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银行工作怎么写公共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

银行工作怎么写公共管理论文

银行员工论文银行柜员论文: 银行员工如何做好本职工作 [摘 要] 文章对银行员工用心办事,用情做事,精细行事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银行员工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 银行员工;用心办事,用情做事;精细行事 作为一名银行员工,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始终如一地做到“用心办事、用情做事、精细行事”,并把这三句话内化成自己做事的一种行为习惯和行事文化,才能取得成就。 一、用心办事 用心办事,则心系于事。用心办事,指的是一种办事的状态。这是一种对工作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是始终把工作装在心里,工作起来可以达到物我两忘境界的状态。认真办事只能把事情办好,用心办事才能办优秀。 有这种状态的人,不会因工作取得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而是会在取得成绩之后更加自信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这种状态的人,会为工作中小小的失误刻骨铭心,对失误举一反三、反思自省,深刻汲取教训而不断完善自我;有这种状态的人,会为尚未完成的工作而寝食难安,始终是事业装在脑海,工作萦绕心头,对工作放不下、丢不开。 那么,用心办事,是用什么样的心办事呢? 1.始终用一种感恩的心办事。 感恩是一种品格。有了感恩,才会有真诚;有了感恩,才会懂得回报。感恩父母养育者,才能成人;感恩师长教诲者,才能成才;感恩同事协助者,才能成事;感恩领导培育者,才能成长。 感恩还是一支奇特的画笔,善用这支画笔的人,会将自己的人生描绘的精彩美妙,点缀的清秀飘逸,挥洒的酣畅淋漓。因为,心怀感恩的人, 必然是能够回报社会、回报组织、踏实工作的人,也必然是能够与领导、与同事、与下属和谐相处的人;心怀感恩的人,才能够珍惜一切,自动自发、甘于奉献,才能理解别人、宽容世界,才能不埋怨生活、不抱怨社会,才能以宁静的心态投入工作之中。 2.始终用一种忠诚的心办事。 忠诚是指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无二心,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有忠诚之心,才会始终如一、矢志不移;有忠诚之心,才会无怨无恨、自动自发;有忠诚之心,才会无私无欲、不图回报;有忠诚之心,才会不舍不弃、不抛不离。 忠诚不是愚忠,是服从而不盲从。真正的忠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个性和主见,更不是卑躬屈膝。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忠诚,是最基本的忠诚;做好工作、完美履行职责,是最杰出的“忠诚”。 3.始终用一种理性的心办事。 理性是指一个人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理性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它要求人们在判断、推理和决策过程中能从最基本的事实出发,遵从事物发展最本质的规律,做到理智决策,达到令人信服的目的。 理性的本质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尊重,是对规则和制度的尊重,是对事实本来面貌的尊重,是对科学的尊重。 理性与无知、与盲目、与茫然、与蛮干是天敌。学会保持理性, 就是要用理性战胜无知,用理性战胜盲目,用理性战胜蛮干。 理性依赖科学。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理性与非理性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能不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事物,能不能以科学的方法判断是非,能不能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决断。 理性出于冷静。感性的情绪会影响判断,冷静是理性所必须的思维环境。激情而不失理性,火热而不失冷静,这就是我们管理者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因为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人才能保持清醒。只有清醒, 思想者才能合理地梳理信息、适当地运用规律、全面地权衡利弊、准确地把握分寸、公平地得出结论。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修炼自己“理性”的功夫呢? (1)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涵养和文化品位,奠定自己保持理性的基础。 (2)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始终做到心无杂念、心无旁骛。平心静气地把自己的事做好,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比领导所期待的、所要求的还好。 (3)努力养成冷静、审慎的行为习惯和决策风格。要克服愤怒、暴躁、狂热、偏执、痴迷等精神状态,冷静思考、审慎决策。 (4)经常进行自省,养成定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习惯。要经常地想一想,自己在某方面做到位了没有,做得怎么样,和领导的要求有什么差距,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 (5)善于以身边的案例警示自己。经常反省自己,审视自己身上是否有他人的毛病、缺点和不足。 (6)远离非理性的人和事。少与非理性的人交往,不参与非理性的事。 4.始终用一种敏锐的心办事。 所谓敏锐,是指主体对外在客体行为及其他信息现象或自己大脑中的印象与感觉的一种极其迅速的感受、反映。敏锐力即指这种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 一名优秀的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保持敏锐: (1)在对各项规章制度、监管部门监管要求和行党委各项决策的执行上,必须始终保持敏锐。要有一种闻风而动、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执行意识和行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工作的不断提升和进步。 (2)在对各类风险的预见、洞察、警觉、防范和处置上,必须始终保持敏锐。风险与商业银行经营相生相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敏锐的银行工作人员,总会、总能以高度的风险意识,较快地从各种信息之中捕捉到风险的蛛丝马迹,并能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措施,努力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3)在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宏观政策的把握上,应始终保持敏锐。包括国家财政、金融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走势,国家对产业、行业布局的结构性调整和指导,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等,这些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都将对商业银 行的经营产生深刻影响。一名优秀的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必须能对这些调整有所预见,并适时地调整经营策略,既最好地利用政策调整机遇, 又最大限度地规避经营风险。 (4)在对市场机会的把握上,应始终保持敏锐。市场中充满了机会和风险,一名优秀的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甄别市场机会和风险的能力,把握住市场机会,在优质项目的营销中占据先机和主动,并能从风险领域及时退出。对辖内优质客户的市场需求、产品和服务需求, 能保持高度的敏锐,合理创新和组合产品,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提高市场占有率。 考察和评价一个人是否敏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思维方式上看。敏锐的人,在思维方式上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以小见大、由表及里、见微知著,而不是就事论事。二是从行为方式上看。敏锐的人,能够闻风而动、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而不是无动于衷、漫不经心、行动迟缓、甚至坐而不动。 5.始终用一种思考的心办事。 以一种思考的心办事,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养成一种善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感悟,能由小及大,小中见大,从小事中得到大的启发; 善于借鉴,能由他及我,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他人的成功与失利中悟出事物的“道”和“理”;善于发现,能以独到的眼光发掘问题表象掩盖的实质;善于着眼长远,能以前瞻性的思维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向。 6.始终用一种坚守的心办事。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多顺的和不顺的事,周围的人和事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但无论环境怎 么样变化,我们胸中那颗坚守的心不能改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有一颗坚守的心,都应当怀着一颗坚守的心去办事。 坚守是人的一种本质,是生命之所倚、之所托、之所靠。不能心怀坚守的人生跋涉,会使人越走越心慌,越走越茫然,越走越迷惘。坚守什么呢?要坚守住那些生命中不能丢弃、不能放弃的追求。坚守住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才会提升自己,实现更高的目标;坚守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心态平和,使普通变得高尚;坚守住个人品格和意志, 才会升华思想,使平凡变得伟大;坚守住社会公德、公正和良心,才会诚信友爱,客观理性,正确对待身边的世界;坚守住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才会脚踏实地,进取有为,成就一番事业。心怀坚守,犹如手擎一把火炬, 能在暗夜里照亮前行的路程,在坚守中,人生才会熠熠生辉。 7.始终用一种坚持的心办事。 办一件事用心不难,难在办任何事都用心,难在养成事事用心、一生用心的习惯。如此,无论你担当何种职务、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你终是有所作为的人,终是组织所看重的人,终是同事所信任的人,终是员工所敬重的人,终是农行事业发展所依托的人。 是否处于用心办事的状态,有许多表征。用心则反应敏锐、雷厉风行,不用心则反应迟钝、散漫懈怠;用心则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不用心则敷衍塞责、马虎应付;用心则周密严谨、失误鲜见,不用心则差错不断、谬误常出;用心则工作专注、心无旁鹜,不用心则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用心则严格责已、节奏快捷,不用心则常找借口、效率低下; 用心则能力日益提高并不断进步, 不用心则能力提升缓慢甚至衰 退�6�7�6�7 二、用情做事 用情做事,则情融于事。这是一种全力以赴对工作倾情投入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赋感情于工作之中,把工作化于感情的世界之内;是感情与工作的交融,是工作快乐、快乐工作的情结。 用情做事,用什么样的情做事呢? 1.带着一种激情做事。 激情是燃烧的烈焰,令人产生忘我投入、锐意进取的内在驱动力, 给人以战胜困难、不断冲刺事业巅峰的信心、勇气和毅力。有了激情, 就有了对未来梦想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就有了对自己职业和团队的高度认同和无比热爱,就有了对责任和义务的自觉履行和承担,就有了挑战自我、不断追求成功的强烈渴望,就有了闻鸡起舞、枕戈待旦的工作准备。始终胸怀激情,才会在管理中不避压力,在营销中不畏强手,在发展中永不疲惫。谁拥有了这样的激情,谁就可能播下走向成功的火种,不仅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而且能够获取生命价值的丰收。 激情与成功的关系 (1)激情可以克服学识上的局限性。卓有成效的领袖们的成功并不完全符合一般的刻板模式。美国前 500 名大企业的总裁,其中 50% 以上在大学时代成绩是平均在C 或C 以下;历届美国总统有将近70% 在学校成绩是平均水准以下。使这些看起来平凡的人取得了伟大成就的答案就是激情。没有其他任何因素能够取代一位领袖生命中炽热的 激情。 (2)激情能使个人才华发挥到极致。成功的事业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全身心的投入则要依靠发自内心的激情。对于成功而言,激情是必不可少的要件。一个人的才华,只有在激情的推动下,才能发挥到极致。 (3)激情能增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无论自己正在从事的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还是高级的管理工作,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天职。这样,无论他在工作中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自始至终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他都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迎接挑战。培养自己的激情和热忱,可以让人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面对一切。 (4)激情能产生排除阻力的强大力量。激情能使一个人思维清晰, 激发人体机能的兴奋,不断推动一个人去做内心最渴望的事情,它足以帮助你排除任何有碍于实现既定目标的干扰。 (5)激情能充分挖掘个人潜能。人们心中的激情是无可取代的,它是意志力的燃料。如果真的想要去做某件事情,你就会产生足够的意志力去完成它,而要产生那样的欲求,唯一的办法就是培养你心中的激情。 (6)激情能弥补领导技巧的不足。一个拥有强烈的激情但缺少一定领导技巧的领袖,远远胜过一个有很强领导技巧但缺乏激情的领袖。 充满激情与缺乏激情的表象特征及巨大反差。从对一些鲜活的典 型案例比较分析中,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捕捉到充满激情与缺乏激情的表象特征,并洞察出二者的巨大反差: (1)工作成果的巨大反差。对待同一性质的工作,分别由充满激情和缺乏激情的人来做,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有激情的人总是能够从困难和逆境中洞察机遇,从不利中发现有利,从差距中看到潜力,从逆境中看到希望,从问题中找到突破。他们有思路、有办法、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而没有激情的人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则束手无策、怨天忧人、牢骚满腹、坐以待毙。他们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希望,缺乏应有的士气和斗志。 (2)个人心态的巨大反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有激情的人会把教训转化为财富,把耻辱转化为勇气,把“哀兵”转化为斗士。他们会卧薪尝胆、知耻后勇、急起直追、转败为胜。而没有激情的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则会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自甘失败,从此躺在失败的记录上抱恨终生。 (3)责任意识的巨大反差。在任务和职责面前,有激情的人总是勇挑重担、雷厉风行、闻风而动、说干就干、干就干好,他们从不讲借口、从不讲条件、从不畏惧任何困难,总是以一流的执行力贯彻落实一级法人意志,干净利落地完成目标任务。而没有激情的人则在任务和职责面前,总是拖拖拉拉、慢慢吞吞、推三诿四、等待观望、左顾右盼。他们总是讲理由、找原因、寻借口,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未能履职尽责和未能完成任务而开脱。 (4)目标追求的巨大反差。在成功的鲜花和掌声面前,有激情的人 会再接再厉、趁势而上、永不满足、永不止步,他们向往的永远是完美,他们追求的永远是一流,他们挑战的永远是第一,他们的目标永远是卓越。而没有激情的人则往往小进即满、沾沾自喜、自鸣得意、固步自封。他们缺乏远大的目标,缺乏更高的追求,常常被短暂的成功冲昏头脑,终将被后进者迎头赶上并抛于身后。 (5)外观表象的巨大反差。从外观特征看,有激情的人往往是步履坚定、目光犀利、思维活跃、行动敏捷、开朗乐观、活力四射;而没有激情的人则往往是状态低迷、情绪低落、漫不经心、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甚至意志消沉、不知所为。 (6)工作状态的巨大反差。从工作态度来看,有激情的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比热爱、忘我投入,倾注自己全部的热情和心智,他们总是渴望成功,总是渴望做得比领导期待的更好。而没有激情的人对工作则往往是消极应付、敷衍了事,总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连钟都懒得撞。 激情从哪里来? (1)来自于对自己梦想的无限向往和执着追求。这种梦想和追求是我们保持激情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忘我投入、锐意进取的内在驱动力。 (2)来自于对自己所选择职业和组织的高度认同和无比热爱。就是对自己事业的忠诚度,选择了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组织就要对它无比热爱,就要对它高度认同。 (3)来自于对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承担。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对责 任与义务自觉承担的心态,人就无法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就无法激情满怀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4)来自于对挑战自我、不断追求成功的强烈渴望。如果说激情象一团火焰,那么,对梦想的追求、对事业的热爱、对员工的负责就是点燃激情的火种。这样的火焰不仅可以照亮你的人生之路,更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心灵,并带来无穷无尽的快乐。 2.带着一种亲情做事。 亲情是发自人类本性的亲近、善良、体贴和理解,是维系人与人相互依靠的纽带,能医治精神的伤痛,抚慰心灵的孤独。带着亲情工作, 才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才会义无反顾地奉献,才会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为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带着亲情工作,我们便会把农行看作家庭,依赖她并甘于为她奉献;把同事看作兄弟姐妹,充满善意和真诚;把员工看作亲人,充满体谅和关切;把客户看作衣食父母,充满理解和尊重。一颗温暖的心可以融化一颗冰冻的心,每个人都捧出一颗温暖的心,冷漠和淡然不再,宽容和热诚并存,就能营造一个和谐和睦、友好愉悦的工作氛围。大家便可以从中共同领略和感受亲情,一切不理解、一切误会都将冰融雪消,农行的事业也必将在这种氛围中红火起来。 3.带着一种真情做事。 情贵在真,注入真情收获硕果,虚以委蛇终将显露。对工作投入的是真情,才能对农行、对领导、最终对自己真负责,才能对基层、对客户真服务,才能有真正的执行力,才能真抓实干出真成果。真情表达的是表里如一和始终如一,见证的是开诚布公和赤诚真挚,表现的是求真 务实和真抓实干。对工作投入真情的人,因其良好的品格和工作实绩而受人称道、受人赞誉、被人尊重。而虚情假意者却常常弄虚作假、华而不实,费尽心机自圆其说,极力在谎言上覆盖五彩的包装。然而谎言终究经不住风雨的洗礼和阳光的曝晒,更经不住岁月的侵蚀,虚浮的为人和虚夸的业绩也终将败露。这样的人如不能被真情所感化,就将被真情所遗弃。 是否用情做事、倾情工作,见之以工作中的不同表现。用情则精神饱满、意气风发,不用情则精神萎靡、消极颓废;用情则常充满自信和热情,积极主动,不用情则常牢骚满腹,被动应付;用情则时刻牢记责任,全力以赴,不用情则常常推托责任,心浮气燥、敷衍塞责;用情则知不足而奋进、遇困难而进取,不用情则得过且过,回避困难;用情则处处为他人着想,善于换位思考,不用情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感情;用情则常以善意度他人, 以善意待他人, 不用情则心胸狭窄、充满猜忌�6�7�6�7 三、精细行事 精细行事,即精细贯穿于事。这是一种人生素养和人生态度,需从一点一滴培养以形成秉赋,需坚持不懈学习以提升素质,需精心运作以求最完美的结果。对自我精细的要求,不仅仅要贯穿于某一具体工作, 更要贯穿于自己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 对银行这一特殊的行业来说,精细还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精细是一种职业标准;二是精细是一种专业要求;三是精细是一种行为规范; 四是精细应该成为银行工作人员应有的行为品质;五是精细应该成为 银行工作人员应持的履职状态;六是精细应该成为银行工作人员的一种职业素养。 那么,怎样做到精细行事呢? 1.精细行事,必先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心理。 以这种心理对待工作,必然时时小心翼翼,处处谨小慎微,唯恐出现疏忽,丝毫不敢懈怠。这种心理并非来自外力迫使,而是油然发自内心;不是源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是担心工作结果负于自己的能力;不是无以担当大任的胆小怯懦,而是胸怀全局的大智大勇;不是害怕遭遇全盘失败,而是唯恐存在美中不足;不只是对自己工作的严格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苛求和对团队的负责。有了这种心理,才会有明察秋毫的犀利眼光,才会有细致入微的严格要求。 2.精细行事,起始于深思熟虑、苦心孤诣的精心运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做事以前瞻的目光判断事情走向,以科学方法论证可行性,以缜密思维设计方案,尽可能把事情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的细节都考虑得周详全面,使之环环相扣,不存漏洞,没有瑕疵。精细谋划不是设计繁琐,精则不繁,繁则不精, 细成体系,琐则零碎。因此,精细谋划需要对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归纳, 需要知识和智慧,更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开阔的眼界,否则将陷于繁杂、忙乱之中。 3.精细行事,关键是统筹兼顾、步步为营的严谨运作。 在工作的进展中,能够从多个维度出发,兼顾到工作的各个方面, 对工作推进中的每一个环节及每个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毫不放松, 从而做到善始善终。精细运作,还要通过检讨和审视已做的工作,随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和失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负面影响压缩到最低。这个运作过程,是精益求精的标准要求与匠心独运的娴熟技能的结合,是小心翼翼的审慎态度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的结合,是沉稳冷静的心理素质与果决善断的紧迫感的结合,是宠辱不惊的良好教养与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格的结合。 4.精细行事,见诸于注重细节、关注点滴的良好习惯。 每一个人,把经手的每一件事都做得完美,才能成就其绚丽人生; 每一个单位和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的每一件小事,才能打造其优秀的团队;每一个业务领域,都以最高的标准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才能成就农行辉煌的事业。有许多小事,琐碎地散布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积小事以成事业,小事蕴含于大事之中,是大事的有机组成部分。考察一个人能否精细行事,先委以小事,小事不能为或小事常出错而不能改,则不可委以大事。没有养成精细做好小事的习性,大事必将毁于若干小事之中。 能否精细行事,在工作中也有不同的表现。行事精细者总是态度谨慎,常心细如发而做事周全,不精细者总是粗枝大叶,常粗心大意而失误频发;行事精细者总是顾全局而不漏细节,不精细者常常顾此失彼而难统筹兼顾;行事精细者总是深思熟虑而后行动,不精细者常常感情冲动而盲目随意;行事精细者总是令人感觉放心而付以重任,不精细者常常使人不敢轻信而放心不下�6�7�6�7 用心的基本要义是责任,用情的基本要义是忠诚,精细的基本要义 是态度。 “用心办事,用情做事,精细行事”,是情商和智商的融合和体现, 是优秀素质和卓越能力的完美结合,是我们需要长期修炼、矢志追求的状态和境界。它将积淀成为我们底蕴丰厚的文化,渗透着我们的职业精神,流淌着我们的价值取向,更闪烁着人生哲理的光芒。用心办事、用情做事、精细行事共同形成了一个人完美的职业素养和行事风格。

