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开题答辩模板范文
开题答辩,分为开题报告和答辩两部分,实际上就是有关人员对项目初期,规划阶段的成果,进行全面的审核的一种形式。下面是我整理的开题答辩模板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定要遵循以下要点:
一是要对论文的内容进行概括性的整合,将论文分为引言和试验设计的目的意义、材料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几部分。
二是在每部分内容的presentation中,原则是:图的效果好于表的效果,表的效果好于文字叙述的效果。最忌满屏幕都是长篇大论,让评委心烦。现在互联网上下载一点图片资料很方便。能引用图表的地方尽量引用图表,的确需要文字的地方,要将文字内容高度概括,简洁明了化,用编号标明。
三是幻灯片的内容和基调。背景适合用深色调的,例如深蓝色,字体用白色或黄色的黑体子,显得很庄重。值得强调的是,无论用哪种颜色,一定要使字体和背景显成明显反差。
注意:要点!用一个流畅的逻辑打动评委。
字要大:在昏暗的房间里小字会看不清,最终结果是没人听你的介绍。
不要用PPT自带模板:自带模板那些评委们都见过,且与论文内容无关,要自己做,简单没关系,纯色没关系,但是要自己做!
时间不要太长:20分钟的汇报,30页内容足够,主要是你讲,PPT是辅助性的。
记得最后感谢母校,系和老师,弄得煽情点
答辩前:
1、要非常熟悉自己论文的内容
2、精心准备PPT,要图文并茂,突出重点,让答辩老师明白哪些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页数不要太多,30页左右足够,不要出现太多文字,老师对文字和公式都不怎么感兴趣。
3、凡是贴在PPT上的图和公式,要能够自圆其说,没有把握的坚决不要往上面贴
4、若有条件,事先进行预答辩是非常有必要的,预答辩可以让自己熟悉内容,把握好时间,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及时解决,真正答辩时就不那么紧张了。
5、如果答辩分组出来了,而自己对答辩一点底都没有的时候,可以和答辩老师联系一下,虚心向老师请教,这样在答辩的时候老师可能会放你一马,但前提是不耽误答辩老师的工作和老师愿意与你交流。(这只是一个建议,我没有试过,我同学曾有人这么干过,效果还不错)
6、现在有的学校多了成果验收这块内容(尤其学工科的),我想做仿真的同学应该把仿真结果系统的整理整理,做实验的同学应该提前把实验再动手做一做,但要安全第一,不要出现烧管子等一些严重问题影响验收,试验台规整干净,给老师一个好的印象。
确定课题。选题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理论型、应用型和综合型,并且课题的来源可以是导师拟定题、教师科研题和学生自拟题三种。从论文的实用性出发,建议在选题时勾选综合型选题,将理论和实际经验相结合。从立足自己的实习经验入手,毕业生自己拟题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导师沟通,与导师共同商定后之后在最终确定论文题目。
明确选题的依据。
1、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选题的理论意义可从研究的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展开。针对不同的论文有不同的关键词的取向。比如关键词是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的可以从两者当中找共性或者是找到一个跳板。比如笔者在撰写《浅议生本理念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这篇毕业论文时,抓住关键词生本理念和略读课文教学两个关键词进行阐述,然后通过新课标这么一个跳板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问题进行阐述其理论意义。再比如说论文《浅议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以xx小学为例 》这篇论文时,是基于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前提下,就需要借助课外阅读的相关理论成果,对具体的某个典型学校课外阅读借助调查,分析并整理出课外阅读理论的价值所在。
选题的实际意义基本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个体四个方面来回答。
2、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研究动态也是基于对课题的关键词的正确选用以及对中国知网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最简单的就是利用中国知网进行关键词索引法,可以大致了解到选定的课题在时间轴上的进展情况。具体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来慨括研究动态:惯常的写法是分析课题的研究重要性,研究现状及成因分析,研究策略;也可以根据课题的历史进程状况进行慨括,比如按照国内外的进程进行分析或者是从过去到现在的研究进行对比式的分析慨括。
无论是用哪种方法来进行研究动态的阐述,都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操作需要,借助文献参考和实际调查形成自己的论文写作思路。
确立选题的内容与参考文献相契合。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选定是基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中国知网总结理论成果得到相应的观点支持,也就是积累论点;另一个是要根据自身的实习经验丰富论点,也就是需要论据支持。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要求参考文献至少有十篇。而这十篇的选定是需要我们运用到正式的论文写作中的,因此,选题的内容就可以根据参考文献当中的论点作为我们的内容的一部分,当然要稍稍注意语言的转化,不可以照搬参考文献中的原句,否则在查重时,重复率就会比较高。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中文献研究法是最常用的间接经验的来源,可以适当的采用。为凸显研究的独特而且有效可以采用个案分析法,要注意适当的根据实际例子进行说明。而观察法在实际实习中是最直接的经验来源,要注意做好观察笔记,以备后期的材料分析和整理。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分析这两者是相互的。技术路线分析是在对写作论文的整体内容的'分析的文字阐述,而实验方案是对论文写作的规划是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其中包括对论文写作的开题报告、初稿的完成、定稿的确定都应有着大致的时间界定。
可行性分析主要是针对论文写作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的突破问题,可以从课题本身选定的价值及意义进行分析,从课题的可操作性进行分析,从自身条件进行分析比如对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来分析,也可以从外围条件分析比如导师的作用。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一、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
二、论文答辩-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三、论文答辩-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四、论文答辩-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五、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 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七、论文答辩-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八、论文答辩-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 “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大量的阅读储备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拓宽眼界与知识量。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1:《浅谈小学群文阅读》 摘 要:鼓励孩子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能让孩子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扩大视野、提升语文素养;然而,许多孩子没有这方面的传条件。我们语文教师要为孩子解决书源,指导阅读 方法 ,引导自主选择、开展丰富的活动、搭建交流的平台,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为孩子创设好群文阅读的环境,让孩子能自觉的利用节假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真正做到在阅读中提升能力。 关键词:书籍保障;方法指导;开展活动;阅读氛围;引向课外 群文阅读就是一节课完成多篇 文章 的阅读,是架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是高效活课堂之一,也是课改内容之一。进行群文阅读可以积累知识,扩大视野,提升境界,因为阅读挑战的是我们的主动思维和 想象力 ,阅读过程中促进我们去思考和提升。群文阅读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文学让精神成长,让一个人可以因为阅读而有自信,有内涵,有梦想。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要认真组织学生群文阅读,让孩子们在每一次的阅读中进行思考,触碰心灵的火花。然而,仅靠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那就只能放在课外,教师应该尽力为孩子创设群文阅读的环境。 