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宋史研究论文集书籍

发布时间:

宋史研究论文集书籍

二十四史里的《宋史》

一本书可能没有,不过几本书加起来就有了。目录:《潘金莲的发型》介绍宋朝的服饰等;《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宋史纪事本末》;《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宋词名篇的人生哲理》;[两宋王朝-奢华帝国的无奈].陈舜臣;[宋代荫补制度研究].游彪;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中华书局。最后一本是正史,竖排繁体,看起来费力。

宋朝那些事儿

原始材料有 当时的书籍纪录,如欧阳修的归田录,洪迈的容斋随笔,涉及到的经济问题比较零碎,但是是最原始的一手资料现代人的著作有:通史部分:《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年版《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续编》,宋晞,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2003年版《宋史》,陈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张邦炜,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1980年版《宋朝阶级结构》,王曾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转向内在》,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专题史部分《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斯波义信,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2003年版《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漆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陈高华、史卫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三联书店2003年版

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

楼上给的太全了,不过过于繁杂了吧!看完得好几年。帮你选几本值得看的史籍。《宋史》《涑水记闻》司马光《东京梦华录》孟元老《齐东野语》 周密《鹤林玉露》罗大经《大金吊伐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心传(李心传是秦桧养子,有些跟秦桧有关的内容不太可信,需谨慎分析)另外,宋代诗词也可好好读读,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形态。《清明上河图》也是反映当时社会场景的重要史料。

