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3下载

发布时间:

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3下载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所获得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社会心理学的专题研究,开始于19世纪下半期。1860年出现了拉察鲁斯和斯坦塔尔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系列论文。此后,塔尔德的《模仿律》西格尔的《犯罪的群众》、勒邦的《群众心理学》等著作陆续出版,为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德国心理学家默德开创了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虽然用实验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可以上溯到1898年特里普利特关于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但真正开创、推广这个方向的是奥尔波特和默德。在他们之后,实验社会心理学才开始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成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流。 奥尔波特的著作《社会心理学》问世以后,社会心理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28年瑟斯顿提出了态度测量法,把由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开始并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的态度研究,提高了一步。1934年莫雷诺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问题。1938年勒温把场论引进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个人生活空间或场的概念,认为行为是个人特点和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函数。20世纪40~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勒温的影响下,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群体影响和态度问题。 50年代,阿施等人开展顺从的研究。以霍夫兰为首的耶鲁学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说服的研究。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成为60年代的研究中心。到了70年代,由海德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奠定了基础的归因理论成了研究重点。80年代以来,认知社会心理学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日益受到重视。 中国社会心理学在50年代以前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过。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介绍过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学科的社会心理学。20年代出版了勒邦的《群众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等重要著作的译本,中国学者自己也编写了一些社会心理学著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所不同。早期的社会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大型群体和群众的心理现象,如拉察鲁斯、斯坦塔尔、冯特关于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塔尔德、西格尔和勒邦关于群众心理的研究。这些研究者所提出的某些思想直至今天还有影响,如塔尔德的模仿律、勒邦的群体极端化和个性消失的思想等。20世纪初态度的研究成为中心。实验社会心理学方向出现以后,社会促进的研究成为中心。以后,群体过程、说服、顺从、认知失调、归因等分别成为某一时期的研究中心。 美国是研究社会心理学最多且最有影响的国家,它的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往往影响到其他国家。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密斯等人对1979年美国主要社会心理学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过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研究最多的是归因及态度和态度改变,论文达50篇以上;其次是社会和人格发展以及认知过程,达40篇以上。 随着社会心理学的日益发展,研究课题也日益丰富和扩大。从早期的社会促进研究发展到社会惰化的研究从顺从的研究发展到反顺从和独立性的研究,从侵犯的研究发展到利他精神的研究,从吸引的研究发展到爱情的研究,从人际知觉的研究发展到归因的研究,等等。显示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视野正日益广阔和深入。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认识到实验方法的局限性,重视现场研究,重视应用研究,重视以现场应用研究去检验实验室研究所得的理论,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今天的社会心理学家强调,从现场研究到实验室研究,或从实验室研究到现场研究,往复循环、相互论证。同时,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也为处理从现场获得的大量材料提供了方便,推动了社会心理学的进步。

