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面,我国历朝历代的领导人做得很好,如我国古代的辽国,当时的领导人~耶律阿保机。他首先实行了“一国两制”,很好解决了契丹人和汉人的关系,我国领导人...
民族团结政治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视为全国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维护各族共同利益的新人新风尚,揭露和批判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的丑恶行为,并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的报道受到了一贯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研究,从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之间以及民族意识生成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充分体现出民族团结报道对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与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前言 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之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 热点 问题而持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之研究》中提出的“何为民族团结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观点,这成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定义式提问,对后续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角度转变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与实质。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面对复杂的内在民族团结问题以及外界的复杂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角度转变成为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实质方面。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一种由民族团结意识而转变的精神意识,他在《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1]阐述到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缘由,民族意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说明了民族意识是一切团体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廖杨与覃卫国[2]进行进一步深入,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由一个民族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共通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只是集中于一些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对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方面开展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重以及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于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各类的新闻报刊对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某种程度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形式。然而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励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了如下研究。 1.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的转换 1.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有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才有民族内部的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道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分别为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民族歧视的相关政策的废除,民族之间的平等原则得到了 实现。党和政府也使用了很多手段进行民族偏见以及不信任观念的消除工作导致了各族之间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使得民族团结得到巩固,相关的民族领袖进行了民族团结的言辞。毛泽东反复强调:“比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存在着的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而“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大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当和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目前的民族团结形式看来,毛主席的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 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 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 渠道 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 其它 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 作文 本性的表达。 1.2.2 民族团结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相关的社会主义团结报道,使得社会公众与政府媒体之间形成一座思想的长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促进民族大爱在公众之间得到弘扬与发展,到达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对于民族团结的 相关报道 中,民族团结始终作为了相关报道的核心予以贯穿,通过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进行互动,既体现出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使得信息的接收群体可以通过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对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层的民族报道形式不同的是,中层报道更注重的是对于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建立,并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转变。实现了单一的报道主题向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层:从小见大,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媒体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就需要站在相关公众的意识下进行民族团结的报道,这样才可以最好获得公众共鸣心理的产生,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社会公众最多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与和睦便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理念。任何简单的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民族团结的角度与高度,对于相关报道主题以及得到了彻底的更换。诸如抢救异族病人、异族同事之间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的小事,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小事之中一旦有着民族团结问题的涉及,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民族团结的报道之中,变为了一种政治的框架形式。民族身份也显然会成为报刊媒体所报道的重点而被设置在标题之中进行强调,如此方式的民族团结报道方式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性报道方式而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意识的剖析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某种社会关系上来讲,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中相互帮助的琐事就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新闻报道的民族典型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行肆意的贩卖用以引导 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实所报道的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异族人们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救助之类的新闻较为常见。然而相关的事件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没有人去考虑。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的行为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种族不同。由此可见,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报道纳入“民族团结”的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事情的发生原因在于自身处境下即刻意识,并非对于民族意识的深刻认识。 相关新闻对于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化解读与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族之间的典型 事迹 由于没有“民族团结”意向的挖掘特点,贴不上“民族团结”的大标签,因此宣传的力度显得小很多。那么这种标签式的“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呢。 民族团结的制度化报道方式,不仅会觉得社会上对于一些反常事件的好奇,慢慢的读者的注意力依然会从相关的民族团结之中回归到生活的实际之中,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仅仅只是一个 口号 ,正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都不是民族团结问题的实质。 相关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逐渐泛滥之后,不仅使得相关的公众有了阅读的疲劳感,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思考,逐渐的相关报道走回了正轨,然而一种高歌式的民族团结宣传又没有新意,使得相关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一报道问题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形式似乎都已经超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而刻意去突出民族团结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与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原有理念。声泪俱下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认识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族民族的团结相处,促进各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变得制度化,通过一些异族之间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民族团结意识之中,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一种误解与认识偏差。民族意识的生成是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非个人关系所致。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 报告 因回归民族团结的主题,回归原有主线。 参考文献 [1]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艾则孜・阿布杜热依木 报纸要跟上传播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维文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状况分析,《新疆 财经 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示例: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差距还是有点大,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有关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国家在民族地区兴办的大型工程考虑民族地区利益不够,包括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自由在内的民族权益没有得到完全保障,这些因素影响着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要消除民族地区不稳定因素,促进民族团结,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包括大力进行扶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此外,要对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教育,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加大民族立法的力度,保障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祖国统一的意义
