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莎士比亚戏剧小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莎士比亚戏剧小论文题目

论文的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是提纲挈领的综述概要。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英国文学 毕业 论文题目大全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一) 1.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 论《浮士德》思想体系的矛盾 3. 论卢梭《忏悔录》的自审意识与超俗意识 4. 济慈及其《夜莺颂》的美学魅力 5. 欧洲社会的讽刺画卷——《唐璜》浅析 6. 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7. 《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 8.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9. 论司汤达小说心理描写的艺术 10. 司汤达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11. 成功与幻灭——拉斯蒂涅(《高老头》)与吕西安(《红与白》)之比较 12. 巴尔扎克小说的现代 文化 意蕴 13. 论《包法利夫人》 14. 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的戏剧叙述 16. 夏洛蒂·勃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统 17. 《呼啸山庄》的叙述技巧与结构艺术 18. 试析《简·爱》和《呼啸山庄》的情感模式 19.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0. 梅里美中短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21. 《茶花女》的悲剧艺术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二) 1. 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 从蒙太里尼形象看《牛虻》的反宗教主题 3. 论哈代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 4. 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艺术风格之比较 5. 论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 6. 论《恶之花》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7. 略论马克·吐温的艺术风格 8. 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形象 9. 易卜生有肖伯纳的“社会问题剧”的异同论 10. 19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 11. 俄罗斯文学中的妇女形象 12.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13. 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 14. 屠格涅夫的抒情手法 15. 屠格涅夫与郁达夫比较研究 16.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17. 谈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18.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现代派文学 19. “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英国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三) 1. 古希腊神话 传说 中的文化精神 2. 英雄符码及其解构——荷马史诗主要史诗主要形象论析 3. 论《俄狄浦斯王》的冲突艺术美 4. 论《美狄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 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 6. 《埃涅阿斯纪》主题的原型意义 7. 试论__伦理在西方文学中的演变 8. 但丁与__文化 9. 哥特式小说的原理与发展 10. 中国武侠小说与骑士文学的比较 11. 《堂吉诃德》的多重意义 12. 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3. 试论《威尼斯商人》的冲突艺术 14. 《奥瑟罗》悲剧冲突艺术 15. 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16. 论《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形象 17. 《罗密欧与朱丽叶》与《西厢记》抒情艺术之比较 18.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风格 19. 莎士比亚悲剧风格的特殊性及其历史意义 20. 论《汤姆·琼斯》人物刻画的美学原则

hello,let me help you !!! 。,

(一)、这些网址有不少资料,也许对你有些参考价值。莎士比亚作品评价莎剧是莎士比亚主观掌握的文艺复兴时代从1590年到1613年间之英国现实生活,莎士比亚之反映现实,又是以动态形象把握这个大变革时代多变的生活,那时,一切都在变化,也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莎士比亚是时代的一份子,他也在发展变化;他一生追求、探索真理,追求社会理想的路程在变;尤其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逐渐形成、发展中变化。因而莎士比亚的艺术也发展变化,总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二、悲剧时期(1601-1606)三、 传奇剧时期(1607-1612)(打不开,你自己再试试!)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典范(四)在左下脚还有一至三,挨个点击即可.(二)、莎士比亚(1564~1616)Shakespeare,William英国诗人、戏剧家。生平 1564年4月23 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1582年同邻乡农家女安·哈瑟维结婚。1585~1592年莎士比亚经历不详,传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兵士、贵族家仆,并因偷猎乡绅T.路希爵士之鹿逃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人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杂役、演员并开始剧作生涯。1592年,剧院经理P.亨斯娄首先提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六世》上篇。同年,剧作家R.格林在其《千悔得一智》中影射莎士比亚姓氏,并引用《亨利六世》下篇台词,骂莎士比亚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可见他当时已颇有名望。1594年,他和当时名演员W.坎普、J.伯比奇同属宫内大臣剧团,同当时新贵族骚桑普顿伯爵、埃塞克斯伯爵等均有来往。他的剧团除在天鹅剧场、环球剧场演出外,也到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期间,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莎士比亚以其他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及家徽,1597年在斯特拉特福购置了房产,1599年成为环球剧场拥有1/10股份的股东。1610年莎士比亚卖出了他的股份,回乡隐居。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莎士比亚诞生地创作 莎士比亚在22或23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其中只有16部在他生前以4开本盗印版出版。原因是因当时作家将剧本卖给剧团,剧团为垄断便不发表,被盗印的剧本则是由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故而版本多有遗漏和错误。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曾与他在国王供奉剧团(前身即宫内大臣剧团)共事的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收集莎士比亚遗作36部(其中有20部是首次付印),出版了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后人所谓第一对开本,其中的剧目不是按创作年代,而是按喜剧、历史剧和悲剧3类编排的。从18世纪后期开始学者们研究了莎剧的创作年代、分类和分期问题,但说法不一。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13世纪初英国历史外,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第二时期(1601~1607) 以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第三时期(1608~1613)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以英、汉、藏、蒙、粤5种语言,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士比亚喜剧主题思想论文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赏析

