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学生的责任 社会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所以尽责是我们的应该 责任是颗渺小的种子,一旦把它播种在你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生根、发芽。要不了多久,它会成为小树苗,最后成为参天大树。经过努力,它会开花,点缀你的人生,最后结果,这是对你尽责任的回报。当你抛弃它,它就始终只是一颗种子;当你在尽责任中放弃了它,那它就会死亡,甚至给你的人生抹上一丝阴霾;如果你在它含苞绽放时,用骄傲拔掉了它,你就会在别人得到果实后而后悔,想要重新尽责任却没时间了,更没有机会了。只有你坚持尽到这些责任,努力呵护它们,你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在这个社会上,每个人都扛负着自己的责任。责任,也许是自己对自己的规定,也许是别人交给你的任务,也许是自己的工作……责任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有学习的责任,建筑师有建房的责任,老师有教学的责任,作家有写作的责任,甚至连普通的动物——乌鸦也有反哺的责任。何为责任?还是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一直指导着无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一生的信条。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是国家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有人还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了“天下兴亡,我有责”。意思是说,“我”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如何尽责?答案在一张张时代的写照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对整个蜀国的责任;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撒热血,前赴后继,这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上次,“韦帕”来袭,温州军民英勇奋战,积极抗台,这是对整个温州人民生命和财产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无可推卸的责任。也许,作为学生的我们的责任尚不是历史、也不是时代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在家人的笑脸上,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在无边的学海里。但我们明白责任,完成着责任。责任,是一朵灿烂无比的花,开在每个人的心中;责任,是一道辉煌耀眼的光,照亮每个人的心底。责任是永远推动人类历史、开创人类文明的那只滚滚车轮。责任,在我们的心中。
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后,我发现我们中学生与社会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在家里被父母当作“小皇帝”或“小公主”。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信号在这次活动中全都被体现出来。早上到学校,只见同学们大包小包,里面装的是可乐、饼干、薯片……这哪是去体能训练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去旅游呢!上午的第一节课是“过趣桥”,上课还没有一半时间,许多同学就坐在地上气喘吁吁。第二节课是“攀岩”,别看我们这一组男生少,但都是我们班的“梁山好汉”,可惜啊!无一人能攀上顶端的。只听一旁的指导员在一旁叹息:“现在的中学生就能会读书了。”我们没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怎么能爬上顶端?经过半天的训练,同学们早已疲惫不堪,原来本有现成的中饭,学校安排我们在食堂吃。同学们嫌不好吃,拿出自己备份的食物。不惜浪费掉饭菜,食堂工人们在收拾桌子时无奈的摇了摇头。下午在玩多米诺骨牌时,大家各顾各的,结果没有一个人搭出来。这项活动是团体性的,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完成,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一种品质,如果能做到这点,我们可以做成许多事情。社会上的生活不可能一直是无忧无虑,待我们有一天离开父母,只有“纸上谈兵“的我们会融入到社会中?我们应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体质,把学会的知识用到实处,才能改变与社会这种“格格不入”的状态。
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 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 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 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答案补充 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 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 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 ,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活动后,我发现我们中学生与社会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在家里被父母当作“小皇帝”或“小公主”。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信号在这次活动中全都被体现出来。早上到学校,只见同学们大包小包,里面装的是可乐、饼干、薯片……这哪是去体能训练啊,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去旅游呢!上午的第一节课是“过趣桥”,上课还没有一半时间,许多同学就坐在地上气喘吁吁。第二节课是“攀岩”,别看我们这一组男生少,但都是我们班的“梁山好汉”,可惜啊!无一人能攀上顶端的。只听一旁的指导员在一旁叹息:“现在的中学生就能会读书了。”我们没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怎么能爬上顶端?经过半天的训练,同学们早已疲惫不堪,原来本有现成的中饭,学校安排我们在食堂吃。同学们嫌不好吃,拿出自己备份的食物。不惜浪费掉饭菜,食堂工人们在收拾桌子时无奈的摇了摇头。下午在玩多米诺骨牌时,大家各顾各的,结果没有一个人搭出来。这项活动是团体性的,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完成,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一种品质,如果能做到这点,我们可以做成许多事情。社会上的生活不可能一直是无忧无虑,待我们有一天离开父母,只有“纸上谈兵“的我们会融入到社会中?我们应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体质,把学会的知识用到实处,才能改变与社会这种“格格不入”的状态。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学会宽容议论文800字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宽容,这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如果这个世界缺少了宽容,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会只剩下争吵。有人说:“宽容嘛,不就是原谅对方吗?想做到很简单呀。”虽然这样说,可又有几人能做到。下面,我就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听。
