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人间失格分析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人间失格分析主题论文

建议你去电驴下载《历史秘话——太宰治》那一期看,那期从太宰治的背景到个人生涯讲得比较全,连书都分析了一些。

一个人在生下来就是一个罪人吗?在《天生有罪》中,主人公特雷弗是生下来就以血统的不纯正被法律判为天生有罪。而在《人间失格》中,叶藏从小便犯下了欺的大罪,欺的罪恶和他由此而加重的“懦弱”性格,对人的恐惧便伴随了他的一生。也由于欺,他自然也就失去了信任与被信任的资格,与人的相处也就必须戴上面具,他于是成了“猴子的笑脸”,“怪物”,他自己成为了一个罪人。   在《天生有罪》中,特雷弗虽然生活在一个被歧视的环境,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可是他在妈妈的爱里面长大,在一个纯美的谎言中实现了成长与拯救。而在《人间失格》中却并没有提到父母的爱,至于母亲简直只字未提。而对于父亲,在书中的出现也总是伴随着恐惧与生存的依赖,丝毫没有一个“爱”字的描写。对于父亲,有一段描写:“得知父亲的资讯后,我变得越发窝囊了,父亲已经不在了,那个一刻也不曾离开我的心田,既熟悉又可怕的存在,已经倏尔消失了,我感觉自己那装满苦恼的心壶也登时空荡荡的。我甚至心想自己之前那苦恼的心壶之所以如此沉重,莫非都是由于父亲的缘故,想到如此我就像一个泄了气的气球,甚至连哭闹的能力也丧失殆尽”。   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窥视出,叶藏并没有获得父亲的爱,或者说从来没有感觉到爱。所以父亲在时,那装满苦恼的心壶正是对爱的渴望而不得的苦恼。由此,没有感觉到爱,欺的罪便难以坦白。并且他还发现大人中竟然也存在着欺。所以他也无法从小丑与恐惧中解脱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于是就种下了悲剧的种子。   由此,从小时候起,叶藏就怀着欺与对人类的恐惧活着。因为恐惧不得不戴上搞笑的面具,而这个面具又加重了自己的罪恶感,导致自己更加恐惧与人交往。但是生活在世上就难以避免与人的交往,于是罪恶感越来越深。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叶藏眼里已经是一个可望不可即之物。他的懦弱让他连“幸福”都害怕,连神都害怕,宁愿相信有地狱也不相信有天堂。因此,只有在娼妇那里叶藏才能感觉到安逸,才能体会到那“圣母玛利亚般的光辉”——“对我来说,娼妇既不是女人,也不是人类,感觉倒像是白痴或是狂人,躺在她们的怀中,我反而觉得无比安心,倒头便能进入沉沉的黑甜乡”。也因之,叶藏逃离了静子繁子母女——“我知道,这公寓里人人都向我表示好感,然而,天知道我是多么惧怕他们!我越是惧怕他们,越是博得他们的喜欢,而越是感受到他们的喜欢,我就越是惧怕他们,最终不得不远离他们。”   痛苦的人生迫使叶藏拼命地去了解所谓的世间,从而去减轻自己作为面具人的痛苦,所以当他了解到所谓世间不过是你(崛木)罢了时,他开始变得“任性”了一点,而他了解到所谓“科学统计”的,也安心了一点,嘲笑过去的自己的战战兢兢。但是这并不能使他救赎,成为一个“人”,他只是获得生理上的安全罢了,并不能获得灵魂的救赎。从叶藏的独白:‘还有一个词叫“犯罪意识”,尽管我在人世饱受这种意识的折磨,但它就像我的糟糠之妻,是我一生的良伴,我与它顾影对怜,一同寂寞地玩乐嬉戏,或许这也算是我的一种生存状态。此外,“腿上有伤怕人知,心中有鬼怕门叫”,我从小一条腿便落下这伤,长大后非但没有痊愈,而且越蚀越深,直达筋骨,夜夜承受的痛苦宛如置身于千汇万状的地狱之中,然而这伤渐渐变得比自己的血肉还要亲密,伤口的痛楚也就是伤口所寓寄的感情,就像充满了爱意的情人的低语。’而他的任性,不过是拥有了对人间的了解稍微卸下脸上的面具罢了。   后来,叶藏遇到了静子母女,并与她们生活在了一起,而获得了身体的暂时休息。然而与静子家人般的生活是否能使叶藏获得拯救呢?显然不能的,书中借繁子天真的嘴巴讲出了她的忧愁:“繁子想要自己真正的爸爸。”这句话就像“冷不防鞭毙叮在它肚子上的牛氓的尾巴。”再次让叶藏直面自己的灵魂,意识到自己的罪恶。于是叶藏后来终于离开了她们。   与由子的相遇与婚姻更是叶藏人生悲剧的高潮与毁灭的序幕。叶藏一直想要摆脱自己的罪孽,而由子那种“信任的天才”的美吸引了叶藏,使他看到了希望。而那种无条件的信任就是叶藏“欺”的对立面,它美丽而光明,叶藏像对珍宝与爱人一样爱它,为此,叶藏连酒精也给戒掉了。但是由子也不能拯救叶藏,终于在由子被奸污后,悲剧终于走向高潮。由子那份纯正信任的毁灭造成叶藏希望的毁灭,那种信任也变成了腐烂的黄水。其实从叶藏与崛木玩的反义词游戏中我们就能看到叶藏想要获得的解救,欺是罪,那么罪的反义词是什么?怎样才能摆脱自身的罪孽?罪与罚?由此看出叶藏认识到由子并不是自己的最终拯救者,而更像是一针直达灵魂的麻醉剂。当这最有效麻醉剂也失去它的效果,叶藏才终于带着新的罪孽走向精神世界的毁灭。   在故事的尾声,叶藏又重新沉迷于酒精之中,在酒精中麻醉自己,却被所谓的朋友送去疯人院去治疗,进疯人院又是对叶藏的一个打击。虽然酒精的瘾可以遏制,但是精神的痛苦却无药可医,于是叶藏又沉迷于吗啡,并且与买药的一个老太婆发生了“真正称得上是丑恶的关系”,这也象征着叶藏肉体的最终毁灭。后来叶藏被他哥哥弄到了乡下,想到自己耻辱悲剧的一生,叶藏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于是肉体最终也走向了灭亡。