吕祖谦全集一文集吕祖谦全集四读诗记吕祖谦全集八大事记 朱子四书语类 元刊梦溪笔谈本事诗.续本事诗大将曹彬古代中国札记 伊永文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上下)草木子、岳飞传 邓广铭陈龙川传 邓广铭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邓广铭韩世忠年谱 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 赵冬梅秦桧传 韩酉山中国史学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卷 吴怀祺说书史话 陈汝衡宋金战争史略 沈起炜仇泄笔记外十八种(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话、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嫩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洗冤集录译释中国制度史研究 杨联升学林 王观国宋辽金史 金毓黼陔馀丛考一二三 赵翼敬斋古今注 李冶宋代疑经研究 杨新勋 宋代驿站制度 赵效宣宋史研究论集 王德毅宋史试析 林天蔚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杨树藩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孔东两宋史研究汇编 刘子健宋代经学之研究 汪惠敏宋代说书史 陈汝衡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郭正忠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 梁太济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探知集 漆侠历史研究法 漆侠吕东莱文集1-7苏东坡轶事汇编居家事用必备全集吴家奖 杨倩描欧阳修及其作品选 郭正忠等野客丛书 王懋五代会要 王溥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宋代歌舞剧曲录要 刘永济稼轩词编年笺注 邓广铭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黄宽重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 黄宽重隋唐五代史纲 韩国磐宋元学案1-4宋代财政和文献探索 李伟国澶渊之盟新论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 李晓荆公新学研究细说宋朝 虞云国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长安客话天水史胜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 刘昭仁 大变法 叶坦古今源流至论宋代的隐士与文学 刘文刚宋文鉴(一)(二)附回文类聚 古文关键坦斋通编(外五种:考古质疑、经外杂抄、古今考、续古今考、颖川语小、宾退录)宾退录(上古宋元笔记丛书)沈括 张家驹唐研究 第十一辑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 程遂营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宋代史事质疑 林天蔚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4年会西湖游览志余 田汝成繁盛之阴——960-1365中国医学中的性 费侠莉宋史丛考(下) 聂崇歧叶适年谱 周梦江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夷坚志(全四册)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下)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宝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郑学檬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宋夏史研究 李华瑞金宋关系史研究 赵春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 王曾瑜贵耳集 张端义茶山集.林泉结契学斋占毕珩璜新论.猗觉寥杂记愧郯录西清笔记.忆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两宋孟学研究 杨淑萍 宋朝史话 吴泰唐宋变革论 卢向前 郑樵评传 马端临评传晁公武评传 陈振孙评传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剧谈录、贾氏谈录、目癸车志)中国历史大辞典.随唐五代分册宋代名画藻鉴三苏全书第十九册.苏沈良方等图说中国历史.昌文偃开的时代-——宋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稽神录/括异志科举与宋代社会 何忠礼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 林岩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 刘子健吕祖谦文学研究 杜海军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 方建新蒙文通学记-蒙文通生平和学术(增补本) 蒙默编仰素集 徐规 宋代物权关系研究 陈志英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黄云鹤皇帝与皇权 周良宵宋元话本 程毅中中国铁钱 刘森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说 伊永文苏魏公集(上下) (宋)苏颂云笈七笺(1-5) (宋)张君房宋诗与宋代商业 张金花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 刘复生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下) 张毅 宋代刑法史 周密两宋货币史(上、下册) 汪圣铎 宋刑统研究 薛梅卿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下卷) 漆侠宋人行第考录 邓子勉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张锦鹏金泥玉屑丛考 王仲荦岳飞研究:第五辑 龚延明 祖慧邓广铭治史丛稿——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邓广铭宋代商税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李景寿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林文勋 谷更有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邹重华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 刑铁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舆地广记(上下册) 欧阳忞 著,李勇先 王小红 校注西夏简史(修订本) 钟侃 吴峰云 李范文 经学抉原 蒙文通川大史学.蒙文通卷 蒙默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 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 魏华仙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 游彪 宋代矿冶业研究 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 苗春德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史继刚宋代法制研究 郭东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 屈超立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宋代海外贸易--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黄纯艳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 李华瑞 宋代地域经济 程民生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 高聪明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 姜锡东 宋朝简史 包伟民 宋朝法律史论 郭东旭 王曾瑜卷:凝意斋集.当代著名者自选集 王曾瑜 金朝军制/宋史研究丛书 王曾瑜 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黄惠贤、陈锋主编中国科举史中国书院史蔡京(奸臣传)秦桧(奸臣传)贾似道(奸臣传)西夏经济史 杜建录诗话总龟(前集) (宋) 阮阅编 周本淳校点唐宋词简释 唐圭璋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 房锐辽代社会史研究 张国庆诗词曲语辞汇释 张相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李锡厚 白滨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 赵益王安石传 梁启超 宋徽宗 宋钦宗 任崇岳宋仁宗 宋英宗 黄燕生宋哲宗 王菡宋神宗 仲伟民宋太宗 张其凡宋真宗 汪圣铎南宋末三帝 曾庆瑛刘国荒宋光宗、宋宁宗 虞云国宋孝宗 陈国灿方如金宋太祖 毛元佑宋高宗 王曾瑜宋理宗 宋度宗 胡昭曦蔡东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齐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杨万里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 陈戍国塞北三朝(中国古代历史通览辽夏金卷)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1-4) 黄以周梁溪漫志 (宋)费衮 骆守中注历代笔记概述 刘叶秋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 张伯伟编校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两京梦华(中国古代历史通宋代卷) 汪圣铎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李春棠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 韩志远精湛的宋代绘画 徐士苹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 曹家齐宋代监察制度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贾玉英宋代地域文化 程民生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对话 高全喜王云海文集南宋的农村经济 梁庚尧正说宋朝十八帝 游彪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 (宋)孟元老 伊永文笺注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 贾海涛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中韩关系史研究 魏志江宋词与民俗 黄杰赵匡胤传 张家驹青琐高议 (宋)刘斧宋词通论 薛砺若二郑集(温州文献丛书) (宋)郑伯熊 郑伯谦 邵氏闻见后录 (宋)邵博 撰 刘德权 李剑雄 点校青箱杂记 (宋)吴处厚 撰 李裕民 点校渑水燕谈录 归田录 (宋)王辟之 撰 吕友仁 点校北梦琐言 (五代)孙光宪 撰 贾二强 点校游宦纪闻 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撰 张茂鹏 点校 (宋)李心传 撰 崔文印 点校癸辛杂识 (宋)周密 撰 吴企明 点校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宋)姚宽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陆游 撰 孔凡礼 点校清波杂志校注 (宋)周煇 撰 刘永翔 校注 邵氏闻见录 (宋)邵伯温 撰 李剑雄 刘德权 点校泊宅编 (宋)方勺 撰 许沛藻、杨立扬 点校涑水记闻 (宋)司马光 撰 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东轩笔录 (宋)魏泰 撰 李裕民 点校 铁围山丛谈 (宋)蔡绦 撰 冯惠民、沉锡麟 点校 龙川略志 龙川别志 (宋)苏辙 撰(民)俞宗宪 点校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 (宋)范镇 撰 汝沛 点校(宋)宋敏求 撰 诚刚 点校 东坡志林 (宋)苏轼 撰 王松龄 点校齐东野语 (宋)周密 撰 张茂鹏 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 撰、宇文绍奕 考异 侯忠义 点校鹤林玉露 (宋)罗大经 撰 王瑞来 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 (宋)范成大 撰 孔凡礼 点校云麓漫钞 (宋)赵彦卫 撰 傅根清 点校 老学庵笔记 (宋)陆游 撰 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 撰( 张荣铮、秦呈瑞 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 撰 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默记 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撰 朱杰人 点校 (宋)王栐 撰 诚刚 点校 四朝闻见录 (宋)叶绍翁 撰 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 撰 程毅中 点校 (唐)张鷟 撰 赵守俨 点校 湘山野录 玉壶清话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墨庄漫录 过庭录 可书 (宋)张邦基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范公偁 撰 孔凡礼 点校(宋)张知甫 撰 孔凡礼 点校 春渚纪闻 (宋)何薳 撰 张明华 点校鸡肋编 (宋)庄绰 撰 萧鲁阳 点校桯史 (宋)岳珂 撰 吴企明 点校 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南部新书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封氏闻见记校注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 徐规点校麟台故事校证 (宋)程俱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 (中华本唐宋史料笔记 缺唐语林校证、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容斋随笔)挥廛录 (宋)王明清会稽掇英总集点校 (宋)孔延之编 邹志方点校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 程龙秦观研究资料汇编 秦少游研究会编帝学 (宋)范祖禹东宫备对 (宋)陈模唐代党(羌)项 周伟洲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家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玉海(1-5) (宋)王应麟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视 陈峰中国戏曲概论 吴梅宋代“系官田产”研究 姜密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 祝尚书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 龚延明续资治通鉴长编(1-20) (宋)李焘宋会要辑稿(1-8) 中国井盐科技史中国史学史 蒙文通忘忧清东集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院 赵章超汴京残梦 黄仁宇中国城镇体系 顾朝林叩开辽墓地宫之谜 盖之庸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白滨太平广记(1-4) (宋)李宋代诗经文献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献学 张富祥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曹刚华宋代馆阁校勘研究 李更宋代巴蜀文学通论 祝尚书宋代古音学与吴木或《诗补音》研究事林广记 (宋)陈元靓宋代官制辞典 龚延明大宋王朝之谜 杨师群十驾斋养新录 (清)钱大昕大金吊伐录校补 金少英通制条格校注 方龄贵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宋史研究 朱瑞熙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舆地纪胜(1-8) (宋)王象之梁山泊——水浒一0八名豪杰 佐竹靖彦郡斋读书志校证(上下) (宋)晁公武 赵希弁大足石窟艺术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蒙文通文集(1-6)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推十书(1-3) 新五代史(1-3)苏洵集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 陈元锋程氏考古编 程氏考古续编 (宋)程大昌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贾志扬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史学史研究(1981。1)宋朝名相赵普 张其凡历代纪事本末(两册。八种。含宋史、金史、通鉴)宋诗 房开江陆游传 朱东润宋诗拾遗(一、二)宋代佛教政策论稿 刘长东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徐儒宗宋诗选注 钱钟书容斋随笔(岳麓本) (宋)洪迈三字经辑刊唐宋词选读 龙榆生夷坚志(二) (宋)洪迈南宋文人与党争 沈松勤宋大诏令集 (宋)不著撰人经义考 (清)朱彝尊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 贾敬颜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 梁太济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王承略 杨锦先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巴蜀历史文化论集 胡昭曦安丙研究 蔡东洲 胡宁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刘黎明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军 方建新 方建 吕凤棠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宋朝诸臣奏议(上下) (宋)赵汝愚大理国史 段玉明(田+戮左半)城集 朱瑞熙南北宋陵 朱熹的终极关怀 赵峰朱熹文学研究 莫厉锋宋代诗学二程集(上下) (宋)程颐程颢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六) 钱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朱子学提纲 钱穆宋明理学 陈来中国食物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余英时七修类稿 (明)朗瑛涌幢小品 (明)朱国祯水东日记 (明)叶盛宋元生活掠影 尚园子 陈维礼南宋儒学建构 何俊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 陈峰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 张其凡 范立舟朱熹的自然哲学 金永植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伟民主编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游彪归潜志 (金)刘祁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 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李华瑞宋代思想史论 田浩编宋代婚姻家族史论 张邦炜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伊沛霞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陈振东京梦化录(外五种)宋人轶事汇编(上下) 丁传靖黄震与东发学派 张伟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朱子大传(上下) 束景南方舆胜鉴(上中下) (宋)祝穆新编醉翁谈录 (宋)罗烨古今岁时杂咏 (一二) (宋)薄积中东潜文稿 (清)赵一清云麓漫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 (宋)赵彦卫通鉴胡注表微(一二) 陈垣南村辍耢录(一二) (元)陶宗仪史略 子略 (宋)高似孙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岭外代答 (宋)周达观荒淫无道宋高宗 王曾瑜宋朝典章制度 张希清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石介事迹著作编年 陈植锷文献通考(上下) (宋)马端临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侠元代宰相制度研究 张帆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吴怀祺文海研究 白滨 史金波中国经学史 本田诚之中国史学史 金毓黼中国经学史讲义 周予同中国文化史 柳诒征中国史学史纲要 王瑞明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 大宋宣和遗事全宋诗(二四)齐家四书(袁氏世范等)东坡诗 山谷诗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宋辽金元(一二三)宋代宰辅制度研究 诸葛忆兵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 谢和耐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包弼德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 斯波义信续资治通鉴长编2、3册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宋)佚名宋代市民生活 伊永文东莱博议 吕祖谦朱熹的史学思想 汤勤福欧阳修全集(上下)陆放翁全集(上中下)宋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叶适评传 张义德中国通史(七) 蔡美彪等宋元佛教 郭朋求实集 漆侠韩儒林文集 朱熹与宋代蜀学 粟品孝胡昭曦宋史论集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朱瑞熙张邦炜蔡崇榜刘复生王曾瑜吴天墀文史存稿南宋馆阁录 续录 (宋)陈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 田浩宋代四川的史学 蔡崇榜晚宋财政危机研究 张金岭宋代文化研究(七)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会、1994年会)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宋元学案(十三、十九)程颐程颢评传 潘富恩朱熹评传 李更生平陆九渊评传 陆玉林司马光评传 宋衍申宋刑统 庆元条法事类 唐明律合编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蒙文通学记宋会要辑稿考校 王云海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朱熹与宋代蜀学朱子年谱附考异 王白田魏了翁评传 蔡方鹿宋代四川经济述论 贾大泉宋代史学思想史 吴怀祺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登高宋代经济史研究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 林文勋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来可泓近思录(1-4) (宋)朱熹吕祖谦论浙东学术浙东学派溯源 何炳松巴蜀丛书(一)一代学者宗师——张木式及其哲学辽史(1-5)金史(1-8)经学通论 皮锡瑞荆公论议 张子正蒙习学记言 叶适颜氏家训 家范 (宋)司马光朱子性理语类朱子七经语类王荆公年谱考略 (清)蔡上翔两宋经(制)抚年表 吴廷燮宋代皇亲与政治 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宋代文化研究(二)宋代文化研究(三)宋代文化研究(四)宋代文化研究(五)宋代文化研究(六)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学报53)续资治通鉴长编(16、18、19、20)朱子诸子语类吕祖谦评传 潘富恩宋史人名索引(1-4)乾道临安志 (宋)周淙真西山先生集(一二)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沧浪诗话校释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 邓广铭 张希清宋史丛考(上) 聂崇歧容斋随笔(丛书集成本) (宋)洪迈朱熹哲学研究 陈来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六辑.苏轼研究专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18) (宋)李心传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中国社科院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宋史翼 (清)陆心源宋史 (元)脱脱百川学海 (宋)左圭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 何冠环宋会辑稿考校 王云海女真史李觏生平及思想 谢继西夏史稿(增订本) 吴天墀王安石变法 漆侠陆游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唐会要(1-16)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 裴汝诚 许沛藻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宋论 (清)王夫之元朝史(上下) 韩儒林两宋史论 关履权宋代社会研究 朱瑞熙简明宋史 陈振周宝珠宋刻孝经宋诗鉴赏辞典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中国通史(五、六)笔记小说大观(二、九、十、十一)全宋词(二三四五)包拯年谱渑水燕谈录.归田录石林避暑录话唐宋词鉴赏辞典(五代北宋、南宋辽金二本)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理学纲要 吕思勉黄山谷诗选注 网上找的

