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杨振宁发表论文期刊

发布时间:

杨振宁发表论文期刊

好像是因为看不懂,所以才会拒绝的这个稿子。

其实国外审稿比中国严,就不是的,还是国内外有差距

杨振宁投稿国际期刊遭拒,却在中国期刊顺利发表,真的是因为国外审稿比中国严?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王孟源,他提出了不同意见。

近日,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的《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一文引起热议,文中提到杨振宁回归后投稿国际著名物理学期刊PRL遭拒,从此将科研文章主要投给中国物理刊物《中国物理快报》的往事。此后,光明网发表评论员文章《杨振宁投稿权威期刊遭拒一点不奇怪》,认为“对于一个获得过物理学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一本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这样的期刊拥有"冒犯"业内大咖的底气和勇气。”

杨先生的这篇论文,讲的是Yang-Baxter方程式。它并不在高能物理的范畴内,而属于数学物理,所以我对这个题目不熟。

不过杨先生发明这个方程式是在1967年,当时解释强作用力的QCD(基于杨先生的Yang-Mills方程式)还没有被确立,高能物理针对强作用力的流行理论是Scattering Matrix。虽然后来Scattering Matrix用在强作用力上被证明是死路一条而完全放弃,但是杨先生所写下的Yang-Baxter方程式(我并不是说Y-B方程式是为强作用力而发明的;杨先生把它应用在一个一维的量子力学Toy Model上,但是它对所有的Scattering Matrix都适用)在其他的数学领域也有应用,所以流传至今。

虽然我不能确定Physical Review Letters评审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不过从信件来看,第一个评审的确是假设2009年的C.N.Yang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只不过名字刚好和1960年代的作者相同,而且从语气来看,他并不知道1960年代的那个C.N.Yang写下了Yang-Mills方程式并且得过诺贝尔奖。他对杨先生新论文的题材也不熟,只不过去查了一本书(法文的,所以这人大概是法国人),然后就说杨不可能超出那本书的范围。我想这人无知、无礼,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可能是因为国内和国外不同吧,所以才会拒绝。

国际期刊拒发杨振宁论文

杨振宁投稿国际期刊遭拒,却在中国期刊顺利发表,真的是因为国外审稿比中国严?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王孟源,他提出了不同意见。

近日,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的《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一文引起热议,文中提到杨振宁回归后投稿国际著名物理学期刊PRL遭拒,从此将科研文章主要投给中国物理刊物《中国物理快报》的往事。此后,光明网发表评论员文章《杨振宁投稿权威期刊遭拒一点不奇怪》,认为“对于一个获得过物理学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一本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这样的期刊拥有"冒犯"业内大咖的底气和勇气。”

杨先生的这篇论文,讲的是Yang-Baxter方程式。它并不在高能物理的范畴内,而属于数学物理,所以我对这个题目不熟。

不过杨先生发明这个方程式是在1967年,当时解释强作用力的QCD(基于杨先生的Yang-Mills方程式)还没有被确立,高能物理针对强作用力的流行理论是Scattering Matrix。虽然后来Scattering Matrix用在强作用力上被证明是死路一条而完全放弃,但是杨先生所写下的Yang-Baxter方程式(我并不是说Y-B方程式是为强作用力而发明的;杨先生把它应用在一个一维的量子力学Toy Model上,但是它对所有的Scattering Matrix都适用)在其他的数学领域也有应用,所以流传至今。

虽然我不能确定Physical Review Letters评审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不过从信件来看,第一个评审的确是假设2009年的C.N.Yang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只不过名字刚好和1960年代的作者相同,而且从语气来看,他并不知道1960年代的那个C.N.Yang写下了Yang-Mills方程式并且得过诺贝尔奖。他对杨先生新论文的题材也不熟,只不过去查了一本书(法文的,所以这人大概是法国人),然后就说杨不可能超出那本书的范围。我想这人无知、无礼,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可能是因为国内和国外不同吧,所以才会拒绝。

好像是因为看不懂,所以才会拒绝的这个稿子。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R.Baxter)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在国际期刊的论文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杨先生来自一个不同的时代吧,所以才会不能理解

杨振宁诺贝尔奖研究的是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凭借共同发表的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也叫宇称不守恒,但这并不是杨振宁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奠定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界地位的研究成果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杨振宁主要成就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八分之一这一临界指数。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杨振宁投稿国际期刊遭拒,却在中国期刊顺利发表,真的是因为国外审稿比中国严?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王孟源,他提出了不同意见。