一、建立班级图书角、为孩子们提供书籍 班级图书角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甚至是其他 渠道 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班级图书角不仅可以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书香校园,加强学校 文化 建设,扎实推进素质 教育 ,还让学生体验到:好书伴我成长!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图书;对于爱看书的学生多多进行表扬,让其起到带动的作用。班级图书角里书不一定要在校内阅读,可以给图书编上号,让学生借回家,为了便于管理,我在班里找一部分学生做图书管理员,让他来负责借阅和归还。当然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能爱护图书。在学校读书,老师可以指导和检查,可是在家里就有一些问题了,而学生在家里读书的时间又是最多的,并且在家里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定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还必须取得家庭的配合,给家长讲明读书的计划,利用家长会、家访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说明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相信家长也会很好的配合。 二、培养群文阅读的能力,将群文阅读引向课外 群文阅读应该彰显阅读的过程,准备展示交流的过程,充分展示交流的过程,充分展练交流的过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的群文阅读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匆匆读几篇文章,连学生字词读错了,也来不及纠正,还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就下课了,更别说遣词 造句 ,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对比等。所以,课内培养群文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课外自觉进行群文阅读才是上策。 (一)培养学生群文阅读方法 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会读。“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这充分的说明了教师在课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课内的阅读教学是与学生课外阅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课堂上,教师定期给学生提供设计优良的群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结合合作学习,探究而发现群文奥秘,再来进行精彩的展示、交流,在共享中共同建构意义;让学生自主发现群文中的主题。在引导学生从体裁、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善于质疑,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养成“读、说、思、写结合”的习惯 练自读能力,练信息提取能力,练质疑能力,练探究能力,练思辨能力,练表达能力,练表现能力等是群文阅读的宗旨。教师定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群文阅读的方法指导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阅读的习惯。然后,教师将群文提供给学生,放手由学生阅读,并按提示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再精彩地展示和交流,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的,合作和探究。 鼓励学生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 名人 名言 等摘抄下来背一背,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质疑,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指导学生写一写阅读感受,并在同学们中进行交流,也可以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鼓励学生利用闲聊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交流对象自由选择,介绍一篇自己最近阅读的(或是自己喜爱的)文章。学生们在交流活动中获得乐趣,学生们都满腔热情地投入,课外积极的寻找阅读资料,认真阅读,交流时各抒己见,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读书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根据主题自主选择群文阅读的相关文章 在教学时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选择文章,争取每周用一节课进行学生的群文阅读选文和阅读方法的指导,还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自主选择群文阅读的材料。 例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时,我就选了表现“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异国朋友的爱”三篇文章进行课内群文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主选择、明白拓展延伸、运用于社会生活中。 四、定期开展交流活动,营造群文阅读氛围 孩子们天性贪玩,课外阅读不积极、不主动,可以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读书交流活动类型有: (1)“书海拾趣”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孩子们把自己在本周从书本中知道的有趣的 故事 讲给同学们听。 (2)“故事讲演”比赛。每两周进行一次。 (3) 手抄报 比赛。每一期手抄确立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内容,由老师、班委、中队委、共同打分,考虑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阅读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分组比赛。 (4)“积累册”展示,“ 读书笔记 ”展示,读书征文等活动。将孩子们的作品摆放在走廊,与孩子们零距离,让孩子们徜徉在其中感受着浓浓的读书氛围,孩子们耳濡目染,读书就会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一篇篇诱人的题目驱动着学生去读,去看。 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把课本运用于生活,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见识、增强信念、扩大胸襟,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以达到群文阅读的目的。 鸡蛋从外打破仅仅是一盘菜,从内打破才是生命。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及孩子生长的环境等特点,为孩子创设阅读的情境,设法激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实现高效活课堂,跟上课改的步伐。 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2:《谈谈小学群文阅读教学》 摘 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的课文越来越多,类似的课文和片段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可以把相似的文章或片段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作者就此谈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群文阅读 教学策略 本文所说的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主旨,给所学课文正确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好文章,或者将原有的文章加以正确分类。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教师就很难将原有的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点,其实教师稍加思考就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常见的就有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的人文内涵、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把文章分为不同主题。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 以事物为主题的,如“故事中的狐狸”、“千姿百态的荷花”群文教学;以时间为写作主题的,如“春天的 儿童 诗”的群文教学;以人物为写作主题的,如“老舍笔下的人物”;以事件为主题的送别诗等都是很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材料。 2.