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翻译相关文献,英文2篇、中文3篇,如需要,请留邮箱或直接hi我。
请问你找到国外的研究了吗?求求你告诉我吧,不要国内的,我只要一个国外的就行~我要哭了。
中式菜名译成英文后,是否失去了中国色彩。如一些相当具有中国特色的菜“鲤鱼跳龙门”、“东坡肘子”等,这些如何翻译呢,那译过来后,外国人又能否理解到中国这些菜中的含义呢
于饮食文化的论文: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 意译” 意译〔摘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要把饮食文 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 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 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 〔关键词〕菜谱 翻译 “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 不断地了解中国, 学习中国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 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中式菜谱的翻译除 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 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 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写实型命名法。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写意型命名法。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东坡肉”被译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 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鸭”被译为 Peking Duck.“八宝饭”被译 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这四种菜谱的翻译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国人所接受。 然而从翻译的方法来说, 许多菜名都采用了意译。 一、意译 意译总是与直译、音译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意译,钱歌川在其著作《翻译 漫谈》中是这样定义的:“采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时候改变原意,依译者自己 的意思写出,结果是不大忠于原文(钱歌川,1980:11)。”在汉译英中,很 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写实型命名法还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谱,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意译。 二、中国菜谱的意译 中国的菜谱五花八门,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对其做工材料一目了然, 有的则采用历史文化典故,让客人在品菜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氛;而有的菜名 确实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有的则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命名方式,让食 客充满遐想。很多菜名还采用了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来命 名,这就约束了中国菜名翻译时的直译手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 费解,中国人若是不了解这道菜,也会被英文译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 所以,在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译文的时候,更应该多采用意译的方法。本文通过 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中国菜谱采用意译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直译表达不明时,常采用意译把菜谱译出 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那么好的中文 语言基础和积淀,很多中文说法、词语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毫不费劲,但是在 外国人眼里,这些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者让他们在点菜时,因为不理解不了 解而无从下手。直译菜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外国人看,因为直译往往会让一样 东西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译文跟原文也许会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驰。因为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语义与之对等的单词。或者有 时候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单词,但是这些词不一定可以传达菜名的用 意,因为菜名通常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时候,菜名的翻译只能采用意 译,在直译不能确切表达菜名本意的时候,添加成分,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如,白饭,如果直译,则为 White Rice,但是中国人说“白饭”,强调的并 非它的颜色而是它的内容,是指单独的米饭,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为 求更准确地表达出中文“白饭”二字的涵义,译者此时应该舍弃直译而采用意译,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词,外国人更容易联想到饭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们也不会想到“黑米饭去”。 又如“凤凰玉米羹”这道菜,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道菜中的凤凰并非指一种 鸟,而指的是鸡,称之为凤凰只是为求好听,因为这样命名会让这道菜显得更 有档次。若把其中的“凤凰”译为 phoenix,则让外国人纳闷,因为凤凰仅仅是传 说中的一种鸟,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搬到餐桌上来了,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很多外国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点了这道菜,但是上菜时,他们总会 知道这里的“凤凰”的真实身份,或许到时候很多外国食客会觉得失望。所以对 于这道菜,我们可以译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译为“Smelly tofu”。这种译法算不上错,因为 Smelly 一词本身就能很确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气味特点。但是,很多外国食客也会因 为“Smelly”一词而放弃对此食物的尝试。其实臭豆腐除了臭,也还有香的一面,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就是臭豆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把“臭豆腐”译为“stinky tofu”。 (二)结合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译菜名 很多菜谱包含了俗语或习语,而对于俗语、习语的翻译,直译也无法正确 表达其含义,此时多采用意译。