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中国音乐报刊杂志

发布时间:

中国音乐报刊杂志

目前我国适合中小学音乐老师的报刊主要有:杂志方面: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和浙江音协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适合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和学生来看。除此以外,江西的《琴童》、甘肃的《小演奏家》两个杂志也不错,里面也有相当版面是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为符合你的要求。除此以外,《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也有相当篇幅栏目探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参考。报纸方面:全国音乐类报纸只有3种,《音乐周报》是发行量最大、最为权威的音乐综合报纸,虽然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比重小,但我以为从宏观视野了解音乐届、学术界的动向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中小学音乐老师业务的提高。此外,湖南音协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报》,虽然发行量不大,但比较有针对性。而《音乐生活报》虽然以流行大众音乐文化为主,但是也有一个版面是关于音乐教育的。

听ING音乐之声这两本感觉还不错

中小学音乐报刊杂志

中小学合唱的报考杂志有《儿童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校园之声》。1、《儿童音乐》杂志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部级期刊,是一本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月刊。2、中小学音乐教育》杂志,于1983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词花花、校园旋律、音乐小词典等。3、《校园歌声》是经国家新出版总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青年音乐,主要对象是大、中、小学校师生和其它音乐爱好者。

目前我国适合中小学音乐老师的报刊主要有:杂志方面: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和浙江音协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适合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和学生来看。除此以外,江西的《琴童》、甘肃的《小演奏家》两个杂志也不错,里面也有相当版面是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为符合你的要求。除此以外,《中国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也有相当篇幅栏目探讨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参考。报纸方面:全国音乐类报纸只有3种,《音乐周报》是发行量最大、最为权威的音乐综合报纸,虽然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比重小,但我以为从宏观视野了解音乐届、学术界的动向和发展方向,有利于中小学音乐老师业务的提高。此外,湖南音协主办的《中小学音乐报》,虽然发行量不大,但比较有针对性。而《音乐生活报》虽然以流行大众音乐文化为主,但是也有一个版面是关于音乐教育的。

中国娱乐报刊杂志

星周刊,创刊于2001年3月,每周一期,每期24版,经过10年多时间的不懈发展,现已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的娱乐报刊之一。主要栏目包括:独家专访、狗仔爆料队、偶像剧场、韩流主打、图个娱乐,等等,做大家的追星指南。

京华时报》、《新快报》、《重庆商报》、《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新华月报》、《娱乐快报》、

推荐南都娱乐周刊这个杂志,里面的排版很精致,不会让人觉得很凌乱,我在上学的时候和同学们经常会一起购买这个杂志,以此来获得娱乐圈最新的消息,里面的内容很全面,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里面最新发行的作品,还可以了解到很多明星的生活新闻这部杂志甚至被称为娱乐圈里的原始新闻周刊。

网上有还有就是报刊亭那些多的很啊,而且韩国日本的都有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

《中国音乐》期刊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音乐》杂志社(季刊)是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音乐理论刊物,创刊于1981年3月,首任主编是著名音乐理论家、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凌同志,历任主编有前院长李西安教授、前院长樊祖荫教授。历任副主编有薛良先生、何昌林、陈铭道、管建华教授、赵志扬副教授。《中国音乐》现由院党委戴嘉枋书记分管,现任主编为樊祖荫,副主编赵志扬。 《中国音乐》的办刊宗旨是: "在音乐领域中,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社会音乐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理论活动,联系音乐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促进社会主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中国音乐》从81年3月创刊以来,至今已出刊85期,发表文章两千三百多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理论建设和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以及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21年来,《中国音乐》培养、锻炼了一大批中青年音乐理论工作者,现已在国内拥有一支功底扎实、充满朝气的作者队伍。《中国音乐》发表的科研成果以及对音乐领域诸方面的探索思考一直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中国音乐》在全国音乐理论刊物中,一直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音乐》编辑部全体人员正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以寻求更多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

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音乐教育》和浙江音协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适合普通中小学音乐老师和学生来看。除此以外,江西的《琴童》、甘肃的《小演奏家》两个杂志也不错,里面也有相当版面是关于小学音乐教育的。《中国音乐教育》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最为符合你的要求。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内创刊最早,专门为音乐教育事业服务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音乐期刊。该刊为月刊,全年12期、大16开本。本刊荟萃教师的丰硕成果,以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价值,深受国内外音乐教育界的欢迎。 《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广大师生设立了'音教畅想'、'创意课堂'、'教案精选'、'音乐知识'、'校园旋律'等专栏,全方位展示国内音乐教育的现状;反映教师的心声;推广、交流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生活。

