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难 还是 你自己写的好 。
请给出英文关键词,我可以帮你找。我在国外图书馆有账户
银行参与中小企业融资:超越关系型贷款(降低贷款条件。) 近年来,中型和小型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已成为致力于财政与经济发展工作的经济学家们和政策家们的重要议题,备受关注。这种趋势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中,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并解决了大份额的就业问题(Hallberg,2001)。此外,多数大型企业通常是由小型企业发展而来,因此,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投资能力正是经济体进一步繁荣的关键。 同时,许多学者与政策家指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在于缺乏合适的融资渠道,并理应得到特殊帮助。如,政府应出台增加贷款金额等相关政策。各类研究数据表明了此看法的正确性。举例来说,一项对10,000家来自80多个不同国家的企业数据(Beck, Demirgüç-Kunt, Laeven, and Maksimovic 2006)分析表明,其中认为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融资难的企业,小型企业占到39%,中型企业占据38%,而大型企业占29%。此外,与大型企业的对外融资水平相比,小型企业平均融资资金低于大型企业13个百分点。更为重要的是,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对外融资困难是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Beck, Demirgüç-Kunt, and Maksimovic 2005)在政策方面,许多措施与政策的出台,包括政府对给予企业最高贷款的银行单位发放津贴以及提供公共保障金,用以促进各国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水平。最典型的例子要属中国的FOGAPE(小型企业担保基金)政策,其鼓励银行给予小型企业贷款,使得小型企业可在较低信用额度的情况下获得贷款。该项政策有着众多特点,包括鼓励减少(贷款中)不正当行为,提升银行之间的竞争力以及银行自身的承担力。Bank Involvement with SMEs:Beyond Relationship LendingThe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SMEs)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for economists and policymakers working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interest is driven in part by the fact that SMEs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firms in an economy and a significant share of employment (Hallberg 2001). Furthermore, most large companies usually start as small enterprises, so the ability of SMEs to develop and invest becomes crucial to any economy wishing to prosper.2The recent attention on SME financing also comes from the perception amongacademics and policymakers that SMEs lack appropriate financing and need to receive special assistance, such as government programs that increase lending. Various studies support this perception. A number of papers find that SMEs are more financially constrained than large firms. For example, using data from 10,000 firms in 80 countries,Beck, Demirgüç-Kunt, Laeven, and Maksimovic (2006)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that a firm rates financing as a major obstacle is 39% for small firms, 38% for medium-size firms, and 29% for large firms. Furthermore, small firms finance, on average, 13 percentage points less of their investments with external finance when compared to large firms.4 Importantly, lack of access to external finance is a key obstacle to firm growth, especially for SMEs (Beck, Demirgüç-Kunt, and Maksimovic 2005). On the policy side,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itiatives across countries to foster SME financing including government subsidized lines of credit and public guarantee funds. One example that has been deemed as relatively successful is Chile’s Fondo de Garantía para Pequeños Empresarios (FOGAPE), a fund created to encourage bank lending to SMEs through partial credit guarantees. This fund has many features that make it attractive,including some incentives to reduce moral hazard, promote competition among banks, and encourage self sustainability.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来进行的:一是从企业自身结构特点出发,从企业资本结构角度来进行,虽然其研究对象以大企业居多,但对中小企业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二是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资本结构理论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企业也在致力于寻找最佳资本结构,以期达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如何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展开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连个个阶段,即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组成,在企业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于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 Durand ,1952)提出的早期的资本机构理论,他将资本机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为折衷理论)。净收益理论是以权益资本总可以获取固定不变的收益率且企业总能够以一个固定利率筹集到全部债务资金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债务资金总是有利的,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就可以满足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净营业收益理论是以总资本成本率和负债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业总价值不发生任何变化,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不相关,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也就是折衷理论则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不独立于资本结构以外,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即在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拐点上,并且这个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实现。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个理论均不够成熟,净收益理论重视财务杠杆效应而忽略了财务风险,净营业收益理论则过分的夸大了财务风险,折衷理论则忽略了负债比率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没有经过科学的数学推导和数据统计支撑,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会产生偏差。而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使得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 & Miller于1956年在计量经济学年会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后来又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论文上面所提的理论被称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认为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结构理论的分水岭,也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条件下,例如完善的资本市场,无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数学推导,该定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价值与他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即无论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该定理前提假设恨苛刻,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合。
Modigliani & Miller于1963年又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放松了没有企业所得税的假设,修正后的MM定理认为,由于债务融资的免税特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将使用越多的债务,即债务的“税盾效应”,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即为100%的负债,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政策来改变其资本结构从而改变市场价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个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了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减税作用但并不会完全抵消的结论。该结论与Modigliani & 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缺陷,都将债券融资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债务的风险和额外的费用增加,与现实经济不符合。
Ang(1991,1992)对中小企业的税盾效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小企业一般缺乏此类动机,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采取独资和合伙组织形式,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责任也使得破产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个人,由于盈利性逊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较少使用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Prttit &singer.1985),而从负债的成本来看,一般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破产可能性,因此比大企业使用较少的债务融资。
(2)静态权衡理论。MM定理只考虑了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而没有考虑其所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价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以法律规定的税率纳税,当财务危机可能性不大时,一个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将不会有税盾效应,然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增加负债率,这些企业就会增加7.5%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企业的高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固定费用增加,收益下降,从而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越大,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两类成本。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取决于他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在负债的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取舍,我们称之为静态权衡理论。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为负债的免税利益和财务风险带来的成本之间相互平衡的资本融资结构。
1990年,Mackie-mason估计了一个公司优序租赁股份的发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边际税率的企业(比如具有递延税收损失的公司),与那些面对固定税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倾向于发行股份,Mackie-mason 的结果与权衡理论相一致,因为它说明了赋税企业偏好负债。
(3)优序融资理论。1984年,Myers & Mujluf在其名篇《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中,根据信号传递的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其假设条件是: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其认为,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公司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也就是说,先债务后权益。如果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超过其投资需求,多余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回购股票。随着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资工具选择顺序将是:从安全的幅务到有风险的债务,比如从有抵押的高级债务到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4)信号理论。最早将信号引入经济学中的是Michael Spence,他认为尽管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潜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实现。
Ross(1977)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最早将非对称信息引入MM理论模型,分别假设公司的未来收益服从连续型和离散型的分布。假定经理人了解投资收益的分布函数,而投资人不了解, 建立了融资结构的信号传递模型。企业经理人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向投资者传递了信号。一般来说破产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破产将给经理人带来损失。因而经理人不会盲目增加负债,在低质量的公司无法通过更多的债权融资来模仿高质量公司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作为高质量的一个信号。所以,投资者将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理解为企业资产质量的恶化,而债务融资则是一种企业资产运作良好的信号,负债率上升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传递了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使投资者对企业也充满信心,进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大。
(5)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潜的冲突决定着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企业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
1976年Jensen & Meckling开创了代理成本理论,即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学说,Jensen & Meckling把代理关系解释为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而同时又要求代理人为其提供利益的服务关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就属于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取部分收益。而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却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却只需承担部分成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来采取行动的。也就是说经营者将不会努力工作,却热衷于在职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简称股权代理成本。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进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债务融资又会引起另一种代理成本。因为作为剩余索取者,经营者将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的话,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败,他便借助有限责任制度将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是债权融资带来的代理成本 ,即债权代理成本。在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分析 的基础之上,Jensen & Meckling认为 ,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当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的时候,使得总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进而企业便可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6)控制权理论。控制权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问题,主要反映了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程度。该理论认为,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
Harris & Raviv,主要探讨Jensen & 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经营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因而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债务融资有利于强化公 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Aghion & Bolton于1992年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到融资结构的分析框架,并对债务契约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在多次博弈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Davidsson(1989) 在对瑞典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业增长最重要的是“ 预期金融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 当中小企业扩张与独立发展发生矛盾时,所有者会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为重。可见控制权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国外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上,企业自身成长周期对资本的需求,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角度;二是宏观经济层面,货币政策,银行业合并以及结构化调整等。
1.微观层面
(1)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不同的融资特点,也没有动态的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安排有什么影响。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弥补了这方面不足。
Weston &Brigham(1970)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并将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Weston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将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分为六个阶段 ,即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 ,并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说明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来源情况,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Berger & Udell(1998对 We s t o n &B r i g h a 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即将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并引入到他们所 构建的企业融资模型中,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随着信息约束 、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融资安排 。
