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建筑结构学报第八届编委会

发布时间:

建筑结构学报第八届编委会

有一本土木工程,是现在的开源类型的刊物,审稿的周期大概在半个月

周绪红,汉族,1956年10月生,湖南南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重庆大学校长,曾任兰州大学校长、长安大学校长、湖南大学副校长。担任的社会职务有: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轻型钢结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程技术一部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专家等;《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杂志主编,《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杂志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公路学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建筑结构学报》、《钢结构》和《建筑钢结构进展》杂志编委。

比如:《城市建设》、《建筑与文化》、《建筑》、《建筑知识》等等

太多太多太多了,建筑类的期刊那么多,每本期刊上有上百篇文章。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向壹品优刊了解。

第九届石油学报编委会官网

1990年前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工作,任计算机辅助设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8年晋升),1990年至1996年6月在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作,任系主任,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兼职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兼职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兼职教授,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等院校兼职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计算机科学与探索》编委。《计算机教育》编委。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1996年–现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计算机及应用教学指导组成员(1996-2000)。教育部it&Amp;At 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在《科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撰写并出版计算机教材、专著及译著86种。参加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高技术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通信学报》、《Journal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OfInformationAndComputing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四十余篇论文收入三大检索。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省部级一等奖4项(1项排名第二、2项排名第三、1项排名第六),二等奖3项(排名分别第一、三、四),三等奖2项(排名分别第一、三),获得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以及“2010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称号。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第八届理事会);北京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第六届理事会);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油气沉积储层学组组长;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非常规天然气学组组长;《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天然气地球科学》杂志编委;北京大学、长江大学兼职教授

建筑结构学报和建筑结构

08版目录1.岩土工程学报 2.建筑结构学报 3.土木工程学报 4.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建筑结构 6.工业建筑 7.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8.中国给水排水 9.岩土力学 10.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 11.施工技术 12.建筑技术 13.世界建筑 14.建筑科学 15.世界地震工程 16.建筑学报 17.混凝土 18.工程勘察 19.城市规划 20.暖通空调 2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2.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3.建筑机械 24.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5.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6.新型建筑材料 27.空间结构 28.城市规划汇刊

土木工程专业的顶刊有建筑结构学报、建筑结构、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工程地质学报。国内高质量期刊有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北大核心、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建筑与土木工程等。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的土木工程与工程管理类学术期刊。1983年,《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创刊,2011年,更名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据2018年5月23日中国知网显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共出版文献2757篇、总被下载501751次、总被引21250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88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430。

据2018年5月《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委员13人,编委45人。

土木工程专业定义:

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建造、保养、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类工程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或扩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主要工程设施包含房屋、道路、铁路、管道、隧道、桥梁、堤坝、矿井等。

不是一回事,是两本不同的期刊。

《建筑结构》(月刊)期刊简介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办: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入选各类数据库及荣誉称号: 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收录期刊

建设部优秀科技期刊

创刊时间:1971年

读者对象:设计院、高校及科研单位、施工管理、房地产等单位的广大结构工程师。

主要栏目: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预应力结构、索膜结构、砌体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抗震、工程检测、房屋加固与改造、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成果、设计施工经验以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结构软件的应用、规范和规程的修编及背景介绍、技术讲座、国内外科技综述、重点工程报道、科技简讯、设计论坛、问题和讨论、工程实录。

报道特色:内容以实用性、科学性、导向性和资料信息性为特色。发行量始终居行业同类期刊之首。

发行渠道:邮局发行,邮发代号2-755。

《建筑结构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0年,2010年起为月刊,大16开,112页,至2011年已出版了32卷。

本刊宗旨在报道和交流建筑结构领域中代表我国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本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和趋势,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建筑结构、抗震防振、地基基础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科学实验技术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最新进展动态,为我国建筑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服务。

1 岩土工程学报2 建筑结构学报3 土木工程学报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 建筑结构6 工业建筑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 中国给水排水9 岩土力学10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11 施工技术12 建筑技术13 世界建筑14 建筑科学15 世界地震工程16 建筑学报17 混凝土18 工程勘察19 城市规划20 暖通空调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 建筑机械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 新型建筑材料27 空间结构28 城市规划汇刊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第一届编委会

有《化学教育》、《化学教与学》、《中学化学》、《化学教学》、《化学学报》等。

1、《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主管,中国化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化学教育类学术期刊。

据2018年9月《化学教育》编辑部官网显示,《化学教育》第八届编辑委员会编委有57人,顾问1人。

据2018年9月18日中国知网显示,《化学教育》共出版文献10946篇、总被下载2067668次、总被引38653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638、(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502。

