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有关哈姆莱特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有关哈姆莱特的论文题目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2010.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0.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哈姆雷特》读后论文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句流传已久并引起我无限好奇的话。当《哈姆雷特》这本书终于放在我的面前时,我翻开它,如同打开了魔法盒子,为它惊奇,被它吸引。我仿佛去到了丹麦王室,在哈姆雷特身边陪他成长,看着他由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蜕变成一个反复延宕的忧郁王子。一股钻心的痛向我袭来,泪水在我脸上肆意流淌,是为这可怜的王子而心痛,也是为人类丑陋的灵魂而哭泣。 王子在大学时代曾说过:“人是万物的灵长。”他认为世界是纯洁美好的,他父母的归关系是人类中最和谐的,他父亲是最完美的国王。他以为他的世界如处子般纯洁,没有半颗沙砾。然而,当王子回到丹麦时,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黑暗笼罩着他,侵蚀着他的纯洁。父皇死了,母后改嫁了,叔父登基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将他的思绪搅混了。随着鬼魂的出现真相大白!光明彻底从他的世界消失,沉重的负担压在王子并不宽厚的肩上,他知道他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报仇,而且要重整乾坤。 假若王子此时肯向人求救,也许历史将会改写。但是王子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且由于宗教思想的作祟,他的反复延宕,一次又一次错过了手刃仇人的机会,最终众叛亲离,与仇人同归于尽,丹麦皇室也从此覆灭。这不仅让我想起项羽,项羽也是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喜欢逞匹夫之勇,不依靠众人的力量。在鸿门宴中,他有绝佳的机会弑杀刘邦,然而他也反复延宕,纵虎归山,最终造成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 哈姆雷特与项羽都有许多机会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结局,但他们却一次又一次错过,这些都是性格使然,但是这些性也是他们的饿魅力所在。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人类的真善美。也许王子只适合生活在光明而纯洁的世界,在他死前的刹那,他或许看到了永恒的光明。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过忙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丽亚的思念,不忍心让他因自己的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国王怀疑的危险给他写了一首小诗:Doubt that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 sun do not move;Doubt r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索父亲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Things standing thus unknown,shall live behind me !”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来衡量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十六岁时或许会被《罗米欧与朱丽叶》感动的潸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60岁时,又可能深深的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色彩所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但是无论你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当你经厉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他谈到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的个人而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命运面前做出的人生抉择。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经验可以凭借或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中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关于哈姆莱特性格论文范文资料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如下:

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着复杂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人物故事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人文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他的叔父克劳蒂斯毒死老哈姆莱特,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嫂。

哈姆莱特回国以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致死的原因,他遵照鬼魂嘱咐,决定复仇。同时国王开始怀疑哈姆莱特,在大臣博洛涅斯的建议下,利用大臣自己的女儿、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亚去试探他,又指使哈姆莱特的两个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去试探他,都被他识破。

哈姆莱特利用一个剧团到宫廷演戏的机会,证实了鬼魂的话,决心行动。他说服了母亲疏远国王,并把博洛涅斯错当国王杀死。国王派哈姆莱特和两个同学赍诏书去英国索讨贡赋,想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发现阴谋,中途矫诏,折回丹麦。

这时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情人杀死,疯癫自尽。国王乘机挑拨博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以比剑为名,设法用毒剑刺死哈姆莱特。在最后一场比剑中,哈姆雷特、国王、王后、雷欧提斯同归于尽。

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着复杂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理想和严酷的现实发生尖锐的矛盾。精神的危机,理想的破灭,使他悲郁愤懑,痛苦异常,也促使他不断思索,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他从家庭的变故看到宫墙外的社会问题,有强烈的责任感,然而只相信个人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力量,因而矛盾重重,思考多于行动,时时感到忧郁、茫然,行动犹豫、延宕。

生活在英国新兴势力还处于幼稚阶段的哈姆雷特,找不到也不可能找到正确的途径,最后他虽然奋然一击,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忧郁始终伴随着他,伟大的理想并未实现,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1、其它人物形象分析