作为一个语文不好的学生党来说,人间失格这部作品我也不敢妄自菲薄进行定义,我只说我看完后的感受,也许有些地方较为偏执和不正确,我希望有人帮我指出来。在读这部小说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部小说的结构。人间失格分为前言、三个手记和后记。分为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三张照片和手记的来源及去路。第二个故事是主体,叶藏的手记。 我们先从第一个故事说起……【目录位置后记】 后记中作者太宰治帮他孩子们买东西,遇到咖啡店里的老板娘,老板娘将照片和手记给了太宰治希望太宰治以此为材料写出一部小说,就是《人间失格》。 然后,前言就描写了三张叶藏的照片。 第一张照片是十岁左右的叶藏,被众多女孩围着,笑容诡异,令人恶心。这里暗示了叶藏的一生几乎被女人包围着,诡异的笑容表明叶藏在伤害着那些人。 第二张照片是学生时期的叶藏,穿着制服浅薄的笑着,被作者描述为“俊美怪异的青年”。叶藏的笑是轻薄的,暗示叶藏的一生都是在演戏。 第三张照片中的叶藏看起来像是个老人,面无表情,被作者描述为“死相”,这里暗示着叶藏的结局必定不美好。的确,最终叶藏被关进精神病院,成为了一个废人。 三张照片已经奠定了人间失格的基调。 而我们再翻到后记的最后一段,咖啡店的老板娘说:“我们认识的叶藏,又直爽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是喝酒……也还是个,像神一样的孩子呢。” 我也好奇,为什么一个堕落的废人怎么会被描述为一个像神一样的孩子?当然,那里有两个同好说是因为老板娘对叶藏的怜悯。但是我却觉得应该还有一点儿,老板娘对于叶藏的评价是神一样的孩子,但是却堕落成废人。 而且,叶藏是自甘堕落的,他讨厌世人的肮脏,却发现自己有世人的肮脏时。像个小孩子一样,极度厌恶,手记中叶藏所画的妖怪就是世人的肮脏,而世人的形象就是掘木,一个贪得无厌,两面三刀的俗人。 当然,在读主体故事前,我们得了解一下作者和社会背景,作者的资料可以在该本书最后一章太宰治简谱可以了解到。太宰治,原名津岛修治,太宰治在青年时期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曾经因为阶级出生而自杀过。当然,我了解他是看了二次元的文豪野犬后就蹦哒过去查资料了。有意思的是,叶藏也进入过共产主义阅读会,跟作者的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人间失格》诞生于1948年,当时世界第二次大战刚刚结束,日本是法西斯轴心国之一,日本社会十分动荡。【具体怎么动荡去问百度,顺路再复习一下我国的二战历史。】 【主体故事就是叶藏的一生,也就是三个手记的内容在下一章进行浅析,强烈推荐看原文。】

人间失格的论文题目

太宰治の成长环境が「人间失格」と「斜阳」の创作に与えた影响について

太宰治の成长环境によって「人间失格」と「斜阳」の创作への影响

太宰治の成长环境に対しては作品の《人间失格》と《斜阳》への影响の论题

太宰治の成长环境によって《人间失格》と《斜阳》の创作に与えた 影响について

人文地理学主题空间分析论文

人文地理学科是一种长效的学科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是基础性的 需要若干年或是几十年更长才能显出价值 不像法律经济等学科的见效快 .

