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容易导致癌症,这没有确切的科学依据。。医学研究表明,除了饮食起居外,情绪的好坏与人的降密切相关。当人遇到精神压力而处于紧张、愤怒、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时,都会引起生理上的异常改变,若时间较长,反复发生,便可能由功能性改变逐渐演变成器质性损害
简单来说,心情对病情在医学上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而且对病情是起到关键的一个作用,癌症是一个急速恶化的疾病,心理因素直接或间接会与癌症的恶化有关。据统计,有1/3的癌症由"心"而生,而至少有40%的癌症患者死于心理因素,包括孤独、恐惧、绝望、极度悲哀情结。如研究白血病患者心理时医生发现,病情明显变化的10个患者中,有9个存在孤独、绝望。因此,缓解孤独是心疗的关键,生病也不要一直闷闷不乐,保持好心情,病情才能好的更快!
帮助癌症患者树立良好的抗癌防癌的心态对于患者的病情康复也是有好处的,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对癌症的治疗尽管在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病人的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心理社会干预方面的研究尤为滞后。根据国外文献记载,约34%~44%的癌症病人有明显心理应激反应或心理障碍,其中18%的病人符合重症抑郁发作的诊断。如何帮助癌症病人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改善生活质量,是肿瘤、精神、心理等学科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国内外许多文献已经证实,心理社会因素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资料表明,C型人格(癌症倾向人格)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这类人在面临失去亲人或面临来自亲人方面的挫折性惩罚时,常出现失望、无助感以及情绪的抑郁,在行为上表现为回避、逆来顺受和长期的郁郁寡欢。诊断一旦确立,癌症对这类病人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心理应激,在情绪上,会产生焦虑、紧张不安、愤怒、悲伤、抑郁;在认知上,会感到失望、无助;在行为上,会表现否认、回避、反复求医,回避社交;在社会适应上,会影响到家庭、婚姻、工作和社会等。癌症的治疗对病人来说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生理反应,如化疗药物的使用会使病人产生恶心、呕吐,放射治疗会产生脱发、身体虚弱,手术治疗会产生疼痛、恐惧、自我形象受损等。 面对癌症患者众多的心理问题,医务工作者应该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充分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疏导患者的情绪。因为绝大多数癌症病人有较明显的焦虑、抑郁、紧张、愤怒和担忧,工作人员应该给病人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表达机会,让病人宣泄不良情绪,耐心倾听并加以引导,使其情绪问题得到缓解。 引入行为治疗技术。相当一部分癌症病人对化疗和放疗存有恐惧心理,甚至产生回避行为,对此类病人可采用逐级暴露、系统脱敏等行为疗法,以便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病人的自信心。 采用认知治疗技术。很多癌症病人存在悲观失望情绪,认为患了癌症等于判了死刑。医生应告诉病人目前手术、化疗药物、放疗等方面的进展,介绍成功的治疗病例等。病人的认知改变了,情绪就会好转。 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病人往往集中精力于病情及可以带来不良情绪的问题上,如经济负担、子女赡养、老人照顾、人际关系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鼓励病人培养相应的爱好,如种花、养鸟、书法、美工等,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感兴趣的爱好中来,不良情绪会逐步得到改善。 夫妇共同参与。健康的一方作为医生的合作者,帮助督促、观察、安慰病人,强化心理治疗,同时促进和改善夫妇间的相互沟通,促进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对癌症患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内外很多资料表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对癌症的治疗和康复都有好处。 癌症是一类全身性基因性的疾病,其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死亡率高,再加上诸多不切实际的传说,令人恐惧万分。不难想象,病人一旦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往往会产生许多不良心理反应。这种心理不仅与正常人的心理不一样,而且与其它病患者的心理也不一样。 当一个人患上了癌症以后,最明显的情绪反应之一,是意识到自己有死亡的危险而产生的焦虑感。焦虑是一种忧虑、恐惧和焦灼兼有之的情绪体验。焦虑产生于一种危险将至而又不能十分确定的状况:自己的病能不能治好?自己还能活多长?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等等。这些焦虑导致心理活动增强,以至出现心跳加快、头痛、惊慌、紧张、恐惧等现象,重者可坐卧不宁,寝食俱废。焦虑心理也是病人攻击欲增强的一种重要的诱因。 癌症患者出现上述不良的心理反应,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对于病情的治疗又是十分不利的。