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本
用Times New Roman。每一条目顶格,如某一条目超过一行,从第二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中所有标点与符号均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标点符号后空一格。
参考文献条目排列顺序: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网络文献。分别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文献前不用序号。
1)英文参考文献
(1)专著与编著
排列顺序为:作者姓、名、专著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Brinkley, Alan. The Unfinished Nation. New York: Knopf, 1993.
专著名中如果还包含其他著作或作品名,后者用斜体。
例如:
Dunn, Richard J ed. 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 New York: Norton, 1971.
A.两个至三个作者
第一作者的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其余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中间无逗号;每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姓名前用“and”,后用句号。
例如:
Rowe, Richard, and Larry Jeffus. The Essential Welder: Gas Metal Arc Welding Classroom Manual. Albany: Delmar, 2000.
B. 三个以上作者
第一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后接“et al.”,其他作者姓名省略。
例如:
Randall, John et al.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 同一作者同一年出版的不同文献,参照下例:
Widdowson, Henry G. EIL: Squaring the Circles. A Reply. London: Lomgman, 1998a.
Widdowson, Henry G.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
(2)论文集
参照下例:
Thompson, Pett. “Modal Verbs in Academic Writing”. In Ben Kettlemann & Marko, Henry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Corpus Analysis. New York: Rodopi, 2002: 305-323.
(3)百科全书等参考文献
参照下例:
Fagan, Jeffrey. “Gangs and Drugs”. Encyclopedia of Drugs, Alcohol and Addictive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2001.
(4)学术期刊论文
参照下例:
Murphy, Karen. “Meaningful Connections: Using Technology in Primary Classrooms”. Young Children. 2003, (6): 12-18.
(5)网络文献
参照下例: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URL” .
2)中文参考文献
(1)专著
参照下例: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期刊文章
参照下例:
杨忠,张韶杰.认知语音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1-3.
(3)学位论文
参照下例:
梁佳.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试题现状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
(4)论文集
参照下例:
许小纯.含义和话语结构[A].李红儒.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5-7.
(5)附录本
翻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
奥马利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 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 语言学入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拓展内容: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英文参考文献引用格式有两种:APA格式和MLA格式。
1、APA格式: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是一种标明参考来源的格式,主要使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及其他学术准则中,国内很多期刊也是采用的APA格式。
APA文内注的参考文献格式是:“(作者姓氏,发表年份)”。
APA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格式是:Reference List, 必须以姓(Family name)的字母顺序来排列,基本结构为:
期刊类:【作者】【发表年份】【文章名】【期刊名】【卷号/期数:起止页码】Smith,J.(2006).The title of the article.The title of Journal,1,101-105。
非期刊类:【作者】【发表年份】【书籍名】【出版地:出版社】Sussan.G.(2002).What computers can't do.New York:Harp&Row。
2、MLA格式: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多用于人文学科(Liberal Arts)。
MLA文内注的基本格式:“(作者姓氏,文献页码)”。
MLA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格式:在MLA格式中称为Works Cited,同样是以姓(Family name)的字母顺序来排列,基本结构为:
期刊类:【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卷号或期数】【发表年份】起止页码】Nwezeh,C.E.“The Comparative Approachto Modern African Literature.”Year book of General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8(1979):22。
非期刊类:【作者】【书籍名】【出版地:出版社】【发表年份】Winfield,Richard Dien.Law in Civil Society.Madison:U of Wisconsin P,1995。
文献引用不符合要求具体表现是:
1、所列文献范围过宽,凡所参阅过的均列出其中,如教材、内部刊物、获奖过但并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报告等。
2、所列文献过多,如有些医生认为文献越多越好,将参阅过的文章书籍后的参考文献也悉数收录,有些文献作者并没有亲自阅读,只是认为跟自己的文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
3、所列文献过少,有些医生怕自己文章引述别人东西太多,被人认为抄袭,故意将一些重要参考文献略去。
4、对文献的理解偏面,以为只有引用文献原文才需要列出。
5、大而不当,将整期刊物甚至连续几期杂志或整张报纸作为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中的条目先英文后中文;英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中文部分按作者姓氏的拼音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中不要用“ 1、 2、3 ... ”一类的序号标记。下面是学术论文中各种常用的参考文献的撰写格式。
最权威的英文文献来源于pubmed。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例如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扩展资料:
(一)书籍
1.未标明作者或编者时
Merriam- Webster ’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0th ed.). (1993). Springfield, MA: Merriam Webster.