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

1902年创作《夕歌》词曲:李叔同

1913年创作《春游》

1916年创作《南京大学校歌》、《三宝歌》

1941年创作《送别》、《梦》、《清凉》、《花香》、《世梦》、《归燕》

扩展资料: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叔同

李叔同为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出了许多卓越贡献,一些贡献和成就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意义。1905年,李叔同曾手书《祖国歌》的词谱,作为“沪学会”补习班的唱歌教材。这首以中国民间乐曲《老六板》为基本曲调的歌曲,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深受青年学子们的欢迎,很快由上海传唱到其他城市,产生了很大影响。1905年,李叔同编印出版《国学唱歌集》,歌词选用了《诗经》、《离骚》、唐宋诗词等,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对国学的重视。1906年,李叔同独自在日本创办了《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成后,寄回国内发行。这本杂志虽然只发行了一期,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本音乐杂志。这本杂志包括图画、插图、乐史、乐典等栏目,除乐典、三首词作、部分插图的作者是日本人外,其他内容(包括封面设计和水彩画)均出自李叔同一人之手,署名“息霜”。他在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他论述了自然界各种音响给人的不同共鸣和感受,并认为将自然界的音响加工成“音乐”,就能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这篇序文也体现了李叔同的音乐启蒙教育思想和音乐观。这本杂志还刊登了李叔同填词编写的三首乐歌:《隋堤柳》、《我的国》和《春郊赛跑》。《我的国》是他根据自己在上海时写的歌词,选用一首日本乐曲编成,豪迈壮阔的歌词充满爱国激情,表达了他希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李叔同弹奏并吟唱这首歌时,为饱受列强侮辱的祖国和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人民而揪心阵痛。《春郊赛跑》采用德国歌曲《木马》的曲谱,歌词写道:“跑跑跑!看是谁先到。杨柳青青,桃花带笑。万物皆春,男儿年少。跑跑跑!锦标夺得了。”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和健康快乐的情感。李叔同还根据日本石原小三郎的《西洋音乐史》中的资料,编写了介绍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文章《乐圣比独芬传》,并用炭笔精心绘制了“乐圣比独芬像”。李叔同不但是第一位向国人介绍贝多芬的中国人,也是尊称贝多芬为“乐圣”的第一人。李叔同在《昨非录》一文中,还对音乐简谱和五线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十年前日本之唱歌集,或有用1234之简谱者。今则自幼稚园唱歌起,皆用五线音谱。吾国近出之歌唱集与各学校音乐教授,大半用简谱,似未合宜。”他还针对自己刚出版不久的《国学唱歌集》未能身体力行使用五线谱而痛悔自责:“去年余从友人之请,编《国学唱歌集》,迄今思之,实为第一疚心之事。前已函嘱友人,毋再发售并毁版以谢吾过。”1913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时编辑《白阳》杂志,他在杂志上刊登了介绍西洋乐器的文章和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合唱曲《春游》。这本刊物还包括文学和美术方面的文章,从音乐方面来看,它可以看作是《音乐小杂志》的姊妹篇。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的启蒙音乐家和乐歌作家。我国近现代音乐起源于大多用外国曲谱填词的“学堂乐歌”,李叔同就是“学堂乐歌”的重要作者。李叔同填词和选曲配词的音乐作品有近百首,确切数目已无从考证。丰子恺和裘梦痕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收录的大多是李叔同1912年至1918年所作的乐歌。歌集一经出版,就被各地学校选作教材,连续再版十次,成为中国近现代传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教学歌曲集之一。丰子恺在这本歌曲集的《序言》中指出:“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因而当时能兼作词曲者,只有李先生一人。”文中虽然难免对恩师的溢美,但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李叔同在乐歌创作中的地位。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也贯穿于他的乐歌创作中。李叔同编写的乐歌,体现了他“促社会之健全”和“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观,影响深远。早在1904年“沪学会”时,李叔同就邀请沈心工在“沪学会”文化补习班开设乐歌课,自己也一起听讲,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李叔同在“沪学会”教唱的《祖国歌》,词曲配合贴切,主题鲜明,富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歌颂了中华文明古国,抒发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出家以后,虽专心研究和弘扬佛学,但在“念佛不忘救国”思想的指导下,仍应邀创作爱国歌曲。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结集为《清凉歌集》,1936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李叔同创作的乐歌艺术水平很高,尤其在多声部合唱歌曲方面具有首创性。他的《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声乐作品,也是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最早探索。这首歌的和声和曲体非常工整,旋律优美,自然清秀,堪称校园歌曲的典范。李叔同歌曲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久远的一首乐歌是《送别》。《送别》的歌词实际上是他“悲欣交集”人生的真实写照,感人至深,与稍加改动的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曲谱搭配得天衣无缝。其中有一句歌词在流传中产生了不同版本:有的人采用“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有的人把这句中的“瓢”唱为“觚”,有的人唱为“斛”或“壶”。对此,由于迄今没有见到李叔同手书的《送别》歌词,很难做出鉴别。《送别》最初公开发表的版本是丰子恺、裘梦痕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该书《送别》歌词中是“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后来,丰子恺又编了《李叔同歌曲集》,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填词的歌曲作品32首,歌词全部是丰子恺的毛笔楷书,所收《送别》的歌词中,这一句也是“一瓢浊酒尽余欢”。因此,有人认为“丰子恺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但“瓢”一般是用来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而“觚”却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据此,也有人对“丰子恺版本”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认为“觚”与“瓢”字形相近,可能是丰子恺在书写过程中有误。《送别》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觚”、“瓢”、“斛”、“壶”等版本,莫衷一是。不过,我对这一句中采用“斛”、“壶”的版本不以为然,一是缺乏根据,二是像李叔同这样的文人不大可能在作词中用“斛”或“壶”。这首歌曲还被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分别选作插曲和主题歌,广泛传播,至今仍久唱不衰。它也是我几十年来最喜爱的歌曲之一。李叔同由一个富家风流公子和文坛名士,变为一个剪掉辫子改穿西服的留日学生,变成一个西装革履佩戴金丝眼镜的报纸编辑,变成穿长袍马褂足蹬布鞋的教师,又在中年决然皈依佛门,以苦行僧而终其一生……可以说,李叔同把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的角色,都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我总是把他看作“近代的唐伯虎”,有所不同的是,唐伯虎没有出家。不过,李叔同给我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还是他那首令人百唱不厌的《送别》。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到1918年出家为僧的几年,是他艺术教育和乐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在我国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对是否需要音乐教育尚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音乐和美术教育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者,是多才多艺的启蒙音乐家。