(2)企业融资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Macmil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发现,中小企业的长期资本供给存在短缺, 这种短缺尤其明显地发生在那些单靠初始出资人的资金已经不敷运用, 但规模又尚未达到足以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企业身上。“麦克米伦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失灵,即市场的力量无法使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中小企业无力从金融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时,只有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所以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唯一途径。这就使得银行具有相对的借贷优势。
1981年Stiglitz & Weiss发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之后,信息不对称被公认为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Stiglitz认为,信贷配给源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导致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此问题的发生是基于商业银行不具备监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与贷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们之间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这三个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贷款抵押甄别机制,提出了低风险的企业承诺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而高风险企业则相反,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论,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与银行的规模成较强的负相关性。
Berger& Udell(1998) 发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而关系型借贷被视为银行和企业双方在关系导向下达成的一种合意合约。如果借、贷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则有利于贷款人获得借款者的相关信息。如:借款者在贷款期限内生产经营状况,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借款者的还款的意愿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签订有其他附加条件的合约等。
Uzzi& Gillespie(1999)认为,与中小企业贷款直接关联的贷款员,可能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权威信息。这些贷款员与中小企业主和其雇员保持着长期的关系,了解企业在当地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该贷款员就生活在当地的社区中。因此对中小企业及其所有者的财务状况非常了解,对其当前及未来的绩效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
2.宏观层面
(1)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一般认为, 银行业合并后形成的金融机构不仅规模会增大, 组织结构会更复杂, 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开展。
Strahan(1998)认为小银行合并之初,多样化使得合并后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有能力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就会下降;相反,小银行被大银行兼并时,新成立的银行则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样,当大银行之间发生兼并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会减少。
Peek& Rosongren发现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Berger进一步指出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4种潜在效应:静态效应、 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Sharpe认为,市场力量使银行能够加强它与小企业的隐性长期合约关系,小企业从长远打算,会倾向于和银行保持长期关系。因为企业转换“基础”银行的沉淀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当银行与企业保持较长时期的关系后,银行就有可能使企业支付高于完全竞争时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业的短期低利率补贴部分得到补偿。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的市场力量增加时,信用级别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也有可能获得贷款支持。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传导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指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进而影响经济部门的真实支出。信贷渠道则又分两种,一种为银行贷款渠道,另一种为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是指,货币紧缩伴随着银行储备的减少,进而导致贷款供给的减少。。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货币紧缩通过提高利率损害到企业抵押品的价值,降低企业信用等级,进而削弱了企业获取贷款的能力。因此货币政策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冲击更大。
G e r t l e r 和 G i l c h r i s t 在对制造业小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发现,小型制造业企业不仅直接对利率反应敏感,而且还深受经济周期的间接影响,因此,货币紧缩对小企业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会导致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因为利率提高只会使得资金供给从非正规部门转向正规部门,总的借款额不会出现净的增加。Steel认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缺乏以及历史渊源等,使得小企业在获取正规部门的贷款时仍将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如果放开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将会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实证研究;第二,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困境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第三、国际上中小企业融资在操作层面上经验介绍以及比较研究。
1、贺力平(1999)认为, 妨碍我国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机构缺乏企业客户风险方面的足够信息,从而不能做出适用的风险评级并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指出可以通过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转变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来解决贷款者与中小企业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周业安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抑制政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负债、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
3、樊纲研究员(1999)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没有采取发展非国有银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积极地发展非国有银行。同时为避免人们的‘市场选择’扭曲,提出对非国有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与国家银行同等的社会担保。
4、张杰认为,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他认为,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5、陈晓红教授(2000)指出: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差、财力物力有限、设备落后陈旧及生产的都是属于卖方市场的终端产品,而非生产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经营效益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得较差。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大量向大企业集团倾斜,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为解决这种资金关系的不协调,作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第一重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银行;第三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性中小银行。
6、魏开文博士(2000)认为,我国市场型的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的模式应该是一种契约型的主办银行关系。这种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来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行为,并体现契约型的信用关系。
7、林毅夫(2001)、 李永军从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出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企业规模的限制决定了采取编制公开财务报表上市要承担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间接融资中,大企业在经营活动的透明性、抵押及贷款规模效应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机构更偏好对大企业的贷款。而与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而从企业的技术类型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唯一的方法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8、白钦先、薛誉华(2001)指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强调规模经济的观点占据了政策层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认识上的差距导致长期
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9、杨思群教授(2002)在对国外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惜贷”、信贷的可歧视性、非长期关系、支付体系及中小金融机构等问题。提出我国银行和企业间问题的缓解思路是:银行“惜贷”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业素质及信用程度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银行在信贷文化、重视资产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所以“惜贷”只能是作为短期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从长期看,为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银行必须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贷担保技术;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非长期关系上,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在支付体系上,中小企业存在“多头开户”现象,这不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了解,所以要减少这种现象并提高银行小额支付体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机构上,片面强调国有化和国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良、预算约束不强等体制方面的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端,需按市场化的准则设立和监管中小企业,同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在整和过程中进行市场化的兼并和重组。
10、张捷教授(2003)通过银行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特点来说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意义。关系性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紧密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通常一到两家)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资产抵押品较少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中小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硬信息(如企业财务数据、信用编码等)处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性特点,它们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而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优势。由于软信息传递存在成本问题,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科层结构简单,代理链条短,代理成本也相应地就低。
理论研究不足及以后研究方向
虽然说企业融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各种实证检验也经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小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融资需求理论还远不够完善,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和争论有待于进一步地解释。尤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作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今年以来温州,鄂尔多斯相继发生的高利贷崩盘现象,充分的体现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学科交叉,例如将博弈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加入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参考文献:[1]李广子.刘力债务融资成本与民营信贷歧视[J].金融研究,2009,12:25.[2]蒋琰.权益成本、债务成本与公司治理:影响差异性研究[J].管理世界, 2009,11:15.[3]肖宇,罗滢.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09,02:18.[4]刘星,彭程.负债融资与企业投资决策:破产风险视角的互动关系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9,01:15.
中小企业融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之现状与对策分析 》 【作者】 刘群. 【刊名】金融纵横 2005年05期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作者】 国亮. 【刊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3.《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对策》【作者】 洪慧. 【刊名】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4.《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作者】 党宏明. 【刊名】 西安金融 2005年07期
5.《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 姜征宇. 申希国. 【刊名】 济南金融 2005年06期
6.《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约因素及对策》【作者】 王伯芳. 【刊名】 企业技术开发 2005年07期
7.《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对策》【作者】 崔俊峰. 【刊名】 中国金融家 2005年06期
8.《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作者】 李靖. 刊名】 决策探索 2005年06期
9.《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作者】 廖丹. 【刊名】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03期
10.《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作者】 陈璐. 【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11.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2.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对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是开展经济活动的直接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小企业融资论文参考 范文 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小企业融资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 摘 要: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融资结构却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首先综述了融资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现状,提出我国中小企业应当采取的融资策略,进而优化融资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策略; 目前我国总中小企业融资 渠道 狭窄,其目前发展主要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即中小企业融资呈现内部融资比重大,外部融资比重小的现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也影响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企业融资结构与经营绩效概述 (一)企业融资结构概述。企业融资结构, 又称资本结构, 是从融资方式的角度对企业资金结构的划分, 指在企业融资总额中内源性融资与外源性融资所占的比重。内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筹集资金; 外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银行借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我国关于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外现有资本结构理论进行综述介绍, 或在已有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各自相应的研究。 (二)企业经营绩效概述。企业经营绩效(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水平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贡献来体现。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现状分析 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它是构筑在雇员人数、企业资产总值、企业经营收入和 其它 数量标准上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中小企业界定方面是一个相对的、比较模糊的概念,很难从理论上给它下一个很确切的定义,现阶段国际上对中小企业特征能够达成基本共识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在其所在行业领域中不占垄断地位”。 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特点:短、频、快、小。就是能从银行取得贷款,贷款审批程序烦琐,资金到位,已经错失商机,失去短期借款的目的;再者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大、资金需求量小、频率快的特性也增加了银行贷款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影响银行贷款的积极性。 三、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的策略 鉴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参考发达国家的做法,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企业自身要提高经营素质、增强信用观念。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应从自身做起,苦练内功,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改善自身融资条件。