[ 注:书名用斜体,只有第一个词的首字母大写,其它(专有名词除外)均为小写;下同。
“Springfield, MA ”为出版地点, Merriam Webster 为出版商。 ]
2.作者为一人时
Baddeley, A. D. (1999). Essentials of human memory. Hove, England: Psychology Press. [ 注:作
者的姓与名须倒置,即:姓在前,名在后。 ]
3.作者为两人时
Beck, C. A. J., & Sales, B. D. (2001). Family mediation: Facts, myths, and future prospect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注:两个作者的姓与名都倒置,二个作者用“ &”连接。 书名中冒号后的第一个词“ Facts ” 首字母大写, 这是因为副标题的第一个词的首字母须大写。如果条目跨行,第一行顶格,第二行内缩三至五个字符,如此例所示。 ]
4.作者为一团体或组织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1991).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by age and sex in statistical
local areas, New South Wales, June 1990
(No. 3209.1). Canberra,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Author.
(二)文集
Gibbs, J. T., & Huang, L. N. (Eds.). (1991). Children of colo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with
minority youth .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注:在文集编者姓名后加“ (Eds.) ”。]
文集中的文章
Massaro, D. (1992). Broadening the domain of the fuzzy logical model of perception. In H. L. Pick
Jr., P. van den Broek, & D. C. Knill (Eds.), Cognition: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pp. 51-84).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注;文章名为正体,文集名用斜体;在 “In ”后面,编者姓与名不倒置;须标明文章在文集中的起止页码]
一、参考借鉴必须注明出处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论文的写作,引用的功能是完全一致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帮助读者识别和调用相关文献资源:Help readers identify and relocate the source work。
(2)证明论文的观点是经过充分研究得出的;Provide evidence that the position is well-researched。
(3)尊重提出原观点、理论的作者:Give credit to the author of an original concept or theory presented。
此外,在阅读一些论文的时候,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引用泛化的现象,就是引用没有体现上述功能。
例如,将学界通识引用为个别知名教授的观点,将一些基本事实、常识引用为个别文章的成果,等等。二、引用形式要统一
引用形式要统一,是指引用的格式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做到全文统一,并遵循有关要求。在英文论文写作中,引用的格式有多种参考标准。在Google Scholar检索中自动生成的Citation形式里面,就有MLA、APA和GB/T 7714三种可选。
其中第三个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在国内高校的毕业论文引用规范和理工科学术期刊中采用较多。
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还发布了文献引用格式的国际标准ISO 690:2010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Guidelines for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and citations to information resources)。
致力于推动文献引用格式的国际协调一致。文献引用格式的标准化,有利于促进文献数据的信息化处理,进而服务于学术影响力评价等诸多方面。
目前,各种类型文献引用规范都是推荐性的。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往往会根据本领域文献的特征,选择其中一种或者自创一种格式作为采用格式。
在法学论文引用格式中,以《哈佛法律评论》等为主的期刊联盟就自行制定了文献引用体系的蓝皮书,也即The Bluebook,该引用格式目前是英文世界法学文献的主流引用格式。
扩展资料
The Bluebook的英文全称为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中文全称为《蓝皮书:统一注释体系》。在使用过程中,一般直接称为蓝皮书(The Bluebook),它是一本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法律引用指南。
蓝皮书是由《哈佛法律评论》、《哥伦比亚法律评论》、《宾夕法尼亚法律评论》、《耶鲁法律评论》的编委会共同参与编写。
蓝皮书第一版出版于1926年,现在已经出到了第二十版。蓝皮书是美国绝大多数法学院进行引用时参考的指南,也是美国绝大多数联邦法院使用的引用格式。
当然,美国最高法院有自己的引用格式,每个州在自己的法院系统里也只遵守自己制定的引用格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引用文献
计算机英语是学习计算机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桥梁。计算机英语教材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使用本专业英语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英语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英语论文范文一:计算机英语教学实训设计研究
1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的特点
1.1时效性和实用性
新技术飞速发展,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概念专业词汇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层出不穷。如ITinformationtechnology;online;E-merce等都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产生和应用的,因此它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显而易见。
1.2专业性与客观性
计算机专业文章一般重在客观地陈述事实,力求严谨和清清楚,避免主观成分和感 *** 彩,这就决定了计算机英语具有客观性。
1.3专业术语多
如: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器;DBSMDatabaseSystem资料库管理系统OperatingSystem作业系统.