人文地理专题讲座--文化景观 2005-4-29 10:29:28 4331、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与意义: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及文化区形成、发展、演变规律(李慕寒等,1995,第2页),探讨文化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及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乔丹和罗文垂(Jordan&Rowntree)认为文化地理学有五大主题,即文化源地与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区和文化景观。2景观内涵的嬗变与丰富:宗教题材绘画的背景(陪衬)到风景画(主角)到建筑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借鉴、引入,赋予其新的丰富的内涵,如地理学家、文学家等。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7.2.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本书做一综合(43页)。2、景观与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发展景观一词来自德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自从景观一词被引入地理学后,就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象的综合体。景观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集团为满足社会经济需要所创造的景观,如农田、城市、荒漠中的绿洲等。早在1885年,温默(Wimmer,J)在《历史景观学》一书中指出,应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拉采尔(Ratzel,F,1844-1904)在《人类地理学》、《民族学》等著作中第一个系统地说明文化景观概念(他较多地称为历史景观)。把景观作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后就被普遍采用了。施吕特尔(Schluter,O,1872-1952)于1906年在慕尼黑大学任职演说中提出,地理学者应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主题将给地理学一个合乎逻辑的定义;探讨人类创造的景观(即文化景观)的变化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19页)。帕萨格(Passarge,S,1867-1958)不仅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作出了贡献(詹姆斯和马丁,1989,第224页)。他反对把景观作个别的描述,认为必须把景观看作一种类型;把一种景观类型看作一种空间体系,即相关要素的集合体;主张划分景观类型的最好指标是植被,他据此划分了地球上的景观带(《地球景观带:自然与文化》);1913年他创立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20年代出版了《景观学基础》(3卷本)、《比较景观学》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成为著名的景观地理学家。本世纪20年代,“文化景观”一词在地理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这与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DeBlij,HJ,1986,P142)。1931年苏联著名景观学家贝尔格(Berg,LS,1876-1950)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一书,认为景观“是占有一定地域并相互联系的一组环境要素(地方气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动物)所组成的统一体,并认为景观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1939年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Troll,C)提出了“景观生态学”概念,把景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推动了景观理论的发展。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时,对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半岛)的各地段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纬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个变量的函数。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页)。在美国,斯宾塞(Spencer,JE,1907-)和霍华斯(Horvath,RJ)、乔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别从农业、文化、行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观。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刘易斯(Lewis,GJ)把景观看作是人们周围能见到的连续平面,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我国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李旭旦,1984,第223页)。2文化景观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地位及研究内容乔丹等人认为,由于文化景观反映了创造景观的独特文化,因而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文化地理学者通过观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观,可以获得关于该处人类集团的许多有用信息。基于这一原因,有的地理学者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国内有人把文化景观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学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于苏尔等人的努力,创立了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景观学派。文化景观之所以会成为人文地理学特别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也许部分原因就在于文化景观较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娱乐。文化景观也反映了人类集团改造世界的态度。此外,文化景观还包含着有关文化起源、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诸方面有价值的证据。因此,研究文化景观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对景观的形态、构成、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还要探讨如何引导文化景观建设,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景观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土地利用划分的现状与配置、建筑物的式样风格、人类活动的形式等,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目前,国外大多数学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前者指没有职业建筑师的帮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筑物,其建筑风格和建筑方法来源于民间文化。后者则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征,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的摩天大楼和大量的可移动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方式。3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方向31文化景观构成文化景观存在于地球表面,并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独特组合能构成奇特的自然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自然环境具有地带性特征,使文化景观中的许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构成文化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动植物、水文、气候和土壤等,各种因素在景观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条件常常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巨大的作用,影响到景观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观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场所,是文化景观赖以存在的基础。而在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乡村田园景观、园林景观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观中最鲜明的要素之一。文化景观构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两类,即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物质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以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饰、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其中聚落最显而易见,是文化景观的核心。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了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征,也反映了民族的生产生活习惯、区域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状况和农业生产结构。依据物质因素的活动性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活动性因素和相对稳定因素。活动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驯养的动物、交通工具等;相对稳定因素则主要指文物古迹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筑物。非特质因素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政治因素、生产关系等。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可以透过文化景观的物质外貌,深入文化景观内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并与具体物质景观相呼应,使文化景观的研究不断深入。除此之外,文化景观还有一种凌驾于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之上、可以感觉到但难以表达出来的“气氛”,它象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文化景观构成的非物质成分。英国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欧洲地理》(1969)一书中写道:“……一个区域要和它的四周区别开来,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语言和技艺外,还必须有一种基于某种宗教教义、社会观念、政治模式(有时是三者的结合)的强烈信仰。因此,区域化必须以景象作为基础,每一个社会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种和它的邻区稍稍不同的标记……”。32文化景观的发展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服从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有所贡献,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由于民族迁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观往往并非由一个民族创造的。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类占用说”,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称为“相继占用”。文化景观源于农业,人类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成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宾塞(Spencer,JE)和霍华斯(Horvath,RJ)1963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研究了三个近代农业区——美国玉米带、菲律宾椰棕区和马来西亚橡胶区——的发展与文化变迁,得出了形成这些农业文化景观的六个要素:心理要素(对环境的感应与反映)、政治要素(对土地的配置与区划)、历史要素(民族、语言、宗教与习俗)、技术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与能力)、农艺要素(品种与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经济要素(供求规律与利润等)。对这些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就可以划分出农业文化区。33文化景观类型的划分对于文化景观类型划分的原则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内一些学者对此作了探讨。金其铭等于1985年在划分江苏省高淳县的文化景观类型时,采用的划分原则有: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自然环境、人口密度与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发生发展过程;文化现状特点相似;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今后建设方向大致相同。董新于1990年提出划分乡村文化景观的五条原则,即相关原则、同质原则、外观一致性原则、共时原则、发生演化一致原则。由于文化景观的构成复杂,分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可视性可以把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根据人口密集程度、就业构成、建筑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观划分为农村聚落景观、人口景观、政治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建筑景观、流行文化景观、城市景观等较具体的类型。笔者认为,在划分文化景观类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能把划分自然景观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观上。虽然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密切的发生学关系,且都属于地理综合体,但在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为主,后者为纯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观应该有其独特的划分方法。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景观概念的认识有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划分原则和划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其次,文化景观的划分必须采取定量和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景观的划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必须采取定量与主观感知相结合的方法,即把影响区域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要素以量的规定性来加以限定,结合主观感知,从而划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观来。再次,划分文化景观要注意景观要素在组合上的相关性。文化景观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统一体,在空间上应视为一个整体。尽管聚落是文化景观最显而易见的部分,但它并非孤立存在,它必然与景观的其它要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农村地区,农村聚落与另一种文化景观要素土地利用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在我国农村地区,山区与平原的文化景观迥异,耕作区与牧区、林区的文化景观也截然不同。江南水乡砖瓦结构住宅,屋旁有杂树竹林、村前有河沟池塘,小村庄散布在一望无际的稻田之中,拱桥……构成了特有的统一的水乡农村文化景观画面。这种画面如果没有水网、拱桥、稻田,就不是水乡农村文化景观了。34文化景观的解释对文化景观进行解释是文化景观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尽管文化景观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影响而产生的,但它却可以由单独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释。例如,可以赋予景观以象征性的评价标准,而这种评价标准又能依次产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结果。与此类似,如何解释景观也反映了有关人员的评价标准和态度。例如,资本家可以从金钱角度解释景观,艺术家可以从美学角度解释景观,科学家可以从生态角度解释景观,社会活动家可以从混乱和非公正解释景观。[14]目前,对文化景观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模型。1画家式模型。它擅长于描述世界,且这种描述具有相当真实的政治后果。但该模型仅局限于欧洲。2民间景观起源模型。其长处在于它能提供详细的描述和景观的历史,但它难以揭示社会再生产和变革时景观是如何被利用的。3书本模型。在该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交流符号,景观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价值观得以交流的许多文化书本的一本。该模型的长处在于,它既保持了景观是一种物质现象的定义,又看到了景观得以产生和变迁的社会过程。但在许多情况下,该模型所假定的复杂的书内联系很难探索。4剧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观解释成剧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仪式的可见的、常规的性质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戏剧比喻上的人类动力模型可能因戏剧脚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刘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类似的方式体验环境且对环境的反应可由社会和文化进行传输。之后,他提出了景观解释和研究的七条原则[14],即1景观是文化的线索,可以提供占据景观的人的类型的证据;2景观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当然的普通景观很难通过传统的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义观点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观的意义需要考察该景观的历史;5某一文化景观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进行研究才有意义;6因为绝大多数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所以景观的解释依赖于对该处自然景观的认识;7景观中的几乎全部客体都可以传输某种信息,尽管不一定以明显的方式传输。35文化景观的应用研究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美国、荷兰等国在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国的景贵和、傅伯杰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和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18]及生态工程理论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跃光把文化景观论、景观生态应用于城市规划,认为城市景观规划将实现四种转变,即由物理规划向生态规划的转变,土地利用规划向景观功能单元规划的转变,由点线规划向景观网络规划的转变,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变。7.文化景观7.3.关于文化景观含义的拓展与解释7.3.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包括生产与生活设施,内容丰富,反映的人地关系全面。是文化景观的典型、缩影、载体。7.3.2.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7.3.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7.3.4.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文章阅读:文章1读者2002、23期《风格与耐性》、刘元举  《我的家在哪里》  漓江出版社。文章22002、22期《大师的败笔》、梅资  《新华日报》 2002年8月31日评价:城市规划专业的优势,或者说要塑造的优势的城市软件、内涵的侧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软硬并举、兼施和整合。7.3.5.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7.3.6.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7.3.7.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的“文化史层”(sequent occupance)。景观的时空动态变化要求景观生态、景观保护、景观规划。如果说,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那么,“文化史层”反映动态人地关系,反映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有时,文化景观由于演进的连续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观动态变化,如广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时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时候,研究“文化史层”,形成“文化史层”,或者说,从“文化史层”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进行跨时空联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纵向演进。(详细内容见最后一章的第三节 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从文化景观到文化史层,从静态人地关系到动态人地关系,从瞬间、或时代性的“照片”到历史“连续剧”,从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体,反映人地关系的演化与组合,反映文明的演进,社会的“进化”。以下资料来源:徐州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 丰县县城旧城区人口容量与结构调整研究

【论文关键词】:人文地理; 自然; 区域; 趋势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的含义[1]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 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研究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2]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2 研究的主要方法[3] 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的发展趋势: 4.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学走向统一的趋势。 4.2 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其中旅游地理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规律、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4.3 密切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4] 如对农村工业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学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4.4 理论研究逐渐加强 中国地理学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学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4.5 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发展的支柱 地理学中人文地理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应研究的热点。 4.6 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学包括人文地理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 结束语 中国现代的人文地理理论与方法论是在鸦片战争后通过传教士、外国学者和归国留学生传入中国的。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前苏联自然科学体系的影响,人文地理逐渐被经济地理学取代,直到1979年才提出复兴中国人文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空间最广阔的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经济也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制度、历史遗存文化、社会结构形态等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国家的发展。中国需要发展人文地理,而且中国也具备了人文地理发展的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 王兴中,刘永刚.人文地理研究方法论的进展与"文化转向"以来的流派[J].人文地理,2007,(3). [2] 林珍铭.二十一世纪人文地理的教学优化和创新[J].内江科技,2006,(8). [3] 杨志英.服务业地理学的理论与人文地理方法论革新探讨[J].人文地理,2006,(6). [4] 赵建吉.试论人文地理中的分析与综合[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8).

