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与新课程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展开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古诗词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河流,容纳百川,滋补着炎黄子孙;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地达到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指标。
一、运用故事情节进行烘托,加强渲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及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师应该对作词者的个人简历及诗词写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故事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就可以这样开头:从前有个诗人名叫汪伦,汪伦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在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而汪伦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结交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来,汪伦等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因为他听到李白将要去安徽游历的消息,所以汪伦下定决心给李白写信,诚挚的邀请李白。李白这个人有两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备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会赴约。因此,汪伦在写信的时候完全满足了李白的两大条件,他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李白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李白接受了汪伦的邀请,在汪伦那里停留了好几天,与汪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在家里设了宴给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将要出发时,传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回头,看到了令自己大为吃惊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着歌曲,给自己送行,这让李白非常感动。这时李白立刻提笔,写下这首《赠汪伦》,成为歌颂友谊的名诗,流传百世。因此,通过以故事的情节进行渲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从情感上完全融入这首诗词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诗词的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朗诵代替讲解
语文教学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古诗的'教学更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古诗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充足阅读,逐渐累积,亲身感触,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及欣赏层次。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针对一首诗教学问题上锱铢必较,教师应该在如何营造一种古诗学习氛围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乐器,给学生伴奏,让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朗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场景来辅助学生阅读等多种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诗词来对诗词进行讲解
所谓借诗解诗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对此诗加以理解。比如,教师在对王翰的《凉州词》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的边塞诗来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豪情壮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更好地去理解、感悟《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怀,深刻地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种消极心态,而是一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更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豪迈气魄。
四、善于用诗组诗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懂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多挖掘课外资料,采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措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就诗教诗,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活跃的诗词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流传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经典的建筑或家喻户晓的雕塑,作为其他国家的显著代表。而中国历经沧桑,许多文化古迹都被历史所湮灭,只有一种经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诗词。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新鲜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古文化,才能确保古诗词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去感悟、欣赏诗词中的美,学会享受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王保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探讨.文学教育:中,2014(10):116.
李速萍。试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97.
赖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37.
试析杜甫诗歌“诗史”性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试析杜甫诗歌“诗史”性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
诗史说杜甫诗孟荣宋祁胡宗愈
论文摘要:
孟荣首先提出杜甫诗歌是“诗史”的观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全面反映杜甫此时的生活,也表现了杜甫的感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诗史”。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杜甫诗歌“诗史”观在北宋中期基本建立。
