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2500

发布时间: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2500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著述的书,虽然看起来太过戏剧性,但这的确是多重人格患者生活的一种状态。该书不是依靠惊悚刺激悬疑来吸引读者,也没有其他畅销小说那样的曲折动人的情节,所以对于怀揣窥探心理的读者来说在看过之后也许会说:噢,这就是多重人格,只是几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住在一个躯壳里。但对多重人格患者来说这是一针心灵的抚慰剂,对心理治疗者来说也存在重要价值。

一、一种社会行为的个案分析提示:自拟题目,运用个案分析法分析你周围熟悉的特殊个体(可以是有成就个体或犯罪个体)的背景材料,阐述影响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各类因素。题目形式如“某某走向犯罪的原因分析” ,“某某成才的原因分析”等。二、能力类型与工作适应性调查提示:对能力的概念、类型以及能力差异进行概念界定,调查周围员工能力类型与适应工作的情况(不少于10人),对其能力特点及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作出评价。注意:要求把调查方法、样本的取得和调查过程描写清楚。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分类表述。把调查提纲作为附录附在论文后。三、群体社会压力的调查提示:压力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感受到的,不同群体社会压力的来源不同。自己设计调查题目,调查某一特定群体对社会压力的反应。要求对压力源进行分类说明,并提出缓解压力的措施。注意:要求把调查方法、样本的取得和调查过程描写清楚。对调查结果要进行分类表述。把调查提纲作为附录附在论文后。四、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提示:人际吸引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本论文要求对人际吸引的概念和各类因素作出评价。要求结合实际或具体案例来分析,并对如何增加人际吸引作出论述。五、论群体凝聚力的形成提示:首先要清楚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或实际对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的条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答“怎样才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 。要求参考文献要详细,案例叙述要完整。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关键词 心理学 心理素质 高校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1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1.1 “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依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1.2 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人有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心理内感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还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2.1 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2.2 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高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基于心理学群体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采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管理服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作用、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提高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等办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必将出现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解决。参考文献1 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 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3 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4 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5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2000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借助网络 感悟生活 提高素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信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在小说《孔乙己》、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由于受表演限制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借助网络,播放片段视频,效果很好。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业演员逼真的表演,演员恰当精彩的语言表达,使枯燥的剧本内容感性化,形象化,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提高了对名篇佳作的感悟、理解和鉴赏能力。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北师大教材八年级《珍珠鸟》课堂教学中,笔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用心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其中插播了一段电影《可可西里》中藏羚羊惨遭杀戮的片段:湛蓝的天宇下,苍凉的高原上,白生生的一片,几百张藏羚羊皮平铺着、平铺着。让观众似乎能看见那些偷猎者枪下藏羚羊跌落扭曲的身影、惊恐愤怒的眼睛,仿佛能听到藏羚羊无助的凄惨的哀鸣……这些给学生的视觉和情感带来了直观的冲击和震撼,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脚步究竟还有多远?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有见地。通过拓展延伸训练环节,不知不觉中结合文本内容渗透了人文关怀精神和生命意识教育。 《列宁格勒的树》是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体会世界并不太平,理解战争的残酷,列宁格勒的人民的坚强和自尊,课前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通过课件展示一张张战争灾难画面和一组组惊人的数据:战争让母亲悲痛欲绝,妇女、孩子流离失所,战场上尸体遍野,“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整整围困了900天。三个轮回的严冬,900个日夜的战云密布……有这样不放弃尊严的人,有这样精神高贵的人,列宁格勒的树可以被战火烧焦,但决不会被人民砍伐。” 面对列宁格勒这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们,同学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有两个组的同学还将目光聚焦到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乱不已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直观的照片、数据、文字资料的介绍,同学们从内心发出了感慨:战争太残酷了!人类社会要进步,必须携手努力,铸剑为犁,共谋和平与发展。 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社会热点,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语文素养 我校校园网建成使用以来,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文本或专题的阅读,适时给学生布置听、说、读、写方面不同要求的开放性的话题作业,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体验成长。 