美国第三十任总统柯立芝那想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与小偷之间有过一次耐人寻味的情谊。1923年3月的一个晚上,柯立芝因为公事留宿在外面。当他在晚上熟睡时,隐约听见有人在翻动他的衣服,他睁开眼睛看了看,发现一个人在翻他衣服的口袋。他光着脚,偷偷摸摸的走了过去,生怕弄出一点动静。柯立芝拍了拍那人的肩膀,那人猛地回头一看,心中一惊,手上的钱包掉在了地上。柯立芝见他是个20来岁的小伙子,便说:“你为什么要偷钱?”小偷回答:“我和我朋友出来旅游,可钱包被人偷了,交不起住宿费,所以才来偷钱的。”柯立芝邀请小偷坐下来,和自己聊聊,看有没有什么帮得上忙的。小偷非常震惊,以为是陷阱,但又怕柯立芝叫来保安,所以只好小心翼翼的坐了下来。见双方冷静了下来,柯立芝简单的做了自我介绍:“我是柯立芝,美国第三十任总统。”小偷大为震惊,自己本来只想偷个钱,但没想到竟偷到了总统头上。柯立芝说:“你说你是为了自己和朋友的住宿费才来偷钱的?”“是……是的。”小偷十分害怕,他以为总统会狠狠的去惩罚他,谁知柯立芝却说:“好,你需要多少钱?”小偷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说“90美元。”柯立芝马上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了90美元,递给了小偷,说:“这90美元我帮你付,但你可不要再偷钱了,明白吗?”小偷点头如捣蒜,带着一副势在必行的表情说道:“我一定做到!”然后,柯立芝告诉小偷,楼道里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有人巡逻,让他别走楼道出去。小偷谢过柯立芝,然后从窗户翻出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有时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如果柯立芝总统没有原谅这个小偷,而是叫来了保安,那不仅柯立芝自己会被失去理智的小偷所伤,这个小偷也会葬送自己的前程。所以,可见宽容有多么重要,我们要学会去宽容别人,这样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对不起”,我吞吞吐吐的朝他说,涨红着脸,低着头,不敢看他的眼睛,我深吸了一口气,“这次是我不对,请你原谅我。”我微微抬了抬头,心想他大概会暴跳如雷,大声咒骂我,再把我一把推开。也得说教我一番,好出口恶气。毕竟我做了那样令他难以忍受的事。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只是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肩膀:“没事儿,这有啥大不了的———多大点事儿嘛!”他笑的很轻松,似乎全然没有一丝要责怪我的意思。他真的原谅我了啊。我松了口气,心里却不住得更羞愧了起来。
事情还得从几天说起。我和他,是对好朋友。他是个兢兢业业的课代表,而班里以严厉出了名的老师正好是他的“顶头上司”,对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心思缜密的他工作格外认真,说起来你可能不信,他做了三年的课代表,工作竟几乎没出过差错!“没点儿本事,怎么能连任三年呢!”每当提起这件事时,他总是调皮的说。
可就是因为我,竟让他栽了这么一个大跟头。那天早上,眼看各科的课代表已经起身收作业,我急急忙忙地拿出了作业,想再检查一遍。“坏事儿!”我脑袋突然一响,错了一道题。我急忙想拿起笔把它改过来。可还没动笔,一只手就“嗖”的一声收走了作业本。我急忙抬头看,他一脸坏笑:“干啥?想补作业咋的?”“不是,”我两忙答到,“快把作业给我,我就改一道题……”“不行!”他打断我,“现在该交作业了,而且反正你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了,多个叉少个叉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说完,他就转身把作业放在了课桌上。
可我却不甘心,趁他不注意,就偷偷把作业拿了回来。上课了,像平常一样,老师先说了说前一天的作业问题,突然,老师厉声喝道:“x,怎么回事啊?今天的作业为什么比告诉我的少了一本?”“什么,不可能啊!”他站了起来,一脸雾水的说。坏事!我一拍大腿,不仅暗惊,少的那一本正是我的作业啊!都怪我只想着改错,竟忘记了把作业交回去了!我不敢看他,也不敢看老师。只得低下头去,可我感觉他的目光仿佛就紧紧地盯着我,盯得我心里发毛。
“坐下!”老师喝道。他没有办法,只好一脸委屈的坐了下来。我很担心,不敢去告诉他。但心想着他的“一世英名”说不定就毁在我手里,又觉得实在对不起他。终于我实在忍不住了。痛苦的纠结了几天后,我下定了决心,告诉他事情的经过。我做好了经历狂风暴雨的准备,可没想到他的反应竟是如此的平静。
“你,不,生气吗?”“说实话,当然……有点生气了,”我吓得一跳,但他只是若有所思的继续说,“这叫宽容,宽容懂不懂?通俗点说,就是不要小肚鸡肠,要学会原谅。这不就是宽容吗?”
有能撑船的宰相度量,学会原谅和忘记别人的错误,这不正是对原谅的解释吗?社会是个大表盘,齿轮们需要宽容的滋润才能正常运作。宽容如此可贵,所以,学会宽容吧!
记得法国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它可以包容女人间万物,可以与人为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我真正明白这些却是一次偶然。
那是星期一的早晨,学校里领导来我们学校检查,所以,我们进行了一次大扫除。我的任务是洗抹布,擦玻璃。我慢悠悠地跑到一楼水池边去洗抹布,我根本不用担心时间,因为多浪费点时间就少上一点课,这是我那时的想法。
因为大扫除,水池边的人比原来多了不知多少倍,有洗抹布的,有洗拖把的……我就在那儿等啊等,等啊等。人走了一波,又来了一波,实在排不上队,我终于耐不住心中的焦急,便找了个空子,努力往里钻。过五关斩六将,经历千辛万苦,我总算挤到了水池边,心中长吁一口气。顾不上得意,便无暇考虑身后那挤作一团的.人群,我赶紧洗抹布,把抹布弄湿,再拧干,重复几次,我便赶紧挤出来了。
就在我即将转身离开的时候,感觉背后,好像被谁洒上水,脸上也是水。我摸摸脸,摸摸后背,一看,全是脏水。怒火冲上头顶,我立马回头寻找那个可恶的“肇事者,”原来是一个比我小的小男孩,拿着一个拖把,一看就是把拖把往墙上扔的瞬间,水洒了出来。我狠狠地瞪着他,真恨不得把他大骂一顿,可我怕违反纪律,没敢大吼,就那样凶凶地盯着他,也许是我的样子有些吓人吧,那个男孩有些不知所措了,两只手抓着拖把,怯怯地瞅着我。见我不作声,他知道大事不妙了,结结巴巴地说:“对……对不起,我不……不是故意的。”突然,我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可恶?我不自觉地眨了眨眼睛,让笑容尽量绽在脸上,虽然有点勉强。“没事”我脱口而出。小男孩笑了。我说:“逗你玩呢!”然后笑着离开了。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我想起来我就充满感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溪流,故能成其深。我们只要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宽容处事,人生就会更精彩!