近日,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的《回归后杨振宁先生所做的五项贡献》一文引起热议,文中提到杨振宁回归后投稿国际著名物理学期刊PRL遭拒,从此将科研文章主要投给中国物理刊物《中国物理快报》的往事。此后,光明网发表评论员文章《杨振宁投稿权威期刊遭拒一点不奇怪》,认为“对于一个获得过物理学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一本国际著名的物理学期刊怕是不敢怠慢之”,这样的期刊拥有"冒犯"业内大咖的底气和勇气。”

杨先生的这篇论文,讲的是Yang-Baxter方程式。它并不在高能物理的范畴内,而属于数学物理,所以我对这个题目不熟。

不过杨先生发明这个方程式是在1967年,当时解释强作用力的QCD(基于杨先生的Yang-Mills方程式)还没有被确立,高能物理针对强作用力的流行理论是Scattering Matrix。虽然后来Scattering Matrix用在强作用力上被证明是死路一条而完全放弃,但是杨先生所写下的Yang-Baxter方程式(我并不是说Y-B方程式是为强作用力而发明的;杨先生把它应用在一个一维的量子力学Toy Model上,但是它对所有的Scattering Matrix都适用)在其他的数学领域也有应用,所以流传至今。

虽然我不能确定Physical Review Letters评审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不过从信件来看,第一个评审的确是假设2009年的C.N.Yang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人,只不过名字刚好和1960年代的作者相同,而且从语气来看,他并不知道1960年代的那个C.N.Yang写下了Yang-Mills方程式并且得过诺贝尔奖。他对杨先生新论文的题材也不熟,只不过去查了一本书(法文的,所以这人大概是法国人),然后就说杨不可能超出那本书的范围。我想这人无知、无礼,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美国的《物理评论》

杨振宁博士论文答辩

中国古代的时候,就有“学士”、“硕士”、“博士”等称谓,不过它们在过去只是一种身份和官职的象征。国家正式将上述三种称谓作为“学术称号”授予院校毕业生,还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1915年, 民国政府曾经颁布了《特别教育纲要》,在这份纲要里面规定:学校可授予学员学士、硕士或博士的称号。

二十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也颁布了相应的学位管理办法。但是在那个时候,从未授予任何一人“博士学位”。 中国第一位博士,还要等到1982年才会出现,那时这位博士已经43岁了。

这位博士曾经是一名北京大学物理专业的研究生,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第二次参加考研,选择了从前最喜欢的物理专业。

因为专业基础打得牢实,所以他很快就通过考试,进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进行“硕博连读”。按照正常的学制计划,他本应在1984年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证书。

不过,最后他被破格允许提前毕业,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马中骐。 那么,马中骐到底是怎样当上中国第一位博士的,他又为什么考了两次研究生呢?

1940年,马中骐出生于中国上海。上世纪五十年代,年仅16岁的他就考进了兰州大学。后来他一边读书一边参加劳动,毕业以后成了学校里面的助教。

马中骐在 24岁时考进了北大物理系,师从物理学家胡宁。不料书还没读完,物理教研室就解散了 ,于是他只能重返兰州大学任教。

马中骐白天跟着学生们一起下农村,晚上才有机会读书。出于对物理学的热爱,即便条件艰苦、前途渺茫,马骐依旧没有放弃对理论物理学知识的研究。

平时,马中骐会趁晚上钻进学校的图书馆去查阅资料,有时也会委托身在北京的朋友,帮忙找来国外新出的学术论文,用一台旧上的打印机,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

有一次,马中骐为了打印一篇论文,整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一切皆是出于本身对物理这门科学的热爱,马中骐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

时间来到1978年,当马中骐听说国家要恢复高考时,心中又重新燃起了求学的希望。然而他当时已经 38岁,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年龄。

就在马中骐以为机会将与自己再一次失之交臂时, 临到开考前的50天,事情出现了转机。 有一天,他忽然看见当地报纸上刊载的一条消息,说是国家把参考人员的年龄放宽到了40岁。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马中骐才成功报名,第二次参加了考研。不过,这个时候留给马中骐准备的时间也并不多了。

不过这些年来,马中骐一直把理论物理书当成精神食粮,没日没夜地阅读,所以这场考试对他来说完全是驾轻就熟。考试之后, 他就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录取了。

话说这个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来历,是很不一般的。它原来是周总理为了推动我国物理科学的发展,指导相关部门在“原子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建立的。

创办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理论与实践同样出色的物理学人才。后来我们 中国的第一位博士马中骐,和第一位博士后陈和生,都在这个所里诞生。

话说 马中骐曾经当过一年北大研究生,但是学业没有完成 ,就回到了兰州。所以这一次他是以本科生的身份,考进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时,因此他还得先行攻读物理学的硕士课程。