一般来说,MBA论文的写作主要包括选题、搜集材料、调研,总结他人的成果,运用相关理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观点,撰写论文等步骤。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一些概念、方法和途径应予以注意:一、MBA论文与管理科学硕(博)士论文取向不同一般来说,管理科学硕(博)士论文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是用数学方法去证明自己提出的一种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假说,或者是采用新的方法去证明已有的结论;另一类是经验研究,主要是使用统计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一种理论假说。这两类论文的实质都要求创新性。我国目前硕(博)士论文中还有一些其他形式,有些主要综述,有的是应用理论于某一实际问题的探讨等。不论何种形式,经济管理学科硕(博)士论文都要求创新性,有着较强的理论倾向。MBA毕业论文则不同,具有显著的解决现实经济、管理问题的倾向,注重实战,注重调研和案例,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其中的理论分析还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反映了论文的层次,另一方面,也使MBA毕业论文有别于单位的工作报告、汇报等。二、MBA毕业论文选题正确的选题是MBA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论文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目的选择,因此,可以考虑几个选题的参考原则:1.学术价值和现实要求。MBA论文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揭示经济生活和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探求真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促进企业成长、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有学术价值的课题,都应在选择之列。同时必须注意MBA论文面向现实、面向微观的倾向,尽量以所学知识探讨解决实际问题。2.题目不宜大。选题要考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理论基础、知识面、知识层次、文字功底、兴趣和科研能力等。客观条件是对选题的熟悉程度、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等。选题不宜过大,否则容易空泛,题目一大,涉及面就宽,什么都想说,累死了还说不清楚。例如“中国……研究”一类的题目不宜作MBA论文选题,而“xx企业……战略研究”,“XX开发区……策略分析”之类的题就比较适合,也比较好写。3.写熟悉的对象。MBA学员都有一定时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可能正是自己的专长所在,以此确定选题不仅写起来容易得多而且富有现实意义。4.借鉴别人的成果。我国开展MBA教育已有十几年,我校也已招了七届MBA学员,已有好几届毕业生,大量优、良的毕业论文都成为后来的毕业生写作论文选题的参考资料。要选出理想的题目,可以从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视点来审视别人的选题,提炼出自己熟悉的类似问题。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拓展法。即进一步拓宽或加深某一问题的研究,如营销策略问题,可以在别人已有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特殊的问题,写出特点来,也可以是对别人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或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2)换角度法。即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的角度予以论述。例如住房信贷问题,可以从消费者角度来探讨,也可以只探讨其中的消费者信用评级,还可以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或信用制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论述。(3)比较法。即通过对若干研究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若干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寻找规律,发现关系以达到对要研究的问题的深刻理解,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相关材料的搜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题确定后,相关材料的搜索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搜索相关材料可以通过三个途径。1.查阅相关的杂志。一般是近三年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杂志,一些影响力较小的杂志上的材料引用要慎重,因为这些杂志上刊载的部分文章本身就有错误或者说法不严格。2.网上搜寻。网上能看到的相关资料相当多,而且速度快,不过要认真阅读,慎重挑选、引用。3.参考历届MBA毕业论文。历届毕业生的论文中包含了许多经过精练的资料,一些论文中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也颇具特色,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库。在其中不仅可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而且可能借鉴别人的方法。四、构建框架、撰写论文如果将选题和搜集相关资料看成MBA毕业论文的第一和第2阶段,那么在导师的指导下构建框架,撰写论文则是第三个阶段。优秀的论文一般具有相似的特征:选题新颖,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逻辑结构严谨;论据充足,数据可靠,加工合理,使用得当;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见解,有一定的深度;所提方案或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等等近三年来,笔者曾给每届MBA毕业生作过“MBA毕业论文怎么写”的专题讲座,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MBA的社会历史使命、MBA的培养目标和模式;第二部分是MBA论文写作的模式和技巧;第三部分是论文实例评析,时间约为两个半小时,受篇幅所限,写在这里的只是其中大约20分钟的内容,仅供各位毕业生参考。