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 以人物的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的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以爱心为主题的,如“人与动物和谐发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如“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这样的分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尝试。 3.从作者写 作文 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 童话故事 ”、“ 寓言故事 ”、“儿童诗”,等等。 二、多种结构地呈现群文,让课文巧妙地出场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能提高整体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以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式、分组递进式、反复重读式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呈现文章。 举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等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三、合理设计问题,让群文纵横交错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以单篇 文章阅读 作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1.设计比较性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四篇童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设计迁移性问题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3.设计冲突性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为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 神话故事 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给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是小学语文教学从“少慢差费”的不理想的效果走向“多快好省”的行之有效的一条新的发展途径。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4、5、6期. [2]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7、8、9期. [3]新课程导学.2013年10、11、12期. [4]学苑教育.2013年1、2、3期. 小学群文阅读论文篇3:《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增加阅读数量,可谓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小学生进行多种类文章的阅读,从而能够大大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提升。本文在分析了小学群文阅读的意义的基础上,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人们的日常阅读活动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多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能够有效地改善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效果,弥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实施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指导学生阅读多篇相互关联的文章。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的拓展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数量和速度的培养以及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其具体意义如下。 (一)合理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数量 所谓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使学生阅读多篇与教学相关联的文章。通过尽可能多的阅读来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一种传统模式,也是一种值得传承的宝贵 经验 。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教材中的课文阅读十分重视。但是,仅靠教材的阅读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共有 语文教材 12册,大约每册含包30篇课文,以每篇500字来计算,小学语文教材的总阅读量大约为15万字,用6年阅读这些文字显然不够。实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使得学生在一堂课当中能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数量,拓展阅读覆盖面,从而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恰当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诞生。为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大量的有用信息,就要培养出 快速阅读 的能力。作为一种技能,快速阅读需要进行长期的培养与训练。而目前通行的语文教学,按照教学计划,一篇大约500字的精读课文一般需要花费两个课时,即使是略读课文也得需要一个课时,这种缓慢的阅读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从而有效地提升了阅读的速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技能,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目前国内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讲解一篇课文要花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而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读完了,也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教师在剩余的时间内只能不断提问、不断讲解,学生也只能被动回答、被动听讲,由此不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一堂课中可让学生阅读大约五篇文章,且内容多样,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陈述、多倾听,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产生阅读的积极性。 (四)有效丰富学生的阅读,让学生读得更深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提出的建议是,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重视朗读和默读。目前我国的阅读教学大部分都集中在某节课上的某篇课文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有感情的朗读,可谓是一种精读与朗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方式。虽然精读的优点很多,但是群文阅读,更容易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让学生读到不同风格的作品,并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式来实现阅读的多样化,使略读和默读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进行深入阅读提供了可能。 二、小学语文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不同的主题选择阅读文章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筛选好文章,通过确定一个主题而将多篇具有相关内容的文章集聚起来,进而避免了阅读内容的杂乱无章。教师可依据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从中找出阅读主题。群文阅读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外阅读教学、略读课文教学等,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背景和表达方式等多角度地筛选主题,然后围绕主题选择阅读材料。 (二)根据结构层次来设计和组合文章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一、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朗读训练是否有效,是阅读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目前,朗读教学已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如人意。多数学生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但能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的学生却是极少数。