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养老模式,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成为了解决我国老龄化现状的一剂药方。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关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开展“医养结合”的优势
“医养结合”注重“医”和“养”。
民营医院开展“医养结合”,首先定位于“医治”,继而进行后期养老。
与普通养老院提供衣食住行和娱乐活动相比,更加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民营医院开展“医养结合”主要有以下5大优势!
1、缓解紧张的医疗资源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患病老年人需要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这无疑给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一定压力。
而“医养结合”的民营医院能够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其他公共健康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获得公共卫生服务,从而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
民营医院发展医养结合,将医疗和养老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公立医院治病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民营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等,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的压力。
2、24小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
医养病区建立在有资质的二级专科医院,并有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医师和护士全部负责老年患者生活、康复、治疗,24 h 有医师值班,每天不定时到老人房间了解其身心状态及饮食等情况,满足老人需求,提供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
3、老年人治病有了绿色通道
与上级医院联合,为老人开设绿色通道,专家会诊、远程会诊,对重病患者,根据家属的意见转诊和请上级专家会诊治疗。
医院还为医养病区配置了专用救护车,随时接送老人。
民营医院为老年人治病护理开启绿色通道,相比起公立医院资源紧张,一床难求,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老人更放心为他提供特殊服务的民营医院。
民营医院很快就可以拢住一大批老年人客源,快速打出医院的知名度!
4、构建多赢局面
医疗机构牵手养老机构建立医养联盟,打通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可以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让他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由此,构建老人、医院、子女之间的'多赢局面。
如何搭建医养结合新模式
鉴于医养模式的性质,民营医院的医养模式可以定位于全方位满足失能、半失能及患病老人的各项需求,为老人提供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1、建立护理优质服务标准
建立护理优质服务标准,制定适合老年人的饮食调理标准,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以及医院感染管控标准。
建立医养病区医疗、护理、康复管理制度,医养服务流程,老年患者医养护理标准及医养质量评价标准。
2、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医院针对医养病房的特殊性,对医院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等,用专业技术规范及规章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医护工作行为。
3、严格医务护理人员的聘用标准
医养病区工作人员采取聘用制,严格执行标准,持证上岗,聘请有经验的医师、护师、康复医师、功能检查诊疗师、营养师等,保证老人入住期间 24 h 不间断地得到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
4、以生活护理为基础
医养病区为老人制定详细的护理流程,包括从早上开始清洗会阴、更换尿袋、翻身拍背、协助大小便、喂饭喂药、洗头、擦浴、清理床单位、康复锻炼等护理,一直到夜间老人入睡,做到贴心、周到。
5、制定适合老人特点的护理计划
医院可以为老人制订养生食谱,适用于失能老人,既保证饮食符合老人病症,又保证营养均衡。
同时根据老人兴趣安排休闲娱乐活动,在关注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老人心理健康。
康复师、心理治疗师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家属的意愿安排老人后续康复及心理治疗。
6、满足老人的信息需求
医院可以在病房内配置电视,定时播放,并制作宣传板,每天向半失能老人讲解国家及医院时事动态。
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平台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微信群,随时向老人的子女通报老人住院期间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让其子女随时了解并监督我们的治疗护理服务工作。
结语
医养结合新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民众一时无法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养老机构管理混乱、医疗、医保、养老各方面资源的对接困难等,这些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去改变。
医养结合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医养结合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享受到无缝隙养老护理服务。
让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关阅读-可研报告用途【2】
①建设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
②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
③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
④申请专项资金,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⑤股票发行,向证监会申请股票上市的重要依据。
⑥取得用地,向国土部门、开发区、工业园申请用地的重要依据。
⑦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
⑧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对外谈判的依据。
⑨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由于其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及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医养结合”概念的提出相对比较具有中国特色,也是在进行国际交流中养老界同仁较为困惑与纠结的问题。其实,“医养结合”具有整合照料的含义,近似于美国的管理性医疗服务,基于资源整合理论。医养结合也不是简单的医疗与养老职责的相加,需要满足资源利用合理化基本原则,包括:> 精准合理的服务定位> 政策配套与顶层设计> 医疗和养老服务模式有机整合> 按供需平衡需要合理配置资源> 资源共享避免重置与浪费1、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色从内涵上来讲,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一张图来归纳和总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养老服务中重点解决以下医疗保健问题,包括:> 基本医疗保障,如老人药物管理、慢病管理>健康管理与维护,如健康档案、康复护理、心理慰藉、营养支持>日常协助就医和紧急医疗援助>……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刚需来源于自我照顾能力不足的老人,或家庭功能或照顾者能力不足的老人,而这其中如果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需求作为两个需要维度的话,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医养结合的服务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大类型6种情况:第一大类型:突出“医+养”方式,主要针对疾病或残障导致的独立生活能力受损者,需要以医疗为主,同时还需要配合中、长生活照料,如蓝圈部分。第二大类型:突出“养+医”方式,主要针对高龄导致的身心功能的障碍或不足者,需要社会化养老服务,但同时伴有卫生、医疗保健需要,如红圈部分。它区别于传统生活照料为主的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中文名医养结合外文名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解释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意义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试点单位两批共90个国家级试点单位概念的形成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项目推进2016年6月,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于9月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文中确定了以北京市东城区等50个市(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以北京市朝阳区等40个市(区)作为第二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并明确了试点单位应尽快建立相关机制,全面落实医养结合工作重点任务,确保试点取得积极进展,收到良好社会效果。2018年1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推进医养结合,提高老有所养质量。要求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实行‘一个窗口’办理,由相关部门集体办公、并联审批,不能再让市场主体跑来跑去。强化支持政策落实,促进现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促进农村和社区医养结合,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服务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养老机构开始以发展“医养结合”为核心的服务模式。比如:以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以养为主”为核心的健康养老专业服务,为长者提供持续的日常保健、健康促进、中医康复、养老护理及其他生活便利服务,秉承“尊重、朴诚、平等”的核心价值观,为住户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高品质的“医养结合”服务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同时宣布将快速、持续推进“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计划到2022年形成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的有效合作新模式。
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 教学 方法 ,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 教育 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 谚语 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
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宗教信仰、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 报告 ”形式书面 总结 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 爱好 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
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
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
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伊斯兰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
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 创新思维 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作为全国回民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林,2001,(6).