1.4缩略语经常出现
如:MBMotherBoard:主机板,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萤幕USBUniversalSerialBus:通行序列汇流排;
1.5合成的新词多
如:input出入;output输出;Personalputer:个人计算机;
1.6介词短语、分词短语和名词性片语和长句使用频繁
如:Someapplicationpackagesofferconsiderableputingpowerbyfocusingonasingletask,suchaswordprocessing;others,calledintegratedsoftwareoffersomewhatlesspowerbutincludeseveralapplications,suchasawordprocessor,aspreadsheet,andadatabaseprogram.有些应用程式包可就一个单项任务提供相当的计算能力,如文书处理;其它应用程式包,称为综合软体,计算能力略差但也包括了很多应用功能,如:文书处理器,电子表格和资料库程式等。
2如何开展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教学和实训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高职高专IT职业英语的任务就是要培养既有一定IT专业技术技能,又有较强的外语水平的高素质人才。
2.1合理的课程安排
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主要针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各专业学生开设,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课程的一门重要工具。为软体技术,资讯管理,物联网技术,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必修课。
2.2实用的高职高专计算机英语实训内容
通过计算机英语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脑科学相关硬体和软体以及相关计算机技术的英语表达方式,并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训时,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英语知识,根据看到的硬体装置实现口头表达,以及借助相关工具书和翻译软体,对与自己专业相关文献和应用软体,实现书面表达。了解上机时常见的提示资讯及解释,根据专业方向能看懂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资讯提示。通过本课程实训使学生扫清上机时使用英语软体的障碍,并且使学生具备阅读计算机专业英语书刊的能力,能听懂一般性专业学术报告的能力。
2.3基于专业需求的课程和实训设计
1基于专业需求的课程和实训设计设计理念计算机英语程开发遵循“劳动过程系统化”的先进教学理念,贯穿日常教学中,将理论教学中渗入实训教学环节,提出集专案确定——专案分析——专案策划——专案管理与评估为一体的系统的实训教学模式,以专案驱动来完成知识的内化。在软体技术专业可以侧重SoftwareEngineer的教学与实训设计;网路工程专业则可以加强puterNetworks的教学与实训设计;而资讯管理专业应侧重DatabaseSystem的教学与实训设计。
2基于专业需求的课程和实训设计设计思路计算机英语课程和实训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基于IT行业人员工作岗位基本职责进行教学和实训设计,紧紧围绕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和实训,取舍教材内容,为专业服务。
3基于专业需求的课程和实训设计培养目标根据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在更新教学理念和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计算机英语课程和实训设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原则,突出专业特点,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适应计算机相应专业需求的,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技术人才。计算机英语是一门实用时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能力,同时要具备对科技前沿的洞察力,更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实训环节。
计算机英语论文范文二:计算机英语课内实践教学研究
1.课内实践教学多元化
1.1“任务驱动”教学方式
对于该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任务驱动”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为中心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通过任务的程序获得成就感,可以较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回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该门课内实践教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已经采用的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IT领域技术方向,运用文献检索方法,自行查询英文文献并阅读翻译,在课堂上用英文对其作报告,并制作英文PPT加以展示,并新增现场提问的环节,培养学生用英文进行学术答辩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上使用这种实践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2其他多元化的任务方式
除了培养学生英文文献检索、学术报告的能力之外,应用型本科IT专业学生是未来IT行业的建设者之一,该课内实践教学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的因素。在IT行业中,企业对员工专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是必要且多样化的;如测试、编码等初级职位员工只需要阅读使用者介面、操作说明等英文文献的能力;而对于技术研究等中级职位,不仅需要阅读能力还要求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回复英文邮件等;在更高级别的工作如订单签订、专案谈判等事务中,则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计划新增多样的任务方式,如设计一些具有很强实践性和实操性的活动,全方位训练和提高学生面向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比如训练学生英文简历的撰写,再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分小组扮演IT公司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对职场招聘进行场景模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英语知识和口语表达能力。不仅如此,在工程实践中,软体企业开发人员常常需要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体需求文件和使用者指南,因此还可以考虑与软体工程的课程老师合作,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编写英文版本的软体需求规格说明书。
1.3灵活布置作业
