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论文幼儿自主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幼儿自主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一、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群体年龄小,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们的日常引导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0~6岁儿童在语言学习、认知与表达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学习阶段,可塑性强,且心智逐渐成熟,能够给予老师们有效的教学反馈。分享阅读也成“大书阅读”,起源于20实际60年代的新西兰,指的是幼儿与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在游戏中完成共同学习的实际效用。儿童在过程中能够相对轻松的和家长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适当的弥补了目前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角色缺失,同时他们在与父母的共同阅读中精神相对集中,在学习上的配合度较高,往往能从书籍中获得比较使用该年龄段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现阶段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分享阅读这一模式,并专门设置了定期的分享阅读时间与活动场地,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一些幼儿园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开展分享阅读时,学生以及家长在教室或者活动室会感觉环境过于拥挤和嘈杂,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以及亲自活动反馈不佳,有的家长因为类似原因不愿配合,导致分享阅读这一比较先进的亲子活动形式处于尴尬的境地。再如,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指导,书籍选择不当的情况包括难度过高、内容太长、缺乏教养价值,等等。尽管分享阅读是幼儿园为儿童和家长打造的亲密互动时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教育本质,不恰当的阅读内容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还容易让他们感觉乏味和不耐烦,从而使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类似分享阅读的'新型教育手段继续应用于幼儿园。

三、幼儿园分享阅读的主要实施策略

1.分享阅读的环境优化

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视觉传达给儿童的信息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道理,现阶段幼儿教育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依托比较直白、明确的视觉感受作用于教学对象,分享阅读想要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应当从环境的优化入手,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和道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其认知和系统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争取活动室、社会中的亲子机构等类似的条件,尽量的打造轻松、温馨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忽略环境因素,与父母共享宝贵的阅读时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尽量减少单次分享阅读的人数,比如分批开展分享阅读、启用小规模教学、利用场地划分等等,让学生与家长的相处尽量私密、安静,进而保证有效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规模、忽视质量。分享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尝试,每组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与学生、家长本身沟通方式与相处方式有关。所以,幼儿园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他们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一些有可能干扰分享阅读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环境和氛围上为其形成第一层保护伞。

2.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引导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以及自律能力都较差,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既不能纵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又不能“一刀切”地对他们全盘否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内容产生很多疑问,也会在阅读后向家长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家长需要细心听取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甄别,及时且恰当的将素材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优良品质传达给学生,并教导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的诱导,因为家长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分享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逐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老师们在过程中则应该对家长们的表现给予关注,在一些家长出现敷衍孩子或者呵斥打骂孩子的情况时,老师们需要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抚,防止他们在日后的分享阅读以及亲自活动中出现排斥和抵触,

3.对学生自主社交的支持

因为分享阅读并不是某个学生和家长的单独行为,所以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书籍的交换以及共同的阅读,同样的,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分享阅读。现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家之后很难有一起学习或者玩耍的伙伴,分享阅读则给学生和家长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作为亲子活动中的一个实践形式,老师们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组建合作小组,两到三个孩子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的社交,学会分享与奉献,家长和辅助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羞涩与胆怯,同时也能激发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欲望。所以,在分享阅读的大框架内,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新与尝试,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素都能被引入到分享阅读的实践之中。

四、总结

分享阅读作为一个新型的幼儿园教学模式,还需要经过家长、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评定。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更科学与更具可行性的分享阅读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被全面地应用于幼教领域。

作者:胡新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沈萍.分享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S1).

[2]丁晓敏.浓浓书韵,伴我成长———浅谈对于幼儿分享阅读的初步研究[J].俪人,2016,(14).

[3]李元红.分享阅读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1).

要给孩子留一些空间,要慢慢的引导孩子,要在关键的时刻纠正孩子的错误,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可靠的方向。

主要的策略就是孩子在自主阅读的时候应该给孩子一些鼓励,而且也应该给他们去讲述一下里面的大概意思,才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去阅读,在阅读完之后也应该给他们去准备一些习题。

