四面八方的踊跃捐助而欣慰,我们无不为深处困境积极自救互助的灾区人民所震撼。在强震中,灾区人民虽然有失去家园、亲人的痛苦和泪水,但他们更有与无情天灾抗衡拼搏、与苦难同胞共度难关的坚毅和真情。在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关切慰问、行使救援义举时,让我们向灾区人民表达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则让我们看到了灾区内邻里、师生、医患之间关系的和谐,没有邻里间的小肚鸡肠,有的是尊老爱老救人危难的热心扶助;没有对无良师德的拷问,有的是大爱无声的永恒记忆;没有医患关系的紧张,有的是以病患安危为中心的高度责任感。强震突袭,灾区人民用行动让和谐的真谛更加完美真实,用行动让善良品德和职业操守熠熠生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这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和谐,有什么理由不为灾区人民危难之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而倾倒呢?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类似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也有很多很多。众多的灾区人民正在用自己的真情实举,书写一部展现中华民族人性光芒、与灾害斗争的抗争史。“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温总理在都江堰灾区现场的话语,依旧回荡在我们耳边。让我们真诚地为灾区人民祈祷,向灾区人民致敬! 诗人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只不过是一个为生计而忙碌的小民,没有诗人那种伟大的境界,但这几天,一股莫名的情绪在我心里流动,令我不自觉地惦念着那片天空,那片土地,那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5月12日,一个令所有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苍天无情,成千上万人再也仰望不到当晚的星空,明日的太阳。看到无数条鲜活的生命在地震中瞬间消失,看到幸存者失去亲人后在雨中撕心裂肺地哭喊,一股热泪冲破自己尘封已久的眼睛,夺眶而出。在残酷的自然面前,人的生命就像风中摇摆的芦苇,是如此的脆弱。对同胞灾难中的感同身受,让所有感性的中国人掉下了哀伤的眼泪。 “他们的灾难,是为而你发生。”这句哲人说的话,在安定年代人们或许未能深明其中真义,但在多灾多难之秋,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便会骤然闪耀,指引着人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其他杂音,只有逝者默念,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的声音;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种动作,传递着同一种心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受难同胞献上一点爱心。而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细节,更是让我淆然泪下,这一次是因感动而流泪。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在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救援人员发现一位教师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在他身下的是四名还活着学生,望着已经遇难的教师而哭泣。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位老师的名字——谭千秋,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谭老师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塌下的天花板,把生命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他心中的爱,正如他的名字那样,千秋流淌。 在绵阳的一个援救现场,一所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几乎等于送死。但几个战士还是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一个战士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这样的催人泪下的故事,在那片神伤的天空中吹奏出一曲曲感人的乐章,而在同一片天空下,神州大地上全国民众守望相助的悲悯情怀、以及传递着温暖的行动,同样令人触动。灾难后,我们看到平时锱铢必较的出租车司机们,放下手中生意,自发地奔赴灾区帮助救灾;我们看到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工来到献血屋前排队,“抗震救灾人人有责,没有钱就‘出点血’。”;甚至以拾垃圾为生的老婆婆都要为灾区捐上自己辛苦赚来的一元几角钱……谁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减弱,谁说我们的国民意志力薄弱,看看温总理那悲切而坚定的脸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充满温情而又坚毅性格的最好体现。