要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促进中小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强化信用观念,提高自觉还贷意识,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可以解决融资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解决中小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各级政府要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等。可以由地方政府和中小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政府提供大部分资金,企业作为会员向基金出资),其目标是向那些业务经营良好,具有发展潜力但是缺乏财务担保的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 3、培养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逐渐增加。这就有助于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为它们资金少、无力为大企业融资,客观条件使中小金融机构不可能与大中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是中小金融机构可以承受的,并且它们在和中小企业长期稳定合作中,增强了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有助于解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4、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的创业板市场,选择有条件的成长型中小高科技企业进入创业板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同时,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发挥股份制融资功能,采取改制、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吸收民间资本、私人资本和外资进行参股,对于具有一定控股实力的中小企业,可以向外资转让股权,在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条件下,借助于多元投资主体上市在股票市场进行融资,促使中小企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 5、推动债权融资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融资租赁业,这是企业进行长期资金融通的一种有效手段。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融资租赁的成本比贷款低、风险较小,而且其方式灵活、方便,比长期贷款和发行股票、债券受较少限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欠缺,租赁公司的规模很小,融资租赁的金融杠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还有就是要促进融资的创新,可以考虑降低企业债发行的门槛。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无论债权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具有筹资、分散风险的作用。其中股权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资金匮乏是当今的一个普遍现象,资金问题往往能够使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无法立足,以致趋于消亡。而在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基础上认清内部问题,把握外部制约因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则会助中小企业走出“瓶颈”,扭转当前困难局面。与此同时,企业的融资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企业的融资成本及其融资风险的影响很大。这关系到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及其企业经营风险, 因而企业应该优化融资结构, 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体制,促进企业优化融资结构,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再论二板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改革》,2012年第2期 [2]廖勇:《我国上市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12年第28期 [3]吴健雄:《中小企业融资理财之道》,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 [4]孔德兰:《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策略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年 [5]罗丹阳:《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年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参考范文篇2 浅论企业融资问题 摘 要:对企业来说,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是开展经济活动的直接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一个良性循环的企业不但能充分地利用好内部资金来源,还能有效的从外部融入资金。企业融资过程也就是一种以资金供求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源配置过程,融资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怎样有效地进行融资,怎样选择融资方式,怎样把握融资规模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用都成为企业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融资 资金积累 发展 一、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融资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想要实现企业的良好融资为企业筹集资金,不论是从外部环境还是从企业内部开发,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国内资金市场融资,资金市场在融资方面还欠缺成熟,项目及实力不好的企业是很难通过融资方式通过市场解决问题的,如渠道窄、资金短缺等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国外市场寻求资金却又需要高昂的费用。 (一)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经过多年的 经验 积累与不断创新,我国已初步形成融资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不是所有的方式都是可用的,是有一定的条件和需要一定的实力的,例如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让一些企业利用上市的机遇筹集资金,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积累,但是,上市公司的门槛很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企业是无法进入股市的,也就无法利用股市进行资金筹集,使得这些企业仍然过分依赖银行贷款,因此,贷款融资仍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二)融资中介存在风险隐患 银行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中介,证券市场是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市场,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它们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银行、证券市场的稳定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银行、证券业风险爆发,不仅对企业的融资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金融界的稳定都会造成巨大损害。另外股票市场同样存在风险,有部分企业“借壳”上市,在股市上弄虚作假,造成股市泡沫严重。 (三)融资企业信用度不高 企业为了更好的积累资金,在融资上想方设法拓宽渠道,大量吸引资金,但有部分企业只是一味的想着资金的来源及使用,特别是以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企业,却不去考虑如何还贷,甚至有的个别企业在借款之初就没想过要还款,不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银行,权益都得不到保护,大大挫伤投资信心和导致贷款萎缩。企业在融资上的失信,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融资,造成社会信用秩序混乱,也对企业融资渠道的长久畅通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企业融资的方式 企业的融资方式根据企业的性质不同、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同及融资定位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企业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体现企业特色,发挥企业优势,从而为企业更好的积累资金。 1、信贷:绝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信贷的方式筹集资金,这不仅是最受企业欢迎的方式,也是企业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2、证券:如今仍有不少企业通过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 3、发行企业债券:大多用于企业新建项目的开发,用于有盈利较高的、资金需求量较大的项目。 4、资产股份化:中小企业可以根据公司资产实际,将净资产作为股份划分,采取MBO(管理层持股)、ESO(员工持股)及向特定的股东发售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并实现股份的多元化。 5、融资租赁。 6、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三、如何进行融资 (一)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同的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在发展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的实现企业的资金积累。 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都具有某种共性,也就是说经常以某种融资方式为主,如以银行贷款筹资为主或以发行证券筹资为主等,这便是不同企业的融资方式问题。 (二)健全信用体系 健全信用体系是企业不断提升融资能力的一项重要途径。融资企业的信誉度好坏,对企业的融资成功与否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信用良好的企业,能为企业顺利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为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同时,能通过提高自己的信用度来遏制失信企业的资金积累,树立自己企业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企业信用等级的同时,也是对竞争对手的有力打击,更加顺畅的实现企业的融资活动。 (三)适当的降低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一般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主要包括:融资过程中的组织管理费用、融资后的资金占用费用以及融资时支付的其它费用。这部分成本对企业的融资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企业选择融资方式的关键所在,所以说企业如何控制融资成本在实际融资中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在具体运用时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操控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企业要跟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方式。 (四)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在融资渠道上,一定要多方面发展,不能局限于一种融资方式,使企业尽快适应市场,在市场中建立融资体系,从市场中发现融资机遇。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与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融资服务融资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开拓融资渠道,从中挖掘出更多的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五)撑控融资机会 所谓融资机会,是指由有利于企业融资的一系列因素所构成的有利的融资环境和时机。对企业来说,融资机会的选择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开拓与创新来给企业增加融资机会,企业才会在发展中更好的积累资金,为以后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在机会的把握上,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内部融资环境与外部融资环境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超前预见性,及时应对各种变化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对各种情况做出合理分析,准确判断发展趋势,以便从中寻求最佳融资时机。 (六)借鉴国外融资模式 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融资主要有两大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为主导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及德国为代表的以银行贷款融资为主导的模式。通过对英美模式、日本的主银行模式和德国全能银行融资模式的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的做法,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企业融资的方式,与国外的先进思想接轨,全面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企业更好的积累资金开拓新的方式。 结论 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不论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资金而独立存在,资金的取得与积累,便是企业持续经营的根本。 通过积累资金,不断壮大企业的资本实力,为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发展后劲的增强增加筹码,扩大了企业规模和获利能力,从而加快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提高了企业信誉,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在提高自己的同时,利用自己企业的强有力竞争资本削弱竞争对手,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让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才能让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融资便成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如何选择,如何决策,都要进行斟酌,制定合理、周密的计划,在决策时企业一定要选择最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融资方式,扩大收益,积累资金,这就是企业融资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承钢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沿海与科技 2、方晓霞《中国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行为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3、郑文平、罗中伟《美日德企业金融体制比较及其借鉴 》中国工业经济 4、胡竟霜《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商业会计 5、刘鸿儒、__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定位》 金融研究 6、李维宁《投融资管理》 深圳海天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范文 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毕业论文 3. 中小企业融资论文开题报告 4.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5. 中小企业融资毕业论文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金融业的整体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小微企业融资困局的破解对策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以及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重视,但是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一直都是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小微企业融资所面临的困局,并提出相应的破解对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破解对策;融资困局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全世界范围部分国家的经济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造成经济疲软状态。中国的小微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小微型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出现了很多“跑路”事件。此次危机为小微企业后期发展,尤其是融资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小微企业作为融资主体,其融资途径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内源融资以及外源融资,外源融资又可以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形式。
内源融资通常是企业利用自身的发展状况,从企业内部融通的资金,概括来说是企业在建立过程中的原始资本积累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积累,主要包括股本、留存收益等。外源融资则主要是以企业所处市场,运用企业的品牌效应等自身资源从外部融通资源的途径。其中,间接融资主要包括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主要包括发行股票、债券。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实力状况,其外源融资主要集中于间接融资。虽然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但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依旧面临着很多困境。比如,融资渠道利用不充分、融资成本过高、融资信用制度建立不完善、 *** 政策不实用等,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予以思考解决。
二、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困境
1、融资渠道利用不充分
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小微企业中,95%有融资需求,其中43%选择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45%选 *** 间借贷的融资渠道,剩下的则侧重于选择内源融资、信托融资等方式。由该组资料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小微企业目前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在众多的融资渠道中,它们仅将融资渠道限定在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其他途径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2、融资成本过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微企业大多选择银行贷款以及民间借贷作为融资途径。众所周知,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的过程中,会对企业的资金实力、经营实力以及诚信度进行严格的考核。小微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等的影响,银行对其贷款门槛要求往往很高,这种要求自然而然的转嫁为贷款利率,导致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偏高。此外,从温州房地产泡沫“跑路”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借贷的贷款利率也不容小觑。在如此高的借贷利率之下,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援,使企业的发展处于恶性回圈过程当中。
3、融资信用制度建立不完善
融资除了需要提供资金方拥有足够的资金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融资方与提供资金方两者之间拥有良好的信用度,确切的说是融资方必须拥有较高的融资度来取得提供资金方的信任。目前,融资信用制度的建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管理者的信用意识以及品牌意识较差或者部门执行力度差,造成小微企业信用度普遍较低,也给银行贷款等其他融资渠道的运用带来一定的困扰。另一方面,并不是每一种融资渠道都有一个规范性的信用标准作为衡量信用度的尺度,尤其是外源融资渠道,这就使得提供资金方在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进行考核时不一定客观、公平,会给提供资金方带来隐形的资金危机,进而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
4、 *** 政策不明确