幼儿阅读行为指导策略研究论文

一、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群体年龄小,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们的日常引导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0~6岁儿童在语言学习、认知与表达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学习阶段,可塑性强,且心智逐渐成熟,能够给予老师们有效的教学反馈。分享阅读也成“大书阅读”,起源于20实际60年代的新西兰,指的是幼儿与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在游戏中完成共同学习的实际效用。儿童在过程中能够相对轻松的和家长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适当的弥补了目前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角色缺失,同时他们在与父母的共同阅读中精神相对集中,在学习上的配合度较高,往往能从书籍中获得比较使用该年龄段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现阶段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分享阅读这一模式,并专门设置了定期的分享阅读时间与活动场地,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一些幼儿园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开展分享阅读时,学生以及家长在教室或者活动室会感觉环境过于拥挤和嘈杂,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以及亲自活动反馈不佳,有的家长因为类似原因不愿配合,导致分享阅读这一比较先进的亲子活动形式处于尴尬的境地。再如,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指导,书籍选择不当的情况包括难度过高、内容太长、缺乏教养价值,等等。尽管分享阅读是幼儿园为儿童和家长打造的亲密互动时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教育本质,不恰当的阅读内容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还容易让他们感觉乏味和不耐烦,从而使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类似分享阅读的'新型教育手段继续应用于幼儿园。

三、幼儿园分享阅读的主要实施策略

1.分享阅读的环境优化

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视觉传达给儿童的信息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道理,现阶段幼儿教育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依托比较直白、明确的视觉感受作用于教学对象,分享阅读想要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应当从环境的优化入手,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和道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其认知和系统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争取活动室、社会中的亲子机构等类似的条件,尽量的打造轻松、温馨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忽略环境因素,与父母共享宝贵的阅读时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尽量减少单次分享阅读的人数,比如分批开展分享阅读、启用小规模教学、利用场地划分等等,让学生与家长的相处尽量私密、安静,进而保证有效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规模、忽视质量。分享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尝试,每组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与学生、家长本身沟通方式与相处方式有关。所以,幼儿园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他们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一些有可能干扰分享阅读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环境和氛围上为其形成第一层保护伞。

2.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引导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以及自律能力都较差,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既不能纵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又不能“一刀切”地对他们全盘否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内容产生很多疑问,也会在阅读后向家长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家长需要细心听取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甄别,及时且恰当的将素材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优良品质传达给学生,并教导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的诱导,因为家长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分享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逐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老师们在过程中则应该对家长们的表现给予关注,在一些家长出现敷衍孩子或者呵斥打骂孩子的情况时,老师们需要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抚,防止他们在日后的分享阅读以及亲自活动中出现排斥和抵触,

3.对学生自主社交的支持

因为分享阅读并不是某个学生和家长的单独行为,所以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书籍的交换以及共同的阅读,同样的,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分享阅读。现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家之后很难有一起学习或者玩耍的伙伴,分享阅读则给学生和家长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作为亲子活动中的一个实践形式,老师们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组建合作小组,两到三个孩子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的社交,学会分享与奉献,家长和辅助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羞涩与胆怯,同时也能激发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欲望。所以,在分享阅读的大框架内,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新与尝试,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素都能被引入到分享阅读的实践之中。

四、总结

分享阅读作为一个新型的幼儿园教学模式,还需要经过家长、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评定。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更科学与更具可行性的分享阅读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被全面地应用于幼教领域。

作者:胡新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沈萍.分享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S1).

[2]丁晓敏.浓浓书韵,伴我成长———浅谈对于幼儿分享阅读的初步研究[J].俪人,2016,(14).

[3]李元红.分享阅读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1).

浅谈幼儿早期阅读教育-论文摘要怎么写

摘 要:我们开展的早期阅读教育是幼儿文学活动的充实和整合,是在培养幼儿欣赏、讲述和朗诵等多种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益处的,关键是在于教师怎样更好地去引导孩子阅读。

一、早期阅读的教育价值体现及意义

幼儿早期阅读活动首先是作为以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而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幼儿阅读作为一种主题活动,它具有活动的实践性。幼儿阅读作为一种个体的行为和活动,又主要体现为个体化的心智活动的过程,虽然目前对于幼儿阅读行为的本质还没有较为一致的定论,但不可否认对幼儿而言,阅读是一个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幼儿早期阅读教育中,幼儿不仅可以得到道德情操美的熏陶,还可以感受到不同的语言、艺术风格的美。早期阅读教育还为幼儿提供参与多种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幼儿在阅读故事时,需要调动艺术想象力,在脑海里再现作品所展示的图景;幼儿在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或编故事时,也要张开想象的翅膀,按照作品提供的线索来表现或发展内容,这样,就使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得到充分展开,并有各种机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发展。

二、早期阅读中的两大误区

尽管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已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对早期阅读研究的不足,所以人们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