然而,对于菜名的翻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单 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单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采用解释、增译等 方法传达其内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语、习语的菜名,不仅要求翻译工作者能 够通彻领悟俗语、习语本身的含义,还要注意俗语、习语本身与菜肴之间的紧 密联系。习语、成语做菜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比菜名本身更为 重要。此外,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还必须注意把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表达出来, 但又不能过多剔除习语、成语本身的意蕴。因为如果仅仅传达了成语、俗语等 意思,而忽略菜肴材料的介绍,则会让食客在点菜的时候难以兼顾营养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对菜名好奇而点菜,到时候上的菜全部是肉类,这会让 客人觉得很油腻,整个饭局吃得不够尽兴。同时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 学的。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菜名当作是简单的一个词 语来翻译,而应该把菜名与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结合起来,力求使菜谱的翻译 能够完美、忠实地表达原意。 如,中国有道菜叫“过山峰炖清汤”,如果翻译此菜名时采用直译,则会将 其译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对于此译文,不仅外国人看不懂,就连土 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摸不清这道菜是用什么做的,点了这道菜他们将会品尝到什 么。实际上,这是一道鸡汤。“过山峰”在此当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块材料,而是指鸡块本身。为此,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把此菜译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译文既表达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肴所 需的材料,同时也不会让外国食客误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义。 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饭馆将其译为 Ma Po’s bean curd。此种译法对于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然 而并非所有的外国食客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Ma Po 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对食客当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菜毕竟还是豆腐, 不管是谁的牌子,对很多外国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说他们并不一定 清楚这个豆腐与其他豆腐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菜 肴的材料填补上去,说不定可以引发食客的兴趣,刺激其的食欲。“麻婆豆腐”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烹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把它译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还有“蚂蚁上树”一菜,单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国食客也会认为是吃蚂蚁, 因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蚂蚁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汤。而 实际上,这道菜是面条跟碎肉末一起烹饪的。煮熟以后,肉末附在面条上,就 如蚂蚁爬到了树上一样。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们 在翻译此菜名时,不可以简单地译为 Ants climbing trees,因为 Ants 会让外国 人食欲尽失。同时,此种译法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出这道菜的真正内涵,所以把 这个菜名译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睐。 (三)意译关注菜肴的烹饪方法 用“意译”翻译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单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一道菜 的真正风味,因为同一材料根据不同的刀法和烹调方法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多 种佳肴。饮食文化很讲究刀法和烹调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剥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饪方法在食物、菜肴的 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味道,还影响了食物的营养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译菜名材料不能传达菜肴的本质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 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中注重烹饪方法的翻译。 如“千层饼”被译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饼的形状, “steamed”又明确了这种饼的烹调方法。 此种译法又让外国食客门路清晰而不至 于会错意点错菜,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层“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这层意思就是烹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让外国食 客明白千层饼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让客人了解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鸡脯”这道菜,从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鸡 肉。然而单看菜名,一般食客并不知道其中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因为任何人都 很难从菜名中寻究出很明显的答案来。用茄汁和鸡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几个样 式的菜来,而直译这两个材料并不能让客人想象出菜肴的味道。事实上,这里 的鸡肉是油炸过的。熟悉这道菜的真正内容和其烹调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将 其译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译文突显了烹调方法,又充满了 西方饮食风味,让外国食客倍感亲切。 又如“桶子鸡”,若直译为“Chicken in pail”,则让人误以为此菜为炖品,拿 桶来盛装以求新鲜。事实上,这道菜是干的,跟盐焗鸡差不多,只是这里选用 的鸡为童子鸡。所以,这道菜译为“Spring chicken in salt”时,则会让外国食客 更容易从菜名上最快地获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响菜肴文化内涵的传达。 菜谱的翻译有时候让人费心费力,但有时候也可以让人舍繁从简。在很多 大餐馆的菜单上,菜谱旁边大都附上图片。有了图片,食客无需从文字上考虑 太多菜肴所包含的材料。此时,菜谱的翻译尽可以从简,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调方法即可。 