作业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于作业一定要布置一些实用有意义的内容,这样学生才会主动而非被迫地去做;关于这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积累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比如根据笔者学生时期的应聘经验,可以告诉学生大中型IT公司的软体开发职位招聘的笔试题很重视动态记忆体方面的内容,有相当比例该方面的试题,也具有一定难度,而很多中文教材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往往讲解的不够详实,而英文教材文献六的“PointersandDynamicMemory”这一节对动态记忆体的思想介绍的较清晰,通过此类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这样不仅训练了计算机英语,又提升了学生应聘的竞争力。此外,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利用网路资源来促进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学生登陆各大著名IT外企的网站,上面会经常地提供其新技术和新产品宣传的英文视讯和动画。这类视讯短片直观而形象,学生不但学习了新技术和新词汇,同时还锻炼了听说能力,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还可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外企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本专业领域的产品说明书等,上面有大量描述本专业技术的计算机英语,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结语
该文分析了计算机英语课内实践教学对于IT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该研究者本身的经验体会,探讨了一些关于该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使用这些方式,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计算机英语是专业课和英语课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课内实践教学应合理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等水平,培养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才能真正发挥该课程的作用。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有哪些
每个学校对于论文格式的要求标准都有不同,我们在提交论文之前,一定要按照学校要求是写英文参考文献,这样才能给导师留下良好的印象,也可以为大家修改论文省去很多麻烦。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识论文中引用资料的来源,是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中的理论、观点、资料和方法的引用(含直引、意引等)和借鉴,能反映一篇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完整性,增大论文包涵的信息,间接展示作者观点所处的位置或角度等。参考文献作为对科研成果社会影响进行统计的一项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参考文献的标注与论文的撰写一样,也应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但从目前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来看,由于作者对标注要求了解不够,提供的资料不完整、不规范、存在错漏等问题时有发现,尤其是英文参考文献的标注,不规范之处就更多,给编辑后期加工带来一定困难。而现行的国家有关文献编写与出版的标准、法规文件的规定中,有关英文参考文献标注的规定也不甚明确,因而,有必要对此加以讨论,统一认识,以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完整性和规范性。
一、学术论文英文参考文献标注格式。
按照现行规定,学术期刊中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即在文内的引文处按引用文献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同一文献在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这一规定使得所列文献简洁明了,应该引起论文作者注意。英文参考文献和中文参考文献一样,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与中文文献混合连续编码着录;英文文献用印刷体;英文书名、期刊名和报纸名等用斜体;所列项目及次序与中文文献相同,但文献类型可不标出;忌用中文叙述英文。其格式为:
专着、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示例:[4] Lgnatieff,M. Keeping an old flame burning brightly. The Guardian,1998- 12- 20(12)。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的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示例:[5] Baboescu,F. Algorithms for fast packet classification.
lib.global.umi.com/dissertations/preview/3076340,2003.
二、关于英文人名的标注。
现行编排规范对英文人名如何标注未作明确要求,英文人名的标注较为混乱,有标注全名的,有标注时将名缩写、姓不缩写、保持原来顺序的,还有在姓、名之间加圆点的,后者是我国翻译作品中,中文书写外国人名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其实,标注英文人名是有章可循的,在国外学术着作的参考文献中,关于人名的标注已约定俗成为一种统一的格式,即英文参考文献标注作者姓名时,要求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隔开,姓的词首字母大写,其余字母不大写;名用词首大写字母表示,后加缩写符号圆点,缩写符号不可省略。由于欧美国家人的姓名排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标注时必须加以调整。如Georg Paghet Thomson,前面两个词是名,最后一个词是姓,应标注为Thomson,G. P为什么要如此标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1.在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进行英文文献检索时,以英文作者姓名中的姓作为依据之一,即以姓作为检索目标之一。
2.在欧美人姓名表达含义里,姓比名的重要性更强、更正式。用姓而不是名来代表作者,还有尊重、礼貌的意味。名缩写后加缩写符号圆点,也含有正式、尊重和礼貌的意味,缩写符号不可省略。
3.表示与平常书写姓名的不同,体现学术论文重要性、简约性和准确性的要求,符合科研论文文体风格。这种标注在英文学术着作、科技文献中已广泛采用,也容易被广大读者、作者理解、接受。
对于复姓情况,如Jory Albores-Saavedra等,在引用标注时,应将复姓全部写出,即Albores-Saavedra, J对于姓前带有冠词或介词的情况,如带有Mac,Le,Von,Van den等,标注时不能省略,应同姓一起提到前面标注,如Mac Donald,La Fontaina,Von Eschenbach,Van den Bery等。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对于北欧人常见的.姓Van den Bery,如Van的词首字母大写,表示它是姓的一部分,标注时应与姓一起前置;如果作者姓名书写为Graham van den Bery,其中van的词首字母v没有大写,则表示它不是姓的一部分,姓Bery前置时,van den仍留在原来的位置,并且不可缩写或省略,标注为Bery,G. van den.另外,对于“姓名+学位”的情况,标注时一般把“学位”删去,不要将其误认为姓或姓的一部分.