克劳狄斯: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和野心的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所有的罪恶。

波格涅斯:圆滑而有琐碎,愚蠢却又自认聪明。

乔特鲁德:没有主见,善恶不分,是非不明,性格软弱,但很疼爱儿子。

奥菲利亚:年轻不谙世事的女孩,纯真善良,天生丽质,但保守脆弱。

2、哈姆雷特简介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有着复杂的性格,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命运的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的伪善。他完成了由高高在上的王子向凡夫俗子的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的沉思。

二、忧郁、沉思的性格

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三、身不由己的行动

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

四、对女性的误解

哈姆莱特在身不由己的行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周围世界的冷寂和孤独。母亲的改嫁使他怀疑亲情,朋友的背弃使他不信友情,情人的刺探使他远离爱情,严酷的现实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斗士。这一切销蚀了哈姆莱特原有的对“人”的美好理想,给他以致命的打击。

五、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

陷入忧郁、沉思的哈姆莱特戏要明确要不要复仇的问题,又要选择复仇的方式,是正大光明的复仇还是不择手段只求目的复仇?这就使得他的良心天平在善恶两极的道德法码上左右彷徨。

总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背离的亲情和无望的爱情,重整乾坤的责任与薄弱的意志等等,把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以他那好问的头脑,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性的完美。

其实就是三个王子:复仇苦闷和延宕

哈姆雷特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即文章的题名,题目犹如“文眼”,能准确反映论文特定的核心内容,至关重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美国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一) 1. 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管窥英国人的婚恋观 2. 浅析永别了武器的艺术风格 3.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金钱与婚姻 4. 通过《莎菲女士的日记》和《三个金币》比较 5. 弗吉尼亚.沃夫与丁玲的女权主义思想 6.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仇 7. 浅谈《最后一个莫西干人》的风景和种族文化冲突 8.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呼啸山庄中的环境分析 9. 论《觉醒》中的象征主义 10. 简爱的双重性----简爱眼中的女权主义与平等主义 11. 《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12. 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乱世佳人中两位女性之对比 14. 苔丝悲剧及其成因 15. 对大卫•科波菲尔的性格分析 1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17. 从《傲慢与偏见》看女性意识 18. 儿子和情人中人际关系探讨 19.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 20. 黑暗的召唤--分析《麦克白》中女巫及其预言 21. 论《飘》的社会价值及斯嘉丽人物性格 22. 论《鲁宾逊漂流记》中的资本主义倾向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二) 1、海明威战争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分析 2、解读《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 3、王子复仇记》主题分析 4、哈姆雷特之性格分析 5、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6、浪漫主义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之对比研究 7、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8、由爱反映出的个性-《简.爱》中情爱的分析 9、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10、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11、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 12、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13、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14、清教与美国文学 15、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16、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17、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18、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大人物盖茨比》 19、当代汉语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 20、《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美国文学论文题目(三) 1. 价值观的碰撞-中美交流的根本冲突 2.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4. 自由之旅-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5. 浅谈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性格”和“环境”的关系 6. 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7. 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8. 《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9. 《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10.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11.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写作技巧 12.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3. 《欲望号街车》的幻想与现实的对立 14. 静水流深-----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 15. 《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16.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17. 《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18. 白色和红色-----苔丝的双重象征色 19. 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方鸿渐 20. 论《红字》中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对爱情、罪恶、生活的态度 21. 关于斯佳丽的生活观 猜你喜欢: 1. 英美文学类论文范文 2. 浅谈英美文学论文 3. 英美文学论文范文 4. 英美文学方向毕业论文 5. 美国文化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哈哈,记得以前一时激动写过来着,只可惜现在不知道在那个旮旯里了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Sex Discrimination in English Language )2. 电影《乱世佳人》长期受到青睐的原因(Gone with the Wind – Why This Movie Has the Lasting Popularity)3. 广告英语特点分析(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4. 美国青少年教育问题浅析(An Attempting Study of the Problems of American Adolescents)5. 简爱自我价值的实现(The Realization of Jane Eyre’s Self-Worth )6.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Free Trade Versus Protectionism)7. 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How to Promote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8.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Using CLT in English Teaching to Improve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9. 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Up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10. 论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影响(On Christianity’s Influence Upon European Culture in the Early-stage Middle Ages )1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种族主义小说吗?(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a Racist Novel?)12.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学习(Culture Learning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3. 试论哈姆雷特的两个主题(On the Two Themes of Hamlet)14. 谚语中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roverbs)15. 浅谈电视暴力和儿童的关系(TV Violence and Children)