杜甫诗歌一向称为“诗史”,而杜甫的什么诗是“诗史”,却众说纷纭。因此,追溯杜甫诗歌“诗史”说之源就尤其必要。用“诗史”称杜甫诗歌始于晚唐孟架,改于北宋宋祁,成于北宋胡宗愈。孟桨认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离陇、蜀时所写的诗是“诗史”,这些诗全面表现了杜甫此时的生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祁认为,杜甫律诗善于陈述时事,律切精湛,气魄宏大,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抒情与叙事结合,表现个人与反映时代统一,是“诗史”。孟架规定“诗史”的乱离背景,宋祁限定“诗史”的律诗体裁,胡宗愈扬弃两家,揭示“诗史”的内涵,至此,杜甫诗歌“诗史”说基本建立。
“诗史”最初是两个词,分别指前人的诗歌创作和历史记载,不是一个词,不指杜甫诗歌。《宋书·谢灵运传论》云:“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作为一个词而指杜甫的诗歌,始于孟架。孟架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据现有文献,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始于孟架o马茂元说:“把杜诗称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桨的《本事》。”“从‘当时号为诗史’这句话看来,诗史这个名词好像是在杜甫时代已经存在了,—纵使不在杜甫时代,也应该在孟桨以前。可是就我们能够看到的唐代的记载中,除了《本事诗》外,却没有其他的地方提到诗史。”
孟桨称杜甫诗歌是“诗史”,并不是指杜甫所有的诗歌是“诗史”,而是指杜甫的部分诗歌。孟桨认为,杜甫遭遇安史动乱,流落陇、蜀,此时所写的诗歌才是“诗史”,其他时间、其他地方所写诗歌不是“诗史”。“诗史”的写作背景是逢安史之难且流离陇、蜀,也就是说,安史之乱以外的诗歌不是“诗史”,就是安史之乱期间却不是在流离陇、蜀时写的诗歌也不是“诗史”。孟桨的“诗史”说严格地限定了杜甫诗歌的范围。
孟桨严格限定“诗史”作品写作背景,又明确规定其内容。他认为,杜甫在安史动乱、流离陇、蜀时的诗歌全面反映了他遭遇安史动乱,流离陇、蜀的生活,抒写了他的感情,没有什么大事遗漏。“诗史”是杜甫动难时代痛苦生活的全面表现,也是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通过他的诗歌还可以了解他的时代。例如《秦州杂诗》、《月夜忆舍弟》、《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送路六侍御人朝》、《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等,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在安史之乱中流离陇、蜀的苦难生活和感情,也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写于安史动乱,流离陇、蜀时的杜甫诗歌表现了杜甫自己,也折射那个时代,这样的诗歌才是“诗史”。
按照孟桨的“诗史”说,杜甫许多诗歌都不“诗史”。例如安史之乱爆发前的诗《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在长安所写的诗《悲陈陶》、《哀江头》、《曲江二首》,在解州所写的诗《北征》、《羌村三首》,在洛阳所写的诗《洗兵马)),由洛阳途经渔关赴华州所写的诗《新安吏》、《石壕吏》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还有安史之乱平息后所写的诗《释闷》、《天边行》、《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草堂》、《题桃树》、《登楼》、《宿府))、《忆昔二首》、《三绝句》、《昔游》等等,甚至还有寓居成都时所写的诗《蜀相))、《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南邻》、《狂夫》、《江村》、《野老》、《恨别》、《客至》、《绝句漫兴九首》、《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这些诗很多是当代学者视为“诗史”的典型作品。《北征》“是诗人生活和内心的自述,也是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与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淹关吏》、《新婚别》等“三吏”、“三别”是杜甫在乾元元年冬“由洛阳经过撞关,赴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三绝句》“有高度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是绝句中的‘三吏’、‘三别’。”这样的诗不是杜甫逢安史之乱、流离陇、蜀之时写的,自然不是孟桨所说的“诗史”。可是这些诗歌的“诗史”性质很浓。例如:“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人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殿前兵马虽晓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三绝句》)“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磋”(《负薪行》)。“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坳哭秋原何处村?”(《白帝》)孟桨的“诗史”说不包括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所写的诗歌,范围何其狭小。
可是,孟桨“诗史”说强调杜甫诗歌首先是杜甫自己苦难遭遇和痛苦感情的表现,所以特别强调其写作的动乱时代背景和苦难的个人生活。孟桨对“诗史”说有不可磨灭的首创之功,他创造性地将“诗史”与杜甫诗歌联系在一起,赋予杜甫诗歌以全新的认识,也赋予“诗史”以全新的意义。孟桨为杜诗“诗史”说奠定了以安史动乱、苦难生活为背景的学说基础,当代杜诗“诗史”说基本沿着他的方向发展。例如,袁行需主编《中国文学史》说:“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因为其外延的问题,孟桨的“诗史”说到北宋中叶时被修改。修改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宋祁,一个是胡宗愈。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是“诗史”,胡宗愈认为杜甫的所有诗歌都是“诗史”。宋祁的修改从旧“诗史”说的背景限定走到体裁限定,胡宗愈取消一切限定,范围过大,没有突出安史动乱对于杜甫诗歌的意义。
宋祁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宋祁认为,杜甫诗歌“善陈时事”,格律精深,气魄宏大,是“诗史”。宋祁所谓的“诗史”是指杜甫律诗。宋祁把“诗史”的诗体规定为律诗,是一个创新。在宋祁之前,虽然大家称赞杜甫的律诗,却没有人将其与“诗史”联系起来。杜甫1400多首诗中,律诗约有910首,古诗414首,绝句127首。律诗所占比例重,而且成就高。元棋比较李白与杜甫,说:“余观其壮浪纵态、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元棋应杜甫之孙杜嗣业之邀而作杜甫墓系铭,难免有溢美之词。可是,刘响说“自后属文者,以棋论为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也说:“至于贯穿今古,貌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可以肯定,从元棋到刘响,杜甫的律诗一直得到好评。元棋、刘响他们高度评价杜甫律诗多是肯定其对仗、声律等的艺术技巧,而少有把杜甫律诗与反映现实联系起来。与此不同,说到杜甫的古诗时,元镇、白居易往往称赞其即事名篇,反映现实的特点。元棋《乐府古题序》说:“近代唯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予少时与友人乐天、李公垂辈,谓是为当。赞杜甫律诗之尽工尽善,不及其内容;赞杜甫古诗之即事名篇,少谈其艺术。中唐对杜甫的两种体裁的诗的称赞各有侧重。
可是宋祁认为,杜甫的律诗“善陈时事”。杜甫“善陈时事”的律诗,其“善”有二,一是“律切精深”,二是“至千言不少衰”。这是对杜甫律诗的新认识,更是对“诗史”说的新解释。所谓“律切精深”,是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以七言律诗为例,《曲江二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阁夜》、《登高》、《又呈吴郎》等,对仗十分精工、声律非常圆熟,己达到随心所欲,无所不能的化境。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其二)。“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蜒款款飞”(《曲江二首》其二)、“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句,都能曲尽声律与对偶之美,精工典雅。“香稻啄徐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一联,“鹦鹉”与“凤凰”后置,平仄声律吻合,语言奇警,意象超忽,一箭双雕。所谓“至千言不少衰”,是指杜甫的排律结构严谨,气魄宏大。像《赠特进汝阳王十二韵》、《赠韦左济》、《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投赠歌舒开府翰二十韵》等,大都是二十韵的大篇,不仅格律严整,对仗精工,用典雍容,词藻典雅,而且结构紧,规模大,尤其是《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是百韵大篇,无与伦比。