1、《宋代官府的回易》,《中国史研究》1981年4期,1.2万字。2、《揽纳试探》,《文史》第13辑,1982.3,中华书局,0.5万字。3、《宋代的官营便钱》,《中国社会经济史》1982年1期,1.1万字。4、《税钞、粮食钞和盐钞》,《文史》第15辑,1982.9,中华书局,1.2万字。5、《宋代货币地租分析》,《北京史苑》第1辑,1983.12,北京人民出版社,1万字。6、《宋代财政岁出与户部月支》,《文史》第18辑,1983.7,中华书局,1万字。7、《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宋史研究论文集》1984.7,河南人民出版社,1.9万字。8、《南宋各界会子的起讫、数额及会价》,《文史》第25辑,1985.10中华书局,1.9万字。9、《宋代的关子》,《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1985.10中华书局,0.9万字。10、《宋代地方财政研究》,《文史》第27辑,1986.12中华书局,5.3万字。11、《从钱会中半看会子的法偿地位及其影响》,《中国钱币》1987年2期,0.6万字。12、《北宋两税税钱的折科》,《许昌师专学报》1989年2期,1.4万字。13、《<宋史>标点本举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4辑1989.3中华书局,1.1万字。14、《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1989.5河北教育出版社,1.3万字。15、《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学术月刊》1989年6期,1.3万字。16、《南宋江北铁钱若干问题》,《中国钱币》1989年2期,0.9万字。17、《叶适管理思想研究》,《浙江学刊》1989年4期,1万字。18、《宋朝礼与佛教》,《学术月刊》1990年5期,0.95万字。19、《宋朝宗室制度考略》,《文史》第33辑1990.10中华书局,4万字。20、《宋代通判理州财事考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2期,0.5万字。21、《宋朝对释道二教的管理制度》,《中国史研究》1991年2期,1.4万字。22、《宋代僧道官制度考》,《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辑,1991.5中华书局,1.5万字。23、《宋朝文官俸禄与差谴》,《中日宋史研究会中方论文选编》1991.5,河北大学出版社,1万字。24、《宋代释道披剃制度研究》,《浙江大学学报》1991年3期,1.2万字。25、《宋朝礼与道教》,《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1年11月四川大学出版社,1万字。26、《关于宋代亭户的几个问题》,《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论文集》1991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1.1万字。27、《宋朝理财体制由三司到户部的变迁》,《宋辽金史论丛》第2辑1991.12,中华书局,2.5万字。28、《宋代的功德寺浅论》,《许昌师专学报》1992年3期,1万字。29、《宋代医官考》,《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1992年9月云南大学出版社,1.5万字。30、《南宋对会子的两次大规模称提》,《中国钱币》1993年1期,1万字。31、《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1万字。32、《儒家不与民争利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第4期,0.8万字。33、《湖北会子和关外银会子》,《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10月,0.8万字。34、《宋代火政考略》,《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1万字,与罗炳良同志合写。35、《关于宋代田赋征收白银的探讨》,《安徽钱币》1996年第2期,0.5万字。36、《宋神宗时期铸行铜钱析论》,《北京金融》1996年第8期,0.55万字。37、《宋金绍兴和议前南宋财政面临的严峻形势》,《岳飞研究》第四辑1996.8,中华书局,1万字。38、《读<通考钱币考>》,《洪皓马端临与传统文化》中国青年出版1997.7,1万字。39、《陕西铸钱监考》,《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1万字。40、《关于宋代纸币管理与形制的几个问题》,《北京钱币十年》,北京市钱币学会十周年纪念文集,1万字。41、《关于宋代祠禄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1.2万字。42、《〈大冶赋〉注释商榷》,《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0.9万字。43、《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0.8万字。44、《宋代西南二京的帝后神御殿》,《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0.9万字。45、《南宋楮币诗十首释读》,《炎黄文化研究增刊》第七辑,2000年9月,0.8万字。46、《宋代货币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几个问题》,《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大学历史系2000年10月出版。47、《宋史人名补校》,《文献》2000年第4期(另分部分于《文史》作补白)。48、《读〈唐宋时代金银之研究〉札记节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1万字。49、《宋代官员俸禄和其他颁给分项考析》,《中华同人学术论集》,中华书局2002年5月版,2.8万字。50、《读〈唐宋金银之研究谣代金银之用途〉札记》,《中国钱币论文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9月版,2.5万字。51、《宋代的童子举》,《文史哲》2002年第 6期,1万字。52、《宋代对铸钱业影响最大的几个铜场》,《中国钱币》2003年第3期,1万字。53、《宋代女性享受奉禄考》,《文史》总64辑,2003年第3辑,1万字。54、《南宋都城的花卉基地——马塍》,(韩)《宋辽金元史研究会第8辑别册》2003年12月。55、《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3期转载。56、《宋代头子、宣头考略》,《文献》2004年第1期。57、《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58、《南宋晚期物价考论》,《文史》2004年第一辑《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4年第4期转载。59、《宋粮料院考》,《文史》2005年第一辑,2万字。60、《宋王朝与物价管理》,载《政府与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约17万字,与王茂华合作。61、《墨与宋代社会生活》,载《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约1.3万字,与胡玉合作。62、《试论〈宋史全文〉(理宗部分)的史料价值》,载《文献》2005年第4期,约1.1万字,《人大复印资料谣辽金元史》2006年第1期转载。63、《宋朝卖官鬻爵考》,载《文史》2006年第4辑,约2、4万字。64、《宋太宗与佛教》,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七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版,约1、2万字,与彭琦合作。65、《南宋后期盐政考论》,收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版,约1、2万字,与郭兰合作。66、《试论北宋时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与史泠歌合作。67、《宋代僧人受戒制度研究》,《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68、《宋代的象棋》,《寻根》2007年第6期,与籍勇合作。69、《“八贤王”本事》,《国学》2007年第9期,与马元元合作。70、《北宋的年号寺观》,收入《宋史研究论丛》(第八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与马元元合作。71、《宋代寺院宫观中的御书阁、本命殿》,《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与王德领合作。72、《宋代保州宗室》,收入王少堂等主编《宋太祖故里与宋祖陵》,中国档案出版社2008年出版。73、《北宋中期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与郑丽萍合作。74、《南宋王朝与观音崇拜》,《宋史研究论丛》(第九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75、《黄敏枝<宋代敕赐寺田表>补正辨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与马元元合作。76、《宋朝人的钱,多还是少?》,《国学》2009年第3期。77、《宏观把握 微观突破——简评<南宋宗教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第1期。