《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中描写蒙太古之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甚至以死殉情。这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系列偶然性的情节,使家族的世仇与真挚的爱情构成了矛盾,并不断地激化着矛盾,使矛盾的解决无法采取圆满的方式,只能选择了最后的毁灭。所以,这部戏剧留给人们的首先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是对于殉情所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

这部悲剧包含两个部分: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和两大家族的纠纷。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前者的社会背景和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在剧中是次要的,是主题的陪衬,但由于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所以构成了剧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起到一种背景的作用。

剧中可以看到冲突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与对抗,但两家大规模的直接冲突到第三幕时已经基本结束、三幕二场以后,剧情开始转向朱丽叶家庭内部的斗争。悲剧的主要冲突是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与两家仇恨的对立,是人道主义与中世纪封建道德的冲突,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冲突。

这种旧世界,在莎士比亚的一些历史剧中,曾经得到了多种多样的描写,在这出戏里,又在两个势不两立的贵族家庭的斗争中显示了出来;而新型人物的世界,新的思想,活生生的体现在罗密欧、朱丽叶、茂丘西奥以及别的形象上而这些人物是按照人道主义的爱情道德与友谊道德来生活的、他们为了人的尊严、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和爱情的忠贞纯洁,不受一切限制,冲破一切偏见,即便两家之间隔着那样势不两立的森严壁垒。

面对着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和难以割舍的骨肉关系,他们也敢于去闯、去斗争、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斗争精神和勇气,不光是来自爱情和为了爱情,也是人文主义者社会理想所产生的实际行动、作者对这种思想斗争是乐观的,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不可能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爱以喜剧结束,在那种根深蒂固的旧势力统治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只能成为这一斗争的必然牺牲品。

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意大利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正相继开展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期间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其主要内容: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莎士比亚对在现实社会中实现人文主义理想充满信心,作品洋溢着乐观明朗的色彩。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17世纪初,伊丽莎白女王与詹姆士一世政权交替,英国社会矛盾激化,社会丑恶日益暴露。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走向成熟,人文主义理想同社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他痛感理想难以实现,创作由早期的赞美人文主义理想转变为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批判。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瑟罗》中出身贵族的苔丝狄蒙娜不顾父亲和社会的反对,与摩尔人奥瑟罗私下结婚,表现了反对种族偏见的主题,而导致他们悲剧的原因不仅是奥瑟罗的嫉妒,而且是以伊阿古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强大。奥瑟罗临死前的清醒,包含着人类理性的胜利。《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麦克白》中,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转向写梦幻世界。因此,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这时期,他的作品往往通过神话式的幻想,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作品贯串着宽恕、和解的精神,没有前期的欢乐,也没有中期的阴郁,而是充满美丽的生活幻想,浪漫情调浓郁。《暴风雨》(1611)最能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此外,他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马克思、恩格斯将莎士比亚推崇为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家,提出戏剧创作应该更加“莎士比亚化”。这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象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浅论莎士比亚喜剧的艺术风格 自1590年始,至1612年止,在莎士比亚前后大约二十三年的创作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诗体戏剧39部(其中与人合作两部),叙事长诗两首,十四行诗154首,以及少量的杂诗。其中,喜剧占据着相当的份量,总计十部。莎氏喜剧创作横跨近十年之久,且全部创作于他创作的第一时期,即1590-1600年之间,几乎占了他创作生命的一半。这时期莎氏初到伦敦,受国内爱国情绪的感染,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加之当时社会正处于伊丽莎白王朝统治巩固与发展的时期,社会繁荣安定,因而他心情愉快,激奋向上,对于社会发展的前途充满着乐观的信念。故而,他多写喜剧及历史剧,以表明他对开明君主制的向往,及对新生事物的赞赏。综观莎氏第一时期的全部喜剧创作,一般以为,他的喜剧创作道路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试验阶段、成熟阶段和高峰阶段。试验阶段(1592-1594年)。此期,莎氏主要创作的喜剧有《错误的喜剧》(1592年)、《驯悍记》(1593年)、《维洛那二绅士》与《爱的徒劳》(1594年)。最早的《错误的喜剧》,其实是对古罗马喜剧家普劳图斯代表作《孪生兄弟》的模仿。剧情通过两对孪生兄弟之间由于误会而造成的一连串出乎意料的事件和场面,以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充分体现出通俗喜剧滑稽可笑、轻松有趣的特点。莎氏的第二部喜剧作品是《驯悍记》,依然带有试验性质。它通过“戏中戏”的形式,反映了彼特鲁乔运用“手段”驯服生性泼辣、任性的凯瑟丽娜,使其最终成为众人所倾羡的“贤妻良母”的故事。此时,作品的主旨鲜明,爱情与婚姻成为作者描述的中心,人物个性也开始突现出来,表明莎氏喜剧正在由通俗喜剧向性格喜剧的过渡。1594年创作的《维洛那二绅士》与《爱的徒劳》,是两部重要的试验性喜剧。前者是对浪漫喜剧的创作,不仅进行了许多试验与探索,而且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它是莎氏写下的第一部浪漫喜剧,标志着莎氏喜剧浪漫风格的初步确定。而后者则肯定了爱情的威力与价值,是一篇反禁欲主义的战斗檄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熟阶段(1594-1598年)。这时期,莎氏的喜剧创作主要是:《仲夏夜之梦》(1594年)、《威尼斯商人》(1596年)和《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年)。《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第一部比较成熟的浪漫喜剧,幻想性与抒情性的水乳交融,使得它在全部莎氏喜剧中别具一格,从而获得莎评界的一致好评。作于1596年的《威尼斯商人》,则是莎氏喜剧创作走向完全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不仅具有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还充分表现出莎氏娴熟的喜剧技巧。