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祖国统一战略研究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是某些分裂祖国的极端分子可以阻止的。祖国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的潮流,它是由民族感情决定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都相互离不开。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凡是民族团结搞得好,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民得到的实惠就多;反之,凡是民族团结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发展停滞,各族人民遭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荣辱与共、唇齿相依。同样的历史、相同的信念,将新疆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巩固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国各族人名的共同心声。正如歌声所唱的: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新疆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历史上新疆各族人民共同为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历史的主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古代,新疆及其周围地区,统称西域。早在公元前128年,张骞通西域,这是早期典型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统管整个西域地区的军政事务。这标志着新疆地区从那时起已正式纳入我国的版图。汉代以来,特别是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并实施对西域地区的管辖。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大肆侵占和掠夺我国领土,英、俄势力乘机入侵了新疆地区。清政府抵御外部势力、收复新疆以后,1884年建立了新疆省。从历史总的进程看,中央政府—直对新疆行使着管辖权。和平解放以来,新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疆改变了一穷二白、极端落后的面貌,各项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团结、平等、共同发展繁荣的崭新民族关系。新疆各族人民相互信任,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情同手足。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民族团结与x社会和谐 2006-02-20 [打印本稿] -------------------------------------------------------------------------------- 当前,我州正处于b大p发展时期,社会和谐是促进甘孜发展新跨越的根本保障。建设民族团结、全面进步模范藏区s州,民族团结是前提。民族团结与k社会和谐是一z个c问题的两个e方3面,是实现甘孜州稳定繁荣的重要任务。甘孜州作为7一o个j以6藏族为3主体的包括20个f少4数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v,社会的和谐很大p程度上y取决于a民族间的团结,用社会和谐的内0涵去理解民族团结,可以8启发我们对民族团结的新认6识。 从3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看,“社会和谐”体现了k一w个s地区y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k一i个j地区l发展的“软实力d”。和谐包括人u与n人s的和谐、人f与p社会的和谐、人k与a自然的和谐,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6容,民族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社会和谐的一o个a基本要素就是经济上b的相互0协作,互3惠互4利,共同发展。在漫长5的社会发展进程中7,甘孜州形成了q民族的多样性,各民族和谐相处团结合作,共同缔造了n灿烂的康巴2文6明;但由于k自然和社会历y史条件的局限,东、南、北各县在经济发展中8存在着一o定的差异性。这些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在一n定程度上s固然影响了u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但只要统筹得当、协调有方7,又d可以6在互5动互7补中7成为3和谐发展的动力x。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出台了p许多优惠政策强化2了s区f域间的经济协作和合作,取得了s巨6大h的发展成就。我们应在现有的基础上e,从6各个x方5位、各个h层面上j来推动东、南、北路各县的经济合作,在更大j的舞台上v发挥本民族、本地区s的特色和优势,实现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尤r其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州各县、各族人w民要携起手7来取长1补短,形成一u股合力s,实现各个w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实现民族团结与t和谐发展双7丰s收,为2民族团结打下k深厚的物质基础。 团结是基础,和谐是主调。和谐是多样化7的统一d,民族之u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善于e以2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弘扬发展的主旋律,提倡不m同民族在文7化7上f的多样性。兼容并包方8有内4和外睦、政通人u和、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寓于l和谐甘孜之x中3,构建和谐甘孜必须以3民族团结为1主题。要围绕民族团结推进依法治州,加强和创新农牧区x思想政治工q作,加强公7民道德和法制建设,引6导广p大b群众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t善、勤俭自强”的道德观念,建立互3相帮助、互1敬互4爱的新型人b际关系,建立团结和谐的文0明社区n、文4明村镇、文0明景区k。以3建设社会主义p新农村为1统领,在全州广u大z农牧区h努力v培育新产业、新村镇、新农民,激发各族群众的创造活力z,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o风5文8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积极探索文6明、和谐、可持续发展之z路。发展是民族团结的核心6,发展已n成为3全州各族人y民的共识,当前区l域之o间、民族之l间的合作意识在不f断增强。正是因为6有了r这种发展需要的合作共识,全州各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和睦,在相互6依存中7感情日3益加深,在相互0了s解和学习t中0不j断弘扬藏民族文7化8的优势,加快了l甘孜州团结、和谐、文7明发展的进程。 团结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稳定。学忠书2记强调,“甘孜州政治局势稳定了c,就是对全国藏区u工b作的一k个o重大a贡献。”足见0我们的稳定工r作责任之f重、任务之f艰、关注之p广e。这几m年,虽然我们的宗教工o作、反2分6裂工k作取得了v成效,特别是一h些涉及s群众利益、久b拖不u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基本得到了o妥善解决。但是,从3全州形势看,一w是两类不z同性质的矛盾依旧突出,反5分0裂、反2渗透、反4倒退的任务任重道远;二l是“两非”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管理亟待加强;三z是人h民利益的诉求渠道有待进一b步畅通;四是在稳定工u作中8真正落实人p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主体地位还有差距。稳定工e作依然任重道远。在建设“民族团结,全面进步模范藏区y州”的过程中0,要引0导各级干t部群众保持坚定性和敏感性,提高预见7能力d,掌握信息动态,制定预防方0案,把“主动”二b字落到实处,坚决严防民族分6裂组织向干o部队5伍发展成员;加强反7渗透工z作,严格管理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援助活动;强化6政法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注重调处人e民内2部的各种利益矛盾,把构建和谐社会的普遍性与s构建和谐甘孜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建立与y巩固加强民族团结要求相适应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分0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公6共应急反7应机制,协调处理好各方1面的矛盾,坚决防止8“经济问题政治化0、简单问题复杂化1、局部问题扩大y化2、个i别问题群体化1”,力c争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增强把握和解决民族问题的能力n,加强协作,共同防范,化8解矛盾,确保和谐。 民族团结是具体的,也g是与j时俱进的。改革开w放以1来,处于w社会主义n初级阶段更低层次的甘孜州加快了n社会转型的脚步,全州各族人e民逐步从3传统观念中6解放出来,出现了y新的思想方2式,新的情感方3式,新的行为3方5式。我们今7天a讲的团结已z经不j是我们以3往所讲的一v般性的团结,时代向前发展了k,团结的内6涵也n增添了f新内0容。今6天h我们不n仅2要政治上w的一x致,经济上m的合作,还要求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认4同,在加强沟通交流的同时促进民族的大t团结。在民族团结这个i问题上h,不f仅7要教育群众,更要教育干i部;不r仅6要教育一p般干t部,更要教育领导干a部;不m仅0要教育少6数民族同志,更要教育汉族同志,让“三e个t离不t开d”的思想引6领各族干n部群众树立科学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6化7观,不s断增强对民族问题的把握能力v、领导能力t、创新能力n。由于n民族问题在性质上q属于b人m民内6部矛盾,我们要按照中2央民族工u作会议确定的“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根本方3针,妥善合理解决好新时期的民族问题。而民族问题与i宗教问题是交织在一f起的,少2数民族群众更多的也m是信教群众,我们要积极引5导宗教与l社会主义s相适应。从2思想层面上l认2识到宗教与q社会主义p能够相适应,弄清楚宗教与d社会主义q还存在着不a相适应的地方1;为7了t实现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甘孜,我们必须创新工p作思路,创造性贯彻《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切2实管理好宗教事务,充分1调动信教群众和宗教人d士l的社会主义o积极性,努力t促进宗教与y社会主义q相适应,实现社会和谐与i宗教和睦的辩证统一g。 团结出力l量,源泉在人e和。我们要从1民族团结的愿望出发,尊重知识、尊重人f才s、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把用好本土o人v才g与c引1进外来人k才d统筹起来,让一w切3创造的愿望得到充分8尊重,让一a切5创造的活力f得到充分5展现,让一y切0创造的成果得到充分5肯定,团结一t切4可以5团结的力r量,调动一e切5积极因素为0建设“民族团结、全面进步模范藏区o州”聚集人e心0和力n量,把民族团结引4向更新更美的境界!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我国是统一b的多民族国家。多年来,各民族之u间形成了m相互5依赖,团结互0助、共同发展的家庭氛围。尤v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y新中6国的革命历m程中4,国家的统一n,人m民的团结,国内4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民族地区c繁荣发展、人n民幸福安康、社会祥和安定的重要保证。 新疆是一b个j多民族聚居的地区q,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新疆的稳定,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新疆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a就无i从1谈起。随着信息的披露和媒体的深入a报道,“7?2”事件真相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w们面前。由敌对势力m组织和操纵的暴力w犯罪受到新疆内5外社会各界强烈谴责。分0裂分1子p制造这起暴力s事件的目的,就是要挑起民族对立,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l统一y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开t拓了n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g灿烂的中6华文7化3,各族人g民的大z团结具有深厚的历n史渊源和广j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5的历p史进程中4,各族人l民密切0交往、相互2依存、休戚与b共,形成了h中1华民族大d家庭,结成了v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q了b祖国统一w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w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历f史反4复证明,国家统一p、民族团结,则政通人s和、百业兴旺。国家的统一b,人u民的团结,国内2各民族的大v团结,是中7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民族团结,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各族人m民得到的实惠就多;民族团结遭到破坏,社会就会动荡,发展就会停滞,各族人k民就会遭殃。 团结就是和谐,和谐就是稳定。