就某个题目(问题)进行的讲座。

人间失格论文素材

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本文整理了想摘抄的神仙句子,欢迎阅读。

1.勇敢是出于逆境时的光芒。——茨威格

2.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席慕蓉

3.那些将要去的地方,都是素未谋面的故乡。—王小波

4.即使踏着荆棘,也不觉悲苦;即使有泪可落,亦不是悲凉。—沈从文

5.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木心

01、凡事需多听但少言;聆听他人之意见,但保留自己之判断。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02、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离合,亦复如斯。

——金庸 《神雕侠侣》

03、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倘若没有过度的欢喜,便不会有极度的悲伤。

——太宰治《人间失格》

04、我一直喜欢下午的阳光,它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机,相信命运的宽厚和美好。

——饶雪漫《按时长大》

05、使人变渺小的感情可耻,使人变孩子的感情可贵。

——雨果《悲惨世界》

前天看完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久久不能忘怀。 如果不是参加读书鉴赏活动,我可能坚持不下去读这篇小说。读它的第一个晚上,我10多分钟就昏昏欲睡,第2个晚上又10多种就眼皮耷拉。我还跟老公说,唉,这本名著是个睡眠神器哪。可没想到第3天,我一口气读完了,读完之后,还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到现在。 我没写过读后感。要怎么写呢?随心吧。我写写我不吐不快的思索。(一)开头和结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作者的叙述,表明他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只是一个故事的叙述者、旁观者。 可所有人都说,《人间失格》就是太宰治的半自传啊,里面的故事跟他的人生高度重合。那么太宰治,既然安排了如此高度重合的人生情节,又为什么要多余地加上这个开头和结尾呢?直接从主人公叶藏的故事开始,不行吗? 开头 3张不同的照片有寓意吗?尤其是第3张照片,他的脸为什么会变得"平庸无奇"了呢?用3张丑陋的照片开头,的确是个很好的钩子,也给整篇小说定了基调。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没懂作者的真正用意,希望有人能分享他的体悟。 结尾 很有意思,是借老板娘的口说出了作者的心声吗?"都是他父亲不好。" 叶藏的悲剧,不是生来如此的吧,他并非生来就是一个怪胎,应该还是后天造成的吧,我这样认为。他本来应该是个表里如一:"诚实又乖巧","神一样的好孩子"。只是却过成了表里不如一,只在外表维持着"诚实又乖巧","神一样的好孩子"的人。 这结尾像是让整篇小说的意义升华了。 我好像就是在这结尾中听到了作者隐隐的呼喊,那不是大声的呐喊,那是一种小声的、隐忍的、但又不吐不快的,整篇小说中唯一的一次求救声! (二)印象深刻的情节 (1)被人看穿了 童年时,唯一看穿了叶藏的假面的,是班上一个最羸弱、衣着破烂、功课一塌糊涂,像白痴一样的同学 - 竹一。这人似乎也成了叶藏的朋友,还给叶藏引见了让叶藏深以为然的妖怪的画像。学校里的画帖只是把美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描绘为美,这让叶藏感到无聊透顶;而妖怪的画像,让叶藏体会到:绘画大师可以利用主观的力量,且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尽情沉浸在表现丑的愉悦之中。叶藏认为,这才是画法的秘笈。 这段内容,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是作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根本不在于外貌、阶级的匹配,只在于心吗?竹一这个人物,是为了这个原因而存在的吗?他似乎是全文中唯一能稍许了解叶藏的人啊。 但在童年之后,这个人物却在文中消失了。作者为什么没有让竹一继续存在呢?是因为, 他只想让后来的叶藏越来越孤独吗?让这种孤独变得极致?不能让一个人懂他,容不下一个竹一,是这样吗? 我也迷茫,我的理解是否对。 (2)跳海 叶藏跟一个酒吧女招待一起跳海自杀。叶藏显然不爱她。但是我好奇,这个女招待出现在文中的意义。还有,她为什么要和叶藏一起去死呢?叶藏的行为当然不合逻辑,因为他的人设如此。可这个女招待,为什么也愿意和叶藏一起去赴死呢? 仔细一看,文中确有交代她的人生也不如意,她也冒出过"死"的字眼。所以,当叶藏决定去死时,他们就欣然同去了。 那么, 她出现的意义,是否说明了,当时的时代,不止叶藏一个人过得生不如死,还有很多人也同样被生活折磨得筋疲力尽,不愿再生而为人呢? (3)不"丧" 叶藏是个如此"丧"的人,通篇如此。正因为这样,当文中稍微出现那么一两个不那么"丧"的情急,就显得赫然在目。 第一个我注意到的情节是 :"比目鱼"问叶藏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叶藏说,他后来才知道,"比目鱼"实际要问的,是他要不要去学校上学,家里可以给他提供资金。叶藏说,因为这次他的错误回答,生活方向彻底变了。 读到这里,我感觉叶藏有稍许的遗憾,这和他一贯以来显示出的不求上进、了无生趣,似乎稍有违背哪。 难道叶藏的心里,其实还有一丁点儿想走正常路径的念头,还有一丁点儿对正常人生的向往吗? 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对他来说,可是了不起的正能量啊!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从整篇小说来看,当然就更有讽刺性了,更有张力,让读者更难受了。 第二个情节 ,比较明显。当叶藏听到静子母女在屋内幸福地谈笑时,他本可以走进去,加入她们。但他却逃走了,逃走时带着对静子母女的祝福。他不愿意自己这个混蛋毁了她们朴实美好的幸福。 所以叶藏,他虽然过着糜烂、荒唐、混乱的生活,但是, 他到底拥有着一颗纯良之心啊 。他对美好的生活是有鉴赏力的,只是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而并不是他不懂得美好。 这样想着,我们作为读者,会不会愈发心疼叶藏了? (4)对妻子被侵的态度 作者叙述叶藏看见妻子被一个商人侵犯的情节,写得语焉不详,似乎是傻乎乎、天真的妻子被人欺、性侵,但也有可能是出轨。似乎前者的可能性更高,但作者好像并不在意到底是哪种。他刻意回避了。可他用的语言又多么刻薄、冷酷啊。他写到:有两只"动物"正干着什么。他又写道:这也不失为人间景象之一。也是人类面目之一。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之后,他又写:不知为什么,比起那个商人,我倒是更加痛恨崛木。在他第一时间看到时,原本他可以用大声咳嗽来加以阻止,可他却什么也没做,就径直回到屋顶上来通知我了。对崛木的憎恶和愤怒时常会在不眠之夜席卷而来,使我呜呜呻吟。 读到这里,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叶藏对崛木的憎恶和愤怒,我读到的,好像是 叶藏对自己的谴责 。他这样一个自暴自弃、放手了人生的人,似乎本不应该对这"人间景象之一", 对这"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之事动感情。他不爱他的妻子,他不是应该冷漠、淡然、心里没有一丝波澜吗?那样才更符合他不得已苟活于世、麻木的人设吧。可他为什么就愤怒了呢?我窃以为, 他的愤怒不是对外,而是对无力、无奈、无助、软弱、卑微的自我的愤怒。 他首先恨自己没有救良子的意愿,其次恨自己没有救良子的能力,最末,才是恨别人不救良子。以上就是另我印象深刻的各个情节。 也许有人说,不必追求情节的为什么,因为这不本身就是太宰治的大概人生吗?人物的出现与否、情节的走向,只是他真实人生的走向而已,何必追问为什么呢。 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昨天才听无戒老师说,作者不要想着去隐藏自己,因为所有作者,本身就是在裸奔的。即使小说里的人物不是你,但你的小说一定通篇都是作者你的思想啊。作者是那么一个纯熟的、专业的作家-太宰治,难道他会不懂得这个道理吗?他自然懂,所以他没有想过要去掩饰自我。只是,即便这样,他在写作时,仍然有选择素材的权力。我认为,他放进去的,一定是他需要放进去的情节,他把真实改编了的,也一定是他觉得需要改编的情节。退一万步,即便这是他喝醉了酒写的,没有作刻意的逻辑安排,但我想,那也是他的潜意识替他作的选择。 所以,我认为,上面的思索应该是有意义的。(三)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我认为是作出了一种卑微的求救声。它不强有力,它不是那种斗志昂扬、高高在上的,对社会的慷慨陈词的控诉、鞭笞。 它用了一种近乎毁灭式的人物塑造,把自己低到尘埃里,用趴在冰冷地板上祈求的方式,在泣诉人性和整个社会的冷漠、自私、刻板,等等等等。 他用叶藏的自暴自弃,用这悲惨、卑微的人生,传达了对人性和整个社会的绝望。 这是多么痛的讽刺! 但与此同时, 在通篇充满着耻辱的自我否定中,我还是从缝隙中看到了一点点叶藏和作者对真善美的鉴赏。 这说明,他又不是100%的绝望啊,竟还有那1%的希望! 作者竟然一时心软地,违背了本心地,把这1%留给了我们! 这就是让我翻来覆去,如鲠在喉,久久不能忘怀它的原因了吧。(四)我们呢? 好巧不好,像是太宰治特意隔空托人给我送来了一点写这篇读后感的最后素材。 他托的人,是我女儿。 我边躺在床上陪7岁的女儿入睡,边在手机上写这篇文章,女儿忽然从被窝里伸出脑袋,明显她还不想睡觉。 她强行聊天:"妈妈,今天我们英语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心理课。" "你们还有心理课?英语老师上的?"我觉得有些小小的好笑,并没有放下手里的手机。 女儿接着说:"老师问我们,你们爱自己吗?" "你怎么回答的?"我终于从手机上移开了视线,望向了她。 "爱呀!老师还让我们把爱自己的理由写在便签纸上呢!"女儿叨叨:"我写的是,因为我自信、乐观、活泼,所以爱自己!" 啊,孩子真是明媚!我好像立马看到了,从那一片乌漆漆的岩石缝里透出的,那1%的光。她这么勇敢、直接、坦率。 "妈妈,那你爱自己吗?"她在昏暗的房间里,闪着孩童特有的明亮的眼睛,看着我。 我没有料到啊,会有这么一问。 我胆怯了,停顿了,掩饰了。 "没有像你那么爱......" 我迟疑着说。 黑暗中,我补了最后一句:"但你爱自己,非常好,宝贝......睡吧。" (完)