社会心理学论文论个性差异原理在职业选择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同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差异主要是就是个性的差异,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戴的假面具,心理学沿用了其含义,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个性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性,表现为个体的兴趣、态度、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二是个性心理特征,体现个体之间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气质差异、性格差异、能力差异。掌握个性差异原理,对科学选择职业着密切联系和重要的意义。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特别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及言语动作的速度等方面。 1、气质的类型 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心理学上叫气质类型,而每种有各自的特点: 多血质。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现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表现为情感变化迅速,对人对事易发生情绪反应。但情绪不稳定,心境变换较快,随意反应性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具有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他们举止敏捷,姿态活泼,有生动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能力和感染能力强,思维敏捷,善于交际,情感外露,但体验不深刻。待人热情亲切,但又显得粗心浮躁。办事多凭兴趣,富于幻想,缺乏忍耐力和毅力,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胆汁质。其特征表现为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情绪体验强烈而持久,表现为情绪产生迅速、且带有爆发式特点。属于胆汁质类型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外倾明显。日常生活中为积极热情,易于激动,情感深刻而稳定,性情直率,精力旺盛,坚韧不拔,持久不渝,言语明确,富于表情,处理问题迅速而坚决。但自制力差,性情急躁,办事粗心,有时会刚愎自用,傲慢不恭。 粘液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和不随意反应性较低,内倾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性强。这种气质类型的人情感不易变化和暴露,不易激动。但当情绪一旦被引起,就变得稳固而深刻。他们行动稳定迟缓,说话慢且言语不多。遇事谨慎,三思而行。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埋头苦干,有耐久力。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容易固执拘谨。 抑郁质。表现为情绪兴奋性低但体验深刻,不随意反应性强,反应速度慢而不灵活。具有刻板性、内倾性等特点。属于抑郁质类型的人多愁善感,情绪体验少而微弱,多以心境的方式出现。沉静、易相处、人缘好、办事稳妥可靠。遇事缺乏果断和信心,常有孤独胆怯的表现。工作易疲劳,疲劳后也不易恢复。 2、气质类型与工作安排 气质无所谓好坏,也无善恶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每一种职业领域都可以找出各种不同气质类型的代表,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都能作出突出的贡献。 多血质的人适合外交工作、管理工作、驾驶员、服务员、医生、律师、运动员、冒险家、新闻记者、演员、侦察员、干警等等。不适宜做过细的工作,单调机械的工作也很难胜任。 粘液质的人容易养成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保育员、话务员、会计、播音员、调节员等是他们适宜的工作 。胆汁质的人喜欢不断有新活动、新高潮出现,喜欢热闹。适合的工作如导游员、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员、外事接待人员、监督员等。但对长期安坐、细心检查的工作很难胜任。 抑郁质的人可以很好地胜任胆汁质者难以胜任的工作。 比如校对、打字、排版、检查员、登录员、化验员、雕刻、剌绣工作者、保管员、机关秘书等等都是他们理想的工作。 3、气质差异应用原则 组织中不同岗位的活动性质是不同的,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气质的各种特性可以起到互相弥补的作用。如有人对优秀纺织女工研究发现,属于粘液质的女工,她稳定的注意力能及时发现断头的故障,克服注意力不易于转移的缺陷;属于多血质的女工,注意力易于转移,这种灵活性弥补了注意力分散的缺陷。她们以不同的工作方式完成了同样质量的工作要求。 实际上,组织的中的每个工作岗位,对其工作人员的气质特点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必须考虑个人气质类型,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气质的适应原则,当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其气质特点时,就比较容易适应工作,工作起来也会咸到轻松愉快。反之,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气质特点不符,适应工作就比较困难,工作起来也比较吃力。二是气质的互补原则。在一个群体中,使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起到不同气质类型间的行为互补作用,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提高工作效率。 二、性格差异与应用 有的人诚实、正直、谦逊;有的人活泼、好动、善交际;有的人则悲观、孤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内向的,也有外向的,在情绪特征上,有稳定型的,也有激动型的,在适应工作方面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消极被动。个体之间的差异,除了相貌、体形不同外,性格特征上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 1、性格差异表现。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吻合。性格差异不仅表现在性格类型上,如内倾型、外倾型、独立型、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等,而且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各个方面,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主要包括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及对工作的态度。 性格的意志特征。它是人能否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水平的标志,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是束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能否主动的约束自己,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能否迅速、准确地做出抉择,以及能否以顽强的毅力把做出的决定贯彻到底。属于这方面的特征有:独立性、纪律性、组织性、主动性、自制力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通常表现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性格的理智特征。也就是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类型与工作安排 性格与工作的关系可以说是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安排工作岗位要考虑性格的职业品质,尽量使个体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性格特点相适应。另一方面,性格是在长期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约翰�6�1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约翰�6�1霍兰德把职业类型和人格类型分成六大类:社会型、管理型、常规型、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并与相应的六大类职业相对应: 现实型——这种类型的人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这类职业特征主要是指熟练的手工工作和技术工作,即西方被称为“兰领”的职业。如木匠、铁匠、电工、车工、建筑工人、驾驶员、汽车修理等。 调研型——这类人喜欢智力、抽象的、逻辑的定向任务,大都喜欢独立的工作,不愿受人督促,也不愿督促别人,不喜欢戒律严明的环境和重复性的活动。其职业范围主要是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工作主要是指各科学研究人员。 艺术型——这类人感情丰富、善于想象、喜欢求异、希望通过创作独特的艺术作品来表现自我。这类职业主要指艺术创作工作,使用语言、音响、动作、色彩、造型等创造艺术作品。典型的职业如文学家、诗人、音乐工作者、演员、记者等。 社会型——这类人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愿意出席社交场所,关心社会问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重友谊,愿意为别人服务,容易和人相处,但往往缺乏机械能力。相应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教师、医生、护士思想教育工作者等。 企业型——这类人性格外向、自信、精力旺盛、对冒险活动、领导角色感兴趣,具有支配、劝说和使用语言的技能,但缺乏科研能力。相应的职业范围主要是指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如国家机关及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党团干部、经理、厂长等。 常规型——这类人对系统的有条理的工作感兴趣,喜欢整洁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习惯于按照固定的规则、方法进行重复性、习惯性的活动。这类人往往缺乏艺术创作能力。典型的职业是办公室工作,如办公室的办事员,图书管理员、打字员等 三、能力差异与应用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总要有一定的能力作保证。能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1.能力的类型 人的能力有各种类型,通过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大类。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都需要的一些共同能力,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 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一般能力的五种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起着各自的特殊作用。特殊能力也称职业能力,是对一般能力而言的,指在从事某种特殊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数学能力、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管理能力等。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又将特殊能力分为11个方面:一般学习能力(Q)、语言能力(V)、算术能力(N)、空间判断能力(S)、形态知觉能力(P)、职员能力(K)、眼-手协调能力(K)、手指灵活度(F)、手的灵巧度(M)、颜色分辨能力(C)、眼-手-足协调能力(K)。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摘要: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各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不同的理论,本文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的论述行进了综述,并根据侵犯行为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的途径和方法。关键词:侵犯行为 原因 预防侵犯 一、侵犯及侵犯行为的概述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对于侵犯的定义各学者的定义也不相同: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笔者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二、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2、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常被用来解释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因素主要有四种, 即(1)以洛伦兹为代表的动物行为因素; (2)以Wilson和Paly为代表的生物进化因素;(3)遗传因素;(4)荷尔蒙因素。3、挫折侵犯理论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1939年首次提出的, 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一直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该理论是把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人类对环境条件反应的第一次尝试。多拉德认为个体的侵犯行为是由他所受挫折而引起的, 侵犯行为是个体受到挫折的后果, 其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作为前提。该理论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修正, 现在的理论共识是: 受挫可能使个体产生多种行为结果, 侵犯行为就是其中之一, 但一般情况下侵犯的产生都以受挫作为前提。4、认知新联想理论该理论认为:诸如挫折之类不利条件不会直接引发侵犯行为, 它们首先会产生不断积累的消极情感, 这种消极情感作为一种中介调节过程, 最终有可能表现为两种直接的结果:侵犯行为和逃避行为。也就是说, 所有能够引发消极情感的环境都可以看作是侵犯行为或逃避行为发生的先行条件。5、认知情感互动理论认知情感互动理论是针对认知过程在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影响侵犯行为发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 其认为愤怒是调节外界环境刺激和侵犯行为之间关系的必要中介变量。而所谓愤怒是持续唤起的消极情感过程和说明、理解这种这一过程的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6、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 它对挫折侵犯理论简单地把侵犯行为看作是一种受挫反应的观点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虽然它并没有否认挫折或其他环境刺激是诱发侵犯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它把研究重心放在了个体是如何获得并保持侵犯行为的问题上。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基因与天赋规定了侵犯的潜在可能性, 挫折和其他刺激只是侵犯发生的环境条件, 而个体侵犯行为的对象、形式、强度和频次等细节都是个体在经验中获得的。7、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际冲突行为受到个体对冲突认知的指导,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 侵犯行为的发生取决于个体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如果某人缺乏正确处理社会暗示和做出适当反应能力的话, 他就有可能对社会信息表现出不适应或者不恰当的行为, 这种不适应行为会使他受到周围人的排斥, 进而可能会使他变得消沉, 或使他养成一贯的侵犯性。8、侵犯的互动理论长期以来, 美加两国的心理学家所从事的侵犯研究典型地集中在个体行为上, 其中有些研究倾向于把侵犯视为稳定人格的必然结果, 这种理论观念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实践。不过多数心理学家, 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更愿意从社会环境中寻找侵犯行为的发生原因, 他们往往把侵犯看作是社会条件的必然结果, 而认为侵犯与个体自身的关系并不显著。以上两种侵犯研究视角很少关注侵犯对侵犯行为主体的影响以及受害者在侵犯过程中的反应, 也就是说, 他们都没有把侵犯行为作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来加以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侵犯行为研究逐渐把注意力投向了侵犯的互动过程, 并把这种互动过程视为侵犯行为发生的真正原因。9、兴奋转移 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泽勒曼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的时候发现,由其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10、侵犯性线索侵犯性的线索也会引发侵犯行为。柏科维兹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除了刀、枪等明显的侵犯性线索,与死亡、邪恶等相联系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比如,弗兰克等人就发现,在职业棒球和橄榄球比赛中,穿黑色服装的一方经常受到的惩罚比浅色一方的多。实验研究也证明,穿黑色衣服的赛马选手也表现出更高的侵犯性。卡尔森对23项研究所做的分析发现,与侵犯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侵犯,并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11、去个体化行为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津巴度和费斯汀格等人提出来的。实际上早在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黎朋在研究群体行为的时候就发现,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会传染。12、温度早在十九世纪初,一些社会哲学家就发现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近二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多。比如罗特姆的一项档案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与暴力犯罪有关。在巴龙的研究也发现犯罪与温度有关,他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华氏81—85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他们没有考虑不同温度的持续时间,使得这个结论受到卡尔斯密斯和安德森等人的批评,其中安德森用概率论对这一曲线加以修改,指出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暴力事件的发生与温度呈现线性关系,也就是说,在摄氏38到41度以内,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在超过这个温度之后,由于人们外出的机会下降,所以暴力行为产生的机会也较少。13、性别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在侵犯行为的性别差异方面有四个重要的发现: 首先,在各种人类文化中, 男性通常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其次, 在有差别的社会化形成之前的生命早期,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再次, 侵犯的性别差异不但表现在人类身上, 在进化程度低于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中, 雄性动物比雌性动物更加具有侵犯性; 最后, 侵犯行为与性荷尔蒙相关, 也可以通过注射性荷尔蒙等物质来加以改变。14、饮酒与侵犯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比如布什曼和古斯塔法森就用实验研究也证明,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那么,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增加,我们俗话说的“酒壮人胆”就是这个意思。而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霍尔和斯蒂勒等人称之为“去抑制”,强调这种抑制对暴力行为的影响。三、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对于如何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提出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综述各学者对现实社会中侵犯行为进行控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常言道“不平则鸣”,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2、惩罚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但对儿童的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比如史特劳斯等人(1980)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侵犯性,不论是因模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在一项研究中,史特劳斯等人发现,已婚而且曾看到过父母相互攻击的男性,有35%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而从未见过父母有暴力行为的人中只有1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女性的比例也基本类似:(27%,9%)。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父母可将其暴力倾向传给下一代,史特劳斯等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3、说服教育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说服教育是转变人的态度的重要手段,要通过说服教育防止侵犯行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说服要及早进行。让儿童从小辨明是非,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2、说服时要提供受害人痛苦的线索。4、降低挫折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5、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我们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6、宣泄早在20世纪初,弗洛伊德在治疗神经症的时候就发现,当病人向自己诉说了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欲望之后,病人的病情会得到好转,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宣泄。后来,其他的心理学家把这个原则用在处理侵犯行为方面,他们认为人之所以表现出侵犯行为,是因为他们遭受挫折的缘故。所以只要提供场合或机会,让那些遭受挫折的人把自己的愤怒和挫折发泄出来,他们进一步侵犯的动机就会减弱。7、控制暴力电视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是现代儿童获得侵犯行为的重要来源,限制儿童看暴力节目,以减少接触电视暴力榜样的机会。事实上,现代媒介的发展,使人民对传播内容的控制越来越困难,所以根本的方法是要提高儿童对暴力节目的正确认识能力和自觉抵制能力。研究者发现,通过简单的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认识以减少电视暴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是可能的。参考文献:朱启臻 张春明《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中国社会出版社,第137页;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时蓉华《新编社会心理学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322-328页王恩界乐国安《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中国心理学家网《人类的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美国] 戴维·迈尔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社会心理学