有了这种性格,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战胜的呢? 我们生活的世界正如我们栖居的地球那样,表面坚冷,内心炙热。发生在灾难背后的一幕幕温情故事,告诫着我,不要再为自己的冷漠,找个“世界冷漠”的理由;不要再让自己的麻木,找个“生活奔波”的理由。因为这个世上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就像太阳,不管晴天雨天,都会从东方升起。我们唯一要做的,是拨开天空的乌云,把阳光当成温暖我们每一颗心灵的永恒力量。让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尽情闪耀吧!无论是安定年代,还是灾难年代。 1.从重庆赶来北川的王川,原本来寻找在此打工的妻子,却惊喜得知妻子已经平安无事回到家中。但看到这番悲惨的场面后,王川想:“反正都来了,就帮忙做点事情。”于是,在救援的人群中,多了一个及时伸出援手的人。他从已经人去屋空的五金店找来千斤顶,一个人来到曲山小学施救。直到昨天下午,又一批来自重庆的特警赶来的时候,王川还在被困学生李月身旁忙活着 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 一,地震瞬间老师拽出最后一个智障生 2008-05-16 16:42 昨天上午,31岁的都江堰新建小学谢老师在一片废墟中,扒出了装有学生联络方式的U盘。“5·12”地震使这个小学遭遇巨大不幸,数百名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楼下。不幸中的大幸是:小学里的17个智障学生、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 家长不敢回忆倒塌场景 15日,都江堰市,晴。此时,距离灾难发生已3天。 最初,找到位于市区中心的新建小学时,通往校舍的那条泥泞小路格外显眼,黄色的湿土插着一幅油画。画里是洁白的小花。走进校舍,空气中有股异味刺鼻。这是生命曾经存在,而又突然消失的味道。 走进原来的校舍,正对着大门的四层教学楼只残留约四分之一,黑板裸露在外。 操场很大,还有篮球架。能够想象,在灾难骤然来临前,这里曾经欢声笑语,生龙活虎。如今,只有几个家长还回到学校看看。他们不太敢详细描述教学楼轰然倒塌的那一刻,更不敢回想,自己的娃儿身入险境的场面。 新建小学共有学生600多人。经现场初步清点,安全撤离到操场的学生有近400人。不过,地震发生时,学校的17个智障学生、26个聋哑学生全部幸存。 这是一个奇迹。 危险瞬间教师拽出智障生 15日的都江堰市区,通讯仍时断时续。辗转之间,终于找到了负责新建小学特殊教育班的老师谢罡。后者今年31岁,有个8岁的男娃。在他的教师生涯中,有15年给了这些智障生和聋哑学生。 “地震发生时,盲哑班正在教学楼旁边一栋平房上课。”谢罡回忆,正是这样增加了学生脱险的可能性。“我想,平房比楼房倒塌速度要慢一些。学生有时间逃生。”他说,当时自己一转身,背后的教学楼就垮了,“很快!” 学校老师见状,赶紧让学生出来。其中智障生问题很大。谢罡还记得最后一个智障生小马脱险的场面。剧烈摇晃的那一刻,小马还坐在教室里。“那时有个老师大叫,小马,赶紧出来。” 不过,小马还是没有反应。谢罡就冲进去,一把把小马拽了出来。地震后,为了保护幸存的学生,老师们自发围成了一个圆圈。 在一片废墟中,“圆心”是学生,外围是老师。情况一稳定,聋哑学生和智障生的家长被告知,带孩子们回家吧。有几个没有家长接的,老师们护送他们去了各自的亲戚家。 为方便重逢,废墟里挖资料 接下来几天,谢罡和其他老师们一直在新建小学的废墟里寻找,日日夜夜。男老师24小时日夜待命,女老师则要求每天固定时间集合,应对突发事件。 昨天上午,谢罡又去了一趟学校。在一片废墟中,他扒出了一个U盘。那里存着他的一些个人资料,还包括所有特教学生的联系方式。 谢罡说,虽说学生们被安全疏散了,在不大的都江堰市区里,找到他们也挺方便。可是如果有更多的联系方式,那么,今后新建小学重建后,师生彼此的“重逢”就会更加容易了。 “‘新建’的每个老师都这么想。”谢罡说。 二,北川县委办楼坍塌3名干部喝尿熬过75小时 2008-05-16 16:36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北川县县长称,该县许多干部在地震中遇难或失踪。北川抗震救灾总指挥、绵阳市委副书记易杰介绍,北川有1万余人在地震中丧生,向外转移灾民1万多人,尚有数百人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目前,在北川县城里,有近4000人的救援队正在展开救援。北川中学附近区域及县城救援现场的移动通信信号已经恢复,大大方便了各级指挥和救援机构的通讯。 北川县公安局折损2/3 北川县6名副县长中,3人遇难,3人失踪。县医院的160名医护人员,仅存4人。县级机关幼儿园的孩子至今还压在河边那座垮塌的房屋里。 北川县县长经大忠家中的6个亲人,3人遇难,3人下落不明,他从废墟中爬起来后,立即投入前线指挥中心。 事发当天,北川县中队看守所有42名战士、35名服刑人员瞬间被埋在垮塌的房屋下。 几名在哨位上幸存的战士和武警北川县中队的司务长李远志一起,将有生命危险的25名服刑人员迅速向外地输送。沿途见到受伤的群众,他们就伸手施救,一共救起60名群众,这是北川地震中的第一批获救者。 昨天,四川省公安厅公布,原本拥有144人的北川县公安局,仅幸存47人,他们大多都失去了亲人。 3干部喝尿熬过75小时 昨天下午5时13分,北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周凯被成功解救出来,与张周凯同时获救的还有北川县政法委副书记李贵川、北川县综治办主任崔代全,此时距地震发生已近75小时。 