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第一本心理学杂志

发布时间:

第一本心理学杂志

著名心理专家韩玉金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张声远著名心理专家毕希名教授著名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教授莫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应用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白学军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金琰著名家庭教育和心理辅导专家李宜嵘著名心理学专家杨凤池教授著名老年心理卫生与精神病专家马辛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1朱智贤(1908~1991),江苏赣榆人。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张耀翔(1893~1964),留美归国后,曾任北京高师、沪江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肖孝嵘(1897~1963),中国心理学会、中国测验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等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唐钺(1891~1987),中国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孙国华(1902~195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该所发生发展心理学组领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潘菽(1889~1988),南京大学校长兼心理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陆志韦(1894~1970),在美国留学获心理学博士学位,任中国心理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音韵学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曹日昌(1911~1969),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陈大齐(1886~1983),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陈鹤琴(1892~1982),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丁瓒(1910~1968),北京协和医学院脑系科研究和讲授医学心理学高觉敷(1896~1993),曾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任远(1898~1970),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得到著名心理学教授托尔曼的赏识。1921年,发表《取消心理学上的本能说》,批评锋芒不仅直指心理学权威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麦独孤,而且也触及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此文震惊美国心理学界。当时,郭任远还只是大学四年级学生。

创建第一所心理实验室的是冯特,他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室,这被认为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被公认为是实验心理学之父。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

1874年,《生理心理学原理》出版,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本专门以心理学为内容的教材。在这部书中,他把关于心理实验的结果整理成为一个系统,研究了人的以下心理活动:感觉、情感、意志、知觉(冯特称之为统觉)和思维。

扩展资料:

虽然实验心理学开始于德国,但德国的心理实验并不是都按冯特的方式进行的。在冯特指出高级心理过程不能用实验加以研究以后,艾宾浩斯首先用实验法研究了学习和记忆问题。他创造了无意义音节,以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用节省法检查了识记以后间隔不同时间的保存量。这不仅扩大了实验心理的研究范围,还改变了冯特分析意识内容的传统心理实验方法。

另外,冯特的学生屈尔佩从艾宾浩斯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得到启发,因而相信思维过程也可以用实验方法加以研究。但他并没有摆脱内省的方法,不过他的内省法与冯特的不尽相同。他要求被试先完成一个任务,然后再对完成任务期间所获得的经验进行回省。被试事先并不知道要观察什么,只知道要努力完成所指定的任务。

例如让被试解决一个问题,然后让他陈述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通过实验,他发现并不是一切经验都是由感觉意象组成的,思维可以在没有任何感觉或意象内容的条件下发生,从而建立了无意象思维的符兹堡学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威廉·冯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实验心理学

国际上著名的心理学家主要有 弗洛伊德 阿德勒 荣格 华生 斯金纳 奥尔波特 卡特尔 费希纳 冯特 马斯洛 罗杰斯 内瑟尔 建议你看本书 叶浩生的 ( 心理学史)...

2.艾伟

3.李子勋

4.朱智贤

5.莫雷

6.张耀翔

7.李宜嵘

8.彭凯平

9.车文博

第一本物理化学杂志

诺贝尔化学奖是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中设立的原始四大奖项之一,首次颁发于1901年,截至2018年,共颁奖110次,有180人获奖,化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58岁。

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美)、乔治·史密斯(美)和格雷戈里·温特利(英)用遗传变异和选择,开发出人类所需蛋白质。

2017年:约阿希姆·弗兰克(瑞士),理查德·亨德森(英),雅克·杜博歇(瑞士)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结构。

2016年:让-皮埃尔·索维奇(法)、J·弗雷泽·斯托达特(英)和伯纳德·L·费林加(荷)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

2015年10月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托马斯·林达尔、保罗·莫德里奇和阿齐兹·桑贾尔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

2014年:埃里克·贝齐格(美)、威廉·莫纳(美)、斯特凡·黑尔(德),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做出贡献。

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迈克尔·莱维特(英/美)、阿里耶·瓦谢勒(美/以色列),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2011年: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以)因发现准晶体获奖。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铃木章(日),发明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

2009年: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英)、托马斯·斯泰茨(美)、阿达·约纳什(以色列),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贡献。