如“铁扒比目鱼”,在有图片说明的情况下,我们可将其译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装菜肴的器皿,也不需强调此菜为汤类还是干炒类或是其他 的。 三、结语 把中国菜谱翻译成英文,既要兼顾菜名给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虑到 西方人的饮食思维和爱好,兼顾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加上翻译中出现的语义上的困难,所以“意译”在菜 谱的翻译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意译”比直译更能让译者更好地传达中 国的饮食文化,其译文也能更易为外国食客所接受。当然,因为意译本身有时 候也会让译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韵味,语言也失去了色调,所以,中国菜谱的翻 译还将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1(01). [2]伦淑新.直译与意译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4]卫虹.短命的意译词语[J].语文研究,1984(01).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中式菜名译成英文后,是否失去了中国色彩。如一些相当具有中国特色的菜“鲤鱼跳龙门”、“东坡肘子”等,这些如何翻译呢,那译过来后,外国人又能否理解到中国这些菜中的含义呢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境界一“果腹”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找地儿,各种商场的小吃城;街头的成都美食和中式的快餐店,如:各式面馆、永和豆浆等,西式快餐的麦当劳、肯德基也可列入其中,一盘宫保鸡丁,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以。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人均可。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十分不爽。境界二“饕餮”吃的第二大境界应该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的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胡吃海塞一通,兴致所致,还能吆喝两声,划几下拳,甚至还可以赤膊上阵。适合这种吃法的有涮肉、大众菜等。但免不了一个“俗”字,有不雅之嫌疑,同时也有浪费之嫌疑。境界三“聚会”吃的第三大境界应该是“聚会”。此境界重在这个“聚”字。家人、朋友、加班聚餐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吃不需要太多的讲究,“吃”是个形式,关键在“聚”背后的引申含义。逢年过节、生日聚会、升迁发奖,友人来访,随便找个理由都可以去趟馆子,这是一种礼节上的习惯。这种吃讲究个热闹。不需要太豪华和奢侈。金百万、金鼎轩、小土豆、稍微高档一点的川菜馆如巴国布衣等之类都可以满足需要,高档一点的还可以去吃一些比较流行和有名气的馆子。境界四“宴请”吃的 西餐第四大境界应该是“宴请”。多以招待为主。商场招待、官场招待、公务招待、上下级招待、危机处理招待、重大事情招待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这种吃不以“吃”的本质为主旨,关键在于这个招待背后的目的。所以,这种吃重在讲究一个排场,价钱昂贵,因此也多以公款招待为主。在京城,这是支撑餐饮经济的重要支柱。这种吃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多都是在“包间”进行,所以,对馆子的要求要严格一点。如各大宾馆饭店的豪华餐厅,知名大酒楼等、海鲜、鱼翅、鲍鱼宴、官府菜等。但这个境界的吃难免给人一种有暴殄天物之叹,吃后回来,却又发现没有吃饱。境界五“养生”吃的第五大境界应该是“养生”。它比较讲究“食补”,是大吃大喝在认识观念上的一种理性升华。这种吃多以正宗的煲汤为主:甲鱼汤、老鸦汤、野山菌汤等,足足地焖上十多个小时,满满地端上来,味道纯正,饱饱地喝上一顿,无比滋润,真乃人生一大幸事,就是从心理上对积劳的身体也是一个安慰。在北京,这样的馆子有很多,进入饭店的正门,有一排瓷罐摆着,大多比较正宗。江西来的瓦罐、广东来的各式煲、云南来的野山菌汤、正宗的鱼翅煲、潮洲来的燕窝汤、官府菜的南瓜鱼翅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有时价钱却是一个瓶颈,不是一般人轻易就能上口的。境界六“解馋”吃的第六大境界应该是“解馋”,吃的东西一定要“鲜”。这个境界有两个层次:一是吃“物”,如那些只常听说却鲜见的鲜物鲍鱼、龙虾、法式大餐之类;二是吃“名”、吃“文化”:如大董和全聚德的烤鸭,顺峰、黎昌的海鲜以及淮扬菜、杭州菜、本帮菜、谭鱼头火锅、皇城老妈、孔乙己酒店等境界七“觅食”吃的第七大境界应该是“觅食”,那就得四处去“找”。在寻找中获得“吃”的乐趣,是本境界的一大妙处。这个“找”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目的地去找口头盛传的流行馆子;一个是漫无目的地找寻意中的吃处。这个“找”字重在一个偶然发现,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对上了当时的心情和感觉。境界八“猎艳”吃的第八大境界应该是“猎艳”,所以馆子要“奇”。这样的馆子都是比较稀罕的特色店,如:非洲来的、越南来的等都在这一范畴。“新”、“奇”、“特”是主要特征。适合这类馆子的人群一般是时尚人士、有品位的少夫少妻、白领人群等。价钱中档,不用担心被宰。境界九“约会”吃的第九大境界应该是“约会”,这时吃的已经不是“物”,而是“情”。大多的时候,点的多,吃的少。这种吃千万不要是两个同性别的人,以免让人误会,最好也不要是夫妻,因为已过了“约会”的阶段。凡是到这种地方来吃的,两人之间大多都有一种心灵上的默契,说出来就变得俗,不表现出来又压抑。于是,以一个“吃”的借口“会”在一起,吃也吃了,谈也谈了,尽管大多的时候没有吃。适合这类吃的馆子如:茶餐厅、有餐饮服务的咖啡店,而且一定还要有柔软的沙发。境界十“独酌”吃的最后一个境界应该是“独酌”,在于一个“品”字,吃什么不太重要,关键是一个寥落的心情,要么伤感、要么闲适。这种馆子一定要是隐匿在很深的巷子里,店面古朴,又十分宁静。这个时候还应该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飘着零星的雨丝或雪花。一个人浅斟低酌,物我两忘。惟一的遗憾是,这种店已经很少有,恐怕只有在梦里才可以见得着。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二、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沉着冷静,边听边记精神集中,认真思考既要自信,又要虚心实事求是,绝不勉强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一、文章应有论点、论据。二、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有条理、有层次。四、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五、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二、论文答辩——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三、论文答辩——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四、论文答辩——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五、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七、论文答辩——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八、论文答辩——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MOO GOO GEA PING 磨姑鸡片
中式菜名译成英文后,是否失去了中国色彩。如一些相当具有中国特色的菜“鲤鱼跳龙门”、“东坡肘子”等,这些如何翻译呢,那译过来后,外国人又能否理解到中国这些菜中的含义呢