所以重要的是,在出现上述心理后要能及时而恰当地予以消除,尤其是在接受手术、化疗和放疗时,更应配合医生搞好心理调节,帮助自己建立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为此患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除疑心 病人想要为自己选一个好医院、好医生,这种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选准后,就要对所在的治疗医院和医生,有一个基本的信任,认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朝三暮四,结果反而贻误了治病的良机。所以在内心深处,一定要相信自己是能够治好的。医生是会有办法的。这样配合治疗,一定会起到十分积极的效果。 此外,不要主观任意夸大自己的病情,认为自己是重病在身、死期将至,这样对病情也无任何好处。如果确有疑虑,也应将自己的疑虑坦城地向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摆出,让对方作出解释或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及时消除自己心中的疙瘩。 二、谨防急躁 在病人的心理中,常常希望吃药后立竿见影,手术后手到病除。但是愿望归愿望,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尤其是癌症这种疾病,属于顽症之列,不可能是速战就能速决了的。病人如果因此产生了急躁心理,失去了治疗信心,会使病情更为恶化。因些,癌症病人对自己的病,要有打大仗、打长仗、打恶仗的思想准备,内心不急不躁,一切按治疗的既定方针办。 三、处好关系 病人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他的病情能不能好转,十分重要。如果能和各方友好相处,就能减轻内心的压力,心情愉快,集中兵力去与疾病做斗争。为搞好各方面的关系,病人首先一定要学会心理换位,凡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把家人往好的方面想想。要能理解家人照顾自己的艰辛与巨大的压力,体谅他们的不容易。其次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以病卖病,无所顾忌地随意发泄,只管自己的嘴巴痛快,全然忘了别人内心的痛苦。在情绪快要爆发时要及时进行自我提示:不要发火、又来了,不能这样。不让自己对人随意发火,并不意味着不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得以渲泄,而是说一定要有个合理的渲泄方式,而不能只拿自己的亲人当攻击的目标靶。最后要注意多与他人交流,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对他人尽一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之意。大家关系处好了,自己的情绪也就不容易变坏了。 四、减轻焦虑 当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焦虑本是一种很好的警告信号,使人对面临的威胁及时警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而长期的、严重的焦虑,可引起人的内分泌功能失调,进而破坏其自然防御系统,当然会影响到癌症的治疗。 病人应了解自己焦虑的真正原因,这样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病人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治疗活动一无所知,常会引起或加重自己的焦虑感。因此这时就应该主动去了解一些治疗的进展情况,降低或消除自己的焦虑。患者还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活动,来分散自己对所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比如打太极拳、看电视、练气功、听音乐、读书、写字等。此外,适量服些抗焦虑药,对帮助恢复情绪的正常,也十分有效。
许多年来,一直有人信誓旦旦地宣称具有特定类型人格的人更易患上癌症。人们常常认为,精神病患者和内向的人是癌症高发人群。也有人相信人格特质会影响癌症的结果,即癌症患者死亡的可能性。绝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人格特质与癌症之间没有关系,只有个别研究看起来例外。专家们指出,许多此类研究存在样本不足、实验设计粗糙、对照不良等缺陷,意味着那些结果更可能是由实验者的偏见或随机因素导致。另外,一些刊物倾向于发表人格特质与癌症“有关”的论文,而排斥研究结果为“无关”的论文。大众也乐于看到或听到人格特质与癌症“有关”的研究成果,而忽略“无关”的结论。2010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设计最严格的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发表了出来。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接近6万人,追踪调查时间至少30年,严格对照地研究了调查对象抽烟、喝酒及其他已知与患癌有关的因素。这项研究显示:人格特质与患癌风险无关;癌症病人的人格特质与他能存活的时间无关。为了研究心态和存活率的关系,研究人员专门观察了1千多名头部或颈部癌症患者的情绪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癌症发展和存活时间均与情绪好坏无关。基于目前已知的研究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情绪的好坏会影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心理治疗,减压和癌症关系领域的研究结论混杂,这让研究者和病人都感到疑惑。譬如,1989年由大卫?