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投稿知识库

首页 期刊投稿知识库 问题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一、陕西理工大学王牌专业介绍 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二、陕西理工大学简介 陕西理工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市,汉中北倚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其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湿润,宜学宜居,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学校创建于1958年,是一所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是汉中周边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先后经历了汉中大学、汉中师范学院与 北京大学 汉中分校、陕西工学院、陕西理工学院等发展阶段。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3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68万平方米。现设有17个学院和2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设有65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生物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特色学科),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1亿元。学校馆藏图书223.53万册。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1人,*特聘教授2人(双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学校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全校共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 建校以来,陕西理工大学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和从严治教,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凝练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办学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现拥有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1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在线课程,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省级教学团队,8名省级教学名师,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0个省级一流专业(其中3个建设项目,7个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校60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部门或地区的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始终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建成了学科门类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中,学校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整合学科队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交叉融合,逐渐形成了以秦巴山区自然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理学学科群、以工业应用技术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工学学科群、以汉水流域文化史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为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及其研究方向,建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及研究与服务平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十二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93项,发表学术论文906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索引收录876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59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99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56项;获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 近年来,学校以“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为抓手,大力引进“*”和国家高端外国专家等高水平人才,积极聘请院士、教育部“*”等知名专家、教授为学校双聘教授,同时启动“千万工程”,大力引进和培养博士,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水平。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新西兰、波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及教育教学组织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 一代代陕理工人的传承奋进铸就了“艰苦奋斗、忠诚奉献、求真尚实、博望致远”的陕西理工大学精神。当前,学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工程、党的建设工程,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开展创建以工程教育和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努力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陕西理工大学代码是10720,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陕西理工大学简称“陕理工”,始建于1958年,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一所涵盖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多科性省属普通高等学校,也是全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历史

汉中师范学院时期

1958年5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筹建汉中师范专科学校。5月28日,筹委会正式成立,开始着手选定汉中文庙为校址开始筹建工作。同年11月4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汉中师范专科学校改建为汉中大学。

1959年,汉中大学迁到汉中农校原址办公。

1966年学校停招,

1972年学校宣布停办。

1975年,经陕西省教育局、汉中市教育局、陕西师范大学协商,决定成立陕西师范大学汉中分校。同年10月正式开始上课。

1978年4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4月28日教育部专文指出:原址恢复汉中大学并改名为汉中师范学院。

陕西工学院时期

1965年3月5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教育部批准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

1969年10月起,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和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在汉中分校办学。

1978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大653分校)撤回北京。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17所高校和6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150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遗留下的教职工、教学仪器、十万平方米建筑的基础上建立了陕西工学院。

陕西理工学院时期

2001年6月20日,教育部发出教发函《关于同意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9月1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出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汉中师范学院与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的通知”,正式组建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撤销原两校建制。

陕西理工大学时期

2015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基础上筹建陕西理工大学,筹建期为一年。

2015年5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汉中市政府就共同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工作签订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推动陕西理工学院早日建成省属高水平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5所高校分别与陕西理工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持筹建陕西理工大学协议》。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4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18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5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1人,其中教授124人。现有双聘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外聘),“三五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14人;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陕西省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青年科技新星等荣誉称号获得者40余人。

学科建设

据2021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设15个学院,有62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6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名牌专业,省级重点学科6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物理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经济学

校级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法学、英语、会计学

省级重点学科:汉水文化、生物学(植物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名牌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生物科学

学术科研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基地,拥有14个省级研究中心和服务平台。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4项,发表学术论文7528篇,其中被SCI等四大权威期刊收录或索引522篇,出版著作和教材421部,获得授权国家专利1331项;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41项。

学术资源

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陕西理工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体的涵盖学校各专业的多学科馆藏体系,累计纸质馆藏210余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万余册、民国文献2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全文电子期刊8千余种,中外文数据库20个,文献类型包括图书、期刊、学位论文、技术标准、专利、多媒体等。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均为全国优秀期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其前身是《汉中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4年经新闻出版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刊开设“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研究”、“文学研究”、“语言研究”、“历史研究”、“经济研究”、“哲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法学法制研究”、“学术前沿与学术热点”、“蜀道文化研究”、“管理研究”、“艺术研究”等栏目,并不定期设置笔谈专栏,刊登针对学科发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成组稿件,致力于在中国语言文学、流域文化暨汉水流域文化、区域经济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二次文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Chinainfo)”、北京“书生”、台湾“华艺”等期刊常年收录。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陕西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是原《陕西工学院学报》,创刊于1985年,1990年4月取得公开发行刊号。该刊主要刊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成型及控制、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工业与民用建筑、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化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论文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网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AJ-CD规范》等期刊常年收录。

合作交流

据2016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并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聘请外籍专家及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促进了学校的学术交流与对外融合。学校已与国(境)外十余所高校签订了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协议,建立了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开展的项目有:赴美国普渡大学“3+1+申硕”学习项目、赴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京进语言学院“3+1+申硕”学习项目、赴台湾高校短期学习交流项目、暑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日带薪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等。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点评

汉江师范学院还不错,在师范类有不错的之子力量和教学资源,专业也还可以,就业率比较一般。

汉江师范学院(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位于有“中国汽车城”之称的湖北省十堰市,是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以教师教育为主,涵盖文、理、工、管等学科的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截至2016年12月,专任教师640人,兼职教师170人,其中高级职称22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双师型”教师286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各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