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e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3容,我们要始终高举民族大e团结的旗帜,筑牢民族团结基石,进一l步发展各民族融洽和睦、亲如一y家的良好局面,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4面做模范,切3实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x局。 我国是一j个c统一c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是构筑中1华民族凝聚力d的基础,是我国综合国力t的基本要素,也u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h和谐社会的题中5之q意,也g是构建社会主义w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 一h、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p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q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2平正义s、诚信友y爱、充满活力a、安定有序、人k与a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构建社会主义z和谐社会不n可或缺的基本内5容,不j仅3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而且也t离不f开s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1。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u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s和谐社会,需要协调各方6面的利益关系牞维护社会公0平和实现社会正义o。民族团结的基础是平等牞团结的前提是根本利益的一l致性牞即通过共同团结奋斗3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在社会主义t制度下l,我国实现了q各民族政治上d的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备了a根本政治条件,各族人m民的根本利益是一c致的。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0化2和社会的发展,各民族相互7学习b、相互4影响、相互1帮助,共同因素会不q断增多,但民族特色和民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4化3发展上b的差距将长1期存在。这些差异和差距的存在,必然影响各民族的利益关系和民族团结,从0而影响社会的公6平与j正义j。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a和谐社会的过程中4,始终要充分7认8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民族工q作的责任感、使命感,不j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a民族关系,维护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社会的公6平与a正义m。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f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c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全国各族人w民的共同任务。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就不i会有全社会的创造活力h,更不e会有互5助互0利的社会风2尚。也d就是说,没有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3和共同繁荣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小n康,就不z可能全面建设小v康社会。少5数民族和民族地区s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r现代化3建设目标的实现。目前,民族地区y经济社会发展仍2然面临着一x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同沿海发达地区k相比0存在着相当大p的差距。2000 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7人r均国内0生产总值只有全国平均数的04.1%,农民人s均纯收入l只有全国平均数的08.2%。因此,我们必须以3民族团结为2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加快少0数民族和民族地区g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e发展差距,实现区e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v民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民族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p和谐社会的迫切2需要。各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e,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j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我国是一w个a统一x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e国家。人c民的团结,领土e的完整,国家的统一h,都是以2各民族的团结为2基础的。没有各民族的团结,中4国就会陷于a动乱和分6裂,中3国就不u成其为5中8国。只有团结才i有凝聚力q。团结则兴盛,分6裂则衰败。在我国社会主义j初级阶段,由于y各种因素的影响,民族问题还将长6期存在。同时,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g起,成为1影响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p个j重要因素。西方0敌对势力u不o愿看到我国的强大x,总是利用民族宗教问题企图对我国实行“西化3”和“分5化5”,并策动极少3数分0裂主义n分2子o从2事分0裂活动,危害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y。因此,我们要大w力f加强马r克思主义t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爱国主义d教育,坚持“汉族离不i开a少3数民族、少7数民族离不r开u汉族和少1数民族之v间也q互5相离不t开y”的原则,积极开k展反2对分6裂主义p的斗7争,以5增强国内5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统一s,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l、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 在社会主义e制度下l,我国各民族人p民已g成为0社会主义c大q家庭的主人x,各民族之n间形成了e平等、团结、互2助、和谐的社会主义v民族关系。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也e存在着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民族意识中3消极的内7容引4发的问题。民族意识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牞只要有民族存在就会有民族意识。在民族意识中8有积极向上u、能激发本民族奋发图强的一l面牞也z有狭隘的只顾本民族利益而不y顾其他民族和全局利益的一o面。社会主义k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牞各民族要求加快发展的民族意识日6趋增强。这种民族意识是健康的牞是应该提倡和发扬的牞是民族发展进步的表现。但是牞民族意识中5的消极因素也w会增长4牞从1而影响各民族的团结。例如,过分7强调本民族的利益牞不i顾其他民族与c国家的利益牞不j能正确处理本民族与q其他民族以7及n国家关系等等。对民族意识中4消极的内6容牞如果不k注意正确引4导牞则有可能成为4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经济利益引1发的问题。随着西部大u开o发战略实施过程中7对各种资源的开e发利用牞各民族所获经济利益的不l均衡牞将会出现新的矛盾。民族地区j的市场发育不r健全,软、硬件水6平不l高牞有的部门s和企业可能会根据资源的市场取向牞投资上f项目对民族地区f考虑不s均衡,使一u些少4数民族干n部群众产生误解。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牞在发展社会主义v市场经济的过程中1牞国家为2了j从1根本上g改变民族地区w的落后面貌牞增强综合实力c牞调整了u政策牞由直接给钱给物改为5基础设施建设牞一s些长7期依靠国家救济的干k部和群众一p时不g理解。由此产生的情绪,容易影响民族关系牞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 民族文0化7差异引0发的问题。我国共有28个u民族牞各民族都有自己d悠久d的历k史和丰t富多彩的传统文1化1。在房屋建筑、风4俗习b惯、禁忌信仰、婚丧嫁娶、劳动生产等文7化5传统方8面都凸显出鲜明的民族个z性。民族文7化7是构成民族的重要因素,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d。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7化0绝大k多数是健康的牞是少0数民族和民族地区x建设的宝贵财富。但是牞由于m民族不f同牞文1化0各异牞尤i其是风6俗习i俗的差别,各民族在交往中1必然会发生矛盾和碰撞,造成民族之q间的摩擦。这种不a同民族之p间的文8化2差异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还会长2期存在牞由此引4发的问题将会影响各民族的团结。 西方6敌对势力x引1发的问题。我国少1数民族中5有10多个n是跨境民族,而且民族地区n大g多位于o祖国的边疆牞与v十f几l个r国家接壤牞战略地位十m分7重要。历l史上t,帝国主义q国家曾多次侵略我国,在少1数民族地区q进行渗透和分4裂活动,均被我国各族人y民挫败了e。近年来牞西方5敌对势力r又o妄图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m涉中4国内0政牞利用分0裂主义y组织搞分6裂活动,破坏我国少8数民族地区c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西方3敌对势力z的渗透和破坏,是当前影响我国民族团结的主要因素之h一i。 三o、在构建社会主义r和谐社会中3加强民族团结 构建社会主义g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h是全国各族人x民的共同愿望。但是,构建社会主义d和谐社会是一k项艰巨2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全国各族人i民的共同团结奋斗6。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g和谐社会中6,我们一r定要采取切4实有效的措施,进一s步巩固和发展各个c民族的团结。 (一e)加快少6数民族和民族地区v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a要务,也z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关键。加快少2数民族和民族地区q的发展,是逐步缩小g地区p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我国现代化8战略目标的要求,也v是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和谐、维护祖国统一t的要求。因此,加快少2数民族和民族地区p的发展,不m仅5是一a个h重大i的经济问题,也f是一d个e重大l的政治问题。我们要抓住机遇,集中3各族干s部群众的智慧和力u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x心8一a意谋发展,着力l解决当前少4数民族和民族地区a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发挥社会主义e制度和民族区b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w、发展先进文3化3、实现各民族人u民的根本利益上l来。 加快少6数民族和民族地区d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要坚持以3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5,带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1方0式转变,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进一g步把民族地区c的资源优势转化1为0经济优势。要深化4改革、扩大h开q放,着力b培育新的经济增长0点。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好综合治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v。要大l力h发展民族地区j教育、科技、文2化4事业和文8化6产业,提高各族人w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5化8素质。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t扶贫开g发工l作,切0实解决好民族地区h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总之p,要按照“五p个f统筹”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从0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一a条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y。 加快少2数民族和民族地区v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国家和发达地区u的支n持、援助同少2数民族和民族地区r的自力w更生、艰苦奋斗0结合起来。支j持少8数民族和民族地区b加快发展,是党和国家的一t项基本方8针。既要支n持他们把经济建设搞上b去,又n要支y持他们把文2化5、教育、卫g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搞上c去,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既要投入l更多的资金和物力t,又y要在投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4面实行更多的优惠政策。发达地区m要把支a援少0数民族和民族地区l发展作为2自己x应尽的义k务,进一n步扩大g支r援的力z度和广n度,并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支h援途径和机制。