*** 的政策往往存在的一定的模糊性,即原则性强、针对性差。比如“国九条”中关于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虽然原则性很强,但是所谓的原则性在一定情况下很可能导致出现上面请客、下面买单的现象,削减地方的积极性。此外,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尽明确,比如对于信托融资渠道的规定,只是对信托融资的一些中介进行了原则性的指导,这些原则对于其具体操作并没有进行详细规定,对于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提出很好的解决策略,给信托融资中介带来规避法律法规的机会。
三、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对策
1、充分利用融资渠道
***1***完善内源融资渠道。
由于小微企业特殊的社会地位造成其外源融资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小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内源融资渠道,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资金。内源融资渠道主要由初始投资形成的股本、折旧基金以及留存收益等构成,通过内源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可以使企业处于主动地位,给企业带来大量资金。对于小微企业,初始投资无法改变,但是可以通过对企业的评估,采取提取盈余公积的方式,增加企业留存收益,为企业的执行保留足够的资金,避免出现资金链条断裂的现象。
***2***拓展外源融资渠道。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直接的外源融资渠道可能不太容易实现,但是可以通过拓展间接的外源融资渠道为企业筹集资金。企业可以将银行贷款以及民间借贷可以作为基础性的外源融资渠道,同时可以拓展像融资租赁、担保融资、信托融资等融资方式。借助多样的融资方式,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在金融市场上可以主动地结合自己的发展需求,选择固定的融资伙伴以及多样的融资渠道。
2、规范融资成本
***1***提升小微企业自身实力。融资成本过高有很多原因,比如融资渠道过少、提供融资方要求过高等。其中,小微企业自身实力不强是融资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微企业只有立足发展,在市场上扎扎实实的站稳脚步,提升自身实力,才能不断积累融资的资本,用实力取得银行、民间融资机构、担保公司等的信任,用企业自身实力以及企业文化使提供资金方成为长期合作伙伴,降低融资成本。
***2***规范银行贷款以及民间借贷利率。针对银行贷款, *** 相关部门应当考虑到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对小微企业进行银行贷款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西方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往往采取阶梯式的优惠政策,按照不同的企业实力予以不同的银行贷款利率。针对民间借贷, *** 相关部门应当对民间借贷利率进行严格的规制,总结温州房地产商“跑路”现象的经验教训,降低民间借贷成本,避免过高的利率带来过高的企业破产率。
3、建立完善的融资信用制度
***1***完善企业的融资信用机制。
品牌的树立是小微企业建立信用度的关键环节之一,IT行业的发展给小微企业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宣传环境,小微企业可以运用网际网路为企业打造品牌效应,不断树立企业的社会公众形象。此外,企业还应当严格按照融资协议,履行还款义务,支付还款相关利息,做到诚信融资。企业在进行融资过程中,要确保拥有抵押物的所有权,确定担保人的还款能力。在对企业的融资能力进行正确的评估的前提下制定融资方案,并且对融资风险进行正确的识别、分析以及应对。
***2***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管理机制。
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不断完善其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机制。一方面,借鉴西方国家管理小微企业贷款经验,针对小微企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分层,对不同层级的小微企业采取不同的宽松贷款策略,适当降低其贷款门槛。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建立适当的信用评估机制,结合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因素有选择的参考,而不是一味的参照企业实力,导致企业发展积极性降低。
4、完善 *** 相关政策
***1***明确细节性问题。 *** 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出台的相关原则性政策制定更加详细的指导性意见,明确细节性问题的处理。不仅仅包括对于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包括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比如,盈余公积的提取、银行贷款的具体程式、民间借贷的利率幅度、融资租赁的范围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 *** 相关部门或者相关金融机构做出具体的规定。
***2***加大立法力度。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各项具体政策都是建立在小微企业的相关法律基础之上的,鉴于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立法力度,将小微企业的相关标准予以法律化、标准化,将法规的执行予以具体化,鼓励企业采用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这些融资渠道。
四、结论
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保证其资金链的连贯,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小微企业的发展才能没有物质上的担忧。小微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创造企业品牌文化、拓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 *** 相关政策,不断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志.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如何解? [J].中国中小企业,2013***05***
[2]潘功胜.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J]. 中国金融. 2013***01***
>>>下页带来更多的
研究中小企业融资要参考的英文文献英文图书和期刊类文献:[1]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Small FirmFinance,”Journal of Business,Vol.68,no.3.(1995),pp.351-381.[2]Aghion,P.,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Economics Studies,1992,Vol.59,p473-494.[3]Albertode,M.&JulioPindado.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new evidencefrom Spanish Panel dat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77-99.[4]A.N.Berger,N.H.Miller,M.A.Petersen,R.G.Rajan,J.C.Stein,2001,“Does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Large and Small Banks”,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 SystemWorking Paper.[5]Azam,J.P.,B.Biais,M.Dia and C.Mauriel.Informal and Formal Credit Marketsand Credit Rationing in Cote D’Ivoir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1,17(4),520-532.[6]Bernanke,B.S.,M.Gerler.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27-48.[7]Barbosa,E.&Moraes,C.,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theCase of the Very Small Enterprises,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2003,366-358。[8]Barton,S.L.&Gordon,P.J.Corporate strategy and capital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23-632.[9]Baxter,N.D.&Cragg,J.G.Corporate choice among long-term financinginstrumen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52):225-235.[10]Berger,A.N.,Udell,G.F.,RelationshipLending andLinesof Credit in SmallFirm Finance[J],Journal ofBusiness,1995,68,351—382.[11]Berger,A.N.,Udell,and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s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613-673.137[12]Berger and Udell,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Journal,2002,112(447)L:32-53.[13]Booth,Laurence,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kunt&Vojislav Maksimovie.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87-130.[14]Bradley,M.,Jarrell,G.A.,&Kim,E.H.On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capitalstructur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57-880.[15]Brander,J.A.&Lewis,T.R.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the limitedliability effec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56-970.[16]Chang Chun.Capital structure as optimal contract[J].North American Journal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363-385.[17]Cole,R·A·,Goldberg,L·G·&White,L·J·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The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4,39,pp227-251.[18]Collins,J.M.&Sekely,W.S.The relationship of headquarters country andindustry classification to financial structure[J].Financial Management,1983,(3):45-51.[19]David F.Scott,John D.Martin.Industry Influence on Financial Structure[J].Financila Management,Spring,1975,67-73.[20]DeAngelo,H.&Masulis,R.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 corporate and PersonalTax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0,(8):3-29.[21]Durand,David,1952,Cost of Debt and Equity Funds for Business:Trends andProblems of Measurement,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Business Financ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p215-247.[22]Eli Schwartz and J Richard Aronson.1967.Some Surrogate Evidence in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22(1):10-18.[23]Enunza,VR.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Americancommon market[J].Financial Management,1979,(3):72-77.[24]Fama,E.&Jensen,M.C.Agene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Journal of Lawand Economics,1983,(26):327-349.[25]Frank M.Z.,GoyalV.K.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138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7:217-248,2003.[26]Gilson,S.Tansaction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evidences from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61-195.[27]Grossman,S.&Hart,O.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inincentives[J].In McCall,J.Ed.The economic of information uncertaint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07-137.[28]Hall,G.,Hutchinson,P.&Michaelas,N.Industry effects on the determinantsof unquoted SMEs’capital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of Business,2000,(7):297-312.[29]Harris,M.&Raviv,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297-355.[30]Jensen,M.&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l):305-360.[31]Jordan,J.,Lowe,J.&Taylor,P.Strategy and financial policy in UK smal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25):1-27.[32]Jose Lopez-Gracia&Cristina Aybar-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financ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Small BusinessEconomics,2000,14(l):55-63.[33]Kane,A.,Marcus,A.J.&McDonald,R.L.How big is the tax advantage todebt[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41-853.[34]Kester C W.Capital and ownership structure:A comparison of United Statesand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s[J].FinancialManagement,1986(15):5-16.[35]Kim W S,Sorensen E H.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incorporate debt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6,21:131-144.[36]Lee Remmers.Industry and Size as Debt Ratio Determinants in ManufacturingInternationally[J].Financial Management,summer.,2002(5),67-78.[37]Long,M.&Maltiz,L.The investment-financing nexus:some empiricalevidence[J].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1985,(3):53-59.[38]Marsh,P.The choice between equity and debt: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Finance,1982,(37):121-144.139[39]Mcmillan,J.,Woodruff,C.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Informal Credit inVietnam[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4):1285-1320.[40]Mian,S.,and C.W...Smith.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Policy:Theory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69-200.[41]Ming fang Li&Roy L.S.Environmental dynamism,capital structure andinnovation:an empirical tes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Analysis,2002,(10):169-179.[42]Modigliani,F.&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58),261-297.[43]Mreton H.Miller.Debt&Taxe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XXXII,No.2,May 1977,pp.261~275.[44]Myers,S.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5,1977,146-75.[45]Myers,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3):575-592..[46]Myers,S.&Majlu,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1984,13(l):187-221.[47]Ng,Chee k.,J.K.Smith,R.I.Smith.Eviden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Terms Used in Interfirm Trade[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1109-1129.[48]Petersen,M.A.and R.G.Rajan.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4,XLIX,3-37.[49]Petersen,M.A.and R.G.Rajan.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th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Vol.10.No 3,661-691.[50]Piero Sraffa.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David Ricardo:Volume 1[M].Cambridge:AtThe University Press,1951.[51]Rajan,R.G.&Zingales,L.What do we known about capital structure?Some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Journal of Finance,1995,(l):1421-1461.[52]RobertM Bowen,et al,1982,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and Determinants ofInter-Industry Differences in Leverage[J].Financial Management.Winter:10-20.[53]Ros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ingapproach,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Vol.8,p23-40.[54]Saring,Oded H...Bargaining with a Corporation and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Bargaining Fir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7).[55]Scott,J.H.Bankruptcy,secured debt 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of Finance,1977,(32):1-19.[56]Smith,C.W.,andR.L.Watts,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and corporatefinancing,dividend and compensation Pol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3,1992,20-27[57]Stiglitz,J.&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the market 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393-409.[58]Stultz R.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0,(26):3-27.[59]Taggart,R.A.A model of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1467-1484.[60]Taub,A.J.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75,(57):410-416.[61]Titman,S.Th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a firm,liquidationdecis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37-151.[62]Titman,S.&Wessels,R.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of Finance,1988,(43):1-19.[63]Wald,J.K.How firm characteristics affect capital structure:an inter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99,(22):161-187.[64]Willamson,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Finance,1988,43(3):567-591.[65]William D.Bradford 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J].2004,234-245.