[2]蒋笃运,蒋桂芳.谈大学生批判和自我批判精神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2).
试谈睡眠与中医养生
【摘要】从古至今,许多养生学家都认为睡眠与养生息息相关,良好的睡眠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如睡眠的时间和时限、睡眠的环境、睡眠的姿势、睡眠的情态等等,而在这些方面前人已为后世积累了许多 经验 ,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关键词】睡眠;养生
睡眠,通常认为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良好的睡眠是产生和储备能量的过程,就像车子开一段时间后需要进入加油站充电加油一样,良好的睡眠可以修复我们疲乏的细胞,产生新的能量,造就更强的免疫力。
1 睡眠时间和时限
1.1 时间:我国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已逐渐形成了“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 对四时的起居时间作了相应的论述。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夜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明•谢肇撰的《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里说:“读书不可过子时, 盖人当是时, 诸血归心, 一不得睡, 则血耗而生病矣。”晋•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也说:“寝息失时,伤也。”
1.2 时限: 吴清忠认为人体造血的最佳时段是从下午天黑之后到午夜一点,而且必须是达到深度睡眠的状态,一个人每周至少保持午夜12点以前累计有8小时的睡眠。[1]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文学家曹庭栋著的《老老恒言•昼卧》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灵枢•大惑论》也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在中医来看,睡眠其实就是一种人体阴阳交替的现象,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就有利于人体养阴和养阳。
由此看来,睡眠更注重质量与有效性,即以精神和体力的恢复作为标准。古人说:“凡睡至适可而止, 则神宁气足,大为有益。多睡则身体软弱,志气昏坠。”[2]
2 睡眠环境
明•高濂撰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中的《起居安•上卷》说:“所寝之室,名安乐窝, 冬暖夏凉,遇有睡思则就卧。”生命的三分之一都要在这“安乐窝”中度过,所以应该注意它的美化。《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道林养性第二曰:“居处不得绮糜华丽,令人贪婪无言,乃祸害之源,但令素雅洁净,无风雨暑湿为佳。”
宋代养生家温革在《琐碎录》中说:“卧处不可当风,恐患头风,背受风嗽,肩受风则臂疼,善调摄者,虽盛暑不当风及坐卧露下”。风为百病之长,最容易侵袭人体而致病,出现头痛、耳聋、面瘫、瘾疹、肩背冷痛等。所以卧处有风, 应该急避开, 尤其是体虚年老之人。《琐碎录》还说过:“卧处不可以首近火,恐伤脑。”如果在卧具边安放火炉之类的东西,日久便会引动火气,妨碍睡眠,而且由于近火,温度可能过高,睡着后容易掀被,反而容易着凉。
北宋•张君房攥写的道家典籍《云笈七签》云:“夜寝燃,令人心神不安。”南宋•真德秀《真西山卫生歌》也曰:“默寝暗眠神晏如。”中医学也有“神安则寐”之论, 就寝即灭灯, 则目不外眩, 神守其舍也。日光为阳气之精华, 故日间人的阳气得以增强, 处于优势, 体内的生理活动亦处于升、动的状态, 神志清醒,不易入睡。若夜间燃灯而卧,灯光虽然不及日光纯盛, 亦为阳热之源, 可扰动体内阳气不得安伏于营阴, 阻碍人体进入睡眠的状态。[3]此即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养生学著作《三元参赞延寿书》中所说的“灯烛而卧,神魂不安”。另外,齐梁时代著名医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里也说过:“凡卧讫头边勿安灯,令人六神不安。”
3 睡眠姿势
在《希夷睡诀》中提倡右侧卧时屈右足,屈右臂,以手承头,伸左足,以手置于股间。[4]佛门称此式是“吉祥卧”。《道藏• 混元经》曰:“仰面伸足睡, 恐失精, 故宜侧曲。”《道藏》中《修真十书•卫生歌》云:“卧不厌觉贵舒”此即“ 睡不厌屈,觉不厌伸。”孔子在《论语》中也说:“ 寝不尸”。《千金要方•养性•道林养性》说:“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老老恒言•安寝》也指出:“如食后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气”。
于上可知,古人们均认为右侧卧睡比其他任何睡姿都好。而现代研究也证明了右侧卧有利于心脏功能,还有利于消化系统的运化吸收。因为, 心脏位置较高, 有利于心脏排血, 并减轻其负担; 肝脏位于右侧最低处, 可获得较多的供血; 胃向十二指肠和小肠通向大肠的开口都向右侧,所以右侧卧位有利于食物在胃肠内运行。[5]
4 睡眠情态
心神是睡眠的主宰者,神静则寐,神动则醒。大怒大喜深思则阴阳不和,神不守舍,很难入睡。唐代李群玉《火炉前坐》:“孤灯照不寐,风雨满西林。多少关心事,书灰到深夜。”这就反映了作者因思虑而不眠的睡前情态。
古人认为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心静无欲则能入睡,心情烦躁,杂念纷纭,常常难以入睡。[6]古人并详细介绍了睡心的方法,战国早期庄子所著的《南华经》记载睡心有“操纵”二法:“ 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著,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肤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 渐非臆想所及, 惟忘乎寐, 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之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客观条件尽量睡好觉,让身体在睡眠外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生机勃勃。
参考文献
[1] 吴清忠. 人体使用手册[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1.