2008年:下村修(日)、马丁·查尔菲(美)、钱永健(美),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贡献。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以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获奖。

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和伊夫·肖万(法)以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获奖。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凭借对细胞膜中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获奖。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得奖。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凭借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凭借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研究获奖。

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因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获奖。

奥斯特瓦尔德明智地认识到,一种专门杂志对于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化学杂志》杂志成了科学界物理化学学科的喉舌,成为连接各国物理化学家的纽带。

荷兰物理化学家

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雅可比·亨利克·范霍夫,荷兰化学家,他关于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的假说,不仅能够解释旋光异构现象,而且还能解释诸如顺丁烯二酸和反丁烯二酸、顺甲基丁烯二酸和反甲基丁烯二酸等另一类非旋光异构现象。

分子的空间结构假说的诞生,立刻在整个化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些有识之上看到了新假说的深刻含义,纷纷称赞范霍夫这一创举。

从1877年之后,范霍夫开始注意研究化学动力学和化学亲合力问题。1884年,他出版了《化学动力学研究》一书。书中他不仅阐明了反应速度等化学动力学问题,而且还专门论述了化学平衡理论和以自由能为基础的亲合力理论。

这本书首先着重讨论了化学反应速度及其变化规律。他创造性地把反应速度分为单分子、双分子和多分子反应三种不同类型来研究。其次,范霍夫对于两个方向相反的反应(即可逆反应)采用了化学平衡的观点来研究。他首倡以双箭头符号来表明化学平衡的动态特性。

最后,他还给化学亲合力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它进行了研究。在物理化学领域中,范霍夫重点研究的另一个课题是稀溶液的渗透压及有关规律。他做了许多关于溶液渗透压的实验,提出了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渗透压公式。

PV=iRT i>1

式中P是溶液的渗透压,V是其体积;R是理想气体常数,T是溶液的绝对温度。

范霍夫还证明,对许多物质来说:i值均为1,即渗透压关系式为PV=RT。同时,他还对此式的应用以及i不等于的体系(电解质溶液)进行了大量研究。范霍夫从化学动力学开始,进而广泛地研究了热力学,特别是有关稀溶液的渗透压问题。

他把化学动力学、热力学和物理测定统一起来,建立了物理化学的基础。正如范霍夫在创建立体化学时的遭遇一样,物理化学的诞生也遇到了不少挫折。

瑞典有一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名叫斯特万·阿累尼乌斯。他根据自己对溶液导电性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溶液的电离假说。但这一新理论的出现立即遭到国内不少学者的强烈反对。为了寻求理解与支持,阿累尼乌斯把自己的论文寄给范霍夫请求诣正。

想不到身处异国的范霍夫一口气读完了论文后,不仅马上领会了阿累尼乌斯的基本观点,并且由此受到了极大启迪。他的脑子豁然开朗:电离作用!对,电离作用!这正是电解质溶液i>=1的原因。范霍夫认为,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确实分解为离子,那么溶液中的粒子数就会增多。

同样地,如果是由于粒子撞击半透膜隔层而引起的渗透压力,则很容易理解测量压力为什么会高于计算压力值。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论文并写信告诉了阿累尼乌斯,表示完全赞同电离学说。

范霍夫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渗透压的文章在斯德哥尔摩发表后,引起了德国科学家威廉·奥斯特瓦尔德的极大兴趣。几个月后,他专程来到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俩一致认为阿累尼乌斯的电离学说是一种了不起的创造。

奥斯特瓦尔德对范霍夫说:“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理论的开端,它将会成为研究溶液特性的基础。而您本人的研究,将会证实和发展这个理论。”他还倡议道:“事业需要大家更紧密地进行合作,把一切力量都联合起来。”

当他得知阿累尼乌斯已决定要来阿姆斯特丹同范霍夫一起进行实验,随后还要去里加拜访他时,非常高兴。

1887年8月初,他们共同创办的《物理化学杂志》第一期在莱比锡问世。这标志着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一物理化学的诞生。范霍夫同阿累尼乌斯、奥斯特瓦尔德的友谊与协作,使他们突破了国界和学科的局限,共同为新学科的创立奠基、为新兴的基本理论的确立进行了顽强的战斗。