至于《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乃是莎士比亚受伊丽莎白女王之命仓促写就,属即兴创作。它描写的主要是没落骑士福斯塔夫的“谈情说爱”,及其被“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尽情戏弄、出尽洋相的故事。全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生活气息,常被人誉为“闹剧精品”。 高峰阶段(1598-1600年)。自《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之后,莎氏创作便进入高峰阶段,一连写下了三部著名喜剧,即《无事生非》(1598年)、《皆大欢喜》(1599年)与《第十二夜》(1600年),被人誉为“娇媚明艳的喜剧三部曲”。它们完满体现了莎士比亚的喜剧风格,充分体现了莎氏喜剧创作的艺术天才。因而被公认为“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综观莎氏的全部喜剧,其喜剧最显著的风格则是:有讽刺而不辛辣,充满着温柔亲切的情感;有幽默而不浮华,洋溢着浪漫动人的诗情。正如莎评界所达成的共识:莎氏的喜剧是“诗意的,缠绵的,罗曼蒂克的”,“是诗意与感情的混合”,“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富于诗情画意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愉快的生活,温和的讽刺。莎氏喜剧充分肯定生活中的欢乐和幸福,表现出活泼欢快的生活情趣和人们在幸福生活中所体味到的甜蜜感觉。爱情与友谊是莎氏喜剧的两大永恒主题。在这里,他认为,人应当充分品尝人生的乐趣、爱情的美满、家庭的幸福及友谊的温暖。他还坚持人追求欢乐的各种欲望都是正当的,任何人都不应禁止它,也是禁止不住的。相反,应当给予它自由表现的天地。在莎氏的全部喜剧创作中,几乎每一部剧作都有类似的描写,如最初的《错误的喜剧》中主仆二人之间经常由于阴差阳错造成的误会而产生的活泼欢快的生活情趣,在真相大白之后全家团圆的家庭幸福欢乐;又如《维洛那二绅士》中男主人公凡伦丁由起初对爱情的蔑视到后来遇见西尔维娅的情不自禁,以致于对她开始起执着的追求的情景描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我除了关于恋爱方面的说话以外,什么也不要听;单单提起爱情的名字,便可以代替我的三餐一宿。”再如《爱的徒劳》中那瓦国王和三位青年大臣由最初的清心寡欲、不近女色,到后来终于在一支小小的法国女郎的“军队”面前缴械投降,个个春情萌动,背誓违约,大胆求爱。还有《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对真爱的追求,《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与巴散尼奥的热恋,安东尼奥和巴散尼奥之间的真挚友谊,《皆大欢喜》中最终有情人皆成眷属,好人自得其所等等。对于生活中的阴暗面,莎氏采取的是善意的幽默和诙谐的态度,开个玩笑之后,最终予以和解。无论是《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普罗丢斯,还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抑或《第十二夜》中的马伏里奥等等,作者都给予了他们以原谅与宽容,将他们的个人缺陷最终归于人性弱点的共性。就夏洛克而言,作者一方面把他作为一个贪婪、自私的高利贷者来揭露和鞭笞,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作为一个备受歧视与欺凌的犹太人和犹太教徒来同情与怜悯。法庭上他在准备动手行凶之前的一番慷慨陈辞,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仇吗?”至于马伏里奥,他是奥丽维娅的管家,是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忠于主人,在逆境中维持着整个家族的实力与声望。但他自恃有功,便目中无人起来,盲目自信,而且在他内心深处,还潜藏着一颗无限向上爬的野心,妄想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以便逞威享福。对于这样一个理应被嘲讽的人物,在莎氏看来,只不过是“中了暑在发疯”,是“中了鬼迷”。二、奇思妙想,机智百出。剧中人物倚仗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发出的箴言妙语,滔滔不绝,贯穿于莎氏每部喜剧中,激起人们健康、愉快、智慧的笑声,取得了与滑稽喜剧所不同的喜剧效果。下面是《错误的喜剧》中大安提福勒斯主仆关于小安提福勒斯厨房丫头的一番对白。大德洛米奥:黑得像我的鞋子一样,可是她的脸还没有我的鞋子擦得干净;她身上的汗垢,一脚踏上去可以连人的鞋子都给没下去。大安提福勒斯:那只要多用水洗洗就行了。大德洛米奥:不,她的龌龊是在她的皮肤里面的,挪亚时代的洪水都不能把她冲干净。仅仅只有两句夸饰,仆人大德洛米奥机智风趣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又如《无事生非》中的培尼狄克,他也是个说幽默话的能手,当克劳狄奥非要他对自己的意中人希罗作出评价时,他回答道:好,那么我说,她是太矮了点儿,不能给她太高的恭维;太黑了点儿,不能给她太美的恭维;又太小了点儿,不能给她太大的恭维。我所能给她的唯一的称赞,就是她倘不是像现在这样子,一定很不漂亮;可是她既然不能再好看一点,所以我一点不喜欢她。再如,《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法庭断案”一节。鲍西娅: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磅肉来;法律许可你,法庭判给你。夏洛克: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来,预备!鲍西娅: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夏洛克:法律上是这样说吗?鲍西娅:你自己可以去查查明白。既然你要求公道,我就给你公道,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夏洛克:那么我愿意接受还款;照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放了那基督徒。鲍西娅:别忙!这犹太人必须得到绝对的公道。别忙!他除了照约处罚以外,不能接受其他的赔偿。鲍西娅:所以你准备着动手割肉吧。不准流一滴血,也不准割得超过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要是你割下来的肉,比一磅略微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即使相差只有一丝一毫,或者仅仅一根汗毛之微,就要把你抵命,你的财产全部充公。这种欲擒故纵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她的聪明机智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三、景色优美,风光如画。莎氏喜剧在揭示生活美的同时,还向读者大量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使人们听到微风吹过森林的沙沙声,嗅到原野上各种花草的芬芳清香,看到清晨染红天边的瑰丽的云霞,还有傍晚倒映河面的苍翠山峦。如《维洛那二绅士》中对夕阳的描写:“太阳已经替西天镀上了金光……”以及凡伦丁面对原始森林的一番感叹:“在这座浓阴密布、人迹罕至的荒林里,我觉得要比人烟繁杂的市镇里舒服得多。我可以在这里一人独坐,和着夜莺的悲歌调子,泄吐我的怨恨忧伤。”如《爱的徒劳》中有关“春之歌”与“冬之歌”的描写:“当杂色的雏菊开遍牧场,蓝的紫罗兰,白的美人衫,还有那杜鹃花吐蕾娇黄,描出了一片广大的欣欢;听杜鹃在每一株树上叫……”“……当一条条冰柱檐前悬吊……”“……刺骨的寒气,泥泞的路途,大眼睛的鸱鸮夜夜高呼……”又如《仲夏夜之梦》中对月光、露珠的描绘“像新弯的银弓一样”“当月亮在镜波中反映她的银色的容颜、晶莹的露珠点缀在草叶尖上的时候”。 小仙与仙王奥布朗的独白歌唱:“越过了溪谷和山陵,穿过了荆棘和丛薮,越过了围场和园庭,穿过了激流和爝火……”“我知道一处茴香盛开的水滩,长满着樱草和盈盈的紫罗丝,馥郁的金银花,芗泽的野蔷薇,漫天张起了一幅芬芳的锦帷……”再如《威尼斯商人》中罗兰佐在月光下拥着恋人对于美丽自然风光的一段由衷赞美:“好皎洁的月色!微风轻轻地吻着树枝,不发出一点声响……月光多么恬静地睡在山坡上……瞧,天宇中嵌满了多少灿烂的金钹……”《无事生非》中对于日出壮观景象的描绘:“瞧,熹微的晨光在日轮尚未出现之前,已经在欲醒未醒的东方缀上鱼肚色的斑点了……”显见,在莎氏的喜剧中,花草树木,山水鸟兽等,几乎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欢愉的社会生活景象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美好而和谐的生活画卷,从而扣人心弦,使人留恋忘返,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四、两类人物相映成趣。莎氏喜剧最显眼的人物有两类,即风雅人物与滑稽人物。前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在剧中多为主角,典型的如《爱的徒劳》中法国公主一行,她们的出现使得剧情出现波折,从而粉碎了那瓦国王及几个臣子的苦修计划,使反禁欲主义的主题得以深化,情节得以深入展开;又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小姐,无论是先前的“三匣子选亲”和“法庭上的断案”,还是后来的“戒指风波”,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她展开的,她的形象也因此而显得异常丰满和谐;再如,《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自开场至落幕,自始至终,作者都是将其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还有《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等等。