提供一些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外文文献,供写作参考。[1] Allen N Berger, Gregory F Udell.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Financial Growth Cycle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22) . [2] Modigliani, F, and Miller, M. h.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6) :261-297 . [3] Mallick, R,&Chakrabotty, A. Credit gap in small business: Some New Evidence[J] .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 2002, . [4] OECD. 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ng of Dynamic Small and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 in Turkey .2005,7, (7) . [5] Peterson, M,Rajan, R.G. The Benefits of firmcreditor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 .Journal of Finance, 1994, (49) :3-37 . [6] SBA. White Paper of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98-2000) .the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7] Kane,E.J. Accelerating infla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the decreasing effectiveness of banking regulation .The Journal of Finance36,355-367. 1981, . [8] Goss D. Small Business and Society .Routledge. 1991, . [9] Samuelson L. Evolutionary Games and Equilibrium Selec-tion[M] .1997, .
[1]何志强,朱家德,税学丽. 规模、区位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基于四川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 [2]史娜.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07. [3]王晨辉. 关系型贷款、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2006. [4]本报见习记者 田文会. 国务院专题研究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N]. 财经时报,2005-01-17(T00). [5]许小平,杨晓艳. 中小企业融资与民营中小银行的优势[J]. 价值工程,2005,(5). [6]本报记者 杨红梅. 新思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 中国财经报,2009-05-26(008). [7]吴慎之. 强化融资租赁功能:中小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 [8]孟琳. 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9]程未.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6. [10]左涛. 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分析[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7. [11]记者 黄丽珠. 金融创新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途径[N]. 金融时报,2009-07-18(008). [12]本报记者 任丽梅.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没改观[N]. 中国改革报,2010-07-17(002). [13]记者 黄世钊. 我区出台十七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N]. 法治快报,2009-05-01(003). [14]石文禹见习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邹炜龙. 信用担保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N]. 洛阳日报,2008-09-04(002). [15]管伟琪,胡瑜杰. 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2). [16]张代军. 辽宁、浙江两省中小企业融资比较与启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7]刘明娟.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 [18]鲍小红,刘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企业技术开发,2006,(1). [19]王翔. 中小企业融资大环境体系的构建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20]张梅.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21]王小霞. 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制度[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2]章颖薇.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与思考[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3]李艺纹,白印坡,杨瑞. 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24]王小芳. 中小企业融资难及相关理论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04. [25]本报记者 张瑶瑶. 集合票据带来中小企业融资新气象[N]. 中国会计报,2009-12-18(008). [26]罗思荣,宓明君. 地方债券与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7]蓝裕平. 风险投资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 国际融资,2010,(9). [28]饶丹珍,詹文.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功经验[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9]王翔.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0]徐宇虹.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31]刘瑞. 中小企业融资探索——基于金融创新角度[J]. 价值工程,2007,(1). [32]唐志祥.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3]李勇辉,吴朝霞. 积极启动民间资本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34]顾慧琴. 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2). [35]朱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6]谢朝斌.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37]金林.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8]李瑞青.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9]杨春光. 投资性互助会与中小企业融资[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2006. [40]贺银娟.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1]杨艳玲. 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7. [42]郑明明. 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2008. [43]谭健美. 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4]鲍洪安. 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5]宋晓瑞.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 山西科技,2010,(2). [46]史文娟. 加强金融政策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J]. 商业经济,2010,(6). [47]许立新.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以秦皇岛市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10,(4). [48]张秋. 基于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10,(3). [49]肖高玉. 论中小企业融资[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0]邹鑫.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 四川有色金属,2009,(2).
研究中小企业融资要参考的英文文献英文图书和期刊类文献:[1]Allen N.Berger,Gregory 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Small FirmFinance,”Journal of Business,Vol.68,no.3.(1995),pp.351-381.[2]Aghion,P.,Incomplete contracts approach to financial contracting,Review ofEconomics Studies,1992,Vol.59,p473-494.[3]Albertode,M.&JulioPindado.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new evidencefrom Spanish Panel data[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1,(7):77-99.[4]A.N.Berger,N.H.Miller,M.A.Petersen,R.G.Rajan,J.C.Stein,2001,“Does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Large and Small Banks”,Board of Governors of Federal Reserve SystemWorking Paper.[5]Azam,J.P.,B.Biais,M.Dia and C.Mauriel.Informal and Formal Credit Marketsand Credit Rationing in Cote D’Ivoire,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1,17(4),520-532.[6]Bernanke,B.S.,M.Gerler.Inside the Black Box:The Credit Channel of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J].Journal of 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27-48.[7]Barbosa,E.&Moraes,C.,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theCase of the Very Small Enterprises,Working Paper from Econpapers,2003,366-358。[8]Barton,S.L.&Gordon,P.J.Corporate strategy and capital structur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8,9:623-632.[9]Baxter,N.D.&Cragg,J.G.Corporate choice among long-term financinginstrument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70,(52):225-235.[10]Berger,A.N.,Udell,G.F.,RelationshipLending andLinesof Credit in SmallFirm Finance[J],Journal ofBusiness,1995,68,351—382.[11]Berger,A.N.,Udell,and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s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613-673.137[12]Berger and Udell,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Lending: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Journal,2002,112(447)L:32-53.[13]Booth,Laurence,Varouj Aivazian,Asli Demirguckunt&Vojislav Maksimovie.Capital structur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Journal of Finance,2001,(56):87-130.[14]Bradley,M.,Jarrell,G.A.,&Kim,E.H.On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capitalstructur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57-880.[15]Brander,J.A.&Lewis,T.R.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the limitedliability effec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956-970.[16]Chang Chun.Capital structure as optimal contract[J].North American Journal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363-385.[17]Cole,R·A·,Goldberg,L·G·&White,L·J·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The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J]·Journal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4,39,pp227-251.[18]Collins,J.M.&Sekely,W.S.The relationship of headquarters country andindustry classification to financial structure[J].Financial Management,1983,(3):45-51.[19]David F.Scott,John D.Martin.Industry Influence on Financial Structure[J].Financila Management,Spring,1975,67-73.[20]DeAngelo,H.&Masulis,R.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 corporate and PersonalTax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0,(8):3-29.[21]Durand,David,1952,Cost of Debt and Equity Funds for Business:Trends andProblems of Measurement,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Business Financ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p215-247.[22]Eli Schwartz and J Richard Aronson.1967.Some Surrogate Evidence inSupport of the Concept of Optimal Financi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22(1):10-18.[23]Enunza,VR.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Americancommon market[J].Financial Management,1979,(3):72-77.[24]Fama,E.&Jensen,M.C.Agene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Journal of Lawand Economics,1983,(26):327-349.[25]Frank M.Z.,GoyalV.K.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138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67:217-248,2003.[26]Gilson,S.Tansaction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evidences from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161-195.[27]Grossman,S.&Hart,O.Corporate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managerial inincentives[J].In McCall,J.Ed.The economic of information uncertaint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107-137.[28]Hall,G.,Hutchinson,P.&Michaelas,N.Industry effects on the determinantsof unquoted SMEs’capital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Economicsof Business,2000,(7):297-312.