提到早期阅读,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这种观点之所以流行,除了受我国对“文字”和“神童”崇拜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外,还与对早期阅读的错误认识有直接关系。

其实幼儿在多次的前阅读中对汉字的结构、偏旁意义形成初步的认识,在前书写活动中体验文字符号的作用,自然而然的习得一些文字,我们并不反对。但首要的问题是我们应把幼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尽可能使这一指导思想成为阅读教育的指导思想。那些认为“早期阅读就是提前识字和认字”的做法,只会让自己的虚荣拨乱孩子成长的航标。因为识字量的多少并不能衡量出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高下,识字量也不是早期阅读活动成效的佐证。

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的早期阅读与小学生正规的读写有着本质区别,它仅仅是一种“读写萌发”,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生活的目的而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读写学习的准备。

(二)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这种说法隐含了两个观念,其一是幼儿的潜能开发最为重要,其二是提前读写必然导致潜能的开发。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早期阅读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但这种价值并不体现在“开发幼儿潜能”上,而体现在使幼儿通过接触书面语言获得与书面语言有关的态度、期望、情感和行为,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发展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三、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时机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

教师可以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系统培养,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可以围绕早期阅读教育目标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较为集中的教育活动。

教师可利用大图画故事书去培养幼儿阅读理解的技能,同一内容的图画故事书幼儿人手一册,独立阅读,让幼儿在看书过程中自己感受、体会,获得经验;听赏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反复倾听老师的讲述,不断体验品味,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教师为幼儿提供打乱顺序的图片,幼儿根据故事内在的逻辑规律将图片按顺序排列起来,这有利于培养幼儿有序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对幼儿进行具体的指导。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引发积极的阅读兴趣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在色彩感知、事物辨认、语言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对图书的阅读兴趣也与日俱增。在幼儿园的活动室里,经常会看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欣赏图书。于是我们开始为他们提供有较多阅读信息的环境。

1.宽松自主的氛围。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自主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时,孩子们可以自己阅读图书,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看书,还可以围坐在老师的周围欣赏有趣的图画故事。他们在这里自由地选择、观看、讨论,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2.种类丰富的书。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即利用多方资源为幼儿提供阅读的各种书籍。幼儿阅读的书籍有的是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有的是幼儿园出资购买的;还有的是教师自己收集和购买的,这样一来,孩子们看的书籍种类多了,有关于科普知识的图画书,有关于生活知识的彩页书,还有关于识字、认读、动脑解题的娱乐书籍,更有孩子喜欢的世界著名童话、幼儿故事集、诗歌、儿歌和散文等。

3.无限自由的时间。幼儿园定期的为幼儿开展阅读活动,如:学习故事、欣赏散文诗、进行识字游戏等。但幼儿早期阅读的经验不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阅读活动来获得的。因此,除了每周固定的语言阅读活动外,还可在日常活动中为幼儿安排了一些定时和不定时的阅读时间。在自由的时间里阅读,渐渐地,孩子们形成了自主的阅读行为,对阅读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4.多元开放的空间。有了时间还要有空间。大部分幼儿园在班级的活动室中设有图书角,让幼儿随时阅读。为幼儿提供的书籍有幼儿熟悉的、不太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三种层次,以保证不同水平幼儿阅读的需要;还有安静、明亮的图书室也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那儿有各种各样的图书,让幼儿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学习。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和学习中,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材料,能动建构、积累和同化阅读经验。教师给予适当指导,鼓励幼儿开展自主阅读活动

早期阅读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引发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它决不等同于让幼儿大量集中地识字和写字,我们进行阅读活动的意义不在“书”,而在于阅读的过程,也不在于阅读的数量,而在于阅读的质量。

----------------------------

一、论文摘要的定义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二、论文摘要的分类根据内容的不同, 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1) 报道性摘要: 也常称作信息性摘要或资料性摘要, 其特点是全面、简要地概括论文的目的、方法、主要数据和结论. 通常, 这种摘要可以部分地取代阅读全文.(2) 指示性摘要: 也常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或论点摘要, 一般只用二三句话概括论文的主题, 而不涉及论据和结论, 多用于综述、会议报告等. 该类摘要可用于帮助潜在的读者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3) 报道-指示性摘要: 以报道性摘要的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的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 以指示性摘要的形式表述其余部分.三、论文摘要的写法目前,我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报道性摘要。即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四部分内容。而毕业论文的摘要的写法多是采用指示性摘要的写法,即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在指示性摘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首先应该对论文的写作背景做简单介绍,然后应该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主要是对文章的提纲做简要的介绍,最后要对文章的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四、论文摘要写作的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幼儿早期阅读策略研究论文