她们的出现,无疑为喜剧的演出制造了浓厚的抒情色彩,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后者一般则为小丑和村夫俗子,多为配角。典型的如《错误的喜剧》中的两个孪生仆人大小德洛米奥,如《皆大欢喜》中的杰奎斯及小丑试金石,还有《第十二夜》中的小丑形象等等,他们的出现,主要是用来烘托愉快气氛,增添剧作的喜剧氛围。这从下面的两段对话就足见分晓:小安提福勒斯:我不是盛怒而去吗?小德洛米奥:正是,我的骨头可以作证,您的盛怒它领教过了。选自《错误的喜剧》小丑:让她吊死我吧;好好地吊死的人,在这世上可以不怕敌人。玛利娅:把你的话解释解释。小丑:因为他看不见敌人了。选自《第十二夜》在莎氏的全部剧作中,这两类人物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较之阿里斯托芬的漫画喜剧,以及莫里哀、果戈理的讽刺喜剧,莎氏喜剧的这种浪漫、抒情风格显得尤其耀眼。然而,莎氏上述喜剧风格的形成,却又并非偶然。细细推敲,显然这与下列诸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一、肯定性、歌颂性主题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喜剧是引人发笑的艺术。”对此,喜剧通常采用两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即:歌颂式与讽刺式。历来的喜剧都倾向于讽刺。理论上的概括也清醒地反映了这一点。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这就无疑规定了喜剧的描写对象,也规定了喜剧乃是针对否定人物以取得讽刺效果的艺术。后世的戏剧理论,对于喜剧的特色与社会效应,其见解也大凡如此。如喜剧功用在于“人类能够愉快地与自己的过去诀别”,“喜剧是把丑恶的东西摔碎给人看”等等经典言论,其实均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然而,基于文艺复兴时代的需要,天才的莎士比亚却大胆突破了这一脉相承的以讽刺为主的喜剧创作传统,明确地开创出一条以歌颂为主、并辅之以温和的讽刺的喜剧创作道路。从而表达出了肯定性与歌颂性的主题,为自己的喜剧奠定了乐观开朗的基调。在莎氏的喜剧中,爱情与友谊像两支优美的乐曲,融汇成了他全部创作的主旋律。于是乎,生活中的新事物,对于人的力量的价值的肯定,尤其是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聪明才智,他们对于爱情生活与友谊生活的执著追求和美好向往,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畅快描绘。因而,我们也才能看到更多的如贝特丽丝与培尼狄克的爱情“纠葛”(《无事生非》),鲍西娅与巴散尼奥的热烈相爱(《威尼斯商人》),奥兰多与罗瑟琳之间的“求爱”喜剧(《皆大欢喜》),还有薇奥拉对奥西诺的默默追求和奥丽维娅“不爱主人爱仆人”的执着爱恋(《第十二夜》)等等。与此相伴的,我们还见到了具有慷慨大度、乐善好施的重视友情的安东尼奥,具有侠胆忠肠、立誓为希罗伸冤报仇的贝特丽丝,等等。情爱与友爱,像两个形影不离的歌手,活跃在莎氏的喜剧中,合力演唱了一支支嘹亮动听的颂歌。这里,正是由于主题的歌颂性特色才充分体现出了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幸福的时代精神,将莎氏喜剧提高到了一个诗意盎然、富于浪漫色彩的境界,从而激扬出明朗欢快、韵味无穷的笑声。至于生活中黑暗、丑恶、卑鄙的一面,莎士比亚并未放弃揭露与嘲讽。在他的作品中,也明确地揭示出诸如普罗丢斯的背叛爱情与友谊的恶劣行径(《维洛那二绅士》),马伏里奥的表里不一与野心(《第十二夜》),以及夏洛克的贪婪吝啬、自私狠毒(《威尼斯商人》)等等。只不过,他的讽刺较之阿里斯托芬的严肃、辛辣,显得温和些罢了。莎氏的讽刺往往是留有余地的,是宽厚和仁慈的,并且是从人性弱点这一普遍的共性出发,对他们一律采取了谅解与宽容的态度。因而,他视普罗丢斯的背叛行径为“一时糊涂”,视马伏里奥的虚伪、狂妄为“鬼迷心窍”,而对于夏洛克,在揭露其贪婪狠毒的同时,却又把它作为一个备受欺凌与歧视的犹太人和犹太教徒来描绘,对他寄寓了深切的怜悯与同情。这一点,或许正如赫士列特所言:“作为喜剧,它也许太和善了。它没有什么讽刺,更没有怒气。它针对的是荒唐事而不是可笑事。它使我们嘲笑人类的愚行,而不是蔑视它们,更不是对它们抱有任何恶感。”二、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莎氏之前,喜剧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总是有意无意贬抑女性,更多地写滑稽形象,而较少刻画风雅人物。而莎氏一反以往讽刺喜剧尊男卑女、崇上抑下的因袭惯例。在男女形象、滑稽形象与风雅人物之间,他着力描绘风雅女性优美绝伦的形象,从而开创出喜剧艺术的新篇章,也使他的喜剧焕发出明媚娇艳的独特光彩。其实,莎氏喜剧的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赖于对这些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优美和具体真切。尤其是那些女主人公形象,更是作者着意雕琢的精品。她们或名媛,或牧女仆妇,个个天生丽质,光彩照人。她们感情纯真,才智非凡,心地善良却又意志坚强。更令人陶醉的是,她们个性各异,绝无重复之感。由此,我们见到聪明机智、幽默风趣、性格活泼而又温柔多情的鲍西娅(《威尼斯商人》),温柔妩媚、豁达开朗、果敢坚毅且又嫉恶如仇的贝特丽丝(《无事生非》),活泼开朗而又调皮狡黠的罗瑟琳(《皆大欢喜》),善良无私、坚毅忍耐的薇奥拉,还有感情真挚、追求执着的奥丽维娅(《第十二夜》)。在她们的身上,“天赋的灵奇”和“绝色的仙姿”,达到了完善、和谐的统一。她们真不愧为光芒四射的人间“维也纳”。女性形象的光彩夺目,令男性形象相形见绌,构成了莎氏喜剧在形象塑造上的一大特色。难怪著名的莎评家罗斯金说:“莎士比亚笔下的男主人公都不值一赞。唯独他的女主人公个个光辉耀眼,如同英雄。”尽管他的说法有偏颇过激之嫌,但却至少明确地揭示出这样一点真谛:莎氏喜剧之所以具有巨大而迷人的艺术魅力,其奥秘也就在于此。三、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氛围。对于戏剧中背景与环境的安排,莎士比亚在其喜剧中显示出非凡的创造才能。他一改过去通俗喜剧的面貌,首先将喜剧的背影移到上流社会,着意刻画宫廷、贵族的生活情景,使典雅的环境,诸如富丽的宫室、豪华的客厅、浓艳的闺房等等,成为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其次,他不排除自然环境,而是根据剧情需要,着力描写自然环境的美好怡人。但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上述两个背景,莎氏却又并非是一视同仁,毫无褒贬的。相比较而言,莎氏更赞赏于自然环境。因为尽管上流社会豪华气派、雍容富丽,但却人烟繁杂,污浊汇集,矛盾纷呈。而自然环境虽然荒凉浩瀚、人烟稀少,但却安详静谧,纯朴可爱。因此,他着力渲染自然环境中粗犷、原始、纯朴、宁静的一面,以此对照尘世生活的喧嚣、繁杂、混乱与污浊,从而表达出他的美好理想与热切向往。正如凡伦丁(《维洛那二绅士》中的主人公)在荒林中所说:“在这浓荫密布、人迹罕至的荒林里,我觉得要比人烟繁杂的市镇里舒服得多。”也如同罗兰佐(《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于贝尔蒙特之夜对杰西卡说的:“月光恬静地睡在山坡上!我们就在这儿坐下,让音乐的声音悄悄送至我们的耳边;柔和的静寂的夜色,是最足以衬托出音乐的甜美的。”在具有传奇色彩的《皆大欢喜》和《仲夏夜之梦》里,更是如此。前者的剧情发生在粗犷原始的亚登森林,后者则是仙人、精灵出没不定的雅典森林。它们都有广袤的原野、参天的大树、丁冬的山泉、绿荫覆盖的草地。在这儿,自然界的万物,自由自在地生长着,点缀着这美好的天地。优美怡人的自然景色,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陶冶着人们的心灵,改造着人们的灵魂。于是,这里生活着的,便是一群正直善良、朴实而又诚恳的人。这里没有阴谋诡计,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友爱和情爱。甚至于恶人来到这里,也因受到和善的对待而幡然醒悟,痛改前非。自然景象的纯朴美好、优美恬适与人物的美好情愫、善良品性结合起来,使莎氏笔下的喜剧场面更显得诗情画意、恬美动人。四、莎氏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与其语言运用有关。“语言是喜剧的生命。”一般讽刺喜剧的语言,较多夸饰、插科打诨与冷嘲热讽。莎氏喜剧语言则多出自正面人物之口,因而更多诗情画意,更多幽默风趣,是诗意和机智相结合的产物。如《皆大欢喜》中奥兰多与杰奎斯杰之间的针锋相对:杰奎斯:我不喜欢她的名字。奥兰多:她取名的时候,并没有打算要您喜欢。杰奎斯:她的身材怎样?奥兰多:恰恰够得到我的心头那样高。杰奎斯:说老实话,我遇见您的时候,本来是在找一个傻子。奥兰多:他掉在溪水里淹死了,您向水里一望,就可以瞧见他。杰奎斯:我只瞧见我自己的影子。奥兰多:那我以为倘不是个傻子,定然是个废物。这里充满着俏皮的讽喻、机智的挖苦和灵活的应对。诸如此类的,还有《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法庭上关于“慈悲”的著名论述,《无事生非》中培狄尼克与贝特丽丝之间的唇枪舌剑等等。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迎合一般市民观众的情趣,莎氏并未放弃插科打诨、夸饰语言的适当运用。如下面《错误的喜剧》中大安提福勒斯主仆的一段对话,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大安提福勒斯:她名字叫什么?大德洛米奥:“八尺”,大爷;可是八尺再加上八吋也量不过她的腰围来。大安提福勒斯:这样说她长得相当宽了?大德洛米奥:从她屁股的这一边量到那一边,足足有六七尺;她的屁股之阔,就和她全身的长度一样;她的身体像个浑圆的地球,我可以在她身上找出世界各国来。大安提福勒斯:她身上哪一部分是爱尔兰?大德洛米奥:呃,大爷,在她的屁股上,那边有很大的沼地。