总之,“杜甫在律诗上是个全才,无论五律、七律、排律等方面,都是唐代的第一作手,是集大成式的人物。”
无庸置疑,杜甫的律诗艺术精湛,而且有许多律诗即事名篇,善陈时事。《秦州杂诗二十首》既关切国家的时局和命运,又注人深刻的身世之感。《登岳阳楼》既写诗人即将老死时的处境,也写仍在战乱中的黎民百姓。《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消息,也写诗人夫妇的欣喜欲狂。《恨别》、《登楼》、《野望》、《蜀相》忧心时局,感啃身世,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漂泊支离的身世之感水乳交融。如“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恨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野望》)、“出身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等,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对时局变化的关注、对英雄人物的呼唤、对外族人侵者的憎恨及自己强烈的忧国之心,都做了尽情完美的表达。《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表现那已经走到了极端贫困的绝路人生,也表现国家与百姓的命运:“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宋祁之“诗史”说不可怀疑!“杜甫许多著名的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都是把自然景象和个人遭遇与时代灾难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杜甫写景兼抒情的诗中,这种情、景、事的密切融合,非常丰富,多种多样,而且越到晚年,这方面的艺术成就越大,像五言律诗《客亭》、《江上》、《江汉》,七言律诗《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著名的例证。
但杜甫其他体裁的诗歌也具有即事名篇,善陈时事的特点,“三吏”、“三别”,《北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羌村》等及时反映时局、战乱,不能将其排除在“诗史”之外。例如胡小石说《北征》:“就篇末数韵探之,知与天宝末年安禄山称兵、太子即位灵武、玄宗内禅有关;且预测将来玄肃父子之恩不终,封建伦常道之不足恃,于此宛转致其讽喻之旨。特词义简晦,不敢详陈。说《羌村》:“篇幅虽寥寥,而天宝末年之大乱,人民所受之苦痛,皆反映于字句中。非仅为一人发愤抒怀已也。
宋祁从诗体的角度确定“诗史”的范围,肯定了律诗的“诗史”价值,却忽视了古诗的“诗史”价值,顾此失彼,其问题比较严重。
胡宗愈针对孟、宋二家之说过于限制“诗史”范围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诗史”说,他说:“凡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
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全面表现他个人的生活和情感,他的出处、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全见于诗;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读之可以知其世。所以,学士大夫认为是“诗史”。胡宗愈紧紧抓住杜甫诗歌内容的全面性、抒情性和社会性,是对孟柴“诗史’‘说的完美阐述。胡宗愈认为,杜甫诗歌的叙事与抒情融合,而且其出处、动息劳佚的经历,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的感情,不仅是其一己之私事、隐情,也是时事、民情的再现,因此意味深长,激动人心,耐人寻思,远非历史记载所能比拟,是具有艺术美的历史,赢得了“诗史”的称号。这种认识为当代学者接受。马茂元说:“在动乱时代里暴露出来的重大问题,都成为杜甫大部分的诗里的主要内容。他观察的范围之广,认识之深,并能以高度的艺术手腕把他观察、认识的所得在诗歌里卓越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这个原故,杜诗才获得了千百年来被人所公认的诗史的称号。”“杜甫诗反映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事迹和人民的生活,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诗人的性情活跃在诗的字里行间。
胡宗愈对杜甫“诗史”的范围没有像孟茶和宋祁那样去机械规定,在他看来,所有杜甫的诗歌都表现了杜甫的生活,抒发了杜甫的感情,而且“读之可以知其世”,就都是“诗史”。不分体裁,也不限背景,其范围远比孟茶和宋祁的广。当代学者也不分诗体,马茂元就说杜甫的古诗和律诗一样:“他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集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
但是胡宗愈的杜甫诗歌“诗史”说不特别限定写作背景,与现在的杜甫诗歌“诗史”说相距较大。现在的杜甫诗歌“诗史”说虽然不限诗歌的写作背景,但侧重安史动乱的背景意义,突出其对杜甫诗歌所烙印的乱离色彩。章培恒、骆玉明说,杜甫的诗歌是“乱离时世的悲歌”,“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
杜甫诗歌“诗史”说经孟茶提出,由于其对写作背景的过于狭窄的规定,杜甫一部分具有“诗史”性质的诗歌被排除在“诗史”之外;宋祁否定孟茶的“诗史”论,修改了“诗史”的范围,却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胡宗愈既否定宋祁,也扬弃孟柴,提出新的“诗史”说。胡宗愈新的“诗史”观如果突出安史动乱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意义,则十分完善。
拓展:
杜甫诗歌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5、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9、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1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7、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1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2、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化卿》
2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27、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29、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蜀相》
3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31、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
3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梦李白二首》
33、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佳人》
34、万里尽征戍,烽火被冈峦。《垂老别》