[2] 蒲昭和.古人推崇的睡眠养生法.保健医苑[J].37
[3] 赵颖初, 腾晶.道教睡眠养生观在中医养生中的体现.中华中医药学刊[J]. 2009-9. 27(9):1941
[4] 明道藏[M].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8: 478
[5] 吴静.宋咏梅.睡眠养生也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 2010-4.22(2):47
[6] 宋执云,董桂兰.古代睡眠养生术浅探.安徽中医临床杂志[J].1995.7(1):62
1、医养结合基本内涵与特色从内涵上来讲,医养结合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从保障目的来看,与传统养老模式一样,医养结合旨在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生活服务,以使老人安度晚年;从参与主体来看,它联合传统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参与主体,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由于引入了现代医疗技术,它能够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有效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从保障对象来看,尤其适宜处于大病康复期、慢性病、易复发病患者等无法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刚需来源于自我照顾能力不足的老人,或家庭功能或照顾者能力不足的老人,而这其中如果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需求作为两个需要维度的话,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从人性角度来看,它同时考虑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医疗需求,符合现代老年人“医养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从广义范畴来界定,医养结合不仅是将传统养老保障与现代医疗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探索,还意味着一种跨越式的养老新理念。首先,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两者提供服务内容的差异最为明显。医养结合模式在提供传统养老模式所包含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医疗和康复服务,实现了传统养老服务与现代医疗服务的结合。其次,医养结合模式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比如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家庭,机构养老的责任主体是各类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没有明确的责任归属主体。在具体实践中,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可以是设有老年病科的医疗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分设、下属的养老服务单位,也可以是和医疗机构开展合作的养老院、福利院。因此,医养结合并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养老模式而存在,更多意义上,是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而运转。它可以和任何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在任何养老模式中以不同形式实现医养结合的服务供给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简单来说,医养结合主要是指面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医”包括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的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利用“医养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把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新型模式。随着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矛盾重重,由于一些“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而现状却是——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往返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家属负担。医疗和养老的分离,也致使许多患病老人把医院当成养老院,成了“常住户”。“老人‘押床’加剧了医疗资源的紧张,使真正需要住院的人住不进来。
老年是人生重要的“夕阳红”阶段,养老服务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社会服务制度,同每一个公民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直面的关键问题。《决定》按照“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方向,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3个重点。第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重要对策纳入法治化轨道。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健康老龄化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创下77岁的新高,同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49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1.67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7.9%和11.9%,我国已进入国际组织认定的老龄化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在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中的重要作用,对养老服务工作在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层面进行多方位部署,近年来已先后4次修正或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设立以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专章,为新时代发展养老服务提供了法治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发展新时代养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方向,也为《决定》部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二,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依法确定政府在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方面的责任。围绕完善我国老龄政策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不断完善老年人家庭赡养和扶养、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社会参与等政策,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要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配套政策法规,统筹好生育、就业、退休、养老等政策。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政府都要依法担负起健全“老有所养”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的责任,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统筹做好养老服务工作,重点面向城乡低收入和贫困家庭、农村留守、孤寡残疾、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老年人,通过多种方式实行或支持关爱服务、帮扶救助、长期照护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第三,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要形成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新格局。