孩子学阅读

链接: 

在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小学老师经常给孩子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就是“朗读课文”,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往往要求孩子通过读课文,去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等,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里有20课的阅读哦。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兴趣人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幼儿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进入正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但有些老师和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认识片面,在教学中片面追求数量、效率,忽视对幼儿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从长远看,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人们常会感到困惑:孩子不识字,怎能阅读呢?其实,婴幼儿阅读与学龄阶段的阅读大有区别。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对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教育,应该是终生养成性的教育,阅读是将要伴随孩子一生成长的活动,早期阅读并不在于单纯发展孩子的阅读能力,还要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各种信息,形成:看、听、读、写一整套的养成性教育,为幼儿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因为幼儿早期阅读很重要,所以要通过不同方式来促进幼儿早期阅读。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对阅读产生内部动力一直以来,因幼儿不识字或只能识别少量的、简单的文字而产生了很多阅读障碍,若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儿进行阅读,就会使幼儿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幼儿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1.及时的进行表扬奖励每个幼儿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可以就运用幼儿的这一心理,指导幼儿阅读,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若孩子在阅读活动中语言连贯且紧扣画面主题,声音洪亮,用词恰当等,表现非常出色,问题回答的特别好,这时就可及时的给予奖励,幼儿得到的表扬奖励越多,他(她)就对这一活动越感兴趣,他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高。如:大班一幼儿在朗读图书时,一开始是小声读,但是很认真老师看见后及时夸奖鼓励孩子一下有信心,声音也大了许多,从孩子的面部表情来看他是在快乐中读书很享受这个过程。2.教具色彩鲜明,拟人化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喜欢拟人、拟物,喜欢给周围的一切都赋予生命和情感,因此,在环境布置、教具的制作及教学当中的版面设计,都尽量体现拟人化、动物化的特点,使幼儿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老师在上课中赋予故事中所有人物动物生命化,孩子听故事是很投入的就像他身边发生的事情一样,他会很主动很积极的去想象,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各种能力。3.实行点化教学用录音机分别录下幼儿阅读的声音,让幼儿猜猜这是谁的声音,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要让幼儿阅读故事《小羊过桥》,首先,课前把故事画面制成一张张幻灯片,让幼儿帮动画片配音(讲述画面),教师用录音机录下他们的声音,让大家听一听,谁给动画片配的音最好,就选他当“最佳配音员”,给他戴上花冠。在活动中以孩子为主请他们在学习中担当一定的任务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会更高。4.设置悬念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每一本书都是有剧情的,所以设下悬疑就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孩子们的好奇性都是很重的,所以在故事到高潮时停下来让他们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这样他们更主动,也更喜欢阅读,或是故意设下一个和故事不一样的结局,这要让教师先用语言创设一种好象是不合常规的情景,如教师:有一只大老虎,他的牙齿可厉害了,可最后却让一只小小的狐狸把它的牙齿全拔掉了,你想不想知道,小狐狸是怎样把它的牙齿拔掉的?那等你看完了这本书,你就全明白了。二、创设适宜环境,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幼儿阅读活动中至关重要。向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环境,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还能巩固阅读效果,让幼儿在丰富的阅读环境中,充分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的语言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怎样在学前期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早期阅读环境,为他们进入学校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里要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可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教材是比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早期阅读材料。这套教材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题材多样、知识面广,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2.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幼儿听读游戏识字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同时,尽量为幼儿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幼儿自由地选择交流对象、交流内容、交流地点,进行阅读交流活动。幼儿科学汉字教育"实验中,在幼儿园里注重开设幼儿阅览室的研究。根据幼儿认知水平,根据幼儿阅读的材料、形式的需要,把阅览室划分为几个区域,即:资料库房区、主要阅览区、分散阅览区、视听阅览区、辅助工具存放区。还设置了"天天读句角"、"说说心里话"、"我与字宝宝交朋友"、"排图角"、"我们爱读书"、"图书为什么哭"等栏目,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幼儿读物,并保证读物每月换一次、短句每天换一次,安排一定时间让幼儿自由阅读,使幼儿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同化于自主阅读之中。我们发现幼儿通过科学汉字教育活动,会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选择交流的方式,挑选自己喜欢的字宝宝、说上几句与字宝宝相关的小广告,小故事,幼儿也会戴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与墙上的小动物进行交流,有的还会把最新的消息告诉同伴和教师。3.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是早期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因素。幼儿阅读兴趣的产生,阅读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与阅读交往的相互作用。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读些书给幼儿听听,引导他们选书、看书、读书;引导他们发问、讨论、思考;引导他们进行绘画、表演、歌唱、做游戏等阅读延伸活动。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发展幼儿的阅读技能,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快感。我们还十分注重家长的参与。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有空闲的时候,我们的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我们的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发展幼儿的阅读能力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了系统地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把生活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采取多样化形式,让小朋友参加活动,即:集中式,采取相对集中的阅览形式,让小朋友集中阅览,教师可在集中阅览中,全面观察多数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集中指导;休闲式,采取比较分散、较随意的阅览形式,幼儿选择阅读资料后,可三三两两地、自由地、分散地到小型活动区或个人活动区进行活动。教师可在休闲式的阅览活动中,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个别指导。还开展了每周一次阅读日活动、读书比赛活动、创编故事活动、故事情节表演活动、一封信活动、竞选故事大王活动、制作小人书活动、认识书店主题教育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逛书店"活动,让家长有意识地用自己对书籍的热情和兴趣去感染孩子,从而意识到自己应成为孩子阅读的启蒙老师。设置了"心意录","三八"节让孩子给妈妈说心里话,"教师节"让孩子给老师送上一句祝福,"六一"节让孩子互相说句鼓励的话;设置了"小白兔电视台",每天请一名幼儿当小播音员,为大家播放一则新闻,朗读一首儿歌或介绍一本读物;还设置了"大风车剧场",让孩子在剧场里愉快地表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白雪公主"、"七色花"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发展了幼儿的语言,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还有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游戏活动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幼儿是好动、好模仿的,因此每当阅读内容中出现有趣的角色或动作时,就鼓励孩子们学学样子,孩子们对此乐而不疲。活动后,又提供一些简单的道具,开始了表演游戏,当孩子们戴上头饰,拿上道具表演故事时,台上台下相互呼应,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幼儿对这些游戏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中也有效地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0~6岁的婴幼儿时期,是人的生命的起跑线,是人的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儿童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假设:若以17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4岁时就已具备50%,8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8-17岁的9年中获得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阅读、计算能力对日后的智力发展影响最大。这两项构成了一些儿童的主要学习障碍,早慧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阅读。所以教师、家长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在活动中即使幼儿的朋友又是幼儿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创设有系统的、安全的、层次分明的阅读环境,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论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成长时期,家庭的熏陶起到的重要的培养作用。幼儿早期阅读更是决家庭阅读环境息息相关。以下就是一篇研究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论文,和大家一同品鉴。