1、《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2、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浅议《骆驼祥子》思想艺术特色中的悲剧色彩4、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5、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6、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7、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9、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1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1、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13、余华作品中的人性与末日意识14、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15、《茶馆》的语言艺术(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文题目

注意累到你哈,自己选择: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6�1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6�1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6�1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6�1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6�1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6�1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6�1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6�1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6�1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一)、这些网址有不少资料,也许对你有些参考价值。莎士比亚作品评价莎剧是莎士比亚主观掌握的文艺复兴时代从1590年到1613年间之英国现实生活,莎士比亚之反映现实,又是以动态形象把握这个大变革时代多变的生活,那时,一切都在变化,也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莎士比亚是时代的一份子,他也在发展变化;他一生追求、探索真理,追求社会理想的路程在变;尤其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逐渐形成、发展中变化。因而莎士比亚的艺术也发展变化,总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二、悲剧时期(1601-1606)三、 传奇剧时期(1607-1612)(打不开,你自己再试试!)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典范(四)在左下脚还有一至三,挨个点击即可.(二)、莎士比亚(1564~1616)Shakespeare,William英国诗人、戏剧家。生平 1564年4月23 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1582年同邻乡农家女安·哈瑟维结婚。1585~1592年莎士比亚经历不详,传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兵士、贵族家仆,并因偷猎乡绅T.路希爵士之鹿逃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人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杂役、演员并开始剧作生涯。1592年,剧院经理P.亨斯娄首先提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六世》上篇。同年,剧作家R.格林在其《千悔得一智》中影射莎士比亚姓氏,并引用《亨利六世》下篇台词,骂莎士比亚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可见他当时已颇有名望。1594年,他和当时名演员W.坎普、J.伯比奇同属宫内大臣剧团,同当时新贵族骚桑普顿伯爵、埃塞克斯伯爵等均有来往。他的剧团除在天鹅剧场、环球剧场演出外,也到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期间,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莎士比亚以其他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及家徽,1597年在斯特拉特福购置了房产,1599年成为环球剧场拥有1/10股份的股东。1610年莎士比亚卖出了他的股份,回乡隐居。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莎士比亚诞生地创作 莎士比亚在22或23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其中只有16部在他生前以4开本盗印版出版。原因是因当时作家将剧本卖给剧团,剧团为垄断便不发表,被盗印的剧本则是由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故而版本多有遗漏和错误。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曾与他在国王供奉剧团(前身即宫内大臣剧团)共事的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收集莎士比亚遗作36部(其中有20部是首次付印),出版了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后人所谓第一对开本,其中的剧目不是按创作年代,而是按喜剧、历史剧和悲剧3类编排的。从18世纪后期开始学者们研究了莎剧的创作年代、分类和分期问题,但说法不一。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13世纪初英国历史外,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第二时期(1601~1607) 以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第三时期(1608~1613)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以英、汉、藏、蒙、粤5种语言,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关于莎士比亚题目的论文题目

(一)、这些网址有不少资料,也许对你有些参考价值。莎士比亚作品评价莎剧是莎士比亚主观掌握的文艺复兴时代从1590年到1613年间之英国现实生活,莎士比亚之反映现实,又是以动态形象把握这个大变革时代多变的生活,那时,一切都在变化,也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莎士比亚是时代的一份子,他也在发展变化;他一生追求、探索真理,追求社会理想的路程在变;尤其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逐渐形成、发展中变化。因而莎士比亚的艺术也发展变化,总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历史剧、喜剧时期(1590-1600)二、悲剧时期(1601-1606)三、 传奇剧时期(1607-1612)(打不开,你自己再试试!)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典范(四)在左下脚还有一至三,挨个点击即可.(二)、莎士比亚(1564~1616)Shakespeare,William英国诗人、戏剧家。生平 1564年4月23 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其父约翰·莎士比亚是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1565年任镇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莎士比亚幼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书,1582年同邻乡农家女安·哈瑟维结婚。1585~1592年莎士比亚经历不详,传说他当过乡村教师、兵士、贵族家仆,并因偷猎乡绅T.路希爵士之鹿逃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人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杂役、演员并开始剧作生涯。1592年,剧院经理P.亨斯娄首先提到莎士比亚的剧作《亨利六世》上篇。同年,剧作家R.格林在其《千悔得一智》中影射莎士比亚姓氏,并引用《亨利六世》下篇台词,骂莎士比亚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可见他当时已颇有名望。