读了三年之后,也就是在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才正式颁布,高能物理研究所就 是全国第一批有了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的单位。

那么,第一批博士学位证将在什么时候颁发呢?按照学校最初的安排,要等到1984年,第一批学员们才能毕业;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第一个博士,还要再等三年才会出现。

不过这个时候有领导指出:高能物理研究所里的学员们,有一批基础牢靠,专业知识扎实的人,他们学习进步很快,现在的专业水平与外语,都已经达到了博士学位的要求。

因此应当允许他们去参加论文答辩,如果通过了,就授予博士学位。因为这个原因,马中骐在当年,就参加了博士论文答辩。

在场的七位导师,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体通过了马中骐的论文。 于是这样,他成了“中国第一位博士”。

其实,马中骐当年并不是高能物理研究所里面,唯一一个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学员,而且他也不是唯一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的人。

但是马中骐的确是第一个通过论文答辩,得到导师们一致认可的人。所以,他的博士学位证编号是“001”。

之前有网友提出疑问:博士学位证是由不同的学校分别颁发的,所以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一个“001”,为什么说马中骐是“中国第一个博士”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因为中国的大学,取得颁发博士学位证的资格,是从1981年起。

当时第一批得到这个资格的单位,是周总理指导创办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别的学校拿到资格的时间,或者是学员毕业的时间,始终比高能物理研究所要晚一些。

2018年,马中骐把他的001号博士学位证,捐赠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件事也从侧面证明了,马中骐的确就是中国第一个拿到博士学位证书的人。

马中骐毕业之时,博士学位证书是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亲手颁发的。 后来,马中骐也一直留在所里担任研究员。

一九九零年,马中骐获得了“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 前几年,马中骐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合作,在“冷原子”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

以往我们曾经提到过那位,七十年代的高考“状元”。最初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从城市去到农村参加劳动,但是他们没有像旁人一样,放弃自己从前在学校学到的书本知识。

在别人放弃回城的梦想,在当地结婚生子的时候,得过且过的时候,这些后来的“高考状元”们,几乎都在想尽一切办法,不断重温过去学到手的知识。

直到1978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改变他们命运的契机就到来了。但是在那之前,没有人知道,机会将在什么时候降临;但是机会,永远都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近日浏览新闻,知道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杨振宁先生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为题发表演讲,整个演讲是围绕着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先生的故事来展开的。 因为早先就曾在某篇文章中读到过杨振宁先生与邓稼先先生的故事,并被故事所吸引。所以下午工作之余,就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到更多的杨振宁与邓稼先两位先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两位先生祖籍都是安徽人。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安徽怀宁县。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杨振宁长邓稼先两岁,合肥怀宁两地相距大约150公里。 两位先生的父亲都曾经是清华大学的教授。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哲学系教授,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华罗庚教授就受到过杨武之的帮助和指点),当时也是清华的数学教授。邓以蛰与杨武之是老乡又有多年的交情。 两位先生 小时候都曾住在清华园。1925年八个月大的邓稼先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北京,入住清华园;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北平,居于清华院西院十一号,在清华园两家是邻居,有的资料上说,两人小时候经常在一起做游戏。 两位先生 读的是同一所中学。杨振宁1933年入读崇德中学,邓稼先1936年入读崇德中学,杨振宁高邓稼先两级,但在此两人成为好友。 两位先生 都曾就读于西南联大。杨振宁1938年被西南联大录取,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读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邓稼先1941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两位先生 都曾到美国进修读研。杨振宁1945年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邓稼先1947年通过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而且两人留学期间经常来往交流。 两位先生 毕业后,一个留在美国搞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一个回国艰苦创业,成为“两弹一星”功勋。 杨振宁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研究院读博士后,并与李政道一起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7年因为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与李政道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著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第一人,其后参与保钓活动,多次回国参与科普工作,对促进中国物理基础研究、高级实验室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放弃外国国籍和外籍院士职位,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 邓稼先1950年10月,博士毕业9个月后,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同200多位学者专家一同回到国内,一到北京,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等投入到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中。1958年奉命着手“两弹一星”的研究,从此做着连亲人都不知道的隐姓埋名的“神秘”工作, 这才有了我们所知道的1964年10月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和他的“神秘”团队直到1986年才被外界和媒体知道,而此时他们已经默默无闻和艰苦卓绝地奋斗了28年。邓稼先1986年7月因受辐射患癌离开了我们。邓稼先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邓稼先也先生被国人尊称为“两弹一星”之父。 1971年夏天,杨振宁作为第一个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见到了阔别21年之久的好友邓稼先。见邓稼先一直不肯透露自己职业,在北京机场,邓稼先送杨振宁上飞机时,杨振宁试探性地问:“听说美国人也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是这样的吗?”邓稼先笑了笑,不置可否,但还是补充说了一句:“你先上飞机,我回头再告诉你。”这年的8月16日,杨振宁正在上海参加离别晚宴,收到了邓稼先经请示后写的简短信函:“我们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由中国人自行研制,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杨振宁先生在百岁诞辰演讲中说:“  在这个信的最后他这样给了我一个期望,是“ 但愿人长久 ”,他把“ 千里共婵娟 ”改了一下,变成“ 千里共同途 ”,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 千里共同途 ”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最近这个信发表了以后,仔细看了以后,我觉得今天五十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 共同途 ”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再见!  ” 50年后的今天,在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演讲时说出了这个故事,并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当作发言的主题。 一对儿时的玩伴、读书时的同学、成年人的密友,曾经走在不同的路上,但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又回到了同一条路上,最终成为 千里共同途 ! 这真是一段有趣的佳话!