据2018年9月18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化学教育》载文量为5914篇,被引量为22920次,下载量为491432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化学教育》影响因子为0.71。

2、《化学教与学》

《化学教与学》为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公开发行的化学教育教学类期刊。设置教育理论与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程与教学资源等栏目。

3、《中学化学》

《中学化学》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的期刊。本刊已被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收录。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四月以后收录。

4、《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是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中等教育类期刊。主要介绍各地化学教学实践经验,为探讨中等化学的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和教学水平服务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刊登中学化学教学中各种中学教师感兴趣的化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学教师交流提供平台。

5、《化学学报》

《化学学报》是1933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曾用名《中国化学会会志》,月刊,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学报刊载化学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首创性成果,涉及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

根据2018年3月《化学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编委会拥有1位主编、9位副主编、64位编辑部成员、45位咨询委员会委员。

根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化学学报》总下载次数2160755次、总被引次数95761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286、(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1.554。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教与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化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教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学报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唐敖庆到长春支援东北高等教育事业,与物理化学家蔡镏生、无机化学家关实之、有机化学家陶慰孙通力合作,率领来自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金陵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校的7名中年教师和11名应届毕业生,开创了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化学系,经过30多年的艰苦工作,已使吉林大学化学系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并于1978年在该系物质结构研究室的基础上,创建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现此所已成为享有盛誉的理论化学研究中心。唐敖庆在吉林大学先后主讲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量子化学、统计力学等十多门课程,经常同时讲授两门甚至三门课程,以具有严格科学体系的课程内容和独特的授课风格,对基础课教学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治学严谨的主讲教师。随着化学系基础课教师业务水平的逐渐成长,唐敖庆的教学工作又转向了一个新层次,将培养青年学者的工作从校内扩大到全国。通过指导研究生、办进修班、学术讨论班等形式,培养更高一级的专业基础理论人才。受教育部委托,他和卢嘉锡、吴征铠、徐光宪等教授一起,先后于1953年在青岛、1954年在北京举办了两期物质结构暑期进修班,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物质结构师资;1958—1960年、1963—1965年在长春先后主办了以学术前沿重大课题为研究方向的高分子物理化学学术讨论班与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在这两个讨论班上,唐敖庆在国内首先开出了高分子物理化学方面的系列课程和群论及其在物质结构中应用方面的系列课程。1978—1980年,以吉林大学为主,联合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等校在长春共同举办了量子化学研究班和进修班,学员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共有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259人。此后还办了多次短期讲习班,1985年4月、1987年7月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举办了微观反应动力学讲习班,1986年暑期与徐光宪等在长春举办了量子化学教学研究班,1988年、1989年的暑期,他又在长春举办了长春地区和全国的高分子标度理论讲习班等。从1953年到1966年,唐敖庆先后指导过物质结构、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方面的20多名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他共招收了14名博士生、26名硕士生。通过高分子物理化学学术讨论班和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的培养和科研工作,涌现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学术领导人,如孙家锺、江元生、邓从豪、刘若庄、张乾二、鄢国森、戴树珊、沈家?、汤心颐等。唐敖庆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为一些基础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上可以立足于国内的重要经验。唐敖庆在担任教育领导工作中,对吉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他作为副校长,协助著名教育家匡亚明校长使学校有了迅速的发展,吉林大学于1959年进入了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行列。从1978年起,他就任吉林大学校长,主持和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自觉地贯彻重点高等学校要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的精神,使学校各项事业又取得了新的发展,在教学质量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上又有若干新的突破。 唐敖庆是中国量子化学的主要开拓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及时把握国际学术前沿的新动向,开拓新课题,为赶超国际学术先进水平,取得一系列的卓越成就,在分子设计和合成新材料方面已经或即将产生其深远的影响。50年代初美国著名量子化学家皮泽早期揭示了“乙烷分子中C—C单键的阻障内旋转”效应。唐敖庆在此基础上,利用国外已有的数据和资料,提出了一个可以计算许多复杂分子内旋转的能量变化规律的公式,即“势能函数公式”。利用这一公式可以推算出物质的一些性质,为从分子结构改变物质性能提供了理论上指导的依据。1955年,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之后,美国著名量子化学家威尔逊曾给予很高评价,国内外的教科书和学术专著曾广为引用,并于1957年1月获得我国首次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颁发的自然科学奖三等奖。60年代初,我国在激光、络合萃取、催化等科学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积累了许多资料,急需从理论上总结规律。化学键理论中的重要分支——配位场理论正是上述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但还很不完善。唐敖庆就立即以这一重大科学前沿课题为研究方向,带领物质结构学术讨论班的骨干成员,以两年多的时间创造性地发展和完善了配位场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成功地定义了三维旋转群到分子点群间的耦合系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从连续群到分子点群的不可约张量方法,进一步统一了配位场理论中的各种方案,并提出了新的方案。此项研究成果被1966年北京国际暑期物理讨论会评为十项优秀成果之一,讨论会认为这项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配位场理论,为发展化学工业催化剂和受激光发射等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并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0年代初,分子轨道图形理论作为理论化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唐敖庆和江元生1975年就着手于此领域的系统研究。