河南大学宋史研究论文集

宋行政区设路、州、县三级,各路长官设掌军民之政的安抚使,掌财政的转运使,掌司法的提点刑狱公事。州长官为知州,县长官为知县。重要的州设府,府长官为知府。宋朝的领土比唐朝小得多:其北界已退至今山西的河曲、岢岚、原平、代县、繁峙和河北的阜平、满城、容城、霸州及天津市区一线,西北与西夏以今甘肃兰州、靖远、宁夏同心及陕西北部的白干山一线为界,西南今大渡河以南的川西南、黔西和云南是大理国境。可是就在北宋境内,由初期的约30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期(11世纪初)的1 亿左右。

中国古代政区的演变一、战国秦汉时期的郡县制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郡的普遍设置在春秋晚期,起初多设在边远荒凉之地,因而郡的面积较大,但地位比县要低。后来出现在郡设县的情况,于是郡的地位有所提高,由低县一等演变为高县一级,最终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组织。秦统一后,郡作为军事防备区的历史相应结束,而转变为中央和县之间的一级地方政府。郡守既是军事长官,也是行政长官,另设郡丞、郡尉协助管理行政和军事事务。郡县乡里的地方行政体制最终定型。秦统一全国后,废除分封制,把郡县制确定下来,推行到全国各地。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余郡。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等。郡守掌管全郡政务,郡尉掌管郡中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或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另设县尉掌管军事,设县丞协助县官并负责司法。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管司法和征税,游徼管理治安。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是里,设里正和监门。郡县的长官亦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郡县制的推行对于结束诸侯割据的局面,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套统治机构,好象一张庞大的权力网,从中央到郡、县、乡、里以至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皇帝,对提高行政效率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显著作用。二、汉代州制的创立西汉前期,郡国大量增加,中央感到不易统辖,便试图采取一套新的建制。汉武帝时,根据《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中有关“九州”的记载创立州制,在全国设立了冀、兖、青、扬、幽、并、荆、豫、徐、凉、益、朔方、交趾十三个州。另设司隶校尉部,管理畿辅及其附近地区。东汉时,省并朔方刺史部,改交州刺史部为交州,又为各刺史部设立固定的治所。当时十三州部共辖105个郡国。西晋时,州的建置又有增加。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全国有十九个州,辖173郡国。与西汉的情况相比,西晋时期的市、州有了显著增加。两汉时江南不过四州,南北比例为三比一;西晋时,江南增至九州,南北比例几乎达到二比一的地步。州的演变过程表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矛盾。西汉初置州之际,便有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州置刺史,刺史可以监督郡太守,但它的职位比太守为低。东汉末改刺史为州牧,一跃而成为封疆大吏,遂失去了立州的本意,使州最终失去了它原来的重要作用,变成了和郡一样的机构。三、唐代“道”的功能唐初州郡较多,太宗时虽有并省,贞观十三年(639)就有州府358个,比隋时几乎增加了一倍。 这样多的郡府,若不加以区划,便很难有妥善管理。故贞观元年(627)在并省州郡后,因山川形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又在十道的基础上,将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把江南道分为东道、西道和黔中道。另外,又在关内道里的京师周围划出京畿道,在东都洛阳的周围划出都畿道。唐朝道的划分显示出南北地方的发展已经到了大体平衡的地步。因为贞观时的十道,秦岭和淮水南北正好各为五道。唐朝中期以后,方镇分立,其辖区也称为道。元和时全国有47节镇,也就是47道。但这时的道与唐初划分的道已经完全不同了。总的说来,唐代的道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四、宋代的“路”为了扭转地方权力过盛的不良影响,宋代推行了路的制度。宋代路的制度确定于太宗淳化五年(994),其后颇有变动。通常人们按照元丰(1078—1085)末年来区划,定为23路。各路统辖若干府、州、军监。府州为前代旧制,军为与军事有关的地方。监则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等地区。具体些说,在这23路中,共有京府4,次府10,州242,军37,监4。宋朝各路的划分,显示出这一时期的地理情况和以前又有了不同。唐代十道南北各半。宋朝二十三路中长江、珠江流域居十五路。黄河流域只有八路。虽说是因为宋朝与唐朝的版图不同,但长江和珠江流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五、元代“省”制的确立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从有关资料来看,行省不是监察性质的区划,也不是纯粹的地方行政的派出机构。据《元史•地理志》载,元世祖平宋之后,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一,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其十行省为: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湖广、岭北、辽阳、北东。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统辖路和直隶府州。明朝不设中书省,京师附近以直隶为名(南北两直隶)。在两直隶外,于元代各行省另派承宣布政使。因而所在的行省就被称为承宣布政使司。不过习惯上仍称“行省”。终明之世,两直隶及十三布政使司,分统之府140,州193,羁縻府19,州19,又有土官宣慰司11,宣抚司10,安抚司22,招讨司1,长官司119,蛮夷长官司5。到了清代,仍沿明时旧制,虽继续设置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都以省或行省相称。清初废南直隶之名。康熙之初为十八省。其后至光绪九年设新疆省,十三年设台湾省,三十三年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甲午战后台湾沦陷,故终清之世,共有二十二省。