三、关于英文参考文献发表(出版)时间标注到年的问题。
发表(出版)时间是参考文献的一项重要内容,标示引用文献发表的历史时间位置,是判断引用文献新旧的一个根据,不可遗漏。国外学术论着中参考文献的发表(出版)时间标注到年,这与我国学术论着中参考文献的标注规定相同。国外学术论着中参考文献的发表(出版)时间的标注位置有标注在作者后的情况,并加圆括号,这是因为采用了“着者-出版年”制。我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参考文献的标注采用“顺序编码”制,发表(出版)时间标注靠后,如示例[1]、[3],应按此要求标注为是。
四、英文析出文献名和原文献名的标注。
由于现行编排规范对英文析出文献和原文献的标注书写要求不够明确,目前有把析出文献名排成斜体,而把原文献名(论文集名或期刊名等)排成正体的情况。这种标注方式是不对的,混淆了析出文献名和原文献名的效力,正确的编排要求与此相反,国外的普遍作法与我国学者的论述[4]要求一致,因此这一现象值得编辑同行注意。
英文书名在英文文章中出现有排成斜体的习惯,论文集名、期刊名或报纸名与书名效力相同,故排成斜体,析出文献名相当于书中的章节标题,不具有书名的分量,故不可排成斜体。
文献类型不宜标出。文献类型是我国编排规范制定的标注要求,国外并未采用。在中文中标注醒目、自然,在英文中此一项目的标注容易产生误解和干扰。如果是为方便计算机在检索或统计时辨识,是技术上的要求,那么就应当统一要求标注,从“可不标出”来看,尚未有技术上的要求。因而,文献类型在英文参考文献中不作标注为妥。
五、出版地和出版社(商)的标注。
出版地和出版社(商)是参考文献的重要内容,标示版权信息,不可遗漏或省略。我国一部着作一般由一家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出版地一般也就比较明确为出版社所在的城市。国外情况就比较复杂了,由于市场经济高度成熟,语言通用程度高,着作权被普遍保护等原因,一部着作可能由不止一家出版社(商)合作出版发行,出版地也可能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当出版地有两处或两处以上、出版社(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应当一一标出,中间用斜杠分开。如Amsterdam/Philadephia:Ben-jamins,又如Den Haag:Sdu/DOP出版地一般是出版社(商)所在的城市,标注城市名,不可标注为国家名。
参考文献补充了文章的重要信息,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编辑部资料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编辑不可能一一增补遗漏的参考文献要素,因而,希望在修订现行编排规范时,对英文参考文献的标注作明确规定,以便作者写作和编者编辑时皆有章可循,亦使这项工作更加规范。笔者不揣浅陋,依据工作实践提出以上意见。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A——文章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睷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C.Nelso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pp.271-313.
[10] Almarza, G.G.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D.Freeman and J.C.Richards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50-78.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只有论文编号的文章,,参考文献格式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只有论文编号的文章,,参考文献格式
7.专利
【格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举例】
[13]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 199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举例】
[14]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9.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
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交叉重合,不算教学抄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抄袭有三个含义:1、绕道袭击敌人。2、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并且实质性相似。3、不顾实际,照搬别人的思想、方法、经验等。 抄袭行为在文学界,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是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的行为。抄袭是把别人的文章、作品私自照抄作为自己的去发表,并且实质性相似。借鉴是与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区别在于前者是“照样抄录”,后者是“参考仿照”。学术论文抄袭1、观点抄袭:不引用别人的文献好像观点是自己的为严重抄袭。2、句子抄袭:不重新组织别人的观点,照抄原话,不加引号,即使加了参考文献也是抄袭。3、过多引用别人原话:即使加了引号,也算抄袭,比如三句以上。
这个要分情况而定,如果是照着人家的论文改的,没有添加任何新的内容进去,这样肯定是算抄袭的,相当于洗稿了。对于论文这种专业程度比较高的文章而言,并不是那么好改的,原句的专业术语和要表达的意思会让修改变得困难重重,还是会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尤其是通篇借鉴,和直接抄袭没什么两样了。想要借鉴的参考文献不被查重系统判定为抄袭,我们可以这样做:扩大文献的阅读范围,最好是中英文的文献都涉及到,数量尽可能多一些,同一篇论文不要借鉴过多的内容,只记录非常重要的部分,这样我们整理出来的参考资料就会比较分散,不容易被查出重复。另外我们在使用这些资料时也要注意,不要直接将它们拼凑到一起,一定要穿插着使用,还是要以自己写的内容为主。而且我们在使用这些文献资料时,不能直接照抄,要用自己的话将其表述出来,然后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不会被判定为抄袭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写论文也是如此,看的文献多了,要写的题目和思路就出来了,有了思路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就知道写些什么,该怎么写了,这样写出来的论文不但重复率比较低,而且质量一般都比较高。
我们写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根据我自己写论文的经历来看它的意思是指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借鉴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等等一些资料,然后把它标注在在毕业论文的末尾。
一、那论文的参考文献具体是指什么呢?