斯皮格尔(David Spiegel)和他的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参与互助小组的患者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而其他研究者在同类实验中没有得到同样的结果。2004年,一项研究综述汇总了许多精心设计的针对癌症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研究,研究涉及1千余例癌症病人,然而并未发现心理治疗对患者存活率产生影响。2007年,另外一些研究者审核了之前所有有关癌症与心理治疗的研究,没有发现一例随机临床试验证明心理治疗对延长癌症病人生命有积极的效果。虽然个别研究显示效果积极,但那很可能是服药的结果(这样意味着某个试验组使用的药物疗法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斯皮格尔组建了新的小组并于2007年重复了自己在1989年的实验,以验证是否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参与互助小组的癌症病人享受了更高质量的生活,但非生命的延长。癌症会损害你的身体,也会让你的情绪和感觉变得负面消极。虽然将心理治疗作为治疗癌症、控制肿瘤扩散或者延长生命的唯一方法并不合适,但是心理健康关怀和情感支持有助于病人和他身边的人对癌症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治疗。告诉那些关心自己病情的人,你可以处理好病情诊断和治疗。有时候,将你所面对的情况告诉你的病友,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答案整理自科学公园)
<<现在癌症的病因是否就是基因的变异或者受损导致,这一点是否确认?>>不一定.有些癌症的病因是心理原因 (psychosomatic causes).心中怒恨怕, 降低免疫力, 引发癌细胞.很少医务工作者注意到这原因
癌症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基因突变的过程。人类在生长的过程中,有一些细胞还会持续的分裂,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就是涉及一个前期的复制,基因的复制然后再分裂的一个过程。复制和分裂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基因的错配,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的这个剧本在编的过程中,在抄剧本的过程中,抄错了然后后边演员在演的过程中这个内容就完全南辕北辙了,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这样一个基因之后编辑的蛋白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的一种错配的积累,这种基因突变积累,就导致了一个新的这样的形态的细胞的出现,而这种细胞多半是以这种永生花就持续分裂,为最主要的表现,这个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癌细胞。
癌症是由于体内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突变的累积所引起的
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和基因有关系呢,有些癌症是可以遗传,可以遗传的癌症和基因有一定的关系。
母乳喂养是最佳的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既可以解决宝宝的饮食来源,同时据有关调查显示母乳喂养对女性的健康也有一定的作用,甚至对一些妇科疾病也有防治作用。如果 母乳喂养能预防乳腺癌吗 ?
美国癌症协会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对孩子母乳喂养的时间长短是影响妇女患乳腺癌发病几率的重要因素,甚至超过了遗传因素。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四分之三的女性不知道,妇女如果对自己的每个孩子母乳喂养超过六个月以上,就可以降低患乳腺癌几率5%。
目前,对于母乳喂养这一特异性机制的原因,科学家还需进一步研究。生活中,很多女性认为乳腺癌的唯一症状就是乳房中出现或软或硬的肿块。自我检查就可预防癌症。但是很多乳腺癌在早期没有肿块,摸不到肿块就以为平安无事,往往掩盖了真实病情。
对于新母亲来说,哺乳对绝经前期乳腺癌和卵巢癌的保护作用证据非常充分。哺乳婴儿时间更长的母亲的癌发率可能更低。哺喂母乳可以减低母亲体内和癌症有关的荷尔蒙水平,同时,哺喂母乳后,身体还会把乳房内遗传基因受到破坏的细胞排出体外,从而降低患上乳腺癌的风险。
1、孕前积极进行乳房保养
从怀孕第5个月开始,经常用香皂和清水擦洗乳头、乳晕,并在清洗后的乳头及乳晕上涂一层油脂,以使乳房皮肤逐渐坚韧。用热毛巾敷盖乳房并轻轻按住,用指腹在乳房周围以画圈方式进行按摩。戴宽松的胸罩,防止过紧使乳腺发育不良及胸罩上的纤毛阻塞乳腺管。每次洗澡后在乳头上涂上油脂,用拇指和示指轻轻抚摩乳头,及早向医生请教矫正内陷或扁平乳头的有效方法。
2、分娩后尽早给婴儿开奶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新规定,产后30分钟尽可能给婴儿开奶,新生儿与妈咪同室同床,以便以不定时、不定量的哺乳原则按需喂养,使婴儿得到最珍贵的初乳。虽然妈咪可能是身心疲惫,乳房也不感到胀,但一定要及早让婴儿吸吮乳房,以免失去最佳时机。
3、随时给婴儿喂母乳
一开始不必硬性规定喂母乳的次数、间隔和喂奶量,应该是每当婴儿啼哭或觉得该喂了就抱起喂母乳,婴儿能吃多少就吃多少,这样可使妈咪体内的催乳素的分泌增多,从而使泌乳量增加,并且还可预防妈咪发生乳腺炎,避免影响婴儿吃母乳。如果妈咪身体虚弱或伤口疼痛,可以采用侧卧位喂奶,但日后不宜经常躺着给婴儿喂奶,否则会影响婴儿下颌发育,日后引起畸形。
精彩推荐:
母乳喂养
早产儿
婴儿湿疹
婴儿吐奶
乙肝疫苗
什么癌症?不过就我目前所学的疾病的治疗方法里,没有母乳治疗癌症的说法。你这是听谁说的?