聘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余位知名学者、博导为客座教授,聘请有7名外籍专家常年在校任教。

截至2020年5月学校设有教育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11个学院,30个本科专业。

15个专科专业,涵盖教、文、理、工、管、艺等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专业为基础、非教师教育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4900多人。

汉江师范学院其实是很好专业,也是很好的就业率,其实也是很好的,就要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

汉江师范学院挺不错的;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非常雄厚;具体介绍如下:

汉江师范学院,其前身可追溯至创立于1904年的郧阳府师范学堂,文脉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的郧山书院。学校1975年开始设立大专班,1977年为华中师范学院郧阳分院,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郧阳师范专科学校;

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3月22日,教育部致函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同意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汉江师范学院。

截至2020年5月,有十堰、丹江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094亩。有11个学院,30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其中本科生4900多人。  面向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师资力量

截至2016年12月,专任教师640人,兼职教师170人,其中高级职称220余人,研究生220余人,“双师型”教师286人;

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各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4人。聘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0余位知名学者、博导为客座教授,聘请有7名外籍专家常年在校任教。

江汉师范学院学报是核心期刊嘛

大学学报有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

学报的级别与学校的级别有关,大学本科的学报一般是本科学报,专科学校则是专科学报,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是核心学报。本科院校的学报一般达到省级标准,具体的情况取决于学校的实力。

例如武汉大学学报是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文科部分是核心期刊,理工部分是普通期刊,即国家期刊。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凡取得国内统—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

武汉大学学报特色与优势

1、学科特色。

学报所涵盖的专业有国家重点学科一个(农田水利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一个(土木水利学)。有些学科,例如水利水电、电力等学科在全国占有优势,这些学科是学报稿件的来源和基础。

2、行业特色。

学报的有关学科横跨了水利、电力行业。电力工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水利电力事业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明显的行业优势。因此,应加强同水利、电力行业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既为他们服务,又在服务中发展自己。

一般来说,本科学院的学报是达到省级标准的具体是什么级别得看学院的实力比如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的文科部分就是核心期刊 而理工部分就是普通期刊 也就是国家级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则是核心期刊一般而言 现在国内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区别不是很明显学校和单位是否承认你的文章 得去学校研究生学位办去咨询 一般都会有 本学校承认的期刊清单的,所以这点你不必担心。至于工作单位,除非是搞学术的,其他一般都不管 只要你是正规期刊上的文章就承认。

算比较权威的学报了,啥等级?就学报啊,

洛阳师范学院学院学报

休闲文化研究专栏介绍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表明,休闲时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现象,既内在深刻的人文意蕴,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关注休闲这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以及由这一现象提出的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之一。本刊与中国休闲研究中心合作,特邀马惠娣研究员主持,开设“休闲文化研究专栏”,刊载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专栏开设以来,先后发表了于光远先生、成思危先生、范曾先生、马惠娣研究员等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受到学术界广泛重视。本刊改版后,“休闲文化研究专栏”继续热忱欢迎原创性显著的休闲文化研究论文。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栏介绍“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栏”刊载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同时通过“专题”“笔谈”等形式聚焦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学术热点问题。自专栏开设以来,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热情支持,刊载了大量学术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受到科学技术哲学界的普遍关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改版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栏”以继续服务学术研究为己任,尤其欢迎反映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新进展的学术论文。河洛文化研究专栏介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河洛文化研究”专栏(1991年之前称为“河洛春秋”栏目)根植河洛大地,创办27年来,一直以发掘与弘扬河洛文化、促进学术繁荣为己任。我刊长期刊载有关河洛地区历史、考古、哲学等方面研究的文章,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刘庆柱、李伯谦、齐东方等先生就曾赐稿本刊。201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特色栏目”。我刊2011年改为月刊出版,“河洛文化研究”专栏继续欢迎校内外、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继续关注本栏目、为本栏目撰写高水平的文章。期刊征订欢迎订阅洛阳师范学院学报,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进行订阅:来函: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路71号,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编:471022

本刊是由洛阳师范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3、4、6期为人文社科版;2、5期为自然科学版,刊载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本刊诚邀海内外学者和学术新秀赐稿。 自创刊以来,本刊一直坚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高水平,高质量”、“求新求实”的办刊原则,坚持人文社会科学的正确导向,刊出大量促进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学、史学、语言学等学科发展的文章。本刊的用稿原则是:理论观点有新见,学理探讨有深度,研究资料有新证。提倡简明扼要的文风,也欢迎论题重大、言之有物的长文。刊物按学科设置栏目,另有“河洛文化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国古典解释学”、“女性文学研究”、“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等专栏,并有“学术平台”刊载精彩短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为大16开本,每期内文176页,定价12元。期印数1500册。国内发行自办,国外由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代理。199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奖、河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一等奖。为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入期刊,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有关网络传播,成为在教育界、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期刊。1990年,发表的论文被人大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1篇,《世界图书》1991年第8期专题文献将本刊列入“我国社会科学常用期刊”,全国排序第199位。1995年,被二次文献摘转的篇数和在同类期刊所居名次逐年攀升。1996年12篇,居全国师专学报第16位;1997年14篇,居第10位;1998年28篇,居第4位;1999年19篇,居第3位;2000年16篇,居第2位。2000年,参与全国师范大学学报排序,居第33位,在全国师院学报中居第6位。

扬州师范学院学报

新体育、足球世界。

《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RefuelChina

全体育

虎扑

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www.加油.中国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简介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