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新冠病毒传染病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新冠病毒传染病论文参考文献

有。冠病毒是全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在对病毒开展的研究中,全世界科学家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在病毒溯源、流行趋势预测和药物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科研人员的成果以科技文献作为载体,与全球的同行进行交流与共享。截至2020年5月23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共收录、索引全球科研人员发表的4500多篇相关文献,定量分析发现,新冠病毒研究的全球合作广泛而普遍,其中,中美两国科学家发表的新冠病毒学术文献最多,且二者数量相当,中美也都是彼此最主要的科研合作伙伴,两国科学家共同发表的论文达149篇。中美两国发表论文最多且数量相当对新冠病毒相关关键词进行索引后发现,在这些来自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中,中国(含港澳,不含台湾)与美国发表的论文量最多,且两者论文数量相差无几;第二梯队为意大利与英国,均发表了500篇左右的论文。从研究机构方面来看,共计有4600余家机构参与了新冠病毒相关研究,其中位于中国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115篇论文,论文数量位居所有机构榜首;从学术期刊方面来看,英国、美国和中国在顶级期刊发文量位列前三;另外,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发表了的新冠病毒相关论文最多,其次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新冠病毒抗体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大流行城市人群自然血清阳转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

论文共同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任丽丽介绍,与确诊患者及有症状感染者相比,无症状感染者抗体水平较低,这一现象对未来精准防控工作具有指导价值。

“在检测、溯源和治疗资源远远不及的情况下,中国公共卫生系统成功控制了武汉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知名微生物和免疫学专家理查德·斯特拉格内尔在同期《柳叶刀》上撰写述评指出,该研究使人们对大流行城市人群自然血清阳转情况有了更深入了解,是描述新冠病毒感染和理解大流行下免疫状态的重要里程碑。

扩展资料:

新冠病毒抗体产生后至少可持续9个月

3月19日,我国科学家在湖北武汉开展的一项血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显示,当地人群新冠抗体阳性者中,40%存在可有效对抗病毒的抗体并至少可持续9个月。研究结果19日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

该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血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对疫苗保护时效评估也具有借鉴价值。研究还显示,经校正后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说明即便疫情暴发,武汉也仅有小比例人群受染。

论文领衔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表示,评估感染新冠病毒并具有免疫力人群的比例,对于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降低未来再发大流行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来源:潇湘晨报-中国科学家:新冠病毒抗体产生后至少可持续9个月

2064篇。打开中国知网官方网站,在搜索栏中输入新冠病毒,在显示的搜索结果中选择年份为2020年,可以看到结果总共有2064篇。中国知网,又被称为“中国期刊网”,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该网站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创于1996年。国内将知识版权资源聚合在一起的平台还有万方、维普、超星等文献数据库检索平台。

新冠病毒传播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8月19日,卫健委称新冠病毒在发病后五天内传染性较强。除了这段时间外也具有传染性。也发布了新版的诊疗方案。

新冠病毒自出现以来,已经引起了很广泛的传播。致死率虽然没有非典的高,也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感染新冠病毒后,潜伏期一般在一到十四天,但三到七天时间的发病率比较高。

新冠病毒在潜伏期也是具有传染性的,没有症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也是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的,人群普遍容易被感染。新冠病毒主要是经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感染者的粪便和尿液中也查到了病毒,所以要要注意其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病毒的传播。需要加强预防和隔离处理。在发病后五天内感染性比较强,一定要多加注意。但除了这段时间之外,病毒也会进行传染,也需要我们进行严格防护。我们在外出时,要注意佩戴口罩,注意避免人群聚集的地方,做好自身防护,远离新冠病毒。

人在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病毒后,经过潜伏期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其中可分为重型患者,危重型患者,轻型患者。前两者为中低热,甚至没有明显的发热。轻型则会表现出低热,轻微乏力等症状。典型的症状就是发热,无力,干咳。也有部分患者会有鼻塞,流鼻涕,咽喉疼痛,拉稀的表现。重症患者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的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器官衰竭。

目前,新冠病毒的检测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检测。第一种可以通过检测人的咽喉,鼻子,呼吸道的分泌物,粪便尿液采集到的样品。检测样品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体核酸,可以进一步确定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第二种就是做血检,将患者进行抽血化验,看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会通过哪些途径传播?

自从2019年末以来,新冠病毒首先在我国爆发,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播性极强,导致我国许多地区都遭受到疫情的爆发影响,让许多人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面对传播性如此强的新冠病毒,国家相关人员呼吁全体人民必须做好疫情防控,才能有效的控制疫情,但是在爆发初期,很多人都没有这种意识,也就导致我国的疫情持续了一段时间,甚至在武汉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封城,从这些也能看出新冠病毒的恐怖之处,那么传播性极强的新冠病毒都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播呢?

首先,新冠病毒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就是新冠病毒的患者,他的呼气打喷嚏或者是在咳嗽的时候,可能会将含有病毒的飞沫,散发在空气当中,当其他人吸入含有病毒的空气后,就有可能会被新冠病毒感染。这是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也是绝大多数传染性病毒的传播方式,这也是为何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口罩成为了每个人防控疫情最基本的用品,而且空气中含有病毒的飞沫,如果进入人的眼睛也有可能会导致感染病毒。

除此之外,新冠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也就是与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进行直接接触,向握手,接吻等都是有可能会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间接接触传播也是新冠病毒的一种传播方式,例如,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所触摸过的门把手餐具等等,这些日常用品,如果被人接触,也有可能会出现传播。血液传播也是新冠病毒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进行献血之前一定要检测自身是否患有新冠病毒,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蚊虫叮咬被动物咬,伤母婴传播,性传播等等。总之新冠疫情的传播让人防不胜防,大家最好注意自然的防护。