什锦色拉mixed vegetable salad with ham .冷拼盘soorted hors d'oeuvres platter.酸辣白菜sweet and sour pickled cabbage.无锡小排pork ribs braised in sweet brown sauce.宫保大虾 sauteed prawns with hot pepper.回锅肉twice-cooked pork slices in brown sauce.雪菜毛豆fresh soybeans with preserved prtherb mustard.鱼香肉丝fish-flavored shredded pork in hot sauce.宫保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麻婆豆腐spicy and hot bean curd.北京烤鸭roast beijing duck.鱼香茄子fish-flavored eggplant.春卷spring roll油条fried twisted stick.酸辣汤hot and sour soup.扬州炒饭yangchow fried rice.锅贴pan-fried dumpling.花卷steamed twisted roll.馒头steamed bun.小笼包steamed meat dumpling.饺子dumpling.汤圆glutinous rice dumpling in soup.粽子rice dumpling wrapped in reed leaves.
本文是一篇语言学毕业论文,本文以2008年大同市区街道规划以后现行的318条街道名称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语音、结构、语义以及命名的不同凭借和类型,进而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现状进行梳理与写作。并且这一系列的工作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比如,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受到北魏时期佛教影响而大量存在以寺庙名称作为街道名称的情况,以及受本地方言和历史文化影响在专名和通名方面不同于其他地区街道名称的变异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当前地名语言学乃至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语言特征分析 第一节语音特征 一、音节特征 (一)专名+通名音节数量分析 从2008年开始,大同市区实施新的道路规划政策,意在构建“里坊式”的街道格局:即以老城中心的四牌楼为中点,东西南北四方分别铺设和阳街、清远街、永泰街、武定街,由这四条主要道路将大同市区一分为四,各部分再凭借“三经三纬”的纵横街道分划出若千小街坊,街坊中又再次向下级划分出若千小巷里。初步组合构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个绵绵巷”的格局。现今,经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与网络统计,市区四大街道办事处共计管辖着318条大小街巷。 下面表1是对大同市区318个街巷名称的组成音节进行分析后得到的具体情况。表中按照音节数由少到多排列(百分比取小数点后两位),这里的街道名称在计算音节数量时既包括了专名加通名的街道名称又包括了只有专名的街道名称,一个双音节街道名称即表示由一个单音节专名和一个单音节通名构成(若该街道名称无通名,则只计算专名部分的音节数)。如表1所示: ........................ 第二节结构特征 一、专名+通名形式 首先需要明晰专名和通名的含义。在地名学中,专名成分即专有名称,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具有界定具体地名性质的作用。而通名成分,是地名学中表示地名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即确定类型的通用名称。 街道名称研究是地名学研究里绝对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它的基本构型亦是由“专名+通名”构成。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同样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及表格中的各项统计归纳,大同市区采用基本“专名+通名”形式的街道名称占到街名总数的近九成之多。这说明,有通名的街道命名方式是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主流。尤其是在2008年市区街道命名规划之后出现变化的那部分街道名称更是皆采用了有通名的命名方式,如云州街、滨河路等等。这也是大同市区面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力图不再依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输出方式来提升经济,而是转向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发展城市的旅游产业,所以大同需要向四方来客敞开大门,让来到大同的人尽快熟悉这片土地,爱上这个地方。而方便易记又别具特色的街道名称往往是最先映入游客眼帘的城市标记,故越是规范基本的“专名+通名”形式,越能够方便游客称说认路,找寻到他们的目的地。 ......................... 第二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历时变化 第一节社会文化基础 对街道命名社会文化背景探源是十分有价值的一项工作。在大同市区街道名称中,每条街道的命名都有其理据,尤其在涉及到历史事件和民间传说等命名来源时,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去搜索记录,力求真实还原。在街道命名理据探源的过程中,需要仔细研读有关大同街名历史的书籍,也可以询问有丰富阅历的本地人或者走访相关领域的专业学者,从多个来源汇集整理以求做到写作的准确详实。 大同市街道名称的结构种类可谓是十分繁多,究其原因,是受到了本地地理风貌特点,悠久历史文化特色,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和当地人称说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这318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入手,对其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进行划类分析: 一、以历史文化命名 (一)以皇家封藩禁地命名 大同在古时称云中,也称平城,曾经作为北魏都城,后来也是辽代、金朝陪都。明代城内中央设四门辖四街:向东为和阳街、向西为清远街、向南为永泰街、向北为武定街。明洪武年间朝廷将辽代时的西京国子监改建为代王府,不幸的是后在明崇祯年间由于军事冲突被焚毁大半,仅仅留存下来些许的古建筑遗迹,流传下来部分的古街名,这其中就包括北街办事处辖内的皇城街、正殿街、后宰门、东华门等街道名称。另外还有代王朱桂另建用来招待全国各地皇族游访聚首的豪华府第所在的北十府街。同属此类的街道名称还有东十府街、西十府街、南十府街、翠花宫、后帏角、稍竹巷等等。 ........................ 第三章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使用方式考察与新旧街名问卷调查情况............40 第一节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使用方式考察...............40 一、旧时街道名称的继承沿用............42 二、新街名对旧街名的替代.............42 第四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情况及其规范建议.............52 第一节大同市区已有街道命名情况..............52 一、街道名称中缺少通名的情况..................52 二、多路一名或街名相似度过高的情况.............53 第四章大同市区街道命名情况及其规范建议 第一节大同市区已有街道命名情况 一、街道名称中缺少通名的情况 由表3可知,大同市区的街道名称中将近13%是没有通名的,比如:苏家大门、油沙泊洞、炸弹营、施家讫洞、南官房、南关西后场、复兴营盘等等。而这类仅靠专名构成来行使功能的街道名称,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当地街名构成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了本地独有的一些历史文化背景,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无通名街名中的一部分不能够很好的完成其指称功能,给大众称说认路造成了困难,那么这就会成为街名构成与使用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许这对世代居住的本地人以及对大同非常熟悉的人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困扰,但对外乡人及新到的移居者就会造成识路的困惑,他们极易将这类街道名称仅仅当作一个建筑名或者一种标识而不会联系到某条街道上去。 大同市区的无通名街道名称就存在这种情况。比如当提到宏济寺、翠花宫、稻米店的时候,不了解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人就可能会认为宏济寺是一座寺庙,翠花宫是一处宫殿景点,稻米店是一个商铺,而根本不会想到它们会是市区某条街道的名称。