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 增加保水透气功能 增强土壤的缓冲性 提供一定的养分 为有益微生物提供生长的基础 加快土壤形成的过程
我在土壤科学这本学术期刊上看到,有分析土壤有机质分布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有的写修复技术,有的分析土壤有机质分析技术和应用……这些你都可以参考学习下
土壤有机质--土壤中除碳酸盐和二氧化碳以外的各种含碳化合物的总称。由未分解和半分解的生物残体和腐殖质构成。地表各类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幅度很大 ,从低于0.1%至几乎100%,但多数在5%以下。某些沼泽土、泥炭土或高山土壤,其表层有机质含量在20%以上或更高,称有机质土壤。土壤中有机质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土温、增强保水保肥性和缓冲性,为植物提供大量有效养分;还可与进入土壤中的化学农药结合,影响农药的生物活性、持续性和淋溶状况等。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 、 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
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总体而言,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有利于土壤快速发育的条件
温暖湿润的气候;森林植被;低石灰含量的松散母质;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阻碍土壤发育的因素是:干冷的气候;草原植被;高石灰含量且通透性差、紧实的母质;陡峭的地形。
黏土矿物的速度与黏土矿物分解的速度相等,土壤以黏土矿物含量不变为特征;进入老年阶段,原生矿物已风化贻尽,黏土矿物合成速度必然低于黏土矿物分解速度,土壤以黏土矿物含量减少为特征。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与温度的关系极为密切,我国南方热带地区的果园,因多雨高温,有机质腐解快;寒温带果园,因干旱低温,有机质分解慢,其所含养料和碳的周转期远比南方要长。所以,在南方果园中,调节土壤有机质偏重于加强累积,而在寒冷的北方地区果园中,则更多地侧重于加速有机质的分解以释放养分。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保护土壤的有机物质
In this paper,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of soil organic pesticides residues in the soil to petroleum ether + acetone in Soxhlet extraction is extracted, the extract of the scale centrifuge tube in a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purification. By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of soil and bellflower in the content of DDT and heptachlor. Bellflower to soil and acetone in petroleum ether 10-Soxhlet extraction in the extraction, extracts of the scale centrifuge tube in a concentrated sulphuric acid purification. Key words: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medicine; soil; Soxhlet extraction: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s in
胡佶,王江涛,四环素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31(2):320-324 (SCI收录)吕桂才,赵卫红,王江涛,平行因子分析在赤潮藻滤液三维荧光光谱特征提取中的应用,分析化学,2010,38(8):1144-1150 (SCI收录)金晓晓,王江涛,白洁,壳聚糖与肉桂醛的缩合反应制备席夫碱及其抑菌活性研究,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0,24(4):645-650 (EI收录)王江涛,谭丽菊,张文浩,连子如,青岛近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多氯联笨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环境科学,2010,31(11):2713-2722周昕,王江涛,谭丽菊,赵志超,胶州湾某水域蛤蜊(Ruditapes philippinarum)、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中的雌激素含量,生态毒理学报,2010,5(1):123-129刘岩,汤永佐,王江涛,沉积物与土壤有机质化学发光分析技术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2):112-117刘岩,朱苹,谭丽菊,王江涛,利用发光技术测量海水总有机碳(TOC)技术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3(3):123-126连子如 王江涛,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异养细菌对磷酸盐的竞争吸收,水生生物学报,2010,34(3):663-668齐红菊,王江涛,王昭玉,利用Fv/Fm检测锥状施克里普藻N和P限制的局限,生态学报,2010,30(8):2049-2055.田充,王江涛,腐殖酸在海水/矿物界面上的吸附行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2):63-67梁成菊,王江涛,谭丽菊,青岛近海夏冬季颗粒有机碳的分布特征,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12-16郑宇,王江涛,五种海洋微藻脂肪酸存在形式的初步研究,海洋环境科学,2010,29(1):66-69张文浩,王江涛,谭丽菊,山东半岛南部近海海水及动物石油烃污染状况。海洋环境科学,2010,29(3):378-381宋兴良,王江涛,张哲,多环芳烃蒽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中间产物分析。海洋环境科学,2010,29(6):815-818吕桂才,张哲,王江涛,谭丽菊,山东南部近海沉积物中碳、氮、磷的分布特征。海洋科学,2010,34(9):1-4李月,谭丽菊,王江涛,山东半岛南部近海表层海水中镉、铅、汞、砷的时空变化,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9)增刊:179-184孙书勤,王江涛,孙宝维,5种海洋微藻细胞膜与细胞内脂肪酸组成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0(9)增刊:191-196金晓晓,王江涛,白洁. 对氨基苯甲酰壳聚糖的制备和抗菌活性,武汉大学学报,2009,55(3):305-309.金晓晓,王江涛,白洁. 壳聚糖与柠檬酫综合反应产席夫碱及其抗菌活性,化工进展,2009,28(11):2014-2018金晓晓,王江涛,白洁. 山梨酰壳聚糖的制备和抗菌活性,食品工业科技,2009,30(5):103-105周昕,王江涛,赵志超,谭丽菊. 表面改性的C1 8硅胶吸附剂萃取水中的雌激素。中国海洋大学学报,39(2):323~326赵霞,谭丽菊,王江涛,曹婧. 山东近海溶解态无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4):799-804曹婧,张传松,王江涛. 2006年春季东海近海海域赤潮高发区溶解态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海洋环境科学,2009,28(6):643-647赵卫红,崔鑫,王江涛. 赤潮水体中胶体物质对赤潮异弯藻和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生态学报,2009,29(2):573-580
1.常芳 郭翠花 张红 汾河太原段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风险评价,山西大学学报,32(2):304-307,2009-2,统计源(二A)2.张红 郭芷琳 实施“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的SWOT分析,经济问题,363(11):53-56,2009-11,一C级3.王晓军 唐海凯 张红 可持续发展项目中的参与式地理信息系统,山西大学学报,第6期85-89,2009-11,一B级4.刘勇 张红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太原市土地生态风险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第1期52-57页,2009-1,一C级5.崔伟 王尚义 张红 马义娟 汾河上游地区14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山西大学学报,31(1):141-146,2008-1,统计源(二A)7.辛晓云 王晋辉 张红 某高校教职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糠现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8(7):164-,2007-7,统计源(二A)8.程芳琴 崔丽 张红 煤矸石中氧化铝溶出的实验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07,1(11):99-103,2007-10,统计源(二A)10.张红 上官铁梁 山西省稷山和永济两地矮牡丹体内无机元素含量的比较,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1(2):160-163,2005-4,二级学科主学报(一C)11.张红 吕永龙 辛晓云 史艳飞 明宾 杀虫剂类POPS对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生态学报,25(4):937-942,2005-4,一级学科主学报(一B)13.张红 吕永龙 陈然 陈红梅 赵春龙 农药认知.态度及使用行为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5(85):148-151,2005-11,一B级15.张红 王铁宇 吕永龙 史雅娟 官厅水库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的统计分析特征,环境科学学报,24(3):550-554,2004-5,一级学科主学报(一B)16.张红 上官铁梁 神头二电厂灰场结构群落分类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2(5),2002-5