新冠病毒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身体的直接接触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是最为常见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好个人身体防护,在回家之后一定要及时消毒洗手,而且尽量减少去人太多的地方。

疫情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它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威胁,还对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经历了一系列严重的疫情,如SARS、H1N1流感和最近的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是一种引发冠状病毒病(COVID-19)的病毒,它在2019年首次在中国武汉市爆发,并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新冠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在感染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仍可通过飞沫传播病毒。预防新冠病毒感染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避免拥挤的地方、佩戴口罩等。同时,疫苗接种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在疫情期间,社会各界应该协作配合,共同应对疫情。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并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公众也应该积极配合,遵守防疫规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综上所述,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应对。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疫情的了解,增强防控意识,以防止疫情的进一步传播。最后,我们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全球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新冠病毒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2064篇。打开中国知网官方网站,在搜索栏中输入新冠病毒,在显示的搜索结果中选择年份为2020年,可以看到结果总共有2064篇。中国知网,又被称为“中国期刊网”,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该网站是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创于1996年。国内将知识版权资源聚合在一起的平台还有万方、维普、超星等文献数据库检索平台。

新冠传染病建模研究论文

新冠病毒我还想研究什么,新冠病毒我想研究,他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才会消失。

新冠病毒的传播机制;新冠病毒的病原学特性;新冠病毒的抗病毒策略;新冠病毒的免疫原性;新冠病毒的诊断方法;新冠病毒的治疗方法;新冠病毒的预防措施;新冠病毒的传染路径;新冠病毒的基因组结构;新冠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关系

要正确看待新冠疫情,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听从党的指挥,做好预防工作,就能把新冠疫情克制住

现在坐火车感染几率大吗 坐火车还是比较容易感染病毒的。因为火车的空间密闭、狭小,空气不流通,人员密度很大,如果车厢内有携带新冠病毒的患者,此时感染的风险很大。而且长时间乘坐火车,容易通过空气的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而被其感染,所以在这个时期还是尽量避免乘坐火车。如果必须乘坐,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尽量使用医用外科口罩或N90、N95等口罩,与他人保持的一定距离。一个车厢被传染的概率有多大7月29日,一项名为《新冠病毒在列车乘客间传播的风险:基于流行病学与数据建模的研究》的科研成果被刊登在国际传染病期刊《临床传染病》杂志上。研究结果表明,接触者在列车车厢内感染新冠的概率不仅取决于他与感染者之间的距离,同样也和二者共乘时间的长短有关。本项研究的团队由来自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组成,数据样本则来自于中国高铁的匿名行程及感染数据。科学家以2019年12月19日至2020年3月6日期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数据模型分析了包括2334名感染患者和72093名密切接触者在内的匿名行程和感染数据,并得出结论——坐在距离感染者三排(横向)和五列(纵向)范围内的乘客,感染新冠肺炎的几率从0 至10.3%不等,而这些"密切接触者"的平均感染率为0.32%。研究还显示,坐在感染者相邻座位上的乘客被感染几率最高,约为3.5%,而对于和感染者坐在同一排的乘客,他们的平均被感染率为1.5%。如果从共乘时间的维度上来分析,在这些"密接乘客"中,同一座位的"发病率"——即在该座位上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乘客人数除以该座位的乘客总数,每小时增加0.15%。对于坐在感染者相邻座位的乘客,这一增长率更高,为每小时1.3%。出乎意料的是,研究人员发现仅有0.075%的人在和感染者坐过同一张高铁座位后被感染上新冠肺炎。参与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赖盛杰(音译)博士说:"研究表明,尽管新冠病毒在列车车厢内的传播风险是递增的,但这同样与感染者和接触者之间的座位距离和共乘时间有很大关系。"赖盛杰还表示,通过研究不难发现,疫情期间,降低乘客密度、推行个人防疫措施、正确佩戴口罩以及上车前进行体温测量都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人员总结称,考虑到同排乘客间的高传染率,对旅途时间超过1小时的共乘旅客,应要求他们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安全距离。而当旅途时间超过2小时后,这一社交安全距离则应不少于2.5米

新冠肺炎病毒论文的参考文献

新冠的相关文献由于疫情的影响2020年发表了非常多,可以通过像维普这样的专业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涉及疫情的角度,方向也是非常的多元化,所以你需要花点功夫来进行筛选,准确的定位所需的文献,再来仔细阅读学习。而且维普首页上面还有新冠专栏,更为集中,推荐看看。

关于疫情的论文的话,好像要把疫情的一些情况以及一些介绍病毒,以及如何做好相应的防疫工作?配合社会政策等方针。

写作思路:写下关于疫情的病理变化。

湿毒、风邪是本次 COVID19的主要病理因素,其产生和流行也具有显著的自然、体质特征。在多种诱因的共同作用下,湿毒挟风邪致病具有传播迅速、毒性炽烈、病情缠绵、易于传变等特点,并与诱发轻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转化的炎症风暴的产生密切相关。

本文研究 COVID19的相关文献和病例报告,从“天人合一”理论出发,分析 COVID19爆发流行的自然、体质因素,从湿毒挟风的病理性质和传变规律论述炎症风暴在 COVID19病程演进过程中的病理变化,提出以清热宣肺、解毒辟秽、健脾除湿、疏风通络为主的 COVID19治则。

扩展资料

2020年2月28日,世卫组织新冠肺炎情况每日报告,地区及全球风险级别均提升为最高级别“非常高”,与中国一致,此前地区及全球风险级别为“高”。

当地时间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根据评估,世卫组织认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可被称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