而“一间房”这样的街名更是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不知其所指为何。如果能够明确地给与此类街名一个通名,就可以避免使用时这种不必要的误会了。 ...................... 结语 本文通篇是以山西省大同市区范围内2008年城市道路规划之后现有的318条大小街道的命名情况为基础和主体研究对象,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与撰写的。主要包含四章内容: 第一章涉及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在社会语言学视角之下的语言学特征的归纳总结。本文分别从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语音特征(包括音节分析、音韵分析)、结构特征(包括专名+通名形式、无通名形式、专名的成分、专名的组合)及修辞特征(包括比喻、借代、夸张、谐音)三方面进行筛选和统计,同时通过对语言本体数据的分析归纳出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语言学特征。 第二章的内容是有关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与变化的。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大同市区街道命名的社会文化基础划分出五大类(包括历史背景、晋商背景、地理背景及其他背景)十五小类内容,力图从多方面多视角挖掘市区街道在命名时的依据。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同市区街道命名随历史变化的情况及其原因,这样就不仅仅能从横向上分析,同时也能从纵向上探索市区街道命名的变化特点了。 第三章是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构成与使用情况的实际考察。分为两部分撰写,第一部分是对大同市区街道名称的构成情况的考察。考察涉及旧时街道名称的继承与沿用、新街名对旧街名的替代及街道名称的新增与消亡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对大同市区新旧街道名称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分析。该部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出市区街道名称在当地居民当中的实际使用情况,这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略)
Ximenwai.Pingle town.Mengjin.Luoyang.浅谈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吴伟雄我国街道名称如何英译?这似乎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君不见,自从有了用中英两种语言文字开展中外交流以来,我国街道名称以英文的面目出现已经相当频繁;改革开放以来,中英文对照的名片(当然印有英译的地址)简直数不胜数。然而,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其五花八门的程度,也是人所共见的。让我们从我国街道名称英译的现状、外国人对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外国人对其本国街道名称的英译、我国街道名称英译的趋向以及如何使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统一、规范起来等五个问题,研究一下对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1)我国街道名称英译的现状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方法,目前大体上有三大类:一是“汉语拼音法”,二是“音意结合法”,三是“全盘意译法”。所谓“汉语拼音法”,就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已通过的中国专有名词的翻译采用汉语拼音方案那样,用汉语拼音方案来处理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例如:“亮马河南路”英译为 Liangmahe Nanlu ,“ 东直门外大街 ”英译为Dongzhimenwai Dajie,“北十九道街”英译为 Beishijiudao Jie,“沙面大街”英译为 Shamian Dajie,等等。有的还将每一个汉字单独译为一个词,如:“光华路”译为 Guang Hua Lu。所谓“音意结合法”,是指将专名部分作音译处理,通名部分作意译处理。这是比较流行的译法。象将“城中路”译为 Chengzhong Road, “ 民主街 ”译成 Minzhu Street这样的例子,已是众所周知,不必多举了。问题是, 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的祖宗,在“路”、“街”之前,还设有“大、干、正”,还有“东、西、南、北”,还有“上、中、下”,还有“前、后、内、外”,还有“支、横、新、旧”,还有“一、二、三、四......”等等,不一而足。有的则称“路”为“道”。有人将“大道”、“大街”,一时译为main Road ,main Street,一时统译为 Avenue,或译为法式的 Boulevard,有时则视“大”如不见,干脆译为 Road 和 Street了事。如“沙面大街”只译为Shamian Street。至于对“东、西、南、北、中”的处理,则呈“三足鼎立”之势,把这些方位词分别放在前、中、后的位置上,如:同一条“天宁南路”就有 South Tianning Road,Tianning South Road 和 Tianning Road South,分别都有来自外国或香港地区的出处依据。然而,已经逐渐有了将“东、西、南、北、中”并入专名部分去的倾向,如:将“解放中路”译为Jiefangzhong Road。而对“前、后、内、外”,“上、下”,“支、新”的处理,也是“各显风骚”,“自树一帜”,使人眼花缭乱。如“水西门外江东门新街”译为 “ New Street,Jiangdong Gate ,Outside Shuixi Gate”,有的则将“外”译为“Outer”。谈到“里、巷、弄”,似乎不大好弄。辞典和一些译例表明,这三者均可译成或Lane或Alley或Alleyway。在1981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国电话号码簿》“安徽”一章中,同是合肥市的巷,有译成Alley的,如“向阳一巷”译为 Xiangyang Alley No.1,也有拼音化的,如“大众巷”译成Dazhong Xiang.在幅页广大,人口众多的我国,与这三者表意相同的,还有“条”、“胡同”等等,意译也同上,各显“神通”。所谓“全盘意译法”,顾名思义,是彻底的意译法。如:“五一路”译为“May 1st Road”,“天坛路”译为“Temple of Heaven Road”,“珠江路”译为“ Pearl River Road”,甚至将“经四纬六路”译为“Longitude 4 Latitude 6 Road”, 等等。这种方法,毕竟不多,兹不详表。(2)外国人对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正当国人对街道名称的英译呈五花八门之势,起“春秋战国”之争时,外国人对我国街道名称的英译却悄悄地趋向于“汉语拼音”式的规范化。且不说是我们应了“人生识(英文)字糊涂始”这句话呢,抑或外国人毕竟是“旁观者清”,还是实在一点看看英文老祖宗的后代和使用或流行英语的国家的人是怎样翻译我国的街道名称吧。此事不难。让我们看一看外国驻华使领馆地址的英译,就应有所启发。且看:英国驻华使馆所在的“光华路”是Guang Hua Lu;美国、新加坡驻华使馆所在的“建国门外秀水北街“是Xiushui Bei Jie,Jian Guo Men Wai;加拿大、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驻华使馆所在的“东直门外大街”是Dongzhimenwai Dajie;挪威驻华使馆所在的“三里屯东一街”是Dongyi Jie , San Li Tun;荷兰驻华使馆所在的“亮马河南路”就是Liangmahe Nanlu;罗马尼亚驻华使馆所在的“日坛路东二街”则干脆为Ri Tan Lu Dong Er Jie;有人可能怀疑这是中方编印使馆地址时的译文。我们可以看看外国驻华外交官的“原始译作”: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签证部1987年12月15日开具的一份证明书上“北京东直门外大街15号”的英译是“15 Dongzhimenwai ,Beijing”。 其时并未将“大街”译出,后来就补译成Dajie, 故至今仍在其官员名片及签证通知等文件上将“东直门外大街”译为“Dongzhimenwai Dajie”。日本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所在的“环市东路”在该国领事官的名片上的英文是 Huanshi Donglu。