35、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氾。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堕,其衍几何? 昆仑县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为嗜不同味,而快朝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霓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胁鹿,何以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妹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意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遵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罪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晁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何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挴,夫何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雷开何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於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旁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天问》中,问天地、日月、山川、灵异之外,它所涉及的人事,大多有当时的现实意义。因此,屈原所提出的问题不会是仅仅根据庙堂壁画。而是有他主观上的选择并经他精心结撰的。从全文的先后次序来看,先天地自然后三代史实,而以楚国的贤君愚臣作为结尾,这里显著地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动机与创作意图,因此,这篇包含着作者深层思想结晶的《天问》,不可能是他“呵壁问天”的即兴之作。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而“天”字的意思,战国时代含义已颇广泛。大体说来,凡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人所不能了解,不能施为的事与物,都可用“天”来统摄之。对物质界说,又有本始、本质、本原的意思。《易·系词》中说:“法象莫大乎天地。”《天问》的天,也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楚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2句1553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认识论。《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全诗总体看来大致可分两大部分。每部分中又可分为若干小节。 从篇首至“曜灵安藏”,这部分屈子问的是天,宇宙生成是万事万物的先决,这便成了屈原问难之始,其中从“遂古之初”至“何以识之”问的是天体的情况,“明明暗暗”四句讲宇宙阴阳变化的现象。第二小节自“圜则九重”到“曜灵安藏”则是对日月星辰提问:它们何以不会坠落?太阳每日要走多少路,月亮何以有阴晴圆缺?以及有关日月的一些传说的疑问。从“不任汩鸿”起问的地事,从禹治水过渡到“九州安错……何气通焉”说的是古传说中关于地球的一些情况,而“日安不到”以下六句则就地球上所看到的日的现象发问。第三节从“焉有石林”到“乌焉解羽”一节多为二句一问,都是当时民间传说中的怪事。 以上《天问》的第一大部分,大体是就自然界的事物发问,并联想到与自然有关的一些神话与历史传说,文章富有变化,联想丰富而有情致,除少数可能有错简外(如“河海应龙”二句或为错简,或有失误),不能以后人习惯的文章结构之法去看它,而认为是“与上下文不属”,杂乱而无章法。 从“禹之力献功”起,对大量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与史实提出了问题,这些各种各样的人事问题构成了《天问》的第二大部分。 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子对这些传说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的传说的怀疑中,往往表现着诗人的情感、爱憎。尤其是关于鲧禹的传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不平之情,他对鲧治水有大功而遭极刑深表同情,在他看来,鲧之死不是如儒家所认为的是治水失败之故,而是由于他为人正直而遭到了帝的疑忌,这种“问”,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遭遇到的不平待遇的愤懑,《天问》的思想光辉就应当是这样来理解的。 自“天命反侧”起则进一步涉及商周以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诸如舜、桀、汤、纣、比干、梅伯、文王、武王、师望、昭王、穆王、幽王、褒姒直到齐桓公、吴王阖庐、令尹子文……,屈原提出的好多问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政治的正邪、善恶、成败、兴亡的看法,这些叙述可以看成是这位“博闻强志”的大诗人对历史的总结,比《离骚》更进一步、更直截了当地阐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对楚国政治现实的抨击,也是希望君主能举贤任能,接受历史教训,重新治理好国家的一种变幻了的表现手法。 《天问》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以四字为句,以问的形式从一个问题联想到另一个问题。细细读去还是可以理清脉络,弄明主脑的。《天问》在语言运用上与屈赋的其他篇章不尽相同,通篇不用“兮”字,也没有“些”、“只”之类的语尾助词。句式以四言为主,间杂以三、五、六、七言。大致四句为一节,每节一韵,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二句一问、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又用“何”、“胡”、“焉”、“几”、“谁”、“孰”、“安”等疑问词交替使用,富于变化,因而尽管通篇发问,读来却圆转活脱而不呆板,参差错落而有风致,所以前人评论说:“或长言,或短语,或错综,或对偶,或一事而累累反覆,或数事而熔成一片,其文或峭险,或澹宕,或佶倔,或流利,诸法备尽,可谓极文章之变态。”(俞樾《评点楚辞》引孙鑛语)这构成了《天问》独特的艺术风格,当然它表现的是屈原的学术思想,问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因此在修辞手法上,自然没有像《离骚》、《九歌》、《九章》那样绮丽而富于浪漫色彩,但正如清贺裳《骚筏》所评“其词与意,虽不如诸篇之曲折变化,自然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天问》问世之后,摹拟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清李雯也有《天问》……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摹拟之作大多既缺乏思想价值也缺乏文学价值。 总之《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而有很特殊意义的文学杰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它相当高的价值与地位。 (姜亮夫 姜昆武)
2006年8月22日,被我们戏称成都宝贝的冉云飞先生来电话说约了流沙河先生在大慈寺喝茶,一同邀约的还有从北京来的天涯闲闲书画首席版主,著名的瓷器鉴定专家注注先生。冉先生问我是否有空一聚,我说这样的聚会,无空也得空了。流沙河先生的文字我看得并不多,可能和我生长的年代有关。70后生的人,尽管在小时侯可能会在父母的管制下看一些名著,但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成长过程里,我们的意识和我们愿意接受的和60年代或更早以前的有了很大的区别。实在地说,读中学的时候,琼瑶、席慕容、林清玄等的清丽和婉约是我们女孩子的梦,金庸、古龙等的江湖是男孩子的梦。我们有些许的叛逆,我们下意识地拒绝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的中国大陆现代文学,而那时,是流沙河先生在文化界起落和成为一种文化标志的时期。读大学的时候,虽不是中文专业,但我算得上是文学青年,写诗,在校刊上发表,偶尔能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更是意气风发。流沙河先生到学校来讲课,我远远地听,听的不是诗本身,是对诗的向往和对讲台上那个诗人从诗的圣殿走下来的向往。但是,那时我还是不太喜欢流沙河先生的诗,他的诗里,有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时代和感受。我没有共鸣,所以我不喜欢。于是,在我的记忆里,流沙河三个字,就只是一个那个时代的诗人的名字。这个名字在我的记忆里远没有余光中清晰,我能背出大量的余光中的诗和散文,却背不出流沙河先生的一个字。尽管后来我知道,余光中先生在对流沙河先生的感谢里说到,没有流沙河先生在中国大陆的推荐,就没有余光中先生在大陆的读者和影响。