固此,他们被誉为“物理化学的三剑客”。

范霍夫毕生从事有机立体化学与物理化学的广泛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1901年12月10日,他来到斯德哥尔摩,“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隆重的授奖仪式上,发表了演讲,他着重讲到了关于溶液的理论方面的科学成就。

第一本elle杂志

1867年,世界上最早的女性时尚杂志《HAPPERS BAZAAR》诞生于美国,1921年,欧洲的第一本女性时尚杂志《LOFFICIEL》出现在巴黎。它们最早都是以时装为主,逐渐发展成包括时装、美容、休闲等多方面的所谓引领生活时尚的杂志。 近一个世纪以来,欧美时尚杂志的种类日益增多,定位也日趋细化。到80年代,欧美有影响的时尚杂志更是将触角伸出本国之外,在全球各地发行多种版本。如今,世界上版本最多的时尚杂志《ELLE》在全球各地有34个版本,其中就包括了中国。1980年2月,中国内地最早的一份有关于时尚潮流信息的期刊读物《时装》诞生,可以称之为中国本土的第一本时尚类杂志。 时尚杂志的出现,使得最新流行趋势,不出一周就可以在大小传媒看到,并且街头上按照流行趋势打扮的人潮马上就开始涌动,时尚杂志已成为引领时尚潮流,传递流行信息的重要载体。北京要建设时装之都,时尚传媒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时尚传媒产业对时装之都建设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时尚传媒引导大众消费行为 时尚杂志出现之前,消息话语体系在传媒中处于主导地位,它旨在单纯地传递事物的信息,而时尚杂志通过文本作用于大众消费的意识形态,燃烧起大众的消费欲望,引导大众按图索骥完成消费行为。可以说时尚杂志通过对大众消费意识形态的引导,建立了主宰消费活动的话语霸权。 时尚杂志的突出特点是文本所占比例较小,内容侧重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和消费体验,文字优美不艰深;大量的图片迎合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阅读者无须费力思考便获得信息,图片上的俊男靓女又可以使人心情愉悦。这些特性使时尚杂志广为“时尚阶层”所接受,从读者构成看,女性是时尚杂志最庞大的消费群,时尚杂志不仅是白领女性的生活指南,也为越来越多的普通女性把握时尚,培养审美情趣提供参考。这些人群对时尚杂志的阅读往往直接诱导其自身消费行为的实现和时尚产品的购买。 时尚杂志是培养大众时尚观念的温床 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发布时尚信息,推动时尚。这是时尚杂志作为传媒的本体功能,也是它存在的根基。它把时尚发布者(如时装设计师等)对时尚的个人观点放大成多数人的认同。时尚的原初状态类似舆论,是分散和变幻的,必须要经过传媒的引导才能形成趋同。第二,复制商品符号,制造时尚。当没有时尚可以引导时,时尚杂志转而通过广告制造时尚。打开任意一本时尚杂志即进入商品符号的世界,它们都象征着时尚,带给阅读者一种难以言说的诱惑和期望。消费者在消费这种商品时,除了实用性,还在意自己得到了时尚的承认。通过发布时尚信息和传递商品符号,时尚杂志将时尚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进城市消费群体之中,从而营造了都市的时尚气息,这正是时装之都的重要特征之一。 综上所述,时尚杂志通过培养大众的时尚观念和诱导大众的时尚消费,营造出浓郁的都市时尚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时尚文化,使之成为时装之都建设的推进器。北京时装之都建设同样离不开时尚杂志的引导,成为时装之都的重要时尚元素,通过大众的传播,推动时装消费,进而达到拉动整个时装产业链各个环节发展的目的。

2021年蔡徐坤的第一本杂志是《ELLE》。

蔡徐坤(KUN),1998年8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籍贯湖南怀化,中国内地男歌手,原创音乐制作人,演员。

018年1月,以总票数第一C位出道,成为限定男团NI鯠洎N头樤E PERCENT的队长,8月2日,发行个人首张EP《1》,8月23日,发行原创单曲《Wait Wait Wait》,并携手格莱美最佳MV获奖导演Dave Meyers打造歌曲MV。