鉴于各省高考以议论文为主,需要许多素材来支撑论点,我推荐以下几本书:《论语》《菜根谭》《资治通鉴》《史记》等以及根据百家讲坛中各位名家讲座内容所出的书,例如《于丹论语心得》等书,不进包含了经典内容和故事,还包含了名家的理解和感悟。

对于想要尝试写作的初学者而言,《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里的写作原则和规律,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这本书适合各行各业的写作爱好者,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关于文学创作的教科书,如果你有写作方面的困惑,《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无疑是你的首选,答案都在里面呢。

以人格为主题的自我分析论文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注重从整体的视角探究人性本质的一个分支,它以人性及其差异作为其核心,研究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人。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1 浅谈人格心理学对于设计团队合作的影响 摘要:团队合作指的是一群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同时在设计行业,团队合作更是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创意以及不同理念相碰撞所产生出的火花往往是让整个设计升华的过程,然而设计行业的团队又有别于其他团队,因为这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着相对比常人更加突出突出的人格特征,那么所产生的差异化也会更加明显,但如果一旦能够达到完美合作并且让每个人的思维都保持相对独立,团队将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关键词:人格 ;心理学; 团队; 合作 人格心理学与团队合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人格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分支之一,可简单定义为研究一个人所特有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Personality”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单包括性格,还包括信念、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而在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种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一定符合这个集群所在的所有特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道的的具有双重人格,因此本文将借由海伦·帕尔默的《九型人格》来将人格进行大致分类,对于人格的分类不是画地为牢将自己禁锢在某种或多重人格当中无法自拔,相对来说每一种人格都包含着缺陷,所以不断的去根据不同人格的缺陷完善自己是团队合作当中的重要部分。 九型人格所归纳的九种人格:完美型完美主义者,全爱型给予者,成就型实干者,艺术型浪漫者,智慧型观察者,忠诚型怀疑论者,活跃型享乐者,领袖型能力者,和平型调停者。不论哪一种人格都有其图特的行为准则以及处事特点,在所追求的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上都有着自己特别的一份准则,所以,如何将不同的合作对象进行相对正确的人格分类并将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别加以总结归纳,明智的向他们安排在一起进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个设计团队当中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合理的分工,一个成功的设计团队往往有以下四种人的存在,领导者,组织者,技术者,狂想者,那么,这四种人在设计团队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起作用也不尽相同。 首先在一个设计团队当中,领导者的地位至关重要,一个领导者除了具备优秀的业务能力之外,同事需要兼顾大局,看清眼前局面,能够清晰地做出最有利于团队长远利益的正确决策,那么在九型人格当中,适合于做领导者的莫过于领袖型,能力者,其处事特点是:追求权力,有正义感。喜欢做大事;是绝对的行动派,一碰到问题便马上采取行动去解决。具攻击性、自我中心、轻视懦弱、尊重强人。而本文说过任何一种人格都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弱点,与这类人合作时,保护其强烈的自尊心以及沟通特点都是合作者需要注意的,而其本身需要注意的则是对于自身虚荣心的膨胀加以控制以及避免冲动以伤害到他人。 团队的第二个部分,组织者的人选则应该是多样的,具有以下几种人格的人都有能力胜任这项工作,这也就意味着,组织者的工作对外的涉及面是相对较广阔的,这个团队位置需要对整个团队的思维进行一个大的整合,将所有零散的创作灵感以及想法都通过完整的策划运用到现实当中去,而适合这种团队位置的人分别是他们分别是:智慧型,观察者,和平型,调停者,这两种人都饱含的丰富的人格特征,其中,观察者的特征为冷眼看世界,抽离情感,喜欢思考分析,要知很多,但缺乏行动,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喜欢精神生活。而调停者则属于须花长时间作决定,难于拒绝他人,不懂宣泄愤怒;在跟这两种性格的合作对象相处时需要注意沟通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让他们始终对团队保持如一的热情至关重要,长时间的冷淡会使他们趋于平淡,安于现状。 设计团队的第三个部分,技术者,技术者需要将整个团队零散的各种灵感与理念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实现,是整个团队的技术支柱,被重视的成就感几乎是他全部的动力,那么是个这个团队位置的则是成就型,实干者,他有着强烈好胜心,喜欢认威,常与别人比较,以成就衡量自己的价值高低,着重形象,工作狂,惧怕表达内心感受 ;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当与这类人合作时除了同样需要兼顾到他强烈的自尊心之外,还要注意其野心的膨胀等不安定因素,过分的赞扬以及支撑团队技术工作的重要工作特质会让其展现出更突出于常人的自我肯定与自我价值,而其自身也需要注意不能过分要强,需要与领导者的性格达成共识,同时组织者需要从中调停以及整个所有不理因素并排开。 设计团队最后一个部分,狂想者,狂想者需要的是异于常人的感性思维,以及敏锐的感受力与观察力,需要能够将源源不断迸发出的灵感整合并完整的表达出来,能够为整个设计团队源源不断的提供自己最大胆的设想以及最具创新意识的理念,那么毋庸置疑适合于这个部分的则是艺术型,浪漫者,易受情绪影响、倾向追求不寻常、艺术性而富有意义的事物,对美感的敏锐可见于独特的衣着,及对布置环境的品味显出他的独特性、极具创造力。当与这类人合作时需要时刻细心注意其言行,其敏锐的感受力也许会造成团队之间的误会,同事其自身需要加强正确的心态,易悲观消沉的心里特质有时候会将整个团队的气氛带入谷底。 在设计团队中当中,这四种人的存在必不可少,而在当今这个社会,团队合作是发挥团队最大作用的根本所在,将人格心理学与设计团队合作黄金法则相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一个团队真正应有的实力。而当所有人在特定的团队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的过程。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并且会自动地驱除所有不和谐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会给予那些诚心、大公无私的奉献者适当的回报。如果团队合作是出于自觉自愿时,它必将会产生一股强大而且持久的力量,并将力量最大化。 人格心理学论文1500字篇2 浅析人格心理学范畴的性 【摘要】 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性与人格是互相影响的。文章介绍了心理学家对性与人格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对同性恋及性变态者的人格研究、影响个体性态度的人格变量、男女两性对待性态度的异同。文章最后提出应探求性对人格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性; 人格; 同性恋; 性变态; 性态度 几千年来,有关性的描述频频出现在文学、绘画等作品中,但真正系统地研究性却只是近一百年的事,人们对性的研究已涉及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目前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个是性心理异常与人格的关系,另一个是对性态度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两个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试图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1性心理异常与人格 1.1同性恋 一些学者认为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有生理上的差异,也有人认为二者在生理上并无差异,只是对性伴侣的选择有所不同而已。