这是我感动流沙河先生的原因之一。和流沙河先生的见面也有数次,多是在旁看看听听。我想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不是一个时代的意识,或许会话不投机,便不说也罢。有友的长辈和流沙河先生一家是世交,友常提及流沙河先生及其家事,言语间颇不恭敬。我对此不以为然,我向来不喜欢某种私人原因而产生的带有诽谤意识的言论。友为了说明其观点,专门发了篇刘斌夫的《两条“河”的冷热殊途——诗人石天河-流沙河 》给我。其中有讲到流沙河先生在那个颠覆人性和文化的运动中,因从没有经历过这样严重的政治斗争,精神上支持不住,便把许多同情和支持他的人,都向领导作了交代。这是一种出卖,拿我们的话来说是没有意气。这一出卖,流沙河保全了自己,只是下放回了老家,而被出卖的人尤其是石天河先生,却坐了二十二年的监狱。看了这篇文章,我放弃了那位朋友,我不能接受一个文人的是非。这段历史到底如何,我不能辨其真伪,也不想去搞个清楚,因为那个时代对我们而言已经成了过去。就即使是真的,我想我是可以理解的。当共产主义信仰空前的占据了一个读书人的心的时候,我相信这个读书人的信仰一定是真实的,而且是崇高的。但当信仰在树立之后被无情的颠覆,甚至蹂躏,不懂政治的读书人的茫然我们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不能不承认读书人的梦想是想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大多的读书人都有比一般人更多的对祖国对人民的热忱。如果时代告诉一个读书人,你做了这件事,你才对得起你的祖国和人民,读书人会做的。我们不能指望任何一个人都是把政治分析得很透彻的,而这样的政治又披上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外衣。我看不懂政治,但我看到的是一个读书人在任何的环境下没有放弃读书,读书并把所学传承,这本就是一个读书人对社会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流沙河先生做到了。我记得冉云飞先生说,流沙河先生读书之多,笔耕之勤,心态之豁达,为人之平和,是他一生之良师。经历于人的后遗症有很多,厌世抱怨,无病呻吟,多愁善感等。但在我后来阅读过的流沙河先生的文字里我看不到什么后遗症。尽管对他的文字我依然谈不上喜爱,但我在流沙河先生的身上明白了什么叫做宠辱不惊。这是我感动流沙河先生的原因之二。早在20世纪80年代流沙河先生就已经是一个闻名于中外的大诗人了,但巴蜀文化并没有如今天一样在那个时候辉煌。有人说流沙河先生后来之所以名气越来越大,是因为他写了《我是四川人》和那些川味麻辣烫的随笔短文,畅销一时;还有纪实文学《锯齿啮痕录》,着重于生活真实的平白叙事,形式新颖,并能挑动许多读者的同情心。那么,我们再心平气和地想想,巴蜀文化今天在全球的备受关注,尤其是成都文化近十多年来的异军突起,不能不说和流沙河先生没有关系。当然,这不是哪一个人的努力和功劳,但我们必须承认流沙河先生的那些文字在深入人心后对成都本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不管流沙河先生在写下这些他的真实生活时是否想过要发扬巴蜀本土文化,但我们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属于我们这片土地的悠闲而美丽嬉戏的生活。又说到文如其人,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能如此地懂得生活的真谛就是我们生活在细节里的愉悦吗?这是我感动流沙河先生的原因之三。有友网名为军队,其博客名为汉籍文献图库。在军队兄的博客里常有其在成都大慈寺请教流沙河先生说文解字的记录,其中,我们不难看出流沙河先生的博学和平和。我听不少人说过,你随便拿一个字去请教流沙河先生,他便随口告诉你这个字的出处和演变,并能即时写下这个字怎样从象形一步步发展到今天。2006年8月22日,我亲眼见证。面对这样的一位学者,我发自内心的尊重。所以,我感动。来自北京的注注先生,我们有过短期的接触。大约一个星期左右吧,我亲眼见证注注先生对瓷器的鉴别功夫。我完全不懂瓷器,但我能从注注先生的解说里根据我浅薄的历史知识和对画的理解辨别他的解说的真伪,能从其他专家和爱家赞许的眼里感到他的专业功底。我尊重这样的人,所以他的尊重亦能让我尊重。在大慈寺,注注先生和流沙河先生见面,有久违的感觉。我在一旁和冉云飞先生谈其他话题,没有听见他们的谈话内容,我只是受注注先生之托拍了些他们的照片。吃饭的时候注注先生对我说,流沙河先生是个真正做学问的人,是个真正让人尊重的人。我把《视线》杂志恭送到流沙河先生的手里,先生对我微笑,说这是本不错的杂志。在先生的微笑里,我能看到真诚。注注先生说流沙河先生的笑像天使。每次见到流沙河先生,我们都很少有交流,原因在我不知道和他聊什么,或者说是因为我习惯了说话的随意散漫而怕对先生不恭。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聆听就是最好的尊重。那天流沙河先生正患重感冒,他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给我们道歉,说嗓子不好所以声音很小,他不能聊得太久。而我们在场的,全是晚辈,流沙河先生75岁。为此,除了尊重,我更为感动。
——这篇关于诗歌的论文也许对你有些帮助。《重铸古典风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传统诗歌接受管窥 新诗的引发模式特征与反传统的姿态,很容易让人感到自20世纪20年代的象征诗派、途径现代派、九叶诗派、台湾现代诗、朦胧诗至第三代诗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第三代诗以后的中国先锋诗歌进入后现代主义时代,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内),与古典诗歌之间是无缘而对立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有些现象颇为耐人寻味。为什么鲁迅、沈尹默、刘半农、郭沫若等很多新诗人后来都走回头路去写旧体诗?为什么新诗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却一般研究者都难以完整地背诵出来几首,而对旧诗构即便是几岁的孩子也能倒背如流?为什么赵毅衡、石天河等研究者发现庞德、马拉美使用的新文艺———意象,原来竟是我们老祖宗的遗产,人们都“疑是春色在邻家”,可事实上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我想它们不外乎都在证明一个命题:在新诗,包括那些极具先锋色彩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中,经典诗歌的传统仍然强劲有力,它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虽然比不上西方现代派诗歌影响那样直观显豁,但却更潜隐,更内在,更根深蒂固,渗透骨髓。只要仔细辨析就会捕捉到其影响的种种痕迹。 论及诗人戴望舒时,苏珊娜.贝尔纳说其“作品中西化成分是显见的,但压倒一切的是中国风”[1],法国学者米歇尔•鲁阿更直接地称卞之琳、艾青等受西方文学影响的现代主义诗人在思想本质上都是中国式的。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学术判断,它们概括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个共性风貌,就是多数作品只承袭了西方诗歌的技巧,而象征思维、意象系统尤其是情感构成,都是根植于东方式的。 传统诗歌主要包括进与退两种言志感受,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在这儒道互补的文化结构中,它一直重群体轻个体,以入世为正格。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从个体本位出发,似乎与任个人、排众的西方文化相通,但它心灵化的背后分明有传统诗精神的本质制约与延伸,所以也始终流贯两股血脉。一是入世情怀,一是出世奇思。第一股倾向是其主流,如穆木天的《心响》、王独清的《吊罗马》、辛笛的《巴黎旅意》、余光中与洛夫等大量的台湾思乡诗,都隶属于这种主题,它们悲凉格调里的深层文化底蕴,是以家、国为本的入世心理。袁可嘉的《上海》、杜运燮的《追物价的人》、洛夫的《剔牙》等则以个性化视境承担非个人化是情感,突进并揭露了现实黑暗,像《剔牙》这样写道,“全世界的人都在剔牙/以雪白的牙签/安详地在剔他们/洁白的牙齿/依索匹克的一群兀鹰/从一堆尸体中飞起/排排蹲在/疏朗的树上/也在剔牙/以一根根瘦小的/肋骨”,酒足饭饱、饿殍遍野对比,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那种忧患的人生担待,那种对芸芸众生的终极关怀,正是传统诗歌人文精神的感人闪烁。 至于朦胧诗的文化取向更与民族命运相联系,诗人们常从自我意识出发,用心灵的痛苦之火,去点燃人类、历史、时代之火,把“人”放在民族和历史的场中,发掘人的价值,这种追求使朦胧诗形成了独特的心理机制———诗人心灵走过的道路,就是历史走过的道路。