1594年,他和当时名演员W.坎普、J.伯比奇同属宫内大臣剧团,同当时新贵族骚桑普顿伯爵、埃塞克斯伯爵等均有来往。他的剧团除在天鹅剧场、环球剧场演出外,也到宫廷演出,夏季或瘟疫流行期间,则到外省演出。1596年,莎士比亚以其他名义申请到“绅士”称号及家徽,1597年在斯特拉特福购置了房产,1599年成为环球剧场拥有1/10股份的股东。1610年莎士比亚卖出了他的股份,回乡隐居。1616年4月23日在家乡病逝,葬于镇上的圣三一教堂。莎士比亚诞生地创作 莎士比亚在22或23年间共写了37部戏剧,其中只有16部在他生前以4开本盗印版出版。原因是因当时作家将剧本卖给剧团,剧团为垄断便不发表,被盗印的剧本则是由演员口授,或在演出时被人速记下来,故而版本多有遗漏和错误。1623年,莎士比亚去世7年后,曾与他在国王供奉剧团(前身即宫内大臣剧团)共事的演员海明和康德尔收集莎士比亚遗作36部(其中有20部是首次付印),出版了第一个莎士比亚戏剧集,即后人所谓第一对开本,其中的剧目不是按创作年代,而是按喜剧、历史剧和悲剧3类编排的。从18世纪后期开始学者们研究了莎剧的创作年代、分类和分期问题,但说法不一。一般来说,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可分以下3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 以写作历史剧、喜剧为主,有9部历史剧、10部喜剧和2部悲剧。9部历史剧中除《约翰王》是写13世纪初英国历史外,其他8部是内容相衔接的两个4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理查三世》;《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与《亨利五世》。这些历史剧概括了英国历史上百余年间的动乱,塑造了一系列正、反面君主形象,反映了莎士比亚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谴责暴君暴政,要求开明君主进行自上而下改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的人文主义政治与道德理想。10部喜剧《错误的喜剧》、《驯悍记》、《维洛那二绅士》、《爱的徒劳》、《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无事生非》、《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大都以爱情、友谊、婚姻为主题,主人公多是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智慧与美德的青年男女,通过他们争取自由、幸福的斗争,歌颂进步、美好的新人新风,同时也温和地揭露和嘲讽旧事物的衰朽和丑恶,如禁欲主义的虚矫、清教徒的伪善和高利贷者的贪鄙等。莎士比亚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基本情调是乐观、明朗的,充满着以人文主义理想解决社会矛盾的信心,以致写在这一时期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洋溢着喜剧气氛。尽管主人公殉情而死,但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然而,这一时期较后的成熟喜剧《威尼斯商人》中,又带有忧郁色彩和悲剧因素,在鼓吹仁爱、友谊和真诚爱情的同时,反映了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问题,说明作者已逐渐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矛盾。第二时期(1601~1607) 以悲剧为主,写了3部罗马剧、5部悲剧和3部“阴暗的喜剧”或“问题剧”。罗马剧《尤利乌斯·凯撒》、《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和《科里奥拉努斯》是取材于普卢塔克《希腊罗马英雄传》的历史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悲剧《雅典的泰门》标志着作者对时代、人生的深入思考,着力塑造了这样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在近代黎明照耀下,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终于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发现“整个时代脱榫”了,决定担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结果是空怀大志,无力回天。奥赛罗正直淳朴,相信人而又嫉恶如仇,在奸人摆布下杀妻自戕,为追求至善至美反遭恶报。李尔王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一番痛苦的磨难。麦克白本是有功的英雄,性格中有善和美的一面,只因王位的诱惑和野心的驱使,沦为“从血腥到血腥”、懊悔无及的罪人。这些人物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已开始出现的种种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义。由于这一时期剧作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使《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一报还一报》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第三时期(1608~1613)主要作品是4部悲喜剧或传奇剧《泰尔亲王里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这些作品多写失散、团聚、诬陷、昭雪。尽管仍然坚持人文主义理想,对黑暗现实有所揭露,但矛盾的解决主要靠魔法、幻想、机缘巧合和偶然事件,并以宣扬宽恕、容忍、妥协、和解告终。莎士比亚还与弗莱彻合作写了历史剧《亨利八世》和传奇剧《两位贵亲》,后者近年来被有的莎士比亚戏剧集收入。成就和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他继承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英国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戏剧的三大传统并加以发展,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造性革新。他的戏剧不受三一律束缚,突破悲剧、喜剧界限,努力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深入探索人物内心奥秘,从而能够塑造出众多性格复杂多样、形象真实生动的人物典型,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以其博大、深刻、富于诗意和哲理著称。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为当时英国的舞台和观众写作的大众化的戏剧。因而,它的悲喜交融、雅俗共赏以及时空自由、极力调动观众想象来弥补舞台的简陋等特点,曾在18世纪遭到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者的指摘,并在演出时被任意删改。莎剧的真正价值,直到19世纪初,在柯尔律治和哈兹里特等批评家的阐发下,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然而当时的莎剧演出仍常被纳入5幕结构剧的模式 。19世纪末,W.波埃尔和H.格兰威尔-巴克强烈反对当时莎剧演出的壮观传统,提倡按伊丽莎白时代剧场不用布景的方式演出,以恢复其固有特点。17世纪始,莎士比亚戏剧传入德、法、意、俄、北欧诸国,然后渐及美国乃至世界各地,对各国戏剧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文化发展、交流的重要纽带和灵感源泉。中国从本世纪初开始介绍和翻译莎剧,到1978年出版了在朱生豪译本基础上经全面校订、补译的11卷《莎士比亚全集》。1902年,上海圣约翰书院学生最早用英语演出《威尼斯商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先后有65个职业和业余演出团体,以英、汉、藏、蒙、粤5种语言,文明戏、现代话剧、戏曲、广播剧、芭蕾舞剧、木偶剧6种形式,共演出莎剧21部,包括了莎剧大部分重要作品。莎剧已成为中国中学、大学特别是戏剧院校的教材。莎剧的重要角色为中国演员的培养和提高开辟了广阔天地。