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际出发,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还需要开辟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有效途径。遵照党中央的系列部署,我国正在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总目标,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依据,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建立长期医疗照护保险等制度创新为重点,推动养老服务逐步从面向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补缺型服务,向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转变,从居家养老为主向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拓展服务方式转变,从政府举办为主向社会力量多元参与转变。与此同时,着力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更加重视发展农村养老服务,进一步加强养老护理和服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尽快形成新时代养老新格局,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要通过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医养结合是一个关系到医疗、养老、福祉、教育、行政等部门的综合立体的服务体制。 包括医生的治疗,药剂师的服药管理和指导,护士的医学护理,营养师的配膳管理,口腔科医师的口腔护理,康复师的康复治疗,以及房屋居室及环境改造,假肢矫形师以及康复辅具,养老器具器材等配合等;也包括合理科学的照护服务,这是老年人生活的基础,是老年人自主自尊生活的条件。老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养老服务要理解不同老化过程中的状态,养老不是靠伦理,道德,规范就能解决的,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制度化,科学化,技能化,职业化,至关重要。医养结合的尝试在中国刚刚起步,处于一个开始整合和探索初步模式的阶段,前途广阔,医养结合的方向上,一定会有很多新的业态诞生。制约我国老年人美好生活的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为各地区养老保障资源投入不足,养老服务供给较为短缺。同时,不同人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年龄差异等。总体而言,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重点是保障不充分下的不平衡问题。因此,我国仍需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障投入,将更多的养老资源用于保障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美好生活。在我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条件约束下,更为重要的是对现有养老资源进行优化增效,提高配置和使用效率,力争更高效、更可持续地实现老年人健康美好生活。
医养结合,我觉得是对治疗疾病最好的方式,俗话说有病,三分治七分养,治疗只是一方面,而全面的提升自身的免疫力,自身的体质才是最重要的
1)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养老问题,满足高龄老年人养老需求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的背景下,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对高龄老人的养老模式进行了有效补充。2)满足高龄老人的医护需求,缓解看病难问题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局面,解决了高龄老人如何就医的大问题。3)有利于高龄老人身体和心理同时健康发展由于大型医院医疗资源的稀缺性,高龄老人在医院无法得到完善的照顾,即使身体慢慢恢复,心理上也难以得到呵护和安慰。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让高龄老人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医疗服务,也能让他们得到长期的检查和照顾,使其没有后顾之忧地安享晚年,有利于高龄老人身体和心理同时健康发展。4)减轻大医院就医压力,调动基层医疗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型医院由于自身优越的医疗资源更容易吸引患者就医,这就容易导致中小型医院发展受阻、大型医院压力增大的恶性循环。“医养结合” 机构养老模式的推行,减少了高龄老人在大医院就医的频率,降低了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充分调动了基层医疗资源,能促进基层医疗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医养结合”就是把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和先进设备与康复训练、日常学习、日常饮食、生活养老等专业相融合。以医疗为保障,以康复为支撑,边医边养、综合治疗。从技术上尽可能的实现疾病转归,病人的各项功能得到保持或恢复,其中,“医”主要就是重大疾病早期识别、必要的检查、治疗、康复训练,包括有关疾病转归、评估观察、有关检查、功能康复、诊疗护理、重大疾病早期干预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技术上的服务。“养”包括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护理、用药和安全、日常饮食照护、功能训练、日常学习、日常活动、危重生命体征、身体状况分析、体重营养定期监测等服务。利用“医养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就是把大病早期识别干预、大病早期康复训练、日常生活、养护疗养、日常学习、护理等综为一科。医养结合是人类医疗改革创新中的重点康复工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医疗改革新模式。
就是你选择这一课题研究的依据,由来以及其意义! 哦,刚刚问了老师,他说就是指 研究设计该课题的背景介绍,研究目的还有意义等。
你可以咨询一下创新医学网上面的资深编辑,里面很多专家。
第一课题背景是在什么情况或条件下产生的,第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第三如何进行调差与分析第四得出结论 等等。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直观地说,论文格式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正文是医学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致谢五部分。一、 引言 引言(前言、导言、绪言、序言)是正文的引子,相当于演说中的开场白。国内刊物引言部分不需另立标题。引言应当对正文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阅读兴趣的作用。在写引言之前首先应明确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问题?它是否值得说明?本文将在什么杂志发表或本文的读者是什么人?在写引言乃至整篇论文时都应注意这几个问题。引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何在?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是引言的主要内容和目的,这其中也包括说明这项研究的理论和(或)实践意义。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表现严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本文着重探讨用双侧侧脑室穿剌交替引流尿激酶溶解血凝块冲洗结合腰穿脑脊液置换的方法治疗重型继发性脑室出血”。有时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左旋咪唑所至脑病患者的临床与 CT 表现国内陆续有报道 , 但未见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说明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的本质区别和创新点是至关重要的,如“已有数项研究探讨了阿斯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但这些研究均是小规模、非双盲对照的。本研究则采用双盲对照的方法,样本大、观察时间长”。在引言中对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的回顾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开始以前就应该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内容作一系统的回顾,在引言中可以将回顾的结果作简要的概括。