摘要: 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个体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正是有了阅读,人类才拥有了揭开社会文明新篇章的能力,而世界教育潮流逐渐向终身学习的趋势发展,人们越发地认识到阅读能力是一个人进行学习、发展的基础能力。随着国外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国幼教界的专家学者也纷纷热切关注着幼儿的早期阅读,而幼儿早期阅读日益成为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美国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阅读能力的蓬勃发展是在3~8岁这个时期;这一时期是孩子学习基本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所以家长与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时机,充分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 家庭阅读环境;幼儿早期阅读;指导策略

一、绪论

1.幼儿早期阅读的内涵

幼儿早期阅读是当今国内外密切关注的热点研究之一,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在幼教界开展了早期阅读的研究与教育。当前随着幼儿早期阅读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优劣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所以将幼儿早期阅读定义为:幼儿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园、家庭通过为婴幼儿提供与视觉刺激有关的材料(图书、图片、录像带、碟片、电视、多媒体、幻灯、符号、标志等),让婴幼儿接受有关材料的信息,在观察、思维、想象等基础上对材料内容进行初步理解和语言表达,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倾听成人讲述的一种认知过程[1]。

由以上的概念可知,幼儿早期阅读是0~6岁的儿童依靠图像文字与色彩,以及成人形象性的讲读来理解书籍意思的阅读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张明红副教授也将早期阅读定义为:早期阅读是婴幼儿凭借色彩、图像、成人的语言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画为主的婴幼儿读物的所有活动[2]。