王善军,男,1966年9月生,山东沂南人。曾师从漆侠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1年获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博士学位,并师从四川大学胡昭曦先生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辽宁省重点学科专门史带头人,大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理事,大连市社科院特邀研究员,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入选人员,《宋史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编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及成果鉴定专家等。 1.《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2002年10月获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年8月获第二届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三等奖。2.《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2010年7月获辽宁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11年4月获大连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进步奖专著类一等奖。3.《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及其社会作用》,2000年10月获河北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4.《辽代渤海世家大族考述》,2008年2月获辽宁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5.《“没奈何”的财富:南宋成纪张氏家族消费考述》,2012年7月获辽宁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1.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2.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3.宋代世家大族与社会变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4.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负责人。5.辽金时期家族与社会变迁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6.辽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主持人。 1、《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2、《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3、《阳都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1.《近年古代封建宗族制度研究管窥》,《中国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3期。2.《宋代狱空制度简评》,《劳改劳教理论研究》1991年第4期。3.《宋代族产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3期;《宋史研究论丛》第3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3年第2期。4.《宋代谱牒的兴盛及其时代特征》,《中州学刊》1992年第3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2年第4期。5.《敲响前建政治制度的丧钟——邓牧政治思想论略》,《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6.《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7.《中华家教与精神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8. 《宋代宗族制度的社会职能及其对阶级关系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7年第1期。9.《宋代真定韩氏家族研究》,《新史学》八卷四期,1997年12月。10.《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宋代的宗祧继承及其与财产继承的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11. 《强宗豪族与宋代基层社会》,《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12. 《提高图书编校质量之我见》,《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1期。13.《宋代族塾义学的兴盛及其社会作用》,《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9年第3期。14.《宋代世家初探》,《文史》1999年第3辑。15.《〈宋史·曹彬传〉勘误》,《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16.《宋代的宗族祭祀和祖先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3期。17. 《宋代皇族谱碟考述》,《历史档案》1999年第3期;《宋史研究论丛》第4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18.《关于义门大家庭分布和发展的几个问题——与黎小龙先生商榷》,《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19.《北宋青州麻氏家族的忽兴与骤衰》,《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宋史研究论丛》第4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宋初精神文明建设简论》 ,《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1.《20世纪后20年宋代社会史研究综述》,《宋史研究通讯》2000年第1期。22.《宋代家庭结构初探》,《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3期。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4期。23.《宋代的宗族重建》,《资政通鉴》,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24.《积贫与奢靡并存的南宋社会》,《资政通鉴》,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25.《近20年来宋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2期。26.《辽代籍没法考述》,《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1年第7期。27.《世选制度与契丹的家族势力》,《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28.《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新解》,《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29.《〈宋代荫补制度研究〉评价》,《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12期。30.《宋代三槐王氏家族的仕宦、婚姻与文化成就》,《河北学刊》2003年第2期。31.《辽朝横帐新考》,《历史研究》2003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3年第3期。32.《论辽代皇族》,《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4年第2期。33.《宋代三槐王氏家族兴替考述》,《宋史研究论丛》第5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34.《宋代真定曹氏家族剖析》,《历史文化研究》第19辑,韩国外国语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2003年版。35.《范氏义庄与宋代范氏家族的发展》,《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36.《辽代的皇族》,《宋史研究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7. 《宋代华阳王氏家族科举论略》,《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1期。38. 《辽代世家大族的军事势力》,《安徽史学》2005年第4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5年第4期。39.《宋代华阳王氏家族的科举和仕宦》,《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0.《辽太宗皇后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第5期。41.《辽代世家大族文化活动述论》,《安徽史学》2006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6年第3期。42.《简论使辽对北宋使臣政治性格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与王慧杰合作)43.《辽代渤海世家大族考述》,《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44.《从石刻资料看辽代世家大族与佛教的关系》,《东亚文史论丛》2007年号,日本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出版。45.《论辽代后族》,《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46.《辽代世家大族的经济势力及其来源》,《辽金史研究》第10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47.《耶律乙辛集团与辽朝后期的政治格局》,《学术月刊》2008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2008年第2期。48.《漆侠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与毛曦合作)49.《宋代世家大族消费述论》,《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7期。50.《共财与家法——宋代饶阳李氏家族探析》,《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9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51.《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研究——〈世家大族与辽代社会〉成果简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52.《游动饮食的文化阐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评介》,《文化学刊》2009年第2期。(与黄大为合作)53.《“没奈何”的财富:南宋成纪张氏家族消费考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9年第3期。54.《由富求贵:从归化州张氏看辽金燕云豪族的发展路径》,《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55.《特权庇护:宋代的邢州柴氏家族》,《宋史研究论丛》第10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6.《宋代世家大族经济来源简述》,《中国古代法制研究集萃——郭东旭先生七十寿辰纪念文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57.《20世纪以来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西夏学》第6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58.《宋代族谱序跋所涉家族的地域分布》,《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与黄超合作)59.《辽代尚父考》,《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期。60.《家族嬗变与民族融合——从耶律倍到耶律希亮的个案家族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3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61.《宋代四川世家大族兴盛原因浅说》,《宋史研究论丛》第13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

历史书籍论文

《浅谈梁启超的新民思想》论文:

摘要: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人的近代化”这一重要的启蒙主题,他把“新民”作为解救中国的方案加以论述,提出了国民性改造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文化重构议题,这在今天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新民思想启蒙

梁启超的“新民”学说是对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他以“新民”说回答了中国近代关于如何培养和造就近代的理想人格这一现实问题。“新民”这一词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总体上是想通过做启蒙工作,把民众培育成具有新型人格的国民,进而实现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一、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发展与内容

十九世纪末,晚清社会在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近代化”伴随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行程趋于停滞。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多舛命运引起了进步人士更深层次的思考。梁启超流亡日本后,一方面广泛学习和研究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另一方面深刻地总结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

他在经历一番痛苦的思考过程后逐渐认识到,近代中国由于缺少文化意识层面的改革所造成的国民性的愚弱是中国当前问题的病根。梁启超因而将国人对近代文明的认识触角触碰到了“精神文化”的层面。紧接着,梁启超发表了《新民说》、《新民议》等一系列有着重大影响力的文章,由此也建构了他“新民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

该理论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引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学说,来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对国民心理的摧残,从而洗涤国民奴性,提高国民素质,进而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培养出合格的国民。梁漱溟明确指出“余为新民说,欲探求我国民腐败堕落之根源,而从他国所以发达进步者比较之,使国民知受病之所在”。

他认为“新国”必先“新民”,他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梁启超将“新民”视为中国当今第一急务,指出了“人的近代化”对于“社会的近代化”的重要意义。

梁启超的“新民思想”主要做了以下两件事,来实行“新民之道”。

(一)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道德,以帮助国民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

梁启超认为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是造成国民道德缺陷和国民性衰弱的罪魁祸首,他还列数了专制制度的十大罪状,指出正是这些罪状使人民沦于奴隶的境地,养成了“奴性”的道德,因此他提倡“破坏主义”,主张用激烈的手段彻底地扫除封建制度及其一切附属物。