从哈姆雷特性格分析看他悲剧的必然性A Character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Hamlet” 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因分析The Reason Analysis of Hamlet Tragedy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Comments on the Tragedy of Hamlet 论约翰济慈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The Beauty in the Works of John Keats 浅谈阿甘正传中所折射出的女权主义The Feminism Reflected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圣地亚哥:伟大而非完美的老人-对《老人与海》中老人的性格分析The Old Man and The Sea-Santiago-A Great Old Man Not Perfect 依莎贝尔阿彻的婚姻悲剧-对淑女的画像的主题研究On the Marriage Tragedy of Isabel Archer-A Thematic Study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论淘姆索亚的性格特征The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美国社会文化的缩影-浅谈淘姆索亚历险记中淘姆索亚的人物性格特征The Mirror of American Social Culture-Remark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m Sawyer in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 论飘中的人物魅力On the Charm of Characters in Gone with the Wind 论飘中的女性生存意识Thesis on Female Survivalism in Gone with the Wind 分析飘中斯嘉丽的个人魅力Analyze Scarlett’s Personal Fascination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乱世佳人》中的创业精神Remarks on the Business Spirit in Gone With the Wind 对玛格丽特�6�1米切尔《飘》中四个人物的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n the Four Characters in Magrett Mitcell’s Gone with the Wind 斯佳丽的性格分析Personage Analysis of Scarlett 从希斯克里夫的性格演变过程看他的艺术价值Analysis on Heathcliff's Artistic Value through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His Character 论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的悲剧命运On the Tragic Destiny of Heathcliff in Wuthering Heights 从白鲸看人与自然的关系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Nature-from Analysis of Moby Dick 简评夏洛特.勃朗蒂的《简爱》On Charlotte Brontё’s Jane Eyre 浅谈美国文化在小说阿甘正传中的反映Tentative Reflection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Novel Forrest Gump 保尔·莫瑞尔永不消逝的恋母情结—对儿子与情人中男主人公的心理研究The Non-passing of Paul Morel’s Oedipus Complex—A Study of the Hero’s Psychology in Sons and Lovers 浅析玻璃动物园中劳拉的玻璃心An analysis on Laura's Glasslike Heart in the Glass Menagerie 论《傲慢与偏见》中达西的人物性格特点Character Analysis of Darcy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人物性格的双重性分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列夫自私自恋性格的分析Analysis of Selfishness and Narcissism in Heathcliff’s Characters-On the Theme of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简爱中的女权运动Feminism in Jane Eyre 回到小屋-浅析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象征意义及其特点Back to the Cabin-analysis of symbols and characters in Uncle Tom's Cabin 《双城记》中西德尼伯尔顿的人物性格分析A Brief Analysis of Character Sydney Carton “A Tale of Two Cities” 普拉斯诗中的死亡意象The Death Image in Sylvia Plath’s Poem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亨利的性格分析On the Character of Frederic Henry in A Farewell to Arms 心路历程-论雪莱的自由之路The Heart's Progress---About Shelley's Freedom Road 浅谈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 