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哲学家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二、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提高无不要求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以课文为依托。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然而,很多教师的语文课变成了一问一答的问答课。有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会儿让学生听录音,一会儿又让学生看影视,一会儿让学生去表演,学生朗读的时间少得可怜。还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对文本不理解,文章讲不透,不厌其烦地讲解,把学生朗读的时间变成了教师的演讲。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三、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不同?。说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适用于介绍性的语气读,不宜进行朗读训练。而叙事写人的作品,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古诗文和现代诗歌节奏感强,含义深远。这些题材的文章都适合进行朗读训练。一般说来,体现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语句,最能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教师把这些内容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更能准确地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内容进行朗读训练的目标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月光曲》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想象,体会意境;指导朗读《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时,是为了领会写作技巧及表达方法。四、 积极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越读越好,越读越美,教师就必须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提示语等。我在引导学生读《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学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后,我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配乐表情朗读课文,学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中。引导学生读《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采用煽情的“挑拨”提示语:“一儿不服曰”、“一儿扯着嗓门曰”、“一儿脚跺地曰”,让两组小儿的辩斗愈读愈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也是在反复地读,但读的效果与我们平时机械的读截然不同。五、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齐读、领读、轮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一般说来,低年级常运用轻声读、齐读,分角色读,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年级宜采用个别读,默读,有利于静思默想,潜心思考。一节课中,教师可采用几种朗读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种方式为主。如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适合个人朗读,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适合分角色朗读,如《陶罐和铁罐》;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进行集体朗读;而词句艰深,含义深刻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创设情境导读,如朱自清的《匆匆》。六、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加强对朗读技巧的指导。训练时引导学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设计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对待,而学的成长起到引领的作用
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伴随着一个人的终身。同样,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也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是解开语文教学之谜的关键,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不懈的探索,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在我近几年的实践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我感触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内只是引导学生,阅读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阅读是学生的阅读,阅读内容要让学生喜欢,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条件,同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可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感兴趣课文的内容读起,读后还要谈谈感受。例如,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使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读得起劲,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的学生还绘声绘色地讲草原美丽的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更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得出,这样的课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规矩少点,束缚少点,让他们思维动起来,语言活起来。在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畅所欲言。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阅读的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很多学生之所以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展开积极思考,大胆创新,故而给学生造成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或转换文本形式,或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快、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阅读学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画、唱、演等形式来展现课文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激发内心情感,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如《柳树醒了》一课,我在指导朗读第二小节时,让学生演一演春雨,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声中给柳树洗洗澡,孩子们边唱边演,尽情地享受着小诗。再让学生来读读小诗,“小柳枝哟,软了。”轻柔、舒缓的语调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3、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因而,朗读评价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天底下谁都喜欢表扬。当孩子经过努力,终于把一个长句子读得准确而流畅时,他们多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啊!如果孩子能把课文读正确了,我们可以说“不简单!你能读准这么长的句子。”孩子听了,心里一定很高兴,学习劲头就更大了。如果孩子把课文读好了,我们可以说:“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我就不信只有××读得好,还有其他小朋友一定读得更好。”如果学生确实无表扬肯定之处,我们也可以把批评“包装”一下,用婉转的语言表达:“如果……那就更好了。”或者用幽默的语言让孩子领会。如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小稻秧脱险记》时,要让学生读好这句话: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个学生读得很响亮,这当然有违句子的含义。