(3)外国人对其本国街道名称的英译外国人在处理本国街道名称的英译时,是如何进行的呢?英语国家的街道名称,本身就是英语, 没有英译的问题。法文的街道单词有Rue , Avenue和Boulevard 等,英译时照用这几个词不误,而没有考虑要改成对应 的 Road或Street或什么的。马来文中的街道称Jalan,马来西亚的街道名称在英译 时并没有应否改译为Road或Street的争论。意大利的街道称Via, 意大利的街道名称在英译时理直气壮地用Via,并没有人说这是贻笑外人或贻误外人。德文的“街道”原写成Straβe,考虑到英译时英文打字机没有倒数第二个字母那样的字体,德国人宁愿用两个“S”代之而坚持用德式的街道单词,写成Strasse, 似乎并没有人讥笑那是“德式洋径滨英语”。连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在街道名称的英译上也没有我们那么复杂,其街巷单词,有借用汉字表示的“町”和“丁目”,读如 MACHI 和CHOME,日本人英译其街道名称时,也毫不犹豫地“照用Machi和Chome可也”,并无研讨是否要改译成Road或Street和Lane或Alley。在词序方面, 不少外国人还坚持保留其本国文化固有的语序。如法国人、马来西亚人、意大利人坚持通名前置法,即将Rue、Jalan、Via放在专名部分的前边,日本人则保留通名后置法。然而,并没有人因为他们不用Road和Street而说他们译得不地道。看来,这里有一个保留本族语言的文化传统的问题。(4)我国街道名称英译的趋向街道名称之所以要翻译,是为了方便交流,再具体一点说,主要是方便依名寻街和通讯连系,而不是用于炫耀外文的研究和精通。说到依名寻街, 外国人在北京要问“东直门外大街” 怎么走, 我看用Dongzhimenwai Dajie要比Outer Dongzhimen Main Street 要立竿见影得多。 对Dongzhimenwai Dajie,不管你懂英语与否,无论士农工商,卖冰棍的,拉大车的,男女老少,都知其意。这不是一种偷懒的作法,而是一种讲求实效的方法。至于通讯联系,邮递员最有发言权。用“汉语拼音法”英译的街道名称,在小学学过汉语拼音,在中学继续学普通话的邮递员都能看懂,比那一街多译的“音意结合法”容易多了,更不用说那种“全盘意译法”了。其实,我国街道名称英译已经有一种逐渐走向“汉语拼音化”的趋向了。早在1981年,我国出版第一部中英对照的《中国电话号码簿》时,对街道名称的英译大体上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汉语拼音法”,另一类是“音意结合法”(包括极少量的“全盘意译法”)。当时在该书出现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29个( 台湾省除外,海南省未建 ),用“汉语拼音法”英译街道名称的省、市、 自治区有 16个,分别是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黑龙江、湖南、江西、吉林、辽宁、青海、山西、四川、天津、云南和浙江,而出现在其他13个省、市、自治区的街道名称则主要用“音意结合法”译成英文。但是,其中也有两法“交叉”的情况。如浙江部分绍兴的街道名称是用“音意结合法”翻译,而江苏部分徐州的街道名称用“汉语拼音法”英译。(5)并非结论的结语街道名称的英译,是不少人认为易而为之,却又是不少人总觉得不尽人意的一项工作。仅靠某个权威人士出来讲话,或光发表几篇文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当然,人们,特别是初涉译坛的人,无疑可以从一些体会文章中得到启迪,举一反三地动手译来。我们应当注意“汉语拼音化”的趋向。在“路、街、巷”等容易找出对应的英语Road、Street、Lane之时,不妨意译这些通名部分,而不妨把“前、后、左、右、上、中、下”等字归到专名部分以“汉语拼音法”处之。如“工农北路”可以译作Gongnongbei Road,因为,人们往往在实际应用中,汉语也会把“工农北路5号”略为“工农北5号”,而邮递员也心知肚明。同样,“中山一路”可译成Zhongshanyi Road。然而,如果要达到街道名称英译的统一、规范,推行“汉语拼音法”无疑是“快、好、省”的,英语老祖宗的后代,以英语为母语的外交官和外国友人,都这样译了,我们还怕什么“不地道”!之所以说“并非结论的结语”,是因为个人的意见不能作为使之规范的结论。谁可以作结论呢?各地的地名委员会可为之。由地名委员会牵头,翻译组织,邮电、工商、文史等部门参与,广泛讨论研究定案,再经一定的法律程序,是可为的.一经确定,就应编辑印发街道名称英中对照索引资料,象《香港街道地方指南》中的“街道索引表”那样,既有中英索引,又有英中索引,岂不统一、规范?!其实,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这已经是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成为国际标准的。这似乎已经是结论了!附:中国地名不应译成英文(新华网 2004-09-23)8月16日,北京晨报报道了《美大学生调研北京服务“软件”》一事,称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15名学生花费两个月时间完成了关于北京城市服务“软件”的调研报告,其中提出,“北京地名翻译全部是汉语拼音,不利于外国人识别‘东直门’和‘西直门’,建议采用意译的办法”。而笔者以为,这一提法是错误的。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便于国际交往,保证不同语言书写的地名都能让人看明白(请注意,这里是“看”,而不是搞懂地名的字面含义和内容),第二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作出决议,要求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国际交往中都使用罗马(拉丁)字母拼写,做到每个地名只有一种罗马字母的拼写形式,叫“单一罗马化”。美国地名本身就是国际化的标准地名。中国地名使用汉语书写,确实存在着如何“单一罗马化”的问题,但并不是像美国学生建议的那样采用意译的方法,而应采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中国地名,这已经是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成为国际标准的。所以,北京的路牌上用汉语拼音拼写地名恰恰是国际化的体现。目前,北京市在交通标志上用英语翻译地名,这种做法不标准。首先,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其次,它与其他地名标志不配套。交通标志只是分段指引的作用,必须与地图、路牌等相配套,才能逐步地把路人引向目的地;第三,它对非英语国家的人来说起不到帮助的作用。其实,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完全可以起到指明方位、区别此地与彼地的作用。可以说,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既兼顾了内外的需要,也体现了公平的原则,具有实用意义。(张岳)
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西门外
有创意的街区名称
有创意的街区名称,如今很多的城市的街道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有些名字是有着自己的含义的,为街道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往往给人新颖、独特之感,那么有创意的街区名称有哪些呢?
【京都美食街】
这个名字由“京、都”二字构成,古时的“京”表示皇帝居住之地、繁华之所,而“都”指代城市,取这两个字作为美食街的名字,容易使人联想到繁华盛世、琳琅满目的景象,如同“梦回大唐盛世”一般,寓意美食街繁华、向荣昌盛的景象,又带有古典气质,很有创意的一个名字。
【好滋味美食街】
美食本就给人津津有味之感,而这个名字中带“好滋味”三个字,意在强调,突出美食的主题,且这个名字由简单字眼组成,容易识记,有亲民的效果,看似普通但其实比较有创意的一个名字,具有传播效果,适合有创意的美食街名称选择。
【威尼斯美食街坊】
这个名字取城市名“威尼斯”,借用外国城市名“威尼斯”,可以含蓄地表达美食街如同威尼斯一般繁华,耀眼无比,后面加入“美食街坊”,又融入中国古典字眼“街坊”,意在暗指美食街年代久远,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个名字的创意性在于现代与古典的融合,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之感。
【002美食街】
这个名称由数字“002”组成,像一组特工代号密码,“002”可寓意第二条美食街道,也可取特工代号之义,表示其神秘韵味,这个名字简单明了,其创意点在于打破人们用中文或英文取名的思维定式,缓解人们的审美疲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从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庆来路:著名数学家熊庆来。
2、东坡路:著名词人苏轼。
3、有训路: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