引言的写作在包括上述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事项:①内容切忌空泛,篇幅不宜过长。回顾历史择其要点 , 背景动态只要概括几句即可 , 引用参考文献不宜过多。根据以往的经验,一篇 3000 ~ 5000 字的论文引言字数在 150 ~ 250 字较为恰当。②不必强调过去的工作成就。回顾作者以往的工作只是为了交待此次写作的基础和动机,而不是写总结。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慎用“首创”、“首次发现”、“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等提法。因为首创必须有确切的资料。对此,可以用相对较委婉的说法表达,如“就所查文献,未见报道”等。③不要重复教科书或众所周知的内容。如在讨论维生素 D 是否能预防骨质疏松的文章中,没有必要再说明什么是维生素 D ,什么是骨质疏松。④引言只起引导作用,可以说明研究的设计,但不要涉及本研究的数据、结果和结论,少与提要和正文重复。结果是通过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而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逻辑推理提升的见解。在引言中即对结论加以肯定或否定是不合逻辑的。⑤引言一般不另列序号及标题。二、 材料与方法 材料与方法主要是说明研究所用的材料、方法和研究的基本过程,它回答“怎样做”的问题,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材料是表现研究主题的实物依据,方法是指完成研究主题的手段。材料与方法是科技论文的基础,是判断论文科学性、先进性的主要依据。它可以使读者了解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别人重复此项研究提供资料。材料与方法的标题因研究的类型不同而略有差别,调查研究常改为“对象与方法”,临床试验则用“病例与方法”。不同类型研究的材料与方法的写作也不完全一样。实验研究要交待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①实验条件包括实验动物的来源、种系、性别、年龄、体重、健康状况、选择标准、分组方法、麻醉与手术方法、标本制备过程以及实验环境和饲养条件等。②实验方法包括所用仪器设备及规格、试剂、操作方法。③试剂如系常规试剂,则说明名称、生产厂家、规格、批号即可;如系新试剂,还要写出分子式和结构式;若需配制,则应交待配方和制备方法。④操作方法如属前人用过的,众所周知的,只要交待名称即可;如系较新的方法,则应说明出处并提供参考文献;对某方法进行了改进,则要交待修改的根据和内容;对创新的方法,要注意不要将新方法的介绍和运用该方法研究的新问题混在一篇论文中,若论文系报道新方法,则应详细的介绍试剂的配置和操作的具体步骤,以便他人学习和推广。临床研究的对象是病人,应说明来自住院或门诊,同时必须将病例数、性别、年龄、职业、病因、病程、病理诊断依据、分组标准、疾病的诊断分型标准、病情和疗效判断依据、观察方法及指标等情况作简要说明。上述内容可根据研究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说明,并突出重点。①对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注意交代受试对象是否包括了各类不同患者(病情轻重、有无合并症、诊疗经过等),受试对象及对照者的来源(如不同级别的医院某病患病率及就诊率可能不同),正常值如何规定,该诊断方法如何具体进行等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及预后的论文,要注意说明病人是在病程的哪一阶段接受治疗,病人的转诊情况,是否制定了观察疾病结果的客观标准。③病因学研究论文则要交代所用研究设计方法(如临床随机试验、队列研究等),是否做剂量 - 效应观察。④对临床疗效观察研究来说,主要说明病例选择标准,病例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分组原则与样本分配方法(配对、配伍或完全随机),疗效观察指标和疗效标准。⑤治疗方法如系手术,应注明手术名称、术式、麻醉方法等;如系药物治疗则应注明药物的名称(一般用学名而不用商品名)、来源(包括批号)、剂量、施加途径与手段、疗程,中草药还应注明产地与制剂方法。在材料与方法中,还应简要的说明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何种统计处理方法与显著性标准,必要时应说明计算手段和软件名称。三、 结果将实验或临床观察所得数据或资料进行审核,去伪存真,再对其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统计学处理就可以得出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科研论文的核心部分,科研的成败与否是根据结果来判断的,结论与推论亦由结果导出。结果部分最能体现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理论与实用价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要特别重视。结果部分的写作要做到指标明确可靠,数据准确无误,文字描述言简意赅,图表设计正确合理。结果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文章的主体。结果的内容包括记录实验或临床观察的客观事实、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等等,但不同类型文章结果的内容应有不同的侧重点。①如研究新诊断方法的论文,要特别注意交代试验结果是否与公认的金标准进行独立的“盲法”比较,其符合程度如何,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各多少等。②研究疾病临床经过的论文,要特别交代是否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随访率有多高(一般应大于 80% ),对影响预后的外加因素有无进行调整,结果如何等。③病因学研究的文章要特别注意交代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结果的差异程度,所得结果是否出现于暴露之后等等。未经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记录叫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的目的是使难以理解的原始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某种必然规律。因此,实验结果的表达一般使用统计量而不使用原始数据,也不必将原始数据全部端出。计数资料可用相对数如百分率,但当样本数小于 100 时,则应在百分率后加括弧,在括弧内标明反应数 / 样本数,如 54.41% ( 37/68 )。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应用均值 + 标准差(或标准误),如呈偏态分布,一般采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如进行前后或组间比较,应说明统计检验的值(如 t 、 u 、 F 等)和 P 值。关于统计学处理的具体操作详见统计学专著,这里不作详解。关于统计名词及符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B3358-82 有关“统计名词及符号”的规定。结果的表达通常通过文字、图、表相互结合来完成。下列情况可用文字表达为主或仅用文字表达:①结果中数据较少,能作同类比较的观测项目不多者。②以观察形态特征为主的论文一般不用表格,而以文字描述为主配合形态学图片。能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不用列表、绘图。已用图表说明了的内容,不必再用文字详述,只要强调或概括重点。文字表达主要是陈述本文取得的结果,不必强调过程,也不要重复“材料与方法”等项交待的资料,更不要将结果提升为理论上的结论,所以一般不引用文献。表与图设计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理,简明清晰。“自明性”( self-explanatoriness )是衡量表图的重要标志。所谓“自明性”是指仅通过表与图就能大体了解研究的内容和结果。表是简明的、规范化的科学用语。一般主张采用三线式表,即表由顶线、标目线、和底线这三条横线组成框架,两侧应是开口的。顶线与标目之间为栏头,标目与底线之间为表身。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但栏头允许在设一条至数条横线。一般表的行头标示组别,栏头标示反应指标。但这种划分并不是固定的,著者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表的下方还可以加脚注。图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它可以直观的表达研究的结果。通常我们用柱图的高度表达非连续性资料的大小,用线图、直方图或散点图表达连续性或计量资料的变化,用点图表示双变量的关系。图的标题应在图的下方,注释可放在柱或线附近。对于既可用图也可以用表的资料,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达形式。一般的说,主要是表示变化趋势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动态资料,宜采用图的形式;需表示确切统计量的资料,宜采用表的形式。