民族地区n各族干h部群众要坚持自力t更生、艰苦奋斗5,进一y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8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把各项优惠政策和各方3面的扶持帮助转化4为5自我发展的能力l。 (二y)坚持和完善民族区o域自治制度民族区j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a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g民主、建设社会主义u政治文1明的重要内7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p民建设中8国特色社会主义z、实现中8华民族伟大x复兴的重要保证。建国60多年来,我国实行民族区q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证明,在统一h的祖国大o家庭里实行民族区g域自治制度,是完全符合国情、顺乎民意的,具有极大t的优越性,显示5了j强大e的生命力g。因此,民族区w域自治,作为0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v条基本经验不a容置疑,作为3我国的一z项基本政治制度不l容动摇,作为4我国社会主义f的一d大l政治优势不z容削弱。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k域自治制度,必须加强民族地区h法制建设。一g是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要以1宪法为2根本,以0民族区x域自治法为8核心0,抓紧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7法,制订6或修订5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逐步建立比2较完备的具有中7国特色的民族地区t法律法规体系。二j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检查和监督。要建立健全执法检查和监督机制,经常检查和监督法律法规执行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维护少7数民族和民族地区f的合法权益。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w域自治制度,关键是要大g力y加强少3数民族干w部队5伍建设。要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5数民族干o部的工e作,加大c少6数民族干t部培训的力x度,全面提高少2数民族干i部的素质和本领。要坚持“四化3”方8针和德才k兼备的原则,把更多优秀少8数民族干w部特别是年轻干z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x来,充分6信任,放手5使用。在民族地区n工e作的各族干t部,要互0相尊重、互8相关心3、互4相学习h、密切5合作,齐心1协力a为6各族群众谋利益。 (三x)坚决维护祖国统一d和社会稳定祖国的统一c,社会的稳定,是我国各族人e民的最高利益,也m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进一m步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b民的大d团结,增强中4华民族的凝聚力z,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i和社会的稳定,为3构建社会主义v和谐社会、实现中7华民族伟大j复兴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广q泛开r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d力n弘扬以5爱国主义p为1核心4的中4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o社会主义l精神文3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要坚持不u懈地开e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0及u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2导各族干c部群众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尤i其要在青少7年中6开d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m个b离不x开x”的原则深深扎d根于l各族青少6年心2中0,不u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0助、和谐的社会主义p民族关系。 维护祖国统一a,反7对分6裂,是我国一s项长0期的政治任务。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实行“西化3”、“分5化3”,是西方2敌对势力q的一d贯手0段。分0裂势力o是我国各族人q民的共同敌人h。我们要积极开m展扎k实有效的工q作,广c泛发动和依靠各族干y部群众,旗帜鲜明地反4对分7裂,依法打击分5裂主义j势力s的破坏活动,坚决抵制西方7敌对势力c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以8维护祖国的统一j和各民族的大x团结。 g讪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原动力! 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天灾面前,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的精神。面临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及其生命。 人和生命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本源问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社会。对人及其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了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危机危及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和我作出怎样的反应也就成为你和我存在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尺度。没有了他人,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按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贷年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正是靠着这八个字,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诸多灾难而能够依然顽强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在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饱受苦难--但是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依靠上述八个字,挺过来了。 中华民族是个宅心仁厚的民族,世界上不知道多少个国家的人民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无私的帮助,我们的帮助从来就不带任何条件,是真心实意地为国外受灾受难的人们送去中国人民的关心和祝福。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遇到这样大的灾难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同样深出了援助的手,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受灾的人民和受灾的地方,对此,我们的政府和我们的人民是满怀感激之情的。人在难处见真情,只有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才能见证出真正的朋友,烈火炼真金、也检验着国家间的情谊。 这场大灾难中,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这场大灾中,有多少无名的英雄;在这次大灾中,我们向一切以给人民谋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好总理、向奋斗在抗灾第一线的解放军指战员致敬!向千千万万在这次地震灾难中的无名英雄致敬!向我们的无畏的灾区各族人民的不怕困难、积极互救、自救的群众致敬! 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我国各民族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 祖国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四分五裂,断难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一盘散沙,绝无希望跻身世界先进民族行列。在中国历史上,凡是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时期,无一不是国家统一的时期。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情况下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宽广而美好的前景。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国家的统一,为各民族发展进步提供了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的发展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频繁,相互学习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祖国统一是各民族幸福生活的不竭源泉。祖国是各民族安身立命之所在,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祖国好比母亲,为各民族提供衣食之需,使他们免受冻馁之苦;为各民族遮风挡雨,使他们免遭风刀霜剑的伤害。祖国统一是各民族之福,祖国分裂是各民族之祸。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巨大跨越,各族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制造民族分裂、危害祖国统一。
爱,在民族团结中流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当这首歌唱响的时候,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我出生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语是“银灰色的草原”,它位于天山以北,阿拉套山之下,东西镶嵌着两颗晶莹透亮的戈壁明珠——艾比湖和赛里木湖.这里山青水绿,土地肥沃,水草丰茂,牛羊成群;这里孕育着淳朴善良、勤劳豪放的各族儿女.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养育我幸福童年的家乡!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首府博乐市,有一所“逸夫”小学,是由著名香港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捐资的.是我现在上学的地方.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不仅有汉族学生,也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同学,虽然我们民族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但我们之间象自家人一样快乐生活.记得我们班有一位哈萨克族同学,普通话说的不是很标准,老师讲课他也听得不很明白,因而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我们看着很着急,就一遍一遍的教他学说普通话,让他一步一步理解汉字意思,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他的普通话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上去了.在给我们讲课的老师里,也有民族老师用汉语给我们上课的.有时候老师还教我们浅显易懂的一些民族话,如:你好,谢谢,再见,对不起等等;有时候还给我们讲民族故事,让我们理解民族风俗习惯,尊重民族风情.在集体活动中同学和老师有时是一起参与的,这时候民族同学可是大显伸手了,如维吾尔族同学表演维吾尔族舞蹈《我们新疆好地方》,蒙古族同学唱蒙古歌曲《吉祥三宝》.我们也跟着他们学跳、学唱,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一年有四季,民族团结就是这四季里——春日的鲜花朵朵,夏日的和风习习,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阳光融融.让我们尽情品尝这四季的芬芳!让我们用心浇灌民族团结的花儿!让我们用情唱出祖国的繁荣富强!
关于民族团结的好的以及经典的标题
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发展一条心。本文整理了关于民族团结的作文题目,欢迎阅读。
民族团结
中华民族之魂
团结就是力量
民族精神代代传
民族团结在我心
民族团结共创和谐
祖国花园,百花齐放
民族团结从我做起
1、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民族团结起来来维护;一个昌盛的民族,需要各族人民心连心。四分五裂的,绝对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历史久远的文化,各有各的文字,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等。虽然在历史上,民族之间发生过战争,但这只是历史,我坚信,民族之间心连心,志连志一切困难,都能击败!
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正如这首歌中所描述地那样,只有民族团结,我们的祖国妈妈才会更加的繁荣,更加的昌盛,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使我们的祖国妈妈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强,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表达了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心声:民族团结!
4、“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无不说明团结的神力,团结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的结晶,是实现宏伟目标的源泉。
5、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1、手牵手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心连心打造繁荣发展和谐新昌吉。