2019年1月,被授予“中牙友好大使暨中牙杰出青年领袖人物”称号,3月22日,发布海外公演《ONE》的主题曲《Bigger》,并开启多城巡演,5月31日解锁PRADA代言人,成为首位代言蓝血高奢品牌的95后艺人,7月26日,发行个人EP《YOUNG》,成为全网首个销量突破7000万的数字专辑。

2020年3月,加盟《青春有你第二季》,4月24日,加盟《奔跑吧第四季》,成为常驻MC,4月9日,原创公益歌曲《Home》在全平台上线,5月24日,发布单曲《情人》,并随即登顶15项音乐榜单,成为2020年度金曲。

2021年1月,获得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男明星商业价值榜TOP1,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年度最具影响力唱作歌手等多项荣誉。

2009年2月,第一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时尚女性高端杂志《世界时装之苑-ELLE》迎来自己的“孪生姐妹”ELLE EXTRA,她的诞生使《世界时装之苑-ELLE》成为第一本真正意义的双书杂志——ELLE+ELLE EXTRA。ELLE EXTRA以全书200多页的创新图文形式闪亮上场,再创流行月刊的阅读新潮流,重磅出击国内时尚传媒界。ELLE EXTRA让创刊20年以来的读者在购买的同时能收获一份额外的惊喜,享受到全新的内容和阅读体验。整本ELLE EXTRA将突破传统时尚杂志的内容编排,全书围绕一个主题,从时装、美容、生活方式、话题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地诠释,更讲求视觉的冲击力和版式的时代感 。

第一本篮球杂志

灌篮扣篮篮球俱乐部NBA体育时空,我一直看最后一个,120页才10快钱,又有海报赠送,写的也好。

我觉得扣篮和NBA特刊没有灌篮和nba时空那么权威,灌篮是NBA官方授权第一刊,时空是NBA球迷第一刊,楼上的说错了,灌篮是一个月三刊,10块,很全面,讲得东西很多

当然是《请回答1988》!!!!

(作为一个有操守的观影爱好者,本文内容当然没有关键剧情剧透)

《请回答1988》的发生在1988年的韩国首尔双门洞,讲的是在18岁美好年纪的主角以及他们的父母们生活中的故事。整部剧欢乐又温情,无论是60后、70后、80后还是90后都会喜欢看这部剧。人人都能在这部剧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这是一部拍给全年龄看的——青春剧。

这部在韩剧里不算长的20集电视剧,在对流行普遍苛刻的豆瓣上得到了9.4的高分,成为了豆瓣上最高分的韩剧。据说在韩国,出生在1971年的人最多,这部剧在韩国大热并不奇怪。可讲韩国70后的故事的电视剧,居然受到中国观众的一致好评,其中不乏80后90后。这是为啥?

得说,这部电视剧,无论从整体基调确立(亲情爱情友情)、故事主线(发生在胡同里的日常)、人物的刻画(每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饱满)上都称得上全程无槽点。《请回答1988》一反以往韩剧的常态,没有狗血剧情,没有跌宕起伏的大喜大悲,却时不时地就会给你惊喜。你的笑点泪点萌点桃心点会随时被戳中。

而这部剧走上高分之路的最主要原因,则是剧组对细节的不遗余力地把控:用细节构建出你的日常,让你分分钟入戏。有了水到渠成的情感渲染,你和演员们同哭同笑——这些都是靠深谙人心的编剧和事无巨细的剧组细心安排的结果。

然后你发现,这部剧所讲的青春,不仅仅属于1971年出生的那些人。

(注:《请回答1988》以下简称为《1988》。)

一、偶像见证的青春: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年轻偶像。

作为不甚了解韩国文化的中国观众来说,对于《请回答1988》里用以交代时代背景的文艺界偶像和作品也许并不了解,却能在剧中感受到满满的共鸣,这是为啥?