浅谈银行会计管理银行会计是与银行的出现而同时诞生的。银行每一笔经营业务的运作过程,也就是银行会计的运作、核算过程,都要通过会计来实现。也就是说,银行会计的核算过程,就是具体办理银行业务和实现银行基本职能的过程。 银行会计不仅是银行的重要基础工作,可以客观地对银行的经营运作起反映、核算和监督作用,而且银行会计的这三个职能还可以反作用于银行的经营运作,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银行会计的职能发挥得当,就可能会促进银行的经营,反之则会给银行带来资金损失的隐患,甚至是银行破产的厄运,这种隐患和厄运即为银行风险。可见银行风险的产生、发展是与银行会计的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因此,加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完善会计内控制度,规范会计行为是银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一环。本文笔者就强化银行会计管理在银行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和地位谈点个人的认识。 一、充分认识银行会计管理在防银行风险中的作用 一银行会计工作为防范银行风险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 所有的银行经营活动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来加以计量、分类和报告,都必须在会计凭证、帐薄、报表中加以记载和反映。银行会计实质就是银行一切经营活动的信息源和数据库。银行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全面、及时、准确,直接关系到银行决策者们进行经营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会计信息滞后、失真和不全面,就会使银行决策失误,而形成银行风险。只要银行决策者们重视会计信息的收集,并加以认真的整理分析,就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风险。所以银行会计工作向银行决策者们提供的全面、及时、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是防范化解银行风险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强化银行会计管理有利于防范银行风险的产生 银行会计管理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职能的发挥,而且也直接影响银行整体效益,甚至产生银行风险。诸如信贷、资金、现金、利率、财务的真实、及时、合规、效率等都会与会计管理息息相关。 银行会计部门在经办各项业务活动中,其执行主体——会计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并且他们在工作中,排除一切干扰,严格按照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具体业务的操作规程,高质量、高效率地处理各项业务的核算手续,及时组织凭证传递,正确记载帐务,及时编制和汇总会计报表,就可能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把银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银行会计管理有利于化解银行风险 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银行来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要被风险所吓倒。我们发现了风险,及时通过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等方法,查找产生风险的原因,并根据有关金融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会计章程和各种规章制度来加强银行会计管理,纠正其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及时整改,以化解风险。如:建立完善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对资金流出业务,进行事前审查、事中监督,把差错、事故消除在日常业务处理之中。 二、银行会计管理的薄弱环节诱发了银行风险的产生 一会计核算风险。银行会计核算,是银行部门的主要任务,也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工作。如果会计核算质量不高,运作程序不规范,都会形成银行风险。从办理日常传统的存、放、汇业务核算,进行受理与审查凭证、帐务处理、进行现金收付或办理转帐,到每日完成综合核算;从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入库、领用、签发和销毁,到印、押、证的分管和使用;从会计科目的正确使用到帐务的处理和报表的编制;从会计业务的手工操作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帐务处理,等各项具体业务,及至各个工作环节无一不存在着风险。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众多经济案件,往往是与我们银行会计核算某个环节失去控制有关,而一些商业银行发生的严重违规经营,其方法也必须首先从会计核算上打开缺口,诸如滥用会计科目,帐外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隐藏存款,篡改帐表,造假帐,虚报会计信息等。 二银行结算风险。主要指银行业在办理结算业务中出现的风险。当前主要是指票据风险,特别是在办理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伪造、变造票据进行活动;新兴结算工具信用卡产生的恶意透支,以及银行“双人经办、双线控制、相互制约”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至使银行资金和资产险象环生,风险实为不小。当前票据方面的活动之所以猖獗,除了社会环境和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作案,手段比较高明等客观原因外,基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机制不严密。由于印、押、证三分管的制度坚持不严格,至使一是少数利欲熏心的银行工作人员利用业务之便,置法规、制度于不顾,盗用联行资金;二是银行汇票兑付行,领现手续不严,银行汇票可以转入储蓄存款帐而任其取现;三是因会计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有了失误,就会发生错发、误发、漏发、迟发,不仅延长了资金在途时间,还会给不法分子套用联行资金以可乘之机;四是电子汇划业务存在的风险。近年来,为了加快资金汇划速度,银行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务,实现了电子联行。但通过电子联行汇划的资金,仍然存在着大量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也会发生“天上几秒”“地下几天”的现象。 三会计管理风险。一是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引发的银行风险。二是制度不落实而产生的银行风险,有的会计部门违反会计帐务处理规范化原则,不严格执行会计操作程序,有的违反会计帐务处理授权分责原则,越权处理会计帐务,有的违反帐务处理监督制约原则,对联行印、押、证“三分管”制度坚持不严,有的违反帐务核对原则,重帐务核算,轻帐务核对,有的违反保密原则,对会计工具和数据管理不严,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随意搁置,有的电脑操作人员向他人泄露操作口令或程序保密指令,等等这些都是形成银行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银行会计管理工作 一强化认识,加强领导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社会环境相对复杂、法制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银行会计的认识不高,或不坚持制度,或违法违规经营,或疏于管理,或钻政策空子,这些都是诱发银行风险的温床。因此,我们要在认识上,摆正银行会计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银行会计是银行内当家的认识,强化银行能否坚持贯彻执行会计制度作为衡量一个会计单位基础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志,牢固树立银行“三铁”观念。各级银行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银行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会计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在强化管理中,必须把银行会计制度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把会计人员行为管理作为重要措施来抓。对会计人员不断进行业务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要大力树先进典型,宏扬正气。另外领导要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处在一线的负责同志要经常关注重要岗位人员的言行,及时交心谈心,预防发生问题。同时还必须经常性地对银行会计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缺什么补什么,坚决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有效防范银行风险的产生。 二强化内控手段,真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纠。 一是坚持“双人经办、双线控制、相互制约”的原则以及印、押、证三分管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对重要岗位人员的约束机制,重要岗位人员适当进行轮换,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员担任得要岗位的工作;三是经常进行查库,检查有价单证得要空白凭证的领用、保管和使用情况,全面实行事后监督;四是针对各行在计算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要加强电脑操作制度的建立健全,做到操作定型、处理规范、人员固定、密码注册、责任分明;五是对内部职工犯罪的决不姑息迁就,一经发现必须严厉惩处。 三强化制度约束,落实管理责任制度约束是在银行会计每个运作环节和工作系统中建立起来的,包括各岗位职责、业务活动规程、部门制约制度等、整套行为规范及内部管理制度。是银行内部制约机制的核心。一是要建立和落实银行会计内控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的情况作为一把手、分管会计工作的副手和会计主管人员年度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和落实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检查考核责任制,成立银行会计内控管理检查考评小组,对银行会计的各个部门、会计运作的各个环节以及会计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并实行按月结帐,按季考核,年终评比,对执行规章制度好的单位和个人优先给予专业技术职务晋级或适度的物质奖金和精神鼓励,对有章不循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批评教育和下岗培训后上岗,对违反制度规定,且态度恶劣,造成内部失控,造成资金损失和发生经济案件的要追究经办人和领导人员的经济、行政乃至法律责任。 四强化会计检查和分析,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一是组织会计检查专班,定期或不定期对银行会计工作开展检查,重点检查其贯彻《会计法》、《银行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促进银行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完善;检查帐务记载是否正确,发现差错及时纠正;检查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促进会计人员提高政治、道德和业务素质;二是按季开展银行会计分析,重点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结合统计调查的有关资料,分析银行资金使用及质量是否正常,分析银行成本的高低及其影响原因,分析银行制度是否健全和完善,分析是否存在各类风险,并及时研究应对之策。 五强化依法运作,依法管理。 在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除了有制度约束外,还必须加强对银行会计的依法管理。特别是《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会计法》等法律法规都对银行会计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法律依据,同时也给我们依法加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因此,我们一是要组织银行会计人员学习、宣传、执行这些法律法规,使依法进行银行会计运作的管理成为他们自觉行动;二是推行金融执法责任制,行长要与会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层层签订执法目标责任书,把会计部门要执行的法律法规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三是为保证执法责任制的推行,还必须制定《量化执法标准制度》、《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制度》等制度规定来进行约束,坚决防止和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等现象。 六强化银行会计队伍素质的提高。 会计的规范运作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实施,都必须依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精、管理水平高的银行会计队伍,因此,我们必须对银行会计人员进行五项教育:一是与党的方针政策出台相适应,组织会计人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常中央保持一致;二是与金融改革形势相适应,组织会计人员学习金融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金融改革理论等;三是与依法运作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强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岗位培训教育,特别是要加大电脑培训和银行会计基础知识培训的力度;四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五是进行综合治理和三防一保的教育,对会计岗位的人员要严格把关,经常考核,要教育他们时刻关注防盗、防抢、防,确保银行资金安全,同时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与黄、赌、恶习绝缘的会计队伍。 七强化审计部门的稽核监督作用 各行审计部门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独立行使对银行会计管理的内控监控职权,要拓宽审计稽核监管业务范围,除了传统的业务和项目外,还应把外汇、信用卡等新兴、中间业务纳入内控范围,同时要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真正把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工作落到实处。

公共管理学论文怎么写

广泛的公民参与可以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它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公共管理硕士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范文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强化问题分析