2.家庭阅读环境的内容

家庭阅读环境主要包括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家庭物理环境环境中,是家庭中是否有适合幼儿身材的专用书架或者书桌。在大多数家庭中是有书桌和书架的,但是多是成人用的,并不适合学前儿童用,太高或者太大,对儿童而言,是不合用的。因此,建议有幼儿的家庭应准备一些适用幼儿的早期阅读用的书房、书橱与书桌。这样,孩子们有固定的阅读环境,就会愿意去读书。在家庭人文环境中,是看看家庭中有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本身就没有阅读的习惯,并且不真实阅读,就会对幼儿的阅读活动缺乏热情与耐心,与孩子的共读的时间就会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像北京这样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能经常与儿童共同读书的家庭比例还不足20%。幼儿最初的阅读兴趣是在与大人一起读书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成人的阅读行为潜移默化地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行为。

二、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意义与价值

1.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使人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最好内在驱动力,是幼儿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强大动力所在。对于幼儿早期阅读而言,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直接的兴趣来激发他们阅读兴趣与动机。阅读习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而且被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与倾向,一旦形成就会伴随幼儿的终生。我国2012年以来一直主张用素质教育来培养我们的孩子,各位专家学者纷纷认识到儿童如果养成一系列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并且能成为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在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发展。

在家庭阅读环境下进行幼儿早期阅读,就是家长要利用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努力培养幼儿愿意读书、喜爱读书的阅读兴趣,努力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上,促使孩子喜爱阅读活动、产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他们爱读书、常读书。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护图书书籍,在光线适宜的地方读书,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

2.有助于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环境是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家庭中进行早期阅读教育,就是要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在家庭中接受良好的阅读刺激,促进他们阅读能力快速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致力于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提供包含较多阅读信息的`教育内容与进行良好的阅读刺激。家长在营造阅读环境的同时,在物质方面要提供幼儿可以使用阅读的图书与材料,并且要努力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另外家长要提高与幼儿共同阅读的频率,自身也要做好榜样作用,喜爱读书,这样孩子就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读书学习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

3.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本质在于使幼儿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与经验

在家庭阅读环境中,家长对幼儿进行早期阅读教育,能为幼儿正式进入学校之后的阅读做准备。这些阅读准备表现在:第一,能培养幼儿对书籍与阅读活动的兴趣。幼儿在阅读的时候就能大量的接触各种图书,从中体验阅读的快乐,理解书中的故事,学习神奇奥妙的科学知识,享受五彩的艺术世界,从而产生对阅读的热爱之情。第二,通过这样早期阅读,能为幼儿建立起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对应关系,理解无论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能表达个人的思想,是人与人交流的交际工具。幼儿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能理解书面上的言语信息,慢慢的学习各种语音知识,同时在自己说话的时候能运用新学习的词汇与句子。第三,让幼儿获得初步的读、写经验与阅读的基本技能。

学前时期是儿童语言发展、获得阅读经验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他们要培养起基本的阅读技能,获得丰富的读、写经验,这就要求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阅读技能,比如如何翻书,按照行进行慢慢的阅读这样的阅读习惯。

三、家庭阅读环境下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

1.家长应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早期阅读观念

幼儿早期阅读与成人读书、看报的阅读是不同的,是家长培养的一种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能为幼儿入学后的正式阅读作准备,能扩大幼儿的视野。家长应该改变对早期阅读的观念,可以树立以下几种新的教育观念。

小班绘本阅读指导策略研究的论文

前沿:什么是早期阅读?我认为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只要是与阅读活动有关的行为,都可以算作阅读。如用拇指和食指一页一页地翻书;会看画面,能从中发现事物的变化,将之串联起来理解故事情节,读懂图书;会用口语讲述画面内容,或听老师念图书文字等等。也就是说,早期阅读是指幼儿对图形、色彩、文字,还有成人形象的教导来理解读物的认识过程。通过早期阅读教育,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养成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今后学习所必需的阅读预备技巧,使儿童的认知、理解、表达、创造能力等都得到发展。《指南》把幼儿的早期阅读纳入了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要求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产生对生活中常见图形、文字等符号的兴趣;利用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期简单的阅读和书写能力。因此我认为在小班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指南精神的。然而,作为小班的老师,不难发现现在孩子呈现的阅读状态:有的孩子把书当作玩具,卷起来做望远镜,甚至撕抢书籍来取乐;有的孩子会自主选择想看的书籍,从头翻到尾,问问他看到什么,结果什么都不知道;也有喜欢看书的,能够捧着书自言自语的。有关研究表明:阅读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人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3~8 岁期间开始形成的。但是小班幼儿思维的跳跃性,注意的不随意性,有关自然、社会方面经验的贫乏性,使得他们在刚入园进行早期阅读时易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阅读,不能让孩子停留在重复简单的翻看上,要让他们有意识地思考图文中的内容,要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和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有效地指导小班幼儿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一、前言