于老师十分幽默地评价说:“你没有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那个同学笑了,同学们都笑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同学们都领会了句子的原意。 评价读不仅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是生生间的评价。学生爱挑别人的毛病,教师对这种现象加以引导,对别人的朗读要先提出优点、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指出要改进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评评老师读得怎样,哪个词读得好,为生生评作铺垫。通过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这时,再加上赛读、挑战读,学生就更来劲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纷纷要向班里最好的同学挑战,也感受到了朗读有趣。读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轮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才能,经常地读、大量地读、生动活泼地读,让学生觉得朗读很快乐,学生才会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创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三、营造宽松的氛围,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充分飞扬。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应。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的烈火烧身时,我问学生打算怎样学习这一部分课文,结果发现学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说:“边看插图,边读课文,用插图来帮助理解。”有的说:“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有的说:“边读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我便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学生立刻忙碌起来,有的有滋有味地读;有的埋头圈、点、写;有的与小组同学小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自主的学习。全班交流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体验,纷纷发表各自的独特见解。通过阅读过程中空间的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另外,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多彩的教学内容,使阅读教学向课外、课后延伸。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为了学生的情感,增加生活的体验与积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多带学生走出课堂,或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文学作品中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妙,感受祖国千年文化的辉煌。 阅读是一扇窗,透过它就能看见整个世界;阅读是一盏灯,点亮它就能照亮心灵;阅读还是一根接力棒,它让人类香火绵延,永世传承。只要感悟到阅读其实是心灵的体验,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开辟出新天地,在语文教学这片神奇的园地中也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俗话说:“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用心探索教学新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
语文作为最基础的一门学科,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一:小学语文教学营造课堂氛围
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良好氛围的前提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人文特征,教学中,教师不能违背语文的学科特性。教师要营造宽松愉悦、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体现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形成团结一致、共同发展的良好势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乃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石、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曾记得《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一段话:“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学生对此感到疑惑不解。此时此刻,我便想到了《西游记》中各位大仙的兵器,并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说道:“难道托尔斯泰的眼睛能像太上老君的宝葫芦、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的金角一样能把世界上的物质吸进去?”学生齐声否定后,我又问:“我的眼睛能把语文书吸进去吗?”学生答:“不能。”笔者一本正经地说:“我说我能!我能通过眼睛把这本书的内容记到我的脑海中去。所谓‘吸进去’就是指将知识记入脑海中。”我接着再以好差两生的评价让学生领会了什么是“放出准确无误的频波”。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概括对该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要放下“唯师是从”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建立新型的民主交流、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多给学生展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教师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方法,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特别是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只有教师彻底放开学生的手脚,为他们搭建自由表达、自由活动的舞台,让他们尽情的想象,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其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课堂氛围才能良好。
二、动手操作是调动课堂气氛的抓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教育家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实践操作的强大力量。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有必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如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浓厚的读书氛围,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学生通过想象、查阅资料、合作、动手操作,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我们的教师变得书香四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的动手能力,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多媒体技术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助手
多媒体技术融声形于一体,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生动形象之感觉,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教师切忌泛滥使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多媒体的使用要适时、适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首先,我播放了《小兵张嘎》的片尾曲,并加上旁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插曲出自哪部电视剧?(学生回答)故事中小主人公主要活动的地点是哪里?(学生回答)同时,我适当配以旁白:白洋淀里淀水浩渺,苇田无边,水道纵横,足有两三千条,极为壮观,是旅游爱好者观光游玩的一大景点。可就在60年前,这里曾是抗战大舞台,演绎过无数个英雄传奇,今天我们就顺着孙犁的《芦花荡》去结识一位老当益壮、让敌人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然后,我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紧接着播放配乐配、范读课文等,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
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兴趣的保障