实验研究作为较成熟的研究 方法 ,可以引入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知识创造的方法,其本身也需要结合所应用的学科特征被研究而发展。基于这两个层面的考虑,借助于本期的两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报告 ,这里对实验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概要性讨论,以图引起公共管理学者的深度关注。

一、公共管理学科应加强的实验研究

学术研究的基本任务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及其应用。其中,关键和困难的环节是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机制的解析,而这,在现代科学研究范式意义上,体现为对其因果关系及其机理的分析与验证。由于自然,尤其是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自然情形下的观察是被动的、表面的。因此,如何主动地、深度地、操控性地进行因果关系机理研究,就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论的追求目的。基于西方____宗教信仰中的理性学派传统,萌芽于文艺复兴后期,成形于近代资本主义早期,完善于科学理性昌盛的20世纪中期的实验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其影响力如此之强,以致如哲学这样高度抽象的学科,也出现了如“实验哲学”这样的研究方式(Knobe,2012)。政治科学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进展较为滞后。有人对《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所发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估,发现该刊所发表的真正实验研究论文出现于1992年以后。1950—1992年,美国政治科学三大主流刊物《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PSR)、《美国政治科学杂志》(AJPS)、《政治学杂志》(JOP)共发表实验方法类论文58篇,但之后的1993—1997年5年间,却发表了实验 文章 28篇,占到1950—1992年所发表的实验类论文的33%。21世纪头5年,政治学实验论文更是快速发展,三大刊物所发论文47篇,这还不包括14篇问卷实验(SurveyExperiments)论文。政治科学的实验研究已从偶尔为之,发展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和有影响力的研究范式。实验研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也有不少应用(Hyde,2015)。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LinOstrom)之所以能够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其实验方法的娴熟应用不无关联(Morton&Williams,2010)。至于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较为滞后,直到近期,才有意识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Jilke,etal.,2014)。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是值得大力推动的、有巨大学术潜力的研究方式和领域。基于实验研究的优势,《公共行政评论》本期推出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实验方法为手段的专栏。之所以推出以实验研究方法为主题的专栏,旨在凸显本刊的学术意图———推进实验研究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尤其是推动具有中国学术气息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基本逻辑与问题

如今,实验研究方法已成为成熟的学科,全面介绍其状况、学理是本导语不能胜任的,然而,为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提纲挈领式的核心思想介绍又是必要的。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有诸多种界定,一般是指理论驱动(即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下,在典型或人为特定的条件下,采用科学仪器、设备,主动干预和控制研究对象,获取因果关系科学事实,验证理论假设的研究方式(Webster&Sell,2007)。实验法的基本逻辑是:①确定研究问题,构建理论框架;②理论操作化,包括理论命题变量指标化,因果规律的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化,指标数据化,统计方法适应性选择等;③实验操作与监控;④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形成理论结论。这是一个从理论意图到变量操作,因果关系解释,形成理论的多阶段过程。其不同阶段的具体方法、方式(如理论构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构成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论知识体系。随着自然和社会科学实验研究的发展,如今已成为包括诸多实验方法和统计方法的庞大、复杂学科体系。实验法之所以被视为科学研究的经典方式,在于其人为性、随机性(Randomization)和操控性(Manipulation)的特征。人为性指实验研究往往是通过人为设定环境或条件,构造“纯”理想的事件环境,并在此环境下观察、测量被试的行为变量;操控性指对理论的变量关系进行呈现、控制、强化等,使所研究的因果关系得以重复展现,以发现其内在因果机制;随机性则是以随机原则控制被试、条件,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的、内生的或外在系统误差带来的,保证因果变量的普遍性。正是运用这些方式的综合应用,使科学研究最为关注的因果关系可以从复杂的社会 文化 背景下被抽离出来,以操控的方式进行验证,从而对不确定世界的内在机制给出确定的解释(Palfrey,2009)。实验研究最为人所诟病的问题是外部效度问题。外部效度指科学研究中的实验结果类推到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其他母体或环境的有效性(Webster&Sell,2007)。用更通俗的话说,即人为实验条件下的研究发现推论到现实情境所产生的失效现象。对于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问题,学术界有不少争论或解释(Webster&Sell,2007)。

作者认为,应这样理解:一是,实验研究的优势是内部效度而非外部效度。应当承认,实验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外部效度困境确实存在,但不能因此而对实验研究的价值完全否定。实验研究的根本特质是以操控的方式对所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因果关系呈现、验证,从而对事物的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所罗门•阿希(SolomonE.Asch)的从众实验情境在真实生活几乎不会发生,但恰恰是实验室的从众研究给出了如此令人震惊的从众现象(Asch,1955)。二是,实验研究的结论有特定的逻辑界限。每一种研究方法的结论在推论上均有其逻辑依据,如果说问卷调查法的结果适合分布式推论,个案研究方法的结论适合结构式推论,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发现则只适合因果关系性推论。因此,实验方法做出的结论不应是分布式推论或结构式推论。而这一点,不要说刚刚从事实验研究的学者,甚至是有 经验 的学者,也可能无意识地把因果推论逻辑转变为分布式推论逻辑,从而带来外在效度的严重误差。此外,实验研究还有一个常常为人批评的问题,即研究结果发现往往是“不过如此”的常识验证。对此,人们可能会说:“我感觉就是如此,还需要做实验吗?”实验研究的确有这种现象,即通过细致、严格、大量的实验,证实了常识。对于这一似乎费时费力、似无必要的现象,学术的理解应这样:一是,生活常识的证实即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即使一个资质一般的人,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深度 反思 ,对某一现象的分析、解释也可能是对的,但在科学的因果关系验证标准看来,这是不可靠的,对其检验乃是人类理解自身的学术任务;二是,对于生活常识的判断,学术的研究往往能够给出常识之外的新理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知道,人有服从性。这是对的。但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Milgram)经典服从实验不仅证实了这个生活经验判断,还给出了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在进行实验之前,米尔格兰姆曾就被试的服从比例对其心理学家同事进行了调查,他的同事判断,只有少数几个人,甚至只有1%的被试会完全服从实验指令,直到使用最大伏特电力进行惩罚。但结果却是,在第一次实验中,就有65%(40人中超过27人)被试完全服从惩罚指令,直到450伏特的最大惩罚度。尽管被试在服从命令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不太舒服,甚至说想退回实验的报酬,但没有被试在到达使用300伏特电击之前拒绝服从指令(Milgram,1963)。该类实验的元分析(Meta-analysis)发现,被试愿意施加致命的伏特数的比例约在61%至66%之间(Blass,1999)。由此可见,实验研究能够对常识判断有深度的补充。

三、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应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如今,实验研究已成为成熟的研究方法,甚至不少学科已形成了有自己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体系。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性、政治科学等。公共管理科学开展实验研究,虽然存在汲取与追赶这些学科的任务,但也要注意形成自己的实验研究特色:首先,应依据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使用实验方法。实验研究虽然涉及大量的技术甚至技巧问题,但根本看,是以理论构建为驱动的,而理论构建,不同学科的逻辑基础是不同的。就公共管理而言,即使从最直接、简单的定义理解,公共管理的特征是政治—文化—社会性的。显然,这不同于个体性的心理学研究,也不同于效用最大化的经济学研究。由此,简单借用心理学或经济学的实验理论或方法就可能出现底层的的不契合问题。那么,该如何以公共管理的学科特征进行理论构建?不同学者会有自己不同的选择。如果要在这里给出具体的建议,笔者的建议是,采用“问题中心,公共管理 思维方式 ”的研究策略,即从公共管理的真实社会情境中,发现研究问题,以其总体性状态和内在逻辑为基础,以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理论框架。现代学科有分别和界限,但“问题”总是在“那里”,“问题”是不分学科的,故而,若简单地以某一学科或某种理论为解释框架,有可能肢解“问题”,使研究“问题”失真。但是,现代学科毕竟有自己学科立场,而学科立场突出体现在学科的思维方式上。如心理学的思维方式突出表现在以还原分析的方式研究心理活动的因素及其机制。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方式虽然有不同理解,但大概可以理解为,以合法性和有效性检视公共管理活动与政策的恰当性,以此为内在依据,构成公共管理研究的“问题框架”。至于具体的构建方式,因素—结构—功能的此为策略是可资借鉴的方式(景怀斌,2011),即从公共管理的视野看,所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是什么?要素间的结构是什么?结构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其功能在合法性与有效性方面的表现如何?等等。进而,采用实验方法验证理论判断。其次,公共管理也应注意形成自己学科特有的实验方法。不少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实验方法。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早期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历程分不开。而且,心理学不断汲取新的技术方法扩充实验方式,如心理学汲取了脑神经研究手段,形成了脑认知研究实验技术。类似地,公共管理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科特征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法?理论上是完全可能的。当然,这需要艰苦的学术努力才能实现。第三,同任何方法都有局限一样,实验研究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实验研究虽然需要大力推进,但它不是“包打天下”的唯一“法宝”,应根据研究任务与问题“采用”,而不是为显示“高大上”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本期的两篇实验报告是这方面的尝试。其中,《观念形态激活对公共问题决策的影响与机制》即体现了“问题中心,公共管理思维方式”的研究策略。

所谓“问题中心”,既是以中国社会出现的观念形态争论为研究对象———试图回答“人们为何以掌握真理的感觉有偏见地认知”社会现象的理论机理,形成了观念形态如何扭曲公共问题决策的研究议题,“公共管理思维方式”即以把此问题置于合法性与有效性检视来设计具体研究问题,而不是借用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在这一思维方式下,采用3(“左”“中”“右”观念形态)×2(激活、未激活)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观念形态激活控制,验证了观念形态激活后对公共问题决策的扭曲现象,进而分析了其机制,为公共问题决策提供了若干建议。另一篇实验论文《如何有效征税:来自纳税遵从实验的启发》则从实验经济学的角度,考察税率对人们纳税遵从以及国家税收收入的影响。实验分析,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法定税率越高,纳税人逃税越多,但纳税额却越高的结论。作者针对A-S模型或者道德—契约模型的解释局限,以“前景理论”来解释这一发现,将纳税决策过程看成纳税者受到“逃税利益”和“心理机制”双重影响的结果,纳税人会以“法定税负”为其决策参考点,逃税可以带来额外心理收益,纳税人又对这部分收益表现出敏感递减的趋势。这就说明其为何在较高税率时,即便逃税更多、自愿纳税却也更多,从而为如何有效征税提供了实验理论依据。总之,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已成趋势,需要跟进,但公共管理又如何在此趋势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征,更是学科任务之一。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面临着引进与创新的双重挑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范文二: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分析