结果的写作一定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遵守全面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实验结果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价值的。切不可对实验数据任意增删、篡改,以符合“正常”结果。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事物和发现新问题。临床疗效的论文往往在描述大体结果后附以典型病例,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目前认为,对于某些新发现的疾病(如艾滋病)或罕见病的疗效研究,附以典型病例是必要的。但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则不必例举典型病例。但同样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是介绍新疗法和技术时则要附典型病例。典型病例要选有代表性的,例如说某药治疗某病有效,典型病例最好选单独使用该药治疗显效的病例,而不要选用合并使用了其他可能也有疗效的药物的病例。四、讨论 讨论是论文的精华部分,是对引言所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是将研究结果表象的感性认识升华为本质的理性认识。在讨论中作者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思考、理论分析和科学推论,阐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丰富和提高对研究结果的认识。讨论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作者的理论水平、学术素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深、广度。讨论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简要的概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近况,以及本研究的结论和结果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相比居于什么地位。②根据研究的目的阐明本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③着重说明本文创新点所在,以及本研究结果从哪些方面支持创新点。④对本研究的限度、缺点、疑点等加以分析和解释,说明偶然性和必然性。⑤说明本文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与问题。并不是每篇论文都必须包括以上内容,应从论文的研究目的出发,突出重点,紧扣论题。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①讨论是作者阐明自己的学术观点,但并不等于是自由论坛,不能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要从论文的研究结果出发,围绕创新点与结论展开,要做到层次清晰、主次分明,不要在次要问题浪费笔墨冲淡主题。与文献一致处可一笔带过,重点讨论不一致处;引证必要的文献,切忌作文献综述。②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医学中尚有许多尚未阐明的问题,所以推理应非常谨慎,通常冠以“可能”等。③任何研究都有其局限性,如国内的研究结果有待国外验证;体外试验有待于体内试验验证。因此,讨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于与他人研究结果不一致处要认真分析原因,要抱有虚心追求真理的态度与其他作者商摧,切勿持“唯我正确”的态度。④并非每篇论文都要有讨论,有的短篇可不写。若结果与讨论关系密切则可放在一起写,合称结果与分析等。五、 致谢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在正文的最后应向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的人致以谢意。致谢的对象包括:对研究工作提出指导性建议者,论文审阅者,资料提供者,技术协作者,帮助统计者,为本文绘制图表者,提供样品、材料、设备以及其他方便者。致谢必须实事求是,应防止剽窃掠美之嫌,也勿强加于人,如未经允许写上专家、教授的名字,以示审阅来抬高自己。致谢一般要说明被谢者的工作的内容,如“技术指导”、“收集资料”、“提供资料”等。参考文献是论文中某些观点、数据、资料和方法的出处,应于文章的最后一一列出,以便读者参阅、查找有关文献。它表明了论文的科学依据和历史背景,提示了本文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的创新,即表示了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又反映了论文起点的高低。著录文献总的原则是准确、完备、规范、便于检索。对于著录文献的要求有:①一定是作者亲自阅读过全文的文献。如阅读的只是摘要,则不应列为参考文献。②参考文献的数量要适度。参考文献不是越多越好,应当有所选择。一般来说,课题提出的根据,主要实验方法,提示支持本文的资料和不支持本文的资料,均应列出参考文献。关于参考文献的数目,各杂志要求不一,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篇数为 10 篇左右,综述为 20 篇左右。③参考文献应尽量引用最新的,因为新文献必然包括老文献,以近 1 ~ 2 年以内的为好,少用旧的、年限长的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亦不宜列为参考文献,因为它的内容已是众所周知的。④引用的参考文献应以已发表的原著为主,未发表的论文及资料、译文、转载和内部资料等,均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未发表,但以被刊物通知采用者,可以引用,但英在刊名后注明“待发表”。《国外医学》所刊内容都是经人加工的二手资料,一般不能作为参考文献被引用。同样,综述性文章不宜作为参考文献,但是如果综述中介绍了尚未在其他杂志上发表过的最新观点时,也可列为参考文献。⑤被引用的中医经典著作,不列入参考文献,而是在正文所引段落尾注明出处。关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目前有两种标准。一种是国际通用的温哥华式,另一种是国家标准 GB7714-87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但不同杂志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可能有不同的要求,在附参考文献时可参照以上两种标准和各杂志的要求。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采取了顺序编码制,即参考文献的著录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附于正文引文句末右上角方括弧内。引文写出原著者,序号标在著者的右上角,如×××等 [4] ;如未写著者姓名,则序号应方在引文之后;如果参考文献序号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则不作角码,如……参照文献 [6] ;引用多篇文献时,将每篇文献的序号列出,中间以逗号相隔,如×× [1 , 4 , 5] ;若序号连续,则只标注起止序号,中间加“~”。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各条文献的序号不加括弧,也不加“ . ”,只空 1 个字符。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温哥华式)大致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介绍一下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温哥华式的写作要求。期刊的著录格式一般为:作者 . 文题 . 刊名 , 出版年份 , 卷次 ( 期次 ): 起止页 . 。作者在 6 人或 6 人以内者全部列出姓名,相互之间加一逗号; 6 人以上者仅列前 3 位,后加“等”或“ et al ”。(国内一般只列前 3 位作者。)例:陈治 . 多发行肌炎与皮肌炎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1992,5:117-119.书籍与专著的著录格式为 : 作者 . 书名 . 版次 . 出版地 : 出版者 , 出版年 , 起止页 . 。例:吴恩惠主编 . 头部 CT 诊断学 . 第二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40-168.
“医养结合”已经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种养老模式,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成为了解决我国老龄化现状的一剂药方。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
关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开展“医养结合”的优势
“医养结合”注重“医”和“养”。
民营医院开展“医养结合”,首先定位于“医治”,继而进行后期养老。
与普通养老院提供衣食住行和娱乐活动相比,更加注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民营医院开展“医养结合”主要有以下5大优势!