地震发生后,5层高的北川县委办公大楼瞬间整体坍塌,张周凯和数十名同事被压在了废墟中。 昨天下午1时40分,救援人员在县委办公楼废墟搜索的时候,听见有人呼喊救援。武警官兵马上通过细小的缝隙将一些水和食物塞进去,并确认了现场有3名幸存者。 经过4个小时的救援,17时13分,张周凯等3人被成功救出。现场的医护人员检查发现,3人均没有重伤,身体状况较好。 被解救上来的3人裤子几乎全被撕裂,不过除了满身尘土和一些轻微外伤之外,几乎没有什么重伤, 思维非常清晰,都能正常说话。“我们一直在积极自救!”李贵川说,12日下午1时30分时,他和崔代全到张周凯4楼的办公室商量事情,地震发生后,因为办公室是整体倾斜,他们3人被一块较大的预制板遮挡了一下。 被掩埋后,3人随即开始自救。“我们一直在不断扒土,3个人就到了一起,扒着扒着摸到了饮用水瓶,有水可以喝了。”昨午下午,李贵川说,在纯净水喝完之后,“我们就喝尿,还是继续扒, 听见有人走过就呼喊救命”。 三,抗震救灾感人故事:总理摔倒手臂出血怎能不令我流泪 作者:挖范文 更新时间:2008-5-16 8:45:12 被压在废墟下的300多名学生很危险,在一次营救失败后,温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再次营救。10时20分,即时报道突然显示,“啊!总理摔倒了!”,“老爷子的手臂受伤出血了,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5月15日 《广州日报》)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热泪盈眶,深为温总理的忘我精神所感动。 温总理,抗震救灾的一线总指挥,一位年届六十多岁的老人,在余震不断的救灾现场,以忘我的精神在瓦砾成堆的废墟上奔波,甚至急得亲自动手救人。摔倒了、爬起来,手臂受伤出血也不让医生包扎,而是让医生去抢救受伤灾民。此情此景,怎能不让我们为之感动。倘若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哪一个儿女不为之揪心?! 从灾情发生的那一天起,温总理便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中指挥抗震、救灾、救人。在被掩埋的小学废墟旁,总理用嘶哑、哽咽的话语,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一位在现场的记者通过QQ发出即时报道称:“年过花甲的总理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其实,不是温总理不坚强,而是心系人民的总理为眼前的灾难而心痛,这是热爱人民的好总理此时此刻的真情流露。 哪里灾民最多,哪里险情最严重,温总理就指挥到哪里。我们看到在抗震救灾最严峻的时刻,各路救援队伍,克服千难万险,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灾区,震区已有6万多人被救出。我们感受到了抗震救灾的勇气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全国人民不会被这一重大灾情所吓倒,更不会被眼前出现的悲情所摧垮。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们的努力援助,抗震救灾一定会取得胜利! 四,灾区战士“三过家门而不入” 2008-05-16 16:46 “妈,不要哭了!还有我嘛!”14日晚上,从重庆赶回家的大一学生宋辉站在自家房屋的瓦砾上和妈妈相拥在一起,泣不成声。距离地震发生近3天后,宋辉第一次和失去联系的母亲见了面。 宋辉的家在四川省绵竹市拱星镇柏树村,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完全改变了这里的模样。宋辉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连一间房都没有剩下。”宋辉父亲工作的矿山所在地“两座山峰撞在了一起”,他的父亲至今生死不明。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大地震的宋辉,从学校赶回家寻找自己的父母。 综合新华社、央视、人民网消息,刘海健、何涛、窦丰昌、吴波、陈鑫欣、陆勇报道 14日6时30分,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一学生宋辉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宋辉的家在四川省绵竹市拱星镇柏树村,也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 震后3天无法联系 7时50分,宋辉坐上了从重庆北开往成都的特快列车。和宋辉同行的还有另外两名同学,他们的家也都在四川地震灾区。 14日11时50分,宋辉到达了成都市火车站。火车站广场上热闹非凡,不少成都市民都聚集在火车站的广场上。宋辉没有停留,连忙赶到了昭觉寺汽车站,买到了去四川省德阳市的大巴车票。这是宋辉回家必须要经过的一站,到了德阳市后,他才能再转车去绵竹市。 在等车的时候,宋辉吃了一点东西。车站里了聚集了大量从各地赶回四川的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一定要回家看看亲人是否安全,看看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13时40分,宋辉赶到了德阳市长途汽车站,同样这里也聚集了大批正准备赶回家的人。赶到德阳的宋辉得到了一个最新的消息,他的一些亲人已经被接到德阳市的黄许镇,他又准备赶往黄许。 傍晚时分,在黄许国家粮食储备库内的院子里,不少人正忙着搭帐篷,宋辉83岁的老奶奶刚刚被接到了这里。