二、我们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我给大家讲一下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xxx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 :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xxxx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 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四、经验总结
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尤其是我们的毕业论文,说多了都是泪呀,这都是根据我自己当年写毕业论文的血泪史,总结出来的结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书写格式:
(1)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
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2)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我们写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根据我自己写论文的经历来看它的意思是指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借鉴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等等一些资料,然后把它标注在在毕业论文的末尾。
一、那论文的参考文献具体是指什么呢?
二、我们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我给大家讲一下参考文献格式:
1、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xxx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 :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xxxx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 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四、经验总结
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尤其是我们的毕业论文,说多了都是泪呀,这都是根据我自己当年写毕业论文的血泪史,总结出来的结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学历高低,论文长短都存在。为了让论文有据可依,论文正文部分都会引用参考文献来增强说服力,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通常会用中括号或者其他符号标注引用序号,然后将引用的文献信息统一放到论文最后。
一、论文参考文献
1、论文中的参考文献是对某一论文或著作的合理借鉴和参考,对于毕业论文作者来说保持论文和参考文献的统一性是很重要的,正确使用参考文献可以提升我们的论文质量,让论文的观点有理有据,内容更加详实。
2、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注意,参考文献的格式如果不正确,在进行论文查重时,会影响论文的重复率,导致论文高于实际的重复率,造成不利影响。所以我们在注重参考文献统一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学校对论文格式的要求和参考文献的引用规则。
3、参考文献是论文科学选题的前提,是论文论述的支撑点,能够充实论文内容,给予表述论文主题内容有力的支撑。参考文献是一篇完整的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读者可以通过参考文献有效的找到和论文相关的资料,更加快速有效的理解参考文献内容以及毕业论文观点。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不当一般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作者随意引用,没有做到择优引用;另一个方面就是参考文献引用过量,涉嫌学术不端。这都是大家在引用参考文献时需要着重注意的。
二、写论文一般去什么网站找资料??
1、中国知网
知网是国内最为权威的学术交流平台,包含有期刊、报纸和硕博士毕业论文等多种资源,是一个资源综合丰富并且检索体验也很好的网站,也是很适合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毕业论文查资料的好去处。
2、万方数据
万方是跟知网齐名的学术数据库,涵盖有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和学术会议论文等资料数据,现刊收录较好,核心期刊比例高,收录文献质量高且类型丰富,几乎每个专业的学生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想要的论文写作资料。
3、维普网
维普也是一种综合性数据库,收录资源主要是侧重于地方性期刊和研究方面的论文,内容大多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药卫生、农林牧渔以及人文社科等方面,随着多年发展,收录资源的方面和数量也在不断更新,也是大家获取论文写作资料的重要来源。
4、读秀
读秀是由海量全文数据及资料基本信息组成的超大型数据库,有着庞大的中文书籍数据库,在读秀中可以搜到很多其他平台没有收录的书籍,并且也在不断更新期刊、文档和报纸等资源,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数据库。
5、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顾名思义,是全国图书馆资源的线上整合平台,各种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等的资源都可以搜到,有着大规模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库群,能够搜集到很多资料。
[1]李宝珠,王颖. 基于ANP的企业物流外包服务评价研究[J]. 中国农机化,2010,(2). [2]彭本红,罗明,周叶. 物流外包中的最优契约分析[J]. 软科学,2007,(1). [3]刘福华,陶杰,黄秀娟. 企业物流外包的风险与防范[J]. 物流科技,2005,(7). [4]黄玉华.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2009. [5]黄赪. 金恒利公司物流外包服务水平提升策略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10. [6]徐娟,刘志学. 基于实物期权的物流外包成本风险[J]. 系统工程,2007,(12). [7]熊吉陵,雷霆. 中小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因及策略简析[J]. 中国市场,2008,(2). [8]李桂艳. 物流外包风险的防范策略[J]. 经济与管理,2008,(5). [9]杨淼,邵鲁宁. 浅析物流外包[J]. 上海管理科学,2004,(3). [10]涂筱兰. 生态坊化妆品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2004. [11]陈文粤. 成都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物流外包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7. [12]戴一兵. 广州地铁运营物资采购物流外包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2009. [13]宗涛. 外包关系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绩效的影响[D].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2009. [14]田宠. 家具企业物流外包的策略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10. [15]张洁. 基于WNN的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测研究[D].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2009. [16]刘健.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物流外包激励机制研究[D].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2009. [17]姚卓顺,鲁雅萍. 基于企业物流外包的第三方物流选择[J]. 科技和产业,2010,(8). [18]田宇. 从物流外包到物流联盟:契约机制体系与模型[J]. 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9]罗勇,卿海锋. 物流外包和自营物流的比较分析——以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为例[J]. 物流技术,2007,(5). [20]赵卫华. 物流外包——烟草商业物流的方向[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1]袁志锋. 企业物流外包与物流企业博弈探析[J]. 中国市场,2008,(10). [22]洪怡恬,李晓青.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外包风险分析与评价[J]. 物流技术,2008,(9). [23]顾睿.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中甄选最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模型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2008. [24]曾叶. 