作者:[美国] 戴维·迈尔斯

译者:张智勇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6-1

页数:504

内容简介: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被美国700多所大学或学院的心理系所采用,是这一领域的主导教材,已经成为评价其他教材的标准。

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作者简介:

戴维·迈尔斯自从获得爱荷华大学的博±学位之后,就在密歇根的霍普学院工作,成为那里的John Dirk Werkman心理学教授,并且开设了多门社会心理学的课程。霍普学院的学生邀请他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并评选他为“最杰出的教授”。

迈尔斯曾在30多种科学书籍和期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心理科学》和《美国心理学家》等。除了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同时他还致力于把心理科学介绍给广大民众。他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过科普类文章,如《今日教育》和《科学美国人》。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下载

《【11】2020考研应用心理硕士基础课程-人格心理学(苏凡一)-共17课时,已全部上线》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链接:

【11】2020考研应用心理硕士基础课程-人格心理学(苏凡一)-共17课时,已全部上线|017—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八章.avi|016—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七章.avi|015—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六章.avi|014—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五章.avi|013—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四章.avi|012—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三章.avi|011—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二章(6).avi|010—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二章(5).avi|009—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二章(4).avi|008—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二章(3).avi|007—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二章(2).avi|006—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二章(1).avi|005—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一章(5).avi|004—20考研心理学基础课人格心理学第一章(4).avi

《理性动物》([美] 道格拉斯·T.肯里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理性动物

作者:[美] 道格拉斯·T.肯里克

译者:魏群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4-8

页数:296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与多位女性保持着婚外恋关系?为什么乔布斯的过度自信反而让他取得了成功?为什么花花公子型的坏男人更受欢迎?为什么女性在排卵期会不由自主地穿得更性感?为什么深夜走在黑暗的巷道会让我们格外警惕?为什么别人打喷嚏时我们会紧张?为什么赞比亚总统宁可让人民忍受饥饿也要断然拒绝美国赞助的食品?