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5.12”汶川大地震、奥运盛会、“国庆”60周年、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等重大事件,无不牵动着、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008、2009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这些无疑都是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表达真、善、美,提高语文能力的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我们常常利用课余自习时间,让学生自愿结合,根据学情有选择地开展一些演讲、诗朗诵、美文欣赏、手抄报展评等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幻灯片精美,选材独特,效果良好。如:“怎样搜集资料”、“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人在旅途——分享快乐”、“我的地盘我作主”、“乘着音乐的翅膀”、“探索月球奥秘”、“汶川,加油!”、“奥运快递”、“我也追‘星’”、“祖国,我为你骄傲!”等自制幻灯片展示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把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制作电脑小报、“自制幻灯片展评”等语文实践活动课,上网搜寻相关资料,进行题材筛选、图文排版等,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展了学习空间,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可见,利用好语文教学网络资源,很好地辅助了语文课教学活动,拓宽了语文教学视角,优化了课堂结构。它的容量大、效率高的优势,便于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尤其是制作精美、赏心悦目的课件,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以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关键词 心理学 心理素质 高校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1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1.1 “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依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1.2 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人有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心理内感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还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2.1 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2.2 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高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基于心理学群体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采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管理服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作用、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提高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等办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必将出现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解决。参考文献1 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 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3 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4 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5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1500字

心理学与生活论文:借助网络 感悟生活 提高素养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根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者的感悟力和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信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在小说《孔乙己》、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由于受表演限制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借助网络,播放片段视频,效果很好。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业演员逼真的表演,演员恰当精彩的语言表达,使枯燥的剧本内容感性化,形象化,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提高了对名篇佳作的感悟、理解和鉴赏能力。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北师大教材八年级《珍珠鸟》课堂教学中,笔者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用心制作出精美的课件。其中插播了一段电影《可可西里》中藏羚羊惨遭杀戮的片段:湛蓝的天宇下,苍凉的高原上,白生生的一片,几百张藏羚羊皮平铺着、平铺着。让观众似乎能看见那些偷猎者枪下藏羚羊跌落扭曲的身影、惊恐愤怒的眼睛,仿佛能听到藏羚羊无助的凄惨的哀鸣……这些给学生的视觉和情感带来了直观的冲击和震撼,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脚步究竟还有多远?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问题很有价值,也很有见地。通过拓展延伸训练环节,不知不觉中结合文本内容渗透了人文关怀精神和生命意识教育。 《列宁格勒的树》是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为了让学生体会世界并不太平,理解战争的残酷,列宁格勒的人民的坚强和自尊,课前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图片、文字资料。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反馈。通过课件展示一张张战争灾难画面和一组组惊人的数据:战争让母亲悲痛欲绝,妇女、孩子流离失所,战场上尸体遍野,“列宁格勒被德国法西斯整整围困了900天。三个轮回的严冬,900个日夜的战云密布……有这样不放弃尊严的人,有这样精神高贵的人,列宁格勒的树可以被战火烧焦,但决不会被人民砍伐。” 面对列宁格勒这一群精神强健、人格高贵的人们,同学们的敬意油然而生。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中有两个组的同学还将目光聚焦到伊拉克、阿富汗等战乱不已的国家和地区,通过直观的照片、数据、文字资料的介绍,同学们从内心发出了感慨:战争太残酷了!人类社会要进步,必须携手努力,铸剑为犁,共谋和平与发展。 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社会热点,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语文素养 我校校园网建成使用以来,笔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文本或专题的阅读,适时给学生布置听、说、读、写方面不同要求的开放性的话题作业,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社会热点,联系现实生活,感悟体验成长。 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5.12”汶川大地震、奥运盛会、“国庆”60周年、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等重大事件,无不牵动着、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008、2009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这些无疑都是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和表达真、善、美,提高语文能力的最鲜活、最生动的素材。