宽容是什么?它是春风,吹散心中的仇恨,它是暖流,融化心中的冷漠,它是光亮,驱走心中的黑暗。它帮助你与他人相处,它帮助你度过心中难关。宽容无处不在。
在中华文明五千余载的悠悠历史之中,宽容就仿佛珍贵的宝石一般,在其中熠熠生辉。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儒家典范。在我看来,这亦是宽容的体现。“其恕乎!”是啊!只有人人学会宽恕,才会更和睦地相处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大海宽广的胸怀,吸纳百川,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当你豪情万丈,壮志凌云地面对这浩瀚无垠,碧波万顷的大海之时,又何曾想到,在如此恢弘的奇观之下掩着一颗比这大海更宽广的心呢?
宽容不仅仅体现于古时言论中,宽容他人的美事亦不胜枚举,公子小白,即为齐恒公,春秋五霸之首,若没有宽容当年欲射杀他的管仲,又何来这千秋功业,万古功名呢?又何来这睥睨天下,独霸一方的威势呢?又何来这千古名相管仲垂名青史呢?更又何谈这般脍炙人口之佳话呢?推己及人,宽容他人,帮助自己。在此时,宽容已俨然成了一块成功之石,经历沧桑,永不磨损。
“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句似乎略带些许戏谑性的话语却仿如万千年之前战国的名相蔺相如称颂一般。当秦国虎狼之师野心勃勃,对六国虎视眈眈之时,有谁敢捋其虎须,触其锋芒?蔺相如!一介儒生,三尺青衣,出使秦国,以身护玉,完璧归赵,传为千古佳话。就是如此一人,在面对廉颇的三番四次挑衅之时,选择忍让,这是软弱吗?不!这是宽容。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大义,连廉颇也被其感动而负荆请罪,终让将相乎,谁还敢说宽容是软弱,是退缩?不!那是一种莫大的勇气,顾全大局的勇气。
不仅在华夏之族中流传着如此佳话,外邦亦如此。不单只是古时有这种宽容的精神,当今亦如此。宽容如一条闪烁着的珠链,连古今,串中外,跨越地域时空。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一般,青蛙王子遇到不受信用、三番四次失约的公主之后,非但未有为难她,反而对她好生相待,一颗善良的宽恕之心帮她变为帅气的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这仅是一个童话,但却如一句箴言一般,以恕为道,宽容他人。
朋友,学会宽容吧!它是颗种子,种于心中,长出真的叶子,它是片叶子,独自摇曳,开出美的花儿,它是花儿,盛然绽放,结出美的果子,它是果子,芳香四溢,让真善美充满心田!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难免会因为别人无意说了伤害你的话或者毁坏了你心爱的物品而生气,我也一样。但经过那件事后,那玻璃碎片并没破碎我和她之间的友谊。相反,我还学会了宽容与理解……
记忆又被拉回从前。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温暖而明媚,朋友到我家来玩。一缕阳光从窗外射了进来,照到了书桌上的玻璃娃娃身上,顿时,娃娃显得熠熠生辉。朋友看见了,她非常喜欢,拿起娃娃细细端详。那是多么可爱的娃娃呀!一头波浪似的头发,一双睁得大大的眼睛,从眼睛里还可以看见了自己,小巧的鼻子,微微上翘的小嘴,仿佛要活过来似的,惟妙惟肖。我走了过去,摸了摸娃娃的头,它不仅仅是一个装饰品,还是我的朋友,每次在我伤心时,总是它对着我笑,仿佛在安慰我,鼓励我,在我诉说心事时,它只是安静地倾听着,对我笑着……“啪!”一阵刺耳的声音传来,打断了我的遐想,寻着声音的来源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堆破碎了的玻璃,朋友手上已没有了娃娃的踪影。我立刻跑过去,那晶亮的碎片仿佛是娃娃伤心的泪,是娃娃破碎的心,顿时我与它美好的回忆化为乌有,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像一颗珍珠似的划过我的脸,还有那朋友手足无措的样子。我愤怒、粗暴地把朋友推开,轻轻地把碎片拾起,留下呆呆的不知怎么办的朋友。
第二天,我带着红红的眼眶来到学校,朋友走到我面前,拿了一张纸给了我,一封长长的道歉信映入我的眼帘,我的眼睛模糊了,清楚地看见的只有三个字“对不起”看着这张长长的道歉信,我又不禁想起了过去:“从小我与她形影不离,每次我不会的题,都是她细心的指导我,我们一起上学,一起回家,一起玩耍。”我又转念一想:“我没有了娃娃固然伤心,但是为什么还要失去朋友呢?我要学会宽容别人,这样才能快乐我自己!”我微微笑,说:“没关系,我们是好朋友嘛!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也要谢谢你,因为你让我学会了宽容!”