没有依据,如果真能治疗,医学家早就攻克癌症这个难题了
是的 ,(1)母乳是婴儿最佳的食品和饮料,营养丰富,适合婴儿的消化吸收,最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2)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能增加婴儿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3)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4)有利于母亲健康和产后康复。母乳喂养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5)抑制排卵,推迟月经复潮,还可以减少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
【境外老传言,国内发新枝】“坊间传言,长期饮用咖啡人群胰腺癌发病概率增高4倍。喝咖啡真的会导致胰腺癌吗?”有朋友急切的问道。咖啡导致胰腺癌的传说在国外已经流传40年,近年来这一传言在国内广泛传播,并产生两次高潮,第一次是2011年年底,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死,传言称乔布斯的胰腺癌是常年大量喝咖啡造成;第二次是2013年某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称“长期饮用咖啡人群胰腺癌发病概率增4倍”。事实上,在国外这种传言发端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些流行病学研究,随后的研究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说法,在国内却长传不衰,甚至很多医学业内人士仍持有这种观点。【咖啡与胰腺癌的故事】Brian MacMahon是曾经长期执掌哈佛大学流行病学大旗的国际著名流行病学家,于1981年在著名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著名的研究报告《一份关于饮用咖啡与胰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称“饮用咖啡与胰腺癌之间存在明显关联,在对吸烟的影响做出调整后,每天饮用不超过2杯咖啡人群,男女两性合并胰腺癌相对危险性(RR)为1.8,每天饮用超过3杯以上RR为2.7”,从而得出结论:“很大比例胰腺癌的发生归因于饮用咖啡”。简而言之,就是饮用咖啡增加胰腺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这份著名专家在著名杂志发表的著名研究报告,犹如一颗重磅“咖啡炸弹”,一时间震荡了整个西方世界,迅速全面“覆盖”了《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和《新闻周刊》等著名主流媒体的头版。当时,有的媒体为了渲染其真实性,称Brian MacMahon本人彻底放弃饮用咖啡,代之以茶叶。原因很简单,咖啡是全世界消费量最大的饮料,而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业化国家人口常年饮用咖啡,据2004年一份报告称全球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为1.1公斤,西方国家为4~5公斤(在相关统计中中国这一数字一直是0)。一石激起千层浪,报告引发咖啡爱好者强烈的反弹和咖啡生产商的严正抗议。学界也迅速做出反应,不少科学家指出该研究设计上的不严谨以及在病例和对照组选择等方面存在明显偏倚,质疑结论的可信性。很多研究机构快跟进,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咖啡研究热潮。【大量临床研究给出真相】据统计,迄今公开发表的有关咖啡与胰腺癌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超过500多份。随着研究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虽然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包括Brian MacMahon自己的研究团队在内的大多数研究否定了咖啡与胰腺癌危险性的关联性。特点是,越是后来的、设计更严谨的研究越是倾向于否定两者之间的阳性相关性。最近的某些研究甚至认为咖啡是胰腺癌和其他一些消化道和非消化道癌的保护因子。199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包括21个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性回顾,在调整了吸烟影响后,得出结论是缺乏证据支持咖啡与胰腺癌之间存在相关关系。1997年,美国爱荷华州健康研究所(IWHS)对33976绝经后妇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每周喝超过17.5杯比每周消耗少于7杯人群危险性增高2倍(RR为2.15).2001年,来自美国卫生保健随访研究.(HPFUS) 和护士健康研究(NHS)的两个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咖啡摄入与胰腺癌危险无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关联性,合并RR为0.62。2002年,来自日本癌症风险评估联合队列研究包括110792男性和女性组群的队列研究发现,与不喝咖啡人群比较,每天喝少于4杯胰腺癌RR,男性为0.75,女性0.31,;但是每天消费4杯以上人群RR在男性3.19,女性1.80。就是说,少喝不增加胰腺癌风险,而如果每天喝咖啡超过4杯,则风险增加2~3倍。2007年,同样来自日本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包含102137人经过平均11年左右随访发现,与不喝咖啡人群比较,每天至少喝3杯咖啡的男性胰腺癌风险降低(RR0.6),但是总体上没有发现咖啡消费与胰腺癌风险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合并RR0.8)。流行病学研究中,双胞胎可以避免遗传偏倚,因此是很好的研究对象。2002年,瑞典双胞胎登记队列研究发现,与每天喝2杯咖啡或者以下人群比较,每天喝7杯以上咖啡与胰腺癌之间存在明显负性相关,RR为0.4。芬兰年人均消费咖啡高达12公斤,是咖啡消费冠军国,1995年和2012年的两项队列研究获得了一致的结果,均没有发现咖啡消费与胰腺癌风险之间存在关联。2011年,有意大利学者完成的包含37项病例对照和17项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病例对照研究RR1.10,队列研究RR为1.04,没有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一份由中国复旦大学华东医院完成的包含671 080人、平均随访14.9年的、14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与不喝或很少喝咖啡人群比较,经常喝咖啡人群胰腺癌合并RR为0.82,低到中等的咖啡饮用者RR 0.86,经常大量饮用者0.68 。