人类通常都被认为是理性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会做出不理性、具有偏见甚至是非常愚蠢的决策。

心理学家道格拉斯·肯里克与维拉达斯·格里斯科维斯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这些貌似愚蠢的行为背后,其实存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大脑决策系统。根据本书的理论,在我们的大脑中,实际上包含着7个内在的次级自我: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社交型次级自我、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择偶型次级自我、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育儿型次级自我,正是这7个次级自我掌管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甚至是不理性的、匪夷所思的决策。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肯里克(Douglas T. Kenrick)

亚利桑那大学心理学教授,曾获得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学位。他是人类行为与进化学会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也是进化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目前他已发表了近200篇科学论文并出版了多部作品,包括现已发行至第五版的畅销书《社会心理学》与《性、谋杀及生命的意义》等著作。其著述已发表在《行为与脑科学》《心理学评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演化与人类行为》《新闻周刊》《纽约时报》《今日心理学》等知名媒体上。

弗拉达斯·格里斯克维西斯( Vladas Griskevicius)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与心理学教授。

中国知网,到淘宝上买个卡,很多的文章。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ublishes papers in all area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emphasizes empirical reports, but may include specialized theoretical, methodological, and review papers.The journal is divided into three independently edited sections.Attitudes and Social Cognition addresses those domains of social behavior in which cognition plays a major role, including the interface of cognition with overt behavior, affect, and motivation.Among topics covered are the formation, change, and utilization of attitudes, attributions, and stereotypes, person memory, self-regulation, and the origins and consequences of moods and emotions insofar as these interact with cognition.Of interest also is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 and its various interfaces on significant social phenomena such as persuasion, communication, prejudic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trends.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Group Processes focuses on psyc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interaction in dyads and groups.Appropriate to this section are papers on 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interactions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communication, emotion, an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and on 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processes such as social influence, group decision making and task performance, intergroup relations and aggression, prosocial behavior and other types of social behavior.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ublishes research on all aspects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It includes studi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basic processes in behavior, emotions, coping, health, motivation, and other phenomena that reflect personality.Articles in areas such as personality structur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assessment are also appropriate to this section of the journal, as are studies of the interplay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and manifestations of personality in everyday behavior.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美《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双月刊)由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办并出版,是享誉国际的心理学领域顶级期刊。研究及评论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情况。所载论文既反映了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同时也成为沟通心理学所属各研究领域、心理学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桥梁。研究内容涉及实验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心理学的目标建设,大脑不对称的视觉空间频率模式、精神分裂症的社会认知、宗教和心理治疗过程及心理治疗成果方面的实验研究。Psychological Bulletin publishes evaluative and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issues in scientific psychology. Primary research is reported only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Integrative reviews or research syntheses focus on empirical studies and seek to summarize past research by drawing overall conclusions from many separate investigations that address related or identical hypotheses. A research synthesis typically presents the authors' assessments ofthe state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 of interest;critical assessments of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in past research; andimportant issues that research has left unresolved, thereby directing future research so it can yield a maximum amount of new information.Both cumulative and historical approaches (i.e., ones that organize a research literature by highlighting temporally unfolding developments in a field) can be used. Integrative research reviews that develop connections between areas of research are particularly valuable.Manuscripts dealing with topics at the interface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are welcome, as are evaluations of applied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programs, and interventions. Expository articles may be published if they are deemed accurate, broad, clear, and pertinent.Methodological articles that previously were submitted to Psychological Bulletin should now be submitted toPsychological Methods. Original theoretical article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Psychological Review, even when they include summaries of research. Research synthese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Psychological Bulletin even when they develop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tatements.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季刊)由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办并出版,是心理学最富盛名的期刊之一。旨在对科学心理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刊载在心理学各个领域取得重大理论成就的研究性文章,也涉及某一特定领域的非主流理论的系统性评价。 ISSN: 0033-295X,季刊,1894年创刊;2008年影响因子为11.765 期刊网址: Review publishes articles that make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any area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including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alternative theories. Papers mainly focused on surveys of the literature, problems of method and design, or reports of empirical findings are not appropriate.There is no upper bound on the length of Psychological Review articles. However, authors who submit papers with texts longer than 25,000 words will be asked to justify the need for their length.Psychological Review also publishes, as Theoretical Notes, commentary that contributes to progress in a given subfield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Such not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discussions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articles, comments that apply to a class of theoretical models in a given domain, critiques and discussions of alternativ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meta-theoretical commentary on theory testing and related topics.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和脑科学杂志 英BBS is the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journal with the innovative format known as Open Peer Commentary.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and controversial pieces of work are published from researchers in any area of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behavioural biology or cognitive science, together with 10-25 commentaries on each article from specialists within and across these disciplines, plus the author's response to them. The result is a fascinating and unique forum for the communication, criticism, stimulation, and particularly the unification of research in behavioural and brain sciences from molecular neurobiology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mind.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 6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杂志7 Perceptual motor skills 感知与运动技能 英8 Psychological medicine 心理医学 美9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 美10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 实验心理学杂志.学习、记忆和认识 美11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变态心理学杂志 美12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 美13 Psychosomatic medicine 身心医学 美1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实验心理学杂志.人类知觉与行为 美15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个性与个体差异 英16 Psychophysiology 心理生理学 英17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心理学年度评论 美18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行为研究和治疗 英19 Pharmacology, biochemistry and behavior 药理学、生物化学和行为 美20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应用心理学杂志 美21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记忆与语言杂志 美22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儿童心理学、精神病学及相关学科杂志 英23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情感紊乱杂志 荷兰24 Cognitive psychology 认知心理学 美25 Psychological science 心理科学 美26 Cognition 认知 荷兰27 Health psychology 健康心理学 美28 Brain research 大脑研究 荷兰29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知觉与心理学 美30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 美31 Vision research视觉研究 英32 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精神鞠理学公报 美33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酒精研究杂志 美34 Psychology and aging心理学与衰老 美35 Brain and language 大脑与语言 美36 Memory and cognition 记忆与认知 美37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身心研究杂志 美3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 美3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国际进食障碍杂志 美40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教育心理学杂志 美41 American psychologist 美国心理学家 美42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专业专理学,研究及实践 美43 Child abuse & neglect 虐待与忽视儿童研究 英44 Neuropsychology 神经心理学 美4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 美46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行为大脑研究 荷兰47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应用行为分析杂志 美48 Perception 知觉 英49 Behavior therapy 行为治疗 美50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心理评价 美51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变态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52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杂志 美53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个性评估杂志 美54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创伤应激反应杂志 美55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认知神经心理学 英56 Ethology 行为学 德57 Ergonomics 人机学 英58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实验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59 Law and human behavior 法律和人类行为 美60 Sex roles性别作用 美61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职业行为杂志 美62 Journal of personality 个性杂志 美63 Addictive behaviors成瘾行为 英64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实验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65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比较心理学杂志 美66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国际心理分析杂志 英67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认知治疗与研究 美68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临床心理学评论 英69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运动与训练心理学杂志 美70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教育与心理测量 英71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英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英72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y Animal behavior processes实验心理学杂志.动物行为过程 美 73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英国心理学杂志 英74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instruments & computers 行为研究方法、仪器与计算机 英75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社会心理学季刊 美76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 英77 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 婴儿行为与发育 美78 Neuropsychologia神经心理学 英79 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 儿科心理学杂志 英80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行为神经科学 美81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82 Cognitive science 认知科学 美83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临床儿童心理学杂志 美84 Biological psychology 生物心理学 荷兰85 Psychobiology 心理生物学 美86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美国心理学杂志 美87 Brain and cognition 大脑与认知 美88 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语言与认知过程 英89 Memory 记忆 英90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斯堪的纳维亚心理学杂志 英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下载

在 毕业 论文 写作过程中,参考文献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作者的层次和水平。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工作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12)

[2] 刘敏。转型时期共青团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2):28.