我学会了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只要世界有了宽容就会变得更美好!
学会宽容的八百字议论文4篇
宽容能促进国家繁荣,自古以来,宽容开放使一个国家繁荣强盛,保守自大使一个国家逐渐衰落。宽容,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那么你知道宽容的议论文怎么写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学会宽容的八百字议论文”,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学会宽容的八百字议论文篇1
宽容别人,原谅自己。让一步,海阔天空。人人都会犯错,只有互相宽容,生活才会和谐起来。
一个晴朗的`天气,太阳温柔地将光辉洒在同学们的身上,暖风吹来,人人脸上都绽放着一朵花。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下,同学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食堂吃饭,值日生有条不紊地分着饭菜,我便坐在位子上等待吃饭。上午我语文默写一百,免做家作,数学又考到98分,怎能不使我满心愉快呢?就在我高兴时,又出现一个小插曲。
蒋莹同学端着汤盆在我右侧分着汤,一碗,两碗,三碗,很快便分完了。但她并没有注意到汤盆里还有几滴汤汁没弄干净。她左手拿着汤盆,一不小心一甩,汤盆里的几滴汤汁便像魔鬼精灵似的,从天降到我的羽绒服上。大家都知道,如果有洒在羽绒服上很难洗掉,便会留下油印,妈妈便又该骂我了。我刚发现衣服上的油污,便立刻皱紧眉头想说蒋莹时,我却欲言又止了。
只见蒋莹拿起干净的抹布边向我道歉,边帮我擦去衣服上的油污。“周佳柠,对不起!对不起!”抹布脏了,她皱紧眉头,焦急地左顾右盼,心急如焚,似乎在找些什么。接着,她正好发现自己戴着护袖,正准备想用护袖抹去我衣服上的油污时,我阻止了她。
衣服脏了,那又算的了什么,难道这比真情还可贵吗?衣服可以再买,友情怎可以用金钱衡量?“没事,不用擦了,没关系的,不用自责。”我望瞭望她,她一脸自责。于是,我便想给她一个拥抱,这拥抱时的短短几秒,寄托着我们对友情的珍惜之情。
宽容,值得大家都学习、爱护、尊敬它。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结果是甜蜜的。
学会宽容的八百字议论文篇2
有人说:包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有人说:包容是天空云彩绵绵而美丽动人,有人说:包容汇集了细土尘沙而巍峨耸立。人~应该学会包容,才能放出异彩。
记得有一次,王明和李刚不知因为什么在吵架,吵得特别凶。我见势劝说道:“大家都是同学有什么可吵的呢!都少说一句话吧。”可是显然我的却劝说没什么效果。他俩居然动起了手。王明给了李刚一拳,李刚踢了王明一脚,打的不可开胶。不知是谁竟然打了我一下,我大叫一声:“谁干的?”王明和李刚不知所措,谁都不回答。我怒声问道:“到底是谁,不说可别怪我不客气。”这时他们说:怕你啊!我生气地举起手要打他们俩。可是脑海里却想起了老师曾经讲的一个故事:清朝宰相张英与叶侍郎比邻而居。叶家无理霸占张家三尺地方,张家就写信给在外的张英。张英回复到“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按信中的意思退后三尺,叶家也惭愧地退了三尺。足以说明,包容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恩怨。
回想之后,我又把手放下了说:“算了吧!反正也不太疼。”他们俩听后都羞愧的低下了头。然后向我道歉,之后抬起头我们相似一笑。选择用包容解决问题,就这样我们又是好同学了。
包容是一种美德。包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做人必须要学会包容。
学会宽容的八百字议论文篇3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是法国的著名的作家雨果说的。宽容如阳光,温暖到人的内心深处;宽容如启明星,指引心灵迷茫的人走出困境;宽容如钥匙,打开朋友的心房。
斯宾诺有着这样的一句待人名言:“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是的,从古至今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也出钱过不少这样的人物。
三国时期的蜀国,蒋琬有个属下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使他得到了诸葛亮的信任,也是宽容使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蒋琬,是处理国家大事的人才,不是治理百里县政的材料。他的施政以安定民众为根本,不注重表面功夫。”这是诸葛亮在刘备面前称赞他的。
周总理一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的严格和对他人的宽容构成了他人格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身上的美德——宽容。
学会宽容的八百字议论文篇4
宽容就是要有宽广的心胸和包容理解的心理。
假如有一天,你被同学撞倒了,而且撞你的就是平时与你有矛盾的“仇敌”,当时你会怎么做呢?你是不管人家怎样道歉,都充耳不闻,只顾在那开口大骂;还是只说一句较简略的话:“下次注意,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然后默默地走向医务室。要是让我选,我一定选后者。因为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宽容能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修养有多深,气度有多大,胸怀有多广。而前者,则只能体现出这个人的心胸有多么狭隘,修养有多么浅薄。而你宽容了对方的鲁莽与过错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他对你的态度温和了许多,也许有一天你们会成为好朋友。反之,如果你一味计较个人的得失与利益,你会发现他对你的态度是雪上加霜,更加冷漠无情。生活就像是一面镜子,而宽容就是镜子里微笑的你。
擅长发现同学的优点,彼此之间才能互相学习,我们才会更加进步。而做好这一切都需要宽容。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互相理解,能用宽容的心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去化解同学之间的小矛盾,那么我们每一天都将在快乐和进步中度过,这也将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道路,那么宽容就是这条道路的铺路石。正是有了这些铺路石,人生才会变得平坦。如果这条道路没有铺路石,那这条道路将变得尘土飞扬、坑坑洼洼。让我们都学会宽容吧,因为宽容也是一种美德!