[29]Harris,M.&Raviv,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1991,(46):297-355.[30]Jensen,M.&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l):305-360.[31]Jordan,J.,Lowe,J.&Taylor,P.Strategy and financial policy in UK smal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8,(25):1-27.[32]Jose Lopez-Gracia&Cristina Aybar-Arias.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financial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companies[J].Small BusinessEconomics,2000,14(l):55-63.[33]Kane,A.,Marcus,A.J.&McDonald,R.L.How big is the tax advantage todebt[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841-853.[34]Kester C W.Capital and ownership structure:A comparison of United Statesand Japanese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s[J].FinancialManagement,1986(15):5-16.[35]Kim W S,Sorensen E H.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the agency costs of debt incorporate debt policy[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86,21:131-144.[36]Lee Remmers.Industry and Size as Debt Ratio Determinants in ManufacturingInternationally[J].Financial Management,summer.,2002(5),67-78.[37]Long,M.&Maltiz,L.The investment-financing nexus:some empiricalevidence[J].Midland Corporate Finance Journal,1985,(3):53-59.[38]Marsh,P.The choice between equity and debt: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Finance,1982,(37):121-144.139[39]Mcmillan,J.,Woodruff,C.Interfirm Relationships and Informal Credit inVietnam[J].Qua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114(4):1285-1320.[40]Mian,S.,and C.W...Smith.Accounts Receivable Management Policy:Theory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69-200.[41]Ming fang Li&Roy L.S.Environmental dynamism,capital structure andinnovation:an empirical tes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Analysis,2002,(10):169-179.[42]Modigliani,F.&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theory of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58),261-297.[43]Mreton H.Miller.Debt&Taxes.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XXXII,No.2,May 1977,pp.261~275.[44]Myers,S.C.,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5,1977,146-75.[45]Myers,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Journal of Finance,1984,39(3):575-592..[46]Myers,S.&Majlu,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1984,13(l):187-221.[47]Ng,Chee k.,J.K.Smith,R.I.Smith.Eviden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reditTerms Used in Interfirm Trade[J].Journal of Finance,1999,(54);1109-1129.[48]Petersen,M.A.and R.G.Rajan.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4,XLIX,3-37.[49]Petersen,M.A.and R.G.Rajan.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the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Vol.10.No 3,661-691.[50]Piero Sraffa.The Works and Correspondence ofDavid Ricardo:Volume 1[M].Cambridge:AtThe University Press,1951.[51]Rajan,R.G.&Zingales,L.What do we known about capital structure?Some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a[J].Journal of Finance,1995,(l):1421-1461.[52]RobertM Bowen,et al,1982,Evidence on The Existence and Determinants ofInter-Industry Differences in Leverage[J].Financial Management.Winter:10-20.[53]Ros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 signalingapproach,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Vol.8,p23-40.[54]Saring,Oded H...Bargaining with a Corporation and the Capital Structure ofBargaining Firm[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7).[55]Scott,J.H.Bankruptcy,secured debt 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J].Journalof Finance,1977,(32):1-19.[56]Smith,C.W.,andR.L.Watts,The Investment opportunity set and corporatefinancing,dividend and compensation Polices[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3,1992,20-27[57]Stiglitz,J.&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the market with 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3):393-409.[58]Stultz R.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ies[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0,(26):3-27.[59]Taggart,R.A.A model of corporate financing decisions[J].Journal of Finance,1977,(32):1467-1484.[60]Taub,A.J.Determinants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J].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1975,(57):410-416.[61]Titman,S.The effect of capital structure on a firm,liquidationdecis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37-151.[62]Titman,S.&Wessels,R.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J].Journalof Finance,1988,(43):1-19.[63]Wald,J.K.How firm characteristics affect capital structure:an inter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99,(22):161-187.[64]Willamson,O.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Finance,1988,43(3):567-591.[65]William D.Bradford Creating Government Financing Programs for Small and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J].2004,234-245.
[1]何志强,朱家德,税学丽. 规模、区位与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基于四川中小企业融资的比较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3). [2]史娜.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创新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2007. [3]王晨辉. 关系型贷款、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破解[D]. 浙江工商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2006. [4]本报见习记者 田文会. 国务院专题研究 突破中小企业融资困局[N]. 财经时报,2005-01-17(T00). [5]许小平,杨晓艳. 中小企业融资与民营中小银行的优势[J]. 价值工程,2005,(5). [6]本报记者 杨红梅. 新思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 中国财经报,2009-05-26(008). [7]吴慎之. 强化融资租赁功能:中小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4). [8]孟琳. 中小企业融资和银企关系问题探讨[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3). [9]程未. 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6. [10]左涛. 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理论分析[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7. [11]记者 黄丽珠. 金融创新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有效途径[N]. 金融时报,2009-07-18(008). [12]本报记者 任丽梅.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没改观[N]. 中国改革报,2010-07-17(002). [13]记者 黄世钊. 我区出台十七项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N]. 法治快报,2009-05-01(003). [14]石文禹见习记者 孙自豪 通讯员 邹炜龙. 信用担保打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N]. 洛阳日报,2008-09-04(002). [15]管伟琪,胡瑜杰. 甘肃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2010,(12). [16]张代军. 辽宁、浙江两省中小企业融资比较与启示[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7]刘明娟.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9,(1). [18]鲍小红,刘瑾.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 企业技术开发,2006,(1). [19]王翔. 中小企业融资大环境体系的构建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5). [20]张梅.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存在问题[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1). [21]王小霞. 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制度[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2]章颖薇. 资本结构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与思考[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3]李艺纹,白印坡,杨瑞. 信用文化建设与中小企业融资探析[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4,(11). [24]王小芳. 中小企业融资难及相关理论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2004. [25]本报记者 张瑶瑶. 集合票据带来中小企业融资新气象[N]. 中国会计报,2009-12-18(008). [26]罗思荣,宓明君. 地方债券与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7]蓝裕平. 风险投资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J]. 国际融资,2010,(9). [28]饶丹珍,詹文. 国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功经验[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29]王翔.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0]徐宇虹. 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9). [31]刘瑞. 中小企业融资探索——基于金融创新角度[J]. 价值工程,2007,(1). [32]唐志祥.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及对策建议[J].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33]李勇辉,吴朝霞. 积极启动民间资本 拓宽中小企业融资[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 [34]顾慧琴. 浅议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其对策[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2). [35]朱娟.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与对策[J].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6]谢朝斌.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分析[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 [37]金林.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对策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38]李瑞青.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39]杨春光. 投资性互助会与中小企业融资[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2006. [40]贺银娟.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1]杨艳玲. 基于金融物流集成产品的中小企业融资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7. [42]郑明明. 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2008. [43]谭健美. 中小企业融资中信用担保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4]鲍洪安. 区域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2009. [45]宋晓瑞.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思考[J]. 山西科技,2010,(2). [46]史文娟. 加强金融政策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J]. 商业经济,2010,(6). [47]许立新.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以秦皇岛市为例[J]. 改革与战略,2010,(4). [48]张秋. 基于制度角度的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研究[J]. 区域金融研究,2010,(3). [49]肖高玉. 论中小企业融资[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50]邹鑫.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浅析[J]. 四川有色金属,2009,(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目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来进行的:一是从企业自身结构特点出发,从企业资本结构角度来进行,虽然其研究对象以大企业居多,但对中小企业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二是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资本结构理论