在这里,宋辉得到了家人进一步的消息,母亲仍然守在已经变成了废墟的家里。 19时,宋辉决定要赶回家,奶奶叮嘱了他一句,“记得要安慰好你的娘。” 从德阳市往绵竹市的道路上,地震所造成的灾情不断呈现在宋辉的面前。越靠家的地方,房屋倒塌得越严重。“我心情挺紧张的,不知道会是什么情况。” 父亲没有任何消息 晚21时,宋辉终于到了自己的家绵竹市拱星镇柏树村,宋辉的家位于村里的一个大院子里,院子里除了住有宋辉一家人外,宋辉父亲的5兄弟也同住在院子里,这是一个家族的大家庭。 谁也想不到的是,此次宋辉离家上学仅3个月后,他再次回来时,家已经不存在了,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废墟。宋辉踩着一片瓦砾进入家,整个宋家的大院全塌在了田地里,一间房都没有剩下。 母亲突然听到了宋辉的喊声,有些慌张地踩着砖块跑了过来,母子俩顿时抱头痛哭。在此次大地震发生后,一连三天宋辉和母亲都没有对方的消息,而此时还有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由于地震,宋辉的父亲宋彦忠工作的地点清平乡的磷矿所在地“两个山峰已经撞在了一起”,宋彦忠至今没有任何消息。 在同住在院子里的几个亲戚看来,宋彦忠生还的希望已经不大了,“我们只是不敢当着她老婆的面说,怕她伤心。” 五,17岁男孩废墟中挖掘30多小时自救成功 2008-05-16 16:39 人物档案 马志成,17岁 地点汶川 每一名能被送到医院的患者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17岁的马志成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地震发生当天,家住彭州市银广沟的他跟随家人到汶川走亲戚,在亲戚家中,灾难发生了。 马志成所在的房屋整个坍塌,坐在堂屋靠里的他在跑到房梁处时,被压在了梁下。跑出房屋的亲人发现,他被埋在了废墟中。 亲人们的呼喊很快引来了劫后余生的人们,惊恐之中,人们迅速开始用手刨挖,据说天上当时下着暴雨,马志成亲戚家的房屋在山脚下,刚挖开一点,山上的泥沙就不断被雨水冲刷下来。 人们在雨中挖了30多个小时,雨越下越大,随时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救援者不得不强行将马志成的亲人拖离现场。 5个小时后,雨水渐弱,人们再次返回现场,却惊讶地发现——马志成已经自己爬出了废墟,躺在了泥水中。据马志成自己说,被掩埋后,房梁虽然压住了他,但形成了一个小空间,他能够活动手臂,也能摸到全身的各部位。在等待了几个小时后,他开始一点点朝一个方向挖掘,一直不断地用手挖,最后竟然爬了出来。在爬出来的那一刻,他感觉再也没有了力气,只有躺在地上等待救援。事后估算,马志成在黑暗中自己用手至少挖掘了30多个小时。 马志成出来时,武警官兵已经徒步翻山越岭赶到了汶川。当地已经没有条件对马志成进行医疗救治,人们决定将他抬到就近有条件的地方治疗。沿途53名官兵接力,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地奔跑,期间又经历了数次余震,马志成终于被抬了出来,送到了最近的一个医院,最后被送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医院。 看着马志成,很多医护人员都流泪了,面对每一个被送来的患者我们都不能不动容,必须全力以赴救助他们

地震与抗震设防论文

阎维明等. 结构地震反应的非全状态控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⑷,60-68阎维明等. 结构地震反应的瞬时KCE控制,世界地震工程,1996⑵,8-13阎维明,刘季.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其加固策略的一体化决策方法,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3⑷,89-94阎维明,刘季,城市现有建筑物的综合抗震防灾投资决策方法,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3⑷,77-82阎维明,刘季. 非正交阻尼体系的阻尼矩阵及其动力反应分析,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⑹,8-14阎维明,刘季,周永程,非经典振型反应组合及非经典反应谱,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6⑶,6-11阎维明等. 铁路线路纵断面大修优化设计,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5增刊阎维明. 城市防洪堤坝适时适度维护的经济决策方法,中国首届博士后大会论文集,国防工业出版社,1993.6阎维明,刘季,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及其加固策略的动态投资决策方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94⑷,6-13阎维明等. 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及其加固策略分析,工程抗震,1995⑴,19-24周福霖,阎维明等. 改进的瞬时最优控制算法,工程力学,1997增刊,757-762周永程,阎维明. 结构主动控制计算机仿真分析及算法比较,世界地震工程,1997⑴,16-23阎维明等. 超高层建筑主动控制仿真分析,结构工程师,1997增刊,194-200阎维明等. 土木工程结构主动控制的研究进展,世界地震工程,1997⑵,8-20阎维明等. 