这里有几篇,你看哪个行第一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伸出我们爱心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或许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不少家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如污染严重、土地流失、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倘若人人都能奉献一份无私的爱,像爱护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一样爱护土地、环境和生态,又何至于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催生我们的顽强的斗志和毅力。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都献出点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但我们不是为了投资。因为我们每一个善举,都会闪烁着爱的光芒,充满着人间的真情。爱心缘于人的本质,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 让我们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爱心打造出一条条爱心链。握紧它,人们就有了攀援向上的呵护,就有了生活上风霜雨雪的遮蔽,就有了心头上的温暖与希冀。 第二篇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采撷幸福,走进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在心中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和谐,多么美好的一个词语,多么美好的意境。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和谐吧:春风是和谐的,她使坚冰融化,万物复苏,把人们带到美好的季节;春雨是和谐的,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往今来,和谐思想绵绵不绝。个美好和谐的社会,是人类梦寐的追求。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到数码航天的信息文明,几千年来,人类为之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生生不息。 和谐,如春风拂面,使人倍感亲切;和谐,如久旱甘霖,使人心田滋润。 建设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是你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许,你不禁要问:建设和谐社会,难道是我们一、两个人就能建造的吗?不,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互助才能做到,但是,我要倡议,建设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请从你我自己做起。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自己的行动诠释人生价值,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大力提倡的吗?如果我们的社会有千千万万个洪战辉,让大家一起互相帮助,使每一个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就可以感染更多的人,每一个都能常怀感恩的心善待自己、关爱他人,和谐社会何愁不能实现! 高尔基说:“人应该尊重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啊!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而别人也同样渴望我们的帮助。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关爱和互助的社会中,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更美满,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加欣欣向荣。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努力,充分而全面的发展,也就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贡献。 我们新一代的中国人应该传承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努力,明天我们要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而付出,这是历史付与给我们的重任!这是时代付与给我们的使命!
我爱你~来吧。恩恩恩~
社会学论文------------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冲突和集体维权及其应对 论文——由重庆万州万人骚动和陕西咸阳工人静坐说开去2004年9-10月间,连接发生了数起突发性公共事件,少则万人,多则十万人,聚集公共场所,甚至卧轨阻拦火车,引起社会强烈震惊。中央政府及时正确地处理了这些事件,从而防止了事态的恶化和进一步蔓延。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转型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公共维权事件,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调整和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而有效处理这些事件以避免社会的大规模动荡则需要为利益调整和整合提供有效的博弈机制和表达途径。中国这几起事件也不例外,回观这些事件,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并借鉴西方已经历过此阶段的相关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总结一下这几起事件发生的原因:1. 群众对地方政府的极端不信任和政府形象的严重毁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公共信用无疑是政府最大的财富。而公共信用的丧失,则是转型期政府的最大危险。从这两个事件来看,政府的形象已跌至极低。万州事件的起因,只不过是搬运工余继奎和夫妇胡权宗曾庆容的碰撞,以及余继奎的被打这样一个小矛盾。而其扩大成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时曾庆容夫妇的一句话。据目击者称,当时“胡权宗称自己是国家公务员,出了什么事情花钱就可以摆平,甚至可以出20万要余继奎的命。曾庆容也不甘示弱地表示,自己家里很有钱,只要围观的民众来帮助打余继奎的耳光,一记耳光他可以给20元。”①正是这句话,激怒了围观群众。“当值班民警欲将三人带回派出所调查处理时,有人说:‘天下公务员是一家,棒棒(搬运工)被打不会得到公正处理!’围观群众闻言,拒绝让警车开动。”②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公务员在群众心中是何等的形象。而围观群众阻挡民警执行公务更是说明群众对于政府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的公正性完全不信任。他们不相信政府部门会在这样有公务员为当事人的事件中公正裁断,依法处理。他们认为政府相关部门一定会徇私包庇公务员。此后的群众的一系列行为“官员……劝说大家离去,并保证政府会公正处理打人事件。但愤怒的围观民众不但没有退去,还向平台上的官员投掷石块、花盆等物品。”③而“万州有关方面把肇事者拿到电视上亮相,肇事者也表达了悔恨,还是有人怀疑当事人被掉包”④进一步说明,民众机会对政府完全丧失了信心和基本的信任,对于政府已做出的承诺和可能处理结果的公正性,公众根本不信任。那么,为何会出现胡曾夫妇声称自己是“公务员”,“很有钱”时,一下就“激怒了数万库区民众”?而公务员或政府的形象又为何如此之坏,信用为何有如此之低呢?原因由来已久,不能孤立地仅从这件事上寻找答案。近年来,腐败越来越严重,而政府人员(公务员)、与政府官员有涉的富人、黑社会组织成员欺压弱势群体和普通民众的不公正现象愈演愈烈,却迟迟得不到依法处理和纠正。已经见诸报端为大众所知的像“宝马撞人案”、“刘涌案”、“孙志刚案”等。民众对于这些人(腐败的政府人员、与政府官员有涉的富而不仁的富人、黑社会组织成员)积怨已久,早就痛恨不已,恨不“食其肉,寝其皮”,而这种事情的频频发生和得不到公正救济,已使民众的怨恨积累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几乎达到了忍耐的底线。一旦有了导火索——像胡曾夫妇的一句话——对不公正现象的民怨便一下爆发出来,导致上万民众围堵万州市政府,造成骚动。由于频频落马的和更多未曾落马的“贪官”,已使政府形象严重受损。而对于那些频频发生的不公正现象又不能及时、公正、依法处理,进一步使民众对于政府的认同和信任降低。这从去年的“宝马撞人案”,“刘涌案”中可窥一二。“宝马撞人案”中,曾传言撞人者是省政协副主席的亲戚。省政协副主席韩桂芝也出来辟谣说自己与此案无关。但不久,韩桂芝即被“双轨”,这使本来几乎已相信的民众再一次怀疑政府的公正。而在“刘涌案”中,刘涌横行沈阳近十年,欺行霸市,伤人无数,而沈阳市政府却一直充当起保护伞。