1、缓解紧张的医疗资源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患病老年人需要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这无疑给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一定压力。
而“医养结合”的民营医院能够为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以及其他公共健康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就近就便获得公共卫生服务,从而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问题。
民营医院发展医养结合,将医疗和养老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将集中在大医院或者公立医院治病的老年人逐步引导到民营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等,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型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的压力。
2、24小时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
医养病区建立在有资质的二级专科医院,并有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医师和护士全部负责老年患者生活、康复、治疗,24 h 有医师值班,每天不定时到老人房间了解其身心状态及饮食等情况,满足老人需求,提供全方位医疗、康复服务。
3、老年人治病有了绿色通道
与上级医院联合,为老人开设绿色通道,专家会诊、远程会诊,对重病患者,根据家属的意见转诊和请上级专家会诊治疗。
医院还为医养病区配置了专用救护车,随时接送老人。
民营医院为老年人治病护理开启绿色通道,相比起公立医院资源紧张,一床难求,看病贵,看病难的状况,老人更放心为他提供特殊服务的民营医院。
民营医院很快就可以拢住一大批老年人客源,快速打出医院的知名度!
4、构建多赢局面
医疗机构牵手养老机构建立医养联盟,打通了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资源割裂的状态,可以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养老机构可以整合医院的医疗资源,提高为老人服务的能力,医院可以树立社会公益形象,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及医疗服务的覆盖面;老有所医和老有所养,可以减轻老人亲属及子女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让他们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由此,构建老人、医院、子女之间的'多赢局面。
如何搭建医养结合新模式
鉴于医养模式的性质,民营医院的医养模式可以定位于全方位满足失能、半失能及患病老人的各项需求,为老人提供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1、建立护理优质服务标准
建立护理优质服务标准,制定适合老年人的饮食调理标准,卫生管理工作标准以及医院感染管控标准。
建立医养病区医疗、护理、康复管理制度,医养服务流程,老年患者医养护理标准及医养质量评价标准。
2、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
医院针对医养病房的特殊性,对医院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规章制度及职业道德等,用专业技术规范及规章制度约束工作人员的医护工作行为。
3、严格医务护理人员的聘用标准
医养病区工作人员采取聘用制,严格执行标准,持证上岗,聘请有经验的医师、护师、康复医师、功能检查诊疗师、营养师等,保证老人入住期间 24 h 不间断地得到专业化的医疗护理服务。
4、以生活护理为基础
医养病区为老人制定详细的护理流程,包括从早上开始清洗会阴、更换尿袋、翻身拍背、协助大小便、喂饭喂药、洗头、擦浴、清理床单位、康复锻炼等护理,一直到夜间老人入睡,做到贴心、周到。
5、制定适合老人特点的护理计划
医院可以为老人制订养生食谱,适用于失能老人,既保证饮食符合老人病症,又保证营养均衡。
同时根据老人兴趣安排休闲娱乐活动,在关注老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关注老人心理健康。
康复师、心理治疗师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家属的意愿安排老人后续康复及心理治疗。
6、满足老人的信息需求
医院可以在病房内配置电视,定时播放,并制作宣传板,每天向半失能老人讲解国家及医院时事动态。
通过网络化、信息化平台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微信群,随时向老人的子女通报老人住院期间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让其子女随时了解并监督我们的治疗护理服务工作。
结语
医养结合新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民众一时无法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养老机构管理混乱、医疗、医保、养老各方面资源的对接困难等,这些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去改变。
医养结合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资源,医养结合模式有利于促进老年人享受到无缝隙养老护理服务。
让老人真正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相关阅读-可研报告用途【2】
①建设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
②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
③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
④申请专项资金,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⑤股票发行,向证监会申请股票上市的重要依据。
⑥取得用地,向国土部门、开发区、工业园申请用地的重要依据。
⑦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
⑧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对外谈判的依据。
⑨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医养结合相对来说还是非常好的,因为现在老年人比较多,需要这种营养结合的方式,来针对于老年人的晚年,护理方向相对来说是比较合理比较前卫的,所以应该多开电缆医院部门。
医养结合是近几年逐渐兴起于各地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了“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简单来说,医养结合主要是指面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在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服务。
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 方法 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
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
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心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 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 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二、善以后天养先天
父母媾精,生而为人。其禀赋体质厚薄坚脆各不相同,但并非一成不变。先天体质薄弱者,后天若能够善加调摄,也可以尽其天年,长保健康。先天体质强盛,后天若恣意挥霍,不加珍惜,未必不会中途夭亡。 内经上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圣人济世之心,诚可谓今时养生至圭臬也。中医认为,后天之本为脾胃,属土,土爰稼穑,生命赖以生存之气血精微无不经由脾胃的运化而生。养脾胃,首先是节饮食,饮食 规律,寒温适当,饥饱适宜,营养均衡全面,不偏食挑食,避免垃圾食品、不洁食品、变质食品对于脾胃的损伤,这都是无需赘言的常识。此外,脾主肌肉四肢,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沛,则肌肉健美,肢体运动灵活,反应敏捷。反之亦然。同时,肢体少于运动,气血运行迟滞,脾脏的功能也不能正常发挥,或内生痰湿,形体肥胖,或气血乏源,肌肉萎弱,形体日衰。这即是肢体常运反作用于脾胃的要义。古人讲养生,务令手足躯体常作导引欠伸,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并创立了诸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有效的传统养生功法,运动健身配合调息内养之法,不惟外练筋骨,尤且内强五脏,实在是中华医学给予人类摄生保健之瑰宝也。后天脾胃之疾患,与人情绪之状态,关系亦甚大。五行学说认为,木能克土,肝脏属木,暴怒急躁,抑郁寡欢,肝木失于疏泄,脾土运化不健,则诸类消化系统疾患所由来也。临床所见消化道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几乎都可因情绪波动而诱发或加重,能不慎乎?