大多数研究发现,就约会次数而言,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并无不同,只在性态度上有显著差异,同性恋者比异性恋者更加放纵;在关系卷入和对伴侣的性行为两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但同性恋的排他性较异性恋低[1]。总之,研究未发现同性恋者具有某种共同的人格特质。 1.2性变态 性变态者通常由非正常的性行为方式去寻求性满足,有关性变态者的人格研究较多,一般认为,性心理异常者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如有人对男性性变态与男性强迫症进行MMPI对照分析,发现二者在人格上有共同的特征:退缩、敏感、拘谨,表明性变态是一种强迫行为,性变态者更加柔弱、缺乏自信[2]。 目前有关性侵犯者的人格特征研究较多,研究结果暗示:性侵犯者更可能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而不是精神异常的结果。例如:性侵犯者在神经质上的得分较高,而在外倾性、尽责性上的得分较低;强奸犯有较高的自尊和强烈的男性优越感,对自我的优越感也很强[3]。因性侵犯而入狱的罪犯比因其它罪行入狱的罪犯表现出更多的强迫性和回避性[4]。 1.3性功能障碍 与性有关的另外一个领域是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与人格(心理)问题互为因果。研究已经证实:有勃起、射精困难的男性具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惩罚、对抗性、愧疚感、对拒绝的敏感性,更高的外控水平,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害怕承诺、担心失去对关系的控制、有较高的性愧疚感[5]。 在当代,提到性就不能不提艾滋病。艾滋病与人格并无直接的联系,但一些人格特征如感觉寻求,却可能增大性行为的危险性,高的外控水平也可能与此相关。较高的神经质、较低的尽责性、较低的宜人性得分与高风险行为有关,同时高风险组在自我效能、自我约束、成就动机上得分较低[6]。 2对性态度的研究 性态度量表可同时对性态度的几个维度进行测试:性的放纵度――个体认为可以和许多人保持性关系而无需承诺;性实践――性行为同时有控制生育的义务,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性的理想――性是爱的表达方式;性的工具性倾向――性不过是追求身体愉悦的工具。 2.1人格变量对性态度的影响 如前所述,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是人格与性的关系。五大人格因素与性态度、三种性行为之间彼此相关。男性在性兴奋与性好奇两项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而女性在性满足上的得分高于男性。另外,神经质与外倾性两种特质对个体性态度的预测力最高,其次是尽责性和经验开放型,个体的性行为则与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三种特质有关[7]。目前常被心理学家关注的人格变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自尊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与其外表吸引力、成败经验、以及在群体中受欢迎的程度有关,因此个体对性的态度受到所属群体性规范的影响,如果群体性态度开放,则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对性放纵、性实践和性理想的认同均较高,当一个社会团体的性态度较保守,或一半开放、一半保守时,成员的自尊水平与其性放纵的程度并无相关。也有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无论是男性被试还是女性被试,自尊与性态度均无显著相关,但自尊水平与对性的工具性态度有微弱的负相关,低自尊者更倾向于把性当作是满足身体需要的工具。 女性自尊水平会影响避孕行为[8],高自尊的女性在避孕行为中感觉到的风险性较低,即她们认为自己意外怀孕的可能性较低。当性行为中怀孕的风险性增大时,高自尊的女性却常常会低估了这种可能性。 2.1.2内倾和外倾内、外倾是人们描述人格的常用维度。外倾的人在主动性、社交性、冲动性上得分较高,内倾的人则正好相反。我们可以假设外倾者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年龄更早、频率更高、有更多的性伴侣。研究支持了以上假设,而且外倾者比内倾者更早获得有关性的知识,对性的态度感到更加愉快,更喜欢寻求新鲜感,对性活动的兴趣范围更广(同性恋除外)。 2.1.3自我监控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高度自我监控的人会随时根据社会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而监控水平较低者则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情绪和看法行事。高自我监控者更加愿意与除伴侣之外的其他异性约会,他们更愿意与并不熟悉的异性发生性关系,有更多的性伴侣,参予了更多不同的性活动[9]。为什么高自我监控者有更加放纵、自由的性态度和范围更广的性倾向呢?研究发现,高自我监控者更多地将自己描述为“具有诱惑力的”、“善于调情的”,更多地将自己的约会伴侣描述为“善良的”、“真诚的”、“礼貌的”、“温暖的”,也许是这种对自我和异性积极的知觉方式,使得高自我监控者有更多的机会与异性建立性关系[10]。 2.1.4自我表露自我表露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显示“真我”的内心活动,自我表露是人际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Miller等人曾用自我报告法测试个体对恋人的自我表露水平,以及激发他人进行自我表露的能力,发现性放纵、对性的工具性倾向与自我表露无关,但性实践和性理想与自我表露呈正相关[11]。 2.1.5男子气和女子气男子气与女子气与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同有关,指一个人所具备的社会普遍承认的、分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如男性威猛、果断,女性温柔、细腻。研究表明男子气的特征与性放纵呈正相关,相反,女子气的特征与之呈负相关;男子气与性的工具性倾向无相关,女子气则与之成呈负相关。 另外,一些人研究了人格特质对已婚夫妇性关系的影响,发现影响性满意度的是伴侣之间的关系,不是人格特质[12]。在评价伴侣关系的四个维度:亲密性、一致性、独立性和性关系中,亲密性对伴侣间关系的满意度贡献最大,性关系所起的作用最小[13] 。由此看来,人格变量对性的影响更多地发生在未婚者身上,他们尚未建立长期、稳定的婚姻关系;对已婚夫妇而言,长期的亲密关系已使人格特质显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关系本身。 2.2性态度的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一直是心理学家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性别的不同也使得男性和女性在性的态度上有不同的表达,对性态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对性的态度上,男性和女性既有共性,也存在性别差异。 2.2.1婚前性行为在对婚前性行为和手淫的态度上,男女两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男性大多表示赞同,女性则相反。在第一次性交的年龄上男性和女性是相似的,但在“第一次发生性关系的原因”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女性因为感情因素而发生性行为的数量是男性的两倍,而男性由于好奇的原因发生性关系的数量是女性的两倍。对随意的性关系赞同与否,男性的回答更多是肯定的;对特殊性行为的态度,男性更多地是为了满足身体的需要,女性则更多地是由于爱或被需要。而对于情感因素是否是发生性关系的必要条件,女性更多作肯定回答[14]。另外,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比女性早,性伴侣比女性多。 2.2.2性吸引力的来源男性和女性都同意外表的吸引力是引发性愿望的最重要的原因。有趣的是,男性常认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使男性更有魅力,女性多认为温柔、无助、脆弱会使女性更具吸引力。而事实上,女性并不是如此看重男性的社会地位,同样,男性也并没有对女性的温柔表现出特别的兴趣。 2.2.3对性关系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在性的态度上,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都比男性更加严厉、苛刻。例如在中国古代,男性可以三房四妾,而女性即便是丈夫死后也终身不得改嫁。那么,男性和女性自身对性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差异呢?研究结果表明,男、女两性都对有感情的性关系评价更高,表明在性关系的评价标准上并无性别差异。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认为性背后的关系背景更加重要[15]。 总而言之,就性态度而言,男性和女性确有差异。