分组分析发现,在男性经常喝咖啡与胰腺癌风险降低相关,每天每增加1杯咖啡胰腺癌风险约降低3%;这种相关性没有在女性组观察到。【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受多重因素影响,结果难免受到混杂因素,或选择偏倚干扰,实验室研究则可控性更好。咖啡包含上千种各种不同化合物,咖啡因是已知的可以导致突变和染色体畸变,或者促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破坏作用,是一种可能的致癌因子。但是,同时有研究发现,咖啡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性和针对各种诱变剂或致癌物质的抑制作用,因此,总体上不能明确与癌症发生的关系。【权威权威机构观点】美国癌症协会基于科学研究证据认为,高龄、男性、吸烟、肥胖和体力活动缺乏、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肝硬化、胃病、高脂和红肉类饮食、酒精等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并明确指出,缺乏证据支持咖啡与胰腺癌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关系。【特别说明】乔布斯并非死于经典意义上的胰腺癌,即外分泌胰腺癌,而是发生于分泌胰岛素的胰岛细胞瘤。胰岛细胞瘤恶性程度远远低于素有“癌中之王”之称的外分泌胰腺癌,这也是乔帮主罹患“胰腺癌”尚能存活8年的原因。胰岛细胞瘤与咖啡从来就不曾存在任何关联。
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1、调查法,调查法是最基本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资料收集,访谈等形式,对得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2、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需求,通过查阅文献获得资料,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发展历史,研究进展和未来趋势的一种方法,是快速了解进展最为有效方法,也用来指导研究选题,挖掘前沿热点等。3、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设计实验证实确定条件因素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阐明自变量与某一因变量的本质关系。
大体说一下,说不太精细,想具体了解的话,可以去看影响因子较高的论文。从目标上来说,目前科学家的主要努力方向不是治愈癌症,而是将癌症变成慢性病,实现带瘤生存,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研究方向有两个趋势:一个是越来越大,将癌症不再看作一种单一局部疾病,而是将其看作系统性疾病。通过对整个系统的治疗与调整,对癌症进行治疗。比如最近最火的免疫疗法,通过修复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重新拥有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又比如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探究细菌对肿瘤的影响,对治疗方案的影响等等,都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方法,而是调动整个系统。另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小,认识到每个人的癌症都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突变基因,病人耐受能力,对病人制定适合的方案,进行个性化治疗。比如通过基因检测,确定突变基因,判断病人是否能从哪些疗法中获益,从而采取有效率最高的疗法。又比如个性化疫苗,则是完全根据病人的基因进行定制。目前最火的是免疫疗法,典型代表是pd-1与car-t。pd-1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有效率,使得更多的pd-1,pd-l1不表达或者微卫星稳定的病人也能从疗法中收益。方法包括与别的疗法联合,比如联合化疗,联合靶向药,也包括研究新的免疫抑制检查点,阻断更多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通路。cat-t疗法的发展方向则是降低复发率,降低价格和解决car-t疗法在实体瘤方面的无力。另外,比较有前景的方向还有癌症早筛,溶瘤病毒,个性化疫苗等方向。个人认为治愈癌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将癌症的危害降低到一般的慢性病一样,使得病人得到很长的生存期和较高 的生活质量已经发现曙光了。大家不要悲观!!!
论文中常用的20种研究方法如下:
1、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调查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通过访问、开调查会、发调查问卷、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3、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
4、比较分析法
亦称对比分析法、指标对比法。是依据客观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通过同一数据的不同比较,借以对一定项目作出评价的方法。
5、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又称思想方法、认识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
6、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7、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8、功能分析法
或称结构功能分析法,西方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根据对社会现象功能的分析研究去解释说明社会现象。
9、预测分析法
对人们所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事先提出科学预见的一种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