三、明辨体质,慎用药物
如今市场 经济的大势所趋,各种抗衰老养生保健药品琳琅满目。作为商家的宣传,夸大效果,夸大适用范围,包治百病,种种不实甚或欺性的 广告 手段皆是习以为常。而消费者就务必需要具备理性的鉴别眼光,即便自己不具备医学的常识,也应该知道该去咨询专业的医师药师得到正确的指导,否则,本为促进健康不吝资财,反贻其害,岂不冤哉!人之体质按照王琦教授的九分法,常人皆易于掌握者也。平日饮食起居皆有所根据,确是能造福一般民众的真学问。至于疾病之寒热虚实,又非良医所不能明。不少慢性病的患者,本为康复疗疾的初衷,轻信药品广告的蛊惑,甲药试服不效,乙药接踵而至,接二连三,病情愈治愈坏,原本单纯之病机,反为棘手之难题,诚可悲可叹哉!常有患者咨询于我。某某药好是不好?何以答之?唯一言以蔽之,对症者良药也,不对症者,鸩毒也。除外药物,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也有寒温之别。譬如,牛羊肉、鸽子鹌鹑、葱姜桂椒之性热,莲藕、蕹苋笋蒿之性凉,人所共知。但多数人却知而不能行,口腹之欲,其大如斯耶。
四、其他
传统医学中尤关注房中阴阳之术,古籍中言之颇细颇多。总括之,精华糟粕并见,以简单之理论之,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禁,最为中肯。其余林林总总养生观点,尽可以中庸之道而约言之,凡事皆适可而止,勿令不及,勿令太过。总之,鄙人的观点,但凡大道理,可便于实行者,简单最好。如果把一个养生的问题说得纷繁艰涩,便失去了实际的价值。当今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过健康四大基石,简明易记,一望便知,所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讲得很好!
鄙人,从事中医临床者也,实际工作中所见,感受颇多,今试言养生,不免浅薄。然从辩证唯物之思维观之,余所言,应该符合生命健康之本质规律,人所易于理解,易于实行也。诚如是践行,养生之事不难,且非但利于一己之身心,尤且利益社会。国人之身心全面健康,素质之全面提高,社会之和谐安宁,吾一届小中医之愿也!
【摘 要】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重视起居保健养生等。
【关键词】中医养生;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病症预防。养生,含有保养生命之意。中医养生即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方法颐养生命、保养身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总之,中医养生就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进行科学调养,减少疾病、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减少疾病,使我们始终精力充沛,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学习和工作,才能对社会、对人民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养生进行研究和探讨。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明确提出养生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这是颐养生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最重要条件。道家理论对中医养生保健也提出同样的观点:善良、忠诚、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助人是做人的美德。无论是古代医学,还是道家理论都论述了中华传统美德于个人于社会都是有益的。实践证明,也只有拥有这些美德的人,才会享受到生活中的快乐,促进身心健康。
2 中医养生保健重在有规律的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养生实践中 总结 出来的宝贵 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流通,舒筋活血,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人的气血畅通无阻才会促使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身体保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的作用。因此,平时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特别是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更应该坚持运动,不仅防病治病,又可以强筋骨、利关节、促进消化、增强意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运动的形式要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 体育运动 方式,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 武术 、 太极拳 、太级剑、五禽戏、八段锦和适宜的群体运动等。
3 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
人有七情六欲,而人的七情六欲与人的健康有直接的关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舒畅的心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增强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精神极端、心理波动,情感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健康不利。根据中医原理,我们知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的这些情绪与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常常因过度悲伤或者极度愤怒导致一病不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中医有“百病生于气”之说,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有很多病例都可以证明愤怒、忧郁、悲伤、惊恐对人身体的影响和危害是最大的,不但影响人的健康,而且制约着人的寿命。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控喜怒,求平和,杜绝忧悲,节思虑,防惊恐,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调节情绪,避免不良心志对身体的不良影响,增进健康。
4 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对人的饮食进行科学的调整,注意饮食宜忌,平衡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帮助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的养生方法。饮食养生的关键是合理饮食、平衡饮食、均衡营养、合理调配、科学滋养,避免饮食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而影响健康。只有合理地安排饮食,才能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气血充足、机体的器官功能旺盛,新陈代谢功能才会活跃,人体适应自然能力增强,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强,达到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
“民以食为天”,饮食的首要目的是吃饱,其次是吃好,也就是吃的有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合理的安排饮食,要了解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调整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合理的安排饮食不但保证机体健康,同时可以有效防止疾病。例如:食用动物肝脏可以养肝,又可以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食用大蒜可以预防流感;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食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历代中医都认为合理饮食有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做到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科学调配,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合理搭配,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人乳、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的物质成分,长期合理食用有利于抗衰延寿。此外,饮食调养要合理配膳,不挑食,不偏食,全面营养;饮食要有节制,要定量、定时。饥饱适中,过饥或过饱,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对人体健康不利。养成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健康都是大有好处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理论认为: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也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有节奏的物质运动形式,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和人体本身的节奏,根据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条件的不同情况,因人制宜,来安排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制定合理的生活制度,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劳作的宜忌、房事的宜忌、睡眠的宜忌等。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 教育 ,2010.11.
[3]郭芙德.浅谈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J].中国健康大视野,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