十多年来,提出和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技巧和模型方法,他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三条定理(本征多项式的计算、分子轨道系数计算和对称性约化),使这一量子化学形式体系,不论就计算结果还是对有关实验现象的解释,均可表达为分子图形的推理形式,概括性高,含义直观,简便易行,深化了对化学拓朴规律的认识。唐敖庆还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应用到具有重复单元分子体系的研究,得到规律性很好的结果。基于上述贡献,“分子轨道图形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56年,在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鼓舞下,唐敖庆为解决国家建设急需的高分子材料合成和改性问题,转而从事高分子反应与结构关系的研究,和他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研究集体(包括学术讨论班的学员)对高分子主要反应中的缩聚、交联与固化、加聚、共聚以及裂解等逐一进行深入研究。把凝胶化理论发展成为溶胶凝胶分配理论,引入易测定的溶胶反应程度概念,使研究范围从凝胶点以前扩展到全过程;利用临界反应程度与最大反应程度的概念,使理论预测范围从凝胶点扩展到凝胶区间和凝胶面;引入相应校正参数,删去了等活性与内环化的假定,形成了完整的高分子固化理论,在国内涂料与固体推进剂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加聚反应领域内提出了一种用概率论求解动力学方程的新方法,在Ricatt方程求解上做出了贡献,归纳为图形分析的方法,发展成为反应机理与分子量分布关系的统一理论,并由此推导出共聚物链段分布与分子量分布函数。高分子反应五个方面的工作形成具有明显特色的体系,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为高分子结构与反应参数间建立定量关系、为设计预定结构的产物确定反应条件与生产工艺及配方提供了理论依据。他和他的研究集体,30年来在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领域辛勤耕耘,其主要研究成果“缩聚、加聚与交联反应统计理论”获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近10多年来,唐敖庆又在其他新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也取得了可喜成果。在70年代中期,他已敏锐地注意到原子簇化学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十年来,他从原子簇化合物的化学键性质和结构规则的关系出发,在对碳烷和多面体碳烷的化学键性质进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的基础上,按其骨架多面体顶点数和面数相对大小进行分类,从理论上建立了适用于多种原子簇化合物(包括带帽多面体和稠合型硼烷,多面体碳烷、碳硼烷和过渡金属杂硼烷,多层夹心化合物,过渡金属羰基化合物及钼铁硫原子簇化合物等)的统一拓朴结构规则,用于解释600余个已知化合物的结构,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揭示了上述各类化合物之间在化学键和几何结构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唐敖庆又和他的合作者们在高分子统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即高分子固化理论和标度研究,他系统地概括了各类交联和缩聚反应过程中,凝胶前和凝胶后的变化规律,解决了溶胶凝胶的分配问题,提出了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各类凝胶条件;特别是从现代标度概念出发,从本质上揭示了溶胶—凝胶相转变过程,得到了标志这一转变的广义标度律,目前正深入研究高分子固化的表征问题。 唐敖庆历来主张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既从事教学又搞科学研究,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因为这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搞教学的教师知识面要宽,但不搞科研,教学就达不到应有的深度,教学质量也不能提高;搞科研的教师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要有深度,但不搞教学就无法开拓知识面,科研水平也很难提高。 他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并身体力行,即使进入老年之后,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继续进行开拓性的教学工作。师生对他讲课的反映是:“唐老师讲课常听常新,永远保持着有国际水平的新鲜内容。”有的说:“听唐老师讲课,好比是一次艺术享受。”唐敖庆由于青年时代就患有高度近视,从大学学习开始便练就成惊人的记忆力,所以在备课时,主要靠思维记忆,只写个简单提纲就走上讲坛,讲课深入浅出,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他这种独特的讲课风格,在课堂上可以使师生精神高度集中,思维活动交织在一起,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很起作用的。他的广博学识与精湛的讲课艺术,对中青年师资的培育影响深远。唐敖庆经常教育自己的研究集体,要正确对待科研成果,注意加强科研道德修养。他认为,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是许多人合作的结果,导师与助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有贡献的同志一定要尊重别人的劳动;年长的同志要注意培养年轻的同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将自己考虑的课题交给他们,搞出了成果,我们年长的同志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在发表论文署名问题上,唐敖庆的原则是:“是我的主要思想,并付出了劳动,我的名字可以放在前面;在我指导下完成的,我的名字放在后面;我只提了些意见,不能写我的名字。” 1982年唐敖庆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后,非常重视学会工作,主张化学会要继承和发扬化学界老前辈、老理事长的优良传统,团结全国化学界,为发展祖国的化学事业而共同奋斗。他自己身体力行,为维护学术界的团结,树立优良的学风和会风,为提高我国化学学术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他在中国化学会领导体制方面也做了一些改革,与其他三位理事长卢嘉锡、严东生、钱人元教授联合倡议,设立执行理事长制度,每人担任一年,促进了学会的民主和团结。1986年初,作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之一,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唐敖庆被任命为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在较短的时间内,他悉心组建领导班子,配备得力干部;根据中央方针、政策,多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提出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成功地指导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科技界的广泛支持。在他主持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挥科学家的集体智慧,使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形成了既有自由申请又有主动组织,既有全面安排又有纵深部署,对支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唐敖庆为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度做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高教部委托吉林大学主办《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经过筹备于1980年开始正式出版,并从1984年开始同时出版英文版。《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由杨石先任主编,唐敖庆任副主编,1985年杨石先逝世后,一直由唐敖庆任主编。在领导工作中,唐敖庆依靠编委会的集体智慧,倡导以国内外著名科技期刊为榜样,坚持严格的审稿制度和严肃的编辑作风,在来稿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他提出了“量入为出”的选稿原则,从严筛选稿件,保证了刊物的质量。《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所登论文,多被美国化学文摘《CA》和苏联文摘杂志《Pж》所摘录。据美国《化学文摘资料来源索引》1989年第4期公布的,该编纂年度(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CA》摘引量最大的世界1000种期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排在第244位,在其摘引的33种中国期刊中名列第1位,已成为中国化学学科的核心期刊之一。唐敖庆一直将周恩来总理关于“活到老,学习到老,工作到老,改造到老”的教导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现在仍然“壮心系科学,孜孜为国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繁重行政工作之余,每年还回到吉林大学讲课,指导博士研究生;经常应邀到兄弟院校做学术报告;精力充沛地继续率领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和化学系理论化学研究集体向新的科学领域开拓前进。正如1990年4月他对来访的记者所说的那样:“我们老一代学者,要花大力量培养青年一代,我之所以担任行政工作以来,没有放弃教学和科研工作,就是因为我觉得培养青年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大事。为了中国科学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昌盛,我愿意耗尽自己的余生。”