我们常常利用课余自习时间,让学生自愿结合,根据学情有选择地开展一些演讲、诗朗诵、美文欣赏、手抄报展评等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幻灯片精美,选材独特,效果良好。如:“怎样搜集资料”、“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人在旅途——分享快乐”、“我的地盘我作主”、“乘着音乐的翅膀”、“探索月球奥秘”、“汶川,加油!”、“奥运快递”、“我也追‘星’”、“祖国,我为你骄傲!”等自制幻灯片展示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把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制作电脑小报、“自制幻灯片展评”等语文实践活动课,上网搜寻相关资料,进行题材筛选、图文排版等,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展了学习空间,提升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可见,利用好语文教学网络资源,很好地辅助了语文课教学活动,拓宽了语文教学视角,优化了课堂结构。它的容量大、效率高的优势,便于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尤其是制作精美、赏心悦目的课件,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以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管理和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基础与应用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校的各项任务,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从高校的实践出发,对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和学生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关键词 心理学 心理素质 高校教育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型大学生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我们在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有新的探索,运用心理学理论拓展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高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子系统,要提高校管理工作的绩效,就必须提高校工作中人的积极性,而积极性受众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现代管理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管理领域,决策者、管理者通过分析并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实现对人的科学管理,促进现代管理的科学化。心理学理论主要应用于教师的管理和学生的培养管理两个方面。1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应用1.1 “需要理论”明确教师心理激因激因是指引起人们需要的刺激。需要是人对其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的内驱力在心理上的反映。也就是说,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因此,需要是产生一个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就必须认真分析教师的需要特点,满足其合理需要,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 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一般激励因素。在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高校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教师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需要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以实现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利用教师需要的特殊性予以激励。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需要有着明显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在:物质需要的基础性。教师,特别是我国的多数教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物质生活往往没有过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基本的生活需要得不到保证的话,往往也会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改善教师物质需要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发展需要的稳定性。教师要发展学生,首先要不断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迫使教师要不断的学习、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这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考虑到这一需要,创造各种机会、条件,营造必要的环境,为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自尊需要的敏感性。教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权利、业绩、形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给予重视。高校管理者如果对属于教师合理的自主工作范围内的事情强加干涉,对教师业绩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则最容易伤害教师的自尊心;而应用恰当的激励,使教师体验到其自尊心受到充分的尊重,往往会更好地激发其积极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教师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往往使得他们兢兢业业于教学、科研工作之中。他们在教学的同时力求在自己专攻的领域有所建树,对科学有着长期、稳定、执着的追求。这种成就需要激发的积极性,往往比较强烈、持久。依据这一理论满足教师正当、合理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教师的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鼓励教师多做奉献;在动态的平衡中求得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等措施被大多数高校采用。1.2 应用“公平理论”营造良好心理环境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创立的。他认为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报酬的绝对值影响,而且也要受到报酬的相对值的影响。即人有通常要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与一个和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的投入和所得报酬的比值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等,则有公平感;如果不相等,则有不公平感。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比较过程的影响,即,人们不仅关心自己得到了什么,更关心“别人得到了什么”。公平通常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热情,而不公平往往使人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人际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工资所得相对较低,部分教师心理内感不公平所导致的。