[3] 彭红艳,胡昌平。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工会改革[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2.

[4] 周建军。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3(1):72.

[5] 王强。构建和谐社会时期上海郊区"三失"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以奉贤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3:19.

[6] 周敏。中国共青团组织职能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5.

[7] 郗英杰。我国青少年事务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3(5):41-44.

[8] [美]戴安娜·M·迪尼托。 社会福利: 政治 与 公共政策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4.

[9] [美]奈杰尔·托马斯着。 儿童 青少年社会工作[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1.

[10] [美]戴安娜·M·迪尼托。 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36.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32-38.

[2] 俞进。政府委托人民团体购买公共服务---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青年探索,2006(4):83-85.

[3] 李海、王军芳。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青年地带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试点为例[J].青年探索,2009(4):3-9.

[4] 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39-72.

[5] 陈福今。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构建 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专论)[EB/OL].

[6] 李迎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4(1):96.

[7] 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106.

[8] 柳拯。关于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社会工作,2009:5-8.

[9] 鄢勇兵。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初探[J].社会福利,2007(3):39.

[10] 许晓环。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联动服务机制[EB/OL].

[11] 山东共青团办公室。关于共青团组织如何应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考。[EB/OL].

[12] 李迪,周朝博。共青团组织参与青少年事务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4(1):47.

[13] 王铖。天津市和平区共青团参与管理青少年事务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8.

[14] 陶希东。跨部门协作:青少年服务跨界整合及政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3(2):56.

[15] 柳拯,黄胜伟。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现状与前景[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1] [美] Paula Allen-Meares.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60-261.

[2]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 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6:200-201.

[3]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34.

[4] 郗杰英,我国青少年事务政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青年研究,2003(5):41-44.

[5] 张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12.

[6] 黄志坚。改革开放三十年共青团工作八大新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1(8):32-38.

[7] 郑洸。团中央对共青团体制改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8(12):23-25.

[8] 俞进。社会转型与共青团的改革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08(1):39-72.

[9] 沈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探索--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07(3):43-51.

[10] 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办公室。上海:"政社合作"创新实践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N].中国社会报,2015-02-06.

[11] 张华。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职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1.12.

[12] 沈黎。 社会工作视野下的社区青少年工作探索--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个案研究[J].青年探索,2007(3):43-51.

在一篇高质量的社会工作论文中,论文的选题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好的选题有一半文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论文的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 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 1. 大学生自杀个案的干预策略研究 2. 大学生自杀个体的人格分析 3. 大学生自杀群体的心理分析 4. 大中学生生活满意感调查 5.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研究 6. 当代大学生宿舍 文化 的形成过程 7. 当前大学生活择业倾向研究 8.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治理结构研究 9. 当前我国社会(环境失业等)风险控制问题 10. 对白领焦虑症的调查与分析 11. 对当代大学生逃课现状成因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12.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探讨 13. 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分析 14. 对网络乞讨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15. 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问题研究--以**大学为例 16. 高学历高收入女性与婚姻问题研究 17. 共青团组织与社会工作 18. 关于"爱心超市"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学为例 19. 关于民办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 20. 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21. 互联网与当前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二) 1、中小城市社区服务调查研究 2、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研究 3、城市社区福利现状及其建设研究 4、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状况调查 5、中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研究 6、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当前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中的问题 7、和谐社区建设的路径选择 8、居民参与社区民间组织的态度与行为研究 9、社区党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发展 10、青年的社区参与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 11、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状况及其特点分析 12、社区居民社会支持初探 1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4、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15、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短缺问题 16、从社会资本理论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17、大学生网络传播行为嬗变的实证研究 18、大学生网络迷航现象的调查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 20、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研究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三) 1、(城市乡村)社区权力结构研究 2、(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社会学探究 3、"富二代"现象或问题研究 4、"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分析 5、城市边缘群体(如乞丐妓女农民工等)研究(可从生存状况政策法律制度存在问题等任一角度切入) 6、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现状与未来取向 7、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8、城市流浪 儿童 的社会救助研究 9、城市某类场所的研究(如公园酒巴饭店娱乐场所等) 10、城市社区建设与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11、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业主委员会的角色定位 12、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13、 传统文化 对社会工作价值观建构的启示 14、从 广告 中探究性别问题 15、从社会化角度谈谈你对"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看法 16、挫折与逆境总能出人才吗? 17、大学生诚信心理初步研究 18、大学生挫折感的成因及消解途径分析 19、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观念调查 20、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 猜你喜欢: 1.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2.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选题 3.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社会工作硕士论文题目

社会工作的概况,社会工作的实践调查,社会工作的事例,社会工作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报文章下载