物流外包及物流绩效评价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2006. [25]陈志. 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及物流外包决策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07. [26]马鹏,刘斌,徐国强,李秋香.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双向选择模型[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6,(1). [27]招莉莉.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港口企业物流服务外包[D].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2009. [28]记者 阮栩. 物流外包好看不好吃?[N]. 信息时报,2003-01-23(C04). [29]程凯媛. 企业物流业务外包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 物流科技,2009,(2). [30]田宇,阎琦. 物流外包关系中物流服务需求方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7,(5). [31]胡从旭.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业务外包问题探讨[J]. 物流科技,2008,(11). [32]刘联辉,王坚强.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及其防范[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3]王淑云. 物流外包的效益及外包区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2004,(8). [34]记者 鲁松实习生 时琪. 淮矿物流大市场“第三方物流外包”成功运作[N]. 淮南日报,2008-08-10(001). [35]杨树果. 物流外包决策的模糊综合评价[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4). [36]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企业战略关系矩阵的探索与研究[J]. 物流科技,2011,(4). [37]俞仲秋. 当代物流外包中有效沟通系统模型研究[J]. 物流技术,2011,(3). [38]杨涛,孙军伟. 物流外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述评[J]. 价值工程,2011,(13). [39]虞上尚,刘丹. 基于承包商视角的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 物流技术,2011,(7). [40]王宇楠.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物流外包策略研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41]周立军. 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0,(21). [42]郑平,何雪君. 物流外包业务的风险矩阵模型[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1,(1). [43]李朝敏. 浙江省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程度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嘉兴学院学报,2011,(2). [44]陈兰芳,吴刚.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逆向物流外包模式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7). [45]公彦德,李帮义. 三级CLSC物流外包与废品回收的临界条件整合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10,(2). [46]周湘峰. 生产企业物流外包决策行为分析[J]. 华东经济管理,2010,(5). [47]刘艳锐,孙福田,索瑞霞,孙玉凤. 基于效益最优的企业物流外包决策的量化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10). [48]怀劲梅,颜慧. 基于供应链环境的物流外包风险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6). [49]余泳泽,马欣. 物流外包中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的治理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10,(12). [50]包祖琦,杨斌. 非对称信息下企业的物流外包服务商数量选择模型[J]. 物流技术,2010,(12).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国际贸易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张晓京,张玉喜,赵丽丽,张路蓬.货币危机理论和汇率理论:发散与交融[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
[2]唐斌.资本理论的脉络及延展[D].复旦大学,2013.
[3]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
[4]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黄雯.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李翀.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学术研究.2013(01).
[7]黄先禄.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
[8]陈雨露,侯杰.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5(05).
[9]齐行黎,孙伯良,张志海.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看我国汇率制度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0]罗红兰.谈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税.2005(04).
[11]沈国兵.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05).
[12]黄先禄.汇率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
[13]许罕多.新汇率理论[D].吉林大学,2006.
[14]朱宗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0.
[15]贾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
[16]谢振东.关于交易者心理预期对汇率影响的量化问题探索[D].中共中央党校,2010.
[17]叶莉,林瑞凤.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理论探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03).
[18]赵文胜,张屹山.货币政策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动态[J].金融研究.2012(08).
[19]赵斌.漫谈从马克思主义的汇率观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06).
[1]徐盈之,郭进.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1).
[2]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J].资源科学.2011(03).
[3]任力,黄崇杰.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03).
[4]刘华军,闫庆悦.贸易开放、FDI与中国CO2排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
[5]诸大建.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3(10).
[6]彭水军,张文城,曹毅.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
[7]黄娟,田野.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08).
[8]张友国.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
[9]陈琰,由黎,赵淳,胡荣华.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J].资源科学.2010(07).
[10]杨来科,张云.基于环境要素的“污染天堂假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行业CO2排放测算和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
[11]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2(02).
[12]刘耕源,杨志峰,陈彬.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城市代谢过程研究——理论与方法[J].生态学报.2013(15).