他还指出了我国国民性的种种缺陷,认为务必要来一次彻底的改造,而争取自由、解放思想,同封建道德彻底地决裂是达到此种目的的关键。梁漱溟极力歌颂自由,他说“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他希望每个国人要以“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向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和奴隶主义宣战。

同时,梁漱溟还号召人们发扬我国古代的尚武精神,做到自爱、自治、自立、自任、自牧,这些都是国人应该养成的新道德。他认为,国人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自由精神和新道德,就能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成为真正具备独立思想和完整人格的“国民”。

(二)引入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同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比较,让国民知道当前国家病根所在,进而能“自警厉自策进”

梁启超在“新民思想”中抱着十分开放、兼容的文化态度,他提倡“国民性改造”应该“博采西方各国民族所以自立之道,汇择其长者而取之,以补我之所未及”。由此,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总共发表了八十多篇文章和专著,进行启蒙宣传。

他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梁启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以资产阶级的思想和道德精神来“药中国之时弊”。梁漱溟通过比较中西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差异,其中主要向国人介绍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天赋人权论”和“三权分立学说”等三种学说。

他指出国民应该具备国家思想,培养忠于国家而不是忠于朝廷的观念,克服几千年来的“束身寡过主义”,养成服从群体利益的“公德”。他阐述了义务和权利对等的思想,激励国民起来反对专制制度,捍卫自身的权利,追求自由和民主。

梁漱溟还参照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构建了以“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为宗旨的“新民思想”体系,该理论触及到了社会近代化问题的核心――精神文化的近代化问题。

二、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评价

“新民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产生合乎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逻辑。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次启蒙思潮的核心内容,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制约,梁启超在论述新民思想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谬误。

梁启超强调教育新民,但他却割裂了革命和教育的辩证关系,没有将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及专制制度同新民相结合起来,所以他的新民教育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也没有找到一条成就中国的新民之路。同时,它的思想局限性还表现在,其没有将民主主义同民族主义有机结合来从更高的层面来探讨新民之道。

但不能否定的是,“新民思想”这一学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层思考,从该意义上说,其于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准确把握新民思想,有助于我们认清历史。中国社会的变迁没能像西方一样培育出一个庞大的社会中间层,比如西方的市民阶层,他们代表了新的生产力。

中国历史的大变迁、改朝换代的变故通常是通过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实现的,但农民起义始终不是市民的,不是新的生产力引发的革命。当西方工业化国家已诞生一个庞大的市民阶层时,中国社会仍处于被剥夺者地位的是在人数上占绝对多数的农民,他们的生存状态沿续着贫、弱、愚、散,即使有进步,主要是因为统治阶级当时的让步或妥协。

梁启超看到了国民的“奴性”,于是开始宣传西方的自由民主学说,倡导新民,塑造国民自由、独立、平等、尚武之精神,虽然未能造就中国之新民,但对当时的国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第二,准确理解新民思想有利于我国民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梁启超对新道德标准的阐述,对自治性和责任感的强调,直接影响了这个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及民主教育建设。

民国初年,新的民主教育宗旨就受“新民思想”的影响,吸收了其中关于私德与公德的思想。为了实现民主教育,让受教育者成为社会的主人翁、积极的现代化公民,这些有识之士都十分重视给予受教育者以公德意识、和国家意识自治能力的培养。

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是连续性的,就如市场经济作为同资本主义天然联系的产物,可也以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获得新的生命力一样,新民思想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仍然可以赋予其时代价值,使其有益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所以,批判地继承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于塑造新型建设者的思想道德,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三、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点

整个历史教学就是在讲故事,讲述中国发展的5000年经历的点点滴滴,讲述世界几千年文明的丰富事件。因此,讲故事完全符合历史教学的特征。例如,川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从开皇之治说起,说的唐、宋、元、明、清,再从政治谈到文化、谈到科技的发展。整个七年级下册都是在述说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只有有时其中时间跨度加大很难实现我们真正讲故事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其中的时间跨度问题将整个历史教学变得抽象。因此,这教学过程之中进一步加入历史故事的讲解,不断提高学生由于时间跨度造成一些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川教版教材七年级课本中有一节——《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可以讲解“夜郎自大”的历史典故,就是说在汉朝时代有一个小国家叫夜郎,这里的国王被自己的大臣们奉承后,认为自己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当时汉朝的使节出使该国,夜郎的国王就问,汉朝和他们夜郎哪个更大哈?当时来使感到十分震惊。通过这样的故事讲解,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夜郎自大”成语的含义,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汉朝的历史背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只有一个汉朝,周边还有很多小的国家,进而进一步理解了汉武帝为什么要进一步收复边疆等。只是一个简单的历史故事,但是可以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的一些重要的治国之道的历史背景,使得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更加的鲜明突出。

四、讲故事的题材进一步符合历史课程的需要

讲故事的目的是使得学生学习相应课程的内容不感到枯燥、乏味、空洞,进一步加深对相应课程内容事件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学目的首先要明确,选择的典型故事要能够说明历史事件。例如,在川教版七年级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一段《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时代的形成,是各方势力相当比较平衡,三国时代之前,蜀、吴势力远远不如魏,但是经过一个风云人物的不断操控,时局发生的翻天覆地地变化,在这一节里,教师可以将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典型故事编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三国鼎立时代的历史格局主要是由这样因素造成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可能助力蜀国建立一代伟业。假设三顾茅庐的是曹操,诸葛亮的宏图大志也就很难实现,但是笔者也认为,蜀、吴、魏,也只有当时的刘备回去请诸葛亮出山。这些故事案例都是为了说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只有这样的故事才是符合教学目的和本意的。五、结语历史教学应该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但是传统意义上讲授可能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故事这种方式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符合历史教学特点,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方式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历史教学的发展。

1概念

1.1史料:史料,就是认识、解释和重构客观历史过程的那些资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1.2史料教学: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新历史科”所倡导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校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不能仅仅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因而这就涉及到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的问题。惟有通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2史料教学的必要

2.1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探究和活动的过程更加难能可贵,史料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增强历对史的真实感受,直接参与历史问题的解决活动,用历史语言说话,而不是考试之前背背书那么简单。

2.2课堂的需要:梁启超先生曾云:“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要带领学习和研究历史学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给出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来组织课堂,历史课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史料是组织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3课标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存储“历史信息”的载体无疑是指史料。《课标》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可见,史料是研究历史和从事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3历史教学中有关史料运用存在的问题

3.1史料选择不够严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虽说是入门级别,但是会影响到学生对历史的直观感受,在史料的选择上要严谨,切记在网络上随便百度,因为百度的史料很多都是没出处的,这样丢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且不说有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如果史料选择不好,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业负担,理解起来枯燥无味,反而使学生厌烦学习历史。