1 征稿范围心理学各领域(包括认知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生理与医学心理、人格与社会心理、工业与组织心理、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学史与基本理论等)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报告和研究综述。本刊不接受一般性研究综述,除非是特约稿件或极具权威的研究综述。不接受单纯的量表编制报告。本刊也接受英文稿件。2 投稿要求本刊已实行网络投稿(),需上传word文档。暂不需交打印稿。来稿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内容基本相同的中文稿投向国内期刊,英文稿投向国外期刊,也视为一稿多投)。投稿前请填写自我检查报告(到“下载中心”下载),并把检查结果粘贴到文章的首页。研究中使用的材料(如问卷、量表、图片等),需附在正文后(与正文放在一个文件中再上传)。如果研究中使用未公开发表的量表或问卷,须提供原作者使用许可的书面证明,挂号邮寄至编辑部。因为是匿名审稿,正文中应删去所有作者信息,包括作者单位、基金号、文档属性中的作者信息等,有些还需对文章本身透露出来的作者信息做技术处理,如被试的单位、作者已被录用但还未出版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等。投稿后还需签署版权转让协议书(到“下载中心”下载),签署后邮寄至编辑部。3 撰稿要求来稿应能反映该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研究报告需写出研究的原创性体现在哪些方面。“问题提出”或前言部分中,有关研究的背景部分要较为详细,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可参看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出版手册。建议来稿正文(不包括图表、摘要、参考文献)字数限制在10000字以内,参考文献限制在30条以内。具体要求如下:3.1 文题限20字以内。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尽量不用“研究”二字。3.2 摘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不要把结果与结论混为一谈)。中文摘要限200字以内。尽可能不用“本研究”、“我们”等第一人称。英文摘要需详细,1页4段,约500个单词。英文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请到“下载中心”下载。3.3 关键词须给出3~5个关键词,置于摘要之后。关键词需是专业词汇。3.4 分类号采用中图分类号。可由编辑部填写。3.5 标题层次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各级号码之间加一小圆点,末尾一级不加小圆点。如一级用“1”、“2”、“3”,二级用“1.1”、“1.2”、“1.3”,三级用“1.1.1”、“1.1.2”、“1.1.3”。标题仅限三级。3.6 统计表达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常用的统计学符号规定如下:总样本容量为N,分组样本容量为n,平均数为M,标准差为SD,t检验为t,F检验为F,卡方检验为χ,相关系数为r,显著性为p。英文字母都需斜体。希腊字母(a、β、χ、η)都不需要斜体。统计值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显著性p可保留3位,有特殊要求的可保留多位)。报告推论统计(F检验、t检验、卡方检验)时,需给出自由度或样本量。建议给出统计检验的效应量(effect size)。减号和负号不是连字符“-”,而是半字线“–”。3.7 表格采用三线表。一般应把自变量作为列,因变量作为行。每个栏目(纵向的列)都需有栏目名称,栏目名称不能横向解释。3.8 插图和照片需清晰可读。图中所用文字为6号宋体。照片应反差好、层次清晰。3.9 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更进一步的说明请到本刊网站“下载中心”下载“参考文献著录要求”。详细规定还可查阅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出版手册。建议使用EndNote、NoteExpress等软件来管理参考文献。3.9.1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是著者(英文文献著者只写英文姓氏,中文文献中国人著者需写全姓名)和出版年,可以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也可放在引用句尾或其他适当位置的括号中,作者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方式。3.9.2 正文后的文献列表 文献列表按著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著者相同,按出版年排列;著者和出版年都相同,按文题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出版年后加a、b、c… 参考文献全部用英文书写。如果是中文文献,需有对应的英文,并把中文文献放在英文后面的方括号中。 中文文献中的著录符号需用英文(半角)符号。 英文逗号、点号、冒号后要留一空格。 著者姓名、出版年、文题、书名、出版信息等各个文献成分末尾用点号结束。 排版时需悬挂缩进。 每条文献都需有斜体部分。一般是期刊名称和卷号、书名、会议名称等。 常见的文献类型要求如下:(1)期刊论文著者姓, 名. (出版年份). 文题.刊名,卷号,起止页码.示例:Zhuang, J., & Zhou, X. L. (2001). Word length effect in speech production of Chines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3, 214–218.[庄捷, 周晓林. (2001). 言语产生中的词长效应.心理学报,33, 214–218.] 英文文献,姓需全拼,名只写首字母;姓氏后面有逗号,名的缩写字母后面有缩写点。 7个著者以内,所有著者全部列出;超过7个,写前6个著者和最后一个著者,其余用英文省略号(3个点号)代替。 著者之间都用逗号隔开。7个著者以内,最后两个著者之间用“&”。 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特殊要求大写的除外)。 刊名和卷号后用逗号,字体为斜体。不需要写期刊的期号,除非期刊的每一期都是从第1页开始编页码,才要写期号(期号和两边的括号为正体);如果全年各期页码是连续编号,则不需要写出期号,只需要写出卷号即可。 页码范围符号不是连字符“-”,而是半字线“–”。 (2)书籍或篇章著者姓,名. (出版年份).书名. 出版地: 出版社.示例:Pan S. (1987).Anthology of Pan Shu’s psychology. Nanjing, China: Jiangsu Educational Press.[潘菽. (1987).潘菽心理学文选.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书名字体为斜体 与中文文献对应的英文中,出版地城市后需加国家(如China),用逗号隔开。 编著的编者后需在括号内加Ed.或Eds.,中文加“编”。 (3)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著者姓,名. (出版年份). 文题. 见(In) 编者名 姓(中文写姓名).论文集名(卷号, 页码范围). 出版地: 出版社.示例:Wang, D. F., & Cui, H. (2004).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seven factor model of Chinese personality. In D. F. Wang & Y. B. Hou (Eds.),Selected papers 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 1, pp. 46–84). Beijing,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王登峰, 崔红. (2004). 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的理论分析. 见 王登峰,侯玉波 (编).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论丛(一)(pp. 46–8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者是名前姓后。中文书写的中文文献的编者还是写姓名。 文题字体为正体,论文集名字体为斜体。 “见”字后需加一空格。 3.10 编排顺序最终录用稿按以下顺序编排:(1)中文题目;(2)作者姓名;(3)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4)中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6)分类号;(7)正文;(8)参考文献;(9)英文题目;(10)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或作者的英文姓名);(11)作者单位英文名称;(12)英文摘要;(13)英文关键词。初投稿和修改稿不包括中英文作者姓名和单位。4 稿件评审本刊采用匿名审稿。稿件初审由编辑部和责任编委进行,主要审查来稿写作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本刊的用稿要求,判断来稿是否有送审价值。外审由责任编委或编辑部请同行专家审查稿件,每篇稿件至少要送2位同行专家评审。如果评审结果不一致,还会继续送多位同行专家审查。如果外审后多数审稿人同意发表,则由责任编委和主编做出终审决定。未能通过评审的稿件将被退稿。退稿后不接受申诉。5 稿件处理流程当稿件被编辑部登记后,作者将获得一个稿件编号,随后就可以在“作者查稿”中跟踪稿件处理过程,并能看到具体的处理意见。一般的流程是:编委初审->外审->退修->编委复审->主编终审->发稿->组版由于有些稿件需要修后再审,所以“外审”、“退修”和“编委复审”三个阶段可能反复出现。稿件录用后,编辑部给作者发录用通知,要求作者把最终稿的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编辑部收到定稿后,还要进行英文摘要审读、参考文献校对,并返回作者予以确认,然后排版。排版后给作者发送PDF格式的清样,由作者打印后校阅,然后邮寄回编辑部。清样上的期号和页码都是临时的。根据清样寄回和投稿的先后顺序,安排在就近的那一期上发表。因为期刊每期的页码是固定的,无法保证所有寄来清样的文章在同一期上发表,所以有的文章可能要滞后发表。6 修改稿要求同行专家外审、编委复审、主编终审后都可能要求作者修改稿件,作者提交的修改稿要有修改说明。修改说明需针对审稿意见逐条回复。一个标准的修改说明应该包括几层含义:(1)要说明你对审稿意见是如何理解的。让审稿人知道你对审稿意见的理解是否到位。(2)要针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进行说明。如果是文章的问题,要交代清楚为什么出现相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修改稿中是如何修改的,修改的道理何在。(3)对于修改不了的问题,要做出解释并对相应的思考,主动跟审稿人进行交流。(4)要告诉审稿人,修改稿中你的修改在什么地方,以方便审稿人审阅。经过多次修改的修改稿应保留历次的修改说明。每次修改稿都不要有作者的有关信息。保留正文前的论文自检报告,可以修改。最终的录用稿需要写上作者姓名、单位、基金号、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致谢等。英文部分的作者姓名应姓氏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如ZHANG Houcan, LI Shu7 版面费和稿费2010年开始,稿件发表后,本刊将收取版面费(250元/页)和审稿费(100元/审)(注:版面费和审稿费收取的总和3000元封顶;无论汇款还是转账,务必注明稿件编号),并付稿酬(500元/篇),所付稿酬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赠送样刊2册。重要提示:如果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请给编辑部发邮件询问,以免耽误了稿件处理。投稿3天之后还没有收到编辑部发送的带有稿件编号的收稿单。(你可能没有投稿成功)审稿超过计划完成时间10天以上还没有收到编辑部发来的“退修或退稿”的邮件。(当审稿到了规定时间尚未完成,系统会自动给审稿人发催审单。由于审稿需要时间,所以还要再等1周以上。如果还没有完成,应该给编辑部发信,请求编辑部人工催促审稿人。有些特别繁忙的审稿人需要多次人工提醒。)需要修后再审的稿件,修改稿上传后,3天以上没有被编辑部送至外审阶段。(当作者成功上传修改稿后,编辑部能够看到稿件上传的完成标记。但有时不显示完成标记,原因不明。也有可能上传稿件不成功。所以,如果3天以上还未送外审,可能是系统未显示完成,需要作者提醒编辑部查看)版面费缴纳20天后还没有收到发票。(编辑部没有自己独立的财务,缴纳费用和开发票都要到心理所财务处办理,有时需要排队,所以周期要长一些。通过银行转帐,所财务处也未必能够及时通知编辑部前去办理。)-完-