莎剧是莎士比亚主观掌握的文艺复兴时代从1590年到1613年间之英国现实生活,莎士比亚之反映现实,又是以动态形象把握这个大变革时代多变的生活,那时,一切都在变化,也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 莎士比亚是时代的一份子,他也在发展变化;他一生追求、探索真理,追求社会理想的路程在变;尤其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在逐渐形成、发展中变化。因而莎士比亚的艺术也发展变化,总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从评论、评论和注解版本、划分和评判、形形色色评论和流派以及汉译等方面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进行综述。评论是从18世纪以来直到21世纪的今天为止。从各种各样的评论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时代变迁了、各个阶级、各个流派的批评标准也随之变迁,还可看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评论的文学趣味、文学风尚;更重要的是这些批评家的评论或贬或褒,给予人们的研究提供许多不可多得的、很有学术价值的参考资料。本文从考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人物关系入手,发现诗中表现的并非许多论者认为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歌颂男性之间的友谊,而是表现了男性之间的同性恋情。 本文分四章。第一章是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史中关于诗中男性说话人和他歌颂的少年之间关系研究的综述。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性关系是许多论者争论的焦点。早期莎士比亚作品编校者,如约翰·本森、马洛有意用“友谊”遮掩其中的色情成分。而从19世纪末期起,批评家们开始正视其中表现的性问题。本章还辨析了“同性恋”和“男性友谊”两个概念,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基础、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分三节,将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诗整体看作一个同性恋话语系统。第一节分析叙述者和受述者的性别,从诗中所用人称代词的转换和所用称呼语揭示出两者的关系已超越了单纯的男性友谊。第二节将这154首十四行诗分成四个部分阐述其中表现的同性恋情关系:第一部分1-19首的说话对象是男性美少年。这19首诗以劝婚为名,却是以赞美之辞间接示爱。第二部分20-126首,大量篇幅是说话人鲜明地表达他和少年之间的同性爱恋关系。第127-152首为第三部分,诗中表现的是说话人与“黑肤女郎”、美少年之间的一段“三角恋情”。他与“黑肤女郎”的感官性爱反衬出他与美少年的爱情才是高层次的真爱。最后两首是第四部分,借用古希腊神话故事,点明爱情之火永不熄灭的主题,对前152首诗所描写的爱情关系做出总结和展望。本章第三节分析了三个具有同性恋含义的典型意象。 第三章分别从男同性恋的社会发展史、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影响、柏拉图爱情哲学三个角度,阐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同性恋主题的社会基础、文学传统及思想根源。古希腊蔚然成风的男同性恋经历中世纪正统思想的压抑之后,在英国文艺复兴、特别是莎士比亚时代,在贵族中再度成为时代风尚,这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男同性恋主题存在的社会基础。其次,在继承彼得拉克十四行诗表现爱情主题传统的基础之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体现的爱情内涵是对传统文学的发展。最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表现的男同性恋情,也是柏拉图爱情哲学中关于爱是真善美的统一,以及与异性之爱相比,成年男子与美少年之间的同性之爱是更高层次的爱等观点的印证。 第四章做出总结,表现男同性恋情是蕴含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主题,它继承又发展了爱情主题十四行诗的文学传统。从这个主题出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就不是一般论者认为的几个互不关联片段的组合体,而是一个思想情感浑然一体的艺术作品。文章最后指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虽表现了男同性恋主题,但不能以此臆断莎士比亚本人就是同性恋。

关于京剧攻破莎士比亚论文范文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相同 1.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2.汤剧和莎剧中青年男女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与以“父亲”形象所代表的传统势力发生激烈的冲突,然后通过“梦”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3.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运用了超自然的精灵来促进爱情之梦的实现,如《紫钗记》和《牡丹亭》中的花神、《仲夏夜之梦》中的仙王和《辛白林》里的朱匹特。 4.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都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情对生死的超越。用海德格尔的术语来说,《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不同1人物塑造2情节推进比较3.语言修辞比较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他的戏剧创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有着精湛的艺术技巧,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十分赞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曾告诫人们“不应该为了观点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土比亚”。那么,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奥秘何在?为什么它具有永不衰退的艺术魅力?这是与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紧密相联的。莎士比亚在类型众多的剧本(包括喜剧,悲剧,历史励,传奇剧)中,塑造了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丰富了戏剧艺术的人物画廊。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即使是同一阶层的人物,如莎氏所创造的帝王将相凯撒、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亨利五世、麦克佩斯、李耳王等,既有其作为统治者的共同特点,更有其不同的个性,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雷同的、相似的。再以莎氏笔下的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而言,朱丽叶、鲍西娅、考狄莉亚、黛丝德蒙娜、奥菲利娅等,也决非用善良、真挚、热情等词语所能概括的。至于一些被公认的突出的艺术典型,如汉姆莱特、奥瑟罗、夏洛克、福斯泰夫等,更是人各一面,呼之欲出。仅以《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为例,他不是单一的凶狠的吝啬鬼,旧式的高利贷者,而是被作者赋予丰富的思想感情,复杂的性格特征。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普希金在把夏洛克同莫里哀创造的吝啬鬼形象作分析比较时指出,“莫里哀笔下的吝啬鬼只是吝啬——如此而已;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则是吝啬。机警、复仇心重、对女儿慈爱、机智等等”,特别是莎士比亚在剖析夏洛克疯狂的贪财欲时,兼以饱蘸同情的笔触刻画他备受基督教徒凌辱而产生的复仇心。他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是由于夏洛克同安东尼奥个人之间私仇的激化而引起的,而且涉及到了欧洲长期以来就存在着的犹太人和基督教之间对立的矛盾,具有特定的社会原因。“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是莎剧又一鲜明的艺术特色。早在1859年,恩格斯就曾把“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生动与丰富”的完美融合,看作是未来戏剧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莎士比亚为了刻画形形色色人物的性格,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增强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打破了古希腊罗马悲喜剧的严格界限,不受古典戏剧“三一律”的束缚,往往在剧本里特意设计和安排了两个以上的故事情节(《仲夏夜之梦》中多至四条线索),或平行发展,或曲折交错,彼此对照,互相补充。悲剧《哈姆雷特》头绪纷繁,矛盾复杂,仅以复仇的线索而言,就有三条: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而展开的同封建王权的代麦克劳狄斯之间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小福丁布拉斯和雷欧提斯为泄私愤、报私仇分别所进行的复仇盲举。其中,以前者为主线,后者为副线,副线从属于主线,推动主要情节的发展。戏剧情节和人物性格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不借事无以见人,不因人难以言事,两者层层相印,丝丝入扣。《哈》剧中的后二条线索,其发展的动因均出于私欲,囿于个人和家庭利益的范围之内,而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单纯是为了父王被杀的问题,而是为了重整乾坤,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把为父复仇和改造社会相结合。因此,三条线索的对照、映衬,不仅使哈姆莱特的性格得到了最充分的显现,而且更突出了他复仇的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哈》剧的情节线索,多而不乱,繁而不杂,主次分明,轻重得体,安排得巧妙自如,切合情理,极大地增强了戏剧的效果。