在性态度量表的102个项目中,有73个项目是有性别差异的,其中包括测试放纵度的全部29个项目,几乎每一项有关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加放纵,同时大多数研究结果都显示,男性的性态度有更多的工具性倾向。不过,在性行为的实践和对性理想的认同上男性和女性的得分是相似的。在性的自由度和工具性倾向上,也并不是说男性就持十分赞同的态度,只是他们不赞同的程度比女性小而已。与差异相比,两性之间的共性仍然是主要的。 3性与爱的整合 尽管性和爱并不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但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时候,爱是性关系的动机,而性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二者有着共同的人格背景。正是因为有了爱,才使得人类的性与动物区分开来。为了用科学的方法寻求性与爱的关系,研究者还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其中包括六个分量表:浪漫式、游戏式、伴侣式、现实式、占有式、奉献式的爱情。将这六个分量表和性态度的四个分量表混在一起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得到三个因素:游戏式的爱情态度与性放纵和性的工具性倾向彼此呈正相关,属因素Ⅰ,而奉献式的爱情态度与此呈负相关;浪漫式、占有式、奉献式的爱情态度,性的实践、性理想都注重伴侣间的情感与承诺,同属因素Ⅱ。现实式的、伴侣式的爱情态度最看重的是关系的长期稳固性,属因素Ⅲ,并与占有式的爱情态度呈微弱的正相关,与性放纵呈微弱的负相关。 4小结 从性与人格的研究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性对于人格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早在一百多年前,Freud就曾经以性心理的发展来解释人格,但Freud显然夸大了性的作用,并因其泛性论而广受批评,于是在他之后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再也没有了性的位置。性与人格关系的研究提醒我们:在性与人格的关系上,我们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呢?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性心理异常者同时也是人格异常者,而人格障碍在性行为上常有极端表现。临床上对心理障碍的研究也表明,人格障碍与童年期性心理发展受阻有关,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性心理的发展对人格发展可能有极其重要的、但被我们长期忽视的作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有关性与人格的关系主要集中于对性心理异常者的研究,对性态度的研究尚属空白,这说明虽然我们已经不再“谈性色变”,但性似乎还没能登上心理学研究的“大雅之堂”。另外我们也看到,对性与人格的研究成果尚未能纳入到已有的人格理论体系之中,笔者认为,这正表明我们对于性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知之甚少。我们想要知道的决不仅仅是性变态者有哪些人格共性,而是性心理在人格发展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因此,我们对性与人格的研究重点在于把性心理的发展放在人格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性之于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Bringle, R. G. Sexual jealousy in the relationships of homosexual and heterosexual men: 1980 and 1992.[J].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13-325. 2.魏立莹.男性性变态与强迫症的MMPI对照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1996,9(1):10. 3.Baumeister, R. F., Smart, L.,& Boden, J. M. Relation of threatened egotism to violence and aggression: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6,103:5-33. 4.Fazel, S., Hope, T., O Donnell, I., Jacoby, R. Psychiatric, demographic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sex offender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002, 132: 219-226. 5.Rosen, R. C.,& Leiblum, S. R. Current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sexual desire disorders[J].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1987, 23: 141-162. 6.Trobst, K. K., Herbst, J. H., Masters, H. L. Personality pathways to unsafe sex: Personality, condom use and HIV risk behavior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02, 36: 117-133. 7.Heaven. P. C. L. Five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ex: Preliminary finding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 28: 1133-1141. 8.Smith, G. E., Gerrard, M., & Gibbons, F. X. Self-esteem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of vulnerability to unplanned pregnancy in college women[J].Health Psychology, 1997, 16: 137-1146. 9.Snyder, M., Simpson, J. A.,& Gangestad, S. Personality and sexual rel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 181-190. 10.Harnish, R. J., Abbey, A.,& DeBono, K. G.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ex game”: The effects of gender and self-monitoring on perceptions of sexuality and likability in initial interactions[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20: 1333-1334. 11.Miller, L. C., Berg, J. H.,& Archer, R. L. Openers: Individuals who elicit intimate self-disclosur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50: 428-438. 12.Schenk, J., Pfrang, H., & Rausche, A. Personality traits versus the quality of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as the determinant of marital sexuality[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3, 12: 31-42. 13.Hassebrauck, M.,& Fehr B. Dimensions of relationship quality. [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2, 19: 253-270 14.Carroll, J. L., Velk, K. D., & Hyde, J. S. Differences of males and females in motives for engaging in sexual intercourse[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1985, 14: 131-139. 15.Bettor, L., Hendrick, S. S., & Hendrick, C. Gender and sexual standards in dating relationships[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95, 2: 359-369. 猜你喜欢: 1. 大学生心理学论文1500字 2. 大学人格心理学论文 3. 关于人格心理学的论文 4. 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相关论文1500字