学生只有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氛围才能积极活跃。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如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出示了两个问题:老头子最后与两个女孩儿告别时说了些什么话?老头子会因为这次失误而改变性格吗?学生看到问题兴趣便油然而生。紧接着,我让学生在事先分好的小组里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讨论得有声有色。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由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小组内尽情想象、尽情表达,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只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就一定能寻找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方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王素静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河渠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法意见
一、正确认识学法指导的意义
语文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论的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和重要保证。注重学法指导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顺应时代的需要,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尤其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法指导已被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地探索着。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法指导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学中一直未能突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藩篱,这显然与课程改革提倡的的精神理念相违背。教学中,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使学生“会学”。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吕淑湘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我们在重视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法的研究,努力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诚然,作为教师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准确把握学法指导的常用方法
(一)讲授法
将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练习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如理解词义句义法、概括中心法,修改文章法等。
(二)总结法
所谓总结法就是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给以示范演示,使学生明确采用的哪种新的学法,并密切关注学习过程,学后引导学生发现领悟、总结归纳。
(三)示范法
利用典型范例指导,学生依照方法步骤尝试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如修改病句的“读-找-想-改-读”法。
(四)对比法
教材中类似的内容要采用类化的方法,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学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对采用的学法进行比较筛选,精选出最恰当、有效的学法。
(五)迁移法
利用已掌握的学法去学习新的内容,根据内容变更创新学法。如古诗及现代诗歌均可采用迁移法学习。
(六)模仿法
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模仿。低年段朗读让学生模仿范读、录音及应用文的仿写等。
(七)渗透法
将方法渗透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体验实践掌握方法。
(八)尝试法
学生在尝试自学中,教师适当点拨,在交流合作中归纳总结新的学法。
(九)还原法
对于可正反操作的双向性内容,可采用还原法。如扩句缩句、陈述反问互改等,通过双向训练,可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总结出新的方法。
三、合理设计学法指导的步骤过程
(一)示范展示环节
小学生受年龄及心理限制,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因而在授课起始,教师不便向学生直接讲授或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若直接讲授,很难被学生接受,效果会适得其反。学生即使接受了也只是机械地记忆套搬,根本谈不上深入理解和主动应用。因此,在学法指导的第一环节,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示范演示,使学生从教师的教法中感受学法,领悟学法,让学生积累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示范过程中,要切合学生实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要做到过程步骤明晰,层次脉路清楚,方法鲜明形象,易于把握操作,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发现和领悟学法。
(二)反思归纳环节
通过第一环节的感受了解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第二环节中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对第一环节的学习过程进行简要回顾与复习,指导学生从教师的教法示范演示过程中领悟和发现学法,将学习过程中发现、领悟到的学法归纳出来,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学法才会在学生的心田与脑海中扎根,从而对学法的认识更加明晰和深刻。
(三)实践运用环节
第一环节的感受领悟和第二环节的总结归纳,已为后期的尝试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领悟和归纳学法只能是学法指导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核心环节,而不是终极目标。进入第三环节,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实践指导学生将领悟总结的学法大胆运用于尝试练习之中,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自学实践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学法,并不断熟练应用学法。只有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巩固并逐步提高进而内化为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
(四)检查巩固环节
学生通过一定量的尝试练习之后,学法是否真正被内化或掌握,还不能定论。此时,教师必须采用得力措施和恰当的方式及时检查学生对学法自学运用的效果,掌握并了解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检查巩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自学运用效果的检查,能及时肯定学生在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绩,使学生及时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不断激励学生运用学法的的热情和兴趣,也能及时纠正学生在学法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并逐步完善。
四、结语
总之,学法指导中教师必须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善于把握教材中不同内容和文体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学法指导的程序步骤,合理选用学法指导中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和达到学生自能读书的目标。
作者:薛万文 单位:甘肃省民勤县勤锋小学
小学语文论文范文篇三: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一种魅力,这种魅力不但会令学生心生羡慕,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运用华美的词句、灵活的方法感动学生的内心,把学生引入到美妙的语文境界中,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学之趣。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想到新的生命,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的喜悦,焕发萌动的,蓬勃生机的老人、小孩、男人、女人们都出来了;有的散步、放风筝、耕种、插秧……好一派春天的新气象……”听到这些,学生怎能不兴趣勃发呢?