1 征稿范围本刊正在酝酿实质性突破,努力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办刊形式。从2011年第1期开始,除了继续诚意接受心理学各领域以及相关交叉领域的进展综述和评论以外,本刊拟不定期增设“主编特邀”、“研究构想”、“博士论坛”、“研究简报”、“元分析”、“发展战略论坛”、“国内外热点”、“研究方法”、“短评或争鸣”等探索性栏目。中文或英文投稿均可。“主编特邀”栏目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大研究项目已经结题且有一系列重要发现的项目总结报告。“研究构想”栏目稿件要求:以当年或前一年获得资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其他重大研究项目的申请书为蓝本改写。写作注意事项详见“下载中心”。“博士论坛”栏目稿件要求:获得全国、省部级等的优秀博士论文,其核心内容的缩写;在读博士生正在做的研究工作,需有导师或院系推荐。“研究简报”栏目稿件要求:1)研究方法或结果有创新性,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2)能够引起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广泛兴趣;3)易于读者理解;“发展战略论坛”指国内外关于重要发展战略的介绍或高层会议的论坛介绍,包括心理学各院系的发展战略规划。2 来稿形式本刊稿件以作者的自由来稿为主,也包括主编和编委会的主动约稿。约稿为主编或编委约请在相关领域内有研究积累的高水平作者提供的高水平稿件,包括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未来的研究规划或发展走向评述。不要求作者提供研究数据,所以不会影响作者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相同主题的研究报告。符合条件的作者也可以主动与主编或编委会联系约稿。3 投稿要求自由来稿的作者请登录编辑部网站投稿,无需寄送打印稿。投稿前请填写综述论文自我检查报告(到“下载中心”下载),并把检查结果粘贴到文章的首页。投“研究简报”栏目的研究报告和元分析的文章,请下载填写《心理学报》的自检报告。网络投稿成功后,作者将收到编辑部分配的稿件编号。然后签署投稿签名确认书和版权转让协议书(请到“下载中心”下载),并填写稿件编号和文题,邮寄至编辑部。因为是双盲审稿,所以上传文件中应删去有关作者的信息,如中英文题后面的作者姓名及单位、基金资助号等。但“研究构想”和“博士论坛”、“主编特邀”栏目的稿件无需删去作者信息。“研究构想”栏目稿件还需在文档的最前面写明基金名称、基金号、网上查询地址、查询方法及第一责任人。来稿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4 撰稿要求4.1 文题限20字以内,尽量不用“研究综述”和“进展”作为文题。英文文题也尽量不要用Review, Advance或Progress等。4.2 摘要摘要限200字以内,尽量不要用“本文”、“我们”等第一人称。对核心概念要有定义。作为被数据库单独收录的单位,要给出实质性信息。不要写“指出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之类的空话。英文摘要参照国外同类文章的写法,请英语好的专业人士把关。4.3 关键词须给出3~5个关键词,置于摘要之后。关键词应为专业词汇。4.4 分类号采用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分类法,也可由本刊填写)。4.5 标题层次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各级号码之间加一小圆点,末尾一级不加小圆点。如一级用“1”、“2”、“3”,二级用“1.1”、“1.2”、“1.3”,三级用“1.1.1”、“1.1.2”、“1.1.3”。标题仅限三级。4.6 表格采用三线表,不用竖线。4.7 插图和照片图中所用字号为6号,打印效果清晰。4.8 参考文献采用APA的著者-出版年制。更进一步的说明请到本刊网站“下载中心”下载。详细规定请查阅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1)出版手册。建议使用EndNote、NoteExpress等软件来管理参考文献。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是著者(外国人只写姓,中国人的中文需写全姓名)和出版年,可以作为句子的一个成分,也可放在引用句尾的括号中,可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选用一种方式。文后的文献列表按著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著者相同,按出版年排列;著者和出版年都相同,按文题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出版年后加a、b、c…;先列中文文献,后列英文文献。4.9 编排顺序最终录用稿按以下顺序编排:(1)中文题目;(2)作者姓名;(3)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4)中文摘要;(5)中文关键饲;(6)分类号;(7)正文;(8)参考文献;(9)英文题目;(10)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11)作者单位英文名称;(12)英文摘要;(13)英文关键词。初投稿和修改稿不包括中英文作者姓名和单位。5 稿件评审针对自由来稿,本刊采用匿名审稿。初审由编辑部进行,主要审查来稿写作是否规范,是否符合本刊的用稿要求。外审是由编辑部请1~2位同行专家审查稿件,并根据评审情况,有可能会继续送多位同行审查。一般要求审稿人在20天内审回,但由于有些审稿人工作繁忙,可能会有延迟,需要系统自动提醒或编辑部发邮件提醒。编委会是稿件的终审阶段。所有通过同行专家审查通过的稿件都需要提交到编委会上终审。编委会一般每2月开1次,也是匿名评审。未能通过评审的稿件将被退稿。由编辑部综合外审或编委会的意见给出退稿理由。退稿后不接受申诉。6 稿件处理流程当稿件被编辑部登记后,作者将获得一个稿件编号,随后就可以在“作者查稿”中跟踪稿件处理过程,并能看到具体的处理意见。一般的流程是:初审->外审->退修->编委会->发稿->组版由于有些稿件需要修后再审,所以“外审”和“退修”两个阶段可能反复出现。稿件录用后,编辑部给作者发录用通知,要求作者把最终稿的电子版发至编辑部邮箱。编辑部收到定稿后,按顺序进入文献校对、排版、清样校阅、印刷阶段。7 修改稿要求同行专家外审、编委会终审后都可能要求作者修改稿件。作者提交的修改稿要有修改说明,修改说明应较为详细,根据审稿意见逐条说明,以方便审稿人或编委会审阅。没有修改的地方需说明理由。经过多次修改的修改稿应保留历次的修改说明。修改稿需注明稿件编号。每次修改稿都不要有作者的有关信息,保留投稿时填写的论文自检报告。编委会终审之前的修改稿只需上传电子文档即可,无需寄打印稿。提交编委会终审的修改稿除了上传修改稿外,还需要寄送打印稿1份,供编委会讨论。最终的录用稿需要写上作者姓名、单位、基金号、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致谢等。英文部分的作者姓名应姓氏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如ZHANG Hou-Can, LI Shu8 版面费和稿费稿件发表后,本刊将收取版面费(150元/页),并付稿酬(300元/篇),所付稿酬包括光盘版及网络版稿酬。赠送样刊2册及抽印本若干。