3.2史料选择的单一性:提到史料,想必大家第一时间反应就是文字或者是厚厚的历史书籍,让人望而却步,别说初中生不喜欢看,就是我们这些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全部看完。那么史料的种类有哪些?具体的史料分为文字、实物和音像三大类。文字史料即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关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最经常使用的就是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是中考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一线历史教师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如何把文字史料内化成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实物史料和音像史料的辅助。实物史料它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留或遗留下来的前人创造历史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在历史课堂中的呈现主要以实物为主。音像史料是指现代化视听媒体所承载的教学材料包括录音、录像、唱片、幻灯片、影视,微缩胶片,还包括计算机软件。音像史料可以真实、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搭建美丽的历史空间,帮助学生掌握生动具体的历史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

3.3史料滥用,充斥了课堂主题:每个历史都有大量的史料,所以不能毫无原则的运用史料,史料选择要慎重。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4史料的去伪存真: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资料唾手可得,但是学习历史不是文学创作,历史是要将就根据的,尤其面对历史材料的时候,第一个任务就是史料的去伪存真,对于教师和史学工作者来讲,这是基本要求,但是在学生收集资料的时候,教师要交给学生辨别史料的方法,这样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进步,共同受益。

4史料选择的原则

4.1史料的出现要适时:所谓适时就是指补充史料的时间要恰当,根据知识点进行补充。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深入研究史料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过去那种教师直接说出结论或者直接在书上划出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病,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用史料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

4.2史料的使用要适度。史料的补充要以教材为主。在选择史料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有助于初中学生理解的内容。史料是对教材的补充,但不必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补充。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注意不宜过多,否则难以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冲淡教学中的主题。

5运用史料的意义

5.1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和老师掌握的很多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和各种书籍中随处可见。此外大量图片和音像史料也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2尊重学问,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历史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历史知识面的食疗,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我眼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古国,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 在漫长的岁月里,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19 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协工业革命的雄 风,蒸蒸日上;而中国却依旧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江河日下, 日落西山。 1840 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场场强加给中华民族的灾难。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 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 也有不宣而战; 有单独入侵, 更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数以千计的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资本主义列 强扶植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蚕食和鲸吞中国领土; 出兵控制, 窃取中国军事要地; 划分势力范围;控制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通过战 争勒索巨额赔款;在中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 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烈动荡,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 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 进行了长时期的、 不屈不挠的斗争。 1840 年以来,亡国灭种的危机一直威胁着千年古国。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 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 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 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以上历史事件均是我在书本上看到的,以前对历史很是喜爱,是历史让我了解了我们国 家的发展, 了解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和民族, 同时也是历史让我仿佛看到了各位英雄人物的精 彩事迹, 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我们炎黄子孙的未来, 给予了我们至高无上的权利, 这是我从历史书里所感悟到的。 在史书里我们也许会憎恨某些历史人物,要不是因为他也不会有有我们国家的衰落,就 拿李鸿章来说吧,他是签过卖国条约最多的一位官员,在史书里,说他是不折不扣的卖国奴 也不回过。但是,别的书籍上有记载说,其实李鸿章做这些都不是自己的意愿,而却他到死 都不愿闭眼,不像自己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愤恨中,他死不瞑目啊。 对于史书, 我不会过分的去相信, 因为我觉得史书也是某位历史人物在闲暇时候的消遣, 每件历史事件的发生他不会总是在场,所以难免出现错误。 历史, 何谓历史?以我的理解大概就是把已经发生的事经过某人加工记载下来。不过老师 说只有已经发生过的并且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才能成其为历史。 不过不管如何, 历史已经成为 历史,我们不用再去追究谁的对与错。我认为现在的某些人总是拽着过去不放,其实我很鄙 视的。 我们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自己的国家的过去,每个人总得先了解自己 的过去才能更好的扎根于未来, 才会有民族自豪感。 我就是我这学期学习近现代史所受所感。

历史的长空以正确平和的心态对待历史我国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的序言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改变我历史观的话:所谓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以往历史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和弱点,一切言委卸于古人。这句话是我学习历史的基础与前提,成为我学习历史的指导思想。古代史的繁盛与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让我们一度那段历史里的人和事迸发强烈的愤慨。但是这句话改变我历史观的话让我认识到了我们在学习那段历史时偏激的态度。它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应以一种平常心对待历史,应以一种正确平和的态度学习那段屈辱的历史。一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曾这样说:“我们要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这种平和的心态是对历史的最好诠释。这种态度不是不爱国,而是要让这些惨痛屈辱的历史从绊脚石蜕变为我们今后路上的垫脚石。偏激的仇恨态度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会产生阻碍作用,太多的主观因素干扰,会让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历史。用平和的心态看历史对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彻,对它的评价才会更加客观。当今社会下的我们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看历史,而应该以平视乃至仰视历史。不只是对历史,在当今社会也同样如此。北外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说:我们要避免的是在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国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种“大国心态”对待历史我们也不应有“大国心态”,不要以为我们站在了历史的最高峰,这才是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易中天说历史人物皆有三个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而在我们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会读到各种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种各样的文献让历史真相更为难以探求。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的思想更不能单一,要从多个角度,不同的观点看历史、品历史、悟历史。例如:李鸿章,他被公认为是卖国贼。这是从历史的角度看的。但我们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的话,就不免会对那一系列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产生自己的主观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来看,或许为他的无奈发出感叹。而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则可以发现他身上的哪些品质,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而哪些做法需要我们引以为戒。我们还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我们在他的处境下,我们如何做更为妥当。这不仅是学习、回顾历史,也是预习、讲述人生。从多个角度品味历史,会得到对历史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还会得到我们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启示。树立自己的历史观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过读史来解答。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可以让你深入透彻的理解历史,可以让你感悟到属于自己的历史思想,它会成为你学习历史道路上的一个路标,会成为学习历史的一块基石。树立你自己的历史观,以历史观影响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会让你受益无穷。对历史,我们应有来自自我的主观看法,也要有对它客观的评价,让我们站在山脚下,平静地仰望那历史的天空。

宋史研究论文目录

研究宋代的史籍及著作《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虞云国先生的《细说宋朝》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祖宗之法》苗书梅《宋代官员的选任和管理制度》汪圣铎《两宋财政史》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梁庚尧《南宋的乡村经济》曾瑞龙《经略幽燕》王曾瑜《宋代军制初探》漆侠《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988年白钢全书主编、朱瑞熙分卷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6卷“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中华书局1983年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梁庚尧《南宋的农村经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张其凡《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何忠礼、徐吉军《南宋史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葛剑雄主编、吴松弟著《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汪圣铎《两宋财政史》(上、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陈乐素《宋史艺文志考证》,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戴建国《宋代法制初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396页戴仁柱《十三世纪中国政治与文化危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刘晓译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古籍1979年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学生书局,1989孔繁敏《包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8元,1998梁庚尧《南宋的土地利用政策》,台湾大学文史丛刊之46种,1977年刘子健《中国转向内在》,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研究》庄景辉译本宋代官箴研读会编《宋代社会与法律——〈名公书判清明集〉讨论》,东大图书公司,2001苏基朗《唐宋法制史研究》,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孙国栋《唐宋史论丛》,香港商务印书馆2000唐代剑《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线装书局,2003,姚瀛艇《宋代文化史》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2 张邦炜《婚姻与社会•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张其凡《宋初政治初探》,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等等。宋代历史的基本史料主要有《宋史》,北宋史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南北宋之交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总论性论文王曾瑜 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朱瑞熙 二十世纪宋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孙景坛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