更为荒唐的事,刘涌竟然当上了沈阳市人大代表。这一次次的作弄,使得民众对政府不再信任。所以,当辽宁省高院判刘涌死缓时,几乎全国民众一致声讨,表示对判决公正性的怀疑,认为这一次刘涌又作了手脚,政府在一次充当了保护伞。这一系列的政府官员的腐败和与黑恶势力的勾结行为,使政府在民众心中的信誉丧失殆尽。而具体到万州事件,万州是个移民城市,大部分市民是三峡库区移民。在移民时,当地政府曾承诺移民后的生活会远强于移民前。但是,移民后,由于万州工业发展的空心化,万州移民并没有过上政府承诺的好日子。而移民后政府对移民各方面的关心又不够,使万州市民不相信当地政府,所以当发生假公务员打“棒棒”并蛮横之时,移民对政府的不满爆发出来。其实以上这些间接直接的的原因都源于转型期利益的调整和重构。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过程中,这个过程,旧的保障体制和利益格局被打破,而新的社保制度和利益分配却未完成。而此时的政府权力又未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最容易引发官僚集团与强势利益集团勾结从而损害在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的事情。这类事件的频发与得不到有效合法的处理势必引起民众的积怨与愤怒。而这才是导致政府威信和声誉扫地的根本原因。2. 政府对于民众知情权的傲慢和消极对待,使谣言四起,激怒民众。知情权是现代社会中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民众对与其委托的政府,有基本的知情和了解的权利,只有如此民众才能更好的监督政府。但是,地方政府官员并不具备现代官员的基本素质,他们的官本位思想使其习惯了当“父母”当“老爷”,而且他们仍然奉行着“民可是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理念,认为统治的权威全在于神秘性,民众知道得多了只会使事情更糟,引起不必要的混乱。何况公开透明的政府运作不便于官员们的暗箱操作。可惜的是,恰恰相反,政府封锁消息,不允许民众通过正常途径获取相关信息,便等于“放纵传言和猜测去占领资讯的真空”⑤任由谣言通过“小道”传入民众耳中,从而导致民众做出错误判断,真正引发不必要的混乱。在陕西咸阳工人静坐事件中,由于“在华润收购天王集团时”“厂方(天王集团系国企)到现在也没有向工人说明资产评估细节,连谁做的评估也拒绝向工人透露”,因而“厂里曾出现一个传言称,原天王集团的干部在这次改制中都得到了‘好处’:高层每人3.8万,中层1.8万”⑥同时,“9月13日,星期一,工人要求厂方对第二份“13号文件”解释,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工人中开始传言:同样是被华润收购重组的山东某公司,在组建后没多久就开始大规模裁人。工人们的情绪开始不稳定。”⑦这两件事情终使工人与厂方矛盾激化,工人开始静坐,便是最好的注脚。在“宝马撞人案”审理过程中,当媒体采访相关部门负责人时,回答是:“正在处理,不便公开”;而“刘涌案”中,官方更是“已经结案”“无话可说”。这种对民众知情权的傲慢和漠视,使得谣言一时传遍全国,认为背后有隐情有交易,从而导致全国上下一致声讨辽宁省高院一事则更为明白地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内核:柔性文化,而阐述了面对国际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秉性文化需要植根入更多刚性文化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以柔性文化为本源,挖掘本民族刚性文化因子,一方面继承 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呼唤刚性文化,以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柔性文化;刚性文化
1 柔性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族精神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总是烙上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悉数世界各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文明中找到一种跨越了时代背景、源于地缘经济特征同时又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制度、民族精神的特有民族文化主线,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教义中,忠贞的服从以及为和平的圣战意识性文化支配着整个民族,因此伊斯兰世界各民族表现得异常团结与排外,无论是仇恨还是友好都不偏不倚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是任何时代都未曾改变的。
而中华民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核,它是“内敛含蓄”、“左右逢源”的,因此曾有学者形象的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形容成“太极”,也正是如此,林语堂在《中国人》中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贴上老成温厚、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教、中庸之道的标签,在这种文化内核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就具有“积极的人世态度、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注重‘中和’的思想特色以及兼容性与主导性并存的特点”。
究其原因,我们似乎可以从费孝通先生那里找到答案。费老先生笔下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与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生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土社会下的中国人分外的“土气”,成员们更愿意生于斯死于斯,于是终老是乡土社会的常态,这种不流动注定了社会中成员间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命归属、大体一致的生活方式。于是差序格局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关系纽带,一方面由于这种横向弹性结构的“差”,中国人的 人际交往 总是“左右逢源”遵循“中庸之道”且“厚实而老成”的;另一方面,这种差序格局所锻造出的纵向刚性等级化的序列社会结构更是形成中国人宗族制度分明、强调伦理道德等等,因此在纵向等级结构的主导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又会表现的或者积极人世,或者消极避世……
如果将上述一切看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普遍的文化内核,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怎样的时代特征、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怎样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一定有着这样一支希翼和平、友好待客、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尊长护幼的不变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自立自强、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优良民族性情,是我们始终应该恪守的古老训诫。
2 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变迁需求
按照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所阐述的理论逻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朝向以工业为主导甚至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这种变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显而易见的背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穿插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否足够完美到可以跟得上世界社会格局的变迁步伐,而不被甩出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费孝通先生阐述的是“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既然冠以“乡土”之名,那么乡土社会结构的适用范围至少需要局限到中国的乡村,更何况此书的写作时间是在解放前。然而就在2003年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庆典上的讲话中,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时仍然采用“差序格局”一概念,且概念内涵没变,笔者赞同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因为有意无意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时代变迁、城乡变迁、制度变迁,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结构始终未变,传统宗族观念仍然影响深远,如果按照上述“太极”的比喻,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太极”的部分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