写作思路:可以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的手法来进行描述,将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自己属于一个什么样的人详细的剖析清楚等等。

正文:

不知什么时候我变成了一个古怪的,独来独往的女孩子。好像没有什么人和我说话,没有什么人陪我吃饭,也没有什么人和我逛超市。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很古怪,我喜欢和别人说话,但我很少说话。那是因为我每一次开口,别人都会觉得我唠叨;有没有人陪我吃饭其实也无所谓,但我不喜欢别人催我:“唉,你能不能吃快点嘛?”;逛超市,我是真的不喜欢……

还有,体育课上一到自由活动的时候,你们就能见到我,如同一个孤寂的灵魂在操场上漫无目的地飘荡,看上去好像整个人都已经废了。虽然那时我正在思考一切自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好像是很古怪吧,对吧?像是一个脱离现实自嗨的人。

但其实不是这样。你们认为我唠叨,是因为我喜欢A,但其他人都喜欢B,你们聊得很开心,对我来说像念经;你们一口饭嚼5下,我就嚼10下,怎么有意见吗?帮我吃啊!每次下定决心去超市买点零食——哎呀,这个太甜了……那个太多了,吃不完啊……这个,就这么点,这么贵……然后空手出来,白白浪费了5分钟。

明白啦?我就是这样成了个独行侠,或者说一个“古怪的人”,所以渐渐地不常和别人说话。

以前有人问过我,你没什么朋友,就没想过是自己的问题吗?对此那个操场上飘荡的孤寂的灵魂思考了很久的人生。渐渐地,我也明白过来了,我并不古怪。

比方吧,你们喜欢A我喜欢B,你们不喜欢我说B,我也不喜欢你们说A,那就各做各的事情,你们没有听到B我也没有听到A,大家都好好的对吧?而且我也没有必要为了交朋友而强迫自己喜欢,对吧?

那样会让我自己浑身不舒服,我不合群,我不交朋友,不是我孤僻古怪,是因为我想和B合群,想和B交朋友,但大多数人都和A合群,想和A交朋友,是这个理对吧?A和B都很好,只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罢了。

所以如果你喊我,我没有回应,不要以为我耳背,我是在“念经”,念那些你们不喜欢而我又痴迷其中的“二氧化硫”。

我活泼。喜欢和一些班里的同学玩,因为和朋友一起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

我友好。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我都喜欢和他们一起,即便是他们生气不理我,我也会去亲热地安慰他们。

我乐于助人。有时,我的同学没带文具,我都会爽快地递给他,有时还会露出笑眯眯的表情。

我认真。虽然,我学习成绩不怎么好,但是,不管我考得多差,只要我认真不断努力,不马虎,就是好样的。

我爱看书。每次,我都是全神贯注地看着,外婆要叫好几遍,我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我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怕被外婆骂。

我爱幻想,喜欢写童话。每次写童话,我都会很兴奋,一拿起笔就一刻不停地写着,在短短的三十分钟里,我已经把作文写好了。

我爱收拾。有时我会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很干净,有时还会把客厅、房间都收拾一遍。我收拾得一丝不苟、一尘不染,还会受到外婆的表扬。

我上课不说话,但有时会说,可是我都改正了,以后上课不再说话,不开小差,老师跟我们说过,在她眼里,只有认真和不认真。我的字还算漂亮,虽然外婆说我的字结构不好,可是,在老师的眼睛里,我的字算认真的了。只有认真,才会写好。

我终于知道我是谁了,我是一个勤快、认真、不马虎的人。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是就人格而言的。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同样是热爱劳动的人,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表现为动作迅速,但粗糙一些,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人格养成是根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对十六岁、即将成人的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形式。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说的人格包含了许多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与伦理、道德相对)、法律上的指一种资格(与权利义务有关)等等。。。。。。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感受到书中作者所刻画的各种人物的心理特征,有的人英勇、有的人懦弱;有的急躁,有的沉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觉察到周围人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这些心理特征其实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人格一词的起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