原因有二,第一个就是:共用偶像。

1984年到1989年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电影风貌无疑是时代最好的注脚。在《1988》里,以香港电影《英雄本色》开头,张国荣、周润发、王祖贤、张曼玉被剧中的年轻人们奉为男神女神,这和当时中国香港和内地的情况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中韩年轻人完成了同步。

《1988》里剧中德善、东龙们对香港影星的崇拜,和现如今中国粉丝对韩国明星的追捧形成一种反差萌,让中国观众天然地感到亲切和自豪。潜移默化的代入感让中国观众从第一集开始就没有过分关注自己看的是一部舶来剧还是自产剧。

第二个原因是: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年轻偶像。

在电视剧的较靠后半部分,《1988》选择用电视节目MBC十大歌手歌谣祭,每一年公布最高人气歌手的情节作为时间轴表现时间过渡。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年轻偶像,也许中国观众们对卞真燮、卢士燕、申升勋这些韩国艺人并不了解,但没关系,看到他们我们会想到罗大佑、崔健、小虎队、王菲、周杰伦、林俊杰、孙燕姿……

当时间轴足够长,这些偶像就已经跳出了各自原本的身份,不再只是一个歌手或明星,他们跟着这些年轻人一起成长,成了时代的代表。当时间过去,他们便成了这些曾经的年轻人追忆过往青春的载体。

在那个资源远不及现在丰盛的年代,几盘磁带就是宝贝,你们度过了不少一盘磁带反复听的青春期的夜晚;你们把喜欢的歌词抄在笔记本上彼此传阅,上面有各种人的自己;你在数学课上写歌词,被从后面出现的班主任抓住,在办公室跟你说“你倒是挺会写,那也不能上课写呀”,你低着头忍住笑没好意思说那其实是方文山写的;在晚自习下课的操场上你们大声唱歌,操场的另一边传来调皮的男生在学狼叫,来表达“唱的太难听”,结果你们越唱越大声;大学快毕业的时候,你喜欢的歌星在隔壁城市开演唱会,你花光奖学金买了车票和最贵的演出票,用力挥着荧光棒,全场跟唱完了所有的歌,演唱会结束后你的胳膊残了,嗓子也哑了。你说,你这是在为青春买单,值了。

除了歌手影星,还有体育偶像。2016年4月14日,科比·布莱恩在洛杉矶斯台普斯球场完成他退役前的最后一场比赛,整个朋友圈都被科比刷屏,你想起2003年自己买的第一本篮球杂志,从此爱上了杂志里湖人队的8号;想起在课桌上贴着,陪你走过高考的那张写着“和KOBE一同奋斗”的小纸条;想起那些年一起看过球赛的小伙伴;想起每一个科比大新闻出现彼时你的生活场景。于是你发了一条朋友圈,像是完成了一场仪式。

《1988》的剧组深谙时代偶像具有这样特殊承载意义。在《1988》中,八十年代流行的广告、电视剧、电视节目、艺人等等频繁出现,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塑造了一个真实可见的1988年。同时,也唤醒了其他观众对于自己时代的偶像记忆,对于他们来说,1988年不再是一个特定的年份,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时代。

二、爸妈也有青春:不是只有18岁才叫做青春

《1988》更高明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幼通吃,在剧中,年轻主角的爸妈们的戏份也是十分足。在这之前,青春剧都是拍给20~30岁的影视消费主力军看的,八点半黄金档的家庭伦理剧才是默认为给步入中年危机的中老年观众准备的菜。

年轻人们似乎也都忘记了,在自己出生之前,爸爸妈妈们也年轻过。

《1988》重新定义了青春,不仅仅是18岁才叫做青春。18岁时经历过的得到和失去,温暖和伤心,人到中年时一样会经历。同样会对生活有期待和担忧,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也会失措。就像年轻的德善为自己没有梦想而懊恼,退休后的东龙妈因失去自己的社会身份感到焦虑。区别只是中年人会用不同于年轻人的方式去处理,就像德善爸爸在奶奶的葬礼上,一直迎来送往地招待前来吊唁的亲戚朋友,看起来全无丧母之痛,令德善和宝拉非常不理解,直到看见爸爸在大伯出现时的瞬间崩溃,发现原来成人里的喜怒悲痛是需要节制的,在自己情绪允许发泄之前,他们需要确保完成扛在自己肩上的责任。