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群体年龄小,尚未形成一定的组织纪律性与自控能力,教师们的日常引导需要讲求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0~6岁儿童在语言学习、认知与表达等方面处于良好的学习阶段,可塑性强,且心智逐渐成熟,能够给予老师们有效的教学反馈。分享阅读也成“大书阅读”,起源于20实际60年代的新西兰,指的是幼儿与家长共同阅读一本书,在游戏中完成共同学习的实际效用。儿童在过程中能够相对轻松的和家长度过宝贵的亲子时光,适当的弥补了目前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上的角色缺失,同时他们在与父母的共同阅读中精神相对集中,在学习上的配合度较高,往往能从书籍中获得比较使用该年龄段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现阶段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很多幼儿园已经引进了分享阅读这一模式,并专门设置了定期的分享阅读时间与活动场地,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由于一些幼儿园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在开展分享阅读时,学生以及家长在教室或者活动室会感觉环境过于拥挤和嘈杂,进而导致阅读效果以及亲自活动反馈不佳,有的家长因为类似原因不愿配合,导致分享阅读这一比较先进的亲子活动形式处于尴尬的境地。再如,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学生家长以及老师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或者指导,书籍选择不当的情况包括难度过高、内容太长、缺乏教养价值,等等。尽管分享阅读是幼儿园为儿童和家长打造的亲密互动时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也不能脱离教育本质,不恰当的阅读内容不仅不会给幼儿带来良好的体验,还容易让他们感觉乏味和不耐烦,从而使分享阅读的意义和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类似分享阅读的'新型教育手段继续应用于幼儿园。

三、幼儿园分享阅读的主要实施策略

1.分享阅读的环境优化

环境对于幼儿教育来说相当重要,因为通过视觉传达给儿童的信息在他们所处的阶段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同样的道理,现阶段幼儿教育涉及的很多部分都是依托比较直白、明确的视觉感受作用于教学对象,分享阅读想要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也应当从环境的优化入手,充分利用多种场景和道具来引起学生兴趣,并对其认知和系统学习产生积极引导。一方面,幼儿园的老师们可以积极的为学生争取活动室、社会中的亲子机构等类似的条件,尽量的打造轻松、温馨的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放松紧张情绪,让他们能够忽略环境因素,与父母共享宝贵的阅读时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尽量减少单次分享阅读的人数,比如分批开展分享阅读、启用小规模教学、利用场地划分等等,让学生与家长的相处尽量私密、安静,进而保证有效性,而不是单纯的注重规模、忽视质量。分享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教学尝试,每组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中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与学生、家长本身沟通方式与相处方式有关。所以,幼儿园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尽量给予他们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减少一些有可能干扰分享阅读的因素,这样才能在环境和氛围上为其形成第一层保护伞。

2.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引导

因为幼儿园的学生年龄小,学习意识以及自律能力都较差,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当在日常管理与教育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既不能纵容一些不良的行为和意识,又不能“一刀切”地对他们全盘否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内容产生很多疑问,也会在阅读后向家长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时家长需要细心听取他们的问题与想法,做好甄别,及时且恰当的将素材中蕴含的道理以及优良品质传达给学生,并教导孩子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一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受到同学、家长以及陌生人的诱导,因为家长们应该积极的利用分享阅读的机会,帮助学生分辨善恶,逐步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老师们在过程中则应该对家长们的表现给予关注,在一些家长出现敷衍孩子或者呵斥打骂孩子的情况时,老师们需要及时制止,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安抚,防止他们在日后的分享阅读以及亲自活动中出现排斥和抵触,

3.对学生自主社交的支持

因为分享阅读并不是某个学生和家长的单独行为,所以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书籍的交换以及共同的阅读,同样的,学生的家长也可以达成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分享阅读。现阶段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回家之后很难有一起学习或者玩耍的伙伴,分享阅读则给学生和家长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它作为亲子活动中的一个实践形式,老师们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组建合作小组,两到三个孩子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还能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自主的社交,学会分享与奉献,家长和辅助和引导可以帮助孩子们缓解羞涩与胆怯,同时也能激发每个孩子的表达能力与欲望。所以,在分享阅读的大框架内,老师和家长也可以进行自主的创新与尝试,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素都能被引入到分享阅读的实践之中。

四、总结

分享阅读作为一个新型的幼儿园教学模式,还需要经过家长、学生与老师们的实践才能得到检验与评定。在实践过程中,老师们需要积极的发现问题,并及时的研究和尝试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更科学与更具可行性的分享阅读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被全面地应用于幼教领域。

作者:胡新艳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李庄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沈萍.分享阅读是激发幼儿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S1).