是朱自清朱自清简介及作品 发表时间:2004-2-24 7:57:10 文章来源:常熟外国语学校 浏览次数:1310 双击自动滚屏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美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建筑结构学报退稿

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岩土工程学报2 建筑结构学报3 土木工程学报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 建筑结构6 工业建筑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 中国给水排水9 岩土力学10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11 施工技术12 建筑技术13 世界建筑14 建筑科学15 世界地震工程16 建筑学报17 混凝土18 工程勘察19 城市规划20 暖通空调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 建筑机械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 新型建筑材料27 空间结构28 城市规划汇刊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1 水利学报2 泥沙研究3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水利水电技术5 人民黄河6 水力发电7 水科学进展8 人民长江9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0 水力发电学报11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2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3 长江科学院院报14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综合性交通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铁道学报2 铁道车辆3 中国铁道科学4 铁道运输与经济5 内燃机车6 中国铁路7 铁道建筑8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改名为: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9 铁道工程学报10 路基工程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汽车工程2 中国公路学报3 汽车技术 4 公路5 桥梁建设6 公路交通科技7 现代隧道技术8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与西安工程学院学报的一部分合并为: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10 世界汽车11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2 中外公路

有一本土木工程,是现在的开源类型的刊物,审稿的周期大概在半个月

太多太多太多了,建筑类的期刊那么多,每本期刊上有上百篇文章。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向壹品优刊了解。

这是2011最新版的建筑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排名越靠前越好啊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 岩土工程学报3 建筑结构学报4 岩土力学5 土木工程学报6 城市规划7 工业建筑8 建筑结构9 城市规划学报10 工程地质学报11 中国给水排水12 空间结构13 建筑材料学报14 给水排水1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改名为: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16 混凝土17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18 世界地震工程19 建筑学报20 暖通空调21 中国园林22 建筑钢结构进展23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4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6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7 规划师28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9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 国际城市规划31 建筑科学32 施工技术33 结构工程师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