全面反映心理学各个分支的成果,论文涉及心理学各个领域,

反映国内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理论建设和实验研究的同时,

加强对应用研究的重视,特别是心理学教学的研究。

心理科学 心理科学进展

心理科学期刊下载

《心理学报》 是国内心理学最顶级的期刊,是中国心理学会和中科院心理所主办的学术期刊 官网: 心理学报 《心理科学》 (官网: 心理科学 ) 《心理科学进展》(官网: 心理科学进展 ) 《应用心理学》(官网: 应用心理学 ) 《心理发展与教育》(官网: 心理发展与教育 ) 《社会心理研究》《社会心理科学》 《心理学探新》《心理行为与研究》(官网: 心理与行为研究 ) 《人类工效学》(工程心理学或量表开发类可投稿;暂无官网,可投稿至邮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官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官网: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教育导刊》(综合版有心理部分;官网: ) 除了以上比较著名心理学杂志,还有一些杂志如《中华心理学刊》(台湾)、《华人心理学报》(香港)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美  《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美  《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美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行为与大脑科学英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认知神经科学杂志美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个性与个体差异英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应用心理学杂志美 《Psychological science》心理科学美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个性与社会心理学公报美 《Journal of personality》个性杂志美 最后还有一个open access(要花钱) Frotier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美国] 戴维·迈尔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心理学

作者:[美国] 戴维·迈尔斯

译者:黄希庭

豆瓣评分:9.4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2-1

页数:756

内容简介:

戴维•迈尔斯的《心理学》是美国众多大专院校心理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师生和心理学爱好者的喜爱,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本书译自第9版。

全书共分15章,涵盖了普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学的故事、对心理科学的批判性思考、心理的生物基础、意识与心理的双通道、天性—教养与人类的多样性、人的发展、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与语言、动机与工作、情绪应激与健康、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学等。这些内容系统地阐述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批判性地思考了各种心理学的科学发现,反映了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戴维•迈尔斯充分发挥了其在心理学写作方面无与伦比的才能,将科学的严谨性和人文的宽泛性巧妙地结合,兼具感性和理性,能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心理学知识。第9版尤其注重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方法。每章在每个主要部分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在每个小节结束部分还提出了自问和自测的试题,便于读者检查学习效果,并且能将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的广大师生,同时也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美] 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1942年生,美国密歇根希望学院(Hope College)心理学教授,国际著名心理学家。迈尔斯著述颇丰,已出版17部著作,包括经典且畅销的教科书《心理学》《心理学精要》《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纲要》等。迈尔斯在30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科学》《美国科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和《心理科学》等。他同时还致力于把心理学知识介绍给普通读者,在近50种科学杂志上撰写专栏,包括《今日教育》《科学美国人》等。由于迈尔斯在研究和写作上的突出贡献,曾获得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美国脑和行为联合会的“杰出科学家”奖、美国人格及社会心理学分会的杰出服务奖以及2011年美国科学院的总统奖,等等。迈尔斯热爱运动,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中午都会打篮球,他还是希望学院校篮球队的粉丝。

百度知道'中文核心期刊要揽2020版心理学类期刊有多少'...展开偶xx遇超过2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成为第NaN位粉丝删除‘中文核心期刊要揽2020版心理·· 搜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下载出版狗刊名:心理与行为研究页码:605-605页年卷期:2015年第5期主题词:中文核心期刊;理学类;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心理与行为研究;文献计量;专家评审摘要: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2015年7月正式公布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第七版)的核心期刊。全国心理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试读结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