听听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沸腾的我”的深情咏叹,看着顾城的《那是冬天的黄土路》上“迷惘之我”的忧郁歌吟,想想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里“沉思之我”的雄浑鸣奏,读者就会触摸到诗人们钟情时代的心音,即便是人生低音区的个人苦痛,也折射着国家与民族灾难的投影。同样是青年一代怀疑传统、思考现实、瞩望未来心态的重铸。他诗中那种执著奋斗的精神,那种入世济世的意识底色,那种对现实诗性介入焕发的崇高使命感与悲壮美,都宣告着传统诗美学的复苏与胜利。 就是90年代王家新的《帕斯捷尔纳克》为时代和历史说话,悲天悯人的情怀,为对命运浑然不知者的忧患气质,其文本的真城自身就构成了对残忍虚伪、缺乏道义感的时代的谴责鞭笞。甚至伊沙的《中国诗歌考察报告》里包孕的清醒的厌倦贬斥,又何尝不是传统忧患意识的现代变形,何尝不是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个人化弘扬?入世不见容于社会,逃于佛老超脱境界的出世奇思,便不绝如缕地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文本中弥漫开来。象征诗派的李金发、胡也频等对爱情的沉迷,现代诗派典型的系列“山居”诗,“第三代诗”的个体孤独与自恋情结,台湾现代诗的生命本质化的沉思,包括后来某些70后诗人对肉体乌托邦的迷恋,无一不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魏晋文人的扪虱而谈等崇尚通脱、重妙悟禅机的传统风尚内在地牵系着,表面悠闲超然,实则为希冀超越现实的苦难风雨、郁郁不得志的故作洒脱。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入世情怀与出世奇思,正是传统诗精神的一体两面,是屈宋以来“忧患之思”与“摇落之秋”精神的对应变格,并且它深厚、悲凉的色调,虽与现实的纷乱苦难、诗人个体的敏感弱质相关,但更本质、深隐的根源还在于时代氛围与诗人身世以外的传统诗抒情基调影响,因为古典诗歌在“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定向审美选择原则支配下,千年来一致悲凉。对于这个问题,看看戴望舒《生涯》的缠绵悲怨,再想想李煜《浪淘沙》等晚唐五代诗词的凄清悱恻,答案就会不宣自明(当然第三代诗及其后来诗歌的审丑与琐屑,更多的是向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诗歌倾斜的结果)。 其次,古典诗歌陶冶了现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谈到新诗和古典诗歌的关系时,老诗人郑敏说“评价古典诗词的最高审美指标就是‘境界’”,这话说到了点子上。[2]在体验情感的问题方面,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常常把心灵放在首位,而是善于使情感在物中依托,或者说是进行主观浑然的心物感应与共振。这种情景交融、体物写志的赋的精神,是东方诗歌意境理论的精髓,对此,南北朝的刘勰就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神与物游理论,后经意与境谐的观念过渡,至清代的王国维径直接出了意境说。所以纯粹一维的中国“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如雾里观花,水中望月,透着一种光色隐约的朦胧美。对于意境这种传统法度的精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自然加以承袭,并在实践中自觉将它与西方的意象艺术沟通,用外在物象整体地契合、烘托内在情思,求超逸象外、言近旨远的效果。 象征诗派风行的20年代,李金发诗的意象细节间缺少浑然的和谐,所以意境支离破碎,堕入了晦涩的渊薮。穆木的《落花》等诗已较好地统一了情景关系。到现代派的田埂、牧歌、园林时期,因注意了肌理的整体性,骨子里总能透出古典美学意境一般的完整的精神氛围或情调,如卞之琳讲意境,何其芳讲情调,戴望舒兼而有之。九叶诗人辛笛《秋天的下午》等诗同样使众多意象向情思定点敛聚,构成物我交融、意蕴的复合有机体,郑敏的《金黄的稻束》中的“稻束”、“母亲”、“历史”、“人类的思想”等等,它们在逻上是毫不相干的,可是受“伟大的疲倦”这一贯穿全诗的哲理命题的统摄,却意外地粘合在一起,熨贴、紧密、和谐,不但毫不杂乱,反倒共织成一幅静穆深沉的秋天雕像,获得了一个相同的情思空间,那是歌颂母亲,那是对劳动者却贫穷这个颠倒社会问题的间接反诘。 在这一点上,台湾现代派诗歌更为鲜明,郑愁予的《边界酒店》、痖弦的《伦敦》、罗门的《小提琴的四根弦》等都倾向于古典诗歌技巧、意象、意境、语汇的翻新转化,“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乡愁”(《边界酒店》)可视为这方面的综合标本,它能够让人想起韦应物的佳句“春明门外即天涯”。认为诗歌永久唯一不变的是诗的意境的羊令野,把《秋兰》变成了典型东方诗,古典式的诗情画意流淌其间,香色俱佳;叶维廉对王维诗歌浑然气象的推崇,似乎更向于思维方式的影响再造,尤其是皈依过道教神宗的周梦蝶,名字本身就源于周公梦蝶的典故。他对王维诗歌的禅趣十分倾心,其诗作《刹那》寄寓着东方禅宗悟性之妙。“当我一闪地震栗于/我在爱着什么时……永恒———刹那间凝住‘现在’的一点/地球小如鸽卵/我轻轻地将它拾起/纳入胸怀”,,那是人生体验与感性爱情中悟出的哲思:刹那即永恒,永恒即刹那,它情也纯真,理也超然。 就是朦胧诗人舒婷的《思念》、顾城的《冬日的温情》也或有媚态的流动美,或如印象派画面,前者动用九个毫无干系的意象,注释、具象化了思念这一无止期待又永难如愿以偿的痛苦心灵游涡,明晰又绵邈,可望不可即,如同咏 佳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一样。只提供了一种情绪氛围;后者在严寒清冽的画面中透出几缕温情春意,凸现了诗人灵魂的颤音。让人感受出某种情绪又说不真切。 即便是反意象、重叙事的第三代诗以及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中,仍然有一些诗人坚守着古典的意境、意象范畴。或在物的呈现澄明过程里内在地承继着中国古诗含蓄蕴藉的审美趣味。一叶知秋,戴望舒的《雨巷》整首诗的意境和李璟《摊破浣溪沙》中“丁香空结雨中愁”一句的稀释与再造,手法上以丁香喻美人与古诗用丁香花蕊象征愁心的内在精神极其一致,构思也暗合了《诗经•兼葭》的“求女”与《离骚》用“求女”隐喻追求理想的模式。何其芳、余光中、郑愁予等人的古诗意境、意象翻新更不必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主客契合、物我同一的古典意境承继,一方面使艺术走向了外简内厚、蕴藉含蓄、张力无穷的世界;一方面又使诗的意象、象征手法也都古典气十足,让人倍感亲切。 再次接受古典诗歌启迪后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极其崇尚音乐性与绘画美。很多人在阅读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时,总是挥赶不去音乐性绘画性仍大有市场的直觉印象。这自然与瓦雷里、兰波等象征诗人有瓜葛,几乎所有的象征主义诗人都发过形式主义的感慨,魏尔仑说“万般事物中、首要的是音乐”,马 美要创造能引发不同幻象、体味的音乐般的“纯诗”,兰波则偏好色彩与幻觉,认为诗人应是“通灵者”,他们已把音乐等形式因素提高到空前位置,作品的一个基本趋向就是形式具有明显的自足性。但是这种印象的发生更应归功于古典诗歌的隐性辐射。 因为从诗经、楚辞、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诗歌走了一条与音乐、绘画联姻的道路,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音节之悦耳才饮誉古今,苏东坡才大加称赞王维的诗画一统。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音乐乐感节律的可唱性与画面色调的可视性特点,努力实现形式自觉,甚至有时候力图凭借艺术品类间的交互融汇,与音、色、形的系统调动,促使诗向音乐与绘画靠近,在音乐性与画意美中收回自己的全部价值,抵达形式即内容的境地。脱离文化主体与民族语言环境的李金发对这个问题没引起足够重视,纯西方式的驳杂意象与寻常章法的丧失使他的诗缺少音乐美,但姣好的悟性与绘画训练,也使他写出《律》、《故乡》等一些音色相融、节奏整齐的诗篇。 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则较自觉、规范、完善,穆木天针对诗坛形式粗糙、平面、东鳞西爪的散漫无序,创作上总能“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强调诗应是“一个先验状态的持续的律动”,“达到统一性与持续的统一”,“诗要兼造形与音乐之美。在人们神经上振动的可见而不可见,可感而不可感的旋律的波,浓浓中若听见若听不见的远远的声音,夕暮里若飘动若飘不动的淡淡光线,若讲出若讲不出的情肠才是诗的世界”[3],即用物的波动表现心的波动。他的《苍白的钟声》等诗里微风雨丝、暮霭轻烟、远山幽径等渺茫迷朦意象的律动,的确与朦胧哀怨、惆怅轻思的心之律动达成了契合。而王独清的《玫瑰花》则交错音色感觉,结合动静效果,创造了“色的听觉”即“音画”的高美境界。其《我从Cafe中出来》的音色、律动、情调实现了本质上的统一,诗的外观完全是醉汉摇摇晃晃的身心行程轨迹的复现,语无伦次的断续无不是醉后断续起伏思想、现代人无家可归流浪感心灵碎片的载体。 