如今,《1988》里的年轻人们也到了1988年时爸妈的年纪,他们也有了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像1988年时的自己一样年轻。回顾发现,在属于1988年的记忆中,除了有18岁的自己和18岁的朋友们,还有年轻的爸妈。

更年轻的岁月,都是青春吧。

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终将会过去

近年来青春电影占领不少票房,哪怕是类似的剧情,也总有观众愿意买单。经典老歌、电影总会被不断翻唱、翻看甚至翻拍。追其缘由,大概是来自于人心底的那点儿怀旧本能。

因而看完了这部剧,我们的心中,总会多多少少有点么一点失落和那么一点说不出来的感慨。我们的青春,就像这部电视剧一样结束了,这其中有欢乐、有苦涩,有温暖、有遗憾,有血气方刚的情谊、有欲说还休的爱恋,有没心没肺的朋友、还有我们年轻的父母。那是美好的年代,空气里都饱含着希望。

之所以说青春剧是可以拍给所有年龄人看的,青春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是因为,变老,是任何人都无法抵抗的事情。在这个话题上,没有人能够逃脱。当周杰伦娶了年轻的昆凌生了海瑟薇;当科比退役,在洛杉矶打完了他的最后一场比赛;当你少时喜爱的青春读物被拍成了雷人的电视剧……承认吧,你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自由浪荡的少年/少女。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而这个时代终究会过去。这时我们无需再喝鸡汤,告诉自己“变老也是一种优雅”或“至少我们年轻过”,因为终有一天,“优雅的年老”也会成为你的“青春”,每一个今天的你都比明天更年轻。变老,是生命的底色。我们生来就是要不断地告别青春。所谓青春,也许是这部电视剧,也许是某个年代,也许是所有你经过的岁月。

在《1988》的结尾,德善用旁白说“青春耀眼闪烁之后,我们再也无法回去”,接着戏剧般地,她就回到了电视剧开场时五个人一起看《英雄本色》的阿泽房间。德善流着眼泪问,“你们怎么在这里?”小伙伴回答:“我们又没去别的地方。”

是啊,青春一直在那里,是我们离开了。

《1988》用极尽温情的方式讲述这个残酷的生命真相,并勇敢地直视它。而这,恰恰是生活喂我们的一碗最足料的鸡汤。

“怀念那个时期,怀念那个胡同,并不只是因为怀念年轻时候的自己,而是因为那里有爸爸的青春、妈妈的青春、朋友们的青春,和我所有爱着的青春。也因为没能对那些再也无法聚到一起的年轻风景,最后问候一声,而感到惋惜。如今对已失去的东西,对再也无法回去的时间,说一句迟到的问候:再见,我的青春。”——《请回答1988》

(内容原创,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环球体育-灌篮>>很好<<篮球俱乐部>>海报很大张