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个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4、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处理不力.发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罚款,起不了警示作用,当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纵容.5、对于洋垃圾走私的处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从国外搞了洋垃圾来赚钱,却污染了自己的环境.6、城市的盲目扩大、发展,忽视公共交通,不切实际地发展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7、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8、城市垃圾没有好好处理,没有分类收集,造成垃圾污染.中国环境问题及水资源问题解决中国环境十大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6、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 WTO与环境问题: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下面就中国水资源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加以论述资源有限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十三亿人口,目前人均水资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由于水资源分布极端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严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残缺的问题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为水资源带来更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七,但还有近三百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的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浪费严重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专家坦言,我国多数城市水资源实际漏失率全国平均数应在30%以上.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唯一出路水利部长汪恕诚日前再次强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唯一的选择.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专家也指出,目前,随着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年用水总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节水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国民经济近年来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年用水量(不含工业的重复用水量)并未出现大的变化,稳定在5500亿立方米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节水初见成效,工业用水实现“增产不增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递减9%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犹为突出.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为的因素.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绍,中国的水坝数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万座的各类水库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以淮河为例,治淮半个世纪,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5300多座.在这些大坝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枯水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丰水季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染团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污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没过进口普卫欣天 猫
勤劳与卫生对个人及职场中的影响通过分析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学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揭示其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有益因素和控制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一、环境的构成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1、自然环境人类的自然环境又称物质环境,可分为两类,一类指天然形成的原生环境,如空气、水、土壤等;另一类是由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群聚居等对自然施加的额外影响,引起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称次生环境。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环境因素。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是指与社会主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其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社会环境是由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状况、人的行为方式等要素构成的,是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所创造的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的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二、环境与健康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 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2) 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3)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也是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体是以陆地为相对稳定边界的天然水域。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通过稀释、混合、挥发、沉淀等物理方法,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化合、分解等化学方法,以及水生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过程,使杂质下降,这就是水体的自净能力。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土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后,土壤有一定的自净作用。