[13]宋树理.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3(05).
[14]严立冬,陈光炬,刘加林,邓远建.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5).
[1]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单娜娜,梁红梅.“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01).
[2]王闰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0).
[3]蔡九菊,王建军,张琦,李广双.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01).
[4]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LeonardK.Cheng,K.C.Fung,Yun-WingSung,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05).
[5]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环境.2007(02).
[6]毕秀水.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03).
[7]陈艳莹,原毅军.基于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3(04).
[8]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02).
[9]仇睿,姚俭建.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01).
[10]李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
[11]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
[12]黄玖立,李坤望.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06).
[13]杨充霖,文先明.自然资本的起因、含义及问题[J].求索.2006(04).
[14]曹淑艳,谢高地.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7(04).
[15]林娅,孙文营.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5).
[1]金实.一本书读懂经济学[M].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2]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第105-108页.
[3]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第102页.
[4]钱磊.论特保条款中几个主要问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页.
[5]华民.西方混合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郑秉文.公司治理:美国模式之谜[N].经济观察报,2002-08-12.
[7]李俊江.论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2003-9-28.
[8]还有许多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因看的时候没有仔细记录,故现在不能详尽的罗列.
[1]陈策.外国直接投资的国际贸易效应:基于我国行业数据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28-33
[2]陈丽珍,王术文.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56
[3]黄晓玲. 我国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类型定位[J]. 国际贸易问题, 2003,(01) .
[4]姚利民 ,唐春宇. 独资与合资方式的技术溢出效果比较[J]. 国际贸易问题, 2005,(10) .
[5]崔到陵,任志成. 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人力资本成长的实证分析——以“长三角”为例[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03) .
[6]平新乔等.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的溢出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闭.世界经济,2007(8):3-13
[7]秦晓钟,胡志宝.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分析[J].江苏经济探讨,1998(4):47-50
[8]饶燕.知识产权保护对国际技术扩散途径的门槛回归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7
[9]Cheung, K.Y., Lin P. Spillover effect s of FDI on innovation in China: Evidence from province vincial data [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4, 15 (1):25-441.
[10]Hejazi,Walid,Sufarian,Edward.A.Trade,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R&D Spillov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30 (3) :491-511 .
[11]Kokko, A.T. Technology,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spillover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4, 42 (2) :279-293 .
[12]熊晶晶,史本山.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机理研究[J]. 商业研究, 2006,(22) .
[13]陈涛涛,宋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内溢出效应的政策要素研究[J].金融研究,2005(5):56-66
[14]崔到陵,任志成.外国,[J].国际贸易问题,2006(3):87-93
[15]代谦,别朝霞.外国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数据[J].经济论坛,2006(4):59-65
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更多资讯尽在参考文献栏目!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崔介何.物流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
[2] 叶怀珍.现代物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56.
[3] 许建平.对培育广州物流市场的再思考[EB/OL].
[4] 深圳新闻网.“入仓即予退税”新政策助推物流发展[EB/OL].
[5] 吴德群.“入仓退税”适应国际采购商全球配送[N].深圳特区报,2006-01-23.
[6] 徐晓阳,饶欠林. 深圳盐田港出口监管仓的现状与发[DB/OL].,200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监管仓库及所存货物的管理办法[DB/OL].
[8] 公共商务信息导报,海关对出口监管仓库及所存货物的管理办法[DB/OL]. 2005-12-06.
[9] Wei Liu,Wenshun Li,Wendy Huang.Analysis of the dynamic relation betw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nd GDP growth in China[DB/OL].
[10] Deng Mingran,Wang Hua. A government guarantee system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DB/OL].,2006.
[11] Goh,M,Ling,C. Logistics development in China[DB/OL]. ,2003.
[12] Chen Siyun, The developing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Yantian port logistics[DB/OL].
物流管理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何明珂. 中国物流的发展前景与对策[J]. 市场与电脑, 1999,(11)
[2] WTO后的中国物流业[J]. 软件世界, 2002,(03)
[3] 唐友三. 2003年中国物流信息化回顾[J]. 电子商务世界, 2004,(Z1)
[5] 余平. 共同的使命[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2,(06)
[6] 余平. 继往开来[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2,(01) [7] 中国物流航母织就信息大网[J]. 互联网周刊, 2002,(35)
[8] 传统物流面临5大挑战——联邦快递谈中国物流[J]. 信息系统工程, 2004,(08)
[9] 会展信息[J]. 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 2006,(02)
[10] 中国首届物流与采购行业新闻大赛在京揭晓 本刊荣获中国物流与采购新闻宣传贡献奖[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