二、以赏识表扬,促使学生自信心的形成
任何人所付出的劳动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得到别人的赏识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小孩子表现得将更为强烈。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哪怕是极小的亮点都要给予肯定,给于表扬,这样学生就能获得自信。清代学者颜元也说过:“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正是对赏识作用的肯定。虽然赏识没有付出物质的代价,但是它发挥的价值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催化剂。课堂上,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通常会伸出大拇指,或说一声“你真棒!”一句亲切简短的话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将会在学生心里形成美好的记忆,这个记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甚至影响学生一生。大量实践证明,好学生的确是夸出来的。
三、以最佳的情绪密切师生关系
教师的情绪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以前,必须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站在教室里以微笑的面孔面对学生,而且不但要微笑,还要笑得灿烂,发自内心的笑,这样才能在课堂活动中为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师生交心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整天板着脸,即使他的心地再善良,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难以沟通的。其实有很多教师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严,经常板着面孔去授课,给学生的感觉是望而生畏,这样课上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讲,不敢回答问题,生怕答错了受到教师的责备。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其教学效果是非常低下的,即使学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也是被强制灌输进去的。学生整天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久而久之,不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而且还会厌烦这位教师。可见,课堂上教师的情绪至关重要,教师激情的笑容是师生沟通心灵的纽带,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树立美好形象的法宝。
四、以游戏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而且贪玩,对游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新课标也一直强调: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来创设情境,组织学习活动,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用再用说教去教育学生,使学生不再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亲身体验,从而寓教于乐,实现了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以下几种:1.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若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逛超市。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标有汉字的商标、广告和自制的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学生分组去柜台逛,比比谁的收获多。游戏要求学生能正确读出桌上的识字材料。这个游戏检查了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3.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
五、结语
总之,只有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舒适优雅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安心、舒心地学习。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搜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热心、学得开心。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红杏出墙,彰显出青春活力。
作者:左世锋 单位:河北省巨鹿县王六村校区洪水口小学
语文阅读活动承载着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还包含着各种情感的体验和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阅读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可被忽视的,它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也对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诸多帮助。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能够让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问题;对策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有些却背离了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在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促进了教学水平整体的提高,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独特性并未被充分重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阅读教学应该“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1]但是在现实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本文试通过结合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1.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处理欠妥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内容较为丰富,涉及范围较为广泛,所以学习这门学科就应该正确对待不同内容所侧重的方面,充分意识到目标导向的重要性。一方面,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于文章中个别词句的解释,偏重于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探究,而不能够深入挖掘隐藏于整个文本背后的思想,不能让学生与文章思想产生心灵共鸣。学生完全致力于字词的辨析、语法手段和语法格式的辨别、语篇和句法形式的层次划分。这些项目类型本身的独有特点决定了处于初学阶段的学生在心智和趣味性上都不容易接受。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仅侧重于对文本整体性和人文性的把握,仅仅沉醉于文章抒发的感情之中,而不对好词好句进行相应的辨析。这容易导致老师自我沉醉,而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义,进而在充分把握和体会文本上遇到更大的瓶颈。所以,对学生阅读审美性评价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而对于文章语言风格、字词运用的方式等也应该有所了解,二者综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达到合理性发展的目的。
2.阅读教学的方向性指导偏移
在教学的主要方面我们不应该只注重细节性的词句理解,而应该学习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阅读文本的基本思路上出发,从整体上学会体会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态度及表达的感情,这应该是语文素养乃至文学素养所应该培养的目的所在。而我们现在的阅读训练和教学乃至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要导向也过于偏重对词句的理解,缺少从重复性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解读深层次文本能力的培养,缺乏发掘学生心智的意识。考试是整个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主要的作用应该是甄别学生学业水平,考试题目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但很多时候我们把评价性考试作为教学的准绳,这是很大的问题。必须建立并推行目标性体系才能不让阅读教学举步维艰。考试题目并不能单纯地发挥相应的目标性和系统性指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教学课文仅是为了给学生举例子,让学生从其内容表达的技巧中获得写作的启示,学习到表现自己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然而,当前在阅读教学中,考试题目和考点解析成为了教师日常的教学重点,甚至很多教师对于阅读教学仅仅是考点式的梳理和单纯记忆性的知识训练,这就不能有效发挥整篇文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
3.课堂形式过分倚重辅助性手段,舍本逐末
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奇迹,但是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性教学设施的引进所产生的负面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一部分教师过多追求多媒体产生的视觉效果,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教师仅仅能够在浅层面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却难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深层共鸣的效果。许多教师的课件都设计得色彩斑斓、形态万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会让语文课堂变成课件的堆砌,让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2]42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赏心悦目的课件上,而对老师的讲解启发却无动于衷,不能深刻理解并掌握课件上所展示的知识。大屏幕虽然可以把很多声音,画面,视频等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丰富性,但是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领域,更应该通过阅读和语言上的修饰调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从这一点而言,多媒体又是局限的,难以和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产生的多种多样的想象相媲美。
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1.逐步确立阅读教学的引领作用,拓宽学生阅读思维发散的界域