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

1902年创作《夕歌》词曲:李叔同

1913年创作《春游》

1916年创作《南京大学校歌》、《三宝歌》

1941年创作《送别》、《梦》、《清凉》、《花香》、《世梦》、《归燕》

扩展资料: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叔同

李叔同为我国近现代音乐作出了许多卓越贡献,一些贡献和成就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开创意义。1905年,李叔同曾手书《祖国歌》的词谱,作为“沪学会”补习班的唱歌教材。这首以中国民间乐曲《老六板》为基本曲调的歌曲,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深受青年学子们的欢迎,很快由上海传唱到其他城市,产生了很大影响。1905年,李叔同编印出版《国学唱歌集》,歌词选用了《诗经》、《离骚》、唐宋诗词等,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对国学的重视。1906年,李叔同独自在日本创办了《音乐小杂志》,在日本印成后,寄回国内发行。这本杂志虽然只发行了一期,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本音乐杂志。这本杂志包括图画、插图、乐史、乐典等栏目,除乐典、三首词作、部分插图的作者是日本人外,其他内容(包括封面设计和水彩画)均出自李叔同一人之手,署名“息霜”。他在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欤!”他论述了自然界各种音响给人的不同共鸣和感受,并认为将自然界的音响加工成“音乐”,就能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这篇序文也体现了李叔同的音乐启蒙教育思想和音乐观。这本杂志还刊登了李叔同填词编写的三首乐歌:《隋堤柳》、《我的国》和《春郊赛跑》。《我的国》是他根据自己在上海时写的歌词,选用一首日本乐曲编成,豪迈壮阔的歌词充满爱国激情,表达了他希望祖国富强的强烈愿望。李叔同弹奏并吟唱这首歌时,为饱受列强侮辱的祖国和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人民而揪心阵痛。《春郊赛跑》采用德国歌曲《木马》的曲谱,歌词写道:“跑跑跑!看是谁先到。杨柳青青,桃花带笑。万物皆春,男儿年少。跑跑跑!锦标夺得了。”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和健康快乐的情感。李叔同还根据日本石原小三郎的《西洋音乐史》中的资料,编写了介绍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文章《乐圣比独芬传》,并用炭笔精心绘制了“乐圣比独芬像”。李叔同不但是第一位向国人介绍贝多芬的中国人,也是尊称贝多芬为“乐圣”的第一人。李叔同在《昨非录》一文中,还对音乐简谱和五线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十年前日本之唱歌集,或有用1234之简谱者。今则自幼稚园唱歌起,皆用五线音谱。吾国近出之歌唱集与各学校音乐教授,大半用简谱,似未合宜。”他还针对自己刚出版不久的《国学唱歌集》未能身体力行使用五线谱而痛悔自责:“去年余从友人之请,编《国学唱歌集》,迄今思之,实为第一疚心之事。前已函嘱友人,毋再发售并毁版以谢吾过。”1913年,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时编辑《白阳》杂志,他在杂志上刊登了介绍西洋乐器的文章和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合唱曲《春游》。这本刊物还包括文学和美术方面的文章,从音乐方面来看,它可以看作是《音乐小杂志》的姊妹篇。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的启蒙音乐家和乐歌作家。我国近现代音乐起源于大多用外国曲谱填词的“学堂乐歌”,李叔同就是“学堂乐歌”的重要作者。李叔同填词和选曲配词的音乐作品有近百首,确切数目已无从考证。丰子恺和裘梦痕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收录的大多是李叔同1912年至1918年所作的乐歌。歌集一经出版,就被各地学校选作教材,连续再版十次,成为中国近现代传播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教学歌曲集之一。丰子恺在这本歌曲集的《序言》中指出:“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因而当时能兼作词曲者,只有李先生一人。”文中虽然难免对恩师的溢美,但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李叔同在乐歌创作中的地位。李叔同的音乐教育思想也贯穿于他的乐歌创作中。李叔同编写的乐歌,体现了他“促社会之健全”和“感精神之粹美”的音乐观,影响深远。早在1904年“沪学会”时,李叔同就邀请沈心工在“沪学会”文化补习班开设乐歌课,自己也一起听讲,接受音乐的启蒙教育。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李叔同在“沪学会”教唱的《祖国歌》,词曲配合贴切,主题鲜明,富有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歌颂了中华文明古国,抒发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出家以后,虽专心研究和弘扬佛学,但在“念佛不忘救国”思想的指导下,仍应邀创作爱国歌曲。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结集为《清凉歌集》,1936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李叔同创作的乐歌艺术水平很高,尤其在多声部合唱歌曲方面具有首创性。他的《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三声部声乐作品,也是中国作曲家运用西洋作曲技法进行多声部音乐创作的最早探索。这首歌的和声和曲体非常工整,旋律优美,自然清秀,堪称校园歌曲的典范。李叔同歌曲中流传最广、影响最为久远的一首乐歌是《送别》。《送别》的歌词实际上是他“悲欣交集”人生的真实写照,感人至深,与稍加改动的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曲谱搭配得天衣无缝。其中有一句歌词在流传中产生了不同版本:有的人采用“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有的人把这句中的“瓢”唱为“觚”,有的人唱为“斛”或“壶”。对此,由于迄今没有见到李叔同手书的《送别》歌词,很难做出鉴别。《送别》最初公开发表的版本是丰子恺、裘梦痕合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该书《送别》歌词中是“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后来,丰子恺又编了《李叔同歌曲集》,此书收入李叔同作词作曲或填词的歌曲作品32首,歌词全部是丰子恺的毛笔楷书,所收《送别》的歌词中,这一句也是“一瓢浊酒尽余欢”。因此,有人认为“丰子恺版本”的可靠性无可怀疑,应视为正宗原版。但“瓢”一般是用来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而“觚”却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据此,也有人对“丰子恺版本”的可靠性提出质疑,认为“觚”与“瓢”字形相近,可能是丰子恺在书写过程中有误。《送别》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觚”、“瓢”、“斛”、“壶”等版本,莫衷一是。不过,我对这一句中采用“斛”、“壶”的版本不以为然,一是缺乏根据,二是像李叔同这样的文人不大可能在作词中用“斛”或“壶”。这首歌曲还被电影《早春二月》和《城南旧事》分别选作插曲和主题歌,广泛传播,至今仍久唱不衰。它也是我几十年来最喜爱的歌曲之一。李叔同由一个富家风流公子和文坛名士,变为一个剪掉辫子改穿西服的留日学生,变成一个西装革履佩戴金丝眼镜的报纸编辑,变成穿长袍马褂足蹬布鞋的教师,又在中年决然皈依佛门,以苦行僧而终其一生……可以说,李叔同把他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的角色,都发挥到了极致。因此,我总是把他看作“近代的唐伯虎”,有所不同的是,唐伯虎没有出家。不过,李叔同给我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象,还是他那首令人百唱不厌的《送别》。李叔同从日本留学回国到1918年出家为僧的几年,是他艺术教育和乐歌创作最重要的时期。在我国音乐教育刚刚起步,对是否需要音乐教育尚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他毅然选择了音乐和美术教育工作,并全身心地投入,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可以说,李叔同是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先驱者,是多才多艺的启蒙音乐家。