2、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3、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4、团结一心,携手共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5、平等、团结、进步、繁荣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以上就是我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的作文题目,感谢阅读。
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文2000字
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文2000字,我们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令承担,我们注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文2000字。
摘要:
进入近代以后,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段曲折屈辱的历程,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成为历代仁义之士一直努力探索和奋力追寻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来了希望,也在其执政过程中勤恳执政,历创佳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一项需要全民参与的艰巨工程,长期以来却并未被民众乃至部分执政人员深入了解和参与。在众多民众和部分执政人员心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尚停留在口号阶段,这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造成了巨大障碍。面对新世纪,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清楚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广泛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和方向,将大大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民参与,实现复兴进程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正文:复兴、探索、希望、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探索过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更是全国人民需要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重大工程。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审视这一庄严使命,有助于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念解析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指恢复中华民族古代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世界各民族前列。
首先,“复兴”是相对于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和阶段而言的,是在低迷期后重新实现曾经的辉煌。中华民族秉承其勤劳勇敢的传统,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创造了辉煌业绩,为世界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推“三个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代“康雍乾盛世”。三大盛世时期的均表现出以下特点:社会生产力增长较快,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科技文化繁荣昌盛,国际交往领先一时。此后,西方国家依借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增长,与此同时,清王朝采取闭关政策,使中华民族百年盛世逐渐转入低迷。此后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等事件更是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从此,寻求民族独立、实现复兴,努力使曾经在古代有过辉煌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彻底改变近代落后挨打的地位,重新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即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性任务。
其次,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颂古非今、重新回到古代。再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和平条件下的自我崛起,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霸权强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描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需要扎实推进的工程。若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首要工作即是明确界定和描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使其为民众所接受,并成为全民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行动指南。我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包括以下内容。
从国内来看,至少应体现为经济发达、政局稳定、政局清明、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且共同繁荣、人民富裕、民气旺盛、祖国统一八个方面;从国际上看,应体现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国际影响力明显加大、拥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三个方面。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以超过人类总数五分之一的人为主体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运动,必将成为21世纪对人类世界产生巨大、全面和深刻影响的一件大事,其所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将具有极大的穿透力和超越性,具有极其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
第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再创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奇迹。
第二,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其本身即对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复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将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最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
二、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制度保证。
其一,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的领导核心。其二,多党合作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制度机制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制度保证,在未来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应当继续坚持。
四、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众基础
五、和平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首先,中国选择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再次,中国选择和平发展道路也是符合和适应当今世界时代主题和潮流要求的。伴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潮流。这一世界潮流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挡,任何国家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我国采用和平发展的战略,将实现对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战略机遇期的充分利用,大大推动我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总之,中国坚定不移的沿着和平发展的战略路径发展,必定能够使中国继续扩大其国际影响,凝聚民族活力,塑造稳健进取、温和友好的国家形象,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选择。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单纯追求生产力发展的做法多次出现过,试图仅仅通过思想领域的“革命”推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尝试也有过,但都没有成功。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能够有效地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科学的发展观,从宏观上讲,就是坚持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当前的实践要求来看,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而达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为现实的道路。
七、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盛的经济、昌明的政治和繁荣的文化。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必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的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于经济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外,还应做到以下方面: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要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博采众长,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创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新文化;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创新我国的文化发展体制,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乃至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民参与、努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将不再遥远。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古国,中华的文明源远流长,尤其是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以及无数个世界首创,有力推动着人类文明进化。在历经数次磨难后,中国以自强不去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为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而歌唱。
记得抗日战争时期 ,有多少人因为没有一个好的武器而丧命,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当时有三分之一日本的技术,中国才不怕呢。的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中国不会被一个【小小的】日本打的遍体鳞伤的。今天,就以日本侵略中华为例子,谈一谈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860年10月6日吗?那天,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闯进了圆明园,让这座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顷刻间变成一片焦土和瓦砾,哪里的,有多少奇珍异宝,被他们抢的抢,摔得摔,那天,估计是那些强盗这辈子最开心的一天,个个都是大丰收;你们还记得,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台湾,残酷杀戮高山族同胞;你们还记得,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战败的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而且给了日本3000万两白银。你们还记得,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士兵失踪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你们还记得,1937年12月13日日本在南京的那场屠杀,30多万人顷刻间消失了,全城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多悲惨呀。这是作为中国子民一辈子的耻辱。与外国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使我国逐渐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社会,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 。从此,中国人民走上了艰难的抗战征程。还有1860年10月6日的圆明园,,甚至还放火烧了圆明园。还有我想我说的这些事例,一个中国人应该都知道。
那还在等什么,复兴中华,从我做起。