个性鲜明的人物语言。莎剧的人物语言,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闻其声若见其人,完全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做到了个性化和形象化的结合,哲理性和抒情性的交融。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都有一套符合各自性格特点的语言,而且随着场合的更迭、际遇的变化,人物语言也有所发展变化。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中说,观众通过人物的“言谈后才知道人物内心的演变,而所有的角色似乎都在一起约定,在这方面不让我们有不清楚的、模糊的地方。”夏疮克的语宫,粗鲁、庸俗,尖刻,常常用令人憎恶的事物打比方,而的亚娅的语言文雅、优美、含蓄,与夏洛克恰成对照。哈姆雷特的语言,有时温文尔雅,有时明白畅晓,有时妙语连珠,有时语无伦次,这一切均取决于他内心矛盾的斗争和思想性格的发展。特别是作者精心设计了许多精彩的内心独白,揭示他的精神世界,丰富和深化他的性格特征。如第三幕第一场中“生存还是毁灭”的这段著名独白,它是闪耀着哲理之光的名诗,也是揭示哈姆雷特内心奥秘的传神点睛的妙笔。通过这段独白,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对复仇重任的痛苦探求,对思想矛盾的坦诚剖示。正因为如此,高尔基在《论剧本》的著名论文中,通过分析研究,得出了要用足够有力和鲜明生动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必须向莎士比亚学习语言的明确结论。 “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文学作品要塑造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必须让人物有自由活动的天地,充分表现的舞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广阔的社会背景。莎剧中的人物,个个活动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典型环境之中,人物借背景而生存和行动,背景赖人物而洋溢着生气和活力。恩格斯对莎剧的这一特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名之曰“福斯泰夫式”的背景。福斯泰夫是莎土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一个人物。他是封建社会解体时期的畸形产物,兼有破落骑士和冒险家的双重特点。他这一特殊的身份,既使他与封建统治集团频繁联系,穿梭于王公贵族之间,又使他混迹于市井酒坊,同城乡平民为伍,出入于社会下层的各个角落。莎土比亚以他的行迹和活动为纽带,将贵族和平民世界极为自然地联系起来,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英国光怪陆离的社会关系和宏伟广阔的时代画面。对“福斯泰夫式”的背景的运用,《哈姆雷特》达到了新的高度。就剧本的地点而言,从王宫、城堡到荒郊,墓地,以出场的人物而论,有国王、王子、大臣、士兵、水手、演员、掘墓人等,从反映的内容来讲,既有力地揭露了上层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的生活,又真实地反映了许多下层群众的生活。特别是后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叹息人间的不平,以各种手段进行抗争,这里有夜间值班卫土的森严戒备,预示着国内将发生一场“非常的变故”,挪威土兵为了争夺区区的“弹丸之地”正在奔赴战场,流浪艺人被强迫赶出伦敦,闽南走北,受尽欺凌……一言以蔽之,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用不同的方式参与了哈姆雷特反对黑暗势力的斗争,这一广阔的背景,不仅提供了台前人物活动的场所和范围,而且有力地烘托了哈姆莱特的思想和性格,使他在同各种人物的交往和接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露、显现,突出了他的斗争具有特殊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色彩。这是莎土比亚对当时戏剧创作的重大突破,也是他戏剧创作的鲜明艺术特征。上述莎土比亚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是他长期以来坚持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晶,更是他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运用的产物。他认为戏剧创作必须正视现实,面向人生,与时代保持密切的联系。他在早期喜剧《仲夏夜之梦》中提出:“最好的戏剧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缩影。”后来又在悲剧《哈姆雷特》中借人物之口明确宣称:“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因此,十八世纪英国著名评论家把莎士比亚看作是“一位向他的读者举起风俗习惯和生活真实镜子的诗人”。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莎土比亚的剧本所写的虽大部分是陈旧的题材,但一经他改造制作,加工变革,推陈出新,就变成了带有深刻的莎土比亚印记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生活的光泽,展现了浓郁的时代的风貌。正是在上述的前提和条件下,1859年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提出了“莎土比亚化”的重要的文艺创作原则。这是革命导师对莎士比亚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点明了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精髓。它要求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现实生活和社会斗争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以空洞的概念为依据,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丰富多彩的语言,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用形象化的艺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揭示时代发展的动向。因此,“莎士比亚化”同莎土比亚具体的艺术技巧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两者不能划等号。目前,不少关于莎剧的评论文章把两者相提并论,同日而语,这是欠妥的。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时期(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唐中后期(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时期(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元朝时期(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明清时期(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戏曲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其经济优势、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实施“文化霸权”、“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继续进行其“文化殖民化”和“西方化”,向我们推销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人生价值观。高校大学生由于求知欲旺、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给我们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使一些高校学生“无意识”地认同和接受西方的价值观,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当预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因为西方价值观念的侵袭而变质,从而失去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的危险。3.戏曲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深、最广的莫过于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大学生了。网络文化一方面以其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性与趣味性强、观念开放等特点,极大地吸引着高校学生,给高校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由于它的过于开放性以及过多的现代娱乐项目,也给戏曲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新的竞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