李叔同的生平第一次看到李叔同的名字,大概都是在国中音乐课本上看到「送别」,优美的旋律配上意境悠远的词,即使在过了将近一世纪后,仍能在代代的中国人口中朗朗不绝.如果我们追寻李叔同的生平,就会发现,他不仅只是一个民初的词曲作家,而是集音乐,诗词,戏剧,美术,音乐,编辑,艺术教育,篆刻,书法於一身的艺术全才.20世纪初,西洋音乐在中国是一片空白...李叔同首先发现音乐的潜在功能,他东赴日本去学习西洋音乐,归国后即任教杭州,培养了第一代的音乐师资.他最先接受西洋音乐,最先用五线谱作曲,最先把西洋音乐引入师范音乐教学,独立创编了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第一本国人介绍贝多芬的传记《乐圣比独芬传》.对这些种种,台湾著名音乐家许常惠先生在《近代中国音乐史话》中,指出李叔同的音乐成就乃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创举.1906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当时正是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各种新文化应运而生.李叔同早年曾从名角学唱过皮簧(京剧)等,对日本新派剧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发现新派剧与中国皮簧的唱做念打截然不同:剧本内容注重写实,题材多取社会生活,演出赖对话发展剧情,从而体赏到新派剧的魅力而跃跃欲试.1907年中国徐淮地区发生水患,李叔同决定同春柳社社员赈灾义演—《茶花女》,李叔同以艺名「息霜」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李叔同当模特儿琢磨角色果然奏效,首次登台表演新剧便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回国后,春柳社社员创办了「开明剧社」,招收学生排演文明戏,开创了由国人编导演的中国话剧,并至各地作巡回演出,奠定了话剧团体旅行演出的模式.中国之有话剧,中国话剧之有今天,与李叔同当年在日本的戏剧活动密不可分.李叔同在二十五岁那一年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作为中国第一代美术留学生,他受到日本舆论界的注目.回国后,李叔同致力培养新一代艺术师资,改变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落后面貌:他首开室内和室外写生课,首开西洋美术史课,首开版画课等.这些我们现在看起来习以为常的课程,在当时的中国可是需要克服重重困难.李叔同的艺术教学中,人才辈出,随者五四运动的到来,有人倡组「中华美育社」,创刊《美育》杂志.佼佼者如丰子恺,吴梦菲,刘质平等人,均是名垂史册的近代艺术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