1949年10月1日, 毛主席站在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我们抹去了黑暗的阴影,迎来了辉煌的荣耀!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一步步升高;外国为中国一个个先进的武器装备而感到惊叹;一座座现在化的城市迅速崛起,一个个商厦、工厂、高科技企业正遍地生花;一个个曾经看不起中国的国家,有的悄悄的低下高贵的头;在奥运会,一个金灿灿的奖牌挂在运动员的胸前;在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美好的学习环境;在农村,一个个农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越来越好,走向了富裕,实现了小康。但是,我们还要努力,比如中国与日本的钓鱼岛问题,中国与韩国的苏武岩,中国与韩国的南海问题,东盟之间的南海岛礁问题,还有与菲律宾黄岩岛的问题,关于领土问题还有很多。。在元朝的时候中国疆土面积达到2848万平方公里,再到中华民国1147万平方公里,最后到现在,才960万平方公里,虽然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三大国,但从2848万平方公里减到960万平方公里,几百年就减了1888万平方公里,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中国当时不够强。以前,日本攻击美国珍珠湾,美国投了两颗原子弹,日本立即俯首称臣,现在日本做什么事,都要看美国的脸色行事,这不是实力的体现吗。如果中国强大一个【小小的】日本怎么可能会和强大的中国叫死劲,
这不是明显的给自己找难看吗,所以,在外国人心中,他们是不怕中国的,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让上一代没有完全完成的使命,在我们这一代完成。为了复兴中华,就要从我做起。为了受辱已久的`中国,为了中国所有的人民,为了你自己的荣誉与自尊
我们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令承担,我们注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伟大的使命鼓舞起无穷的力量,召唤我们高扬起民族精神的旗帜,准备着,时刻准备着去谱写中华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部教科书。从1911年秋天武昌城头震惊世界的一声枪响,到今天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图景,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巨变,蕴含丰富历史启示,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标明了走向未来的前进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站在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回顾百年波澜壮阔历程,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和崇高精神,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深刻阐述辛亥革命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大意义,深情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必将极大地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百年回眸,我们更加真切地认识到,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作为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奋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从危亡到复兴,从古老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学习和弘扬其“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奋斗精神,继承和推进其现代化国家理想,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谱写了中国发展的辉煌篇章。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的美好憧憬,今天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百年来的探索与奋斗、苦难与辉煌,无不向我们昭示着这些基本历史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沿着正确道路顺利前进;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才能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奋斗;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才能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距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现代化事业。
回首百年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共同繁荣发展、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历经百年奋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面向未来,全体中华儿女应当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汇聚在民族复兴旗帜下,砥砺奋斗精神,共绘发展蓝图,共襄振兴大业,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贡献。
民族团结政治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视为全国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维护各族共同利益的新人新风尚,揭露和批判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的丑恶行为,并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的报道受到了一贯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研究,从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之间以及民族意识生成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充分体现出民族团结报道对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与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前言 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之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 热点 问题而持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之研究》中提出的“何为民族团结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观点,这成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定义式提问,对后续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角度转变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与实质。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面对复杂的内在民族团结问题以及外界的复杂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角度转变成为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实质方面。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一种由民族团结意识而转变的精神意识,他在《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1]阐述到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缘由,民族意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说明了民族意识是一切团体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廖杨与覃卫国[2]进行进一步深入,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由一个民族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共通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只是集中于一些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对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方面开展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重以及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于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各类的新闻报刊对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某种程度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形式。然而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励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了如下研究。 1.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的转换 1.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有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才有民族内部的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道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分别为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民族歧视的相关政策的废除,民族之间的平等原则得到了 实现。党和政府也使用了很多手段进行民族偏见以及不信任观念的消除工作导致了各族之间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使得民族团结得到巩固,相关的民族领袖进行了民族团结的言辞。毛泽东反复强调:“比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存在着的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而“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大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当和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目前的民族团结形式看来,毛主席的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 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 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 渠道 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 其它 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 作文 本性的表达。 1.2.2 民族团结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相关的社会主义团结报道,使得社会公众与政府媒体之间形成一座思想的长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促进民族大爱在公众之间得到弘扬与发展,到达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对于民族团结的 相关报道 中,民族团结始终作为了相关报道的核心予以贯穿,通过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进行互动,既体现出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使得信息的接收群体可以通过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对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层的民族报道形式不同的是,中层报道更注重的是对于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建立,并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转变。实现了单一的报道主题向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层:从小见大,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媒体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就需要站在相关公众的意识下进行民族团结的报道,这样才可以最好获得公众共鸣心理的产生,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社会公众最多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与和睦便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理念。任何简单的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民族团结的角度与高度,对于相关报道主题以及得到了彻底的更换。诸如抢救异族病人、异族同事之间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的小事,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小事之中一旦有着民族团结问题的涉及,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民族团结的报道之中,变为了一种政治的框架形式。