李叔同的生平第一次看到李叔同的名字,大概都是在国中音乐课本上看到「送别」,优美的旋律配上意境悠远的词,即使在过了将近一世纪后,仍能在代代的中国人口中朗朗不绝.如果我们追寻李叔同的生平,就会发现,他不仅只是一个民初的词曲作家,而是集音乐,诗词,戏剧,美术,音乐,编辑,艺术教育,篆刻,书法於一身的艺术全才.20世纪初,西洋音乐在中国是一片空白...李叔同首先发现音乐的潜在功能,他东赴日本去学习西洋音乐,归国后即任教杭州,培养了第一代的音乐师资.他最先接受西洋音乐,最先用五线谱作曲,最先把西洋音乐引入师范音乐教学,独立创编了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第一本国人介绍贝多芬的传记《乐圣比独芬传》.对这些种种,台湾著名音乐家许常惠先生在《近代中国音乐史话》中,指出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乃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创举.1906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当时正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各种新文化应运而生.李叔同早年曾从名角学唱过皮簧(京剧)等,对日本新派剧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发现新派剧与中国皮簧的唱做念打截然不同:剧本内容注重写实,题材多取社会生活,演出赖对话发展剧情,从而体赏到新派剧的魅力而跃跃欲试.1907年中国徐淮地区发生水患,李叔同决定同春柳社社员赈灾义演—《茶花女》,李叔同以艺名「息霜」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李叔同当模特儿琢磨角色果然奏效,首次登台表演新剧便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回国后,春柳社社员创办了「开明剧社」,招收学生排演文明戏,开创了由国人编导演的中国话剧,并至各地作巡回演出,奠定了话剧团体旅行演出的模式.中国之有话剧,中国话剧之有今天,与李叔同当年在日本的戏剧活动密不可分.李叔同在二十五岁那一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作为中国第一代美术留学生,他受到日本舆论界的注目.回国后,李叔同致力培养新一代艺术师资,改变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他首开室内和室外写生课,首开西洋美术史课,首开版画课等.这些我们现在看起来习以为常的课程,在当时的中国可是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李叔同的艺术教学中,人才辈出,随者五四运动的到来,有人倡组「中华美育社」,创刊《美育》杂志.佼佼者如丰子恺,吴梦菲,刘质平等人,均是名垂史册的近代艺术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