[2]丁晓敏.浓浓书韵,伴我成长———浅谈对于幼儿分享阅读的初步研究[J].俪人,2016,(14).

[3]李元红.分享阅读增强幼儿自主学习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5,(01).

论文幼儿园区域指导策略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探究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为了使幼儿园大班的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现在大部分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已在各自校园内开展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创新型、挑战型的区域活动。但是在设置区域活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指导能力较弱、区域活动内各种器材的投放和准备不合理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幼儿园应加强区域教学方面的研讨,积极改善区域活动方面的问题,给幼儿园大班的学生一个快乐的学习天地。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大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探索的活动。幼儿园区域活动不单单是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还能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是能够促进幼儿快乐成长的有效方式。然而,这种能促使幼儿快乐成长的学习方式在当前的幼儿园里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给教师带来烦恼,需要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

一、幼儿园大班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园大班的学生相对于中班和小班的学生来说,独立性和自主性比较强,基本能够独立地在活动区域内自由的活动,也能和其他小伙伴快乐地玩耍。与伙伴玩耍时也能够表达自己想要的观点并且与伙伴分享,但是在区域活动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教师指导能力较弱

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一般只是向1或者2个区域进行重点指导,有一些区域的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还有教师只是关注幼儿园大班的预设目标,因此忽略了幼儿园大班学生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和要求,不能够在此时及时地给予支持和解答。区域活动不仅能够满足幼儿园大班学生的成长要求,而且也是幼儿园大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有的教师认为,即便开展了区域活动,只是把它当成集体活动来进行,没有认识到区域活动与其他集体活动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有一些校园没有建设多种多样的活动,活动区域的教材单一,让幼儿园大班的学生在区域活动内自由活动,不给予指导,这些都体现了教师指导能力弱,必须寻求对策。

2.区域活动各种器材的放置和准备不合理

学校给幼儿园大班的学生提供一些比较简易的活动材料,不能好好利用自然物品和一些旧物品,使得活动器材单一,根本就不能为幼儿园大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提供需要,因此,阻碍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展开。区域内有一些器材一放就是一两个月,有的甚至是一两个学期,有的甚至没有变化。还有些器材的投放位置忽视了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乐趣,没有新鲜感,因此没有起到区域活动本该有的作用。

二、幼儿园大班区域活动的对策

1.教师要在区域活动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主要以观察幼儿园大班学生为依据。要依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的能力,将他们划分为几个小组,便于他们在进行区域活动前,教师可以有倾向性地向他们展示新的教学用品。这样的做法既可以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先了解教学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又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满足他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教师在幼儿园大班学生进入该活动之前,可以先让一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为他们展示教学用品的制作方法,使他们自由的发挥,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发展。观察幼儿园大班学生是教师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要观察活动内每个学生的制作情况。若是在区域活动中呈现的问题,要立即给予解决方法。教师与教师之间要互相配合,教师要重点观察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及时给予解决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快乐的成长。

2.区域活动器材的合理放置

区域器材本身就能引导幼儿园大班学生形成活动目的.,例如,算盘、图书、拼图等,教师可以提供记录的材料,让幼儿园大班学生进行自主操作;不仅可以提供放大镜,让充满好奇心的幼儿园大班学生自主实践,快乐地与大自然接触;还可以制作一个统计表让幼儿园在操作中就能学习统计,更能深入地了解操作。

区域的创建要依据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个人特点,比如有的学生缺乏一些经验,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区域设置不能太多,通常器材的投放应该要集中一点。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动手制作能力,器材的投放适量增多,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并激起他们的乐趣;还有的学生说话能力较强,聪明伶俐,教师不单单要增加器材的数量,而且放置的器材应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每学期初教师应该要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测评,了解他们的能力。在此方面上,教师要不断地满足幼儿园大班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器材,尽可能让教学用品运用到每一个学生上。

总之而言,区域活动的展开对幼儿园大班学生来说是很重要。活动不一定能够给他们带来学习、发展和成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那带来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要尽量满足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使他们能够在这一阶段中快乐地成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