民族身份也显然会成为报刊媒体所报道的重点而被设置在标题之中进行强调,如此方式的民族团结报道方式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性报道方式而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意识的剖析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某种社会关系上来讲,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中相互帮助的琐事就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新闻报道的民族典型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行肆意的贩卖用以引导 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实所报道的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异族人们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救助之类的新闻较为常见。然而相关的事件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没有人去考虑。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的行为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种族不同。由此可见,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报道纳入“民族团结”的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事情的发生原因在于自身处境下即刻意识,并非对于民族意识的深刻认识。 相关新闻对于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化解读与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族之间的典型 事迹 由于没有“民族团结”意向的挖掘特点,贴不上“民族团结”的大标签,因此宣传的力度显得小很多。那么这种标签式的“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呢。 民族团结的制度化报道方式,不仅会觉得社会上对于一些反常事件的好奇,慢慢的读者的注意力依然会从相关的民族团结之中回归到生活的实际之中,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仅仅只是一个 口号 ,正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都不是民族团结问题的实质。 相关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逐渐泛滥之后,不仅使得相关的公众有了阅读的疲劳感,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思考,逐渐的相关报道走回了正轨,然而一种高歌式的民族团结宣传又没有新意,使得相关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一报道问题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形式似乎都已经超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而刻意去突出民族团结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与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原有理念。声泪俱下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认识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族民族的团结相处,促进各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变得制度化,通过一些异族之间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民族团结意识之中,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一种误解与认识偏差。民族意识的生成是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非个人关系所致。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 报告 因回归民族团结的主题,回归原有主线。 参考文献 [1]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艾则孜・阿布杜热依木 报纸要跟上传播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维文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状况分析,《新疆 财经 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2009年已经过去了,回首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的华诞,十月一日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仪式又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时至今日,我们中国已经走过了60年的风雨和坎坷路程。当全世界的人民都在关注着崛起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为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名儿女而感到自豪。国庆庆典的壮观场面让每一个人难以忘怀,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大庆的日子里,天安门广场树立起56根民族团结柱,成为节日期间最为亮丽的风景之一。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民族地区处处呈现经济繁荣、政治安定、文化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喜人景象。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族群众综合素质明显提高。60年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了一大批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得到建立和健全,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人才得到积极培养,民族医药得到重视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各族群众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宗教信仰自由受到充分尊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三个离不开”思想和民族团结观念逐渐扎根千家万户。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选拔工作扎实推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日益壮大,结构不断改善,素质不断提高,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进县级以上各级领导班子,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几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2、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前提。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中国的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有着内在的联系。民族团结的原则要求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维护统一,反对一切破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特殊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将打乱国家的经济、政治秩序,造成国家动荡不安;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进与退,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在矛盾、冲突、动荡和不安中进步;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与祸,民族问题处理得好,民族团结和睦,就会天下大定、国家大治、社会快速进步,人民安局乐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把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列为我国五大关系之一。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政治基础,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冲突是各族人民之祸,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三心合一心,黄土变成金”。团结是力量,团结是财富,团结是生产力,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础。“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高举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民族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民族团结,自觉捍卫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捍卫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分裂破坏图谋。没有民族的和睦相处,就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没有社会的安定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没有国家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兴旺昌盛。只有各兄弟民族手挽手、心连心,团结一致,才能众志成城,抵抗自然灾害,应对金融危机,在风云突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写作思路及要点:全文围绕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写作,可列举真实事例。
正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
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
民族团结政治论文篇二 民族团结报道研究 摘要: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我国历届政府都极为重视民族团结问题,把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紧密联系,视为全国工作的大局。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大力讴歌维护各族共同利益的新人新风尚,揭露和批判破坏民族团结的各种民族渗透和分裂势力的丑恶行为,并造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推动和发展各民族的大团结。民族团结的报道受到了一贯重视,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日益丰富。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研究,从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之间以及民族意识生成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充分体现出民族团结报道对于民族意识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族团结报道;主题与框架;民族意识;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前言 我国对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最早开始于20世纪末,之后民族团结理论一度成为了研究的 热点 问题而持续至今。关注的角度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改变。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梁启超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之研究》中提出的“何为民族团结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的观点,这成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定义式提问,对后续的研究开展有着重要意义。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实现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团结意识的关注角度转变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内涵与实质。之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面对复杂的内在民族团结问题以及外界的复杂因素,民族团结问题的关注角度转变成为了民族关系以及民族问题实质方面。 龚永辉认为民族意识是一种由民族团结意识而转变的精神意识,他在《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1]阐述到民族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缘由,民族意识与社会之间的辩证性关系说明了民族意识是一切团体存在的前提。同样的,廖杨与覃卫国[2]进行进一步深入,他们认为民族团结意识是由一个民族形成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群体之间的特殊社会关系所构建,这种社会关系不同于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这种社会关系建立的前提在于民族团结意识的共通性。 目前,民族团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只是集中于一些概念与理论体系方面,对于民族意识的个案研究方面开展很少。我国民族众多,社会环境、人口比重以及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对于民族团结意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民族团结方面也做出了更多努力。各类的新闻报刊对于民族团结方面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大力的宣扬,旨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稳定发展。