论《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The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双城记中的仁爱主题Thesis on the Kind-heartedness theme in “A Tale of Two Cities”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对种族主义的误解On Misperception of Racism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论《傲慢与偏见》与《德伯家的苔丝》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Analysis on Love of Protagonist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简爱中女主角的性格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达洛维夫人性格分析Character Analysis of Mrs. Dalloway 从庞德英译汉诗《长干行》看其意象派风格Ezra Pound's Imagist Style in Translating a Chinese Poem As Seen fro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 浅谈简爱的性格特征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in Jane Eyre 《阿甘正传》:五十到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全景展示Forrest Gump: A Panoramic Reflection of American Society from 1950s to 1980s 论欧亨利作品中的“真爱和美德”主题Thesis on the Main Theme of Pure Love and Beautiful Virtue in O. Henry’s Writings 浅谈《卡斯特桥市长》中的悲剧The Tragedy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浅谈托马思﹒哈代小说中的悲剧效果Tragic Effect of Thomas Hardy's Novels 对永别了武器中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发展的分析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ro’s Character in A Farewell to Arms 从黑人女性主义视角看《宠儿》中的弑婴母题On the Motif of Infanticide in Beloved from a Black Feminist Perspective 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伍美琴的裸体吃中餐中的母女关系Reflections o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Eating Chinese Food Naked “神性”与“人性”冲突引发的爱情悲剧 德伯家的苔丝悲惨生活的根源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 Comment on the Sources of Tess’ Tragic Life 海明威,“失落的一代”的代言人Ernest Hemingway, the Spokesman of the “Lost Generation” 试析《还乡》命运驱使下的人物性格On Charact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atalism in The Return of Native 《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 Love and Hate in Wuthering Heights 夏洛特和简爱性格对比研究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arllote Bronte and Jane Eyre 苔丝的悲剧原因分析On Causes of Tess’ Tragedy 论呼啸山庄中人性的复苏The Reviving of Human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浅谈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对待婚姻的态度Jane Austen's Attitude toward M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谈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性格特征On the Character of Shylock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浅谈飘中斯嘉丽的人物形象The Figural Analysis of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 浅谈艾玛的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 of Emma 论简爱的独立性格The Independence of Jane Eyre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玩偶之家》Analysis of A Doll’s House from the Systemic-functional Grammar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色彩 通过德伯家的苔丝研究哈代的创作思想On Thomas Hardy’s Creative Thinking through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从鲁滨逊的复调理论看人定胜天 大卫科波菲尔中主要人物的人性对比Comparison of Some Characters’ Human Nature in David Copperfield