在把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消除教师的不公平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将公平理论应用于高教管理,还要求我们在校内外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求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改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现在很多高校也根据这一原理采取了相应措施如:正确评价和对待教师;绩效挂钩,公平奖励教师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高校学生教育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2.1 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促进班级管理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规范构成了班集体的动力系统。在班集体动力系统的规范和压力下,学生常常表现出从众、服从等社会心理现象,如遵守作息制度,早上要按时起床,整理内务、出操等。从众和服从是在规范、群体的压力下发生的,它只是个人不愿被集体排斥或制裁所做出的妥协,并非自觉自愿的行动和态度的真正转变。因此,班级管理运用动力机制不应仅满足于此,要注重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出现模仿从同榜样的社会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获得质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行,以班级中进步的同学为榜样,是促使学生模仿并产生认同行为的重要方法。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模仿是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出现的,他的发生完全是自觉自愿的;认同则比模仿更进一步,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致,因此更具积极意义,能推动学生自觉、主动地向榜样学习。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行为应该给予及时的强化,激励其积极行为的经常出现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特征。2.2 群体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高校学生组织目前还基本上是以班级(团支部)为主,班里有通过各种方法选出或教师指定的班干部,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正式群体。此外,各种经过正式注册的社团、学生选举或竞选产生的学生组织也属于正式群体。而在高校还有一些由于共同的利益或相同的兴趣、情感、爱好或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形成的小群体,就称之为非正式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和确立人生观的场所,高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相比,具有自发形成、以感情为联系纽带、有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群体意识强和信息传递的渠道非常畅通等特性,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自卫性等。加强对现实存在却游离于正式群体之外的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无论对社会或高校而言都是必要的和有利的,对于后者则能保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目标能稳定有序地实现。基于心理学群体的理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等高校采用合理地利用非正式群体为学生管理服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重视非正式群体中“领袖人物”的作用、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提高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向心力等办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作为知识经济中改革的前沿阵地——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心理学的成果。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传播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成果,是时代赋予我国心理学家的艰巨任务。不仅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创新能力,而且创新能力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也将推动其他学科的创新和整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都将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冲击,必将出现许多与心理学有关的新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有待心理学家的研究和解决。参考文献1 方益寿.组织管理心理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2 范咀华.现代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3 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4 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7)5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 赵慧军.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0

题目:帮助启发 帮助了启发,启发有帮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2.1、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2.2、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2.3、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心理学与生活1000字小论文

生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的,心理学包含了生活,文章思路想办法把生活写进心理学中,那么你就成功了。

删去多余的部分曾经有人问在大街上散步的罗丹:什么是艺术?杰出的雕塑家毫不迟凝地回签:减去多余的部分。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试想:有花团锦簇的渲染,一抹衰兰数杆瘦竹能勾勒出画的风韵吗?有八音齐奏的喧嚣,五尺桐木几缕丝弦能流淌出泉的天籁吗?有浓辞艳赋的堆砌,一藤一树一鸦能点缀出秋的清凉吗?有焚椒炙兰的馥郁,一盏清茶半碗米粥能氤氲出禅的境界吗?不能。既然如此,那就试着脱出华冠丽服的盛裹,让羽扇纶巾鹤氅葛鞋凸显出卧龙的烟霞骨格;那就试着拆出雕梁画栋的堆砌,让槿篱竹牖绳床瓦灶悦纳渊明的飘逸高洁。因为知道减去双肩的重负,赵州桥才得以横跨千年岿然不动;因为从容平息心海浮潮,达摩方能够洞中面壁十载影入青石;因为割舍峨冠博袖,胡服骑射终促成赵武灵王百世基业。减去多余的部分,不是置身青灯禅房相伴古佛黄卷,而是兵法的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不是作辞千层紫陌万丈红尘,而是借一杯晨露品味三千弱水的清凉,凭案头垂兰坐拥门外帘杏溪桃。减去多余的部分,不让欲望淹没消失销蚀你的天性,不让浮躁奴役左右你的淳真。生活并不像我们.感受的那样沉重,只是欲望的木枷和浮躁的锁链让我们成为另类的蚨虫。减去多余的部分,不过是再现千帆散尽的粼粼波光,重见秋风荡过的湛湛晴空。那就减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应酬和寸土必争勾心斗角的较量,给自己找点返璞归真的时间,在某个山青水秀朝晖夕阴的桥头岸边,让自己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生活的艺术是要懂得如何取舍。因为生活本身自相矛盾:它一面告诫我们珍惜它所赐予的诸多恩惠,一面又注定最终将其全部收回。古时犹太教的拉比对此这样诠释:“一个人初降人世时手紧握成拳.撒手人寰时却手掌张开 ”我们当然应该牢牢抓住生活.因为它奇妙无比、美不胜收.渗透了上帝的每一寸土地。我们明白这一点,但往往是在忆及往事、蓦然回首却发现好景不再时才有所感触。其实,生活只是一门技术,而要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只需减去多余的部分。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著述的书,虽然看起来太过戏剧性,但这的确是多重人格患者生活的一种状态。该书不是依靠惊悚刺激悬疑来吸引读者,也没有其他畅销小说那样的曲折动人的情节,所以对于怀揣窥探心理的读者来说在看过之后也许会说:噢,这就是多重人格,只是几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住在一个躯壳里。但对多重人格患者来说这是一针心灵的抚慰剂,对心理治疗者来说也存在重要价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