传播媒介可以某种程度塑造社会认知,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形式。然而如何通过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了建立良好的社会导向,达到激励民族团结意识生成的目的。为此,本文针对民族团结报道进行了如下研究。 1.民族团结报道中主题与框架的转换 1.1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的主题之一 民族团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之一[3]。民族团结的前提在于民族平等。有了民族之间的平等,才有民族内部的团结。其中民族团结报道只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分别为民族之间以及民族内部的团结。随着民族歧视的相关政策的废除,民族之间的平等原则得到了 实现。党和政府也使用了很多手段进行民族偏见以及不信任观念的消除工作导致了各族之间的团结意识基本形成。为了使得民族团结得到巩固,相关的民族领袖进行了民族团结的言辞。毛泽东反复强调:“比寻深刻批评我们党内在很多党员和干部存在着的眼中的大汉族主义思想,即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无论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而“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这些言论大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生产。 民族团结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着当和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毛泽东曾经说过:“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通过目前的民族团结形式看来,毛主席的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4]。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主线,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保障,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就为民族团结互助创造了条件,民族团结互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产物,而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的结果。民族团结互助的发展,必然会进一步巩固民族平等,逐步消灭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1.2 民族团结报道的主题与框架之间的转换 1.2.1 新闻框架理论 新闻框架理论[5-6]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 渠道 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 其它 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对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 作文 本性的表达。 1.2.2 民族团结报道中框架理论的应用 高层: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团结的高度。 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团结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相关的社会主义团结报道,使得社会公众与政府媒体之间形成一座思想的长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同时大力谱写民族团结的赞歌,促进民族大爱在公众之间得到弘扬与发展,到达民族凝聚力生产的目的,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对于民族团结的 相关报道 中,民族团结始终作为了相关报道的核心予以贯穿,通过合理有序的多元信息进行互动,既体现出民族团结意识的大众化需求,同时通过相关的信息传播方式,从不同方面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报道,使得信息的接收群体可以通过不同侧面与不同层次对于民族团结的相关报道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促进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与高层的民族报道形式不同的是,中层报道更注重的是对于多元化信息的框架建立,并进行了相关主题的转变。实现了单一的报道主题向报道框架的转变。 低层:从小见大,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形式报道民族团结 媒体为了获得相关公众的信任与认可,就需要站在相关公众的意识下进行民族团结的报道,这样才可以最好获得公众共鸣心理的产生,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意识的生成。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社会公众最多接触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团结与和睦便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理念。任何简单的人和事上升到一种民族团结的角度与高度,对于相关报道主题以及得到了彻底的更换。诸如抢救异族病人、异族同事之间相互关心与相互帮助的小事,报道中可谓屡见不鲜,然而这种小事之中一旦有着民族团结问题的涉及,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民族团结的报道之中,变为了一种政治的框架形式。民族身份也显然会成为报刊媒体所报道的重点而被设置在标题之中进行强调,如此方式的民族团结报道方式逐渐的变成一种习惯性报道方式而随处可见。 2.民族团结报道中民族意识的剖析 民族团结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其本质与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社会交往导致了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因此从某种社会关系上来讲,不同民族之间生活中相互帮助的琐事就成为了民族团结报道的主要形式。因此导致了很多的新闻报道的民族典型问题对于民族团结进行肆意的贩卖用以引导 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其实所报道的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一般社会关系。 民族团结的相关宣传模式中,异族人们受到了不同民族的救助之类的新闻较为常见。然而相关的事件是否真的能够体现出的是一种民族意识,没有人去考虑。相关的新闻工作者也表示,对于一些好人好事的行为动机绝不是因为对象的民族种族不同。由此可见,相关的简单的社会报道纳入“民族团结”的大帽子显然不合适。一些简单事情的发生原因在于自身处境下即刻意识,并非对于民族意识的深刻认识。 相关新闻对于简单社会关系的民族意识化解读与报道,是否真的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意识的生成。导致了新闻的相关报道方式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族之间的典型 事迹 由于没有“民族团结”意向的挖掘特点,贴不上“民族团结”的大标签,因此宣传的力度显得小很多。那么这种标签式的“民族团结”报道的效果如何呢。 民族团结的制度化报道方式,不仅会觉得社会上对于一些反常事件的好奇,慢慢的读者的注意力依然会从相关的民族团结之中回归到生活的实际之中,平常人与平常事才是日常生活的主题。这使得相关的民族团结报道仅仅只是一个 口号 ,正常的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都不是民族团结问题的实质。 相关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逐渐泛滥之后,不仅使得相关的公众有了阅读的疲劳感,同时也得到了相关新闻工作者的思考,逐渐的相关报道走回了正轨,然而一种高歌式的民族团结宣传又没有新意,使得相关新闻工作者对于这一报道问题更加头疼。 目前,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报道形式似乎都已经超出了民族团结意识的初衷,而刻意去突出民族团结表现形式的新颖性与差异性,偏离了民族团结报道的原有理念。声泪俱下的民族团结意识报道中体现出的是一种对于民族团结问题认识的偏差。 3.结束语 民族团结的主题在于促进我国各族民族的团结相处,促进各族人民的相亲相爱以及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然而对于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的报道逐渐变得制度化,通过一些异族之间的简单的社会关系进行深入民族团结意识之中,这是对于社会主义民族团结概念的一种误解与认识偏差。民族意识的生成是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结果,而非个人关系所致。因此相关的民族团结 报告 因回归民族团结的主题,回归原有主线。 参考文献 [1]龚永辉:关于民族识别的阐释问题―与北京一些同行的对话,《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廖杨、覃卫国:关于族群关系、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3]王万盈:论我国的民族意识研究,《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 [4]白润生编著:《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5]艾则孜・阿布杜热依木 报纸要跟上传播时代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维文版“新疆日报”新闻报道发展状况分析,《新疆 财经 大学学报》 2009年02期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生命力和顽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五千年的磨难、五千年的磨砺,铸就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我们的民族之所以历尽了五千年的沧桑,现在依然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我们是一个不畏惧一切困难,越是遭受苦难越是团结凝聚的民族,这是是我们中华之魂,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原动力!在危机时刻,尤其是天灾面前,一个民族最能体现其民族的精神。面临危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衡量尺度,那就是人及其生命。 人和生命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本源问题,原因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人,就有了社会。对人及其生命的重视和尊重也就成了衡量这个社会的进步与否。当危机危及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你和我作出怎样的反应也就成为你和我存在的价值的最重要的尺度。没有了他人,你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川大地震再次使中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世界在关切中国,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巨大无比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按照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贷年的概括和总结,中华民族精神可以浓缩为八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在。正是靠着这八个字,使我们这个民族能够经历诸多灾难而能够依然顽强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繁衍、发展壮大。在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曾经饱受苦难--但是无论这些苦难是源自天灾,还是源自人祸。不论是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疫病传播,中华民族都处之泰然,依靠上述八个字,挺过来了。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毕业论文网:分类很细栏目很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实习论文:写作指导:
写作思路及要点:全文围绕中华民族团结的主题写作,可列举真实事例。
正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华大地,中国人民团结奋战最终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老话说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难折断。”这句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团结就是力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在阵阵的轰鸣声中一栋栋房屋高楼在转眼之间都崩塌。许多的人都在顷刻之间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是团结让汶川站了起来,各大厂家纷纷捐出水和食物,许多明星和慈善家都捐出资金。为汶川人民建设医院、学校和家园就这样又让汶川人民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云南发生百年不遇的严重旱灾。地里的庄稼完全绝收,甚至于很多地方就连人民正常饮水都出现了问题。当地的人民不论老少为了解决饮水问题,不惜艰难跋山涉水到有水源的地方背水、挑水、驮水回家。
这一情况后来被记者叔叔阿姨报道出来后,全国人民纷纷向灾区群众捐款捐水,以解决灾区人民生存问题。这真是印证了一句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这样靠大家和灾区人民的自救方式,旱灾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得到了解决,灾区人民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这么多的见证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是个团结的大家庭,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向他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