哈姆雷特的毕业论文

首先要讲 这部文章是4大悲剧之一,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都是莎士比亚的得意作首先可以描述下作者,然后推及到内容你可以对主角介绍和分析,然后说出作品的价值,还有其中的重点语句台词等等论文吗, 一般都要大概的概括下 在网上找到了一些能帮到你的质料, 看看在结构上,莎士比亚用了多线索多层次的手法,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线索为主线,以挪威小王子和雷欧提斯的复仇古诗为副线,互相对比,激化矛盾,是喜剧场面不断转化,推进情节矛盾,走向高潮,以达到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局的主题。 在人物塑造上,着重内心世界的描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复杂正突出了人物的魅力。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还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在语言上,莎士比亚彰显了大家风范,将多种文体相结合,表现出英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 尽请采纳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2010.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0.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哈姆雷特》读后论文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句流传已久并引起我无限好奇的话。当《哈姆雷特》这本书终于放在我的面前时,我翻开它,如同打开了魔法盒子,为它惊奇,被它吸引。我仿佛去到了丹麦王室,在哈姆雷特身边陪他成长,看着他由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蜕变成一个反复延宕的忧郁王子。一股钻心的痛向我袭来,泪水在我脸上肆意流淌,是为这可怜的王子而心痛,也是为人类丑陋的灵魂而哭泣。 王子在大学时代曾说过:“人是万物的灵长。”他认为世界是纯洁美好的,他父母的归关系是人类中最和谐的,他父亲是最完美的国王。他以为他的世界如处子般纯洁,没有半颗沙砾。然而,当王子回到丹麦时,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黑暗笼罩着他,侵蚀着他的纯洁。父皇死了,母后改嫁了,叔父登基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将他的思绪搅混了。随着鬼魂的出现真相大白!光明彻底从他的世界消失,沉重的负担压在王子并不宽厚的肩上,他知道他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报仇,而且要重整乾坤。 假若王子此时肯向人求救,也许历史将会改写。但是王子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且由于宗教思想的作祟,他的反复延宕,一次又一次错过了手刃仇人的机会,最终众叛亲离,与仇人同归于尽,丹麦皇室也从此覆灭。这不仅让我想起项羽,项羽也是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喜欢逞匹夫之勇,不依靠众人的力量。在鸿门宴中,他有绝佳的机会弑杀刘邦,然而他也反复延宕,纵虎归山,最终造成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 哈姆雷特与项羽都有许多机会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结局,但他们却一次又一次错过,这些都是性格使然,但是这些性也是他们的饿魅力所在。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人类的真善美。也许王子只适合生活在光明而纯洁的世界,在他死前的刹那,他或许看到了永恒的光明。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过忙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丽亚的思念,不忍心让他因自己的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国王怀疑的危险给他写了一首小诗:Doubt that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 sun do not move;Doubt r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索父亲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Things standing thus unknown,shall live behind me !”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来衡量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十六岁时或许会被《罗米欧与朱丽叶》感动的潸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60岁时,又可能深深的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色彩所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但是无论你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当你经厉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他谈到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的个人而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命运面前做出的人生抉择。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经验可以凭借或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中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有关哈姆雷特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2010.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0.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W.J.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掬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严肃思索。 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莱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莱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哈姆莱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莱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莱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 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莱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姆莱特作为一个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备整顿局势、治理国家、报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对着以阴险奸诈的新王为代表的强大的封建势力,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他始终把这种和人民紧密相连的事业看做个人的仇恨而孤军奋战,因此,他的悲剧既是真善美与邪恶力量相冲突的悲剧,也是一个人文主义者时代的悲剧。 哈姆莱特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美,关键在于构成这一切的矛盾冲突,悲剧正是通过对冲突必然性的揭示,通过对有价值东西的毁灭,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肯定。哈姆莱特以自己的死赢得了对旧制度、旧势力道义上的胜利,悲壮而不悲观,使人们透过悲剧,从主人公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新的生命,看到了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