那么这种近似“太极”的柔性文化是否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应对当今世界的竞争呢?显而易见,根植于“乡土”的中国中土文化所形成的差序格局是适应农耕民族的乡土社会的。因此在世界大同的农耕社会,中华民族的历史往往可以成为世界性历史,隋唐盛世、明清盛世便是最好的例证,原因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植根于民族灵魂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是与当时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了的,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世界主流文明的精神,因此当时我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写人世界的主流历史部分,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异军崛起,世界主流文明为工业文明所取代,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高速变迁。空间、时间距离不再是国与国、洲与洲的隔阂,掌握着主流经济技术的西方文明开始主宰世界,无论是____教义中的“原罪”、“救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西方民族中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抑或是大和民族对天皇绝对忠诚的武士道精神,都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太极”柔性文化的刚性文化,当世界主流经济告别了农耕时代。刚性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扬弃保留、锻造更为坚实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界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状况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三次浪潮并存。即“同一社会的不同部分处于不同的时代中”,属于各种时代的文化理念相互激荡,似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内陆乡村还没“过时”,工业文明的理念已经跟不上东部发达城市的步伐,需要做出改变去适应信息科技文明时代的文化了。这就造成在精神上民族情感很难统一,社会失范现象严重。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抉择,那么究竟是恪守柔性“太极”文化,继续维持“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还是选择一种刚性文化来锻造民族精神?诚如上面的论述,民族精神承载了厚重的地缘文化,其最精髓的部分是民族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核,也是民族得以存在之基、立足之本,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也决不能改变的。然而现实要求我们在文化中注入刚性的血液,失范的社会情智急需重新整合民族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并根据时代特色,挖掘和向社会呼唤属于本民族的刚性文化。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性因素
事实上,如果按照中华大一统的说法,我们的民族并不缺乏刚性文化。2005年姜戎的《狼图腾》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国内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狼性”的广泛探讨与研究,“狼性文化”便是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刚性文化,狼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是与牧民们在草原上争斗了几千年几万年,教导牧民智慧、为牧民积聚力量、有胆识有组织的强大集团军。游牧民族因此英勇善战、睿智过人,说游牧民族在狼图腾的教导下“雄韬伟略”一点也不为过,元朝无边无尽的疆土便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支铿锵豪迈的力量令世界各民族心存敬畏。也正是这一支力量如我肤色者依然被世界称为蒙古人种,一时间相见恨晚,对狼性的呼唤一度成为学界呼唤民族精神的主流,笔者赞同这种对于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刚性文化的呼唤。但是反对完全否定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做法,对于民族中源于地缘文化的文化内核,是我们始终应该坚守的民族习性,而我们现阶段呼唤刚性文化、呼唤狼文化的作用在于适应社会变迁,适应时代发展,这正如同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民族精神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烙上时代烙印一样。
4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有着自身不变的文化内核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核中表现为“太极式”的柔性文化,同时这种特质有着深厚的地缘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他民族的分野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主流民族精神中刚性文化大行其道,依然严格恪守柔性文化就会面临着被甩出主流文明结构之外的危险,因此,应该在恪守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挖掘本民族的刚性文化,使得民族精神适应主流、适应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现代化的视阈下,从社会结构的变迁考察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宏观主题的把握和认识;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变迁的背景差异,得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背景条件,从而更好地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变迁;现代化;社会结构;背景差异
对西方社会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社会学家们都试着用某一典型性词语去概括和总结。许多西方学者用“现代化”或者说“从传统到现代”来概括和描述,也有人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角度将其总结为“进步”和“发展”。或许,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充分发展,而非西方社会展现的则是亟待完善,很少去探究西方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背景因素。若将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相结合,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实现变迁的背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西方社会迅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而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实现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变迁
社会是人为了达到单个人所无法实现的需求满足水平而有目的地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又可以看作是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而变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涵盖了世界历史发展和变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变迁呢?