1文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在内容方面,文化必然会给公共管理活动带来一些作用,比如针对社会成员建立行动规范,将其观念限制在一定范围或是方向上,构建社会文化环境等,也就是说它让公共管理系统的思维和动作能够和文化环境匹配在一起,达到平衡的状态,否则就会失衡。拿行政活动来说,这种活动的最终效果,大大受到行政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比如其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做事态度等。也就是说,在公共管理活动这一领域,文化环境和行政系统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仅仅限于管理主体方面,而且还会对其客体产生作用。考虑到管理主体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文化环境下,所以,要确保主体所进行的公共管理工作在质量和效率方面有所保障,必须确保主体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积累。也就是说要让主体和文化彼此间能够变换,让文化催生主体的改变。文化对客体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通过社会传递给客体的。在社会环境下,文化倾向是决定物质转换关系的原因之一。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优势的文化,会让其他文化朝着自身倾斜和发展。比如,市场经济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和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公共管理活动越来越提倡民主、公正、服务。由此可见,文化观念确实会对公共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形式方面,由于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多样化,这一性质的存在使得公共管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如果文化环境对公共管理系统提出了正面的要求的话,就会让系统的思维和动作逐渐向前者靠拢,公共管理系统要实现综合绩效的全面提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文化所拥有的正面价值和要求纳入进来。文化之所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和很多因素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历史、政治、民族等。比如,国内很多政府机构和部门作为一种实体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政府部门人员在其中兼任某些职务。又或者是政府部门合法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获取一些经济收入,比如售卖公共服务等。这些现象都是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因此,如果要提升政府管理部门体系的效能,并使其拥有更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必须在文化决定公共管理精神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塑造文化环境。纵观中华民族政治变迁历史,一些历史上的有识之士所提出的“洋为中用”、“托古改制”等改革理念,其本质就是以文化环境的革新为切入点,实现行政框架的改变。另外,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文化,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冲撞,结果或是继续排斥,或是融合在一起,因此会给公共管理系统造成多样化的影响。如今,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种符合时代特征的改革 措施 得到执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无法避免地和历史遗留下的老思想、老观念产生冲突。比如勇于创新和墨守成规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就是我国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最有力的佐证,它们揭示了文化和社会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向民众传达了政府公共管理的特征受到文化影响的认识。文化对公共管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会一直存在,因此对文化的利用以及研究也必须得到重视,不能中断。

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公共管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公共文化以及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

2.1公共管理理论行政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市场理念与公共理念的融合:

根据公共管理理论可知,从本质上看,市场文化和公共文化融合即为对政府公共管理效率的要求,这是政府公共管理市场效率理念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公共行政观念中,政府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公平、公正方面,以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为追求,忽视了自身所制定的政策在市场的执行效率,忽视了资金的市场价值。公共管理理论没有否定公平、公正、预算的作用,而是将部分政府注意力转移到资金市场效率方面,也就是在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水平。所以,在进行公共管理革新时,政府会将更多的关注倾向于服务质量方面。

2.2公共管理理论的行政价值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对公共行政内部所包含的关系进行审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构建和更新自身对国家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等多种关系认识的过程,这是对以往公共行政理论所倡导的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公共管理认为,公共行政应该追求公共价值以及市场价值,而且努力将两种价值归于一个方向上。公共管理理论是由“公共理论”和“管理理论”所构成的。前者突出显示公共管理组织所具有的公共性,认为公共行政的需要承担起对政治和公民的责任。后者的理论来源于现代经济学以及 企业管理 理论,它将企业这种经济主体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公共部门中来。过去的行政学理论,往往都是在“公共”和“管理”二者中择其一,这种问题在公共管理理论中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把公共管理理论引入到行政学中来,有效地将“公共”和“管理”同时纳入到行政学范畴内。公共管理所追求的价值即为提升行政民主政治责任意识,它以议会和行政、政党和行政等多种关系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在既定的政治背景下,行政所表现出的适应性以及敏感性。以往的行政管理在寻找将行政和政治分隔开来的方法,该怎么样确保行政不受政治的影响;而公共管理理论却提倡让行政去主动适应政治,同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公共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政府外部的正式生态环境因素,对公共管理产生的复杂的作用。“公共理论”从管理人员面对的公共生态环境入手,强调公共管理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对环境的敏感性,特别是当政治中混有多元民主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能够意识到环境的变化并据此调整策略方向。“公共理论”一直在尝试寻找一条实现行政官僚体系和民主共存的途径。对于欧美国家所实施的民主体制而言,文官的选拔并没有采取选举制或任命制,不过他们被法律赋予了行政和政治权力,这是他们执行社会价值分配的必备基础。在实践中权力的度是很难把握的,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政府的期望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他们希望政府在社会经济建设方面有所作为的同时,又希望政府将重点精力放在革除弊病方面。因此才会构建很多程序来对政府进行约束。在民主政治体制背景下,官僚行政组织对民主的控制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种,赋予立法机构对行政部门的监控权;第二种为政务领导,也就是构建政务官和常任文官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2.3公共管理的行政组织文化创新:

利用公共管理理论作为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指导,具体措施为将决策权和执行权赋予不同的机关。成立在人事和财务方面能够自我管理的行政执行局,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实施行政执行管理。执行机构体制或执行局制作为一种行政执行体制,其主要的特征在于对决策和执行实施分权而治,具体来说,将位于现行科层制中的中下层组织单独抽离出来,让其实现独立经营,并将编制、人事、财务等权限赋予掌控经营大权的经理。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从上下级变成了合同关系。行政执行局的成立有法律作为依据和保障,其主要职能在于执行政府政策以及向公众提供服务,在技术、专业、监管等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性,业务之间的关联更小,不再具有政府职能部门的性质和属性,但必须接受政府部门的管理。执行机构不能制定政策。执行机构的正式成立,说明政府组织机构已经转向执行机构包裹核心政策司的形式,其中核心政策司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政策,执行结构的职责为确保政策能够落实,并提供服务,这和以往作为下级单位直接听命于上级部门和领导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从行政角度来看,执行机构和政策核心司不是前者隶属于后者。后者对前者的领导是通过合同实现的。将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开来的思想,实际上是公共管理中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融合在一起后产生的。在进行这种行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组织内部就的行政组织文化也会慢慢发生改变,主要特征在于让行政组织更加重视绩效、服务质量以及商业价值。绩效指的是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前提下,行政管理必须追求更高的绩效,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比如合同管理、组织结构简化等,促进行政组织理性和灵活性的全面提升,最终实现组织效率的大幅提高;服务指的是行政组织要转变对公民的看法,将公民当做顾客一样为其提供服务。只有服务质量得到了提高,公民满意度才会相应地提高;商业指的是要将公共服务当做一种商品,然后再推向市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甚至是私人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实现市场竞争目的。

2.4公共管理的行政治理观念创新:

公共管理使得公共文化和市场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并将二者引入到行政改革建设领域,在政府内外部展开改革。内部改革即为执行局的成立和实施,外部改革即为号召公民参与进来,充分利用公民和社会的作用。后者体现了公共管理对行政治理的颠覆性认识。在公共管理领域,有两种思想是极力推崇这一点的,即“重塑政府理论”以及“治理与善治理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管理理论就是“重塑政府理论”。该理论认为,政府改革的主导者必须拥有企业家的精神,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力量。具体来说: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政府进行重新定位,政府不应该成为改革的执行方,而是应该把握改革方向。通过购买的方式,将改革执行任务交由其他组织,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公共服务产生和提供的过程。其次,对于改革中的资源来说,政府要做的事即为穿针引线,充分调动各种稀缺资源,完成改革。政府利用民主程序,为社会需要指定目标。同时,发挥私人部门的优势,不断进行商品和劳务的制造,引入非政府组织,提供更加全面的公共服务。这里提到的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第三部门,即志愿或非营利性组织(不包括以往的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这些组织的所有者或控制者往往都是个人,它们能够提供能够满足公众需求的服务或产品,但目的不在于赚取经济利润。最后,政府服务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呈现出来:传统形式,比如制定并实施的法律法规、税费收缴、发放经济补助等;创新形式,比如和民间组织构建合作关系等;先锋派形式:成立基金、市场重构、号召志愿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等。公共管理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理论成果。上世纪九十年代,治理与善治理论开始崭露头角。在该理论框架下,公共事务管理的措施有:合作、协商、整合目标等。从本质上看就是构建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公众利益的合作关系。它所构建的管理机制用合作网路的权威取代了政府的权威。该理论所倡导的观点为:第一,除了政府之外,其他公共和民间机构也扮演着公共管理主体的角色。它否定了国家权力中心即为政府的观点,如果公共和民间机构对合法权力的应用受到民众的肯定,那么它们也会因此成为权力中心,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所属层面的差异。第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国家开始和公民、社会共同承担责任,这就会导致国家和社会、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彼此间权力和责任慢慢混为一谈。第三,对于集体行为而言,其所包含的所有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为了促进彼此目标的实现,这些机构和部门往往都会进行资源的交换,并通过交流寻找目标的共性,这样所有的参与者就会和政府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帮助政府处理一部分行政事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四,善治模式实际上是非常理想的。善治指的是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促进公共利益的提升。从本质上看就是由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共同管理。为了能够让公民肯定公共管理活动质量和成果,管理机构和活动必须尽最大努力解决公民和政府、公民内部的利益矛盾。要达到善治这一目标,政府和公民都必须进行奋斗并且开展合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权利,和政府构成公共权威并共同构建和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事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些年来,我国民间群众在党的号召下创立了具有多种形式的公共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已经积极的参与到公共事业的管理和实施当中,其为有效的弥补了当代政府能力的不足,充分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公共管理职能。但是由于起步晚、发展快造就了当代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并完善,其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迫切解决。

1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和特点

1.1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概念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由国家政府主导,通过利用国家政府的公共服务机制吸引非政府部门、社会公益机关、个人团体等广泛参与、共同合作的一种具有层次多样性、范围广泛性、参与密切性特点,并将管理环节同实施环节相互结合的一种具有综合管理性质的庞大系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教育 问题、居民生活质量问题等一系列有关民生、民策的以人为本思想逐渐根植人心,并被我国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在党十八会议当中,也不断强调要将改善公共设置、道路交通、居民生活环境等问题的改善作为新时代我国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目标。这些单位的创立和有效管理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增添了强大的推动力。

1.2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种属于我国所规定的行政管理范畴的,其是行政管理的分支体系。虽然最终都是为了让我国行政管理更好的达到其目标,但是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也有属于其真身的特点,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所肩负的责任、职责不同。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是隶属于、仅次于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务院的。国家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是指由国家政府机关、权力机构所制定的有关管理国家整体事务、社会整体公共事务以及机关单位内部事务等等与建立行政管理机制、行政管理规范准则等有关内容的集合。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实则是隶属于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可以说,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上层建筑,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经济基础,其发挥的作用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上层建筑的构建,通过整合民间非政府部门、机关力量而帮助我国政府机关更好的实现其职责,通过有效借助第三方公益机构、非盈利机构、具有高社会道德素质企业的功能充分将这种管理根植于广泛的社会和人民群众当中。