他过得很好,并且一直在为国家服务,他本人的学术造诣非常高并且做出了巨大成就。

杨振宁酷,邓稼先帅!邓稼先创造两弹(原子弹和氢弹)。

宁波论文发表期刊

谈到学术期刊的发表,就需要先看先期刊的分类了。

一般来说,我们将期刊分四大类:

一、A类学术期刊

1、《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按对应版本)所列国外学术刊物;

2、《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按对应版本)所列国外学术刊物;

3、《中国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

二、B类学术期刊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刊物(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一);

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库刊物(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二);

3、国外一般性学术期刊。

三、C类学术期刊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列国内学术期刊(按对应版本,见附件三);

2、国际会议论文集(具有正式出版号)。

四、D类学术期刊

1、省级以上(含省级)一般性学术期刊;

2、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集(具有正式出版号)。

说完了期刊分类,就不得不说,目前国内的期刊市场了。

不管是国内刊还是国外刊,总的来说级别就是普刊和核心的区别,一般普通期刊的费用比较低,大概在几百到几千左右,就是在800-3000之间。省级刊物的版面费一般为一个版面800元。一个版面也就能刊登2000字符左右,还不算图片、表格之类的。国家级的刊物和这个相差不大,普刊方面的话需要注意收录的问题,版面越多价格越高,以这个问题和字数、等级、收录都有关系。

核心期刊的版面费自己投稿一般也就在2000-4000之间,当然也有很多核心不收取版面费,如果通过中介,基本上就是妥妥的上万了。

根据网络信息,整理出来很多不收审稿费和版面费的期刊,这里汇总给大家:

电子技术应用、《高教探索》(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广东教育》月刊综合版、《电子信息对抗技术》、《电子对抗》、《航天电子对抗》、《电声技术》、《电子技术应用》、电力自动化设备、高压电气:核心、《燃气轮机》、《河北农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核心刊物、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石河子大学学报、中国铁路、综合运输、探索、天府新论、江苏省盐业信息、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 英文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计算机科学、现代通信、《系统工程学报》、《现代通信》《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还有一些计算机学科上非核心,比较好中的期刊推荐给大家:《计算机安全》  、《计算机与现代化》 、《现代通信》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中国雷达》、《西安通信学院学报》、《重庆通信学院学报》

EI检索:《软件学报》 《计算机学报》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

高职院校教师发表论文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不收版面费的期刊,对文章质量要求更高一些。

很多职业院校(高职、中职)教师抱怨,发论文特别是核心期刊论文太难了。

以北大核心期刊为例,职业教育方向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职教论坛》等几本专业的北大核心期刊。同时,还有《现代教育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等一些大教育类核心期刊也会发表职业教育类论文。

还是按照值得尊敬的期刊来说,现在这些期刊大多都是有稿费的:

中国高教研究(有稿酬,千字50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国劳动(有稿酬,千字40元)、中国人才(有稿酬,千字40元)、职教论坛(有稿酬,千字30元)、班主任(有稿酬,千字50元)、人力资源(有稿酬,千字40元左右)、浙江统计、经营与管理(有稿酬,数额不祥)、中国改革(有稿酬,数额不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有稿酬,数额不祥)、企业管理(有稿酬,千字50元)、石油教育(可能有稿酬)、演讲与口才(稿酬很高,不同栏目有差别)、包装世界(可能有稿酬)、中外管理(可能有稿酬)、人力资本(不收费,可能有稿酬)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