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考试一直处于指导性的地位,阅读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时能够做出最完美的答案。然而,考试的评价性作用并不能更不应完全决定整个阅读学习的体系目标,不能作为对学生语文思维导向的标杆性评价,而仅能对督促学习,提高积极性有一定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对于一篇课文的拆解和分析,更应该从整个语文教学的实质性作用出发,以课文为引导,从讲解和学习课内阅读的藩篱中突破出来。例如,在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课文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浓浓的亲情;通过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能够从父亲的一举一动中察觉到父爱表达的方式。这是人性和生物个体永远无法磨灭的本性。学生从本真的角度散发出来的觉悟是语文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抓住这样的关键点发动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这样一来,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价值,更能够让学生体会一篇篇关于情感、想象、推理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这样,阅读就不仅仅是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科任务,而更能够促使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是考试能够得来的。
2.发挥阅读独特魅力吸引学生自主阅读
任何的学习动力都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外在的压迫和推动,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影响是不能持久的主动性的学习和接受是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进解技巧和引导从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兴趣的持久性。教师要能够抛砖引玉,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引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明白阅读的情感内涵,把阅读变成体验和享受。”[3]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阅读学习的信心,让学生体会到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通过阅读能够收获到很多意外惊喜,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用情景再现、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以更真实的画面感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和对于中心思想的领会体悟。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类似经历来告诉学生阅读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千里之外的空中楼阁。
3.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持久力,也是学习 程中保鲜知识的重要方式。从兴趣中可以寻找更多的阅读快乐,而从习惯中能够发现因量变引起质变而达到的阅读上乃至自身素养上的新水平。所有的阅读技巧和阅读积累都是在前人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和老师都应该首先具备经常阅读的习惯。这不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能对心灵和精神进行崇高的洗礼。比如,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古诗词,体会古人对于生活的热情豪迈,品读诗人对人生的俊逸洒脱,回味从字行间飘洒出来的对国家人民的炽热情怀。当然必要的阅读技巧还是要掌握的,但阅读技巧是为阅读实践而服务的,不能单纯地讲解技巧而忘记技巧怎么才能落到实处,怎么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灵上的共鸣,而不单单是对于所谓技巧的填鸭式介绍。有时候技巧不单单是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来的公式中得来,而是在自己反复品味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去发觉和体悟的,任何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引路人的作用,而不是像厨师一样直接给学生提供美味。所以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更精确的了解。
4.更加注重将传统文化道德培养和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
人文性学科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一代代保存下来的值得学习和尊崇的精神品质,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这点,并切实地去做。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古典文学的相关篇目的教学中,这样的目标和任务显得更加明显。比如在阅读和学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认为鲁智深是一个好勇斗狠,不务正业的形象,而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鲁智深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到更多积极的人格魅力,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不顾及自身安危的牺牲精神、朋友之间诚实互助的忠义之情,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缺少的,也是应该大力发扬和积极提倡的。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结合当下的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的社会背景,教育学生从传统的优秀文化中培养更完美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心灵的释放和思想境界的自由舒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范丽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5(3).
[3]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文学修养、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要想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不断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获得学习成就感。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老师的交流较少,学生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2.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带领着学生学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学生无法独自思考、感悟文章的内涵,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枯燥化、单一化、死板化,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引导机械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做到自我吸收,自我感悟。
3.缺乏情景创设模式的有效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忽略了情境创设的应用,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为学习而学习,针对阅读课文内容而学习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过于僵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对策
1.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对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让学生想说、愿说、乐说。因此,我们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由于学生难以走进文字描述的童话故事情境中,我们的课堂应创设出山林大火、洪水喷涌、猛兽出没等动画情境,将文字阅读表象化,借助形象、真实的画面渲染情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能够将学生带入到文章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头脑中浮现出阅读文章中的情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要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引入到阅读内容中,或对阅读文章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文章,笔者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创设出学生扮演小蝌蚪的游戏情境,结合情境品读文章。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要创设多样的对话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热情。首先,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向学生提供具体的条件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其次,通过创设游戏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阅读问题。
3.利用阅读情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有更深刻的学习体会。想要学生学好语文,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能力,更要有丰富的情感,比如写作文,我们想要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情感。对于情感丰富的学生,会觉得写作文时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也能写出很优美的语言。但是有些学生一看到作文就会无从下笔,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该对其情境教育,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后,老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一项“做好事”的任务,并将感受写成作文,在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多媒体技术也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参考优秀老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让自己的教学更生动有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教育培养至关重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立足学情,立足教学,立足生活实际,及时创设出合适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孙立权东疆学刊2005-03-25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