第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企业所具备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根据亚当斯密的《财富论》当中所引述的观点可以看出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为了给其所有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所具备的行政管理体制就是为了控制人、控制政府帮助其完成利润计划,提高盈利额度。而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一种偏向非盈利、社会化的体制,其更加强调对消费者、供应商等一系列社会利益相关者的道德责任。与企业相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为了让广大群众的投资、消费、捐赠更好的进行二次分配,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良好循环。

2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国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构建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良好风尚 文化 的塑造、以人为本大众道德素质的提高。

2.1 民间公共事业管理的薄弱

我国政府政策环境和资源背景为当代民间的公共管理事业管理体制构建提供良好的保障。最近几年来,随着以个人、集体名义开办的学校、医院、养老院、救济所等社会福利机构不断涌现,其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从而,让我国民间创立和组建的公共事业管理格局更加明朗。这些优秀的以社会福利导向为准则的企事业单位也已经成为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不断走向完善的核心力量。虽然近年来发展速度过快,范围扩展很广,但是却并没有赶上人民对物质文化、精神道德改善的事实需求,这些事实的背后出现一些隐形问题。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在民间的准入标准过高、聚集行为严重,让更多的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和偏远地区并没有充分的享受公共事业成长的硕果。

2.2 公共事业网络化进度缓慢

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影响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式大多局限于医院、学校、救济单位等形式建筑基础设施的建造,而忽略了社会公益宣传、公益影响力、人民收益程度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状况日益改善,让我国人民对政府设施、交通出行、空气质量改善等有关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愈发重视。那么,一些传统管理制度所构建的设施由于技术落后、修缮缺失,让人民群众的使用效率大大折扣,而丧失了这些公益事业设置建立的初始目的。而优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势在必行,网上挂号、网上搭车、网上预订健身器材等由于公众健康、身心发展的良好项目应当成为今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构建的重点。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弥补中国人口快速增长而造成公共事业成功均摊的劣势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2.3 公共事业规范化程度偏低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由于起步较晚,在其规范化程度较低。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监控的问题。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整个世界都步入了网络时代,中国居民每天上网时间也达到了4个小时,网络、网络不真实行为也成为了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构建的拦路虎,而缺少对网络合理监控的规范化制度、没有对公众日常防范欺诈行为进行良好教育是主要原因所在。另一方面,是我国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自控能力不足。除了网络等行为严重损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规范之外,对于我国政府当中频繁出现的道德败坏、贪污状况也应当引起重视。很多号称慈善机构的公共事业单位假借 儿童 、妇女等弱势群体利益在网络上为自身勾揽钱财行为频繁发生。

3 构建我国公共事业创新 管理体制的对策

3.1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构创新

我国公共事业单位非常多,但是受到我国 经济体制的固有限制,大多数都是由国家政府投资打造,其内部被注入大量国有资金和资产。与国外相比,我国公共事业单位内部结构层次单一,集权程度较高,对决策战略传递速度偏慢,单位内部官僚制度、徇私舞弊现象严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整体结构是整个体系的框架,所以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这种局面实行 组织结构创新。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能够使组织结构信息传递更有效率,与此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组织运行的风险,能够帮助基层服务人员免去开展活动层层签字的困境,非常有利于公共事业管理单位与基层民众交流,让其发挥真正的效用。创新式的组织结构还有更加有利于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够将国家赋予其职能发挥到最大,在充分整合 社会、国家资源情况下让公共事业体系构建更加科学。我国可以采用这样的做法,例如:对于公共管理事业单位组织结构的设置可以采用多项事业部合一的形式,将之前复杂的组织分支进行优化,完善现有服务形式、宣传形式,让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与此同时也能够让公众享受到公共事业管理的多元化服务。

3.2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

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制度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领导决策制度创新。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核心,领导是每一项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科学的领导决策制度要求领导在对项目开发、实施过程中要敢于下放职权、为才适用;第二,人才制度的创新。优秀的准则、规定需要人来实行,而我国现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当中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性格多样。要想更好的为人服务,从事非公益性事业,就需要拥有具有管理、经济、服务、公关等各个方面的人才;第三,财务制度的创新。非公益事业 发展、民间公益事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民众对互联网高效办公需求与日俱增的状况下,拥有高度监管的财务制度将能够将从社会募集、政府划拨的资金用到实处,从而为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构建注入发展的动力。

3.3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 方法 创新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需要创新的方法。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中不仅需要引入科学的方法,还需要完善多元化的管理手段。科学的多元化管理方法能够促进组织结构运行效率,并且能够通过创新方法进行动态预算、动态决策,从而让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和世界接轨。科学的多元化管理方法需要相应软件和系统的支持,我国政府和民间非公益事业团体单位应当做好投资、筹资、融资决策和规划,充分改善现有互联 网络建设现状。公共事业管理的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要改善现有方法,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应当更多的关注人民的需要,从大众生活中、工作中寻找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问题,从公众的切身感受中了解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构建的效果。

4 结语

在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又相继出台了“小政府与大社会”等一系列改革方针、实施政策,政府职能也发生了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作者相信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将会越来越完善。

一、引言

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强化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和提升本科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我国高校持续在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国内众多高校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加强,也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案和 措施 ,但是还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尤其是人才培养没有很好地与专业建设有效的对接。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设立的本科专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到2012年,全国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经突破了500所。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立的背景不同,在专业面广而综合的目标定位下,大多数高校在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专业特色,使得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面对迅速变化的知识环境和社会现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效地掌握日新月异的各类知识和技能是前提,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创新机会则是确立其事业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每位大学生既要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同样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本文在介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该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完善模式,以实现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强化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专业设置目的与现状

(一)专业设置的目的。教育部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 保险 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目的在于顺应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满足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人才需求。

(二)专业设置现状。从全国范围来看,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广泛涉及到医学类、体育类、师范类、农林类及 财经 类等各种高校。大多数的高校都是依托本校原有的学科基础来举办该专业的,所以各个学校在专业方向的设定上各有侧重,形成了文化教育、艺术、卫生、环保、农业、社会保障等专业方向,授予的学位也涉及到文学、法学、医学、农学、工学、管理学等。但是,以“事业单位”和以培养进入“公务员队伍”为就业目标的课程设置,在凡进必考的政策体系下,限制了学生的就业区间;加之,传统的事业单位正处于不断的改革之中,对相关人才需求的数量较小。在双重的就业压力之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极其严峻的困难,地方高校尤为突出。目前,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大都是依托原有优势专业的相关院校,而那些既无专业依托又无学校名气支撑的地方院校,正经历着培养目标模糊、毕业学生就业困难、招生难以保障等系列尴尬处境。

三、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定位宽泛,就业竞争激烈。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类型。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借鉴国外“第三管理部门”,而移植到国内的新型专业,所以不仅社会大众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甚了解,甚至个别办学者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定位也不够科学,在“准公务员”培养路径受阻的背景之下,逐渐向“泛管理人才论”的培养方向转变。

在培养目标模糊的情况之下,加之专业深度有限,造成学生在管理领域与行政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领域存在竞争,尤其困惑的是在该专业所涉及的领域都有相应专业培养专门学生的背景下,使得专业的目标定位与就业方向存在较大偏差,“通”而不“专”的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的劣势。

随着用人单位学历门槛的不断提高,加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该专业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硕士学位点,加之深造对口不明,也为跨专业报考带来不小的难度。

(二)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高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门类,专业与专业之间应该有较为明显的分工与区别,这是高校专业特色培养课程设置时必须遵循的基本逻辑。

虽然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广泛涉及到多种类型的院校,但各相关院校并没有根据自身优势在办学模式上体现出特色。雷同的目标定位,造成培养模式单一,办学理念不明,学科优势不明显,且与市场需求不紧密。该专业的设置大都依托于原有专业,或与传统行政管理专业相似,受师资、学时的限制,沿袭了传统教学中大而宽的课程设置,导致多数院校多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三)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式单一。作为偏重管理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根据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对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授业,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继承了过时的观点,缺乏知识的创新。

另外,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短,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设计。专业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实践任务,各自分散联系实践单位,这其中又以企业居多,而且实践内容和该专业要求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实践效果,不能与公共管理学科特点紧密结合,限制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特长的发挥。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方向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既是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竞争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来看,却与这一理念相去甚远。为此,要深化教育模式改革,鼓励学生实践与创新,有针对性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才能进一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需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以实现创新型、实践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重组教学模式,提升 教育质量。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应以基础理论教学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所以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既要反映出“宽口径、厚基础、强 实践、重创新”的教育特点,也要体现出因材施教,尊重个性的素质型教育方式。为此,需要构建“两段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基础段按照专业大类,打通基础课,同一专业类的各专业设置同样的基础课;在专业段主要进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并以实践课教学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3年起我国各高校陆续实行“按大类招生和培养”,所谓“按类招生”是指学生在入学时按专业大类学习基础性课程,通过对大类学科内各专业的了解,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 爱好 和特长,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自主选择专业的过程。

通过大类招生,可以在一、二年级阶段安排有一定通用性基础课的同时,仍为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可选择的管理类、 经济类等基础课。在对各专业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选专业、强化专业课程、参加创新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势,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升。推行这种先宽后窄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形成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造就了合适的土壤。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拓宽知识面,但同时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意向学生的需求,可充分考虑学生的成才倾向,在三、四年级阶段设置不同“模块”的专业方向课程,提升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为特定方向的发展奠定基础,供不同需求( 考研 、专业就业、跨专业就业等)的学生选修。从优化 社会管理出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同样需要加强社会调查、分析技术和规划技能的培养,学生还应具备熟练 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的能力。

(二)创新 教学方法 ,建立创新导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更突出灵活性和时代性,按照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定位,去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形势。因此,该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不应该只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需要掌握公共事业 组织的运作模式,并能够结合中国改革进程现状,科学预测本组织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创造性地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技术基础。

因此,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推动学生课外学术活动的开展,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途径,也是锻炼学生的 创新思维 、培育科学精神,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的有效方式。目前,多所高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探索,如中国 农业大学启动的“URP” 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福州大学开展的“SRTP”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科研计划的执行改变了过去教师有效指导的状态缺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系统地培养了本科生科研能力,对本科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在此,可采取多样式的途径和方法给予科学培训的机会,增强对专业技能的锻炼,最大限度地提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 经验 。学生在专业定位以后,根据自己的爱好遴选专业导师,并进入导师的课题组,在导师、研究生的帮助下开展学习和研究 工作,并将毕业 论文的(设计)选题结合科研项目、社会经济与生产实际,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种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去确立和拓展自己的知识视域,发现并建构自己独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和认知框架,通过科研训练不仅是把知识局限在书本和专业理论之中,还给学生提供持续学习和探究的动力与勇气。