一种高效阻尼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效果仿真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⑴,191-197谭平,阎维明等. 主动变刚度/阻尼控制算法研究,世界地震工程,1998⑴,10-16阎维明等. HEDC控制体系的参数优化设计,世界地震工程,1998⑵,29-35周福霖,阎维明等. 主动变刚度/阻尼系统的变结构控制,工程力学,1998增刊,061-066阎维明等. 多结构联系体系的主动变刚度控制,工程力学,1998增刊,059-064阎维明等. 多结构混合控制体系研究,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⑶ 108-115阎维明等. 多结构联系体系的高效阻尼控制及其仿真分析,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⑶,116-123阎维明等. 受控结构与AVS装置的不同步振动.振动工程学报,1999⑵,250-255孙峰,阎维明等. 多结构联系体系的多级主动变刚度控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增)闫维明等. 多自由度主动变刚度体系的振型控制.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⑴,120-126周福霖,闫维明,谭平. 工程结构半主动减震控制. 第五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1998.10

抗震设防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在我国,因早期建筑物抗震能力低,地震的发生往往给我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是我国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房建工程的震害多发点地震作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要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仍保持在弹性状态,不发生破坏是很不实际的;既经济又安全的抗震设计是允许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破坏严重,但不倒塌。因此,依靠弹塑性变形消耗地震的能量是抗震设计的特点,提高结构的变形、耗能能力和整体抗震能力,防止高于设防烈度的“大震”不倒是抗震设计要达到的目标。1、结构层间屈服强度有明显的薄弱楼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整体设计上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使得这些结构存在着层间屈服强度特别薄弱的楼层。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的薄弱层率先屈服,弹塑性变形急剧发展,并形成弹塑性变形集中的现象。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13层蒸吸塔框架,由于该结构楼层屈服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第6层和第11层的弹塑性变形集中,导致该结构6层以上全部倒塌。2、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突出框架结构的构件震害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杜和边柱易发生破坏。除剪跨比小的短柱易发生柱中剪切破坏外,一般柱是柱端的弯曲破坏,轻者发生水平或斜向断裂;重者混凝土压酥,主筋外露、压屈和箍筋崩脱。当节点核芯区无箍筋约束时,节点与柱端破坏合并加重。当柱侧有强度高的砌体填充墙紧密嵌砌时,柱顶剪切破坏严重,破坏部位还可能转移至窗洞上下处,甚至出现短柱的剪切破坏。3、砌体填充墙的破坏较为普遍砌体填充墙刚度大而变形能力差,首先承受地震作用而遭受破坏,在8度和8度以上地震作用下,填充墙的裂缝明显加重,甚至部分倒塌,震害规律一般是上轻下重,空心砌体墙重于实心砌体墙,砌块墙重于砖墙。二、抗震结构设计较合理的框架地震破坏机制,应该是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屈服可能早发生、多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最晚形成。即:框架的抗震设计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个结构的抗震能力。1、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从用楼层水平地震剪力与层间位移关系来描述楼层破坏的全过程可反映出,在抗震设防的第二、三水准时,框架结构构件已进入弹塑性阶段,构件在保持一定承载力条件下主要以弹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所以框架结构需有足够的变形能力才不致抗震失效。试验研究表明,“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框架结构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和能量消耗能力,极限层间位移大,抗震性能较好。