《宋史研究论文集》(邓广铭主编/郦家驹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邓广铭主编/程应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两宋政治经济问题》(邓广铭著/漆侠著) (知识出版社 1988)

1.也评“澶渊之盟”历史教学 1984/022.宋代榷酤发达原因初探 西北师院学报 1985年增刊3.榷酤与北宋边防 西北师院学报 1986年增刊4.南宋抗金名将刘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025.试论西夏经营河西 兰州学刊1987/056.庆州兵变与王安石变法 甘肃社会科学1989/047.北宋仁宗时期联蕃制夏政策述论 河北学刊1989/068.宋代榷曲、特许酒户和万户酒制度简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039.宋代蕃兵设置时间考 中国史研究 1990(4)10.中国烧酒起始的论争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0(8)11.宋代榷酒制度中的买扑形式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0112.宋代酿酒业简述 中国史研究 1991/313.试论宋代酒价及酒的利润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1/314.宋代非商品酒的生产和管理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0315.论宋夏争夺西北少数民族的斗争 西北民族研究1991/0216.论金朝经营陕西 甘肃社会科学1992/0217.关于《青苗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0318.中国烧酒起始探微 历史研究 1993/519.宋代酒课的征收方法析论 河北学刊1993/0221.宋代画市场初探 美术史论 1993/122.论宋初的西部边疆政策 西北史地 1993/123.宋代酒课征收的方法析论 河北学刊 1993/224.宋金太原之战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625.论宋代酒业产销的管理体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326.关于宋代政治史的分期问题 甘肃社会科学1994/0227.北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了吗?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0328.关于宋代酒课的几个问题——与杨师群同志商榷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4/0229.两宋改革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430.宋代酒的销售简论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331.北宋抗金名将王禀事迹述评 中州学刊1995/0232.宋初黄老思想三题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0333.On the Origin of Alcohol in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1995/0434.读漆侠、乔幼梅先生《辽夏金经济史》书后 中国经济史研究 1995/0435.宋初统治思想略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636.元朝人不修西夏史刍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0337.宋代建元与政治 中国史研究1996/0438.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 李华瑞等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0439.对《〈宋代经济史〉质疑》一文的驳议(续) 李华瑞等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0140.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 宁夏社会科学1997/0341.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0442.西夏酿酒业初探 见:首届国际西夏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843.关于宋初先南后北统一方针讨论中的几个问题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444.北宋末期及南宋与西夏的关系 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345.论西夏联辽、联吐蕃抗宋 固原师专学报1998/0546.论宋哲宗元祐时期对西夏的政策 中州学刊1998/0647.论宋夏战争 河北学刊1999/0248.论北宋政治变革时期的文化 文献1999/0249.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0250.《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评介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0251.论北宋与河湟吐蕃的关系河北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252.宋史研究的新视点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653.“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会议综述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154.唐末五代宋初的食人现象──兼说中国古代食人现象与文化陋俗的关系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55.从《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看李焘对王安石及新法的态度 文史 2001/0256.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法的评议 韩国宋辽金元史研究 2001/0557.南宋浙东学派对王安石变法的批判 史学月刊2001/0258.《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评介 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0559.论李焘对《王安石日录》的取舍 抚州师专学报2001/0260.评《明清高利贷资本》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0261.漆侠先生访谈录 史学史研究2001/0362.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63.南宋时期新学与理学的消长 史林 2002/0364.20世纪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回顾和瞻望(1900-1949)(日本)中国史学 2002/1265.也评朱熹论王安石见: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200266.西夏纪念综考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2年西夏研究专号67.评邓广铭、漆侠五十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 河北学刊2003/0368.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史学理论研究2003/0469林希与《林希野史》见:李埏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 200370.《西夏经济史》评介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0471.宋史研究现状与前瞻见: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2.略论南宋政治上的“法祖宗倾向”韩国宋辽金元研究,2003(8)73.宋代妇女地位与宋代社会史研究 见邓小南主编 唐宋女性与社会 上海辞书出版社74.朱胜非与南宋和战文史 2004/0175.宋代思想的新诠释见:岳飞研究第五辑 中华书局,200476.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 河北学刊 2004/0277.2003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0278.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下) 河北学刊 2004/0479.朱熹禳弭救荒思想述论 中国农史2004/0380.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2005年增刊81.《金宋史论丛》读后 史学集刊 2004/0382.宋代的酒文史知识 2004/0283.一桩难以了结的公案 北京日报 2005-3-7理论版84.论宋代乡村客户的社会流动 见:唐研究,2005年11卷(专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5.200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0286.《宋史》论赞评析 史学集刊 2005/0387.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 文化读书 2005/1088.建国以来的宋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2005/S189.靖康之变 文史知识 2005/1190.北宋治河管理机制述论 中韩辽宋金元史研讨会论文,200591.20世纪西夏党项拓跋部族源及西夏国名研究见:20世纪西夏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92.从矿冶业看宋代经济光明日报2006-1-2893.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见:10-13世纪北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4.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 史学集刊 2006/0195.西夏巡检简论 中国史研究 2006/0196.广知邃密求贯通——李华瑞教授访谈录 历史教学 2006/0397.2005年辽宋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298.关于唐宋变革的两点思考 见:唐宋变革论 黄山出版社,200699.宋代历史小说中的王安石形象 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商务印书馆,2007100.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与发展 历史教学 2007101.北宋黄河河防中的官员奖惩机制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102.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7/04103.2006年辽宋西夏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7/02104.北宋黄河河防中官员奖惩机制(与郭志安合作),河北大学学报,2007105.北宋治河与防边 见澶渊之盟新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6.宋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考辩 文史哲 2008/01107.2007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02108.北宋治理黄河的技术和费用 见: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 三秦出版社,2008109.论宋代祭龙祈雨习俗的嬗变见:基调与变奏—七至二十世纪的中国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日本中国史学会等,2008110.文天祥与南宋末年宰执之关系考 见: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11.宋代放生池考 见纪念邓广铭教授100周年诞辰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华书局,2008112.王安石变法的再思考 河北学刊2008/05113.黑水城出土文献与西夏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2008/04114.论题: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透视 历史教学问题 2009/01115.近三十年来国内宋史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取向分析与思考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9/06116.唐宋变革论对国内宋史研究的影响中国史研究 2010/01117.劝分与宋代救荒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0/01118.改革开放以来宋史研究若干问题评述 史学月刊 2010/03119.西夏历史与文化 文史知识 2010/05120.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上)2010/04121.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下)2010/05122.北宋荒政的发展与变化 文史哲 2010/0612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变法 2011/01124.2010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李华瑞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1/02125.宋代救荒中的检田制度李华瑞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126.宋代的捕蝗与祭蝗李华瑞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127.南北宋社会变动与山水画风格之演变李华瑞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128.跟随漆侠师学宋史李华瑞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2/01129.“唐宋变革”论与唐宋之际的变革李华瑞 文史知识 2012/04130.2011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李华瑞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2/03注:更详细内容可参看李华瑞《宋夏关系史》附录五 作者论著目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27-435页。

宋朝那些事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