所谓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而企业也在致力于寻找最佳资本结构,以期达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西方资本结构理论也主要是围绕如何形成最佳资本结构展开的,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连个个阶段,即早期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企业市场价值一般是由权益资本价值和债务资本价值组成,在企业息税前利润一定的情况下,总资本成本率最低意味着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于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D. Durand ,1952)提出的早期的资本机构理论,他将资本机构理论分为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也称为折衷理论)。净收益理论是以权益资本总可以获取固定不变的收益率且企业总能够以一个固定利率筹集到全部债务资金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债务资金总是有利的,当企业负债率达到100%时,就可以满足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小化,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净营业收益理论是以总资本成本率和负债成本率都是固定不变的为假设前提,该理论认为,无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的,企业总价值不发生任何变化,企业价值和资本结构不相关,企业不存在最佳资本结构问题。传统理论也就是折衷理论则是介于净收益理论和净营业收益理论之间的资本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本成本并不独立于资本结构以外,企业确实存在一个最佳的资本结构,即在加权平均成本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拐点上,并且这个资本结构可以通过财务杠杆的运用来实现。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个理论均不够成熟,净收益理论重视财务杠杆效应而忽略了财务风险,净营业收益理论则过分的夸大了财务风险,折衷理论则忽略了负债比率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建立在经验推断的基础上,没有经过科学的数学推导和数据统计支撑,不够成熟,在实践中会产生偏差。而以MM定理为代表的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出现,则使得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1)MM定理。Modigliani & Miller于1956年在计量经济学年会发表了论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后来又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论文上面所提的理论被称为MM定理。MM定理的提出被认为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和现代结构理论的分水岭,也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石。MM定理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条件下,例如完善的资本市场,无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等,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数学推导,该定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价值与他们所采取的融资方式无关,即无论发行股票还是债券,对企业价值没有影响。该定理前提假设恨苛刻,与现实情况明显不符合。
Modigliani & Miller于1963年又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放松了没有企业所得税的假设,修正后的MM定理认为,由于债务融资的免税特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将使用越多的债务,即债务的“税盾效应”,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即为100%的负债,企业可以通过利用政策来改变其资本结构从而改变市场价值。
Miller(1997)建立了一个包括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在内的模型,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了负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得出了个人所得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利息的减税作用但并不会完全抵消的结论。该结论与Modigliani & Miller提出的修正的MM定理是一致的。但是他们有着相同的缺陷,都将债券融资放在最优先的位置,而忽略了债务的风险和额外的费用增加,与现实经济不符合。
Ang(1991,1992)对中小企业的税盾效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中小企业一般缺乏此类动机,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大多采取独资和合伙组织形式,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另一方面,弱化的有限责任也使得破产成本至少在局部上依附个人,由于盈利性逊于大企业,中小企业较少使用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Prttit &singer.1985),而从负债的成本来看,一般认为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破产可能性,因此比大企业使用较少的债务融资。
(2)静态权衡理论。MM定理只考虑了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而没有考虑其所带来的风险和额外费用。本杰明﹒格雷厄姆(1934)在其《有价证券分析》一书中指出,以法律规定的税率纳税,当财务危机可能性不大时,一个价值最大化的企业将不会有税盾效应,然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增加负债率,这些企业就会增加7.5%的收入。
1984年,Myers在MM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企业的高负债的增加,使得企业固定费用增加,收益下降,从而企业财务面临的风险越大,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两类成本。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资本结构取决于他要达到的目标,其中包括在负债的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取舍,我们称之为静态权衡理论。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为负债的免税利益和财务风险带来的成本之间相互平衡的资本融资结构。
1990年,Mackie-mason估计了一个公司优序租赁股份的发行的概率模型,她指出,低边际税率的企业(比如具有递延税收损失的公司),与那些面对固定税率的更具有盈利性的公司相比更倾向于发行股份,Mackie-mason 的结果与权衡理论相一致,因为它说明了赋税企业偏好负债。
(3)优序融资理论。1984年,Myers & Mujluf在其名篇《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中,根据信号传递的原理推出了他们的优序融资假说。其假设条件是:除信息不对称外,金融市场是完全的。其认为,公司偏好于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公司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也就是说,先债务后权益。如果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超过其投资需求,多余现金将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回购股票。随着外部融资需求的增加,公司的融资工具选择顺序将是:从安全的幅务到有风险的债务,比如从有抵押的高级债务到可转换债券或优先股,股权融资是最后的选择。
1989年Baskin以交易成本、个人所得税和控制权的研究角度对优序融资理论作出了解释,指出由于留存收益提供的内部资金不必承担发行成本,也避免了个人所得税,因此内部资金要优于外部资金。与权益性资金相比较,负债融资由于具有节税效应,发行成本低,又不会稀释公司的控制权,所以对外融资来说负债融资又优于权益性融资。
(4)信号理论。最早将信号引入经济学中的是Michael Spence,他认为尽管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但是潜在的交易收益依然可以实现。
Ross(1977)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最早将非对称信息引入MM理论模型,分别假设公司的未来收益服从连续型和离散型的分布。假定经理人了解投资收益的分布函数,而投资人不了解, 建立了融资结构的信号传递模型。企业经理人对融资方式的选择向投资者传递了信号。一般来说破产的概率是和公司的质量负相关而与负债水平正相关。破产将给经理人带来损失。因而经理人不会盲目增加负债,在低质量的公司无法通过更多的债权融资来模仿高质量公司的情况下。外部投资者把较高的负债水平作为高质量的一个信号。所以,投资者将企业发行股票融资理解为企业资产质量的恶化,而债务融资则是一种企业资产运作良好的信号,负债率上升表明经营者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期望,传递了经营者对企业的信心,进而使投资者对企业也充满信心,进而使企业市场价值随之增大。
(5)代理理论。代理理论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潜的冲突决定着最优的资本结构,即企业要在代理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之间进行取舍。
1976年Jensen & Meckling开创了代理成本理论,即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地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学说,Jensen & Meckling把代理关系解释为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而同时又要求代理人为其提供利益的服务关系。例如公司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引起的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就属于代理关系。由于经营者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存在外部股权),经营者的工作努力使他承担了全部成本却只能获取部分收益。而当他在职消费时,他却得到了全部的收益却只需承担部分成本。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那么代理人就不会总是根据委托人的利益来采取行动的。也就是说经营者将不会努力工作,却热衷于在职消费,这将导致企业的价值小于管理者为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这个差额就是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简称股权代理成本。在投资总量和个人财产给定的情况下,增加债务融资的比例将会增加经营者的股权比例,进而降低外部股权的代理成本。但债务融资又会引起另一种代理成本。因为作为剩余索取者,经营者将更倾向于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成功的话,经营者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收益;而一旦失败,他便借助有限责任制度将失败的损失推给债权人。经营者的这种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是债权融资带来的代理成本 ,即债权代理成本。在对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进行分析 的基础之上,Jensen & Meckling认为 ,均衡的企业所有权结构是由股权代理成本和债权代理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来决定的,当两种融资方式的边际代理成本相等的时候,使得总的代理成本达到最小,进而企业便可以实现最佳资本结构。
(6)控制权理论。控制权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经营者对控制权本身的偏好角度探讨了资本结构问题,主要反映了企业通过对资本结构中负债和股权结构的选择而对公司治理结构效率的影响程度。该理论认为,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也就是说,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企业融资结构的。
Harris & Raviv,主要探讨Jensen & Meckling所提出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所引发的代理成本问题,他们分别用静态和动态两个模型说明了经营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的,因而有必要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他们认为债务融资有利于强化公 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Aghion & Bolton于1992年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到融资结构的分析框架,并对债务契约和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他们认为,在多次博弈的过程中,当出现不容易得到的收益信息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Davidsson(1989) 在对瑞典中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小企业增长最重要的是“ 预期金融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 当中小企业扩张与独立发展发生矛盾时,所有者会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为重。可见控制权在中小企业融资中是很重要的因素。
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
国外从中小企业对资本的需求角度,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所作的研究很多,大概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微观层面上,企业自身成长周期对资本的需求,以及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角度;二是宏观经济层面,货币政策,银行业合并以及结构化调整等。
1.微观层面
(1)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指企业融资结构问题,并没有考虑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不同的融资特点,也没有动态的研究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对资本结构安排有什么影响。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弥补了这方面不足。
Weston &Brigham(1970)根据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融资来源的变化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并将企业的成长周期分为初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三个阶段。Weston &Brigham对该理论进行了扩展,将企业的金融成长周期分为六个阶段 ,即创立期、成长阶段Ⅰ、成长阶段Ⅱ、成长阶段Ⅲ、成熟期和衰退期 ,并根据企业的资本结构、销售额和利润等显性特征说明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来源情况,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较好地解释了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规律(见下表)
Berger & Udell(1998对 We s t o n &B r i g h a m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进行了修正 ,即将信息约束、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作为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基本因素并引入到他们所 构建的企业融资模型中,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 ,随着信息约束 、企业规模和资金需求等约束条件的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融资安排 。
(2)企业融资困境方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员Macmillan在向英国国会提供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金融缺口”,即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发现,中小企业的长期资本供给存在短缺, 这种短缺尤其明显地发生在那些单靠初始出资人的资金已经不敷运用, 但规模又尚未达到足以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企业身上。“麦克米伦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失灵,即市场的力量无法使资金向中小企业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机构也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中小企业无力从金融市场获得直接融资时,只有从银行获得间接融资。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所以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唯一途径。这就使得银行具有相对的借贷优势。