台湾现代诗人林亨泰的《风景(二)》、萩的《流浪者》等以图示诗,混合着读与看的双重经验,《风景(二)》就谐合了意味与形式,诗意葱笼。它那不能再单纯的句式,不能再朴实的语言,丝毫看不出象征与暗示的妙处,可是几何空间的句式构图,串连句法的空间层叠,却给人防风林无休无止、层层叠叠、绵延不绝之感。后两行大海波浪的排列更衬托强化了这种感觉。无限的空间叠景,有种风光无限之美。 第三代诗的某些图像诗探索也属于这一畴。如果说上述的作品多侧重于绘画美的营造,那么戴望舒的《雨巷》,则是靠占压倒优势的音乐性则被人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贯通全篇的六江韵部与复沓的旋律,将诗人萦回不绝的感伤表现得起伏婉转,之后创作的《我的记忆》虽然反叛了音乐性,可是40年代写的《我思想》又重新音乐性回归,并且他流传下来的又恰是诗人自己反对过的音乐诗。舒婷的《双桅船》、余光中的《乡愁》、 郑敏的《池塘》也或对仗对偶或回环重叠,是音乐与绘画织就的华章。第三代诗人甚至推崇语感,即语言自动呈现一种生命的感觉状态。如于坚《远方的朋友》仿佛给你的全部东西就是语言,就是生命节奏的自然奔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信中说要来访,一瞬间诗人脑海迅速闪过几种见面时的情景设想,每一种都滑稽可笑又都合理可能,这是生存方式平心静气的观照,这一代人表面热情平静内心却孤独无依,头脑善于幻想行动却手足无措,无端地对世界怀着某种莫名的期待与恐惧。它将语感视为诗之灵魂,并借它达到了诗人、生存、语言三位一体的融合,有时甚至语义已不重要,语感成为自足的语言本体,音响形象的建构就是语义信息的完成。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音乐性与绘画美的追求不难看出,诗该像下棋一样讲些规矩,规矩不仅可以增加形式美感,有时还能起到对意味的增殖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接受从来不是孤立、单向进行的,相反它始终和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汲纳伴生,或者说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对古典诗歌、西方现代派诗歌两个参照系统外向开放,自觉结合横的移植与纵的继承、东方智慧与西方艺术,从而以背离性的创造,实现了西方诗歌东方化与古典传统的现代化,形成了优卓的审美个性:它倾心于西方现代派诗歌注重整体思维、形而抽象思考的品质,又不原装贩运异域文化师洋不化,而剔除了其自我扩张、虚无情调与异化的荒诞;它共鸣于古典诗特有的忧患与悟性、意境与凝炼,又不炫耀传统绚烂泥古不前,而摆脱了它的呆滞韵律与感情自然,它择取中西遗产同时融入新机,用极具现代风韵的艺术技巧传达现实感受,创造了中国式的现代主义诗歌。如果说现代主义诗歌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借鉴开拓了诗人的视野,丰富了诗的艺术技巧,那么它对古典诗歌的继承则保证自身逐渐摆脱了对西方诗的搬弄和模仿,走向独立自主的民族化道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对古典诗歌的继承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启迪,越具有民族性的诗歌越具有生命力,能获得读者的广泛认同。新诗只有保持开放气度,博取古典诗歌之长,才能得到汇入世界艺术潮流“入场券”。但在开放过程中应该培养消化能力,像使外国艺术经验本土化一样,努力使传统艺术经验现代化。[参考文献][1]苏珊娜•贝尔纳•生活的梦[J]•读书, 1982, (7)•[2]郑敏•在传统中写新诗[J]•河北学刊, 2005, (1)•[3]穆木天•谭诗[M]•中国现代诗论(上册),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5: 98•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兵车行【题解】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春望【题解】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题解】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徒,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三吏》,分别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新婚别【题解】杜甫“三列”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原文】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白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蜀相【题解】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婉惜之情。【原文】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春夜喜雨【题解】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原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烛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解】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肋,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题解】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绝句四首(其一)【题解】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旅夜书怀【题解】《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四川重庆)、忠州(四川忠县)时(765年)写的。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登高【题解】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老病孤愁之感。【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江南逢李龟年【题解】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名乐师。杜甫年青时在洛阳曾听过他的演唱。晚年飘泊江南后,杜甫竟与乐师异地重逢。这时候距“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已经十多年了,诗人和李龟年都是晚年了,在这样的境地相逢,有回忆,有伤感。于是,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说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这里面有 目录序要把岁月的侮辱改造成一曲音乐、一声细语和一个象征肖 潇 想起这一年李 冰 窗子旱 子 粮仓郁 颜 省略吴英文 邻居唐不遇 1979年12月庞 非 记住一个人边 子 站在开满杜鹃花的山坡麦 岸 灯笼成 亮 出租车女司机潘 都 疼痛是这样将我从人群中画出来的秦 客 杯子刘 岳 我要做的事洛卜卜 小姨妈惠诗钦 平静简 儿 深深的庭院一 度 从容苏华永 那些远方的河流非飞马 我的墓志铭杨 麟 世界慢下来侯 珏 四周没有人吴 非 雪下过了含 笑 这么多年我保持沉默黄玲娜 一个人的玫瑰吴松鹤 牵挂一只羊的方向费 城 村庄陆辉艳 接近梅花落 走在碎玻璃上王佐红 秋事王新荣 阳光朱茂瑜 一次早餐郑小琼 我在晚上外出的原因翟见前 我只想静静地坐在海边陈小三 交谊舞符 力 青草坐满了那把长椅徐 颖 我是怎么想你的范 倍 入夜胡银锋 一生之后田 荔 有什么是将要发生的肖 铁 一个人的车站谢湘南 甲醛罗 钺 黑夜里的马吕 历 为什么我们不是我们自己麦 芒 问答晴朗李寒 不可能深入一个人的悲伤艾 子 电话情人冰 儿 提前活着白鹤林 悲伤许 剑 倒退君 儿 陌生人张港帝 一个字贾冬阳 偷渡杜绿绿 爱我的人倮 倮 慢慢羽微微 旧名字许雪萍 群山静穆在我的心里三米深 回望灯 灯 我想告诉你的吴银兰 比方说曹有云 旷野呼告叶丽隽 风继续吹宇 向 不再去的地方贾 薇 我的张慧谋 二道白河镇修 远 丢人的姐姐木知力 橡树乌 青 我们黑压压的世 宾 酒后吾同树 民工冷盈袖 侠客行曾德旷 你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诗人温丽姿 下午将尽,天还很亮金 轲 驻马店焱 冰 这一天,我来到北京李小洛 告诉你盛 艳 你孙慧峰 无法携带之物青 蓖 音乐会张玉明 兄弟小 安 脸红徐南鹏 无力辰 水 楼未竣工古 岛 对仗练习李晓旭 不速之客韩宗宝 边界黄 芳 一直很安静苏 浅 局促孟醒石 蚯蚓余 