4、圣陶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
5、太白路:著名诗人李白。
6、一多路:著名文学家闻一多。
7、自清路:著名文学家朱自清。
8、以升路: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
9、思成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10、飞凡路: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
11、可桢路:著名气象学家签可校。。
12、德榜路:著名化工学家侯德榜。
13、锦熙路:著名教育家黎锦熙。
14、特立路:著名教育家徐特立。
15、树人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鲁迅。
1、平遥南大街, 创于咸丰六年(1856年),歇业于民国二年(1913年),历时58年。又称明清街,自古以来就是平遥县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街道两侧的店铺都是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
2、松涛路, 位于武汉市光谷中心城,道路等级为支路,道路起讫点为九峰一路——高新二路,长度为1451米,宽度为40米,南北走向。
3、琴台路, 四川省成都市的珠宝一条街,建筑保留了一些古建样式。改造后的琴台路于2002年12月30日正式开街,全长900米,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
4、梧桐街 Wutong Jie 道路(街) ,吴中区城南街道 位于吴中区城南街道槐香街西,南起文溪路规划向东延伸段(未命名)、北至兴昂路 长985米、宽32米。
5、乌衣巷,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地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当时中国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部队营房所在地。
于饮食文化的论文: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 意译” 意译〔摘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要把饮食文 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 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 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 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 〔关键词〕菜谱 翻译 “意译”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 11-0042-02 引言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 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 不断地了解中国, 学习中国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 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 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中式菜谱的翻译除 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 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 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 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写实型命名法。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 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 (2)写意型命名法。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 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 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 (3)典故型命名法。如“东坡肉”被译为 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 为 Beggar’s Chicken. (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如“北京烤鸭”被译为 Peking Duck.“八宝饭”被译 为 Eight-Jewel Rice Pudding. 这四种菜谱的翻译法基本上都能被外国人所接受。 然而从翻译的方法来说, 许多菜名都采用了意译。 一、意译 意译总是与直译、音译联系在一起的。关于意译,钱歌川在其著作《翻译 漫谈》中是这样定义的:“采用原文大意,或甚至有时候改变原意,依译者自己 的意思写出,结果是不大忠于原文(钱歌川,1980:11)。”在汉译英中,很 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莫名其妙。 在把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宣传的翻译过程中,不管写实型命名法还是典故型 命名法的菜谱,都不可避免地采用意译。 二、中国菜谱的意译 中国的菜谱五花八门, 各具特色。 有的只看菜名就对其做工材料一目了然, 有的则采用历史文化典故,让客人在品菜的同时,感受文化气氛;而有的菜名 确实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有的则采取的是浪漫主义的命名方式,让食 客充满遐想。很多菜名还采用了文化典故、历史事件、成语、俗语、谚语来命 名,这就约束了中国菜名翻译时的直译手法。因为很多时候,直译会让外国人 费解,中国人若是不了解这道菜,也会被英文译文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谓。 所以,在把中国菜名翻译成译文的时候,更应该多采用意译的方法。本文通过 分析、归纳和总结,发现中国菜谱采用意译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直译表达不明时,常采用意译把菜谱译出 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理解上的困难。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那么好的中文 语言基础和积淀,很多中文说法、词语在我们炎黄子孙看来毫不费劲,但是在 外国人眼里,这些表达可能引起误解,或者让他们在点菜时,因为不理解不了 解而无从下手。直译菜名很多时候并不适合外国人看,因为直译往往会让一样 东西在两种语言中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译文跟原文也许会互不相干或是背道而 驰。因为不是所有的中文词汇都能在英文中找到语义与之对等的单词。或者有 时候找到与之意思相近或者相同的单词,但是这些词不一定可以传达菜名的用 意,因为菜名通常还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时候,菜名的翻译只能采用意 译,在直译不能确切表达菜名本意的时候,添加成分,以达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如,白饭,如果直译,则为 White Rice,但是中国人说“白饭”,强调的并 非它的颜色而是它的内容,是指单独的米饭,不包括菜或其他配料。所以,为 求更准确地表达出中文“白饭”二字的涵义,译者此时应该舍弃直译而采用意译, “Plain White Rice”,加上 plain 一词,外国人更容易联想到饭本身的材料,有 white 他们也不会想到“黑米饭去”。 又如“凤凰玉米羹”这道菜,中国人大概都知道这道菜中的凤凰并非指一种 鸟,而指的是鸡,称之为凤凰只是为求好听,因为这样命名会让这道菜显得更 有档次。若把其中的“凤凰”译为 phoenix,则让外国人纳闷,因为凤凰仅仅是传 说中的一种鸟,并非真实存在的动物,如果搬到餐桌上来了,让人难以置信。 虽然很多外国人可以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点了这道菜,但是上菜时,他们总会 知道这里的“凤凰”的真实身份,或许到时候很多外国食客会觉得失望。所以对 于这道菜,我们可以译为 corn and chicken porridge。 又如“臭豆腐”,有人直译为“Smelly tofu”。这种译法算不上错,因为 Smelly 一词本身就能很确切地描述出臭豆腐的气味特点。