规范通过构件承载力调整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上述的强弱要求,且考虑了设计者的使用方便,采用地震组合内力的抗震承载力验算表达式,只是要对地震组合内力的设计值按有关公式进行相应的调整。综合大量实验研究成果,影响不同受力特征节点延性性质的主要综合因素有:相对作用剪力、相对配筋率、贯穿节点的梁柱纵筋的粘结情况。2、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四川大地震实践证明,当建筑结构在大地震中要求保持足够的承载能力来吸收进入塑性阶段而产生的巨大能量,因为此时的结构在震中进入到一个塑性阶段,容易产生变形。所以,根据这种特点和抗震的要求,多发地震的国家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均要求按延性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所以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保证结构局部薄弱区的承载力与刚度,保证了建筑构造的整体性,延性的增加也就提高了变形能力,这样可以减少地震的破坏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能力。在结构布置上,按扩大了的柱端抗弯承载力进行设计,理论上可将柱屈服的可能性减少,保证“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但因各种原因,如梁的实际抗弯承载力可能增大,高振型使柱中反弯点的转移等综合因素影响,要使柱中完全避免塑性铰是困难的,同时为实现“强剪弱弯”的要求,保证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延性,具体做法如下:(1)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合理的受力过程可明显提高构件延性,为实现受拉钢筋的屈服先与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的破坏形态,以提高塑性铰区域的转动能力,规范限制轴压比与纵筋最大配筋率,同时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也提出相应要求。(2)限制约束配筋和配筋形式。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是很重要的一点,为保证“强节点”、“强柱弱梁”、“强底层柱底”和“强剪弱弯”的设计原则及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有必要加密塑性铰区内的箍筋间距,这不但可提高柱端抗剪能力,还可约束核心区内混凝土,对纵向钢筋提供侧向支承,防止大变形下纵筋压曲,从而改善塑性铰区域的局部延性。规范对约束区纵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塑性铰区域的最小长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对箍筋肢距及箍筋形式提出了相应要求。随着工程应用中箍筋强度和混凝土强度不断提高,对塑性铰区域内箍筋布置的要求是抗震构造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情况将导致高强度混凝土中约束箍筋配筋率的减少而降低结构的设计可靠度,建议以配筋特征值代替原体积配筋率,同时鉴于约束配筋对柱端塑性铰区的良好约束作用,建议适当增大配筋量。(3)限制材料。拒绝豆腐渣工程的第一关就是把握好材料质量,材料延性对确保构件(结构)延性极为重要,为此规范对材料也提出了相应的限制,如保证钢筋强屈比、延伸率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同时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钢筋代换也提出了相应的限制。三、结束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我国大量存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历年震害资料表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柱端与节点的破坏较为严重,其抗震设计中必须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底层柱底”等延性设计原则和有关规定。在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的实践中,由于设计人员对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尺度上,以及因地因人在结构选型、布置以及计算方法上相互差异较多而对设计产生较多的争议,抗震设计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zl-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李鸿晶,宗德玲.关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标准的几个问题的讨论[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2).[3]宋天齐.关于8度区多层砖房最多层数的商榷[J].工程抗震,1998,(1).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