《哈姆雷特》读后论文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句流传已久并引起我无限好奇的话。当《哈姆雷特》这本书终于放在我的面前时,我翻开它,如同打开了魔法盒子,为它惊奇,被它吸引。我仿佛去到了丹麦王室,在哈姆雷特身边陪他成长,看着他由一个充满希望的快乐王子蜕变成一个反复延宕的忧郁王子。一股钻心的痛向我袭来,泪水在我脸上肆意流淌,是为这可怜的王子而心痛,也是为人类丑陋的灵魂而哭泣。 王子在大学时代曾说过:“人是万物的灵长。”他认为世界是纯洁美好的,他父母的归关系是人类中最和谐的,他父亲是最完美的国王。他以为他的世界如处子般纯洁,没有半颗沙砾。然而,当王子回到丹麦时,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黑暗笼罩着他,侵蚀着他的纯洁。父皇死了,母后改嫁了,叔父登基了。这一连串的打击将他的思绪搅混了。随着鬼魂的出现真相大白!光明彻底从他的世界消失,沉重的负担压在王子并不宽厚的肩上,他知道他的责任不仅仅是要报仇,而且要重整乾坤。 假若王子此时肯向人求救,也许历史将会改写。但是王子崇尚的是个人英雄主义,而且由于宗教思想的作祟,他的反复延宕,一次又一次错过了手刃仇人的机会,最终众叛亲离,与仇人同归于尽,丹麦皇室也从此覆灭。这不仅让我想起项羽,项羽也是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喜欢逞匹夫之勇,不依靠众人的力量。在鸿门宴中,他有绝佳的机会弑杀刘邦,然而他也反复延宕,纵虎归山,最终造成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 哈姆雷特与项羽都有许多机会可以扭转乾坤,改变结局,但他们却一次又一次错过,这些都是性格使然,但是这些性也是他们的饿魅力所在。他们都是光明磊落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人类的真善美。也许王子只适合生活在光明而纯洁的世界,在他死前的刹那,他或许看到了永恒的光明。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过忙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丽亚的思念,不忍心让他因自己的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国王怀疑的危险给他写了一首小诗:Doubt that the stars are fire;Doubt that the sun do not move;Doubt rruth to be a liar;But never doubt i love.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从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索父亲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Things standing thus unknown,shall live behind me !”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来衡量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哈姆雷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在沙翁所有的作品里,《哈姆雷特》或许是最受争议的一部,也是最受注目的一部。你在十六岁时或许会被《罗米欧与朱丽叶》感动的潸然泪下,却觉得《暴风雨》不知所云;当你60岁时,又可能深深的被后者所带有的神秘色彩所打动而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前者却已经无法再次激起你心中的波澜......但是无论你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当你经厉了一场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当你提升了自己的人格,重新发现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他谈到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的个人而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命运面前做出的人生抉择。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经验可以凭借或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中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就人物性格的内在表现来看,《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觉得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最富于哲学意味的。其中如父王为恶叔所弑,王位被篡,母后与凶手乱伦而婚,王储试图复仇而装疯卖傻等情节,均可见于古老的北欧传说,特别是丹麦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中。这些尘封已久的原始资料,本来只记载着一些粗略的情节和苍白的姓名,毫无性格于动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亚的笔下,读者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群鲜活的人群中间,几乎和他们休憩相关,祸福与共。特别不可思议的是,其中出现了一个几百年来令世人叹为观止而有莫测高深的光辉典型。围绕这个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疯还是假疯?这个性格的典型意义在哪里?这些问题都不是单凭剧情就可以解决的。 要充分认识和正确评析本剧的中心人物,必须全面照顾他的性格和环境相矛盾的复杂性,认识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绝望的叹息的全部心里背景。实际上,哈姆雷特的尴尬在于以一个纤弱而又明达的心灵肩负着与其行为能力不相称的重任。用歌德的说法:“这是一株橡树给我栽在一个只应开放娇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哈姆雷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但又决不可推卸的复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非给挤破不可,这就是悲剧。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环境的残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这个独特的性格在内涵方面显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显得博大而深广。正是这样,有的专家便声称,哈姆雷特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过时的角色,而是我们每个人自己。 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戏剧就象灿烂星空中的北斗,为人们指引着方向。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哲学的基本命题。因为刚刚发生在他身上的这些事引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诸事顺逆的时候,他是不会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那时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时的生活无疑是美好的,而现在,突如其来的这场悲剧迫使他正视生活阴暗的一面和人性丑陋的一面。 可以说,哈姆雷特对人生中阴暗的那一面还是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过去他对这一切只是视而不见而已。如今残酷的现实迫使他面对这一切。他预感到,自己已经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个悲剧的命运中。如果他父亲真是被害死的,那么为父报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敌人又是当今的国王,要想杀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多么困难,杀父之仇是不能不报的,而他当前的任务是要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来核实他的叔父是否杀害了他的父亲。阴谋,暗算与残杀,这些是违背哈姆雷特善良纯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复仇的使命所必须的。处在人生中花样年华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复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满仇恨,使他内心阴暗而沉重,他陷入了无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渊。 对于死亡的“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哈姆雷特在生死问题上的疑惑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复仇行动上的犹豫不决,放过了一个轻而易举的复仇机会。那仅仅因为在复仇祈祷的时候,杀死他有可能使他进入天堂,那就太便宜了他。 这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生无法解答的根本问题哲理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说对整个人类,都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