但是,很多外国食客也会因 为“Smelly”一词而放弃对此食物的尝试。其实臭豆腐除了臭,也还有香的一面, 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这就是臭豆腐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 把“臭豆腐”译为“stinky tofu”。 (二)结合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翻译菜名 很多菜谱包含了俗语或习语,而对于俗语、习语的翻译,直译也无法正确 表达其含义,此时多采用意译。然而,对于菜名的翻译,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单 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单独的俗语、习语本身的翻译采用解释、增译等 方法传达其内涵和意思,然而包含俗语、习语的菜名,不仅要求翻译工作者能 够通彻领悟俗语、习语本身的含义,还要注意俗语、习语本身与菜肴之间的紧 密联系。习语、成语做菜名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比菜名本身更为 重要。此外,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还必须注意把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表达出来, 但又不能过多剔除习语、成语本身的意蕴。因为如果仅仅传达了成语、俗语等 意思,而忽略菜肴材料的介绍,则会让食客在点菜的时候难以兼顾营养的搭配 和均衡。如果食客只是对菜名好奇而点菜,到时候上的菜全部是肉类,这会让 客人觉得很油腻,整个饭局吃得不够尽兴。同时从营养的角度来说,也是不科 学的。所以,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菜名当作是简单的一个词 语来翻译,而应该把菜名与菜肴所需的主要材料结合起来,力求使菜谱的翻译 能够完美、忠实地表达原意。 如,中国有道菜叫“过山峰炖清汤”,如果翻译此菜名时采用直译,则会将 其译为 Guoshan Peak clear soup。对于此译文,不仅外国人看不懂,就连土 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摸不清这道菜是用什么做的,点了这道菜他们将会品尝到什 么。实际上,这是一道鸡汤。“过山峰”在此当然不可能是一座山峰,也不可能 是山上的某块材料,而是指鸡块本身。为此,我们的翻译工作者把此菜译为 Mountain Peak chicken clear soup。译文既表达了中文原意,又指出了菜肴所 需的材料,同时也不会让外国食客误解 Mountain Peak 在此菜名中的含义。 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道家常菜“麻婆豆腐”,很多饭馆将其译为 Ma Po’s bean curd。此种译法对于熟悉此菜的中外食客而言是无关紧要的,然 而并非所有的外国食客都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Ma Po 会被理解为一个人名。 她的豆腐可做菜名,对食客当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菜毕竟还是豆腐, 不管是谁的牌子,对很多外国食客而言不一定有吸引力,或者说他们并不一定 清楚这个豆腐与其他豆腐的不同之处。但是如果我们采用“意译”的方法,把菜 肴的材料填补上去,说不定可以引发食客的兴趣,刺激其的食欲。“麻婆豆腐” 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烹饪所需的配料。所以,我国的翻译工作者也把它译为 “Bean curd with mince and chili oil”。 还有“蚂蚁上树”一菜,单看中文菜名,很多中国食客也会认为是吃蚂蚁, 因为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中,蚂蚁也是可以吃的,也可以泡酒,或是打汤。而 实际上,这道菜是面条跟碎肉末一起烹饪的。煮熟以后,肉末附在面条上,就 如蚂蚁爬到了树上一样。此菜的中文菜名的命名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所以我们 在翻译此菜名时,不可以简单地译为 Ants climbing trees,因为 Ants 会让外国 人食欲尽失。同时,此种译法又不能正确地反映出这道菜的真正内涵,所以把 这个菜名译为 Vermicelli with cpicy minced pork 更受青睐。 (三)意译关注菜肴的烹饪方法 用“意译”翻译出其材料固然好,但是单看材料也不一定就能表达出一道菜 的真正风味,因为同一材料根据不同的刀法和烹调方法可以做出千变万化的多 种佳肴。饮食文化很讲究刀法和烹调方法,如烘(baking)、蒸(steaming)、 煮(boiling)、炸(deepfrying)、剥皮(skinning)、腌制(pickling)、切片 (slicing)、切碎(mingcing)、熏(smoking)等。烹饪方法在食物、菜肴的 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影响了食物的味道,还影响了食物的营养和 口感。所以,在直接翻译菜名材料不能传达菜肴的本质意思的时候,我们可以 采用意译的方法,在意译中注重烹饪方法的翻译。 如“千层饼”被译为“multiple-layer steamed bread”突出了饼的形状, “steamed”又明确了这种饼的烹调方法。 此种译法又让外国食客门路清晰而不至 于会错意点错菜,这比“multiple-layer bread”多了一层“multiple-layer bread”的 意思,而多出的这层意思就是烹饪的方法。“multiple-layer bread”可以让外国食 客明白千层饼的外表和材料,而 steamed 又能让客人了解这道事物的做工程 序。 又如“茄汁鸡脯”这道菜,从菜名就可以看出其材料的主要成分:茄汁和鸡 肉。然而单看菜名,一般食客并不知道其中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因为任何人都 很难从菜名中寻究出很明显的答案来。用茄汁和鸡肉混在一起可以做出几个样 式的菜来,而直译这两个材料并不能让客人想象出菜肴的味道。事实上,这里 的鸡肉是油炸过的。熟悉这道菜的真正内容和其烹调方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将 其译为“Fried chicken in tomato sauce”。此菜译文突显了烹调方法,又充满了 西方饮食风味,让外国食客倍感亲切。 又如“桶子鸡”,若直译为“Chicken in pail”,则让人误以为此菜为炖品,拿 桶来盛装以求新鲜。事实上,这道菜是干的,跟盐焗鸡差不多,只是这里选用 的鸡为童子鸡。所以,这道菜译为“Spring chicken in salt”时,则会让外国食客 更容易从菜名上最快地获取其所需信息而不影响菜肴文化内涵的传达。 菜谱的翻译有时候让人费心费力,但有时候也可以让人舍繁从简。在很多 大餐馆的菜单上,菜谱旁边大都附上图片。有了图片,食客无需从文字上考虑 太多菜肴所包含的材料。此时,菜谱的翻译尽可以从简,只突出其刀法或者其 烹调方法即可。 如“铁扒比目鱼”,在有图片说明的情况下,我们可将其译为“Grilled Sole”。 在此不需要突出盛装菜肴的器皿,也不需强调此菜为汤类还是干炒类或是其他 的。 三、结语 把中国菜谱翻译成英文,既要兼顾菜名给人留下的特有意象,又要考虑到 西方人的饮食思维和爱好,兼顾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 心理。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加上翻译中出现的语义上的困难,所以“意译”在菜 谱的翻译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意译”比直译更能让译者更好地传达中 国的饮食文化,其译文也能更易为外国食客所接受。当然,因为意译本身有时 候也会让译文失去菜名原有的韵味,语言也失去了色调,所以,中国菜谱的翻 译还将是未来长期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王秀芬.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1(01). [2]伦淑新.直译与意译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4]卫虹.短命的意译词语[J].语文研究,1984(01).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1、中国饮食的概述。2、中国菜简介中国式菜名的文化内涵。3、概述一下中国八大菜系。4、中国的茶文化介绍、各种名茶的介绍。5、沿着时间这条线索分别写中国菜、茶的传播。其中可以写到——舌尖上的中国;也可以从八大菜系、各大名茶来写,如何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6、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