当土壤被有机性废弃物或毒物所污染,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土壤污染。土壤被污染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这两个基本环节对人体产生影响。对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1)引起中毒;(2) 诱发癌症;(3) 传播疾病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睡眠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思考和谈话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我国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岗位的噪声强度:新建企业不得超过85分贝,现有企业适当放宽至90分贝。4,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1)工业噪声:来自工厂各种机械和高速设备的撞击声和马达轰鸣声,如织布机、风动工具、冶炼设备、球磨机、锻压、电锯以及建筑工地的搅拌机、打桩机等产生的噪声。(2)交通噪声:主要来自各种车辆、火车、飞机、轮船等在发动和运行中产生的噪声。(3)生活噪声:主要来源是集贸市场的嘈杂声,娱乐、体育场所和宣传工具的高音噪声,家庭的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缝纫机等发出的噪声。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5、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制约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社会人口中正经历着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高中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条件,而人类通过调节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能力越强,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就越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将大量的废弃物带给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① 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产生的原因,一是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发生了变化,大量污物积聚在低空,扩散不开;另一种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质短时间内进入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② 慢性危害 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为人们所共知。 ③ 致癌作用 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实,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以3,4-苯并芘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木材等燃烧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种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烟、煤焦油、汽车废气、飞机尾气、柏油路灰尘中都能分离出3,4-苯并芘。某些元素如砷、铅、镉、铬、铍的致癌性已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 (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体的基本成分,也是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水体是以陆地为相对稳定边界的天然水域。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通过稀释、混合、挥发、沉淀等物理方法,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化合、分解等化学方法,以及水生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过程,使杂质下降,这就是水体的自净能力。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土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后,由于土壤的机械作用和物理、化学、生物化学作用,使病原体杀灭,有机物质被分解和合成,在卫生学上无害且能被植物利用的腐殖质和无机盐,这就是土壤的自净作用。当土壤被有机性废弃物或毒物所污染,其含量超过土壤本身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土壤污染。土壤被污染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大都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土壤——水——人体这两个基本环节对人体产生影响。对健康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 引起中毒 工业“三废”中排出的废水含有铅、镉等重金属毒物,灌田后可以通过稻米造成慢性镉中毒(疼痛病)和铅中毒;含砷、汞农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废”和农药污染土壤后,再经雨水冲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们通过饮水、食物以及家畜通过饲料都可引起中毒。 ② 诱发癌症 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证实,镉、苯氧除草剂和氯酚农药等对人有致癌作用。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通过对人体的外照射和内照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操作,除诱发癌症外,还会导致头昏、乏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等病症。 ③ 传播疾病 被含有病原体的粪便、垃圾和污水污染的土壤,可成为有关疾病的传播媒介,如伤寒、副伤寒、痢疾、结核病等。还有破伤风、气性坏疽、肉毒杆菌等能在土壤中长期生存,成为人们感染这些疾病的重要来源。 (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睡眠和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思考和谈话等不协调的声音,均属噪声。我国规定每天工作8小时岗位的噪声强度:新建企业不得超过85分贝,现有企业适当放宽至90分贝。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 ① 工业噪声:来自工厂各种机械和高速设备的撞击声和马达轰鸣声,如织布机、风动工具、冶炼设备、球磨机、锻压、电锯以及建筑工地的搅拌机、打桩机等产生的噪声。 ② 交通噪声:主要来自各种车辆、火车、飞机、轮船等在发动和运行中产生的噪声。 ③ 生活噪声:主要来源是集贸市场的嘈杂声,娱乐、体育场所和宣传工具的高音噪声,家庭的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和缝纫机等发出的噪声。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还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症;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主要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缓、血压不稳;对消化系统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 (5)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制约作用是巨大的,作为社会人口中正经历着生长发育和社会化过程的高中学生这一群体来说,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现有80多万所中小学校和1 0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亿多人,约占我国人口的1/5以上。他们不仅在社会人口比例中数量大,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人类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所在。因此,研究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各种社会因素,特别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辈群体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为其在走上社会以前打下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质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