(三)突出专业特色,强化自身优势。各相关专业院校应充分依托原有学科,结合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寻找与社会经济 联系的切入点,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不同院校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不同院校要依据区域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专业建设与城乡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既体现出专业特色,也避免了专业的同质化竞争。例如,综合性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都放在公共管 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或政 法学院等院系,这些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充分依托所在院系的学科优势来设置特色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在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强化;地方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其他高校所不具备的地域优势,从而其可以基于地域优势形成一定的学科优势,可将专业的建设与城市产业、城市公共事业发展紧密结合,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及自身特有的学科优势来设置特色培养方向。

五、结语

要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模式要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以实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个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学科背景、师资力量、学科优势、教学设备与设施条件,特别是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方向,以及相应的专业模块,办出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具有明显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此,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借助于其他学科的师资力量,加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及国家对管理工作的重视,也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凝练,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公共管理前沿论文2000字左右现在很多不靠谱的,浪费钱不说,还耽误时间。我也遇到过很多次不靠谱的,最后才找到一个靠谱的,他的 Q 2776.450.883 希望对你有帮助。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其选题属于申请学位的学科、专业范畴。 2. 论文撰写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论文中如引用他人的论点或数据资料,必须注明出处,引用合作者的观点或研究成果时,要加注说明,否则将被视为剽窃行为。凡引用他人文字资料超过250个字符而未注明出处者,可视为抄袭行为。 3. 硕士论文 要求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论点、实验方法、成果或提出的意见,对社会发展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论文选题

如果是要写行政管理方面的话,我建议你写电子政府这一块的内容,这一块的内容上网比较好找,资料比较丰富,写起来比较容易。我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写的就是这个,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我的资料可以给你分享,谢谢选用!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论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2.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3.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4.当前我国反腐败问题研究5.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几个主要理论6.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转变7.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适度9.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规范10.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11.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1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13.政府公共形象设计1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15.机关后勤管理问题研究16.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17.我国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与发展18.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19.民主问题研究20.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21.依法行政问题研究22.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问题研究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24.当代中国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2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6.行政决策体制中咨询权力问题研究27.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28.政府能力问题研究(包括财政、协调等)29.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个问题30.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31.村民“自治”问题研究32.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谈33.中俄体制转型问题的比较研究34.中国人力资源开放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35.中国法治文化培育问题研究36.浅谈腐败的成因37.论中国的依法行政38.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9.加入贸易世界组织与我国政府行为的适度40.关于民主问题之研究41.行政体制改革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42.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43.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44.浅议行政财务管理45.浅论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46.论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47.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48.论行政立法与廉政建设49.WTO与中国人力资本的开发50.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51.浅谈创新管理52.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53.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54.论政府办公信息化发展实现的前景55.浅谈中国失业及失业保障体系56.现代行政管理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57.论知识管理及有效实施58.电子商务与政府管理59.浅析政策执行变异的诸因素60.论网络与网络法律的建设 资料来源:麻烦采纳,谢谢!

公共管理曾经被认为是实用性较差,就业前景狭窄的专业,但是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是当代中国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医院病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2、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适定位

3、基于物元分析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研究

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方法 探究

5、延边州加快推进延吉空港开发区电网建设

6、当前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初探

7、探究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

8、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的政府监管职责--以十堰市公交民营化改革为例

9、浅谈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及 经验 启示

10、探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11、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2、推进公益事业单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13、试论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

14、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15、如何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16、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浅探

17、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以乡贤参事会为例

18、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9、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公共 文化 事业单位管理绩效的提升方法--以佛山市图书馆项目化管理实践为例

21、县域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形势分析思路

22、基层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23、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公共事业辨析

24、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对策

2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26、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探究

27、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英语 课程建设研究

28、医院管理保安服务意识和质量的对策

29、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探讨--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顶岗实践为例

30、我国公共事业部门绩效考评体系探究

3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32、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研究

33、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及对策分析

34、我国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弊端及其改革

35、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某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女生为例

36、某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双学位学生专业认知与满意度调查分析

37、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广东 财经 大学华商学院为例

38、会计稽核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作用

39、31所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40、新常态下纳税服务新体系的构筑

4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2、我国农村准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模式的构建--基于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视角

43、新媒体平台下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展望

44、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45、探讨我国档案事业管理的体制

46、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7、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研究

48、医药类院校公管专业复合型人才能力结构的构建

49、医学高校双学位 教育 人才培养的缺陷与对策研究--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

50、长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1、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普适定位

2、基于物元分析的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绩效评估研究

3、当前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初探

4、探究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异同

5、公用事业民营化进程中的政府监管职责--以十堰市公交民营化改革为例

6、浅谈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及经验启示

7、公民社会:政府实现善治的社会基础

8、探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危机及其出路

9、农村 财务管理 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0、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1、推进公益事业单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与探索

12、试论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

13、医药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14、如何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15、政府购买服务的招商引资行为研究

16、事业单位薪酬管理浅探

17、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研究--以乡贤参事会为例

18、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19、新时期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基层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

21、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公共事业辨析

2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23、我国图书馆事业宏观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研究

24、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转型探究

25、我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26、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科学发展研究

27、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之我见

28、浅谈工会在公交企业建设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作用

29、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30、医院管理保安服务意识和质量的对策

31、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人才培养

3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3、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管理 中如何引入激励机制

34、地方图书馆学会行业管理职能研究--基于公共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35、试论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36、论行政伦理教育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大学生信仰建设的作用

37、基于公共管理角度的城市公用事业公私合作困境分析--以公交行业为例

38、我国公共事业部门绩效考评体系探究

39、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0、拓宽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途径

41、对完善公务员工伤 保险 制度的思考

4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43、我国城市排水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4、对传统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改革的研究

45、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探讨

46、我省推进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改革

47、地方公共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及对策分析

48、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WoS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49、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途径

50、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精细化执行探究

公共管理论文选题

1、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公共管理转型的多维度思考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转变

3、网络新闻舆论对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影响

4、公共管理中公共价值的基本维度与认知

5、公共管理中行政管理效率提升的研究

6、论公共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

7、大数据时代公共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8、论公共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9、新媒体对公共管理的影响探讨

10、基于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共管理职能研究

11、公共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12、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3、对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共利益的认识和思索

14、我国交通社会治理政策转型问题研究

15、协同视角的公共管理模式构建策略研究

16、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困境及突破

17、新公共管理与土地行政管理的关系探究

18、和谐社会下的公共管理体系构建

19、公共管理伦理缺失之成因及其对策的思考

20、微信传播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21、浅议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

22、公共管理研究领域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23、基于地方政府公信力的公共政策导向研究

24、公共管理理论对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意义

25、论社会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

26、浅谈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2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析

28、TRIZ创新原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29、网络舆论对政府公共管理工作的影响

30、微博对政府公共管理的传播作用

31、公共管理创新的价值取向探析

32、新公共管理中的市场化工具--“用者付费”

33、浅析公共管理的历史发展变迁

34、探讨公共管理改革中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

35、关于精益政府的理论考察

36、协作性公共管理对我国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启示

37、基于公共管理的社会保障私有化发展研究

38、公共管理中的众包机制: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39、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政府部门的应用研究

40、合同制治理在当代中国的制度变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题目2017

★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2)

★ 公共事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 管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方向

★ 比较新颖的公共管理论文题目

★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2)

公共关系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

★ 管理类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文(2)

★ 公共事业管理本科论文(2)

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公共管理行政管理论文题目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1.论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2.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3.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4.当前我国反腐败问题研究5.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几个主要理论6.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转变7.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适度9.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规范10.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11.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1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13.政府公共形象设计1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15.机关后勤管理问题研究16.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17.我国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与发展18.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19.民主问题研究20.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21.依法行政问题研究22.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问题研究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24.当代中国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2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6.行政决策体制中咨询权力问题研究27.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28.政府能力问题研究(包括财政、协调等)29.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个问题30.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31.村民“自治”问题研究32.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谈33.中俄体制转型问题的比较研究34.中国人力资源开放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35.中国法治文化培育问题研究36.浅谈腐败的成因37.论中国的依法行政38.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9.加入贸易世界组织与我国政府行为的适度40.关于民主问题之研究41.行政体制改革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42.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43.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44.浅议行政财务管理45.浅论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46.论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47.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48.论行政立法与廉政建设49.WTO与中国人力资本的开发50.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51.浅谈创新管理52.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53.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54.论政府办公信息化发展实现的前景55.浅谈中国失业及失业保障体系56.现代行政管理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57.论知识管理及有效实施58.电子商务与政府管理59.浅析政策执行变异的诸因素60.论网络与网络法律的建设 资料来源:麻烦采纳,谢谢!

1.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2.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考3.论政府行政管理的民主化4.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的思考5.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6.论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7.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8.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9.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10.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考11.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12.论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13.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机制14.论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15.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如果是要写行政管理方面的话,我建议你写电子政府这一块的内容,这一块的内容上网比较好找,资料比较丰富,写起来比较容易。我也是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写的就是这个,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联系我,我的资料可以给你分享,谢谢选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在知识产权的利用方面,政府及非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公共管理论文题目,希望大家喜欢!

1.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

2.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

3.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

4.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

5.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

6.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

7.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

8.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9.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

10.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

11.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

12.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

13.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

14.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

15.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

16.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

17.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

18.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19.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

20.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

21.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

22.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

23.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

24.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

25.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6.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

27.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28.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29.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

30.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

31.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

32.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33.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

34.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

35.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

36.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

37.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

38.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

39.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

40.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

41.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

42.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

43.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44.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

45.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

46.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

47.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

48.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

49. 公共政策执行梗塞问题研究

50. 公共政策的多源流框架研究

51.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52. 社区居民自治:现代城市治理模式的基础

53. 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社会工作介入

54. 论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管理

55. 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

56. 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研究

57.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发展问题研究

58. 试论行政不作为及其危害

59. 59.行政补偿概念刍议

60. 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的完善

61. 我国地方政策制定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62. 浅谈“政府上网”

63. 论选人用人方式的创新

64. 关于建立行政机关激励竞争机制的对策研究

65. 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66. 简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及其保障

67.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乡机构改革难点及对策探析

68. 西部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研究

69. 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研究

70. 政府行为失范及其约束机制建立

71. 市场经济发展与政府信用的关系分析

72. 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73.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与市场化改进

74. 非盈利性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75. 论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

76. 政府财政教育投入比较分析

77.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78. 试析公共政策分析中的人本原则

79. 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80.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

81.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82. 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

8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

84. 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85. 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

86. 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87. 电子政府的内涵及对行政发展的影响

88. 地方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研究

89. 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

90. 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

91.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

92. 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93. 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

94.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与新农村的建设

95. 试论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创新

96. 政府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分析

97. 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98.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99. 政府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00. 浅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101. 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义(或宪政主义)去向的理论渊源和发展 102. 政治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103. 当前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研究

104. 税费改革对乡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的影响研究

105. 权力腐败中的59现象研究

106. 我国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07.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108. 居民小区中的物业管理问题探析

109.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新型社区管理

110. 浅谈集体上访的原因及对策

111. 乡镇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112. 我国村级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3. 浅谈政府机关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114. 浅谈入世背景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15. 干部交流难的原因及对策