1981年Stiglitz & Weiss发表了《不完全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之后,信息不对称被公认为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Stiglitz认为,信贷配给源于信贷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导致了信贷合约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此问题的发生是基于商业银行不具备监督借款者的能力、借款人与贷款人利益不一致性以及他们之间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这三个主要因素。
Bester(1982)引入了贷款抵押甄别机制,提出了低风险的企业承诺较高的抵押水平而享受较低的贷款利率,而高风险企业则相反,以此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Strahan、Weston(1996)提出了匹配理论,即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与银行的规模成较强的负相关性。
Berger& Udell(1998) 发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关键。而关系型借贷被视为银行和企业双方在关系导向下达成的一种合意合约。如果借、贷者之间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则有利于贷款人获得借款者的相关信息。如:借款者在贷款期限内生产经营状况,其产品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借款者的还款的意愿及能力,是否需要抵押品以及是否需要签订有其他附加条件的合约等。
Uzzi& Gillespie(1999)认为,与中小企业贷款直接关联的贷款员,可能较其他人掌握更多的关于中小企业的权威信息。这些贷款员与中小企业主和其雇员保持着长期的关系,了解企业在当地的运行情况和企业的市场份额,甚至该贷款员就生活在当地的社区中。因此对中小企业及其所有者的财务状况非常了解,对其当前及未来的绩效有着比较准确的认识。
2.宏观层面
(1)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
一般认为, 银行业合并后形成的金融机构不仅规模会增大, 组织结构会更复杂, 行为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不利于关系型贷款的开展。
Strahan(1998)认为小银行合并之初,多样化使得合并后的银行抗风险能力增强,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但随着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银行开始有能力向大企业提供贷款,并且内部管理也越来越复杂,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就会下降;相反,小银行被大银行兼并时,新成立的银行则会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同样,当大银行之间发生兼并时,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也会减少。
Peek& Rosongren发现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合并或大银行之间的合并倾向于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Berger进一步指出银行业并购对中小企业贷款存在4种潜在效应:静态效应、 重组效应、直接效应和外部效应。
Sharpe认为,市场力量使银行能够加强它与小企业的隐性长期合约关系,小企业从长远打算,会倾向于和银行保持长期关系。因为企业转换“基础”银行的沉淀成本相对较高,所以当银行与企业保持较长时期的关系后,银行就有可能使企业支付高于完全竞争时期的利率水平,使以前吸引小企业的短期低利率补贴部分得到补偿。Peterson和Rajan的研究发现,当银行的市场力量增加时,信用级别相对较低的小企业也有可能获得贷款支持。
(2)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传导渠道: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货币渠道指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进而影响经济部门的真实支出。信贷渠道则又分两种,一种为银行贷款渠道,另一种为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贷款渠道是指,货币紧缩伴随着银行储备的减少,进而导致贷款供给的减少。。资产负债表渠道是指,货币紧缩通过提高利率损害到企业抵押品的价值,降低企业信用等级,进而削弱了企业获取贷款的能力。因此货币政策改变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冲击更大。
G e r t l e r 和 G i l c h r i s t 在对制造业小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发现,小型制造业企业不仅直接对利率反应敏感,而且还深受经济周期的间接影响,因此,货币紧缩对小企业的影响要远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
Taylor指出,金融自由化不会导致资金供给总量的增加,因为利率提高只会使得资金供给从非正规部门转向正规部门,总的借款额不会出现净的增加。Steel认为,由于较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抵押品的缺乏以及历史渊源等,使得小企业在获取正规部门的贷款时仍将面临着诸多的限制。如果放开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将会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加恶劣。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方式的选择及相关实证研究;第二,关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所面临困境原因以及相应对策的研究;第三、国际上中小企业融资在操作层面上经验介绍以及比较研究。
1、贺力平(1999)认为, 妨碍我国银行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主要因素是银行机构缺乏企业客户风险方面的足够信息,从而不能做出适用的风险评级并提供相应的信贷服务,指出可以通过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转变国有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来解决贷款者与中小企业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2、周业安实证分析了我国金融抑制政策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分析表明:信贷市场的利率管制、价格和数量歧视导致了企业的过度负债、逆向选择、寻租等现象,浪费了信贷资源;资本市场的行政管制则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
3、樊纲研究员(1999)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原因主要是政府一直没有采取发展非国有银行的政策所致。所以作者提出要积极地发展非国有银行。同时为避免人们的‘市场选择’扭曲,提出对非国有银行的存款人提供与国家银行同等的社会担保。
4、张杰认为,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信贷资本化。他认为,解除民营经济金融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营造内生性金融制度成长的外部环境。
5、陈晓红教授(2000)指出:由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自身素质差、财力物力有限、设备落后陈旧及生产的都是属于卖方市场的终端产品,而非生产与大企业相配套的中间产品和服务,经营效益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而变得较差。基于风险和利润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大量向大企业集团倾斜,使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为解决这种资金关系的不协调,作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第一重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第二建立政策性中小银行;第三大力发展非国有商业性中小银行。
6、魏开文博士(2000)认为,我国市场型的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的模式应该是一种契约型的主办银行关系。这种关系模式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来规范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行为,并体现契约型的信用关系。
7、林毅夫(2001)、 李永军从我国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的要素禀赋出发,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较高,企业规模的限制决定了采取编制公开财务报表上市要承担巨大的信息成本;而在间接融资中,大企业在经营活动的透明性、抵押及贷款规模效应等方面原因,大型金融机构更偏好对大企业的贷款。而与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同的是,中小金融机构比较愿意为中小企业贷款,而从企业的技术类型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唯一的方法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8、白钦先、薛誉华(2001)指出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赶超战略,强调规模经济的观点占据了政策层的主导地位,忽视了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认识上的差距导致长期
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
9、杨思群教授(2002)在对国外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存在“惜贷”、信贷的可歧视性、非长期关系、支付体系及中小金融机构等问题。提出我国银行和企业间问题的缓解思路是:银行“惜贷”一方面是反映中小企业素质及信用程度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反映了银行在信贷文化、重视资产的安全性方面有了积极的变化,所以“惜贷”只能是作为短期的特殊环境下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从长期看,为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稳定运行,银行必须提高信息的分析能力和信贷担保技术;对于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非长期关系上,建立中小企业的主办银行制;在支付体系上,中小企业存在“多头开户”现象,这不利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运营情况和信用状况的了解,所以要减少这种现象并提高银行小额支付体系的效率;在中小金融机构上,片面强调国有化和国有控股,使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良、预算约束不强等体制方面的弊端,为克服这一弊端,需按市场化的准则设立和监管中小企业,同时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在整和过程中进行市场化的兼并和重组。
10、张捷教授(2003)通过银行组织结构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特点来说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特殊性意义。关系性贷款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和企业之间必须保持长期、紧密相对封闭的交易关系,即企业固定地与数量极少的(通常一到两家)银行打交道。由于关系型贷款不拘泥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资产抵押品较少的中小企业。也就是说,中小银行在收集和处理公开硬信息(如企业财务数据、信用编码等)处于劣势,但由于其地域性特点,它们通过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密切的近距离接触而获得各种非公开的关联信息,具有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发放关系型贷款优势。由于软信息传递存在成本问题,会在银行内部产生代理问题。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科层结构简单,代理链条短,代理成本也相应地就低。
理论研究不足及以后研究方向
虽然说企业融资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相对较为成熟,但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的意见,各种实证检验也经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充分说明小企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融资需求理论还远不够完善,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和争论有待于进一步地解释。尤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运作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经济形势复杂,今年以来温州,鄂尔多斯相继发生的高利贷崩盘现象,充分的体现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学科交叉,例如将博弈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加入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去,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突破。
中小企业融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之现状与对策分析 》 【作者】 刘群. 【刊名】金融纵横 2005年05期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作者】 国亮. 【刊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3.《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对策》【作者】 洪慧. 【刊名】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4.《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作者】 党宏明. 【刊名】 西安金融 2005年07期
5.《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作者】 姜征宇. 申希国. 【刊名】 济南金融 2005年06期
6.《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约因素及对策》【作者】 王伯芳. 【刊名】 企业技术开发 2005年07期
7.《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对策》【作者】 崔俊峰. 【刊名】 中国金融家 2005年06期
8.《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作者】 李靖. 刊名】 决策探索 2005年06期
9.《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作者】 廖丹. 【刊名】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03期
10.《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作者】 陈璐. 【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
11.贝多广.中国资金流动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2.刘彪.企业融资机制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13.吴敬琏.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14.伍中信.产权与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
用户名及密码 dx0027/lhjxxy cqkcsy/cqkcsy dx0031/lhtsjy 用上面的用户名及密码进入全文数据库,能查找到自己想要的所有资料(能免费下载所有的论文)! 但是请楼主切记,版权归论文作者所有,只能引用,杜绝抄袭! 以下是我在全文数据库中找到的几篇论文的题目,仅供参考: 1.《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之现状与对策分析 》 【作者】 刘群. 【刊名】金融纵横 2005年05期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对策分析 》 【作者】 国亮. 【刊名】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3.《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洪慧. 【刊名】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4.《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 【作者】 党宏明. 【刊名】 西安金融 2005年07期 5.《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 姜征宇. 申希国. 【刊名】 济南金融 2005年06期 6.《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约因素及对策》 【作者】 王伯芳. 【刊名】 企业技术开发 2005年07期 7.《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 崔俊峰. 【刊名】 中国金融家 2005年06期 8.《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 【作者】 李靖. 刊名】 决策探索 2005年06期 9.《浅谈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作者】 廖丹. 【刊名】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03期 10.《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的理性思考》 【作者】 陈璐. 【刊名】 巢湖学院学报 2005年04期参考资料: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求采纳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