丛 这点爱扶 桑 身体有它受过的爱抚老 了 每年都有人从故乡离开沈 沉 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子梵梅 惊险林 雨 2005年的转身阳 子 歌声浪 子 庭院董 辑 深夜霍俊明 不露声色邵风华 依然如此李明月 总有些期待陈小素 感谢殷常青 一生的快乐方闲海 鸟死了乔书彦 淤塞莫卧儿 我说哈尔滨阿 西 黄山一游丁 莉 跑步机江 耶 一个人内心的暗辛 酉 旅途中的月光安顺国 星期五慕 白 包山底的小溪不见了印子君 夜色有一颗钻石般的灵魂唐德亮 拼接梅依然 水的无限性钱利娜 蛐蛐们曹 东 在我黑暗的身体内部游子衿 窗外范小雅 离我生命最近的男人柯健君 原谅魏理科 一个三湖农场的姑娘张敏华 寺院花 语 从潜江写到仙桃老 巢 把黑暗进行到底红 孩 一个怀疑主义者的自白苏兰朵 日记:06年7月24日傍晚俞 强 假设李 浩 简单小 米 突然想到刘大程 等泉 子 未完成的男人陈计会 此时此地黑 枣 老式打桩机花 枪 在尘世寒 烟 星空下赵亚东 去医院看望一位老朋友朵 渔 妈妈,您别难过路 也 妇科B超报告单沈浩波 天下无戏言沈 杰 感伤的歌黄礼孩 黄昏的侧边张曙光 一首诗卢卫平 滕王阁蓝 蓝 我爱哑 石 暗花鲁西西 咖啡馆李见心 说出的就不是爱情宋晓杰 悲情杨 邪 溃烂李轻松 下一场戏苏历铭 小穆来北京了雷平阳 城市建设座谈会桑 克 历史楚 尘 某日荣 荣 谢幕徐 江 平凉与西海固王乙宴 逆光马新朝 一件往事江一郎 谁能够认出那就是云朵李郁葱 如果死者可以告诉三 子 再写我的父亲宋晓贤 来而复往李以亮 代替一封信南 人 遗物安 琪 失血的时间远 人 索菲亚教堂上的鸽子代 薇 从今天开始潘 维 遗言唐 欣 电厂林茶居 诗句常常迟到刘 春 厌倦杜 涯 雪陈小蘩 时间困兽谷 禾 最终发出的信文乾义 界碑上空有一群鸟经过冯 晏 国家公园记忆李元胜 在肥胖的时代赵丽华 猴皮筋潘漠子 肖村桥马永波 每天我走进密室丁 燕 家属院谭延桐 从远方开来的火车叶 舟 暮色隐忍北 野 一群麻雀翻过高速公路西 渡 斑斓晓 音 仰望大 解 忏悔录康 城 一句话韩高琦 罪犯张子选 恰逢其时小 引 虚怀缪克构 橡树湾潘洗尘 黑夜北 岛 黑色地图翟永明 洋盘货的广告词多 多 毕业时分林 莽 我一直叫它们紫云英韩 东 一些人不爱说话西 川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孟 浪 世界图景麦 城 缝纫机臧 棣 出没李亚伟 青春与光头食 指 家王小妮 半夜,观看一个找不到家的醉鬼王 寅 直呼其名吧,泪水小 海 天上邹静之 独行耿占春 哀悼杨 克 端午的离骚宋 琳 圆明园之冬王家新 夜行火车杨 黎 住在天通苑伊 沙 反面蔡天新 降示黑大春 老喽之三陈东东 导游图树 才 颤抖汤养宗 履历马 莉 光明承担了太多的黑暗林 雪 在大地上风不为人知地吹着海 男 情人的脸邰 筐 一座摩天大厦主要由什么构成陈衍强 打工妹回乡李龙炳 旋涡许 强 月亮山岗张守刚 真实的影子梁积林 哈尔盖火车站吴昭元 落日贺海涛 在察布查尔大街上边喝边走黄玲君 火车车窗简 明 沙漠谢 瑞 虚无的寄托田中祥 伊拉草原赵首先 崂山看石宋雪峰 正如一块手机电池陈陟云 时日赵万东 行走在江南西焦洪学 查干湖恋歌丁宗皓 过建瓯叶世斌 我只能轻易描写这朵芦花李尚荣 广州东站钱万成 一湖秋水雪 莹 真正的遗忘多么艰难马笑泉 我们孙文涛 亡妻葬礼严芝强 一本旧小说宁 明 一枚又干又瘦的橘子贾平凹 我的眼睛有了特异功能熊召政 费城的自由钟陈应松 那句话邱华栋 京东偏北,空港城,一只松鼠黄 梵 粗话黄土路 一个老外在南宁的思念春 树 急需除存在主义以后的哲学拯救李傻傻 伤口的肉郑 敏 我的春天的到来李 瑛 看海邵燕祥 北纬62。的木教堂绿 原 人淡如菊郑 玲 只能和你一起寂寞雷抒雁 最后的回忆韩作荣 鸟为什么歌唱曲有源 用距离测量爱高洪波 诗人的种群徐敬亚 静乱者唐晓渡 叫出你的名字陈 超 劫后叶延滨 比快更快的梁 平 邻居娟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姑娘王明韵 雾:写给萌萌郁 葱 又想到了站台薛卫民 逢遇骆驼李少君 仲夏张洪波 本城最后一场雨子 川 和解于耀江 关于火车的一次想象姜诗元 旧房子吉狄马加 火神鲁若迪基 从我身边流过的河娜 夜 切开艾僳木诺 冷水沟唯 色 拉萨之夜阿卓务林 内心是空的林 虹 最好是这样贺 中 西藏十四行梅 卓 香气之宴:我等的车就要开了冉 冉 在我等你的那个正午鲁 娟 下午孙 谦 雪的忧郁吉木狼格 关系王志国 一天嘎代才让 元月九日凌晨三点娜仁琪琪格 先于某一年春天的泡桐花沙 马 那些落叶余光中 秋祭杜甫洛 夫 夜宿寒山寺倪湛舸 哲学的安慰黄灿然 两种爱姚 风 今生来世施 玮 芝加哥的雨晨李 笠 东方的诱惑罗 琳 荚克兰大林玉凤 思念陈昌敏 那回响
一、余秀华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我们爱过又忘记》。
余秀华广泛进入大众视野是在15年的时候,凭借这一首《我要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她在诗中用词辛辣,抒情大胆,把一种原始的,热烈的生命力量揉杂进短短十余句诗句之中。但当时有人不理解,有人给她套上“脑瘫”“农妇”的标签,为她的诗歌起名为“荡妇体”,在互联网上不辞辛劳歪曲她的名声。
但余秀华是不一样的,她正直而强硬,无惧甚至理解了一切糟糕言语,她的诗从横店村开始,到横店村结束,描述了生命、人性、孤独、与无望的爱情。这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纯粹,天真,有着无穷的精神力量。
读她的诗时,我很容易想到一句话:“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二、陈小三的诗集:《交谊舞》
知道陈小三的人很少,但这也成为了我想要推荐他的理由。陈小三是一个福建诗人,他的诗中人生感很强,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觉得:那便是你我。和我一样,他出生在福建山区,成年之后,奔波辗转了多处,骨子里面,一边热爱着安宁,一边执着于动荡。有时候读他的诗,会让我觉得不安,因为他寥寥几句,总是能将孤独化作利剑,插进你的心里。
但陈小三是迷人的,每一次,我和朋友们在饮酒之后,读着他那些看似潦草随意的句子,都总是能够落下泪来。后来,我听闻陈小三住在拉萨,久未离开高原。也听说他很久没写诗了,能找见的访谈里,他说:写诗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该停顿时停顿,该继续时继续。我便觉得,如若有一个人,他也读诗,便不如也去读读陈小三。
[1] 王琳. 从旅游产品的特点看青岛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01) . [2] 孙梅. 奥帆基地:青岛旅游新坐标[J]. 招商周刊, 2006,(16) . [3] 李鹭. 抓住奥运契机 推动青岛旅游新发展[J]. 现代商贸工业, 2007,(07) . [4] 行怀勇. 青岛市旅游经济优劣分析与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8,(09) . [5] 董玉明. 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 海岸工程, 2002,(01) . [6] 刘成顺. 青岛旅游:统计有水 市场少鱼[J]. 招商周刊, 2006,(21) . [7] 孙玉敏. 建言青岛旅游[J]. 招商周刊, 2003,(14) . [8] 陈娟. 2008年奥运会与青岛旅游宣传策略[J]. 求实, 2004,(S3) . [9] 李恒光. 认清产业定位,抓住契机,推进青岛旅游经济发展[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4) . [10]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 [1] 马波, 张瑞清. 对青岛旅游名牌战略的理论思考[J]. 东方论坛, 1997,(03) [2] 孙玲. 谁影响了2007青岛旅游?[J]. 半岛新生活, 2008,(02) [3] 野世箴. 青岛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浅见[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3,(Z1) [4] 王瑛. 青岛会展旅游发展分析[J]. 甘肃高师学报, 2006,(03) [5] 钱光明. 不只为“齐读”叫好[J]. 教育文汇, 2008,(05) [6] 张广海, 刘佳. 青岛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7] 孙宏霞. 构筑琅琊文化特色促进青岛旅游可持续发展[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8] 田旺军, 赵迁远. 青岛市文博旅游资源分析及其开发思路[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9] 奥帆赛让青岛更美丽[J]. 城色, 2008,(06) [10] 辛志娟, Tim Turner.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2)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