116. 当前人力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分析

117.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118.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119. 浅谈儒家道德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120. 浅析企业服务品牌的创建问题

121. 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师管理

122.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人事管理的启迪

123. 浅析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流失问题

124. 浅论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

125. 试论电子政务的实施对推进政府作风建设的影响

126. 浅析我国政府的信用建设

127. 浅谈如何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塑造企业文化

128. 社会保障与构建和谐社会

129. 浅析福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30. 浅析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绩效考核与管理(丰俊功)

1、政府绩效管理

平衡记分卡在地方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平衡记分卡在党政部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平衡记分卡在XX市政府XX部门党政管理部门中的应用研究

2、公务员绩效考核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市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XX部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公务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公务员量化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研究

XX市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XX部门公务员分类分等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XX市政府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综合管理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中国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中国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

3、市政学

XX市户籍制度改革研究(选取有户籍制度改革有特色的城市) XX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研究

4、电子政务

XX市政府网站绩效考核研究

电子政务在XX市XX部门中的应用研究

政府采购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

二、行政与政策(于海艳)

1、危机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预警机制研究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

2、户籍制度改革

3、行政垄断

4、行政机构改革

地方政府与市场化改革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改革

第三部门发展与政府改革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研究

5、行政职能转变

中国入世与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服务型政府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探讨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

6、公共政策执行研究

7、当代中国公民参政研究

互联网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

8、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共政策选择

三、政治、制度、社区、非政府(韩丽雯)

1、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

2、 中国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问题

3、 服务型政府的监督机制问题

4、 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5、 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

6、 当代中国的党政关系

7、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探讨

8、 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9、 当代中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问题

10、 当代中国政府的大部体制的问题

11、 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

12、 政治民主建设问题

13、 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问题

14、 非政府组织的法规建设探讨

15、 非政府组织存在的理论基础探讨

16、 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探讨

17、 非政府组织的内部管理探讨

18、 非政府组织对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

19、 城市社区管理的理论基础

20、 城市社区管理的模式探讨

21、 城市社区管理的法律保障问题

22、 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发展问题

23、 建立和完善我国NGO组织监督机制(以汶川地震为例)

24、 简析非政府组织(NGO)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的作用

四、社会学、社保、社会调查、社会工作(王静)

1、社会保障类:

理论类---公平还是效率:当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理性选择与思考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制度研究

农村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当代中国的农村养老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险(养老、工伤、医疗等)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与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反差分析

农民工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可运用社会排斥理论)

农民工就业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研究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五保”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农村扶贫问题研究

城市类-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政策研究

当前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分析

完善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研究

城镇人口结构性失业的突出矛盾及治理体系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建设的实证分析

就业失业类-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促进研究

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障的制度选择

非全日制就业(或灵活就业、自谋职业)的社会保险政策建议

国外失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国际社会治理失业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我国失业预警系统与就业对策研究

转型时期结构性失业的救济及职业培训政策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对我国就业形势的影响 其他--银色浪潮的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险的制度转制成本及其化解

对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架构的思考

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灾害救助研究(以汶川地震为例)

商业保险消费心理研究

商业保险需求群体的实证分析

2、社会现象类:

基于网络社会下的青少年“文化反哺”现象研究

探析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社会流动机制建设

网络民意与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论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现代生长

3、社区类:

社区矫正中的政府角色与社会力量

社区矫正在矫正青少年罪犯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落实及有关对策

从建设市民社会的载体看社区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的角色地位

4、应用实务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

民办高校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状况调查

民办高校贫困生救助体系状况调查

广告对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观的影响;

大学生宿舍文化(或流行文化)现象调查;

人力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地位获得研究

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性别、地区、学校等)及其应对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养老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我国社会志愿者制度的现状分析

某社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某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政府对民间组织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

转型期城市社区自治:理念、问题及建议

试论和谐社区理念下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构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中国社会流动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控制问题研究

5、社会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化结构分析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

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分析

社会舆论与社会风向对当代中国社会政策选择的影响

传统孝文化与家庭代际和谐

五、(多俊岗)

六、(刘亮、黄春梅、陈国杰、蔡敏)

1、行政伦理

2、行政文化

3、社会信用研究(包括信用理论、信用机制、信用制度、信用评价内容)

七、行政法、公务员(胡海春)

1、 论我国公务员的考试选拔机制

2、 公务员监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 国家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4、 论我国公务员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

5、 对完善公务员廉政制度建设的思考

6、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7、 公务员聘用制度研究

8、 中国公务员职务晋升制度的不足和对策

9、 公务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0、 西方文官制度研究

11、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研究

12、 公务员保障机制研究

13、 公务员制度与行政效率

14、 论国家公务员收入的规范化

15、 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

16、 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意义

17、 论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18、 论中国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19、 论公务员回避制度研究

20、 完善我国公务员的选任制度

21、 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22、 中西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23、 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近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

24、 公务员管理研究

25、 浅析公务员的高薪养廉问题

26、 行政法制

27、 依法行政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的若干撰写指南

适应对象:公共管理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MPA

Copyright©bydepartmentofpublicadministration,CSU

专业公共管理研究生论文怎么写

一般来说,MBA论文的写作主要包括选题、搜集材料、调研,总结他人的成果,运用相关理论,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观点,撰写论文等步骤。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一些概念、方法和途径应予以注意:一、MBA论文与管理科学硕(博)士论文取向不同一般来说,管理科学硕(博)士论文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是用数学方法去证明自己提出的一种经济学或管理学的假说,或者是采用新的方法去证明已有的结论;另一类是经验研究,主要是使用统计数据和经济计量模型检验一种理论假说。这两类论文的实质都要求创新性。我国目前硕(博)士论文中还有一些其他形式,有些主要综述,有的是应用理论于某一实际问题的探讨等。不论何种形式,经济管理学科硕(博)士论文都要求创新性,有着较强的理论倾向。MBA毕业论文则不同,具有显著的解决现实经济、管理问题的倾向,注重实战,注重调研和案例,注重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当然其中的理论分析还是必不可少的。它一方面反映了论文的层次,另一方面,也使MBA毕业论文有别于单位的工作报告、汇报等。二、MBA毕业论文选题正确的选题是MBA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论文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题目的选择,因此,可以考虑几个选题的参考原则:1.学术价值和现实要求。MBA论文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揭示经济生活和管理过程中的规律、探求真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对策,促进企业成长、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有学术价值的课题,都应在选择之列。同时必须注意MBA论文面向现实、面向微观的倾向,尽量以所学知识探讨解决实际问题。2.题目不宜大。选题要考虑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个人的理论基础、知识面、知识层次、文字功底、兴趣和科研能力等。客观条件是对选题的熟悉程度、占有资料的条件和指导老师的条件等。选题不宜过大,否则容易空泛,题目一大,涉及面就宽,什么都想说,累死了还说不清楚。例如“中国……研究”一类的题目不宜作MBA论文选题,而“xx企业……战略研究”,“XX开发区……策略分析”之类的题就比较适合,也比较好写。3.写熟悉的对象。MBA学员都有一定时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工作、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可能正是自己的专长所在,以此确定选题不仅写起来容易得多而且富有现实意义。4.借鉴别人的成果。我国开展MBA教育已有十几年,我校也已招了七届MBA学员,已有好几届毕业生,大量优、良的毕业论文都成为后来的毕业生写作论文选题的参考资料。要选出理想的题目,可以从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视点来审视别人的选题,提炼出自己熟悉的类似问题。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拓展法。即进一步拓宽或加深某一问题的研究,如营销策略问题,可以在别人已有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特殊的问题,写出特点来,也可以是对别人尚未研究或研究不充分的问题或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2)换角度法。即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的角度予以论述。例如住房信贷问题,可以从消费者角度来探讨,也可以只探讨其中的消费者信用评级,还可以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或信用制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论述。(3)比较法。即通过对若干研究对象或同一对象的若干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寻找规律,发现关系以达到对要研究的问题的深刻理解,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相关材料的搜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题确定后,相关材料的搜索就非常重要了,一般来说,搜索相关材料可以通过三个途径。1.查阅相关的杂志。一般是近三年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杂志,一些影响力较小的杂志上的材料引用要慎重,因为这些杂志上刊载的部分文章本身就有错误或者说法不严格。2.网上搜寻。网上能看到的相关资料相当多,而且速度快,不过要认真阅读,慎重挑选、引用。3.参考历届MBA毕业论文。历届毕业生的论文中包含了许多经过精练的资料,一些论文中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析和处理也颇具特色,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库。在其中不仅可能找到相关的资料,而且可能借鉴别人的方法。四、构建框架、撰写论文如果将选题和搜集相关资料看成MBA毕业论文的第一和第2阶段,那么在导师的指导下构建框架,撰写论文则是第三个阶段。优秀的论文一般具有相似的特征:选题新颖,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逻辑结构严谨;论据充足,数据可靠,加工合理,使用得当;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见解,有一定的深度;所提方案或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等等近三年来,笔者曾给每届MBA毕业生作过“MBA毕业论文怎么写”的专题讲座,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MBA的社会历史使命、MBA的培养目标和模式;第二部分是MBA论文写作的模式和技巧;第三部分是论文实例评析,时间约为两个半小时,受篇幅所限,写在这里的只是其中大约20分钟的内容,仅供各位毕业生参考。

可以去找论文部落的小编,她们是会帮助到你的~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二)原稿纸页数的分配写好毕业论文的提要之后,要根据论文的内容考虑篇幅的长短,文章的各个部分,大体上要写多少字。如计划写20页原稿纸(每页300字)的论文,考虑序论用1页,本论用17页,结论用1—2页。本论部分再进行分配,如本论共有四项,可以第一项3—4页,第二项用4—5页,第三项3—4页,第四项6—7页。有这样的分配,便于资料的配备和安排,写作能更有计划。毕业论文的长短一般规定为5000—6000字,因为过短,问题很难讲透,而作为毕业论文也不宜过长,这是一般大专、本科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所决定的。(三)编写提纲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编写要点编写毕业论文提纲有两种方法:一、标题式写法。即用简要的文字写成标题,把这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毕业论文提纲一般不能采用这种方法编写。二、句子式写法。即以一个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该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种写法具体而明确,别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费时费力。毕业论文的提纲编写要交与指导教师阅读,所以,要求采用这种编写方法。详细提纲举例详细提纲,是把论文的主要论点和展开部分较为详细地列出来。如果在写作之前准备了详细提纲,那么,执笔时就能更顺利。下面仍以《关于培育和完善建筑劳动力市场的思考》为例,介绍详细提纲的写法:上面所说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都是论文的骨架和要点,选择哪一种,要根据作者的需要。如果考虑周到,调查详细,用简单提纲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考虑粗疏,调查不周,则必须用详细提纲,否则,很难写出合格的毕业论文。总之,在动手撰写毕业论文之前拟好提纲,写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保证原创,知网检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