从广义上讲,社会变迁指的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因此,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如社会变迁的规模、方向、性质、人们参与和控制的程度等,社会变迁类型就会呈现多样性。罗荣渠先生就将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为微变和巨变,并将其阐述为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传导性巨变和创新性巨变。
我们所讲的社会变迁主要是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的。所谓社会结构,它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它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根据认识和思考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实在侧面的相对静止的形态或者说状态的特性的描述。”简单说来,社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变迁中长期保持不变而带有一定方向性变动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 教育 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西方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即社会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并且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许多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学家都曾详细讨论过“传统”和“现代”的特征或差异。他们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个人人格与行为特征等方面去对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典型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从社会结构出发去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美国学者C·E·布莱克将关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走势归结为:人口分布走向城市化,地理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提高;社会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文化教育趋向普及,机会趋向平等;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水平的提高,个人主义愈来愈强,责任中心由社区转向社会,由地方转向国家等。丁建弘认为布莱克的概括“并非十分全面和合理”,他认为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从地方共同体到整合的社会的变化。尽管将传统和现代的概念引入现代化研究会带来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社会变迁问题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现代化一词可以说是对“世界历史”开始以来至今对人类社会发展主题较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括之一。从逻辑上讲,社会变迁理论从宏观上就包含了现代化理论,因而我们将范围限定在现代化视野下。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我们也主要是从现代化这个历史发展的主题出发,着重考察在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东西方社会变迁的不同背景及其差异
为了更好地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中比较突出和代表性的五组变量进行比较。
(一)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程度不同
许多学者从西欧与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探索西欧率先迈入工业社会的原因。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就从非西方国家的自身条件出发,他认为东方国家古代文明太发达以至于难以产生新的文明。钱乘旦则直接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的不同。他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一种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形成以贵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利为特征的等级君主制,并且在这金字塔外面,还有一个异己的力量存在即“市民社会”。而东方的封建社会则是一个“大屋顶”结构,它笼罩一切,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极大地阻止了资本主义的自发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谈到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在构成上有“三大骨架”,即土地贵族、“中间阶层”和工资劳动者。17~18世纪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为英国启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除了这个主体性力量外,英国还具备了使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的两个社会特征:社会的开放性和社会的流动性。英国社会的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限趋向重叠,个人在社会的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和经济地位的流动也是相对自由的。当然,法国和德国各阶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与同时代的英国进行比较时,显示出了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他们在19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如法国在19世纪最大的社会变化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角色的转变。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从权势的巅峰上跌落了下来。在1950年代,德国的统治阶级的大部分容克开始分化、资产阶级化。通过改革,普鲁士一德意志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从而迅速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而在东方国家,村社和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村落制度将人们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个人完全依赖于他所处的村社和村庄。村社体现的是一种类的、集体的主体意识,个人主体性丧失。村社培育着人们的集体意识,他们往往聚族而居,一个村庄的居民相互血缘关系盘根错节,拥有共同的祖先,因而村庄成为由宗法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集体,这点俄国、中国、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俄国,村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被称为“米尔”的村民大会,负责和决定村长及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土地的重新分配、村社成员的迁徙及新成员的接纳、赋税徭役的分配等重要事务。此外,还有为保证服役完税而建立了连环保制度。这样,个人的一切都离不开集体,取决于集体,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个人方能生存。而在印度由于村社和种姓制度的严密性,人们也被死死地束缚在他所在的村落和种姓阶层里。在以上的社会里,人们之间除了和村社内部人员的交流外,基本上不需要也不能与其他村落和人员进行交往,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社会流动性和开放的程度极低。
(二)角色和地位分配的原则不同
现代化的所谓合理化倾向要求的水平不过是机会均等,以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角色。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社会角色,进而形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对比东西方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结构是稳态、封闭和静止的。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于承袭而来的地位和角色,几乎从不考虑改变职业和居所。如印度的村落统治机构是依据传统习惯进行活动的,缺乏明确的法律以及关于权利、义务的契约,统治者的资格基本上是以先天条件(如出身、年龄等)为优先,并且是世袭的,财富、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等后天因素居次要地位:俄国的村社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如劳动改组、公耕地等等,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强调整体和谐,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这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就有了先天性并且自然的逆来顺受;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也是如此,虽说中国有士大夫精神,但出发点还是想一劳永逸,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几乎不期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相信以往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的,地位和爵位的世袭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角色和地位分配的重要原则。
而在西方社会,虽说也是封建社会,但它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分封建邦”的社会,各封建邦国之间相互独立。并且西方社会是一种阶级制度。等级与阶级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成员资格基于出生机会,后者则基于职业和经济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则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将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样,决定他们地位和角色的不再是先天的出生条件了,而是要靠自己的职业和经济地位了。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在社会结构中诞生了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中间力量(市民社会)并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资产阶级。如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由于文官制度的推行,社会升迁又多了两条途径:学历和成就。整个19世纪,法国人的社会地位变迁大致以一种渐进方式实现的:最底层的工人首先改变工种,一般工人经过几代努力,也许可进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一部分的小资产阶级升入更上一层的社会集团。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形成特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角色地位分配原则的变化。
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社会学论文
2.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3.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
4.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
5.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6.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